CN210864151U -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4151U
CN210864151U CN201921768701.4U CN201921768701U CN210864151U CN 210864151 U CN210864151 U CN 210864151U CN 201921768701 U CN201921768701 U CN 201921768701U CN 210864151 U CN210864151 U CN 210864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lens assembly
cover plate
lens bar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687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宗政
李美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687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4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4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41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涉及光学器件技术领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头组件包括:盖板,盖板设置有透光孔;镜筒,镜筒具有收容空间,收容空间朝向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入光口;镜片,镜片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且光线穿过透光孔后照射于镜片上;其中,沿平行于镜片的轴心线的方向,镜片在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内。由于镜片在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内,镜筒不会影响镜片的进光量,而光线穿过透光孔后照射于镜片上,因此盖板上的透光孔可以作为镜头组件的镜头光阑,通过改变透光孔的大小,改变镜头组件的进光量,进而改变镜头组件的光圈值,提高了镜头组件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到拍照和摄像,因此在拍照和摄像时使用到的镜头组件成为该领域人员研究的重点。
镜头组件是摄像装置中最关键设备,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摄像装置的整机指标,镜头组件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如果没有晶状体,人眼看不到任何物体;如果没有镜头组件,那么摄像装置就没有清晰的图像输出。在相关技术中,镜头组件一般包括镜筒以及镜片,其中镜筒的前端和/或后端包裹镜片的光线入射端面形成镜头光阑。
在上述相关技术中,由于镜头组件中的镜头光阑是固定的,因此镜头组件的光圈值也是固定的,导致批量生产后的镜头组件通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镜头组件的光圈值是固定的,导致批量生产后的镜头组件的通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组件,该镜头组件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设置有透光孔;
镜筒,所述镜筒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入光口;
镜片,所述镜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孔后照射于所述镜片上;
其中,沿平行于所述镜片的轴心线的方向,所述镜片在所述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入光口内。
可选地,所述镜筒包括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
所述收容空间为贯穿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的穿孔。
可选地,所述镜片的边缘形状为圆形,所述收容空间为圆柱形;
在垂直于所述收容空间的轴心线的方向上,所述收容空间的截面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镜片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透光孔的边缘形状为圆形;
所述透光孔的轴心线与所述镜片的轴心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盖板与所述镜筒之间为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盖板与所述镜筒之间设置有遮光部,所述遮光部为环形结构;
所述遮光部的一端与所述透光孔的边缘连接,所述遮光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入光口的边缘连接;
所述遮光部的内腔沿所述镜片的轴心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入光口。
可选地,所述遮光部的材质为非透光材质。
可选地,所述遮光部的内壁和/或所述镜筒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减少光线反射的纹路。
可选地,所述镜筒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镜片的固持部,且所述镜头通过填充于所述镜筒内壁的粘接剂与所述镜筒粘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如上述的镜头组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镜头组件,该镜头组件包括:盖板,盖板设置有透光孔;镜筒,镜筒具有收容空间,收容空间朝向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入光口;镜片,镜片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且光线穿过透光孔后照射于镜片上;其中,沿平行于镜片的轴心线的方向,镜片在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内。由于镜片在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内,镜筒不会影响镜片的进光量,而光线穿过透光孔后照射于镜片上,因此盖板上的透光孔可以作为镜头组件的镜头光阑,通过改变透光孔的大小,改变镜头组件的进光量,进而改变镜头组件的光圈值,提高了镜头组件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举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中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遮光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申请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镜头组件100包括:盖板110、镜筒120以及镜片13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头组件100可以应用在各种具有摄像或者拍照功能的电子装置中,例如,电子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监控装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举例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子装置可以为一种智能手机,该电子装置的设置有外壳200,外壳200可以包括多个区域,不同区域可以使用不同或者相同的材质构成,外壳200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电子装置中的元器件,例如当电子装置具有摄像或者拍照功能时,电子装置中可以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镜头组件100,那么外壳200可以相当于镜头组装100中的盖板110,另外盖板110还可以是设置于电子装置中单独区域,此处不限定盖板110的具体形式。
可选地,盖板110还可以具有透光孔111,外界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孔111照射到镜头组件100上,以实现通过镜头组件100进行摄像或者拍照。盖板110可以为不透明的材质制成,因此透光孔111可以是设置在盖板110上的穿孔,此时为了防止污染镜头组件100,透光孔111上可以覆盖一层由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层;盖板110还可以为透明材质制成,此时透光孔111可以是在盖板110中除透光孔111以外区域覆盖非透光物质形成的孔,此时透光孔111并不是贯穿盖板110的,可以认为透光孔111是相对于盖板110上的非透光物质围成的孔,因此盖板110本身即可隔绝的外界的污染保护镜头组件100。
可选地,镜筒120的作用是固定镜片130,使得镜片130在使用时保持稳定,以保证镜头组件100的摄像参数稳定以及镜头组件100的正常使用。其中,镜筒120可以使用非透光材料制成,以避免镜筒120漏光对镜头组件100的性能产生影响,镜筒120的整体形状可以不做限定,可以是柱形、棱柱形或者圆柱形。
可选地,镜筒120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镜片130,因此镜筒120可以具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镜片130。收容空间120可以为贯穿孔,且在垂直于收容空间的轴心线的方向上,收容空间的截面形状可以和镜片130的形状相同,以使得镜片130与收容空间之间接触面积增大,收容空间可以更好地收容镜片130。由于收容空间为贯穿孔,因此收容空间可以具有相对的两侧,其中收容空间朝向盖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入光口121,入光口121光线可以射入收容空间内。
可选地,镜片130与镜筒120固定连接后,使得镜片130收容于收容空间内,其中镜片130与镜筒120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粘接、卡合连接或者螺接等,此处不限定具体连接方式。当使用镜头组件100对物体侧140进行拍摄时,物体侧140可以是任意发出景物光线的物体,首先物体侧140发出的光线穿过盖板110上的透光孔111,由于镜筒120具有入光口121,使得光线穿过透光孔111后照射到镜片130上。收容空间的另一侧朝为出光口122,光线穿过镜片130后从出光口122射出并在成像侧150进行成像,其中成像侧150可以光线感应芯片或者图像采集芯片。
可选地,镜片130可以具有前后相对的端面,以及连接前后的端面之间的侧面,在镜片130与镜筒120之间连接时,可以仅是镜片130的侧面与镜筒120内壁之间接触,以实现镜片130收容于镜筒120的收容空间内,此时镜片130前后的端面均不与镜筒120接触,沿平行于镜片130的轴心线131的方向,镜片130在入光口121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121内,也即入光口121沿平行于镜片130的轴心线131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镜片130。其中镜片130的轴心线131为穿过镜片130的轴心以及入光口121中心的直线。这样可以使得镜筒120不会遮挡光线照射到镜片130上,也即镜筒120的入光口不会限制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
可选地,镜头组件100的成像原理是当物体侧140发出的光线进入镜头组件100后,在镜头组件100后方的成像侧400进行成像显示,其中镜头组件100的一个重要参数为光圈值,光圈值是便于在实际摄影中计算曝光值,而制定的一种与光圈数值对应的、表示镜头组件100通光能力的刻度值,其中光圈值可以是通过镜头的焦距/镜头通光直径得出的相对值,因此光圈值可以通过调节镜头组件100的通光直径进行调节。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关技术中镜头组件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相关技术中,调节镜头组件300的通光直径的装置可以称之为镜头光阑,镜头光阑可以控制进入镜头组件300的进光量。一般情况下,镜片310的前端面或者后端面是由镜筒320部分覆盖的,镜筒320覆盖镜片310的区域形成镜头光阑,通过改变镜筒320覆盖镜片310的区域大小,可以改变镜头光阑的直径,进而改变镜头组件300的进光量以及光圈值。但是这样设计的缺点是,只能在生产镜头组件300时改变镜头光阑的直径进而改变镜头的光圈值,但是镜头组件300作为一种上游产品为大批量进行生产的,当下游产品使用到镜头组件300时,例如某一种电子装置的生产商家在使用这种批量生产的镜头组件300进行组装时,只能使用该镜头组件300的固定光圈值,不能自由更改镜头组件300的光圈值,导致镜头组件300的通用性较低,也导致了使用该种镜头组件300的电子装置的不能完全发挥出性能。
在本申请中,当镜片130收容于镜筒120的收容空间内,且镜片130的端面均不与镜筒120接触,使得沿平行于镜片130的轴心线131的方向,镜片130在入光口121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121内,也即入光口121沿镜片130的轴心线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镜片130,这样镜筒120也就不会遮挡外界的光线照射到镜片130中,也即镜筒120的入光口121不会限制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进一步地物体侧150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孔111后照射于镜片130上,由于盖板110中的透光孔111具有一定的大小,因此透光孔111可以作为镜头组件100的镜头光阑,相当于把盖板110上的透光孔111替换为相关技术中设置在镜片130上的镜头光阑,这样做的好处是,镜头组件100作为上游器件可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不用考虑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而下游产品电子装置在使用镜头组件100时进行组装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自行调整盖板110上的透光孔111的大小(面积大小),改变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进而实现对镜头组件100光圈值的调整,提高了镜头组件100的通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组件,该镜头组件包括:盖板,盖板设置有透光孔;镜筒,镜筒具有收容空间,收容空间朝向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入光口;镜片,镜片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且光线穿过透光孔后照射于镜片上;其中,沿平行于镜片的轴心线的方向,镜片在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内。由于镜片在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入光口内,镜筒不会影响镜片的进光量,而光线穿过透光孔后照射于镜片上,因此盖板上的透光孔可以作为镜头组件的镜头光阑,通过改变透光孔的大小,改变镜头组件的进光量,进而改变镜头组件的光圈值,提高了镜头组件的通用性。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与上述申请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片130具有第一镜面以及第二镜面,其中第一镜面以及第二镜面为相对的两个端面,第一镜面和/或第二镜面可以为平面或者曲面,由于镜面的形状、镜面中的弯曲顶点位置或者镜面弯曲程度,会直接影响镜头组件100中的光路传播路径,以至于影响到镜头组件100的成像效果,因此可以根据镜头组件100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镜片130中镜面具体参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镜筒120包括第一端面123以及与第一端面123相对的第二端面124,收容空间为贯穿第一端面123以及第二端面124的穿孔,一方面这样可以使得收容空间可以完全收容镜片130,便于镜片130的安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从盖板110的透光孔111进入的光线,直接照射到镜片130上,以便后续镜头组件100的成像。
可选地,镜片130的边缘形状为圆形,也即在垂直于镜片130的轴心线的方向上,镜片13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因此为了保证收容空间可以更好地收容镜片130,收容空间可以设置为圆柱形,也即在垂直于收容空间的轴心线131的方向上,收容空间的截面形状也为圆形。
可选地,在垂直于收容空间的轴心线131的方向上,收容空间的截面直径大于或者等于镜片130的直径,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镜筒120与镜片之间接触时,仅有镜筒120的内壁与镜片130的侧面接触,而镜筒120的内壁不与镜片130的镜面接触,也即镜筒120不会遮挡从盖板110的透光孔111进入光线照射到镜片130中,镜筒120也就不会限制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因此影响镜头组件100进光量的条件只能是透光孔111的大小(面积大小),便于下游电子装置在使用镜头组件100时进行组装时,自由调整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
可选地,由于的镜片130端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因此透光孔111的边缘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且透光孔111的轴心线与镜片130的轴心线131重合,这样可以使得从透光孔111进入的光线尽可能多地照射在镜片130上,以提高镜头组件100的成像效果。
可选地,可以将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设置为间隔设置,且间隔距离为预设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盖板110上的透光孔111相当于镜头光阑,而镜头光阑与镜筒120之间的距离,也即镜头光阑与镜片130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到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因此在后续电子装置组装时,当盖板110上的透光孔111的大小固定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距离,也即调整预设距离的具体数值,进而实现对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的调整。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可选地,还可以将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设置为贴合设置,也即镜筒120的入光口121的边缘紧贴盖板110中透光孔111的边缘,此时可以设置透光孔111的边缘形状为圆形,且透光孔111的直径可以不大于镜片130的直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由于镜筒120的入光口121与盖板110上的透光孔111距离较近且为固定值,使得透光孔111的直径大小成为调整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的决定性因素,调整透光孔111的直径大小可以直接影响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且如果透光孔111的直径大于镜片130的直径,那么从透光孔111进入的光线的照射面积大于镜片130的面积,此时即使改变透光孔111的直径,由于镜片130的面积是固定的,那么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也不会改变,也就不能调整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
可选地,如图4所示,当将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设置为间隔设置时,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可以设置有遮光部160。由于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为间隔设置,可能存在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的杂光或者散光照射到镜片130上,以至于影响镜头组件100后续的摄像或者拍照效果,因此盖板110与镜筒120之间可以设置有遮光部160。由于在垂直于收容空间的轴心线的方向上,镜片130的截面形状以及镜筒120内壁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因此为了保证遮光部160不漏光,提升遮光部160的遮光效果,可以将遮光部160设置为环形结构。
可选地,遮光部160包括内壁、外壁以及设置于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结构实体,遮光部160两端的直径可以根据透光孔111的直径以及镜筒120中入光口121的直径进行设置,其中遮光部160的一端与透光孔111的边缘连接,遮光部160的另一端与入光口121的边缘连接,遮光部160与盖板110以及镜筒1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粘接剂粘合连接。
可选地,遮光部160的材质可以为非透光材质,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遮光部160的遮光效果。
可选地,由于盖板110与镜片130之间为间隔设置,因此当外界光线从透光孔111进入镜头组件100后,会有一部分光线会直接照射到镜片130上,还有会一部分光线照射到遮光部160的内壁和/或镜筒120的内壁,而照射到遮光部160的内壁和/或镜筒120的内壁上的光线可能会部分反射到镜片130上,使得照射到镜片130上的光线量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镜头组件100的光圈值,进而影响镜头组件100最终的成像效果,因此可以在遮光部160的内壁和/或镜筒120的内壁设置用于减少光线反射的纹路。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遮光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遮光部160的内壁有用于减少光线反射的纹路,可选地,遮光部160的内壁的纹路还可以是其他纹路或者设计,例如,可以该纹路可以是咬花设计,当遮光部160的内壁和/或镜筒120的内壁设置纹路后,照射到遮光部160的内壁和/或镜筒120的内壁上的光线会发生漫反射,进而减小照射到镜片130上的多余光线量,减少杂光或者散光对镜头组件100光圈值影响,提升镜头组件100的成像效果。
可选地,镜筒120远离盖板11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镜片130的固持部125,固持部125可以是设置在镜筒120远离盖板110的一端并朝向镜筒120的轴心线的凸起或者连续凸边,当镜片130收容于镜筒120的收容空间内时,固持部125与镜片130接触,以限定镜片130的移动范围,保证镜片130收容于镜筒120的收容空间内的稳定性。
可选地,为进一步保证镜片130与镜筒120之间稳定性,镜片130还可以通过填充于镜筒120内壁的粘接剂与镜筒120粘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与镜筒之间设置有遮光部,遮光部可以防止盖板与镜筒之间的杂光或者散光照射到镜片上,提升镜头组件后续的摄像或者拍照效果。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110中透光孔111的边缘形状为圆形,镜筒120中收容空间为圆柱形,收容空间中入光口121的边缘形状为圆形,且入光口121的直径小于透光孔111的直径。由于入光口121的直径小于透光孔111的直径,使得外界光线穿过透光孔111后会完全覆盖入光口121,而镜片130设置于镜筒120的内部,因此仅有入光口121可以限制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在实际生产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节入光口121的直径大小,进而调节镜头组件100的进光量,进而实现对镜头组件100光圈值的调整,提高了镜头组件100的通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入光口的直径小于透光孔的直径,以使得可以通过调节入光口的直径大小,进而调节镜头组件的进光量,进而实现对镜头组件光圈值的调整,与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改变透光孔的大小,改变镜头组件的进光量,进而改变镜头组件的光圈值,相互配合提高了镜头组件的通用性。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盖板110和镜筒120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即盖板110和镜筒120可以采用同一套模具制成,或者采用同种制造工艺制成,盖板110和镜筒120还可以使用同种材料制成。由于盖板110和镜筒120是一体结构,一方面,可以提高盖板110和镜筒12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盖板110和镜筒120制造时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镜头组件。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装置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镜头组件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设置有透光孔;
镜筒,所述镜筒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入光口;
镜片,所述镜片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孔后照射于所述镜片上;
其中,沿平行于所述镜片的轴心线的方向,所述镜片在所述入光口所处的平面内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入光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包括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
所述收容空间为贯穿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的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的边缘形状为圆形,所述收容空间为圆柱形;
在垂直于所述收容空间的轴心线的方向上,所述收容空间的截面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镜片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的边缘形状为圆形;
所述透光孔的轴心线与所述镜片的轴心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镜筒之间为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镜筒之间设置有遮光部,所述遮光部为环形结构;
所述遮光部的一端与所述透光孔的边缘连接,所述遮光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入光口的边缘连接;
所述遮光部的内腔沿所述镜片的轴心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入光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的材质为非透光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的内壁和/或所述镜筒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减少光线反射的纹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镜片的固持部,且所述镜头通过填充于所述镜筒内壁的粘接剂与所述镜筒粘接。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镜头组件。
CN201921768701.4U 2019-10-21 2019-10-21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64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68701.4U CN210864151U (zh) 2019-10-21 2019-10-21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68701.4U CN210864151U (zh) 2019-10-21 2019-10-21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4151U true CN210864151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9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6870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64151U (zh) 2019-10-21 2019-10-21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4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05927U (zh) 摄像组件及电子设备
KR101707861B1 (ko) 카메라가 장착된 휴대 단말기를 이용한 근접촬영장치 및 그 근접촬영용 외장 광학모듈
CN206251149U (zh) 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及具备该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
KR20130025137A (ko) 파노라마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노라마 촬상 시스템
JP202450443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9383590B2 (en) Stereoscopic eyewear with stray light management
TWI714247B (zh)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1522186B (zh) 镜头
CN110716369B (zh)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CN111474665A (zh)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0297880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22045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47928A1 (zh) 一种多反射型面的导光结构、包含其的超微距成像模块
CN213780493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0864151U (zh)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110568575A (zh) 透镜模组、拍摄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1556233A (zh) 光转换元件、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06980151B (zh) 透镜装置和包括透镜装置的图像拾取装置
CN213986995U (zh)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41541B (zh)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47926A1 (zh) 一种杂散光遮蔽结构、包含其的超微距成像模块
JPS59210329A (ja) カメラ用入射光フイルタ
CN211786517U (zh) 一种透光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13160984A (ja) 撮影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KR20220136021A (ko) 렌즈 및 이동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No.698 Tianxiang Avenue, high tech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BIO-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13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