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9953A -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9953A
TW202229953A TW110101952A TW110101952A TW202229953A TW 202229953 A TW202229953 A TW 202229953A TW 110101952 A TW110101952 A TW 110101952A TW 110101952 A TW110101952 A TW 110101952A TW 202229953 A TW202229953 A TW 2022299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image
connecting portion
optical zon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1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5221B (zh
Inventor
蔡宗其
王聖安
Original Assignee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01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5221B/zh
Priority to CN202110296141.2A priority patent/CN114815138B/zh
Priority to US17/352,542 priority patent/US1189270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5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522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29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995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0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movable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式辨識系統之成像透鏡組,其具有視場角(FOV)大於120度,並定義有相互垂直之一徑向及一軸向。該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包括多個光學透鏡。該些光學透鏡中最鄰近物側的一光學透鏡包括:一光學區物側表面及一光學區像側表面;一非光學區物側表面,環繞該光學區物側表面;一非光學區像側表面,環繞該光學區像側表面;以及一第一連接部,設置在該光學區像側表面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其中該第一連接部之一表面的一切線方向與該徑向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介於15度至50度之間。

Description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本發明涉及成像透鏡組,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光學式辨識系統消除雜散光的成像透鏡組之結構。
以每個生物獨有的生物特徵作為根據的生物辨識(Biometric)系統,因其具有唯一性、普遍性、永久性、可測性、方便性、接受性、及不可欺性等,因此常被使用在目前市面上現有的行動裝置上,甚至使用在很多應用類的電子裝置上,如指紋辨識、靜脈辨識、臉部辨識、掌紋辨識、虹膜辨識、視網膜辨識等。
而生物辨識系統技術中的光學式辨識鏡頭是一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的傳統生物辨識系統,目前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傳統生物辨識系統存在體積過大,也需提高分辨率和圖像質量。
通常光學式辨識裝置使用塑膠材質的光學透鏡元件來有效地降低成像光學透鏡組件的製造成本。常規的塑膠材質光學透鏡元件通常通過射出成型方法形成,並具有光滑且明亮的表面,其特徵在於高反射率。因此,當雜散光從成像光學透鏡組件的其它光學元件的表面反射到塑膠光學透鏡元件的表面時,從塑 膠材質光學透鏡元件的表面反射的雜散光不能被有效地衰減並且會入射到成像鏡頭內的影像感測元件表面。
如圖1為三片式鏡片組的光學式辨識系統應用示意圖。以三片式鏡片組的光學式辨識系統9為例說明,其結構包括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I依序排列的蓋板91、第一光學透鏡921、遮光元件924、第二光學透鏡922及第三光學透鏡923。光線先通過該蓋板91、該第一光學透鏡921、該遮光元件924、該第二光學透鏡922及該第三光學透鏡923,再經過濾光片925,使光線到達影像感測元件93,如此使該影像感測元件93接收來自待測物的成像光束。
該第一光學透鏡921具有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11,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13,受該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11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區物側表面9212,以及受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13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區像側表面9214。該第二光學透鏡922具有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21,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23,受該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21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區物側表面9222,以及受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23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區像側表面9224。該第三光學透鏡923具有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31,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33,受該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31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區物側表面9232,以及受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33圍繞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光學區像側表面9234。該遮光元件924是安裝在該第一光學透鏡921的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9213與該第二光學透鏡922的非光學區物側表面9221之間的位置。
然而,如圖2所示,光線在該蓋板91與該第一光學透鏡912之間,部分的光線會通過該蓋板91與該第一光學透鏡921後,因為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9213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被反射。特別是雜散光的光線路徑會依序沿箭頭方向L1、L2、L3進入該影像感測元件,進而產生鬼影,降低光學式辨識系統的辨識度。
因此,如何滿足消除該蓋板與該些光學透鏡之間的雜散光的要求已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從而可以改善影像品質增加辨識度,並滿足高端辨識鏡頭的要求。
本發明之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在該光學區像側表面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設計有連接部,以避免雜散光在成像時造成不必要的鬼影,進而改善影像品質,增加光學式辨識系統的辨識度。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組,其具有視場角(FOV)大於120度,並定義有相互垂直之一徑向及一軸向,該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包括多個光學透鏡,其中該些光學透鏡中最鄰近物側的一光學透鏡包括:一光學區物側表面及一光學區像側表面;一非光學區物側表面,環繞該光學區物側表面;一非光學區像側表面,環繞該光學區像側表面;以及一第一連接部,設置在該光學區像側表面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其中 該第一連接部之一表面的一切線方向與該徑向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介於15度至50度之間。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光學式辨識系統,由物側至像側包括:一蓋板、上述之成像透鏡組及一影像感測元件。
根據本發明的光學式辨識系統,該光學透鏡的光學區像側表面及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設計連接部,該連接部以例如斜面、圓角、凸面或多個斜面的方式消除該蓋板與該光學透鏡之間的雜散光,以避免雜散光在成像時造成不必要的鬼影,進而改善影像品質,並增加光學式辨識系統的辨識度。
1:光學式辨識系統
11:蓋板
12:成像透鏡組
121:第一光學透鏡
121’:第一光學透鏡
121”:第一光學透鏡
121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1212:光學區物側表面
121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1214:光學區像側表面
1215:第一連接部
1215”:第一連接部
1216:表面
1216”:表面
1217’:第二連接部
1217”:第二連接部
1218’:表面
1218”:表面
1219:斜面
1219’:凸面
12191:第一斜面
12192:第二斜面
122:第二光學透鏡
122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1222:光學區物側表面
122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1224:光學區像側表面
123:第三光學透鏡
123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1232:光學區物側表面
123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1234:光學區像側表面
124:遮光元件
125:濾光片
126:鏡筒
13:影像感測元件
9:光學式辨識系統
91:蓋板
921:第一光學透鏡
921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9212:光學區物側表面
921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9214:光學區像側表面
922:第二光學透鏡
922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9222:光學區物側表面
922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9224:光學區像側表面
923:第三光學透鏡
923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9232:光學區物側表面
923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9234:光學區像側表面
924:遮光元件
925:濾光片
93:影像感測元件
D:厚度
d:厚度
d1:距離
I:光軸
L1,L2,L3:箭頭方向
R1:第一圓角
R2:第二圓角
T1:徑向
T2:軸向
T3:切線方向
θ:夾角
圖1為先前技術之三片式鏡片組的光學式辨識系統應用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先前技術之蓋板與光學透鏡之間的光反射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辨識系統實施應用示意圖。
圖3b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辨識系統實施應用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4中本發明的蓋板與光學透鏡之間的光反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的剖面示意圖。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然而,對於本公開的描述,如果確定詳細描述使本公開的實施例不清楚,則詳細描述可以被省略。與描述不相關的部分被省略以便具體地描述本公開,並且貫穿說明書,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相同的元件。
在實施方式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且將省略其贅述。此外,不同示範實施例中的特徵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可相互組合,且依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分立的元件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也並非用以限定元件的製造順序或設置順序。
請參閱圖3a,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學式辨識系統實施應用示意圖。本發明為一種光學式辨識系統之成像透鏡組的結構,以三片式鏡片組的光學式辨識系統為例說明,該光學式辨識系統1包括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I依序排列的蓋板11、成像透鏡組12及影像感測元件13。本發明之成像透鏡組12可視為超廣角成像鏡頭,其具有視場角(FOV,Field of View)可大於120度、130度、140度或150度等等。該成像透鏡組12包括由物側至像側 沿光軸I依序設置第一光學透鏡121、遮光元件124、第二光學透鏡122及第三光學透鏡123及濾光片125(例如紅外線濾光片、紅外線帶通濾光片或其他光波段濾光片等)。光線通過該第一光學透鏡121、該遮光元件124、該第二光學透鏡122及該第三光學透鏡123,並經過該濾光片125,使光線到達該影像感測元件13,使該影像感測元件13接收來自待測物的成像光束。補充說明的是,實施例的應用上該些光學透鏡的數量不受限。請參閱圖3b,在另一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12,更包括:一鏡筒126,用以容置多個光學透鏡(例如該第一光學透鏡121、該遮光元件124、該第二光學透鏡122及該第三光學透鏡123)及該遮光元件。該遮光元件124可以是孔徑光欄(Aperture stop)或用以修正邊緣光線的光欄(Stop),但不限上述。
該第一光學透鏡121包括: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11、被該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11所環繞的光學區物側表面1212、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以及被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所環繞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該第二光學透鏡122包括: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21、被該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21所環繞的光學區物側表面1222、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23、以及被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23所環繞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24。該第三光學透鏡123包括: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31、被該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31所環繞的光學區物側表面1232、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33、以及被該非光學區像側 表面1233所環繞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34。
該光學區物側表面1212、1222、1232為面向物側(或待測物)且讓成像光束通過的透鏡表面,而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1224、1234為面向像側(或成像面)且讓成像光束通過的透鏡表面。
該蓋板11用於保護位於其下方的元件。在實施例的應用中,該蓋板11為保護平板。在進行生物特徵辨識時,該蓋板11的表面與待測物接觸。也就是說,待測物接觸該蓋板11的表面以進行生物特徵辨識。保護平板可包括透光或半透光的主體,以利成像光束傳遞至該影像感測元件13,該光束來源可以是外界的光線,或該蓋板11下方提供的光線。該保護平板的主體可包括玻璃板、塑膠板或上述兩個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此外,該保護平板可選擇性地包括裝飾層,裝飾層設置在該蓋板11上,以遮避其下方不欲被看見的元件。
在實施例的應用中,該蓋板11更可包括顯示面板、觸控面板或上述至少兩個的組合。舉例來說,該蓋板11可為顯示面板,如有機發光顯示面板、液晶顯示面板,但不以此為限。替代地,該蓋板11可以是觸控面板,如具有多個觸控電極的面板。所述多個觸控電極可以形成在面板的外表面上或是內嵌於面板中,且多個觸控電極可以藉由自容或互容的方式進行觸控偵測。或者,該蓋板11可為保護平板與顯示面板的組合或保護平版與觸 控面板的組合。
該遮光元件124可設置於待側物與成像面之間,如本發明實施例,在光學式辨識系統1中,該遮光元件124位在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的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用於擴大取像的視場角(FOV, Field Of View),使該影像感測元件13能夠擷取更大的影像範圍。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光學透鏡121具有負屈折力。此外,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的光學區物側表面12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光學透鏡121、該第二光學透鏡122及該第三光學透鏡123可由塑膠材質製成,以滿足輕量化的需求,但不以此為限。
該遮光元件124用於遮蔽雜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質。在本實施例中,該遮光元件124設置在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的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與該第二光學透鏡122的非光學區物側表面1221之間的位置。
該第二光學透鏡122用於修正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所產生的像差,並有助於減少球差的產生,以提升成像品質。此外,該第二光學透鏡122的光學區物側表面1222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第二光學透鏡122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24近光軸處為凸面。
該第三光學透鏡123也用於修正像差,並有助於減少球差的產生,以提升成像品質。此外,實施例的應用中藉由多個 光學透鏡(例如該第二光學透鏡122及該第三光學透鏡123)共同修正像差,除了可有效修正像差之外,還可降低用於修正像差的每一片光學透鏡的製造難度。此外,該第三光學透鏡123的光學區物側表面12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第三光學透鏡123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34近光軸處為凸面。
該濾光片125用以將光線進行分色濾色,該影像感測元件13將經過該濾光片125的光線轉換為圖像資料的數位訊號。在實施例的應用上,該第三光學透鏡123的光學區像側表面1234上可塗覆有特定光線波長的濾除材料,用以取代前述的該濾光片125,但不限於該第三光學透鏡,亦可塗覆於該第一透鏡或第二透鏡。
圖4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的剖面示意圖。請參閱圖4及圖3,本發明之光學透鏡以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為例說明,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為該些光學透鏡中最鄰近物側的光學透鏡,並定義有相互垂直之徑向T1及軸向T2,該軸向T2平行光軸I。該第一光學透鏡121之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更包括:設置在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2之間的第一連接部1215。舉例,該第一光學透鏡121的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與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之間形成斜切部,該第一連接部1215之一表面1216為該斜切部之一斜面1219,該斜面1219繞該軸向呈環狀並圍繞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
該第一連接部1215之表面1216的切線方向T3(朝向光軸)與該徑向T1(朝向光軸)的夾角θ可介於15度至50度之間,較佳地該夾角θ介於20度至40度之間。該第一連接部1215及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的連接處形成第一圓角(first arc angle)R1,該第一圓角R1之曲率半徑可介於0.03mm至1.50mm之間,較佳地該第一圓角R1之曲率半徑介於0.055mm至0.1mm之間。該第一連接部1215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的連接處形成第二圓角(second arc angle)R2,該第二圓角R2之曲率半徑可介於0.03mm至0.15mm之間,較佳地該第二圓角R2之曲率半徑介於0.055mm至0.1mm之間。
在實施例的應用上,該第一連接部1215沿該軸向T2的厚度d佔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沿該軸向T2之厚度D的5%至20%,即該斜切面的厚度d佔該第一光學透鏡121之整體厚度D的5%至20%。較佳地,該第一連接部1215沿該軸向T2的厚度d佔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沿該軸向T2之厚度D的10%至16%。舉例,當D值為0.7435mm以及d值為0.1005mm時,則d值與D值的比例約為13.5%。再者,該第一光學透鏡121之光學區物側表面1212與上述具有該第一圓角R1的連接處,兩者之間沿該軸向T2的距離d1介於0.4mm至1.0mm之間。
請參閱圖5及圖3a,光線在該蓋板11與該第一光學透鏡121間,部分的光線會經過該蓋板11與該第一光學透鏡121後,因為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被反射。但因為 在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與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之間的第一連接部1215之表面1216為斜面1219,所以雜散光的光線路徑會依序沿箭頭方向L1、L2被反射離開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本實施例以斜面方式反折光線,使雜散光無法透過多次反射進入該影像感測元件13,進而避免產生鬼影。
圖6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的剖面示意圖。請參閱圖6及圖3a,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大體上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類似的元件標示類似的標號。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的差異在於: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更包括位在該第一連接部1215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之間的一第二連接部1217’,該第二連接部1217’之一表面1218’為一凸面1219’,且該凸面1219’繞該軸向T2呈環狀並圍繞該斜面1215。該第二連接部1217’之凸面1219’曲率半徑介於1.2mm至3.0mm之間。在應用上,除了以斜面方式反折光線,使雜散光無法透過多次反射穿過該遮光元件124進入該影像感測元件13,也透過以大曲率半徑方式形成弧形凸面(該第二連接部1217’之表面1218’),藉由弧形凸面反折光線,使雜散光無法透過多次反射進入該影像感測元件13,進而避免產生鬼影。
圖7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的剖面示意圖。請參閱圖7及圖3,第三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大體上類 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類似的元件標示類似的標號。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透鏡121的差異在於: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連接部1215”為第一凹槽(例如V形凹槽),且該第一連接部1215”之該表面1216”為該第一凹槽之一第一斜面12191,該第一斜面12191繞該軸向T2呈環狀並圍繞該光學區像側表面1214。該第一光學透鏡121”更包括設置在該第一連接部1215”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1213之間的第二連接部1217”,該第二連接部為第二凹槽(例如V形凹槽),且該第二連接部1217”之一表面1218”為該第二凹槽之一第二斜面12192,該第二斜面12192繞該軸向呈環狀並圍繞該第一斜面12191。舉例,該第一連接部1215”及第二連接部1217”以2個V形凹槽為說明,該些V形凹槽內的該第一斜面12191(該第一連接部1215”之表面1216”)及該第二斜面12192(該第二連接部1217”之表面1218”)的切線方向與該徑向的第一及第二夾角介於15度至50度之間。該第一及第二夾角之定義類似於圖4所顯示之夾角θ的定義。在實施例的應用上,以波浪狀凹槽及斜面方式反折光線,使雜散光無法透過多次反射進入該影像感測元件13,進而避免產生鬼影。
根據本發明的光學式辨識系統,該光學透鏡的光學區像側表面及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設計連接部,該連接部以例如斜面、圓角、凸面或多個斜面的方式消除該蓋板與該光學透鏡 之間的雜散光,以避免雜散光在成像時造成不必要的鬼影,進而改善影像品質,並增加光學式辨識系統的辨識度。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211:非光學區物側表面
1212:光學區物側表面
1213:非光學區像側表面
1214:光學區像側表面
121:第一光學透鏡
1215:第一連接部
1216:表面
1219:斜面
I:光軸
L1,L2:箭頭方向
R1:第一圓角

Claims (14)

  1. 一種成像透鏡組,其具有一視場角(FOV)大於120度,並定義有相互垂直之一徑向及一軸向,該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包括多個光學透鏡,其中該些光學透鏡中最鄰近物側的一光學透鏡包括:
    一光學區物側表面及一光學區像側表面;
    一非光學區物側表面,環繞該光學區物側表面;
    一非光學區像側表面,環繞該光學區像側表面;以及
    一第一連接部,設置在該光學區像側表面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
    其中該第一連接部之一表面的一切線方向與該徑向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介於15度至50度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夾角介於25度至40度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視場角(FOV)大於130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連接部及該光學區像側表面的連接處形成一第一圓角,該第一圓角之曲率半徑介於0.03mm至0.15mm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連接部及該光學區像側表面的連接處形成一第一圓角,該第一圓角之曲率半徑介於0.055mm至0.1mm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連接部 沿該軸向的厚度佔該光學透鏡沿該軸向之厚度的5%至2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區物側表面與所述具有該第一圓角的該連接處,兩者之間沿該軸向的距離介於0.4mm至1.0mm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連接部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的連接處形成一第二圓角,該第二圓角之曲率半徑介於0.03mm至0.15mm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連接部之該表面為一第一斜面,且該第一斜面繞該軸向呈環狀並圍繞該光學區像側表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更包括:
    一第二連接部,設置在該第一連接部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其中該第二連接部之一表面為一凸面,且該凸面繞該軸向呈環狀並圍繞該第一斜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連接部之凸面曲率半徑介於1.2mm至3.0mm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更包括:
    一第二連接部,設置在該第一連接部及該非光學區像側表面之間,其中該第二連接部之一表面為一第二斜面,且該第二斜面繞該軸向呈環狀並圍繞該第一斜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連接部之該表面的一切線方向與該徑向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介於15至50度之間。
  14. 一種光學式辨識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蓋板;
    如請求項1至13任一項所述的成像透鏡組,以及
    一影像感測元件。
TW110101952A 2021-01-19 2021-01-19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TWI7452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1952A TWI745221B (zh) 2021-01-19 2021-01-19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CN202110296141.2A CN114815138B (zh) 2021-01-19 2021-03-19 成像透镜组及光学式辨识系统
US17/352,542 US11892707B2 (en) 2021-01-19 2021-06-21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optical verific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1952A TWI745221B (zh) 2021-01-19 2021-01-19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5221B TWI745221B (zh) 2021-11-01
TW202229953A true TW202229953A (zh) 2022-08-01

Family

ID=79907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1952A TWI745221B (zh) 2021-01-19 2021-01-19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2707B2 (zh)
CN (1) CN114815138B (zh)
TW (1) TWI7452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3815B (zh) * 2021-04-14 2022-01-2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6022B (zh) * 2008-03-25 2012-07-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TWI463205B (zh) * 2013-09-30 2014-12-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imaging lens
TWI669550B (zh) * 2016-03-31 2019-08-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CN208351025U (zh) * 2018-05-24 2019-01-0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片及镜头
CN211014774U (zh) * 2019-11-28 2020-07-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镜筒及镜头
CN211528804U (zh) * 2020-01-02 2020-09-18 东莞市美光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系统及采用该光学系统的手机摄像头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92707B2 (en) 2024-02-06
US20220229269A1 (en) 2022-07-21
TWI745221B (zh) 2021-11-01
CN114815138B (zh) 2023-10-03
CN114815138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39818B (zh)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TWM520143U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440924B (zh) 影像鏡頭組
TWI418839B (zh) 近紅外線取像透鏡組
JPH07128589A (ja) 広視野用の結像球面レンズ
TWI781987B (zh) 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CN111522186A (zh) 镜头
TWI721686B (zh) 指紋辨識模組及光學成像鏡頭
TWI745221B (zh)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US20160282586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6413880A (zh) 成像镜头、遮光片及电子装置
TW202129386A (zh) 遮光片、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16164U (zh) 廣視角取像裝置
TWI724873B (zh) 光學成像鏡頭
WO2021022830A1 (zh) 指纹感测模块
TWI448760B (zh) 鏡頭模組
TWI795755B (zh) 光學成像系統
WO2021036326A1 (zh) 指纹感测模块与电子装置
TW202334676A (zh) 相機模組以及可攜式終端
KR101903031B1 (ko) 가시광선 영역과 원적외선 영역을 동시에 사용할 수 있는 전방위 광학 시스템
TWI783760B (zh) 鏡筒及光學式辨識裝置
US11703660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KR20200037938A (ko) 촬상 렌즈
TWI407243B (zh) 全景透鏡及使用該全景透鏡的全景拍攝系統
CN107894651A (zh) 机器视觉检测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