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6763A -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 Google Patents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6763A
TW201936763A TW108104219A TW108104219A TW201936763A TW 201936763 A TW201936763 A TW 201936763A TW 108104219 A TW108104219 A TW 108104219A TW 108104219 A TW108104219 A TW 108104219A TW 201936763 A TW201936763 A TW 2019367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absorbing
infrared
absorbing material
fine particles
tungsten ox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4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5069B (zh
Inventor
中山博貴
小林宏
福田健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6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6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5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50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 C08G77/26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nitro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01G41/02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1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as well as one or more C—O—Si linkages
    • C07F7/1804Compounds having Si-O-C link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08G77/18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to alkoxy or aryl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0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unsaturated aliphatic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 C08G77/28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sulfur-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1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1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 C08K5/5419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C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2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in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ids; Metal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8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83/04Polysiloxa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60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te siz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58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5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particle size in gener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可發揮較習知技術之含有鎢氧化物或複合鎢氧化物之近紅外線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更高之近紅外線吸收性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係提供於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含六方晶結晶構造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與矽烷化合物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

Description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本發明係關於於可見光區域具有透明性且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吸收性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一般已知,含有自由電子之材料係對屬於太陽光線之區域周邊之波長200nm至2600nm之電磁波顯示因電漿振動所造成的反射吸收響應。而且,已知若將構成該材料之粉末之粒子作成為具有小於光波長之直徑的微粒子,則使該材料於可見光區域(波長380nm至780nm)中之幾何學散射減低,可得到可見光區域之透明性。
尚且,本發明中所謂「透明性」,係作為對可見光區域之光的散射少、可見光之穿透性高之意義使用。
另一方面,本案申請人於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紅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係將粒徑1nm以上且800nm之鎢氧化物微粒子及/或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於固體媒體中而成者,其在基 板上進行成膜時不需要大規模之製造設備,亦不需要成膜後之高溫熱處理,且能使可見光線穿透並效率佳地遮蔽近紅外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專利WO2005/037932再公表專利公報
然而,根據本案發明人等進一步之檢討,專利文獻1記載之分散體有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於固體媒體中凝集,透明性降低的課題。
本發明係基於上述狀況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可在確保較習知技術之含有鎢氧化物或複合鎢氧化物之近紅外線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更優越之透明性之下發揮更高之近紅外線吸收性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案發明人等進行了研究。丙烯酸系樹脂係由於具有與玻璃同等或以上之透明性、耐候性、耐藥品性、光學特性亦優異等理由,從抑制丙烯酸系樹脂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凝集的觀點而言進行研究,該研究之結果,思及於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與矽烷化合物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使用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的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 構造體的構成,遂完成本發明。
亦即,用於解決上述課題之第1發明為一種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特徵為,於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與矽烷化合物。
第2發明為如第1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矽烷化合物為選自矽烷偶合劑、烷氧基矽烷化合物、聚矽氧樹脂之任1種以上。
第3發明為如第2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矽烷化合物係具有選自胺基、環氧基、巰基、(甲基)丙烯酸基、乙烯基、苯基、異氰酸酯基、咪唑基之1種以上之官能基。
第4發明為如第2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構成上述聚矽氧樹脂之單體單位係以R-SiO1.6(其中,式中之R為氫原子或有機基)表示。
第5發明為如第2或第4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聚矽氧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以上且200000以下。
第6發明為如第1至第5發明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 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為1nm以上且200nm以下。
第7發明為如第1至第6發明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由一般式MxWyOz(其中,M元素係選自H、He、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之1種以上之元素,W為鎢,O為氧,且0.20≦x/y≦0.37,2.2≦z/y≦3.0)所表示。
第8發明為如第7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M元素為選自Cs、Rb之1種以上之元素。
第9發明為如第1至第8發明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包含具六方晶之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第10發明為如第1至第9發明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表面係由含有選自Si、Ti、Zr、Al之1種以上之元素的氧化物被覆。
第11發明為一種近紅外線吸收體,其特徵為,係將第1至第10發明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成型為選自板狀、膜狀、薄膜狀之任1種而成者。
第12發明為一種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其特徵為,係將第11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積層於基材上而成者。
第13發明為一種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其特徵為,係使第11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而成。
第14發明為一種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其特徵為,係使第12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夾層板相對向,或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而成。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可提供:可於確保較習知技術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更高之透明性之下發揮近紅外線吸收性,並具有優異之光學特性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圖1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之可見光穿透率與日射穿透率的圖表。
圖2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之可見光穿透率與霧值的圖表。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係於丙烯酸系樹脂,含有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與矽烷化合物者。
具有上述構成之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係使進行了既定條件之相關機械性粉碎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於含有矽烷化合物的丙烯酸系樹脂中維持著分散狀態。具有該構成之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可應用於在樹脂材料等低耐熱溫度之基材材料上,設置具有膜狀、薄膜狀等之形狀的近紅外線吸收體,而獲得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等。再者,由於製造或形成近紅外線吸收體或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時不需要大型裝置,故有製造裝置廉價的優點。
另一方面,屬於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為導電性材料,係依微粒子之型式分散於丙烯酸系樹脂之基質中,故粒子一個個依孤立之狀態分散著。因此,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係發揮電波穿透性,在作為各種窗材等方面具有通用性。
又,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係將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成型為選自板狀、膜狀、薄膜狀之任1種形狀者。
又,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係將近紅外線材料微粒子吸收體積層於基材上者。
而且,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係將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作成為近紅外線吸收體之形狀,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日射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者,以及將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選自板玻 璃、塑膠板、含有具日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夾層板組合者。
以下針對本發明,依序詳細說明1.丙烯酸系樹脂、2.矽烷化合物、3.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4.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5.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與其製造方法、6.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與其製造方法、7近紅外線吸收體與其製造方法、8.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其製造方法、9.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與其製造方法、10.總結。
1. 丙烯酸系樹脂
本發明之屬於固體媒體的丙烯酸系樹脂,可舉例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為主原料,視需要對具有碳數1~8之烷基之丙烯酸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酸使用腈、甲基丙烯腈等作為共聚合成分的聚合體或共聚合體。進而,亦可使用經多段聚合的丙烯酸樹脂。
2. 矽烷化合物
本發明之矽烷化合物係在將後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與丙烯酸系樹脂混合時,藉由同時混合並熔融混練,而促進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解凝,進而發揮確保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於丙烯酸系樹脂中之分散狀態的效果。
具體而言,將後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矽烷化合物、作為上述固體媒體之丙烯酸系樹脂均勻混合後,進行熔融混練得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將所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 微粒子分散體成型而獲得近紅外線吸收體。
矽烷化合物之添加量係相對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較佳設為1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
此係由於若將矽烷化合物之添加量相對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設為1質量份以上,則由獲得該矽烷化合物之添加效果的觀點而言為較佳;若設為200質量份以下,則由容易將該矽烷化合物熔融混練至丙烯酸系樹脂中的觀點而言為較佳。
作為矽烷化合物,較佳係具有選自胺基、環氧基、巰基、(甲基)丙烯酸基、乙烯基、苯基、異氰酸酯基、咪唑基之1種以上的官能基。
又,作為矽烷化合物,較佳係選自聚矽氧樹脂、矽烷偶合劑、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之1種以上。
以下針對本發明適合使用之矽烷化合物,依序說明(1)聚矽氧樹脂、(2)矽烷偶合劑、(3)烷氧基矽烷化合物。
(1)聚矽氧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之聚矽氧樹脂,構成該聚矽氧樹脂之單體單位較佳係由一般式:R-SiO1.6(其中,式中之R為氫原子或有機基)所表示。尚且,所謂有機基係一般式:-CnHm所表示之烴基。
又,該聚矽氧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500以上且200000以下。藉由該聚矽氧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以上,可使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充分分散。另一方面,藉由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00以下,可使其容易地被包含於丙烯酸系樹脂中。
本發明所使用之聚矽氧樹脂若為市售物,較佳可舉例 如KR-480(信越聚矽氧製)、Z-6018、220FLAK、FCA-107、233FLAKE、249FLAKE、SH6018FLAKE、255FLAKE、217FLAKE(以上為東麗道康寧製)、SILRES603、SILRES604、SILRES605、SILRES H44、SILRES SY300、SILRES REN100、SILRES SY430、SILRES IC836(以上為旭化成WACKER SILICONES公司製)、TSR160(Momentive公司製)等。
(2)矽烷偶合劑
本發明所使用之矽烷偶合劑若為市售物,較佳可舉例如KBM-30、KBM-402、KBM-403、KBE-402、KBE-403、KBM-1043、KBM-502、KBM-503、KBE-502、KBE-503、KBM-5103、KBM-602、KBM-603、KBM-903、KBE-903、KBE-9103P、KBM-573、KBM-575(以上為信越聚矽氧製)等。
(3)烷氧基矽烷化合物
本發明所使用之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作為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之具體例可舉例如四甲氧基矽烷、四乙氧基矽烷、四異丙氧基矽烷、四正丁氧基矽烷、三甲氧基矽烷、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異丙氧基矽烷、甲基三正丁氧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異丙基三乙氧基矽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異丁基三乙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三異丙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三乙氧基矽烷、正己基三甲氧基矽烷、己基三甲氧基矽烷、己基三乙氧基矽烷、環己基三甲氧基矽烷、環己基三乙氧基矽烷、異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癸基 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2-甲氧基甲基)矽烷、乙炔基三甲氧基矽烷、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苯基三甲氧基矽烷、苄基三甲氧基矽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3,3-三氟丙基三(3,3,3-三氟乙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2-氰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2-氰基乙基三乙氧基矽烷、二乙氧基矽烷、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二乙氧基矽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矽烷、二甲基二異丙氧基矽烷、二甲基二正丁氧基矽烷、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第三丁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第三丁基二乙氧基矽烷、甲基正己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己基二甲氧基矽烷、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環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矽烷、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矽烷、2-氰基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異丙氧基二甲氧基矽烷、甲基第三丁氧基二甲氧基矽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第三丁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環戊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環己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烯丙基二甲氧基矽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矽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矽烷、二甲基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乙氧基矽烷、三甲基甲氧基矽烷、三甲基乙氧基矽烷、三甲基環己基氧基矽烷、三甲基苯氧基矽烷、異丙基二甲基乙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二甲基甲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二甲基乙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二甲基環己基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二甲基苯氧基矽烷、二甲基己基甲氧基矽烷、二甲基己基乙氧基矽烷、二甲基己基環己基氧基矽烷、二甲基己基苯氧基矽烷、環己基二甲基甲氧基矽烷、三乙基甲氧基矽烷、三乙基乙氧基矽烷、三乙基環己基氧基矽烷、三乙基苯氧基矽烷、三異丙基甲氧基矽 烷、三環己基甲氧基矽烷、三苯基甲氧基矽烷等。
本發明所使用之烷氧基矽烷化合物若為市售物,較佳可舉例如KBM-13、KBM-22、KBM-103、KBE-13、KBE-22、KBE-103、KBM-3033、KBE-3033、KBM-3063、KBE-3063、KBE-3083、KBM-3103C、KBM-3066、KBM-7103(以上為信越聚矽氧製)、Z-2306、Z-6210、Z-6265、Z-6341、Z-6366、Z-6383、Z-6582、Z-6583、Z-6586、Z-6125(以上為東麗道康寧製)等。
3.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中所使用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其特徵在於係由一般式MxWyOz(其中,M元素係選自H、He、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之1種以上之元素,W為鎢,O為氧,且0.20≦x/y≦0.37,2.2≦z/y≦3.0)所表示。
一般而言,三氧化鎢(WO3)中由於不存在有效之自由電子,故近紅外線區域之吸收反射特性少,無法有效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於此,已知藉由將三氧化鎢中氧相對於鎢的比例減低為小於3,則於該鎢氧化物中生成自由電子。
再者,對該鎢氧化物添加了M元素者為上述複合鎢氧化物。
藉由採用該構成,於複合鎢氧化物中生成自由電子,於近紅外 線區域表現來自自由電子之吸收特性,可有效作為波長1000nm附近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係含有上述複合鎢氧化物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吸收近紅外線,將其轉換為熱,藉此具備近紅外線吸收性。
尚且,由該觀點而言,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較佳係含有具六方晶之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對於該複合鎢氧化物,藉由併用上述氧量之控制、生成自由電子之元素的添加,可得到效率更佳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具體而言,在將併用了該氧量之控制與生成自由電子之M元素之添加的近紅外線吸收材料的一般式記載為MxWyOz(其中,M係上述M元素,W為鎢,O為氧)時,為滿足0.001≦x/y≦1、較佳0.20≦x/y≦0.37之關係的複合鎢氧化物。
於此,添加了M元素之上述複合鎢氧化物中,由穩定性的觀點而言,M元素較佳係選自H、He、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之1種以上之元素。
再者,添加了M元素之該MxWyOz中,由穩定性的觀點而言,M元素較佳係選自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中之1種以上之元素。
此外,若亦考慮到使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之光學特 性、耐候性提升的觀點,上述M元素更佳為屬於鹼金屬、鹼土族金屬元素、過渡金屬元素、4B族元素、5B族元素者。
接著說明該MxWyOz中表示氧量控制之z/y值。MxWyOz所示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中,視z/y值,除了與上述WyOz所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相同之機構作用之外,在z/y=3.0時,由於有因上述M元素之添加量所造成的自由電子供給,故較佳係2.2≦z/y≦3.0。
於此,作為M元素最佳為Cs與Rb。然而,M元素並不限定於上述Cs或Rb。即使M元素為Cs或Rb以外之元素,若作為添加M元素而存在於依WO6單位所形成之六角形空隙中即可。
在具有六方晶之結晶構造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具有均勻之結晶構造時,添加M元素之添加量係0.001≦x/y≦1,較佳為0.2≦x/y≦0.5,更佳為0.20≦x/y≦0.37,最佳為x/y=0.33。其原因可認為理論上當z/y=3時,藉由x/y=0.33,則添加M元素配置於六角形之所有空隙中。
於此,本案發明人等針對更進一步提升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近紅外線吸收機能的對策重複研究,思及到使所含自由電子之量更加增加的構成。
亦即,作為使該自由電子量增加之對策,思及到對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施加機械性處理,對所含之六方晶賦予適當之應變或變形。可認為該被賦予了適當之應變或變形的六方晶中,構成晶粒構造之原子的電子軌道之重疊狀態改變,自由電子之量增加。
因此,在由燒成步驟中所生成之複合鎢氧化物之微粒 子製造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時的分散步驟中,將複合鎢氧化物之微粒子於既定條件下進行粉碎,藉此對結晶構造賦予應變或變形,使自由電子量增加,進一步提升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一事進行了研究。
然後,得知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nm以上且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而且,由發揮更優越之近紅外線吸收特性的觀點而言,該粒徑較佳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更佳10nm以上且80nm以下、再更佳10nm以上且60nm以下、最佳10nm以上且40nm以下。得知若粒徑為10nm以上且40nm以下之範圍,則發揮最優越的近紅外線吸收特性。
於此,粒徑係指未凝集之各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所具有之徑值,亦即一次粒徑之平均值,係後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所含有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的平均粒徑,並不包含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凝集體之徑,與分散粒徑不同。
尚且,平均粒徑係由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電子顯微鏡影像所算出。
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所含有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平均粒徑,係由自截面加工取出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薄片化試料之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使用影像處理裝置測定100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一次粒徑,算出其平均值而求得。用於取出該薄片化試料之截面加工,係可使用切片機、截面拋光儀(Cross-section polisher)、聚焦離子束(FIB,Focused Ion Beam)裝置等。
再者,得知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較佳為單結晶。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為單結晶之情形,係於穿透型電子顯微鏡等之電子顯微鏡像中,可藉由於各微粒子內部未觀察到晶粒界、而僅觀察到一樣之格子紋之情況所確認。又,於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非晶相之體積比率為50%以下之情形,亦同樣地係於穿透型電子顯微鏡像中,可藉由於微粒子全體觀察到一樣之格子紋、幾乎未觀察到格子紋不明顯處之情況所確認。從而,於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非晶相之體積比率可藉由觀察微粒子中一樣之格子紋之區域與格子紋不明顯之區域的比率而確認。
再者,由於非晶相大多存在於各微粒子之外周部,故藉由著眼於各微粒子外周部,大多可算出非晶相之體積比率。例如,於真球狀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在格子紋不明顯之非晶相層狀地存在於該微粒子外周部的情況,若為其粒徑之10%以下之厚度,則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中之非晶相之體積比率為50%以下。
又,含有本發明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由於大幅吸收近紅外線區域、尤其是波長1000nm附近之光,故有其穿透色調成為藍色系至綠色系的情形。
再者,於「6.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與其製造方法」中後述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中的光散射,必須考慮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凝集,而必須檢討其分散粒徑。而且,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粒徑可視其使用目的而分別選定。
尚且,上述所謂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粒徑,係指包括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凝集體之徑的概念,與上述本發明之近紅 外線吸收材料之粒徑為不同概念。
首先,在使用於保持著透明性之應用的情況,更佳係具有800nm以下之分散粒徑。此係由於分散粒徑小於800nm的粒子不致因散射而完全遮蔽光,保持可見光線區域之辨視性,同時可效率佳地保持透明性所致。尤其在重視可見光區域之透明性的情況,較佳係進一步考慮粒子所造成的散射。
在重視此粒子所造成之散射的減低時,分散粒徑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10nm以上且200nm以下、再更佳10nm以上且100nm以下。其理由在於,分散粒徑越小,則可避免因幾何學散射或米氏散射所造成之紅外線吸收膜成為如霧玻璃般、無法得到鮮明之透明性的情形。亦即,若分散粒徑為200nm以下,則減低上述幾何學散射或米氏散射,成為雷利散射區域。於雷利散射區域,由於散射光係與分散粒徑6次方成比例,故隨著分散粒徑減少而散射減低、透明性提升。再者,若分散粒徑為100nm以下,則散射光變得非常少而較佳。由避免光散射的觀點而言,分散粒徑越小越佳,若分散粒徑為10nm以上則工業上製造容易。
藉由將上述分散粒徑設為800nm以下,可使將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於媒體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的霧值,於可見光穿透率85%以下時成為10%以下。尤其藉由將分散粒徑設為100nm以下,可使霧值成為1%以下。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微粒子之分散粒徑較佳為800nm以下。此係因屬於近紅外線吸收微粒子之複合鎢氧化物之近紅外線吸收為根據所謂「局部表面電漿子共振」之奈米粒子特有之光吸收、散射而造成。
亦即,在複合鎢氧化物之分散粒徑為800nm以下時,發生局部表面電漿子共振,近紅外線吸收微粒子有效率地吸收照射至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的近紅外線,容易轉換為熱能。
若分散粒徑為200nm以下,由於局部表面電漿子共振變得更強、更強力地吸收所照射之近紅外線,故更佳。
又,若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微粒子之分散粒徑為200nm以下,可保持近紅外線吸收特性與透明性。
再者,得知將該微粒子分散於適當之固體媒體中或固體媒體表面而製造的近紅外線吸收體,係相較於藉由濺鍍法、蒸鍍法、離子鍍法及科學氣相法(CVD法)等真空成膜法等乾式法所製作的膜或藉CVD法或噴霧法所製作之膜,即使不利用光之緩衝效果,仍效率更佳地吸收太陽光線、尤其近紅外線區域之光,同時使可見光區域之光穿透。
4.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上述一般式MxWyOz所示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藉由將屬於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起始原料之鎢化合物與含有上述M元素之單體或化合物,依0.20≦x/y≦0.37之比例混合成混合體,將此混合體於還原性氣體環境、或還原性氣體與惰性氣體的混合氣體環境中、或惰性氣體環境中進行熱處理的固相反應法而可製造。經由該熱處理,以成為既定粒徑之方式藉粉碎處理等經微粒子化而得到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具有充分的近紅外線吸收力,並具有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的較佳性質。
屬於用於獲得本發明之上述一般式MxWyOz所示之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起始原料的鎢化合物,可使用將選自三氧化鎢粉末、二氧化鎢粉末、或鎢氧化物之水合物、或六氯化鎢粉末、或鎢酸銨粉末、或將六氯化鎢溶解於醇中後進行乾燥而得之鎢氧化物之水合物粉末、或將六氯化鎢溶解於醇中後添加水使其沉澱並將其乾燥而得的鎢氧化物之水合物粉末,或將鎢酸銨水溶液進行乾燥而得之鎢化合物粉末、金屬鎢粉末之任1種以上的粉末,及含有上述M元素之單體或化合物之粉末,依0.20≦x/y≦0.37之比例所混合的粉末。
再者,屬於用於獲得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起始原料的鎢化合物,若為溶液或分散液,則各元素容易均勻混合。
根據該觀點,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起始原料更佳係將六氯化鎢之醇溶液或鎢酸銨水溶液、與含有上述M元素之化合物之溶液混合後,進行乾燥的粉末。
由相同觀點而言,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起始原料較佳係將六氯化鎢溶解於醇中後添加水使沉澱生成的分散液、與含有上述M元素之單體或化合物的粉末、或含有上述M元素之化合物的溶液,混合後經乾燥的粉末。
作為含有上述M元素之化合物,可舉例如M元素之鎢酸鹽、氯化物鹽、硝酸鹽、硫酸鹽、草酸鹽、氧化物、碳酸鹽、氫氧化物等,但並不限定於此,若為溶液狀者即可。再者,在工業性地製造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時,若使用鎢氧化物之水合物粉末或三氧化鎢、與M元素之碳酸鹽或氫氧化物,則於熱處理等階段不致發生有害氣體等,屬較佳之製造法。
於此,針對使用屬於用於獲得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 起始原料的鎢化合物、與含有上述M元素之化合物的混合體,獲得複合鎢氧化物的熱處理條件進行說明。
首先,將屬於起始原料之上述混合體,於還原性氣體環境中、或還原性氣體與惰性氣體之混合氣體環境中、或惰性氣體環境中進行熱處理。
熱處理條件較佳係設為還原性環境中之熱處理條件,首先,將混合了鎢化合物起始原料與含M元素之單體或化合物的粉末、或將上述鎢化合物起始原料之溶液或分散液與含有上述M元素之化合物之溶液或分散液混合後進行乾燥而得的粉末,於還原性氣體環境中依100℃以上且850℃以下進行熱處理。若熱處理溫度為100℃以上,則還原反應充分進行而較佳。又,若為850℃以下則還原不致過度進行,故較佳。還原性氣體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H2。又,於使用H2作為還原性氣體之情形時,作為還原環境之組成的H2係以體積比計較佳為0.1%以上、更佳2%以上。若H2之體積比為0.1%以上,可效率佳地進行還原。
接著,視需要為了提升結晶性、或去除所吸附之還原性氣體,可將此處所得粒子進一步於惰性氣體環境中依550℃以上且1200℃以下之溫度進行熱處理。作為惰性氣體環境中之熱處理條件,較佳為550℃以上。經550℃以上熱處理之複合鎢化合物起始原料係顯示充分之導電性。又,亦可使用Ar、N2等惰性氣體作為惰性氣體。在製作結晶性良好之複合鎢氧化物時,可提案以下熱處理條件。惟,熱處理條件係視起始原料、或目標之化合物的種類而異,故並不限定於下述方法。
在製造結晶性良好之複合鎢氧化物時,熱處理溫度較 高較佳,還原溫度係視起始原料或還原時之H2溫度而異,較佳為600℃~850℃。再者,其後之惰性環境下之熱處理溫度較佳為700℃~1200℃。
此等之燒成的處理時間若配合溫度適當選擇即可,可為5分鐘以上且5小時以下。將如此所得複合鎢氧化物粒子、與適當之溶媒一起投入至選自珠磨機、球磨機、砂磨機、顏料振盪器、超音波均質機等之器材中進行濕式粉碎,可將該複合鎢氧化物粒子更加微粒子化。
藉由該熱處理,使複合鎢氧化物成為2.2≦z/y≦3.0。
另一方面,複合鎢氧化物之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固相反應法。藉由設定適當之製造條件,藉由熱電漿法亦可製造。作為該適當設定之製造條件,可舉例如對熱電漿中供給原料時之供給速度、用於原料供給之載氣流量、保持電漿區域之電漿氣體之流量、及於電漿區域之外側流通的鞘氣流之流量等。
有時將以上說明之用於獲得複合鎢氧化物或複合鎢氧化物粒子之熱處理步驟,記載為本發明之第1步驟。
藉上述熱處理步驟所得之複合鎢氧化物之塊體或粒子之微粒子化,較佳係經由於「5.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與其製造方法」後述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在將該複合鎢氧化物粒子與適當溶媒混合、得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的過程中,一邊將該混合物進行濕式粉碎而進行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之微粒子化,一邊獲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在由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獲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時,若依公知方法去除溶媒即可。
又,複合鎢氧化物之塊體或粒子之微粒子化,亦可為使用噴射磨機之乾式微粒子化。其中,即使為乾式之微粒子化,當然必須決定可對所得複合鎢氧化物之粒子賦予既定粒徑的粉碎條件(微粒子化條件)。例如,若使用噴射磨機,則選擇成為適當粉碎條件之風量與處理時間之噴射磨機即可。
以上所說明之、將複合鎢氧化物或複合鎢氧化物粒子進行微粒子化,得到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的步驟,有時記載為本發明之第2步驟。
由提升耐候性之觀點而言,較佳係將上述第2步驟所得之屬於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的表面,藉由含有選自Si、Ti、Zr、Al之1種以上金屬的氧化物進行被覆。被覆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藉由於分散了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溶液中添加上述金屬的烷氧化物,而被覆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表面。
5.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與其製造方法
如上述,將第1步驟所得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混合、分散至適當溶媒中者,為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該溶媒並無特別限定,配合塗佈‧練混條件、塗佈‧練混環境、進而在含有無機黏結劑或樹脂黏結劑時配合該黏著劑而適當選擇即可。可使用例如水、乙醇、丙醇、丁醇、異丙醇、異丁醇、二丙酮醇等醇類,甲醚、乙醚、丙醚等醚類,酯類,丙酮、甲乙酮、二乙基酮、環己酮、異丁基酮等之酮類,甲苯等芳香族烴類等各種有機溶媒。
又,視所需,亦可對該分散液添加酸或鹼以調整pH。
進而,該溶媒中亦可使用樹脂之單體或寡聚物。
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提升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於分散液中之分散穩定性,當然亦可添加各種分散劑、界面活性劑、偶合劑等。
該分散劑、界面活性劑、偶合劑可配合用途選定,較佳為含有胺之基,具有羥基、羧基、或環氧基作為官能基者。此等官能基係吸附於表面處理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表面而防止凝集,具有使其均勻分散的效果。更佳係於分子中具有此等官能基之任一者的高分子系分散劑。
作為市售分散劑之較佳具體例,可使用:日本Lubrizol公司製SOLSPERSE(註冊商標)3000、9000、11200、13000、13240、13650、13940、16000、17000、18000、20000、21000、24000SC、24000GR、26000、27000、28000、31845、32000、32500、32550、32600、33000、33500、34750、35100、35200、36600、37500、38500、39000、41000、41090、53095、55000、56000、76500等;BYK-Chemie JAPAN(股)公司製Disperbyk(註冊商標)-101、103、107、108、109、110、111、112、116、130、140、142、145、154、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70、171、174、180、181、182、183、184、185、190、2000、2001、2020、2025、2050、2070、2095、2150、2155、Anti-Terra(註冊商標)-U、203、204、BYK(註冊商標)-P104、P104S、220S、6919等;EFKA Additives公司製EFKA(註冊商標)-4008、4046、4047、4015、4020、4050、4055、4060、4080、4300、4330、4400、4401、4402、4403、4500、4510、4530、4550、4560、4585、4800、5220、 6230、BASF Japan(股)公司製JONCRYL(註冊商標)-67、678、586、611、680、682、690、819、JDX5050等;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TERPLUS(註冊商標)MD1000、D 1180、D 1330等;三菱化學公司製之Dianal(註冊商標)BR-87、116等;東亞合成(股)製ARUFON(註冊商標)UC-3000、UF-5022、UG-4010、UG-4035、UG-4070等。
味之素FINE TECHNO(股)製AJISPER(註冊商標)PB-711、PB-821、PB-822等。
又,使用市售之液狀或顆粒狀之丙烯酸系樹脂或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亦為有益。
尚且,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中,若相對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重量份含有溶媒80重量份以上,則容易確保作為分散液之保存性,亦可確保其後製作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時之作業性。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對溶媒的分散方法,若為使微粒子均勻分散至分散液中的方法,並可將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粒徑調製為800nm以下、較佳200nm以下、更佳10nm以上且100nm以下者,則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珠磨機、球磨機、砂磨機、顏料振盪器、超音波均質機等。
藉由使用此等器材之機械性分散處理步驟,將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至溶媒中的同時,因複合鎢氧化物粒子彼此之衝突等所造成的微粒子化亦進行著,而可對該複合鎢氧化物粒子所含之六方晶之結晶構造賦予應變或變形,構成該晶粒構造之原子的電 子軌道的重疊狀態發生變化,自由電子量之增加進行。
尚且,該複合鎢氧化物粒子之微粒子化的進行速度,係視粉碎裝置之裝置常數而異。從而,重要的是事先實施實驗性粉碎,求得可對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賦予既定之粒徑的粉碎裝置、粉碎條件。
尚且,即使在經由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而進行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微粒子化,其後去除溶媒而獲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粉的情況,當然必須決定可賦予既定粒徑之粉碎條件(微粒子化條件)。該分散粉為近紅外線吸收微粒子分散液之乾燥固化物之一種,由於含有上述分散劑,故藉由與適當溶媒混合則可再分散於該溶媒中。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之狀態可藉由測定使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於溶媒中時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狀態而確認。例如,由本發明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於溶媒中依微粒子及微粒子之凝集狀態存在的液體採集試料樣本,可藉由市售之各種粒度分佈計進行測定而確認。作為粒度分佈計,可使用例如以動態光散射法為原理之大塚電子(股)公司製ELS-8000等公知之測定裝置。
尚且,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結晶構造,可對去除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之溶媒所獲得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藉由X射線繞射法特定出該微粒子所含有之結晶構造。
由發揮優越之近紅外線吸收特性的觀點而言,近紅外線吸收微粒子之晶粒徑較佳為1nm以上且200nm以下、更佳1nm以上且100nm以下、再更佳10nm以上且70nm以下。晶粒徑之測定係使 用粉末X射線繞射法(θ-2θ法)對X射線繞射圖案的測定、及利用裏特沃爾德法之解析。X射線繞射圖案之測定可使用例如Spectris股份有限公司PANalytical製之粉末X射線繞射裝置「X'Pert-PRO/MPD」等。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係由光學特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充分細之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而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較佳係均勻分散。
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10nm以上且200nm以下、再更佳10nm以上且100nm以下,如此可避免所製造之近紅外線吸收體成為單調地減少穿透率之灰色系者的情形。
尚且,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之分散粒徑,係意指分散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或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單體粒子、或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凝集之凝集粒子的粒徑的概念。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中,屬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係由從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依截面加工取出之薄片化試料之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使用影像處理裝置測定100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粒徑,算出其平均值而求出。
用於取出該薄片化試料之截面加工,係可使用切片機、截面拋光儀(Cross-section polisher)、聚焦離子束(FIB,Focused Ion Beam)裝置等。尚且,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或近紅外線吸收體所含有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係分散於基質之固體媒 體中之屬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分散粒徑的平均值。
另一方面,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中,若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凝集而成為粗大之凝集體,若存在大量之該粗大化之粒子,則該粗大粒子成為光散射源。其結果,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成為近紅外線吸收膜或近紅外線吸收體時之霧值(haze)變大,成為可見光穿透率減少的原因。從而,較佳係避免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粗大粒子生成。
在由所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獲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時,若依公知方法去除溶媒即可,較佳係對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進行減壓乾燥。具體而言,將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一邊攪拌、一邊減壓乾燥,分離溶媒成分即可。乾燥步驟之減壓時的壓力值係適當選擇。
藉由使用該減壓乾燥法,可提升由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去除溶媒之效率,同時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粉不致長時間曝露於高溫下,故分散於該分散粉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不發生凝集,而較佳。再者,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生產性亦提升,容易回收所蒸發之溶媒,由環境考量而言亦較佳。
作為乾燥步驟所使用之設備,可為加熱及減壓,由該分散粉之混合或回收容易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真空流動乾燥機、真空加熱攪拌磨碎機、振動流動乾燥機、滾筒乾燥機等,但並不限定於此等。
6.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與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係含有上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上述矽烷化合物與丙烯酸系樹脂。
而且,相對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若含有作為固體媒體之丙烯酸系樹脂80質量份以上,則可較佳地形成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
將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混合、熔融混練至作為固體媒體之丙烯酸系樹脂中時,係添加「2.矽烷化合物」所說明之矽烷化合物。
尚且,矽烷化合物之添加量係相對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較佳設為1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
而且,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係對含有矽烷化合物之固體媒體溶融混練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
再者,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中,藉由不添加所欲添加之固體媒體之全量、而僅加入一部分之適當量,而製造屬於母料形式之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亦為較佳構成。
在製造屬於母料形式之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的情況,可藉由將含有矽烷化合物之固體媒體與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的混合物利用通氣式單軸或雙軸之擠出機進行混練,加工為顆粒狀,則可得到本發明之母料形式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
母料之顆粒可藉由最一般之將熔融擠出之股線進行切割的方法而獲得。從而,其形狀可舉例如圓柱狀或角柱狀者。又,亦可採用直接對熔融擠出物進行切割、所謂熱切法。於此種情況下一般成 為接近球狀之形狀。
如此,本發明之母料可採用任一形態或形狀。尤其在對後述近紅外線吸收體進行成形時,該母料之顆粒較佳係具有與稀釋所使用之固體媒體之顆粒相同之形態及形狀。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中,由於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維持分散狀態,故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可應用至樹脂材料等低耐熱溫度的基材材料,於近紅外線吸收體形成時不需要大型裝置而有廉價之優點。
尚且,有分散於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之固體媒體之母料中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平均粒徑、與用於形成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或近紅外線吸收體形成用分散液中所分散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的分散粒徑相異的情形。此係由於在由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或近紅外線吸收體形成用分散液獲得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時,於該分散液中經凝集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凝集崩解所致。
7. 近紅外線吸收體與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係將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藉公知方法成型為選自板狀、膜狀、薄膜狀之任一形狀者。另一方面,在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為母料的情況,係依公知方法將既定量之屬於固體媒體之聚丙烯樹脂媒體,且依公知方法成型為選自板狀、膜狀、薄膜狀之任一形狀者。
相較於習知技術之近紅外線吸收體,本發明之近紅外 線吸收體係發揮效率更佳地吸收太陽光線、尤其是近紅外線區域之光,同時保持可見光區域之高穿透率的優越光學特性。而且,所吸收之近紅外線被轉換為熱。
藉由使用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可得到近紅外線吸收性優越的近紅外線吸收體。
於此,本發明中所謂近紅外線吸收性,係意指較佳地吸收位於近紅外線區域之波長780nm~1200nm之光的概念。
太陽光線係由各種波長所構成,大致可分類為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其中已知紅外線佔約46%。而且,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係大幅吸收近紅外線區域、尤其波長1000nm附近的光。
從而,近紅外線吸收性可藉由太陽光線之穿透率、亦即日射穿透率進行評價。在日射穿透率較低時,由於較佳地吸收近紅外線區域之光,故可判斷為近紅外線吸收性優越。
其結果,例如在將本發明之膜狀之近紅外線吸收體貼附於窗時,可於保持著室內亮度之下,抑制日射熱侵入至室內。
以上,針對在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為母料時,依公知方法將既定量之屬於固體媒體之聚丙烯樹脂媒體混合,並依公知方法成型為選自板狀、膜狀、薄膜狀之任一形狀的方法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使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不經由母料而分散於屬於基材之固體媒體中。
在使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於固體媒體中時,較佳可相對於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使1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之矽烷化合物一起由固體媒體表面滲透, 亦較佳係將屬於該固體媒體之丙烯酸系樹脂媒體,將溫度提升至其熔融溫度以上使其熔融後,將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相對於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為1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之矽烷化合物、丙烯酸系樹脂媒體混合。將如此所得者依既定方法成型為膜狀或板(board)狀,可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
再者,作為將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於丙烯酸系樹脂媒體的方法,首先將丙烯酸系樹脂、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與相對於該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質量份為1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之矽烷化合物混合而獲得混合物。由所得混合物使分散溶媒蒸發後,加熱至丙烯酸系樹脂之熔融溫度的260℃左右,使丙烯酸系樹脂熔融而混合、並進行冷卻,藉此可製作近紅外線吸收體。
8. 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係使近紅外線吸收體形成於既定基材之表面而成者。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可藉由於既定基材之表面形成近紅外線吸收體而製造。
作為該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之基材,視所需可為膜或板,形狀並無限定。作為透明基材材料,可配合各種目的使用PET、丙烯酸系、胺酯系、聚碳酸酯、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氯乙烯、氟系樹脂等。又,樹脂以外可使用玻璃。
9. 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與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之一,係使使用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所成形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者。
又,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之一,係使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日射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夾層板相對向者,或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日射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者。
使用了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的近紅外線吸收夾層透明基材,有各種形態。
例如,使用無機玻璃作為透明基材的近紅外線吸收夾層無機玻璃,係藉由將夾持近紅外線吸收體而存在之相對向之複數片無機玻璃,依公知方法進行貼合一體化而獲得。所得近紅外線吸收夾層無機玻璃可使用作為例如車棚、運動場、購物中心、機場等之屋頂材、窗材等之建材。又,亦可使用作為汽車之窗(車頂、三角窗)、汽車之擋風玻璃等。
藉由將上述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或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挾持於2片以上之相對向之透明基材之間,或使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透明基材相對向,可製造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與使用上述無機玻璃的情況同樣地,使用透明樹脂作為透明基材,在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相對向之透明基材之間夾入近紅外線吸收 膜,或使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透明基材相對向,可得到近紅外線吸收夾層透明基材。用途係與近紅外線吸收夾層無機玻璃相同。
又,視用途亦可作為近紅外線吸收膜單體而使用。進而當然亦可於無機玻璃或透明樹脂等之透明基材之單面或兩面,使該近紅外線吸收膜存在而作成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使用。
10. 總結
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係相較於習知技術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可發揮效率更佳地吸收太陽光線、尤其是近紅外線區域之光,同時保持可見光區域之高穿透率等優越的光學特性。
而且,使用使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於丙烯酸系樹脂中的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而成膜於基材表面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係相較於藉由濺射法、蒸鍍法、離子鍍法及化學氣相法(CVD法)等真空成膜法等乾式法所製作的膜,可發揮效率更佳地吸收太陽光線、尤其是近紅外線區域之光,同時保持可見光區域之高穿透率等優越的光學特性
又,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係不需使用真空裝置等大型裝置而可廉價地製造,工業上有利。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以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本發明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晶粒徑之測定,係使用由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去除溶媒而得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而且,該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X射線繞射圖案係使用粉末X射線繞射裝置(Spectris股份有限公司PANalytical製X'Pert-PRO/MPD)藉由粉末X射線繞射法(θ-2θ法)測定。由所得X射線繞射圖案與裏特沃爾德法之解析測定該微粒子所含之晶粒徑。
又,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中之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係由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之薄片化試料之穿透型電子顯微鏡(Hitachi High-Technologies製HF-2200)影像(2萬倍)使用影像解析進行測定。
再者,含有Cs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近紅外線吸收聚丙烯樹脂成形體之可見光穿透率及日射穿透率,係使用日立製作所(股)製之分光光度計U-4100,依照JIS R 3106:1988進行測定。又,霧值係使用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公司製HM-150W,依照JIS K 7136:2000進行測定。
(實施例1)
於6.70kg水中溶解碳酸銫(Cs2CO3)7.43kg得到溶液。將該溶液添加至鎢酸(H2WO4)34.57kg並充分攪拌混合後,一邊攪拌一邊乾燥而得到乾燥物(W及Cs之莫耳比係相當於1:0.33)。對該乾燥物一邊供給以N2氣體作為載體之5體積%H2氣體、一邊加熱,於800℃之溫度燒成5.5小時,其後,將該供給氣體切換為僅有N2氣體, 降溫至室溫而獲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a。
秤量該Cs鎢氧化物微粒子a 15質量%、具有含胺之基作為官能基之丙烯酸系高分子分散劑(胺價48mgKOH/g,分解溫度250℃之丙烯酸系分散劑)(以下記載為「分散劑a」)12質量%、與甲苯73質量%合計60g。裝填秤量物至加入了0.3mmZrO2珠粒240g之顏料振盪器(淺田鐵工公司製),進行24小時之粉碎‧分散處理,藉此調製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甲苯分散液(A-1液)。
A-1液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Cs鎢氧化物微粒子a)之分散粒徑為72.4nm。
於此,由A-1液去除了溶媒後之分散粉中之Cs鎢氧化物微粒子a的晶粒徑為25nm。
另一方面,於A-1液加入分散劑a 20g得到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甲苯分散液(A-2液)。
由A-2液藉真空加熱攪拌磨碎機(石川製)進行溶媒去除,得到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將所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質量%、烷氧基矽烷化合物(KBM-103,信越聚矽氧製)0.32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後,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將所擠出之股線切割為顆粒狀,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用之母料。由該母料之薄片化試料測定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分散粒徑。
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45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得到混合物。將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中,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1mm,藉此得到使Cs鎢氧化物微粒子均勻分散於丙烯酸系樹脂全體的實施例1之近 紅外線吸收體e。
將所得實施例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矽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系樹脂的組成、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粒徑、近紅外線吸收體之板厚度記載於表1。
經測定所得實施例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e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1.6%時之日射穿透率為51.6%,霧值1.1%。
該實施例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e之光學特性之測定結果記載於表1。
(實施例2)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f。
將所得實施例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矽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系樹脂的組成、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粒徑、近紅外線吸收體之板厚度記載於表1。以下實施例3~24、比較例1~4亦同樣記載於表1。
經測定實施例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f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4.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9.2%,霧值1.7%。
該實施例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f之光學特性之測定結果記載於表1。
以下實施例3~16中,將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 料微粒子、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矽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系樹脂的組成、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粒徑、近紅外線吸收體之板厚度及光學特性記載於表1;於實施例17~24、比較例1~4中,將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近紅外線吸收體中之矽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系樹脂的組成、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之分散粒徑、近紅外線吸收體之板厚度及光學特性記載於表2。
(實施例3)
除了將上述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也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g。
經測定實施例3之近紅外線吸收體g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1.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5.1%,霧值為1.8%。
(實施例4)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h。
經測定實施例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h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8.4%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4.6%,霧值2.7%。
(實施例5)
將上述所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質量%、聚矽氧樹脂(217FLAKE,東麗道康寧製)0.32 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得到混合物。除了將所得混合物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後,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將所擠出之股線切割為顆粒狀,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用之母料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5之近紅外線吸收體i。
經測定實施例5之近紅外線吸收體i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0.0%時之日射穿透率為49.1%,霧值為1.7%。
(實施例6)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5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6之近紅外線吸收體j。
經測定實施例6之近紅外線吸收體j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1.7%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6.7%,霧值2.6%。
(實施例7)
除了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實施例5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k。
經測定實施例7之近紅外線吸收體k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69.5%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3.9%,霧值為2.8%。
(實施例8)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 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7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l。
經測定實施例8之近紅外線吸收體l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6.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3.4%,霧值4.1%。
(實施例9)
將上述所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質量%、矽烷偶合劑(KBM-903,信越聚矽氧製)0.32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得到混合物。除了將所得混合物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後,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將所擠出之股線切割為顆粒狀,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用之母料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9之近紅外線吸收體m。
經測定實施例9之近紅外線吸收體m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1.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50.9%,霧值為2.0%。
(實施例10)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操作,得到實施例10之近紅外線吸收體n。
經測定實施例10之近紅外線吸收體n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0.5%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5.5%,霧值3.0%。
(實施例11)
除了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 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o。
經測定實施例1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o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69.1%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3.3%,霧值為3.3%。
(實施例12)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p。
經測定實施例1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p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5.4%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2.5%,霧值4.9%。
(實施例13)
將上述所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質量%、矽烷偶合劑(KBM-5103,信越聚矽氧製)0.32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得到混合物。除了將所得混合物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後,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將所擠出之股線切割為顆粒狀,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用之母料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操作,得到實施例13之近紅外線吸收體q。
經測定實施例13之近紅外線吸收體q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0.9%時之日射穿透率為51.3%,霧值為1.8%。
(實施例14)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13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1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r。
經測定實施例1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r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2.0%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7.4%,霧值2.8%。
(實施例15)
除了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實施例13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s。
經測定實施例15之近紅外線吸收體s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69.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3.2%,霧值為3.1%。
(實施例16)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15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t。
經測定實施例16之近紅外線吸收體t之光學特性,如表1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5.8%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3.1%,霧值4.6%。
(實施例17)
將上述所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質量%、烷氧基矽烷化合物(KBM-3063,信越聚矽氧製)0.32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而得到混合物。除 了將所得混合物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後,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將所擠出之股線切割為顆粒狀,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用之母料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17之近紅外線吸收體u。
經測定實施例17之近紅外線吸收聚丙烯酸樹脂成形體u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0.5%時之日射穿透率為50.1%,霧值為1.8%。
(實施例18)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17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18之近紅外線吸收體v。
經測定實施例18之近紅外線吸收體v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0.9%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5.5%,霧值2.9%。
(實施例19)
除了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實施例17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w。
經測定實施例19之近紅外線吸收體w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69.0%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3.4%,霧值為3.1%。
(實施例20)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 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19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x。
經測定實施例20之近紅外線吸收體x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5.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2.5%,霧值4.7%。
(實施例21)
將上述所得Cs鎢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質量%、烷氧基矽烷化合物(KBM-7053,信越聚矽氧製)0.32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而得到混合物。除了將所得混合物使用摻合機均勻混合後,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將所擠出之股線切割為顆粒狀,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用之母料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操作,得到實施例2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y。
經測定實施例2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y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1.2%時之日射穿透率為51.1%,霧值為1.8%。
(實施例22)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操作,得到實施例2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z。
經測定實施例22之近紅外線吸收體z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2.5%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6.5%,霧值2.8%。
(實施例23)
除了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剩餘部分之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α。
經測定實施例23之近紅外線吸收體α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0.3%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4.4%,霧值為3.0%。
(實施例24)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實施例23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β。
經測定實施例2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β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6.3%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3.5%,霧值4.4%。
(比較例1)
除了在使用雙軸擠出機依260℃進行熔融混練時,未添加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比較例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γ。
經測定所得近紅外線吸收體γ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80.4%時之日射穿透率為51.2%,霧值2.1%。
(比較例2)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δ。
經測定所得近紅外線吸收體δ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71.4%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7.4%,霧值3.3%。
(比較例3)
除了將所得母料(Cs鎢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0.094質量%、與甲基丙烯酸樹脂混合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ε。
經測定所得近紅外線吸收體ε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68.5%時之日射穿透率為33.5%,霧值為3.7%。
(比較例4)
除了將上述所得混合物填充於射出成形模具,依250℃成形為板狀之厚2mm以外,與比較例3同樣地操作,得到近紅外線吸收體ζ。
經測定所得近紅外線吸收體ζ之光學特性,如表2所示,可見光穿透率54.0%時之日射穿透率為22.1%,霧值5.7%。
(總結)
由以上說明之實施例、比較例之結果,比較添加了烷氧基矽烷化合物(KBM-103、KBM-3063、KBM-7103,信越聚矽氧製)之實施例1~4、17~2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與添加了聚矽氧樹脂(217FLAKE,東麗道康寧製)之實施例5~8之近紅外線吸收體、與添加了矽烷偶合劑(KBM-903、KBM-5103,信越聚矽氧製)之實施例9~16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及未添加矽烷化合物之比較例1~4之近 紅外線吸收體的光學特性。
尚且,為了方便比較,該光學特性係分別作成:以縱軸為日射穿透率、橫軸為可見光穿透率,以◆描繪實施例1~4並以粗實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5~8並以1點鏈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9~12並以長虛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13~16並以2點鏈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17~20並以短虛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21~24並以中虛線連接,以▲描繪比較例1~4並以細實線連接的圖1;以縱軸為霧值、橫軸為可見光穿透率,與圖1同樣地,以◆描繪實施例1~4並以粗實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5~8並以1點鏈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9~12並以長虛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13~16並以2點鏈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17~20並以短虛線連接,以+描繪實施例21~24並以中虛線連接,以▲描繪比較例1~4並以細實線連接的圖2
由圖1可判明,相較於比較例1~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實施例1~4、實施例5~8、實施例9~12、實施例13~16、實施例17~20及實施例21~2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係日射穿透率同等或較低。再者,由圖2亦可判明,相較於比較例1~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實施例1~4及實施例5~8之近紅外線吸收體係霧值較低
藉由以上可確認到相較於比較例1~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實施例1~24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可於確保透明性之同時發揮近紅外線吸收性,具有優越的光學特性。

Claims (14)

  1.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特徵為,於丙烯酸系樹脂中含有: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與矽烷化合物。
  2. 如請求項1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矽烷化合物為選自矽烷偶合劑、烷氧基矽烷化合物、聚矽氧樹脂之任1種以上。
  3. 如請求項2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矽烷化合物係具有選自胺基、環氧基、巰基、(甲基)丙烯酸基、乙烯基、苯基、異氰酸酯基、咪唑基之1種以上之官能基。
  4. 如請求項2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構成上述聚矽氧樹脂之單體單位係以R-SiO1.6(其中,式中之R為氫原子或有機基)表示。
  5. 如請求項2或4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聚矽氧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以上且200000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分散粒徑為1nm以上且200nm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由一般式MxWyOz(其中,M元素係選自H、He、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 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之1種以上之元素,W為鎢,O為氧,且0.20≦x/y≦0.37,2.2≦z/y≦3.0)所表示。
  8. 如請求項7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M元素為選自Cs、Rb之1種以上之元素。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係包含具六方晶之結晶構造的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其中,上述複合鎢氧化物微粒子之表面係由含有選自Si、Ti、Zr、Al之1種以上之元素的氧化物被覆。
  11.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體,其特徵為,係將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成型為選自板狀、膜狀、薄膜狀之任1種而成者。
  12.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其特徵為,係將請求項1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積層於基材上而成者。
  13.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其特徵為,係使請求項11之近紅外線吸收體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而成。
  14.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其特徵為, 係使請求項12之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與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夾層板相對向,或存在於選自板玻璃、塑膠板、含有具近紅外線吸收機能之微粒子之塑膠板的2片以上之夾層板間而成。
TW108104219A 2018-02-08 2019-02-01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TWI8250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1100 2018-02-08
JP2018-021100 2018-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763A true TW201936763A (zh) 2019-09-16
TWI825069B TWI825069B (zh) 2023-12-11

Family

ID=67549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4219A TWI825069B (zh) 2018-02-08 2019-02-01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70961A1 (zh)
EP (1) EP3761082A4 (zh)
JP (1) JP7259769B2 (zh)
KR (1) KR102575326B1 (zh)
CN (1) CN111699421B (zh)
TW (1) TWI825069B (zh)
WO (1) WO20191559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13029A (zh) * 2021-06-03 2024-01-16 科特邦科技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制备近红外屏蔽涂层的透明成膜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7750A (en) * 1970-03-03 1975-09-23 Owens Illinois Inc Reaction products of silicon monoxide and olef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WO2005037932A1 (ja) 2003-10-20 2005-04-28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赤外線遮蔽体、及び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
HUE030919T2 (en) * 2004-02-18 2017-06-28 Huntsman Advanced Mat Licensing (Switzerland) Gmbh Flame retardant compositions using siloxanes
JP4474938B2 (ja) * 2004-02-20 2010-06-09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無機化合物樹脂分散体、成形ペレット及び成形品
EP2163921A4 (en) * 2007-06-08 2012-08-29 Bridgestone Corp PROTECTIVE NON-INFRARED PROTECTIVE MATERIAL, LAMINATE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JP2009224591A (ja) 2008-03-17 2009-10-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磁波遮蔽フィル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71515A (ja) 2008-04-11 2009-11-19 Bridgestone Corp 近赤外線遮蔽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タ
US8686175B2 (en) * 2008-12-16 2014-04-01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Preparation of siloxanes
CN102341233B (zh) * 2009-03-06 2015-09-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热射线屏蔽性层叠体及使用其的热射线屏蔽性夹层玻璃
JP2011080003A (ja) 2009-10-09 2011-04-21 Sumitomo Dow Ltd 電磁波吸収性フィラー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電磁波吸収性樹脂組成物
JP6155600B2 (ja) * 2012-11-08 2017-07-0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透明樹脂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熱線遮蔽機能を有するプライマー層形成用のプライマー液
JP6059513B2 (ja) * 2012-11-14 2017-01-1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酸化物半導体薄膜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TW201410613A (zh) * 2013-06-18 2014-03-16 Taiflex Scient Co Ltd 可塑化隔熱組成物、透明隔熱中間膜及包含其之透明隔熱夾層板
US9434652B2 (en) 2013-07-23 2016-09-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nfrared absorption materia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thermal isolation structur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341000B (zh) * 2013-08-05 2017-09-29 北京化工大学 纳米掺杂vib族金属氧化物颗粒或其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JP2016155256A (ja) 2015-02-23 2016-09-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遮熱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344135B1 (ko) * 2015-06-30 2021-12-29 스미토모 긴조쿠 고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선 차폐막, 열선 차폐를 구비한 투명 기재, 자동차, 건조물, 분산체, 혼합 조성물, 분산체 제조방법, 분산액, 분산액 제조방법
KR102228255B1 (ko) * 2015-10-30 2021-03-17 스미토모 긴조쿠 고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점착제층, 근적외선 차폐 필름, 적층 구조체, 적층체 및 점착제 조성물
EP3431565A4 (en) * 2016-03-16 2019-08-07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DISPERSION OF MICROPARTICLES OF MATERIAL BLOCKING INFRARED RAYS CLOSED, BODIES BLOCKING THE INFRARED RAYS CLOSED AS WELL AS LAMINATE STRUCTURE FOR LOCKING OF INFRARED RAYS PROCH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6269805B1 (ja) 2016-12-27 2018-01-31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分散液、塗布液、及び熱線遮蔽フィルム
CN107083101A (zh) 2017-03-03 2017-08-22 厦门纳诺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03283B (zh) * 2017-05-05 2022-02-11 美国陶氏有机硅公司 氢化硅烷化可固化的有机硅树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1082A4 (en) 2022-01-26
TWI825069B (zh) 2023-12-11
US20210070961A1 (en) 2021-03-11
KR102575326B1 (ko) 2023-09-06
EP3761082A1 (en) 2021-01-06
WO2019155999A1 (ja) 2019-08-15
KR20200118056A (ko) 2020-10-14
JPWO2019155999A1 (ja) 2021-02-18
CN111699421B (zh) 2023-03-24
CN111699421A (zh) 2020-09-22
JP7259769B2 (ja)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9533B (zh) 近紅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遮蔽體及近紅外線遮蔽用夾層構造體,暨該等之製造方法
WO2018020819A1 (ja) 近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近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体、近赤外線吸収透明基材、近赤外線吸収合わせ透明基材
JP5120661B2 (ja) 合わせ構造体
CN110683554B (zh) 六硼化物微粒的集合体、分散液、分散体、该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膜及玻璃
WO2017217459A1 (ja) 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体、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WO2017104854A1 (ja) 近赤外線遮蔽超微粒子分散体、日射遮蔽用中間膜、赤外線遮蔽合わせ構造体、および近赤外線遮蔽超微粒子分散体の製造方法
JP6828514B2 (ja) 熱線遮蔽微粒子、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膜用塗布液、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熱線遮蔽膜、熱線遮蔽樹脂フィルム、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体
WO2016010156A1 (ja) 熱線遮蔽微粒子、熱線遮蔽微粒子分散液、熱線遮蔽フィルム、熱線遮蔽ガラス、熱線遮蔽分散体および熱線遮蔽合わせ透明基材
JP7276159B2 (ja) 近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近赤外線吸収体、近赤外線吸収物積層体および近赤外線吸収用合わせ構造体
JP2012082326A (ja) 高耐熱性熱線遮蔽成分含有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高耐熱性熱線遮蔽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高耐熱性熱線遮蔽透明積層体
JP4487787B2 (ja) 日射遮蔽用ホウ化物微粒子、このホウ化物微粒子を用いた日射遮蔽体形成用分散液および日射遮蔽体、並びに日射遮蔽用ホウ化物微粒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日射遮蔽体形成用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TW201934338A (zh) 日照遮蔽用夾層構造體及其製造方法
JP6697692B2 (ja) 赤外線吸収微粒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分散液、分散体、合わせ透明基材、フィルム、ガラ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TW201936763A (zh)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TWI705099B (zh) 金屬微粒子之集合體、金屬微粒子分散液、熱射線遮蔽薄膜、熱射線遮蔽玻璃、熱射線遮蔽微粒子分散體及熱射線遮蔽夾層透明基材
JP6413969B2 (ja) 日射遮蔽体形成用分散液および当該分散液を用いた日射遮蔽体
JP6949304B2 (ja) 熱線吸収成分含有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熱線吸収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熱線吸収透明積層体
JP2021008377A (ja) 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粉末、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体、および、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粉末の製造方法
JP2007191368A (ja) ホウ化物粒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当該ホウ化物粒子を用いたホウ化物微粒子分散液並びに日射遮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