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9421B -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9421B
CN111699421B CN201980012355.3A CN201980012355A CN111699421B CN 111699421 B CN111699421 B CN 111699421B CN 201980012355 A CN201980012355 A CN 201980012355A CN 111699421 B CN111699421 B CN 111699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tungsten oxide
fine particles
absorbing
composite tungst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23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9421A (zh
Inventor
中山博贵
小林宏
福田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99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9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9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9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 C08G77/26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nitro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01G41/02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1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as well as one or more C—O—Si linkages
    • C07F7/1804Compounds having Si-O-C link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08G77/18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to alkoxy or aryl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0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unsaturated aliphatic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2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 C08G77/28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rganic group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sulfur-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1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41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K5/5415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 C08K5/5419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O bo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i—C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2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in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ids; Metal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8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83/04Polysiloxa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60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te siz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58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5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particle size in gener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其可以发挥比现有技术的含有氧化钨、复合氧化钨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更高的近红外线吸收性。本发明提供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含有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以及硅烷化合物。

Description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 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可见光区域具有透明性且在近红外线区域具有吸收性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背景技术
一般已知,含有自由电子的材料对属于太阳光线的区域周边的波长200nm~2600nm的电磁波显示由于等离子体振动所造成的反射吸收响应。而且,已知若将构成该材料的粉末的粒子制成具有小于光波长的直径的微粒,则使该材料在可见光区域(波长380nm~780nm)中的几何学散射减低,可得到可见光区域的透明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谓“透明性”以作为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散射少,可见光的穿透性高的意义使用。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红外线屏蔽材料微粒分散体,其是将粒径1nm以上且800nm的钨氧化物微粒和/或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分散于固体介质中而形成,所述红外线屏蔽材料微粒分散体能使可见光线穿透,高效地屏蔽近红外线,并且在基板上成膜时不需要大规模的制造设备,也不需要成膜后的高温热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5/037932再公表专利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进一步讨论,发现如下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散体中,有时在固体介质中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凝聚,透明性降低。
鉴于所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其与现有技术的含有氧化钨、复合氧化钨的近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相比,可以确保更优异的透明性,并且发挥更高的近红外线吸收性。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等进行研究。然后,聚丙烯类树脂具有与玻璃相同或更优异的透明性、耐候性、耐药品性、光学特性,从该理由出发,从抑制聚丙烯类树脂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凝聚的观点出发,进行研究,根据该研究结果,想到:在聚丙烯树类脂中,含有复合氧化钨微粒、硅烷化合物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使用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的技术特征,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为解决所述问题的第一发明如下:
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含有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以及硅烷化合物
第二发明如下:
根据第一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硅烷化合物为选自硅烷偶联剂、烷氧基硅烷化合物以及有机硅树脂中的任1种以上。
第三发明如下: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硅烷化合物具有选自胺基、环氧基、巯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基、异氰酸酯基、咪唑基中的1种以上的官能团。
第四发明如下: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构成所述有机硅树脂的单体单元以R-SiO1.6表示,其中,式中的R为氢原子或有机基团。
第五发明如下:
根据第二发明或第四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有机硅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以上且200000以下。
第六发明如下:
根据第一发明~第五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为1nm以上且200nm以下。
第七发明如下:
根据第一发明~第六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由通式MxWyOz(其中,M元素是选自H、He、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且0.20≤x/y≤0.37,2.2≤z/y≤3.0)表示。
第八发明如下:
根据第七发明中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M元素为选自Cs、Rb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第九发明如下:
根据第一发明~第八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包含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
第十发明如下:
根据第一发明~第八九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表面由含有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元素的氧化物进行了包覆。
第十一发明如下:
一种近红外线吸收体,其是将第一发明~第十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成型为选自板状、膜状、薄膜状中的任1种而形成的吸收体。
第十二发明如下:
一种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其是将第十一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叠层于基材上而形成的叠层体。
第十三发明如下:
一种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其通过使第十一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形成。
第十四发明如下:
一种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其通过使第十二发明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包含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夹层板对置而形成,或者,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形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与现有技术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相比,可以提供确保透明性,并且发挥近红外线吸收性,且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附图说明
图1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可见光透射率与日照透射率的图表。
图2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可见光透射率与雾度值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是在丙烯酸类树脂,含有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与硅烷化合物的分散体。
具有所述技术特征的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使进行了指定条件的机械性粉碎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在含有硅烷化合物的丙烯酸类树脂中维持分散状态。具有该技术特征的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可应用于:在树脂材料等耐热温度低的基材材料上,设置具有膜状、薄膜状等的形状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得到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等。并且,由于制造及形成近红外线吸收体或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时不需要大型装置,因此有制造装置低价的优点。
另一方面,作为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为导电性材料,以微粒的形式分散于丙烯酸类树脂的基质中,因此粒子一个一个地以孤立的状态分散。因此,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发挥电波穿透性,在作为各种窗材等方面具有通用性。
另外,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体是将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成型为选自板状、膜状、薄膜状中的任1种形状的吸收体。
另外,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是将近红外线材料微粒吸收体叠层于基材上而形成的叠层体。
而且,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是将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制成近红外线吸收体的形状,并使其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有日照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形成的结构体,以及将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选自板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有日照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夹层板组合而形成的结构体。
以下针对本发明,依序详细说明1.丙烯酸类树脂、2.硅烷化合物、3.复合钨氧化物微粒、4.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制造方法、5.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与其制造方法、6.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与其制造方法、7近红外线吸收体与其制造方法、8.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其制造方法、9.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与其制造方法、10.总结。
1、丙烯酸类树脂
本发明的作为固体介质的丙烯酸类树脂,可列举例,例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为主原料,根据需要,使用具有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的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酸使用腈、甲基丙烯腈等作为共聚合成分而形成的聚合物或共聚物。并且,可以使用经多段进行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类树脂。
2、硅烷化合物
本发明的硅烷化合物在将后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与丙烯酸类树脂混合时,通过同时混合并进行熔融混炼,而促进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解凝,并且发挥确保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在丙烯酸类树脂中的分散状态的效果。
具体而言,将后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硅烷化合物、作为所述固体介质的丙烯酸类树脂均匀的混合后,进行熔融混炼而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对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进行成型而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
硅烷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
这是由于若将硅烷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质量份,设为1质量份以上,从得到该硅烷化合物的添加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若设为200质量份以下,从容易将该硅烷化合物熔融混炼至丙烯酸类树脂中的观点出发,优选。
作为硅烷化合物,优选为具有选自胺基、环氧基、巯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基、异氰酸酯基、咪唑基中的1种以上的官能团。
另外,作为硅烷化合物,优选为选自有机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烷氧基硅烷化合物中的1种以上。
以下针对本发明优选使用的硅烷化合物,依次说明(1)有机硅树脂、(2)硅烷偶联剂、(3)烷氧基硅烷化合物。
(1)有机硅树脂
本发明所使用的有机硅树脂,构成该有机硅树脂的单体单元优选由通式:R-SiO1.6(其中,式中的R为氢原子或有机基团)表示。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有机基团是通式:-CnHm所表示的烃基。
另外,该有机硅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500以上且200000以下。通过该有机硅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以上,可使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充分地分散。另一方面,通过重均分子量为200000以下,可使其容易地被包含于丙烯酸类树脂中。
本发明所使用的有机硅树脂若为市售物,可列举例,优选,例如KR-480(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Z-6018、220FLAK、FCA-107、233FLAKE、249FLAKE、SH6018FLAKE、255FLAKE、217FLAKE(以上为东丽道康宁公司制造)、SILRES603、SILRES604、SILRES605、SILRES H44、SILRES SY300、SILRES REN100、SILRES SY430、SILRES IC836(以上为旭化成WACKER 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TSR160(Momentive株式会社制造)等。
(2)硅烷偶联剂
本发明所使用的硅烷偶联剂若为市售物,可列举例,优选,例如:KBM-30、KBM-402、KBM-403、KBE-402、KBE-403、KBM-1043、KBM-502、KBM-503、KBE-502、KBE-503、KBM-5103、KBM-602、KBM-603、KBM-903、KBE-903、KBE-9103P、KBM-573、KBM-575(以上为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等。
(3)烷氧基硅烷化合物
本发明所使用的烷氧基硅烷化合物,作为烷氧基硅烷化合物的具体例可列举,例如: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异丙氧基硅烷、四正丁氧基硅烷、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异丙氧基硅烷、甲基三正丁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正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己基三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癸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2-甲氧基甲基)硅烷、乙炔基三甲氧基硅烷、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苄基三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3,3-三氟丙基三(3,3,3-三氟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氰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2-氰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正丁氧基硅烷、甲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叔丁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正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硅烷、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2-氰基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异丙氧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叔丁氧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烯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乙氧基硅烷、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甲基环己基氧基硅烷、三甲基苯氧基硅烷、异丙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二甲基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二甲基环己基氧基硅烷、叔丁基二甲基苯氧基硅烷、二甲基己基甲氧基硅烷、二甲基己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己基环己基氧基硅烷、二甲基己基苯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三乙基甲氧基硅烷、三乙基乙氧基硅烷、三乙基环己基氧基硅烷、三乙基苯氧基硅烷、三异丙基甲氧基硅烷、三环己基甲氧基硅烷、三苯基甲氧基硅烷等。
本发明所使用的烷氧基硅烷化合物若为市售物,优选可列举,例如:KBM-13、KBM-22、KBM-103、KBE-13、KBE-22、KBE-103、KBM-3033、KBE-3033、KBM-3063、KBE-3063、KBE-3083、KBM-3103C、KBM-3066、KBM-7103(以上为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Z-2306、Z-6210、Z-6265、Z-6341、Z-6366、Z-6383、Z-6582、Z-6583、Z-6586、Z-6125(以上为东丽道康宁公司制造)等。
3、复合钨氧化物微粒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中所使用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其是通式MxWyOz(其中,M元素是选自H、He、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W为钨,O为氧,且0.20≤x/y≤0.37,2.2≤z/y≤3.0)所表示。
一般而言,三氧化钨(WO3)中由于不存在有效的自由电子,因此近红外线区域的吸收反射特性少,无法有效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在此,已知通过将三氧化钨中的氧相对于钨的比例减低为小于3,则在该钨氧化物中生成自由电子。
并且,在该钨氧化物中添加了M元素得到的物质是所述复合钨氧化物。
通过采用该技术特征,在复合钨氧化物中生成自由电子,在近红外线区域显现来自自由电子的吸收特性,可有效作为波长1000nm附近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含有所述复合钨氧化物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吸收近红外线,将其转换为热,由此具备近红外线吸收性。
需要说明的是,从该观点出发,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优选为含有具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
对在该复合钨氧化物,通过组合使用所述氧量的控制、生成自由电子的元素的添加,可得到效率更好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具体而言,在对控制该氧量与添加生成自由电子的M元素进行组合使用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的通式记载为MxWyOz(其中,M为所述M元素,W为钨,O为氧)时,是满足0.001≤x/y≤1、优选0.20≤x/y≤0.37的关系的复合钨氧化物。
在此,添加了M元素的所述复合钨氧化物中,从稳定性的观点出发,M元素更优选为选自H、He、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并且,从添加了M元素的该MxWyOz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M元素优选为选自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此外,若也考虑到使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的光学特性、耐候性提高的观点出发,所述M元素进一步优选为作为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过渡金属元素、4B族元素、5B族元素的物质。
接着,说明该MxWyOz中表示氧量控制的z/y值。MxWyOz所示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中,根据z/y值,与所述WyOz所示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相同的机构作用,除此之外,在z/y=3.0时,由于存在基于所述M元素的添加量产生的自由电子供给,因此优选为2.2≤z/y≤3.0。
在此,作为M元素最优选为Cs与Rb。然而,M元素并不限定于所述Cs或Rb。即使M元素为Cs或Rb以外的元素,只要作为添加M元素而存在于以WO6单位所形成的六角形空隙中即可。
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具有均匀的晶体结构时,添加M元素的添加量为0.001≤x/y≤1,优选为0.2≤x/y≤0.5,更优选为0.20≤x/y≤0.37,最优选为x/y=0.33。认为这是因为理论上当z/y=3时,通过x/y=0.33,则添加M元素配置于六角形的所有空隙中。
在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等考虑更进一步提高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近红外线吸收功能并进行重复研究,想到使所含自由电子的量进一步增加的技术特征。
即,作为使该自由电子量增加的对策,考虑到对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施加机械性处理,对所含的六方晶进行适当的应变或变形。可认为该被赋予了适当的应变或变形的六方晶中,构成晶粒结构的原子的电子轨道的重叠状态改变,自由电子的量增加。
因此,在从烧成工序中所生成的复合钨氧化物的微粒制造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时的分散工序中,将复合钨氧化物的微粒于指定条件下进行粉碎,由此对晶体结构赋予应变或变形,使自由电子量增加,进一步提高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近红外线吸收功能进行了研究。
然后,得知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粒径优选为1nm以上且200nm以下,更优选为100nm以下。而且,从发挥更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特性的观点出发,该粒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且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且60nm以下,最优选为10nm以上且40nm以下。得知若粒径为10nm以上且40nm以下的范围,则发挥最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特性。
在此,粒径指未凝聚的各个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所具有的直径,即一次粒径的平均值,是后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所含有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平均粒径,但不包含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直径,与分散粒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平均粒径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电子显微镜影像算出。
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平均粒径,通过截面加工取出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薄片化试样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影像,使用影像处理装置测定100个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一次粒径,算出其平均值而求得。用于取出该薄片化试样的截面加工,可以使用切片机、截面抛光仪(Cross-section polisher)、聚焦离子束(FIB,Focused Ion Beam)装置等。
并且,得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优选为单晶体。
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为单晶体是指,在基于穿透型电子显微镜等产生的电子显微镜像中,可通过在各微粒内部仅观察到一样的格子纹而未观察到晶体粒界来确认。另外,在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中无定形相的体积比率为50%以下能够提供,同样地可通过在穿透型电子显微镜像中,在微粒整体上观察到一样的格子纹,几乎未观察到格子纹不明显处来确认。从而,在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中,无定形相的体积比率可通过观察微粒中一样的格子纹的区域与格子纹不明显的区域的比率而确认。
并且,由于无定形相大多存在于各微粒的外周部,因此通过着眼于各微粒外周部,大多可算出无定形相的体积比率。例如,在圆球状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中,在格子纹不明显的无定形相层状地存在在该微粒外周部的情况,若为其粒径的10%以下的厚度,则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中的无定形相的体积比率为50%以下。
另外,含有本发明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由于大幅吸收近红外线区域,尤其是波长1000nm附近的光,因此其透射色调成为蓝色系至绿色系的情况较多。
并且,在“6.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与其制造方法”中后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中的光散射,必须考虑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凝聚,必须讨论分散粒径。而且,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粒径可根据其使用目的而分别选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粒径是指,包括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直径的概念,与所述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的粒径为不同概念。
首先,在保持透明性的用途中使用的情况想,更优选为具有800nm以下的分散粒径。这是由于分散粒径小于800nm的粒子不会由于散射而完全屏蔽光,保持可见光线区域的可视性,同时可高效地保持透明性。尤其在重视可见光区域的透明性的情况下,进一步优选考虑粒子所造成的散射。
重视此粒子所带来的散射的减低时,分散粒径优选为2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且2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理由在于,分散粒径越小,则可避免因几何学散射或米氏散射所造成的红外线吸收膜如雾玻璃一样,无法得到鲜明的透明性。即,若分散粒径为200nm以下,所述几何学散射或米氏散射降低,成为瑞利散射区域。在瑞利散射区域,由于散射光与分散粒径6次方成比例,因此随着分散粒径减少而散射减低,透明性提高。并且,若分散粒径为100nm以下时,则散射光变得非常少,故优选。从避免光散射的观点出发,优选分散粒径较小,若分散粒径为10nm以上则易于工业制造。
通过将所述分散粒径设为800nm以下,可以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于介质中而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雾度值,在可见光透射率85%以下时,控制为10%以下。尤其通过将分散粒径设为100nm以下,可使雾度值成为1%以下。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微粒的分散粒径优选为800nm以下。这是因为,作为近红外线吸收微粒的复合钨氧化物的近红外线吸收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纳米粒子特有的光吸收、散射而产生。
即,复合钨氧化物的分散粒径在800nm以下时,发生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近红外线吸收微粒容易有效率地吸收照射至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近红外线,从而转换为热能。
若分散粒径为200nm以下,由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变得更强、更强力地吸收所照射的近红外线,故更优选。
另外,若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微粒的分散粒径为200nm以下,则可保持近红外线吸收特性与透明性。
并且,得知将该微粒分散于适当的固体介质中或固体介质表面而制造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与通过溅射法、蒸镀法、离子镀法及科学气相法(CVD法)等真空成膜法等干式法所制作的膜或通过CVD法或喷雾法所制作的膜相比,发现即使不利用光的缓冲效果,仍更高效地吸收太阳光线,特别是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同时使可见光区域的光穿透。
4.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所述通式MxWyOz所示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可以是通过如下的固相反应法制造:将作为钨氧化物微粒的起始原料的钨化合物与含有所述M元素的单体或化合物,以0.20≤x/y≤0.37的比例混合成混合体,将该混合体在还原性气体氛围、还原性气体与不活泼气体的混合气体氛围中、或不活泼气体环境中进行热处理。经过该热处理,并通过粉碎处理等进行微粒化而得到而得到成为指定粒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是具有充分的近红外线吸收力,并具有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优选的性质。
作为用于得到本发明的所述通式MxWyOz所示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起始原料的钨化合物,可以使用如下而得到的粉末:选自三氧化钨粉末、二氧化钨粉末、或钨氧化物的水合物、或六氯化钨粉末、或钨酸铵粉末、或将六氯化钨溶解于醇中后进行干燥而得的钨氧化物的水合物粉末、或将六氯化钨溶解于醇中后添加水使其沉淀并将其干燥而得的钨氧化物的水合物粉末、或者对钨酸铵水溶液进行干燥而得的钨化合物粉末以及金属钨粉末中的任1种以上的粉末,以0.20≤x/y≤0.37的比例,与含有所述M元素的单体或化合物的粉末进行混合。
并且,作为用于得到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起始原料的钨化合物,若为溶液或分散液,则各元素容易均匀地混合。
根据该观点,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起始原料更优选将六氯化钨的醇溶液或钨酸铵水溶液,与含有所述M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混合,然后进行干燥而得到的粉末。
从相同观点出发,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起始原料优选如下得到的粉末:将六氯化钨溶解于醇中后添加水生成沉淀而得到分散液,将该分散液与含有所述M元素的单体或化合物的粉末混合,或者与含有所述M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混合,然后进行干燥。
作为含有所述M元素的化合物,可列举,例如:M元素的钨酸盐、氯化物盐、硝酸盐、硫酸盐、草酸盐、氧化物、碳酸盐、氢氧化物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溶液状的物质即可。并且,在工业上制造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时,若使用钨氧化物的水合物粉末或三氧化钨,并使用M元素的碳酸盐或氢氧化物,则在热处理等阶段不会发生有害气体等,是优选制造法。
在此,针对使用作为用于得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起始原料的钨化合物和含有所述M元素的化合物的混合体,从而得到复合钨氧化物的热处理条件进行说明。
首先,将作为起始原料的所述混合体,在还原性气体氛围中,或者在还原性气体与不活泼气体的混合气体氛围中,或者在不活泼气体环境中,进行热处理。
就热处理条件而言,优选作为还原性环境中的热处理条件,首先,将混合了钨化合物起始原料与含M元素的单体或化合物的粉末,或将所述钨化合物起始原料的溶液或分散液与含有所述M元素的化合物的溶液或分散液混合后进行干燥而得的粉末,在还原性气体环境中以100℃以上且850℃以下进行热处理。若热处理温度为100℃以上,则还原反应充分地进行,故优选。另外,若为850℃以下则还原不会过度进行,故优选。还原性气体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H2。另外,在使用H2作为还原性气体的情况下,作为还原环境的组分的H2,优选以体积比计为0.1%以上,更优选以体积比计为2%以上。若H2的体积比为0.1%以上,则可高效地进行还原。
然后,根据需要为了提高结晶性,或去除所吸附的还原性气体,可将此处得到的粒子进一步在不活泼气体氛围中以550℃以上且1200℃以下的温度进行热处理。作为不活泼气体氛围中的热处理条件,优选为550℃以上。经过550℃以上热处理的复合钨化合物起始原料显示出充分的导电性。另外,可以使用Ar、N2等不活泼气体作为不活泼气体。制备晶体性良好的复合钨氧化物时,提出以下热处理条件。但热处理条件根据起始原料、或作为目标的化合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因此并不限定于下述方法。
制造晶体性良好的复合钨氧化物时,优选热处理温度较高,还原温度根据起始原料或还原时的H2温度不同而不同,优选为600℃~850℃。并且,之后的不活泼气体氛围下的热处理温度优选为700℃~1200℃。
这些烧成的处理时间只要根据温度适当选择即可,可以是5分钟以上且5小时以下。将由此得到的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适当的溶剂一起添加至选自珠磨机、球磨机、砂磨机、颜料振荡器、超音波均质机等的器材中进行湿式粉碎,可使该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更加微粒化。
通过该热处理,使复合钨氧化物控制为2.2≤z/y≤3.0。
另一方面,复合钨氧化物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固相反应法。通过设定适当的制造条件,通过热等离子体法也可制造。作为应当适当设定的制造条件,可列举,例如对热等离子体中供给原料时的供给速度、用于原料供给的载气流量、保持等离子体区域的等离子体气体的流量、以及在等离子体区域相邻外侧流通的鞘气流的流量等。
有时将以上说明的用于得到复合钨氧化物或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热处理工序,记载为本发明的第1工序。
通过所述热处理工序所得的复合钨氧化物的块体或粒子的微粒化,优选为通过“5.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与其制造方法”中的后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在将该复合钨氧化物粒子与适当溶剂混合,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的过程中,一边将该混合物进行湿式粉碎而进行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的微粒化,一边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在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时,只要按照公知方法去除溶剂即可。
另外,复合钨氧化物的块体或粒子的微粒化,可以是使用喷射磨机的干式微粒化。其中,即使为干式的微粒化,当然必须对能够对得到的复合钨氧化物的粒子赋予指定粒径的粉碎条件(微粒化条件)进行确定。例如,若使用喷射磨机,则只要选择作为适当粉碎条件的风量与处理时间的喷射磨机即可。
以上所说明的对复合钨氧化物或复合钨氧化物粒子进行微粒化,得到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工序,有时记载为本发明的第2工序。
从提高耐候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所述第2工序所得的属于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表面,通过含有选自Si、Ti、Zr、Al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的氧化物进行包覆。包覆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在分散有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溶液中,添加所述金属的烷氧化物,由此对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表面进进行包覆。
5、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将第1工序所得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混合、分散至适当溶剂中而得到的物质是,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该溶剂并无特别限定,结合涂布及混炼条件、涂布及混炼环境,进一步在含有无机粘结剂或树脂粘结剂时结合该粘结剂而适当选择即可。可以使用例如:水、乙醇、丙醇、丁醇、异丙醇、异丁醇、二丙酮醇等醇类;甲醚、乙醚、丙醚等醚类;酯类,丙酮、甲乙酮、二乙基酮、环己酮、异丁基酮等的酮类;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等各种有机溶剂。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对该分散液添加酸或碱以调整pH。
并且,该溶剂中可以使用树脂的单体或寡聚物。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在分散液中的分散稳定性,当然可以添加各种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等。
该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可以结合用途选定,优选具有含有胺的基团、羟基、羧基、或环氧基作为官能团的物质。这些官能团吸附于表面处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表面而防止凝聚,具有使其均匀分散的效果。进一步优选在分子中具有这些官能团的任一者的高分子类分散剂。
作为市售分散剂的优选具体例,可使用:日本Lubrizol公司制造的SOLSPERSE(注册商标)3000、SOLSPERSE9000、SOLSPERSE11200、SOLSPERSE13000、SOLSPERSE13240、SOLSPERSE13650、SOLSPERSE13940、SOLSPERSE16000、SOLSPERSE17000、SOLSPERSE18000、SOLSPERSE20000、SOLSPERSE21000、SOLSPERSE24000SC、SOLSPERSE24000GR、SOLSPERSE26000、SOLSPERSE27000、SOLSPERSE28000、SOLSPERSE31845、SOLSPERSE32000、SOLSPERSE32500、SOLSPERSE32550、SOLSPERSE32600、SOLSPERSE33000、SOLSPERSE33500、SOLSPERSE34750、SOLSPERSE35100、SOLSPERSE35200、SOLSPERSE36600、SOLSPERSE37500、SOLSPERSE38500、SOLSPERSE39000、SOLSPERSE41000、SOLSPERSE41090、SOLSPERSE53095、SOLSPERSE55000、SOLSPERSE56000、SOLSPERSE76500等;BYK-Chemie JAPAN株式会社制造的Disperbyk(注册商标)-101、Disperbyk-103、Disperbyk-107、Disperbyk-108、Disperbyk-109、Disperbyk-110、Disperbyk-111、Disperbyk-112、Disperbyk-116、Disperbyk-130、Disperbyk-140、Disperbyk-142、Disperbyk-145、Disperbyk-154、Disperbyk-161、Disperbyk-162、Disperbyk-163、Disperbyk-164、Disperbyk-165、Disperbyk-166、Disperbyk-167、Disperbyk-168、Disperbyk-170、Disperbyk-171、Disperbyk-174、Disperbyk-180、Disperbyk-181、Disperbyk-182、Disperbyk-183、Disperbyk-184、Disperbyk-185、Disperbyk-190、Disperbyk-2000、Disperbyk-2001、Disperbyk-2020、Disperbyk-2025、Disperbyk-2050、Disperbyk-2070、Disperbyk-2095、Disperbyk-2150、Disperbyk-2155;Anti-Terra(注册商标)-U、Anti-Terra203、Anti-Terra204、BYK(注册商标)-P104、BYK-P104S、BYK220S、BYK6919等;
EFKA Additives公司制EFKA(注册商标)-4008、EFKA-4046、EFKA-4047、EFKA-4015、EFKA-4020、EFKA-4050、EFKA-4055、EFKA-4060、EFKA-4080、EFKA-4300、EFKA-4330、EFKA-4400、EFKA-4401、EFKA-4402、EFKA-4403、EFKA-4500、EFKA-4510、EFKA-4530、EFKA-4550、EFKA-4560、EFKA-4585、EFKA-4800、EFKA-5220、EFKA-6230、BASF日本株式会社制造的JONCRYL(注册商标)-67、JONCRYL-678、JONCRYL-586、JONCRYL-611、JONCRYL-680、JONCRYL-682、JONCRYL-690、JONCRYL-819、JONCRYL-JDX5050等;
大塚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TERPLUS(注册商标)MD1000、TERPLUS D1180、TERPLUS D1330等;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Dianal(注册商标)BR-87、Dianal 116等;
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的ARUFON(注册商标)UC-3000、ARUFON UF-5022、ARUFONUG-4010、ARUFON UG-4035、ARUFON UG-4070等。
Ajinomoto Fine-Techno株式会社制造的AJISPER(注册商标)PB-711、AJISPERPB-821、AJISPER PB-822等。
另外,使用市售的液态或颗粒状的丙烯酸类树脂或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也有益。
需要说明的是,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中,若相对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重量份含有溶剂80重量份以上,则容易确保作为分散液的保存性,可以确保其后制作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时的操作性。
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在溶剂的分散方法,是使微粒均匀分散至分散液中的方法,只要将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粒径制备为800nm以下,优选2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珠磨机、球磨机、砂磨机、颜料振荡器、超音波均质机等。
通过使用这些器材的机械性分散处理工序,将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分散至溶剂中,同时,由于复合钨氧化物粒子彼此的冲突等所造成的微粒化也同时进行,从而可以对该复合钨氧化物粒子所含的六方晶的晶体结构赋予应变或变形,构成该微晶结构的原子的电子轨道的重叠状态发生变化,自由电子量实现了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该复合钨氧化物粒子的微粒化的进行速度,根据粉碎装置的装置常数的不同而不同。由此,重要的是事先实施实验性粉碎,求得可能够对复合钨氧化物微粒赋予指定的粒径的粉碎装置、粉碎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通过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而进行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微粒化,然后去除溶剂而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粉时,当然也必须对能够赋予指定粒径的粉碎条件(微粒化条件)进行确定。该分散粉为近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的干燥固化物的一种,由于含有所述分散剂,因此能够通过与适当溶剂混合,再分散于该溶剂中。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的状态可通过对使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分散于溶剂中时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状态进行测定而确认。例如,由本发明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在溶剂中以微粒及微粒的凝聚状态存在的液体采集试样样本,可通过市售的各种粒度分布计进行测定而确认。作为粒度分布计,可使用例如以动态光散射法为原理的大塚电子株式会社制造的ELS-8000等公知的测定装置。
另外,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晶体结构,可对去除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的溶剂而得到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进行X射线衍射法,由此对该微粒所含有的晶体结构进行确定。
从发挥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特性的观点出发,近红外线吸收微粒的微晶直径优选为1nm以上且200nm以下,更优选为1nm以上且1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且70nm以下。微晶直径的测定是使用基于粉末X射线衍射法(θ-2θ法)对X射线衍射图案的测定,以及利用基于里特沃尔德法的解析。X射线衍射图案的测定可使用例如Spectris株式会社PANalytical公司制造的粉末X射线衍射装置“X'Pert-PRO/MPD”等。
从就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优选为200nm以下,更优选为100nm以下,优选为充分细小。并且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优选均匀地分散。
由于可避免制造的近红外线吸收体成为透射率单调地减少而形成的灰色系的情况,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优选为2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且2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分散粒径指,分散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或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单体粒子的粒径及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凝聚的凝聚粒子的粒径的概念。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中,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是,通过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以截面加工取出的薄片化试样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影像,使用影像处理装置,测定100个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粒径,算出其平均值而求出。
用于取出该薄片化试样的截面加工,可以使用切片机、截面抛光仪(Cross-section polisher)、聚焦离子束(FIB,Focused Ion Beam)装置等。需要说明的是,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或近红外线吸收体所含有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是,分散于作为基质的固体介质中,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的平均值。
另一方面,在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中,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凝聚而形成粗大的凝聚体,若存在大量的该粗大化的粒子,则该粗大粒子成为光散射源。其结果,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成为近红外线吸收膜或近红外线吸收体时的雾度值(haze)变大,成为可见光透射率减少的原因。从而,优选为避免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粗大粒子的生成。
从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时,只要按照公知方法去除溶剂即可,优选为对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进行减压干燥。具体而言,一边对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进行搅拌,一边进行减压干燥,分离溶剂成分即可。干燥工序的减压时的压力值适当选择。
通过使用该减压干燥法,可提高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去除溶剂的效率,并且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粉不会长时间曝露于高温下,因此分散于该分散粉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不发生凝聚,故优选。并且,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生产性也提高,容易回收所蒸发的溶剂,从环境方面考虑优选。
作为用于干燥工序的设备,从能够加热及减压,并易于从该分散粉的混合或回收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真空流动干燥机、真空加热搅拌磨碎机、振动流动干燥机、滚筒干燥机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6、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含有:所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所述硅烷化合物与丙烯酸类树脂。
而且,相对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质量份,若含有作为固体介质的丙烯酸类树脂80质量份以上,则可优选地形成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
将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混合、熔融混炼至作为固体介质的丙烯酸类树脂中时,添加“2.硅烷化合物”所说明的硅烷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硅烷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
并且,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是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熔融混炼至含有硅烷化合物的固体介质而形成的分散体。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构成未,在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体中,仅加入适量的一部分而不是应该添加的固体介质的总量,制造作为母料形式的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
在制造作为母料形式的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体的情况,可通过将含有硅烷化合物的固体媒体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子的混合物利用通气式单轴或双轴的挤出机进行混炼,加工为颗粒状,则可得到本发明的母料形式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
母料的颗粒可以通过最一般的对熔融挤出的线束进行切割的方法而得到。因此,作为其形状,可列举,例如,圆柱状或角柱状的物质。另外,可以采用对熔融挤出物进行直接切割的所谓热切法。在该情况下一般是接近球状的形状。
如此,本发明的母料可以采用任一形态或形状。尤其在对后述近红外线吸收体进行成形时,该母料的颗粒优选为具有与稀释所使用的固体介质的颗粒相同的形态及形状。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中,由于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维持分散状态,因此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可应用于树脂材料等低耐热温度的基材材料,在近红外线吸收体形成时不需要大型装置而低价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分散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固体介质的母料中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平均粒径,与在形成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中使用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中或近红外线吸收体形成用分散液中所分散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不同。这是因为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或近红外线吸收体形成用分散液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时,在该分散液中进行了凝聚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凝聚崩解。
7、近红外线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体是将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通过公知方法成型为选自板状、膜状、薄膜状中的任一形状得到的物质。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为母料的形态时,按照公知方法将指定量的作为固体介质的聚丙烯树脂介质混合,且按照公知方法成型为选自板状、膜状、薄膜状中的任一形状的物质。
相较于已知技术的近红外线吸收体,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发挥更高效地吸收太阳光线,尤其是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同时保持可见光区域的高透射率的优异光学特性。而且,所吸收的近红外线被转换为热。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可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性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体。
在此,本发明中所谓近红外线吸收性意指,优选地对位于近红外线区域的波长780nm~1200nm的光具有良好吸收的概念。
太阳光线是由各种波长所构成,大致可分类为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其中已知红外线占约46%。而且,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是大幅吸收近红外线区域,尤其波长1000nm附近的光。
从而,近红外线吸收性可通过太阳光线的透射率、即日照透射率进行评价。在日照透射率较低时,由于对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具有良好地吸收,因此可判断为近红外线吸收性优异。
其结果,例如,将本发明的膜状的近红外线吸收体贴附于窗时,可在保持着室内亮度的状态下,抑制日射热侵入至室内。
以上,针对在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为母料时,按照公知方法将指定量的作为固体介质的聚丙烯树脂介质混合,并按照公知方法成型为选自板状、膜状、薄膜状中的任一形状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于属于基材的固体介质中而不经过母料。
使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于固体介质中时,优选相对于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质量份,使1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的硅烷化合物一起由固体介质表面渗透,优选将作为该固体介质的丙烯酸类树脂介质的温度提高至其熔融温度以上而使其熔融后,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及相对于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100质量份为1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的硅烷化合物以及丙烯酸类树脂介质混合。由此得到的物质按照指定方法成型为膜状或板(board)状,可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
并且,作为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于丙烯酸类树脂介质的方法,首先混合丙烯酸类树脂,及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液,以及相对于该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子100质量份为1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的硅烷化合物,得到混合物。由得到的混合物使分散溶媒蒸发后,加热至丙烯酸类树脂的熔融温度的260℃左右,使丙烯酸类树脂熔融而混合,并进行冷却,由此可制备近红外线吸收体。
8、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是近红外线吸收体形成于指定基材的表面而形成的叠层体。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可以通过在指定基材的表面形成近红外线吸收体而制造。
作为该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的基材,根据所需可以是膜或板,形状并无限定。作为透明基材材料,可根据各种目的使用PET、丙烯酸类、胺酯类、聚碳酸酯、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物、氯乙烯、氟类树脂等。另外,除树脂以外可使用玻璃。
9、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之一,是使使用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成形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得到的夹层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之一,是使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日照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夹层板对置而得到的夹层结构体;或者是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日照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得到的夹层结构体。
使用了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近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有各种形态。
例如,使用无机玻璃作为透明基材的近红外线吸收夹层无机玻璃,是通过以夹持近红外线吸收体而存在的对置的多片无机玻璃,按照公知方法进行贴合一体化而得到。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夹层无机玻璃可用作为例如车棚、运动场、购物中心、机场等的屋顶材、窗材等的建材。另外,可以用作为汽车的窗(车顶、三角窗)、汽车的挡风玻璃等。
通过将所述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体或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夹入于2片以上的对置的透明基材之间,或者使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透明基材相对置,由此可以制造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与使用所述无机玻璃的情况同样地,使用透明树脂作为透明基材,在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含有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对置的透明基材之间夹入近红外线吸收膜,或者使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透明基材对置,由此可以得到近红外线吸收夹层透明基材。用途与近红外线吸收夹层无机玻璃相同。
另外,根据用途可以作为近红外线吸收膜单体而使用。并且当然可以使该近红外线吸收膜存在于无机玻璃或透明树脂等的透明基材的单面或两面,作为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使用。
10.总结
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是相较于已知技术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可发挥更高效地吸收太阳光线,尤其是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同时保持可见光区域的高透射率等优异的光学特性。
而且,使用使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于丙烯酸类树脂中的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成膜于基材表面而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膜,是相较于通过溅射法、蒸镀法、离子蒸镀法及化学气相法(CVD法)等真空成膜法等干式法所制作的膜,可发挥更高效地吸收太阳光线,尤其是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同时保持可见光区域的高透射率等优异的光学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不需使用真空装置等大型装置而可低价地制造,工业上有利。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微晶直径的测定,使用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液去除溶剂而得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分散粉。而且,该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X射线衍射图案是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装置(Spectris株式会社PANalytical公司制造的X'Pert-PRO/MPD)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θ-2θ法)测定。由得到的X射线衍射图案与里特沃尔德法的解析,对该微粒所含的微晶直径进行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中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从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的薄片化试样的穿透型电子显微镜(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制造的HF-2200)影像(2万倍)使用影像解析进行测定。
并且,含有Cs钨氧化物微粒的近红外线吸收聚丙烯树脂成形体的可见光透射率及日照透射率,是使用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4100,依照JIS R 3106:1988进行测定。另外,雾度值是使用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HM-150W,依照JIS K7136:2000进行测定。
(实施例1)
在6.70kg水中溶解碳酸铯(Cs2CO3)7.43kg得到溶液。将该溶液添加至钨酸(H2WO4)34.57kg并充分搅拌混合,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干燥而得到干燥物(W与Cs的摩尔比相当于1:0.33)。对该干燥物一边供给以N2气体作为载体的5体积%H2气体,一边加热,在800℃的温度下烧成5.5小时,然后,将该供给气体切换为仅有N2气体,降温至室温而得到作为复合氧化钨微粒(a)的Cs钨氧化物粒子a。
秤量该Cs钨氧化物粒子a 15质量%,及具有含胺的基团作为官能团的丙烯酸类高分子分散剂(胺价48mgKOH/g,分解温度250℃的丙烯酸类分散剂)(以下记载为“分散剂a”)12质量%,以及甲苯73质量%,合计60g。装填秤量物至加入了0.3mmφ ZrO2珠粒240g的颜料振荡器(浅田铁工株式会社制造),进行24小时的粉碎、分散处理,由此制备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甲苯分散液(A-1液)。
A-1液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Cs钨氧化物粒子a)的分散粒径为72.4nm。
在此,从A-1液去除了溶剂后的分散粉中的Cs钨氧化物微粒a的微晶直径为25nm。
另一方面,在A-1液加入分散剂a 20g得到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甲苯分散液(A-2液)。
从A-2液使用真空加热搅拌磨碎机(石川株式会社制造)出去溶媒,得到Cs钨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将得到的Cs钨氧化物微粒子分散粉b(作为Cs钨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1.6质量%、烷氧基硅烷化合物(KBM-10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0.32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并使用掺合机均匀混合后,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为颗粒状,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用母料。从该母料的薄片化试样对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分散粒径进行测定。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子Cs0.33WO3)设为0.045质量%,剩余部分为甲基丙烯酸树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将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基础成形模具中,以250℃成形为厚度1mm的板状,由此得到使Cs钨氧化物微粒子均匀分散于丙烯酸类树脂整体的实施例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e。
将得到的实施例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硅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类树脂的组成、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粒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板厚度记载于表1。
对得到的实施例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e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81.6%时的日照透射率为51.6%,雾度值为1.1%。
将该实施例1中的近红外线吸收体e的光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记载于表1中。
(实施例2)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f。
将得到的实施例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硅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类树脂的组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粒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板厚度记载于表1。以下实施例3~24、比较例1~4也同样地记载于表1。
对实施例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f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4.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9.2%,雾度值为1.7%。
该实施例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f的光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记载于表1。
以下实施例3~16中,将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硅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类树脂的组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粒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板厚度及光学特性记载于表1,在实施例17~24、比较例1~4中,将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近红外线吸收体中的硅烷化合物及丙烯酸类树脂的组分、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的分散粒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板厚度及光学特性记载于表2。
(实施例3)
将所述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0.094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g。
对实施例3的近红外线吸收体g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1.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5.1%,雾度值为1.8%。
(实施例4)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h。
对实施例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h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8.4%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4.6%,雾度值为2.7%。
(实施例5)
所述得到的Cs钨氧化物微粒分散粉b(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设为1.6质量%、有机硅树脂(217FLAKE,东丽道康宁公司制造)0.32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得到混合物。除了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掺合机均匀混合后,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为颗粒状,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用的母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5的近红外线吸收体i。
对实施例5的近红外线吸收体i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80.0%时的日照透射率为49.1%,雾度值为1.7%。
(实施例6)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6的近红外线吸收体j。
对实施例6的近红外线吸收体j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1.7%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6.7%,雾度值2.6%。
(实施例7)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设为0.094质量%、剩余部分设为甲基丙烯酸树脂,并进行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k。
对实施例7的近红外线吸收体k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69.5%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3.9%,雾度值为2.8%。
(实施例8)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l。
对实施例8的近红外线吸收体l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6.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3.4%,雾度值为4.1%。
(实施例9)
将所述得到的Cs钨氧化物微粒分散粉b(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设为1.6质量%,硅烷偶联剂(KBM-90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设为0.32质量%,剩余部分设为甲基丙烯酸树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掺合机均匀混合后,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为颗粒状,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用的母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9的近红外线吸收体m。
对实施例9的近红外线吸收体m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81.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50.9%,雾度值为2.0%。
(实施例10)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0的近红外线吸收体n。
对实施例10的近红外线吸收体n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0.5%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5.5%,雾度值为3.0%。
(实施例11)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0.094质量%、剩余部分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o。
对实施例1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o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69.1%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3.3%,雾度值为3.3%。
(实施例12)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p。
经测定实施例1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p的光学特性,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5.4%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2.5%,雾度值4.9%。
(实施例13)
将所述得到的Cs钨氧化物微粒分散粉b(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1.6质量%,硅烷偶联剂(KBM-510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0.32质量%及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得到混合物。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掺合机均匀混合后,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为颗粒状,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用的母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3的近红外线吸收体q。
对实施例13的近红外线吸收体q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80.9%时的日照透射率为51.3%,雾度值为1.8%。
(实施例14)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r。
对实施例1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r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2.0%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7.4%,雾度值为2.8%。
(实施例15)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0.094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3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s。
对实施例15的近红外线吸收体s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69.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3.2%,雾度值为3.1%。
(实施例16)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t。
对实施例16的近红外线吸收体t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5.8%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3.1%,雾度值为4.6%。
(实施例17)
将所述得到的Cs钨氧化物微粒分散粉b(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1.6质量%、烷氧基硅烷(KBM-306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0.32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得到混合物。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掺合机均匀混合后,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为颗粒状,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用的母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7的近红外线吸收体u。
对实施例17的近红外线吸收聚丙烯酸树脂成形体u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80.5%时的日照透射率为50.1%,雾度值为1.8%。
(实施例18)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8的近红外线吸收体v。
对实施例18的近红外线吸收体v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0.9%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5.5%,雾度值2.9%。
(实施例19)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0.094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w。
对实施例19的近红外线吸收体w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69.0%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3.4%,雾度值为3.1%。
(实施例20)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9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x。
对实施例20的近红外线吸收体x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5.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2.5%,雾度值为4.7%。
(实施例21)
将所述得到的Cs钨氧化物微粒分散粉b(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1.6质量%、烷氧基硅烷化合物(KBM-705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0.32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混合而得到混合物。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掺合机均匀混合后,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为颗粒状,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用的母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实施例2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y。
对实施例2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y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81.2%时的日照透射率为51.1%,雾度值为1.8%。
(实施例22)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2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z。
对实施例22的近红外线吸收体z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2.5%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6.5%,雾度值为2.8%。
(实施例23)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0.094质量%、剩余部分的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α。
对实施例23的近红外线吸收体α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0.3%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4.4%,雾度值为3.0%。
(实施例24)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3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β。
对实施例2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β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6.3%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3.5%,雾度值为4.4%。
(比较例1)
在使用双轴挤出机以260℃进行熔融混炼时,未添加烷氧基硅烷化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1的近红外线吸收体m。
对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γ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80.4%时的日照透射率为51.2%,雾度值为2.1%。
(比较例2)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δ。
对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n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71.4%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7.4%,雾度值为3.3%。
(比较例3)
将得到的母料(Cs钨氧化物微粒Cs0.33WO3)0.094质量%、与甲基丙烯酸树脂混合,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ε。
对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o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68.5%时的日照透射率为33.5%,雾度值为3.7%。
(比较例4)
将所述得到的混合物填充于挤出成形模具,以250℃成形为厚度2mm的板状,除此以外,与比较例3同样地操作,得到近红外线吸收体ζ。
对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如表2所示,可见光透射率54.0%时的日照透射率为22.1%,雾度值为5.7%。
(总结)
由以上说明的实施例、比较例的结果,比较添加了烷氧基硅烷化合物(KBM-103、KBM-3063、KBM-710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的实施例1~4、17~2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与添加了有机硅树脂(217FLAKE,东丽道康宁公司制造)的实施例5~8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与添加了硅烷偶联剂(KBM-903、KBM-5103,信越Silicones株式会社制造)的实施例9~16的近红外线吸收体、以及未添加硅烷化合物的比较例1~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光学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比较,制作图2,该光学特性分别作为:以纵轴为日照透射率、横轴为可见光透射率,以◆表示实施例1~4进行标绘图,并以粗实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5~8进行标绘图并以1点链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9~12进行标绘图并以长虚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13~16进行标绘图,并以2点链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17~20进行标绘图,并以短虚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21~24进行标绘图,并以中虚线连接,以▲表示比较例1~4进行标绘图,并以细实线连接的图1;以纵轴为雾度值、横轴为可见光透射率,与图1同样地,以◆表示实施例1~4进行标绘图并以粗实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5~8进行标绘图,并以1点链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9~12进行标绘图,并以长虚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13~16进行标绘图,并以2点链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17~20进行标绘图,并以短虚线连接,以+表示实施例21~24进行标绘图,并以中虚线连接,以▲表示比较例1~4进行标绘图,并以细实线连接。
由图1可判明,与比较例1~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相比,实施例1~4、实施例5~8、实施例9~12、实施例13~16、实施例17~20及实施例21~2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的日照透射率相同或较低。并且,由图2也可判明,与比较例1~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相比,实施例1~4及实施例5~8的近红外线吸收体雾度值较低
通过以上可确认到与比较例1~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相比,实施例1~24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可以确保透明性的同时发挥近红外线吸收性,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
Figure BDA0002622752650000321
/>
Figure BDA0002622752650000331
/>

Claims (12)

1.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是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含有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以及有机硅树脂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
构成所述有机硅树脂的单体单元以R-SiO1.6表示,所述单体单元中的R-为氢原子或-CnHm表示的烃基,
所述有机硅树脂具有苯基作为官能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是粒子一个一个地以孤立的状态分散的,并且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发挥电波穿透性,其微晶直径为10nm以上且70n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有机硅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以上且20000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为1nm以上且200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由通式MxWyOz表示,通式中,所述M元素是选自H、He、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以及I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所述W为钨,所述O为氧,且所述x、y和z满足0.20≤x/y≤0.37,且2.2≤z/y≤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M元素为选自Cs以及Rb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包含具有六方晶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其中,所述复合钨氧化物微粒的表面由含有选自Si、Ti、Zr以及Al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进行了包覆。
9.一种近红外线吸收体,其是将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成型为选自板状、膜状以及薄膜状中的任1种而形成的。
10.一种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其是将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叠层于基材上而形成的叠层体。
11.一种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其通过使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体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以及含有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形成。
12.一种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其通过使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以及包含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夹层板对置而形成,或者,通过使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存在于选自板状玻璃、塑料板以及含有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微粒的塑料板中的2片以上的夹层板之间而形成。
CN201980012355.3A 2018-02-08 2019-02-01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Active CN111699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1100 2018-02-08
JP2018021100 2018-02-08
PCT/JP2019/003656 WO2019155999A1 (ja) 2018-02-08 2019-02-01 近赤外線吸収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近赤外線吸収体、近赤外線吸収物積層体および近赤外線吸収用合わせ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9421A CN111699421A (zh) 2020-09-22
CN111699421B true CN111699421B (zh) 2023-03-24

Family

ID=67549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2355.3A Active CN111699421B (zh) 2018-02-08 2019-02-01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70961A1 (zh)
EP (1) EP3761082A4 (zh)
JP (1) JP7259769B2 (zh)
KR (1) KR102575326B1 (zh)
CN (1) CN111699421B (zh)
TW (1) TWI825069B (zh)
WO (1) WO20191559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22285451A1 (en) * 2021-06-03 2023-11-23 Kristalbond Technologies Sdn Bhd A transparent film-forming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a near-infrared shielding coating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eof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233A (zh) * 2009-03-06 2012-02-0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热射线屏蔽性层叠体及使用其的热射线屏蔽性夹层玻璃
JP2014094493A (ja) * 2012-11-08 2014-05-22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透明樹脂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熱線遮蔽機能を有するプライマー層形成用のプライマー液
CN104231306A (zh) * 2013-06-18 2014-12-24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隔热可塑剂组合物、透明隔热中间膜及透明隔热夹层板
JP2016155256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遮熱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073691A1 (ja) * 2015-10-30 2017-05-04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粘着剤層、近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ム、合わせ構造体、積層体、及び粘着剤組成物
CN107083101A (zh) * 2017-03-03 2017-08-22 厦门纳诺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7750A (en) * 1970-03-03 1975-09-23 Owens Illinois Inc Reaction products of silicon monoxide and olef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EP1676890B1 (en) 2003-10-20 2019-06-26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Infrared shielding material microparticle dispersion, infrared shield, process for producing infrared shielding material microparticle, and infrared shielding material microparticle
HUE030919T2 (en) * 2004-02-18 2017-06-28 Huntsman Advanced Mat Licensing (Switzerland) Gmbh Flame retardant compositions using siloxanes
JP4474938B2 (ja) * 2004-02-20 2010-06-09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無機化合物樹脂分散体、成形ペレット及び成形品
US20100220388A1 (en) * 2007-06-08 2010-09-0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Near-infrared shielding material, laminat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9224591A (ja) 2008-03-17 2009-10-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磁波遮蔽フィル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71515A (ja) 2008-04-11 2009-11-19 Bridgestone Corp 近赤外線遮蔽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タ
EP2358790B2 (en) * 2008-12-16 2016-09-21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Preparation of siloxanes
JP2011080003A (ja) * 2009-10-09 2011-04-21 Sumitomo Dow Ltd 電磁波吸収性フィラー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電磁波吸収性樹脂組成物
JP6059513B2 (ja) * 2012-11-14 2017-01-1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酸化物半導体薄膜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9434652B2 (en) 2013-07-23 2016-09-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nfrared absorption materia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thermal isolation structur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341000B (zh) * 2013-08-05 2017-09-29 北京化工大学 纳米掺杂vib族金属氧化物颗粒或其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EP3318610B1 (en) * 2015-06-30 2020-10-21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Heat-ray shielding film, heat-ray shielding laminated transparent base material, automobile, building, dispersion, mixed composition, dispersion production method, dispersion solution, and dispersion solution production method
WO2017159791A1 (ja) * 2016-03-16 2017-09-21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遮蔽材料微粒子分散体、近赤外線遮蔽体および近赤外線遮蔽用合わせ構造体、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269805B1 (ja) 2016-12-27 2018-01-31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分散液、塗布液、及び熱線遮蔽フィルム
CN110603283B (zh) * 2017-05-05 2022-02-11 美国陶氏有机硅公司 氢化硅烷化可固化的有机硅树脂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233A (zh) * 2009-03-06 2012-02-0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热射线屏蔽性层叠体及使用其的热射线屏蔽性夹层玻璃
JP2014094493A (ja) * 2012-11-08 2014-05-22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透明樹脂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熱線遮蔽機能を有するプライマー層形成用のプライマー液
CN104231306A (zh) * 2013-06-18 2014-12-24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隔热可塑剂组合物、透明隔热中间膜及透明隔热夹层板
JP2016155256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遮熱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073691A1 (ja) * 2015-10-30 2017-05-04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粘着剤層、近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ム、合わせ構造体、積層体、及び粘着剤組成物
CN107083101A (zh) * 2017-03-03 2017-08-22 厦门纳诺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分散体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763A (zh) 2019-09-16
KR20200118056A (ko) 2020-10-14
EP3761082A4 (en) 2022-01-26
EP3761082A1 (en) 2021-01-06
TWI825069B (zh) 2023-12-11
KR102575326B1 (ko) 2023-09-06
WO2019155999A1 (ja) 2019-08-15
US20210070961A1 (en) 2021-03-11
CN111699421A (zh) 2020-09-22
JP7259769B2 (ja) 2023-04-18
JPWO2019155999A1 (ja)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9562B2 (ja) 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粉末、当該表面処理赤外線吸収微粒子を用いた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体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KR20180122414A (ko) 근적외선 차폐 재료 미립자 분산체, 근적외선 차폐체 및 근적외선 차폐용 적층 구조체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CN111684321B (zh)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吸收体、叠层体及夹层结构体
CN113316560B (zh) 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粉末、分散液、分散体及基材
CN111699421B (zh) 近红外线吸收材料微粒分散体、近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线吸收物叠层体以及近红外线吸收用夹层结构体
JP6697692B2 (ja) 赤外線吸収微粒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分散液、分散体、合わせ透明基材、フィルム、ガラ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487787B2 (ja) 日射遮蔽用ホウ化物微粒子、このホウ化物微粒子を用いた日射遮蔽体形成用分散液および日射遮蔽体、並びに日射遮蔽用ホウ化物微粒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日射遮蔽体形成用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CN108025356B (zh) 金属微粒的集合体、金属微粒分散液、热线屏蔽材料
CN112074582A (zh) 表面处理红外线吸收微粒分散液及红外线吸收透明基材
JP6949304B2 (ja) 熱線吸収成分含有マスターバ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熱線吸収透明樹脂成形体、並びに熱線吸収透明積層体
TWI844523B (zh) 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微粒子分散體、近紅外線吸收體、近紅外線吸收物積層體及近紅外線吸收用夾層構造體
WO2022270303A1 (ja) 赤外線吸収複合微粒子、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液、および、赤外線吸収微粒子分散体
JP5061665B2 (ja) マスターバッチ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マスターバッチを用いた成形体並びに該成形体を用いた積層体
JP7338237B2 (ja) 赤外線吸収ランプおよび赤外線吸収ランプカバー
EP4234495A1 (en) Surface-treated infrared-absorbing micro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infrared-absorbing microparticle disperse solution, and infrared-absorbing microparticle disper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