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0884A -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20884A TW201920884A TW107131957A TW107131957A TW201920884A TW 201920884 A TW201920884 A TW 201920884A TW 107131957 A TW107131957 A TW 107131957A TW 107131957 A TW107131957 A TW 107131957A TW 201920884 A TW201920884 A TW 20192088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portable air
- air cleaner
- filter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2—Casings; Hou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 B01D46/0004—Details of removable closures, lids, caps or filter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2—Casings; Hou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 B01D46/0005—Mounting of filtering elements within casings, housings o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vehicle
- B60H1/00264—Transportable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21—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 B60H1/00428—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5—Control members, e.g. levers or knobs
- B60H1/00657—Remote control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6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28—Ventilators, e.g. speed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B60H3/0658—Filter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arrangement in veh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73/00—Operation of fil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2273/30—Means for generating a circulation of a fluid in a filtration system, e.g. using a pump or a fa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包括:殼體,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收容空間的前方及後方開放;風扇組件,收容在收容空間,具備風扇;風扇保護罩,收容在收容空間,配置在風扇組件的前方,且與風扇組件結合;及過濾器模組,收容在收容空間,配置在風扇組件的後方。該殼體包括:第一支撐面,在殼體的內周面突出,並在風扇保護罩的後方與風扇保護罩相面對;及第二支撐面,在殼體的內周面突出,並在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前方與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相面對;風扇保護罩和過濾器模組在前後方向上夾著第一支撐面和第二支撐面相互結合,從而風扇保護罩和過濾器模組固定到殼體上。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可攜帶使用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空氣淨化機是現代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設備,是過濾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以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來淨化空氣的裝置。
由於城市化、產業化以及國際化等的影響,空氣淨化機演變為一般家庭必不可少的設備。此外,由於微塵的增加、過敏患者的增加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等影響,其需求也急劇上升。
當空氣淨化機用於一般家庭中超過100m2
或更大的環境時,可以增加設備的尺寸。在所述設備中,可以組合使用對應灰塵等物理粒子的過濾器、對應煤氣等化學物質的過濾器以及對應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過濾器。亦即,在較小的空間中,可以使用可組合收容多種過濾器的大尺寸空氣淨化機。
但是,考量空間活用性、移動性、能量消耗等方面,在諸如單一房間、車輛內部的較窄空間或公共圖書館等很寬的空間或室外使用較大尺寸的空氣淨化機的效率很低。此外,對於頻繁移動的使用者而言,與大尺寸的空氣淨化機相比,小尺寸、個人可攜帶使用的空氣淨化機更合適。在所述背景下,個人可攜帶使用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正在開發中。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以小而輕的形態製作,以便於攜帶。所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具有使用者容易攜帶且可在需要的地方容易使用的優點。亦即,與長期待在諸如家的地方的人相比,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更適合於經常外出或在多個地方移動的使用者。
可擕式空氣淨化機設計成小而輕的形態,所以可以由使用者用手抬起使用,也可以以置於桌子上或架子上的狀態使用。此外,上述可擕式空氣淨化機可在車輛內部使用,此外,還可在多種場所使用。
這種可擕式空氣淨化機容易攜帶,且可設置到多種場所,相應地更容易設在容易受衝擊的環境中。即,使用者在移動過程中可能將可擕式空氣淨化機掉到地上,置於桌子上或架子上也有可能因為使用者的不注意而掉到地上受衝擊。
一般來說,可擕式空氣淨化機在形成其骨架的殼體上結合多種部件。例如,在殼體的前方結合前面板形成可擕式空氣淨化的前面外觀,在殼體的後方結合後面板形成可擕式空氣淨化的背面外觀。此外,在殼體的內部結合風扇、過濾器等以與殼體結合。
此外,為了防止衝擊造成的破損,殼體由高剛性材質製造。由此,即使因掉落等而對可擕式空氣淨化施加衝擊,這種衝擊的影響大部分被殼體所阻斷,可擕式空氣淨化內部部件受到殼體的保護。
但是,此時,對可擕式空氣淨化施加的衝擊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更加集中施加到殼體和各部件之間的連結部位。亦即,即使殼體的剛性增加,在殼體與各部件之間的連結部位受到集中衝擊的影響,很難避開由此造成其連結部位破損的問題。
《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將結構改良成不會因殼體和其他部件之間的破損而發生設備破損的可擕式空氣淨化機。
《解決問題之方案》
《解決問題之方案》
本發明的可擕式空氣淨化機,包括:一殼體,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所述收容空間的前方及後方開放;一風扇組件,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具備風扇;一風扇保護罩,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配置在所述風扇組件的前方,且與所述風扇組件結合;以及一過濾器模組,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配置在所述風扇組件的後方,所述殼體包括:一第一支撐面,在所述殼體的內周面突出,並在所述風扇保護罩的後方與所述風扇保護罩相面對;以及一第二支撐面,在所述殼體的內周面突出,並在所述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前方與所述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相面對;所述風扇保護罩和所述過濾器模組在前後方向上夾著所述第一支撐面和所述第二支撐面相互結合,從而所述風扇保護罩和所述過濾器模組固定到所述殼體上。
這種結構的可擕式空氣淨化機,可僅通過結合風扇保護罩和過濾器模組的一次作業,就可以同時完成風扇保護罩、過濾器模組和包圍並保護該等元件的殼體之間的結合,且具有使得對空氣淨化機施加的衝擊影響不會集中到某一個部位,而使其具有廣泛分散的效果。
此外,在所述殼體主體的前面貫通形成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形成所述過濾器收容空間與所述風扇組件之間的通路,所述貫通孔形成為六角形,較佳為多個所述貫通孔排列成蜂窩形狀而在所述殼體主體的前面形成蜂窩構造。
通過這種結構,可在過濾器殼體上確保用於空氣流動的通路,並且能夠同時實現確保過濾器殼體的剛性和輕量化目標。
此外,較佳地,後面板的上部側與所述過濾器殼體結合,所述後面板的下部側與後面罩的上部側結合,所述後面罩的下部側與所述殼體結合,所述後面罩的前面邊緣干擾所述第二支撐面,從而限制所述後面罩向前方的位置變化。
通過這種結構,在將所述後面罩設置到所述殼體上時,不僅是所述後面罩的下部,在所述後面罩的上部也能夠限制前後方向的位置。
由此,能夠容易且快速實現所述後面罩的設置作業,並且能夠將設在所述殼體上的後面罩穩定地固定到所述殼體的規定位置。
《發明效果》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可擕式空氣淨化機,通過採用緩解傳遞到殼體的衝擊的影響集中到特定部位的結構,能夠提供特定部位不會因為衝擊而容易破損、且耐久性高的可擕式空氣淨化機。
此外,本發明僅通過結合風扇保護罩和過濾器模組的一次作業,可同時完成風扇保護罩、過濾器模組和包圍保護該等元件的殼體之間的結合,從而提供製造作業的便利性以及減少製造作業所需的費用和時間的效果。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為了便於說明,以及為了說明的明瞭程度和便利,圖中所示的線的粗度或結構要素的尺寸等可以誇張地顯示。此外,後述的用語是考慮本發明的功能來界定的,所以可根據使用者、運用者的意圖或慣例而不同。因此,應根據本說明書的整體內容來界定所述用語。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具有六面體形狀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前方的立體圖;圖2是顯示圖1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後方的立體圖;圖3是顯示圖1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分解狀態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沿圖1之「Ⅳ-Ⅳ」線的剖面圖。
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大致可以形成為六面體形狀。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包括:殼體120,形成外觀且收容多個部件;前面板110,結合到殼體120的前方;以及後面板170,結合到殼體120的後方。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以具有整體上沿著上下方向延長的垂直的六面體形狀。因此,使用者可垂直或平放使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在如車輛內部那樣發生晃動的地方,可防止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滾動。
如下界定的方向。所謂「前方」係表示從殼體120朝向前面板110所在的方向,「後方」係表示其相反方向,表示從殼體120朝向後面板170所在的方向。
[殼體]
圖5是顯示圖3所示之殼體的結構的立體圖。
參照圖1至圖5,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包括殼體120。殼體120具有後面開放的六面體形狀,在殼體120的內部形成內部空間。殼體120包括前面部和相對於前面部開放的後面部。作為示例,殼體120可由金屬材料形成,例如鋁材料。
殼體120的後面部開放,以便吸入外部空氣。通過如此開放的後面部,多個部件可設置到殼體120的內部空間。通過開放的後面部,可在殼體120的內部安裝或拆下後述的過濾器單元。在開放的後面部結合後面板170,因此可蓋住開放的後面部。
在殼體120的一側設置電源按鈕183,以開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電源。此外,在殼體120的一側,靠近電源按鈕183設置風量調節按鈕185,從而可增加或減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風量。
在殼體120的另一側設有鉤部122a,用於限制結合帶狀手柄部15(參照圖13)。通過手柄部15,可以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攜帶便利性。
[前面板]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包括配置在殼體120前方的前面板110。作為示例,前面板110可由塑膠樹脂材料形成。前面板110是由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淨化的空氣排出到外部的部分。為此,在前面板110設置多個排出口111。作為示例,可通過貫通或切開前面板110的至少一部分來形成多個排出口111。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內部淨化的空氣可通過多個排出口111,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前方均勻排出。
作為示例,前面板110可具有平板形狀。此外,在前面板110上具備前面板結合部113,前面板結合部113的邊緣的至少一部分向後方延長。前面板結合部113是用於結合到殼體120的前面部的部件。為此,前面板結合部113接合到形成於殼體120的前面部的前面板結合槽121a。此時,前面板110可設置為覆蓋殼體120的整個前面部。
此外,在前面板110還包括前面板鎖定部115(如圖3所示),前面板鎖定部用於接合殼體120的前面部。前面板鎖定部115與前面板結合部113一起結合到殼體120,以提供牢固地安裝前面板110的結構。
前面板鎖定部115形成在前面板結合部113的一側突出。此外,前面板鎖定部115與形成在殼體120的前面部的前面板鎖定槽121b(如圖5所示)接合。作為示例,前面板鎖定部115可形成為掛鉤形態,可以掛鉤方式連結到前面板鎖定槽121b。在前面板結合部113上可分開配置多個前面板鎖定部115。
[後面板]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還可包括後面板170,後面板170配置在殼體120的後方。作為示例,後面板170可由塑膠樹脂材料形成。後面板170是外部空氣被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內部的部分。為此,在後面板170設有多個吸入口173。可通過貫通或切開後面板170的至少一部分來形成多個吸入口173。外部空氣可通過多個吸入口173容易吸入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內部。
後面板170與殼體120結合而蓋住殼體120的開放的後面部。此種後面板170上設有至少一部分從前方向後方凹陷的凹陷面171。凹陷面171上可設有多個吸入口173。作為示例,多個吸入口173可在凹陷面171的兩側對稱配置。藉由配置如上的吸入口173,可通過吸入口173容易地吸入外部空氣。
稍後將詳細說明後面板170。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
圖6是顯示圖3所示之過濾器的安裝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參照圖3至圖6,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包括:前面板110、殼體120、上部風扇組件130、下部風扇組件135、過濾器安裝部140、電池150、過濾器單元160、以及後面板170。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還可包括:上部風扇組件130、下部風扇組件135、或用於控制過濾器單元160的副印刷電路板180和主印刷電路板190。
在本文中,上部風扇組件130、下部風扇組件135、過濾器安裝部140、電池150、過濾器單元160、副印刷電路板180及主印刷電路板190全部收容在殼體120的內部。此外,通過後面板170蓋住殼體120的開放的後面部,可保護配置在殼體120的內部的部件。
[殼體的詳細結構]
如前所述,殼體120可形成具有內部空間且後面部開放的六面體形狀。此外,在殼體120的內部空間依次配置風扇組件130、135、過濾器安裝部140及過濾器單元160。此時,風扇組件130、135、過濾器安裝部140及過濾器單元160可在風扇組件130、135的風扇的軸向上重疊配置。亦即,構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部件沿著橫向整齊配置。
殼體120包括:前面部121、側面部122、上面部123及下面部124。
前面部121結合前面板110。為此,前面部121包括用於插入前面板110的前面板結合槽121a。作為示例,前面板結合槽121a可形成為沿著殼體前面部121的邊緣向內側凹陷的形態。此外,前面板結合槽121a設置為可貼緊插入前面板110的前面板結合部113。
在殼體的前面部121還可設置前面板鎖定槽121b,前面板鎖定槽121b與前面板110的前面板鎖定部115結合。作為示例,前面板鎖定槽121b可形成為前面板結合槽121a的一部分進一步凹陷的形態。此外,前面板鎖定槽121b上可鎖定前面板鎖定部115。多個前面板鎖定槽121b可以分別設置在與前面板鎖定部115對應的位置。
此外,殼體的前面部121上還可設置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用於排出通過上部風扇組件130的空氣。貫通或切開殼體的前面部121的一部分來形成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在殼體前面部121上可分開配置多個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作為示例,多個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配置成放射狀而形成風扇(fan)形狀。但是不限於此,多個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也可配置成格子狀等多種形態。
此外,殼體前面部121上還可設置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用於排出通過下部風扇組件135的空氣。貫通或切開殼體前面部121的一部分來形成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殼體前面部121上可分開配置多個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作為示例,多個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可與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同樣配置成放射狀而形成風扇形狀。
亦即,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可形成為與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相同的形狀。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在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的下側分開配置。藉由該結構,通過上部風扇組件130的空氣經由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排出,通過下部風扇組件135的空氣可通過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扇組件為兩個的情況,但不限於此,也可以由一個風扇組件實現。此時,可設置上部風扇組件或下部風扇組件的其中之一。作為另一示例,可具備三個以上的風扇組件。
此外,殼體120還可包括用於結合帶狀的手柄部15的鉤部122a。鉤部122a與手柄部15結合,手柄部15用於讓使用者容易攜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或容易將其綁到器具上。通過該結構,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攜帶便利性。鉤部122a可配置到殼體側面部122。但不限於此,鉤部122a還可配置在殼體前面部121或殼體的上面部123。
此外,殼體120上還可具備按鈕貫通孔123a,按鈕貫通孔123a用於向外部露出電源按鈕183和風量調節按鈕185。按鈕貫通孔123a可理解為用於向殼體120外部露出位於殼體120內部的電源按鈕183及風量調節按鈕185的孔。形成的兩個按鈕貫通孔123a,可分別向外部露出電源按鈕183及風量調節按鈕185。作為示例,按鈕貫通孔123a可形成於殼體的上面部123,但不限定於此。
此外,在殼體120上還可包括後面板鎖定槽(圖中未顯示),以用於與後面板170接合。後面板鎖定槽設在殼體120的內側面。作為示例,殼體上面部123的內側一部分凹陷或被切開以形成後面板鎖定槽。此外,在後面板鎖定槽上可以鎖定後述的後面板鎖定部175。後面板鎖定槽可設置多個,且分別設置在與後面板鎖定部175對應的位置。
此外,在殼體120上還可設置用於與後面板170結合的磁鐵124a。磁鐵124a可包括永久磁鐵。作為示例,磁鐵124a可由具有一個極的單一磁鐵構成。此外,磁鐵124a也可以與後述的磁鐵耦合部177反應而通過磁耦合(吸引力)與磁鐵耦合部177耦合。
[上部風扇組件及下部風扇組件]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包括上部風扇組件130及下部風扇組件135,上部風扇組件130及下部風扇組件135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後方吸入空氣並向前方排出空氣。此時,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在上下方向上分開配置。亦即,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可配置成在垂直方向上重疊。
此外,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可配置成與殼體前面部121形成的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及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相對。因此,通過後面板170吸入的空氣可分別通過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之後,經由前面板110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形成為相同的尺寸及形狀的例子。但不限於此,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可具有相互不同的尺寸及形狀。
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包括:產生空氣流動的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對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賦予旋轉力的上部風扇馬達(圖中未顯示)及下部風扇馬達(圖中未顯示);以及與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結合的上部風扇托架133和下部風扇托架138。
上部風扇131和下部風扇136可包括軸流風扇。因此,通過後面板170吸入殼體120內部的空氣被沿著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的軸向吸入,並向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的軸向排出。
上部風扇馬達及下部風扇馬達分別結合馬達軸,各自馬達軸可分別與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結合。作為示例,上部風扇馬達及下部風扇馬達可包括可調節頻率的BLDC馬達。
上部風扇托架133及下部風扇托架138與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結合,可引導通過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的空氣的流動。為此,上部風扇托架133及下部風扇托架138上包括上部托架開口部133a及下部托架開口部138a,上部托架開口部133a及下部托架開口部138a用於向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的吸入側引導空氣。
亦即,通過後面板170吸入殼體120內部的空氣,通過上部托架開口部133a及下部托架開口部138a可被吸入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作為示例,上部托架開口部133a及下部托架開口部138a具有圓形形狀,設置為可分別插入上部風扇131及下部風扇136。
此外,在上部風扇托架133及下部風扇托架138上還包括托架連結部133b、138b,托架連結部133b、138b用於與殼體120連結。托架連結部133b、138b可通過連結部件連結到殼體前面部121。此時,托架連結部133b、138b可接觸連結突台(圖中未顯示),該連結突台(圖中未顯示)設在殼體前面部120的內側。因此,預定的連結部件可貫通托架連結部133b、138b連結到連結突台。
[過濾器安裝部及電池]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還包括:安裝過濾器單元160的過濾器安裝部140;以及電池150。過濾器安裝部140配置在上部風扇組件及下部風扇組件130、135的後方。
過濾器安裝部140包括:底座部141,用於設置底座電池150;以及凹陷部142,底座部141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用於安裝過濾器單元160的空間。凹陷部142可接觸上部風扇組件及下部風扇組件130、135的後面。
底座部141可具有直立板形狀。作為示例,底座部141可以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長度較長的四邊形板形狀。此外,電池150可設置在底座部141的下部位置。考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重心,電池150儘量位於底座部141的下部位置。作為示例,電池150可配置在過濾器單元160的下方。
電池150可提供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驅動電源。為此,電池150可與上部風扇組件130、下部風扇組件135、副印刷電路板180、主印刷電路板190及過濾器單元160中的至少一個電連接。
凹陷部142是底座部141的一部分,為向前方凹陷而形成用於安裝過濾器單元160的安裝空間。凹陷部142可形成為在底座部141中除了設置電池150的區域之外的其他區域向前方凹陷的形態。
凹陷部142可向前方突出與過濾器單元160的厚度對應的長度。因此,過濾器單元160可被穩定地支撐在凹陷部142的內側。此時,在凹陷部142的內側面可具備用於穩定安裝過濾器單元160的安裝槽或安裝突起。通過結構,過濾器單元160可通過過濾器安裝部140的開放的後面安裝到過濾器安裝部140的內側。
此外,凹陷部142上還可具備導孔142a、142b,導孔142a、142b用於將通過過濾器單元160的空氣引向風扇131、136的軸向吸入側。
導孔142a、142b上包括上部導孔142a和下部導孔142b。上部導孔142a和下部導孔142b配置在凹陷部142的前面部。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凹陷部142的前面部形成為四邊形的例子。此外,在凹陷部142的前面部上部配置有上部導孔142a,在其下部可配置下部導孔142b。亦即,上部導孔142a和下部導孔142b在上下方向上分開距離來配置。此時,上部導孔142a和下部導孔142b配置成分別與上部托架開口部133a和下部托架開口部138a相互面對。
作為示例,上部導孔142a和下部導孔142b可形成為大致上圓形。此外,上部導孔142a及下部導孔142b可分別與上部托架開口部133a及下部托架開口部138a具有同圓心。因此,通過後面板170吸入的空氣通過過濾器單元160得到淨化,淨化的空氣可分別通過上部導孔142a和下部導孔142b向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側流動。
此外,在凹陷部142的前面可設有安裝部連結部142c、142d,安裝部連結部142c、142d用於同時在殼體120上連結上部風扇組件130、下部風扇組件135及過濾器安裝部140。
安裝部連結部142c、142d包括:上部安裝部連結部142c;以及配置在上部安裝部連結部142c下方的下部安裝部連結部142d。此時,可設置多個上部安裝部連結部142c及下部安裝部連結部142d,可切開或貫通凹陷部142的前面的一部分來形成多個上部安裝部連結部142c及下部安裝部連結部142d。
作為示例,上部安裝部連結部142c與上部導孔142a鄰接配置,下部安裝部連結部142d與下部導孔142b鄰接配置。此外,上部安裝部連結部及下部安裝部連結部142c、142d配置成分別與上部托架連結部及下部托架連結部133b、138b相互面對。
因此,可通過單個連結部件一次連結過濾器安裝部140和上部風扇/下部風扇組件130、135及殼體120。通過該結構,可在殼體120的內部容易組裝上部風扇/下部風扇組件130、135及過濾器安裝部140。
[過濾器單元]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還包括過濾器單元160,過濾器單元160用於過濾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以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中的其中之一來淨化空氣。
亦即,過濾器單元160是用於過濾灰塵等物理粒子的集塵過濾器,用於過濾氣體等化學物質的脫臭過濾器,或用於過濾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除菌過濾器中的其中之一。
在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上可安裝過濾器單元160,過濾器單元160包括集塵過濾器、脫臭過濾器及除菌過濾器中的其中之一。因此,可根據使用者喜好,選擇使用集塵過濾器、脫臭過濾器及除菌過濾器中的其中之一。亦即,根據所選擇的過濾器種類,可改變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目的或性能。
作為示例,集塵過濾器可包括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Highefficiencyparticulataeairfilter)。此外,脫臭過濾器可包括活性炭過濾器(Carbonfilter)。此外,除菌過濾器可包括離子電容器(Ionizer)。但不限於此,集塵過濾器、脫臭過濾器及除菌過濾器可包括多種過濾器。
過濾器單元160可在過濾器安裝部140上裝拆。
具體來說,過濾器單元160可安裝在過濾器安裝部140的凹陷部142的內側。此時,過濾器單元160上可設置用於與在凹陷部142的內側設置的安裝槽或安裝突起結合的突起或槽。因此,可在不拆卸或搖晃過濾器安裝部140的情況下穩定地支撐過濾器單元160。作為示例,過濾器單元160可具有六面體形狀,但不限定於此。
[副印刷電路板及主印刷電路板]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上還包括副印刷電路板180,副印刷電路板180具備電源按鈕183及風量調節按鈕185。
副印刷電路板180上包括:副基板181;設在副基板181的電源按鈕183;以及風量調節按鈕185。電源按鈕183執行開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電源的功能。此外,風量調節按鈕185執行增加或減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風量的功能。副印刷電路板180與後述的主印刷電路板190電連接。
副印刷電路板180可配置在殼體120的內部的最上側。亦即,副印刷電路板180配置在上部風扇組件130及過濾器單元160的上側。此時,電源按鈕183和風量調節按鈕185通過殼體上面部123上設置的按鈕貫通孔123a露出到殼體120的外部。因此,使用者通過操作露出的按鈕,可開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或調節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風量。
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上還可包括管理整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硬體模組的主印刷電路板190。亦即,主印刷電路板190可發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控制部的功能。
主印刷電路板190可在殼體120的內部配置於下部風扇組件135的下方。作為示例,主印刷電路板190配置成垂直的形態,可由在殼體120的內側設置的基板支撐部製成。
主印刷電路板190上包括:主基板191;以及設在主基板191的多個元件193。主基板191可與上部風扇組件130、下部風扇組件135、電池150及副印刷電路板180電連接。主印刷電路板190根據通過電源按鈕183和風量調節按鈕185所輸入的指令,控制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
此外,主印刷電路板190可與過濾器單元160電連接。作為示例,過濾器單元160包括離子電容器的情況下,主印刷電路板190與離子電容器電連接,可控制成向離子電容器供電。作為另一示例,過濾器單元160與電池150電連接,因此過濾器單元160可從電池150直接接受供電。
[後面板的詳細結構]
如前所述,後面板170配置在殼體120的後方,是外部空氣被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內部的部分。後面板170結合到殼體120的後方,蓋住殼體120開放的後面部。
後面板170上還包括後面板鎖定部175,後面板鎖定部175用於在殼體120的後面部鎖定。後面板鎖定部175結合到殼體120的後端部,設置為用於牢固地安裝後面板170的結構。
後面板鎖定部175可形成為在後面板170的上端部突出。此外,後面板鎖定部175可在殼體120的上面部123的內側形成的後面板鎖定槽(圖中未顯示)鎖定。作為示例,後面板鎖定部175形成為鉤子形態,以鉤子方式連結到後面板鎖定槽。後面板170上可隔開距離地配置多個後面板鎖定部175。
在此,可將後面板鎖定部175命名為「第一固定部」。
此外,後面板170上還包括磁鐵耦合部177,磁鐵耦合部177用於貼緊到殼體120的後面部。磁鐵耦合部177與殼體120的內側設置的磁鐵124a結合,後面板170設置為不會從殼體120脫離的結構。
磁鐵耦合部177可設置於後面板170的下端部。亦即,磁鐵耦合部177可安裝在與磁鐵124a對應的位置。
磁鐵耦合部177包括用於與磁鐵124a結合的磁性體。亦即,磁鐵耦合部177可包括金屬體或磁鐵。因此,當後面板170結合到殼體120的後面時,磁鐵耦合部177與磁鐵124a反應而通過相互吸引力固定到磁鐵124a。因此,可將後面板170固定成不會搖晃。
在此,可將磁鐵耦合部177命名為「第二固定部」。
[過濾器單元的裝拆容易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在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在殼體120內容易裝拆過濾器單元160。作為示例,為了掃除沉積在包含於過濾器單元160的集塵過濾器上的灰塵,過濾器單元160可在殼體120內裝拆。作為另一示例,當目前安裝的過濾器單元160為集塵過濾器時,為了將集塵過濾器更換為其他過濾器(亦即脫臭過濾器或除菌過濾器),可裝拆過濾器單元160。
圖7至圖1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更換過濾器單元的方法的視圖。
為了更換過濾器單元160,如圖7和圖8所示,拆卸結合到殼體120後方的後面板170。之後,將殼體120的內部(亦即安裝在過濾器安裝部140上的過濾器單元160)取出到外部。例如,若過濾器單元160為集塵過濾器,在清潔過濾器單元160之後,可將過濾器單元160再次安裝到過濾器安裝部140。或者,在分離過濾器單元160之後,可將其他過濾器(亦即包括脫臭過濾器或除菌過濾器的過濾器單元160)安裝到過濾器安裝部140。
當過濾器單元160安裝到過濾器安裝部140時,將後面板170再次結合到殼體120的後方。此時,首先將後面板170結合到殼體120的上部。為了將後面板170結合到殼體120,如圖9所示,可將後面板鎖定部175接合到後面板鎖定槽中,後面板鎖定部175設置於後面板170的上端部,後面板鎖定槽形成於殼體120的內側。隨後,後面板170的上部固定到殼體120。
當後面板170的上部固定到殼體120時,如圖9和圖10所示,將後面板170的下部向殼體120側移動。這樣,磁鐵耦合部177靠近磁鐵124a,磁鐵耦合部177設在後面板170的下部,磁鐵124a設在殼體120的內側。
若磁鐵耦合部177靠近磁鐵124a,則磁鐵耦合部177與磁鐵124a反應而通過相互吸引力結合到磁鐵124a。通過該結構,後面板170的下部容易結合到殼體120,從而可牢固地固定後面板170的下部。
如上所述,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中,可在殼體120內簡單裝拆過濾器單元160,從而具有管理及維護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過濾器的優點。此外,過濾器單元160不僅可以適用集塵過濾器,還可適用脫臭過濾器或除菌過濾器,所以具有使用者可根據喜好選擇使用希望的過濾器的優點。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
圖1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狀態的立體圖;圖1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狀態的剖面圖。
參照圖11和圖12,當操作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時,產生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後部到前部的空氣流動。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路徑具有平直度。
具體來說,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內部的空氣流動是由於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的驅動而發生的。亦即,當驅動上部風扇131和下部風扇136時,通過後面板170設置的吸入口173,室外空氣被吸入殼體120的內部。
亦即,通過吸入口173吸入殼體120的室外空氣,通過與後面板170鄰接位置的過濾器單元160之後,在此過程中,從空氣中過濾掉灰塵等物理粒子,氣體等化學物質、細菌、病毒等。
如前所示,通過過濾器單元160淨化的空氣被過濾器安裝部140的導孔142a、142b引導,向過濾器單元160前方配置的上部風扇組件130及下部風扇組件135側流動。在本實施例中,產生空氣流動的風扇組件130、135包括兩個,因此具有顯著增加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吸入風量及排出風量的優點。不僅如此,由於兩個風扇組件130、135在上下方向上重疊配置,可實現不僅風量增加,尺寸也簡潔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
此外,通過了上部風扇組件130和下部風扇組件135的空氣,在通過殼體前面部121的上部空氣排出部121c和下部空氣排出部121d之後,通過前面板110設置的排出口111排出到外部。因此,可向面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使用者迅速供給淨化的空氣。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使用例]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用於單間房、辦公室、車輛內部以及區隔的室內空間。尤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與大型空氣淨化機相比,淨化能力相對小,因此較佳在一定面積內的室內空間使用。
下面,作為示例,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用於車輛內部的情況進行說明。
圖13是顯示應用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狀態的示意圖。
參照圖13,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位於車輛內部2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置於車輛內部20的結構之上。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大致上形成為六面體形狀,所以可配置在相對平坦的表面上。亦即,由於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姿態或設置位置沒有限制,所以能夠以多種姿態使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
此外,作為示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置於車輛內部20的儀錶板21(Dashboard)上。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可配置成排出空氣的排出口朝向位於駕駛座上的使用者。然後,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淨化的空氣可以通過排出口提供給駕駛座上的使用者。
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的一側可設置帶狀的手柄部15。因此,使用者可將手柄部15掛在車輛內部20的任意結構上來使用。
如前所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配置在多種空間及多種姿態中,並且具有能夠向使用者穩定提供淨化空氣的優點。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外觀]
圖1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前方的立體圖;圖15是顯示圖14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分解狀態的分解立體圖;圖16是顯示圖14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後方的立體圖;圖17是顯示圖16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分解狀態的正面分解立體圖;圖18是沿著圖14之「ⅩⅧ-ⅩⅧ」線的剖面圖。
參照圖14至圖17,本發明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可大致上形成為六面體形狀。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包括:殼體520、前面板510、以及後面板570。
殼體52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部骨架。在所述情況下,殼體520上收容多個部件。
前面板510結合到殼體520的前方。前面板51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面外觀。
後面板570結合到殼體520的後方。後面板57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面外觀。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可以整體上形成為上下方向的長度較長的垂直的六面體形狀。因此,使用者可直立或平放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來使用。此外,即便在如車輛內部那樣發生晃動的地方以平放的狀態使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也不會滾動而穩定保持其位置。
如下界定的方向。所謂「前方」係表示從殼體520朝向前面板510所在的方向,「後方」係表示其相反方向,表示從殼體520朝向後面板520所在的方向。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整體結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包括:前面板510;殼體520;風扇保護罩530;風扇組件540、545;過濾器模組550;電池560;後面板570;以及後面罩580。
前面板51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最前方,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面外觀。由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通過前面板510排出到外部。為此,前面板510上設有多個排出口510a。
殼體52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觀骨架。由殼體52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表面、側面、底面外觀。在殼體520的內部形成收容空間。在所述收容空間收容風扇保護罩530、風扇組件540、545、電池550、過濾器模組550等構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各種部件。殼體520較佳具有充分強度,以保護如上所述所收容的部件不受外部衝擊。
風扇保護罩530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的前方。亦即,風扇保護罩530在殼體520內部,配置在前面板510與風扇組件540、545之間。
風扇保護罩530將風扇組件540、545固定到殼體520的內部。此外,風扇保護罩530還具有引導空氣流動的作用,以使得由風扇組件540、545吹出的空氣不向周邊擴散而是向前方前進。並且,風扇保護罩530還可有助於過濾器模組550和電池560的固定。
風扇組件540、545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亦即,風扇組件540、545配置到風扇保護罩530的後方及過濾器模組550的前方。風扇組件540、545具有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吸入空氣以向前方排出空氣的作用。
過濾器模組550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與後面板570之間。亦即,過濾器模組550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的後方和後面板570的前方。過濾器模組550具有淨化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吸入的空氣的作用。通過過濾器模組550淨化的空氣,經過風扇組件540、545、風扇保護罩530、前面板510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排出。
電池560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於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的下部。電池560可提供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驅動電源。為此,電池560可與風扇組件540、545、過濾器模組550以及後述的副印刷電路板590和主印刷電路板595中的至少一個電連接。
後面板570與後面罩580一起配置在殼體520的最後方,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面外觀。後面板570配置在過濾器模組560的後方。外部空氣通過後面板570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內部。為此,在後面板570具備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
此外,後面罩580與後面板570一起配置在殼體520的最後方,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面外觀。後面罩580配置在電池560的後方。根據本實施例,過濾器模組550的背後區域被後面板570覆蓋。此外,電池560的背後區域被後面罩580覆蓋。
[殼體的結構]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包括殼體520,該殼體52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觀骨架。在殼體520的內部形成收容空間,收容空間的前方及後方開放。
根據本實施例,殼體520形成為前面和後面開放的六面體形狀,在殼體520的內部形成前方及後方開放的收容空間。殼體520可由金屬材料形成。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殼體520由輕且高強度的鋁材形成的例子。
殼體520的後面開放,以便吸入外部空氣。此外,殼體520的前面開放,以便排出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淨化的空氣。通過開放的殼體520的前面和後面,構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多個部件可設置到殼體520的收容空間。
後述的過濾器559通過殼體520開放的後面在殼體520的內部進行裝拆。在殼體520開放的後面結合後面板570。結合到殼體520的後面板570覆蓋殼體520開放的後面。
殼體520形成為前面及後面開放的六面體形狀,可包括側面部521、上面部523、第一連接面部525、底面部527及第二連接面部529。
側面部521形成殼體520的側面。側面部521形成為縱向的平面,該縱向的平面形成堵住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的側部的壁面。在殼體520設有一對側面部521,所述一對側面部521相互面對,隔開一定間隔配置。此時,一對側面部521沿著側方向相互並排配置。
上面部523配置在側面部521的上部,並且在與該對側面部521的間隔方向平行的橫向方向上形成平面。上面部523形成殼體520的上部表面。
第一連接面部525配置在側面部521與上面部523之間。第一連接面部525分別配置在上面部523的一側端部與其下部配置的側面部521之間,以及上面部523的另一側端部與其下部配置的側面部521之間。
各個第一連接面部525分別圓滑地連接側面部521與上面部523之間。第一連接面部525將側面部521與上面部523連接的殼體520的上部角落形成為圓滑,產生提高製品的穩定性及外觀美觀的作用。
底面部527配置在上面部523和側面部521的下部,形成與上面部523一致的平面。底面部527形成殼體520的底面。此外,底面部527還用於支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部分,以便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維持垂直的姿態。
第二連接面部529配置在側面部521與底面部527之間。第二連接面部529分別配置在底面部527的一側端部與其上部配置的側面部521之間,以及底面部527的另一側端部與其上部配置的側面部521之間。
各個第一連接面部525分別圓滑地連接側面部521與上面部523之間。第一連接面部525將側面部521和底面部527連接的殼體520的上部角落圓滑地形成,因此產生提高製品的穩定性和外觀美觀的作用。
在殼體520的前方邊緣形成前方槽520a。前方槽520a形成為殼體520的前方邊緣的一部分向後方凹陷的形態。因此,在殼體520的前方邊緣形成朝向收容空間的內側比外側更向殼體520的後方凹陷的階級差。
此外,在殼體520的後方邊緣形成後方槽520b。後方槽520b形成為使得殼體520的後方邊緣的一部分向前方凹陷。因此,在殼體520的後方邊緣形成朝向收容空間的內側比外側向殼體520的前方凹陷的階級差。
另外,在殼體520的上部,亦即,殼體520的上面部523可設置電源按鈕592。電源按鈕592設置成用於開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電源的操作按鈕。
此外,在殼體520的上部還可同時設置風量調節按鈕593。風量調節按鈕593設置成用於增加或減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風量的操作按鈕。風量調節按鈕593可與電源按鈕592鄰接配置,以便使用者容易識別和操作。
此外,在殼體520設置按鈕貫通孔523a,按鈕貫通孔523a用於將電源按鈕592和風量調節按鈕593露出到外部。按鈕貫通孔523a設置成用於將位於殼體520的內部的電源按鈕592及風量調節按鈕593露出到殼體520外部的孔。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在殼體520的上面部523設置二個按鈕貫通孔523a的例子。其中之一用於將電源按鈕592露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部,另一個用於將風量調節按鈕593露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部。
作為另一示例,可根據設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按鈕數量,將按鈕貫通孔523a設置成一個或三個以上,還可設置在不是上面部523的另一面。
並且,殼體520可以設置用於將綁帶501結合到殼體520的綁帶結合部505。綁帶501設置成可由使用者用手固定住。使用者不需直接用手固定住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而是可以固定住綁帶501來舉起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亦即,通過綁帶501可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攜帶便利性。
綁帶結合部505和綁帶501可配置在上面部523和第一連接面部525的邊界或第一連接面部525。綁帶結合部505及綁帶501配置在所述位置的原因是為了最小化綁帶501的存在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使用的壞影響。
亦即,若將綁帶結合部505和綁帶501配置在上面部523和第一連接面部525的邊界或第一連接面部525,則在以垂直的狀態使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可以減少綁帶501妨礙電源按鈕592或風向調節按鈕593的操作的可能性。
此外,若如上所述配置綁帶結合部505及綁帶501,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以躺下狀態使用時,綁帶501被壓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因此可減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安裝狀態變得不穩定的可能性。
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可劃分為第一區域A和第二區域B。在將收容空間劃分為上下方向時,上部區域成為第一區域A,其下部區域成為第二區域B。注意,第一區域A和第二區域B不是物理上劃分的區域,而僅是概念上劃分的區域。
根據本實施例,收容空間內收容的結構中,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配置在第一區域A,電池550配置在第二區域B。
[前面板]
前面板51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最前方,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面外觀。在前面板510設有多個排出口510a。
作為示例,可通過前面板510的至少一部分貫通或切開而形成多個排出口510a。如上所述,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內部淨化的空氣,通過如上所述形成的多個排出口510a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前面板510形成為板狀的例子。在前面板510設有前面板結合部513,由前面板510的邊緣的至少一部分向後方延長形成前面板結合部513。
前面板結合部513是用於將前面板510固定到殼體520的前方的結構。前面板結合部513配置到殼體520的內部設置在最前方的風扇保護罩530上,因此可以固定在殼體520的前方。此時,前面板513與風扇保護罩530之間的結合可以構成如下形態:在風扇保護罩530上形成的前面板結合槽531a接合前面板結合部513。
作為另一示例,前面板結合部513能夠以直接結合到殼體520的前方邊緣的形態固定在殼體520的前方。此時,在殼體520的前方邊緣可形成結合槽,用於接合前面板結合部513。
此外,在前面板510還可設置前面板鎖定部515。前面板鎖定部515用於與前面板結合部513一起將前面板510牢固地安裝到殼體520的前方。
前面板鎖定部515在前面板結合部513的一側形成為突出的形態。前面板鎖定部515通過形成於風扇保護罩530邊緣的前面板鎖定槽531b,結合到風扇保護罩530。
作為示例,前面板鎖定部515可形成為鉤子形態。前面板鎖定部515可以鉤子方式連結到風扇保護罩530。在前面板結合部513上以預定間隔隔開配置多個前面板鎖定部515。
[風扇保護罩的結構]
風扇保護罩530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風扇保護罩530配置在前面板510與風扇組件540、545之間、以及前面板510與電池560之間。亦即,在風扇保護罩530的前方配置前面板510,在風扇保護罩530的後方配置風扇組件540、545及電池560。
在風扇保護罩530可設置前面板結合槽531a,前面板結合槽531a用於插入前面板510。作為示例,風扇保護罩530的邊緣向內側凹陷形成前面板結合槽531a。前面板510與風扇保護罩530之間的結合可通過在前面板結合槽531a的外側接合前面板結合部513來實現。
此外,在風扇保護罩530可設置前面板鎖定槽531b,前面板鎖定槽531b用於與前面板510的前面板鎖定部515結合。作為示例,前面板結合槽531a的一部分可進一步凹陷形成前面板鎖定槽531b。
在前面板鎖定槽531b能夠以鉤子方式連結前面板510的前面板鎖定部515。在風扇保護罩530上,多個前面板鎖定槽531b可分別配置在與前面板鎖定部515對應的位置。
另一方面,風扇保護罩530可包括上罩部531和下罩部535。在上下方向上劃分風扇保護罩530時,上部區域成為上罩部531,下部區域成為下罩部535。
上罩部531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的前方。在上罩部531設置空氣排出部532、533。上罩部531的一部分貫通或被切開形成空氣排出部532、533。空氣排出部532、533在風扇保護罩530上形成用於連接殼體520的前方與風扇組件540、545的風扇541、546之間的通路。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設有兩個風扇組件540、545的例子。亦即,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上下配置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
因此,在風扇保護罩530也配置兩個空氣排出部532、533。亦即,在上罩部531上下配置上部空氣排出部532和下部空氣排出部533。
通過上部風扇組件540的空氣,經由上部空氣排出部532排出到前方;通過下部風扇組件545的空氣,經由下部空氣排出部533排出到前方。
作為另一示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上可具備一個或三個以上的風扇組件,因此,在風扇保護罩也可以具備一個或三個以上的空氣排出部。
此外,在上罩部531設置第一連結突台531c。從上罩部531的後面向後方突出形成第一連結突台531c。第一連結突台531c可接合到風扇組件540、545。通過在第一連結突台531c與風扇組件540、545之間形成的結合,可形成風扇保護罩530與風扇組件540、545之間的結合。
並且,在上罩部531還可設有第二連結突台531d。從上罩部531的後面向後方突出形成第二連結突台531d。第二連結突台531d可接合到過濾器模組550。第二連結突台531d以比第一連結突台531c更長的長度突出,以便與風扇組件540、545的後方配置的過濾器模組550結合。
下罩部535配置到設有空氣排出部532、533的上罩部531的下部。下罩部535配置到殼體520內部的第二區域B。與此相比,上罩部531配置到殼體520內部的第一區域A。
下罩部535配置在電池560的前方。下罩部535堵住電池560的前方,在前方支撐電池560。
在下罩部535可設有第三連結突台535a。第三連結突台535a形成為從下罩部535的後面向後方突出。第三連結突台535a可接合到過濾器模組550。亦即,第二連結突台531d在第一區域A成為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位置,第三連結突台535a在第二區域B成為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位置。
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模組550通過上部的第二連結突台531d和下部的第三連結突台535a,可在多個位置相互結合。因此,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能夠形成為更強且穩定。此外,在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配置的風扇組件540、545也可以穩定地固定。
此外,在下罩部535還可設有第四連結突台535b。第四連結突台535b形成為從下罩部535的後面向後方突出。第四連結突台535b可接合到電池560。通過第四連結突台535b與電池560之間形成的接合,可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風扇組件的結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包括風扇組件540、545,風扇組件540、545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吸入空氣後向前方排出空氣。
風扇組件540、545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亦即,風扇組件540、545的前方配置風扇保護罩530,風扇組件540、545的後方配置過濾器模組550。
風扇組件540、545收容到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在第一區域A。因此,風扇組件540、545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的上罩部531和下罩部535中與上罩部531的後面面對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設有兩個風扇組件540、545的例子。據此,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設有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
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亦即,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配置在同一垂直線上。
此外,上部風扇組件530和下部風扇組件535可配置成與風扇保護罩530上形成的空氣排出部532、533相互面對。因此,通過後面板570而吸入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的空氣,在分別經過上部空氣排出部532和下部空氣排出部533之後,可經由前面板510排出前方。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形成為相同尺寸及形狀的例子。但是,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也可以形成為不同的尺寸和形狀。
上部風扇組件540及下部風扇組件545分別包括風扇541、546、風扇馬達(圖中未顯示)及風扇托架543、548。
風扇541、546設置成產生空氣的流動。作為示例,風扇541、546可包括軸流風扇。經由後面板570被吸入殼體520內部的空氣,在軸向地被吸入風扇541、546之後,可向風扇541、546的軸向排出。
風扇馬達與風扇541、546連結而向風扇541、546賦予旋轉力。所述風扇馬達可包括可調節頻率的BLDC馬達。
風扇541、546和風扇馬達中的至少一個與風扇托架543、548結合。此外,風扇托架543、548設置為用於將風扇541、546結合到風扇保護罩530的結構。
風扇托架543、548上設有開口部543a、548a。開口部543a、548a形成為向風扇541、546側吸入空氣及從風扇541、546排出空氣的通路。
在風扇托架543、548形成有以圓形形狀貫通的開口部543a、548a。開口部543a、548a插入風扇541、546。亦即,開口部543a、548a形成在風扇托架543、548的內部,以引導用於安裝風扇541、546的空間,以及引導向風扇541、546側吸入空氣及從風扇541、546排出空氣。
此外,在風扇托架543、548還可設置托架連結部543b、548b。托架連結部543b、548b設置為用於將風扇組件540、545結合到風扇保護罩530的裝置。
設在風扇保護罩530的上罩部531的第一連結突台531c可以接合到托架連結部543b、548b。如上所述,在第一連結突台531c與托架連結部543b、548b接合的狀態下,利用預定的連結部件使第一連結突台531c和托架連結部543b、548b彼此連結,可以形成風扇組件540、545與風扇保護罩530之間的緊固。
[過濾器模組的結構]
過濾器模組550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與後面板570之間。亦即,在過濾器模組550的前方配置風扇組件540、545,在過濾器模組550的後方配置後面板570。
過濾器模組550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並且配置在第一區域A。因此,過濾器模組550配置在面向風扇組件540、545的位置,並且電池560設置在風扇組件540、545下方。過濾器模組550可包括過濾器殼體551和過濾器559。
過濾器殼體551形成過濾器模組550的外觀骨架。過濾器殼體551可包括殼體主體部552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554。
殼體主體部552形成過濾器殼體551的骨架。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殼體主體部552形成為後面開放的六面體形狀的例子。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內部形成用於收容過濾器559的插入空間。此外,殼體主體部552的後方開放,為此,形成用於將過濾器559插入殼體主體部552內部的插入空間的通路。
在殼體主體部552內部的插入空間安裝過濾器559。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內側面還可具備安裝槽或安裝突起,用於將過濾器559牢固地安裝到過濾器殼體551的內部。
此外,殼體主體部552上設有貫通孔552a,用於形成所述插入空間與風扇組件540、545之間的通路。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沿著前後方向貫通形成貫通孔552a。貫通孔552a用於形成通過過濾器559的空氣向風扇541、546側流動的通路。
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設有多個貫通孔552a,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沿著前後方向貫通形成各個貫通孔552a。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設有多個貫通孔552a,且各個貫通孔552a形成為六邊形的例子。此外,多個貫通孔552a以蜂窩形狀排列,因此可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形成蜂窩結構。
如上所述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形成蜂窩結構,因此,除了用於確保空氣流動的通路的目的之外,還可實現確保過濾器殼體551的強度和輕量化等目標。
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554可以包括:設在殼體主體部552的上部的第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以及設在殼體主體部552的下部的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
在殼體主體部552的上部,第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與風扇保護罩530的第二連結突台531d結合。此外,在殼體主體部552的下部,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與風扇保護罩530的第三連結突台535a結合。
第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可以接合第二連結突台531d。此外,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可以接合第三連結突台535a。若如上述實現第一及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554和第一及第二連結突台531c、531d之間的接合的狀態下,利用預定的連結部件分別連結第一及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554和第一及第二連結突台531c、531d,則可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連結。
如上所述,在第一及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554和第一及第二連結突台531c、531d通過連結部件連結的過程中,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受到相互靠近的方向的力。亦即,風扇保護罩530受到將風扇保護罩530向後方移動的力,以及將過濾器殼體551向前方移動的力。
因此,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產生了在前方和後方壓迫風扇組件540、545的作用,使得風扇組件540、545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因此,即便沒有特別設置的連結作業,風扇組件540、545也能夠牢固地固定到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
亦即,通過用於連結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的連結部件,能夠同時實現風扇保護罩530和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殼體551的連結。因此,風扇保護罩530、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的組裝能夠更加容易且快速實現。
此外,過濾器殼體551上還可設有風扇連結突台555。風扇連結突台555可在風扇541、546的後方接合到托架連結部543b、548b。
根據本實施例,在風扇541、546的前方,第一連結突台531c接合到托架連結部543b、548b;在風扇541、546的後方,風扇連結突台555接合到托架連結部543b、548b。
亦即,在一個托架連結部543b、548b上,從前方和後方兩側接合第一連結突台531c和風扇連結突台555。因此,風扇組件540、545可插入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模組550之間,並且牢固地固定在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模組550之間。
並且,設在後述的電池560的上部的第一結合部562可以設置在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與第三連結突台531d之間。電池560的第一結合部562介於彼此結合的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與第三連結突台531d之間。因此,可通過利用一個連結部件的一次連結作業,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此外,過濾器殼體551還可包括突出支撐部556。突出支撐部556形成為從殼體主體部552突出。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突出支撐部556形成為在殼體主體部552的上端以向上部方向突出的形態的例子。突出支撐部556在殼體主體部552的上端形成向上部突出的平面。此時,突出支撐部556配置在殼體主體部552的後面側,形成與殼體主體部552的前面一致的平面。
在突出支撐部556形成後面板鎖定槽556a。後面板鎖定槽556a形成為在突出支撐部556凹陷,後面板鎖定槽556a的後方朝向後面板570開放。後面板鎖定槽556a用於過濾器殼體551與後面板570之間的結合。
並且,過濾器殼體551還可包括感測器結合部557。感測器結合部557用於過濾器殼體551與後述感測器模組600之間的結合。
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設有過濾器559,過濾器559用於過濾灰塵/微塵/超微塵等物理粒子、氣味粒子/有害氣體等化學物質、以及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中至少一種來淨化空氣。
過濾器559可以是用於過濾灰塵等物理粒子的集塵過濾器,用於過濾氣體等化學物質的脫臭過濾器,或用於過濾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除菌過濾器中的至少一個。
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可安裝過濾器559,過濾器559包括所述集塵過濾器、所述脫臭過濾器及所述除菌過濾器中的其中之一。因此,可根據使用者喜好,選擇使用所述集塵過濾器、所述脫臭過濾器及所述除菌過濾器中的其中之一。亦即,可根據所選擇的過濾器種類,改變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目的或性能。
作為示例,集塵過濾器可包括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Highefficiencyparticulataeairfilter)。此外,脫臭過濾器可包括活性炭過濾器(Carbonfilter)。此外,除菌過濾器上可包括離子電容器(Ionizer)。但不限於此,集塵過濾器、脫臭過濾器及除菌過濾器可包括多種過濾器。
可通過過濾器殼體551的開放的後面,將過濾器559插入到過濾器殼體551內部的插入空間。亦即,在過濾器殼體551上可裝拆地安裝過濾器559。根據本實施例,只要在過濾器殼體551的內部插入過濾器559,過濾器559的安裝就完成,只要從過濾器殼體551拔出過濾器559,過濾器559的拆卸就完成。亦即,能夠快速且容易安裝或拆卸過濾器559。此外,需要時,過濾器559的更換也可以容易快速進行,所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維護變得容易,根據需要,過濾器種類的更換也變得容易。
[電池的結構]
電池560可提供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驅動電源。為此,電池560可與風扇組件540、545、副印刷電路板590、主印刷電路板595及過濾器模組550中的至少一個電連接。
電池560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並且配置在第二區域B。第二區域B是設置在第一區域A下方的區域,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配置在第一區域A中。第二區域B的上部介面可由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界定,第二區域B的下部及側部介面可由殼體520的底面部527和側面部521界定。
位於第二區域B的電池560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的下部。此外,電池560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與後面罩580之間。亦即,在電池560的上部配置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在電池560的前方配置風扇保護罩530的下罩部535,在電池560的後方配置後面罩580。
電池560可以設置第一結合部562和第二結合部563。第一結合部562用於電池56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此外,第二結合部563用於電池560與風扇保護罩530之間的結合。
第一結合部562設在電池560的上部。第一結合部562在與過濾器殼體551的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面對的狀態下,可通過連結部件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結合。通過如上所述的第一結合部562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之間的結合,形成電池56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
此時,第一結合部562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的第三連結突台535a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之間。第一結合部562,在其前面與第三連結突台535a面對且其後面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面對的狀態下,通過同時貫通第三連結突台535a、第一結合部562及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的連結部件,能夠與第三連結突台535a和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結合。亦即,能夠通過利用一個連結部件的一次連結作業,實現風扇保護罩530、過濾器模組550和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風扇保護罩530的第四連結突台535b可以插入第二結合部。在第二結合部563插入第四連結突台535b的狀態下,通過連結部件能夠實現第二結合部563與第四連結突台535b之間的結合。通過如上所述的第二結合部563與第四連結突台535b之間的結合,能夠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此外,電池560還可設置第三結合部564。第三結合部564用於電池560與後面罩580之間的結合。
[副印刷電路板及主印刷電路板的結構]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還可包括副印刷電路板590及主印刷電路板595。
副印刷電路板590包括副基板591、設在副基板591的電源按鈕592及風量調節按鈕593。電源按鈕592是用於開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電源的操作按鈕。此外,風量調節按鈕593是用於增加或減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風量的操作按鈕。副印刷電路板590與後述的主印刷電路板595電連接。
副印刷電路板590可配置在殼體520內部的最上部。亦即,副印刷電路板590配置在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的上側。副印刷電路板590上設置的電源按鈕592及風量調節按鈕593,是通過殼體520的上面部523上設置的按鈕貫通孔523a露出到殼體520的外部。使用者可通過操作如上所述露出的按鈕來開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或調節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風量。
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還可包括主印刷電路板595,主印刷電路板595用於管理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硬體模組整體。主印刷電路板595可發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控制部的功能。
主印刷電路板595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於風扇組件540、545的下部。亦即,主印刷電路板595收容在殼體520內部的第二區域B,可配置在風扇保護罩530的下罩部535與電池560之間。
作為示例,主印刷電路板595可配置成與下罩部535平行的垂直形態。主印刷電路板595可被下罩部535和電池560在前後方向的兩側上支撐於下罩部535與電池560之間。
主印刷電路板595可包括:主基板596:以及設在主基板591的多個元件597。主基板591可與風扇組件540、545、電池560、副印刷電路板590及感測器模組600電連接。主印刷電路板595可根據通過電源按鈕592及風量調節按鈕593輸入的指令或通過感測器模組600感測到的資料,控制上部風扇組件540和下部風扇組件545的操作。
此外,主印刷電路板595可與過濾器模組550電連接。作為示例,在過濾器559包括離子電容器的情況下,主印刷電路板595與離子電容器電連接,能夠向離子電容器供電。與此不同,過濾器559也能夠與電池560電連接,從電池560直接接受供電。
[後面板的結構]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包括配置在殼體520的後方的後面板570。作為示例,後面板570可由塑膠樹脂材料形成。
後面板570是外部空氣被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的部件。在後面板570包括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貫通或切開後面板570的至少一部分來形成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外部空氣能夠通過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容易地被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
後面板570配置在殼體520的後方而蓋住殼體520的開放的後面部。後面板570可包括平面部571及傾斜面部573。
平面部571配置在後面板570的側方向中心部。平面部571是形成為與前面板510平齊的平面,覆蓋殼體520開放的後面部。平面部571在後面板570的中心部形成為堅硬的平面,有助於提高後面板570的硬度。
傾斜面部573配置在平面部571的側方向兩側。傾斜面部573是形成為從平面部571向殼體520的前方側傾些的傾斜面。此時,較佳地,傾斜面部573包括向後方突出的曲面形狀。此外,第一吸入口57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傾斜面部573。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第一吸入口570a的大部分區域配置在傾斜面部573的例子。此外,顯示了配置在後面板570兩側的傾斜面部573上的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沿上下方向分別以預定的間隔配置。
如上所述,由於第一吸入口570a設置在傾斜面部573,所以第一吸入口570a朝向後方與側方之間的方向,而不是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或側方。
假如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成朝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平放成後面板570朝向地面時,第一吸入口570a會被地面堵住。此時,有可能發生不能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正常吸入空氣的現象。
然而,為了正常吸入空氣而配置成第一吸入口570a朝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側方,則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吸入空氣的方向和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空氣的方向大致形成為直角而相互錯開。這會成為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增加流路阻力的原因,因此可能會發生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噪音增加,並且降低空氣淨化性能的問題。
由於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成朝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與側方之間的方向,而不是後方或側方。因此,不管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平放成朝向哪個方向,都可在第一吸入口570a與地面之間確保隔開的空間。因此,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平放狀態無關地能夠確保充分的空氣吸入通路。此外,由於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在接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方向,能夠消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產生的噪音增加及空氣淨化性能降低的問題。
後面板570與過濾器殼體551結合而覆蓋殼體520開放的後面部。在後面板570還可設有後面板鎖定部575。後面板鎖定部575用於將後面板570牢固地安裝到殼體520的後方。
後面板鎖定部575形成為從後面板570的上端部突出的形態。後面板鎖定部575插入到設在過濾器殼體551的上部的後面板鎖定槽556a中,從而被過濾器殼體551所限制。
作為示例,後面板鎖定部575可形成為鉤子形態。後面板鎖定部575能夠以鉤子方式連結到過濾器殼體551。
此外,在後面板570還可設有後面罩結合部577。後面罩結合部577設在與後面罩580面對的後面板570的下端。後面罩結合部577用於後面板570和後面罩580之間的結合。
[後面罩的結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還可包括後面罩580,後面罩580配置在殼體520的後方及後面板570的下部。作為示例,後面罩580可由與後面板570相同的塑膠樹脂材料形成。
後面罩580與後面板570一起配置在殼體520的後方,從而覆蓋殼體520的開放的後面部。亦即,殼體520的開放的後面部被上部的後面板570及下部後面罩580所覆蓋。
根據本實施例,後面板570是用於遮蔽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中的第一區域A後方的結構,後面罩580是用於遮蔽第二區域B後方的結構。
第一區域A配置有關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的結構。亦即,在第一區域A配置過濾器模組550和風扇組件540、545,因此,在第一區域A形成空氣的流動。因此,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在後面板570設置成用於吸入空氣的通路。
在第二區域B配置與空氣淨化的空氣流動沒有直接關聯的多個結構。亦即,在第二區域B配置主印刷電路板595、電池560及感測器模組600。後面罩580覆蓋配置有這些結構的空間的開放的後方。
後面罩580形成為與後面板570類似的形狀。亦即,後面板570和後面罩580設置成在相互結合時能夠被識別成一個部件。
據此,後面罩580與後面板570類似,可以包括平面部581和傾斜面部583。平面部581配置在後面罩580的側方向中心部,形成為與後面板570的平面部571平齊的平面。
傾斜面部583配置在平面部581的側方向兩側及下部。傾斜面部583形成為從平面部581向殼體520的前方側傾斜的傾斜面。
此外,後面罩580還可包括橫剖面部585。在與後面板570相互面對的後面罩580的上端,橫剖面部585形成橫向平面。亦即,由平面部581形成後面罩580的背面,由傾斜面部583形成後面罩580的兩側面及下部表面,由橫剖面部585形成後面罩580的上部表面。
並且,在後面罩580可設有第二吸入口580a。第二吸入口580a形成在後面罩580上貫通。第二吸入口580a形成為連接殼體520後方和電池560及感測器模組600之間的通路。通過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二吸入口580a,外部空氣可流入第二區域B內部的電池560及感測器模組600。
後面罩580設置成獨立於後面板570的其他部件,與殼體520及後面板570結合而遮蔽電池560的後方。後面罩580還可包括後面板結合部586及殼體結合部587。
後面板結合部586用於後面板570與後面罩580之間的結合。後面板結合部586形成為從與後面板570相互面對的後面罩的上部表面(亦即橫剖面部585)向上部方向突出。
後面板結合部586與設在後面板570下端的後面罩結合部577結合。通過後面板結合部586與後面罩結合部577之間的結合,實現後面板570下部的固定。亦即,通過形成在後面板570上部的後面板鎖定部575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結合,以及形成在後面板570的下部的後面板結合部586與後面罩結合部577之間的結合,穩定地形成後面板570的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通過突起形狀的後面板結合部586插入到形成在後面罩結合部577的內側的插入槽的形態,實現後面板結合部586與後面罩結合部577之間的結合的例子。
殼體結合部587用於後面罩580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殼體結合部587插入設在殼體520後方下部的後面罩結合槽520c中而被殼體520限制。
作為示例,後面罩結合槽520c可形成為在殼體520的底面部527沿上下方向貫通。此外,殼體結合部587可形成為從後面罩580的下部表面向下部方向突出的突起形狀。
通過殼體結合部587與後面罩結合槽520c之間的結合,後面罩580的下部能夠固定到殼體520。亦即,能夠形成後面罩580的上部固定到後面板570、且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殼體520的後面罩580的固定結構。因此,能夠提供如下的後面板570和後面罩580的固定結構:後面罩580能夠穩定地固定到殼體520的後方,且後面板570和後面罩580相互支持的固定狀態。
此外,本實施例的後面罩580還可包括電池鉤部588。電池鉤部588用於後面罩58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電池鉤部588配置在上部的後面板結合部586與下部殼體結合部587之間。電池鉤部588插入電池560的後面側所設置的第三結合部564,以被電池560約束。
並且,電池560還可包括第四結合部568。第四結合部568如第三結合部564那樣用於後面罩58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第四結合部568形成為在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向後面罩580側突出的結構形態。
此外,在第四結合部568的內部及後面罩580的橫剖面部585,在上下方向上貫通以形成連結孔。若在第四結合部568和橫剖面部585的連結孔相互重疊的狀態下,用預定的連結部件連結第四結合部568和橫剖面部585,則能夠實現電池560與後面罩580之間的結合。
通過第一結合部562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之間的結合,以及第二結合部563與第四連結突台535b之間的結合,電池560形成為固定到過濾器殼體551及風扇保護罩530的狀態。因此,當電池鉤部588插入第三結合部564而被電池560約束時,能夠約束後面罩580的移動,以使後面罩580不向殼體520的後方脫離。
亦即,能夠提供後面罩580的上部固定到後面板570、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殼體520、且後面罩580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分被電池560約束的後面罩580的固定結構,因此,能夠更加穩定地實現後面罩580的固定。
[感測器模組的結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還可包括感測器模組600。感測器模組600配置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在第二區域B。感測器模組600配置在電池560與後面罩580之間。亦即,在感測器模組600的前方配置電池560,在感測器模組600的後方配置後面罩580。
感測器模組600可以包括多種感測器,該多種感測器用於感測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周邊或配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室內空間的空氣品質。例如,所述感測器可包括灰塵感測器、氣體感測器等。感測器模組600可利用所述感測器感測空氣品質,將所感測到的資訊傳送到用於管理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硬體模組整體的主印刷電路板595。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部分配置結構]
圖19是顯示圖18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一部分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0是表示圖19所示之風扇保護罩與殼體的結合狀態的視圖;圖21是顯示圖20所示之電池的安裝狀態的視圖;圖22是顯示圖21所示之風扇保護罩與後面罩的結合狀態的視圖;圖23是顯示圖18之「ⅩⅩⅢ」部分的放大圖;圖2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前面的正面圖;圖2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狀態的視圖;圖26是顯示安裝圖25所示之空氣淨化機的杯架的狀態的視圖。
首先,參照圖18至圖23,形成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骨架的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被劃分為上部的第一區域A和第二區域B。
在第一區域A配置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關聯的結構。亦即,在第一區域A配置過濾器模組550和風扇組件540、545,因此在第一區域A形成空氣的流動。因此,在後面板570設置多個第一吸入口570a作為用於吸入空氣的通路。在風扇保護罩530及前面板510設置空氣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作為用於排出在第一區域A淨化的空氣的通路。此外,在第一區域A形成連接第一吸入口570a和空氣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之間的流路。
亦即,在第一區域A設置第一吸入口570a、過濾器模組550、風扇組件540、545、空氣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在第一區域A形成用於吸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的空氣通過空氣淨化機50內部的流路。
在第二區域B配置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的流動沒有直接關聯的結構。亦即,在第二區域B配置主印刷電路板595、電池560及感測器模組600。後面罩580覆蓋配置有這些結構的空間的開放的後方。
根據本實施例,殼體520形成為上下方向長度比側方向長度長的六面體形狀。此外,配置在上部的第一區域A的上下方向長度形成為比配置在下部的第二區域B的上下方向長度長。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在縱向垂直時,上部的第一區域A在殼體520內所占區域比下部的第二區域B更寬。
在第二區域B的最前方配置風扇保護罩530的下罩部535。電池560配置在第二區域B並且配置在下罩部535的後方。在電池560的上部配置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在電池560的後方配置後面罩580。此外,在電池560與後面罩580之間可配置感測器模組600。
亦即,電池560收容到如下的空間內:該空間的上部介面由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界定,側部及下部介面由殼體520的側面部521和底面部527界定,後方介面由後面罩580界定。
根據本實施例,電池560與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相比較重。較佳電池560可做成重量比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的合計重量大。
一般來說,由於電池560的單位體積重量遠大於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的單位體積重量,所以電池560的重量和大小不會被人為地增加,電池560具有比風扇組件540、545及過濾器模組550更大的重量並不困難。
亦即,即使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通常使用的所需容量的電池560應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也能夠自然地將電池560做成重量大於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
當如上重型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時,可實現如下的效果。
第一,若重型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重心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下側。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重心偏向配置有電池560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
倘若如上所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重心偏向配置有電池560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在垂直定向時,可降低被攜式空氣淨化機50觸電的危險。
亦即,在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在垂直定向時,由於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使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重心位於下部,所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不容易傾倒。
另一方面,根據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如圖24所示,殼體520的底面部527形成為比上面部523具有更寬面積的平面。亦即,底面部527形成側向長度大於上面部523的平面。亦即,假設底面部527的側方向長度為d1
,上面部527的側方向長度為d2
時,滿足d1
>d1
關係。此外,連接底面部527和側面部521之間的第二連接面部529形成R值小於第一連接面部525的曲面。
殼體520的底面部527是在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垂直定向時接觸地面的部分。亦即,底面部527是支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部分,使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維持垂直的姿態。
由於殼體520的底面部527形成面積比上面部523更寬的平面,殼體520的底面部527能夠更加穩定地支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
亦即,通過將電池560組合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而使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重心位於下部的結構,以及對垂直定向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進行支撐的殼體520的底面部527形成面積寬於上面部523的平面的結構,能夠有效抑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發生觸電,同時能夠穩定維持垂直定向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姿態。
第二,倘若重型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則構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其他部件,例如,過濾器模組550和風扇組件540、545需要配置在比電池560更上部。亦即,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有關的結構需要配置在比電池560高的位置。
為了確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正常使用所需的電池560的充電容量,需要電池560的尺寸為一定水平以上。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也需要用於設置電池560的一定尺寸以上的設置空間。此外,由於在設有電池560的空間形成用於空氣流動的流路是不合理的,因此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有關的結構只能配置到避開電池560的位置,亦即比電池560高的位置。
通過所述配置結構,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上,如圖25所示,由於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的流路形成在比電池560高的位置,亦即第一區域A上,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空氣的吸入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的排出,也在比設有電池560的位置高的位置進行。
如上所述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形成淨化空氣的排出時,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就更容易到達使用者的臉部。
在比使用者的臉部低的地面放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來使用時,為了增加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的臉部的量,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在垂直定向使用比在橫向上平放使用更加有利。
為此,在垂直定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若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形成淨化空氣的排出,則將會增加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的臉部的量。
根據本實施例,由於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因此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吸入、淨化、排出空氣的流路形成在比設置電池560的位置更高的位置。因此淨化的空氣的排出也形成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的臉部的量能夠增加。
亦即,通過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的結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結構穩定性得到提高,從而垂直定向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觸電危險性降低,同時能夠形成有效的流路結構,從而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的臉部的量可增加。
第三,由於重型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因此,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有關的結構配置在比電池560高的位置的結構還能夠有助於擴大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設置範圍。
作為示例,如圖26所示,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插入車輛內的杯架h上的狀態下使用時,形成空氣吸入的區域及形成淨化空氣的排出的區域配置在比杯架h高的位置,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穩定地安置在車輛內,同時能夠保持高水準的空氣淨化性能。為此,較佳地,配置電池560的第二區域B的上下方向長度設置成等於或大於杯架h的深度。
作為另一示例,倘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區域利用諸如夾緊類型的支架固定,則能夠在不堵住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空氣的吸入的區域及形成淨化空氣的排出的區域的情況下,能夠穩定地固定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
亦即,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配置有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流動沒有直接關聯的電池560等結構,使得通過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安裝和固定,因此能夠同時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高水準空氣淨化性能和穩定的固定。
[感測器模組的詳細結構]
圖2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電池和感測器模組的分解立體圖;圖28是顯示圖27所示之感測器模組的內部結構的剖面圖。
參照圖22、圖23、圖27和圖28,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還可包括感測器模組600。感測器模組600配置在殼體520內部的收容空間,配置在第二區域B。感測器模組600配置在電池560與後面罩580之間,設置於電池560的後方。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感測器模組600包括灰塵感測器610的例子。灰塵感測器610可包括感測器殼體611、感測器部613及風扇615。
感測器殼體611形成灰塵感測器610的外觀,在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設有感測器部613及風扇615。在感測器殼體611設有流入口611a和排氣口611b。
流入口611a形成灰塵感測器610外部空氣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的通路。此外,排氣口611b形成用於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的空氣排出到感測器殼體611外部的通路。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流入口611a配置在感測器部613的下部,排氣口611b配置在感測器部613的上部的例子。
感測器部613收容在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感測器部613包括用於感測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的空氣品質的感測器。例如,感測器部613可以包括灰塵感測器、氣體感測器中的至少一個。感測器部613利用多個感測器感測空氣品質,並將所感測到的資訊傳送到用於管理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硬體模組整體的主印刷電路板595。
風扇615與感測器部613一起收容在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風扇615被配置成使得外部空氣通過流入口611a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並且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空氣形成為通過排氣口611b排出感測器殼體611外部的氣流方式。
在通過風扇615的操作形成如上所述的氣流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外部的空氣通過第二吸入口580a流入第二區域B。此外,如上所述流入第二區域B的空氣通過流入口611a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
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空氣通過收容在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感測器部613,感測器部613對如上所述通過感測器部613的空氣品質進行感測。通過了感測器部613的空氣通過排氣口611b排出到灰塵感測器610外部。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風扇615配置在感測器部613和排氣口611b之間的例子。據此,通過流入口611a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的空氣,在通過感測器部613之後才會通過風扇615。亦即,流入灰塵感測器610內部的空氣在通過風扇615之前,首先通過感測器部613。
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空氣中的灰塵或氣體的濃度可在空氣通過風扇615的過程中發生變化。所述現象可能因為附著在風扇615的灰塵混入空氣中,或空氣中的灰塵附著到風扇615而發生。
假如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空氣在移動到感測器部613之前先通過風扇615,則外部空氣和通過感測器部613的空氣之間的灰塵或氣體的濃度發生差異,這成為降低感測器部613的感測準確性的原因。
此外,若風扇615配置在比感測器部613更靠近流入口611a的位置,則感測器部613相應地需要配置在遠離流入口611a的位置。這樣,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空氣受到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環境的影響,外部空氣與通過感測器部613的空氣之間的灰塵或氣體的濃度發生差異的可能性提高。這也會成為降低感測器部613的感測準確性的原因。
考慮到這一點,在本實施例中,風扇615配置在感測器部613與排氣口611b之間,從而流入灰塵感測器610內部的空氣在通過風扇615之前,空氣的流動在灰塵感測器610的內部形成先通過感測器部613。因此,灰塵感測器610能夠提供更準確的感測結果。
[電池與感測器模組和過濾器模組之間的結合結構]
圖29是顯示根據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過濾器模組、電池和感測器模組之間的結合前狀態的分解立體圖;圖30是顯示圖29所示之過濾器模組、電池和感測器模組之間的結合狀態的視圖。
參照圖27和圖29,電池560包括電池殼體561。電池殼體561形成電池560的外觀,保護構成電池560的內部部件。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電池殼體561為六面體形狀的例子。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亦即,與灰塵感測器610面對的面形成為平面。此外,在如上形成平面的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設有安裝部565。
安裝部565用於限制灰塵感測器610和電池560之間的結合位置。安裝部565可包括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和第一肋條566及第二肋條567。
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是構成安裝部565的部件,與灰塵感測器610(更具體來說與感測器殼體611的前面)接觸而形成在前方支持灰塵感測器610的縱向支撐壁。
第一肋條566形成為從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向後方突出。安裝部565設有一對第一肋條566,所述一對第一肋條566以與灰塵感測器610的寬度對應的寬度相互隔開配置。所述一對第一肋條566分別接觸感測器殼體611的兩側面,分別形成支撐灰塵感測器610的縱向支撐壁。
第二肋條567形成從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向後方突出,並且配置在第一肋條566的下部。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第二肋條567在第一肋條566的下部向後方突出的突起形態的例子。第二肋條567,在從後方觀察時,配置在第一肋條566的下部與一對第一肋條566之間。如上所述設置的第二肋條567產生支撐設在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的灰塵感測器610的下部的結構的作用。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一對第二肋條567在側方向上隔開預定間隔配置在一對第一肋條566之間的下部的例子。但是不限於此,在安裝部565可設有一個第二肋條567,還可設有三個以上的第二肋條567。
此外,第二肋條567也可以不設置成突起形態,代之以設置成將橫向連接第一肋條566下部的橫向形成為支撐壁的形態。
如上所述,安裝部565可以包括:由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形成的前方的縱向支撐壁;由一對第一肋條566形成的側方的縱向支撐壁;以及由第二肋條567形成的下部支撐結構。
通過如上所述設置的安裝部565,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位置得到限制,可形成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當灰塵感測器610設在安裝部565時,灰塵感測器610的前面抵接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灰塵感測器610的兩側面抵接第一肋條566的內側面。此外,灰塵感測器610的下部表面抵接第二肋條567的內側面。
此時,隨著灰塵感測器610的前面抵接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灰塵感測器610的前後方向位置得到限制,隨著灰塵感測器610的兩側面抵接第一肋條566的內側面,灰塵感測器610的側方向位置得到限制。此外,隨著灰塵感測器610的下部表面與第二肋條567的內側面抵接,灰塵感測器610的上下方向位置得到限制。
亦即,由於通過安裝部565,灰塵感測器610和電池560之間的前後方向、側方向、上下方向的結合得到限制,所以僅通過在安裝部565的內部插入灰塵感測器610,就能夠快速且容易實現感測器模組60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安裝部565與電池560(更具體來說是與電池殼體561)形成一體。因此,構成安裝部565的結構中,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本身為電池殼體561的一部分,且第一肋條566和第二肋條567也是與電池殼體561形成一體的結構。
亦即,能夠在不追加如托架(Bracket)之類的用於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的結構的情況下,利用電池560本身形成的安裝部565實現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在需要便於攜帶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特性上,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較佳地儘量具有較輕的重量和較小的尺寸。為此,若減小風扇組件540、545、過濾器模組550的尺寸,則只能產生空氣淨化性能的降低。此外,若縮小電池560的尺寸,則相應地只能產生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可執行時間減少。
亦即,為了提供小而輕且高空氣淨化性能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乃要求將殼體520內配置的部件有效地配置到狹窄空間內的設計。
為此,在本實施例中,利用電池560自身上形成的安裝部565實現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因此,可在不追加如托架(Bracket)之類的用於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的單獨的結構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
假如為了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而需要追加單獨的結構,則灰塵感測器610和電池560的組裝體的尺寸變得大於單獨的結構的尺寸,因此,很難在殼體120內的狹窄空間內有效地配置所有感測器模組600和電池560。
尤其是為了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空氣淨化性能,與空氣的吸入、淨化、排出有關的結構(亦即,風扇組件540、545和過濾器模組550)的尺寸變得越大,殼體520內可確保用於設置感測器模組600和電池560的空間也只能相應減小。
若為了克服所述問題而減小電池560的尺寸,則相應的會發生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啟動時間減少的問題,因此盲目地減小灰塵感測器610的尺寸也不是好辦法。在本實施例中,在灰塵感測器610的內部具備風扇615,若考慮該風扇615的尺寸,則很難實現減小灰塵感測器610的尺寸的設計。
考慮這一點,在本實施例中採用了如下結構:能夠在沒有單獨的結構用於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的情況下,實現了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因此電池560與灰塵感測器610結合的組裝體的尺寸能夠減小。
亦即,利用電池560自身形成的安裝部565,可實現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能夠以與用於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的單獨的結構所占尺寸來相應地減小電池560和灰塵感測器610結合的組裝體的尺寸。
因此,可在不減小電池560及灰塵感測器610的尺寸的情況下,也能夠在殼體520內的狹窄空間內高效地配置所有感測器模組600和電池560,所以能夠在提供高水準的空氣淨化性能的同時能夠提供能夠維持簡潔尺寸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參照圖29和圖30,灰塵感測器610配置在電池560的下部,另一方面配置在過濾器模組550上(更具體來說配置在過濾器殼體551的下部)。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比灰塵感測器610結合的電池殼體561更向上部突出,並且配置在電池560和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空間。亦即,灰塵感測器610的一部分向電池560的上部突出,以如上所述突出的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幾乎接觸過濾器殼體551的程度的距離靠近過濾器殼體551。
在與灰塵感測器610面對的過濾器殼體551的下部設有感測器結合部557。感測器結合部557配置在電池56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空間,與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結合。
可形成為從過濾器殼體551的下部表面向下部方向突出的突起形態。在感測器結合部557的背面,亦即,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與相互面對的面上,形成在灰塵感測器610的前方支撐灰塵感測器610的支撐面。所述支撐面形成為與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相同平面。
根據本實施例,灰塵感測器610的前面大部分區域抵接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不抵接電池殼體561的灰塵感測器610的一部分區域,亦即,向電池殼體561的上部突出的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與在感測器結合部557的背面上形成的支撐面抵接。亦即,電池殼體561的背面561a和感測器結合部557的背面一起成為在前方支撐灰塵感測器610的支撐面。
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和感測器結合部557可通過連結部件連結,因此,實現灰塵感測器61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如上所述,與過濾器模組550結合的灰塵感測器610,通過接合到安裝部565的內部以實現與電池560的結合。此外,電池560通過第一結合部562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之間的結合,實現與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
亦即,實現過濾器模組55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電池560與灰塵感測器610之間的結合、以及灰塵感測器61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通過如上所述互補地形成的過濾器模組550、電池560、灰塵感測器610之間的結合,能夠進一步提高電池560與灰塵感測器610之間的結合。
並且,在過濾器殼體551可設有一對電池結合部。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一對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產生一對電池結合部的作用。所述一對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在側方向上以隔開預定間隔配置。此時,一對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隔開比灰塵感測器610的寬度方向長度更長的距離。亦即,從後方觀察時,在灰塵感測器610的側方向外側分別配置一對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如上所述還設有一對第一結合部562,其配置在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對應的位置。
此外,感測器結合部557配置在一對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之間。因此第一結合部562與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之間的結合,以及灰塵感測器610的上部區域與感測器結合部557之間的結合可以一起形成,這些結合部位的結合的形成不會發生這些結合部位之間的干涉。
[電池冷卻結構]
參照圖23和圖28,在灰塵感測器610的內部設有風扇615。風扇615以形成如下氣流的方式進行操作:外部空氣通過流入口611a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且流入感測器殼體611內部的空氣通過排氣口611b排出到感測器殼體611外部。
若通過風扇615的操作形成如上所述的氣流,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外部的空氣通過第二吸入口580a流入第二區域B。此時,流入第二區域B的空氣中一部分通過流入口611a流入感測器殼體611的內部,剩下的則流到灰塵感測器610及電池560周邊。
亦即,通過如上所述的風扇615的操作,能夠同時引導空氣形成通過灰塵感測器610內部的氣流和在灰塵感測器610及電池560周邊流動的氣流。
在灰塵感測器610及電池560周邊流動的空氣可接觸電池560。如上所述與電池560接觸的空氣產生對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和過程中發熱的電池560進行冷卻的作用。
此外,借助通過灰塵感測器610的氣流引入灰塵感測器610內部的空氣通過排氣口611b排出到灰塵感測器610外部。如上所述,排出灰塵感測器610外部的空氣能夠與電池560接觸,因此能夠產生冷卻電池560的作用。
亦即,為了有效地將灰塵感測器610和電池560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內部的狹窄空間中,利用安裝部565形成灰塵感測器610與電池560之間的結合的結構,除了確保用於有效配置全部灰塵感測器610和電池560的空間的效果之外,還能夠獲得抑制電池560的溫度過度上升的效果。
[安置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3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彼此分離狀態的立體圖;圖32是顯示圖31所示之安置裝置的立體圖。
參照圖31和圖32,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與安置裝置700結合,能夠形成一個空氣淨化機。安置裝置700執行固定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功能。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安裝於安置裝置700而固定在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
根據本實施例,安置裝置700可以包括支撐部710、固定部720、725、以及突出部730。
支撐部710形成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觀骨架。在支撐部710中,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大部分區域被支撐。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支撐部710形成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形狀,例如,矩形板。
在支撐部710的一側,亦即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相互面對的側形成安裝面711。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亦即,後面板570及後面罩580安裝在安裝面711上。
並且,支撐部710還可包括支撐壁713。支撐壁713被設置成包圍安裝面711的邊緣的形態,形成為從安裝面711突出。支撐壁713朝向安裝在安置裝置700上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方向,例如形成為與形成安裝面711的平面成直角的方向突出。
因此,安裝面711能夠形成為在由支撐壁713包圍的內側凹陷的安置槽形態。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以其一部分插入安置槽的形態安裝到支撐部710。如上所述安裝在支撐部710上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位置通過安裝面711和支撐壁713得到約束,能夠無晃動地穩定安裝到支撐部710上。
固定部720、725為用於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可裝拆地固定到支撐部710的結構,以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安裝到安裝面711。後面將詳細說明關於固定部720、725的結構。
突出部730以包圍後面罩580的形狀從支撐部710突出。突出部730限制安裝在安置裝置700上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側方向位置,因此能夠使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更加穩定地安裝到安置裝置700。
界定術語。所謂「安置裝置700的上部」係表示在安置裝置700上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所在一側。此外,所謂「安置裝置700的下部」係表示在安置裝置700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所在一側。此外,所謂「安置裝置700的前方」係表示在安置裝置700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朝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前方的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突出部730配置到安置裝置700的下部的例子。突出部730從支撐部710向安置裝置700的前方側突出,形成為包圍後面罩580的下部和兩側部的形態。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之間的結合結構]
固定部720、725為用於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可裝拆地固定到支撐部710的結構,以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安裝到安裝面711。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固定部720、725包括第一固定部720和第二固定部725的例子。
第一固定部720和第二固定部725分別配置於安置裝置700的上部和下部。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第一固定部720配置於安置裝置700的上部,第二固定部725配置於安置裝置700的下部的例子。
第一固定部720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結合,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固定到支撐部710。第一固定部720可包括上部突起721和插入突起722。
上部突起721配置在安置裝置700的上部,形成為從支撐壁713朝向安置裝置700的前方突出。插入突起722形成為從上部突起721朝向安置裝置700的下部突出。插入突起722配置在安置裝置700的上部,配置成從安裝面711向安置裝置700的前方以隔開預定間隔配置。
另一方面,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設有上部插入部578(參照圖16)。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上部插入部578設在後面板570的例子。所述上部插入部578配置在與後面板鎖定部575鄰接的位置,後面板鎖定部575設在後面板570的上部側。
上部插入部578形成在後面板570上貫通。在後面板570的上部形成曲面部(省略元件符號),曲面部用凹陷的曲面連接在後面板570的上端和後面板570的平面部571之間。此外,上部插入部578形成在所述曲面部貫通,從而在後面板570上形成沿上下方向貫通的孔。
在上部插入部578上可接合插入突起722。通過插入突起722和上部插入部578之間形成的接合,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能夠在安置裝置700上可裝拆地結合。
第二固定部725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結合,為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可裝拆地固定到支撐部710。第二固定部725可包括掛鉤部726和操作部727。
掛鉤部726配置在安置裝置700的下部。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掛鉤部726形成為從後述的突出部730向朝向安置裝置700的上部方向突出的鉤子形態。
此外,操作部727配置在安置裝置700的下部。若掛鉤部726配置到由支撐部710和突出部730包圍的安置裝置700的內側,則操作部727配置在安置裝置700的外側。操作部727貫通突出部730而與掛鉤部726連接。
另一方面,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背面設有下部插入部589(參照圖16)。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下部插入部589設在後面罩580。下部插入部589配置到與設置在後面罩580的下部側的掛鉤部726鄰接的位置。
下部插入部589形成為貫穿後面罩580,更具體地說,形成為設在後面罩580的下部的傾斜面部583上。傾斜面部583是形成為從平面部581向殼體520的前方側傾斜的傾斜面,傾斜面部583配置在後面罩580的下部。此外,下部插入部589形成在傾斜面部583上貫通,並在後面罩580上形成沿上下方向貫通的孔。
在下部插入部589能夠接合第二固定部725的掛鉤部726。通過掛鉤部726和下部插入部589之間形成的接合,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能夠拆裝地結合到安置裝置700上。
掛鉤部726能夠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形成。據此,掛鉤部726與後面罩580接觸以被後面罩580按壓而改變其形狀。所述掛鉤部726在被後面罩580按壓的狀態下掛鉤部726和下部插入部589的位置一致時,可接合到下部插入部589。此外,掛鉤部726與下部插入部589之間的接合狀態可通過掛鉤部726所具有的彈性力來維持。
亦即,只要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插入安置裝置700側,就能夠實現掛鉤部726與下部插入部589之間的接合,掛鉤部726與下部插入部589之間的接合狀態只要外力不作用,就能夠穩定維持。
此外,掛鉤部726與操作部727連接而與操作部727的移動聯動。亦即,若操作部727通過使用者的操作向安置裝置700的後方側按壓,則掛鉤部726通過操作部727抬向安置裝置700的前方側,因此成為與下部插入部589接合的掛鉤部726能夠從下部插入部589脫離的狀態。
通過如上所述的第一固定部720與上部插入部578之間的接合,以及第二固定部725與下部插入部589之間的接合,能夠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與安置裝置700之間的可裝拆地結合。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與安置裝置700之間的可裝拆地結合可由如下形態形成。
首先,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設置的上部插入部578插入到第一固定部720的插入突起722中,使第一固定部720設在安置裝置700上。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固定到安置裝置700的上部。
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上部固定到安置裝置700,則使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向安置裝置700側移動。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設置的下部插入部589靠近第二固定部725的掛鉤部726,第二固定部725設在安置裝置700的下部。
若在下部插入部589接近掛鉤部726的狀態下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壓向安置裝置700側,則形成下部插入部589和掛鉤部726之間的接合。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固定到安置裝置700的下部,因此,能夠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與安置裝置700之間的可裝拆結合。
在要將如上所述安置裝置700上安裝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從安置裝置700拆卸的情況下,只要按壓第二固定部725的操作部727,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抬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側就可以。
亦即,僅通過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壓入安置裝置700側,就能夠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穩定地安裝到安置裝置700,只要按壓操作部727,並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抬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側,就能夠容易快速拆卸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的安置裝置700能夠形成第一通孔740及第二通孔745。第一通孔740及第二通孔745用於固定插入到安置裝置700的綁帶(圖中未顯示)等,該固定綁帶用於將安置裝置700固定到目標物上。
第一通孔740形成為在側方向上貫通安置裝置700的支撐壁713。在安置裝置700上,一對第一通孔740在側方向上相互面對配置。通過如上形成的一對第一通孔740,固定綁帶在側方向上貫通安置裝置700而插入到安置裝置700上。如上所述插入於安置裝置700的固定綁帶用於將安置裝置700固定到車輛的扶手(Arm-rest)等用途。
第二通孔745形成為在安置裝置700的後面沿上下方向貫通。在安置裝置700上,一對第二通孔745沿著前後方向以隔開預定間隔配置。通過如上形成的一對第二通孔745,固定綁帶能夠插入到安置裝置700的後面。如上所述安置裝置700上插入的固定綁帶能夠用於將安置裝置700固定到車輛的頭墊(Head-rest)等用途。
[安置裝置上安裝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吸入結構]
圖33是顯示圖31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的結合狀態的立體圖;圖34是顯示圖3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的結合狀態的側視圖;圖35是沿圖33之「ⅩⅩⅩⅤ-ⅩⅩⅩⅤ」線的剖面圖;圖3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安置裝置的另一示例的立體圖;圖37是顯示在圖36所示之安置裝置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過程的視圖;圖38是顯示在圖37所示之安置裝置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狀態的視圖。
參照圖31至圖34,安置裝置700能夠劃分為第一安置區域C和第二安置區域D。第一安置區域C是配置在支撐壁713上的區域,是配置在安置裝置700中上部的區域。此外,第二安置區域D是配置有突出部730的區域,與配置在安置裝置700中下部的區域對應。亦即,安置裝置700能夠劃分為:配置有支撐壁713的上部的第一安置區域C;以及配置有突出部730的下部第二安置區域D。
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安裝到安置裝置700時,後面板570是配置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第一區域的部分,即後面板570設置在第一安置區域C。此外,在第二安置區域D配置有後面罩580,後面罩580是配置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第二區域的部分。
因此,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安裝到安置裝置700時,後面板570上形成的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到第一安置區域C,後面罩580上形成的第二吸入口580a配置到第二安置區域D。
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安裝到安置裝置700時,若從側部觀察,則在第一安置區域C配置的支撐壁713的突出長度比在第二安置區域D配置的突出部730的突出長度短。
在第一安置區域C,支撐壁713與殼體520之間形成隔開空間。這是因為在第二安置區域D,突出部730以能夠完全遮蔽殼體520後方的後面罩580的長度突出,相反地,配置在第一安置區域C的支撐壁713以不能遮蔽殼體520後方的後面板570整體的長度突出。
通過如上所述在支撐壁713與殼體520之間形成隔開空間,在從側部觀察安置裝置700上安裝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後面板570上形成的第一吸入口570a通過所述隔開空間露出到安置裝置700的外側。
此時,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成朝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後方與側方之間的方向,因此外部空氣能夠通過第一吸入口570a順利流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內部。
亦即,使在安置裝置700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狀態下,外部空氣也能夠通過第一吸入口570a順利流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內部。
另一方面,在配置有突出部730的第二安置區域D,突出部730包圍後面罩580而遮蔽後面罩580的側部及下部大部分,由支撐部710遮蔽後面罩580的後方。
亦即,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安裝到安置裝置700時,後面罩580的大部分被支撐部710及突出部730所遮蔽,尤其是後面罩580的兩側部及下部被突出部730所包圍。如上所述包圍後面罩580的突出部730產生固定住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下部的作用,以便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更加穩定地安裝到安置裝置700。
在如上所述後面罩580的兩側部及下部被突出部730包圍的狀態下,後面罩580上形成的第二吸入口580a也成為被安置裝置700遮蔽的狀態。
亦即,為了提高對安置裝置700上安裝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下部的固定穩定性,增加突出部730的突出長度的結果,會發生突出部730從外側遮住第二吸入口580a的問題。
為了解決所述問題,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2和圖35所示,在安置裝置700上設有吸氣通路部735a、735b。吸氣通路部735a、735b用於形成安置裝置700的外部與第二吸入口580a之間的通路。在如上所述安置裝置700的內部形成空間部715。
吸氣通路部735a、735b可包括第三吸入口735a和第四吸入口735b。第三吸入口735a形成連接安置裝置700的外部與空間部715之間的通路。此外,第四吸入口735b形成連接空間部715與第二吸入口580a之間的通路。
在突出部730上貫通形成第三吸入口735a。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在突出部730配置有多個第三吸入口735a的例子。通過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三吸入口735a,外部空氣可流入安置裝置700內部的空間部715。
在支撐部710上貫通形成第四吸入口735b。根據本實施例,在安置裝置700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時,設在後面罩580的第二吸入口580a朝向支撐部710。考慮這一點,第四吸入口735b形成為在支撐部710上貫通,且配置在與第二吸入口580a面對的位置。通過如上所述形成的第四吸入口735b,流入空間部715的空氣可流入第二吸入口580a。
亦即,如圖33至圖35所示,安置裝置700外部的空氣可通過第三吸入口735a流入安置裝置700內部的空間部715,再經由第四吸入口735b從空間部715流入第二吸入口580a。
如上所,通過安置裝置700的內部流入第二吸入口580a的空氣,可流入第二區域B內部的電池560及感測器模組600。如上所述流入的空氣可作為感測器模組600的空氣品質感測,也可用於冷卻發熱的電池560。
若考慮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結構、功能,在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的流動直接關聯的結構形成空氣流入通路的第一吸入口570a的周邊,需要形成較寬的通路。
亦即,在配置有第一吸入口570a的第一安置區域C,為了確保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內部吸入的空氣流量,重要的是確保用於外部空氣流入第一吸入口570a的最寬的通路。
考慮這一點,本實施例中的安置裝置700,在配置有第一吸入口570a的第一安置區域C,在殼體520與支撐部710之間形成隔開空間,因此形成為可在安置裝置700外部和第一吸入口570a之間確保寬幅通路。安置裝置700使得充分流量的外部空氣能夠通過第一吸入口570a流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內部,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安裝到安置裝置700上的狀態下吸入充分流量的外部空氣,因此能夠提供高水準的空氣淨化性能。
與此相比,在第二吸入口580a周邊也可以形成比第一吸入口570a周邊較窄寬度的通路,第二吸入口580a由與用於空氣淨化的空氣流動沒有直接關聯的結構形成空氣流入通路。這是因為通過第二吸入口580a流入的空氣的量對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空氣淨化性能不產生影響。
考慮這一點,突出部730配置在第二安置區域D,突出部730是能夠妨礙外部空氣流入第二吸入口580a的突出結構。由於突出部730的存在,外部空氣流入第二吸入口580a的通路的寬度可能會變窄,但是,也可以代之以設置用於固定住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的結構,因此在第二安置區域D,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更加穩定地安裝到安置裝置700。
並且,由於在第二安置區域D設有吸氣通路部735a、735b,吸氣通路部735a、735b用於形成突出部730與第二吸入口580a之間的通路,還能夠充分確保外部空氣流入第二吸入口580a的通路。
因此,安置裝置700上能夠設置用於固定住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的結構,以使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更加穩定地安裝到安置裝置700,並且能夠充分確保用於灰塵濃度測量或電池冷卻所需的空氣的吸入通路。
根據具備如上所述的安置裝置700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在安置裝置700穩定地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並且用於提高空氣淨化性能的充分流量的空氣能夠流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
因此,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穩定地固定到所希望的場所,並且能夠有效地維持空氣吸入及排出性能,同時能夠提供進一步改良的空氣淨化性能。
此外,根據具備如上所述的安置裝置700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能夠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快速便利地安裝到安置裝置700或從安置裝置700拆下,並且能夠穩定地維持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安裝狀態。
作為另一示例,如圖36至圖38所示,安置裝置700能夠設置成安置裝置700的上端與下端之間的距離能夠改變。據此,安置裝置700上還可包括延長支撐部750。
延長支撐部750在支撐部710上設置成可沿上下方向滑動移動。若延長支撐部750插入支撐部710的內部,則當將延長支撐部750拉向後方時,可以從支撐部710拉出延長支撐部750,若再次將延長支撐部750向前方移動,則延長支撐部750能夠插入支撐部710的內部。
此外,在延長支撐部750的端部設置下部固定部760。下部固定部760設置成與延長支撐部750一體移動,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嚙合而固定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下部。
雖然圖中未顯示,在安置裝置700的內部還可設有彈性部件。彈性部件被設置成提供用於對向一方向移動的延長支撐部750進行復位的彈力,所述一方向是將下部固定部760從安置裝置700的上端分開的方向。
若在延長支撐部750插入支撐部710內部的狀態下施加將延長支撐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拉向後方的力,則延長支撐部750向後方滑移的同時下部固定部760和安置裝置700的上端之間的距離變遠。若在所述狀態下解除將延長支撐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拉向後方的力,則通過彈性部件的彈力,延長支撐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重新向前方復位,因此下部固定部760和安置裝置700的上端之間的距離再次變窄而恢復原狀態。
根據如上所述結構的安置裝置700,僅通過在將延長支撐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拉向後方的狀態下,在安置裝置700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之後再放開延伸的延長支撐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的簡單操作,就能夠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穩定地固定到安置裝置700。
[殼體與其他結構之間的結合結構]
圖3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殼體的前方立體圖;圖4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殼體的後方立體圖;圖41是顯示沿圖14之「ⅩⅩⅩⅩⅠ-ⅩⅩⅩⅩⅠ」線的剖面圖;圖42是概略性地顯示圖41所示之風扇保護罩、殼體和過濾器殼體之間的結合結構的視圖;圖43是沿圖14之「ⅩⅩⅩⅩⅢ-ⅩⅩⅩⅩⅢ」線的剖面圖;圖44是概略性地顯示圖43所示之風扇保護罩、殼體和過濾器殼體之間的結合結構的視圖;圖45是沿圖14之「ⅩⅩⅩⅩⅤ-ⅩⅩⅩⅩⅤ」線的剖面圖。
在圖41至圖45,顯示了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前面蓋向前方分離或除去的狀態。
參照圖15、圖17、圖39及圖40,在殼體520設有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第一支撐面522突出到殼體520的內周面,形成為從風扇保護罩530的後方與風扇保護罩530面對的面。此外,第二支撐面524突出到殼體520的內周面,形成為在過濾器模組550的前方與過濾器模組550面對的面。
根據本實施例,在殼體520的前方邊緣,形成內側比外側向殼體520的後方凹陷的階級差。第一支撐面522在殼體520的前方邊緣的內側形成為與風扇保護罩530面對的平面。亦即,第一支撐面522形成在殼體520的前方邊緣中向後方凹陷的面上,形成為與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相互面對的平面。
第一支撐面522與風扇保護罩530相互干擾而限制風扇保護罩530的位置。第一支撐面522形成為與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面對的平面,能夠與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相互干擾而限制風扇保護罩530向後方的位置變化。
此外,在殼體520形成支撐突起520d,支撐突起520d從殼體520的內周面向殼體520的內部突出。支撐突起520d可形成為在殼體520的內周面突出且具有沿著前後方向延長長度的棒形狀。在殼體520,多個支撐突起520d沿著殼體520的周邊方向以隔開預定間隔配置。
此外,第二支撐面524形成為在支撐突起520d的後方端部與與後面板570相互面對的平面。此時,第二支撐面524與第一支撐面522相比,配置到更偏向殼體520的內側的位置。
第二支撐面524與過濾器模組550相互干擾而限制過濾器模組550的位置。作為示例,在過濾器模組550的過濾器殼體551上端設有突出支撐部556,突出支撐部556在過濾器殼體551的上端形成向上部突出的平面。第一支撐面522形成為與突出支撐部556面對的平面,能夠與突出支撐部556相互干擾而限制過濾器模組550向前方的位置變化。
根據本實施例,如上所述,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在前後方向上相互結合,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模組550之間設有設置在殼體520上的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通過該結合,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模組550固定到殼體。以下對在中間設有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的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模組550之間的結合結構進行具體說明。
參照圖17和圖39至圖45D,在第一支撐面522的前方配置有前面板510及風扇保護罩530。若風扇保護罩530在殼體520的前方貼緊到殼體520,則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抵接第一支撐面522。亦即,若風扇保護罩530在殼體520的前方貼緊殼體520,則第一支撐面522受到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干擾。
隨著如上所述第一支撐面522受到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干擾,使得向風扇保護罩530後方的位置變化受到限制。此外,在如上所述殼體520的前方設置的風扇保護罩530上能夠結合前面板510。
在風扇保護罩530的後方配置過濾器殼體551。根據本實施例,過濾器殼體551的大部分區域配置到第二支撐面524的前方,但是過濾器殼體551的一部分區域,例如過濾器殼體551的後方端部配置在第二支撐面524後方。
過濾器殼體551從殼體520的後方插入到殼體520內部並與風扇保護罩530結合,此時過濾器殼體551的大部分區域插入第二支撐面524的前面,而過濾器殼體551的後端與第二支撐面524接觸。
亦即,若從殼體520的後方向殼體520內部插入過濾器殼體551,則過濾器模組550的後方端部干擾第二支撐面524。隨著如上所述第二支撐面524干擾過濾器模組550的後方端部,則限制向過濾器模組550後方的位置變化。
根據本實施例,在殼體520上,多個支撐突起520d沿著殼體520的周邊方向以預定間隔隔開配置。此時,多個支撐突起520d中的至少一個配置在殼體520的上部。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7和圖41及圖42所示,是顯示在殼體520的上部側配置一對支撐突起520d的例子。此外,在支撐突起520d的後方端部形成的第二支撐面524上抵接突出支撐部556,突出支撐部556突出到過濾器殼體551的上端。
亦即,若從殼體520後方向殼體520內部插入過濾器殼體551,突出支撐部556干擾到第二支撐面524。隨著在如上所述第二支撐面524干擾突出支撐部556,則限制向過濾器殼體551後方的位置變化。
如上所述,在第一支撐面522干擾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第二支撐面524干擾突出支撐部556的狀態下,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相互結合。
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結合,可通過第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與第二連結突台531d之間的結合,以及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與第三連結突台535a之間的結合來實現。此時,通過連結部件實現第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3與第二連結突台531d之間的結合、以及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554與第三連結突台535a之間的結合。
若借助連結部件的持續連結作業而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結合,並使得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與過濾器殼體551的突出支撐部556之間的距離比第一支撐面522與第二支撐面524之間的距離狹窄,則風扇保護罩530的後面邊緣壓迫第一支撐面522,突出支撐部556壓迫第二支撐面524。
亦即,在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設置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來相互靠近,同時分別在前方和後方壓迫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因此殼體520能夠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的結合,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分別在前方和後方壓迫結合到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
因此,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結合,同時在相互結合的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插入殼體520的前方邊緣的內側和支撐突起520d,因此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和殼體520之間的結合。
亦即,在殼體520內部,僅通過在兩者之間設置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來實現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結合,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就能夠與殼體520結合而不分離。換言之,只要在殼體520內部結合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就能夠以此實現風扇保護罩530、過濾器模組550和殼體520之間的結合。
另一方面,如圖17和圖43及圖44所示,在過濾器殼體551還可設有邊緣突起558。邊緣突起558可形成為從過濾器殼體551的後面邊緣向側方向突出的突緣形狀。
根據本實施例,過濾器殼體551的殼體主體部552的寬度是形成為在將過濾器殼體551從殼體520的後方向插入到殼體520的內部時,不與支撐突起520d發生干擾的程度。例如,殼體主體部552的寬度設定為與在殼體520的側面部521內周面相互面對的一對支撐突起520d之間的距離相同或比其窄的寬度。
此外,邊緣突起558形成為從殼體主體部552的後面邊緣向側方向突出,並且突出與各支撐突起520d的突出對應的長度。邊緣突起558能夠與第二支撐面524面對而形成與第二支撐面524平齊的平面。
因此,在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的結合時,同時實現殼體520的上面部523配置的支撐突起520d的第二支撐面524與突出支撐部556之間的干擾、以及殼體520的側面部521配置的支撐突起520d的第二支撐面524與邊緣突起558之間的干擾。
亦即,在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的結合時,在殼體520的上面部523和兩側面部521內周面實現風扇保護罩530、過濾器殼體551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這表示不是僅在通過連結部件的連結實現的某個特定部位實現風扇保護罩530、過濾器殼體551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而是在殼體520的內周面大部分區域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以及過濾器殼體551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
由於如上所述風扇保護罩530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在殼體520的內周面大部分區域實現過濾器殼體551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對殼體520施加的衝擊可分散到殼體520的內周面大部分區域而傳遞。
亦即,風扇保護罩530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部位,過濾器殼體551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部位分散到殼體520的內周面大部分區域,因此對殼體520施加的衝擊不會集中到某一個部位,而是廣泛分散。
因此,即便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施加衝擊,施加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衝擊的影響不會集中到某一個部位,而是能夠廣泛分散。
由於如上所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上施加的衝擊的影響不集中到某一個部位而是廣泛分散,能夠緩和傳遞到殼體520的衝擊的影響集中到特定部位的情況,因此能夠降低形成殼體520和其他部件之間的連結的特定部位破損的危險性。
亦即,通過採用緩和傳遞到殼體520的衝擊影響集中到特定部位的結構,特定部位不會因為衝擊而容易破損,能夠提供耐久性高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殼體520由金屬材料(更具體來說由鋁材)形成的例子。由鋁材形成的殼體520輕且強度高,因此適合應用於必須輕且容易攜帶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具有對收容到殼體50內部的多種部件充分保護的剛性。
此外,與由樹脂材料形成的殼體相比,由鋁材形成的殼體520具有更加光滑的外觀表面和光澤等,能夠有助於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觀品質。
為了在殼體520結合由如樹脂材料形成的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之類的部件,一般使用藉由連結部件的方法。亦即,通過利用連結部件貫通風扇保護罩520和過濾器殼體551之類的殼體520的方法,實現風扇保護罩520與其他部件之間的連結作業。
為了進行如上所述使用連結部件的連結作業,需要在殼體520形成連結孔。但是由於高強度鋁材形成的殼體520的特性,在殼體520形成連結孔的作業需要很多費用和時間及很難的作業。亦即,為了在殼體520形成連結孔,需要很多費用和時間,其作業的難度非常高。
此外,如上所述,在殼體520上連結連結部件的結構中,連結孔或連結部件必須露出殼體520外部。在該結構中,殼體520的光滑外觀被破壞,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外觀品質也不可避免地降低。
考慮到這一點,在本實施例中,在殼體520不連結連結部件的情況下,僅通過在兩者之間設置第一支撐面522和第二支撐面524實現風扇保護罩530與過濾器殼體551之間的結合,就能夠提供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可以與殼體520不分離的形式結合的結合結構。亦即,在殼體520內部,只要結合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殼體551,可在不將風扇保護罩530和過濾器模組550通過連結部件結合到殼體520上的情況下,就能夠一次實現風扇保護罩530、過濾器模組550和殼體520之間的結合。
因此,能夠提供一種減少殼體520與各部件之間的連結作業所需的時間和費用,且能夠維持光滑且較高外觀品質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
另一方面,在殼體520的後方能夠形成固定結構,該固定結構將後面罩580的上部固定到後面板570,將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殼體520的後面罩580。
因此,能夠提供如下的後面板570與後面罩580的固定結構:將後面罩580穩定地固定到殼體520的後方,且後面板570和後面罩580支援相互的固定狀態。
後面罩580與後面板570之間的結合,能夠通過在後面罩580的上部設置的後面板結合部586與在後面板570的下部設置的後面罩結合部577之間的結合來實現。此外,後面罩580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能夠通過在後面罩580的下部設置的殼體結合部587與在殼體520的後方下部設置的後面罩結合槽520c之間的結合來實現。
並且,參照圖17和圖45,在殼體520與後面罩580之間設有用於限制後面罩580向前方的位置變化的結構。
據此,在殼體520的第二區域B內部,或第一區域A與第二區域B之間的邊界及其附近區域配置支撐突起520d。此時,支撐突起520d配置在殼體520側面部521的內周面。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支撐突起520d的後方端部形成的第二支撐面524,可形成為與後面罩580的前面邊緣面對的平面。若第二支撐面524干擾後面罩580的前面邊緣,則限制後面罩580向前方的位置變化。
通過殼體結合部587與後面罩結合槽520c之間的結合以固定後面罩580下部。此外,通過該結合,後面罩580下部前後方向位置得到限制。
與此相比,在後面罩580的上部,通過後面板結合部586與後面罩結合部577之間的結合,僅實現後面罩580與後面板570之間的結合,而不能實現後面罩580與殼體520之間的結合。
在本實施例中,提供通過第二支撐面524和後面罩580的前面邊緣之間的干擾,限制後面罩580上部的向前方的位置變化的結構。
因此,在將後面罩580設置到殼體520時,不僅是後面罩580的下部,在後面罩580的上部也能夠實現後面罩580的前後方向的位置限制。
因此,由於後面罩580的設置位置在後面罩580的下部和上部被一起引導的狀態下能夠實現後面罩580的設置作業,所以不僅後面罩580的設置作業能夠容易且快速實現,在殼體520上設置的後面罩580能夠穩定地固定到殼體520的預定位置。
[風扇保護罩的詳細結構]
圖4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扇保護罩和風扇的正面圖;圖47是顯示圖46之「ⅩⅩⅩⅩⅦ」部分的放大圖;圖48是沿圖47之「ⅩⅩⅩⅩⅧ-ⅩⅩⅩⅩⅧ」線的剖面圖。
參照圖15和圖46,在風扇保護罩530設有空氣排出部532、533。通過貫通或切開上罩部531的一部分來形成空氣排出部532、533。空氣排出部532、533是在風扇保護罩530上形成用於連接殼體520的前方與風扇組件540、545的風扇541、546之間的通路。
此外,在空氣排出部(523、533)的後方配置風扇組件540、545,各個風扇組件540、545分別具備風扇541、546。風扇541、546設置成產生空氣的流動。作為示例,風扇541、546可包括軸流風扇。通過後面板570被吸入到殼體520內部的空氣在風扇541、546的軸向被吸入後,能夠向風扇541、546的軸向排出。
本實施例的風扇保護罩530還可包括遮蔽板530a及導向葉片534。遮蔽板530a及導向葉片534配置於形成有空氣排出部(523、533)的區域。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在上部空氣排出部532和下部空氣排出部533的均配置有遮蔽板530a及導向葉片534配置的例子。
配置在上部空氣排出部532的遮蔽板530a,和配置在導向葉片534及下部空氣排出部533的遮蔽板530a及導向葉片534的結構和功能能夠設置成相同。隨後,以下代表性地僅對上部空氣排出部532上配置的遮蔽板530a及導向葉片534進行說明。
參照圖15和圖46至圖48,風扇541可以包括輪轂542和風扇葉片544。
輪轂542是與旋轉軸結合的部分,該旋轉軸是作為風扇541的旋轉中心。旋轉軸通過對風扇541賦予旋轉力的風扇馬達進行旋轉。輪轂542結合到該旋轉軸而能夠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輪轂542被設置成用於將風扇葉片544連接到旋轉軸的結構。
風扇葉片544連接到輪轂542的半徑方向周邊亦即輪轂542的外周面。風扇葉片544能夠以旋轉軸為中心與輪轂542一起旋轉。在輪轂542的外周面,沿著風扇541的旋轉方向配置多個風扇葉片544。
風扇葉片544與輪轂542一起旋轉,通過如上所述旋轉的風扇葉片544,風扇541後方的空氣被風扇541吸入之後向風扇541的前方排出的空氣的流動能夠被引導。
此時,風扇葉片544旋轉的區域的前方形成送風面Sw,風扇541的風量能夠與通過該送風面Sw的風速成比例而增加或減少。
遮蔽板530a及導向葉片534配置在風扇541的突出側,亦即,在送風面Sw的前方。
遮蔽板530a配置在風扇541的突出側。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遮蔽板530a配置在空氣排出部532上,且配置在空氣排出部532的中央的例子。遮蔽板530a配置在輪轂542的前方,而產生遮蔽輪轂542的作用。
導向葉片534配置在風扇541的突出側。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導向葉片534配置在空氣排出部532上,且配置在從側方向外側包圍空氣排出部532的風扇保護罩530的內周面與遮蔽板530a之間。導向葉片534以旋轉軸為中心放射狀地延長。
導向葉片534可以作為將空氣排出部532的中央部分配置的遮蔽板530a支撐在風扇保護罩530的連接結構。
雖然需要遮蔽板530a用於遮蔽風扇541的輪轂542,但是為了確保從風扇541排出空氣的通路,遮蔽板530a不能完全覆蓋空氣排出部532。為此遮蔽板530a設置成比空氣排出部532小的尺寸以僅覆蓋空氣排出部532的一部分,風扇保護罩530的內周面與遮蔽板530a之間通過導向葉片534連接。
並且,導向葉片534除了支撐輪轂542的作用之外,還能夠執行對從風扇541排出空氣的排出方向進行引導作用。導向葉片534配置在送風面Sw的前方,以旋轉軸為中心放射狀地連接。
根據本實施例,導向葉片534可以包括第一引導面534a和第二引導面534b。
第一引導面534a與風扇541鄰接配置。第一引導面534a形成為與風扇葉片544面對的平面形態,且形成為傾斜地面對風扇葉片544的平面形態。換言之,第一引導面534a形成為傾斜地面對送風面Sw的平面形態。
第二引導面534b比第一引導面534a遠離風扇541而配置。第二引導面534b能夠形成為與第一方向D1平齊的平面形態。在此,第一方向D1界定為旋轉軸的延長方向,亦即前後方向。
導向葉片534設置成與第一引導面534a和第二引導面534b連接的形態。亦即,導向葉片534具有與送風面Sw形成預定角度的傾斜平面的第一引導面534a和由與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形成的第一引導面534a的形態。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風扇541包括小型的軸流風扇(Axial-flowfan)的例子。具有用於提高便攜性的簡潔尺寸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特性上,加大風扇541的尺寸方面有限制。因此,在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小型的軸流風扇應用為風扇541。
但是,一般來說,軸流風扇的尺寸越小,軸流風扇的送風性能相應地降低。雖然有將小型且提供較高送風性能的高價軸流風扇作為風扇541的方法,但此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製造費用將增加到不必要的程度。
存在一種通過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送風性能而不使用高價且高性能的軸流風扇來集中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送風方向的方法。亦即,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送風方向向前方集中。
軸流風扇是空氣的流動方向與鼓風扇的旋轉軸平行的風扇,從後方吸入空氣來向前方排出空氣。此時,向軸流風扇的前方排出的空氣中大部分朝向傾向軸流風扇的半徑方向外側的方向排出。亦即,通過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的大部分不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直進,而表現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側方擴散的形態。
這是因為通過軸流風扇的旋轉產生的力,亦即,向軸流風扇的旋轉方向產生的力參與到軸流風扇的空氣排出。亦即,在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除了軸流風扇將空氣推向前方的力之外,還同時作用向軸流風扇的旋轉方向產生的力。
因此,通過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的大部分,表現出不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直進而是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側方擴散的形態。若如上所述通過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的大部分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側方廣泛擴散,則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前方排出也不可避免地減少。
因此,為了增加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前方排出範圍,較佳地將通過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的行進方向引向前方。亦即,使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側方向排出寬度稍微變窄,將通過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的行進方向向前方集中有利於增大淨化空氣的前方排出範圍。
通過增加淨化空氣的向前排放範圍所獲得的效果的影響比由淨化空氣的橫向排放寬度變窄對使用者攜帶和使用的可攜式空氣淨化器50的特性所引起的效果更有影響。因此,需要設計將通過軸流風扇排出的空氣的行進方向可向前方集中的結構。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導向葉片534作為可將通過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行進方向可向前方集中的結構。此外,導向葉片534設在風扇保護罩530。
想要將如導向葉片534之類的結構應用於風扇組件540、545本身,則需要重新設計包括包圍風扇541的風扇托架543、548等整體風扇組件540、545。
一般來說,風扇組件540、545不僅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而是用於一般用途。這是因為在部件管理和成本方面使用通用風扇組件比單獨設計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器50的風扇組件更有利。
與此相比,風扇保護罩530是為了應用於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而單獨設計。因此,只要在風扇保護罩530設計過程中,在風扇保護罩530上應用導向葉片534就可以,不會追加大量費用或時間。
此外,在風扇保護罩530上需要用於將遮蔽板530a連接到風扇保護罩530的結構,遮蔽板530a用於遮蔽風扇541的輪轂542部分。考慮這一點,在本實施例中,可在導向葉片534應用用於引導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的形狀設計,該導向葉片534用於將配置在空氣排出部532的中央部分的遮蔽板530a支撐到風扇保護罩530上。
據此,在導向葉片534上形成第一引導面534a及第二引導面534b,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通過配置有第一引導面534a及第二引導面534b的區域後,向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前方排出。
[導向葉片的結構]
圖49是顯示通過送風面排出的空氣的速度分量的速度三角形的示意圖。
以下參照圖15和圖47至圖49,對第一引導面534a和第二引導面34b的形狀進一步具體說明。
參照圖15和圖47至圖49,第一引導面534a形成為與送風面Sw形成預定的角度a的平面。此外,第二引導面534b形成為與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此時,第一引導面534a與送風面Sw形成的角度a滿足下面的關係。
a=tan-1 (va /vr )
a=tan-1 (va /vr )
在此,a是由第一引導面534a與送風面Sw形成的角度,va
是通過送風面Sw排出的空氣的速度向量中在第一方向D1的速度向量(以下稱為「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r
是通過送風面Sw的空氣的速度向量中風扇541的半徑方向(D2,以下稱為「第二方向」)的速度向量(以下稱為「第二方向速度向量」)。
此外,可通過如下的公式掌握va
和vr
。
r=(ro +ri )/2
A=π(ro 2 -ri 2 )
va =Q/A
vr =ω*r
r=(ro +ri )/2
A=π(ro 2 -ri 2 )
va =Q/A
vr =ω*r
在此,r是從旋轉軸到風扇葉片544的中心的距離,r1
是輪轂542的半徑,ro
是風扇541的半徑,A是送風面Sw的面積,Q是風扇541的風量,ω是風扇的轉速。
據此,使用關於輪轂542半徑、風扇葉片544的長度、風扇541轉速的資訊、以及通過風扇541的規格,可以掌握風扇541的旋轉速度,以獲得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和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
此外,可利用如上所述掌握的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和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的資訊,能夠知道通過送風面Sw排出的空氣的速度向量v與送風面Sw之間的角度。
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首先通過配置第一引導面534a的區域,然後通過配置第二引導面534b的區域。第二引導面534b形成為與第一方向D1平齊的平面形態,並且已經通過配置有第一引導面534a的區域的空氣被第二引導面534b引導其流動方向。
據此,空氣沿著形成與第一方向D1平齊的平面的第二引導面534b流動的過程中,沿著第二引導面534b流動的空氣的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受到第二引導面534b的影響而增加。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和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的和(亦即通過送風面Sw排出的空氣的速度向量v)不發生變化,所以與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增加,相應地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減少。
如上所述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增加而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減少意味著通過送風面Sw排出的空氣的速度向量v的方向向更接近第一方向D1的方向變化。
亦即,第二引導面534b使得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增加,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減少,從而使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向第一方向D1變化,因此產生將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的淨化空氣的行進方向向前方集中的作用。
因此,通過配置有導向葉片534的區域的空氣,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增加、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減少而變化成新形態的速度向量Vx
。具有速度向量Vx
而排出的空氣,可向比通過配置有導向葉片534的區域之前更向前方其中的行進方向排出。因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將空氣的排出方向向前方集中,可使淨化空氣到達更遠位置。
假如如上所述的空氣的流動方向變化急劇進行,在空氣通過導向葉片534的過程中,發生亂流(Turbulence)的危險性提高。
考慮到這一點,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二引導面534b和風扇541之間配置第一引導面534a,通過第一引導面534a引導空氣進入第二引導面534b。
為了使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不引起亂流而經過第二引導面534b,較佳地,第一引導面534a形成為與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平齊的方向的平面。
為此,需要掌握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可以表示為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通過送風面Sw的方向和送風面Sw之間的夾角a。
能夠利用如上計算的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和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掌握夾角a。亦即,可利用:a=tan-1
(va
/vr
)的關係計算夾角a。
此外,可通過利用風扇541的規格掌握輪轂542的半徑、風扇葉片544的長度、風扇541的轉速等資訊,計算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和第二方向速度向量vr
。
如上所述,通過掌握的夾角a,能夠決定第一引導面534a與送風面Sw形成的夾角a。亦即,根據如上所述掌握的夾角a的資訊,第一引導面534a能夠形成為與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平齊的方向的平面。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第一引導面534a的長度和第二引導面534b的長度相同的例子。為了使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不引起亂流而通過第二引導面534b,第一引導面534a需要形成為具有充分的長度。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導向葉片534的形狀設置成第一引導面534a的長度至少與第二引導面534b具有相同的長度。
第二引導面534b的長度越長,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
可越大,因為第一引導面534a的長度也需要增大。但是,由於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特性上,增加導向葉片534的長度有限制,因此,第二引導面534b的長度在風扇保護罩530可占的長度範圍內設定為最長,第一引導面534a的長度也可以設置成與此相同。
此外,為了避免發生亂流,第一引導面534a和第二引導面534b之間相互傾斜連接,並且,在第一引導面534a的端部和第二引導面534b的端部之間形成為曲面形態。
另一方面,在風扇保護罩530上,沿著風扇541的旋轉方向,多個導向葉片534配置成以預定間隔隔開。較佳地,在風扇保護罩530能夠以相同間隔隔開配置多個導向葉片534。
如上所述配置的導向葉片534不僅能夠在多個位置穩定地支撐遮蔽板530a,還能夠在多個位置有效地引導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排出方向。
較佳地,導向葉片534的數量設置成比風扇葉片544的數量多。例如,若風扇葉片544的數量為九個,則導向葉片534的數量被設定為一個。因此,與通過風扇541形成空氣排出的位置相比,通過導向葉片534形成空氣排出方向引導的位置更多,所以能夠更加有效地實現空氣排出方向的引導作用。
並且,本實施例的風扇保護罩530可由合成樹脂材料射出成型形成。風扇保護罩530不需要求高強度的結構,所以使用容易製造、價格低廉的合成樹脂材料射出成型形成。風扇保護罩530也可以由合成樹脂材料射出成型將上罩部531、下罩部535、遮蔽板530a和導向葉片534形成為一體。
導向葉片534的厚度t越薄,空氣可通過風扇保護罩530的通路變寬,導向葉片534的厚度t越薄越好。但是,若導向葉片534的厚度t過薄,導向葉片534的強度較弱,射出變得困難。考慮這一點,導向葉片534的厚度t較佳設定為1mm。
[導向葉片的作用、效果]
圖50是顯示未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流動分析結果的示意圖;圖5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流動分析結果的示意圖;圖5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空氣淨化機和未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測量結果的曲線圖;圖5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空氣淨化機和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測量結果的圖表。
圖50和圖52顯示未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實驗結果。此外,圖51和圖53顯示利用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亦即,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實驗結果。
此時,風扇541的半徑ro
為29mm,輪轂的半徑ri
為16mm,導向葉片534的長度L為5mm。在圖50和圖51中,風扇541的轉速為4500RPM的條件下進行了實驗;在圖47和圖53中,在風扇541的轉速為4500RPM~4900RPM的條件下進行了實驗。此外,除了在風扇保護罩應用導向葉片與否之外的實驗條件相同。
以下參照圖15和圖47至圖53,對本實施例的導向葉片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實驗結果,從習知的空氣淨化機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前方排出距離大致為60mm(參照圖50),從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前方排出距離大致確認為達到150mm(參照圖51)。
亦即,確認了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具有可向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大致2.5倍程度更遠的前方排出空氣的優點。所述結果,從風扇541排出的空氣的第一方向速度向量Va通過導向葉片534增加,因此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平直度得到提高。因此,可知導向葉片534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的淨化空氣排出性能的提高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此外,參照圖52和圖53,觀察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和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測量結果,當風扇的轉速為4500RPM時,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O被測量為12.2CMH,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被測量為13.5CMH。亦即,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被測量為比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O高約10%的程度。
此外,風扇的轉速為4900RPM時,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O被測量為13.8CMH,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被測量為16.1CMH。亦即,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被測量為比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O高約16%的程度。
根據所述實驗結果,在所有條件下,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被測量為比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O高。所述結果,表示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淨化空氣排出性能比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淨化空氣排出性能優秀。
此外,風扇的轉速越是增加,習知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O和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均增加,但是可知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量N的增加寬度更大。
所述結果,隨著風扇的轉速變快,通過導向葉片的空氣的風量越是增加,表示導向葉片更有助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淨化空氣排出性能提高。
如上所述導向葉片所具備的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利用導向葉片提高向前方排出的淨化空氣的平直度,因此能夠增加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淨化的空氣到達使用者的臉部的量,因此,能夠提供進一步改良的空氣淨化性能。
此外,能夠通過低廉的通用風扇而不是昂貴且高性能的風扇來提供改良的空氣排出性能,因此可以以低成本提供高性能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此外,在風扇保護罩的設計過程中,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可以與導向葉片一起應用於風扇罩,因此能夠在提供改良的空氣淨化性能的同時抑制對設計及製造所需的費用的增加。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
圖54是顯示與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連接的裝置的一示例的示意圖;圖5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的結構圖。
參照圖54,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提供為包括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10(參照圖1)和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50(圖14參照)的其中之一的結構形態。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與感測器裝置30或移動終端40等裝置進行通訊。隨著通訊,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與感測器裝置30及移動終端40收發各種資訊或資料、指令等。
參照圖54和圖55,感測器裝置30可包括多種感測器,多種感測器用於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周邊或配置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室內空間的空氣品質進行感測。例如,感測器可以包括灰塵感測器、氣體感測器等。感測器模組600可利用感測器感測空氣品質,可將感測資料傳送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或移動終端40。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根據從感測器模組600接收的感測資料判斷空氣品質是否降低,此時能夠開啟而執行空氣淨化功能。之後,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根據從感測器模組600接收的感測資料判斷空氣品質是否提高,能夠自動關閉而終止空氣淨化功能。
在本說明書中,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開啟/關閉可表示空氣淨化操作的開啟/關閉,通訊操作可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開啟/關閉無關地執行。
移動終端40的使用者可根據感測器模組600接收的感測資料確認空氣品質,能夠根據所判斷的空氣品質來開啟或關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
根據實施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將有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操作及狀態的資訊提供給移動終端40。例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將風扇的風量或驅動時間、過濾器模組550的狀態、電池560的餘量等各種資訊提供給移動終端40。
移動終端40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輸入等,將用於遠端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開啟/關閉的控制指令發送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
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通過與感測器模組600或移動終端40之間的通訊收發各種資訊或指令等。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用於單間房、辦公室、車輛內部以及劃分的室內空間。尤其是,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與大型空氣淨化機相比,淨化能力可能相對小,因此較佳地僅在一定面積的室內空間使用。
作為示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可位於車輛內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設在車輛內部的結構上。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形成為大致六面體形狀,因此能夠在較平坦的面上垂直或平放的形態。亦即,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姿態或設置位置沒有限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放置為多種姿態來使用。
只是,有可能存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置於駕駛員的手碰不到的位置的情況。此時,在沒有搭載乘客的情況下,駕駛人員可能不能順利操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此外,駕駛人員在車輛行駛中操作成開啟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不僅繁瑣,還可能增加事故的危險。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以感測車輛的搭載狀態來自動操作,因此能夠預防所述的繁瑣及事故危險。搭載狀態可表示啟動車輛的狀態,亦即,啟動之後停車中或行駛中。亦即,搭載狀態對應於在車輛內搭載駕駛人員或同乘人員的搭載狀態,所以可以是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操作狀態。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以包括無線通訊部650、感測器模組600、輸出部660、記憶體部670、以及控制部680。
無線通訊部650、感測器模組600、記憶體部670、以及控制部680中的至少一個可以包含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主印刷電路板190(參照圖3)或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主印刷電路板595(圖15參照)。此外,無線通訊部650、記憶體部670以及控制部680的至少一部分可由一個綜合晶片(chip)形態實現,或者由分別單獨的晶片或電路等構成。
無線通訊部650可包括能夠實現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感測器模組600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和移動終端40之間的無線通訊的通訊模組。例如,無線通訊部650可包括近距離通訊模組651、移動通訊模組653、以及位置資訊模組655。
近距離通訊模組651能夠與感測器模組600或移動終端40進行通訊。例如,近距離通訊模組651包括支援低功率無線通訊方式(例如,BLE(Bluetooth low energy))的通訊模組,能夠最小化執行通訊功能時的耗電。除此之外,近距離通訊模組651可以包括支援藍牙通訊模組、NFC通訊模組等多種近距離通訊方式的模組。
移動通訊模組653能夠執行與移動終端40或伺服器(圖中未顯示)等進行通訊。例如,移動通訊模組653可以包括支援LTE(longterm evolution)、WIFI等無線通訊方式的模組。
位置資訊模組655用於獲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位置資訊,可包括根據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之類的多種衛星導航系統獲得位置資訊的模組。作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不僅利用位置資訊模組655,還可利用移動通訊模組653獲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位置資訊。
感測器模組600可包括用於感測配置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空間(例如,車輛(vehicle)內部)的狀態變化的至少一個感測器。例如,感測器模組600可以包括灰塵感測器610、震動感測器620及加速度感測器630。作為另一示例,震動感測器620還能夠由加速度感測器實現,震動感測器620和加速度感測器630可以不是各自分離的感測器,而是一個感測器。
震動感測器620感測在車輛的啟動中或行駛中傳遞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震動。此外,加速度感測器630可感測隨著車輛的行駛發生變化的加速度。感測器模組600可將從震動感測器620及/或加速度感測器630獲得的感測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感測資料可包括震動資料及/或加速度數據。
作為另一示例,感測器模組600可設置在不是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感測器裝置30上。此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通過無線通訊部650接收感測資料。
輸出部660可輸出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操作關聯的資訊或通知資訊等。例如,輸出部660可由以時刻形態輸出資訊或通知資訊的光源或顯示器實現,或者由將資訊或通知資訊以聲音形態輸出的揚聲器等實現。
記憶體部670能夠儲存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操作的各種資訊活演算法等資料。尤其是,記憶體部670能夠儲存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的感測資料以及儲存用於感測車輛的狀態的比較資料(以下稱為學習資料)。
所述學習資料可包括用於感測搭載狀態的搭載資料。搭載資料可包括車輛啟動而停車中時的震動模式、加速度模式以及車輛行駛中時的震動模式或加速度模式。
所述學習資料能夠以產品出廠時已儲存的形態提供,或者從移動終端40或伺服器接收來儲存。此外,學習資料能夠通過移動終端40伺服器等定期或非定期更新。後面將對學習資料進行詳細說明。
控制部680可以包括用於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整體操作進行控制的至少一個控制器。
控制部680能夠利用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的感測資料感測搭載狀態與否。搭載狀態可表示與如車輛等運載工具啟動狀態下停車中,或者行駛中的狀態。亦即,搭載狀態可對應於駕駛人員或同乘人員或乘客等人員的狀態。
例如,在車輛內置備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情況下,搭載狀態可以對應於車輛上搭載駕駛人員等且啟動的狀態。或使用者攜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情況下,搭載狀態可以包括使用者搭乘公車或地鐵等車輛上的狀態。
在感測到搭載狀態的情況下,控制部680能夠驅動風扇馬達132來自動執行空氣淨化操作。此時,感測操作通過控制部680上包含的至少一個控制器中低功率驅動控制器來執行。因此,即使感測操作以週期或連續執行,感測操作的耗電也可以最小化。對於控制部680感測搭載狀態的操作,將在後面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另一方面,為了空氣淨化操作,控制部680能夠控制風扇(更具體來說用於旋轉風扇的風扇馬達132)的驅動。風扇馬達132在驅動時對風扇賦予旋轉力,隨著風扇的旋轉,空氣能夠流動。
尤其是在風扇馬達132由可調頻率的BLDC馬達等實現時,控制部680根據通過風量調節按鈕185的操作或與移動終端40的通訊獲得的風量調節請求,或從感測器模組600接收的感測結果,調節風扇馬達132的轉速來調節風量。此時,風扇馬達132的控制操作可由控制部680上包含的控制器中低功率驅動控制器和其他控制器來執行。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
圖56是顯示圖54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流程圖。
參照圖55和圖56,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100),並將所獲得的感測資料與保存在記憶體部670中的搭載資料進行比較(S110)。
感測器模組600的震動感測器620及/或加速度感測器630感測從外部傳遞的震動,或感測速度變化,或根據感測結果可產生包括震動資料及/或加速度數據的感測資料。感測器模組600可將所產生的感測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通過將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的感測資料與保存在記憶體部670的搭載資料進行比較,因此能夠感測當前狀態是否對應於搭載狀態。
比較結果,感測資料和搭載資料的類似度高於基準值時(S120的「是」),可感測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當前狀態為搭載狀態,進而驅動控制風扇馬達132(S130)。
控制部680計算出感測資料和搭載資料的類似度,在計算出的類似度為基準值以上時,能夠感測出當前車輛為搭載狀態。
例如,類似度可以包括感測資料中所包含之震動資料及/或加速度數據的模式與搭載資料中所包含之多個震動資料及/或加速度數據的模式中各個類似度中的最高類似度。可利用如相關度(correlation)分析等各種公知的類似測量方法中的至少一個來計算類似度。
控制部680在感測到搭載狀態時,判斷出駕駛人員或同乘人員存在於車輛內,以驅動風扇馬達132來自動執行空氣淨化操作。
作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即使感測到搭載狀態,也能夠根據從感測器模組600接收的資料判斷的空氣品質,決定空氣淨化操作的執行與否。亦即,控制部680即使在當前狀態為搭載狀態時,在空氣品質高於基準時,不驅動或中斷風扇馬達132的驅動。
圖57至圖59是顯示根據車輛的啟動或行駛與否由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感測器模組感測的感測資料的示例圖。
參照圖55至圖59,感測器模組600在預定時間內(例如,第一時刻T1起到第二時刻T2之間),可利用震動感測器620及/或加速度感測器630獲得感測資料。
圖57是在車輛的啟動關閉的狀態下由感測器模組600感測的感測資料的一例。
參照圖55和圖57,在車輛的啟動關閉時,不發生引擎驅動等造成的震動,也不會有車輛的速度變化。因此,由震動感測器620獲得的震動資料及由加速度感測器630獲得的加速度數據也可以具有無變化地維持0的模式。
在記憶體部670中保存的學習資料中所包含的搭載資料,也可沒有保存圖57所示的模式的震動資料及加速度數據。因此,控制部680在獲得圖57所示的震動資料及加速度數據時,可感測當前狀態不是搭載狀態,且不驅動風扇馬達132。
圖58顯示在車輛的啟動關閉之後,在車輛停車的狀態下由感測器模組600感測的感測資料的一例。
參照圖55和圖58,車輛啟動時,可能會因為引擎的驅動等而發生震動。反過來說,可能由於車輛處於停車中,所以沒有速度變化。此時,震動感測器620能夠獲得預定振幅的震動而沒有大變化的模式的震動資料,並且加速度感測器630能夠獲得沒有變化地維持0的模式的加速度數據。
車輛啟動表示車輛內搭載了駕駛人員或同乘人員的可能性高。因此,在記憶體部670中保存的學習資料中所包含的搭載資料可能會包含於圖58的類似模式的震動資料及加速度數據。
亦即,在獲得如圖58所示的震動資料及加速度數據時,控制部680將當前狀態感測為搭載狀態,可驅動風扇馬達132來執行空氣淨化操作。
圖59是在車輛行駛中狀態下由感測器模組600感測的感測資料的一例。
參照圖55和圖59,在車輛行駛中時,由於引擎的驅動或路面的狀態等可能不規則地發生震動。此外,由於車輛處於行駛中,所以可能會發生速度的變化。此時,震動感測器620可能會獲得如圖59所示不規則模式的震動資料,加速度感測器630也可能獲得具有不規則模式的加速度數據。
車輛行駛中可能會表示在車輛內搭載駕駛人員。因此,記憶體部670中保存的學習資料中包含的搭載資料可能會包括與圖59類似模式的震動資料及加速度數據。
亦即,在獲得圖59所示的震動資料及加速度數據時,控制部680還可將當前狀態感測為搭載狀態,以驅動風扇馬達132來執行空氣淨化操作。
作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可僅利用震動資料感測搭載狀態與否。亦即,自獲得圖58或圖59所示的震動資料時,控制部680能夠將當前狀態感測為搭載狀態。
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利用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的感測資料,感測配置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車輛的狀態。車輛的狀態可能與車輛內的使用者存在與否有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在感測結果判斷為存在使用者的搭載狀態下自動執行空氣淨化操作。
因此,能夠消除使用者在每次搭載到車輛時需要操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不便。此外,還能夠有效防止駕駛人員在駕駛中操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時可能發生的事故危險。
圖60是顯示獲取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所使用的學習資料感測搭載狀態的操作的一示例的流程圖;圖61是顯示產生與圖60所示的實施例相關之移動終端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接收使用感測資料的學習資料的過程的一示例圖。
參照圖55和圖6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200),並能夠將所獲得的感測資料傳送到移動終端40(S210)。
移動終端40確認所接收的感測資料是否為搭載狀態的感測資料,在確認當前狀態為搭載狀態時,可根據感測資料更新搭載資料。例如,移動終端40可以感測資料的震動模式及/或加速度模式包含搭載資料的方式更新搭載資料。
與此關聯地參照圖55和圖61,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控制部680能夠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_DATA。控制部680能夠通過無線通訊部650向移動終端40傳送所獲得的感測資料S_DATA。
移動終端40能夠確認所接收的感測資料S_DATA是否為搭載狀態下的感測資料。例如,移動終端40能夠顯示用於通過顯示器確認使用者是否在搭乘車輛的介面。使用者可根據所顯示的介面,輸入有關是否在當前車輛上搭載中的資訊。
在所輸入的資訊對應於「車輛上搭載中」時,移動終端40可根據感測資料S_DATA更新搭載資料。如上所述,移動終端40能夠以感測資料S_DATA中所包含的震動模式及/或加速度模式包含搭載資料的方式更新搭載資料,但是並不是一定需要如此。
另一方面,參照圖55和圖6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從移動終端40接收基於感測資料的學習資料(S220)。此外,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將所接收的學習資料保存到記憶體部670(S230)。
移動終端40能夠將包含所更新的搭載資料的學習資料傳送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將所接收的學習資料保存到記憶體部670。之後,若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取感測資料,控制部680可利用學習資料感測當前狀態是否為搭載狀態。
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將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的感測資料傳送到移動終端40,可從移動終端40獲得根據感測資料更新的搭載資料。亦即,能夠進行一種資料學習,所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更加準確地感測搭載狀態。
圖6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控制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圖。
參照圖62,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300),並將所獲得的感測資料與記憶體部670中保存的學習資料進行比較(S310)。
S300步驟和S310步驟可以與圖6的S100步驟及S110步驟類似。
但是,在圖62中,學習資料可以包括不只是所述的搭載資料,還可包括與多種狀態分別對應的資料。
例如,學習資料可以包括分別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位於家庭內的環境、位於辦公室的環境、位於室外的環境等多種環境對應的資料。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根據比較結果,識別與感測資料對應的環境(S320)。
例如,控制部680能夠從學習資料中所包含的各資料中提取出與感測資料類似度最高的資料,並識別與所提取的資料對應的環境。
作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從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得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位置資訊,並且能夠利用所獲得的位置資訊及/或感測資料識別是否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環境。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能夠按與所識別的環境對應的模式驅動風扇馬達132以執行空氣淨化操作(S330)。
亦即,控制部680根據與所識別的環境對應的模式,將風扇馬達132按相互不同的強度進行驅動。
例如,若比較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位於辦公室的環境和位於室外的環境,在位於室外的環境下風量的強度需要更強。因此,控制部680能夠驅動風扇馬達132,使得位於室外環境下的風量強度成比位於辦公室環境下的風量強度強。
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根據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的感測資料及從位置資訊模組655等獲得的位置資訊,識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環境,能夠以與所識別的環境對應的最佳模式執行空氣淨化操作。因此,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的使用便利性能夠極大化,產品的滿足度也能夠得到提高。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
圖6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的結構圖。
參照圖63,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還可包括照度感測器640。照度感測器640感測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的亮度,並可將感測資料傳送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控制部580或移動終端40。
亦即,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感測器模組600可包括灰塵感測器610、震動感測器620、加速度感測器630及照度感測器640,控制部580可利用這些感測器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的第一例]
圖64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一示例的流程圖;圖65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二示例的流程圖。
以下參照圖63和圖65,對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一例及第二例進行說明。
參照圖63,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還能夠作為可攜帶的灰塵測量機。亦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在沒有用於空氣淨化作用的情況下用於測量空氣中灰塵濃度的用途。
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以小而輕的形態提供以便容易攜帶,所以適合使用者攜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來在使用者希望的場所測量灰塵濃度。
如上所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提供使用者在所希望的場所容易便利地測量特定時刻的灰塵濃度的優點。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不僅具有測量特定位置、測量特定時刻的灰塵濃度的功能,還能夠提供在多個位置收集測量的結果,並以此作為基礎按位置記錄灰塵的濃度產生分佈圖(Map)的功能。以下對用於提供所述功能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控制過程進行說明。
參照圖63和圖64,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400),與此同時從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得位置資料(S410)。
感測器模組600的灰塵感測器610感測空氣中的灰塵,並且能夠根據感測結果產生包含灰塵濃度資料的感測資料。感測器模組600可將所產生的感測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
位置資訊模組655在灰塵感測器610感測到空氣中的灰塵時檢測灰塵感測器610的位置,並能夠根據感測結果產生位置資料。位置資訊模組655可將所產生的位置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根據從感測器模組600傳送來的感測資料和從位置資訊模組655傳送來的位置資料,按位置產生有關灰塵濃度的資料(以下稱為「按位置的灰塵濃度資料」)(S420)。
若所述過程(S400~S420)反復,當收集到預定數量的灰塵濃度資料時,則控制部680根據所收集的灰塵濃度資料,產生按位置記錄灰塵濃度的分佈圖(S430)。
控制部580根據在多個位置收集的灰塵濃度資料產生分佈圖,因此,分佈圖上每個位置記錄灰塵濃度。
若對於基於灰塵濃度資料產生的位置資料反復收集到相同的灰塵濃度資料,則控制部680能夠計算出這些灰塵濃度資料中記錄的感測資料的平均值。亦即,控制部680計算出在同一位置產生的灰塵濃度資料中包含的感測資料的平均值,並可根據所計算的感測資料的平均值在分佈圖上記錄相應位置的灰塵濃度。
如上所述產生的分佈圖儲存到記憶體部670中(S440)。如上所述儲存到記憶體部670中的分佈圖可作為向使用者顯示相應空間的每個位置的空氣污染狀態的資料。
例如,所述分佈圖被傳送到移動終端40,分佈圖中保存的資訊(亦即,每個位置的空氣污染狀態)通過移動終端40還可顯示給使用者。此時,在移動終端40,可與分佈圖中保存的空間的形狀一起顯示相應空間內的每個位置的灰塵濃度。
作為示例,每個位置的灰塵濃度可以由表示灰塵存在的顏色濃度來表示。例如,在移動終端40的畫面,灰塵濃度越高的位置就顯示越深濃度的顏色,灰塵濃度越低的位置就顯示低濃度顏色。
因此,使用者可通過移動終端40的畫面上顯示的資訊,能夠容易且快速確認在使用者所生活的空間哪個位置的空氣污染度高。此外,使用者通過確認在使用者所生活的空間哪個位置的空氣污染度高,據此能夠容易且快速獲得掌握空氣污染的原因、空氣污染源的位置等所需的資訊。
並且,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將進行空氣品質測量的空間劃分為多個區域,獲得並提供有關各劃分區域的空氣污染度的資料。
為此,如上所述,控制部680將所產生的分佈圖中保存的空間劃分為多個劃分區域(S450),提取出按各個劃分區域的灰塵濃度資料(S460)。此外,控制部680將在多個劃分區域中灰塵濃度為預設的基準濃度以上的劃分區域判定為污染區域(S470)。
之後,控制部680在分佈圖記錄污染區域的位置,所述資料被保存到記憶體部670中(S480)。這樣保存的資料可作為用於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控制的資料。
亦即,如上所述,所產生的分佈圖不僅是用於使用者確認每個位置的空氣污染狀態的資料,還可作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控制的資料。
參照圖63和圖65,當使用者攜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移動時,位置資訊模組655可進行即時感測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的操作(S500)。
控制部680根據由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得的即時位置資料,判別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是否為污染區域(S510)。
在位置資訊模組655感測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為記錄在記憶體部670中的污染區域時(S520),控制部680可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操作來驅動風扇馬達132(S530)。
此時,控制部680可以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使得無論使用灰塵感測器610產生的感測資料如何都驅動風扇馬達132。
亦即,即使在由灰塵感測器610即時感測的灰塵濃度比預設的基準濃度低時,只要位置資訊模組655感測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為記憶體部670重記錄的污染區域,控制部680就能夠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以驅動風扇馬達132。
在很多次灰塵濃度測量和長期積累資料的結果被判定為污染區域的區域,即使在某個瞬間灰塵濃度被測量為較低,灰塵濃度再次上升的可能性很高。這是因為被判定為污染區域的區域是靠近灰塵誘發元素的區域或容易形成灰塵流入的區域。
此外,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污染區域時,可能形成灰塵感測器610的誤操作,因此灰塵濃度可能被測量為低於實際值。
考慮到這一點,在本實施例中,只要由位置資訊模組655感測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為記憶體部670中記錄的污染區域,就進行驅動風扇馬達132的控制部680的操作控制。
因此,只要使用者進入平時空氣污染度高的區域,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就自動執行空氣淨化操作,因此,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降低了使用者暴露在污染環境的可能性,有助於使用者可在更加舒適的環境生活。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的第三例]
圖66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三示例的流程圖。
參照圖63和圖66,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利用照度感測器640獲得的感測資料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
作為示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以被配置為使得當由照度感測器640測量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照度等於或低於預設的基準照度時,可將搭載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車輛的位置是在隧道內部,並且開啟空氣淨化操作。
為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600)。感測器模組600的照度感測器640感測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的照度,根據感測結果可產生包括有關照度的資料(以下稱為「照度資料」)的感測資料。感測器模組600可將所產生的感測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將照度感測器640獲得的感測資料中包含的照度資料與預設的基準照度進行比較(S610)。此時,當車輛位於隧道內部時,基準照度較佳地被設定為與車輛內部的照度對應或略高於車輛內部的照度值。
比較結果,若照度感測器640感測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的照度低於基準照度(S620),則進行位置資訊模組655的操作,控制部680從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得位置資料(S630)。
位置資訊模組655可以在照度感測器640感測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的照度時感測照度感測器640的位置,並可根據感測結果產生位置資料。位置資訊模組655可將所產生的位置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了位置資訊模組655包含接收GPS信號的GPS接收器的例子。
控制部680根據位置資訊模組655產生的位置資料判斷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是否位於隧道內部。假如僅根據照度感測器640產生的照度資料就可以判斷搭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車輛是否位於隧道內部,則可能會輸出不符合實際的不正確結果。這是因為即使不是在隧道內部,照度低於基準照度的情況很多。
如果連續操作位置資訊模組655以連續地掌握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則利用GPS接收器接收GPS信號的位置資訊模組655的特性,耗電量的增加會超過所需要的。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不連接到車輛的電源上而僅利用電池運行,此時隨著耗電量的增加,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執行時間縮短。因此,為了繼續掌握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使位置資訊模組655繼續運行不是較佳地的方法之一。
考慮這一點,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僅在周邊照度低於基準照度的情況下,才能夠以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取位置資料的方式運行。
因此,可在抑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不必要耗電的同時,能夠高精度地掌握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
根據本實施例,控制部680利用通過GPS接收器所接收的GPS信號判斷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是否位於隧道內部(S640)。其結果,若確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隧道內部,則控制部680可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來驅動風扇馬達132(S660)。
假如確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沒有位於隧道內部,則控制部680可確認位置資訊模組655是否在接收GPS信號(S650)。
若是位置資訊模組655在接收GPS信號的狀態,則控制部680從位置資訊模組655提供的位置資料判斷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不在隧道內部。
假如位置資訊模組655接收不到GPS信號,則控制部680判斷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隧道內部,隨後可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來驅動風扇馬達132(S660)。
一般來說,在隧道內部,GPS信號的接受率急劇降低。此外,所述隧道內部的照度一般低於隧道外部。考慮這一點,控制部680在同時滿足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照度低於基準照度的條件和不能接收GPS信號的條件的情況下,可視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隧道內部。
在隧道內部,通過隧道的車輛會排出煤煙等大量污染物質。由於隧道內部與隧道外部相比處於不能正常換氣的條件下,所以一般隧道內部的空氣品質比隧道外部差。
因此,即使在隧道外部不需要利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來淨化空氣,但只要車輛進入隧道內部,就需要運行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
尤其是最近開通的很多道路上配置有很多隧道,每次通過隧道時須反復開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電源而有很多不便。此外,當進入隧道內部時經常會發生忘記運行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情況,此時會發生車輛內部的空氣可能會因為隧道內部的污染的空氣而被污染的問題。
根據本實施例,在車輛進入隧道內部時,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自動感測進入隧道,可自動運行為在車輛內部進行空氣淨化。
因此,能夠不必每次通過隧道內部時反復進行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而沒有不便地舒適維持車輛內部環境。此外,能夠有效防止駕駛人員在運行中操作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能發生的事故危險。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的第四例]
圖67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四示例的流程圖。
參照圖63和圖67,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利用震動感測器620和照度感測器640及加速度感測器630獲得的感測資料,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
作為示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在同時滿足照度感測器640測量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照度為預設的基準照度以下的條件和感測到搭載狀態的條件的情況下,將搭載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車輛的位置視為在隧道內部,並開始空氣淨化操作。
為此,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可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700),並比較所獲得的感測資料和記憶體部670中保存的搭載資料(S710)。
比較結果,感測資料和搭載資料的類似度高於基準值時(S720的「是」),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感測到當前狀態為搭載狀態。
所述過程(S700~S720)是以與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60(圖55參照)的操作控制過程的初期過程(S100~S120過程;參照圖48)類似形態進行,所以省略對此部分的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若感測到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為搭載狀態,則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從感測器模組600獲得感測資料(S730)。感測器模組600可將所產生的感測資料傳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將照度感測器640獲得的感測資料中包含的照度資料與預設的基準照度進行比較(S740)。比較結果,若由照度感測器640感測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周邊的照度低於基準照度(S750),則進行位置資訊模組655的操作,控制部680從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得位置資料(S760)。
控制部680利用通過GPS信號器接收的GPS信號判斷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是否位於隧道內部(S770)。其結果,若確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隧道內部,則控制部680可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來驅動風扇馬達132(S790)。
假如沒有確認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隧道內部,則控制部680能夠確認是否從位置資訊模組655接收到GPS信號(S780)。
若是位置資訊模組655在接收GPS信號的狀態,則控制部680從位置資訊模組655提供的位置資料,判斷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不位於隧道內部。
假如位置資訊模組655接收不到GPS信號,則控制部680判斷為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位於隧道內部,因此可控制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來驅動風扇馬達132(S790)。
所述過程(S730~S790)以與圖66所示的S600~S660所示的內容的類似形態進行,因此省略對此部分的詳細說明。
在如上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操作控制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為了提高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是否位於隧道內部的判斷的準確性,而更使用搭載資料。
在僅通過由照度感測器640獲得的感測資料和由位置資訊模組655獲得的位置資料進行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判斷時,偶爾有在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的位置不是在隧道內部時判斷為是在隧道內部的情況。
例如,在黑暗的場所,照度可能測量為較低,不能正常進行GPS接收。所述場所雖然不是隧道內部,但是僅根據照度和GPS接收進行的判斷可能會被識別為是隧道內部。
考慮這一點,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可利用搭載資料僅在確認使用者的車輛搭載與否的狀態下運行為進行照度感測及位置資料確認。
因此,本實施例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70能夠更高準確度地掌握其位置,提供可靠性高的運行性能。
以上是參照圖示的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但這僅僅是示例性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可以理解可以據此作出多種變化和均等的其他實施例。因此,本發明的真正的技術保護範圍應由以下的申請專利範圍來界定。
1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15‧‧‧手柄部
20‧‧‧車輛內部
21‧‧‧儀表板
30‧‧‧感測器裝置
40‧‧‧移動終端
5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6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70‧‧‧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110‧‧‧前面板
111‧‧‧排出口
113‧‧‧前面板結合部
115‧‧‧前面板鎖定部
120‧‧‧殼體
121‧‧‧前面部
121a‧‧‧前面板結合槽
121b‧‧‧前面板鎖定槽
121c‧‧‧上部空氣排出部(空氣排出部)
121d‧‧‧下部空氣排出部(空氣排出部)
122‧‧‧側面部
122a‧‧‧鉤部
123‧‧‧上面部
123a‧‧‧按鈕貫通孔
124‧‧‧下面部
124a‧‧‧磁鐵
130‧‧‧上部風扇組件(風扇組件)
131‧‧‧上部風扇
132‧‧‧風扇馬達
133‧‧‧上部風扇托架
133a‧‧‧上部托架開口部
133b‧‧‧托架連結部
135‧‧‧下部風扇組件(風扇組件)
136‧‧‧下部風扇
138‧‧‧下部風扇托架
138a‧‧‧下部托架開口部
138b‧‧‧托架連結部
140‧‧‧過濾器安裝部
141‧‧‧底座部
142‧‧‧凹陷部
142a‧‧‧上部導孔(導孔)
142b‧‧‧下部導孔(導孔)
142c‧‧‧上安裝部連結部(安裝部連結部)
142d‧‧‧下安裝部連結部(安裝部連結部)
150‧‧‧電池
160‧‧‧過濾器單元
170‧‧‧後面板
171‧‧‧凹陷面
173‧‧‧吸入口
175‧‧‧後面板鎖定部
177‧‧‧磁鐵耦合部
180‧‧‧副印刷電路板
181‧‧‧副基板
183‧‧‧電源按鈕
185‧‧‧風量調節按鈕
190‧‧‧主印刷電路板
191‧‧‧主基板
193‧‧‧元件
501‧‧‧綁帶
505‧‧‧綁帶結合部
510‧‧‧前面板
510a‧‧‧排出口
513‧‧‧前面板結合部
515‧‧‧前面板鎖定部
520‧‧‧殼體
520a‧‧‧前方槽
520b‧‧‧後方槽
520c‧‧‧後面罩結合槽
520d‧‧‧支撐突起
521‧‧‧側面部
522‧‧‧第一支撐面
523‧‧‧上面部
523a‧‧‧按鈕貫通孔
524‧‧‧ 第二支撐面
525‧‧‧第一連接面部
527‧‧‧底面部
529‧‧‧第二連接面部
530‧‧‧風扇保護罩
530a‧‧‧遮蔽板
531‧‧‧上罩部
531a‧‧‧前面板結合槽
531b‧‧‧前面板鎖定槽
531c‧‧‧第一連結突台
531d‧‧‧第二連結突台
532‧‧‧上部空氣排出部(空氣排出部)
533‧‧‧下部空氣排出部(空氣排出部)
534‧‧‧導向葉片
534a‧‧‧第一引導面
534b‧‧‧第二引導面
535‧‧‧下罩部
535a‧‧‧第三連結突台
535b‧‧‧第四連結突台
540‧‧‧風扇組件(上部風扇組件)
541‧‧‧風扇
542‧‧‧輪轂
543‧‧‧風扇托架
543a‧‧‧開口部
543b‧‧‧托架連結部
544‧‧‧風扇葉片
545‧‧‧風扇組件(下部風扇組件)
546‧‧‧風扇
548‧‧‧風扇托架
548a‧‧‧開口部
548b‧‧‧托架連結部
550‧‧‧過濾器模組
551‧‧‧過濾器殼體
552‧‧‧殼體主體部
552a‧‧‧貫通孔
553‧‧‧第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風扇保護罩結合部)
554‧‧‧第二風扇保護罩結合部(風扇保護罩結合部)
555‧‧‧風扇連結突台
556a‧‧‧後面板鎖定槽
556‧‧‧突出支撐部
557‧‧‧感測器結合部
558‧‧‧邊緣突起
559‧‧‧過濾器
560‧‧‧電池
561‧‧‧電池殼體
561a‧‧‧背面
562‧‧‧第一結合部
563‧‧‧第二結合部
564‧‧‧第三結合部
565‧‧‧安裝部
566‧‧‧第一肋條
567‧‧‧第二肋條
568‧‧‧第四結合部
570‧‧‧後面板
570a‧‧‧第一吸入口
571‧‧‧平面部
573‧‧‧傾斜面部
575‧‧‧後面板鎖定部
577‧‧‧後面罩結合部
578‧‧‧上部插入部
580‧‧‧後面罩
580a‧‧‧第二吸入口
581‧‧‧平面部
583‧‧‧傾斜面部
585‧‧‧橫剖面部
586‧‧‧後面板結合部
587‧‧‧殼體結合部
588‧‧‧電池鉤部
589‧‧‧下部插入部
590‧‧‧副印刷電路板
591‧‧‧副基板
592‧‧‧電源按鈕
593‧‧‧風量調節按鈕
595‧‧‧主印刷電路板
596‧‧‧主基板
597‧‧‧元件
600‧‧‧感測器模組
610‧‧‧灰塵感測器
611‧‧‧感測器殼體
611a‧‧‧流入口
611b‧‧‧排氣口
613‧‧‧感測器部
615‧‧‧風扇
620‧‧‧震動感測器
630‧‧‧加速度感測器
640‧‧‧照度感測器
650‧‧‧無線通訊部
651‧‧‧近距離通訊模組
653‧‧‧移動通訊模組
655‧‧‧位置資訊模組
660‧‧‧輸出部
670‧‧‧記憶體部
680‧‧‧控制部
700‧‧‧安置裝置
710‧‧‧支撐部
711‧‧‧安裝面
713‧‧‧支撐壁
715‧‧‧空間部
720‧‧‧第一固定部(固定部)
721‧‧‧上部突起
722‧‧‧插入突起
725‧‧‧第二固定部(固定部)
726‧‧‧掛鉤部
727‧‧‧操作部
730‧‧‧突出部
735a‧‧‧第三吸入口(吸氣通路部)
735b‧‧‧第四吸入口(吸氣通路部)
740‧‧‧第一通孔
745‧‧‧第二通孔
750‧‧‧延長支撐部
760‧‧‧下部固定部
A‧‧‧第一區域
B‧‧‧ 第二區域
C‧‧‧第一安置區域
D‧‧‧第二安置區域
h‧‧‧杯架
Sw‧‧‧送風面
a‧‧‧角度/夾角
t‧‧‧ 導向葉片的厚度
T1‧‧‧第一時刻
T2‧‧‧第二時刻
L‧‧‧導向葉片的長度
S_DATA‧‧‧感測資料
S100~S130‧‧‧步驟
S200~S230‧‧‧步驟
S300~S330‧‧‧步驟
S400~S480‧‧‧步驟
S500~S530‧‧‧步驟
S600~S660‧‧‧步驟
S700~S790‧‧‧步驟
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攜式空氣淨化機前方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圖1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後方的立體圖;
圖3是顯示圖1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分解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沿圖1之「Ⅳ-Ⅳ」線的剖面圖;
圖5是顯示圖3所示之殼體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6是顯示圖3所示之過濾器的安裝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7至圖1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更換過濾器單元的方法的視圖;
圖1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狀態的立體圖;
圖1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狀態的剖面圖;
圖13是顯示應用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1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前方的立體圖;
圖15是顯示圖14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分解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16是顯示圖14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後方的立體圖;
圖17是顯示圖16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分解狀態的正面分解立體圖;
圖18是沿著圖14之「ⅩⅧ-ⅩⅧ」線的剖面圖;
圖19是顯示圖18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一部分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0是顯示圖19所示之風扇保護罩與殼體的結合狀態的視圖;
圖21是顯示圖20所示之電池的安裝狀態的視圖;
圖22是顯示圖21所示之風扇保護罩與後面罩的結合狀態的視圖;
圖23是顯示圖18之「ⅩⅩⅢ」部分的放大圖;
圖2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前面的正面圖;
圖2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流動狀態的視圖;
圖26是顯示安裝圖25所示之空氣淨化機的杯架的狀態的視圖;
圖2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電池和感測器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圖28是顯示圖27所示之感測器模組的內部結構的剖面圖;
圖29是顯示根據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過濾器模組、電池和感測器模組之間的結合前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30是顯示圖29所示之過濾器模組、電池和感測器模組之間的結合狀態的視圖;
圖3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彼此分離狀態的立體圖;
圖32是顯示圖31所示之安置裝置的立體圖;
圖33是顯示圖31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的結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34是顯示圖3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與安置裝置的結合狀態的側視圖;
圖35是沿圖33之「ⅩⅩⅩⅤ-ⅩⅩⅩⅤ」線的剖面圖;
圖3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安置裝置的另一示例的立體圖;
圖37是顯示在圖36所示之安置裝置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過程的視圖;
圖38是顯示在圖37所示之安置裝置安裝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狀態的視圖;
圖3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殼體的前方立體圖;
圖40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殼體的後方立體圖;
圖41是顯示沿圖14之「ⅩⅩⅩⅩⅠ-ⅩⅩⅩⅩⅠ」線的剖面圖;
圖42是概略性地顯示圖41所示之風扇保護罩、殼體和過濾器殼體之間的結合結構的視圖;
圖43是沿圖14之「ⅩⅩⅩⅩⅢ-ⅩⅩⅩⅩⅢ」線的剖面圖;
圖44是概略性地顯示圖43所示之風扇保護罩、殼體和過濾器殼體之間的結合結構的視圖;
圖45是沿圖14之「ⅩⅩⅩⅩⅤ-ⅩⅩⅩⅩⅤ」線的剖面圖;
圖46是根據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風扇保護罩和風扇的正面圖;
圖47是顯示圖46之「ⅩⅩⅩⅩⅦ」部分的放大圖;
圖48是沿圖47之「ⅩⅩⅩⅩⅧ-ⅩⅩⅩⅩⅧ」線的剖面圖;
圖49是顯示通過送風面排出的空氣的速度分量的速度三角形的示意圖;
圖50是顯示未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流動分析結果的示意圖;
圖5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流動分析結果的示意圖;
圖5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空氣淨化機和未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測量結果的曲線圖;
圖5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空氣淨化機和將風扇保護罩裝到導向葉片的空氣淨化機的風量測量結果的圖表;
圖54是顯示與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連接的裝置的一示例的示意圖;
圖5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的結構圖;
圖56是顯示圖54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流程圖;
圖57至圖59是顯示根據車輛的啟動或行駛與否由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感測器模組感測的感測資料的示例圖;
圖60是顯示獲取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所使用的學習資料感測搭載狀態的操作的一示例的流程圖;
圖61是顯示產生與圖60所示的實施例相關之移動終端從可攜式空氣淨化機接收使用感測資料的學習資料的過程的一示例圖;
圖62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控制操作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圖;
圖6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結構的結構圖;
圖64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一示例的流程圖;
圖65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二示例的流程圖;
圖66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三示例的流程圖;以及
圖67是顯示圖63所示之可攜式空氣淨化機的操作控制過程的第四示例的流程圖。
Claims (12)
- 一種可擕式空氣淨化機,包括: 一殼體,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所述收容空間的前方及後方開放; 一風扇組件,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具備風扇; 一風扇保護罩,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配置在所述風扇組件的前方,且與所述風扇組件結合;以及 一過濾器模組,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配置在所述風扇組件的後方; 其中,所述殼體包括: 一第一支撐面,在所述殼體的內周面突出,並在所述風扇保護罩的後方與所述風扇保護罩相面對;以及 一第二支撐面,在所述殼體的內周面突出,並在所述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前方與所述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相面對; 其中,所述風扇保護罩和所述過濾器模組在前後方向上夾著所述第一支撐面和所述第二支撐面相互結合,從而所述風扇保護罩和所述過濾器模組固定到所述殼體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所述第一支撐面干擾所述風扇保護罩而限制所述風扇保護罩向後方的位置變化; 所述第二支撐面干擾所述過濾器模組而限制所述過濾器模組向前方的位置變化;以及 所述風扇保護罩與所述過濾器模組之間夾著所述第一支撐面和所述第二支撐面,以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受壓而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在所述殼體的前方邊緣形成內側比外側更向所述殼體的後方凹陷的階級差,在所述殼體的前方邊緣的內側,所述第一支撐面形成為與所述風扇保護罩相面對的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在所述殼體上設有從所述殼體的內周面向所述殼體的內部突出的一支撐突起;以及 在所述支撐突起的後方端部,所述第二支撐面形成為與所述過濾器模組的至少一部分相面對的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沿著所述殼體的周緣方向以預定間隔隔開配置多個所述支撐突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所述過濾器模組包括: 一過濾器殼體,在內部形成一過濾器收容空間,後方開放,配置在所述風扇保護罩的後方而與所述風扇保護罩結合;以及 一過濾器,通過所述風扇保護罩的後方收容到所述過濾器收容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所述過濾器殼體包括: 一殼體主體部,在內部形成所述過濾器收容空間,且後方開放; 一風扇保護罩結合部,與所述風扇保護罩結合而將所述殼體主體部結合到所述風扇保護罩上;以及 一突出支撐部,從所述殼體主體部突出而與所述第二支撐面干擾。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所述突出支撐部從所述殼體主體部的後方端部突出,形成與所述第二支撐面平齊的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在所述殼體主體的前面貫通形成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形成所述過濾器收容空間與所述風扇組件之間的通路,所述貫通孔形成為六角形,多個所述貫通孔排列成蜂窩形狀而在所述殼體主體的前面形成蜂窩構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還包括: 一後面板,配置在所述過濾器模組的後方而遮蔽所述過濾器模組的後方,所述後面板具備吸入口,所述吸入口形成連接所述殼體的後方與所述過濾器模組之間的通路; 一電池,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且配置在所述過濾器模組的下部;以及 一後面罩,配置在所述電池的後方和所述後面板的下部,遮蔽所述電池的後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所述後面板的上部側與所述過濾器殼體結合,所述後面板的下部側與所述後面罩的上部側結合,所述後面罩的下部側與所述殼體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可攜式空氣淨化機,其中, 所述後面罩的前面邊緣干擾所述第二支撐面,從而限制所述後面罩向前方的位置變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170116151 | 2017-09-11 | ||
KR10-2017-0116151 | 2017-09-11 | ||
??10-2017-0116151 | 2017-09-11 | ||
??10-2018-0037517 | 2018-03-30 | ||
KR10-2018-0037517 | 2018-03-30 | ||
KR20180037517 | 2018-03-30 | ||
KR10-2018-0108404 | 2018-09-11 | ||
KR1020180108404A KR102189493B1 (ko) | 2017-09-11 | 2018-09-11 |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
??10-2018-0108404 | 2018-09-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0884A true TW201920884A (zh) | 2019-06-01 |
TWI771488B TWI771488B (zh) | 2022-07-21 |
Family
ID=659494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1957A TWI771488B (zh) | 2017-09-11 | 2018-09-11 |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
TW107131956A TWI776950B (zh) | 2017-09-11 | 2018-09-11 |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1956A TWI776950B (zh) | 2017-09-11 | 2018-09-11 |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754302B2 (zh) |
EP (2) | EP3683074B1 (zh) |
JP (2) | JP6941238B2 (zh) |
KR (13) | KR102180613B1 (zh) |
CN (2) | CN111094026A (zh) |
TW (2) | TWI7714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96377B1 (ko) * | 2019-03-14 | 2020-12-30 | 주식회사 메이킷올 | 기능 확장이 가능한 공기 정화 장치 |
KR20200117630A (ko) | 2019-04-05 | 2020-10-14 | 주식회사 에어링 | 공기 정화 필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공기청정기 |
KR102144901B1 (ko) | 2019-04-10 | 2020-08-14 | 김윤열 | 공기 정화장치 |
KR102175499B1 (ko) * | 2019-04-16 | 2020-11-06 | 주식회사 근화 | 유모차에 장착 가능한 다목적 공기 정화 장치 |
KR20220072844A (ko) * | 2019-10-21 | 2022-06-02 | 블루에어 에이비 | 공기 정화기 |
KR20210050349A (ko) * | 2019-10-28 | 2021-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퓨저, 디퓨저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
KR102313375B1 (ko) * | 2019-11-05 | 2021-10-15 | 클레어 주식회사 | 모듈형 공기청정기 |
KR102393481B1 (ko) * | 2019-12-24 | 2022-05-03 | 신현석 | 모듈형 공기 청정기 |
KR20210094910A (ko) * | 2020-01-22 | 2021-07-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팬모듈 |
TWI775043B (zh) * | 2020-02-11 | 2022-08-21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氣體偵測清淨裝置 |
KR102358419B1 (ko) | 2020-03-18 | 2022-02-04 | 청호나이스 주식회사 |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
KR20210133534A (ko) | 2020-04-29 | 2021-11-08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지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
KR102457414B1 (ko) * | 2020-05-04 | 2022-10-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20210147745A (ko) | 2020-05-29 | 2021-12-07 | 심창수 | 공기 정화기 |
CN113983610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斜流风扇模块及具有斜流风扇模块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3983612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3996124A (zh) | 2020-07-28 | 2022-02-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KR102448992B1 (ko) * | 2020-10-05 | 2022-09-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US20220120459A1 (en) * | 2020-10-21 | 2022-04-21 | Paul Bemis | Tabletop bio-safty air curtain |
KR102462983B1 (ko) * | 2020-10-26 | 2022-11-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KR102461949B1 (ko) * | 2020-10-26 | 2022-10-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KR102507738B1 (ko) * | 2020-10-30 | 2023-03-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KR102438505B1 (ko) * | 2020-11-30 | 2022-09-01 |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 휴대용 공기청정 및 체온조절 장치 |
CN114623550B (zh) | 2020-12-14 | 2024-05-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2797010A (zh) * | 2021-02-07 | 2021-05-14 | 岑涛 |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 |
KR20210027324A (ko) | 2021-02-26 | 2021-03-10 | 주식회사 에어링 | 공기 정화 필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공기청정기 |
USD927658S1 (en) * | 2021-03-08 | 2021-08-10 | Ruochen Fu | Heating and cooling fan |
KR102386987B1 (ko) * | 2021-03-15 | 2022-04-15 | 스마트시팅 주식회사 | 다중 이용 시설용 살균기 |
KR102356587B1 (ko) | 2021-04-23 | 2022-02-09 | 주식회사 바꿈 | 이동식 스마트 공기정화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공기정화시스템 |
DE202021001966U1 (de) | 2021-06-07 | 2022-09-08 | Lüder Mosler | Gebläse mit Filterfunktion |
CN114322170A (zh) * | 2021-12-24 | 2022-04-12 | 东莞市净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全天在线房屋甲醛气体检测净化器 |
KR102605105B1 (ko) * | 2022-03-16 | 2023-11-23 | 주식회사 큐디에이시스템 | 전기집진방식 공기청정기 |
CN115264599B (zh) * | 2022-08-04 | 2024-07-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及空调器 |
WO2024076004A1 (ko) * | 2022-10-06 | 2024-04-1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살균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청정 장치 |
KR20240129480A (ko) | 2023-02-20 | 2024-08-27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휴대용 공기 청정기 |
KR20240129482A (ko) | 2023-02-20 | 2024-08-27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휴대용 공기 청정기 |
CN116911662B (zh) * | 2023-06-25 | 2024-04-16 | 施勒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人工智能的空气品质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18517762B (zh) * | 2024-07-25 | 2024-09-27 | 江苏乾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除菌消毒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545645A (zh) * | 1972-12-07 | 1974-02-15 | ||
JPS5570321A (en) * | 1978-11-17 | 1980-05-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ir purifier |
US4662912A (en) | 1986-02-27 | 1987-05-05 | Perkins Lynn W | Air purifying and stabilizing blower |
US4781526A (en) * | 1987-10-29 | 1988-11-01 | Clarence Mead | Fan and filter combination |
US4976753A (en) | 1989-09-01 | 1990-12-11 | Tatung Company Of America, Inc. | Snap-together housing for small appliances |
NO921853D0 (no) * | 1992-05-11 | 1992-05-11 | Iver Hansen | Luftrenser |
JP3147515B2 (ja) | 1992-08-18 | 2001-03-1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フラックス供給装置 |
US6136055A (en) * | 1995-08-14 | 2000-10-24 | Emerson Electric Co. | Self-contained portable/mountable air cleaner |
US5667564A (en) | 1996-08-14 | 1997-09-16 | Wein Products, Inc. | Portable personal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for destruction of airborne microbes and chemical toxins |
US5837020A (en) | 1997-06-20 | 1998-11-17 | Hmi Industries, Inc. | Room air cleaner |
US6017375A (en) | 1998-02-02 | 2000-01-25 | Carrier Corporation | Air purifier unit |
KR100307225B1 (ko) | 1998-09-10 | 2002-09-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사출성형되는상하부케이싱을구비한창문형공기조화기 |
KR100548036B1 (ko) * | 1998-12-31 | 2006-05-09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축류팬용 안내깃과 그 안내깃을 구비한 축류팬 슈라우드 조립체 |
DE69902574T2 (de) * | 1999-02-01 | 2003-04-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tockholm | Kommunikationsstation |
JP3507758B2 (ja) | 2000-03-27 | 2004-03-15 | 松下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多翼ファン |
KR100376824B1 (ko) | 2000-09-01 | 2003-03-19 | 만도공조 주식회사 | 에어콘용 흡입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6344065B1 (en) * | 2000-10-26 | 2002-02-05 | Paul Boulva | Air filter system for a vertical air blowing fan |
JP2002143282A (ja) * | 2000-11-10 | 2002-05-21 | Duskin Co Ltd | 薄箱設置型空気清浄機 |
JP3975839B2 (ja) | 2002-06-17 | 2007-09-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KR100491791B1 (ko) | 2002-09-24 | 2005-05-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20040056151A (ko) | 2002-12-23 | 2004-06-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JP3669994B2 (ja) * | 2003-09-22 | 2005-07-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車載用空気浄化装置 |
KR100631536B1 (ko) * | 2004-09-22 | 2006-10-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정화 로봇 및 그의 운전방법 |
KR100592096B1 (ko) * | 2004-10-08 | 2006-06-22 |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
CN100529572C (zh) | 2004-12-16 | 2009-08-19 | 协立空调株式会社 | 风量单元 |
JP4483602B2 (ja) | 2005-01-28 | 2010-06-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
KR101157669B1 (ko) | 2005-04-26 | 2012-06-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101158594B1 (ko) * | 2005-04-28 | 2012-07-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7537649B2 (en) | 2005-07-14 | 2009-05-26 |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 Air treatment system |
CN1896610A (zh) | 2005-07-15 | 2007-01-1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US7806961B2 (en) | 2006-03-17 | 2010-10-05 | E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ontrol interface for a variable speed fan device |
US7531141B2 (en) * | 2006-10-12 | 2009-05-12 | Airinspace B.V. | Mobile air decontamination and purification unit |
CN201063139Y (zh) * | 2007-06-28 | 2008-05-21 | 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 片状组合式的电脑机壳 |
KR100930308B1 (ko) * | 2008-06-05 | 2009-12-08 | 이희자 | 제습기능을 갖는 선풍기 |
US8083840B2 (en) | 2008-10-10 | 2011-12-27 | Headwaters R&D Inc | High cleaning efficiency room air cleaner with slim profile |
KR101560168B1 (ko) | 2008-12-03 | 2015-10-14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사류형 팬을 구비한 공기 청정기 |
US8273144B2 (en) | 2009-10-12 | 2012-09-25 | Lowe's Companies, Inc. | Air treatment device and housing for an air treatment device |
KR200465406Y1 (ko) * | 2011-01-14 | 2013-02-21 | 김대봉 | 휴대 겸용 공기청정기 |
DE102011016070A1 (de) | 2011-04-05 | 2012-10-11 | Daimler Ag | Klimatisierungs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s |
KR20130030381A (ko) | 2011-09-19 | 2013-03-27 | 황태선 | 자동차용 공기정화장치 |
TWI548813B (zh) * | 2012-03-13 | 2016-09-11 | Yi-Sheng Luo | A fanless fan with air cleaning function |
KR101373277B1 (ko) | 2012-06-19 | 2014-03-26 | 방유혁 | 차량용 다기능 공기 청정기 |
KR101564912B1 (ko) | 2012-08-24 | 2015-11-1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6068067B2 (ja) | 2012-09-06 | 2017-01-25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目封止ハニカム構造体 |
CN203710819U (zh) | 2012-10-19 | 2014-07-16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集尘用蜂窝过滤器 |
KR20140054655A (ko) | 2012-10-29 | 2014-05-09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기 |
KR20140142950A (ko) | 2013-06-05 | 2014-12-15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팬 |
DE102013015052B4 (de) * | 2013-09-12 | 2015-10-15 | Mann + Hummel Gmbh | Zyklon-Filtereinrichtung |
KR102122249B1 (ko) | 2013-10-15 | 2020-06-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9868082B2 (en) * | 2013-10-25 | 2018-01-16 | Abatement Technologies, Inc. | Portable air filtration unit |
KR20150051696A (ko) * | 2013-11-05 | 2015-05-13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터널 통과 시 차량의 창문 및 공조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05793578B (zh) | 2013-12-04 | 2018-10-16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风机和装载有该风机的室外单元 |
CN203950263U (zh) | 2014-03-28 | 2014-11-19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和具有散热模组的电子装置以及风扇固持结构 |
KR200475454Y1 (ko) | 2014-04-23 | 2014-12-02 | (주)어메이징그레이스 | 휴대용 공기 청정기능을 갖는 송풍장치 |
KR102231096B1 (ko) * | 2014-06-09 | 2021-03-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20150375602A1 (en) | 2014-06-27 | 2015-12-31 | Gerald A. Fields | Air Filtration Assembly |
US20150375154A1 (en) | 2014-06-28 | 2015-12-31 | Jie Rui Lai | Apparatus for creating constant stream of purified air |
KR20160015566A (ko) | 2014-07-31 | 2016-02-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20160027292A (ko) * | 2014-08-28 | 2016-03-10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9731577B2 (en) | 2014-10-21 | 2017-08-15 | Atieva, Inc. | EV multi-mod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KR102379346B1 (ko) | 2015-02-11 | 2022-03-29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101636067B1 (ko) | 2015-03-02 | 2016-07-05 | 백림화학주식회사 | 탈취장치 |
KR101733538B1 (ko) * | 2015-09-07 | 2017-05-08 | 티아이피인터내셔날 주식회사 | 차량에 탈부착이 용이한 휴대용 공기청정기 |
CN105089465B (zh) | 2015-09-14 | 2017-06-20 | 青岛兰道尔空气动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通风净化器 |
JP6656887B2 (ja) | 2015-11-10 | 2020-03-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ポータブル型空気清浄機 |
CN205174592U (zh) * | 2015-11-18 | 2016-04-20 | 成都理工大学 | 空气净化器 |
JP2017133416A (ja) * | 2016-01-27 | 2017-08-0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KR101901507B1 (ko) | 2017-01-23 | 2018-09-21 | 이형섭 | 휴대용 공기 저장 및 배출 장치 |
CN110869677B (zh) | 2017-05-18 | 2022-05-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KR102569298B1 (ko) * | 2017-05-18 | 2023-08-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US11826686B2 (en) | 2019-10-28 | 2023-11-28 | Lg Electronics Inc. | Portable air cleaner for kitchen |
KR20210050349A (ko) | 2019-10-28 | 2021-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퓨저, 디퓨저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
CN113983610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斜流风扇模块及具有斜流风扇模块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3983612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
2018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97A patent/KR10218061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404A patent/KR10218949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78A patent/KR20190029477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402A patent/KR10219156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CN CN201880058606.7A patent/CN11109402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99A patent/KR10222944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JP JP2020535949A patent/JP69412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CN CN201880058812.8A patent/CN11109402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TW TW107131957A patent/TWI771488B/zh active
- 2018-09-11 EP EP18854158.5A patent/EP3683074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US US16/646,257 patent/US117543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JP JP2020535950A patent/JP699351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EP EP18853715.3A patent/EP3683073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US US16/646,278 patent/US1152558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TW TW107131956A patent/TWI776950B/zh active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79A patent/KR10221221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03-14 KR KR1020190029570A patent/KR10241035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
- 2020-03-31 KR KR1020200039269A patent/KR20200050916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20-03-31 KR KR1020200039268A patent/KR10218815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3-31 KR KR1020200039267A patent/KR10215457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4-29 KR KR1020200052690A patent/KR10240129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4-29 KR KR1020200052691A patent/KR102222508B1/ko active IP Right Review Request
-
2021
- 2021-02-24 KR KR1020210025146A patent/KR10248423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1488B (zh) | 可攜式空氣淨化機 | |
JP2000512204A (ja) | 空気処理装置 | |
KR102718399B1 (ko)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
KR20190114766A (ko)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
KR102069576B1 (ko) |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의 거치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공기정화 시스템 | |
JP2006035220A (ja) | 空気処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