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4027B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94027B CN111094027B CN201880058812.8A CN201880058812A CN111094027B CN 111094027 B CN111094027 B CN 111094027B CN 201880058812 A CN201880058812 A CN 201880058812A CN 111094027 B CN111094027 B CN 1110940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fan
- portable air
- air purifier
- fil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2—Casings; Hou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 B01D46/0005—Mounting of filtering elements within casings, housings o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02—Casings; Hou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 B01D46/0004—Details of removable closures, lids, caps or filter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vehicle
- B60H1/00264—Transportable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21—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 B60H1/00428—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elect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5—Control members, e.g. levers or knobs
- B60H1/00657—Remote control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6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28—Ventilators, e.g. speed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73/00—Operation of fil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2273/30—Means for generating a circulation of a fluid in a filtration system, e.g. using a pump or a fa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B60H3/0658—Filter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arrangement in veh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的前方和后方开放;风扇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具备风扇;风扇罩,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且配置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前方并与所述风扇组件结合;以及过滤器模块,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配置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后方,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支撑面,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在所述风扇罩的后方与所述风扇罩面对;以及第二支撑面,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在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的前方与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隔着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结合,使得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固定到所述壳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携带使用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器是现代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设备,是过滤灰尘、微尘、超微尘等物理粒子、气味粒子、有害气体等化学物质以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而净化空气的装置。
由于城市化、产业化以及国际化等的影响,空气净化器演变为一般家庭中必不可少的设备。此外,由于微尘的增加、过敏患者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影响,其需求也急剧上升。
当空气净化器用于一般家庭中的超过100m2或更大的环境时,可以增加设备的尺寸。在所述设备中,可以组合使用对应灰尘等物理粒子的过滤器、对应煤气等化学物质的过滤器以及对应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过滤器。即,在较宽的空间中,可以使用可组合收容多种过滤器的大尺寸空气净化器。
但是,考虑空间活用性、移动性、能量消耗等方面,在诸如单间、车辆内部的较窄空间或公共图书馆等很宽的空间或室外使用较大尺寸的空气净化器的效率很低。此外,对于频繁移动的用户而言,与大尺寸的空气净化器相比,小尺寸、个人可携带使用的空气净化器更合适。在所述背景下,个人可携带使用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正在开发中。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以小而轻的形态制作,以便于携带。所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具有用户容易携带且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容易使用的优点。即,与长期待在诸如家的地方的人相比,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更适合于经常外出或在多个地方进行移动的用户。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设计成小又轻的形态,因此可以由使用者用手抬起使用,并且也可以以放置于桌子上或架子上的状态使用。此外,所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也可在车辆内部使用,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多种场所使用。
但是,这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容易携带且可设置到多种场所,与此相应地,更容易暴露在容易受到冲击的环境中。即,使用者在移动过程中也可能会把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掉到地上,并且放置于桌子或架子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也有可能因使用者的不注意而掉落到地上而受到冲击。
一般来说,对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而言,在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骨架的壳体结合有多种部件。例如,在壳体的前方结合有正面板而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的正面外观,在壳体的后方结合有背面板而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的背面外观。此外,在壳体的内部收容有风扇、过滤器等并与壳体相结合。
此外,为了防止因冲击而造成的破损,壳体由刚性高的材质制造。由此,即使因掉落等而对便携式空气净化施加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大部分也会被壳体阻断,从而便携式空气净化的内部部件受到壳体的保护。
但是,在该情况下,施加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冲击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更加集中施加于壳体和各部件之间的紧固部位。即,即使壳体的刚性变高,在壳体和各个部件之间的紧固部位集中受到冲击的影响,据此,很难避免发生其紧固部位破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善结构来使设备不会因壳体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紧固部位的破损而发生破损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在其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的前方和后方形成开放;风扇组件,其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并具备风扇;风扇罩,其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并且配置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前方并与所述风扇组件相结合;以及过滤器模块,其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并配置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后方,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支撑面,其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在所述风扇罩的后方与所述风扇罩面对;以及第二支撑面,其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在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的前方与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面对;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隔着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结合,使得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固定于所述壳体。
根据这种结构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仅仅通过用于使风扇罩和过滤器模块相结合的一次作业,来可以同时完成风扇罩、过滤器模块和包围并保护这些的壳体之间的结合,并且具有施加于空气净化器的冲击的影响不会集中到某一个部位,而使其广泛地分散的效果。
此外,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正面贯通形成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形成所述过滤器收容空间和所述风扇组件之间的通路,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六边形,优选地,多个所述贯通孔以蜂窝形状排列,从而在所述壳体主体的正面形成蜂窝结构。
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在过滤器壳体确保形成用于实现空气流动的通路,并且能够同时实现如确保过滤器壳体的刚性和轻量化的目标。
此外,优选地,背面板的上部侧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相结合,所述背面板的下部侧与背面罩的上部侧相结合,所述背面罩的下部侧与所述壳体相结合,所述背面罩的正面边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发生干涉,从而对所述背面罩的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
通过这种结构,当将所述背面罩设置于所述壳体时,不仅在所述背面罩的下部,而且在所述背面罩的上部也能对所述背面罩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由此,能够容易且快速实现所述背面罩的设置作业,并且能够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背面罩稳定地固定到所述壳体的规定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通过采用缓解传递到壳体的冲击的影响集中到特定部位的结构,来能够提供特定部位不会因冲击而容易破损,并且耐久性高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仅仅通过用于使风扇罩和过滤器模块相结合的一次作业,来可以同时完成风扇罩、过滤器模块和包围保护这些的壳体之间的结合,并且提供提高制造作业的便利性以及减少制造作业所需的费用和时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正面侧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显示图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背面侧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显示图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图1的Ⅳ-Ⅳ线的剖面图;
图5是显示图3所示的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显示图3所示的过滤器的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至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中的更换过滤器单元的方法的视图;
图1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3是显示应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正面侧的正面立体图;
图15是显示图14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显示图14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背面侧的背面立体图;
图17是显示图16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状态的背面分解立体图;
图18是沿着图14的ⅩⅧ-ⅩⅧ线的剖面图;
图19是将图18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结构分离出并显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显示图19所示的风扇罩和壳体的结合状态的视图;
图21是显示图20所示的电池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22是显示图21所示的风扇罩和背面罩的结合状态的视图;
图23是显示图18的ⅩⅩⅢ部分的放大图;
图2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正面的正面图;
图2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视图;
图26是显示图25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杯架(cup holder)的安装状态的视图;
图2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电池和传感器模块分离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显示图27所示的传感器模块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29是显示根据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过滤器模块、电池和传感器模块之间的结合前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显示图29所示的过滤器模块、电池和传感器模块之间的结合状态的视图;
图3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与安置装置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显示图31所示的安置装置的立体图;
图33是显示图3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与安置装置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显示图3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与安置装置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35是沿图33的ⅩⅩⅩⅤ-ⅩⅩⅩⅤ线的剖面图
图3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安置装置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37是显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安置于图36所示的安置装置的过程的视图;
图38是显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已安置于图37所示的安置装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3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4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41是显示沿图14的ⅩⅩⅩⅩⅠ-ⅩⅩⅩⅩⅠ线的剖面图;
图42是概略性地显示图41所示的风扇罩、壳体和过滤器壳体之间的结合结构的视图;
图43是沿图14的ⅩⅩⅩⅩⅢ-ⅩⅩⅩⅩⅢ线的剖面图;
图44是概略性地显示图43所示的风扇罩、壳体和过滤器壳体之间的结合结构的视图;
图45是显示沿图14的ⅩⅩⅩⅩⅤ-ⅩⅩⅩⅩⅤ线的剖面图;
图4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扇罩和风扇的正面图;
图47是显示风扇罩和风扇组件的放大图;
图48是沿风扇罩和风扇组件的剖面图;
图49是显示经由送风面排出的空气的速度分量的速度三角形的示意图;
图50是显示在导向叶片未安装有风扇罩的空气净化器的流动分析结果的示意图;
图5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流动分析结果的示意图;
图5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和风扇罩安装于导向叶片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图5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和风扇罩安装于导向叶片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54是显示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相连接的多个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56是显示图54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57至图59是显示根据车辆的启动或行驶与否而被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传感器模块检测的检测数据的示例图;
图6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获取为检测搭载状态而使用的学习数据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1是显示产生与图60所示的实施例相关的移动终端利用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接收的检测数据来生成学习数据的过程的一示例图;
图6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控制动作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6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64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65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二示例的流程图;
图66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三示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67是显示图5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四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及为了说明的明了程度和便利,图中所示的线的粗度或结构要素的尺寸等可以夸张地显示。此外,后述的用语是考虑本发明的功能来界定的,因此可以根据用户、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因此,应根据本说明书的整体内容来界定所述用语。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具有六面体形状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正面侧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显示图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后方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显示图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图1的Ⅳ-Ⅳ线的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大致可以形成为六面体形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包括:壳体120,其形成外观,且收容多个部件;正面板110,其结合到壳体120的前方;以及背面板170,其结合到壳体120的后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以具有整体上沿着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的、立起的六面体形状。因此,用户可垂直或平放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在如车辆内部那样发生晃动的地方能够防止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发生滚动。
如下定义方向。所谓“前方”是指正面板110从壳体120所处的方向,“后方”为其相反方向,是指背面板170从壳体120所处的方向。
[壳体]
图5是显示图3所示的壳体(case)的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5,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包括壳体120。壳体120具有背面开放的六面体形状,在壳体120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间。壳体120包括正面部和面向正面部的面呈开放的背面部。作为示例,壳体120可由金属材料形成,例如铝材料。
壳体120的背面部形成开放,以便吸入外部空气。通过如此开放的背面部,多个部件可设置到壳体120的内部空间。通过开放的背面部,可在壳体120的内部装卸于后述的过滤器单元。在呈开放的背面部结合有背面板170,因此呈开放的背面部可以被覆盖。
在壳体120的一侧设置有电源按钮183,以接通或断开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电源。此外,在壳体120的一侧设置有与电源按钮183相邻而配置的风量调节按钮185,从而可增加或减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风量。
在壳体120的另一侧设置有钩部122a,其用于限制结合带状的手柄部15(参照图13)。通过手柄部15,可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携带便利性。
[正面板]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包括配置在壳体120前方的正面板110。作为示例,正面板110可由塑料树脂材料形成。正面板110是,由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净化了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部分。为此,在正面板110设置有多个排出口111。作为示例,可通过贯通或切开正面板110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多个排出口111。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内部中被净化了的空气,可以经由多个排出口111而均匀地排出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前方。
作为示例,正面板110可具有平板形状。此外,在正面板110设置有正面板结合部113,正面板结合部113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后方延伸。正面板结合部113是用于结合到壳体120的正面部的部件。为此,正面板结合部113与形成于壳体120的正面部的正面板结合槽121a相结合。此时,正面板110可设置为覆盖壳体120的整个正面部。
此外,在正面板110还包括正面板锁定部115(如图3所示),正面板锁定部115用于与壳体120的正面部挂止并被限制。正面板锁定部115与正面板结合部113一起结合到壳体120,由此能够提供用于牢固地安装正面板110的结构。
正面板锁定部115从正面板结合部113的一侧凸出形成。此外,正面板锁定部115与形成在壳体120正面部的正面板锁定槽121b(如图5所示)挂止并被限制。作为示例,正面板锁定部115可形成为挂钩形态,可以以挂钩方式紧固到正面板锁定槽121b。多个正面板锁定部115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正面板结合部113。
[背面板]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还可包括背面板170,背面板170配置在壳体120的后方。作为示例,背面板170可由塑料树脂材料形成。背面板170是外部空气吸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内部的部分。为此,在背面板170设有多个吸入口173。可通过贯通或切开背面板170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多个吸入口173。外部空气可经由多个吸入口173而容易吸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内部。
背面板170与壳体120结合,从而覆盖壳体1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在此种背面板170设有凹陷面171,所述凹陷面171的至少一部分从前方朝向后方凹陷而成。在凹陷面171可设有多个吸入口173。作为示例,多个吸入口173可对称地配置在凹陷面171的两侧。通过配置如上的吸入口173,来能够经由吸入口173容易地吸入外部空气。
稍后将详细说明背面板170。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
图6是显示图3所示的过滤器的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3至图6,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包括:正面板110、壳体120、上部风扇组件130、下部风扇组件135、过滤器安装部140、电池150、过滤器单元160、以及背面板170。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还可包括:上部风扇组件130、下部风扇组件135、或用于控制过滤器单元160的副印刷电路板180以及主印刷电路板(PCB)190。
在本文中,上部风扇组件130、下部风扇组件135、过滤器安装部140、电池150、过滤器单元160、副印刷电路板180以及主印刷电路板190全部收容在壳体120的内部。此外,背面板170盖住壳体1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由此能够保护配置在壳体120内部的部件。
[壳体的详细结构]
如前所述,壳体120可形成为,具有内部空间且背面部开放的六面体形状。此外,在壳体120的内部空间依次配置有风扇组件130、135、过滤器安装部140及过滤器单元160。此时,风扇组件130、135、过滤器安装部140及过滤器单元160可在风扇组件130、135的风扇的轴向上重叠配置。即,构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多个部件沿着横向整齐配置。
壳体120包括:正面部121、侧面部122、顶面部123及底面部124。
在正面部121结合有正面板110。为此,正面部121包括用于使正面板110插入的正面板结合槽121a。作为示例,正面板结合槽121a可形成为沿着壳体正面部121的边缘朝向内侧凹陷的形态。此外,正面板结合槽121a设置为正面板110的正面板结合部113以贴紧的方式插入于所述正面板结合槽121a。
在壳体的正面部121还可设置有正面板锁定槽121b,正面板锁定槽121b与正面板110的正面板锁定部115结合。作为示例,正面板锁定槽121b可形成为正面板结合槽121a的一部分进一步凹陷的形态。此外,正面板锁定部115可以挂止并限制于正面板锁定槽121b。正面板锁定槽121b设置有多个,并且可以分别设置在与正面板锁定部115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壳体的正面部121还可设置有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所述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用于排出经过上部风扇组件130的空气。通过贯通或切开壳体的正面部121的一部分来形成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多个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分别隔开间隔而配置在壳体正面部121。作为示例,多个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配置成辐射状而形成风扇(fan)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多个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也可配置成格子状等多种形态。
此外,在壳体的正面部121还可设置有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该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用于排出经过下部风扇组件135的空气。通过贯通或切开壳体正面部121的一部分来形成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多个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分别隔开间隔而配置在壳体的正面部121。作为示例,与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相同地,多个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可配置成辐射状而形成风扇形状。
即,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可形成为与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相同的形状。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隔开间隔而配置在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的下侧。通过该结构,经过上部风扇组件130的空气经由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排出,并且经过下部风扇组件135的空气可经由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扇组件为两个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一个风扇组件实现。此时,可以设置上部风扇组件或下部风扇组件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另一示例,可具备三个以上的风扇组件。
此外,壳体120还可包括用于与带状的手柄部15相结合的钩部122a。钩部122a与额外的手柄部15相结合,所述手柄部15用于让用户容易携带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或容易将其绑到器具上。通过该结构,能够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携带便利性。钩部122a可配置于壳体侧面部122。但不限于此,钩部122a还可配置在壳体的正面部121或壳体的顶面部123。
此外,在壳体120还可设置有按钮贯通孔123a,所述按钮贯通孔123a用于使电源按钮183及风量调节按钮185露出于外部。按钮贯通孔123a可理解为,用于将位于壳体120内部的电源按钮183及风量调节按钮185露出于壳体120外部的孔。按钮贯通孔123a可形成为两个,由此可以分别向外部露出电源按钮183和风量调节按钮185。作为示例,按钮贯通孔123a可形成于壳体的顶面部123,但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壳体120还可包括背面板锁定槽(图中未显示),其用于与背面板170相结合。背面板锁定槽设置在壳体120的内侧面。作为示例,壳体顶面部123的内侧一部分凹陷或被切开而形成背面板锁定槽。此外,背面板锁定部175可以挂止于背面板锁定槽并被限制。背面板锁定槽可设置有多个,且可分别设置在与背面板锁定部175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壳体120还可设置有用于与背面板170结合的磁铁124a。磁铁124a可包括永久磁铁。作为示例,磁铁124a可由具有一个极的单一磁铁构成。此外,磁铁124a也可以与后述的磁铁结合部177发生反应,由此通过磁耦合(吸引力)来与磁铁结合部177相结合。
[上部风扇组件及下部风扇组件]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包括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后方吸入空气并朝向前方排出空气。此时,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配置。即,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可配置成在垂直方向上重叠。
此外,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可配置成与形成于壳体的正面部121的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及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相对。因此,经由背面板170而吸入的空气可分别穿过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并经由正面板110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形成为相同的尺寸及形状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可具有相互不同的尺寸及形状。
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包括: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上部风扇131及下部风扇136;对上部风扇131及下部风扇136赋予旋转力的上部风扇马达(图中未显示)及下部风扇马达(图中未显示);以及分别与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相结合的上部风扇托架133和下部风扇托架138。
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可包括轴流扇。因此,经由背面板170而吸入到壳体120内部的空气朝向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的轴向被吸入,并且朝向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的轴向排出。
在上部风扇马达及下部风扇马达分别结合有马达轴,各个马达轴可以分别与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相结合。作为示例,上部风扇马达及下部风扇马达可包括可调节频率的BLDC马达。
上部风扇托架133和下部风扇托架138与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相结合,由此可对穿过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的空气的流动进行引导。为此,上部风扇托架133和下部风扇托架138包括上部托架开口部133a和下部托架开口部138a,所述上部托架开口部133a和所述下部托架开口部138a用于将空气引导至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的吸入侧。
即,经由背面板170而吸入到壳体120内部的空气,穿过上部托架开口部133a和下部托架开口部138a并被吸入到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作为示例,上部托架开口部133a和下部托架开口部138a具有圆形形状,并且构成为可以分别使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插入。
此外,在上部风扇托架133和下部风扇托架138还包括托架紧固部133b、138b,所述托架紧固部133b、138b用于与壳体120紧固。托架紧固部133b、138b可通过紧固部件来紧固到壳体的正面部121。此时,托架紧固部133b、138b可以与紧固凸柱(图中未显示)相接触,该紧固凸柱(图中未显示)设置在壳体的正面部121的内侧。因此,规定的紧固部件可贯通托架紧固部133b、138b并连结于紧固凸柱。
[过滤器安装部及电池]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用于安装过滤器单元160的过滤器安装部140;以及电池150。过滤器安装部140配置在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的后方。
过滤器安装部140包括:底座部141,其用于设置底座电池150;以及凹陷部142,底座部141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用于安装过滤器单元160的空间。凹陷部142可以与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的背面相接触。
底座部141可具有立起的板形状。作为示例,底座部141可以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四边形板形状。此外,电池150可设置在底座部141的下部位置。考虑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重心,电池150尽量位于底座部141的下部位置。作为示例,电池150可配置在过滤器单元160的下方。
电池150可提供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进行驱动的电源。为此,电池150可以与上部风扇组件130、下部风扇组件135、副印刷电路板180、主印刷电路板190及过滤器单元160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电连接。
凹陷部142,通过底座部141的一部分朝向前方凹陷来形成用于安装过滤器单元160的安装空间。凹陷部142可形成为,在底座部141中的除了设置有电池150的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朝向前方凹陷而成的形态。
凹陷部142可以向前方凸出与过滤器单元160的厚度相对应的长度。因此,过滤器单元160可稳定地支撑在凹陷部142的内侧。此时,在凹陷部142的内侧面可设置有用于稳定地安装过滤器单元160的安装槽或安装凸起。通过该结构,过滤器单元160可经由过滤器安装部140的呈开放的背面而安装到过滤器安装部140的内侧。
此外,在凹陷部142还可具备导孔142a、142b,所述导孔142a、142b用于将穿过过滤器单元160的空气引导至风扇131、136的轴向吸入侧。
导孔142a、142b包括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配置在凹陷部142的正面部。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凹陷部142的正面部形成为四边形的例子。此外,在凹陷部142的正面部上部配置有上部导孔142a,在其下部可配置下部导孔142b。即,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此时,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配置成分别与上部托架开口部133a和下部托架开口部138a相向。
作为示例,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可形成为大致的圆形形状。此外,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可分别与上部托架开口部133a和下部托架开口部138a构成同心。因此,经由背面板170而吸入的空气穿过过滤器单元160的同时被净化,被净化的空气可分别经由上部导孔142a和下部导孔142b流向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侧。
此外,在凹陷部142的正面可设置有安装部紧固部142c、142d,所述安装部紧固部142c、142d用于将上部风扇组件130、下部风扇组件135及过滤器安装部140同时紧固于壳体120。
安装部紧固部142c、142d包括:上部安装部紧固部142c;以及配置在上部安装部紧固部142c下方的下部安装部紧固部142d。此时,上部安装部紧固部142c及下部安装部紧固部142d可设置有多个,通过切开或贯通凹陷部142的正面的一部分来形成多个上部安装部紧固部142c及下部安装部紧固部142d。
作为示例,上部安装部紧固部142c与上部导孔142a邻接而配置,下部安装部紧固部142d与下部导孔142b邻接而配置。此外,上部安装部紧固部142c和下部安装部紧固部142d配置成分别与上部托架紧固部及下部托架紧固部133b、138b相向。
因此,可通过单个连结部件来一次性地紧固过滤器安装部140和上部风扇/下部风扇组件130、135及壳体120。通过该结构,可在壳体120的内部容易组装上部风扇/下部风扇组件130、135及过滤器安装部140。
[过滤器单元]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过滤器单元160,该过滤器单元160用于对灰尘/微尘/超威尘等物理粒子、气味粒子/有害气体等化学物质、以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中的任意一个进行过滤,由此净化空气。
即,过滤器单元160是,用于对灰尘等物理粒子进行过滤的集尘过滤器、用于对气体等化学物质进行过滤的脱臭过滤器、或用于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过滤的除菌过滤器中的任意一个。
在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安装有过滤器部160,过滤器部160包括集尘过滤器、脱臭过滤器及除菌过滤器中的任意一个。因此,根据用户的喜好,可以选择使用集尘过滤器、脱臭过滤器及除菌过滤器中的任意一个。即,根据所选择的过滤器种类,可以改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目的或性能。
作为示例,集尘过滤器可包括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igh efficiencyparticulatae air filter)。此外,脱臭过滤器可包括活性炭过滤器(Carbon filter)。此外,除菌过滤器可包括离子电容器(Ionizer)。但不限于此,集尘过滤器、脱臭过滤器及除菌过滤器可包括多种过滤器。
过滤器部160可以安装在过滤器安装部140或可以从其拆卸。
具体来说,过滤器部160可安装在过滤器安装部140的凹陷部142的内侧。此时,在过滤器部160可设置有用于与设置于凹陷部142内侧的安装槽或安装凸起相结合的突起或槽。因此,可以在过滤器部160从过滤器安装部140不拆卸或不发生摇晃的情况下,稳定地对过滤器部160进行支撑。作为示例,过滤器部160可具有六面体形状,但不限定于此。
[副印刷电路板及主印刷电路板]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还包括副印刷电路板180,该副印刷电路板180具备电源按钮183及风量调节按钮185。
副印刷电路板180包括:副基板181;设置在副基板181的电源按钮183;以及风量调节按钮185。电源按钮183执行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电源接通或断开的功能。此外,风量调节按钮185执行增加或减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风量的功能。副印刷电路板180与后述的主印刷电路板190电连接。
副印刷电路板180在壳体120的内部可配置于最上侧。即,副印刷电路板180配置在上部风扇组件130和过滤器部160的上侧。此时,电源按钮183和风量调节按钮185经由设置在壳体顶面部123上的按钮贯通孔123a而露出到壳体120的外部。因此,用户通过操作露出的按钮,来可接通/断开(On/Off)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或者可调节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风量。
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还可包括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整个硬件模块进行管理的主印刷电路板190。即,主印刷电路板190可发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控制部的功能。
主印刷电路板190在壳体120的内部可以配置于下部风扇组件135的下方。作为示例,主印刷电路板190配置成立起的形态,由此可被设置于壳体120内侧的基板支撑部支撑。
主印刷电路板190包括:主基板191;以及设置在主基板191的多个组件193。主基板191可与上部风扇组件130、下部风扇组件135、电池150及副印刷电路板180电连接。主印刷电路板190基于由电源按钮183和风量调节按钮185所输入的指令,对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进行控制。
此外,主印刷电路板190可与过滤器部160电连接。作为示例,在过滤器部160包括离子电容器的情况下,主印刷电路板190与离子电容器电连接,由此可控制成向离子电容器供电。作为另一示例,过滤器部160与电池150电连接,据此,过滤器部160可直接从电池150接收电力。
[背面板的详细结构]
如前所述,背面板170是,配置在壳体120的后方,并且外部空气被吸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内部的部分。背面板170结合到壳体120的后方,由此覆盖壳体1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
背面板170还包括背面板锁定部175,该背面板锁定部175用于挂止于壳体120的背面部并被限制。背面板锁定部175构成为,结合到壳体120的后端部,并且用于牢固地安装背面板170的结构。
背面板锁定部175可从背面板170的上端部凸出形成。此外,背面板锁定部175可挂止在形成于壳体120的顶面部123内侧的背面板锁定槽(图中未显示)并被限制。作为示例,背面板锁定部175形成为钩子形态,由此以钩子方式紧固到背面板锁定槽。多个背面板锁定部175可以隔开间隔而配置于背面板170。
在此,可将背面板锁定部175命名为“第一固定部”。
此外,背面板170上还包括磁铁结合部177,该磁铁结合部177用于贴紧于壳体120的背面部。磁铁结合部177与设置于壳体120内侧的磁铁124a相结合,背面板170设置为不会从壳体120脱离的结构。
磁铁结合部177可设置于背面板170的下端部。即,磁铁结合部177可安装在与磁铁124a对应的位置。
磁铁结合部177包括用于与磁铁124a结合的磁性体。即,磁铁结合部177可包括金属体或磁铁。因此,当背面板170结合到壳体120的背面时,磁铁结合部177与磁铁124a发生反应,从而通过相互吸引力来固定到磁铁124a。因此,背面板170可以不会摇晃而被固定。
在此,可将磁铁结合部177命名为“第二固定部”。
[过滤器部的装拆变得容易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在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中,可在壳体120内容易装拆过滤器部160。作为示例,为了扫除沉积于包括在过滤器部160中的集尘过滤器上的灰尘,过滤器部160可以从壳体120内装拆。作为另一示例,在目前安装的过滤器部160为集尘过滤器的情况下,为了将集尘过滤器更换为其他过滤器(即,脱臭过滤器或除菌过滤器),可装拆过滤器部160。
图7至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中的更换过滤器部的方法的视图。
为了更换过滤器部160,如图7和图8所示,首先分离出结合到壳体120后方的背面板170。之后,将壳体120的内部(即,安装在过滤器安装部140的过滤器部160)拉出到外部。例如,若过滤器部160为集尘过滤器,则在对过滤器部160进行清扫之后,可将过滤器部160重新安装到过滤器安装部140。或者,在分离出过滤器部160之后,可将其他过滤器(即,包括脱臭过滤器或除菌过滤器的过滤器部160)安装到过滤器安装部140。
当过滤器部160安装到过滤器安装部140时,将背面板170再次结合到壳体120的后方。此时,首先将背面板170结合到壳体120的上部。为了将背面板170结合到壳体120,如图9所示,可将背面板锁定部175插入结合于背面板锁定槽,该背面板锁定部175设置于背面板170的上端部,该背面板锁定槽形成于壳体120的内侧。随后,背面板170的上部固定到壳体120。
当背面板170的上部固定到壳体120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将背面板170的下部移动到壳体120侧。这样,磁铁结合部177将会靠近于磁铁124a,所述磁铁结合部177设置在背面板170的下部,所述磁铁124a设置在壳体120的内侧。
若磁铁结合部177靠近磁铁124a,则磁铁结合部177与磁铁124a发生反应,从而通过相互吸引力来结合到磁铁124a。通过该结构,背面板170的下部容易结合到壳体120,从而可牢固地固定背面板170的下部。
如上所述,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中,可在壳体120内简单装拆过滤器部160,从而具有针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过滤器管理及维护变得容易的优点。此外,过滤器部160不仅可以适用集尘过滤器,还可适用脱臭过滤器或除菌过滤器,因此具有用户可根据喜好选择使用希望的过滤器的优点。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
图1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的状态的剖面图。
参照图11和图12,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进行动作时,将会产生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后方朝向前方的空气流动。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路径具有平直度。
具体来说,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内部的空气流动是由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的驱动而产生的。即,当上部风扇131和下部风扇136进行驱动时,室外空气经由设置在背面板170的吸入口173而被吸入到壳体120的内部。
即,经由吸入口173而吸入到壳体120的室外空气,穿过与背面板170邻接配置的过滤器部160,在此过程中,从空气中过滤掉灰尘等物理粒子,气体等化学物质、细菌、病毒等。
如前所示,穿过过滤器部160而净化了的空气被过滤器安装部140的导孔142a、142b引导,由此流向配置于过滤器部160前方的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侧。在本实施例中,用于产生空气流动的风扇组件130、135包括两个,因此具有显著增加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吸入风量及排出风量的优点。不仅如此,由于两个风扇组件130、13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因此可实现不仅风量增加、尺寸也能够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变得紧凑。
此外,穿过上部风扇组件130和下部风扇组件135的空气,在穿过壳体正面部121的上部空气排出部121c和下部空气排出部121d之后,经由设置在正面板110的排出口111而排出到外部。因此,可以朝向面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用户迅速供给被净化的空气。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使用例]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用于单间房、办公室、车辆内部以及区隔的室内空间。尤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与大型空气净化器相比,净化能力相对较小,因此,优选在小于一定面积的室内空间中使用。
下面,作为示例,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用于车辆内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3是显示应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状态的示意图。
参照图13,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位于车辆内部20。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放置于车辆内部20的结构物上。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形成为大致的六面体形状,因此可立设或平放在相对平坦的表面上。即,由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姿态或设置位置没有限制,因此能够以多种姿态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
此外,作为示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放置于车辆内部20的仪表板(Dashboard)21上。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可配置成用于排出空气的排出口朝向位于驾驶座上的用户而平放的状态。然后,被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净化了的空气可以经由排出口提供给驾驶座上的用户。
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的一侧可设置有带状的手柄部15。因此,用户可将手柄部15挂在车辆内部20的任意的结构物上并使用。
如前所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配置在多种空间及多种姿态中,并且具有能够向用户稳定提供净化空气的优点。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外观]
图1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正面侧的正面立体图;图15是显示图14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显示图14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背面侧的背面立体图;图17是显示图16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分解状态的背面分解立体图;图18是沿着图14的ⅩⅧ-ⅩⅧ线的剖面图。
参照图14至图17,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可大致上形成为六面体形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包括壳体520、正面板510、以及背面板570。
壳体52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部骨架。在所述情况下,在壳体520中收容有多个部件。
正面板510结合到壳体520的前方。正面板51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正面外观。
背面板570结合到壳体520的后方。背面板57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外观。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在整体上可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较长的、立起的六面体形状。因此,用户可直立或平放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而使用。此外,即便在如车辆内部那样发生晃动的地方中以平放的状态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也不会发生滚动而稳定保持其位置。
如下定义方向。所谓“前方”是指正面板510从壳体520所处的方向,“后方”为其相反方向,是指背面板520从壳体520所处的方向。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包括:正面板510;壳体520;风扇罩530;风扇组件540、545;过滤器模块550;电池560;背面板570;以及背面罩580。
正面板51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最前方,由此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正面外观。被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净化了的空气经由正面板510排出到外部。为此,在正面板510设置有多个排出口510a。
壳体52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观骨架。由壳体52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顶面、侧面、底面外观。在壳体52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在该收容空间收容有风扇罩530、风扇组件540、545、电池550、过滤器模块550等的构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各种部件。壳体520优选具有充分的强度,以保护如上所述那样收容的部件不受外部冲击。
风扇罩530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的前方。即,风扇罩530在壳体520的内部配置于正面板510与风扇组件540、545之间。
风扇罩530将风扇组件540、545固定到壳体520的内部。此外,风扇罩530还具有对空气流动进行引导的作用,使得由风扇组件540、545吹出的空气不会向周边扩散,而是朝向前方前进。并且,风扇罩530还可有助于过滤器模块550和电池560的固定。
风扇组件540、545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即,风扇组件540、545配置在风扇罩530的后方及过滤器模块550的前方。风扇组件540、545起到: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吸入空气并朝向前方排出空气的作用。
过滤器模块550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与背面板570之间。即,过滤器模块550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的后方和背面板570的前方。过滤器模块550具有对经由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而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作用。被过滤器模块550净化了的空气,经过风扇组件540、545、风扇罩530、正面板510而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排出。
电池560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于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的下部。电池560可提供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进行驱动的电源。为此,电池560可与风扇组件540、545、过滤器模块550以及后述的副印刷电路板590和主印刷电路板595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电连接。
背面板570与背面罩580一起配置在壳体520的最后方,并且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外观。背面板570配置在过滤器模块560的后方。外部空气经由背面板570而吸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为此,在背面板570具备有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
此外,背面罩580与背面板570一起配置在壳体520的最后方,并且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外观。背面罩580配置在电池560的后方。根据本实施例,过滤器模块550的背后区域被背面板570覆盖。此外,电池560的背后区域被背面罩580覆盖。
[壳体的结构]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包括壳体520,该壳体52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观骨架。在壳体52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的前方及后方形成开放。
根据本实施例,壳体520形成为其正面和背面呈开放的六面体形状,在壳体520的内部形成前方及后方呈开放的收容空间。壳体520可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壳体520由轻且高强度的铝材形成的例子。
壳体520的背面形成开放,以便吸入外部空气。此外,壳体520的正面形成开放,以便排出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被净化了的空气。经由呈开放的壳体520的正面和背面,构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多个部件可设置到壳体520的收容空间。
后述的过滤器559经由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而在壳体520的内部进行装拆。在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结合有背面板570。结合到壳体520的背面板570覆盖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
壳体520形成为其正面及背面呈开放的六面体形状,并且可包括侧面部521、顶面部523、第一连接面部525、底面部527及第二连接面部529。
侧面部521形成壳体520的侧面。侧面部521形成为纵向的平面,该纵向的平面用于形成阻挡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的侧部的壁面。在壳体520设置有一对侧面部521,所述一对侧面部521相互面对,并且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此时,一对侧面部521沿着侧方向相互并排地配置。
顶面部523配置在侧面部521的上部,并且形成与该对侧面部521的间隔方向平行的平面、即横向方向上的平面。顶面部523形成壳体520的上部面。
第一连接面部525配置在侧面部521与顶面部523之间。第一连接面部525分别配置在顶面部523的一侧端部和配置于其下部的侧面部521之间,以及顶面部523的另一侧端部和配置于其下部的侧面部521之间。
各个第一连接面部525分别使侧面部521与顶面部523之间圆滑地连接。第一连接面部525将侧面部521和顶面部523相连接的壳体520的上部角部形成为圆形(round),由此产生提高制品的安全性及外观美观的作用。
底面部527配置在顶面部523和侧面部521的下部,并且形成与顶面部523平行的平面。底面部527形成壳体520的底面。此外,底面部527还可以是用于支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部分,使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维持立起的姿态。
第二连接面部529配置在侧面部521和底面部527之间。第二连接面部529分别配置在底面部527的一侧端部和配置于其上部的侧面部521之间,以及底面部527的另一侧端部和配置于其上部的侧面部521之间。
各个第二连接面部529分别使侧面部521与底面部527之间圆滑地连接。第二连接面部529将侧面部521和底面部527相连接的壳体520的底部角部形成于圆形,由此产生提高制品的安全性和外观美观的作用。
在壳体520的前方边缘形成有前方槽520a。前方槽520a形成为壳体520的前方边缘的一部分朝向后方凹陷而成的形态。因此,在壳体520的前方边缘形成有朝向收容空间的内侧比其外侧更靠向壳体520的后方凹陷台阶。
此外,在壳体520的后方边缘形成后方槽520b。后方槽520b形成为壳体520的后方边缘的一部分朝向前方凹陷的祥泰。因此,在壳体520的后方边缘形成有,朝向收容空间的内侧比外侧向壳体520的前方凹陷的台阶。
另外,在壳体520的上部、即壳体520的顶面部523可设置有电源按钮592。电源按钮592设置成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电源进行接通和断开的操作按钮。
此外,在壳体520的上部还可同时设置有风量调节按钮593。风量调节按钮593设置成用于增加或减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风量的操作按钮。风量调节按钮593可与电源按钮592邻接配置,以便用户容易识别并进行操作。
此外,在壳体520设置有按钮贯通孔523a,该按钮贯通孔523a用于将电源按钮592及风量调节按钮593露出于外部。按钮贯通孔523a设置成,用于将位于所述壳体520内部的电源按钮592及风量调节按钮593露出到壳体520外部的孔。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壳体520的顶面部523设置有两个按钮贯通孔523a的例子。其中之一用于将电源按钮592露出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部,而另一个用于将风量调节按钮593露出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部。
作为另一示例,根据设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按钮数量,可以将按钮贯通孔523a设置成一个或三个以上,还可设置在不是顶面部523的另一面。
并且,在壳体520可以设置有用于将绑带(strap)501结合到壳体520的绑带结合部505。绑带501设置成用户可以用手抓住。用户不需直接用手抓住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而是可以抓住住绑带501而举起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即,通过绑带501可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携带便利性。
绑带结合部505和绑带501可配置在顶面部523和第一连接面部525的边界或第一连接面部525。绑带结合部505和绑带501配置在该位置的原因是,为了使绑带501的存在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使用产生的坏影响最小化。
即,若将绑带结合部505和绑带501配置在顶面部523和第一连接面部525的边界或第一连接面部525,则在以立起的状态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时,可以减少绑带501妨碍电源按钮592或风向调节按钮593的操作的可能性。
此外,若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绑带结合部505和绑带501,则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以平放的状态使用时,绑带501被压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据此,可减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安装状态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
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可划分为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当将收容空间划分为上下方向时,上部的区域成为第一区域A,而其下部的区域成为第二区域B。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不是物理上划分的区域,而仅仅是概念上划分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例,在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结构中,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配置在第一区域A,而电池550配置在第二区域B。
[正面板]
正面板51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最前方,并且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正面外观。在正面板510设有多个排出口510a。
作为示例,可通过正面板510的至少一部分贯通或切开来形成多个排出口510a。如上所述,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被净化了的空气,经由如上所述那样形成的多个排出口510a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正面板510形成为板形状的例子。在正面板510设有正面板结合部513,正面板510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正面板结合部513。
正面板结合部513是,用于将正面板510固定到壳体520的前方的结构。正面板结合部513与在壳体520的内部配置于最前方的风扇罩530相结合,由此可以固定在壳体520的前方。此时,正面板513与风扇罩530之间的结合可以构成如下形态:正面板结合部513插入结合于在风扇罩530所形成的正面板结合槽531a。
作为另一示例,正面板结合部513能够以直接结合到壳体520的前方边缘的形态固定在壳体520的前方。此时,在壳体520的前方边缘可形成有用于使正面板结合部513插入结合的结合槽。
此外,在正面板510还可设置正面板锁定部515。正面板锁定部515是为了与正面板结合部513一起将正面板510牢固地安装到壳体520前方而设置的。
正面板锁定部515可形成为从正面板结合部513的一侧凸出的形态。正面板锁定部515经由形成于风扇罩530边缘的正面板锁定槽531b而结合到风扇罩530。
作为示例,正面板锁定部515可形成为钩子形态。正面板锁定部515可以以钩子方式连结到风扇罩530。在正面板结合部513可配置有以预定间隔隔开的多个正面板锁定部515。
[风扇罩的结构]
风扇罩530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风扇罩530配置在正面板510与风扇组件540、545之间,以及正面板510与电池560之间。即,在风扇罩530的前方配置有正面板510,在风扇罩530的后方配置有风扇组件540、545及电池560。
在风扇罩530可设置有用于使正面板510插入的正面板结合槽531a。作为示例,风扇罩530的边缘朝向内侧凹陷而形成正面板结合槽531a。正面板510与风扇罩530之间的结合是,可通过将正面板结合部513插入结合于正面板结合槽531a的外侧来实现的。
此外,在风扇罩530可设置有正面板锁定槽531b,正面板锁定槽531b用于与正面板510的正面板锁定部515结合。作为示例,正面板结合槽531a的一部分进一步凹陷而可以形成正面板锁定槽531b。
正面板510的正面板锁定部515可以以钩子方式紧固于正面板锁定槽531b。在风扇罩530,多个正面板锁定槽531b可分别配置在与正面板锁定部515对应的位置。
另一方面,风扇罩530可包括上罩部531和下罩部535。当在上下方向上划分风扇罩530时,上部的区域成为上罩部531,下部的区域成为下罩部535。
上罩部531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的前方。在上罩部531设置有空气排出部532、533。上罩部531的一部分贯通或被切开而形成空气排出部532、533。空气排出部532、533在风扇罩530上形成通路,所述通路用于使壳体520的前方和风扇组件540、545的风扇541、546之间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设有两个风扇组件540、545的例子。即,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上下配置有。
因此,在风扇罩530也配置有两个空气排出部532、533。即,上部空气排出部532和下部空气排出部533在上罩部531上下配置。
经过上部风扇组件540的空气,经由上部空气排出部532而排出到前方;经过下部风扇组件545的空气,经由下部空气排出部533而排出到前方。
作为另一示例,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可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的风扇组件,因此,在风扇罩也可以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空气排出部。
此外,在上罩部531设置有第一紧固凸柱531c。第一紧固凸柱531c从上罩部531的背面朝方凸出形成。第一紧固凸柱531c可插入结合于风扇组件540、545。通过第一紧固凸柱531c与风扇组件540、545之间所形成的结合,来可形成风扇罩530与风扇组件540、545之间的结合。
并且,在上罩部531还可设有第二紧固凸柱531d。第二紧固凸柱531d从上罩部531的背面朝向后方凸出形成。第二紧固凸柱531d可插入结合于过滤器模块550。由于第二紧固凸柱531d与配置于风扇组件540、545的后方的过滤器模块550相结合,因此第二紧固凸柱531d以比第一紧固凸柱531c更长的长度凸出。
下罩部535配置设置有空气排出部532、533的上罩部531的下部。下罩部535配置到壳体520内部的第二区域B。与此相比,上罩部531配置到壳体520内部的第一区域A。
下罩部535配置在电池560的前方。下罩部535遮蔽电池560的前方,并且在前方对电池560进行支撑。
在下罩部535可设有第三紧固凸柱535a。第三紧固凸柱535a形成为从下罩部535的背面朝向后方凸出。第三紧固凸柱535a可插入结合到过滤器模块550。即,第二紧固凸柱531d在第一区域A成为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位置,第三链接突台535a在第二区域B成为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位置。
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通过上部的第二紧固凸柱531d和下部的第三紧固凸柱535a来可以在多个位置相互结合。因此,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能够变得更强且稳定。此外,配置在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配置的风扇组件540、545,也可以稳定地固定在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
此外,在下罩部535还可设有第四紧固凸柱535b。第四紧固凸柱535b形成为从下罩部535的背面朝向后方凸出。第四紧固凸柱535b可插入结合到电池560。通过第四紧固凸柱535b与电池560之间形成的接合,来可实现风扇罩53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风扇组件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包括风扇组件540、545,该风扇组件540、545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吸入空气,并且朝向前方排出空气。
风扇组件540、545配置在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即,在风扇组件540、545的前方配置有风扇罩530,而在风扇组件540、545的后方配置有过滤器模块550。
风扇组件540、545收容到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第一区域A。因此,风扇组件540、545配置在风扇罩530的上罩部531和下罩部535中的与上罩部531的背面面对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设有两个风扇组件540、545的例子。据此,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设有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
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即,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
此外,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可配置成与形成于风扇罩530的空气排出部532、533相互面对。因此,经由背面板570而吸入到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的空气,在分别经过上部空气排出部532和下部空气排出部533之后,可经由正面板510朝向前方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形成为相同尺寸及形状的例子。但是,与其不同地,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尺寸和形状。
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分别包括风扇541、546、风扇马达(图中未显示)以及风扇托架543、548。
风扇541、546设置成产生空气的流动。作为示例,风扇541、546可包括轴流扇。经由背面板570而被吸入到壳体520内部的空气,在朝向风扇541、546的轴向被吸入之后,可朝向风扇541、546的轴向排出。
风扇马达与风扇541、546相连接,由此向风扇541、546赋予旋转力。所述风扇马达可包括能够对频率进行调节的BLDC马达。
风扇541、546和风扇马达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与风扇托架543、548相结合。此外,风扇托架543、548设置为用于将风扇541、546结合到风扇罩530的结构。
在风扇托架543、548设有开口部543a、548a。开口部543a、548a形成为对朝向风扇541、546侧的空气吸入和从风扇541、546的空气排出进行引导的通路。
开口部543a、548a以圆形形状贯通形成于风扇托架543、548。风扇541、546插入于开口部543a、548a。即,开口部543a、548a在风扇托架543、548的内部形成通路,所述通络对用于设置风扇541、546的空间、以及朝向风扇541、546侧的空气吸入及从风扇541、546的空气排出进行引导。
此外,在风扇托架543、548还可设置托架紧固部543b、548b。托架紧固部543b、548b设置为,用于将风扇组件540、545结合到风扇罩530的装置。
在风扇罩530的上罩部531所设置的第一紧固凸柱531c,可以插入结合到托架紧固部543b、548b。如上所述,在已实现第一紧固凸柱531c与托架紧固部543b、548b之间的插入结合的状态下,利用规定的紧固构件来使第一紧固凸柱531c与托架紧固部543b、548b彼此紧固,由此可以形成风扇组件540、545和风扇罩530之间的紧固。
[过滤器模块的结构]
过滤器模块550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与背面板570之间。即,在过滤器模块550的前方配置有风扇组件540、545,而在过滤器模块550的后方配置有背面板570。
过滤器模块550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第一区域A。因此,过滤器模块550配置在面向风扇组件540、545的位置,并且电池560设置在风扇组件540、545下方。过滤器模块550可包括过滤器壳体551和过滤器559。
过滤器壳体551形成过滤器模块550的外观骨架。过滤器壳体551可包括壳体主体部552和风扇罩结合部553、554。
壳体主体部552形成过滤器壳体551的骨架。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壳体主体部552形成为背面呈开放的六面体形状的例子。在壳体主体部552的内部形成用于收容过滤器559的插入空间。此外,壳体主体部552的后方呈开放,据此,形成用于将过滤器559插入于壳体主体部552内部的插入空间的通路。
在壳体主体部552内部的插入有空间安装过滤器559。在壳体主体部552的内侧面还可具备安装槽或安装凸起,使得过滤器559能够牢固地安装到过滤器壳体551的内部。
此外,在壳体主体部552设有贯通孔552a,所述贯通孔552a用于形成所述插入空间和风扇组件540、545之间的通路。在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形成有贯通孔552a。贯通孔552a形成用于使穿过过滤器559的空气流向风扇541、546侧的通路。
在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设有多个贯通孔552a,各个贯通孔552a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形成于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设有多个贯通孔552a,并且各个贯通孔552a形成为六边形的例子。此外,多个贯通孔552a以蜂窝形状排列,据此,可在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形成蜂窝结构。
如上所述,在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形成蜂窝结构,因此,除了用于确保空气流动的通路的目的之外,还可以实现确保过滤器壳体551的强度和轻量化等的目标。
风扇罩结合部553、554可以包括:第一风扇罩结合部553,其设置在壳体主体部552的上部;以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其设置在壳体主体部552的下部。
第一风扇罩结合部553在壳体主体部552的上部与风扇罩530的第二紧固凸柱531d相结合。此外,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在壳体主体部552的下部与风扇罩530的第三紧固凸柱535a相结合。
第二紧固凸柱531d可以插入结合于第一风扇罩结合部553。此外,第三紧固凸柱535a可以插入结合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如上所述,若实现第一风扇罩结合部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3、554和第一紧固凸柱及第二紧固凸柱531d、535a之间的接合的状态下,利用规定的紧固构件来分别使第一风扇罩结合部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3、554和第一紧固凸柱及第二紧固凸柱531d、535a紧固,则可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紧固。
如上所述,在第一风扇罩结合部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3、554和第一紧固凸柱及第二紧固凸柱531d、535a通过紧固构件来进行紧固的过程中,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将会受到相互靠近的方向上的力。即,风扇罩530受到使风扇罩530朝向后方进行移动的力,以及用于使过滤器壳体551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力。
因此,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起到在前方和后方对风扇组件540、545进行压迫的作用,风扇组件540、545配置在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因此,即便没有额外的紧固作业,风扇组件540、545也能牢固地固定到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
即,通过用于使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进行紧固的紧固构件,来能够同时实现风扇罩530和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壳体551的紧固。因此,风扇罩530、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的组装能够更加容易且快速实现。
此外,在过滤器壳体551还可设有风扇紧固凸柱555。风扇紧固凸柱555可在风扇541、546的后方插入结合到托架紧固部543b、548b。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紧固凸柱531c在风扇541、546的前方插入结合到托架紧固部543b、548b;风扇紧固凸柱555在风扇541、546的后方可插入结合到托架紧固部543b、548b。
即,第一紧固凸柱531c和风扇紧固凸柱555从前方和后方两侧插入结合于一个托架紧固部543b、548b。因此,风扇组件540、545可插入在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由此牢固地固定在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
并且,设在后述的电池560上部的第一结合部562可设置在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与第二紧固凸柱535a之间。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和第二紧固凸柱535a隔着电池560的第一结合部562而彼此结合。因此,可通过利用一个连结部件的一次性的紧固作业,来实现风扇罩530及过滤器模块55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此外,过滤器壳体551还可包括凸出支撑部556。凸出支撑部556可以从壳体主体部552凸出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凸出支撑部556形成为从壳体主体部552的上端朝向上部方向凸出的形态的例子。凸出支撑部556在壳体主体部552的上端形成朝向上部凸出的平面。此时,凸出支撑部556配置在壳体主体部552的背面侧,并且形成与壳体主体部552的正面平行的平面。
在凸出支撑部556形成有背面板锁定槽556a。背面板锁定槽556a凹陷形成于凸出支撑部556,而背面板锁定槽556a的后方朝向背面板570呈开放。背面板锁定槽556a用于使过滤器壳体551与背面板570之间相结合。
并且,过滤器壳体551还可包括传感器结合部557。传感器结合部557是用于使过滤器壳体551与后述传感器模块600之间相结合而设置的。
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设有过滤器559,该过滤器559通过对灰尘/微尘/超威尘等物理粒子、气味粒子/有害气体等化学物质、以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中至少任意一种进行过滤来净化空气。
过滤器559可以是,用于过滤灰尘等物理粒子的集尘过滤器、用于过滤气体等化学物质的脱臭过滤器、或用于过滤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除菌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可安装过滤器559,该过滤器559包括所述集尘过滤器、所述脱臭过滤器及所述除菌过滤器中的任意一个。因此,根据用户的喜好,可以选择使用所述集尘过滤器、所述脱臭过滤器及所述除菌过滤器中的任意一个。即,根据所选择的过滤器种类,可以改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目的或性能。
作为示例,集尘过滤器可包括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igh efficiencyparticulatae air filter)。此外,脱臭过滤器可包括活性炭过滤器(Carbon filter)。此外,除菌过滤器上可包括离子电容器(Ionizer)。但不限于此,集尘过滤器、脱臭过滤器及除菌过滤器可包括多种过滤器。
可以将过滤器559经由过滤器壳体551的呈开放的背面而插入到过滤器壳体551内部的插入空间。即,过滤器559可以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过滤器壳体551。根据本实施例,只要将过滤器559插入于过滤器壳体551的内部,就能结束过滤器559的安装,只要从过滤器壳体551拔出过滤器559,就能结束过滤器559的拆卸。即,能够快速且容易安装或拆卸过滤器559。此外,需要时,过滤器559的更换也可以容易且快速实现,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维护变得容易,根据需要,过滤器种类的更换也变得容易。
[电池的结构]
电池560可提供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进行驱动的电源。为此,电池560可与风扇组件540、545、副印刷电路板590、主印刷电路板595及过滤器模块550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电连接。
电池560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第二区域B。第二区域B是,设置在第一区域A的下部的区域,风扇组件540、545和过滤器模块550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A中。第二区域B的上部边界面可由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规定,第二区域B的下部及侧部边界面可由壳体520的底面部527和侧面部521规定。
位于第二区域B的电池560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和过滤器模块550的下部。此外,电池560配置在风扇罩530与背面罩580之间。即,在电池560的上部配置有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而在电池560的前方配置有风扇罩530的下罩部535,且在电池560的后方配置有背面罩580。
在电池560可设置有第一结合部562和第二结合部563。第一结合部562用于使电池56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相结合。此外,第二结合部563用于使电池560与风扇罩530之间相结合。
第一结合部562设在电池560的上部。第一结合部562在与过滤器壳体551的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面对的状态下,可通过紧固构件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相结合。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实现的第一结合部562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之间的结合,来能够实现电池56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
此时,第一结合部562配置在风扇罩530的第三紧固凸柱535a和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之间。第一结合部562在其正面与第三紧固凸柱535a面对且其背面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面对的状态下,通过一次性地贯通第三紧固凸柱535a、第一结合部562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的紧固构件,来能够与第三紧固凸柱535a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相结合。即,通过利用一个紧固构件的一次性的紧固作业,来能够实现风扇罩530、过滤器模块55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风扇罩530的第四紧固凸柱535b可以插入于第二结合部563。在第二结合部563插入有第四紧固凸柱535b的状态下,通过紧固构件能够实现第二结合部563与第四紧固凸柱535b之间的结合。通过如上所述的第二结合部563与第四紧固凸柱535b之间的结合,来能够实现风扇罩53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此外,在电池560还可设置有第三结合部564。该第三结合部564用于实现电池560与背面罩580之间的结合。
[副印刷电路板及主印刷电路板的结构]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还可包括副印刷电路板590和主印刷电路板595。
副印刷电路板590包括:副基板591;设在副基板591的电源按钮592及风量调节按钮593。电源按钮592是,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电源接通和断开的操作按钮。此外,风量调节按钮593是,用于增加或减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风量的操作按钮。副印刷电路板590与后述的主印刷电路板595电连接。
副印刷电路板590可配置在壳体520内部的最上部。即,副印刷电路板590配置在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的上侧。设置于副印刷电路板590的电源按钮592及风量调节按钮593,通过设置于壳体520的顶面部523的按钮贯通孔523a来露出到壳体520的外部。用户通过操作如上所述那样露出的按钮,来能够开启和关闭开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或者能够调节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风量。
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还可包括主印刷电路板595,该主印刷电路板595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硬件模块整体进行管理。主印刷电路板595可发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控制部的功能。
主印刷电路板595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配置于风扇组件540、545的下部。即,主印刷电路板595收容在壳体520内部的第二区域B,可配置在风扇罩530的下罩部535与电池560之间。
作为示例,主印刷电路板595可配置成与下罩部535平行地立起的形态。主印刷电路板595可在下罩部535与电池560之间被下罩部535和电池560朝向前后方向的两侧支撑。
主印刷电路板595可包括:主基板596:以及设在主基板591的多个元件597。主基板591可与风扇组件540、545、电池560、副印刷电路板590及传感器模块600电连接。主印刷电路板595可基于经由电源按钮592及风量调节按钮593而输入的指命令、或由传感器模块600检测到的数据,对上部风扇组件540和下部风扇组件545的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主印刷电路板595可与过滤器模块550电连接。作为示例,在过滤器559包括离子电容器的情况下,主印刷电路板595与离子电容器电连接,并且能够向离子电容器供应电源。与此不同,过滤器559也能与电池560电连接,由此直接从电池560接收电力。
[背面板的结构]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包括配置在壳体520的后方的背面板570。作为示例,背面板570可由塑料树脂材料形成。
背面板570是,外部空气被吸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内部的部分。在背面板570包括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通过贯通或切开背面板570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外部空气能够经由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而容易地被吸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
背面板570配置在壳体520的后方,由此覆盖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背面板570可包括平面部571及倾斜面部573。
平面部571配置在背面板570的侧方向的中心部。平面部571形成为与正面板510平行的平面,并且覆盖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平面部571在背面板570的中心部形成为坚硬的平面,由此有助于提高背面板570的硬度。
倾斜面部573配置在平面部571的侧方向的两侧。倾斜面部573是形成为从平面部571朝向壳体520的前方侧倾些的倾斜面。此时,优选地,倾斜面部573包括朝向后方凸出的曲面形状。此外,第一吸入口57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倾斜面部573。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第一吸入口570a的大部分区域配置在倾斜面部573的例子。此外,显示了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分别在配置于背面板570两侧的倾斜面部573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而配置。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吸入口570a设置在倾斜面部573,因此第一吸入口570a将会朝向后方与侧方之间的方向,而不是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或侧方。
假如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成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则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以背面板570朝向地面的方式平放时,第一吸入口570a会被地面堵住。此时,有可能发生无法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正常吸入空气的现象。
然而,为了正常地吸入空气而配置成第一吸入口570a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侧方,则空气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内部空气的方向和空气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排出的方向大致形成为直角,从而相互错开。这会成为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增加流路阻力的原因,因此,可能会发生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噪音增加,并且降低空气净化性能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成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和侧方之间的方向,而不是后方或侧方。因此,不管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朝向哪个方向平放,都可以在第一吸入口570a和地面之间确保隔开的空间。因此,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平放状态无关地,能够确保充分的空气吸入通路。此外,由于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在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靠近的方向,因此,能够消除由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所产生的噪音增加及空气净化性能降低的问题。
背面板570与过滤器壳体551结合,并且覆盖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在背面板570还可设有背面板锁定部575。背面板锁定部575是为了将背面板570牢固地安装到壳体520的后方而设置的。
背面板锁定部575形成为从背面板570的上端部凸出的形态。背面板锁定部575插入到设在过滤器壳体551上部的背面板锁定槽556a中,从而被过滤器壳体551限制。
作为示例,背面板锁定部575可形成为钩子形态。背面板锁定部575能够以钩子方式紧固到过滤器壳体551。
此外,在背面板570还可设有背面罩结合部577。背面罩结合部577设在背面板570的与背面罩580面对的下端。背面罩结合部577是为了实现背面板570与背面罩580之间的结合而设置的。
[背面罩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还可包括背面罩580,该背面罩580配置在壳体520的后方及背面板570的下部。作为示例,背面罩580可由与背面板570相同的塑料树脂材料形成。
背面罩580与背面板570一起配置在壳体520的后方,从而覆盖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即,壳体520的呈开放的背面部被上部的背面板570及下部背面罩580覆盖。
根据本实施例,背面板570是用于遮蔽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中的第一区域A的后方的结构,而背面罩580是用于遮蔽第二区域B的后方的结构。
在第一区域A配置有与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相关的结构。即,在第一区域A配置有过滤器模块550和风扇组件540、545,据此,在第一区域A形成空气的流动。因此,在背面板570设置成作为用于吸入空气的通路的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
在第二区域B配置有与用于净化空气的空气流动不相关的多个结构。即,在第二区域B配置有主印刷电路板595、电池560及传感器模块600。背面罩580覆盖配置有这些结构的空间的呈开放的后方。
背面罩580形成为与背面板570类似的形状。即,背面板570和背面罩580设置成在相互结合时能被识别成一个构件。
据此,背面罩580与背面板570类似地,可以包括平面部581和倾斜面部583。平面部581配置在背面罩580的侧方向的中心部,并且形成为与背面板570的平面部571平行的平面。
倾斜面部583配置在平面部581的侧方向的两侧及下部。倾斜面部583形成为从平面部581朝向壳体520的前方侧倾斜的倾斜面。
此外,背面罩580还可包括横向面部585。在与背面板570相互面对的背面罩580的上端,横向面部585形成横向的平面。即,背面罩580的背面是由平面部581形成的,背面罩580的两侧面及下部表面是由倾斜面部583形成的,背面罩580的上部面是由横向面部585形成的。
并且,在背面罩580可设有第二吸入口580a。第二吸入口580a贯通形成于背面罩580。第二吸入口580a形成为使壳体520的后方和电池560及传感器模块600之间相连接的通路。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形成的第二吸入口580a,外部空气可流向第二区域B内部的电池560及传感器模块600侧。
背面罩580设置成独立于背面板570的其他构件,并且与壳体520及背面板570结合而遮蔽电池560的后方。背面罩580还可包括背面板结合部586及壳体结合部587。
背面板结合部586是为了实现背面板570与背面罩580之间的结合而设置的。背面板结合部586从与背面板570面对的背面罩的上部面(即,横向面部585)朝向上部方向凸出形成。
背面板结合部586与设在背面板570下端的背面罩结合部577相结合。通过背面板结合部586和背面罩结合部577之间的结合,实现背面板570下部的固定。即,通过形成在背面板570上部的背面板锁定部575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结合、以及形成在背面板570的下部的背面板结合部586和背面罩结合部577之间的结合,来稳定地形成背面板570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通过凸起形状的背面板结合部586插入到形成在背面罩结合部577内侧的插入槽的形态,来实现背面板结合部586与背面罩结合部577之间的结合的例子。
壳体结合部587使为了实现背面罩580与壳体520之间的结合而设置的。壳体结合部587插入于设在壳体520后方下部的背面罩结合槽520c,来限制于壳体520。
作为示例,背面罩结合槽520c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壳体520的底面部527而形成。此外,壳体结合部587可形成为从背面罩580的下部面朝向下部方向凸出的凸起形状。
通过壳体结合部587与背面罩结合槽520c之间的结合,来能够将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壳体520。即,能够形成:背面罩580的上部固定于背面板570,并且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壳体520的背面罩580的固定结构。因此,能够提供背面板570和背面罩580的如下的固定结构:背面罩580能够稳定地固定到壳体520的后方,并且背面板570和背面罩580支持互相的固定状态。
此外,本实施例的背面罩580还可包括电池挂止部588。电池挂止部588是为了实现背面罩58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而设置的。电池挂止部588配置在上部的背面板结合部586与下部壳体结合部587之间。电池挂止部588插入于在电池560的背面侧所设置的第三结合部564,由此被电池560约束。
并且,电池560还可包括第四结合部568。如第三结合部564那样,第四结合部568用于实现背面罩58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第四结合部568形成为,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朝向背面罩580侧凸出的结构物形态。
此外,在第四结合部568的内部及背面罩580的横向面部585,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紧固孔。在第四结合部568和横向面部585的紧固孔互相重叠的状态下,若利用规定的紧固构件来使第四结合部568和横向面部585紧固,则能够实现电池560与背面罩580之间的结合。
通过第一结合部562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之间的结合、以及第二结合部563与第四紧固凸柱535b之间的结合,来能够使电池560形成为固定到过滤器壳体551及风扇罩530的状态。因此,若电池挂止部588插入于第三结合部564而被电池560约束,则能够约束背面罩580的移动,使得背面罩580不会朝着壳体520的后方脱离。
即,能够提供背面罩580的上部固定到背面板570、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壳体520、背面罩58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被电池560约束的背面罩580的固定结构,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实现背面罩580的固定。
[传感器模块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还可包括传感器模块600。传感器模块600配置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第二区域B。传感器模块600配置在电池560和背面罩580之间。即,在传感器模块600的前方配置有电池560,而在传感器模块600的后方配置有背面罩580。
传感器模块600可以包括多种传感器,该多种传感器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周边或配置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例如,所述传感器可包括灰尘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传感器模块600可利用所述传感器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且将所检测到的信息传送到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硬件模块整体进行管理的主印刷电路板595。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部分配置结构]
图19是将图18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一部分结构分离出并显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显示图19所示的风扇罩和壳体的结合状态的视图;图21是显示图20所示的电池的安装状态的视图;图22是显示图21所示的风扇罩和背面罩的结合状态的视图;图23是显示图18的ⅩⅩⅢ部分的放大图;图2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正面的正面图;图25是显示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视图;图26是显示安装有图25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杯架的状态的视图。
首先,参照图18至图23,用于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骨架的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被划分为上部的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
在第一区域A配置有与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相关的结构。即,在第一区域A配置有过滤器模块550和风扇组件540、545,据此,在第一区域A形成空气的流动。因此,在背面板570设置有作为用于吸入空气的通路的多个第一吸入口570a。在风扇罩530及正面板510设置有空气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所述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作为用于排出第一区域A中被净化的空气的通路。此外,在第一区域A形成有用于使第一吸入口570a和空气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之间相连接的流路。
即,在第一区域A设置有第一吸入口570a、过滤器模块550、风扇组件540、545、空气排出部532、533及排出口510a,在第一区域A形成有用于使吸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内部的空气穿过空气净化器50内部的流路。
在第二区域B配置有与用于空气净化的空气的流动没有直接相关的结构。即,在第二区域B配置有主印刷电路板595、电池560及传感器模块600。背面罩580用于覆盖配置有这些结构的空间的呈开放的后方。
根据本实施例,壳体520形成为上下方向上长度大于侧方向上的长度的六面体形状。此外,配置在上部的第一区域A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大于配置在下部的第二区域B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即,当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在纵向上立起时,上部的第一区域A在壳体520内比下部的第二区域B占据更宽的区域。
在第二区域B的最前方配置有风扇罩530的下罩部535。电池560配置在第二区域B,并且配置在下罩部535的后方。在电池560的上部配置有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而在电池560的后方配置有背面罩580。此外,在电池560和背面罩580之间可配置有传感器模块600。
即,电池560收容到如下的空间内:所述空间的上部边界面由风扇组件540、545和过滤器模块550限定,侧部及下部边界面由壳体520的侧面部521和底面部527限定,后方边界面由背面罩580限定。
根据本实施例,电池560形成为比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更重的重量物。优选地,电池560可设置成其重量大于风扇组件540、545和过滤器模块550的重量之和。
一般来说,由于电池560的单位体积的重量远大于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的单位体积的重量,因此,即使在人为地部增加电池560的重量和大小,也不难将电池560设置成比风扇组件540、545及过滤器模块550更重的重量物。
即,即使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通常使用中所需的容量的电池560应用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也能自然地将电池560设置成重量大于风扇组件540、545和过滤器模块550的重量物。
若如上所述那样将作为重量物的电池56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时,可实现如下的效果。
第一,若作为重量物的电池56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则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重心从垂直方向上的中心偏向下部侧。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重心将会偏向配置有电池56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侧。
如此地,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重心偏向配置有电池56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侧,则在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沿着纵向立起时,可降低携式空气净化器50发生颠倒的危险。
即,在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沿着纵向立起时,通过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的电池560来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重心位于下部侧,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不容易倾倒。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如图24所示,壳体520的底面部527形成具有比顶面部523更宽面积的平面。即,底面部527形成侧向上长度大于顶面部523的平面。即,假设底面部527的侧方向上的长度设为d1,顶面部523的侧方向长度设为d2时,满足d1>d1的关系。此外,使底面部527和侧面部521之间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面部529形成R值小于第一连接面部525的曲面。
壳体520的底面部527是,在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沿着纵向立起时与地面相接触的部分。即,底面部527是,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进行支撑的部分,使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保持立起的姿态。
由于壳体520的底面部527形成具有比顶面部523更宽的面积的平面,因此壳体520的底面部527能够更加稳定地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进行支撑。
即,通过组合将电池56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而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重心位于下部侧的结构、以及对纵向立起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进行支撑的壳体520的底面部527形成具有比顶面部523更宽的面积的平面的结构,来能够有效地抑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发生颠倒,同时能够稳定地保持纵向立起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姿态。
第二,若作为重量物的电池56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则构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其他部件、例如过滤器模块550和风扇组件540、545需要配置在比电池560更靠向上部的位置。即,与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相关的结构需要配置在比电池560更高的位置。
为了确保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正常使用中所需的电池560的充电容量,需要电池560的尺寸形成为一定水平以上。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也需要用于设置电池560的一定尺寸以上的设置空间。此外,由于在设有电池560的空间形成用于使空气进行流动的流路是不合理的,因此,与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相关的结构只能配置到避开电池560的位置、即比电池560更高的位置。
通过这种配置结构,如图25所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的用于进行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的流路形成于比电池560更高的位置、即第一区域A。因此,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空气的吸入和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的被净化的空气的排出,也在比设置有电池560的位置更高的位置实现。
如上所述,若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实现净化空气的排出,则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被净化的空气更容易到达至用户的脸部。
当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放置于比用户的脸部更低的地面并使用时,为了增加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被净化的空气到达至用户的脸部的量,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纵向立起而使用的情况比横向平放而使用的情况相比更加有利。
为此,当纵向立起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时,若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实现净化空气的排出,则将会更能增加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被净化的空气到达至用户的脸部的量。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电池56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的用于进行吸入、净化、排出空气的流路将会形成在比设置有电池560的位置更高的位置。据此,净化了的空气的排出也会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实现,因此,更能增加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被净化的空气到达至用户的脸部的量。
即,通过电池560配置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的结构,来能够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结构稳定性,以降低纵向立起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颠倒危险性,并且,能够形成有效的流路结构,以能够增加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被净化的空气到达至用户的脸部的量。
第三,由于作为重量物的电池560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因此,与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相关的结构配置在比电池560更高的位置的结构还能有助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设置范围的扩张。
作为示例,如图26所示,当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插入于车辆内的杯架h的状态下使用时,实现空气吸入的区域和实现净化空气的排出的区域配置在比杯架h更高的位置,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稳定地放置在车辆内,同时能够保持高水准的空气净化性能。为此,优选地,用于配置电池560的第二区域B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置成为杯架h的深度以上。
作为另一示例,若利用诸如夹紧类型的支架来固定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区域,则也能不会堵住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实现空气吸入的区域和实现净化空气的排出的区域,同时能够稳定地固定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
即,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配置有与用于进行空气净化的空气流动没有直接相关的电池560等结构,并且通过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来实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放置和固定,从而能够同时实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高水准的空气净化性能和稳定的固定。
[传感器模块的详细结构]
图27是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电池和传感器模块分离出并显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8是显示图27所示的传感器模块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参照图22、图23、图27及图28,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还可包括传感器模块600。传感器模块600配置在壳体520内部的收容空间,并且配置在第二区域B。传感器模块600配置在电池560与背面罩580之间,并且设置于电池560的后方。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传感器模块600包括灰尘传感器610的例子。灰尘传感器610可包括传感器壳体611、传感器部613及风扇615。
传感器壳体611形成灰尘传感器610的外观,在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设有传感器部613及风扇615。在传感器壳体611设有流入口611a和排气口611b。
流入口611a形成用于使灰尘传感器610外部的空气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的通路。此外,排气口611b形成用于使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排出到传感器壳体611外部的通路。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流入口611a配置在传感器部613的下部,而排气口611b配置在传感器部613的上部的例子。
传感器部613收容在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传感器部613包括用于对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传感器部613可以包括灰尘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传感器部613利用多个传感器来检测空气质量,并且将所检测到的信息传送到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硬件模块整体进行管理的主印刷电路板595。
风扇615与传感器部613一起收容在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风扇615被配置成,使外部空气经由流入口611a而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并且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形成为经由排气口611b排出传感器壳体611外部的气流。
若通过风扇615的动作来形成如上所述的气流,则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外部的空气经由第二吸入口580a流入到第二区域B。此外,如上所述,流入到第二区域B的空气经由流入口611a而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
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将会经过收容在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传感器部613,传感器部613对如上所述那样经过传感器部613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经过了传感器部613的空气经由排气口611b而排出到灰尘传感器610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风扇615配置在传感器部613和排气口611b之间的例子。据此,经由流入口611a而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在经过传感器部613之后,才会通过风扇615。即,流入到灰尘传感器610内部的空气在经过风扇615之前,首先经过传感器部613。
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中的灰尘或气体的浓度,可以在空气经过风扇615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所述现象可能是因附着于风扇615的灰尘混入到空气中,或者空气中的灰尘附着于风扇615而发生的。
假如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在移动到传感器部613之前先经过风扇615,则外部空气和穿过传感器部613的空气之间的灰尘或气体的浓度产生差异,这成为降低传感器部613的检测准确性的原因。
此外,若风扇615配置在比传感器部613更靠近流入口611a的位置,则传感器部613相应地需要配置在远离流入口611a的位置。这样,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受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环境的影响,由此外部空气和穿过传感器部613的空气之间的灰尘或气体的浓度产生差异的可能性将会提高。这也会成为降低传感器部613的检测准确性的原因。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风扇615配置在传感器部613和排气口611b之间,从而流入到灰尘传感器610内部的空气在穿过风扇615之前,先穿过传感器部613空气将会在灰尘传感器610的内部形成空气流动。因此,灰尘传感器610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电池和传感器模块和过滤器模块之间的结合结构]
图2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过滤器模块、电池和传感器模块之间的结合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显示图29所示的过滤器模块、电池和传感器模块之间的结合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27及图29,电池560包括电池壳体561。电池壳体561形成电池560的外观,用于保护构成电池560的内部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电池壳体561形成为六面体形状的例子。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即与灰尘传感器610面对的面形成为平面。此外,在如上所述那样形成平面的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设置有安装部565。
安装部565用于限制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位置。安装部565可包括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和第一肋条(rib)566及第二肋条567。
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是构成安装部565的结构要素,与灰尘传感器610(更具体来说,与传感器壳体611的正面)接触,并且形成从前方对灰尘传感器610进行支撑的纵向上的支撑壁。
第一肋条566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朝向后方凸出形成。在安装部565设有一对第一肋条566,所述一对第一肋条566以与灰尘传感器610的宽度相对应的宽度相互隔开而配置。所述一对第一肋条566分别与传感器壳体611的两侧面相接触,并且分别形成从侧方对灰尘传感器610进行支撑的纵向上的支撑壁。
第二肋条567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朝向后方凸出形成,并且配置在第一肋条566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第二肋条567从第一肋条566的下部朝向向后方凸出的凸起形态的例子。当从后方观察时,第二肋条567配置在第一肋条566的下部和一对第一肋条566之间。如上所述那样设置的第二肋条567起到对在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所设置的灰尘传感器610的下部进行支撑的结构物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一对第二肋条567在一对第一肋条566之间的下部沿着侧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在安装部565可设有一个第二肋条567,还可设有三个以上的第二肋条567。
此外,代替凸起形态,第二肋条567也可以设置成将沿着横向连接第一肋条566下部的横向形成为支撑壁的形态。
如上所述,安装部565可以包括:前方的纵向支撑壁,其由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形成;侧方的纵向支撑壁,其由一对第一肋条566形成;以及下部的支撑结构物,其由第二肋条567形成。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设置的安装部565,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位置得到了限制,并且能够实现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当将灰尘传感器610设置于安装部565时,灰尘传感器610的正面抵接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灰尘传感器610的两侧面抵接于第一肋条566的内侧面。此外,灰尘传感器610的下部面抵接于第二肋条567的内侧面。
此时,随着灰尘传感器610的正面抵接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灰尘传感器610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得到限制;随着灰尘传感器610的两侧面抵接于第一肋条566的内侧面,灰尘传感器610的侧方向上的位置得到限制。此外,随着灰尘传感器610的下部面抵接于第二肋条567的内侧面,灰尘传感器61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得到限制。
即,由于通过安装部565来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前后方向、侧方向、上下方向上的结合了限制,因此,仅通过将灰尘传感器610插入于安装部565的内部,来就能快速且容易实现传感器模块60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安装部565与电池560(更具体来说,为电池壳体561)形成为一体。因此,构成安装部565的结构中的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其本身为电池壳体561的一部分,并且第一肋条566和第二肋条567也是与电池壳体561形成为一体的结构物。
即,在不追加诸如托架(Bracket)等的用于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的结构物的情况下,利用形成于电池560自身的安装部565来能够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在需要便于携带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特性上,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优选尽可能地具有较轻的重量和较小的尺寸。为此,若减小风扇组件540、545、过滤器模块550的尺寸,则只能产生空气净化性能的降低。此外,若缩小电池560的尺寸,则与其相应地只能产生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可运行时间减少。
即,为了提供即小又轻且具有高空气净化性能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需要进行将配置于壳体520内的多个部件有效地配置于狭窄空间内的设计。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形成于电池560自身的安装部565来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因此,在不追加诸如托架(Bracket)等的用于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的额外的结构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
假如为了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而需要追加单独的结构,则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的组装体的尺寸与额外的结构物的尺寸相对应地变大,因此,在壳体120内的狭窄空间内有效地配置所有传感器模块600和电池560将会存在困难。
尤其,为了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空气净化性能,与空气的吸入、净化、排出相关的结构(即,风扇组件540、545和过滤器模块550)的尺寸变得越大,壳体520内的能够确保用于设置传感器模块600和电池560的空间也只能相应地减小。
若为了克服所述问题而减小电池560的尺寸,则相应地会发生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运行时间减少的问题,因此,盲目地减小灰尘传感器610的尺寸也不是优选办法。在本实施例中,在灰尘传感器610的内部设置有风扇615,若考虑到该风扇615的尺寸,则很难实现用于减小灰尘传感器610的尺寸的设计。
考虑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没有用于实现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的额外的结构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据此,能够降低电池560和灰尘传感器610之间相结合而成的组装体的尺寸。
即,利用形成于电池560自身的安装部565,来可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由此与用于实现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的额外的结构物体所占尺寸相应地,能够减小电池560和灰尘传感器610之间相结合而成的组装体的尺寸。
因此,即使在不减小电池560及灰尘传感器610的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在壳体520内的狭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所有传感器模块600和电池560,因此,在可提供高水准的空气净化性能,同时能够提供维持紧凑尺寸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参照图29和图30,灰尘传感器610配置在电池560的下部,另一方面,配置在过滤器模块550,更具体来说,配置在过滤器壳体551的下部。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比结合有灰尘传感器610的电池壳体561更朝向上部凸出,并且配置在电池56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空间。即,灰尘传感器610的一部分朝向电池560的上部凸出,如上所述那样凸出的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以几乎接触到过滤器壳体551的程度的距离靠近于过滤器壳体551。
在与灰尘传感器610面对的过滤器壳体551的下部,设有传感器结合部557。传感器结合部557配置在电池560与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空间,并且与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相结合。
传感器结合部557可形成为从过滤器壳体551的下部面朝向下部方向凸出的凸起形态。在传感器结合部557的背面、即与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面对的面上,形成有从灰尘传感器610的前方对灰尘传感器610进行支撑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形成为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相同的平面。
根据本实施例,灰尘传感器610的正面的大部分区域抵接于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而灰尘传感器610的不抵接于电池壳体561的一部分区域、即朝向电池壳体561的上部凸出的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抵接于在传感器结合部557的背面所形成的支撑面。即,电池壳体561的背面561a和传感器结合部557的背面一起形成为从前方对灰尘传感器610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和传感器结合部557可通过紧固构件进行紧固,因此,实现灰尘传感器61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如上所述,结合有过滤器模块550的灰尘传感器610插入结合到安装部565的内部来实现与电池560之间的结合。此外,电池560通过第一结合部562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之间的结合来实现与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
即,同时实现过滤器模块55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电池560和灰尘传感器610之间的结合﹑以及灰尘传感器61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如上所述,通过互补地形成的过滤器模块550、电池560、灰尘传感器610之间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560和灰尘传感器610之间的结合稳定性。
并且,在过滤器壳体551可设有一对电池结合部。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一对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起到一对电池结合部的作用的例子。所述一对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沿着侧方向以隔开固定间隔而配置。此时,一对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隔开比灰尘传感器610的宽度方向上长度更大的距离。即,从后方观察时,在灰尘传感器610的侧方向的外侧分别配置有一对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如上所述,还设有一对第一结合部562,其配置在与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相对应的位置。
此外,传感器结合部557配置在一对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之间。因此,第一结合部562和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之间的结合、以及灰尘传感器610的上部区域和传感器结合部557之间的结合可以一起实现,并且将这些多个结合部位配置成这些结合部位之间不会发生干涉。
[电池冷却结构]
参照图23和图28,在灰尘传感器610的内部设置有风扇615。风扇615以形成如下气流的方式进行动作:外部空气经由流入口611a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并且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内部的空气经由排气口611b排出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外部的气流。
若通过风扇615的动作来形成如上所述的气流,则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外部的空气经由第二吸入口580a流入到第二区域B。此时,流入到第二区域B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经由流入口611a而流入到传感器壳体611的内部,剩下的空气在灰尘传感器610及电池560的周边进行流动。
即,通过如上所述的风扇615的动作,来能够同时对空气穿过灰尘传感器610内部的气流和在灰尘传感器610及电池560的周边进行流动的气流进行引导。
在灰尘传感器610及电池560的周边进行流动的空气,可以与电池560相接触。如上所述,与电池560相接触的空气起到:对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和过程中发热了的电池560进行冷却的作用。
此外,借助穿过灰尘传感器610的气流而流入到灰尘传感器610内部的空气,经由排气口611b排出到灰尘传感器610的外部。如上所述,排出到灰尘传感器610外部的空气能够与电池560相接触,因此能够起到针对冷却电池560的作用。
即,为了有效地将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均配置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内部的狭窄空间中,通过利用安装部565而实现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之间的结合的结构,来能够获得确保用于有效地配置全部灰尘传感器610和电池560的空间的效果,除此以外还能获得能够抑制电池560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效果。
[安置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3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安置装置和安置装置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32是显示图31所示的安置装置的立体图。
参照图31和图32,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与安置装置700相结合,由此能够形成一个空气净化器。安置装置700执行用于固定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功能。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置于安置装置700,从而能够固定在用户所希望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安置装置700可以包括支撑部710、固定部720、725、以及凸出部730。
支撑部710形成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观骨架。支撑部710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的大部分区域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支撑部710形成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形状,例如,矩形的板形态。
在支撑部710的一侧、即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面对的一侧形成有安装面711。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即背面板570及背面罩580安装在安装面711。
并且,支撑部710还可包括支撑壁713。支撑壁713被设置成包围安装面711的边缘的形态,并且从安装面711凸出形成。支撑壁713朝向安装于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方向凸出形成,例如,与形成安装面711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凸出形成。
因此,安装面711可形成为在由支撑壁713包围的内侧凹陷而成的安置槽形态。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以其一部分插入于安置槽的形态安装到支撑部710。如上所述安置在支撑部71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位置被安装面711和支撑壁713受到限制,由此能够无晃动地稳定安置到支撑部710。
固定部720、725是用于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可装拆地固定到支撑部710的结构,以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安装到安装面711。后面将详细说明关于固定部720、725的结构。
凸出部730以包围背面罩580的形状从支撑部710凸出。凸出部730对安置在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侧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能够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更稳定地安置到安置装置700。
定义术语。所谓“安置装置700的上部”是指,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置于安置装置700时,安置装置700中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所处的一侧。此外,所谓“安置装置700的下部”是指,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置于安置装置700时,安置装置700中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所处的一侧。此外,所谓“安置装置700的前方”是指,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置于安置装置700时,安置装置700中的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凸出部730配置到安置装置700的下部的例子。凸出部730从支撑部710朝向安置装置700的前方侧凸出,并且形成为对背面罩580的下部和两侧部进行包围的形态。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和安置装置之间的结合结构]
固定部720、725是,用于将背面安置于安装面711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可装拆地固定到支撑部71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固定部720、725包括第一固定部720和第二固定部725的例子。
第一固定部720和第二固定部725分别配置于安置装置700的上部和下部。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第一固定部720配置于安置装置700的上部,而第二固定部725配置于安置装置700的下部的例子。
第一固定部720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相结合,由此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固定到支撑部710。第一固定部720可包括上部凸起721和插入凸起722。
上部凸起721配置在安置装置700的上部,并且从支撑壁713朝向安置装置700的前方凸出形成。插入凸起722从上部凸起721朝向安置装置700的下部凸出形成。插入凸起722配置在安置装置700的上部,并且从安装面711朝向安置装置700的前方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另一方面,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设有上部插入部578(参照图16)。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上部插入部578设置在背面板570的例子。上部插入部578配置在与背面板锁定部575邻接的位置,背面板锁定部575设在背面板570的上部侧。
上部插入部578贯通形成在背面板570。在背面板570的上部形成有曲面部(省略附图标记),该曲面部以凹陷的曲面使背面板570的上端和背面板570的平面部571之间相连接。此外,上部插入部578贯通形成在所述曲面部,从而在背面板570上形成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孔。
插入凸起722可插入结合于上部插入部578。通过插入凸起722和上部插入部578之间所形成的接合,来能够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可装卸地结合于安置装置700。
第二固定部725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相结合,由此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可装拆地固定到支撑部710。第二固定部725可包括挂钩(hook)部726和操作部727。
挂钩部726配置在安置装置700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挂钩部726形成为从后述的凸出部730沿着朝向安置装置700上部的方向凸出的钩子形态。
此外,操作部727配置在安置装置700的下部。若挂钩部726配置到由支撑部710和凸出部730所包围的安置装置700的内侧,则操作部727配置在安置装置700的外侧。操作部727贯通凸出部730并与挂钩部726相连接。
另一方面,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背面设置有下部插入部589(参照图16)。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下部插入部589设置在背面罩580的例子。下部插入部589配置到与在背面罩580的下部侧所设置的挂钩部726邻接的位置。
下部插入部589贯通形成于背面罩580,更具体地说,贯通形成于在背面罩580的下部所配置的倾斜面部583。配置于背面罩580下部的倾斜面部583,形成从平面部581朝向壳体520的前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此外,下部插入部589贯通形成在倾斜面部583,由此在背面罩580上形成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孔。
第二固定部725的挂钩部726可插入结合于下部插入部589。通过挂钩部726与下部插入部589之间所形成的接合,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能够拆装地结合到安置装置700。
挂钩部726能够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据此,挂钩部726与背面罩580接触,由此其形状随着被背面罩580按压而发生改变。挂钩部726在被背面罩580按压的状态下,若挂钩部726和下部插入部589的位置一致,则可插入结合于下部插入部589。此外,挂钩部726与下部插入部589之间的插入结合状态可通过挂钩部726所具有的弹性力来维持。
即,只要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插入于安置装置700侧,就能实现挂钩部726和下部插入部589之间的插入结合,并且,只要不存在外力的作用,就能稳地定保持挂钩部726和下部插入部589之间的插入结合状态。
此外,挂钩部726与操作部727连接,从而与操作部727的移动进行联动。即,若操作部727通过用户的操作来朝向安置装置700的后方侧被按压,则挂钩部726通过操作部727来朝向安置装置700的前方侧抬起,据此,形成为插入结合于下部插入部589的挂钩部726能够从下部插入部589脱离的状态。
通过如上所述的第一固定部720和上部插入部578之间的插入结合、以及第二固定部725和下部插入部589之间的插入结合,来能够实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和安置装置700之间的可装拆的结合。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与安置装置700之间的可装拆的结合可由如下形态形成。
首先,将设置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上部的上部插入部578,插入到设置于安置装置700的第一固定部720的插入凸起722。据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固定到安置装置700的上部。
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上部固定到安置装置700,则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朝向安置装置700侧进行移动。据此,设置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下部的下部插入部589将会靠近于第二固定部725的挂钩部726,该第二固定部725设在安置装置700的下部。
在下部插入部589接近于挂钩部726的状态下,若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推向安置装置700侧,则实现下部插入部589与挂钩部726之间的插入结合。据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固定到安置装置700的下部,因此,能够实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和安置装置700之间的可装拆的结合。
如此地,在想要将搁置于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从安置装置700拆卸的情况下,只要按压第二固定部725的操作部727,并且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侧抬起即可。
即,仅仅通过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推入到安置装置700侧,就能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稳定地搁置于安置装置700,并且,仅仅通过按压操作部727,并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侧抬起,就能容易且快速地拆卸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安置装置700可形成第一通孔740及第二通孔745。第一通孔740及第二通孔745用于将固定绑带(图中未显示)等插入到安置装置700,所述固定绑带用于将安置装置700固定到目标物上。
第一通孔740沿着侧方向贯通形成于安置装置700的支撑壁713。一对第一通孔740以在侧方向上相互面对的方式配置在安置装置700。固定绑带经由如此形成的一对第一通孔740而沿着侧方向贯通安置装置700并插入到安置装置700。如上所述,插入于安置装置700的固定绑带可以起到用于将安置装置700固定到车辆的扶手(Arm-rest)等用途。
第二通孔745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形成于安置装置700的背面。一对第二通孔745以沿着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在安置装置700。固定绑带经由如此形成的一对第二通孔745而能够插入到安置装置700的背面。如上所述,插入于安置装置700的固定绑带能够起到用于将安置装置700固定到车辆的头垫(Head-rest)等用途。
[搁置于安置装置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吸入结构]
图33是显示图31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与安置装置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图34是显示图3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与安置装置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图35是沿图33的ⅩⅩⅩⅤ-ⅩⅩⅩⅤ线的剖面图。此外,图3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安置装置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图37是显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搁置于图36所示的安置装置的过程的视图;图38是显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已搁置于图37所示的安置装置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31至图34,安置装置700能够划分为第一安置区域C和第二安置区域D。第一安置区域C是用于配置支撑壁713的区域,是安置装置700中的配置于上部的区域。此外,第二安置区域D是用于配置凸出部730的区域,与安置装置700中的配置于下部的区域相对应。即,安置装置700能够划分为:用于配置支撑壁713的上部的第一安置区域C;以及用于配置凸出部730的下部的第二安置区域D。
若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搁置于安置装置700,则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配置于第一区域的部分、即背面板570设置在第一安置区域C。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配置于第二区域的部分、即背面罩580设置在第二安置区域D。
因此,当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装到安置装置700时,形成于背面板570的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到第一安置区域C,形成于背面罩580的第二吸入口580a配置到第二安置区域D。
此外,当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装到安置装置700时,若从侧部观察这些,则支撑壁713的配置于第一安置区域C的凸出长度小于凸出部730的配置于第二安置区域D的凸出长度。
在第一安置区域C,在支撑壁713和壳体520之间形成有隔开空间。这是因为,凸出部730在第二安置区域D以能够完全遮蔽壳体520后方的背面罩580的长度凸出,相反地,配置在第一安置区域C的支撑壁713以不能遮蔽壳体520后方的背面板570整体的长度凸出。
如此地,通过在支撑壁713和壳体520之间形成隔开空间,当从侧部观察安装于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时,形成于背面板570的第一吸入口570a经由所述隔开空间而露出到安置装置700的外侧。
此时,第一吸入口570a配置成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后方和侧方之间的方向,据此,外部空气经由第一吸入口570a而能够顺利地流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
即,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搁置于安置装置700的状态下,外部空气也能经由第一吸入口570a而顺利地流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配置有凸出部730的第二安置区域D,凸出部730以遮蔽背面罩580的侧部及下部的大部分的方式包围背面罩580,背面罩580的后方被支撑部710遮蔽。
即,当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搁置到安置装置700时,背面罩580的大部分被支撑部710和凸出部730所遮蔽,尤其,背面罩580的两侧部和下部被凸出部730所包围。如上所述,包围背面罩580的凸出部730起到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进行把持的作用,使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更加稳定地安置到安置装置700。
如上所述,在背面罩580的两侧部及下部被凸出部730包围的状态下,形成于背面罩580的第二吸入口580a也会处于被安置装置700遮蔽的状态。
即,为了提高针对安装于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下部的固定稳定性,增加了凸出部730的凸出长度,其结果,将会发生凸出部730从外侧遮住第二吸入口580a的问题。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2和图35所示,在安置装置700设有吸气通路部735a、735b。吸气通路部735a、735b用于在安置装置700的外部和第二吸入口580a之间形成通路。在如上所述的安置装置700的内部形成空间部715。
吸气通路部735a、735b可包括第三吸入口735a和第四吸入口735b。第三吸入口735a形成使安置装置700的外部和空间部715之间相连接的通路。此外,第四吸入口735b形成使空间部715和第二吸入口580a之间相连接的通路。
第三吸入口735a贯通形成在凸出部73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凸出部730配置有多个第三吸入口735a的例子。通过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三吸入口735a,外部空气可流入到安置装置700内部的空间部715。
第四吸入口735b贯通形成于支撑部710。根据本实施例,当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放置于安置装置700时,设置于背面罩580的第二吸入口580a将会朝向支撑部710。考虑到这一点,第四吸入口735b贯通形成于支撑部710,并且配置在与第二吸入口580a面对的位置。通过如上所述形成的第四吸入口735b,流入到空间部715的空气可流向第二吸入口580a。
即,如图33至图35所示,安置装置700外部的空气可经由第三吸入口735a流入到安置装置700内部的空间部715,再经由第四吸入口735b而从空间部715流入到第二吸入口580a。
如上所述,穿过安置装置700的内部而流入到第二吸入口580a的空气,可流向第二区域B内部的电池560及传感器模块600侧。如上所述那样流入的空气可以在对传感器模块600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对发热的电池560进行冷却的过程中使用。
若考虑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结构、功能,在第一吸入口570a(其形成与进行空气净化的空气的流动直接相关的结构的空气流入通路)的周边需要形成较宽的通路。
即,为了确保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吸入的空气的流量,重要的是在用于配置第一吸入口570a的第一安置区域C确保用于使外部空气流入到第一吸入口570a的最宽的通路。
考虑到这一点,本实施例中的安置装置700中,在配置有第一吸入口570a的第一安置区域C,在壳体520和支撑部710之间形成隔开空间,据此,形成为可在安置装置700外部和第一吸入口570a之间确保宽度较大的通路。安置装置700能够将充分流量的外部空气经由第一吸入口570a而流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内部,并且,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在安装到安置装置700的状态下吸入充分流量的外部空气,由此能够提供高水准的空气净化性能。
与此相比,在第二吸入口580a的周边也可以形成有宽度比第一吸入口570a的周边小的通路,第二吸入口580a形成与用于进行空气净化的空气流动没有直接相关的结构的空气流入通路。这是因为,经由第二吸入口580a而流入的空气的量不会对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空气净化性能产生多大影响。
考虑到这一点,凸出部730配置在第二安置区域D,凸出部730是能够妨碍外部空气流入到第二吸入口580a的凸出结构物。因存在有凸出部730,用于使外部空气流向第二吸入口580a的通路的宽度可能会变窄,但是,也可以代之以设置用于把持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的结构,使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在第二安置区域D更加稳定地安装到安置装置700。
并且,由于在第二安置区域D设有吸气通路部735a、735b,该吸气通路部735a、735b用于形成凸出部730和第二吸入口580a之间的通路,因此,还能充分确保外部空气流向第二吸入口580a的通路。
据此,在安置装置700设置有用于把持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下部的结构物,使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更稳定地安装到安置装置700,并且,能够充分确保用于吸入测量灰尘浓度或冷却电池的过程中所需的空气的通路。
根据具备如上所述的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稳定地搁置于安置装置700,并且能够使用于提高空气净化性能的充分流量的空气流入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
因此,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稳定地固定到所希望的场所,并且能够有效地维持空气的吸入及排出性能,同时能够提供进一步改善了的空气净化性能。
此外,根据具备如上所述的安置装置700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能够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快速便利地安装到安置装置700或从安置装置700拆下,并且能够稳定地维持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安装状态。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36至图38所示,安置装置700能够设置成安置装置700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可发生变化。据此,安置装置700还可包括延伸支撑部750。
延伸支撑部750在支撑部710设置成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滑动移动。若延伸支撑部750插入于支撑部710的内部,并且将延伸支撑部750朝向后方拽拉,则可以从支撑部710拉出延伸支撑部750,若再次将延伸支撑部750朝向前方进行移动,则延伸支撑部750能够插入到支撑部710的内部。
此外,在延伸支撑部750的端部设置有下部固定部760。下部固定部760设置成与延伸支撑部750一体地进行移动,并且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啮合而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下部进行固定。
虽然图中未显示,在安置装置700的内部还可设置有弹性构件。弹性构件被设置成提供用于对延伸支撑部750进行返回到原始位置的弹性力,所述延伸支撑部750朝向将下部固定部760从安置装置700的上端隔开的方向进行移动。
在延伸支撑部750插入到支撑部710内部的状态下,若施加用于将延伸支撑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朝向后方拽拉的力,则延伸支撑部750朝向后方进行滑移,同时下部固定部760和安置装置70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变远。在该状态下,若解除用于将延伸支撑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朝向后方拽拉的力,则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来使延伸支撑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重新复位到前方,据此,下部固定部760和安置装置70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再次变窄而恢复到原始状态。
根据如上所述结构的安置装置700,在将延伸支撑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朝向后方拽拉的状态下,仅仅通过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安装于安置装置700之后再次放开被拽拉的延伸支撑部750及下部固定部760这种简单的操作,来能够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稳定地固定到安置装置700。
[壳体和其他结构之间的结合结构]
图3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正面立体图;图4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背面立体图。此外,图41是显示沿图14的ⅩⅩⅩⅩⅠ-ⅩⅩⅩⅩⅠ线的剖面图;图42是概略性地显示图41所示的风扇罩、壳体和过滤器壳体之间的结合结构的视图;图43是沿图14的ⅩⅩⅩⅩⅢ-ⅩⅩⅩⅩⅢ线的剖面图;图44是概略性地显示图43所示的风扇罩、壳体和过滤器壳体之间的结合结构的视图;图45是沿图14的ⅩⅩⅩⅩⅤ-ⅩⅩⅩⅩⅤ线的剖面图。
在图41至图45,显示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中的正面盖朝向前方分离或被除去的状态。
参照图15、图17、图39及图40,在壳体520设有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第一支撑面522从壳体520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形成为在风扇罩530的后方与风扇罩530面对的面。此外,第二支撑面524从壳体520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形成为在过滤器模块550的前方与过滤器模块550面对的面。
根据本实施例,在壳体520的前方边缘形成有内侧比外侧更朝向壳体520的后方凹陷而成的台阶。第一支撑面522在壳体520的前方边缘的内侧形成为与风扇罩530面对的平面。即,第一支撑面522形成于壳体520的前方边缘中的朝向后方凹陷的面,并且形成为与风扇罩530的背面面对的平面。
第一支撑面522与风扇罩530发生干涉而限制风扇罩530的位置。第一支撑面522形成为与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面对的平面,并且与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发生干涉而对风扇罩530朝向后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
此外,在壳体520形成有支撑凸起520d,该支撑凸起520d从壳体520的内周面朝向壳体520的内部凸出。支撑凸起520d可形成为,从壳体520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的棒形状。多个支撑凸起520d在壳体520沿着壳体520的周边方向以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此外,第二支撑面524形成为在支撑凸起520d的后方端部与背面板570面对的平面。此时,第二支撑面524配置于与第一支撑面522相比更偏向壳体520内侧的位置。
第二支撑面524与过滤器模块550发生干涉而限制过滤器模块550的位置。作为示例,在过滤器模块550的过滤器壳体551上端设置有凸出支撑部556,凸出支撑部556在过滤器壳体551的上端形成朝向上部凸出的平面。第一支撑面522形成为与凸出支撑部556面对的平面,并且与凸出支撑部556发生干涉而能够对过滤器模块550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风扇罩530沿着前后方向与过滤器模块550相互结合,风扇罩530与过滤器模块550之间设有设置于壳体520的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通过该结合,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固定到壳体。以下,对隔着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而实现的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之间的结合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17和图39至图45,在第一支撑面522的前方配置有正面板510及风扇罩530。若风扇罩530在壳体520的前方贴紧于壳体520,则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抵接于第一支撑面522。即,若风扇罩530在壳体520的前方贴紧于壳体520,则第一支撑面522与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发生干涉。
如上所述,随着第一支撑面522与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发生干涉,风扇罩530的朝向后方的位置变化将会受到限制。此外,如上所述,在设置于壳体520前方的风扇罩530可结合有正面板510。
在风扇罩530的后方配置有过滤器壳体551。根据本实施例,过滤器壳体551的大部分区域配置于比第二支撑面524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但是,过滤器壳体551的一部分区域、例如过滤器壳体551的后方端部配置于比第二支撑面524更靠向后方的位置。
过滤器壳体551从壳体520的后方插入到壳体520的内部,并与风扇罩530相结合,此时,过滤器壳体551的大部分区域以比第二支撑面524靠向前方的位置的方式插入,而过滤器壳体551的后方端部抵接于第二支撑面524。
即,若将过滤器壳体551从壳体520的后方插入到壳体520的内部,则过滤器模块550的后方端部与第二支撑面524发生干涉。如上所述,随着过滤器模块550的后方端部与第二支撑面524发生干涉,过滤器模块550的朝向后方的位置变化将会被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多个支撑凸起520d在壳体520沿着壳体520的周边方向以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此时,多个支撑凸起520d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配置在壳体520的上部侧。
如图17和图41及图4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壳体520的上部侧配置有一对支撑凸起520d的例子。此外,在支撑凸起520d的后方端部所形成的第二支撑面524抵接有凸出支撑部556,该凸出支撑部556凸出形成于过滤器壳体551的上端。
即,若将过滤器壳体551从壳体520的后方插入到壳体520的内部,则凸出支撑部556与第二支撑面524发生干涉。如上所述,随着凸出支撑部556与第二支撑面524发生干涉,对过滤器壳体551的朝向后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
如上所述,在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与第一支撑面522发生干涉,而凸出支撑部556与第二支撑面524发生干涉的状态下,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相互结合。
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结合是,通过第一风扇罩结合部553和第二紧固凸柱531d之间的结合、以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和第三紧固凸柱535a之间的结合来实现的。此时,通过紧固构件,能够实现第一风扇罩结合部553和第二紧固凸柱531d之间的结合、以及第二风扇罩结合部554和第三紧固凸柱535a之间的结合。
若基于紧固构件的紧固作业持续进行而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结合,并使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和过滤器壳体551的凸出支撑部556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之间的距离狭窄,则风扇罩530的背面边缘将会压迫第一支撑面522,并且凸出支撑部556将会压迫第二支撑面524。
即,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隔着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而相互靠近,同时分别在前方和后方压迫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据此,壳体520能够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结合,该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分别在前方和后方压迫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并相结合。
其结果,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的结合,同时壳体520的前方边缘的内侧和支撑凸起520d插入到相互结合的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从而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及壳体520之间的结合。
即,在壳体520内部,仅仅通过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隔着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来能够使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与壳体520结合,而不与所述壳体520分离。换言之,只要在壳体520内部使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相结合,就能实现风扇罩530、过滤器模块55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
另一方面,如图17和图43及图44所示,在过滤器壳体551还可设有边缘凸起558。边缘凸起558可形成为,从过滤器壳体551的背面边缘朝向侧方向凸出的突缘形状。
根据本实施例,过滤器壳体551的壳体主体部552的宽度形成为,在将过滤器壳体551从壳体520的后方插入到壳体520的内部时,不与支撑凸起520d发生干涉的程度。例如,壳体主体部552的宽度设定为,与在壳体520的侧面部521内周面互相面对的一对支撑凸起520d之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窄的宽度。
此外,边缘凸起558从壳体主体部552的背面边缘朝向侧方向凸出形成,并且以与各支撑凸起520d的凸出长度相对应的长度凸出形成。所述边缘凸起558与第二支撑面524面对,并且形成与第二支撑面524平行的平面。
因此,在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的结合时,不仅使配置于壳体520的顶面部523的支撑凸起520d的第二支撑面524和凸出支撑部556之间发生干涉,而且还使配置于壳体520的侧面部521侧的支撑凸起520d的第二支撑面524和边缘凸起558之间发生干涉。
即,在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的结合时,在壳体520的顶面部523侧和两侧面部521侧的内周面实现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及壳体520之间的结合。这表示,不是只有在实现基于紧固构件的紧固的某个特定部位上实现风扇罩530、过滤器壳体551及壳体520之间的结合,而是横跨壳体520的内周面的大部分区域而实现风扇罩53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以及过滤器壳体551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
如上所述,在壳体520的内周面大部分区域实现风扇罩53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过滤器壳体551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因此,施加于壳体520的冲击可分散到壳体520的内周面的大部分区域而传递。
即,风扇罩53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部位、过滤器壳体551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部位分散到壳体520的内周面的大部分区域,因此,施加于壳体520的冲击不会集中到某一个部位,而是广泛地分散。
因此,即便冲击施加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施加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冲击的影响不会集中到某一个部位,而是能够广泛地分散。
如上所述,施加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冲击的影响不会集中到某一个部位而是广泛地分散,由此能够缓和传递到壳体520的冲击的影响集中到特定部位的情况,据此,能够降低实现壳体520和其他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特定部位被破损的危险性。
即,采用用于缓和传递到壳体520的冲击影响集中到特定部位的结构,由此特定部位不会因冲击而容易破损,并且能够提供耐久性高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壳体520由金属材料(更具体来说,铝材)形成的例子。由铝材形成的壳体520轻且其强度高,因此适合应用于需要容易携带且轻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并且可以具有对收容于壳体50内部的多种部件进行充分保护的刚性。
此外,由铝材形成的壳体520与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壳体520相比,具有更加光滑的外观表面和光泽等,能够有助于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观质量。
为了将诸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风扇罩530及过滤器壳体551之类的部件结合于壳体520,一般使用基于紧固构件的方法。即,以利用紧固构件来贯通风扇罩530及过滤器壳体551之类的壳体520的方法,实现风扇罩530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紧固作业。
如上所述,为了进行基于紧固构件的紧固作业,需要在壳体520形成紧固孔。但是,因由强度高的铝材形成的壳体520的特性,用于在壳体520形成紧固孔的作业是需要很多费用和时间的很难作业。即,为了在壳体520形成紧固孔,需要很多费用和时间,其作业的难度也非常高。
此外,如上所述,在紧固构件紧固于壳体520的结构中,紧固孔或紧固构件只能露出于壳体520的外部。在所述结构中,壳体520的光滑外观会被破坏,据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外观品质也不可避免地降低。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在无需将紧固构件紧固于壳体520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使中间隔着第一支撑面522和第二支撑面524的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之间实现结合,来就能提供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可以以与壳体520不分离的形式与所述壳体520相结合的结合结构。即,在壳体520的内部,只要使风扇罩530和过滤器壳体551相结合,可以在无需利用紧固构件来将风扇罩530和过滤器模块550结合于壳体520的情况下,就能一次性地实现风扇罩530及过滤器模块55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
据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壳体520和各个部件之间的紧固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并且能够维持光滑且高外观品质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
另一方面,在壳体520的后方可形成有背面罩580的固定结构,在所述背面罩580的固定结构中,背面罩580的上部固定到背面板570,背面罩580的下部固定到壳体520。
据此,能够提供一种背面板570和背面罩580的固定结构,在所述固定结构中,背面罩580稳定地固定到壳体520的后方,背面板570和背面罩580支撑相互的固定状态。
背面罩580和背面板570之间的结合是,能够通过设置在背面罩580上部的背面板结合部586和设置在背面板570下部的背面罩结合部577之间的结合来实现的。此外,背面罩58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是,能够通过设置在背面罩580下部的壳体结合部587和设置在壳体520后方下部的背面罩结合槽520c之间的结合来实现的。
并且,参照图17和图45,在壳体520和背面罩580之间,设有用于对制背面罩580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的结构物。
据此,在壳体520的第二区域B的内部、或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之间的边界、以及其邻近区域配置有支撑凸起520d。此时,支撑凸起520d配置在壳体520的侧面部521的内周面。
在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的支撑凸起520d的后方端部所形成的第二支撑面524,可形成为与背面罩580的正面边缘面对的平面。若背面罩580的正面边缘与第二支撑面524发生干涉,则对背面罩580的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
通过壳体结合部587和背面罩结合槽520c之间的结合,来对背面罩580的下部进行固定。此外,通过该结合,背面罩580下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得到限制。
与此相比,通过背面板结合部586和背面罩结合部577之间的结合,在背面罩580的上部只实现背面罩580和背面板570之间的结合,而不会实现背面罩580和壳体520之间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通过第二支撑面524和背面罩580的正面边缘之间的干涉,来对背面罩580上部的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进行限制的结构。
因此,在将背面罩580设置到壳体520时,不仅在背面罩580的下部,在背面罩580的上部也能实现背面罩580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限制。
据此,背面罩580的设置位置在背面罩580的下部和上部一起被引导的状态下能够实现背面罩580的设置作业,因此,不仅背面罩580的设置作业能够容易且快速实现,设置于壳体520的背面罩580能够稳定地固定到壳体520的预定位置。
[风扇罩的详细结构]
图4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扇罩和风扇分离出的正面图;图47风扇罩和风扇组件的放大图;图48是沿风扇罩和风扇组件的剖面图。
参照图15和图46,在风扇罩530设有空气排出部532、533。通过贯通或切开上罩部531的一部分来形成空气排出部532、533。空气排出部532、533是在风扇罩530上形成通路,所述通路用于使壳体520的前方和风扇组件540、545的风扇541、546之间相连接。
此外,在空气排出部532、533的后方配置有风扇组件540、545,在各个风扇组件540、545分别设置有风扇541、546。风扇541、546设置成产生空气的流动。作为示例,风扇541、546可包括轴流扇。经由背面板570而吸入到壳体520内部的空气,在朝着风扇541、546的轴向被吸入之后,能够朝着风扇541、546的轴向排出。
本实施例的风扇罩530还可包括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配置于形成有空气排出部532、533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在上部空气排出部532和下部空气排出部533均配置有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的例子。
配置于上部空气排出部532的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和配置于下部空气排出部533的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设置成相同。随后,以下,代表性地仅对配置于上部空气排出部532的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进行说明。
参照图15和图46至图48,风扇541可以包括轮毂542和风扇叶片544。
轮毂542是与旋转轴结合的部分,该旋转轴形成为风扇541的旋转中心。旋转轴通过向风扇541赋予旋转力的风扇马达来进行旋转。轮毂542结合到该旋转轴,由此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轮毂542设置成用于将风扇叶片544连接到旋转轴的结构物。
风扇叶片544连接到轮毂542的半径方向的周边、即轮毂542的外周面。风扇叶片544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与轮毂542一起进行旋转。在轮毂542的外周面,沿着风扇541的旋转方向配置有多个风扇叶片544。
多个风扇叶片544与轮毂542一起进行旋转,通过如此进行旋转的多个风扇叶片544来能够引导出:位于风扇541后方的空气被风扇541吸入,之后朝向风扇541的前方排出的空气的流动。
此时,多个风扇叶片544进行旋转的区域的前方形成为送风面Sw,风扇541的风量与经过该送风面Sw的风速成比例而能够增加或减少。
遮蔽板530a及导向叶片534配置在风扇541的凸出侧,即配置在送风面Sw的前方。
遮蔽板530a配置在风扇541的排出侧。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遮蔽板530a配置在空气排出部532上,并且配置在空气排出部532的中央部分的例子。所述遮蔽板530a配置在轮毂542的前方,从而起到遮蔽轮毂542的作用。
导向叶片534配置在风扇541的排出侧。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导向叶片534配置在空气排出部532上,且配置在从侧方向的外侧包围空气排出部532的风扇罩530的内周面和遮蔽板530a之间的例子。导向叶片534将旋转轴作为中心以辐射状延伸。
导向叶片534可以起到:将在空气排出部532的中央部分所配置的遮蔽板530a支撑于风扇罩530的连接结构物的作用。
虽然为了遮蔽风扇541的轮毂542而需要遮蔽板530a,但是,为了确保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通路,遮蔽板530a不能完全覆盖空气排出部532。为此,遮蔽板530a设置成比空气排出部532小的尺寸以只覆盖空气排出部532的一部分,风扇罩530的内周面和遮蔽板530a之间由导向叶片534相连接。
并且,导向叶片534除了起到对轮毂542进行支撑的作用之外,还能执行对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进行引导的作用。导向叶片534配置在送风面Sw的前方,并且将旋转轴为中心以辐射状相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导向叶片534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面534a和第二引导面534b。
第一引导面534a与风扇541邻接而配置。第一引导面534a形成为与风扇叶片544面对的平面形态,且形成为与风扇叶片544倾斜地面对的平面形态。换言之,第一引导面534a形成为与送风面Sw倾斜地面对的平面形态。
第二引导面534b配置于比第一引导面534a更远离风扇541的位置。第二引导面534b可形成为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形态。在此,第一方向D1定义为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
导向叶片534设置成第一引导面534a和第二引导面534b相连接而成的形态。即,导向叶片534设置成:形成为与送风面Sw构成规定角度而倾斜的平面的第一引导面534a和由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所形成的第一引导面534a相连接的形态。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风扇541包括小型的轴流扇(Axial-flowfan)的例子。在为了提高便携性而具有紧凑尺寸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特性上,增加风扇541的尺寸方面上存在限制。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小型的轴流风扇用作风扇541。
但是,一般来说,轴流扇的尺寸越小,轴流扇的送风性能与其相应地降低。虽然有着将小型且提供高送风性能的高价轴流风扇用作风扇541的方法,但在该情况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制造费用将会增加到不必要的程度。
作为在不使用高价且高性能的轴流风扇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送风性能的方法,有着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送风方向集中的方法。即,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送风方向集中到前方。
轴流扇是用于使空气的流动方向与鼓风扇的旋转轴形成平行的风扇,从后方吸入空气并向前方排出空气。此时,朝向轴流扇的前方排出的空气中的大部分,将会沿着朝向轴流扇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偏离的方向排出。即,经由轴流扇排出的空气的大部分不会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直进,而是表现出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侧方扩散的形态。
这是因为,由轴流扇的旋转所产生的力、即朝向轴流扇的旋转方向所产生的力参与到轴流扇的空气排出。即,除了轴流扇将空气推向前方的力之外,朝向轴流扇的旋转方向所产生的力将会作用于由轴流扇所排出的空气。
据此,由轴流扇所排出的空气的大部分表现出,不会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直进,而是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侧方扩散的形态。如上所述,若由轴流扇所排出的空气的大部分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侧方广泛地扩散,则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排出的净化空气的前方排出范围也不可避免地减少。
因此,为了增加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排出的净化空气的前方排出范围,优选将由轴流扇所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引向前方。即,即使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排出的净化空气的侧方向上的排出宽度稍微变窄,将由轴流扇所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集中到前方是有利于增加净化空气的前方排出范围的。
因用户携带和使用的可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特性上,通过增加净化空气的向前排放范围来获得的效果的影响,大于由净化空气的侧方向排放宽度变窄所引起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出将由轴流扇所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集中到前方的结构物。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导向叶片534,所述导向叶片534为可以将由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集中到前方的结构物。此外,导向叶片534设在风扇罩530。
若想要将如导向叶片534之类的结构物应用于风扇组件540、545本身,则需要重新对风扇组件540、545整体进行设计,所述风扇组件540、545包括包围风扇541的风扇托架543、548等。
一般来说,风扇组件540、545使用不是为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而制造的、通用制造的构件。这是因为,在部件管理和成本方面上,使用通用制造出的风扇组件与为了可携式空气净化器50而单独设计出的风扇组件相比更有利。
与此相比,风扇罩530是为了应用于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而单独设计出的。因此,只要在风扇罩530的设计过程中,将导向叶片534应用到风扇罩530即可,不会追加地发生大量的费用或时间。
此外,在风扇罩530需要有用于将遮蔽板530a连接到风扇罩530的结构物,该遮蔽板530a用于遮蔽风扇541的轮毂542部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导向叶片534应用用于对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进行引导的形状设计,该导向叶片534用于将配置在空气排出部532的中央部分的遮蔽板530a支撑到风扇罩530。
据此,在导向叶片534形成有第一引导面534a及第二引导面534b,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经过配置有第一引导面534a及第二引导面534b的区域,之后朝向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前方排出。
[导向叶片的结构]
图49是显示经由送风面而排出的空气的速度分量的速度三角形的示意图。
以下,参照图15和图47至图49,对第一引导面534a和第二引导面534b的形状进一步具体说明。
参照图15和图47至图49,第一引导面534a形成为与送风面Sw形成规定的角度a的平面。此外,第二引导面534b形成为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此时,第一引导面534a与送风面Sw形成的角度a满足下面的关系。
a=tan-1(va/vr)
在此,a是第一引导面534a与送风面Sw形成的角度,va是经由送风面Sw排出的空气的速度矢量中的第一方向D1上的速度矢量(以下,称为“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ector)”),vr是经过送风面Sw的空气的速度矢量中的风扇541的半径方向(D2,以下称为“第二方向”)上的速度矢量(以下,称为“第二方向速度矢量”)。
此外,可通过如下的公式掌握va和vr。
r=(ro+ri)/2
A=π(ro 2-ri 2)
va=Q/A
vr=ω*r
在此,r是从旋转轴到风扇叶片544的中心的距离,r1是轮毂542的半径,ro是风扇541的半径,A是送风面Sw的面积,Q是风扇541的风量,ω是风扇的角速度。
据此,利用针对能够掌握风扇541的规格实现的轮毂542的半径、风扇叶片544的长度、风扇541的转速的信息,来能够获得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和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
此外,可利用针对如上所述那样掌握的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和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的信息,来能够确认到经过送风面Sw而排出的空气的速度矢量v和送风面Sw之间的角度。
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首先经过配置有第一引导面534a的区域,然后经过配置有第二引导面534b的区域。第二引导面534b形成为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形态,并且已经经过了配置有第一引导面534a的区域的空气被第二引导面534b引导其流动方向。
据此,在空气沿着形成为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平面的第二引导面534b进行流动的过程中,沿着第二引导面534b进行流动的空气的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受到第二引导面534b的影响而增加。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和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的和(即,经由送风面Sw而排出的空气的速度矢量v)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与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增加的量相应地,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减少。
如上所述,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增加而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减少的情况是指,经由送风面Sw而排出的空气的速度矢量v的方向朝向更靠近第一方向D1的方向发生变化。
即,第二引导面534b使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增加,使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减少,从而使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改变为第一方向D1,据此,起到:将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排出的净化空气的行进方向朝向前方集中的作用。
据此,经过配置有导向叶片534的区域的空气,通过其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增加,而其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减少来而具有改变为新形态的速度矢量Vx。具有速度矢量Vx而排出的空气,与经过配置有导向叶片534的区域之前相比,沿着更朝向前方的行进方向排出。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将空气的排出方向集中于前方,并且能够使净化空气到达至更远的位置。
假如如上所述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急剧发生变化,则在空气经过导向叶片534的过程中,发生乱流(Turbulence)的危险性提高。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引导面534b和风扇541之间配置有第一引导面534a,通过第一引导面534a引导空气进入于第二引导面534b。
为了使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不产生乱流而经过第二引导面534b,第一引导面534a优选形成为与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平面。
为此,需要掌握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可以表示为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经过送风面Sw的方向与送风面Sw所形成的夹角a。
能够利用如上计算出的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和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来掌握夹角a。即,
可利用a=tan-1(va/vr)
的关系来计算出夹角a。
此外,通过针对能够掌握风扇541的规格事项的轮毂542的半径、风扇叶片544的长度、风扇541的转速等信息,来计算出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和第二方向速度矢量vr。
如上所述,通过掌握的夹角a,来能够决定第一引导面534a与送风面Sw形成的夹角a。即,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掌握的夹角a的信息,第一引导面534a能够设置成形成与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第一引导面534a的长度和第二引导面534b的长度相同的例子。为了使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不产生乱流而经过第二引导面534b,第一引导面534a需要具有充分的长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叶片534的形状设置成第一引导面534a的长度至少具有与第二引导面534b相同的长度。
第二引导面534b的长度越变长,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可以越变大,据此,第一引导面534a的长度也一起需要增加。但是,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特性上,增加导向叶片534的长度存在有限制,因此,第二引导面534b的长度在风扇罩530能够占据的长度范围内尽可能设定为最长,第一引导面534a的长度也可以设定为与此相同。
此外,为了避免发生乱流,互相倾斜连接的第一引导面534a和第二引导面534b之间、以及第一引导面534a的端部和第二引导面534b的端部形成为曲面形态。
另一方面,多个导向叶片534在风扇罩530沿着风扇541的旋转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优选地,多个导向叶片534在风扇罩530能够以相同的间隔隔开配置。
如上所述那样配置的导向叶片534不仅在多个位置上稳定地支撑遮蔽板530a,还能在多个位置上有效地对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进行引导。
优选地,导向叶片534的数量设置成多于风扇叶片544的数量。例如,若风扇叶片544的数量为九个,则导向叶片534的数量设定为十一个。据此,与通过风扇541来形成空气排出的位置相比,通过导向叶片534来实现针对空气排出方向的引导的位置更多,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针对空气排出方向的引导作用。
并且,本实施例的风扇罩530可由合成树脂注塑物材料射出成型。风扇罩530不需要求高强度的结构物,因此可以使用容易制造、价格低廉的合成树脂注塑材料射出成型。风扇罩530也可以形成为,将上罩部531、下罩部535、遮蔽板530a和导向叶片534射出成型为一体的合成树脂注塑物。
导向叶片534的厚度t越薄,空气能够穿过风扇罩530的通路变宽,因此,导向叶片534的厚度t越薄越好。但是,若导向叶片534的厚度t过薄,则导向叶片534的强度较弱,从而注塑变得困难。考虑到这一点,导向叶片534的厚度t优选设定为1mm。
[导向叶片的作用、效果]
图50是显示未将风扇罩应用于导向叶片的空气净化器的流动分析结果的示意图;图5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流动分析结果的示意图;图5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和未将风扇罩应用于导向叶片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测量结果的曲线图;图5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和未将风扇罩应用于导向叶片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50和图52中显示了未将风扇罩应用于导向叶片的空气净化器的实验结果。此外,图51和图53中显示了利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即将风扇罩应用于导向叶片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实验结果。
此时,风扇541的半径ro为29mm,轮毂的半径ri为16mm,导向叶片534的长度L为5mm。在图50和图51中,在风扇541的转速为4500RPM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在图47和图53中,在风扇541的转速为4500RPM~4900RPM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此外,除了在风扇罩是否应用了导向叶片之外的实验条件相同。
以下参照图15和图47至图53,对本实施例的导向叶片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实验结果,从现有的空气净化器中排出的净化空气的前方排出距离大致为60mm(参照图50),从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排出的净化空气的前方排出距离大致确认为达到150mm(参照图51)。
即,确认到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具有可以朝向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大致2.5倍程度更远的前方排出空气的优点。所述结果,从风扇541排出的空气的第一方向速度矢量Va被导向叶片534增加,据此,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中排出的净化空气的平直度得到了提高。因此,可以确认到导向叶片534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的净化空气排出性能的提高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此外,参照图52和图53,观察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和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测量结果,当风扇的转速为4500RPM时,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O被测量为12.2CMH,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被测量为13.5CMH。即,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被测量为比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O高出约10%的程度。
此外,当风扇的转速为4900RPM时,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O被测量为13.8CMH,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被测量为16.1CMH。即,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被测量为比习知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O高出约16%的程度。
根据所述实验结果,在所有条件下,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被测量为比习知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O高。所述结果,表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空气排出性能与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空气排出性能相比更加优秀。
此外,风扇的转速越增加,现有的空气净化器的风量O和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均增加,但是可以确认到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风量N的增加幅度更大。
所述结果,随着风扇的转速变快,经过导向叶片的空气的风量越增加,表示导向叶片更有助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空气排出性能的提高。
如上所述,具备导向叶片的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利用导向叶片来提高朝向前方排出的净化空气的平直度,由此能够增加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中被净化的空气到达至用户的脸部的量,因此,能够提供进一步改善的空气净化性能。
此外,通过低廉的通用风扇而不是昂贵且高性能的风扇来提供改善了的空气排出性能,因此可以以低成本提供高性能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此外,在风扇罩的设计过程中,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可以与导向叶片一起应用于风扇罩,由此能够提供改善了的空气净化性能,同时能够抑制设计及制造中所需的费用的增加。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
图54是显示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相连接的装置的一示例的示意图;图5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参照图54,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提供为,包括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10(参照图1)和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50(图14参照)中的任意一个的结构的形态。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与传感器装置30或移动终端40等装置进行通讯。通过进行通讯,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与传感器装置30及移动终端40收发各种信息或数据、指令等。
参照图54和图55,传感器装置30可包括多种传感器,该多种传感器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周边或配置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例如,传感器可以包括灰尘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传感器模块600可利用传感器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将检测数据传送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或移动终端40。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基于从传感器模块600接收到的检测数据而判断空气质量的降低与否,在该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开启而执行空气净化功能。之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基于从传感器模块600接收到的检测数据而判断空气质量的提高与否,能够自动地关闭而终止空气净化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开启/关闭可以是指空气净化动作的开启/关闭,通讯动作可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开启/关闭无关地执行。
移动终端40的用户可基于从传感器模块600接收到的检测数据而确认空气质量,并且根据所判断的空气质量而能够开启或关闭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
根据实施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将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动作及状态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移动终端40。例如,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将风扇的风量或驱动时间、过滤器模块550的状态、电池560的余量等各种信息提供给移动终端40。
根据用户的输入等,移动终端40将用于远程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开启/关闭的控制指令发送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
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通过与传感器模块600或移动终端40之间的通讯来能够收发各种信息或指令等。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在单间房、办公室、车辆内部以及划分的室内空间使用。尤其是,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与大型空气净化器相比,其净化能力可能相对较小,因此优选在小于一定面积的室内空间内使用。
作为示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可位于车辆内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放置在车辆内部的结构物上。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形成为大致的六面体形状,因此能够以立起或平放的形态配置于较平坦的面。即,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姿态或设置位置没有限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以多种姿态放置并使用。
不过,有可能存在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放置于驾驶员的手碰不到的位置的情况。此时,在没有搭载同乘者的情况下,驾驶人员可能无法顺利地操作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此外,驾驶人员在车辆行驶中操作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而开启不仅繁琐,还可能增加事故的危险。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以检测车辆的搭载状态而自动进行动作,因此能够预防上述的繁琐及事故危险。搭载状态可以是指启动车辆的状态,即启动之后停车中或行驶中。即,搭载状态对应于驾驶人员或同乘者搭乘在车辆内的状态,因此可以是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需要进行动作的状态。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部650、传感器模块600、输出部660、内存部670、以及控制部680。
无线通信部650、传感器模块600、内存部670、以及控制部6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印刷电路板190(参照图3)或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印刷电路板595(参照图15)。此外,无线通信部650、内存部670以及控制部680的至少一部分可由一个综合芯片(chip)形态来实现,或者由分别单独的芯片或电路等构成。
无线通信部650可包括能够实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和传感器模块600之间、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和移动终端40之间的无线通信的通讯模块。例如,无线通信部650可包括近距离通讯模块651、移动通讯模块653、以及位置信息模块655。
近距离通讯模块651能够与传感器模块600或移动终端40进行通讯。例如,近距离通讯模块651包括支持低功率无线通信方式(例如,BLE(Bluetooth low energy))的通讯模块,由此能够使执行通讯功能时的耗电最小化。除此之外,近距离通讯模块651可以包括支持蓝牙通讯模块、NFC通讯模块等多种近距离通讯方式的模块。
移动通讯模块653能够执行与移动终端40或服务器(图中未显示)等进行通讯。例如,移动通讯模块653可以包括支持LTE(longterm evolution)、WIFI等无线通信方式的模块。
位置信息模块655用于获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位置信息,可包括根据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之类的多种卫星导航系统获得位置信息的模块。作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不仅利用位置信息模块655,还可利用移动通讯模块653获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位置信息。
传感器模块600可包括用于对配置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空间(例如,车辆(vehicle)内部)的状态变化进行检测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例如,传感器模块600可以包括灰尘传感器610、振动传感器620、以及加速度传感器630。作为另一示例,振动传感器620还能够由加速度传感器实现,振动传感器620和加速度传感器630可以不是各自分离的传感器,而是一个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620对在车辆的启动中或行驶中传递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振动进行检测。此外,加速度传感器630可对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发生变化的加速度进行检测。传感器模块600可将从振动传感器620和/或加速度传感器630获取到的检测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检测数据可包括振动数据和/或加速度数据。
作为另一示例,传感器模块600也可以设置在不是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传感器装置30。此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通过无线通信部650接收检测数据。
输出部660可输出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或通知信息等。例如,输出部660可由以视觉形态输出信息或通知信息的光源或显示器实现,或者由将信息或通知信息以声音形态输出的扬声器等实现。
内存部670能够储存用于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进行动作的各种信息活算法等数据。尤其是,内存部670能够从由传感器模块600获取到的检测数据中储存用于对车辆的状态进行检测的比较数据(以下,称为学习数据)。
所述学习数据可包括用于检测搭乘状态的搭乘数据。搭乘数据可包括:运载工具启动而停车中时的振动模式或加速度模式;以及运载工具行驶中时的振动模式或加速度模式。
所述学习数据能够以产品出厂时已储存的形态提供,或者从移动终端40或服务器接收而储存。此外,学习数据能够通过移动终端40或服务器等来定期或非定期地进行更新。后面将对学习数据进行详细说明。
控制部680可以包括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的至少一个控制器。
控制部680能够利用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取到的检测数据来检测搭乘状态与否。搭乘状态可以是指,与如车辆等运载工具启动的状态下停车中或行驶中的状态。即,搭乘状态可以相当于驾驶人员或同乘者或乘客等人员的状态。
例如,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放置于车辆内的情况下,搭乘状态可以相当于驾驶人员等搭乘于车辆且启动的状态。或者,在用户携带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情况下,搭载状态可以包括用户搭乘公交车或地铁等运载工具上的状态。
在检测到搭乘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680通过驱动风扇马达132来能够自动地执行空气净化动作。此时,检测动作通过控制部680所包括的至少一个控制器中的低功率驱动控制器来执行。因此,即使检测动作以周期性或连续地执行,因检测动作而消耗的电力能够被最小化。对于控制部680检测搭乘状态的动作,将在后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另一方面,为了进行空气净化动作,控制部680能够对风扇(更具体来说,用于使风扇进行旋转的风扇马达132)的驱动进行控制值。风扇马达132在驱动时向风扇赋予旋转力,空气随着风扇的旋转能够进行流动。
尤其是,在风扇马达132由可调频率的BLDC马达等实现的情况下,控制部680根据通过风量调节按钮185的操作或与移动终端40的通讯来获得的风量调节请求、或者从传感器模块600接收到的检测结果,对风扇马达132的转速进行调节,从而能够调节风量。此时,风扇马达132的控制动作可以通过控制部680所包括的控制器中的低功率驱动控制器和其他控制器来执行。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
图56是显示图54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参照图55和图56,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100),并且可以将所获得的检测数据与储存于内存部670中的搭乘数据进行比较(S110)。
传感器模块600的振动传感器620和/或加速度传感器630对从外部传递的振动进行检测,或者对速度变化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结果而可产生包括振动数据和/或加速度数据的检测数据。传感器模块600可将所产生的检测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通过将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的检测数据与储存于内存部670的搭乘数据进行比较,由此能够对当前状态是否相当于搭乘状态进行检测。
比较结果,在检测数据和搭乘数据的相似度高于基准值的情况下(S120的“是”),检测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当前状态为搭乘状态,从而控制成驱动风扇马达132(S130)。
控制部680计算出检测数据和搭乘数据的相似度,在计算出的相似度为基准值以上时,能够检测出当前车辆为搭乘状态。
例如,相似度可以包括:检测数据中所包含的振动数据和/或加速度数据的模式和搭乘数据中所包含的多个振动数据和/或加速度数据的模式中的各个之间相似度中的最高相似度。可利用如相关度(correlation)分析等的各种公知的类似测量方法中的至少一个来计算出相似度。
控制部680在检测到搭乘状态时,判断为驾驶人员或同乘者存在于车辆内,并且通过驱动风扇马达132来自动地执行空气净化动作。
作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即使检测到搭乘状态,也能根据从传感器模块600接收到的数据而判断出的空气质量,决定空气净化动作的执行与否。即,即使当前状态为搭乘状态,控制部680在空气质量高于基准的情况下,不会使风扇马达132驱动或中断风扇马达132的驱动。
图57至图59是显示根据车辆的启动或行驶与否而被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传感器模块检测到的检测数据的示例图。
参照图55至图59,传感器模块600在规定时间内(例如,从第一时刻T1到第二时刻T2之间),利用振动传感器620和/或加速度传感器630来能够获得检测数据。
图57中,显示了在车辆关闭启动的状态下被传感器模块600检测到的检测数据的一例。
参照图55和图57,在车辆关闭启动时,不会发生因引擎的驱动等所产生的振动,也不会存在车辆的速度变化。因此,由振动传感器620获得的振动数据和由加速度传感器630获得的加速度数据也可能具有无变化的、维持为0的模式。
在学习数据(其储存于内存部670)所包含的搭乘数据中,也可以未储存有图57所示的模式的振动数据和加速度数据。因此,控制部680在获得图57所示的振动数据及加速度数据时,可检测为当前状态不是搭乘状态,并且不会驱动风扇马达132。
图58中,显示了在车辆的启动关闭之后,在车辆停车的状态下被传感器模块600检测到的检测数据的一例。
参照图55和图58,在车辆启动时,可能会因引擎的驱动等而发生振动。相反,可能是车辆处于停车中,因此不存在速度变化。此时,振动传感器620能够获得具有规定振幅的振动无大变化地保持的模式的振动数据,并且加速度传感器630能够获得无变化地维持为0的模式的加速度数据。
车辆已处于启动,可能会表示车辆内搭载了驾驶人员或同乘者的可能性高。因此,在学习数据(其储存于内存部670)所包含的搭乘数据中,可能会包含与图58相似的模式的振动数据和加速度数据。
即,在获得如图58所示的振动数据及加速度数据的情况下,控制部680将当前状态检测为搭乘状态,由此驱动风扇马达132而能够执行空气净化动作。
图59中,显示了在车辆行驶中的状态下被传感器模块600检测到的检测数据的一例。
参照图55和图59,在车辆行驶中时,因引擎的驱动或路面的状态等而可能会不规则地发生振动。此外,由于车辆处于行驶中,因此可能会发生速度的变化。此时,振动传感器620可能会获得具有如图59所示的不规则模式的振动数据,加速度传感器630也可能获得具有不规则模式的加速度数据。
车辆处于行驶中,可能会表示在车辆内搭乘有驾驶人员。因此,在学习数据(其储存于内存部670)所包含的搭乘数据中,可能会包括与图59相似的模式的振动数据和加速度数据。
即,在获得如图59所示的振动数据和加速度数据时,控制部680可将当前状态检测为搭乘状态,由此驱动风扇马达132而能够执行空气净化动作。
作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也可以只利用振动数据来检测搭乘状态与否。即,在获得如图58或图59所示的振动数据的情况下,控制部680能够将当前状态检测为搭乘状态。
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利用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到的检测数据,来检测配置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车辆的状态。车辆的状态可能与运载工具内的用户存在与否有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在检测结果判断为存在有用户的搭载状态下自动地执行空气净化动作。
因此,能够消除用户在每次搭乘于运载工具时需要操作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不便。此外,还能够有效地防止驾驶人员在驾驶中操作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时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危险。
图60是显示获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为了检测搭乘状态而使用的学习数据的状态的一示例的流程图;图61是显示利用与图60所示的实施例相关的移动终端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接收到检测数据来生成学习数据的过程的一示例图。
参照图55和图60,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200),并能够将所获得的检测数据传送到移动终端40(S210)。
移动终端40对所接收到的检测数据是否为搭乘状态的检测数据进行确认,在确认结果当前状态为搭载状态时,可根据检测数据而对搭乘数据进行更新。例如,移动终端40可以以检测数据的振动模式和/或加速度模式包含于搭乘数据的方式对搭乘数据进行更新。
与此关联地,参照图55和图61,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控制部680能够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_DATA。控制部680能够通过无线通信部650来向移动终端40传送所获得的检测数据S_DATA。
移动终端40能够对所接收的检测数据S_DATA是否为搭乘状态下的检测数据进行确认。例如,移动终端40能够通过显示器来显示用于确认用户是否搭载于当前运载工具中的界面。用户可根据所显示的界面,输入与是否搭乘于当前运载工具中相关的信息。
在所输入的信息相当于“运载工具上搭载中”的情况下,移动终端40可根据检测数据S_DATA而更新搭乘数据。如上所述,移动终端40能够以检测数据S_DATA中所包含的振动模式和/或加速度模式包括在搭乘数据中的方式更新搭乘数据,但是并不是一定需要如此。
另一方面,参照图55和图60,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从移动终端40接收基于检测数据的学习数据(S220)。此外,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将所接收的学习数据储存到内存部670(S230)。
移动终端40能够将包含更新了的搭乘数据的学习数据传送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将所接收的学习数据保存到内存部670。之后,若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取检测数据,则控制部680可利用学习数据来对当前状态是否为搭乘状态进行检测。
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将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的检测数据传送到移动终端40,可从移动终端40获得基于检测数据而进行更新的搭乘数据。即,能够进行一种数据学习,因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搭乘状态。
图6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控制动作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参照图62,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300),并且将所获得的检测数据与储存于内存部670中的学习数据进行比较(S310)。
S300步骤和S310步骤可以与图6的S100步骤及S110步骤相似。
但是,在图62中,学习数据不仅可以包括上述的搭乘数据,还可以包括分别与多种状态相对应的数据。
例如,学习数据可以包括分别与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位于家庭内的状况、位于办公室的状况、位于室外的状况等多种状况相对应的数据。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根据比较结果,能够识别与检测数据相对应的环境(S320)。
例如,控制部680能够从学习数据所包含的各数据中提取出与检测数据相似度最高的数据,并识别与所提取的数据相对应的状况。
作为另一示例,控制部680从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得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位置信息,并且能够利用所获得的位置信息和/或检测数据来识别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状况。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能够以与所识别的状况相对应的模式驱动风扇马达132,由此执行空气净化动作(S330)。
即,控制部680根据与所识别的状况相对应的模式,将风扇马达132以相互不同的强度进行驱动。
例如,若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位于办公室的状况和位于室外的状况进行比较,则在位于室外的状况下的风量的强度需要更强。因此,控制部680能够驱动风扇马达132,使得位于室外的状况下的风量强度比位于办公室的状况下的风量强度强。
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根据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的检测数据和从位置信息模块655等获得的位置信息,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状况进行识别,并且能够以与所识别的环境相对应的最佳模式执行空气净化动作。因此,能够使针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的使用便利性极大化,并且也能提高产品的满足度。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
图63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参照图63,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还可包括照度传感器640。照度传感器640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的亮度进行检测,并可将检测数据传送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控制部680或移动终端40。
即,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传感器模块600可包括灰尘传感器610、振动传感器620、加速度传感器630、以及照度传感器640,控制部680可利用这些传感器来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的第一例]
图64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一示例的流程图;图65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二示例的流程图。
以下参照图63和图65,对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一例及第二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63,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还能用作可携带的灰尘测量机。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可在没有用于进行空气净化的情况下发挥用于测量空气中的灰尘浓度的用途。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以小而轻的形态提供以便容易携带,因此适合用户携带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同时在用户所希望的场所测量灰尘浓度。
如上所述,所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提供用户在所希望的场所容易且便利地对特定时刻的灰尘浓度进行测量的优点。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不仅具有对特定位置、特定时刻的灰尘浓度进行测量的功能,还能提供收集在多个位置上测量到的结果,并且生成基于此按照位置类别记录了灰尘的浓度的图(Map)的功能。以下,对用于提供上述功能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控制过程进行说明。
参照图63和图64,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400),与此同时,从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得位置数据(S410)。
传感器模块600的灰尘传感器610检测空气中的灰尘,并且能够根据检测结果生成包含灰尘浓度数据的检测数据。传感器模块600可将所产生的检测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
位置信息模块655在灰尘传感器610检测到空气中的灰尘时刻上对灰尘传感器610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能够根据检测结果而生成产生位置数据。位置信息模块655可将所生成的位置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根据从传感器模块600接收到的检测数据和从位置信息模块655接收到的位置数据,按照位置类别生成有关灰尘浓度的数据(以下,称为“按照位置类别的灰尘浓度数据”)(S420)。
若重复执行上述过程(S400至S420),并且收集到规定数量以上的灰尘浓度资料,则控制部680根据所收集的灰尘浓度数据而生成按照位置类别记录灰尘浓度的图(S430)。
控制部680根据在多个位置上收集到的灰尘浓度数据而生成图,因此,在图上将会记录按照每个位置类别的灰尘浓度。
若重复收集到与灰尘浓度数据的生成中作为基础的位置数据相同的灰尘浓度数据,则控制部680能够计算出记录于这些灰尘浓度数据中的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即,控制部680计算出在同一位置上生成的灰尘浓度数据中所包含的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并且可根据所计算出的检测数据的平均值来在图上记录所述位置上的灰尘浓度。
如上所述那样生成的图将会储存到内存部670(S440)。如上所述,储存到内存部670的图可用作向用户显示所述空间中的每个位置的空气污染状态的数据。
例如,所述图被传送到移动终端40,储存于图中的信息(即,每个位置上的空气污染状态)通过移动终端40可显示给用户。此时,在移动终端40上,与储存于图中的空间的形状一起显示出所述空间内的每个位置上的灰尘浓度。
作为示例,每个位置上的灰尘浓度可以由用于表示灰尘存在的颜色浓度来显示。例如,在移动终端40的画面上,越是灰尘浓度高的位置,就显示出浓度越浓的颜色,越是灰尘浓度低的位置,就显示出浓度越低的颜色。
因此,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40的画面上所显示的信息,来能够容易且快速地确认在用户所生活的空间中哪个位置的空气污染度高。此外,用户通过确认在用户所生活的空间中哪个位置的空气污染度高,来能够容易且快速地获得掌握空气污染的原因、空气污染源的位置等所需的信息。
并且,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将进行空气质量测量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也可以获得并提供与各划分区域的空气污染度相关的数据。
为此,如上所述,控制部680将储存于所生成的图中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划分区域(S450),提取出针对按照各个划分区域类别的灰尘浓度的数据(S460)。此外,控制部680将在多个划分区域中的灰尘浓度为预设的基准浓度以上的划分区域判定为污染区域(S470)。
之后,控制部680在图上记录污染区域的位置,所述数据储存到内存部670(S480)。这样保存的数据可以用作用于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数据。
即,如上所述,所产生的图不仅用作用户能够确认每个位置的空气污染状态的数据,还可用作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控制的数据。
参照图63和图65,当用户携带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并移动时,位置信息模块655可进行实时地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动作(S500)。
控制部680根据由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得的实时位置数据,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是否为污染区域进行判别(S510)。
在由位置信息模块655检测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为记录于内存部670的污染区域的情况下(S520),控制部680可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而驱动风扇马达132(S530)。
此时,控制部680与利用灰尘传感器610来生成的检测数据无关地,可以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进行控制,以驱动风扇马达132。
即,即使在由灰尘传感器610实时检测到的灰尘浓度低于预设的基准浓度的情况下,只要由位置信息模块655检测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为记录于内存部670中的污染区域,控制部680就能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进行控制,以驱动风扇马达132。
在很多次灰尘浓度测量和长时间累计资料的结果被判定为污染区域的区域上,即使存在有灰尘浓度在某个瞬间被测量为较低的情况,灰尘浓度再次上升的可能性很高。这是因为,被判定为污染区域的区域是靠近灰尘诱发因子的区域或容易形成灰尘流入的区域。
此外,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污染区域的瞬间,灰尘传感器610可能会发生误动作,据此灰尘浓度可能会被测量为低于实际值。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只要由位置信息模块655检测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为记录于内存部670中的污染区域,必须使风扇马达132进行驱动的控制部680将会执行动作控制。
据此,只要用户进入到平时空气污染度较高的区域,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就自动地执行空气净化动作,因此,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降低了用户暴露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并且有助于用户能够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的第三例]
图66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三示例的流程图。
参照图63和图66,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可利用由照度传感器640获得的检测数据来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
作为示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在由照度传感器640测量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照度为预设的基准照度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将搭载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车辆的位置位于隧道内部,并且开始进行空气净化动作。
为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600)。传感器模块600的照度传感器640对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的照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可生成包括有关照度的数据(以下,称为“照度数据”)的检测数据。传感器模块600可将所生成的检测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将由照度传感器640获得的检测数据中所包含的照度数据与预设的基准照度进行比较(S610)。此时,当车辆位于隧道内部时,基准照度优选设定为与车辆内部的照度相对应,或略高于车辆内部的照度值。
比较结果,若由照度传感器640检测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的照度低于基准照度(S620),则使位置信息模块655进行动作,控制部680从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得位置数据(S630)。
位置信息模块655可以对在照度传感器640检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的照度的时刻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可根据检测结果生成位置数据。位置信息模块655可将所生成的位置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位置信息模块655包含用于接收GPS信号的GPS接收器的例子。
控制部680根据由位置信息模块655所生成的位置数据而判断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是否位于隧道内部。假如仅仅通过由照度传感器640所生成的照度数据来就可以判断出搭载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车辆是否位于隧道内部,则可能会输出不符合实际的不正确结果。这是因为,即使不是在隧道内部,照度低于基准照度的情况很多。
如果为了连续地掌握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而使位置信息模块655持续地进行动作,则在利用GPS接收器来接收GPS信号的位置信息模块655的特性上,耗电量增加到必要以上。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可不连接到车辆的电源上而仅利用电池进行动作,此时,与耗电量的增加相应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可运行时间将会缩短。因此,为了继续地掌握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使位置信息模块655持续地进行动作的方法不是优选方法。
考虑到这一点,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只有在周边照度低于基准照度的情况下,才能以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取位置数据的方式进行动作。
据此,可以在抑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不必要耗电的同时,能够高精度地掌握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控制部680利用由GPS接收器接收到的GPS信号来判断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是否位于隧道内部(S640)。其结果,若确认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隧道内部,则控制部680可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进行操作,以驱动风扇马达132(S660)。
假如确认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没有位于隧道内部,则控制部680可确认位置信息模块655是否在接收GPS信号(S650)。
若处于位置信息模块655正在接收GPS信号的状态,则控制部680信任从位置信息模块655提供的位置数据而能够判断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不在隧道内部。
假如位置信息模块655接收不到GPS信号,则控制部680判断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隧道内部,据此,可以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以驱动风扇马达132(S660)。
一般来说,在隧道内部,GPS信号的接收率会急剧降低。此外,所述隧道内部的照度一般低于隧道外部。考虑到这一点,控制部680在同时满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照度低于基准照度的条件和不能接收GPS信号的条件的情况下,可视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隧道内部。
在隧道内部,从穿过隧道的车辆中会排出煤烟等的大量污染物质。由于隧道内部与隧道外部相比处于不能正常换气的条件下,因此通常隧道内部的空气质量比隧道外部差。
因此,即使在隧道外部不需要利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来净化空气,但只要车辆进入到隧道内部,就需要使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进行动作。
尤其是,最近开通的道路上配置有很多隧道,因此,每次穿过隧道时须反复开启和关闭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电源,从而有很多不便。此外,当进入到隧道内部时,经常会发生忘记运行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情况,此时,会发生车辆内部的空气可能会因隧道内部的污染的空气而被污染的问题。
根据本实施例,在车辆进入到隧道内部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自动地对进入隧道进行检测,可自动运行为在车辆内部进行空气净化。
因此,在没有每次穿过隧道内部时需要反复进行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操作所带来的不便的情况下,能够舒适地维持车辆的内部环境。此外,能够有效防止驾驶人员在运行中操作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而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危险。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的第四例]
图67是显示图63所示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的动作控制过程的第四示例的流程图。
参照图63和图67,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可利用由振动传感器620和照度传感器640及加速度传感器630获得的检测数据,来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
作为示例,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可在同时满足由照度传感器640测量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照度为预设的基准照度以下的条件和检测到搭乘状态的条件的情况下,将搭载有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车辆的位置视为位于隧道内部,并开始空气净化动作。
为此,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可以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700),并将所获得的检测数据与储存于内存部670中的搭乘数据进行比较(S710)。
比较结果,在检测数据和搭乘数据的相似度高于基准值的情况下(S720的“是”),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检测到当前状态为搭乘状态。
上述过程(S700至S720)是以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60(参照图55)的动作控制过程的初期过程(S100至S120的过程;参照图48)相似的形态进行的,因此省略对此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若检测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处于搭乘状态,则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从传感器模块600获得检测数据(S730)。传感器模块600可将所生成的检测数据传送到控制部680。
控制部680将由照度传感器640获得的检测数据中所包含的照度数据与预设的基准照度进行比较(S740)。比较结果,若由照度传感器640检测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周边的照度低于基准照度(S750),则进行位置信息模块655的动作,控制部680从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得位置数据(S760)。
控制部680利用经由GPS信号器而接收到的GPS信号来判断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是否位于隧道内部(S770)。其结果,若确认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隧道内部,则控制部680可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以驱动风扇马达132(S790)。
假如未确认到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隧道内部,则控制部680能够确认在位置信息模块655是否接收GPS信号(S780)。
若处于位置信息模块655正在接收GPS信号的状态,则控制部680信任从位置信息模块655提供的位置数据,并且能够判断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不位于隧道内部。
假如位置信息模块655接收不到GPS信号,则控制部680判断为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位于隧道内部,据此,可控制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以驱动风扇马达132(S790)。
上述过程(S730至S790)是以与图66所示的S600~S660所示的内容的相似的形态进行的,因此省略对此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动作控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为了提高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是否位于隧道内部的判断的准确性,更需要利用搭乘数据。
在仅仅通过由照度传感器640获得的检测数据和由位置信息模块655获得的位置数据来进行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判断的情况下,偶尔会有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不在隧道内部时却将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的位置判断为位于隧道内部的情况。
例如,在黑暗的场所,照度可能会被测量为较低,并且无法正常地接收GPS信号。这种场所虽不是隧道内部,但是仅仅通过由照度和GPS接收与否而实现的判断来可能会被识别为处于隧道内部。
考虑到这一点,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动作为:只有在利用搭乘数据来确认到用户的车辆搭载与否的状态下,实现照度检测及位置数据的确认。
因此,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70能够准确性更高地掌握其位置,并且提供可靠性高的运行性能。
以上是参照图示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可以据此作出多种变化和均等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由以下的申请专利范围来界定。
Claims (12)
1.一种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的前方和后方开放;
风扇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具备风扇;
风扇罩,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且配置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前方并与所述风扇组件结合;以及
过滤器模块,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配置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后方,
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支撑面,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在所述风扇罩的后方与所述风扇罩面对;以及
第二支撑面,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凸出,并且在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的前方与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面对,
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隔着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结合,使得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固定到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风扇罩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发生干涉而限制所述风扇罩的朝向后方的位置变化,
所述过滤器模块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发生干涉而限制所述过滤器模块的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
所述风扇罩和所述过滤器模块隔着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被加压而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前方边缘形成有台阶,所述台阶的内侧比外侧更朝向所述壳体的后方凹陷,
所述第一支撑面在所述壳体的前方边缘的内侧形成为与所述风扇罩面对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凸出,
所述第二支撑面在所述支撑凸起的后方端部形成为与所述过滤器模块的至少一部分面对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多个所述支撑凸起沿着所述壳体的边缘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过滤器模块包括:
过滤器壳体,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过滤器收容空间,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后方开放,所述过滤器壳体配置于所述风扇罩的后方并与所述风扇罩结合;以及
过滤器,经由所述风扇罩的后方而收容于所述过滤器收容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过滤器壳体包括:
壳体主体部,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所述过滤器收容空间,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后方开放;
风扇罩结合部,与所述风扇罩结合而使所述壳体主体部结合于所述风扇罩;以及
凸出支撑部,从所述壳体主体部凸出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发生干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凸出支撑部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后方端部凸出,并形成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平行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正面贯通形成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形成所述过滤器收容空间和所述风扇组件之间的通路,
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六边形,
多个所述贯通孔以蜂窝形状排列而在所述壳体主体部的正面形成蜂窝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还包括:
背面板,配置于所述过滤器模块的后方并遮蔽所述过滤器模块的后方,所述背面板具备吸入口,所述吸入口形成使所述壳体的后方和所述过滤器模块之间相连接的通路;
电池,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并配置于所述过滤器模块的下部;以及
背面罩,配置于所述电池的后方和所述背面板的下部,并遮蔽所述电池的后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背面板的上部侧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结合,
所述背面板的下部侧与所述背面罩的上部侧结合,
所述背面罩的下部侧与所述壳体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其中,
所述背面罩的正面边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发生干涉而限制所述背面罩的朝向前方的位置变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170116151 | 2017-09-11 | ||
KR10-2017-0116151 | 2017-09-11 | ||
KR10-2018-0037517 | 2018-03-30 | ||
KR20180037517 | 2018-03-30 | ||
PCT/KR2018/010652 WO2019050384A1 (ko) | 2017-09-11 | 2018-09-11 |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94027A CN111094027A (zh) | 2020-05-01 |
CN111094027B true CN111094027B (zh) | 2023-05-09 |
Family
ID=659494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8606.7A Pending CN111094026A (zh) | 2017-09-11 | 2018-09-11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201880058812.8A Active CN111094027B (zh) | 2017-09-11 | 2018-09-11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8606.7A Pending CN111094026A (zh) | 2017-09-11 | 2018-09-11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754302B2 (zh) |
EP (2) | EP3683074B1 (zh) |
JP (2) | JP6941238B2 (zh) |
KR (13) | KR102180613B1 (zh) |
CN (2) | CN111094026A (zh) |
TW (2) | TWI7714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96377B1 (ko) * | 2019-03-14 | 2020-12-30 | 주식회사 메이킷올 | 기능 확장이 가능한 공기 정화 장치 |
KR20200117630A (ko) | 2019-04-05 | 2020-10-14 | 주식회사 에어링 | 공기 정화 필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공기청정기 |
KR102144901B1 (ko) | 2019-04-10 | 2020-08-14 | 김윤열 | 공기 정화장치 |
KR102175499B1 (ko) * | 2019-04-16 | 2020-11-06 | 주식회사 근화 | 유모차에 장착 가능한 다목적 공기 정화 장치 |
KR20220072844A (ko) * | 2019-10-21 | 2022-06-02 | 블루에어 에이비 | 공기 정화기 |
KR20210050349A (ko) * | 2019-10-28 | 2021-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퓨저, 디퓨저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
KR102313375B1 (ko) * | 2019-11-05 | 2021-10-15 | 클레어 주식회사 | 모듈형 공기청정기 |
KR102393481B1 (ko) * | 2019-12-24 | 2022-05-03 | 신현석 | 모듈형 공기 청정기 |
KR20210094910A (ko) * | 2020-01-22 | 2021-07-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팬모듈 |
TWI775043B (zh) * | 2020-02-11 | 2022-08-21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氣體偵測清淨裝置 |
KR102358419B1 (ko) | 2020-03-18 | 2022-02-04 | 청호나이스 주식회사 |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
KR20210133534A (ko) | 2020-04-29 | 2021-11-08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지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
KR102457414B1 (ko) * | 2020-05-04 | 2022-10-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20210147745A (ko) | 2020-05-29 | 2021-12-07 | 심창수 | 공기 정화기 |
CN113983610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斜流风扇模块及具有斜流风扇模块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3983612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3996124A (zh) | 2020-07-28 | 2022-02-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KR102448992B1 (ko) * | 2020-10-05 | 2022-09-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US20220120459A1 (en) * | 2020-10-21 | 2022-04-21 | Paul Bemis | Tabletop bio-safty air curtain |
KR102462983B1 (ko) * | 2020-10-26 | 2022-11-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KR102461949B1 (ko) * | 2020-10-26 | 2022-10-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KR102507738B1 (ko) * | 2020-10-30 | 2023-03-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KR102438505B1 (ko) * | 2020-11-30 | 2022-09-01 |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 휴대용 공기청정 및 체온조절 장치 |
CN114623550B (zh) | 2020-12-14 | 2024-05-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2797010A (zh) * | 2021-02-07 | 2021-05-14 | 岑涛 |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 |
KR20210027324A (ko) | 2021-02-26 | 2021-03-10 | 주식회사 에어링 | 공기 정화 필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공기청정기 |
USD927658S1 (en) * | 2021-03-08 | 2021-08-10 | Ruochen Fu | Heating and cooling fan |
KR102386987B1 (ko) * | 2021-03-15 | 2022-04-15 | 스마트시팅 주식회사 | 다중 이용 시설용 살균기 |
KR102356587B1 (ko) | 2021-04-23 | 2022-02-09 | 주식회사 바꿈 | 이동식 스마트 공기정화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공기정화시스템 |
DE202021001966U1 (de) | 2021-06-07 | 2022-09-08 | Lüder Mosler | Gebläse mit Filterfunktion |
CN114322170A (zh) * | 2021-12-24 | 2022-04-12 | 东莞市净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全天在线房屋甲醛气体检测净化器 |
KR102605105B1 (ko) * | 2022-03-16 | 2023-11-23 | 주식회사 큐디에이시스템 | 전기집진방식 공기청정기 |
CN115264599B (zh) * | 2022-08-04 | 2024-07-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及空调器 |
WO2024076004A1 (ko) * | 2022-10-06 | 2024-04-1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살균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청정 장치 |
KR20240129480A (ko) | 2023-02-20 | 2024-08-27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휴대용 공기 청정기 |
KR20240129482A (ko) | 2023-02-20 | 2024-08-27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휴대용 공기 청정기 |
CN116911662B (zh) * | 2023-06-25 | 2024-04-16 | 施勒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人工智能的空气品质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18517762B (zh) * | 2024-07-25 | 2024-09-27 | 江苏乾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除菌消毒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545645A (zh) * | 1972-12-07 | 1974-02-15 | ||
JPS5570321A (en) * | 1978-11-17 | 1980-05-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ir purifier |
US4662912A (en) | 1986-02-27 | 1987-05-05 | Perkins Lynn W | Air purifying and stabilizing blower |
US4781526A (en) * | 1987-10-29 | 1988-11-01 | Clarence Mead | Fan and filter combination |
US4976753A (en) | 1989-09-01 | 1990-12-11 | Tatung Company Of America, Inc. | Snap-together housing for small appliances |
NO921853D0 (no) * | 1992-05-11 | 1992-05-11 | Iver Hansen | Luftrenser |
JP3147515B2 (ja) | 1992-08-18 | 2001-03-19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フラックス供給装置 |
US6136055A (en) * | 1995-08-14 | 2000-10-24 | Emerson Electric Co. | Self-contained portable/mountable air cleaner |
US5667564A (en) | 1996-08-14 | 1997-09-16 | Wein Products, Inc. | Portable personal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for destruction of airborne microbes and chemical toxins |
US5837020A (en) | 1997-06-20 | 1998-11-17 | Hmi Industries, Inc. | Room air cleaner |
US6017375A (en) | 1998-02-02 | 2000-01-25 | Carrier Corporation | Air purifier unit |
KR100307225B1 (ko) | 1998-09-10 | 2002-09-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사출성형되는상하부케이싱을구비한창문형공기조화기 |
KR100548036B1 (ko) * | 1998-12-31 | 2006-05-09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축류팬용 안내깃과 그 안내깃을 구비한 축류팬 슈라우드 조립체 |
DE69902574T2 (de) * | 1999-02-01 | 2003-04-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tockholm | Kommunikationsstation |
JP3507758B2 (ja) | 2000-03-27 | 2004-03-15 | 松下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多翼ファン |
KR100376824B1 (ko) | 2000-09-01 | 2003-03-19 | 만도공조 주식회사 | 에어콘용 흡입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6344065B1 (en) * | 2000-10-26 | 2002-02-05 | Paul Boulva | Air filter system for a vertical air blowing fan |
JP2002143282A (ja) * | 2000-11-10 | 2002-05-21 | Duskin Co Ltd | 薄箱設置型空気清浄機 |
JP3975839B2 (ja) | 2002-06-17 | 2007-09-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KR100491791B1 (ko) | 2002-09-24 | 2005-05-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20040056151A (ko) | 2002-12-23 | 2004-06-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JP3669994B2 (ja) * | 2003-09-22 | 2005-07-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車載用空気浄化装置 |
KR100631536B1 (ko) * | 2004-09-22 | 2006-10-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정화 로봇 및 그의 운전방법 |
KR100592096B1 (ko) * | 2004-10-08 | 2006-06-22 |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
CN100529572C (zh) | 2004-12-16 | 2009-08-19 | 协立空调株式会社 | 风量单元 |
JP4483602B2 (ja) | 2005-01-28 | 2010-06-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
KR101157669B1 (ko) | 2005-04-26 | 2012-06-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101158594B1 (ko) * | 2005-04-28 | 2012-07-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7537649B2 (en) | 2005-07-14 | 2009-05-26 |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 Air treatment system |
CN1896610A (zh) | 2005-07-15 | 2007-01-1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US7806961B2 (en) | 2006-03-17 | 2010-10-05 | E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ontrol interface for a variable speed fan device |
US7531141B2 (en) * | 2006-10-12 | 2009-05-12 | Airinspace B.V. | Mobile air decontamination and purification unit |
CN201063139Y (zh) * | 2007-06-28 | 2008-05-21 | 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 片状组合式的电脑机壳 |
KR100930308B1 (ko) * | 2008-06-05 | 2009-12-08 | 이희자 | 제습기능을 갖는 선풍기 |
US8083840B2 (en) | 2008-10-10 | 2011-12-27 | Headwaters R&D Inc | High cleaning efficiency room air cleaner with slim profile |
KR101560168B1 (ko) | 2008-12-03 | 2015-10-14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사류형 팬을 구비한 공기 청정기 |
US8273144B2 (en) | 2009-10-12 | 2012-09-25 | Lowe's Companies, Inc. | Air treatment device and housing for an air treatment device |
KR200465406Y1 (ko) * | 2011-01-14 | 2013-02-21 | 김대봉 | 휴대 겸용 공기청정기 |
DE102011016070A1 (de) | 2011-04-05 | 2012-10-11 | Daimler Ag | Klimatisierungs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s |
KR20130030381A (ko) | 2011-09-19 | 2013-03-27 | 황태선 | 자동차용 공기정화장치 |
TWI548813B (zh) * | 2012-03-13 | 2016-09-11 | Yi-Sheng Luo | A fanless fan with air cleaning function |
KR101373277B1 (ko) | 2012-06-19 | 2014-03-26 | 방유혁 | 차량용 다기능 공기 청정기 |
KR101564912B1 (ko) | 2012-08-24 | 2015-11-1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6068067B2 (ja) | 2012-09-06 | 2017-01-25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目封止ハニカム構造体 |
CN203710819U (zh) | 2012-10-19 | 2014-07-16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集尘用蜂窝过滤器 |
KR20140054655A (ko) | 2012-10-29 | 2014-05-09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기 |
KR20140142950A (ko) | 2013-06-05 | 2014-12-15 |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팬 |
DE102013015052B4 (de) * | 2013-09-12 | 2015-10-15 | Mann + Hummel Gmbh | Zyklon-Filtereinrichtung |
KR102122249B1 (ko) | 2013-10-15 | 2020-06-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9868082B2 (en) * | 2013-10-25 | 2018-01-16 | Abatement Technologies, Inc. | Portable air filtration unit |
KR20150051696A (ko) * | 2013-11-05 | 2015-05-13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터널 통과 시 차량의 창문 및 공조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05793578B (zh) | 2013-12-04 | 2018-10-16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风机和装载有该风机的室外单元 |
CN203950263U (zh) | 2014-03-28 | 2014-11-19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和具有散热模组的电子装置以及风扇固持结构 |
KR200475454Y1 (ko) | 2014-04-23 | 2014-12-02 | (주)어메이징그레이스 | 휴대용 공기 청정기능을 갖는 송풍장치 |
KR102231096B1 (ko) * | 2014-06-09 | 2021-03-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20150375602A1 (en) | 2014-06-27 | 2015-12-31 | Gerald A. Fields | Air Filtration Assembly |
US20150375154A1 (en) | 2014-06-28 | 2015-12-31 | Jie Rui Lai | Apparatus for creating constant stream of purified air |
KR20160015566A (ko) | 2014-07-31 | 2016-02-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20160027292A (ko) * | 2014-08-28 | 2016-03-10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US9731577B2 (en) | 2014-10-21 | 2017-08-15 | Atieva, Inc. | EV multi-mod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KR102379346B1 (ko) | 2015-02-11 | 2022-03-29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기 |
KR101636067B1 (ko) | 2015-03-02 | 2016-07-05 | 백림화학주식회사 | 탈취장치 |
KR101733538B1 (ko) * | 2015-09-07 | 2017-05-08 | 티아이피인터내셔날 주식회사 | 차량에 탈부착이 용이한 휴대용 공기청정기 |
CN105089465B (zh) | 2015-09-14 | 2017-06-20 | 青岛兰道尔空气动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通风净化器 |
JP6656887B2 (ja) | 2015-11-10 | 2020-03-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ポータブル型空気清浄機 |
CN205174592U (zh) * | 2015-11-18 | 2016-04-20 | 成都理工大学 | 空气净化器 |
JP2017133416A (ja) * | 2016-01-27 | 2017-08-0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KR101901507B1 (ko) | 2017-01-23 | 2018-09-21 | 이형섭 | 휴대용 공기 저장 및 배출 장치 |
CN110869677B (zh) | 2017-05-18 | 2022-05-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KR102569298B1 (ko) * | 2017-05-18 | 2023-08-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US11826686B2 (en) | 2019-10-28 | 2023-11-28 | Lg Electronics Inc. | Portable air cleaner for kitchen |
KR20210050349A (ko) | 2019-10-28 | 2021-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퓨저, 디퓨저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
CN113983610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斜流风扇模块及具有斜流风扇模块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CN113983612A (zh) | 2020-07-27 | 2022-01-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
2018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97A patent/KR10218061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404A patent/KR10218949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78A patent/KR20190029477A/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402A patent/KR10219156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CN CN201880058606.7A patent/CN11109402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99A patent/KR10222944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9-11 JP JP2020535949A patent/JP69412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CN CN201880058812.8A patent/CN11109402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TW TW107131957A patent/TWI771488B/zh active
- 2018-09-11 EP EP18854158.5A patent/EP3683074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US US16/646,257 patent/US117543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JP JP2020535950A patent/JP699351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EP EP18853715.3A patent/EP3683073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US US16/646,278 patent/US1152558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TW TW107131956A patent/TWI776950B/zh active
- 2018-09-11 KR KR1020180108379A patent/KR10221221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03-14 KR KR1020190029570A patent/KR10241035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
- 2020-03-31 KR KR1020200039269A patent/KR20200050916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20-03-31 KR KR1020200039268A patent/KR10218815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3-31 KR KR1020200039267A patent/KR10215457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4-29 KR KR1020200052690A patent/KR10240129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04-29 KR KR1020200052691A patent/KR102222508B1/ko active IP Right Review Request
-
2021
- 2021-02-24 KR KR1020210025146A patent/KR10248423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94027B (zh) |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 |
CN111714973B (zh) | 空气净化系统 | |
JP2000512204A (ja) | 空気処理装置 | |
KR102718399B1 (ko)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
KR20190114766A (ko) | 휴대형 공기정화기 | |
KR102069576B1 (ko) |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의 거치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공기정화 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