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6277A - 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 Google Patents

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6277A
TW201736277A TW106100282A TW106100282A TW201736277A TW 201736277 A TW201736277 A TW 201736277A TW 106100282 A TW106100282 A TW 106100282A TW 106100282 A TW106100282 A TW 106100282A TW 201736277 A TW201736277 A TW 2017362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positive electrode
iron
secondary battery
char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0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6967B (zh
Inventor
Titus Nyamwaro Masese
Masahiro Shikano
Hikari Sakaebe
Hiroshi Senoh
Hikaru Sano
Original Assignee
Ai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t filed Critical Aist
Publication of TW201736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9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9/00Compounds of ir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mpounds Of Ir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有效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的新穎化合物。 一種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以下述組成式表示: Li1+mFexMn2-xO4[式中,m表示0<m≦2,x表示0<x≦1]。

Description

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發明背景 鋰離子二次電池在能量貯存裝置中佔最重要位置,且近年其用途逐漸擴大至插電式混合用汽車電池等。
關於鋰離子二次電池之正極,現以LiCoO2 、LiNi1/3 Co1/3 Mn1/3 O2 等正極活性物質為主流(非專利文獻1及2)。然而,該等含有正極活性物質之正極材料中含有大量的鈷、鎳等稀有金屬,所以價格高昂,另外助燃性強,所以也是引發發熱事故等之主因之一。
爰此,目前就能解決這項問題之正極活性物質來說,以鐵系多(氧)陰離子(poly(oxo)anion)材料特別是LiFePO4 備受矚目(非專利文獻3),前述鐵系多(氧)陰離子係利用自然界中富有的元素鐵,以牢固的多價陰離子酸骨架來大幅抑制助燃性。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Solid State Ionics, 3-4, 171-174, 1981 非專利文獻2:J. Electrochem. Soc., 151(6), A914-A921, 2004 非專利文獻3:J. Electrochem. Soc., 144(4), 1188-1194, 1997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LiFePO4 於每分子僅可逆插入及脫離1Li+ 份,所以充放電容量低,為了達成高充放電容量,需要可脫離及插入1Li+ 以上的正極活性物質。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等現況所實施,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效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之新穎化合物。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上述本發明課題,不斷重複精闢研討。其結果成功合成出一種具有特定組成的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另,吾等發現,該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可行鋰離子之插入及脫離,顯現出能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使用之高度的理論充放電容量。本發明人等根據該等見解進一步反覆研究乃至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代表上包含以下項目載述之主題。 項1. 一種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以下述組成式表示: Li1+m Fex Mn2-x O4 [式中,m表示0<m≦2,x表示0<x≦1]。 項2. 如上述項1記載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其具有正方晶結構或立方晶結構。 項3. 如上述項1或2記載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其具有岩鹽型結構。 項4. 如上述項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其平均粒徑為0.01~50μm。 項5. 一種如上述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之製造方法,其包含將混合物加熱之步驟,該混合物含有鋰、鐵、錳及氧。 項6. 如上述項5記載之方法,其加熱溫度為600℃以上。 項7.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其含有如上述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項8.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含有如上述項7記載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 項9. 如上述項8記載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其更含有導電助劑。 項10.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含有如上述項8或9記載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能脫離及插入一個以上鋰離子,所以可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尤其,藉由使用本發明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作為正極活性物質,可作出能發揮高充放電容量的鋰離子二次電池。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而,本說明書中顯示數值範圍時,該數值範圍均包含兩端數值。
1.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本發明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係以下述組成式表示之化合物: Li1+m Fex Mn2-x O4 [式中,m表示0<m≦2,x表示0<x≦1]。 另,以下有時會將該化合物記述為「本發明之化合物」。
上述組成式中m為0<m≦2,若從鋰離子之插入及脫離容易性以及容量及電位的觀點來看,0<m≦1.5為佳,0.5≦m≦1.5較佳,0.75≦m≦1.25更佳。x為0<x≦1,若從鋰離子之插入及脫離容易性以及容量及電位的觀點來看、0.25≦x≦1為佳,0.5≦x≦1較佳,0.75≦x≦1更佳。
本發明之化合物具體上可列舉Li2 FeMnO4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結晶結構宜為正方晶結構或立方晶結構,且以正方晶結構較佳。尤其,本發明之化合物宜以正方晶結構或立方晶結構為主相,且以正方晶結構為主相較佳。本發明之化合物中,主相之結晶結構的存在量無特別限定,以本發明之化合物整體為基準宜為80mol%以上,90mol%以上較佳。所以,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做成由單相結晶結構所構成的材料,也可以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做成具有其他結晶結構的材料。另,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結晶結構可藉由X射線繞射測定確認。又,本發明之化合物為正方晶結構時,以岩鹽型結構為佳。
本發明之化合物在利用CuKα線之X射線繞射圖中於各種位置具有尖峰。譬如,宜在下列繞射角2θ具有峰值:18~20°、37~39°、43~45°、61~68°、70~77°及78~82°等。當中又宜在43~45°具有最高峰值且在61~68°具有第二高峰值。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平均粒徑無特別限定,若從性能提升的觀點來看宜為0.01~50μm,0.1~50μm較佳,0.5~25μm更佳。另,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平均粒徑可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確認。
2.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製造方法包含將含有鋰、鐵、錳及氧之混合物加熱的步驟。另,以下有時會將本發明之化合物的製造方法記述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製造方法中,就用以獲得含有鋰、鐵、錳及氧之混合物的原料化合物來說,只要最終混合物中以預定比率含有鋰、鐵、錳及氧即可,譬如可使用含鋰化合物、含鐵化合物、含錳化合物、含氧化合物等。
關於含鋰化合物、含鐵化合物、含錳化合物、含氧化合物等各化合物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既可將各含有1種鋰、鐵、錳及氧各元素之4種或其以上種類的化合物混合使用,或可將同時含有鋰、鐵、錳及氧中之2種或其以上元素的化合物當作一部分原料使用而混合使用少於4種的化合物。
該等原料化合物宜為不含鋰、鐵、錳及氧以外之金屬元素(特別是稀有金屬元素)的化合物。又,原料化合物中所含鋰、鐵、錳及氧之各元素以外的元素宜可藉由後述加熱處理脫附或揮發。
這種原料化合物的具體例可列舉以下化合物。
含鋰化合物可舉如:金屬鋰(Li);氧化鋰(Li2 O);溴化鋰(LiBr);氟化鋰(LiF);碘化鋰(LiI);草酸鋰(Li2 C2 O4 );氫氧化鋰(LiOH);硝酸鋰(LiNO3 );氯化鋰(LiCl);碳酸鋰(Li2 CO3 )等。
含鐵化合物可舉如:金屬鐵(Fe);氧化鐵(II)(FeO)、氧化鐵(III)(Fe2 O3 )等鐵氧化物;溴化鐵(II)(FeBr2 )、氯化鐵(II)(FeCl2 );氫氧化鐵(II)(Fe(OH)2 )、氫氧化鐵(III)(Fe(OH)3 )等鐵氫氧化物;碳酸鐵(II)(FeCO3 )、碳酸鐵(III)(Fe2 (CO3 )3 )等鐵碳酸鹽;草酸鐵(II)(FeC2 O4 )等。
含錳化合物可舉如:金屬錳(Mn);氧化錳(II)(MnO)、氧化錳(IV)(MnO2 )等錳氧化物;氫氧化錳(II)(Mn(OH)2 )、氫氧化錳(IV)(Mn(OH)4 )等錳氫氧化物;碳酸錳(II)(MnCO3 )等錳碳酸鹽;草酸錳(II)(MnC2 O4 )等。
含氧化合物可舉如:氫氧化鋰(LiOH);碳酸鋰(Li2 CO3 );氧化鐵(II)(FeO)、氧化鐵(III)(Fe2 O3 )等鐵氧化物;氫氧化鐵(II)(Fe(OH)2 )、氫氧化鐵(III)(Fe(OH)3 )等鐵氫氧化物;碳酸鐵(II)(FeCO3 )、碳酸鐵(III)(Fe2 (CO3 )3 )等鐵碳酸鹽;草酸鐵(II)(FeC2 O4 );氧化錳(II)(MnO)、氧化錳(IV)(MnO2 )等錳氧化物;氫氧化錳(II)(Mn(OH)2 )、氫氧化錳(IV)(Mn(OH)4 )等錳氫氧化物;碳酸錳(II)(MnCO3 )等錳碳酸鹽;草酸錳(II)(MnC2 O4 )等。
另,該等原料化合物亦可使用水合物。
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使用的原料化合物既可採用市售品,亦可適當合成使用。合成各原料化合物時,合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按公知方法進行。
該等原料化合物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基於易處置性等觀點,以粉末狀為宜。又,從反應性觀點來看,粒子宜微細,且以平均粒徑為1μm以下(宜為10~200nm左右,尤宜為60~80nm左右)之粉末狀較佳。另,原料化合物之平均粒徑可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測定。
藉由將上述原料化合物中的必要材料混合,可獲得含有鋰、鐵、錳及氧的混合物。
各原料化合物之混合比率並無特別限定,宜以成為最終生成物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之組成的方式予以混合。原料化合物之混合比率以令原料化合物中所含各元素比率與生成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中之各元素比率相同為宜。
調製含有鋰、鐵、錳及氧之混合物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採用能將各原料化合物均勻混合的方法。譬如可採用:乳砵混合、機械式研磨處理、共沉澱法、使各原料化合物分散於溶劑中後予以混合之方法、使各原料化合物在溶劑中一同分散混合之方法等。該等中又以採用乳砵混合可以較簡便的方法獲得混合物,另以採用共沉澱法可獲得較均勻的混合物。
另,進行機械式研磨處理作為混合手段時,機械式研磨裝置譬如可使用球磨機、振動研磨機、渦輪磨機、盤式磨機等,其中又以球磨機為宜。又,進行機械式研磨處理時,混合及加熱宜同時進行。
混合時及加熱時的氣體環境只要為惰性氣體環境即無特別限定,譬如可採用氬、氮等惰性氣體環境、氫氣環境等。另,亦可在真空等減壓下進行混合及加熱。
含有鋰、鐵、錳及氧之混合物在加熱時,加熱溫度並無特別限定,若從進一步提升所得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結晶性及電極特性(容量及電位)的觀點來看,宜設600℃以上,設700℃以上較佳,設800℃以上更佳,設900℃以上尤佳。另,加熱溫度之上限無特別限定,可輕易製造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程度的溫度(譬如1500℃左右)即可。換言之,加熱溫度宜設為600~1500℃,設為700~1500℃較佳,設為800~1500℃更佳,設為900~1500℃尤佳。
3.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 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上述組成及結晶結構,所以可插入及脫離鋰離子,故而可作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使用。因此,本發明包含含有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另,以下有時會將含有本發明之化合物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記述為「本發明之正極活性物質」。
本發明之正極活性物質亦可以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與碳材料(譬如乙炔黑等碳黑等之材料)形成複合體。藉此,燒成時碳材料可抑制粒子成長,所以可獲得電極特性優異的微粒子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此時,碳材料之含量在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中宜為1~30質量%,較宜為3~20質量%,尤宜為5~15質量%。
本發明之正極活性物質含有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本發明之正極活性物質可僅由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構成,或者亦可除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外還含有無法避免的不純物。此種無法避免的不純物可舉如上述原料化合物等。無法避免的不純物含量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為10mol%以下,宜為5mol%以下,較宜為2mol%以下。
4.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除了使用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以外,基本結構可採用與公知的非水電解液(非水系)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及非水電解液(非水系)鋰離子二次電池相同的構成。譬如,可以正極及負極透過分離件而彼此隔離的方式將該正極、負極及分離件配置於電池容器內。然後,藉由將非水電解液充填至該電池容器內後再將該電池容器密封等來製造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另,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亦可為鋰二次電池。本說明書中,「鋰離子二次電池」係以鋰離子作為載體離子的二次電池,「鋰二次電池」則係使用鋰金屬或鋰合金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的二次電池。
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可採用以正極集電體載持含有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正極活性物質的結構。譬如,可將含有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導電助劑及應需求之黏結劑的正極材料塗佈於正極集電體來製造。
導電助劑譬如可使用乙炔黑、科琴碳黑、碳奈米管、氣相法碳纖維、碳奈米纖維、黑鉛、焦炭類等碳材料。導電助劑之形狀無特別限定,譬如可採用粉末狀等。
黏結劑譬如可使用聚二氟亞乙烯樹脂、聚四氟乙烯等氟樹脂。
正極材料中之各種成分含量並無特別限定,可由廣範圍內適宜決定。譬如,宜含有50~95體積%(尤其是70~90體積%)之上述本發明之化合物,2.5~25體積%(尤其是5~15體積%)之導電助劑及2.5~25體積%(尤其是5~15體積%)之黏結劑。
構成正極集電體之材料可舉如鋁、鉑、鉬、不鏽鋼等。正極集電體之形狀可舉如多孔質體、箔、板、纖維所構成之網目等。
另,對正極集電體的正極材料之塗佈量並無特別限定,宜應鋰離子二次電池用途等適宜決定。
構成負極之負極活性物質可舉如:鋰金屬;矽;含矽之晶籠(Clathrate)化合物;鋰合金;M1 M2 2 O4 (M1 :Co、Ni、Mn、Sn等、M2 :Mn、Fe、Zn等)所示三元或四元氧化物;M3 3 O4 (M3 :Fe、Co、Ni、Mn等)、M4 2 O3 (M4 :Fe、Co、Ni、Mn等)、MnV2 O6 、M5 O2 (M5 :Sn、Ti等)、M6 O(M6 :Fe、Co、Ni、Mn、Sn、Cu等)等所示金屬氧化物;黑鉛、硬碳、軟碳、石墨烯;上述碳材料;Li2 C6 H4 O4 、Li2 C8 H4 O4 、Li2 C16 H8 O4 等有機系化合物等。
鋰合金可舉如:含有鋰及鋁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鋅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鉛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錳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鉍作為構成成分之合金、含有鋰及鎳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銻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錫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鋰及銦作為構成元素之合金;含有金屬(鈧、鈦、釩、鉻、鋯、鈮、鉬、鉿、鉭等)及碳作為構成元素之MXene系合金、M7 x BC3 系合金(M7 :Sc、Ti、V、Cr、Zr、Nb、Mo、Hf、Ta等)等四元系層狀碳化化合物或氮化化合物等。
負極可由負極活性物質構成,另可採用於負極集電體上載持負極材料的構成,該負極材料含有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助劑及應需求之黏結劑。採用負極集電體上載持負極材料的構成時,可將含有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助劑及應需求之黏結劑的負極混合劑塗佈於負極集電體來製造。
負極由負極活性物質構成時,則可將上述負極活性物質成形為符合電極之形狀(板狀等)而獲得。
又,採用負極集電體上載持負極材料的構成時,導電助劑及黏結劑之種類以及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助劑及黏結劑含量可適用上述正極所述。構成負極集電體之材料可舉如鋁、銅、鎳、不鏽鋼等。前述負極集電體之形狀可舉如多孔質體、箔、板、纖維所構成之網目等。另,對負極集電體的負極材料之塗佈量宜應鋰離子二次電池用途等適宜決定。
分離件只要是由可在電池中隔離正極與負極且保持電解液、確保正極與負極間之離子導電性的材料構成,即無限制。譬如可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醯亞胺、聚乙烯醇、末端胺基化聚環氧乙烷等聚烯烴樹脂;聚四氟乙烯等氟樹脂;丙烯酸樹脂;尼龍;芳香族芳醯胺;無機玻璃;陶瓷等材質構成,使用多孔質膜、不織布、織布等形態之材料。
非水電解液以含鋰離子之電解液為宜。這種電解液可舉如鋰鹽溶液、以含鋰之無機材料構成的離子液體等。
鋰鹽可舉如:氯化鋰、溴化鋰、碘化鋰等鹵素化鋰;過氯酸鋰、四氟硼酸鋰、六氟磷酸鋰、六氟砷酸鋰等無機鋰鹽化合物;雙(三氟甲基磺醯基)醯亞胺鋰、雙(全氟乙烷磺醯基)醯亞胺鋰、安息香酸鋰、水楊酸鋰、酞酸鋰、醋酸鋰、丙酸鋰、格任亞試劑等有機鋰鹽化合物等。
另,溶劑可舉如: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乙酯、碳酸二甲酯、乙基甲基碳酸酯、碳酸二乙酯等碳酸酯化合物;γ-丁內酯、γ-戊內酯等內酯化合物;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二乙基醚、二異丙基醚、二丁基醚、甲氧甲烷、乙二醇二甲基醚(glyme)、二甲氧乙烷、二甲氧甲烷、二乙氧甲烷、二乙氧乙烷、丙二醇二甲基醚等醚化合物;乙腈;N,N-二甲基甲醯胺;N-丙基-N-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烷磺醯基)醯亞胺等。
另,亦可使用固體電解質來替代上述非水電解液。固體電解質可舉如:Li10 GeP2 S12 、Li7 P3 S11 、Li7 La3 Zr2 O12 、La0.51 Li0.34 TiO2.94 等鋰離子導體等。
這種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因為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所以在氧化還原反應(充放電反應)時可確保較高的電位及能量密度,而且安全性(多價陰離子骨架)及實用性良好。故而,本發明之鋰離子二次電池適合用於譬如追求小型化及高性能化的設備等。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下述示例限定。
實施例1:合成Li2 FeMnO4 原料粉體使用了Li2 CO3 (RARE METALLIC Co., Ltd.製;99.9%(3N))、Fe2 C2 O4 ・2H2 O(純正化學公司製;99.9%(3N))及MnO2 (RARE METALLIC Co., Ltd.製;99.99%(4N))。秤量Li2 CO3 、Fe2 C2 O4 ・2H2 O及MnO2 以令鋰:鐵:錳(莫耳比)為2:1:1後,與氧化鋯球(15mmΦ×10個)一起放入鉻鋼製容器內,添加丙酮以行星球磨機(Fritsch公司製、商品名:P-6)以400rpm粉碎混合24小時。然後,在減壓下除去丙酮後,將回收的粉末以手搓方式予以顆粒成型,在氬氣氣流下於600℃、700℃、800℃、900℃或1000℃下燒成1小時。此時,昇溫速度係設為400℃/h。又,冷卻速度在300℃為止係設為100℃/h,之後利用自然冷卻放冷至室溫。利用粉末X射線繞射(XRD)確認所得之各生成物(Li2 FeMnO4 )。結果顯示於圖1。
另外,於粉末X射線繞射(XRD)測定係使用X射線繞射測定裝置(Rigaku Corporation製、商品名:RINT2200),X射線源則採用經單色器單色化的CuKα。測定條件係設為管電壓5kV、管電流300mA來執行數據收集。此時,設定掃描速度以令強度成約10000計數。又,使用於測定的試料已充分粉碎好令粒子均勻。結構解析係進行裏特沃爾德解析(Rietveld analysis),解析軟體則使用JANA-2006。
由圖1確認,燒成溫度為600℃以上時,至少在2θ值30~65°可見多數個主要峰值。該等峰值與單相之Li2 FeMnO4 相對應,由此可知就生成物有獲得單相之Li2 FeMnO4 。另知曉,於前述2θ值35~65°所見峰值在燒成溫度愈高時峰值愈強,所以燒成溫度宜高。
又,從圖1可知,所得Li2 FeMnO4 之結晶在利用粉末X射線繞射所得X射線繞射圖案中於下列2θ所示繞射角度具有峰值:18~20°、37~39°、43~45°、61~68°、70~77°及78~82°。由該結果得知,所得Li2 FeMnO4 結晶係具有正方晶結構(空間群P4/nbm)、晶格常數為a=b=3.596~3.610Å、c=14.366~14.498Å、α=β=γ=90°且單位晶格體積(V)為187.2~187.5Å3 之結晶。又,由c/a=3.9950可知,所得Li2 FeMnO4 結晶具有岩鹽型結構。
另於圖2顯示燒成溫度設為800℃時所得Li2 FeMnO4 與其他既知鋰錳系複合氧化物(Li2 NiMnO4 、Li2 CoMnO4 及Li2 Mn2 O4 )的X射線繞射圖案比較結果。又,Li2 NiMnO4 、Li2 CoMnO4 及Li2 Mn2 O4 係除了有更換原料化合物以外皆以與上述相同方法合成出來的試料。另,Li2 FeMnO4 、Li2 NiMnO4 、Li2 CoMnO4 及Li2 Mn2 O4 以及其他鐵錳系複合氧化物(K2 FeMnO4 、Na2 FeMnO4 、MgFeMnO4 、LiFeMnO4 )的各晶格常數比較顯示於下述表1。
[表1]
由圖2可確認,Li2 FeMnO4 與其他鋰錳系複合氧化物(Li2 NiMnO4 、Li2 CoMnO4 及Li2 Mn2 O4 )顯示出全然不同的X射線繞射圖案。
此外,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燒成溫度設為800℃時所得Li2 FeMnO4 。結果顯示於圖3。另,圖3中的標尺棒(scale bar)表示7.69μm。由圖3可知有獲得粒徑約1~20μm之Li2 FeMnO4
實施例2:測定充放電特性 為了進行充放電測定,將上述實施例1於燒成溫度800℃所得之Li2 FeMnO4 、聚二氟亞乙烯(PVDF)及乙炔黑(AB)以體積比85:7.5:7.5利用瑪瑙乳缽混合後,將所得漿料塗佈於正極集電體之鋁箔(厚20μm)上,將之打孔成直徑8mm之圓形,做成正極。又,為了不讓試料從正極集電體剝離,以30~40mPa予以壓接。
於負極使用經14mmφ打孔之金屬鋰,分離件則使用2枚經18mmφ打孔之多孔質膜(商品名:celgard 2500)。電解液係使用:將碳酸伸乙酯(EC)及碳酸二乙酯(DEC)以體積比1:2混合成溶劑,並於該溶劑中以1mol/dm3 濃度溶解有LiPF6 作為支持電解質而成的電解液(岸田化學公司製)。基於使用金屬鋰,及在電池製作上若電解液中混入水分會成為電阻增量增加的主因等理由,因此在氬氣環境下之手套箱內製作電池。電池係使用圖4所示CR2032型硬幣型電池。定電流充放電測定係在0.05C充放電率或0.1C充放電率下使用電壓切換器,設定為電流10mA/g、上限電壓4.8V、下限電壓1.5V,從充電開始。又,充放電測定係在電池置於55℃恆溫槽內之狀態或室溫(25℃)下進行。0.05C充放電率(55℃)下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各循環與放電容量之關係)顯示於圖5,0.05C充放電率(25℃)下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各循環與放電容量之關係)顯示於圖6,0.1C充放電率(55℃)下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各循環與放電容量之關係)顯示於圖7。另,充放電率(C-rate)意指從電極活性物質進行1小時之理論容量份之充放電所需的電流密度。
如圖5所示,在0.05C充放電率(55℃)下初始充電容量為280mAh/g(約1.9Li+ 份),而Li2 FeMnO4 之理論容量約285mAh/g,由此可知獲得了極近似理論容量之值。又,平均運轉電壓為2.8V,且可逆抽出之充放電容量約250mAh/g(約1.8Li+ 份)。此乃相當於700Wh/kg的能量密度,所以Li2 FeMnO4 作為具有高容量・高能量密度之正極活性物質備受極大的期待。又,由圖6確認,室溫下至多能可逆脫離及插入1Li+ 份之容量。由該結果可知,Li2 FeMnO4 藉由提高運轉溫度能發揮最大性能。此外,由圖7可知,在0.1C充放電率下可獲得初始放電與高階循環良好的循環特性。並可知,在0.1C充放電率下可抽出之容量約200mAh/g。
又,除了未使用Li2 FeMnO4 以外,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作正極,並以與上述相同條件在C/20充放電率(55℃)下實施充放電試驗。結果顯示於圖8。
由圖8確認,在未使用Li2 FeMnO4 之電極中無法獲得充放電容量。比較圖5及圖8可知,圖5中所示的高充放電容量係源自Li2 FeMnO4
另外研討了Li2 FeMnO4 之充放電率特性。具體上係在0.05C充電率下進行充電後,測定0.05C放電率、0.1C放電率或0.2C放電率下的初次放電容量。結果顯示於圖9。
圖9中,0.1C放電率下所得容量為225mAh/g,0.2C放電率下所得容量為100mAh/g。由該等結果可知,Li2 FeMnO4 顯示出良好的充放電率特性。
又,除了在0.05C充放電率下從放電開始以外,以與上記同樣的方式測定電流充放電特性。結果顯示於圖10。
圖10中,初始放電後從Li2 FeMnO4 抽出之容量為約360mAh/g。由該結果可知,一旦讓Li2 FeMnO4 初次放電即進一步插入鋰,可獲得較高的容量。因此,Li2 FeMnO4 作為高容量的正極活性物質備受極大的期待。
比較例1:合成LiFeMnO4 原料粉體使用了Li2 CO3 (RARE METALLIC Co., Ltd.製;99.9%(3N))、Fe2 O3 (純正化學、99.9%(3N))及MnO2 (RARE METALLIC Co., Ltd.、99.99%(4N))。秤量Li2 CO3 、Fe2 O3 及MnO2 以令鋰:鐵:錳(莫耳比)成為1:1:2,以瑪瑙乳缽混合約30分鐘而獲得原料混合物。之後將原料混合物與氧化鋯球(15mmΦ×10個)一起放入鉻鋼製容器內,添加丙酮以行星球磨機(Fritsch;P-6)以400rpm粉碎混合6小時。然後,在減壓下餾去丙酮後,將回收的粉末以40MPa進行顆粒成型並在空氣中於550℃、600℃、650℃、700℃、750℃、800℃、850℃或900℃下燒成3小時。之後利用自然冷卻放冷至室溫。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利用粉末X射線繞射(XRD)確認所得各生成物。結果顯示於圖11。
由圖11得知,所得LiFeMnO4 結晶係具有立方晶(空間群Fd-3m)、晶格常數為a=b=c=8.286~8.306Å、α=β=γ=90°且單位晶格體積(V)為568.9~573.0Å3 之結晶。又,由c/a=1可知,所得LiFeMnO4 結晶具有尖晶石型結構。
此外,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燒成溫度設為800℃時所得LiFeMnO4 。結果顯示於圖12。另,圖12中的標尺棒表示1.53μm。由圖12可知有獲得粒徑約0.3~3μm之LiFeMnO4
比較例2:測定充放電特性 為了進行充放電測定,將上述比較例1於燒成溫度800℃所得之LiFeMnO4 、聚二氟亞乙烯(PVDF)及乙炔黑(AB)以體積比85:7.5:7.5利用瑪瑙乳缽混合後,將所得漿料塗佈於正極集電體之鋁箔(厚20μm)上,將之打孔成直徑8mm之圓形,做成正極。又,為了不讓試料從正極集電體剝離,以30~40mPa予以壓接。
於負極使用經14mmφ打孔之金屬鋰,分離件則使用2枚經18mmφ打孔之多孔質膜(商品名:celgard 2500)。電解液係使用:將碳酸伸乙酯(EC)及碳酸二乙酯(DEC)以體積比1:2混合成溶劑,於該溶劑中以1mol/dm3 濃度溶解有LiPF6 作為支持電解質而成的電解液(岸田化學公司製)。基於使用金屬鋰,及在電池製作上若電解液中混入水分會成為電阻增量增加的主因等理由,因此在氬氣環境下之手套箱內製作電池。電池係使用圖4所示CR2032型硬幣型電池。定電流充放電測定係在0.05C充放電率下使用電壓切換器,設定為電流10mA/g、上限電壓4.8V、下限電壓1.5V,從充電開始。又,充放電測定係在電池置於55℃恆溫槽內之狀態下進行。0.05C充放電率(55℃)下之初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各循環與放電容量之關係)顯示於圖13,0.05C充放電率(55℃)下之高階循環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各循環與放電容量之關係)顯示於圖14。另,充放電率(C-rate)意指從電極活性物質進行1小時之理論容量份之充放電所需的電流密度。
如圖13所示,確認尖晶石型LiFeMnO4 在0.05C充放電率下的初始充放電容量為130mAh/g。若與實施例1中所得岩鹽型Li2 FeMnO4 比較可知,尖晶石型LiFeMnO4 的初始充放電容量比岩鹽型Li2 FeMnO4 劣等許多。
此外,從圖14可知,尖晶石型LiFeMnO4 雖具有較穩定的運作特性,但可抽出之容量比岩鹽型Li2 FeMnO4 劣等許多。
1‧‧‧鋰離子二次電池
2‧‧‧負極端子
3‧‧‧負極
4‧‧‧浸潤有電解液之分離件
5‧‧‧絶緣墊
6‧‧‧正極
7‧‧‧正極罐
圖1係顯示實施例1中所得Li2 FeMnO4 之X射線繞射圖案之圖。 圖2係顯示下列圖案的比較結果圖:實施例1中燒成溫度設為800℃時所得Li2 FeMnO4 之X射線繞射圖案與其他鋰錳系複合氧化物(Li2 NiMnO4 、Li2 CoMnO4 及Li2 Mn2 O4 )之X射線繞射圖案。 圖3係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實施例1中燒成溫度設為800℃時所得Li2 FeMnO4 的結果圖。 圖4係實施例2中所用試驗用電池的截面圖。 圖5係顯示實施例2中進行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0.05C充放電率;55℃)圖。 圖6係顯示實施例2中進行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0.05C充放電率;25℃)圖。 圖7係顯示實施例2中進行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0.1C充放電率)圖。 圖8顯示實施例2中進行之僅碳與PVDF之電極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 圖9係顯示實施例2中進行之充放電率特性的測定結果圖。 圖10係顯示實施例2中進行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0.05C充放電率)圖。另,是從放電開始的結果。 圖11係顯示比較例1中所得LiFeMnO4 之X射線繞射圖案之圖。 圖12係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比較例1中燒成溫度設為800℃時所得LiFeMnO4 的結果圖。 圖13顯示比較例2中進行之初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0.05C充放電率;55℃)。 圖14顯示比較例2中進行高階循環下之充放電特性的測定結果(0.05C充放電率;55℃)。
(無)

Claims (10)

  1. 一種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以下述組成式表示: Li1+m Fex Mn2-x O4 [式中,m表示0<m≦2,x表示0<x≦1]。
  2. 如請求項1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其具有正方晶結構或立方晶結構。
  3. 如請求項1或2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其具有岩鹽型結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其平均粒徑為0.01~50μm。
  5. 一種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之製造方法,係製造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該製造方法包含將混合物加熱之步驟,該混合物含有鋰、鐵、錳及氧。
  6.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加熱溫度為600℃以上。
  7.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其含有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8.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含有如請求項7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活性物質。
  9. 如請求項8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其更含有導電助劑。
  10. 一種鋰離子二次電池,含有如請求項8或9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正極。
TW106100282A 2016-01-05 2017-01-05 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TWI726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0571 2016-01-05
JP2016-000571 2016-0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6277A true TW201736277A (zh) 2017-10-16
TWI726967B TWI726967B (zh) 2021-05-11

Family

ID=59274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0282A TWI726967B (zh) 2016-01-05 2017-01-05 鋰鐵錳系複合氧化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27579B2 (zh)
TW (1) TWI726967B (zh)
WO (1) WO201711941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7307A (zh) * 2021-05-17 2021-08-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干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铁锰的方法
CN113603146A (zh) * 2021-07-30 2021-11-0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铁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3028B2 (ja) * 2016-08-29 2020-12-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リチウム金属複合酸化物粉末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金属複合酸化物粉末
EP3595058A1 (en) * 2017-03-06 2020-01-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battery
EP3618152A4 (en) 2017-04-24 2020-03-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CTIV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BATTERY
JP6990855B2 (ja) 2017-05-29 2022-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TWI663128B (zh) * 2018-03-27 2019-06-21 國立清華大學 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及二次電池
WO2020044653A1 (ja) * 2018-08-31 2020-03-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CN113683122B (zh) * 2021-08-19 2022-12-0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铁锰基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7268A (ja) * 1990-07-27 1992-03-19 Seiko Electronic Components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606289B2 (ja) * 1995-04-26 2005-01-05 日本電池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9245836A (ja) * 1996-03-08 1997-09-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375898B2 (ja) * 1998-10-01 2003-02-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2313335A (ja) * 2001-04-12 2002-10-25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正極活物質用リチウムマンガン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8994B2 (ja) * 2008-01-25 2013-09-04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7307A (zh) * 2021-05-17 2021-08-27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干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铁锰的方法
CN113603146A (zh) * 2021-07-30 2021-11-0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铁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27579B2 (ja) 2021-09-01
WO2017119411A1 (ja) 2017-07-13
JPWO2017119411A1 (ja) 2018-10-25
TWI726967B (zh)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27579B2 (ja) リチウム鉄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
JP5803539B2 (ja) 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酸化物粉末の製造方法
JP7034471B2 (ja) カリウム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カ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6708326B2 (ja) ナトリ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US10879533B2 (en) Nitride- and oxide-modified electrode compositions and their methods of making
JP5987401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JP529422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電極用酸化物の単結晶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3506945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ための正極電極活性材料、同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を作製するための方法
WO2017099137A1 (ja) カ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TW201339098A (zh) 具有所欲之電池效能之混合相鋰金屬氧化物組合物
JPWO2012176471A1 (ja) 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酸化物粉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111045A (ko) 망간계 스피넬형 리튬 천이 금속 산화물
JP6872816B2 (ja) ニッケル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70501B2 (ja) 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3060319A (ja)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iv)ニッケル(iii)系酸化物、その酸化物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正極活物質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を搭載した車両
JP2013173632A (ja)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13012336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充電方法
WO2017119208A1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二次電池
WO2007007581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22103116A (ja) スピネル型マンガン酸リチウ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用途
JP6857361B2 (ja) リチウム銅系複合酸化物
JP6934665B2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二次電池
JP7060866B2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二次電池、並びに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6995346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28289B2 (ja) 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