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4358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4358A
TW201714358A TW105127282A TW105127282A TW201714358A TW 201714358 A TW201714358 A TW 201714358A TW 105127282 A TW105127282 A TW 105127282A TW 105127282 A TW105127282 A TW 105127282A TW 201714358 A TW201714358 A TW 2017143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vable
movable portion
movable portions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7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1510B (zh
Inventor
尾崎仁
Original Assignee
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4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4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1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15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下部連接器的殼體在上部連接器側具有開口,並且將2個可動部收容成:能夠從藉由將上部嵌合在開口來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接近而形成導孔的第1狀態移動至將嵌合解除來使2個可動部與外部訊號端子隔離的第2狀態。該殼體設置有:突起部,設置在能夠與2個可動部接觸的位置並且將朝向2個可動部漸漸地變細之錐面賦予在前端的2個可動部呈對向之方向。突起部係在伴隨著上部連接器的下壓而解除2個可動部的上部與殼體的開口之嵌合後,藉由使前端進入2個可動部相互地呈對向之間隙,來朝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其具備:配置在基板的上下的上部連接器及下部連接器,並且經由上部連接器的連接端子將從下部連接器側插入的外部訊號端子連接在基板。
例如,專利文獻1(特開2014-154452號公報)揭示有一種連接器,其具備:配置在基板的下面的下部連接器、以及配置在基板的上面並且經由連接端子將從下部連接器側插入的外部訊號端子與基板連接的上部連接器。在上述習知技術的連接器中,下部連接器具備2個可動部,並且藉由使該2個可動部相互地對向且接近而形成有:導孔,其將外部插入的訊號端子誘導至上部連接器的連接端子。另外,例如專利文獻2(特開2010-146873號公報)也揭示有關於導孔。
在上述習知技術的連接器中,插入訊號端子後,會進行使接近的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來從訊號端子遠 離,而在2個可動部與訊號端子之間確保一定的距離。從2個可動部呈接近的狀態轉變成隔離狀態,會使用:插銷,用以下壓設置在上部連接器的2個可動部;以及彈推構件,對2個可動部朝使其相互地隔離之方向賦予彈推力。
藉由進行上述狀態的轉變,即使在車輛等的振動較多的環境使用連接器的情況下,訊號端子也會與2個可動部接觸來抑制會產生訊號端子的折彎或連接器的破損等之虞。
上述構造的連接器中,也有可能是在訊號端子呈傾斜的狀態下插入下部連接器的導孔之情況。該情況,會因為呈傾斜的訊號端子對導孔(2個可動部)進行按壓而產生摩擦力。
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連接器中,當訊號端子對導孔的按壓所產生之摩擦力超過彈推構件的彈推力時,會有即使利用設置在上部連接器的插銷將2個可動部下壓,還是不會使2個可動部從接近狀態轉變至隔離狀態之虞。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開發完成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連接器,能夠抑制會有2個可動部未相互地隔離而與訊號端子接觸之虞。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揭示的第1發明係一種連接器,係具備:配置在基板的下面的下部連接器、及 配置在基板的上面並且經由連接端子連接從下部連接器側插入的外部訊號端子與基板之上部連接器,其特徵為:下部連接器係具備:2個可動部,藉由相互地對向且接近而形成有將外部訊號端子誘導至上部連接器的連接端子之導孔;殼體,在上部連接器側具有開口並且將2個可動部收容成:能夠從藉由將各自的上部嵌合在開口來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接近而形成有導孔的第1狀態移動至將嵌合解除來使2個可動部與外部訊號端子隔離的第2狀態;以及彈推構件,對2個可動部朝使其相互隔離的方向賦予彈推力,上部連接器係具備:下壓部,將收容在殼體的2個可動部下壓,殼體係具有:突起部,設置在能夠與2個可動部接觸的位置並且將朝向2個可動部漸漸地變細之錐面賦予在前端的2個可動部呈對向之方向,突起部係在伴隨將下壓部下壓而解除2個可動部的上部與殼體的開口之嵌合後,藉由使前端進入2個可動部相互地呈對向之間隙,來朝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
依據上述第1發明的連接器,將突起部設置在能夠與下部連接器的殼體之2個可動部接觸的位置。在突起部的前端將朝向2個可動部漸漸地變細之錐面賦予在2個可動部呈對向之方向。因此,當解除2個可動部與殼體之嵌合時,突起部的前端會進入2個可動部相互地呈對向之間隙,來朝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該隔離方向的移動會有效地對藉由彈推構件而賦予2個可動部之彈推力進行作用。藉此,2個可動部會變得容 易相互地隔離。
另外,本揭示的第2發明係在第1發明中,2個可動部係具有:溝部,在第1狀態下設置於能夠和突起部嵌合的位置並且將朝向突起部漸漸地變寬的錐面賦予在與突起部的前端接觸之終端的前述2個可動部呈對向的方向,突起部係在伴隨將下壓部下壓而解除2個可動部的上部與殼體的開口之嵌合後,藉由使前端經由溝部進入2個可動部相互地呈對向之間隙,來朝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
依據上述第2發明的連接器,將與突起部對應的溝部形成在下部連接器的2個可動部。藉此,只要使突起部的前端頂觸在溝部的終端就能夠使前端容易地進入2個可動部的間隙。
依據上述本發明的連接器,能夠抑制2個可動部未相互地隔離而與訊號端子接觸之虞。
本發明的上述內容及其他的目的特徵、局面、效果係對照添附圖式,並且經由以下的詳細說明會更加明確。
1‧‧‧連接器
2‧‧‧連接器
10‧‧‧第1連接器
11‧‧‧殼體
11d‧‧‧底部
11i‧‧‧插通孔
11s‧‧‧收容室
12‧‧‧母型端子
12a‧‧‧曲折部
12b‧‧‧彈性部
12c‧‧‧固定部
12d‧‧‧基板連接部
12t‧‧‧角筒部
15b‧‧‧後壁部
15f‧‧‧前壁部
15p‧‧‧突出部
15t‧‧‧直線部
15w‧‧‧下彎曲部
20‧‧‧第2連接器
21‧‧‧殼體
21f‧‧‧側壁
21l‧‧‧側壁
21p‧‧‧下壓插銷
21r‧‧‧側壁
22‧‧‧壓接插銷
30‧‧‧下部連接器
31‧‧‧第1可動部
31c‧‧‧凹部
31d‧‧‧下段
31h‧‧‧插銷承接面
31m‧‧‧凹部
31u‧‧‧上段
32‧‧‧第2可動部
32c‧‧‧凹部
32d‧‧‧下段
32g‧‧‧導引溝
32h‧‧‧插銷承接面
32m‧‧‧凹部
32u‧‧‧上段
33‧‧‧殼體
33b‧‧‧側壁
33f‧‧‧側壁
33l‧‧‧側壁
33r‧‧‧側壁
33u‧‧‧上部
34‧‧‧彈推構件
35‧‧‧補強翼片
50‧‧‧基板
51‧‧‧貫穿孔
60‧‧‧外部訊號端子
A-A‧‧‧剖面
B-B‧‧‧剖面
C1-C1‧‧‧剖面
C2-C2‧‧‧剖面
D1-D1‧‧‧剖面
D2-D2‧‧‧剖面
E1-E1‧‧‧剖面
E2-E2‧‧‧剖面
F-F‧‧‧剖面
G‧‧‧方向
H‧‧‧導孔
Hs‧‧‧直線部
Ht‧‧‧開口部
M‧‧‧溝部
R‧‧‧突起部
T‧‧‧倒角部
第1圖係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揭示之連接器的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第2圖A係第2連接器的剖面圖(第1圖的A-A線 剖面圖)。
第2圖B係第1連接器的剖面圖(第1圖的B-B線剖面圖)。
第2圖C係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之剖面圖。
第2圖D係使第1連接器、第2連接器、基板、下部連接器、及外部訊號端子嵌合後的狀態之剖面圖。
第3圖係說明下部連接器的構造之分解立體圖。
第4圖A係使可動部接近後的狀態時之下部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4圖B係使可動部隔離後的狀態時之下部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5圖A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A的C1-C1線剖面圖)。
第5圖B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A的D1-D1線剖面圖)。
第5圖C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A的E1-E1線剖面圖)。
第5圖D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B的C2-C2線剖面圖)。
第5圖E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B的D2-D2線剖面圖)。
第5圖F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B的E2-E2線剖面圖)。
第6圖A係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第4圖A的F-F線剖面圖)。
第6圖B係下部連接器的底面圖(第4圖A的G方向箭頭視圖)。
第7圖A及第7圖D係外部訊號端子未被插入的半嵌合狀態之連接器1的剖面圖。
第7圖B及第7圖E係插入外部訊號端子的半嵌合狀態之連接器1的剖面圖。
第7圖C及第7圖F係完全嵌合狀態的連接器1之剖面圖。
第8圖A係半嵌合狀態的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8圖B~第8圖D係從半嵌合狀態至完全嵌合狀態為止的中途之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8圖E係完全嵌合狀態的下部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9圖A係半嵌合狀態的變形例所揭示之連接器2的剖面圖。
第9圖B係完全嵌合狀態的變形例所揭示之連接器2的剖面圖。
[摘要]
本發明的連接器係具備上部連接器及下部連接器的連接器。該連接器係在下部連接器具備:2個可動部,其能 夠取得: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接近來形成插入外部訊號端子的導孔之第1狀態、以及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而與外部訊號端子分離的第2狀態。本連接器中,將突起部設置在能夠與下部連接器的2個可動部接觸的位置,在從第1狀態轉變至第2狀態的中途,朝使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藉此,藉由朝隔離方向之誘導與藉由彈推構件而賦予的隔離方向之彈推力的相乘效果,會使得2個可動部變得容易隔離。因此,能夠抑制2個可動部未相互地隔離而與訊號端子接觸之虞。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詳細地說明關於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另外,如各圖式所示般地事先定義前後左右上下之各方向,並且依據該定義來說明實施方式。
[連接器的整體構造]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揭示之連接器1係如第1圖及第2圖A~第2圖D所示,具備:包含第1連接器10及第2連接器20的上部連接器、以及下部連接器30。第1連接器10及第2連接器20係配置在基板50的上面側,下部連接器30係配置在基板50的下面側。
第1連接器10係安裝在基板50的上面之預定的位置。第2連接器20係以能夠朝相對於基板50呈垂直的上下方向進行滑動的狀態組裝在第1連接器10。下部連接器30係在將朝上面突出的部位(下述的可動部之上層)插入至形成在基板50的大致矩形的貫穿孔51的狀 態下,安裝在基板50的下面之預定的位置。與連接器1電性連接的外部訊號端子60係從下部連接器30的下面插入並且經由下部連接器30及基板50與下述的第1連接器10的母型端子12連接(第2圖D)。
[構成連接器的各零件]
首先,針對構成連接器1的第1連接器10、第2連接器20、及下部連接器30進行說明。
1.第1連接器
第1連接器10係如第1圖及第2圖A所示,包含:殼體11、以及5個母型端子12。
1-1.殼體
殼體11係例如利用具有絕緣性的樹脂材料來形成,並且是大致長方體狀的零件。該殼體11在左右方向並排地形成有能夠分別收容5個母型連接端子12的5個收容室11s。收容室11s的上端係呈開口,第2連接器20的下押插銷21p及壓接插銷22(將於下述)係能夠從開口插入至收容室11s(參照第2圖B)。
另外,殼體11的底部11d設置有:插通孔11i,供貫穿基板50的外部訊號端子60插穿。插通孔11i係具有比外部訊號端子60的外周徑更大的孔徑,並且在供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的方向賦予開口面積會變小的平 順錐型。藉由上述構造,會變得容易從下方將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至位在插通孔11i的前端之收容室11s內。
1-2.母型端子
母型端子12係例如利用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構件等來形成的電性連接用的端子。母型連接端子12係具有:上端及下端呈開口的角筒部12t、折彎成大致在角筒部12t內環繞1周的曲折部12a、朝上下方向等產生彈性位移的彈性部12b、配置在收容室11s外的固定部12c、及基板連接部12d。固定部12c係從彈性部12b的下端朝下方延伸,並且固定在殼體11的底部11d。另外,基板連接部12d係從固定部12c的中途朝斜下方延伸,並且藉由焊接等與基板50的預定位置電性連接(參照第2圖D)。
角筒部12a係具有在前後方向呈對向的前壁部15f及後壁部15b。前壁部15f及後壁部15b分別形成有相互地朝呈對向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曲折部12a係具有:從後壁部15b朝向下方彎曲成凸狀的下彎曲部15w、從下彎曲部15w朝上方延伸的直線部15t、以及從直線部15t朝向前壁部15f突出成凸狀的突出部15p。將第2連接器20的壓接插銷22插入後壁部15b的凸部與突出部15p之間,並且將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前壁部15f的凸部與直線部15t之間。
2.第2連接器
第2連接器20係如第1圖及第2圖B所示,包含:例如利用具有絕緣性的樹脂材料等來形成的大致箱狀的殼體21。殼體21係具有4個側壁21f、21b、21r、21l,並且在利用4個側壁所形成的內部形成有能夠收容第1連接器10的空間。
在殼體21安裝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長條狀之壓接插銷20。該壓接插銷22係插入至第1連接器10的內側。另外,在左右的側壁21r、21l設置有:從下方端部朝基板50側向下側突出的下押插銷21p。該下壓插銷21p在將第1連接器10、第2連接器20、及下部連接器30安裝至基板50的連接器1之組裝狀態下(參照第2圖D),係形成為:當使第2連接器20朝基板下方滑動時,能夠將下述的下部連接器30之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上面下壓的位置及大小(參照第1圖的虛線箭頭)。
3.下部連接器
下部連接器30係如第3圖~第6圖B所示,包含:配置成在前後方向呈對向的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用以收容上述可動部的殼體33、配置在可動部間的彈推構件34、以及補強翼片35。該下部連接器30係能夠取得: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接近的「第1狀態」(第4圖A)、以及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隔離的「第2狀態」(第4圖B)。
3-1.可動部
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係將左右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大致相同的形狀,如第3圖所示,分別將其中一方的長邊側面(對向面)對齊來配置成在前後方向呈對稱的狀態。該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係例如利用具有絕緣性的樹脂材料等來形成。
第1可動部31,其與對向面呈相反側的長邊側面(開放面)係形成為由上段31u及下段31d所組成的樓梯形狀。同樣地,第2可動部32,其與對向面呈相反側的長邊側面(開放面)也是形成為由上段32u及下段32d所組成的樓梯形狀。在第1可動部31的上段31u及第2可動部32的上段32u之左右方向端部,分別形成有高度比中央部上面更低的插銷承接面31h及32h。該插銷承接面31h及32h係第2連接器20的下壓插銷21p所接觸的位置。
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對向面,於左右方向以等間隔地形成有導引溝31g及32g。該導引溝31g及32g係在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以對向面重合的第1狀態下,形成貫穿的導孔H。導孔H係用以將從下部連接器30的下側插入的外部訊號端子60導引至第1連接器10的插通孔11i。該導孔H係如第5圖A、第6圖A、及第6圖B所示,係由:水平剖面呈大致矩形的直線部Hs、以及使其具有從直線部Hs的下端朝下 方變寬的斜率之大致角錐狀的形狀之開口部Ht所組成。本實施方式中,導孔H係配合外部訊號端子60的數量而形成有5個。
另外,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對向面分別設置有:將彈推構件34收容在下段31d及下段32d的左右端側的凹部31c及32c。藉由將彈推構件34的其中一端收容在第1可動部31的凹部31c,並且將彈推構件34的另外一端收容在第2可動部32的凹部32c,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會被賦予使其在前後方向相互地隔離的彈推力。
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短邊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定深度的凹部31m及32m。該凹部31m及32m係將對向面側及下面側形成為缺口,在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以對向面重合的第1狀態下,形成為封閉上側且開放下側的溝部M。在作為溝部M的封閉側之終端,將溝寬會從上側朝向下側(朝向突起部R)漸漸地變寬的錐面賦予在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呈對向的方向(前後方向)(參照第3圖)。該溝部M能夠與下述的設置在殼體33的側壁33r及33l的內面之突起部R嵌合。另外,該溝部M在不需與突起部R嵌合的情況下可省略。
3-2.殼體
殼體33係由上部33u、底部33d、4個側壁33f、 33b、33r、33l所構成的大致箱狀的零件。殼體33的內部形成有能夠收容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空間。該殼體33係例如利用具有絕緣性的樹脂材料等來形成。
上部33u設置有:開口,當第1狀態時,用以將第1可動部31的上段31u及第2可動部32的上段32u嵌合且收容成比殼體33的上面更突出的狀態。亦即,藉由嵌合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上部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會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接近而形成導孔H。另外,上部33u的內側設置有倒角部T(第3圖及第5圖E)。該倒角部T係如下所述,設置用以變得容易朝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前後的側壁33f及33b設置有:開口,當第2狀態時,用以嵌合且收容第1可動部31的下段31d及第2可動部32的下段32d。底部33d設置有:開口,用以從下側將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左右的側壁33r及33l設置有:孔,用以與補強翼片35嵌合。
另外,左右的側壁33r及33l的內面如第5圖B及第5圖E所示,分別形成有朝向殼體33的內側以一定的高度突起的突起部R。該突起部R係設置在能夠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接觸的位置。並且,突起部R具有:前端,當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接觸時,會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突起部R係例如在側壁33r及33l的中央位置從底部33d朝上方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狀,其前端將朝向上部33u(朝向第 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漸漸地變細的錐面賦予在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呈對向的方向(前後方向)。
該突起部R係利用使被賦予錐面的前端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來藉由下述作用誘導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從第1狀態朝第2狀態移動。另外,突起部R與設置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短邊側面之溝部M嵌合,也能夠誘導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從第1狀態朝第2狀態移動。
在使突起部R與溝部M嵌合的情況,突起部R的形狀只要如下所述般地作成即可。首先,突起部R的橫寬係比溝部M的橫寬更小。藉此,突起部R會與溝部M嵌合且能夠朝上下方向滑動。又,賦予突起部R的前端之錐面的角度係比賦予溝部M的終端之錐面的角度更小。藉此,突起部R的前端會變得容易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再者,突起部R的長度係作成為: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從第1狀態轉變至第2狀態的過程的中途,突起部R的前端會抵接在溝部M的終端之長度。藉此,會變得容易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隔離。
另外,相對於未形成有溝部M的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在使突起部R的前端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之情況,例如在第1狀態下,能夠形成突起部R使得其前端位在比第1可動部31 與第2可動部32的下面更靠下方(未圖式)。
3-3.彈推構件
彈推構件34係朝前後方向產生彈性變形的構件,並且對於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係朝使其相互地隔離的方向賦予彈推力。作為彈推構件34係例如能夠使用螺旋彈簧。
3-4.補強翼片
補強翼片35係大致四角形的板狀構件,例如利用能夠焊接的金屬材料等來形成。補強翼片35的上端部係折彎成大致90度,比上端部更靠下側的下端部係分別嵌入殼體33的側壁33r及33l的孔。在將與補強翼片35嵌合的下部連接器30安裝在基板50的下面後,將補強翼片35的上端部焊接在基板50。
[連接器與外部訊號端子的連接手法]
其次,進一步地參照第7圖A~第7圖F及第8圖A~第8圖E,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揭示之連接器1中,連接外部訊號端子60的手法。另外,分別在第7圖A~第7圖C中,表示顯示導孔H與外部訊號端子60之關係的前後方向之剖面圖,而在第7圖D~第7圖F中,表示顯示突起部R與溝部M之關係的前後方向之剖面圖。
第7圖A及第7圖D係表示插入外部訊號端 子60前的連接器1之剖面圖。在插入該外部訊號端子60之前,第2連接器20相對於第1連接器10係呈插入至中途為止的「半嵌合狀態」。半嵌合狀態係如第7圖A所示,下壓插銷21p係呈未與下部連接器30的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之上面(上段31u及上段32u)接觸(或輕觸)的狀態。此時,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係使上部(上段31u及32u)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嵌合,而形成為使其相互地接近之第1狀態。該第1狀態係使第1可動部31的下段31d的側面與殼體33的側壁33f的側面抵接,並且藉由使第2可動部32的下段32d的側面與殼體33的側壁33b的側面抵接將其固定(參照第5圖A)。
第7圖B及第7圖E係表示在第7圖A及第7圖D所示的第2連接器20呈半嵌合狀態下,將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的連接器1之剖面圖。在該半嵌合狀態中,如第7圖B所示,插入後的外部訊號端子60係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導引溝31g及32g)接近。此時,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也還是維持使上部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嵌合來而相互地接近之第1狀態。
第7圖C及第7圖F係表示在第7圖B及第7圖E所示的將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後的狀態下,第2連接器20呈「完全嵌合狀態」的連接器1之剖面圖。完全嵌合狀態係指:將第2連接器20插入至與第1連接器 10抵接為止的狀態。在該完全嵌合狀態中,會藉由下壓插銷21p將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插銷承接面31h及32h下壓。藉此,會解除上述第1狀態的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與殼體33之固定狀態,亦即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上部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之嵌合解除,並且藉由作用彈推構件34所產生的彈推力,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會相互地隔離來轉變成與外部訊號端子60分離的第2狀態(第7圖C)。該第2狀態係藉由將第1可動部31的下段31d嵌插在殼體33的側壁33f的開口,並且將第2可動部32的下段32d嵌插在殼體33的側壁33b的開口來將其固定(參照第5圖D)。
本實施方式中,殼體33的左右之側壁33r及33l的內面分別形成有突起部R。藉此,在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從第1狀態轉變成第2狀態時,會產生支持彈推構件34所產生的彈推力之朝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相互地隔離的方向進行之誘導。特別是,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短邊側面也分別形成有與突起部R對應的溝部M。藉此,依據突起部R與溝部M的形狀及位置會產生如下所述般的作用。
藉由下壓插銷21p從第8圖A所示的第1狀態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朝下方持續下壓時,會解除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上部(上段31u 及32u)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之嵌合(第8圖B)。之後,使殼體33的突起部R的前端抵接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溝部M(第8圖B)。在使突起部R的前端抵接於溝部M的終端後,也會藉由下壓插銷21p持續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朝下方下壓。因此,藉由賦予突起部R的前端之錐面與賦予溝部M的終端之錐面之相互作用,會使突起部R的前端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第8圖C)。在間隙進入突起部R的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會藉由賦予突起部R的前端之錐面與賦予殼體33的上部33u內側的倒角部T之相互作用,被朝相互地隔離之方向誘導而被壓出(第8圖D)。當朝隔離方向誘導某程度而被壓出時,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會承受彈推構件34所產生的彈推力而轉變成相互地隔離之第2狀態(第8圖E)。
如由上述一連串的動作所理解般地,伴隨將下壓插銷21p下壓而解除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上部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之嵌合後,會使突起部R的前端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藉此,能夠朝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隔離的方向進行誘導。該隔離方向的誘導會有效地對彈推構件34的彈推力進行作用,而變得容易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隔離。
[依據實施方式所產生的作用及效果]
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之連接器1中,在殼體33的左右之側壁33r及33l的內面形成有突起部R。該突起部R,當伴隨將第2連接器20下壓而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朝下方移動來解除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之嵌合時,其前端會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並且朝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隔離的方向進行誘導。該隔離方向的移動,會有效地對藉由彈推構件34賦予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彈推力進行作用。
特別是與突起部R對應的溝部M,係藉由在下部連接器30的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短邊側面形成溝部M,而只需使突起部R的前端頂觸在溝部M的終端,就能夠容易地使前端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
因此,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相較於只利用彈推構件34的彈推力之習知技術的連接器,會變得容易使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相互地隔離。因此,在第1狀態下將外部訊號端子60插入後,不會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轉變成第2狀態,而能夠抑制會有產生使外部訊號端子60接近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狀態之虞。藉此,會防止外部訊號端子60與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之振動摩擦,而能夠減低會產生外部訊號端子60的彎折或下部連接器30的破損等。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當將第2連接 器20組裝至與第1連接器10抵接為止時,突起部R係形成為其前端會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之形狀。並且,只要突起部R的前端進入間隙,由於一定會朝隔離方向進行誘導,所以會形成為容易使位在第1狀態的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轉變成第2狀態的構造。
藉此,只要判斷第1連接器10與第2連接器20之組裝狀態,就能夠簡單地判斷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是否位在第2狀態。例如,只要第2連接器20的上面比第1連接器10的上面更突出,就不需觀看基板50的下面側即能夠判斷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不位在第2狀態。
〔變形例〕
上述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中,在下部連接器30的殼體33形成突起部R。相對於此,本變形例的連接器2中,在第2連接器20的殼體21形成突起部R。再者,關於以下未說明的變形例之連接器2中的其他構造或形狀,由於是和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構造或形狀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如第9圖A及第9圖B所示,突起部R係形成在殼體21的下壓插銷21p的端部。在突起部R的前端將朝向下部連接器30漸漸地變細之錐面賦予在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呈對向的方向(前後方向)。在該 變形例中,伴隨下壓第2連接器20會使形成在下壓插銷21p的端部之突起部R的前端與插銷承接面31h及32h上的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之間隙接觸。該接觸會使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朝下方滑動,並且持續至解除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上部與殼體33的上部開口之嵌合。然後,當解除嵌合時,突起部R的前端會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之間隙,並且承受彈推構件34所產生的彈推力來轉變成相互地隔離之第2狀態(第9圖B)。因此,能夠達成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在第9圖A及第9圖B所示的連接器2,將V字狀的溝部M形成在第1可動部31及第2可動部32的插銷承接面31h及32h。V字狀的溝部M係沿著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形成,並且將朝向突起部R漸漸變寬的錐面賦予在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呈隔離的方向(前後方向)。該V字狀的溝部M係藉由:從第1可動部31的插銷承接面31h朝向對向面而設置的斜率、以及從第2可動部32的插銷承接面32h朝向對向面的斜率而構成。如上所述,只要形成V字狀的溝部M就可以使得突起部R的前端變得容易進入第1可動部31與第2可動部32的間隙。
以上,雖然詳細地說明了本發明,但前述的說明在所有內容中僅是本發明的例示,並非用以限定其範圍。在未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當然能夠進行各式各樣的改良 或變形。
1‧‧‧連接器
10‧‧‧第1連接器
11‧‧‧殼體
11s‧‧‧收容室
12‧‧‧母型端子
20‧‧‧第2連接器
21‧‧‧殼體
21f‧‧‧側壁
21p‧‧‧下壓插銷
21r‧‧‧側壁
21l‧‧‧側壁
30‧‧‧下部連接器
31‧‧‧第1可動部
32‧‧‧第2可動部
33‧‧‧殼體
35‧‧‧補強翼片
50‧‧‧基板
51‧‧‧貫穿孔
60‧‧‧外部訊號端子

Claims (2)

  1. 一種連接器,係具備:配置在基板的上下面之上部連接器與下部連接器,並且經由該上部連接器的連接端子將從該下部連接器側插入的外部訊號端子連接在基板,其特徵為:前述下部連接器係具備:2個可動部,藉由相互地對向且接近而形成有將前述外部訊號端子誘導至前述上部連接器的連接端子之導孔;殼體,在前述上部連接器側具有開口並且將前述2個可動部可移動地收容成:能夠從藉由將各自的上部嵌合在該開口來使前述2個可動部相互地接近而形成有前述導孔的第1狀態移動至將該嵌合解除來使前述2個可動部與前述外部訊號端子隔離的第2狀態;以及彈推構件,對前述2個可動部朝使其相互隔離的方向賦予彈推力,前述上部連接器係具備:下壓部,將收容在前述殼體的前述2個可動部下壓,前述殼體係具有:突起部,設置在能夠與前述2個可動部接觸的位置並且將朝向前述2個可動部漸漸地變細之錐面賦予在前端的前述2個可動部呈對向之方向,前述突起部係在伴隨將前述下壓部下壓而解除前述2個可動部的上部與前述殼體的開口之嵌合後,藉由使前端進入前述2個可動部相互地呈對向之間隙,來朝使前述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連接器,其中,前述2個可動部係具有:溝部,在前述第1狀態下設置於能夠和前述突起部嵌合的位置並且將朝向前述突起部漸漸地變寬的錐面賦予在與前述突起部的前述前端接觸之終端的前述2個可動部呈對向的方向,前述突起部係在伴隨將前述下壓部下壓而解除前述2個可動部的上部與前述殼體的開口之嵌合後,藉由使前述前端經由前述溝部進入前述2個可動部相互地呈對向之間隙,來朝使前述2個可動部相互地隔離之方向進行誘導。
TW105127282A 2015-09-30 2016-08-25 連接器 TWI5815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4816A JP6332221B2 (ja) 2015-09-30 2015-09-3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358A true TW201714358A (zh) 2017-04-16
TWI581510B TWI581510B (zh) 2017-05-01

Family

ID=58282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7282A TWI581510B (zh) 2015-09-30 2016-08-25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05215B2 (zh)
JP (1) JP6332221B2 (zh)
CN (1) CN106558793B (zh)
DE (1) DE102016116109B4 (zh)
TW (1) TWI5815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6755B2 (ja) * 2017-07-19 2021-03-0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3012A (ja) 2001-10-22 2003-05-0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5399696B2 (ja) 2008-12-19 2014-01-29 ユニオンマシナリ株式会社 ボトムエントリー用の接触ピンガイド板
US8865365B2 (en) * 2010-05-28 2014-10-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or and fuel cell
CN202103258U (zh) * 2011-05-13 2012-01-04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导向功能的D-Sub连接器
JP2013093318A (ja) * 2011-10-03 2013-05-16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JP5964673B2 (ja) 2012-06-28 2016-08-03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メス型端子
JP2014017085A (ja) * 2012-07-06 2014-0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6016661B2 (ja) * 2013-02-12 2016-10-2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45970B2 (ja) * 2013-04-12 2016-1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92694B2 (ja) * 2013-04-12 2017-03-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95924B2 (ja) * 2013-11-26 2016-03-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ガイド装置
JP6305388B2 (ja) 2015-11-26 2018-04-0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ボトムエントリ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93060A1 (en) 2017-03-30
TWI581510B (zh) 2017-05-01
JP2017069088A (ja) 2017-04-06
JP6332221B2 (ja) 2018-05-30
CN106558793A (zh) 2017-04-05
DE102016116109B4 (de) 2019-05-29
DE102016116109A1 (de) 2017-03-30
CN106558793B (zh) 2018-09-25
US9705215B2 (en) 201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7581B (zh) 連接器總成
EP2991174A1 (en) Usb type c connector
JP2007165194A (ja) コネクタ
CN112909599B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以及其安装结构
KR101566687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WO2014125963A1 (ja) コネクタ
JP200515863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201517413A (zh) 無須在金屬外殼中形成大開孔而可輕易獲得所要的摩擦鎖定的插座連接器
CN109936013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TWI547022B (zh) 連接器、及具有連接器之半導體測試裝置(二)
TWI581510B (zh) 連接器
JP5589588B2 (ja) パネル固定構造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6016661B2 (ja) コネクタ
JP6307529B2 (ja) 端子の係止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
JP4475185B2 (ja) コネクタ
TW202017252A (zh)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JP5659212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2005017629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6207253A (ja) コネクタと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JP6746357B2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US7534123B2 (en) Movable connector
JP6278863B2 (ja) コネクタ
TWI767778B (zh) 夾線連接器
JP2023060695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KR20160036424A (ko) 고전압 정션박스의 암커넥터 및 그 조립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