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7252A -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7252A
TW202017252A TW108128530A TW108128530A TW202017252A TW 202017252 A TW202017252 A TW 202017252A TW 108128530 A TW108128530 A TW 108128530A TW 108128530 A TW108128530 A TW 108128530A TW 202017252 A TW202017252 A TW 2020172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fitting
width directio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8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川陵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25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76Coupling devices for connection between PCB and component, e.g.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為即使處於嵌合連接狀態的連接器彼此在傾斜狀態進行解除時,仍可將該等的嵌合部盡可能呈直線形地拉開,減少施加於嵌合部等的負荷。 其解決手段是在第1連接器的第1殼體之第1周圍壁的嵌合側,比嵌合側最為突出之凸彎曲部的頂部在第1寬度方向更向外側伸展,並且,沿著第1長度方向延伸的衝突面是較包含於第一的第1端子群的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在第1長度方向更設置在外側的區域等,在與第2連接器的第2殼體的第2周圍壁之嵌合側的相反側,較第2周圍壁更在第2寬度方向朝外側延伸出,並且,設置沿著第2長度方向延伸的伸展部,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使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與衝突面衝突。

Description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具備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具備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在解除處於嵌合連接狀態的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時,以使得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沿著正規的嵌合方向,例如,沿著與第1連接器的安裝面及第2連接器之安裝面的雙方正交的方向,將該等互相呈直線形拉開為佳。其理由是如非直線形而是呈傾斜狀態的場合,進一步詳細而言,使一方連接器的一端側朝另一端側相對於另一方的連接器轉動,將該等拉開的場合時,對於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部,或配置在該等嵌合部的端子有賦予意料外的負荷,使嵌合部或端子破損,並會有減弱端子的接觸力的疑慮產生。對於此問題尤其多是將端子的一部分以作為彈性突部突出於嵌合部內的狀態設置的場合。
如上述在呈直線形拉開的較理想如日本特開2017-204433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日本特開2018-73747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也指出,實際上,多數並非呈直線形而是以傾斜狀態拉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其理由為呈直線形拉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時,在一方的連接器,有將其一端側與另一端側相對於另一方的連接器同時提起的必要,如此的作業非常地繁雜,並且,伴隨著連接器的小型化,在意料之外,多會在其狀態下拉開,更詳細而言,將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分別連接於電路基板時,由於該等連接器係藏匿於電路基板而不能看見連接器,其結果,使用者並未意識到此,並且,忘掉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是處於嵌合連接狀態,導致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成為傾斜狀態。
專利文獻1及2所揭示的專利是分別在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解除時,用於解決該等呈傾斜狀態所產生的問題,例如,專利文獻1是以即使賦予如第2連接器相對於第1連接器傾斜的力時仍可防止第1端子捲起為目的,專利文獻2是以如在此時可抑制連接器的嵌合狀態及電連接的解除為目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2044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8-7374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是以提供具備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即使在傾斜狀態而非直線形解除處於嵌合連接狀態的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時,仍可將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部盡可能拉開呈直線形,以減少對該等的嵌合部或配置在此端子產生的負荷,可防止嵌合部或端子的破損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為目的。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之一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具備沿著嵌合方向彼此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的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其特徵為:上述第1連接器,具有:第1殼體,具有:上述嵌合方向及與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1長度方向及第1寬度方向,及第一的第1端子群及第二的第1端子群,分別包括有保持在上述第1殼體並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配列的複數的第1端子,上述第2連接器,具有:第2殼體,具有:上述嵌合方向及與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2長度方向及第1寬度方向,及第一的第2端子群及第二的第2端子群,分別包括有保持在上述第2殼體並沿著上述第2長度方向配列的複數的第2端子,上述第1連接器的上述第1殼體,具有:突壁,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側豎起,並且,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延伸;第1周圍壁,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嵌合側豎起,並且,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及上述第1寬度方向圍繞上述突壁的外圍;及第1承接部,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與上述嵌合側相反側下陷,並且,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及上述第1寬度方向定位於上述突壁與上述第1周圍壁之間,上述第1連接器的上述第一的第1端子群及上述第二的第1端子群是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分別配列,並且,在上述第1寬度方向隔著上述突壁彼此相對配置,上述第1端子,包括:第1接觸部,及在上述嵌合方向朝上述嵌合側突出的凸彎曲部,上述凸彎曲部是以從上述第1殼體露出的狀態設置,上述第2連接器的上述第2殼體,具有:第2周圍壁,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側豎起,並且,在上述第2長度方向及上述第2寬度方向呈環狀配置,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嵌入上述第1承接部,及第2承接部,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嵌合側的相反側下陷,並且,在上述第2長度方向及上述第2寬度方向形成於上述第2周圍壁的內側,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嵌入上述突壁,上述第2連接器的上述第一的第2端子群及上述第二的第2端子群是沿著上述第2長度方向分別配列,並且,在上述第2寬度方向隔著上述第2承接部彼此相對配置,上述第2端子,包括: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嵌入上述第1承接部並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第1接觸部接觸的第2接觸部,及在上述第2寬度方向比上述第2周圍壁更向外側突出的連接部,在上述第1周圍壁的上述嵌合側,比在上述嵌合側最為突出的上述凸彎曲部的頂部於上述第1寬度方向更朝外側伸展,並且,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延伸的衝突面是設置在比上述第一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更外側的區域,及,比上述第二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更外側的區域,在上述第2周圍壁的上述嵌合側的相反側,設有比上述第2周圍壁在上述第2寬度方向更向外側伸展,並且,沿著上述第2長度方向延伸的伸展部,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解除時,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是與上述衝突面衝突。
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上述第1長度方向也可比上述第1寬度方向長,並且,上述第2長度方向也可以比上述第2寬度方向長。
並且,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解除時,也可在上述嵌合方向定位於上述連接部與上述衝突面之間。
此外,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上述伸展部的上述嵌合側的面之中,以定位於上述第1寬度方向最外側的部位為佳。
並且,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也可以將上述伸展部的上述嵌合側的面與上述第2承接部之上述嵌合側相反側的面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又,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衝突面與上述突壁的上述嵌合側的頂面也可定位於相同的位置。
此外,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衝突面與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也可定位於相同的位置。
並且,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突壁的上述嵌合側的頂面與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也可定位於相同的位置。
另外,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上述第1端子也可在藉著上述嵌合方向與上述第1寬度方向所形成的面中,對應上述第1承接部形成為大致凹狀,在將上述第2周圍壁嵌入上述第1承接部時,上述第2周圍壁嵌入大致凹狀的上述第1承接部。
又,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上述第1端子也可以比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在上述第1寬度方向更外側,具有沿著上述嵌合方向與上述凸彎曲部連續的外側腕部,該外側腕部被埋沒保持於上述第1殼體。 並且,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比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在上述第1寬度方向更位於外側的上述凸彎曲部的一部分,也可以露出至外部的狀態設置,在上述第一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及在上述第二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中,上述第1殼體是與以露出至外部的狀態所設置之上述凸彎曲部的一部分的面形成相同的面。
又,上述樣態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也可設有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與上述第1寬度方向彼此分開的共計4個上述衝突面。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備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的第1連接器及第2連接器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中,即使在以傾斜狀態而非直線形解除處於嵌合連接狀態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時,仍可將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部盡可能呈直線形地拉開,減少施加於該等的嵌合部或配置於該等之端子的負荷,可防止嵌合部或端子的破損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以下,根據添附圖示,針對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形態說明。 第1圖為本實施形態相關之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所包括的插座連接器(第1連接器)1,相對於此進行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之相對連接器的插塞連接器(第2連接器)2的透視圖,表示該等的嵌合連接前或嵌合解除後的狀態的圖。第2圖是將第1圖的插座連接器1及插塞連接器2上下反轉表示的透視圖,並且,第3圖為插座連接器1的平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1及插塞連接器2是分別配置在不同電路基板5、6(分別在第1圖僅表示插座連接器1的電路基板5,在第2圖僅表示插塞連接器2的電路基板6)的安裝面上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相對於各電路基板5、6的安裝面構成以直角方向,原本換言之,理想的嵌合方向「α」的連接器組裝體。為方便起見,本說明書中,稱插塞連接器2嵌合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的方向為嵌合連接方向「α1」,相反地,稱插塞連接器2從插座連接器1嵌合解除的方向為嵌合解除方向「α2」,另外,稱沿著該等嵌合連接方向「α1」及嵌合解除方向「α2」的方向為嵌合方向「α」。又,為方便起見,在嵌合方向「α」,以插座連接器1定位側為「下」側,另一方面,以插塞連接器2定位側為「上」側加以區別。但是,該等「上」、「下」的用語,僅限於區別方向之用不存在有特別的意義。
[插座連接器1的構成] 插座連接器1是以第1圖、第2圖表示的姿勢,配置安裝在電路基板5上。插座連接器1是形成大致長方體外形,具有:殼體(第1殼體)10,具有:嵌合方向「α」,及與此嵌合方向「α」正交的長度方向「β1」(第1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γ1」(第1寬度方向);複數的插座訊號端子20及插座電源端子45A、45B,係沿著長度方向「β1」藉一體鑄模成形(一體成形)配列保持於殼體10;及插座強化金屬件30,藉一體鑄模成形保持於殼體10。插座訊號端子20是在寬度方向「γ1」形成對稱的兩列,並且,沿著長度方向「β1」配列有複數個(在此為6個)。又,插座電源端子45包括在寬度方向「γ1」形成對稱的兩列,並且,沿著長度方向「β1」配列於插座訊號端子20之外側的共計2個的插座電源端子45A、45B。插座強化金屬件30是各1個利用固定部34等以軟焊於電路基板5的狀態配置在長度方向「β1」相對之殼體10的端部。殼體10為例如長度方向「β1」的尺寸也可以是3~10mm左右、寬度方向「γ1」的尺寸是1~5mm左右的小尺寸。在此以長度方向「β1」為殼體10的長方向,以寬度方向「γ1」為殼體10的短方向,並且,長度方向「β1」與寬度方向「γ1」雖為正交,但也可以長度方向「β1」為短方向,以寬度方向「γ1」為長方向,且,長度方向「β1」與寬度方向「γ1」並非有正交的必要。
殼體10是以樹脂等的電絕緣材所製作,具有:以相對於安裝對象面的電路基板5的安裝面具有平行底面的長度方向「β1」為長方向延伸的底壁11(參閱第2圖);以寬度方向「γ1」的底壁11的中央區域從底壁11朝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側向上方豎起,並且,沿著長度方向「β1」延伸的突壁12;及從底壁11向上方豎起,並且,在長度方向「β1」及寬度方向「γ1」中圍繞突壁12之外周圍的矩形框狀的周圍壁(第1周圍壁)13。
周圍壁13具有:從在寬度方向「γ1」相對的底壁11的緣部向上方豎起朝著長度方向「β1」延伸的作為一對外壁的側壁14,及從在長度方向「β1」相對的底壁11的緣部向上方豎起,並連結上述一對側壁14的端部彼此而朝著寬度方向「γ1」延伸的作為一對外壁的端壁15。周圍壁13,尤其是在其側壁14的嵌合側,至少在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解除時,以在長度方向「β1」及寬度方向「γ1」彼此分離的狀態設有與插塞連接器2的一部分衝突的共計4個衝突面25a~25d。在周圍壁13與突壁12之間開口的矩形環狀的空間是形成承接插塞連接器2之一部分(53)用的承接部(第1承接部)16。承接部16是在長度方向「β1」及寬度方向「γ1」定位在周圍壁13與突壁12之間,以在嵌合方向「α」朝著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之嵌合側的相反側下陷的狀態設置。
殼體10是以較插座端子20、插座連接器電源端子45、插座強化金屬件30及衝突面25a~25d高的方式形成在長度方向「β1」的端部。上述端部是在側壁14的內面(位在承接部16側的面)的上部,形成有隨著向下方而朝著寬度方向「γ1」內側傾斜的側方引導面14A。該側方引導面14A是在連接器嵌合過程將插塞連接器2以寬度方向「γ1」朝著承接部16內引導。
在端壁15的內面(位在承接部16側的面)的上部,形成有在寬度方向「γ1」的兩端區域隨著越向下方越朝著長度方向「β1」內側傾斜的端引導面15A。該端引導面15A的上緣及下緣是位在與側方引導面14A的上緣及下緣相同的高度。該端引導面15A是在連接器嵌合過程將插塞連接器2在連接器長度方向「β1」朝向承接部16內引導。
又,在側方引導面14A與端引導面15A之間,形成有越向下方越朝著寬度方向「γ1」內側及長度方向「β1」內側傾斜的角隅引導面10A。該角隅引導面10A的上緣及下緣是位在與側方引導面14A及端引導面15A的上緣及下緣相同的高度。該角隅引導面10A是在連接器嵌合過程將插塞連接器2在寬度方向「γ1」及長度方向「β1」朝向承接部16內引導。
插座訊號端子20是與插座電源端子45A、45B一起、形成兩個端子群(第一的第1端子群)20A與端子群(第二的第1端子群)20B,該等端子群20A及端子群20B是分別在長度方向「β1」的殼體10之後述的突壁12的範圍,在寬度方向「γ1」成對稱的兩列沿著長度方向「β1」配列,並且,在寬度方向「γ1」隔著殼體10的突壁12彼此相對地配置。
設置在周圍壁13的衝突面25a~25d是僅設置在比端子群20A所包括的插座訊號端子20及插座電源端子45A的配列範圍28A在長度方向「β1」更外側的區域,及比端子群20B所包括的插座訊號端子20(更詳細而言,其接觸腕部22)及插座電源端子45B(更詳細而言,其接觸腕部44)的配列範圍28B在長度方向「β1」更外側的區域。換言之,在端子群20A所包括的插座訊號端子20的配列範圍28A,及端子群20B所包括的插座訊號端子20的配列範圍28B,未設置有衝突面25a~25d。其結果,該等的範圍中,比設置有衝突面25a~25d的部分,在寬度方向「γ1」形成向內側下陷的狀態。
在對應長度方向「β1」的插座訊號端子20的位置將訊號端子用槽部12A,並在對應插座電源端子45的位置將電源端子用槽部12B,相對於寬度方向「γ1」從直角突壁12的側面沒入並朝嵌合方向「α」延伸形成於突壁12。端子用槽部12A、12B是跨突壁12的豎起範圍的大致全區域形成,上端位置為開放,且下端位置是藉底壁11至少封閉一部分。該端子用槽部12A、12B收容端子20、45的接觸腕部22、44。 先前的申請案(Y2A-0661)中雖構成作為插座強化金屬件30的一部分的插座電源端子45,但本案中並無其必要。亦即,強化金屬件30與電源端子45A、45B是記載為另體。第5B圖也不矛盾。
第4圖表示第1圖、第2圖所示狀態之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側面圖,第5圖的(A)表示第4圖的A-A線剖面圖,第5圖的(B)表示第4圖的B-B線剖面圖。
如第5圖的(A)詳細表示,插座訊號端子20是將帶狀的金屬板條片朝板厚方向彎曲所製作,具有:沿著殼體的底壁11朝寬度方向「γ2」延伸的基部21;從該基部21的突壁12側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接觸腕部22;在基端21的側壁14側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之後並向下方回折的逆U字型的被保持部23;及從該被保持部23的下端在寬度方向「γ2」向外側延伸的連接部24。基部21、接觸腕部22及被保持部23是在藉嵌合方向「α」與寬度方向「γ1」所形成的面,對應承接部16形成為大致凹狀。在底壁11於長度方向「β1」的插座訊號端子20的對應位置,沿著長度方向「β1」配列形成有貫穿嵌合方向「α」的複數的底孔部11A,該等底孔部11A是以寬度方向「γ1」,形成在插座訊號端子20的接觸腕部22與被保持部23之間。
基部21是藉一體鑄模成形保持於底壁11。該基部21是朝承接部16內使其上面露出,並使其下面的一部分露出於電路基板側。
接觸腕部22被收容於突壁12的訊號端子用槽部12A內,可在其板厚方向(寬度方向「γ1」)彈性位移。該接觸腕部22使成為其自由端側的上端側部分朝側壁14呈凸彎曲,形成與後述之插塞連接器2的插塞訊號端子60彈性接觸用的彈性突部22A。為確實與插塞訊號端子60接觸,彈性突部22A是在寬度方向「γ1」以較突壁12更向外側彈性突出的狀態設置。接觸腕部22是以自由狀態,使彈性突部22A的彎曲頂部從殼體10的訊號端子用槽部12A突出而定位在承接部16內。
被保持部23具有:從基部21的側壁14側的端部沿著該側壁14的內面並沿著嵌合方向「α」向上方延伸的內側腕部23A;從該內側腕部23A的上端連續而較該內側腕部23A在寬度方向「γ1」以外側位置向下方回折的移行部23B;及從該移行部23B連續較該移行部23B在寬度方向「γ1」以外側位置沿著嵌合方向「α」向下方延伸的外側腕部23C,藉一體鑄模成形保持於側壁14。
內側腕部23A是朝承接部16內使板面露出,從該板面形成呈矩形狀沒入的鎖定凹部23A-1。該鎖定凹部23A-1卡止於後述的插塞連接器2之插塞訊號端子60的被鎖定段部61A-1,藉此維持著連接器嵌合狀態防止連接器彼此的脫落,並與該被鎖定段部61A-1的卡止時接觸而電導通,因此也可實現輔助上述彈性突部22A的功能。
移行部23B是朝上方呈凸彎曲狀形成凸彎曲部,凸彎曲部之中,比朝著嵌合側最為突出的該凸彎曲部的頂部23B-2在寬度方向「γ1」包括內側及外側的其大致整體是從殼體10(側壁14)露出。外側腕部23C不從側壁14露出而是埋設保持在該側壁14內(參閱第5圖的(B))。
連接部24是在比基部21的下方位置,從外側腕部23C的下端在寬度方向「γ1」朝外側呈直線形延伸至側壁14的外面大致相同位置,從殼體10的底壁11露出。將該連接部24軟焊連接於電路基板5的對應訊號電路部(未圖示)。
上述的衝突面25a~25d是在形成移行部23B的凸彎曲部之中,比朝著嵌合側最為突出的該凸彎曲部23B的頂部23B-2,在寬度方向「γ1」向外側伸展,並且,以沿著長度方向「β1」延伸的狀態設置。亦即,衝突面25a~25d是藉著與嵌合方向「α」正交的長度方向「β1」與寬度方向「γ1」所形成的面。並且,該等衝突面25a~25d是在嵌合方向「α」,定位在與凸彎曲部23B的頂部23B-2相同的位置,並且,與突壁12之嵌合側的頂面12-1相同的位置。此外,突壁12的嵌合側的頂面12-1是在嵌合方向「α」,定位在與凸彎曲部23B的頂部23B-2相同的位置。
如第5圖的(B)詳細表示,插座電源端子45具有與插座訊號端子20實質相同的剖面形狀。插座電源端子45分別具有基部43、接觸腕部44、被保持部39及連接部42以作為對應插座訊號端子20的基部21、接觸腕部22、被保持部23及連接部24的構件。分別在接觸腕部44形成有對應插座訊號端子20之彈性突部22A的彈性突部44A,並在側壁側被保持部39的鎖定板部41形成有對應插座訊號端子20之鎖定凹部23A-1的呈矩形狀沒入的鎖定凹部41A。
被保持部39的移行部40是與插座訊號端子20之被保持部23的移行部23B同樣地,向上方形成凸彎曲,其頂部40A是在嵌合方向「α」,定位在與移行部23B的頂部23B-2或側壁14的上面相同的位置。
以上的構成的插座連接器1是根據以下的要領所製造。 首先,藉著從上方的上側模具與從下方的下側模具固定插座訊號端子20、插座電源端子45及插座強化金屬件30。此時,尤其是針對插座訊號端子20與插座電源端子45,在寬度方向「γ1」設置朝內側下陷的凹陷26的結果,可推壓移行部23B的整體,因此在僅推壓移行部23B的一半的場合,更詳細而言,在形成移行部23B的凸彎曲部之中,與朝著嵌合側最為突出的該凸彎曲部的頂部23B-2在寬度方向「γ1」僅以內側推壓的場合比較,推壓面積較大,可以使一體鑄模成形時之插座訊號端子20的姿勢更為穩定。並且,該等的凹陷26是使得比端子20之凸彎曲部23B的頂部23B-2在寬度方向「γ1」更位於外側的凸彎曲部23B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又,位在該等凹陷26的第1殼體10是在配列範圍28A及28B中,與露出至外部的凸彎曲部23B之一部分的面形成相同的面。
接著,在組合後的上下兩個模型內注入樹脂,將插座訊號端子20、插座電源端子45及插座強化金屬件30與殼體10一體鑄模成形,藉此保持於該殼體10。
之後,將上側模具及下側模具分別向上方且下方移動後拔除,藉此完成插座連接器1。
[插塞連接器2的構成] 接著,針對插塞連接器2的構成說明。插塞連接器2是以第1圖、第2圖表示的姿勢,配置安裝在電路基板6上。如第1圖、第2圖顯示,插塞連接器2具有:形成大致長方體外形,具有:嵌合方向「α」;與此嵌合方向「α」正交的長度方向「β2」(第2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γ2」(第2寬度方向)的殼體(第2殼體)50;沿著長度方向「β2」一體鑄模成形於殼體50所配列保持的複數插塞訊號端子60及插塞電源端子75A、75B;及插塞強化金屬件70。插塞訊號端子60是在寬度方向「γ2」形成對稱的兩列,並且,沿著長度方向「β2」配列有複數個(在此為6個)。又,插塞電源端子75是在寬度方向「γ2」形成對稱的兩列,並且,包括沿著長度方向「β1」配列於插塞訊號端子60之外側的共計2個插塞電源端子75A、75B。插塞強化金屬件70是於長度方向「β2」在相對的殼體50的端部分別各配置有一個。在此以長度方向「β2」作為殼體50的長方向,以寬度方向「γ2」為殼體50的短方向,並且,長度方向「β2」與寬度方向「γ2」雖是正交,但也可以長度方向「β2」為短方向、以寬度方向「γ2」為長方向,且,長度方向「β2」與寬度方向「γ2」並非有正交的必要。
殼體50具有:以樹脂等的電絕緣材製作,相對於安裝對象面的電路基板6的安裝面具有平行的底面並朝長度方向「β2」延伸的底壁51;從該底壁51朝著與插座連接器1及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側向下方豎起,並且,在長度方向「β2」及寬度方向「γ2」配置成環狀的作為嵌合部的矩形框狀的周圍壁(第2周圍壁)53;及在嵌合方向「α」朝著與嵌合側的相反側下陷,並且,在長度方向「β2」及寬度方向「γ2」形成於周圍壁53的內側的承接部(第2承接部)56。
周圍壁53具有:互相相對朝著長度方向「β2」延伸的兩個側壁54,及連結該兩個側壁54的端部彼此並相對於連接器長度方向朝著直角的寬度方向「γ2」延伸的兩個端壁55。藉周圍壁53圍繞在嵌合側開口的空間是形成承接插座連接器1的突壁12用的承接部56。
在底壁51,換言之,與周圍壁53之嵌合側的相反側,形成有伸展部51A。伸展部51A是跨長度方向「β2」的側壁54的全區域延伸,並且,比側壁54在寬度方向「γ2」以向外側伸展的狀態形成。伸展部51A是在寬度方向「γ2」,對應插座端子20的移行部23B及插座連接器電源端子45的移行部40而定位。伸展部51A之嵌合側的面51A-1是位在比後述的插塞訊號端子60的連接部62及插塞電源端子75的側方固定部74之雙方的上面74-1更高的位置。又,伸展部51A的嵌合側的面51A-1與承接部56的嵌合側之相反側的面56-1是在嵌合方向「α」,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插塞訊號端子60是與插塞電源端子75A、75B一起,形成兩個端子群(第一的第2端子群)60A及端子群(第二的第2端子群)60B,該等端子群60A及端子群60B是分別以在長度方向「β2」之殼體50的後述的承接部56的範圍,在寬度方向「γ2」成對稱的兩列沿著長度方向「β2」配列,並且,在寬度方向「γ2」隔著殼體50之後述的承接部56彼此相對配置。
如第5圖的(A)詳細表示,插塞訊號端子60是將帶狀的金屬板條片朝板厚方向彎曲所製作,具有:保持在側壁54的U字型的U字型部61,及從該U字型部61的兩個腕部之中位在承接部56側的一方的腕部(後述的內側腕部61C)的上端,在寬度方向「γ2」向外側延伸連接於電路基板之對應訊號電路部的連接部62。插塞訊號端子60被以U字型部61藉著與殼體50的一體鑄模成形所保持。
U字型部61是以連接器嵌合狀態,突入插座連接器1之插座訊號端子20的接觸腕部22與內側腕部23A之間的部分,從下方跨越側壁54地埋設於該側壁54。該U字型部61具有:沿著側壁54的外面向下方延伸的外側腕部61A;從該外側腕部61A的下端在寬度方向「γ2」以內側位置向上方回折的移行部61B;及經由該移行部61B向上方延伸的內側腕部61C。
U字型部61的外側腕部61A是使板面從側壁54的外面露出。在其露出的板面,形成有該板面的上面沒入所形成的階段狀朝著該外側腕部61A的寬度方向(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被鎖定段部61A-1,使得該被鎖定段部61A-1與插座端子20的鎖定凹部23A-1卡止。移行部61B朝著寬度方向「γ2」延伸,使該移行部61B的下面從側壁54露出。內側腕部61C是使承接部56側的板面從側壁54的內面露出,其露出的板面形成為以連接器嵌合狀態與插座訊號端子20的彈性突部22A壓接而接觸的對應接觸部。
連接部62是從內側腕部61C的上端沿著底壁51的底面在寬度方向「γ2」朝著比側壁54更外側呈直線形延伸,延伸出殼體50外(一併參閱第1圖),可軟焊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訊號電路部。
如第5圖的(B)所詳細表示,插塞電源端子75具有與插塞訊號端子60實質相同的形狀。插塞電源端子75是與插塞訊號端子60同樣地,將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所製作,分別具有外側腕部71、移行部72、內側腕部73或連接部74作為對應插塞訊號端子60的外側腕部61A、移行部61B及內側腕部61C或連接部62的構件。在外側腕部71形成有對應插塞訊號端子60的被鎖定段部之沒入階段狀的被鎖定段部71A。該被鎖定段部71A是形成在與插塞訊號端子60之外側腕部61A的被鎖定段部61A-1相同高度的位置。該被鎖定段部71A是以和插座連接器1的嵌合狀態,形成與插座連接器電源端子45的鎖定凹部41A相互鎖定。
第6圖表示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之嵌合連接後或嵌合解除前的狀態,進一步換言之,將對應第4圖的側面圖,分別表示在第7圖的(A)為第6圖的C-C線剖面圖,相當於第5圖的(A)的圖,在第7圖的(B)為第6圖的D-D線剖面圖,相當於第5圖的(B)的剖面圖。
在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連接時,插塞連接器2的周圍壁53是與插塞訊號端子60等一起,嵌入插座連接器1的承接部16,並且,將插座連接器1的突壁12與插座輔助金屬件30的一部分一起嵌入插塞連接器2的承接部56,或對應承接部56的形狀藉插座訊號端子20的一部分,即基部21、接觸腕部22及被保持部23形成大致凹形的部分。其結果,插塞連接器2的插塞訊號端子60的U字型部61將插座連接器1的插座訊號端子20的彈性突部22A及鎖定凹部23A-1之間推開並突入,並且,使接觸腕部22在寬度方向「γ1」向內側彈性位移。此外,U字型部61的突入進行時,以連接器嵌合狀態,使彈性突部22A與U字型部61的內側腕部61C(對應接觸部)壓接而接觸,並使得U字型部61的外側腕部61A的被鎖定段部61A-1突入鎖定凹部23A-1內,相對於該鎖定凹部23A-1的上緣可在連接器拔出方向卡止定位。其結果,將連接器1、2的端子20、60彼此電導通並互相鎖定。
又,在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連接時,使設置在插座連接器1的殼體10的衝突面25a~25d與設置在插塞連接器2之殼體50的伸展部51A在嵌合方向「α」,彼此對接。
接著,參閱第8圖、第9圖,說明嵌合解除時的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動作。第8圖相當於第4圖、第6圖的側面圖,並且,第9圖的(A)為第8圖的E-E線剖面圖,相當於第5圖及第7圖的(A)的圖,第9圖的(B)為第8圖的F-F線剖面圖,相當於第5圖及第7圖的(B)的圖。
解除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時是以使該等成直線形拉開為佳。本實施形態的構成是在插塞連接器2之寬度方向「γ2」的雙方側,更詳細而言,從在端子群20A所包括的插座訊號端子20的配列範圍28A與端子群20B所包括之插座訊號端子20的配列範圍28B的雙方,分別設置凹陷26,例如,在插座連接器1或插塞連接器2具有某程度大小的場合,將夾具等突入該等的凹陷26,也可容易地將處於嵌合狀態的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成直線形拉開。 並且,藉著使插塞連接器2之寬度方向「γ2」的一方側與另一方側從插座連接器1拉開的時機偏離,或者,使用者僅將該等之中的一方側從插座連接器1拉開,此外,即使在與插塞連接器2比電路基板6較大,將與插座連接器1成嵌合連接狀態的插塞連接器2隱藏於電路基板6而不能目視,使得處於嵌合連接狀態的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成為傾斜狀態的場合,換言之,使插塞連接器2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朝著「θ」方向轉動的場合,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如以下的說明,盡可能地將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的嵌合部成直線形拉開,減少賦予配置在該等嵌合部之端子的負荷,可防止嵌合部或端子的破損。
成為傾斜狀態時,伸展部51A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伸展部51A的嵌合側的面51A-1之中,在寬度方向「γ1」位於最外側的部位51a是在嵌合方向「α」中,定位於插塞訊號端子60的連接部62與衝突面25a~25d之間。其結果,設置在插座連接器1的殼體10的衝突面25a~25d與設置在插塞連接器2之殼體50的伸展部51A的一部分,第9圖的(B)的例中,尤其與在伸展部51A的嵌合側的面51A-1之中,在寬度方向「γ1」位於最外側的部位51a衝突,使得插塞連接器2以此衝突部分為中心,利用槓桿的原理,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轉動。
如明確表示,此時,從槓桿原理中成為力點之處,例如凹陷26與成為支點的部位,例如與部位51a的距離越大而變得越大,施加於端子之嵌合部等的作用點的力變得越大,即可以越小的力進行嵌合解除,並且,成為支點的部位(51a)與端子之嵌合部等的作用點的距離越大而變得越大,可以使插塞連接器2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形成直線形拉開。因此,如本實施形態表示,藉著使設置在插座連接器1的殼體10的衝突面25a~25d與設置在插塞連接器2的殼體50之伸展部51A的一部分衝突,與該等不衝突的場合比較,可減少施加於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部(12、16、53、56),或配置在該等的嵌合部的端子(20、30、60、70),尤其是為了可彈性接觸而以突出至嵌合部內的狀態所設置之端子的彈性接觸部(22A、44A)等的負荷。如以上說明,此時,成為支點的部位是如本實施形態所揭示,伸展部51A的嵌合側的面51A-1之中,以在寬度方向「γ1」中位於最外側的部位51a為佳。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插座訊號端子20的接觸腕部22的彈性突部22A在寬度方向「γ1」形成朝承接部16內突出的狀態,尤其在寬度方向「γ1」對端子所受的影響較大,因此雖是以將插塞連接器2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朝寬度方向「γ1」拉開為前提已作說明,但無需詳細說明,在長度方向「β1」轉動的場合也可藉著相同的原理,減少施加於插座連接器1與插塞連接器2的嵌合部或端子的負荷。此效果,雖多是以將端子的一部分作為彈性突部突出至嵌合部內的狀態設置的場合,但是當然,並非有如以上場合的必要,仍可獲得理想的效果。並且,本實施形態中,雖將端子一體成形於殼體已作說明,但並非有一體成形的必要,只要可保持於殼體即可。例如,可以將端子壓入固定於殼體。
1:插座連接器(第1連接器) 2:插塞連接器(第2連接器) 10:殼體(第1殼體) 12:突壁 13:周圍壁(第1周圍壁) 16:承接部 20:插座訊號端子(第1端子) 20A:第1端子群(第一的第1端子群) 20B:第1端子群(第二的第1端子群) 23B:移行部(凸彎曲部) 23B-2:頂部 24:連接部 25:衝突面 50:殼體(第2殼體) 51:伸展部 51a:位在最外側的部位 53:周圍壁(第2周圍壁) 56:承接部(第2承接部) 60:插塞訊號端子(第2端子) 60A:第2端子群(第一的第2端子群) 60B:第2端子群(第二的第2端子群)
第1圖表示本實施形態相關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所包括之插座連接器與插塞連接器的嵌合連接前或嵌合解除後的狀態的透視圖。 第2圖是將第1圖的插座連接器及插塞連接器上下反轉表示的透視圖。 第3圖為插座連接器的平面圖。 第4圖表示插座連接器與插塞連接器之嵌合連接前或嵌合解除後的狀態的側面圖。 第5圖為第4圖之A-A線及B-B線剖面圖。 第6圖表示插座連接器與插塞連接器之嵌合連接後或嵌合解除前的狀態的側面圖。 第7圖為第6圖之C-C線及D-D線剖面圖。 第8圖表示插座連接器與插塞連接器之嵌合解除時的透視圖。 第9圖為第8圖之E-E線及F-F線剖面圖。
1:插座連接器(第1連接器)
2:插塞連接器(第2連接器)
5:電路基板
10:殼體(第1殼體)
10A:角隅引導面
12:突壁
12A:訊號端子用槽部
12B:電源端子用槽部
13:周圍壁(第1周圍壁)
14:側壁
14A:側方引導面
15:端壁
15A:端引導面
16:承接部
20:插座訊號端子(第1端子)
20A:第1端子群(第一的第1端子群)
20B:第1端子群(第二的第1端子群)
22A:彈性突部
24:連接部
25a:衝突面
25b:衝突面
25c:衝突面
25d:衝突面
26:凹陷
28A:配列範圍
28B:配列範圍
30:插座強化金屬件
34:固定部
40:移行部
41A:鎖定凹部
42:連接部
44:接觸腕部
44A:彈性突部
45:插座電源端子
45A:插座電源端子
45B:插座電源端子
50:殼體(第2殼體)
51:伸展部
51A:伸展部
53:周圍壁(第2周圍壁)
54:側壁
55:端壁
60:插塞訊號端子(第2端子)
70:插塞強化金屬件
74:側方固定部
75:插塞電源端子

Claims (13)

  1. 一種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具備沿著嵌合方向彼此嵌合連接及嵌合解除的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其特徵為: 上述第1連接器,具有:第1殼體,具有上述嵌合方向及與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1長度方向及第1寬度方向,及第一的第1端子群與第二的第1端子群,分別包括有保持在上述第1殼體並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配列的複數的第1端子, 上述第2連接器,具有:第2殼體,具有上述嵌合方向及與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2長度方向及第1寬度方向,及第一的第2端子群與第二的第2端子群,分別包括有保持在上述第2殼體並沿著上述第2長度方向配列的複數的第2端子, 上述第1連接器的上述第1殼體,具有: 突壁,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側豎起,並且,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延伸; 第1周圍壁,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嵌合側豎起,並且,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及上述第1寬度方向圍繞上述突壁的外圍;及 第1承接部,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與上述嵌合側相反側下陷,並且,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及上述第1寬度方向定位於上述突壁與上述第1周圍壁之間, 上述第1連接器的上述第一的第1端子群及上述第二的第1端子群是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分別配列,並且,在上述第1寬度方向隔著上述突壁彼此相對配置, 上述第1端子,包括:第1接觸部,及在上述嵌合方向朝上述嵌合側突出的凸彎曲部,上述凸彎曲部是以從上述第1殼體露出的狀態設置, 上述第2連接器的上述第2殼體,具有: 第2周圍壁,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側豎起,並且,在上述第2長度方向及上述第2寬度方向呈環狀配置,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嵌入上述第1承接部,及 第2承接部,在上述嵌合方向朝著上述嵌合側的相反側下陷,並且,在上述第2長度方向及上述第2寬度方向形成於上述第2周圍壁的內側,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嵌入上述突壁, 上述第2連接器的上述第一的第2端子群及上述第二的第2端子群是沿著上述第2長度方向分別配列,並且,在上述第2寬度方向隔著上述第2承接部彼此相對配置, 上述第2端子,包括: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連接時嵌入上述第1承接部並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第1接觸部接觸的第2接觸部,及在上述第2寬度方向比上述第2周圍壁更向外側突出的連接部, 在上述第1周圍壁的上述嵌合側,比在上述嵌合側最為突出的上述凸彎曲部的頂部於上述第1寬度方向更朝外側伸展,並且,沿著上述第1長度方向延伸的衝突面是設置在比上述第一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更外側的區域,及,比上述第二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更外側的區域, 在上述第2周圍壁的上述嵌合側的相反側,設有比上述第2周圍壁在上述第2寬度方向更向外側伸展,並且,沿著上述第2長度方向延伸的伸展部, 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解除時,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是與上述衝突面衝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長度方向是比上述第1寬度方向長,並且,上述第2長度方向是比上述第2寬度方向長。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解除時,在上述嵌合方向定位於上述連接部與上述衝突面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上述第1連接器與上述第2連接器的嵌合解除時,在上述嵌合方向定位於上述連接部與上述衝突面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伸展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上述伸展部的上述嵌合側的面之中,定位於上述第1寬度方向最外側的部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伸展部的上述嵌合側的面與上述第2承接部之上述嵌合側相反側的面是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衝突面與上述突壁的上述嵌合側的頂面是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衝突面與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是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突壁的上述嵌合側的頂面與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是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端子是在藉著上述嵌合方向與上述第1寬度方向所形成的面中,對應上述第1承接部形成為大致凹狀,在將上述第2周圍壁嵌入上述第1承接部時,上述第2周圍壁嵌入大致凹狀的上述第1承接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第1端子是比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在上述第1寬度方向更外側,具有沿著上述嵌合方向與上述凸彎曲部連續的外側腕部,該外側腕部被埋沒保持於上述第1殼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比上述凸彎曲部的上述頂部在上述第1寬度方向更位於外側的上述凸彎曲部的一部分是以露出至外部的狀態設置, 在上述第一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及在上述第二的第1端子群所包括的上述第1端子的配列範圍中,上述第1殼體是與以露出至外部的狀態所設置之上述凸彎曲部的一部分的面形成相同的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其中,設置有在上述第1長度方向與上述第1寬度方向彼此分開的共計4個上述衝突面。
TW108128530A 2018-10-24 2019-08-12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TW2020172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0098 2018-10-24
JP2018200098A JP7341651B2 (ja) 2018-10-24 2018-10-24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252A true TW202017252A (zh) 2020-05-01

Family

ID=70325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8530A TW202017252A (zh) 2018-10-24 2019-08-12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4647B2 (zh)
JP (1) JP7341651B2 (zh)
KR (1) KR20200047396A (zh)
CN (1) CN111092317B (zh)
TW (1) TW2020172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6169B2 (ja) * 2019-08-27 2023-01-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視認部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
JP2022040584A (ja) * 2020-08-31 2022-03-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4692B2 (ja) * 2008-02-29 201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1285839Y (zh) * 2008-08-21 2009-08-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793660B2 (ja) * 2010-10-19 2015-10-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
JP2015046371A (ja) * 2013-08-27 2015-03-12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5185310A (ja) * 2014-03-24 2015-10-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6110706A (ja) * 2014-12-02 2016-06-2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341876B2 (ja) * 2015-04-01 2018-06-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85875B2 (ja) * 2015-04-01 2018-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19210B2 (ja) * 2015-07-02 2018-05-09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2017204433A (ja) 2016-05-13 2017-11-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651427B2 (ja) * 2016-09-08 2020-02-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8073747A (ja) 2016-11-02 2018-05-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2317B (zh) 2023-06-06
US20200136306A1 (en) 2020-04-30
KR20200047396A (ko) 2020-05-07
JP7341651B2 (ja) 2023-09-11
CN111092317A (zh) 2020-05-01
JP2020068117A (ja) 2020-04-30
US10804647B2 (en) 202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7403B2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having a regulating portion to control deformation of an elastic portion of a terminal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612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KR101815093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JP5809198B2 (ja) ガイド金具付電気コネクタ
JP568521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TWI475756B (zh) 電線對基板連接器
JP535861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20041582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137307A1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I703770B (zh)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TW202017252A (zh) 電路基板用連接器裝置
KR101809340B1 (ko) 커넥터 및 상기 커넥터에 이용되는 헤더 및 소켓
JP2008235133A (ja) コネクタ
US75104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uiding portion
WO201507215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装置
JP6839472B1 (ja) 電気接続構造
JP2017147171A (ja) コネクタ
JP2019129137A (ja) コネクタ、相手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9597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4338084B2 (ja) ロックアーム付電気コネクタ
US20130295791A1 (en) Connector
JP4031957B2 (ja) リテーナ付きハウジング構造
JP647485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2171806A (ja) 可動コネクタ
KR20210030777A (ko) 커넥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