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2442A - 物體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物體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物體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物體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2442A
TW201712442A TW105128231A TW105128231A TW201712442A TW 201712442 A TW201712442 A TW 201712442A TW 105128231 A TW105128231 A TW 105128231A TW 105128231 A TW105128231 A TW 105128231A TW 201712442 A TW201712442 A TW 2017124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exposure
mask
support
hold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8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3576B (zh
Inventor
八田澄夫
白澤正裕
木南貴之
五十嵐淑人
Original Assignee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2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2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5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002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with visible light or UV light, through an original having an opaque pattern on a transparent support, e.g. film printing, projection printing; by reflection of visible or UV light from an original such as a printed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58Projection system adjustments, e.g. adjustments during exposure or alignment during assembly of projection syste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Chucks, e.g. chucking or un-chucking operations or structural details
    • G03F7/70708Chucks, e.g. chucking or un-chucking operations or structural details being electrostatic; Electrostatically deformable vacuum chuck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Preparing Plates And Mask In Photomechanical Proces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保持光罩(M)之光罩載台裝置(14),具備:從下方支承光罩(M)的支承塊(50)、具有保持被支承塊(50)支承而因光罩(M)之自重撓曲之光罩(M)之面之保持面並以沿撓曲之光罩(M)之面之方式使保持面可動來以保持面保持光罩的吸附墊(46)、以及將撓曲之光罩(M)吸附於保持面的吸引口(46b)。

Description

物體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物體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物體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物體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進一步詳言之,係關於保持物體之物體保持裝置及方法、包含前述物體保持裝置之曝光裝置、包含前述物體保持方法之曝光方法、使用前述曝光裝置或方法之平板顯示器、或元件之製造方法。
先前,於製造液晶顯示元件、半導體元件(集體電路等)等之電子元件(微元件)之微影製程,係採用一邊使光罩或標線片(以下,統稱為「光罩」)與玻璃板或晶圓等(以下,統稱為「基板」)沿既定掃描方向同步移動、一邊形成在光罩之圖案使用能量束轉印製基板上之步進掃描(step & scan)方式之曝光裝置(所謂的掃描步進機(亦稱掃描機))等。
此種曝光裝置,具有能保持光罩、並使該光罩於掃描方向以既定速度及精度移動之光罩載台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此處,一般的光罩載台裝置,為避免與能量束之光路之干涉,而成保持(或支承)光罩M之端部近旁(未形成光罩圖案之區域)之構造,因此光罩會因自重而產生撓曲。此種光罩之撓曲雖能藉由光學性補償來確保曝光精度,但在光罩之撓曲形狀不安定之情形時,會有不易進行光學性補償之問題。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85671號公報
本發明在上述情事下完成,第1態樣係提供一種保持物體之物體保持裝置,其具備:支承部,係從下方支承該物體;保持部,具有保持被該支承部支承、因該物體之自重而撓曲之該物體之面的保持面,沿著該撓曲之物體之面使該保持面可動以將該物體以該保持面加以保持;以及吸附部,係將該撓曲之物體吸附於該保持面。
第2態樣係提供一種曝光裝置,其具備物體保持裝置、以及藉由透過被該物體保持裝置保持之該物體以能量束使曝光對象物曝光之曝光動作據以將該物體具有之圖案形成於該曝光對象物的圖案形成裝置。
第3態樣提供一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曝光裝置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第4態樣提供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曝光裝置使 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第5態樣提供一種物體保持方法,係使用具備支承部與保持面之物體保持裝置保持物體,其包含:使用該支承部從下方支承該物體的動作;使保持被該支承部支承、因該物體之自重引起之撓曲之該物體之面的該保持面,沿著該撓曲之物體之面可動的動作;以及將該撓曲之物體吸附於該保持面的動作。
第6態樣提供一種曝光方法,其包含:上述物體保持方法、以及藉由透過以該物體保持方法保持之該物體以能量束使曝光對象物曝光之曝光動作據以將該物體具有之圖案形成於該曝光對象物的動作。
第7態樣提供一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曝光方法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第8態樣提供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曝光方法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10‧‧‧液晶曝光裝置
12‧‧‧照明系
14、114、114A、214‧‧‧光罩載台裝置
16‧‧‧投影光學系
16a‧‧‧投影系模組
20‧‧‧基板載台裝置
30、130、230‧‧‧載台本體
32、232‧‧‧開口部
40‧‧‧支承裝置
40A~40E‧‧‧支承裝置
42‧‧‧基部
44、44C、44D1、44D2‧‧‧板彈簧
46‧‧‧吸附墊
46a‧‧‧槽
46b‧‧‧吸引口
46c‧‧‧開口部
48‧‧‧螺栓
48a‧‧‧墊片
50‧‧‧支承塊
52‧‧‧支承棒
56‧‧‧筒狀板彈簧
60、60A‧‧‧支承裝置
62、62A‧‧‧吸附墊
64‧‧‧板彈簧
68‧‧‧支承墊
68a‧‧‧球體
68b‧‧‧螺栓
80‧‧‧保持裝置
82‧‧‧按壓構件
84‧‧‧致動器
88‧‧‧基準構件
90‧‧‧支承裝置
92、142、142A‧‧‧基部
94‧‧‧吸附墊
IL‧‧‧照明光
M‧‧‧光罩
P‧‧‧基板
PL‧‧‧外膜
S‧‧‧支承位置
圖1係概略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液晶曝光裝置之構成的圖。
圖2係圖1之液晶曝光裝置所具有之光罩載台裝置的俯視圖。
圖3(a)係圖2之3A部的放大圖、圖3(b)係圖3(a)之3B-3B線剖面圖。
圖4(a)~圖4(c)係用以說明光罩對光罩載台裝置之裝載動作的圖(其1~其3)。
圖5(a)係顯示比較例之光罩之支承裝置的圖、圖5(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之支承裝置的圖、圖5(c)係顯示在比較例及第1實施形態中之光罩之吸附壓力與變位量之關係的圖表。
圖6(a)及圖6(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第1變形例的圖(分別為剖面圖及俯視圖)。
圖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第2變形例的圖。
圖8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第3變形例的圖。
圖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第4變形例的圖。
圖10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第5變形例的圖。
圖11(a)及圖11(b)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構成、及動作的圖(其1及其2)。
圖12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變形例的圖。
圖13係第3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的俯視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使用圖1~圖5(c)說明第1實施形態。
圖1中概略顯示了第1實施形態之液晶曝光裝置10之構成。液晶曝光裝置10,例如係以用於液晶顯示裝置(平板顯示器)等之矩形(方型)玻璃基板P(以下,僅稱為基板P)為曝光對象物之步進掃描(step & scan)方式的投影曝光裝置、亦即所謂的掃瞄機。
液晶曝光裝置10,具有照明系12、保持形成有電路圖案等圖案之光罩M的光罩載台裝置14、投影光學系16、保持表面(圖1中係朝 向+Z側之面)塗有抗蝕劑(感應劑)之基板P的基板載台裝置20、以及此等之控制系等。以下,係設曝光時光罩M與基板P相對投影光學系16分別掃描之方向為X軸方向、於水平面內與X軸正交之方向為Y軸方向、與X軸及Y軸正交之方向為Z軸方向來進行說明。此外,設繞X軸、Y軸及Z軸之旋轉方向分別為θ x、θ y、及θ z方向來進行說明。
照明系12,具有與例如美國專利第5,729,331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照明系相同構成。亦即,照明系12,係使從未圖示之光源(例如水銀燈)射出之光分別經由未圖示之反射鏡、分光鏡、光閘(shutter)、波長選擇濾波器、各種透鏡等而作為曝光用照明光(照明光)IL照射於光罩M。照明光IL,係使用例如i線(波長365nm)、g線(波長436nm)、h線(波長405nm)等之光(或上述i線、g線、h線之合成光)。從照明系12照射於光罩M之照明光IL之光軸AX,與Z軸大致平行。
光罩載台裝置14,具有保持光穿透型光罩M之載台本體30。載台本體30由與XY平面大致平行配置之板狀構件構成,於中央部形成有插入光罩M之開口部32。載台本體30,係透過例如包含線性馬達之光罩載台驅動系相對照明系12(照明光IL)以既定長行程被驅動於X軸方向(掃描方向)、並被微驅動於Y軸方向及θ z方向。載台本體30之水平面內之位置資訊,係以例如包含雷射干涉儀系統(或編碼器系統)之光罩載台位置測量系(未圖示)加以求出。載台本體30對光罩M之保持構造,留待後敘。
投影光學系16配置在光罩載台裝置14之下方。投影光學系16,係與例如美國專利第6,552,775號說明書等所揭示之投影光學系相同構 成之、所謂的多透鏡型投影光學系,具備例如形成正立正像之兩側遠心的複數個光學系(投影系模組16a)。
於液晶曝光裝置10,當以來自照明系12之照明光IL照明位在既定照明區域內之光罩M時,藉由通過光罩M之照明光IL,透過投影光學系16將該照明區域內之光罩M之圖案之投影像(局部圖案之像)形成在基板P上之曝光區域。接著,藉由光罩M相對照明區域(照明光IL)移動於掃描方向,並且基板P相對曝光區域(照明光IL)移動於掃描方向,據以進行基板P上之1個照射(shot)區域之掃描曝光,將形成在光罩M之圖案(對應光罩M之掃描範圍的圖案全體)轉印至該照射區域。此處,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與基板P上之曝光區域(照明光之照射區域),係藉由投影光學系16而成為彼此在光學上共軛的關係。
基板載台裝置20,係將基板P相對投影光學系16(照明光IL)進行高精度定位之部分。基板載台裝置20,具有保持基板P的保持構件(亦稱為基板保持具等)、與將該保持構件(亦即基板P)沿水平面(X軸方向及Y軸方向)以既定長行程加以驅動並微幅驅動於6自由度方向的驅動系。保持構件(亦即基板P)之6自由度方向之位置資訊,係以例如包含雷射干涉儀系統(或編碼器系統)之基板載台位置測量系(未圖示)加以求出。
其次,說明光罩載台裝置14具有之載台本體30對光罩M之支承及保持構造。
如圖2所示,光罩載台裝置14具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例如係6個)支承裝置40。例如,6個支承裝置40之各個,具有從下方支 承光罩M之支承塊50。又,例如6個支承裝置40之各個,具有吸附保持光罩M之吸附墊46。亦即,光罩M,係在互異之例如6個部分被支承塊50支承、並在互異之例如6個部分被吸附墊46吸附保持。
例如6個支承裝置40中、3個是被配置成在形成(規定)開口部32之壁面中、從+Y側之壁面突出至開口部32內,剩餘的3個則是被配置成從-Y側之壁面突出至開口部32內。上述+Y側之3個支承裝置40及-Y側之3個支承裝置40,分別係於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配置。
此處,於光罩M之下面(圖案面),在四邊之各個之端部近旁,形成有未形成圖案之區域(以下,稱「空白區域」)。又,在光罩M下面之形成有圖案之區域(較空白區域位於光罩M內側之區域),安裝有圖案保護用之外膜(pellicle、未圖示)。例如6個支承裝置40中,+Y側之3個係從下方支承並吸附保持形成在光罩M之+Y側端部近旁之空白區域(與外膜不會干涉之區域),-Y側之3個則從下方支承並吸附保持形成在光罩M之-Y側端部近旁之空白區域。
其次,說明支承裝置40之構成。例如6個支承裝置40之構成實質相同,因此僅針對其中1個加以說明。如圖3(a)及圖3(b)所示,支承裝置40具有基部42、板彈簧44、吸附墊46、支承塊50等。
基部42係由俯視矩形之平板狀構件構成,一端(圖3(a)及圖3(b)中,係-Y側端部)被固定在載本體30之下面。基部42之另一端(圖3(a)及圖3(b)中,係+Y側之端部)則從載台本體30突出至開口部32內。基部42,於Y軸方向之中間部形成有段差部,另一端部側之區域形成為較一端部側之區域略為(對基部42本身之剛性不造成影響之程 度)薄。
於基部42之另一端部近旁之上面固定有支承塊50。支承塊50由延伸於X軸方向之YZ剖面矩形之構件構成。本實施形態中,支承塊50雖係由例如不鏽鋼等之金屬材料形成,但不限於此,亦可以例如精度變化少之陶瓷形成。又,由於支承塊50直接接觸光罩M之下面,因此亦可使用與光罩M相同之玻璃形成。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支承塊50與基部42雖為不同構件,但亦可形成為一體。
板彈簧44係由具彈性之板材(例如,鋼板)形成。板彈簧44被配置成與XY平面大致平行,在Z軸及θ x方向具有彈性,另一方面,在與XY平面平行之方向(尤其是X軸方向)則具有既定剛性。板彈簧44之一端,係在基部42上面較段差部靠一端側(厚度較厚側)之區域透過墊片(shim)48a以螺栓48固定。板彈簧44之另一端(以下,稱「前端部」),突出於基部42上面較段差部靠前端側(厚度較薄側)之區域,而在基部42之上面與板彈簧44之下面之間形成既定間隙。又,本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雖具有在X軸方向分離之例如2片板彈簧44,但板彈簧44之數量無特別限定。
吸附墊46,由延伸於X軸方向之平板狀構件構成(參照圖3(a)),被固定在板彈簧44之前端側區域、亦即自由端側之上面上。上述支承塊50,較吸附墊46配置在光罩M之中央部側(圖3(b)中係+Y側)。於吸附墊46之上面(吸附面)形成有延伸於X軸方向之槽46a,於該槽46a之底面中央部形成有吸引口46b。吸引口46b連通於在吸附墊46側面開口之外部連接用開口部46c(圖3(a)中未圖示。參照圖3(b))。於吸附墊 46之槽46a,透過上述開口部46c及吸引口46b從外部供應真空吸力。又,吸附墊46之上面(吸附面)之高度位置係設定為較支承塊50之上端面高之位置(+Z側)。圖3(b)中,為易於理解,係將光罩M顯示得較實際撓曲之狀態(傾斜)。
其次,針對將光罩M裝載至光罩載台裝置14時之支承裝置40之動作,使用圖4(a)~圖4(c)加以說明。
如圖4(a)所示,當光罩M被未圖示之光罩裝載器下降驅動(參照圖4(a)之箭頭)時,光罩M之下面會先接觸吸附墊46。此時,吸附墊46不進行真空吸引。因此,吸附墊46不拘束光罩M,板彈簧44因光罩M之自重而前端部往下方撓曲。又,板彈簧44,由於在自由端側固定有吸附墊46,因此即使是在未支承光罩M之狀態下亦會有前端部垂下等若干變形,但不限於此。
接著,如圖4(b)所示,光罩M之下面接觸支承塊50。據此,於Z軸方向,光罩載台裝置14對光罩M之支承位置(圖4(b)中圓圈記號S所示位置)即被機械性的決定。此處,由於支承塊50係延伸於X軸方向,因此支承塊50與光罩M成線接觸。光罩M,由於是+Y側及-Y側端部近旁被複數個支承塊50從下方支承(參照圖2),因此會因其自重而產生於Y軸方向之中央部往-Z方向突出成凸狀之撓曲。
又,在光罩M被支承塊50支承後,如圖4(c)所示,吸附墊46即吸附保持光罩M。此時,於支承裝置40,由於支承塊50係事先支承(於-Z方向加以拘束)光罩M,因此光罩M不會因來自吸附墊46之吸力而往-Z方向移動。此時,吸附墊46因板彈簧44之作用而使得吸附面沿 著(貼著)光罩M之下面變位,其吸力垂直作用(參照圖4(c)之箭頭)於光罩M之下面。又,由於只要能將光罩M在XY平面內加以拘束即可,因此吸附墊46之吸力可以比較小,作用於光罩M之上述支承位置S周圍之力矩小至可忽視程度。亦即,吸附墊46係以不會對因光罩M之自重引起之撓曲造成影響之方式,將光罩M相對載台本體30加以拘束(固定)。
此時,如上所述,光罩M會因自重而產生撓曲,但該撓曲量會因Y軸方向之位置而不同,在光罩M於Y軸方向之中央部的撓曲量大於在Y軸方向之兩端部近旁。因此,光罩M之圖案面與基板P(參照圖1)之上面(曝光面)的間隔(從光罩M之圖案面到成像面之距離)會產生差(不均)。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液晶曝光裝置10,係使用投影光學系16(分別參照圖1)補償上述不均。亦即,如圖1所示,投影光學系16係所謂的多透鏡(multi lens)光學系,具備配置成鋸齒狀之複數個(圖1中,例如為5個)投影系模組16a,該複數個投影系模組16a分別獨立的具備聚焦位置調整機構、移像機構、倍率調整機構等。因此,即使產生如上所述之光罩M因自重而撓曲(即使光罩M與基板P間之距離產生不均),因能根據該撓曲量,獨立控制各投影系模組16a調整成像條件,據以確保所欲之曝光精度。又,投影系模組16a之數量等僅為一例,可適當變更。
其次,藉與比較例之比較,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4之作用及效果。圖5(a)中,顯示了比較例之光罩載台裝置之支承裝置90。支承裝置90對載台本體30(參照圖2)之配置,與本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相同。
相對於圖5(b)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中,吸附墊46係被板彈簧44懸臂支承,於圖5(a)所示之比較例之支承裝置90,則係於基部92之上面直接固定吸附墊94。亦即,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之吸附墊46(參照圖5(b))之吸附面可根據光罩M之下面變位(往Z軸及θ x方向移動),比較例之吸附墊94(參照圖5(a))則係吸附面之位置以和XY平面大致平行之狀態被固定。因此,於支承裝置90,吸附保持光罩M之吸附墊94,亦具有在支承位置S支承光罩M之支承構件的功能。又,比較例之支承裝置90,其目的在於以來自吸附墊94之吸附壓,對該光罩M進行平面矯正(減小撓曲之絶對值)以使光罩M之下面相對水平面成平行。相對於此,圖5(b)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則係容許因光罩M之自重引起之撓曲(光罩M之撓曲以光學方式補償)之構成。
此處,如圖5(c)之圖表所示,於比較例之支承裝置90,可知對於吸附壓(負壓)之變化,離光罩M之自由撓曲(因作用於光罩M之自重引起之撓曲量)之變位量大(撓曲量對負壓變化敏感的變化)。亦即,於比較例之支承裝置90,來自吸附墊94之吸附壓變化時,光罩M之撓曲量(撓曲形狀)不安定。此時,由於光罩M與基板P(參照圖1)之間隔不安定,因此使用多透鏡光學系補償光罩M之撓曲將變得困難。上述吸附壓之變化,會因吸附墊94之吸附面與光罩M之下面之平行度降低(產生微米單位之微小的間隙)而容易地產生。
相對於此,於圖5(b)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具有支承光罩M之功能的支承塊50、與具有吸附保持光罩M之功能的吸附墊46是分離的。吸附墊46吸附保持被支承塊50事先支承之光罩M,且吸 附墊46之吸附面可沿(貼著)光罩M之下面變位。據此,由圖5(c)之圖表可知,於本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即使吸附壓變化,離光罩M之自由撓曲之變位量變動較少。從而,即使假設吸附墊46對光罩M之吸附壓產生變動,光罩M之撓曲量變化亦小,光罩M與基板P(參照圖1)之間隔安定。據此,如上所述,能使用多透鏡光學系容易地補償光罩M之撓曲,提升曝光精度。
又,於比較例之支承裝置90,雖能考慮光罩M之自由撓曲量事先將基部92傾斜配置,但吸附墊94對光罩M之支承位置S之位置亦會因光罩M之自由撓曲量而變化,因此欲使光罩M之撓曲量安定是困難的。
根據以上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4,即使是在將光罩M再裝載(亦包含在不同曝光裝置間之裝載的情形)於光罩載台裝置14上之情形時,能提升光罩M之撓曲量(撓曲形狀)之再現性。因此,能使用多透鏡型之投影光學系16確實的補償光罩M之撓曲,提升曝光精度。
又,以上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罩M之支承裝置40之構成僅為一例,當然可適當變形。例如安裝在基部42之前端部、支承光罩M之下面的支承構件,不限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般之剖面矩形之構件(支承塊50),可例如圖6(a)及圖6(b)所示之第1變形例之光罩M之支承裝置40A所具有之支承棒52般,由剖面圓形之構件構成。又,支承構件(含支承塊50)之長度,可如圖6(b)所示之支承棒52般,較光罩M之X軸方向之長度長,例如可於3個基部42上架設支承棒52。此外,支承棒52可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對各支承裝置40A各個之基部42個別設置。於本變形例之支承裝置40A,可將光罩M與支承棒52線接觸之接觸部分之 真直度,藉加工容易地做成較上述支承塊50高。又,只要能使光罩M與支承棒52線接觸的話,支承棒52之剖面並無特別限定,亦可以是例如半圓形。
又,亦可如圖7所示之第2變形例之支承裝置40B般,在板彈簧44之下面與基部42之上面之間插入壓縮線圈彈簧54,以將重力方向向上之力(將吸附墊46壓向光罩M之力)作用於吸附墊46。此場合,能使吸附墊46之吸附面與光罩M之下面確實的接觸(抑制在吸附墊46與光罩M之間形成間隙之情形)。此外,亦能抑制吸附墊46之振動。又,壓縮線圈彈簧54對吸附墊46賦予之重力方向向上之力,以不會對光罩M因自重撓曲之撓曲量造成影響程度之大小(強度)較佳。再者,亦可取代壓縮線圈彈簧54,將例如板彈簧般之其他彈簧構件、或以橡膠系、合成樹脂系材料形成之彈性體插入板彈簧44與基部42之間。
又,亦可如圖8所示之第3變形例之支承裝置40C般,在板彈簧44C之長邊方向中間部分形成屈曲部。此場合,亦係與上述第2變形例(參照圖7)同樣的,可將吸附墊46壓向光罩M。
又,亦可如圖9所示之第4變形例之支承裝置40D般,透過厚度(彈性常數)互異之2種板彈簧44D1、板彈簧44D2將吸附墊46安裝於基部42,與上述第2變形例(參照圖7)同樣的,將吸附墊46壓向光罩M。
又,亦可如圖10所示之第5變形例之支承裝置40E般,取代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支承裝置40之板彈簧44(分別參照圖3(b)),在吸附墊46與基部42之間配置筒狀板彈簧56,僅以該筒狀板彈簧56支承吸附墊46。該筒狀板彈簧56,除了往Z軸方向之彈性外,亦具有往θ x方向及 θ y方向之彈性,可將吸附墊46支承為擺動(擺頭動作)自如。此場合,亦與上述第2變形例(參照圖7)同樣的,可將吸附墊46壓向光罩M。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1(a)及圖11(b)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14。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14之構成,因為除光罩M之支承裝置60之構成不同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以下僅說明不同點,針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具有相同構成及功能之要件,係賦予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相對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3(b)等)中,吸附墊46係吸附保持光罩M之下面,於本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14之支承裝置60,如圖11(b)所示,其不同點在於吸附墊62係吸附保持光罩M之上面。以下,說明支承裝置60之構成及動作。又,於光罩載台裝置114,雖然複數個(例如6個)之支承裝置60係以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配置(參照圖2等)安裝於載台本體130,但於圖11(a)及圖11(b)中,顯示了其中之1個。
在支承裝置60具有之基部142之前端部,透過球體68a以螺栓68b安裝有支承墊68。支承墊68之支承面,以可和光罩M之下面對向之方式朝向+Z方向(向上)、且可藉由球體68a相對水平面傾斜(可相對基部142擺動於θ x及θ y方向)。因此,支承墊68不會妨礙光罩M因自重產生之變形(自然撓曲)。又,支承墊68雖可藉由接觸光罩M之空白區域(外膜PL之外側區域),設定(規定)該光罩M之Z軸方向之位置,但不進行吸附保持等。
於支承裝置60,光罩M之XY平面內位置之拘束(保持)係由吸附墊62進行。吸附墊62,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安裝在板彈簧64之一端。吸附墊62之另一端連接於致動器66,吸附墊62與板彈簧64成一體被致動器66旋轉驅動於θ x方向。致動器66,透過未圖示之安裝構件被固定在載台本體130。吸附墊62,在光罩M之裝載時等係收容在載台本體130上面形成之凹部(切口)130A內,當光罩M被載置於支承墊68上時,被致動器66進行例如180°程度之旋轉驅動(參照圖11(b)之箭頭)。據此,光罩M之空白區域即被上述支承墊68與吸附墊62於上下(Z軸)方向夾持。由於吸附墊62藉由從外部供應之真空吸力吸附保持光罩M之點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此場合,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吸附墊62以不會妨礙光罩M因自重產生之變形(自然撓曲)之吸附壓吸附保持該光罩M較佳。本第2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14,亦能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亦即,能在不對光罩M因自重產生變形(自然撓曲)造成影響的情形下,保持光罩M。
又,以上說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構成,可適當變形。例如,可如圖12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光罩載台裝置114A之支承裝置60A般,透過致動器66安裝在基部142A之吸附墊62A可吸附保持光罩M之側面。此場合,吸附墊62A亦以不妨礙光罩M因自重產生變形(自然撓曲)之吸附壓吸附保持該光罩M較佳。於本變形例,由於吸附墊62A之旋轉角度較上述第2實施形態(參照圖11(b))小,因此能更迅速地進行光罩M之保持。又,亦可不在載台本體30形成用以收容吸附墊62A之凹部。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3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214。第3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214之構成,除光罩M之保持裝置80之構成相異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以下謹說明相異點,針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具有相同構成及功能之要件,係賦予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相對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由吸附墊46(參照圖3(b))、62(參照圖11(b))將吸力作用於光罩M,藉由該吸力產生之吸附墊46、62與光罩M間之摩擦力來拘束該光罩M之XY平面內之位置,本第3實施形態中之不同點在於,係對光罩載台裝置214具有之形成載台本體230之開口部232之壁面之一部分,由保持裝置80按壓光罩M以拘束光罩M之XY平面內之位置。以下,說明光罩載台裝置214所具有之保持裝置80之構成及動作。
如圖13所示,於光罩載台裝置214之載台本體230之中央部形成有開口部232,於該開口部232內插入光罩M。因此,光罩M之4邊各個之側面、與形成開口部232之壁面係透過既定間隙對向。
保持裝置80包含按壓構件82、致動器84及一對基準構件88。一對基準構件88,係在光罩M之-X側之側面與和該-X側之側面對向之壁面(朝向+X方向之壁面)之間,於Y軸方向分離配置。一對基準構件88被固定於載台本體230,其功能在於作為光罩M對載台本體230之定位的基準。按壓構件82被配置在光罩M之+X側之側面、與和該+X側之側面對向之壁面(朝向-X方向之壁面)之間。按壓構件82連接在被收納於載台本體230所形成之凹部230a內之致動器84,可藉由該致動器84 於X軸方向以既定行程移動。
保持裝置80,在光罩M被複數個支承塊50支承後,透過按壓構件82由致動器84將光罩M之Y軸方向之中央部按壓向-X方向,據以將光罩M按壓於一對基準構件88。亦即,相對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分別參照圖3(b)、圖11(b))中,光罩M係藉由摩擦力被保持於載台本體30、130,本第3實施形態中,光罩M係藉由按壓力直接被把持於載台本體230。本第3實施形態中,即使是光罩M之空白區域狹窄(使用吸附墊之真空吸附保持困難)之情形時,亦能確實地保持光罩M。又,保持裝置80係對光罩M於掃描方向(參照圖13之箭頭)作用按壓力,因此不會妨礙因光罩M之自重產生之撓曲(不會因按壓力對光罩M之自由撓曲量造成影響)。因此,能使用投影光學系16(參照圖1)以光學方式抑制對曝光精度之影響。
又,以上說明之第1~第3各實施形態(含其變形例。以下同)之構成僅為一例,可適當變更。亦即,作為光罩載台裝置,只要能以不對光罩M被支承構件(例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支承塊50)從下方支承之狀態產生之撓曲造成影響之方式(能再現如圖5(c)之圖表般之特性)保持該光罩M的話,其構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因光罩M係被如圖3(b)所示之支承塊50(剖面矩形之棒狀構件)、或如圖6(a)所示之支承棒52(剖面圓形之棒狀構件)支承,因此光罩M與支承塊50(或支承棒52)成線接觸之構成,但不限於此,光罩載台裝置亦可以示例如被在X軸方向以既定間隔配置之複數個球體以複數點支承(光罩M與各球體為點接觸)光罩M之構成。
又,例如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光罩載台裝置114,雖係以吸附墊62保持被支承墊68從下方支承(有自然撓曲)光罩M,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省略吸附墊62,由支承墊68吸附保持光罩M之下面。此場合,為避免在曝光動作時載台本體130往掃描方向之移動使光罩M相對載台本體130移動,將支承墊68之傾斜可能方向限制於θ x方向(或限制光罩M保持後之傾斜動作本身)較佳。
又,例如上述第3實施形態中,光罩載台裝置214係使與X軸平行之按壓力作用於光罩M來保持該光罩M,但只要不會因作用於光罩M之按壓力對該光罩M之撓曲形狀造成影響的話,即不限於此,例如可使按壓力作用於Y軸方向。此外,光罩載台裝置214雖係使按壓力作用於光罩M來保持該光罩M,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使拉力作用於光罩M來保持該光罩M。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光罩載台裝置14等雖係使用支承塊50等從下方支承光罩M於Y軸方向之兩端部近旁形成之空白區域,但例如在光罩M於Y軸方向之中央部近旁形成有空白區域(非圖案區域)之情形時,亦可進一步具備支承該中央部近旁之空白區域的支承構件。此場合,同樣的,在使用吸附墊46等保持兩端部近旁及中央部近旁被支承之狀態之光罩M時,於保持前後撓曲形狀(撓曲量)實質不變化即可。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光罩M雖係被吸附墊46之真空吸附所保持,但不限於此,亦可以靜電吸附或夾鉗等之機械方法加以保持。
又,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吸附墊46及支承塊50(或支承棒52)之各個雖係安裝在共通之基部42,但不限於此,安裝吸附墊46 之基座構件與安裝支承塊50之基座構件可以是不同的構件。此外,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支承塊50雖係較吸附墊46突出配置在光罩M之Y軸方向之中央部側,但不限於此,支承塊50與吸附墊46之Y軸方向位置可以是重複的。
又,於液晶曝光裝置10,可將曝光對象物基板P以上述各實施形態之物體之支承裝置(例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複數個支承裝置40)加以保持。
又,於照明系12使用之光源、以及從該光源照射之照明光IL之波長並無特別限定,可以是例如A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193nm)、K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248nm)等之紫外光、或F2雷射光(波長157nm)等之真空紫外光。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作為投影光學系16雖係使用等倍系,但不限於此,亦可使用縮小系或放大系。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雖係針對液晶曝光裝置為掃描步進型之情形做了說明,但不限於此,亦可於步進機等之靜止型曝光裝置使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光罩載台裝置14等。
又,曝光裝置之用途不限於將液晶顯示元件圖案轉印至方型玻璃板片之液晶用曝光裝置,亦能廣泛的適用於例如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面板製造用之曝光裝置、半導體製造用之曝光裝置、用以製造薄膜磁頭、微機器及DNA晶片等之曝光裝置。此外,不僅僅是半導體元件等之微元件,為製造光曝光裝置、EUV曝光裝置、X線曝光裝置及電子束曝光裝置等所使用之標線片或光罩,而將電路圖案轉印至玻 璃基板或矽晶圓等曝光裝置之製造,亦能適用。
又,作為曝光對象之物體不限於玻璃板,亦可以是例如晶圓陶瓷基板、薄膜構件、或光罩母板(空白光罩)等其他物體。此外,作為曝光對象之物體不限於玻璃板,亦可以是例如晶圓、陶瓷基板、薄膜構件、或等其他物體。此外,曝光對象物為平板顯示器用基板之場合,該基板之厚度無特限定,亦包含例如薄膜狀(具可撓性之片狀構件)。又,本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在曝光對象物為一邊長度、或對角長500mm以上之基板時尤其有效。又,在曝光對象之基板為具有可撓性之片狀時,該片狀基板可以是形成為捲筒狀。
液晶顯示元件(或半導體元件)等之電子元件,係經由進行元件之功能性能設計的步驟、依據此設計步驟製作光罩(或標線片)的步驟、製作玻璃基板(或晶圓)的步驟、以上述各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及其曝光方法將光罩(標線片)之圖案轉印至玻璃基板的微影步驟、對曝光後之玻璃基板進行顯影的顯影步驟、將殘存抗蝕劑部分以外之部分之露出構件以蝕刻加以去除的蝕刻步驟、將蝕刻後不要之抗蝕劑去除的抗蝕劑除去步驟、以及元件組裝步驟、檢查步驟等而製造出。此場合,於微影步驟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實施前述曝光方法,於玻璃基板上形成元件圖案,因此能以良好之生產性製造高積體度之元件。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以上之說明,本發明之物體保持裝置及方法適於保持物體。又,本發明之曝光裝置及方法適於在曝光對象物形成既定圖案。此外,本發明之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適於平板顯示器之生產。本發明之元件製 造方法適於微元件之生產。
14‧‧‧光罩載台裝置
30‧‧‧載台本體
32‧‧‧開口部
40‧‧‧支承裝置
42‧‧‧基部
44‧‧‧板彈簧
46‧‧‧吸附墊
46a‧‧‧槽
46b‧‧‧吸引口
48‧‧‧螺栓
48a‧‧‧墊片
50‧‧‧支承塊
M‧‧‧光罩

Claims (42)

  1. 一種保持物體之物體保持裝置,其具備:支承部,係從下方支承該物體;保持部,具有保持被該支承部支承、因該物體之自重而撓曲之該物體之面的保持面,沿著該撓曲之物體之面使該保持面可動以將該物體以該保持面加以保持;以及吸附部,係將該撓曲之物體吸附於該保持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支承部係配置在與該物體保持裝置可移動之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之不同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部係被設置成抑制被該保持部保持之該物體往該第2方向之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部,係於該第2方向保持與該支承部支承之該物體之第1部分不同之該物體之第2部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支承部,係較該第2部分於該第2方向在該物體之中心側支承該第1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支承部具有配置在該第2方向之不同位置的一對支承構件;該保持部具有配置在該第2方向之不同位置的一對保持構件;於該第2方向之該一對支承構件之間隔,較於該第2方向之該一對保持構件之間隔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 持部被固定在該物體保持裝置;該吸附部,係控制對該撓曲之物體之吸力,以抑制該撓曲之物體之撓曲量之變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支承部係以點接觸該物體來支承該物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支承部係以線接觸該物體來支承該物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部具有將該保持面按壓於與該保持面對向之該物體之區域的按壓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面係沿著該支承部支承之該物體之下面,保持該物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部係保持該支承部支承之該物體之與下面不同之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部係從該物體之上面或側面保持。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物體保持裝置,其中,該保持部,係將該物體相對該物體保持裝置按壓於該第1方向來保持該物體。
  15. 一種曝光裝置,其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裝置;以及圖案形成裝置,係藉由透過被保持於該物體保持裝置之該物體以能量束使曝光對象物曝光之曝光動作,將該物體所具有之圖案形成於該曝光對象物。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曝光裝置,其進一步具備設在該物體與該曝光對象物之間,將該圖案成像在該曝光對象物上之投影光學系;該投影光學系,可根據該物體之撓曲量調整成像條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曝光裝置,其中,該投影光學系在以該圖案形成裝置將該圖案形成在設於該曝光對象物之複數個曝光區域時,可針對該複數個曝光區域之每一個調整成像條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至17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其中,該曝光對象物係用於平板顯示器之基板。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曝光裝置,其中,該基板之至少一邊之長度或對角長為500mm以上。
  20. 一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5至18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21. 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5至18項中任一項之曝光裝置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22. 一種物體保持方法,係使用具備支承部與保持面之物體保持裝置保持物體,其包含:使用該支承部從下方支承該物體的動作;使保持被該支承部支承、因該物體之自重引起之撓曲之該物體之面的 該保持面,沿著該撓曲之物體之面可動的動作;以及將該撓曲之物體吸附於該保持面的動作。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支承部係配置在與該物體保持裝置可移動之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之不同位置。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部係被設置成抑制被保持於該保持部之該物體往該第2方向之移動。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或24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動作,係於該第2方向保持與該支承部支承之該物體之第1部分不同之該物體之第2部分。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支承動作,係較該第2部分於該第2方向在該物體之中心側支承該第1部分。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支承動作,係以一對支承構件支承該第2方向之不同位置;該保持動作,係以一對保持構件保持該第2方向之不同位置;於該第2方向之該一對支承構件之間隔,較於該第2方向之該一對保持構件之間隔窄。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27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部係固定在該物體保持裝置;該吸附動作,係控制對該撓曲之物體之吸力以抑制該撓曲之物體之撓曲量之變動。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28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支承動作,係以點接觸該物體來支承該物體。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28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支承動作,係以線接觸該物體來支承該物體。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30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動作,係將該保持面按壓於與該保持面對向之該物體之區域。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31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動作,係沿著該支承部支承之該物體之下面保持該物體。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31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動作,係保持該支承部支承之該物體之與下面不同之面。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動作,係從該物體之上面或側面保持。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物體保持方法,其中,該保持動作,係將該物體相對該物體保持裝置按壓於該第1方向。
  36. 一種曝光方法,其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2至35項中任一項之物體保持方法;以及藉由透過該物體保持方法保持之該物體以能量束使曝光對象物曝光之曝光動作,將該物體所具有之圖案形成於該曝光對象物。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曝光方法,其中,該形成動作,係透過設在該物體與該曝光對象物之間之投影光學系使該圖案成像在該曝光對象物上;該投影光學系係根據該物體之撓曲量調整成像條件。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曝光方法,其中,該形成動作,係將該圖案形成在設於該曝光對象物之複數個曝光區域; 該投影光學系可針對該複數個曝光區域之每一個調整成像條件。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38項中任一項之曝光方法,其中,該曝光對象物係用於平板顯示器之基板。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曝光方法,其中,該基板之至少一邊之長度或對角長為500mm以上。
  41. 一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39項中任一項之曝光方法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42. 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39項中任一項之曝光方法使該曝光對象物曝光的動作;以及使曝光後之該曝光對象物顯影的動作。
TW105128231A 2015-09-01 2016-09-01 光罩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光罩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TWI713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2349 2015-09-01
JPJP2015-172349 2015-09-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442A true TW201712442A (zh) 2017-04-01
TWI713576B TWI713576B (zh) 2020-12-21

Family

ID=581875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0499A TWI779402B (zh) 2015-09-01 2016-09-01 光罩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光罩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TW105128231A TWI713576B (zh) 2015-09-01 2016-09-01 光罩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光罩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0499A TWI779402B (zh) 2015-09-01 2016-09-01 光罩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光罩保持方法及曝光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2) JP6778402B2 (zh)
KR (1) KR20180048815A (zh)
CN (2) CN108351597B (zh)
HK (1) HK1256711A1 (zh)
TW (2) TWI779402B (zh)
WO (1) WO20170387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7810B2 (ja) * 2019-03-25 2023-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物品製造方法
CN110549588B (zh) * 2019-10-09 2024-05-28 伟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平整度矫正装置
KR102302846B1 (ko) * 2020-02-11 2021-09-17 한국기계연구원 정렬 기능이 포함된 임프린트 장치 및 임프린트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7128B2 (ja) * 1993-09-14 2003-07-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
JP3349572B2 (ja) * 1993-12-27 2002-11-25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薄板固定装置
JPH07326566A (ja) * 1994-05-31 1995-12-12 Nikon Corp マスク支持台
JPH09129548A (ja) * 1995-11-02 1997-05-16 Hitachi Electron Eng Co Ltd 基板露光装置
JP3524295B2 (ja) * 1996-09-24 2004-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走査型露光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H10142804A (ja) * 1996-11-11 1998-05-2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大サイズ基板用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US6549271B2 (en) * 1997-01-28 2003-04-15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JPH11135412A (ja) * 1997-10-28 1999-05-21 Nikon Corp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レチクル保持方法
JP2001023886A (ja) * 1999-07-08 2001-01-26 Nikon Corp 試料保持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JP2001332480A (ja) * 2000-05-24 2001-11-30 Canon Inc 原版チャック、該原版チャックを備えた露光装置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2318334A (ja) * 2001-04-24 2002-10-31 Nikon Corp 反射鏡の保持方法、反射鏡及び露光装置
JP2004247718A (ja) * 2003-01-23 2004-09-02 Yamaha Corp ホトマスクホルダーおよびホトマスク固定方法
JP2008170775A (ja) * 2007-01-12 2008-07-24 San Ei Giken Inc 露光装置
JP5245261B2 (ja) * 2007-03-02 2013-07-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走査型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KR101497886B1 (ko) * 2007-05-09 2015-03-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포토마스크용 기판, 포토마스크용 기판의 성형 부재, 포토마스크용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포토마스크, 및 포토마스크를 사용한 노광 방법
JP2009267016A (ja) * 2008-04-24 2009-11-12 Panasonic Corp 露光装置及びその露光装置を用いた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2010008888A (ja) * 2008-06-30 2010-01-14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パターン描画装置
KR101488832B1 (ko) * 2008-12-01 2015-0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구벽 이동을 이용한 정보저장장치 및 그의 동작방법
JP2010245222A (ja) * 2009-04-03 2010-10-28 Canon Inc 露光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451175B2 (ja) * 2009-05-15 2014-03-26 サンエー技研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
JP2011085671A (ja) * 2009-10-14 2011-04-28 Nikon Corp 物体保持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KR101436681B1 (ko) * 2010-06-17 2014-09-01 엔에스케이 테쿠노로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노광 장치
JP2012043992A (ja) * 2010-08-19 2012-03-01 Nikon Corp 清掃装置、清掃方法、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4857407B1 (ja) * 2011-02-28 2012-01-18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薄板状ワークの粘着保持方法及び薄板状ワークの粘着保持装置並びに製造システム
JP2013205764A (ja) * 2012-03-29 2013-10-07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露光装置
JP2014004819A (ja) * 2012-05-28 2014-01-16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その形成装置
JP6121524B2 (ja) * 2012-05-31 2017-04-26 カール・ツァイス・エスエムティー・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複数の計測支持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光学結像装置
KR20140007555A (ko) * 2012-07-09 2014-01-20 (주)Sy이노베이션 레티클 케이스
JP2014026085A (ja) * 2012-07-26 2014-02-06 Fujifilm Corp マスクユニット及び露光装置
CN103631086A (zh) * 2012-08-21 2014-03-1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微纳图形的制作方法及应用
KR102112751B1 (ko) * 2013-02-01 2020-05-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레이저 빔을 이용한 마스크 제조 방법 및 마스크 제조 장치
CN104849955A (zh) * 2014-02-13 2015-08-1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掩膜板支撑装置和清洗掩膜板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1597A (zh) 2018-07-31
JP6981513B2 (ja) 2021-12-15
WO2017038788A1 (ja) 2017-03-09
TW202111447A (zh) 2021-03-16
HK1256711A1 (zh) 2019-10-04
CN112859396A (zh) 2021-05-28
JP6778402B2 (ja) 2020-11-04
JP2021006931A (ja) 2021-01-21
CN112859396B (zh) 2024-01-05
CN108351597B (zh) 2021-02-09
KR20180048815A (ko) 2018-05-10
JPWO2017038788A1 (ja) 2018-06-14
TWI713576B (zh) 2020-12-21
TWI779402B (zh) 2022-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8563B (zh) 搬送系統、曝光裝置及搬送方法
TWI722678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及元件製造方法
KR102169388B1 (ko) 흡인 장치, 반입 방법, 반송 시스템 및 노광 장치,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TWI661501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移動方法及曝光方法
TWI770500B (zh) 基板保持裝置、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TWI701514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及移動體驅動方法
JP6981513B2 (ja) マスク保持装置、露光装置、マスク保持方法、及び露光方法
US20110085152A1 (en) Vibration control apparatus, vibration control method,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643556A (zh) 曝光裝置、平面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及曝光方法
TWI784440B (zh) 曝光裝置、平面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及曝光方法
US10935894B2 (en) Movable body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at-panel display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ovement method of object
JP2020112695A (ja)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および、物品製造方法
KR102206141B1 (ko) 노광 방법,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TW202018849A (zh) 物體更換系統
TW201823882A (zh) 移動體裝置、移動方法、曝光裝置、曝光方法、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TWI581069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平板顯示器之製造方法、及元件製造方法
JP2000243693A (ja)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KR20200045405A (ko) 기판 유지장치, 노광장치 및 물품의 제조방법
JP6746092B2 (ja) 露光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201842413A (zh) 物體交換裝置、物體處理裝置、平板顯示器的製造方法、元件製造方法、物體交換方法以及物體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