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5202A - 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5202A
TW201635202A TW105105337A TW105105337A TW201635202A TW 201635202 A TW201635202 A TW 201635202A TW 105105337 A TW105105337 A TW 105105337A TW 105105337 A TW105105337 A TW 105105337A TW 201635202 A TW201635202 A TW 2016352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5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6338B (zh
Inventor
青山博司
安治裕一
Original Assignee
青山博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青山博司 filed Critical 青山博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5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5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6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633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02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 G08B13/2451Specific applications combined with EAS
    • G08B13/2462Asset location systems combined with E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3Querying
    • G06F16/538Presentation of query resul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8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06F16/5866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using information manually generated, e.g. tags, keywords, comments, manually generated location and time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7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video data
    • G06F16/78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7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e.g. order filling, procurement or balancing against ord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4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a single signalling line, e.g. in a closed loop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15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for field- or frame-skip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16Video; Image sequ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即使事件的發生件數增加也能夠抑制記憶裝置的必要容量使之小量化、且該必要容量為明確的管理系統。管理系統100係具備:記憶管理對象200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資訊記憶部110、讀取來自位於預定距離內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資訊讀取裝置120、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自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V之攝影裝置130、記憶連續影像數據V之記憶裝置140、取得資訊讀取裝置120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的事件發生的事件發生時刻、並將與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連續影像數據V之控制裝置150、以及能夠基於連續影像數據V顯示影像G的顯示裝置160。

Description

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與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與連續影像數據加以組合的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向來已知道一種將與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影像數據加以組合的系統。例如,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進入退出區域管理系統中,其為於推定社員的入域時刻之後,從映像數據複製以推定的進入區域時刻設為起點之一定時間的映像,並將該複製的映像數據與該社員的個體識別資訊賦與關連而記錄於數據資料庫。
又,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與具有電子標籤攝影功能的物品之流通有關的影像追跡詢問系統中,其為對於將電子標籤所包含的資訊、與視訊動態影像(video)記錄加以統合而形成的統合視訊動態影像進行編碼(coding)、視需要而藉由解碼(decode)來還原再生具有電子標籤資訊的原始影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9-93558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表2009-53174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及2所記載的技術而論,當個體識別資訊的數量、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之發生件數增加時,因為就會連帶地細分的影像數據之數量也增加,以致會有隨著事件之增加而記憶影像數據的記憶裝置之必要容量增多的問題。此種事態,在事件數量無法預測的情況下,也會有誘發系統所需要的記憶裝置之容量不明的問題。
本發明即是為了解決此類的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事件的發生件數增加也能夠抑制記憶裝置的必要容量到少量並提供一種記憶裝置之必要容量明確的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根據發明之一方面可提供一種管理系統,其為具備:記憶管理對象的個體識別資訊之資訊記憶部、讀取來自位於預定距離內的資訊記憶部的個體識別資訊之資訊讀取裝置、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自資訊記憶部讀取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之攝影裝置、記憶連續影像數據之記憶裝置、取得資訊讀取裝置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將與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連續影像數據之控制裝置、以及能夠基於連續影像數據而顯示影像的顯示裝置。
較佳者為控制裝置係將與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鍵顯示於顯示裝置,接受再生開始鍵之選擇後,自與被選擇的再生開始鍵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起基於連續影像而將影像再生於顯示裝置。
較佳者為攝影裝置係具有複數個攝影機;複數個攝影機所攝影的複數個連續影像數據係分別記憶於記憶裝置。
較佳者為控制裝置係基於個體識別資訊,將資訊記憶部的數量、種類、資訊讀取裝置最初讀取個體識別資訊的時刻、及資訊讀取裝置最後讀取個體識別資訊的時間中之至少任1個記憶於記憶裝置。
較佳者為在事件中係包含資訊讀取裝置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之情況。
較佳者為在事件係包含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之資訊讀取裝置不能夠讀取相同的個體識別資訊之情況。
較佳者為資訊記憶部係裝設於管理區域中被管理的管理對象;管理區域係具有管理區域內所設定的管理位置、以及出入管理區域的管理對象通過的出入口;攝影裝置係連續攝影管理區域、及出入口。
較佳者為資訊讀取裝置係具備:讀取來自位於管理位置的資訊記憶部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第1資訊讀取部、以及讀取來自位於出入口的資訊記憶部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第2資訊讀取部;事件係包含:在第1資訊讀取部、及第2資訊讀取部分別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之後,於預定時間以上,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未被第1資訊讀取部、及第2資訊讀取部讀取的情況。
較佳者為出入口係具有:進入管理區域的管理對象通過的入口、以及從前述管理區域退出的管理對象通過之不同於入口之出口;在入口及出口分別配設有其他的資訊讀取裝置。
較佳者為出入口係具有:出入管理區域的管理對象通過之第1出入口、以及出入管理區域的管理對象通過之不同於第1出入口之第2出入口;在第1出入口、及第2出入口係分別配設有其他的資訊讀取裝置。
較佳者為資訊記憶部係RFID標籤;資訊讀取裝置係RFID讀取器。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的態樣,本發明為提供一種伺服器,其具備: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以及記憶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的記憶裝置;該伺服器之特徵在於:在連續影像數據中係設定有與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的態樣,本發明為提供一種伺服器,其係具備:記憶裝置,其為用於記憶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的資訊記憶部所記憶之管理對象的個體識別資訊之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以及控制裝置,其為取得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並將與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連續影像數據。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的態樣,本發明為提供一種管理裝置,其係具備:基於對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即設定有與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連續影像數據來顯示影像之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的態樣,本發明為提供一種管理裝置,其係具備:顯示裝置、以及控制裝置,其為基於對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即設定有與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連續影像數據而使影像顯示於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的態樣,本發明為提供一種管理方法,其為將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記憶於記憶裝置,取得與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並將與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連續影像數據。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的態樣,本發明為提供一種管理方法,其為基於對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即基於設定有與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連續影像數據而將影像顯示於顯示裝置。 《發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就能夠即使事件的發生件數是增加的情況,也還能夠將記憶裝置的必要容量抑制於少量,且記憶裝置的必要容量為明確的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關於各符號,在以下的說明之中,於使用複數個同一構造的情況下,在以上位概念說明各構成要素的場合,不附註阿拉伯數字的細分類號而僅以英文字母表示;在有必要相互區別各構成要素的場合(即以下位概念表示的場合)則藉由在英文字母之後接著繼續附註阿拉伯數字的細分類號的方式加以區別。   (管理系統100之構成)
本發明所適用的管理系統100係用以管理管理對象200的商品之系統;如圖1所示,大略包括資訊記憶部110、資訊讀取裝置120、攝影裝置130、伺服器174、PC(管理裝置)172、及網路裝置170。又,伺服器174係具備:記憶裝置140、控制裝置150、通信手段176、及計時器178。PC172係至少包括PC側控制裝置152、顯示裝置160、及PC側通信手段177。
資訊記憶部110為裝設於管理對象200上使用的構件;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RFID標籤。RFID(射頻標籤,Radio Frequency Identifier)標籤為用於記憶例如商品的ID、製造日、或製造工廠等所謂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使用電場及電波等而與位在預定距離內的RFID讀取器(=資訊讀取裝置120)以非接觸式的通信方式來傳送該個體識別資訊I (另外,不同於本實施形態的方式,也可以是對於1個RFID讀取器設置用於接受包括個體識別資訊I的信號之複數個天線。)。又,RFID標籤大體上可區分成:用於反射一部分之來自RFID讀取器的電波,將個體識別資訊I載置於該反射波而傳送至RFID讀取器的「被動(passive)型」;以及用裝有電池,以該電池的電力發出電波之「主動(active)型」;然而,在本發明中任何型皆可以使用。更進一步而言,資訊記憶部110不限定是RFID標籤,例如,可以使用能夠記憶管理對象200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條碼、二維條碼(two dimensional code)等,只要是能夠從資訊讀取裝置120讀取該個體識別資訊I之物皆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種類之裝置(也包括接觸式物品)。
資訊讀取裝置120為一種用於讀取來自位於預定距離(範圍)內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裝置;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為使用RFID讀取器。資訊讀取裝置120係透過網路(network)裝置170而與控制裝置150等接續;於該資訊讀取裝置120所讀取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係透過網路裝置170而於控制裝置150進行處理。
攝影裝置130為一種藉由連續地對管理管理對象200之領域管理區域300實施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V之裝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攝影裝置130係由3台的攝影機132、134、136所構成。攝影機132、134、136所生成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係透過網路裝置170而被記憶於記憶裝置140。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攝影機132、134、136雖然是可以使用公知的視訊動態影像照像機,然而只要是能夠生成連續影像數據V者皆可,例如,也可以使用所謂的智慧型手機、網路(web)照像機之其他的機器。以下,在說明連續影像數據的上位概念之情況下,不附註阿拉伯數字的細分類號,而是僅以英文字母「V」表示;在有必要相互區分在複數個攝影機132、134、136所生成的影像數據之情況(即,表示下位概念的情況)下,則在阿拉伯數字的細分類號之後接著繼續附註如「V1」、「V2」、「V3」之英文字母,藉以區別彼等。
伺服器174為如上述包括記憶裝置140、控制裝置150、通信手段176、及計時器178。在以下的說明之中,透過控制裝置150與網路裝置170的資訊讀取裝置120、攝影裝置130、及PC172間之數據的交換係透過通信手段176來進行的。另外,較合適者為至少在資訊讀取裝置120與攝影裝置130也包括未圖示的內裝計時器;此等之內裝計時器與上述計時器178較合適者為相互同步地對應於構成管理系統100的國家或地域等之標準時刻。尤其,特別合適者為以基於攝影裝置130的內裝計時器之時刻為中心而使彼等同步。
記憶裝置140係一種促使攝影裝置130所生成的連續影像數據V與控制裝置150作動的程式、以及記憶後述的時刻記錄表T(參照圖5)等之裝置。又,記憶裝置140為分別個別地記憶複數個攝影機132、134、136所生成的各個連續影像數據V1、V2、V3。再者,記憶裝置140係一種用於記憶從資訊讀取裝置120所傳送來的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
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記憶裝置140為一種用做被內藏在接續於網路裝置170的伺服器174中之「記憶存儲器」之硬碟驅動器。另外,記憶裝置140為藉由各種的RAM(隨機存取記憶器,Random Access Memory)、各種的ROM(唯讀記憶器,Read-Only Memory)、快閃記憶器等來實現的。又,記憶裝置140也可以藉由透過中間介面而被利用的USB(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登錄商標)存儲器、CD(光碟,Compact Disc)、DVD(數位多功能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k)、記憶卡、固態驅動器(Solid State Drive)、IC(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卡、光卡、光罩ROM、EPROM(可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電子可抹除可程式唯讀記憶體,Electron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等之記憶媒體等來實現。
另外,記憶裝置140也可以視需要而使用配設在與伺服器174以外的網路裝置170接續的PC172內之PC側記憶裝置142。在本實施形態中,該PC172也包括PC側記憶裝置142、PC側控制裝置152、PC側通信手段177、及PC側計時器179。
控制裝置150為一種藉由執行記憶裝置140、或者記憶於外部的記憶媒體的程式來執行後述的各種處理之裝置。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控制裝置150係一種內藏在與網路裝置170接續的伺服器174中之用做「處理器」的CPU。
PC172為如上所述地,其係包括PC側記憶裝置142、PC側控制裝置152、PC側通信手段177、PC側計時器179、顯示裝置160。由於PC側記憶裝置142、PC側控制裝置152、PC側通信手段177、及PC側計時器179為分別是一種與內藏在伺服器174中之記憶裝置140、控制裝置150、通信手段176、及計時器178相同種類的物品,因而彼等之說明沿用伺服器174之說明。
顯示裝置160係一種在管理畫面400內基於連續影像數據V1、V2、V3的影像G1、G2、G3來再生顯示其他的影像之裝置。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顯示裝置160係一種包含於PC172之監視器。
網路裝置170係一種至少能夠與資訊讀取裝置120、攝影裝置130、記憶裝置140、控制裝置150、顯示裝置160電性接續而進行數據交換之裝置。例如,在網路裝置170為相當於一種以網際網路、LAN(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無線通信、光通信等來進行數據交換之裝置。又,對於1台的PC172或伺服器174而言,可以是使用網線(cable)等而與資訊讀取裝置120或攝影裝置130直接接續;在此種情況下,該網線等為一種相當於網路裝置170。   (管理系統100之適用例)
接著,對於以例如倉庫或建築物的一室等為管理區域300的管理商品等之管理對象200之系統,針對適用於上述的管理系統100之實施形態,使用圖2來加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管理區域300大略是具備:保管商品等的管理對象200之商品棚的管理位置302、及可供管理對象200搬入及搬出該管理區域300用的出入口304。
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出入口304係具有進入管理區域300的管理對象200通過之入口306、及退出管理區域300的管理對象200通過之出口308。又,資訊記憶部110為分別被裝設於管理對象200之各個的商品上。
在本實施形態中,資訊讀取裝置120係具有:讀取來自位於管理位置302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第1資訊讀取部122、以及讀取來自位於出入口304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第2資訊讀取部124。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分別設置有入口306與出口308,所以第2資訊讀取部124也是由被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用來讀取來自通過入口306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以及被設置於出口308的附近、用來讀取來自通過出口308的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
又,構成攝影裝置130的3台攝影機132、134、136係分別對於入口306(對應於攝影機132)、管理位置302(對應於攝影機134)、及出口308(對應於攝影機136)實施連續攝影。更具體而言,攝影機132係藉由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而對於能夠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領域實施攝影。攝影機134為藉由第1資訊讀取部122而對於能夠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領域實施攝影。攝影機136係藉由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而對於能夠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領域實施攝影。   (管理系統100的處理之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使用本實施形態有關的管理系統100之管理對象200的管理處理加以說明。
參照圖1及圖3;在管理系統100,顯示裝置160上顯示著管理畫面400。管理畫面400係具有攝影機影像顯示部402、404、406、表單(list)顯示部408、及選擇影像顯示部410。另外,攝影機影像顯示部402、404、406為視需要而被設置的顯示部。又,也可以視需要而在管理畫面400上增加其他的要素。
攝影機影像顯示部402、404、406係用於顯示分別基於由3台攝影機132、134、136所傳送來的3種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的影像G1、G2、G3之部分。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分別即時(real time)地將3台攝影機132、134、136連續攝影的影像G1、G2、G3連續地顯示於攝影機影像顯示部402、404、406。
在表單顯示部408上係顯示:由依照事件發生順序將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之事件(事件的詳細情況如後述)的內容及該事件的事件時刻予以表單化而成之事件表單EL、由將管理對象200的ID(例如,品項編號、品名,以下相同)與管理位置302現在所保管的數予以表單化而成之在庫表單SL(參照圖4)、及由將管理對象200的ID與該管理對象200的商品資訊予以表單化之商品資訊表單PL。又,各表單EL、SL、PL係能夠由使用者選擇對應的按鍵(tab)而切換顯示。另外,在庫表單SL及商品資訊表單PL在本件發明之實施上並非必須的構成。又,表單顯示部408也可以追加其他種類之表單。
返回到圖3;選擇影像顯示部410在選擇後述的再生開始鍵EK之情況下,其係自在攝影機132、134、136連續攝影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上所設定的再生開始時刻起開始顯示:基於該連續影像數據V1、V2、V3的影像G1、G2、G3中之任1個的部分。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為如後所述而分別地設定有與各事件關連之再生開始時刻。
再生開始時刻原則上係對應於與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在本實施形態中,除了後述的「缺漏(loss)」事件以外,事件發生的時刻為依照原樣地設定為再生開始時刻。
又,在本管理系統100中係使用如圖5所示的在記憶裝置140所記憶之時刻記錄表T。在時刻記錄表T上分別設置有用於至少記錄:被包含於個體識別資訊I中之ID、與其相對應的入口偵測時刻500、商品棚搬入時刻502、商品棚搬出時刻504、出口偵測時刻506之欄位。
入口偵測時刻500之意義係指記憶有相對應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資訊記憶部110為被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偵測到(讀取[接受訊息]個體識別資訊I)的時刻。商品棚搬入時刻502之意義係指記憶有相對應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資訊記憶部110為被第1資訊讀取部122偵測到(讀取[接受訊息]個體識別資訊I)的時刻。商品棚搬出時刻504之意義係指記憶有相對應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資訊記憶部110為不被第1資訊讀取部122偵測到(個體識別資訊I不被讀取[未接受訊息])的時刻。另外,出口偵測時刻506之意義係指記憶有相對應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資訊記憶部110為被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偵測到(讀取[接受訊息]個體識別資訊I)的時刻。   (管理系統100之處理的功能方塊)
圖6係顯示與實施形態有關的管理系統100之處理的功能方塊之圖。管理系統100之處理係藉由個體識別資訊接收部800、連續影像數據接收部802、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現在時刻取得部806、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管理畫面顯示部810、時刻設定部812、及缺漏事件發生判斷部814來進行的。藉由控制裝置150執行後述的各步驟S600~S784而構成上述各部。
個體識別資訊接收部800係具有:透過網路裝置170而接收來自資訊讀取裝置120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功能。
連續影像數據接收部802係具有:透過網路裝置170而接收來自攝影裝置130的連續影像數據V,並將該連續影像數據V記憶於記憶裝置140之功能。
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係具有讀取時刻記錄表T的內容之功能。又,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係具有寫入至時刻記錄表T中之功能。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係對於各個商品之每一個,分別地將入口偵測時刻、商品棚搬入時刻、商品棚搬出時刻、出口偵測時刻寫入時刻記錄表T。
現在時刻取得部806係具有從計時器178取得事件發生時之時刻(事件發生時刻)的功能。
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係具有基於事件發生時刻來決定再生開始時刻之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情況下,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將讀取到個體識別資訊I的時刻設定為再生開始時刻。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情況下,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將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時刻設定為再生開始時刻。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情況、及在此之後未自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到個體識別資訊I的情況下,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為分別將讀取的時刻及未讀取的時刻設定為再生開始時刻。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第1資訊讀取部122之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到來自個體識別資訊I之後,在預定時間以上的期間內變成第1資訊讀取部122未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且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未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情況下,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係將以第1資訊讀取部122未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時刻設定為再生開始時刻。
管理畫面顯示部810係具有:將所生成的管理畫面400透過網路裝置170而顯示於PC172的顯示裝置160之功能。管理畫面顯示部810係將記憶裝置140所記憶的連續影像數據V傳送至顯示裝置160並顯示於顯示裝置160之預定位置。
時刻設定部812係具有:將「事件」名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記憶裝置140所記憶的連續影像數據V之功能。
缺漏事件發生判斷部814係具有:在預定的條件齊備時判斷管理對象200漏失的「缺漏」事件之發生的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缺漏事件發生判斷部814係在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第1資訊讀取部122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以後,在預定時間以上的期間、第1資訊讀取部122未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且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未讀取到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情況下,判斷「缺漏」事件之發生。   (管理系統100之處理流程)
接著,說明管理系統100之處理流程。圖7至圖13係本管理系統100之處理流程圖。具體而言,圖7及圖8係用於表示管理系統100之處理方法的流程圖。又,圖9係顯示個體識別資訊I在入口306被讀取(偵測到)時之處理日常程序。又,圖10係顯示個體識別資訊I在管理位置302(商品棚)被讀取時之處理日常程序。又,圖11係顯示個體識別資訊I在出口308被讀取時之處理日常程序。另外,圖12係顯示在管理位置302(商品棚)所讀取之個體識別資訊I未被讀取時之處理日常程序。又,圖13係顯示商品為「缺漏」狀態之時的處理日常程序。
返回圖1;當伺服器174內的控制裝置150開始執行在記憶裝置140中所記憶的程式時,管理系統100就已開始了。另外,前提是控制裝置150為在管理區域300中,透過網路裝置170來接收由攝影裝置130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範圍進行連續攝影而生成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並連續地記憶於記憶裝置140。經由控制裝置150進行如此的動作,因而構成連續影像數據接收部802(參照圖6)。
在最初,圖7所示,控制裝置150係判斷:設置在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有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 (S600)。具體而言,判斷個體識別資訊I是否透過網路裝置170及PC172之通信手段176而從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傳送至控制裝置150。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00,因而構成個體識別資訊接收部800(參照圖6)的一部分。
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時(在S600之判斷為YES的情況),控制裝置150為從記憶裝置140讀出時刻記錄表T,確認與該個體識別資訊I所包含的ID相對應的行後,再判斷在入口偵測時刻500的欄位中時間是否已經記錄完畢(S602)。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02,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在入口偵測時刻500的欄位已記錄時間完畢的情況(在S602判斷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則再判斷設置在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有讀取到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 (S600)。
另一方面,在入口偵測時刻500的欄位未記錄時間的情況(在S602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係將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讀取到個體識別資訊I之事當做「在入口偵測到商品」的事件已發生而執行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00)。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00)係如圖9所示,控制裝置150為從設置在伺服器174內的計時器178取得現在時刻來當做事件發生時刻 (S702)開始。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02,因而構成現在時刻取得部806(參照圖6)的一部分。
接著,控制裝置150將取得的事件發生時刻記錄:在時刻記錄表T中包含與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的ID之行的入口偵測時刻500之欄位中(S704)。若在時刻記錄表T中未記錄與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的ID時,則追加新的行並且也記錄該ID。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04,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然後,控制裝置150乃基於事件發生時刻來決定與「在入口偵測商品」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 (S706)。所謂的「再生開始時刻」係指如後述地在與管理畫面400上所配置的該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鍵EK(後述)被選擇時所再生的連續影像數據V之再生開始進行的時刻。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06,因而構成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參照圖6)的一部分。
另外,再生開始時刻可以是與實際上發生事件的事件發生時刻相同;也可以與發生事件之事件發生時刻不同。例如,可以考慮將事件發生時刻的數分前設定為再生開始時刻。因此,例如,可以確認從裝設有資訊記憶部110的管理對象200通過入口306之稍早以前而來的影像G。另外,因為該等事件在全部的事件中皆是相同的,因而以下就不再重複。此外,如上所述,除了「缺漏」事件以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時刻 (再生開始時刻=事件發生時刻)。
在決定與「在入口偵測商品」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以後,控制裝置150係如圖3所示,將該事件名與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重新顯示在:被顯示在顯示裝置160的管理畫面400中之表單顯示部408之事件表單EL (S708)。此等「事件名」及「事件發生時刻」欄位係能夠被使用者以指針(pointer)或觸碰動作等來選擇的。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與該事件相對應的事件名設為「在入口偵測商品」,然而當然事件名是不限定於此等而已,若使用者能夠把握該事件的內容,也可以使用任何的事件名。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08,因而管理畫面顯示部810(參照圖6)的一部分。
繼續返回到圖9,控制裝置150係將該事件名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來自連續攝影入口306的攝影機132之連續影像數據V1中 (S710)。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如圖15所示,「在入口偵測商品A」事件的再生開始時刻被設定在連續影像數據V1之3時00分。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10,因而構成時刻設定部812(參照圖6)的一部分。
對於連續影像數據V1設定再生開始時刻之手法並未限定於特定的手段。例如,另外預先作成事件名或事件發生時刻與再生開始時刻間之對應表(未圖示),當在管理畫面400選擇「再生開始鍵EK」時,控制裝置150可以從對應表(未圖示)掌握與該事件名等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自該再生開始時刻起再生連續影像數據V1。又,也可以在連續影像數據V1中之與再生開始時刻相對應的位置植入「標籤(trigger)」。另外,因為此事項在其他的事件中也是相同的,所以在以下就不再重複。
經由完成與連續影像數據V1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設定,因而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00)就結束。返回到圖7,控制裝置150為再次判斷設置在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S600)。
在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未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情況(在S600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係判斷設置在出口308的附近之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是否從資訊記憶部110讀取特定之個體識別資訊I (S604)。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04,因而構成個體識別資訊接收部800(參照圖6)的一部分。
在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情況(在S604判斷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係參照時刻記錄表T來判斷:是否在包含與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的ID之行的出口偵測時刻506之欄位中已經將時刻記錄完畢(S606)。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06,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在出口偵測時刻506之欄位中已經將時刻記錄完畢的情況(在S606判定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係再次地判斷:設置在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有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在出口偵測時刻506的欄位中尚未記錄時刻的情況(在S606判定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係將在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讀取之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視為「在出口偵測商品」事件已發生而執行出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40)。出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40)係如圖11所示開始進行,控制裝置150從計時器178取得現在時刻並視為事件發生時刻(S702)。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02,因而構成現在時刻取得部806(參照圖6)的一部分。
其次,控制裝置150將取得的事件發生時刻記錄在:包括有時刻記錄表T中之與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中之出口偵測時刻506的欄位(S744)。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44,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然後,控制裝置150基於事件發生時刻來決定:與「在出口偵測商品」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S746)。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46,因而構成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參照圖6)的一部分。
在決定與「在出口偵測商品」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以後,如圖3所示,控制裝置150將該事件名及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重新顯示於:被顯示裝置160顯示的管理畫面400中之表單顯示部408的事件表單EL中(S748)。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48,因而構成管理畫面顯示部810(參照圖6)的一部分。
繼續,返回到圖11,控制裝置150將附記有與該「再生開始鍵EK」關連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來自連續攝影出口308的攝影機136之連續影像數據V3中(S750)。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將「在出口偵測商品B」事件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成:連續影像數據V3的22時00分時。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50,因而構成時刻設定部812(參照圖6)的一部分。
由於連續影像數據V3的再生開始時刻之設定已完成了,因而出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40)就結束了。返回圖7,控制裝置150再一次判斷:設置在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判斷(S600)。
當在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未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情況(在S604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接著判斷:設置在管理位置302即商品棚的第1資訊讀取部122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 (S608)。具體而言,經由網路裝置170及伺服器174的通信手段176來判斷:個體識別資訊I是否自第1資訊讀取部122而傳送到控制裝置150。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S608,因而構成個體識別資訊接收部800(參照圖6)的一部分。
當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判斷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之個體識別資訊I(S608)的結果是已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時(在S608的判斷為YES之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參照時刻記錄表T來判斷:在與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時刻是否已經記錄完畢了(S610)。經由控制裝置150來執行S610,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當在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時刻為已經記錄完畢的情況(S610判定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再一次地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另一方面,當在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未記錄時刻的情況(S610判定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將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之事視為發生了「在商品棚偵測商品」事件而執行商品棚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20)。商品棚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20)為如圖10所示,控制裝置150開始從計時器178取得現在時刻並視為事件發生時刻(S722)。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22,因而構成現在時刻取得部806(參照圖6)的一部分。
接著,控制裝置150就將所取得的事件發生時刻記錄在:時刻記錄表T中包含有與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位之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S724)。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24,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然後,控制裝置150就基於事件發生時刻來決定:與「在商品棚偵測商品」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S726)。藉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26,因而構成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參照圖6)的一部分。
在決定了與「在商品棚偵測商品」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後,圖3所示,控制裝置150就將該事件名與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重新地顯示於:顯示裝置160所顯示的管理畫面400中之表單顯示部408的事件表單EL中(S728)。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28,因而構成管理畫面顯示部810(參照圖6)的一部分。
繼續回到圖10,控制裝置150就將與該「再生開始鍵EK」相關連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在:來自連續攝影管理區域(商品棚)302的攝影機134之連續影像數據V2(S730)。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圖15所示,連續影像數據V2的4時00分設定為「在商品棚偵測商品A」事件的再生開始時刻。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30,因而構成時刻設定部812(參照圖6)的一部分。
經由完成了與連續影像數據V2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設定,因而商品棚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20)就結束。返回到圖7,控制裝置150就再一次地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當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判斷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8)之結果為未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情況(S608的判定為NO之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參照時刻記錄表T來判斷:在與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事件發生時刻是否已經記錄完畢(S612)。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12,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當在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未記錄事件發生時刻的情況(在S612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再一次地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當在商品棚搬入時刻502的欄位中已經記錄事件發生時刻的情況(在S612判斷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更進一步地參照時刻記錄表T來判斷:在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商品棚搬出時刻504的欄位中事件發生時刻是否已經記錄完畢(S614)。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14,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當在商品棚搬出時刻504的欄位中未記錄事件發生時刻的情況(S614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將在管理區域(商品棚)302未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事視為發生了「自商品棚搬出商品」事件,因而執行商品棚搬出處理日常程序(S760)。商品棚搬出處理日常程序(S760)係如圖12所示,控制裝置150為開始:將自計時器178取得現在時刻並視為事件發生時刻(S762)。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62,因而構成現在時刻取得部806(參照圖6)的一部分。
接著,控制裝置150就將事件發生時刻記錄在時刻記錄表T中之包含有與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位之商品棚搬出時刻504的欄位中(S764)。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64,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然後,控制裝置150就基於事件發生時刻來決定:與「自商品棚搬出商品」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S766)。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66,因而構成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808(參照圖6)的一部分。
在決定了與「自商品棚搬出商品」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之後,如圖3所示,控制裝置150就將該事件名與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重新地顯示在:顯示裝置160所顯示的管理畫面400中之表單顯示部408的事件表單EL中(S768)。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68,因而構成管理畫面顯示部810(參照圖6)的一部分。
繼續返回到圖12,控制裝置150就將與該「再生開始鍵EK」有關連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在:來自連續攝影管理區域(商品棚)302的攝影機134的連續影像數據V2中(S770)。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如圖15所示,在連續影像數據V2的15時00分設定為「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事件的再生開始時刻。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70,因而構成時刻設定部812(參照圖6)的一部分。
經由完成對於連續影像數據V2的再生開始時刻之設定,商品棚搬出處理日常程序(S760)就結束了。返回到圖7,控制裝置150就再一次地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在商品棚搬出時刻504的欄位中已經記錄時刻的情況(在S614判斷為YES的情況)下,如圖8所示,控制裝置150就比較現在時刻、與所記錄的商品棚搬出時刻504來判斷:兩時刻的間隔是否在預定的時間以上(S616)。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16,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圖6參照)的一部分。
當在兩時刻的間隔尚未達到預定的時間之情況(在S616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為再一次地返回到圖7而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當在兩時刻的間隔為與預定的時間相同或經過該時間的情況(在S616判斷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參照時刻記錄表T來判斷:在與該ID相對應之出口偵測時刻506的欄位中是否已經記載了時刻 (S618)。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618,因而構成時刻記錄表處理部804(圖6參照)的一部分。
當在出口偵測時刻506的欄位中已經記錄了時刻的情況(在S618判斷為YES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再一次地返回到圖7來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當在出口偵測時刻506的欄位中尚未記錄時刻的情況(在S618判斷為NO的情況)下,控制裝置150就視為發生了丟失與該ID相對應之管理對象200的「缺漏」事件,因而執行缺漏處理日常程序(S780)。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80,因而構成缺漏事件發生判斷部814(參照圖6)的一部分。
缺漏處理日常程序(S780)為如圖13所示,控制裝置150開始自計時器178取得現在時刻並視為事件發生時刻(S782)。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80,因而構成現在時刻取得部806(參照圖6)的一部分。
然後,控制裝置150為如圖16所示,將該事件名與發生缺漏事件的時刻重新地顯示在:顯示裝置160所顯示的管理畫面400中之表單顯示部408的事件表單EL中,並且將該事件名予以放大而引起注意之類的警報K(例如,「商品A缺漏!」) 而顯示在管理畫面400上 (S784)。在此之同時,控制裝置150係自與接近於「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2的影像G2予以再生顯示在選擇影像顯示部410。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該事件相對應之事件名設為「缺漏」,然而,當然事件名不是限定於此而已,只要使用者能夠掌握該事件的內容皆可,任何的事件名均可以使用。經由控制裝置150執行該S784,因而構成管理畫面顯示部810(參照圖6)的一部分。
經由以上之作動,返回到圖8,因而結束缺漏處理日常程序(S780);控制裝置150係再一次地返回到圖7來判斷:在設置於入口306的附近之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是否讀取來自資訊記憶部110的個體識別資訊I(S600)。
(使用者所期望的事件相對應之影像G之再生) 當使用者選擇在管理畫面400所顯示的各再生開始鍵EK之任何者時,控制裝置150就自該連續影像數據V中所設定的再生開始時刻起再生:與所選擇的再生開始鍵EK相對應之事件有關連的連續影像數據V,並將該再生的影像G顯示於管理畫面400的選擇影像顯示部410。
(使用上述實施形態相關的管理系統100之商品管理例) 茲以圖14所示:商品A在3時通過入口306,在4時收納於商品棚中,然後另一個商品B為在9時30分通過入口306,在10時30分收納於商品棚;並且,在15時商品A自商品棚被搬出之後,於18時發生商品A的「缺漏」事件;在20時商品B自商品棚被搬出之後,於22時商品B自出口308被搬出的情況,當做使用上述實施形態有關的管理系統100之商品管理的1個具體例並加以說明。另外,前提是如圖1及圖2所示,由3台攝影機132、134、136分別地對於入口306、商品棚(管理位置302)、出口308進行連續攝影而產生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為通過網路裝置170經由控制裝置150而被連續地記憶在記憶裝置140。
(商品A通過入口306) 當商品A在3時通過入口306時,設置在入口306的附近之資訊讀取裝置120的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就從裝設在商品A的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圖7之S600判斷為YES)。如此進行時,控制裝置150就參照在記憶裝置140所記憶的時刻記錄表T(參照圖5),將在所讀取的與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中之入口偵測時刻500欄位判斷為未記錄時刻(圖7之S602判斷為NO)。另外,只要在與該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欄位中未作成時刻記錄表T時,則首先作成同ID的欄位。
然後,控制裝置150執行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00(參照圖9),在時刻記錄表T中記錄入口偵測時刻(3時)(S704),並且將事件名「在入口偵測商品A」及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顯示在:管理畫面400中之表單顯示部408的事件表單EL(S708:參照圖16)。更進一步地,如圖9所示,控制裝置150將該事件名「在入口偵測商品A」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在入口306的連續影像數據V1中(S710:參照圖15)。從而,當該「再生開始鍵EK」被選擇時,控制裝置150就從在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事件發生時刻,亦即商品A通過入口306的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1的影像G1再生顯示於圖3所示的選擇影像顯示部410。
(商品A初次被搬入商品棚) 其次,當商品A在4時被收納於商品棚時,設置在商品棚(管理位置302)的附近之第1資訊讀取部122就從裝設於商品A的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圖7之S608判斷為YES)。如此進行時,控制裝置150就參照在記憶裝置140所記憶的時刻記錄表T(參照圖5)就將在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位中之商品棚搬入時刻502欄位判斷為未記入時刻 (在S610判斷為NO:參照圖7)。
然後,控制裝置150執行如圖10所示之商品棚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20,在時刻記錄表T中記錄商品棚搬入時刻(4時) (S724),並且將事件名「在商品棚偵測商品A」及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顯示於事件表單EL (S728:參照圖16)。更進一步地,控制裝置150將該事件名「在商品棚偵測商品A」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商品棚(管理位置302)的連續影像數據V2(S730:參照圖15)。藉此,當該「再生開始鍵EK」被選擇時,控制裝置150就從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之事件發生時刻,亦即商品A被搬入商品棚(管理位置302)中之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2的影像G2再生顯示於選擇影像顯示部410(參照圖16)。
(商品B通過入口306並且商品棚初次被搬入) 當商品B通過入口306並且被搬入商品棚時,也是與商品A的情況同樣地將各時刻記錄於時刻記錄表T中,並且亦將事件名及事件發生時刻顯示於事件表單EL。又,將事件名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連續影像數據V1及V2 (參照圖15及圖16)。
(商品A自商品棚被搬出) 在商品棚(管理位置302)中,當第1資訊讀取部122定期地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成為:在該第1資訊讀取部122無法讀取時(圖7之S612判斷為YES),則控制裝置150就參照在記憶裝置140所記憶的時刻記錄表T,將在與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位中之商品棚搬出時刻504欄位中判斷為未記入時刻(在S614判斷為NO)。
然後,控制裝置150就執行商品棚搬出處理日常程序(S760),在時刻記錄表T中記錄商品棚搬出時刻(15時),並且如圖16所示,將事件名「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及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顯示於事件表單EL中(S768:參照圖3)。更進一步地,控制裝置150將該事件名「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在:商品棚(管理位置302)的連續影像數據V2(S770:參照圖15)。藉此,當該「再生開始鍵EK」被選擇時,控制裝置150就如圖16所示,自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未能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事件發生時刻,亦即從商品A自商品棚(管理位置302)被搬出的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2的影像G2再生顯示於選擇影像顯示部410。
(商品A發生「缺漏事件」) 從判斷商品A為自商品棚搬出時起到經過預定時間為止(圖8中之S616判斷為NO),即使是在第1資訊讀取部122不能夠讀取該個體識別資訊I,控制裝置150也不進行特別的動作。另一方面,當已經過了該預定時間之時(S616判斷為YES),則控制裝置150就參照在記憶裝置140所記憶的時刻記錄表T,將在與該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位中之出口偵測時刻506欄位中判斷為未記入時刻 (在S618判斷為NO)。
如此進行時,控制裝置150執行缺漏處理日常程序(S780)並將事件名「商品A缺漏」及事件發生時刻顯示於事件表單EL (S784:參照圖16)。更進一步地,控制裝置150將事件名「商品A缺漏」放大而引人注意之類的警報K顯示在管理畫面400上(S784)。又,與此同時地,從接近與「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2之影像G2再生顯示於選擇影像顯示部410。
另外,在S616中之預定時間經過以前商品A通過出口308的情況下,因為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為從裝設於商品A的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將事件發生時刻記錄為時刻記錄表T的出口偵測時刻506,所以S618之判斷就成為NO而就沒有發生「缺漏」事件。
(商品B初次通過出口308) 當商品B在22時通過出口308時,設置在出口308的附近之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就從商品B上所裝設的資訊記憶部110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 (圖7中之S604判斷為YES)。如此進行時,控制裝置150就參照時刻記錄表T而將與所讀取的個體識別資訊I相對應之ID的行位中之出口偵測時刻506欄位判斷為未記入時刻(在S606判斷為NO)。
然後,控制裝置150執行出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40而在時刻記錄表T中記錄出口偵測時刻(22時)(S744:參照圖15),並且將事件名「在出口偵測商品B」及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顯示於事件表單EL(S748:參照圖3)。更進一步地,控制裝置150為如圖15所示而將該事件名「在出口偵測商品B」及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出口308的連續影像數據V3(S750)。藉此,當選擇該「再生開始鍵EK」時,控制裝置150係從在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的事件發生時刻,亦即商品B通過出口308的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3的影像G3再生顯示於選擇影像顯示部410。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1) 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管理系統100係預先與事件之發生無關地對於連續攝影管理位置302等而生成的連續影像數據V,設定與所發生的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因此,與當事件發生之時攝影管理位置302等而生成多數個經細切分格的影像數據之習用的管理系統相比較之下,就能夠更簡便地將所需要的記憶容量抑制成少量。
更進一步而言,依據該管理系統100,即使事件數變多也只是對於影像數據的再生開始時刻之設定數量變多而已,在與影像數據的數據量相比較之時,因設定數量之增加所引起的數據量之增加是幾乎不成為問題的。因此,藉由決定預設何種類的影像數據應保存如何的長時間之規格,就能夠以良好精度來決定系統所需要的記憶容量。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2) 又,在管理系統100中,由於是將與所發生的事件相對應之「事件名」及「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而顯示於顯示裝置160的管理畫面400,接受使用者之該「再生開始鍵EK」的選擇,自與所選擇的「再生開始鍵EK」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起將影像G而再生於顯示畫面上,所以使用者只要選擇事件就能夠自與所想要確認的經連續攝影而得的影像G之事件相對應之時刻來進行再生。從而,商品等之管理對象200的管理及確認就能夠容易地進行了。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3) 又,在管理系統100中,藉由對於管理區域300(例如,倉庫)中之所謂的管理位置302(例如,商品棚)及出入口304之複數個位置,使用複數台攝影機132、134、136連續攝影而生成複數個連續影像數據V1、V2、V3,在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設定「事件名」與「再生開始時刻」,並且將相對應之「再生開始鍵EK」顯示於管理畫面400。藉此,就能夠容易地將使用者所選擇的事件顯示為最容易掌握的連續影像數據V1、V2、V3之影像。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4) 又,在管理系統100中,由於在管理位置302(商品棚)不能夠讀取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情況(在S608判斷為NO)也視為事件而加以處理,因而能夠偵測從管理位置302(商品棚)取出管理對象200(商品)的時刻,並將該時刻視為再生開始時刻而再生影像G。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5) 又,在管理系統100中,由於連續攝影管理位置302及出入口304,因而不只是管理位置302而且管理區域300中,管理對象200出入之狀況也均能夠容易地確認。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6) 更且,在管理系統100中,由於是將出入口304劃分為入口306與出口308,並在彼等之兩者的附近設置資訊讀取部124、126,所以能夠明確地分別掌握進入管理區域300的管理對象200、及由管理區域300退出的管理對象200,而且即使是在處理出入管理區域300的眾多管理對象200之情況下,亦能夠提供順暢地管理該管理對象200之出入的管理系統100。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7) 又,在管理系統100中,由於是將RFID標籤當做記憶個體識別資訊I之資訊記憶部110使用,所以能夠自動地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並且能夠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系統100的特徴8) 又,在管理系統100中,控制裝置150為將「商品A缺漏」的警報K顯示於管理畫面400,並且同時地自接近與「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2的影像G2再生顯示於選擇影像顯示部410。一般而言,知道發生「缺漏」事件的使用者通常會確認:是誰將該商品從商品棚攜出。從而,依據該變形例,知道「缺漏」事件的使用者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操作亦能夠確認接近與「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事件相對應之影像G2。
(攝影裝置130執行的程式) 在攝影裝置130中係執行一種程式,其特徵係在於:至少包括對於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讀取在資訊記憶部110所記憶的管理對象20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範圍,進行連續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V的步驟;在連續影像數據V中設定有:與發生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之事件的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
亦即,攝影裝置130係一種至少對於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讀取在資訊記憶部110所記憶的管理對象20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範圍,進行連續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V之設備;其特徵在於:在連續影像數據V中設定有:與發生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之事件的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
又,在攝影裝置130中係執行一種至少對於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110所記憶的管理對象20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範圍,進行連續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V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連續影像數據V中設定有:與發生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之事件的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
(控制裝置150執行的程式) 在伺服器174的控制裝置150中係執行一種程式,其係包括:將至少對於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110所記憶的管理對象20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範圍,進行連續攝影而得的連續影像數據V記憶在記憶裝置之步驟;取得與發生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之事件的事件發生時刻之步驟;以及將與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連續影像數據V之步驟。
(PC側控制裝置152執行程式) 在PC172的PC側控制裝置152中係執行一種程式,其係包括:將基於至少在資訊讀取裝置120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110所記憶的管理對象200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範圍進行連續攝影而得的連續影像數據V,即基於設定有與發生個體識別資訊I有關之事件的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的連續影像數據V之影像,顯示在顯示裝置160之步驟。
(變形例A)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是經由使用者選擇在管理畫面400被顯示的「再生開始鍵EK」而再生與該「再生開始鍵EK」相對應之事件的影像G;然而取而代之,即便是使用者不選擇「再生開始鍵EK」,例如,控制裝置150亦能夠自動地再生:接近所發生的事件之影像G。又,也可以將在藉由使用者對於「再生開始鍵EK」之選擇而再生相對應的事件之影像G的情況、以及自動地再生該影像G的情況一起組合。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控制裝置150將「商品A缺漏」的警報K顯示於管理畫面400,並且同時地從接近與「自商品棚搬出商品A」事件相對應之再生開始時刻起,將連續影像數據V2的影像G2再生顯示於選擇影像顯示部410。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只有發出「商品A缺漏」的警報而卻不自動再生影像G2。
(變形例B) 個體識別資訊I不是限定於在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者而已,例如,控制裝置150也可以基於個體識別資訊I,而將資訊記憶部110的數量、資訊記憶部110的種類、資訊讀取裝置120最初讀到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時刻、或者資訊讀取裝置120最後讀到特定的個體識別資訊I之時刻記憶於記憶裝置140。
(變形例C) 在說明上述實施形態的圖2中,入口306及出口308雖然是描繪成大型的「闡門」;然而入口306及出口308的態樣當然是不限定於此而已;也可以是例如只單純地在通路上設置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6、與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128。又,也可以不設定入口306及出口308,而是設定兩者皆能夠讓管理對象200出入的第1出入口及第2出入口,並分別地配設個別的資訊讀取裝置120。藉此,能夠讓管理對象200更順暢地移動。
(變形例D)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在管理畫面400顯示的「事件名」與「事件發生時刻」視為「再生開始鍵EK」來使用,然而取代之、或者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再生開始鍵EK」。更進一步而言,「再生開始鍵EK」不一定要設置於管理畫面400上,也可以在另外設置的硬體上配設「再生開始鍵EK」(或按鈕)。
(變形例E)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將3台攝影機132、134、136做為攝影裝置130來使用,又將3台資訊讀取部122、124、126做為資訊讀取裝置120來使用;然而攝影裝置130及資訊讀取裝置120之台數當然是不限定於此等而已。例如,如圖17所示,在具有比較狹窄且1個出入口310之類的管理區域300的情況下,也可以是將管理位置302與出入口310一起整合而以1台攝影機138攝影,而在出入口310的附近只設置1台資訊讀取部129。
在如圖17所示的情況下,攝影機138連續攝影而生成1個連續影像數據V4。因此,在該連續影像數據V4所設定的事件名及事件發生時刻就成為如圖18所示者。又,對於處理流程也是如圖19及圖20所示,最初先判斷「在出入口310是否讀取個體識別資訊I」(S650),當該判斷為YES時,則發生「在出入口偵測商品」事件,進而執行:在時刻記錄表T的出入口偵測時刻508記錄事件發生時刻之出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90。另外,出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90基本上係與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00:參照圖9)相同,只是將「入口偵測時刻」改變為「出入口偵測時刻」而已。
(變形例F) 雖然已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敘述了,然而,管理系統100之處理也可以是以PC172內之與網路裝置170相接續的PC側控制裝置152來執行,也可以是在伺服器174內之與網路裝置170相接續的控制裝置150來執行。又,在PC172內之PC側控制裝置152也可以是使用在伺服器174內之記憶裝置140來進行管理系統100之處理;相反地,在伺服器174內之控制裝置150也可以是使用在PC172內之PC側記憶裝置142來進行管理系統100之處理。更進一步而言,也可以使用與網路裝置170相接續的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來進行管理系統100之處理。
(變形例G)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將本發明所適用的管理系統100使用於在庫管理的例子,然而管理系統100的使用對象當然是不限定於「物」而已,亦能夠使用於例如「人」之管理。例如,在將管理系統100使用於入退室管理的情況下,管理區域300為辦公室、工廠、學校;管理位置302為桌子、作業場所、教室。又,也能夠例如以作業員為管理對象200,偵測該作業員通過:出入口304等之個體識別資訊I的資訊讀取裝置120之附近、或攝影裝置130能夠攝影的場所之時刻等,藉以管理作業員的行動等之管理系統100。
(變形例H) 代替上述實施形態,對於管理對象200的進入時或退出時之檢査(例如,管理對象200的數量及是否可以毫無問題地移動之檢査),亦能夠適合使用管理系統100。例如,在實施檢査之場所的附近設置資訊讀取裝置120,並且以攝影機對該場所進行攝影。又,以資訊讀取裝置120讀取進入或退出之管理對象200的個體識別資訊I並且實施檢査,並將進行該檢査的時點設定為事件發生時刻。藉此,以PC172來確認:自對於各個管理對象200之每一個實施檢査的時點起之連續影像,並進行適切的檢査。
(變形例I)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是例示了將管理對象200之搬入與搬出、缺漏等視為事件的例子,然而事件當然不限定此等而已;例如,也可以是管理對象200之置放場所出現錯誤的情況、或特定的種類之管理對象200的數量小於一定值之情況等,亦能夠因應管理系統100的內容與適用場所等而適當地設定。
(變形例J) 又,也想要將用以告知:管理對象200為從退出或進入的時刻起經過預定時間一直存在於棚等之預定場所的通知,顯示在PC172的顯示裝置160。例如,在對於當做商品的管理對象200設有廢棄期限等之情況下,能夠藉由偵測從進入時起之經過時間,並告知:經過預先設定的期間(廢棄期限或自廢棄期限起1個月前等)之時點來防止忘記廢棄等。
此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之全部各點僅為例示而已,當然不應視為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不是上述之說明而是顯示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並包括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範圍內之全部變更。
100‧‧‧管理系統
110‧‧‧資訊記憶部
120‧‧‧資訊讀取裝置
122‧‧‧第1資訊讀取部
124‧‧‧第2資訊讀取部
126‧‧‧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
128‧‧‧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
129‧‧‧資訊讀取部
130‧‧‧攝影裝置
132、134、136、138‧‧‧攝影機
140‧‧‧記憶裝置
142‧‧‧PC側記憶裝置
150‧‧‧控制裝置
152‧‧‧PC側控制裝置
160‧‧‧顯示裝置
170‧‧‧網路裝置
172‧‧‧PC
174‧‧‧伺服器
176‧‧‧通信手段
177‧‧‧PC側通信手段
178‧‧‧計時器
179‧‧‧PC側計時器
200‧‧‧管理對象
300‧‧‧管理區域
302‧‧‧管理位置
304‧‧‧出入口
306‧‧‧入口
308‧‧‧出口
310‧‧‧出入口
400‧‧‧管理畫面
402、404、406‧‧‧攝影機影像顯示部
408‧‧‧表單顯示部
410‧‧‧選擇影像顯示部
500‧‧‧入口偵測時刻
502‧‧‧商品棚搬入時間
504‧‧‧商品棚搬出時間
506‧‧‧出口偵測時間
508‧‧‧出入口偵測時刻
800‧‧‧個體識別資訊接收部
802‧‧‧連續影像數據接收部
804‧‧‧時刻記錄表處理部
806‧‧‧現在時刻取得部
808‧‧‧再生開始時刻決定部
810‧‧‧管理畫面顯示部
812‧‧‧時刻設定部
814‧‧‧缺漏事件發生判斷部
I‧‧‧(資訊記憶部所保有的)個體識別資訊
V1‧‧‧影像數據
V2‧‧‧影像數據
V3‧‧‧影像數據
V‧‧‧連續影像數據
G1‧‧‧影像
G2‧‧‧影像
G3‧‧‧影像
G‧‧‧影像
EL‧‧‧事件表單
SL‧‧‧在庫表單
PL‧‧‧商品資訊表單
T‧‧‧時刻記錄表
K‧‧‧警報
EK‧‧‧再生開始鍵
圖1係顯示本發明所適用的管理系統100之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2係顯示管理區域300的構成例之圖。 圖3係顯示管理畫面400的實例之圖。 圖4係顯示管理畫面400的實例之圖。 圖5係顯示時刻記錄表T的一例之圖。 圖6係顯示以管理系統100處理之功能方塊圖的實例之圖。 圖7係顯示以管理系統100處理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8係顯示以管理系統100處理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9係顯示入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routine)S700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10係顯示商品棚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20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11係顯示出口偵測處理日常程序S740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12係顯示商品棚搬出處理日常程序S760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13係顯示缺漏處理日常程序S780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14係說明使用管理系統100的實例之圖。 圖15係說明影像數據的設定之圖。 圖16係顯示管理畫面400的實例之圖。 圖17係顯示管理區域300的構成之其他的實例之圖。 圖18係說明影像數據的設定之圖。 圖19係顯示以管理系統100處理之其他的實例之流程圖。 圖20係顯示以管理系統100處理之其他的實例之流程圖。
100‧‧‧管理系統
110‧‧‧資訊記憶部
120‧‧‧資訊讀取裝置
122‧‧‧第1資訊讀取部
124‧‧‧第2資訊讀取部
126‧‧‧入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
128‧‧‧出口側第2資訊讀取部
130‧‧‧攝影裝置
132、134、136‧‧‧攝影機
140‧‧‧記憶裝置
142‧‧‧PC側記憶裝置
150‧‧‧控制裝置
152‧‧‧PC側控制裝置
160‧‧‧顯示裝置
170‧‧‧網路裝置
172‧‧‧PC
174‧‧‧伺服器
176‧‧‧通信手段
177‧‧‧PC側通信手段
178‧‧‧計時器
179‧‧‧PC側計時器
200‧‧‧管理對象
400‧‧‧管理畫面
V1‧‧‧影像數據
V2‧‧‧影像數據
V3‧‧‧影像數據
V‧‧‧連續影像數據
G1‧‧‧影像
G2‧‧‧影像
G3‧‧‧影像

Claims (17)

  1. 一種管理系統,其係具備: 資訊記憶部,其用於記憶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 資訊讀取裝置,其用於讀取:來自位於預定距離內之前述資訊記憶部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 攝影裝置,其為對於至少前述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自前述資訊記憶部讀取前述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生成連續影像數據; 記憶裝置,其用於記憶前述連續影像數據; 控制裝置,其用於取得前述資訊讀取裝置所讀取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並將與前述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前述連續影像數據中; 顯示裝置,其能夠基於前述連續影像數據而顯示影像。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控制裝置係使與前述事件相對應的再生開始鍵顯示於前述顯示裝置; 接收前述再生開始鍵之選擇,自與被選擇的前述再生開始鍵相對應的前述再生開始時刻起,基於前述連續影像數據,使影像再生於前述顯示裝置。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攝影裝置係具有複數個攝影機; 複數個前述攝影機所攝影的複數個前述連續影像數據係被分別記憶於前述記憶裝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控制裝置係基於前述個體識別資訊,將前述資訊記憶部的數量、種類、前述資訊讀取裝置最初讀取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之時刻、及前述資訊讀取裝置最後讀取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之時間中之至少1個記憶於前述記憶裝置。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事件係包括:前述資訊讀取裝置讀取特定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之情況。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事件係包括:已讀取特定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之前述資訊讀取裝置為不能夠讀取相同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之情況。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資訊記憶部係裝設於管理區域所管理的前述管理對象; 前述管理區域係具有: 設定於前述管理區域內的管理位置、與 出入前述管理區域的前述管理對象通過的出入口; 前述攝影裝置係用於連續攝影前述管理區域、及前述出入口。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資訊讀取裝置係具備: 第1資訊讀取部,其用於讀取:來自位於前述管理位置的前述資訊記憶部之前述個體識別資訊;及 第2資訊讀取部,其用於讀取:來自位於前述出入口的前述資訊記憶部之前述個體識別資訊; 前述事件係包括:在前述第1資訊讀取部及前述第2資訊讀取部分別讀取特定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之後,在前述第1資訊讀取部及前述第2資訊讀取部不能讀取預定時間以上、特定的前述個體識別資訊的情況。
  9. 如請求項7或8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出入口係具有: 進入前述管理區域的前述管理對象通過之入口、及 自前述管理區域退出的前述管理對象通過之不同於前述入口的出口; 前述入口及前述出口係分別配設有其他的前述資訊讀取裝置。
  10. 如請求項7或8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出入口係具有: 出入前述管理區域的前述管理對象通過之第1出入口、及 出入前述管理區域的前述管理對象通過之不同於前述第1出入口之第2出入口; 前述第1出入口及前述第2出入口係分別配設有其他的前述資訊讀取裝置。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資訊記憶部係RFID標籤; 前述資訊讀取裝置係RFID讀取器。
  12. 一種伺服器,其係具備: 連續影像數據,其為由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以及 記憶裝置,其用於記憶: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 該伺服器之特徵係在於:在前述連續影像數據中係設定有與前述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
  13. 一種伺服器,其特徵係在於該伺服器具備: 記憶裝置,其為用於記憶:由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的在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以及 控制裝置,其為用於取得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並將與前述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前述連續影像數據。
  14. 一種管理裝置,其係具備: 顯示裝置,其為用於顯示連續影像數據之影像; 該連續影像數據係由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且設定有與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前述連續影像數據。
  15. 一種管理裝置,其係具備: 顯示裝置;以及 控制裝置,其為用於將影像顯示在前述顯示裝置,該影像係基於對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之連續影像數據、且設定有與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前述連續影像數據而形成之影像。
  16. 一種管理方法,其係: 將連續影像數據記憶在記憶裝置,該連續影像數據為由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在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 取得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 將與前述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設定於前述連續影像數據。
  17. 一種管理方法,其係將基於連續影像數據之影像顯示在顯示裝置; 前述連續影像數據係由對於至少資訊讀取裝置能夠讀取資訊記憶部所記憶的管理對象之個體識別資訊的範圍實施連續攝影而得、且設定有:與前述個體識別資訊有關的事件發生之事件發生時刻相對應的再生開始時刻之連續影像數據。
TW105105337A 2015-02-24 2016-02-24 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TWI706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4434 2015-02-24
JP??2015-034434 2015-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5202A true TW201635202A (zh) 2016-10-01
TWI706338B TWI706338B (zh) 2020-10-01

Family

ID=56788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5337A TWI706338B (zh) 2015-02-24 2016-02-24 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354506B2 (zh)
EP (1) EP3264751A4 (zh)
JP (1) JP6755853B2 (zh)
KR (1) KR20170125346A (zh)
CN (1) CN107409195A (zh)
TW (1) TWI706338B (zh)
WO (1) WO201613674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8912B2 (en) 2000-10-24 2011-01-11 Objectvideo, Inc.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employing video primitives
AU2002341273A1 (en) * 2002-10-11 2004-05-04 Geza Nemes Security system and proces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 of people and goods
JP2004266623A (ja) * 2003-03-03 2004-09-24 Ffc:Kk 監視カメラ管理システム
JP2004312511A (ja) 2003-04-09 2004-11-0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映像編集システム,園児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福祉施設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記念ビデオ作成システム,行動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映像編集方法
US20060001537A1 (en) * 2003-11-20 2006-01-05 Blake Wilbert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access to security event information
US20050110634A1 (en) 2003-11-20 2005-05-26 Salcedo David M. Portable security platform
CN1694531A (zh) * 2004-02-11 2005-11-09 传感电子公司 用于远程访问安全事件信息的系统和方法
US9621749B2 (en) * 2005-06-02 2017-04-11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Capturing selected image objects
JP4735172B2 (ja) * 2005-10-06 2011-07-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生産管理装置、生産管理方法、生産管理プログラム、生産管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および生産システム
CN100547604C (zh) * 2006-03-27 2009-10-07 李克 带有电子标签录像的物流查询系统
CN1889097B (zh) * 2006-03-27 2010-05-12 李克 带有电子标签录像的防伪查验系统和方法
JP2008078954A (ja) * 2006-09-21 2008-04-03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画像管理システム
JP4933354B2 (ja) * 2007-06-08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09093558A (ja) 2007-10-11 2009-04-30 Toray International Inc 入退域管理システム
US20100127922A1 (en) * 2008-11-21 2010-05-27 Emerson Electric Co. System for sharing video captured at jobsite
JP2010130577A (ja) * 2008-11-28 2010-06-10 Fujitsu Ten Ltd 常時記録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523122B2 (ja) * 2009-03-16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管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598074A (zh) * 2009-09-01 2012-07-18 德马荷工业相机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系统
JP5570176B2 (ja) * 2009-10-19 2014-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CN102055958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南京理工大学 发电厂灰库粉煤灰发货过程的图像监控方法和系统
CN103502986B (zh) * 2011-03-07 2015-04-29 科宝2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从事件或地理位置处的图像提供者进行分析数据采集的系统及方法
US20130039634A1 (en) * 2011-08-12 2013-02-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creating an intelligent video clip for improved investigations in video surveillance
CN103020624B (zh) * 2011-09-23 2015-12-02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车道监控视频智能标记、检索回放方法及其装置
JP5903557B2 (ja) * 2011-12-27 2016-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CN103294829B (zh) * 2013-06-26 2017-05-03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实现轻量化视频结构化描述的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64751A4 (en) 2018-03-28
JP6755853B2 (ja) 2020-09-16
TWI706338B (zh) 2020-10-01
US10614690B2 (en) 2020-04-07
KR20170125346A (ko) 2017-11-14
US20180047270A1 (en) 2018-02-15
US20190311593A1 (en) 2019-10-10
CN107409195A (zh) 2017-11-28
JPWO2016136748A1 (ja) 2017-12-28
EP3264751A1 (en) 2018-01-03
WO2016136748A1 (ja) 2016-09-01
US10354506B2 (en)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29077A (en) Tagging and path reconstruction method utilizing uniqu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ystem thereof
JP2004094353A (ja) Pda/携帯電話画面多重一次元バーコードの読み取りを基礎とする身分識別システム
CN103888658A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记录介质
CN105659279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CN109325731B (zh) 智慧型规范化执法办案中心管理系统
JP6849234B2 (ja) セルフpos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2203770A (ja) 作業分析システム
CN108922028A (zh) 自动售卖设备、自动售卖设备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US11080977B2 (en) Management system, server, management device, and management method
TW201635202A (zh) 管理系統、伺服器、管理裝置、及管理方法
JP2001167306A (ja) Icカード管理システム
JP6906578B2 (ja) 商品購入分析支援システム
CN114037940A (zh) 目标商品的轨迹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77310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22012399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44016B2 (ja) 作業管理装置、作業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管理方法
JP2021026724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と情報処理装置と情報処理方法と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343823B2 (ja) メモ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メモ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128903A (ja) 自動販売機
CN116188578A (zh) 一种轨迹的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280339A (zh) 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及程序
JP2023050826A (ja)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23101327A (ja) 店舗運営支援システム及び店舗運営支援方法
JP2012004754A (ja) カメラ切換装置、カメラ切換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切換方法
JP2022011704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