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5172A - 按摩機 - Google Patents

按摩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5172A
TW201615172A TW104116021A TW104116021A TW201615172A TW 201615172 A TW201615172 A TW 201615172A TW 104116021 A TW104116021 A TW 104116021A TW 104116021 A TW104116021 A TW 104116021A TW 201615172 A TW201615172 A TW 2016151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mechanisms
treatment
massage mechanism
drive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6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4838B (zh
Inventor
Nichimu Inada
Nagatoshi Harada
Yoshiyuki Hamada
Original Assignee
Family Inad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mily Inada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mily Inada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15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5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4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4838B/zh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升由按摩機產生的按摩之體感。按摩機1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34、54之複數個按摩機構31、51。該按摩機1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31、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51作為按摩機構31、51,且具有對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23。控制機構23對進退驅動部15、16進行控制,以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錯開時間地頂出或後退。

Description

按摩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摩機。
先前,已知有如下按摩裝置,其於靠背部設置有相對設置於上側之上部單元、與相對設置於下側之下部單元。上部單元具備肩用單元與肩胛骨用單元,下部單元具備脊背用單元與腰部用單元。又,肩用單元係以藉由空氣袋之膨脹而使施療部件下壓肩部之方式進行按摩,肩胛骨用單元係以藉由空氣袋之膨脹而使施療部件上推肩胛骨部之方式進行按摩,因此,能夠利用肩用單元的施療部件與肩胛骨用單元的施療部件,產生對肩部或肩胛骨部進行擠壓之按摩效果(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09961號公報
然而,對於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按摩裝置之按摩單調,例如觀察上部單元,配置於上側之肩用單元與配置於下側之肩胛骨單元不改變相對位置地擠壓被施療部。因此,本發明係為了消除上述問題而成之發明,其目的在於提升由按摩機產生的按摩之體感。
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與進退驅動部,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錯開時間地頂出或後退。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使各自能夠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之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錯開時間地頂出或後退,因此,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使用雙手進行按摩之具有臨場感的體感。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與進退驅動部,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 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以互不相同之速度頂出或後退。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使各自能夠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之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以互不相同之速度頂出或後退,因此,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使用雙手進行按摩之具有臨場感的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頂出之後,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頂出。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將左手與右手依序推壓至被施療部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後退之後,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後退。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按摩師依序鬆開由左手進行之按摩與由右手進行之按摩的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同步地後退。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交替地切換左手與右手來進行按摩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在左右方向上之位置不同,且 使上述第1或第2按摩機構的一個上述施療部件自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狀態起後退。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使用雙手的大拇指與其他手指進行按摩的具有臨場感之體感。又,被施療部強力地抵接於已頂出之狀態下的施療部件,從而能夠獲得宛如受到指壓之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在已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頂出之狀態下,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反復地頂出及後退。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將一隻手放置於被施療部,且利用另一隻手反復進行指壓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及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上述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或後退、與上述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揉捏動作或上述敲打動作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一面變更力度,一面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較佳為,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及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上述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或後退、與使上述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成對之施療部件接近之動作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對被施療部進行捏推或對被施療部進行捏拉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較佳為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及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以使上述一個按摩機構的頂出與上升或下降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對被施療部進行上推或下壓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與進退驅動部,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於將上述第1按摩機構配置於肩部,且將上述第2按摩機構配置於腰部之狀態下,使上述第2按摩機構之上述施療部件頂出。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使上半身後仰而使第1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強力地抵接於肩部。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 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及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以使一個按摩機構進行上述揉捏動作或上述敲打動作,且使另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或下降。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用另一隻手對身體進行搓揉或拉伸,且用一隻手對被施療部進行揉捏或敲打之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及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而夾持被施療部之狀態下,使另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或下降。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在用一隻手固定身體後之狀態下,用另一隻手對被施療部進行搓揉或拉伸的具有臨場感之體感。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 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使得在將上述第1按摩機構配置於肩部之狀態下,使上述第2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使第1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強力地抵接於肩部。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進退驅動部,該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升降馬達及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沿著身高方向彼此朝向接近方向的移動、與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一面拉伸背部肌肉,一面使上半身後仰。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 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進退驅動部,該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升降馬達及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沿著身高方向彼此朝向分離方向的移動、與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一面使上半身後仰,一面進行拉伸。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於使用者所倚靠之靠背部,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一個按摩機構進行上述揉捏動作、或因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而引起之夾持,與此同時,使另一個按摩機構進行包含上述敲打動作之動作。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產生宛如由兩名以上的按摩師對上半身進行不同種類的按摩之體感。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 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以互不相同之速度進行上述揉捏動作。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於藉由第1及第2按摩機構而連續地進行揉捏動作之情形時,能夠使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與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所進行之上下方向之揉捏動作隨著時間經過而發生變化,從而按摩效果提高。
又,較佳為,於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或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在身高方向接近之狀態下,藉由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進行上述揉捏動作。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進一步感受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與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所進行之上下方向之揉捏動作。
又,本發明係一種按摩機,其具有使用者所落座之座部、及可後仰地設置於上述座部的後部且供使用者倚靠之靠背部,且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與上述靠背部之後仰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控制機構進行如下動作,該 動作使藉由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對頸部進行揉捏之動作、藉由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對腰部進行按壓之動作、及使上述靠背部向後方後仰之動作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因保持頸部,隨著靠背部後仰而產生的上半身相對於靠背部之位置偏移受到抑制,從而能夠有效果地使上半身後仰。
又,較佳為具有腳座,該腳座可上下搖動地設置於上述座部的前部且支持使用者的下肢;上述腳座具有按壓或保持使用者的下肢之第1按壓保持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使藉由上述第1按壓保持機構而保持下肢之動作、及使上述腳座下降之動作與上述已同步之動作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有效果地對全身進行牽拉。
較佳為具有按壓或保持使用者的上臂或肩部之第2按壓保持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使藉由上述第2按壓保持機構而保持上臂或肩部之動作與上述已同步之動作同步。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因保持上臂或肩部,隨著靠背部後仰而產生的上半身相對於靠背部之位置偏移受到抑制,從而能夠有效果地使上半身後仰。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升按摩之體感。
1‧‧‧按摩機
2‧‧‧座部
3‧‧‧靠背部
8‧‧‧第1按摩單元(按摩單元)
9‧‧‧第2按摩單元(按摩單元)
10‧‧‧氣室(第2按壓保持機構)
13‧‧‧氣室(第1按壓保持機構)
15‧‧‧進退氣室(進退驅動部)
16‧‧‧進退氣室(進退驅動部)
23‧‧‧控制機構
30‧‧‧本體框架
30b‧‧‧側壁
31‧‧‧第1按摩機構(按摩機構)
32‧‧‧支持框架
33‧‧‧連桿
33a‧‧‧第1連桿部
33b‧‧‧第2連桿部
34‧‧‧施療部件
35‧‧‧升降馬達
36‧‧‧升降軸
40‧‧‧臂部
43‧‧‧按摩馬達(按摩驅動部)
48‧‧‧加強部
50‧‧‧本體框架
50b‧‧‧側壁
51‧‧‧第2按摩機構(按摩機構)
52‧‧‧支持框架
53‧‧‧連桿
53a‧‧‧第1連桿部
53b‧‧‧第2連桿部
54‧‧‧施療部件
55‧‧‧升降馬達
56‧‧‧升降軸
63‧‧‧按摩馬達(按摩驅動部)
68‧‧‧加強部
70‧‧‧感測器
71‧‧‧第1感測器部
72‧‧‧第2感測器部
77‧‧‧升降感測器(第3感測器部)
78‧‧‧升降感測器(第4感測器部)
80‧‧‧感測器
90‧‧‧臂部
91‧‧‧施療部件
91a‧‧‧上施療部件
91b‧‧‧下施療部件
93‧‧‧連桿
93a‧‧‧第1連桿部
93b‧‧‧第2連桿部
100‧‧‧按摩單元
200‧‧‧第1按摩機構(按摩機構)
D1‧‧‧於揉捏動作中最接近時的成對的施療部件之相隔距離
D2‧‧‧於揉捏動作中最接近時的成對的施療部件之相隔距離
H1‧‧‧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
H2‧‧‧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
W1‧‧‧揉捏動作中的左右方向上之施療部件之動作範圍
W2‧‧‧揉捏動作中的左右方向上之施療部件之動作範圍
圖1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按摩機之立體圖。
圖2係按摩機之功能方塊圖。
圖3係靠背部之正視圖。
圖4係第1按摩單元之立體圖。
圖5係省略構件的一部分後之第1按摩單元之立體圖。
圖6係第1按摩單元之正視圖。
圖7係第1按摩單元之側視圖,其表示第1按摩機構已後退之狀態。
圖8係第1按摩單元之側視圖,其表示第1按摩機構已頂出之狀態。
圖9係揉捏軸與敲打軸之正視圖。
圖10係第2按摩單元之立體圖。
圖11係省略構件的一部分後之第2按摩單元之立體圖。
圖12係第2按摩單元之正視圖。
圖13係第2按摩單元之側面,其表示第2按摩機構已後退之狀態。
圖14係第2按摩單元之側面,其表示第2按摩機構已頂出之狀態。
圖15係第2按摩單元之臂部之立體圖。
圖16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
圖17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
圖18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
圖19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
圖20係動作1之流程圖。
圖21係動作1之說明圖。
圖22係動作2及動作3之流程圖。
圖23係動作2及動作3之說明圖。
圖24係動作4之說明圖。
圖25係動作5之說明圖。
圖26係動作6之說明圖。
圖27係動作7之說明圖。
圖28係動作8之說明圖。
圖29係動作9及動作10之流程圖。
圖30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單元之正視圖。
圖31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機構之正視圖。
圖32係其他實施形態之連桿之說明圖。
圖33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感測器之說明圖。
圖34係動作11之流程圖。
圖35係動作A之說明圖。
圖36係動作B之說明圖。
圖37係動作C之說明圖。
圖38係動作D之說明圖。
圖39係動作E之說明圖。
圖40係動作F之說明圖。
圖41係動作a之說明圖。
圖42係動作b之說明圖。
圖43係動作c之說明圖。
圖44係動作d之說明圖。
圖45係動作e之說明圖。
圖46係動作f之說明圖。
圖47係動作g之說明圖。
圖48係動作h之說明圖。
圖49係動作i之說明圖。
圖50係動作j之說明圖。
[整體構成]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按摩機1之整體構成。圖1係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按摩機1之立體圖。圖2係按摩機1之功能方塊圖。圖3係靠背部3之正視圖。再者,以下之說明中所使用之方向之概念係與落座於圖1所示之立起姿勢之按摩機1中的使用者進行觀察時的方向之概念一致,於其他情形時,適當地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按摩機1主要具有:使用者所落座之座部2;靠背部3,其可後仰地設置於座部2的後部且供使用者倚靠;腳座4,其可上下搖動地設置於座部2的後部且支持使用者的腿部及腳部;扶手部5,其設置於座部2的左右兩側且供使用者放置胳膊部;枕部6,其設置於靠背部3的上部且支持使用者的頸部;以及腳框架7,其支持座部2且設置於地面。而且,於靠背部3設置有自後方對使用者的上半身進行按摩且沿著身高方向之複數按摩單元8、9。
又,於靠背部3的側部,設置有自左右方向按壓或保持上臂或肩之氣室10。於座部2,設置有自下方按壓使用者的臀部或大腿部之氣室11、與自左右方向按壓或保持臀部或大腿部之氣室12。於腳座4,設置有自左右方向按壓或保持使用者的腿部及腳部之氣室13。於扶手部5,設置有自上下按壓或保持前膊之氣室14。自設置於座部下方之包含泵及閥等 之空氣單元20(參照圖2)供給空氣或排出空氣,藉此,上述氣室10~14膨脹或收縮。
如圖1及圖2所示,靠背部3能夠藉由設置於座部2下方之致動器21,相對於座部2而沿著前後方向後仰,且能夠停止於圖1所示之立起姿勢至靠背面與地面大致水平之後仰姿勢之間的任意位置。再者,扶手部5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其與靠背部3之後仰連動地向後方移動,且與靠背部3之立起連動地向前方移動。腳座4能夠藉由設置於座部2下方之致動器22,相對於座部2而沿著上下方向搖動,且能夠停止於圖1所示之垂下姿勢至上升勢之間的任意位置,該上升姿勢係指於伸展膝部後之狀態下,支持腿部及腳部之姿勢。
如圖2所示,於座部2的下方,設置有將空氣供給至各氣室10~14及後述之進退氣室15、16或將空氣排出之包含泵及閥等之空氣單元20。空氣單元20較佳為能夠以任意之膨脹量維持各氣室10~14及進退氣室15、16,於該情形時,能夠調節各氣室10~14及進退氣室15、16之膨脹量。又,於該按摩機1中,設置有包含可程式之微電腦等之控制機構23,根據來自操作器27之使用者之指示或預定之程式,控制按摩單元8、9、空氣單元20及致動器21、22之各動作。
該控制機構23具有:主控制部24,其設置於座部2的下方,且控制按摩單元8、9、空氣單元20及致動器21、22之各動作;以及子控制部25、26,其設置於按摩單元8、9,且控制按摩單元8、9之升降。又,於控制機構23中記憶有複數種按摩模式,上述複數種按摩模式使按摩單元8、9、空氣單元20及致動器21、22中之至少任一者根據特定程式而自動地 進行動作。使用者選擇所期望之按摩模式之後,自動地進行各種動作直至經過了所設定之模式時間為止。
[靠背部的構成]
如圖1及圖3所示,靠背部3包含:背框架3a,其正視時形成為門形且包含樹脂等;導引機構3b,其對組裝於背框架3a之按摩單元8、9的升降進行導引;以及背墊3c,其配置於背框架3a的前表面側且具有緩衝性。導引機構3b沿著身高方向延伸設置,且以使上部及下部分別位於較中部更靠前方之位置的方式彎曲(參照圖21)。又,於前側形成有齒條,於後側形成有導軌。而且,複數個按摩單元8、9可升降地支持於該導引機構3b。
[按摩單元的構成]
以下,對按摩單元8、9的構成進行說明。
圖4係第1按摩單元8之立體圖。圖5係省略構件的一部分後之第1按摩單元8之立體圖。圖6係第1按摩單元8之正視圖。圖7係第1按摩單元8之側視圖,其表示第1按摩機構31已後退之狀態。圖8係第1按摩單元8之側視圖,其表示第1按摩機構31已頂出之狀態。圖9係(a)所示之揉捏軸41與(b)所示之敲打軸42之正視圖。圖10係第2按摩單元9之立體圖。圖11係省略構件的一部分後之第2按摩單元9之立體圖。圖12係第2按摩單元9之正視圖。圖13係第2按摩單元9之側面,其表示第2按摩機構51已後退之狀態。圖14係第2按摩單元9之側面,其表示第2按摩機構51已頂出之狀態。圖15係第2按摩單元9之臂部60之立體圖。
如圖3~圖15所示,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複數個按摩單元8、9。於本實施形態中,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單元8、與相對配置於 下側之第2按摩單元9設置於靠背部3。各按摩單元8、9分別主要包括:可升降地受到導引機構3b支持之本體框架30、50;具有施療部件34、54之按摩機構31、51;支持按摩機構31、51之支持框架32、52;使按摩機構31、51相對於被施療部進退之進退驅動部15、16;及連接本體框架30、50與支持框架32、52而於前後方向上搖動之連桿33、53。
以下,對上側之第1按摩單元8的構成進行詳述。
如圖4~圖8所示,本體框架30藉由後壁30a、自後壁30a的左右兩側豎立設置之側壁30b、自後壁30a的下部豎立設置之底壁30c、及自後壁30a的上部豎立設置之上壁30d而構成為前方開口之箱形。又,於本體框架30的內部上方收容有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係由用以使第1按摩單元8升降之升降馬達35、沿著左右方向延伸之升降軸36、及使升降馬達35之旋轉減速且將該旋轉傳遞至升降軸36之減速器37構成。升降軸36可旋轉地支持於兩個側壁30b。於側壁30b的上部設置有導引輥38與安裝於升降軸36之小齒輪39,於下部設置有導引輥38與小齒輪39。藉由小齒輪39與導引輥38夾持導引機構3b,驅動升降馬達35後,第1按摩單元8能夠沿著身高方向升降。於第1按摩單元8的上部配置有升降機構,因此,能夠使施療部件34接近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上施療部件54a)。
第1按摩機構31具有:左右成對之臂部40,其於前端支持施療部件34;以及驅動機構,其驅動臂部40進行按摩。該驅動機構具有:揉捏軸41,其支持臂部40,並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於左右方向上接近分離來進行揉捏動作;敲打軸42,其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交替地進退來進行敲打動作;作為按摩驅動部之按摩馬達43,其驅動揉捏軸41及敲打軸42; 以及減速器44,其使按摩馬達43之旋轉減速且將該旋轉傳遞至揉捏軸41及敲打軸42。而且,驅動機構由箱形的框架45支持。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按摩單元8的施療部件34於上下方向上單一。
如圖9(a)所示,揉捏軸41沿著左右方向延伸設置,且於左右兩側設置有相對於其軸心41b傾斜之傾斜軸41a。而且,臂部40經由軸承而可轉動地安裝於傾斜軸41a。再者,左右的傾斜軸41a並非彼此平行,而是以正視時大致呈八字之方式傾斜。又,於揉捏軸41設置有對成對的施療部件34的間隔進行檢測之寬度感測器46。如圖9(b)所示,敲打軸42沿著左右方向延伸設置,且於左右兩側設置有相對於其軸心42b偏心之偏心軸42a。又,如圖5所示,連接敲打軸42與臂部10的後部之連接構件47經由軸承而可轉動地設置於偏心軸42a。再者,左右的偏心軸42a的圍繞敲打軸42的軸心42b之相位互不相同。
揉捏軸41旋轉後,臂部40的圍繞揉捏軸41之旋轉因連接構件47而受到限制,該臂部40三維地轉動。亦即,如圖16所示,使揉捏軸41向一個方向連續地旋轉後,施療部件34描繪出至少具有左右及上下方向成分之環狀軌跡而進行動作,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34向左右方向進行動作而接近分離。如此進行揉捏動作。另一方面,敲打軸42旋轉後,藉由連接構件47之上下運動,成對之臂部40以揉捏軸41為支點而交替地進退。如此進行敲打動作。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在敲打軸42上設置離合器,且使單一之按摩馬達43正反轉,藉此,能夠切換揉捏動作/揉捏敲打動作,但亦可個別地設置按摩馬達43而獨立地進行揉捏動作與敲打動作。
支持框架32於前後方向上具有板面,於前表面側固定有框 架45,藉此支持第1按摩機構31。於本體框架30與支持框架32之間設置有作為進退驅動部之進退氣室15,該作為進退驅動部之進退氣室15因來自空氣單元20之空氣之供應及排出而膨脹收縮,使第1按摩機構31相對於被施療部進退。又,於支持框架32的側方設置有連桿33,該連桿33連接本體框架30與支持框架32且於前後方向上搖動。將連桿33配置於支持框架32的側方之理由在於:與配置於支持框架32的後方之情形相比較,能夠抑制按摩單元8之前後方向之厚度。該連桿33並排設置於前後方向,且具有相對配置於後側之第1連桿部33a、與相對配置於前側之第2連桿部33b。亦即,連桿33構成四節連桿機構。
如圖7及圖8所示,第1連桿部33a與第2連桿部33b的長度不同,具體而言,第1連桿部33a的長度被設定為短於第2連桿部33b的長度。第1連桿部33a於升降軸36附近,上部經由搖動軸A1而樞支於本體框架30的側壁30b,下部經由樞軸A2而樞支於支持框架32的上部。第2連桿部33b於升降軸36附近,上部經由搖動軸A3而樞支於本體框架30的側壁30b,下部經由樞軸A4而樞支於支持框架32的下部。再者,第1連桿部33a的搖動軸A1位於較第2連桿部33b的搖動軸A3稍靠後方之位置。而且,樞軸A2、A4嵌插於設置在側壁30b中且呈向下凸起之圓弧狀的導引部30e、30f(參照圖4),藉此,第1連桿部33a及第2連桿部33b各自之動作受到導引。又,如圖7及圖8所示,在與本體框架30連接之連接部設置有加強部48,該加強部48連接且加強第1連桿部33a與第2連桿部33b。如此,能夠藉由升降軸36及加強部48,對承受負載之連桿33的搖動軸A1、A3附近進行加強。
於第1按摩機構31已完全後退之狀態下,連桿33的與本體框架30連接之連接部位於較與支持框架32連接之連接部更靠前方之位置。亦即,第1連桿部33a的搖動軸A1位於較樞軸A2更靠前方之位置,且第2連桿部33b的搖動軸A3位於較樞軸A4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進退氣室15膨脹後,連桿33會描繪出向下凸起之圓弧狀的軌跡而搖動,故而能夠使第1按摩機構31以近乎平行於與被施療部相對向之方向的軌跡進退。又,由於採用了四節連桿機構,故而進退氣室15自第1按摩機構31完全後退之狀態起膨脹之後,第1連桿部33a會以搖動軸A1為中心而向前方搖動。然而,於較第1連桿部33a的樞軸A2更靠前下方之位置,藉由較第1連桿部33a更長之第2連桿部33b而對支持框架32進行樞支,因此,能夠抑制第1按摩機構31之搖動,且能夠使該第1按摩機構31以更近乎平行於與被施療部相對向之方向的軌跡進退。
又,第1連桿部33a與第2連桿部33b的長度不同,因此,即使於前後方向上接近地設置第1連桿部33a與第2連桿部33b,亦能夠確保第1按摩機構31之充分之頂出量,且能夠抑制第1按摩單元8之前後方向之厚度。又,配置於後側之第1連桿33a的長度相對較短,因此,能夠以第1按摩機構31完全後退之狀態為起點,於頂出開始之後,立即獲得充分之前後方向成分之移動量。又,於使第1按摩機構31頂出之過程中,第1連桿部33a自後方抵接於第2連桿部33b,藉此,於特定之前後位置,第1按摩機構31之頂出受到限制。亦即,第2連桿部33b作為擋止件而發揮功能,因此,無需另外設置擋止件而能夠削減零件數。
以下,對下側之第2按摩單元9的構成進行詳述。
如圖9~圖15所示,本體框架50藉由後壁50a、自後壁50a的左右兩側豎立設置之側壁50b、自後壁50a的下部豎立設置之底壁50c、及自後壁50a的上部豎立設置之上壁50d而構成為前方開口之箱形。又,於本體框架50的內部下方收容有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係由用以使第2按摩單元9升降之升降馬達55、沿著左右方向延伸之升降軸56、及使升降馬達55之旋轉減速且將該旋轉傳遞至升降軸56之減速器57構成。升降軸56可旋轉地支持於兩個側壁56b。於側壁56b的上部設置有導引輥58與安裝於升降軸56之小齒輪59,於下部設置有導引輥58與小齒輪59。藉由小齒輪59與導引輥58夾持導引機構3b,驅動升降馬達55後,第2按摩單元9能夠沿著身高方向升降。於第2按摩單元9的下部配置有升降機構,因此,能夠使施療部件54(上施療部件54a)接近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
第2按摩機構51具有:左右成對之臂部60,其於前端支持施療部件54;以及驅動機構,其驅動臂部60進行按摩。該驅動機構具有:揉捏軸61,其支持臂部60,並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54於左右方向上接近分離來進行揉捏動作;作為按摩驅動部之按摩馬達63,其驅動揉捏軸61;以及減速器64,其使按摩馬達63之旋轉減速且將該旋轉傳遞至揉捏軸61。而且,驅動機構由箱形的框架65支持。再者,臂部60側視時形成為ㄑ字型,且於上端設置有直徑相對較大之上施療部件54a,於下端設置有直徑相對較小之下施療部件54b。亦即,與第1按摩單元8不同,於上下方向上設置有兩個施療部件54。
如圖9(a)所示,揉捏軸61為與第1按摩機構31的揉捏軸41相同之構成,其沿著左右方向延伸設置,且於左右兩側設置有相對於其軸 心61b傾斜之傾斜軸61a。而且,臂部60經由軸承而可轉動地安裝於傾斜軸61a。再者,左右的傾斜軸61a並非彼此平行,而是以正視時大致呈八字之方式傾斜。如圖15所示,於臂部60之後方設置有連接構件67,該連接構件67於後端具有球形接頭,以連接臂部60與支持框架52。於支持框架52的前表面側設置有沿著左右方向之槽69,連接構件67的球形接頭嵌合於槽69。又,於揉捏軸61設置有對成對的施療部件54的間隔進行檢測之寬度感測器66。
揉捏軸61旋轉後,臂部60的圍繞揉捏軸61之旋轉因連接構件67而受到限制,該臂部60三維地轉動。亦即,如圖16所示,使揉捏軸61向一個方向連續地旋轉後,施療部件54描繪出至少具有左右及上下方向成分之環狀軌跡而進行動作。又,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54向左右方向進行動作,從而於上施療部件54a接近時,下施療部件54b遠離,於上施療部件54a遠離時,下施療部件54b接近。如此進行揉捏動作。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按摩機構51採用僅進行揉捏動作之構成,但亦可與第1按摩機構31同樣地,採用亦能夠進行敲打動作之構成。
支持框架52於前後方向具有板面,於前表面側固定有框架65,藉此支持第2按摩機構51。於本體框架50與支持框架52之間設置有作為進退驅動部之進退氣室16,該作為進退驅動部之進退氣室16因來自空氣單元20之空氣之供給及排出而膨脹收縮,使第2按摩機構51相對於被施療部進退。又,於支持框架52的側方設置有連桿53,該連桿53連接本體框架50與支持框架52且於前後方向上搖動。該連桿53並排設置於前後方向,且具有相對配置於後側之第1連桿部53a、與相對配置於前側之第2連 桿部53b。亦即,連桿53構成四節連桿機構。
第1連桿部52a與第2連桿部53b的長度不同,具體而言,第1連桿部53a的長度被設定為短於第2連桿部53b的長度。第1連桿部53a於升降軸56附近,下部經由搖動軸A5而樞支於本體框架50的側壁50b,上部經由樞軸A6而樞支於支持框架52的下部。第2連桿部53b於升降軸56附近,下部經由搖動軸A7而樞支於本體框架50的側壁50b,上部經由樞軸A8而樞支於支持框架52的上部。再者,第1連桿部53a的搖動軸A5位於較第2連桿部53b的搖動軸A7稍靠後方之位置。而且,樞軸A6、A8嵌合於設置在側壁50b中且呈向上凸起之圓弧狀的導引部50e、50f(參照圖10),藉此,第1連桿部53a及第2連桿部53b各自之動作受到導引。又,如圖13及圖14所示,在與本體框架50連接之連接部設置有加強部68,該加強部68連接且加強第1連桿部53a與第2連桿部53b。如此,能夠藉由升降軸56及加強部68,對承受負載之連桿53的搖動軸A5、A7附近進行加強。
於第2按摩機構51已完全後退之狀態下,連桿53的與本體框架50連接之連接部位於較與支持框架62連接之連接部更靠前方之位置。亦即,第1連桿部53a的搖動軸A5位於較樞軸A6更靠前方之位置,且第2連桿部53b的搖動軸A7位於較樞軸A8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進退氣室16膨脹後,連桿53會描繪出向上凸起之圓弧狀的軌跡而搖動,故而能夠使第2按摩機構51以近乎平行於與被施療部相對向之方向的軌跡進退。又,由於採用了四節連桿機構,故而進退氣室16自第2按摩機構51完全後退之狀態起膨脹之後,第1連桿部53a會以搖動軸A5為中心而向前方搖動。然 而,於較第1連桿部53a的樞軸A6更靠前下方之位置,藉由較第1連桿部53a更長之第2連桿部53b而對支持框架52進行樞支,因此,能夠抑制第2按摩機構51之搖動,且能夠使該第2按摩機構51以更近乎平行於與被施療部相對向之方向的軌跡進退。
又,第1連桿部53a與第2連桿部53b的長度不同,因此,即使於前後方向上接近地設置第1連桿部53a與第2連桿部53b,亦能夠確保第2按摩機構51之充分之頂出量,且能夠抑制第2按摩單元9之前後方向之厚度。又,配置於後側之第1連桿53a的長度相對較短,因此,能夠以第2按摩機構51完全後退之狀態為起點,於頂出開始之後,立即獲得充分之前後方向成分之移動量。又,於使第2按摩機構51頂出之過程中,第1連桿部53a自後方抵接於第2連桿部53b,藉此,於特定之前後位置,第2按摩機構51之頂出受到限制。亦即,第2連桿部53b作為擋止件而發揮功能,因此,無需另外設置擋止件而能夠削減零件數。
[感測器的構成]
如圖2所示,按摩機1具有感測器70,該感測器70檢測第1按摩單元8與第2按摩單元9之相對位置。以下,對該感測器70進行詳述。
如圖4所示,於第1按摩單元8的下部即底壁30c,在左右方向一方側設置有安裝了磁鐵之磁力支持器73,在左右方向另一方側設置有檢測磁鐵的接近之第1感測器部71及電性連接於第1感測器部71之子控制部25(參照圖2)。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於第2按摩單元9的上部即上壁50d,在左右方向一方側設置有檢測磁鐵的接近之第2感測器部72及電性連接於第2感測器部72之子控制部26(參照圖2),在左右方向另一方 側設置有安裝了磁鐵之磁力支持器74。子控制部25、26分別電性連接於升降馬達35、55,從而能夠對各按摩單元8、9之升降進行控制。又,上述子控制部25、26亦電性連接於主控制部24。
第1感測器部71的在上下方向上與設置於第2按摩單元9之磁力支持器74正交之位置,與磁力支持器74大致一致,能夠檢測出第2按摩按摩單元9對於第1按摩單元8之接近。另一方面,第2感測器部72的在上下方向上與設置於第1按摩單元8之磁力支持器73正交之位置,與磁力支持器73大致一致,能夠檢測出第1按摩按摩單元8對於第2按摩單元9之接近。亦即,感測器70係由第1感測器部71及第2感測器部72構成之非接觸式感測器。如上所述,由各個按摩單元8、9檢測對方側之按摩單元9、8的接近,且由各個子控制部25、26控制升降馬達33、55,因此,防止碰撞之精度提高。
再者,感測器70較佳為能夠分為複數個階段地檢測出兩個按摩單元8、9的間隔作為第1按摩單元8與第2按摩單元9之相對位置。例如,只要能夠檢測出兩個按摩單元8、9的間隔靠近至特定距離為止之「接近狀態」、與自該接近狀態稍微分離之「接近前狀態」該2個階段之狀態即可。因此,第1按摩單元8與第2按摩單元9之相對位置之檢測範圍擴大。又,亦能夠使兩個按摩單元8、9以維持特定之相對位置(例如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之狀態而一體地升降。
如圖2所示,於靠背部3設置有檢測第1按摩單元8的升降範圍的上限位置之上限感測器75、與檢測第2按摩單元9的升降範圍的下限位置之下限感測器76,使得第1及第2按摩單元8、9不會脫離靠背部3。 又,第1及第2按摩單元8、9分別具有升降感測器77、78,該升降感測器77、78藉由檢測升降軸36、56之旋轉數而檢測上下位置。第1按摩單元8的升降感測器77檢測升降軸36自上限位置旋轉了多少圈,藉此,檢測該第1按摩單元8之上下位置。第2按摩單元9的升降感測器78檢測升降軸56自下限位置旋轉了多少圈,藉此,檢測該第2按摩單元9之上下位置。
[避免碰撞之動作控制]
當兩個按摩單元8、9彼此向靠近之方向移動時,於檢測出兩個按摩單元8、9已到達特定之相對位置(例如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之情形下,子控制部25以使升降馬達35之驅動停止或反轉之方式進行控制,子控制部26以使升降馬達55之驅動停止或反轉之方式進行控制。又,各子控制部25、26告知主控制部24已進行了上述控制。如此,避免兩個按摩單元8、9發生碰撞。
當於一個按摩單元(例如第1按摩單元8)已停止升降之狀態下,另一個按摩單元(例如第2按摩單元9)向靠近一個按摩單元之方向移動時,於檢測出兩個按摩單元8、9已到達特定之相對位置(例如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之情形下,子控制部26以使升降馬達55之驅動停止或反轉之方式進行控制。又,各子控制部25、26告知主控制部24已進行了上述控制。再者,代替上述控制或除了上述控制之外,子控制部25亦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即,驅動升降馬達35,使第1按摩單元8向遠離第2按摩單元9之方向移動。如此,避免兩個按摩單元8、9發生碰撞。
[肩部位置之檢測]
按摩機1係以能夠檢測出肩部位置作為使用者的特定部位之方式構 成。以下,對檢測肩部位置之構成進行說明。
於第1按摩單元8中設置有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未圖示),該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檢測第1按摩機構31相對於本體框架30頂出了特定量。於將特定量之空氣供給至進退氣室15之狀態或持續供給該特定量之空氣之狀態下,在使按摩單元8自腰部或脊背位置沿著身高方向上升之過程中,檢測肩部位置。於該檢測過程中,較佳為使設置於靠背部3之氣室10膨脹,預先令使用者的上半身保持於靠背部3。
於第1按摩單元8之上升過程中,施療部件34到達肩部位置之後,解除來自使用者之負載,第1按摩機構31之頂出量達到特定量。基於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檢測出第1按摩機構31已頂出了特定量時的第1按摩單元8的上下位置,檢測使用者的肩部位置。又,亦基於檢測出之肩部位置而算出頸部、肩胛骨、脊背、腰部、臀部等其他部位。再者,所檢測之特定部位亦可並非肩部位置,其亦可為腰部等其他部位。
於按摩模式執行過程中,第1按摩單元8能夠基於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所檢測出肩部及/或其他部位之位置資訊,進行與使用者的身高相對應之按摩。又,於按摩模式執行過程中,第2按摩單元9能夠基於由第1按摩單元8所具有之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檢測出之上述位置資訊,進行與身高相對應之按摩。再者,亦可於第2按摩單元9中設置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基於該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所檢測出之肩部及/或其他部位之位置資訊,第2按摩單元9亦能夠進行與使用者的身高相對應之按摩。或者,第2按摩單元9亦可基於預定之各部位之位置資訊而進行動作。於該情形時,可將基於平均身高之各部位之位置資訊預先記憶於控制機構23。
當兩個按摩單元8、9向同一方向上升或下降時,以使前行方向前側之按摩單元的升降速度快於前行方向後側之按摩單元的升降速度之方式進行控制,或以使前行方向前側之按摩單元較前行方向後側之按摩單元先開始移動之方式進行控制。藉此,防止碰撞之精度進一步提高。又,只要使前行方向前側之按摩單元的升降速度相對地稍微加快,或使前行方向前側之按摩單元相對地稍微先開始移動,則能夠使兩個按摩單元8、9以靠近之狀態順利地向同一方向移動。亦即,能夠防止感測器70頻繁地檢測上述接近狀態而導致前行方向後側之按摩單元頻繁地停止或分離。
[按摩動作]
以下,對揉捏動作進行詳述。
圖16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圖17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a)表示按摩單元8停止升降之狀態下的揉捏動作,(b)表示於使按摩單元8下降之同時進行之揉捏動作,(c)表示於使按摩單元8上升之同時進行之揉捏動作。圖18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a)表示按摩單元8停止升降之狀態下的揉捏動作,(b)表示於使按摩單元8上升之同時進行之揉捏動作,(c)表示於使按摩單元8下降之同時進行之揉捏動作。圖19係揉捏動作之說明圖。再者,於圖16及圖19中,表示了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頸部位置,且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肩部位置之狀態。
如圖16所示,於驅動按摩馬達43、63而使揉捏軸41、61向一個方向連續旋轉之情形時,各施療部件34、54描繪出正視時具有左右及上下方向成分之環狀的軌跡而進行動作。另一方面,於使揉捏軸41、61旋轉一圈之前,使其反轉之情形時,各施療部件34、54描繪出正視時具有 左右及上下方向成分之圓弧狀的軌跡而進行動作。於上述任一個情形時,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34、54均向左右方向進行動作而接近分離。如此進行揉捏動作。
如圖7及圖1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按摩機1中,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揉捏軸41之距離d1被設定為短於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上施療部件54a)與揉捏軸61之距離d2。因此,如圖16所示,對於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左右方向上之揉捏動作之動作範圍不同,具體而言,施療部件34之動作範圍W1小於施療部件54之動作範圍W2。又,對於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不同,具體而言,施療部件34的上述軌跡之上下尺寸H1小於施療部件54的上述軌跡之上下尺寸H2。再者,傾斜軸41a、61a相對於揉捏軸41、61的軸心41b、61b之傾斜角度不同,藉此,亦能夠使上述動作範圍與上述軌跡之上下尺寸不同。具體而言,傾斜軸41a、61a相對於揉捏軸41、61的軸心41b、61b之傾斜角度越大,則能夠使上述動作範圍與上述軌跡之上下尺寸越大。
藉由設為如上所述之構成,能夠藉由第1按摩機構31對施療範圍狹窄之頸部進行比較細緻之揉捏動作,且能夠藉由第2按摩機構51對施療範圍大之頸部下方的被施療部(例如肩部、脊背、腰部等)進行動態之揉捏動作。亦即,能夠根據施療部位而進行有效果之揉捏動作。又,由於兩個按摩單元8、9能夠升降,故而能夠切換第1按摩單元8與第2按摩單元9而對同一被施療部進行不同之揉捏動作。
又,使各按摩單元8、9與揉捏動作同步地沿著身高方向升降,藉此,能夠使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發生變化。例示施療部件34來進行說明,如圖17(b)所示,若使第1按摩單元8與由施療部件34的揉捏動作引起之下方動作同步地下降,則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H1會增大,若圖17(c)所示,若使第1按摩單元8與由施療部件34的揉捏動作引起之下方動作同步地上升,則揉捏動作之上下尺寸H1會減小。或者,若圖18(b)所示,若使第1按摩單元8與由施療部件34的揉捏動作引起之上方動作同步地上升,則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H1會增大,若圖18(c)所示,若使第1按摩單元8與由施療部件34的揉捏動作引起之上方動作同步地下降,則揉捏動作之上下尺寸H1會減小。
藉由設為如上所述之構成,能夠使揉捏動作之體感發生各種變化。例如,只要藉由切換對被施療部進行按摩之按摩單元8、9,使左右方向之揉捏動作之動作範圍發生變化即可,只要藉由添加按摩單元8、9之升降,使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發生變化即可。再者,於圖17及圖18中例示了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但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亦能夠進行同樣之揉捏動作。又,對於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僅具有左右方向成分地接近分離之構成添加按摩單元的升降,藉此,能夠將按摩馬達之揉捏動作變更為由施療部件描繪出具有上下方向成分之圓弧狀或環狀的軌跡之動作。
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如圖19所示,以如下方式對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進行設定,即,使揉捏動作中的最接近時之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34、54的相隔距離不同。具體而言,第1按摩機構31的上 述相隔距離D1較佳被設定為小於第2按摩機構51的上述相隔距離D2。上述相隔距離係由成對之臂部40、60安裝於揉捏軸41、61時之安裝位置的間隔、或傾斜軸41a、61a相對於揉捏軸41、61的軸心41b、61b之傾斜角度引起。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能夠藉由第1按摩機構31對頸部進行用力的揉捏動作,且能夠藉由第2按摩機構51,避開身體中心線(例如脊柱)附近而對施療範圍大之頸部下方的被施療部(例如肩部、脊背、腰部等)進行揉捏動作。亦即,能夠根據施療部位而進行有效果之揉捏動作。
以下,對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之協動進行說明。
[動作1]
圖20係動作1之流程圖。圖21係動作1之說明圖,(a)表示第1按摩機構31頂出且第2按摩機構51後退之狀態,(b)表示第1按摩機構31後退且第2按摩機構51頂出之狀態。
動作1係使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錯開時間地進退之動作,其較佳為包含由按摩馬達43、63驅動的施療部件34、54之動作。以下,如圖21所示,例示如下情形:於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頸部位置,且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肩部的背面位置之狀態下,進行動作1。
如圖20所示,首先,使第1按摩機構31相對於第2按摩機構51而相對地頂出(步驟S1)。接著,於維持第1按摩機構31的前後位置之狀態下,使第2按摩機構51頂出(步驟S2)。接著,於維持第2按摩機構51的前後位置之狀態下,使第1按摩機構31相對於第2按摩機構51而相對地後退(步驟S3)。接著,於維持第1按摩機構31的前後位置之狀態下,使第 2按摩機構51後退(步驟S4)。以特定時間反復進行該步驟S1~S4之循環。再者,於該步驟S1~S4中,亦可使第2按摩機構51先頂出。又,各按摩單元8、9的配置位置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頸部位置,且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腰部位置。
於步驟S1~S4中,較佳為驅動按摩馬達43、63而使施療部件34、54進行包含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之按摩,亦可總是進行上述按摩。或者,亦可間斷地進行上述按摩,例如當各按摩機構31、51頂出時,進行上述按摩,當各按摩機構31、51後退時,停止上述按摩。又,亦可使按摩機構31、51的頂出或後退與上述按摩同步,於該情形時,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一面變更力度,一面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之體感。或者,亦可使按摩機構31、51的頂出或後退、與使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34、54接近之動作同步,於該情形時,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對被施療部進行捏推或對被施療部進行捏拉之體感。再者,此處所謂之「同步」,只要不分先後地並行驅動按摩機構31、51之進行頂出或後退之進退驅動部15、16、與進行揉捏動作、敲打動作或使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之動作之按摩馬達43、63即可,而且亦包含如下情形:在按摩機構31、51的頂出或後退完成後,使按摩馬達43、63驅動。
又,亦可以使另一個按摩機構與一個按摩機構的頂出同步地後退之方式,使各按摩機構31、51交替地進退,於該情形時,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交替地切換左手與右手來進行按摩之體感。又,亦可於使一個按摩機構頂出之狀態下,使另一個按摩機構於特定時間內反復地頂出及後退,於該情形時,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將一隻手放置於被施療部,且利 用另一隻手反復進行指壓之體感。
又,於步驟S1~S4中,亦可驅動升降馬達35、55而使各按摩單元8、9升降,例如亦可使按摩機構31、51的頂出與按摩單元8、9的上升或下降同步,於該情形時,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對被施療部進行上推或下壓之體感。再者,該動作較佳為亦與使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之動作同步。
如此,對於動作1,各按摩機構31、51錯開時間地進退而進行按摩,因此,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使用雙手進行按摩之具有臨場感的體感。尤其於進行揉捏動作作為上述按摩之情形時,一個按摩機構的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能夠模擬按摩師左手的大拇指與其他手指之揉捏動作,另一個按摩機構的左右成對的施療部件能夠模擬按摩師右手的大拇指與其他手指之揉捏動作。又,動作1係於使兩個按摩機構31、51在上下方向上靠近之狀態下進行,藉此,臨場感變得顯著,因此,較佳為基於感測器70,於上述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下進行該動作1。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使各按摩機構31、51彼此錯開時間地頂出或後退而實現具有臨場感之體感,但即便使各按摩機構31、51的頂出或後退之速度彼此不同,仍能夠獲得相同之體感。例如,於使第1按摩機構31的頂出速度相對地快於第2按摩機構51的頂出速度之情形時,即使各按摩機構31、51同時開始頂出,亦會在由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推壓被施療部之後,稍微延遲地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推壓被施療部。因此,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將左手與右手依序推壓至被施療部之體感。
[動作2]
圖22係動作2及動作3之流程圖。圖23係動作2及動作3之說明圖,(a)表示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已後退之狀態,(b)表示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已頂出之狀態,(c)表示第1按摩機構31已頂出且第2按摩機構51已後退之狀態。再者,於圖23中,附有斜線的施療部件34、54a、54b表示已頂出之狀態,未附有斜線的施療部件34、54a、54b表示已後退之狀態。
動作2係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相對於被施療部而頂出之動作。以下,如圖23所示,例示如下情形:於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肩部的背面位置,且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脊背上部之狀態下,進行動作2。
如圖22所示,首先使各按摩單元8、9升降,形成於身高方向上接近之狀態(步驟S1)。於該例子中,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肩部的背面位置,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脊背上部。因此,如圖23所示,設為如下狀態,即,施療部件34與上施療部件54a於身高方向上接近。接著,驅動按摩馬達43、63,如圖23(a)所示,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在左右方向上之位置不同(步驟S2)。接著,驅動進退驅動部15、16,如圖23(b)所示,使第1按摩機構31及第2按摩機構51頂出(步驟S3)。
再者,於步驟S1中,只要基於感測器70來決定兩個按摩單元8、9的上下間隔即可,例如只要設為上述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即可。又,於步驟S2中,只要基於寬度感測器46、66來決定各施療部件34、54 的左右位置即可。又,亦可並行地進行步驟S1與步驟S2。又,於步驟S3中,可使第1按摩機構31及第2按摩機構51同時頂出,亦可使第1按摩機構31及第2按摩機構51錯開時間地頂出。
於步驟S3中,亦可驅動按摩馬達43、63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例如,較佳為於靠背部3,使一個按摩機構進行揉捏動作,與此並行地使另一個按摩機構進行包含敲打動作之動作。以上述方式進行動作,藉此,能夠產生宛如由兩名以上的按摩師對上半身進行不同種類的按摩之體感。再者,按摩師即使能夠單手進行揉捏動作,卻無法單手進行敲打動作,因此,一名按摩師無法同時進行揉捏動作與敲打動作。
如此,對於動作2,由於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上施療部件54a)處於在左右方向上並排之狀態,故而能夠獲得宛如由按摩師使用雙手的大拇指與其他手指進行按摩(指壓)的具有臨場感之體感。亦即,於圖23所示之狀態下,位於左右內側的施療部件34相當於大拇指,位於左右外側之上施療部件54a或下施療部件54b相當於其他手指。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於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接近之狀態下進行動作2之情形,但亦可於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分離之狀態下進行動作2。於該情形時,例如位於下側的施療部件54(上施療部件54a或下施療部件54b)相當於大拇指,位於上側的施療部件34相當於其他手指。
[動作3]
動作3為如下動作,其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在左右方向上之位置不同,且使一個按摩機構的施療部 件自頂出狀態後退。以下,如圖22所示,例示接續動作2而進行動作3之情形。
接續動作2之步驟S3,驅動進退驅動部而使任一個按摩機構後退(步驟S4)。於圖23所示之例子中,驅動進退驅動部16而使第2按摩機構51後退。如此,被施療部強力地抵接於已頂出之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能夠獲得宛如受到施療部件34指壓之體感。再者,動作3係於兩個按摩機構31、51接近之狀態下進行,藉此,指壓之體感變得顯著,因此,較佳為基於感測器70,於上述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下進行該動作3。又,於動作2及動作3中,各按摩單元8、9之配置位置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頸部或脊背位置,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腰部位置。
[動作4]
圖24係動作4之說明圖。再者,於圖24中,為了便於理解而省略了下施療部件54b之圖示。
動作4係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分別以不同速度進行揉捏動作時之動作,較佳為於使各按摩機構31、51在身高方向上接近之狀態下進行該動作4。
首先使各按摩單元8、9升降,成為於身高方向上接近之狀態。接著,向一個方向連續地驅動各按摩馬達43、63,藉由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進行揉捏動作。以不同速度驅動各個按摩馬達43、63,藉此,使各個揉捏軸41、61以不同速度旋轉,從而進行該揉捏動作。於圖24所示之例子中,使揉捏軸41之旋轉相對 加快。再者,只要基於感測器70來決定兩個按摩單元8、9的上下間隔即可,例如只要設為上述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即可。
如此,對於動作4,各按摩機構31、51的施療部件34、54反復地進行繞環狀軌跡一周之循環而進行揉捏動作,但若著眼於一個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則於各循環中,該一個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與另一個按摩機構的施療部件之位置關係不同。例如,若著眼於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則於第一個循環之成對的施療部件34完全分離之狀態下,第2按摩機構51的成對的施療部件54位於揉捏動作的軌跡上的上端,但於第二個循環之成對的施療部件34完全分離之狀態下,第2按摩機構51的成對的施療部件54位於揉捏動作的軌跡上的下端。如此,動作4能夠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與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所進行之上下方向之揉捏動作隨著時間經過而發生變化,從而按摩效果提高。
[動作5]
圖25係動作5之說明圖,(a)表示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已後退之狀態,(b)表示第1按摩機構31已後退且第2按摩機構51已頂出之狀態。
如圖25所示,動作5為如下動作,其於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肩部位置,且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腰部位置之狀態下,使第2按摩機構51頂出,且該動作較佳為包含因驅動按摩馬達43而引起之施療部件34之動作。使第2按摩機構51於腰部位置頂出,藉此,成為如下姿勢,即,腰部被推向前方,上半身後仰。因此,肩部會強力地抵接於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此時,只要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按摩效果便會提高。
[動作6]
圖26係動作6之說明圖,(a)表示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肩部位置,且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腰部位置之狀態,(b)表示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肩部位置,且第2按摩單元9已上升至脊背位置為止之狀態。
如圖26所示,動作6係於將第1按摩單元8配置於肩部位置之狀態下,使第2按摩單元9沿著身高方向上升之動作,其較佳為包含因驅動按摩馬達43所引起之施療部件34之動作。藉由使第2按摩單元9上升而將托起上半身。因此,肩部會強力地抵接於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此時,只要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按摩效果便會提高。
[動作7]
圖27係動作7之說明圖,(a)表示第1按摩機構31頂出而夾持頸部且第2按摩機構51配置於肩部位置之狀態,(b)表示第1按摩機構31頂出而夾持頸部且第2按摩機構51已下降至腰部位置為止之狀態。
動作7為如下動作,其於藉由一個按摩機構之成對的施療部件夾持被施療部之狀態下,使另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或下降。於圖27所示之例子中,在使第1按摩機構31頂出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接近而夾持頸部之狀態下,使第2按摩單元9下降。藉由使第2按摩單元9下降而向下方牽拉上半身。因此,由於頸部被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夾持,故而能夠獲得拉伸頸部之伸展效果。又,只要於藉由第1按摩機構來夾持頸部之狀態下,使第2按摩單元9反復地上升及下降,便能夠獲得如下體感,該體感係指宛如在由按摩師用一隻手固定著頸部之狀態,用另一隻手對被 施療部進行搓揉或拉伸。
於動作7中,各按摩單元8、9之配置位置並無特別限定。又,能夠適當地選擇夾持被施療部之按摩機構與上升或下降之按摩機構。例如,亦可於將第2按摩單元9配置於腰部位置且藉由成對之施療部件54來夾持腰部之狀態下,使第1按摩單元8於脊背位置上升或下降。
[動作8]
圖28係動作8之說明圖,(a)為第1按摩機構31進行揉捏動作,且第2按摩機構51處於上升過程之狀態,(b)表示第1按摩機構31進行揉捏動作,且第2按摩機構51處於下降過程之狀態。動作8係使一個按摩機構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且使另一個按摩機構上升或下降之動作。以下,基於圖28例示如下情形:使第1按摩機構31作為上述一個按摩機構而進行揉捏動作,使第2按摩機構51作為上述另一個按摩機構而上升或下降。
如圖28(a)所示,使第2按摩機構51逐步向第1按摩機構31上升而接近該第1按摩機構31,藉此,被施療部的肌肉會靠近第1按摩機構31側,能夠藉由第1按摩機構3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34揉捏該靠近之肌肉。另一方面,如圖28(b)所示,使第2按摩機構51逐步下降而與第1按摩機構31分離,藉此,被施療部的肌肉受到牽拉,能夠藉由第1按摩機構3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34揉捏該受到牽拉之肌肉。而且,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上升或下降來搓揉被施療部,藉此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第1按摩機構31對血液循環已加速之被施療部進行揉捏動作,藉此,按摩效果進一步提高。再者,於動作8中,亦可使第1按摩機構31上升或下降,使第2按摩機構51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
[動作9]
圖29係動作9及動作10之流程圖。
動作9係使如下兩個動作同步之動作,一個動作係指使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沿著身高方向,彼此向接近之方向移動,另一方動作係指使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的施療部件34、54相對於被施療部而頂出。如圖29所示,首先使各按摩單元8、9彼此向接近之方向移動(步驟S1)。該步驟S1之動作繼續進行直至各按摩單元8、9之相對位置達到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為止。步驟S1完成後,或與步驟S1並行地使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的施療部件34、54頂出(步驟S2)。以上述方式進行動作,藉此,能夠藉由沿著身高方向之按摩機構31、51的移動來拉伸背部肌肉,並且能夠藉由施療部件34、54的頂出使上半身後仰,從而提高按摩效果。接著,於步驟S2完成後,使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的施療部件34、54後退(步驟S3)。再者,於步驟S1中,較佳為將腰部位置作為目標位置而使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彼此逐步接近,於該情形時,使上半身後仰之效果增大。
[動作10]
動作10係使如下兩個動作同步之動作,一個動作係指使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沿著身高方向,彼此向分離之方向移動,另一個動作係指使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的施療部件34、54相對於被施療部而頂出。以下,如圖29所示,例示接續動作9而進行動作10之情形。
接續動作9之步驟S3,使處於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之第1及第2按摩單元8、9彼此向分離之方向移動(步驟S4)。該步驟S4之動作繼續進行直 至第1按摩單元8到達頸部位置,且第2按摩單元9到達升降範圍之下限位置為止。接著,與步驟S4並行地使第1及第2按摩機構31、51的施療部件34、54頂出(步驟S5)。以上述方式進行動作,藉此,能夠藉由施療部件34、54的頂出使上半身後仰,並且能夠藉由沿著身高方向之按摩機構31、51的分離動作來對上半身進行拉伸,從而提高按摩效果。
[動作11]
圖34係動作11之流程圖。
動作11係令使用者的身體伸展之動作。於動作11中,使如下動作同步進行,該等動作係指:藉由驅動升降馬達35而使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位於頸部,藉由驅動按摩馬達43而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接近,對頸部進行捏揉;藉由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位於腰部,藉由驅動進退驅動部16而使第2按摩機構51頂出,對腰部進行按壓;藉由設置於靠背部3之作為第2按壓保持機構之氣室10,將上半身保持於靠背部3;藉由設置於腳座4之作為第1按壓保持機構之氣室13,將下肢保持於腳座4;藉由驅動致動器21而使靠背部3向後方後仰;藉由驅動致動器22而使腳座4下降。
動作11中,至少使對頸部抓持之動作、對腰進行按壓之動作以及將靠背部3向後仰之動作同步即可。根據此種動作,於如下狀態下,第2按摩機構51對腰部進行上推,因此,能夠有效果地使上半身後仰,從而能夠期待高伸展效果,上述狀態係指因保持頸部,隨著靠背部3後仰而產生的上半身相對於靠背部3之位置偏移受到抑制。
又,若附加藉由氣室10來保持上臂或肩部之動作,則因保 持上臂或肩部,伴隨靠背部3後仰而產生的上半身相對於靠背部3之位置偏移進一步受到抑制,從而能夠期待更高之伸展效果。又,若附加保持下肢之動作與使腳座4下降之動作,則於頸部及下肢受到保持之狀態下,靠背部3及腳座4進行動作,因此,能夠對全身進行牽拉,從而能夠期待更高之伸展效果。又,若與靠背部3的後仰同步地,藉由進退驅動部15的驅動來使已頂出之狀態下的第1按摩機構31後退,則頸部向下方受到牽拉,因此,能夠期待更高之伸展效果。再者,動作11中所謂之「同步」,只要不分先後地並行地進行各動作即可,而且亦包含如下情形:於靠背部3的後仰或腳座4的下降完成後,使第2按摩機構51頂出。
以下,對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之各個動作進行說明。圖35係動作A之說明圖。圖36係動作B之說明圖。圖37係動作C之說明圖。圖38係動作D之說明圖。圖39係動作E之說明圖。圖40係動作F之說明圖。圖41係動作a之說明圖。圖42係動作b之說明圖。圖43係動作c之說明圖。圖44係動作d之說明圖。圖45係動作e之說明圖。圖46係動作f之說明圖。圖47係動作g之說明圖。圖48係動作h之說明圖。圖49係動作i之說明圖。圖50係動作j之說明圖。
動作A~F為第1按摩機構31之動作。動作a~j為第2按摩機構51之動作。第1按摩機構31之動作A~F與第2按摩機構51之動作a~j能夠任意地組合。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之動作的組合為60種。將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於靠背部3之複數個按摩機構31、51的動作A~F、a~j加以組合,藉此,能夠集中地對如斜方肌M般之遍及大範圍之肌肉進行按摩。而且,能夠同時對在身高方向上 分離之部位進行按摩。再者,於動作a~j中,為了便於理解,省略下施療部件54b而圖示了施療部件54。
基於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所檢測或算出之各部位的位置資訊,決定第1按摩機構31在動作A~F中所按摩之位置。另一方面,基於第1按摩單元8或第2按摩單元9具有之特定部位檢測感測器所檢測出之各部位的位置資訊、或預先記憶於控制機構23之位置資訊,決定第2按摩機構51在動作a~j中所按摩之位置。
[動作A]
如圖35所示,動作A為如下動作,即,於肩部位置驅動按摩馬達43,進行使第1按摩機構3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34接近分離之揉捏動作。於動作A中,施療部件34亦可作用於肩部的上部或後部中的任一個部位。於作用於肩部的後部之情形時,較肩胛骨B更靠上側較佳。又,於作用於作為肩部的後部之肩胛骨B之情形時,較佳為以不會令人感到過度疼痛之方式,於使進退氣室15收縮且使第1按摩機構31後退之狀態下進行揉捏動作。
[動作B]
如圖36所示,動作B為如下動作,即,於頸部位置驅動按摩馬達43,使第1按摩機構3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34接近而對頸部進行揉捏。於該動作中,在成對的施療部件34接近之狀態下,使按摩馬達43停止特定時間。
[動作C]
如圖37所示,動作C為藉由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自頸部搓揉至肩部之動作。具體而言,預先設為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於頸部位置接近之狀態,驅動升降馬達35與按摩馬達43而使第1按摩機構31下降,並 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分離(動作C-1)。或者,預先設為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於肩部位置分離之狀態,驅動升降馬達35與按摩馬達43而使第1按摩機構31上升,並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34接近(動作C-2)。亦可交替地反復進行動作C-1與動作C-2。
[動作D]
如圖38所示,動作D為如下動作,即,自較肩部位置更靠上方處驅動升降馬達35,使第1按摩機構31下降,藉由成對的施療部件34自上方對肩部進行指壓。該動作較佳於成對的施療部件34已分離之狀態下進行。又,較佳為於將特定量之空氣供給至進退氣室15而使施療部件34頂出之狀態下,進行該動作。
[動作E]
如圖39所示,動作E為如下動作,即,於頸部位置驅動升降馬達35,使第1按摩機構31升降,藉由成對的施療部件34對頸部進行搓揉。
[動作F]
如圖40所示,動作F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於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對肩部或脊背進行搓揉。具體而言,於肩部或脊背位置,成對之臂部40在正視時大致平行之狀態下,預先使施療部件34不與肩胛骨B接觸,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1按摩機構31上升或下降。再者,動作F中的成對的施療部件34之相隔距離亦可大於動作E中的成對的施療部件34之相隔距離。
[動作a]
如圖41所示,動作a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 件54,於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對脊背進行搓揉。於該動作中對脊背進行搓揉之上下方向之範圍包含與肩胛骨B的上端及下端相對應之位置。具體而言,於肩胛骨位置,成對之臂部60在正視時大致平行之狀態下,預先使施療部件54a、54b不與肩胛骨B接觸,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或下降。亦即,動作a為於大範圍內,對左右的肩胛骨整體之間進行搓揉之動作。
[動作b]
如圖42所示,動作b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於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對脊背進行搓揉。於該動作中對脊背進行搓揉之上下方向之範圍包含較肩胛骨B的中央更靠下側之位置,不包含對應於上端之位置。具體而言,於肩胛骨位置,成對之臂部60在正視時大致平行之狀態下,預先使施療部件54a、54b不與肩胛骨B接觸,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或下降。亦即,動作b為以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的下側部分為中心而進行搓揉之動作。
[動作c]
如圖43,動作c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於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對脊背進行搓揉。於該動作中對脊背進行搓揉之上下方向之範圍包含較肩胛骨B的中央更靠上側之位置,不包含對應於下端之位置。具體而言,於肩胛骨位置,成對之臂部60正視時大致平行之狀態下,預先使施療部件54a、54b不與肩胛骨B接觸,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或下降。亦即,動作c為以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的上側部分為中心而進行搓揉之動作。
[動作d]
如圖44所示,動作d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自腰部至脊背為止之範圍進行搓揉。具體而言,於成對之臂部60在正視時大致平行之狀態下,預先使施療部件54a、54b不與肩胛骨B接觸,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或下降。再者,亦可基於設置在靠背部3的下部之極限感測器(未圖示)來決定第2按摩機構51之升降範圍的下限。再者,對於第2按摩機構51而言,由於在構造上,上施療部件54a較下施療部件54b更強力地起作用,故而亦可於使臂部60在正視時不大致平行,且使成對之上施療部件54a較成對之下施療部件54b更接近之狀態下,使上施療部件54a不與肩胛骨B接觸而進行各動作a~d。
[動作e]
如圖45所示,動作e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肩胛骨B的下部的邊緣進行揉捏動作。具體而言,使施療部件54(例如上施療部件54a)位於較肩胛骨B的下端稍靠下之位置,驅動按摩馬達63,進行使第2按摩機構5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54接近分離之揉捏動作。
[動作f]
如圖46所示,動作f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肩胛骨B內側的邊緣進行搓揉。具體而言,預先設為使成對的施療部件54(例如上施療部件54a)於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接近之狀態,驅動升降馬達55與按摩馬達63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下降,並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54(例如上施療部件54a)分離(動作f-1)。或者,預先設為使成對的施療部件54(例如上施療部件54a)於左右的肩胛骨B之間分離之狀態,驅動升降馬 達55與按摩馬達63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並且使成對的施療部件54(例如上施療部件54a)接近(動作f-2)。亦可交替地反復進行動作f-1與動作f-2。
[動作g]
如圖47所示,動作g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脊背及/或腰部進行搓揉及揉捏。具體而言,驅動升降馬達55與按摩馬達63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或下降,並且使成對之施療部件54接近分離。該動作中的第2按摩機構51之升降範圍可為自腰部至脊背為止,亦可僅為脊背或腰部。
[動作h]
如圖48所示,動作h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臀部的後部(抵接於靠背部3之部分)進行揉捏。具體而言,驅動按摩馬達63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54於臀部位置接近分離。再者,亦可基於設置在靠背部3下部之極限感測器(未圖示)來決定臀部位置。
[動作i]
如圖49所示,動作i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臀部的後部(抵接於靠背部3之部分)進行指壓。具體而言,驅動按摩馬達63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之成對的施療部件54(例如上施療部件54a)於臀部位置接近,且於該狀態下,使按摩馬達63停止特定時間。再者,亦可基於設置在靠背部3下部之極限感測器(未圖示)來決定臀部位置。
[動作j]
如圖50所示,動作j為如下動作,即,藉由第2按摩機構51的施療部件54,對腰部及/或臀部的後部(抵接於靠背部3之部分)進行搓揉。具體而 言,驅動升降馬達55而使第2按摩機構51上升或下降。該動作中的第2按摩機構51之升降範圍可為自腰部至臀部為止,亦可僅為腰部或臀部。
[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單元的構成]
以下,對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單元100進行說明。圖30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單元100之正視圖。按摩單元100將上述按摩機構31及第2按摩機構51集中地設置於單一之本體框架110。亦即,支持按摩機構31、51及按摩機構31、51之支持框架32、52與上述構成相同,因此,以下標記相同符號且省略其說明。
如圖30所示,按摩單元100具備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31、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51,且設置於靠背部3。按摩單元100主要具有:本體框架110,其可升降地由導引機構3b支持;第1按摩機構31及第2按摩機構51;支持框架32、52,其支持各按摩機構31、51;進退驅動部15、16,其使各按摩機構31、51相對於被施療部而進退;以及連桿33、53,其連接本體框架110與支持框架32、52且於前後方向上搖動。
按摩單元100具備升降馬達111、升降軸112及安裝於升降軸112的兩端之小齒輪39,藉由驅動升降馬達111,升降軸112旋轉,按摩單元100沿著身高方向升降。施療部件34能夠藉由驅動按摩馬達43而進行揉捏動作或敲打動作,施療部件54能夠藉由驅動按摩馬達63而進行揉捏動作。
[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機構的構成]
以下,對其他實施形態之按摩機構200進行說明。圖31係其他實施形 態之按摩機構200之正視圖。
與上述第1按摩機構31的本質上的不同點在於:按摩機構200於臂部90的上下設置有施療部件91,並且下側的施療部件91介隔臂部90而左右地設置。其他構成與第1按摩機構31相同,因此,以下標記相同符號且省略其說明。
按摩機構200具有安裝施療部件91之左右成對之臂部90,該臂部90連接於揉捏軸41及敲打軸42。該施療部件91具有,設於臂部90之上側之上施療部件91a與設於臂部90之下側之下施療部件91b。又,下施療部件91b介隔臂部90而左右成對地設置。下施療部件91b之直徑小於上施療部件91a之直徑,下施療部件91b模擬按摩師的大拇指,上施療部件91a模擬按摩師的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接著,藉由驅動按摩馬達43,能夠進行使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91接近分離之揉捏動作、及使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91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於將該按摩機構200應用於上述按摩機1之情形時,較佳為設置按摩機構200來代替第1按摩機構31。亦即,於靠背部3,按摩機構200相對配置於上側,第2按摩機構51相對配置於下側。而且,各個按摩機構51、200能夠沿著身高方向獨立地升降。
該按摩機構200可有效果地於頸部及肩部位置附近進行揉捏動作。亦即,能夠分別藉由上施療部件91a與下施療部件91b,同時對頸部與肩部進行揉捏。而且,於成對之下施療部件91b之接近過程中,內側的下施療部件91b會有效果地作用於肩部,於成對之下施療部件91b之分離過程中,外側的下施療部件91b會有效果地作用於肩部。再者,根據發揮上述效果之觀點,無需沿著身高方向設置複數個按摩機構200,只要沿著身 高方向可升降地將單一之按摩機構200設置於靠背部3即可。又,下施療部件91b亦可僅設置於臂部90的內側或外側中的任一側。
[其他實施形態之連桿的構成]
以下,例示將其他實施形態之連桿93應用於第1按摩單元8之情形而進行說明,但該連桿93亦能夠應用於第2按摩單元9。圖32係其他實施形態之連桿93之說明圖,(a)表示按摩機構31已後退之狀態,(b)表示按摩機構31已頂出之狀態。再者,以下對於與具備上述連桿33之第1按摩單元8相對應的構件標記相同符號,且省略其說明。
如圖32所示,於支持框架32的側方設置有連桿93,該連桿93連接本體框架30與支持框架32且於前後方向上搖動。將連桿93配置於支持框架32的側方之理由在於:與配置於支持框架32的後方之情形相比較,能夠抑制按摩單元8之前後方向之厚度。該連桿93並排設置於前後方向,且具有相對配置於後側之第1連桿部93a、與相對配置於前側之第2連桿部93b。亦即,連桿93構成四節連桿機構。又,與連桿33不同,第1連桿部93a與第2連桿部93b為相同長度,連桿93構成平行連桿機構。因此,能夠使第1按摩機構31平行且穩定地進退。
如上所述,第1按摩單元8包括:本體框架30;按摩機構31,其具有施療部件34;支持框架32,其支持按摩機構31,進退驅動部15,其使按摩機構31相對於被施療部而進退;以及連桿93,其連接本體框架30與支持框架32且於前後方向上搖動;連桿93於按摩機構31完全後退之狀態下,與本體框架30連接之連接部A1、A3位於較與支持框架32連接之連接部A2、A4更靠前方之位置。
[其他實施形態之感測器的構成]
以下,關於對第1按摩單元8與第2按摩單元9之相對位置進行檢測之感測器80,基於圖33說明其他實施形態。圖33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感測器80之說明圖。
該感測器80係由對第1按摩單元8的上下位置進行檢測之第3感測器部(升降感測器77)、與對第2按摩單元9的上下位置進行檢測之第4感測器部(升降感測器78)構成。而且,基於升降感測器77所檢測出之表示第1按摩單元8的上下位置(高度)之檢測值(圖33中的高度「7」)、與升降感測器78所檢測出之表示第2按摩單元9的上下位置(高度)之檢測值(圖33中的高度「6」)之差分值(圖33中的差分值「1」),檢測第1及第2按摩單元8、9之相對位置。亦即,該差分值越小,則兩個按摩單元8、9的間隔越狹窄,差分值越大,則兩個按摩單元8、9的間隔越大。例如,只要將差分值為「1」之相對位置設為接近狀態,將差分值為「2」之相對位置設定為接近前狀態即可。
如上所述,第1按摩單元8的升降感測器77檢測升降軸36自上限位置旋轉了多少圈,藉此,檢測該第1按摩單元8之上下位置。第2按摩單元9的升降感測器78檢測升降軸56自下限位置旋轉了多少圈,藉此,檢測該第2按摩單元9之上下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分為9個階段檢測出表示兩個按摩單元8、9的間隔之上述差分值,與使用感測器70之情形相比較,第1及第2按摩單元8、9之相對位置之檢測範圍擴大。
又,本發明之按摩機不限於圖示之形態,亦可為本發明之範圍內的其他形態。
例如,施療部件之個數並無限制,亦可與第2按摩機構51同樣地,於上下方向上設置複數個第1按摩機構31的施療部件34。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支持施療部件之臂部設為左右一對,但可介隔身體的中心線而設為左右複數對,亦可相對於一個臂部而於左右方向上設置複數個施療部件。又,沿著身高方向設置之按摩單元之個數並無限制,亦可為3個以上。
又,根據上述動作1~8之觀點,只要於身高方向上設置複數個按摩單元8、9即可,於第1按摩機構31與第2按摩機構51中,揉捏動作中的左右方向之動作範圍W1、W2、揉捏動作的軌跡之上下尺寸H1、H2或揉捏動作中的最接近時的成對之施療部件之相隔距離D1、D2亦可相同。
又,亦可於座部2或於座部2及腳座4設置導引機構3b,使第1及第2按摩單元8、9中的至少任一方能夠沿著身高方向而自靠背部3移動至座部2或腳座4為止。
又,檢測出接近狀態或接近前狀態作為兩個按摩單元8、9之相對位置之感測器70亦可為使用有容量開關(volume switch)等的接觸式感測器。例如,只要代替磁力支持器73、74,於沿著伸長方向施力之彈簧的前端設置容量開關即可。進而,只要對第1按摩單元8的底壁30c或第2按摩單元9的上壁50d追加設置容量開關,則在設置於彈簧前端之容量開關被按下後,能夠檢測出「接近前狀態」,在設置於底壁30c或上壁50d之容量開關對抗彈簧的施壓力而被按下後,能夠檢測出「接近狀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應用於提升了按摩之體感之按摩機。
3b‧‧‧導引機構
8‧‧‧第1按摩單元(按摩單元)
9‧‧‧第2按摩單元(按摩單元)
30‧‧‧本體框架
31‧‧‧第1按摩機構(按摩機構)
34‧‧‧施療部件
50‧‧‧本體框架
51‧‧‧第2按摩機構(按摩機構)
54a‧‧‧上施療部件
54b‧‧‧下施療部件

Claims (22)

  1.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與進退驅動部,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錯開時間地頂出或後退。
  2.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與進退驅動部,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 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以互不相同之速度頂出或後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頂出之後,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頂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中任一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後退之後,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後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中任一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另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同步地後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中任一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在左右方向上之位置不同,且使上述第1或第2按摩機構的一個上述施療部件自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狀態起後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在已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頂出之狀態下,使另一個按摩 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反復地頂出及後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及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上述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或後退、與上述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揉捏動作或上述敲打動作同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按摩機,其中,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及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上述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或後退、與使上述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成對之施療部件接近之動作同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按摩機,其中,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及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以使上述一個按摩機構的頂出與上升或下降同步。
  11.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與進退驅動部,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進退驅動部使上 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使得於將上述第1按摩機構配置於肩部,且將上述第2按摩機構配置於腰部之狀態下,使上述第2按摩機構之上述施療部件頂出。
  12.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及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以使一個按摩機構進行上述揉捏動作或上述敲打動作,且使另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或下降。
  13.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 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及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使得在使一個按摩機構的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而夾持被施療部之狀態下,使另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或下降。
  14.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中的至少一個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升降馬達進行控制,使得在將上述第1按摩機構配置於肩部之狀態下,使上述第2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上升。
  15.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 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進退驅動部,該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升降馬達及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沿著身高方向彼此朝向接近方向的移動、與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同步。
  16.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進退驅動部,該進退驅動部使上述施療部件相對於使用者而向前後方向進退;且具有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沿著身高方向升降之升降馬達;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升降馬達及上述進退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沿著身高方向彼此朝向分離方向的移動、與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的頂出同步。
  17. 一種按摩機,其於使用者所倚靠之靠背部,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 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或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交替地進退之敲打動作中的至少一個動作;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一個按摩機構進行上述揉捏動作、或因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而引起之夾持,與此同時,使另一個按摩機構進行包含上述敲打動作之動作。
  18. 一種按摩機,其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具有按摩驅動部,該按摩驅動部進行使上述成對的施療部件接近或分離之揉捏動作;上述控制機構對上述按摩驅動部進行控制,以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以互不相同之速度進行上述揉捏動作。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按摩機,其中,於使上述第1按摩機構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或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與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在身高方向接近之狀態下,藉由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進行上述揉捏動作。
  20. 一種按摩機,其具有使用者所落座之座部、及可後仰地設置於上述座部的後部且供使用者倚靠之靠背部,且沿著身高方向設置有具有左右成對之施療部件之複數個按摩機構,該按摩機之特徵在於:具有相對配置於上側之第1按摩機構、與相對配置於下側之第2按摩機構作為上述按摩機構;且具有對上述第1及第2按摩機構之動作與上述靠背部之後仰動作進行控制之控制機構;上述控制機構進行如下動作,該動作使藉由上述第1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對頸部進行揉捏之動作、藉由上述第2按摩機構的上述施療部件對腰部進行按壓之動作、及使上述靠背部向後方後仰之動作同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按摩機,其中,具有腳座,該腳座可上下搖動地設置於上述座部的前部且支持使用者的下肢;上述腳座具有按壓或保持使用者的下肢之第1按壓保持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使藉由上述第1按壓保持機構而保持下肢之動作、及使上述腳座下降之動作與上述已同步之動作同步。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或21項之按摩機,其中,具有按壓或保持使用者的上臂或肩部之第2按壓保持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使藉由上述第2按壓保持機構而保持上臂或肩部之動作與上述已同步之動作同步。
TW104116021A 2014-10-24 2015-05-20 Massage machine TWI6048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7311 2014-10-24
JP2015018015A JP6562641B2 (ja) 2014-10-24 2015-01-31 マッサージ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172A true TW201615172A (zh) 2016-05-01
TWI604838B TWI604838B (zh) 2017-11-11

Family

ID=55971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6021A TWI604838B (zh) 2014-10-24 2015-05-20 Massage machin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6) JP6562641B2 (zh)
TW (1) TWI6048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4115B (zh) * 2018-01-31 2022-02-01 日商發美利稻田股份有限公司 施療單元及按摩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48822A (ja) * 2018-09-26 2020-04-02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JP7282353B2 (ja) * 2018-10-02 2023-05-29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7249005B2 (ja) * 2018-10-18 2023-03-30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7161914B2 (ja) 2018-10-25 2022-10-27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JP2023168876A (ja) * 2022-05-16 2023-11-29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3585B2 (ja) * 1997-07-08 2007-08-08 ファミリー株式会社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H11128292A (ja) * 1997-10-31 1999-05-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JP2001231829A (ja) 2000-02-22 2001-08-28 Family Kk マッサージ機
JP4153795B2 (ja) 2003-01-10 2008-09-24 株式会社フジ医療器 マッサージ機
JP4576110B2 (ja) 2003-11-10 2010-11-04 フランスベッド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装置
JP2007006944A (ja) 2005-06-28 2007-01-18 Family Co Ltd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用の操作装置
JP2007029481A (ja) 2005-07-28 2007-02-08 Family Co Ltd マッサージ機
CN201768137U (zh) 2010-08-16 2011-03-23 厦门蒙发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间距可调双芯式按摩机芯
JP5548594B2 (ja) 2010-11-18 2014-07-16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3015369A (ja) * 2011-07-01 2013-01-24 Japan Environment Research Co Ltd 放射線防護設備
KR101227037B1 (ko) 2012-03-23 2013-01-28 (주)대경산업 확장된 안마 범위를 갖는 안마기
JP5981788B2 (ja) * 2012-06-29 2016-08-3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CN203303313U (zh) 2013-04-23 2013-11-27 上海荣泰健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机芯全程按摩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4115B (zh) * 2018-01-31 2022-02-01 日商發美利稻田股份有限公司 施療單元及按摩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62641B2 (ja) 2019-08-21
TWI604838B (zh) 2017-11-11
JP2016083334A (ja) 2016-05-19
JP2022058808A (ja) 2022-04-12
JP2019122881A (ja) 2019-07-25
JP7053072B2 (ja) 2022-04-12
JP2022179657A (ja) 2022-12-02
JP7053044B2 (ja) 2022-04-12
JP2024026638A (ja) 2024-02-28
JP2021065756A (ja)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4838B (zh) Massage machine
CN107072868B (zh) 按摩机
JP5981788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07021036A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110063879B (zh) 按摩机
JP6364117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445835B2 (ja) マッサージユニット及びマッサージ機
JP2014033917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5815104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463076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770604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556810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8029742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997072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9093206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463077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7352280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20028505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8047313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50728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450339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6436726B2 (ja) 駆動機構
JP2020099521A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587372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2019076777A (ja) マッサー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