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9449A - 卸載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卸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9449A
TW201529449A TW103102484A TW103102484A TW201529449A TW 201529449 A TW201529449 A TW 201529449A TW 103102484 A TW103102484 A TW 103102484A TW 103102484 A TW103102484 A TW 103102484A TW 201529449 A TW201529449 A TW 2015294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upport
vulcanized
pci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2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0833B (zh
Inventor
Hiroki Tatemi
Keisuke Yus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Priority to TW103102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08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9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9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0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0833B/zh

Links

Landscapes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卸載裝置具備:一對的支撐體(5),係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支撐經由輪胎硫化機(2)硫化處理後的已硫化輪胎(W)的側面;及移動部(6),係使支撐體(5)移動。移動部(6)具有:水平移動機構(64),係從可從輪胎硫化機(2)取出已硫化輪胎(W)的位置,到可藉由用來冷卻已硫化輪胎(W)的PCI裝置(3)保持已硫化輪胎(W)之位置,使支撐體(5)在水平方向移動;及搬運機構(66),係將藉由支撐體(5)從PCI裝置(3)接收的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

Description

卸載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卸載裝置。
已知有一種輪胎硫化機,係將預先成形為接近完成品的形狀之生橡膠輪胎在模具內施加熱與壓力,進行硫化處理而精加工為完成輪胎之形狀。
該輪胎硫化機設置有:從模具內接收已硫化輪胎且將該已硫化輪胎進行冷卻之PCI(硫化後充氣裝置(Post cure inflator))裝置、及交接到搬出目的地之卸載裝置。該卸載裝置係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於抓住已硫化輪胎之狀態使迴旋臂旋轉,可在模具的位置、PCI裝置的位置、釋出輸送機的位置之間搬運輪胎。然後,藉由在釋出輸送機的位置釋出已硫化輪胎而搬運到搬運目的地之搬出輸送機。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268039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1記載之卸載裝置為了將已硫化輪胎搬運到搬運目的地之搬出輸送機,必須使用進行複雜動作的迴旋臂。因此,用以設置卸載裝置的零件數變多,成本增加。且,由於使用釋出輸送機將藉由迴旋臂搬運來的已硫化輪胎搬運到搬出輸送機,因而零件數進一步變多。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減少設置成本之卸載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出以下手段。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卸載裝置,係將經由輪胎硫化機硫化處理後的已硫化輪胎,從前述輪胎硫化機搬運到冷卻用的PCI裝置,並且搬運經由前述PCI裝置冷卻後的前述已硫化輪胎,該卸載裝置具備:一對的支撐體,係形成為沿水平方向延伸,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支撐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及移動部,係使前述支撐體移動,前述移動部具有:水平移動機構,係從可取出藉由前述輪胎硫化機的胎唇撐圈所支撐的前述已硫化輪胎的輪胎取出位置,到可藉 由前述PCI裝置的輪胎保持部保持前述已硫化輪胎的PCI輪胎保持位置,使前述支撐體在水平方向移動;及搬運機構,係將經由前述PCI裝置冷卻後在前述PCI輪胎保持位置藉由前述一對的支撐體接收的前述已硫化輪胎搬運到搬出目的地。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藉由水平移動機構使支撐體移動,能容易地將已硫化輪胎從輪胎硫化機搬運到PCI裝置,且藉由搬運機構能容易地從PCI裝置移動到搬出目的地。因而,能藉由: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支撐已硫化輪胎的支撐體、使支撐體沿水平方向移動的水平移動機構以及搬運機構這樣單純的構造,從輪胎硫化機搬運已硫化輪胎。藉此,不須採用複雜的構成,能以較少的零件數設置卸載裝置。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之卸載裝置,係前述移動部具有使前述支撐體在鉛直方向上下移動的上下移動機構,前述上下移動機構係相對於支撐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前述胎唇撐圈使前述支撐體往鉛直方向的上方相對移動,而從前述胎唇撐圈接收前述已硫化輪胎。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藉由具有上下移動機構,能容易地取下經由輪胎硫化機的胎唇撐圈所支撐的已硫化輪胎。亦即,相對於藉由胎唇撐圈支撐著的已硫化輪胎,只要以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朝上方的方式使支撐體往上方相對移動,即能容易地從胎唇撐圈取下已硫化輪胎。因而,能以單純的構造設置從輪胎硫化機容易地取下已硫化 輪胎的機構。藉此,能以更少的零件數設置卸載裝置而能更減少設置成本。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之卸載裝置係前述支撐體具有複數個滾子,前述搬運機構具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係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相對於前述搬出目的地之相反側朝上的方式旋轉。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以藉由旋轉機構使支撐體傾斜,能使已硫化輪胎以在安裝於支撐體的滾子上滑動之方式進行移動。因而,能以單純的構造設置將已硫化輪胎搬運到搬出目的地的機構。藉此,能以更進一步較少的零件數設置卸載裝置而更進一步減少設置成本。
本發明之第四態樣之卸載裝置係前述支撐體具有複數個滾子,前述搬運機構具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係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以相對於前述搬出目的地之相反側朝上的方式旋轉,前述旋轉機構係於從前述PCI輪胎保持位置藉由前述上下移動機構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移動時,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旋轉亦可。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能構成利用上下移動機構將藉由PCI裝置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朝搬出目的地移動之機構,而能謀求卸載裝置之精簡化。藉此,能夠在卸載裝置周圍確保空間,而能確保輪胎硫化機及PCI裝置周圍的作業空間更寬廣。
本發明之第五態樣之卸載裝置係上述旋轉機構具有:具傾斜面的台部、及能接觸於前述傾斜面的被接 觸體,藉由使前述被接觸體接觸且按壓於前述傾斜面,而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旋轉亦可。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能容易地形成使支撐體旋轉的構造。
本發明之第六態樣之卸載裝置係具備平面位置調整部,該平面位置調整部係於前述PCI輪胎保持位置將前述一對的支撐體上的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平面位置予以定位。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藉由水平移動機構使支撐體從輪胎取出位置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即使已硫化輪胎在支撐體上的位置偏移,仍能以高精度調整使其移動到可交接到PCI裝置之位置。藉此,能將藉由水平移動機構移動來的支撐體上的已硫化輪胎,穩定地搬運到PCI裝置。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藉由以較少的零件數設置,能降低設置成本。
1‧‧‧輪胎硫化系統
W‧‧‧已硫化輪胎
2‧‧‧輪胎硫化機
21‧‧‧模具
211‧‧‧上模具
212‧‧‧下模具
213‧‧‧上模具昇降裝置
22‧‧‧下壓板
23‧‧‧台座
24‧‧‧胎唇昇降部
241‧‧‧胎唇撐圈
242‧‧‧胎唇昇降部主體
242a‧‧‧內筒
3‧‧‧PCI裝置
31‧‧‧上部輪胎保持部
311‧‧‧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
312‧‧‧上輪圈
313‧‧‧上輪圈側連結裝置
32‧‧‧下部輪胎保持部
321‧‧‧下輪圈
322‧‧‧下輪圈昇降裝置
323‧‧‧下輪圈側連結裝置
4‧‧‧卸載裝置
5‧‧‧支撐體
51‧‧‧支撐體主體
52‧‧‧滾子
53‧‧‧支撐體旋轉軸
P1‧‧‧支撐體插入位置
P2‧‧‧輪胎取出位置
P3‧‧‧PCI輪胎保持位置
P4‧‧‧輪胎搬出目的地
6‧‧‧移動部
61‧‧‧基部
62‧‧‧外裝部
621‧‧‧第一外裝部
622‧‧‧第二外裝部
63‧‧‧移動體主體
64‧‧‧水平移動機構
641‧‧‧第一汽缸
641a‧‧‧第一汽缸主體
641b‧‧‧第一桿
65‧‧‧上下移動機構
651‧‧‧第二汽缸
651a‧‧‧第二汽缸主體
651b‧‧‧第二桿
66‧‧‧搬運機構
661‧‧‧旋轉機構
662‧‧‧台部
662a‧‧‧傾斜面
663‧‧‧被接觸體
663a‧‧‧被接觸體主體
663b‧‧‧旋轉滾子
664‧‧‧搬運板
7‧‧‧平面位置調整部
71‧‧‧定位構件
8‧‧‧搬出目的地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的側視圖。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的一 部分之俯視圖。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卸載裝置的移動部之側視圖。
第4A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旋轉機構使支撐體旋轉前的樣子之放大圖。
第4B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旋轉機構使支撐體旋轉後的樣子之放大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藉由輪胎硫化機進行硫化處理的樣子之側視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朝支撐體插入位置移動的支撐體之側視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朝輪胎取出位置移動的支撐體之側視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朝PCI輪胎保持位置移動的支撐體之側視圖。
第9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將已硫化輪胎交接到PCI裝置的樣子之側視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在PCI輪胎保持位置,從PCI裝置接收已硫化輪胎的樣子之側視圖。
第11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輪胎硫化系統,顯示朝輪胎搬出目的地移動的支撐體之側視圖。
第12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變形例,顯示具有待機位置的情形的輪胎硫化系統的支撐體的位置之側視圖。
以下,參照第1圖至第12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輪胎硫化系統1係將硫化處理前的未硫化之生輪胎,從被搬入之側亦即前方(面對第1圖的紙面為左側)搬入,藉由輪胎硫化機2進行硫化處理成為已硫化輪胎W。而且,輪胎硫化系統1係藉由冷卻用的PCI(硫化後充氣裝置)裝置,對於該已硫化輪胎W施行冷卻處理,朝向搬出目的地8側亦即後方(面對第1圖的紙面為右側)搬出。
亦即,本實施形態的輪胎硫化系統1具備:用以對生輪胎施行硫化處理之輪胎硫化機2、用以將經由輪胎硫化機2硫化後的已硫化輪胎W予以冷卻之PCI裝置3、以及用以搬運已硫化輪胎W之卸載裝置4。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輪胎硫化系統1係於相對於水平方向(第1圖紙面左右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第1圖紙面深度方向,第2圖紙面上下方向),呈對稱地具備輪胎硫化機2、PCI裝置3、卸載裝置4,且係將已硫化輪胎W的處理以左右對稱地進行者。
輪胎硫化機2係以對未硫化的生輪胎施加熱與壓力的方式,進行產生化學反應之硫化處理之裝置。輪胎硫化機2具備模具21,該模具21係藉由對生輪胎進行硫化成型用的上模具211和下模具212而分割形成。輪胎 硫化機2具備胎唇昇降部24,該胎唇昇降部24係將已硫化輪胎W支撐成可沿鉛直方向(第1圖紙面上下方向)移動。
上模具211係由上模具昇降裝置213支撐,可相對於下模具212沿鉛直方向接近或分離。
下模具212固定於從下方透過下壓板22支撐模具21之台座23。
下壓板22係可藉由未圖示之熱源使溫度上昇之熱板,可從下方支撐下模具212且同時地進行加熱。
胎唇昇降部24具有:支撐生輪胎和已硫化輪胎W之胎唇撐圈241,以及使胎唇撐圈241沿鉛直方向上下移動之胎唇昇降部主體242。
胎唇撐圈241係把持並支撐生輪胎和已硫化輪胎W的下方側之胎圈部。
胎唇昇降部主體242係以使胎唇撐圈241往鉛直方向的上方移動,而使進行硫化處理後的已硫化輪胎W從下模具212剝離。胎唇昇降部主體242具有:沿鉛直方向形成圓筒狀而形成之內筒242a,以及使內筒242a沿鉛直方向上下移動的未圖示之缸筒。在胎唇昇降部主體242的內筒242a,沿著上端的外周安裝有胎唇撐圈241。胎唇昇降部主體242係藉由使未圖示的缸筒驅動,而使內筒242a沿鉛直方向上下移動,使胎唇撐圈241能相對於下模具212上下移動。
PCI裝置3係配置在比輪胎硫化機2更水平方 向的後方,相對於經由輪胎硫化機2硫化處理後的已硫化輪胎W進行冷卻處理。PCI裝置3具有:沿鉛直方向延伸且設置成上下對稱之上部輪胎保持部31,以及在上部輪胎保持部31的下方配置成與上部輪胎保持部31相對向之下部輪胎保持部32。
上部輪胎保持部31係PCI裝置3的輪胎保持部。上部輪胎保持部31具有:能以未圖示之支撐框為旋轉中心進行旋轉之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311,以及設置在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311的上下之兩端部的上輪圈312。上輪圈312係於中心軸具有相對於下部輪胎保持部32進行連結或分離之上輪圈側連結裝置313。該上部輪胎保持部31係以未圖示的支撐框為旋轉中心使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311上下反轉地旋轉,而從下部輪胎保持部32接收已硫化輪胎W後,將壓縮空氣導入已硫化輪胎W的內部進行冷卻處理。
下部輪胎保持部32也是PCI裝置3的輪胎保持部。下部輪胎保持部32具有:接收已硫化輪胎W並予以固定之下輪圈321,以及使下輪圈321沿鉛直方向昇降之下輪圈昇降裝置322。下部輪胎保持部32係於中心軸具有相對於上輪圈側連結裝置313連結或分離之下輪圈側連結裝置323。此外,下輪圈昇降裝置322,若藉由下輪圈側連結裝置323使下輪圈321連結於上輪圈側連結裝置313,則分離該下輪圈321。
卸載裝置4係將經由輪胎硫化機2硫化處理 後的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冷卻用的PCI裝置3,並且將經由PCI裝置3冷卻後的該已硫化輪胎W搬出到搬出目的地8。本實施形態之卸載裝置4具備:一對的支撐體5,係支撐已硫化輪胎W的側面;移動部6,係使支撐體5從輪胎硫化機2經由PCI裝置3移動到搬出目的地8;及平面位置調整部7,係將支撐體5上相對於PCI裝置3的已硫化輪胎W的平面位置予以定位。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搬出目的地8省略詳細圖示,其係配置於PCI裝置3的水平方向之後方,將已冷卻處理的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下一步驟的主輸送機。
支撐體5係配置有一對,可從下方支撐已硫化輪胎W的側面,且夾著已硫化輪胎W的中心軸而在寬度方向分離。一對的支撐體5係配置成在寬度方向分離成僅能讓輪胎硫化機2的胎唇昇降部24和PCI裝置3的下部輪胎保持部32插入。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體5係如第2圖所示,在寬度方向形成為左右對稱。支撐體5具有:朝水平方向延伸之支撐體主體51、相對於支撐體主體51可旋轉地並排於水平方向且配置複數個之滾子52、以及在水平方向的後方支撐支撐體主體51之支撐體旋轉軸53。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體5係設計成如滾子輸送機般之構造,係藉由支撐體旋轉軸53支撐配置有複數個滾子52的支撐體主體51而在寬度方向分割。
支撐體主體51係於水平方向形成以矩形狀延伸。
滾子52係於寬度方向夾住支撐體主體51而在水平方向並列複數個,且安裝成可繞沿寬度方向延伸的旋轉軸旋轉。滾子52係配置成一部分如從支撐體主體51的上面脫出,能使載置於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沿著支撐體主體51延伸的方向移動。
支撐體旋轉軸53係形成為沿寬度方向以圓柱狀延伸。支撐體旋轉軸53連接於支撐體主體51,呈以懸臂狀態支撐支撐體主體51的水平方向之後方。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體旋轉軸53支撐著複數個支撐體主體51。支撐體主體51處於水平狀態時,藉由抵接於未圖示的擋止件,限制其相對於支撐體旋轉軸53之位於前方或下方之位置的方向之旋轉。
移動部6係以使支撐體5相對於輪胎硫化機2和PCI裝置3移動,而搬運已硫化輪胎W。作為本實施形態之使移動部6移動的支撐體5的位置有:支撐體插入位置P1,係插入從輪胎硫化機2的下模具212剝離後的已硫化輪胎W的下方之位置;輪胎取出位置P2,係支撐體插入位置P1的鉛直方向的上方,亦為取出已硫化輪胎W的位置;PCI輪胎保持位置P3,係相對於輪胎取出位置P2在水平方向的後方水平移動之位置,亦為將已硫化輪胎W交接到PCI裝置3的下部輪胎保持部32之位置;及輪胎搬出位置P4,係較PCI輪胎保持位置P3更位於鉛直方向的下方,亦為將從PCI裝置3接收的已硫化輪胎W搬出到搬出目的地8之位置。
支撐體插入位置P1係藉由胎唇昇降部主體242以從下模具212沿鉛直方向的上方抬起的方式移動之已硫化輪胎W的下方的位置。本實施形態的支撐體插入位置P1係夾在經抬起後的已硫化輪胎W和下模具212之位置,且係上昇後的胎唇昇降部主體242的內筒242a配置在一對的支撐體5的寬度方向之間的位置。支撐體插入位置P1,較佳為胎唇昇降部主體242的內筒242a的中心軸伸長之軸與水平地支撐在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的中心軸重疊之位置。於支撐體插入位置P1,支撐體主體51係以沿水平方向延伸之姿勢配置。
輪胎取出位置P2係於較支撐體插入位置P1更位於鉛直方向的上方,且係用以將輪胎硫化機2的胎唇撐圈241所把持著的已硫化輪胎W從胎唇撐圈241取下之位置。亦即,輪胎取出位置P2係將硫化處理結束後的已硫化輪胎W從輪胎硫化機2取出之位置。本實施形態的輪胎取出位置P2係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沿鉛直方向的上方平行移動後之位置,且係較已上昇之胎唇昇降部主體242的胎唇撐圈241的位置更上方之位置。於輪胎取出位置P2,支撐體主體51係沿水平方向延伸之姿勢配置。
PCI輪胎保持位置P3係較輪胎取出位置P2更位於水平方向的後方,且係使已硫化輪胎W保持於PCI裝置3的下部輪胎保持部32之位置,或從下部輪胎保持部32取下之位置。亦即,PCI輪胎保持位置P3係將已從輪胎硫化機2搬運的已硫化輪胎W,從支撐體5交接到 PCI裝置3之位置,且係支撐體5從PCI裝置3接收冷卻處理結束後的已硫化輪胎W之位置。本實施形態的PCI輪胎保持位置P3係從輪胎取出位置P2沿水平方向的後方平行移動之位置,且係將藉由下輪圈昇降裝置322而上昇來的下輪圈321配置在一對的支撐體5的寬度方向之間的位置。PCI輪胎保持位置P3,較佳為藉由下輪圈昇降裝置322而上昇來的下輪圈321的中心軸與水平地支撐在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的中心軸重疊之位置。於PCI輪胎保持位置P3,支撐體主體51係以沿水平方向延伸之姿勢配置。
輪胎搬出位置P4係較PCI輪胎保持位置P3更位於鉛直方向的下方,且係使支撐體5傾斜而將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之位置。本實施形態的輪胎搬出位置P4,係與支撐體主體51的支撐體旋轉軸53連接的水平方向的後方之端部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沿水平方向的後方平行移動之位置。於輪胎搬出位置P4,支撐體主體51係以使水平方向的前方之端部朝向上方而傾斜之姿勢配置。輪胎搬出位置P4,係於藉由卸載裝置4使支撐體5不移動的情形等,使支撐體5待機之初期位置。
如第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移動部6具有:基部61、相對於基部61安裝成可移動之外裝部62、連接於支撐體旋轉軸53而在外裝部62內安裝成可旋轉之移動體主體63、透過外裝部62使支撐體5沿水平方向水平移動之水平移動機構64、透過外裝部62使支撐體5沿 鉛直方向的上下進行移動之上下移動機構65、以及經由PCI裝置3將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之搬運機構66。
基部61係固定成相對於輪胎硫化機2和PCI裝置3不相對移動。
外裝部62係設置在基部61的上部,安裝成相對於基部61可沿水平方向及鉛直方向移動。本實施形態的外裝部62具有:相對於基部61沿水平方向移動之第一外裝部621;及安裝成相對於第一外裝部621可沿鉛直方向移動之第二外裝部622。
移動體主體63係於第二外裝部622的內部,相對於第二外裝部622安裝成可沿寬度方向延伸且可繞軸旋轉。移動體主體63連接著支撐體5的支撐體旋轉軸53,以移動體主體63旋轉的方式使支撐體旋轉軸53旋轉。
水平移動機構64係於輪胎硫化機2和PCI裝置3之間,使支撐體5沿水平方向移動。具體而言,水平移動機構64係從輪胎取出位置P2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使支撐體5朝向水平方向的後方側水平移動。又,水平移動機構64係從輪胎搬出位置P4到支撐體插入位置P1,使支撐體5沿水平方向朝向前方水平移動。本實施形態之水平移動機構64係以使第一外裝部621相對於基部61沿水平方向移動,而使連接於移動體主體63的支撐體旋轉軸53移動,使支撐體主體51移動。更具體而言,水 平移動機構64具有作為驅動機構而沿水平方向延伸配置之第一汽缸641。
第一汽缸641係使第一外裝部621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或後方移動。第一汽缸641具有:第一汽缸主體641a、及相對於第一汽缸主體641a可沿水平方向伸縮之第一桿641b。第一汽缸641係使第一汽缸主體641a安裝於基部61上,使第一桿641b的水平方向的前方之端部安裝於第一外裝部621。而且,在第一汽缸641例如使用流體壓缸等,藉由第一桿641b的伸縮可使第一外裝部621相對於基部61沿水平方向直進移動。此處,將第一汽缸641的規格決定成:於第一桿641b收納在第一汽缸主體641a而形成最短的狀態,將支撐體主體51的水平方向的位置配置於PCI輪胎保持位置P3,且於第一桿641b從第一汽缸主體641a突出而形成最長的狀態,將支撐體主體51的水平方向的位置配置於輪胎取出位置P2。
上下移動機構65係使支撐體5相對於輪胎硫化機2和PCI裝置3而沿鉛直方向上下移動。具體而言,上下移動機構65係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到輪胎取出位置P2,使支撐體5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移動。又,上下移動機構65係從PCI輪胎保持位置P3到輪胎搬出位置P4,使支撐體5朝向鉛直方向的下方移動。亦即,本實施形態的上下移動機構65係以使第二外裝部622相對於第一外裝部621沿鉛直方向移動,使第二外裝部622內的移動體主體63所連接著的支撐體旋轉軸53相對於基部61上下 移動而使支撐體主體51移動。具體而言,上下移動機構65具有作為驅動機構而沿鉛直方向延伸配置之第二汽缸651。
第二汽缸651係使第二外裝部622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或下方移動。第二汽缸651具有:第二汽缸主體651a、及相對於第二汽缸主體651a可沿鉛直方向伸縮之第二桿651b。第二汽缸651係第二汽缸主體651a的鉛直方向的下方之端部安裝於第一外裝部621,第二桿651b的鉛直方向的上方之端部安裝於第二外裝部622。與第一汽缸641同樣地,在第二汽缸651例如使用流體壓缸等,藉由第二桿651b的伸縮使第二外裝部622相對於第一外裝部621可沿鉛直方向直進移動。此處,將第二汽缸651的規格決定成:於第二桿651b收納於第二汽缸主體651a而形成最短的狀態,使支撐體主體51的鉛直方向之位置配置於支撐體插入位置P1,且於第二桿651b從第二汽缸主體651a突出而形成最長的狀態,將支撐體主體51的鉛直方向的位置配置在輪胎取出位置P2。
搬運機構66係於使支撐體5從PCI輪胎保持位置P3移動到輪胎搬出位置P4時,以使支撐體主體51傾斜的方式將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搬運機構66具有:旋轉機構661,係使一對的支撐體5相對於搬出目的地8之相反側朝上的方式旋轉;及搬運板664,係藉由旋轉機構661從旋轉的支撐體主體51將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運目的地。
旋轉機構661係於藉由上下移動機構65將支撐體5從PCI輪胎保持位置P3移動到輪胎搬出位置P4時,在相對於搬出目的地8之相反側亦即支撐體主體51的水平方向的前方之端部成為向上之方向,使連接著支撐體旋轉軸53的移動體主體63旋轉。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旋轉機構661具有:台部662,係固定於基部61且具有傾斜面662a;及被接觸體663,係於使支撐體5移動到輪胎搬出位置P4時接觸於傾斜面662a。
台部662固定於基部61的上部。台部662係配置在與從PCI輪胎保持位置P3朝向輪胎搬出位置P4下降而來的移動體主體63交叉之位置。本實施形態之台部662係形成為與寬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形成台形形狀。台部662形成有傾斜成45°角度之傾斜面662a,該傾斜面662a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及鉛直方向的上方。
被接觸體663係一體安裝於移動體主體63的下方。被接觸體663係於藉由上下移動機構65使支撐體5從PCI輪胎保持位置P3移動到輪胎搬出位置P4時,接觸並按壓於台部662的傾斜面662a,使移動體主體63旋轉。具體而言,被接觸體663具有:被接觸體主體663a,係一體固定於移動體主體63的下方;及旋轉滾子663b,係相對於被接觸體主體663a安裝成可旋轉。
被接觸體主體663a係沿鉛直方向形成以平板狀延伸,鉛直方向的上方之端部固定於移動體主體63的 下方。為了使被接觸體主體663a於旋轉時不接觸於台部662的傾斜面662a,形成為切掉傾斜面662a側的角之形狀。
旋轉滾子663b係安裝成可在被接觸體主體663a的鉛直方向的下方之端部沿寬度方向延伸且可繞軸旋轉。
搬運板664係於較旋轉機構661的台部662更水平方向的後方固定於基部61。搬運板664係配置於藉由旋轉機構661而傾斜的支撐體主體51的延長線上。本實施形態之搬運板664係傾斜成與傾斜的支撐體主體51相同的角度而配置之板狀構件。搬運板664係接收在傾斜的支撐體主體51上滑下來之已硫化輪胎W,且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
平面位置調整部7係將配置在PCI輪胎保持位置P3的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的平面位置予以定位。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平面位置調整部7係將在PCI輪胎保持位置P3水平地支撐在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的中心軸之位置,定位成藉由下輪圈昇降裝置322上昇來的下輪圈321的中心軸和平面位置重疊之位置。平面位置調整部7具有定位構件71,該定位構件71係較配置在PCI輪胎保持位置P3的支撐體主體51更配置在寬度方向的外側。
定位構件71係較配置在PCI輪胎保持位置P3的支撐體主體51更配置在寬度方向的外側之四個位置。定位構件71形成棒狀,遠離以平面位置之下輪圈321的 中心軸為中心之圓周狀而配置。定位構件71係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勢配置。定位構件71係支撐體5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從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勢朝向下輪圈321的中心軸,豎起成相對於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而沿鉛直方向延伸的姿勢。其結果,定位構件71將平面位置定位成夾入已硫化輪胎W且不在水平方向及寬度方向移動。
接著,說明上述構成之本實施形態的輪胎硫化系統1的作用。
如第5圖所示,如上述之實施形態的輪胎硫化系統1,係輪胎硫化機2的上模具211藉由上模具昇降裝置213下降而與下模具212對合,於內部收容有生輪胎之狀態將模具21關閉。於模具21內,未圖示的氣囊在生輪胎的內側膨脹而相對於模具21從內側推壓生輪胎。於該狀態,下壓板22加熱而在模具21的內部相對於生輪胎施行硫化處理。此時,卸載裝置4將支撐體5配置在輪胎搬出目的地4。
如第6圖所示,硫化處理結束後,上模具211藉由上模具昇降裝置213而上昇,且模具21開放而與下模具212分離。而且,胎唇昇降部主體242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延伸,使胎唇撐圈241所把持的已硫化輪胎W也向上方移動,而從下模具212取下已硫化輪胎W。已硫化輪胎W藉由胎唇昇降部主體242上昇到從下模具212取下之位置時,藉由水平移動機構64的第一汽缸641,將 第一外裝部621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按壓並移動。使第一外裝部621移動,連接於第二外裝部622內的移動體主體63的支撐體旋轉軸53也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移動。因此,支撐體5係從輪胎搬出目的地4移動到支撐體插入位置P1。
如第7圖所示,支撐體5移動到支撐體插入位置P1後,上下移動機構65使支撐體主體51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移動到輪胎取出位置P2。其結果,支撐於支撐體主體51的滾子52,相對於支撐已硫化輪胎W的胎唇撐圈241而沿鉛直方向的上方相對移動,從胎唇撐圈241接收已硫化輪胎W。具體而言,第二外裝部622藉由上下移動機構65的第二汽缸651而相對於第一外裝部621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移動。第二外裝部622移動,連接於第二外裝部622內的移動體主體63之支撐體旋轉軸53也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移動。因此,支撐體5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移動到輪胎取出位置P2。於支撐體5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移動到輪胎取出位置P2時,支撐體5接觸並支撐於胎唇撐圈241所把持之已硫化輪胎W的下方,與已硫化輪胎W一起往上方移動。另一方面,胎唇撐圈241和胎唇昇降部主體242通過偏離寬度方向而配置之支撐體主體51之間,不接觸於支撐體主體51及滾子52而往鉛直方向的下方移動。因此,從胎唇撐圈241取下已硫化輪胎W,使其與支撐體主體51一起移動到輪胎取出位置P2,且從輪胎硫化機2取下。
如第8圖所示,支撐體5移動到輪胎取出位置P2後,第一外裝部621藉由水平移動機構64的第一汽缸641而被引向水平方向的後方並移動。第一外裝部621移動,連接於第二外裝部622內的移動體主體63之支撐體旋轉軸53也朝向水平方向的後方移動。因此,支撐體5從輪胎取出位置P2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而且,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的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係藉由平面位置調整部7調整平面位置。具體而言,配置在支撐部主體51的寬度方向的外側之定位構件71係朝向已硫化輪胎W豎起。因此,已硫化輪胎W係藉由定位構件71而被夾入,已硫化輪胎W的中心軸與上昇而來之下輪圈321的中心軸在支撐體主體51上調整位置並定位成在平面位置成為重疊之位置。
如第9圖所示,已硫化輪胎W藉由平面位置調整部7定位後,與下輪圈321一起藉由下輪圈昇降裝置322使下輪圈側連結裝置323往上方移動,插通於已硫化輪胎W的內側之孔。而且,藉由連結上輪圈側連結裝置313和下輪圈側連結裝置323,藉由上輪圈312和下輪圈321夾入已硫化輪胎W並保持。藉由使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311旋轉並上下反轉,而在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311的上方進行已硫化輪胎W的冷卻處理。
此處,該冷卻處理由於比硫化處理需要時間,因此在上部輪胎保持部31的上下,連續進行已硫化輪胎W的冷卻處理。亦即,在上部輪胎保持部31的一方 進行冷卻處理之期間,藉由卸載裝置4將冷卻處理結束後的已硫化輪胎W往搬出目的地8搬出,並且由輪胎硫化機2搬運新的已硫化輪胎W,而能將新的已硫化輪胎W安裝於下部輪胎保持部32。
如第10圖所示,已硫化輪胎W的冷卻處理結束後,解除上輪圈側連結裝置313和下輪圈側連結裝置323之連結,藉由下部輪胎保持部32的下輪圈昇降裝置322,將已硫化輪胎W與下輪圈321一起往鉛直方向的下方移動。於下輪圈321往下方移動時,已硫化輪胎W的側面係與配置在PCI輪胎保持位置P3的支撐體5的滾子52的上部接觸。另一方面,下輪圈321和下輪圈昇降裝置322通過在寬度方向偏離配置的支撐體主體51之間,不接觸於支撐體主體51及滾子52並下降。因此,已硫化輪胎W係從下輪圈321取下並留在支撐體主體51上,從PCI裝置3取下。
於PCI輪胎保持位置P3從PCI裝置3取下已硫化輪胎W後,藉由上下移動機構65的第二汽缸651,使第二外裝部622相對於第一外裝部621朝向鉛直方向的下方移動。以第二外裝部622移動的方式,使連接於第二外裝部622內的移動體主體63之支撐體旋轉軸53也朝向鉛直方向的下方移動。因此,支撐體5朝向輪胎搬出位置P4移動。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移動體主體63朝向輪胎搬出位置P4下降,固定在移動體主體63下方的被接觸體663的旋轉滾子663b與台部662的傾斜面662a接 觸。於旋轉滾子663b與傾斜面662a接觸之狀態,進一步移動體主體63往下方移動時,旋轉滾子663b在傾斜面662a上邊轉動邊移動,使被接觸體主體663a傾斜。以被接觸體主體663a傾斜的方式,使安裝有被接觸體主體663a的移動體主體63旋轉。因此,支撐體5的支撐體旋轉軸53也旋轉,且連接於支撐體旋轉軸53的支撐體主體51如第11圖所示般傾斜並往輪胎搬出位置P4移動。
支撐體5往輪胎搬出位置P4移動時,由於支撐體主體51傾斜,已硫化輪胎W係以在滾子52上滑動般地移動,朝向搬運板664滑落搬運。而且,以在傾斜的搬運板664上進一步滑落的方式將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之主輸送機。
根據如上述之卸載裝置4,將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支撐已硫化輪胎W的支撐體5的支撐體主體51,藉由水平移動機構64的第一汽缸641從輪胎取出位置P2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能將經由輪胎硫化機2硫化後的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PCI裝置3。而且,能將經由PCI裝置3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W,藉由搬運機構66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亦即,藉由水平移動機構64使支撐體5移動,能容易地將已硫化輪胎W從輪胎硫化機2搬運到PCI裝置3,且藉由搬運機構66能容易地從PCI裝置3移動到搬出目的地8。因而,能藉由: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支撐已硫化輪胎W之支撐體5、使支撐體5沿水平方向移動之第一汽缸641般的水平移動機構64以及搬運機構66這 樣單純的構成,由輪胎硫化機2搬運已硫化輪胎W。藉此,不須抓取已硫化輪胎W的機構和迴旋的機構等複雜之構造,能以較少的零件數設置卸載裝置4而減少設置成本。
又,移動部6具有使支撐體5沿鉛直方向上下移動的第二汽缸651般之上下移動機構65,能容易地取下以輪胎硫化機2的胎唇撐圈241支撐著的已硫化輪胎W。亦即,相對於藉由胎唇撐圈241把持著的已硫化輪胎W,僅以從支撐體插入位置P1朝向輪胎取出位置P2般使支撐體5往上方相對移動,即能從胎唇撐圈241容易地取下已硫化輪胎W。因而,能以單純的構成設置從輪胎硫化機2容易地取下已硫化輪胎W之機構。藉此,能以更少的零件數設置卸載裝置4而更減少設置成本。
再者,搬運機構66係藉由旋轉機構661而能使支撐體主體51傾斜,該旋轉機構661係使支撐體5在輪胎搬出位置P4相對於搬出目的地8之相反側亦即水平方向的前方朝上,而使支撐體旋轉軸53旋轉。因此,能使已硫化輪胎W以在安裝於支撐體主體51之滾子52上滑動的方式移動。因而,在輪胎搬出位置P4,能以單純的構成設置將已硫化輪胎W搬運到搬出目的地8之機構。藉此,能進一步以更少的零件數設置卸載裝置4而進一步減少設置成本。
又,旋轉機構661藉由上下移動機構65使支持體5從PCI輪胎保持位置P3朝向輪胎搬出位置P4下降 時,使支撐體旋轉軸53旋轉,而能將藉由PCI裝置3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W有效率地搬出到搬出目的地8。亦即,能構成利用上下移動機構65將藉由PCI裝置3冷卻後的已硫化輪胎W移動到搬出目的地8之機構,而能謀求卸載裝置4之精簡化。藉此,能在卸載裝置4的周圍確保空間,能確保輪胎硫化機2和PCI裝置3周圍的作業空間更為廣闊。
再者,使藉由固定於基部61的台部662的傾斜面662a所支撐的被接觸體663的旋轉滾子663b,藉由被接觸體主體663a下降而來,能沿著傾斜面662a移動,藉此使被接觸體主體663a傾斜而能使移動體主體63旋轉。因此,能使移動體主體63所連接著的支撐體旋轉軸53旋轉而使支撐體主體51傾斜。因而,能容易地形成使支撐體主體51傾斜之構成。
又,藉由平面位置調整部7的定位構件71夾入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的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能定位成使已硫化輪胎W的中心軸的位置與藉由下輪圈昇降裝置322上昇的下輪圈321的中心軸,在平面位置成為重疊之位置。因此,從輪胎取出位置P2使支撐體5移動到PCI輪胎保持位置P3,即使已硫化輪胎W的位置在支撐體主體51上偏移,仍能在可交接到PCI裝置3的位置以高精度調整並使其移動。藉此,能將藉由水平移動機構64移動過來的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穩定地搬運到PCI裝置3。
以上,已參照圖式詳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各實施形態之各構成及該等組合等係HMCBHJ741 HO741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構成之附加、省略、取代及其他變更。又,本發明不根據實施形態做限定,只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做限定。
此外,水平移動機構64和上下移動機構65不限定為第一汽缸641和第二汽缸651,作為其他進行滑動的移動機構,亦可使用滾珠螺桿、齒條和小齒輪及鏈條和鏈輪等與馬達之組合機構進行移動。
又,平面位置調整部7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只要能將已硫化輪胎W的平面位置予以定位之構成即可。例如,控制支撐體5的滾子52之旋轉,調整支撐體主體51上的已硫化輪胎W的位置之構成亦可。
再者,支撐體5不限定於在不使支撐體5移動之情形等在輪胎搬出裝置P4待機,如第12圖所示,亦可具有待機位置P5,係於較輪胎搬出位置P4略微在水平方向的前方,以使支撐體主體5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勢配置。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上述卸載裝置,藉由以較少的零件數設置,能減少設置成本。
1‧‧‧輪胎硫化系統
2‧‧‧輪胎硫化機
3‧‧‧PCI裝置
4‧‧‧卸載裝置
5(P1)‧‧‧支撐體(支撐體插入位置)
5(P2)‧‧‧支撐體(輪胎取出位置)
5(P3)‧‧‧支撐體(輪胎保持位置)
5(P4)‧‧‧支撐體(輪胎搬出目的地)
6‧‧‧移動部
7‧‧‧平面位置調整部
8‧‧‧搬出目的地
22‧‧‧下壓板
23‧‧‧台座
31‧‧‧上部輪胎保持部
32‧‧‧下部輪胎保持部
51‧‧‧支撐體主體
52‧‧‧滾子
53‧‧‧支撐體旋轉軸
61‧‧‧基部
62‧‧‧外裝部
63‧‧‧移動體主體
64‧‧‧水平移動機構
65‧‧‧上下移動機構
71‧‧‧定位構件
211(21)‧‧‧上模具(輪圈)
213(21)‧‧‧上模具昇降裝置(輪圈)
241(24)‧‧‧胎唇撐圈(胎唇昇降部)
242(24)‧‧‧胎唇昇降部主體(胎唇昇降部)
242a‧‧‧內筒
311‧‧‧上部輪胎保持部主體
312‧‧‧上輪圈
313‧‧‧上輪圈側連結裝置
321‧‧‧下輪圈
322‧‧‧下輪圈昇降裝置
323‧‧‧下輪圈側連結裝置
621‧‧‧第一外裝部
622‧‧‧第二外裝部
641b(641)‧‧‧第一桿(第一汽缸)
651a(651)‧‧‧第二汽缸主體(第二汽缸)
651b(651)‧‧‧第二桿(第二汽缸)
661(66)‧‧‧搬運機構(旋轉機構)
662‧‧‧台部
663‧‧‧被接觸體
641a(641)‧‧‧第一汽缸(第一汽缸主體)
664(66)‧‧‧搬運板(搬運機構)
W‧‧‧已硫化輪胎

Claims (6)

  1. 一種卸載裝置,係將經由輪胎硫化機硫化處理後的已硫化輪胎,從前述輪胎硫化機搬運到冷卻用的PCI裝置,並且搬運經由前述PCI裝置冷卻後的前述已硫化輪胎,該卸載裝置具備:一對的支撐體,係形成為沿水平方向延伸,從鉛直方向的下方支撐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側面;及移動部,係使前述支撐體移動,前述移動部具有:水平移動機構,係從可取出藉由前述輪胎硫化機的胎唇撐圈所支撐的前述已硫化輪胎的輪胎取出位置,到可藉由前述PCI裝置的輪胎保持部保持前述已硫化輪胎的PCI輪胎保持位置,使前述支撐體在水平方向移動;及搬運機構,係將經由前述PCI裝置冷卻後在前述PCI輪胎保持位置藉由前述一對的支撐體接收的前述已硫化輪胎搬運到搬出目的地。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卸載裝置,其中,前述移動部,具有使前述支撐體在鉛直方向上下移動的上下移動機構,前述上下移動機構,係相對於支撐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前述胎唇撐圈使前述支撐體往鉛直方向的上方相對移動,而從前述胎唇撐圈接收前述已硫化輪胎。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卸載裝置,其 中,前述支撐體具有複數個滾子,前述搬運機構具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係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以相對於前述搬出目的地之相反側朝上的方式旋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卸載裝置,其中,前述支撐體具有複數個滾子,前述搬運機構具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係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以相對於前述搬出目的地之相反側朝上的方式旋轉,前述旋轉機構,係於從前述PCI輪胎保持位置藉由前述上下移動機構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移動時,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旋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之卸載裝置,其中,前述旋轉機構具有:具傾斜面的台部、及能接觸於前述傾斜面的被接觸體,使前述被接觸體接觸且按壓於前述傾斜面,藉此使前述一對的支撐體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卸載裝置,其中,係具備平面位置調整部,該平面位置調整部係於前述PCI輪胎保持位置將前述一對的支撐體上的前述已硫化輪胎的平面位置予以定位。
TW103102484A 2014-01-23 2014-01-23 卸載裝置 TWI5208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2484A TWI520833B (zh) 2014-01-23 2014-01-23 卸載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2484A TWI520833B (zh) 2014-01-23 2014-01-23 卸載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449A true TW201529449A (zh) 2015-08-01
TWI520833B TWI520833B (zh) 2016-02-11

Family

ID=54342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2484A TWI520833B (zh) 2014-01-23 2014-01-23 卸載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0833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0833B (zh) 2016-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6112B2 (ja) アン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KR101743854B1 (ko) 타이어 가류기의 언로딩장치, 및 타이어 가류기
JP2007320151A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TWI750127B (zh) 模製模具及樹脂模製裝置
JP5829781B1 (ja) タイヤ支持装置、タイヤ冷却システム
KR101361854B1 (ko) 유리성형용 금형수단, 유리성형시스템 및 그의 유리성형방법
TWI494205B (zh) 輪胎硫化機及輪胎硫化設備
TWI520833B (zh) 卸載裝置
JP4877757B2 (ja) タイヤ加硫モールドの洗浄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1344294B1 (ko) 그린타이어 수대장치
JPH03106606A (ja) 成形体の反転方法
JP3657421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用搬送ローダ
JP3340560B2 (ja) 加硫済タイヤの搬送方法
JP4773620B2 (ja) タイヤ加硫機、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タイヤ加硫方法
JP4623892B2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4629631B2 (ja) 搬送作業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4050456A (ja) タイヤ加硫機
JP5139723B2 (ja)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107425A (ja) ローカバー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ローカバー供給方法
JP2019188700A (ja) ローカバーの供給方法及び供給装置
TW202238053A (zh) 間歇式熱處理裝置
JP2003053733A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2001301016A (ja) 加熱成型機
JPH0367006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