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7111A -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7111A
TW201527111A TW103140165A TW103140165A TW201527111A TW 201527111 A TW201527111 A TW 201527111A TW 103140165 A TW103140165 A TW 103140165A TW 103140165 A TW103140165 A TW 103140165A TW 201527111 A TW201527111 A TW 2015271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connection element
wirings
sen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0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0237B (zh
Inventor
Yasunori Hashida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7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7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0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02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第一電極層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與複數條第一配線。相互鄰接的兩條第一配線構成配線對。複數條第一配線分為複數個連接要素,各連接要素包含一條以上的第一配線。複數個連接要素包含相互鄰接的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分支。第一及第二電極層的至少一方具備修正圖案,關於跨越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的配線對,該修正圖案構成為在構成該配線對的兩條第一配線之間,減少因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之差。

Description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本揭示的技術係關於一種使用於投影型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具備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觸控面板、及具備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
在投影型靜電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方面,延伸於X方向的複數個驅動電極與延伸於對於X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複數個感測電極隔著透明介電層而重疊。相互對向的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值,在手指等接觸到觸控面板的操作面時會減少。因此,藉由每個感測電極檢測複數個驅動電極的各電極與和其對向的一個感測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值有無減少,可檢測出在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
在驅動電極存在的面內,從複數個驅動電極的各電極延伸的配線被繞過驅動電極外側的區域,連接於輸入信號到驅動電極的各電極的驅動電路。此外,在感測電極存在的面內,從複數個感測電極的各電極延伸的配線被繞過感測電極外側的區域,連接於輸入從感測電極的各電極輸出的信號的感測電路(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2012-230471號公報
順帶一提,形成有驅動電極的面之中,驅動電極外側的區域為外周區域,形成有感測電極的面之中,感測電極外側的區域為外周區域。各外周區域和觸控面板的操作面之中成為操作位置檢測對象的區域外側的區域對向。通常,在外周區域上設有用於配置各種感測器或照相機等附屬零件的區域。在用於配置此附屬零件的區域上,不能形成配線。
第12圖為顯示避開不能形成配線的區域即不可配線區域而配置配線的一例之圖。在第12圖所示之例中,不被不可配線區域NA阻礙路徑而將複數條配線100二分為直線延伸的連接要素110A與繞過不可配線區域NA而延伸的連接要素110B。因此,在連接要素110A所含的配線100的長度與連接要素110B所含的配線100的長度之間產生差,而在配線電阻值或配線電容值上產生差等,在連接要素110A所含的配線100與連接要素110B所含的配線100之間產生電氣特性之差。其結果,在不可配線區域NA的附近,相互鄰接的配線100間的時間常數之差即時間常數差在連接要素110A與連接要素110B之間改變。更具體而言,連接要素110A所含的 配線100之中最接近連接要素110B的配線100與連接要素110B所含的配線100之中最接近連接要素110A的配線100之間的時間常數之差和其以外的鄰接的配線100間的時間常數之差大不相同。複數條配線100內的此種局部的時間常數差的變化成為使操作位置的檢測精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再者,即使是不設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在例如由於外周區域的形狀或者配線與驅動電路或感測電路的連接位置等的緣故,而將複數條配線100分為通過相互不同的路徑的連接要素110A與連接要素110B的情況,也產生同樣的問題。
本揭示的技術,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操作位置的檢測精度降低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解決上述課題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具備:第一電極層,其包含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一電極與複數條第一配線,前述複數條第一配線分別連接於不同的前述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層,其包含沿著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二電極與複數條第二配線,前述複數條第二配線分別連接於不同的前述第二電極;及透明介電層,其位於前述第一電極層與前述第二電極層之間。相互鄰接的兩條前述第一配線構成配線對,前述複數條第一配線分為複數個連接要素。而且,各連接要素包含一條以上的前述第一配線,前述複數個連接要素包含相互 鄰接的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前述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前述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分支,前述第一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的至少一方具備修正圖案,關於跨越前述基準連接要素與前述分支連接要素的前述配線對,該修正圖案構成為在構成該配線對的兩條前述第一配線之間,減少因前述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之差。
解決上述課題的觸控面板具備上述透明導電性積層體。
解決上述課題的顯示裝置具備:顯示面板;及觸控面板,其積層於前述顯示面板上;前述觸控面板具備上述透明導電性積層體。
10‧‧‧顯示裝置
11‧‧‧顯示面板
12‧‧‧觸控面板
13‧‧‧透明導電性積層體
14‧‧‧覆蓋層
20‧‧‧驅動基材
21‧‧‧驅動電極層
22‧‧‧感測基材
23‧‧‧感測電極層
30‧‧‧驅動電極
31‧‧‧驅動配線
32‧‧‧修正用電極
40‧‧‧感測電極
41‧‧‧感測配線
41a~41c‧‧‧配線
41d~41f‧‧‧配線
41g~41i‧‧‧配線
41j~41l‧‧‧配線
42‧‧‧連接要素
42A‧‧‧基準連接要素
42B‧‧‧分支連接要素
42C~42F‧‧‧連接要素
43‧‧‧異線幅部
44‧‧‧異形部
50‧‧‧驅動電路
51‧‧‧感測電路
C‧‧‧電容器
R‧‧‧電阻
NA‧‧‧不可配線區域
OA‧‧‧外周區域
SA‧‧‧檢測區域
V1‧‧‧電位
V2‧‧‧電位
第1圖為顯示使本揭示的技術具體化的第1~第3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之剖面構造的剖面圖。
第2圖為顯示第1圖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之平面構造的平面圖。
第3圖為放大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4圖為放大顯示第3圖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剖面圖。
第5圖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配線的等效電路的電路圖。
第6圖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不可配線區域與配線的配置例之圖。
第7圖為放大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變形例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8圖為放大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9圖為放大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變形例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10圖為放大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11圖為放大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變形例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12圖為放大顯示以往的透明導電性積層體的不可配線區域附近的平面圖。
(第1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1圖~第7圖,就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首先,參照第1圖,就顯示裝置的全體構造進行說明。再者,在第1圖中,係省略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具備的電極數數量及配線數量而顯示。
如第1圖所示,顯示裝置10具備顯示面板11、及經由接著構件而積層於顯示面板11上的觸控面板12。
觸控面板12具備: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其具備基材及形成於基材上的複數個電極;及覆蓋層14,其積層於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上,構成觸控面板12表面即操作面。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具備:驅動基材20;驅動電極層21,其形成於驅動基材20上;感測基材22;及感測電極層23,其形成於感測基材22上。驅動基材20與感測基材22係由例如玻璃或樹脂薄膜等所形成。
驅動電極層21具備:複數個驅動電極30;及複數條驅動配線31,其等逐一地連接於驅動電極30的各電極;感測電極層23具備:複數個感測電極40;及複數條感測配線41,其等逐一地連接於感測電極40的各電極。
驅動電極30係例如藉由蝕刻形成於驅動基材20表面上的銅膜或銀膜等金屬薄膜而形成,感測電極40係例如藉由蝕刻形成於感測基材22表面上的銅膜或銀膜等金屬膜而形成。或者,驅動電極30與感測電極40也可以例如藉由蝕刻氧化銦錫(ITO)等金屬氧化物而形成。
驅動配線31可以和驅動電極30共同藉由蝕刻相同的金屬薄膜而形成,也可以藉由蝕刻和驅動電極30不同的金屬薄膜而形成。感測配線41可以和感測電極40共同藉由蝕刻相同的金屬薄膜而形成,也可以藉由蝕刻和感測電極40不同的金屬薄膜而形成。
在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方面,將形成有感測電極層23的感測基材22經由接著構件而積層於形成有驅動電極層21的驅動基材20上。再者,代替上述構造,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也可以是在一個基材一方之面上形成有驅動電極層21,在另一方之面上形成有感測電極層23的構造。此外,除了上述構造層之外,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也可以具備用於提高積層體機械強度之層或用於調整積層體光學特性之層等的功能層。
覆蓋層14係由例如強化玻璃或合成樹脂等所形成,經由接著構件而貼附於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上。再者,將輸入輸出信號到驅動電極30與感測電極40的電路等連接於驅動電極30與感測電極40。
顯示面板11為例如液晶面板或有機EL面板等。藉由積層顯示面板11與觸控面板12,並且組裝各種感測器或照相機、電路等,形成顯示裝置10。
茲參照第2圖,就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的各電極30、40與各配線31、41的配置進行說明。再者,在第2圖中,係省略各電極30、40的數量及各配線31、41的數量而顯示。
如第2圖所示,在俯視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時,複數個驅動電極30係延伸於X方向,在和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空開間隙而並列設置。此外,複數個感測電極40係延伸於Y方向,在X方向上空開間隙而並列設置。在電極30、40由金屬薄膜形成的情況,電極30、40的每一個電極都是例如由利用蝕刻形成的複數條 金屬線所構成。或者,在電極30、40由ITO形成的情況,電極30、40的每一個電極都是例如形成為長方形狀,或形成為複數個菱形連接於一個方向的形狀。
複數個驅動電極30與複數個感測電極40對向的區域為可檢測出在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的檢測區域SA。即,在驅動基材20上形成有複數個驅動電極30的區域及在感測基材22上形成有複數個感測電極40的區域相當於檢測區域SA。
在驅動基材20上,驅動配線31連接於複數個驅動電極30的各電極。驅動配線31係由驅動電極30一方的端部拉出,延伸設置於檢測區域SA外側的區域即外周區域OA上。同樣地,在感測基材22上,感測配線41連接於複數個感測電極40的各電極。感測配線41係由感測電極40一方的端部拉出,延伸設置於檢測區域SA外側的區域即外周區域OA上。為了抑制在驅動配線31與感測配線41之間形成電容,在俯視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時,驅動配線31與感測配線41最好不重疊。
在使用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組合觸控面板12時,驅動配線31連接於驅動電路50,感測配線41連接於感測電路51。驅動電路50通過驅動配線31,將使感測基材22的電荷充放電的選擇信號依次施加於各驅動電極30。然後,各感測電極40通過感測配線41,將符合各驅動電極30與該感測電極40之間的靜電電容大小的檢測信號輸出到感測電路51。基於所輸出的檢測信號,藉由判定各驅動電極30與各感測電極40之間的靜電電容值有無減少,檢測出在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
驅動基材20及感測基材22為具有矩形板狀的基板的一例,在基板的周緣部區域即外周區域OA之中,在沿著基板一邊的部分即一側緣部區域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組合觸控面板12或顯示裝置10時,不可配線區域NA包含例如配置各種感測器、照相機、揚聲器及麥克風等的區域、穿過用於固定觸控面板12或顯示裝置10各構件的螺釘的區域、或附加製造號碼的區域等。在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方面,不可配線區域NA被具體化作為例如用於配置如上述的零件的孔。
以下,將參照第3圖及第4圖,就外周區域OA的配線配置的細節,舉出將不可配線區域NA設於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之例來進行說明。
如第3圖所示,在不可配線區域NA的附近,複數條感測配線41不被不可配線區域NA阻礙路徑,而被二分為和不可配線區域NA鄰接的直線狀的基準連接要素42A與繞過不可配線區域NA而延伸的分支連接要素42B。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延伸的路徑在不可配線區域NA的跟前暫且分支,在越過不可配線區域NA之處再次匯合。
由於分支連接要素42B沿著不可配線區域NA的外周而繞過不可配線區域NA,所以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長度比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長度更長。感測配線41的長度,係越是連接於更加遠離感測電路51的感測電極40的感測配線41越長。此感測配線41長度的變化雖然是逐漸的, 但因此種逐漸的配線長度的變化而產生的時間常數差卻可在感測電路51上修正。
相對於此,在基準連接要素42A之中最接近分支連接要素42B的感測配線41、與在分支連接要素42B之中最接近基準連接要素42A的感測配線41之間的配線長度的變化,係在連接要素間的變化,且為在複數條感測配線41中的局部的變化。
詳言之,在基準連接要素42A中,配線41a、41b、41c依此順序排列,在分支連接要素42B中,配線41d、41e、41f依此順序排列,配線41c與配線41d互相鄰接。此時,在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之間的長度之差,會在形成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境界的配線41c與配線41d之間急劇變大。為了感測電路51修正因此種局部的配線長度的變化而產生的時間常數差的變化,必須在感測電路51上個別地處理成為局部的變化主要原因的感測配線41,所以導致過度的負荷便強加於感測電路51的設計上。
在第1實施形態中,在俯視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時,在和基準連接要素42A重疊的區域的一部分,將修正圖案一例的修正用電極32設於驅動基材20上。修正用電極32位於外周區域OA之中設置不可配線區域NA的一側緣部區域上。
如第4圖所示,在驅動基材20上,修正用電極32設於和基準連接要素42A對向的區域上,在俯視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時,和構成基準連接要素42A的複數 條配線41a~41c重疊。修正用電極32未設置於和分支連接要素42B對向的區域上。修正用電極32具有和與修正用電極32對向的感測配線41不同的電位例如接地電位等。修正用電極32的電位若是在修正用電極32與感測配線41之間形成電容的電位即可。
茲參照第5圖,就上述構造帶來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第5圖所示,直線狀的驅動配線31或感測配線41為幾乎不具有電感的傳送路徑,其等效電路由RC電路表示,該RC電路係使用連接相互不同的電位即電位V1與電位V2的電阻R、及在電阻R與電位V2之間連接接地電位的電容器C。在RC電路方面,如下式(1)所示,求出時間常數τ作為電阻R的電阻值r與電容器C的電容值c之積。
τ(s)=r(Ω)×c(F)...(1)
由於感測配線41的長度之差,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ra比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rb大體上更小。詳言之,以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為一個配線對時,關於配線41a~41f,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配線對,在配線對所含的感測配線41之間的電阻值之差會急劇變大。
不設置修正用電極32的情況,由於此種電阻值的變化,在配線41c與配線41d之間,相互鄰接的感 測配線41的時間常數τ之差會急劇變大。如此,一旦局部地產生感測配線41間的時間常數τ之差的變化,當計算操作位置之際,因時間常數τ之差而產生的輸出之差就會被判斷為雜訊,操作位置的檢測精度降低。
另一方面,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容值ca因為設置修正用電極32而增加。由於電容值ca的增加量可藉由設置修正用電極32的區域的大小而調整,所以可按照電阻值ra與電阻值rb之差而調整電容值ca的增加量。藉此,時間常數τ之差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配線對,即配線41c與配線41d之間變小。其結果,相較於未設置修正用電極32的情況,在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之間,時間常數差因為分支而變化的情形不易產生,因此可抑制接觸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如以上說明,在第1實施形態中,即使將感測配線41在不可配線區域NA的周圍分為通過相互不同的路徑的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也可以抑制接觸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以往為了抑制配線的時間常數τ的急劇變化,必須將所有的配線聚集成一個束狀而配置。此情況,不得不使不可配線區域NA全部配置於不會影響配線路徑的區域上,所以關於不可配線區域NA配置的自由度變低。相對於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即使使配線延伸的路徑分支,也可以抑制接觸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所以可提高關於不可配線區域NA配置的自由度。
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中,修正用電極32與不可配線區域NA位於共通的一個一側緣部區域。假設採用不可配線區域NA與修正用電極32位於相互不同的側緣部區域的構造的情況,則會在不可配線區域NA與修正用電極32之間配置不可配線區域NA以外的其他許多的要素。此將提高不可配線區域NA以外也包含使時間常數差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的可能性,所以修正用電極32的設計並不容易。在此點方面,若是第1實施形態的構造,則不可配線區域NA的位置與修正用電極32的位置接近,所以修正用電極32的設計容易。
再者,在第1實施形態中,在俯視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時,修正用電極32和構成基準連接要素42A的複數條配線41a~41c重疊,藉此在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配線41d與配線41a~41c的各配線之間,減少時間常數之差。因此,遍及複數條感測配線41全部,都可以抑制局部地在時間常數差上產生變化。
例如,第6圖顯示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複數個不可配線區域NA之例。
在第6圖所示之例中,感測配線41分為包含配線41g、41h、41i的連接要素42C、包含配線41j的連接要素42D、包含配線41k的連接要素42E、及包含配線41l的連接要素42F。連接要素42C~42F的各要素包含一條以上的感測配線41,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42延伸的路徑具有至少一處的分支點。連接要素42C~42F延伸的路徑在不可配線區域NA的周圍進行分支與匯合,包圍不可配線區域NA。
以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42的一方為基準連接要素時,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42的另一方為分支連接要素。若是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在一處以上分支的構造,則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的形狀及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不受限定。若是將連接要素42C~42F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各配線連接於感測電路51的形態,則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42也可以在分支點分支後不匯合。
修正用電極32在不可配線區域NA的周圍,和配線長度相對地短的感測配線41對向。藉由如此配置複數個修正用電極32,即使複數個連接要素42C~42F延伸的路徑分支成通過複數個不可配線區域NA的周圍,也可以抑制接觸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因此,在外周區域OA上可使複數個不可配線區域NA散布,所以可提高關於不可配線區域NA配置的自由度。
此外,關於感測配線41與不可配線區域NA的配置的限制變少的結果,也可以將感測配線41與不可配線區域NA配置於狹窄的區域上,所以可縮小外周區域OA的大小。其結果,縮小操作面中成為操作位置檢測對象的區域外側的區域,顯示裝置10的小型化成為可能。此外,也可以提高關於外周區域OA的外形、驅動配線31對於驅動電路50的連接位置、及感測配線41對於感測電路51的連接位置的自由度。因此,例如可將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俯視的外徑形成為和矩形不同的形狀,所以可提高關於顯示裝置10設計的自由度。
再者,相較於不設置修正用電極32的構造,在複數條感測配線41方面,修正用電極32附加於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c的電容為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的時間常數差的差異變小的大小即可。即,修正用電極32附加的電容為減少由分支產生的時間常數差的大小即可,修正用電極32的大小係按照附加於配線41a~41c的電容的大小而設定。
例如,如第7圖所示,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c的各配線與修正用電極32對向的區域的大小,也可以按各配線41a~41c都不相同。在第7圖所示之例中,感測配線41延伸的方向的修正用電極32的長度,係沿著和感測配線41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逐漸變化。因此,和修正用電極32對向的區域的大小,係依配線41a、配線41b、配線41c的順序而逐漸變小。因此,形成於配線41a~41c的各配線與修正用電極32之間的電容的大小,係按各配線41a~41c都不相同。
藉由此種構造,在各配線41a~41c的電阻值由於各配線41a~41c的長度差異等的緣故而各配線41a~41c都不相同的情況,也可以附加與各配線41a~41c的電阻值差異符合的大小的電容。
此外,當調整附加於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c的電容的大小之際,也可以在和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配線41d~41f對向的區域上,按照需要而設置修正用電極32。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方面,感測電極層23為第一電極層的一例,感測電極40為第一電極的一例,感測配線41為第一配線的一例。而且,驅動電極層21為第二電極層的一例,驅動電極30為第二電極的一例,驅動配線31為第二配線的一例。感測基材22為透明介電層的一例。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就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對於在驅動基材20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也可以適用同樣的構造。即,驅動配線31分為通過相互不同的路徑的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所含的複數條驅動配線31之中,在和電阻值相對地變小的驅動配線31對向的感測基材22上的區域上設置修正用電極。此情況,驅動電極層21為第一電極層的一例,驅動電極30為第一電極的一例,驅動配線31為第一配線的一例。而且,感測電極層23為第二電極層的一例,感測電極40為第二電極的一例,感測配線41為第二配線的一例。
此外,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與驅動基材20上的外周區域OA兩方都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只要組合上述的構造即可。此情況,除了第一配線之外,第二配線也分為通過相互不同的路徑的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第一配線與第二配線雙方都成為利用修正圖案修正時間常數差的對象。
再者,若是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分支的構造,則也可以是不設置不可配線區域NA的構造。
如以上說明,藉由第1實施形態,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1)即使是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延伸的路徑分支的情況,在跨過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的配線對方面,也可以抑制因分支而產生時間常數差的變化,所以可抑制操作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2)即使是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延伸的路徑分支的情況,也可以抑制操作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所以可使不可配線區域NA散布。因此,可提高關於不可配線區域NA配置的自由度。
(3)關於配線與不可配線區域NA的配置的限制變少的結果,可縮小配置此等配線與不可配線區域的外周區域OA的大小,並且也可提高關於外周區域OA外形的自由度。
(4)藉由在修正用電極與配線之間形成電容,以修正配線的時間常數。即,利用形成於修正用電極32與配線之間的電容,減少連接要素42間的配線的時間常數之差。因此,可適當地實現時間常數的修正。
(第2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8圖,就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的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差異在於其用於修正時間常數差的構 造。以下,主要說明和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點,關於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造,附上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此外,以下,將就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之例進行說明。
如第8圖所示,作為修正圖案的一例,感測配線41具備異線幅部43,異線幅部43為感測配線41之中,線幅和其他部分不同的部分。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b、41c的線幅在異線幅部43變得狹窄。另一方面,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配線41d、41e、41f的線幅在異線幅部43變得寬廣。在感測配線41延伸的方向上,各配線41a~41f的異線幅部43的長度全都相等。
茲就上述構造帶來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於所有的配線41a~41f之線幅為一定的情況下,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ra比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rb大體上更小。詳言之,關於配線41a~41f,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之間的電阻值之差,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配線對方面會急劇變大。
相對於此,在第2實施形態中,由於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c的線幅係部分地狹窄,所以相較於線幅為一定的情況,配線41a~41c的電阻值高。另一方面,由於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配線41d~41f的線幅係部分地寬廣,所以相較於線幅為一定的情 況,配線41d~41f的電阻值低。配線41a~41c的電阻值或配線41d~41f的電阻值,可利用異線幅部43的長度調整。
因此,相較於未設置異線幅部43的情況,時間常數τ之差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配線對,即配線41c與配線41d之間變小。因此,在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之間,時間常數差因為分支而變化的情形不易產生,因此可抑制接觸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配線41a~41f的電阻值藉由設置異線幅部43而增減的增減量,相較於不設置異線幅部43的情況,在複數條感測配線41方面,若為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的時間常數差的差異變小的大小即可。即,電阻值藉由異線幅部43而增減的增減量為減少因路徑的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差的大小即可,設置異線幅部43的區域的大小係按照配線41a~41f的電阻值的增減量而設定。
例如,如第9圖所示,異線幅部43在各配線41a~41c上的大小也可以不同,異線幅部43在各配線41d~41f上的大小也可以不同。在第9圖所示之例中,依配線41a、配線41b、配線41c的順序,沿著配線延伸的方向的異線幅部43的大小逐漸變小。此外,依配線41d、配線41e、配線41f的順序,沿著配線延伸的方向的異線幅部43的大小逐漸變大。因此,配線41a~41c的電阻值的增加量在各配線41a~41c上都不相同,配線41d~41f的電阻值的減少量在各配線41d~41f上都不相同。
藉由此種構造,在不設置異線幅部43的情況的各配線41a~41c的電阻值相互不同的情況,可按照其電阻值的不同而使電阻值增加。或者,在不設置異線幅部43的情況的各配線41d~41f的電阻值相互不同的情況,可按照其電阻值的不同而使電阻值減少。
此外,依據修正時間常數差所需的電阻值,也可以只在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c上設置異線幅部43,也可以只在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配線41d~41f上設置異線幅部43。
此外,異線幅部43的構造若是實質上可變更配線41a~41f的線幅的構造即可,例如,在配線41d~41f方面,也可以藉由配線在異線幅部43分支為兩條而加寬實質的線幅。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就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在驅動基材20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在驅動配線31上設置線幅和其他部分不同的異線幅部即可。此外,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與驅動基材20上的外周區域OA兩方都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組合此等構造即可。再者,若是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分支的構造,則也可以是不設置不可配線區域NA的構造。
如以上說明,藉由第2實施形態,除了第1實施形態的(1)~(3)的效果之外,還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5)藉由在配線上設置異線幅部43並調整配線的電阻值,可適當地修正配線的時間常數差。即,可利用異線幅部43的電阻值,減少因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之差。此外,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可抑制檢測區域SA的電容值隨著形成於外周區域OA上的電容值而改變。此外,配線的電阻值比電容值容易計算或測定,所以時間常數差的修正也容易。
(第3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10圖,就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的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差異在於其用於修正時間常數差的構造。以下,主要說明和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點,關於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造,附上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此外,以下,將就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之例進行說明。
如第10圖所示,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b、41c具備修正圖案一例的異形部44。在異形部44方面,配線41a~41c在和配線41a~41c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彎曲複數次的曲折狀(或者矩形波狀)。在配線41a~41c彎曲的部分方面,配線41a~41c延伸的方向改變90°。在配線41a~41c延伸的方向的每一單位長度方面,異形部44的路徑長度比包含異形部44的感測配線41之中的異形部44以外的部分的路徑長度更長。所謂「路徑長度」,意味著沿著配線前進所得到 的長度。藉此,相較於配線41a~41c只是直線狀延伸的情況,配線41a~41c的長度實質上增加了。即,具有異形部44的配線41a~配線41c的長度比包含此等配線41a~41c的整個基準連接要素42A延伸的路徑的長度更長。
茲就上述構造帶來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不設置異形部44的情況,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ra比分支連接要素42B所含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rb大體上更小。詳言之,關於配線41a~41f,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的電阻值之差,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配線對方面會急劇變大。
相對於此,在第3實施形態中,藉由設置異形部44,基準連接要素42A所含的配線41a~41c的長度實質上增加了,所以配線41a~41c的電阻值增加。配線41a~41c的電阻值的增加量,可利用在異形部44所附加的配線的路徑長度進行調整。
因此,相較於未設置異形部44的情況,時間常數τ之差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的配線對,即配線41c與配線41d之間變小。因此,在基準連接要素42A與分支連接要素42B之間,時間常數差因為分支而變化的情形不易產生,結果可抑制接觸位置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配線41a~41c的電阻值藉由設置異形部44而增加的增加量,相較於不設置異形部44的情況,在複數條感測配線41方面,若為相互鄰接的感測配線41的 時間常數差的差異變小的大小即可。即,電阻值藉由異形部44而增減的增減量為減少因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差的大小即可。按照配線41a~41c的電阻值的增加量,設定在異形部44所附加的配線的路徑長度,設置異形部44的區域的大小係基於此配線的路徑長度而設定。
例如,如第11圖所示,各配線41a~41c在異形部44所附加的配線的路徑長度也可以都不相同。在第11圖所示之例中,依配線41a、配線41b、配線41c的順序,配線在異形部44彎曲的次數變少,所附加的配線的路徑長度變小。因此,電阻值在配線41a~41c的增加量,係各配線41a~41c都不相同。
藉由此種構造,在不設置異形部44的情況的各配線41a~41c的電阻值相互不同的情況,可按照其電阻值的不同而使電阻值增加。
再者,異形部44的形狀不限於上述形狀,例如也可以是彎曲成曲線狀的形狀或在配線延伸的方向上彎曲複數次的形狀。簡而言之,與其以直線連結異形部44所占的區域的兩端,還不如將異形部44形成為感測配線41的路徑長度變長的形狀較好。然而,若異形部44的形狀為重複感測配線41直角地彎曲的形狀,則相較於異形部44對於感測配線41延伸的方向傾斜地延伸的形狀或異形部44由曲線構成的形狀,能夠以高精度加工感測配線41。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就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 進行了說明,但在驅動基材20上的外周區域OA上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在驅動配線31上設置使驅動配線31的路徑長度增加的異形部即可。此外,在感測基材22上的外周區域OA與驅動基材20上的外周區域OA兩方都設有不可配線區域NA的情況,組合此等構造即可。再者,若是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分支的構造,則也可以是不設置不可配線區域NA的構造。
如以上說明,藉由第3實施形態,除了第1實施形態的(1)~(3)的效果之外,還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6)藉由設置異形部44並調整配線的電阻值,可修正配線的時間常數。即,可利用異形部43的電阻值,減少因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之差。因此,可適當地實現時間常數的修正。利用附加配線的路徑長度修正時間常數的情況,例如將相互鄰接的連接要素的路徑長度之差設為在異形部44所附加的配線的路徑長度即可,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的異線幅部43的寬度或長度的設定,施加於異形部44的路徑長度的設定的負擔較少。因此,可容易進行時間常數的修正。
(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可如以下變更而實施:
.也可以組合第1~第3實施形態。即,透明導電性積層體13也可以具備修正用電極32、異線幅部43及異形部44之中的任兩個以上作為修正圖案。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修正用電極32、異線幅部43及異形部44的至少一個也可以是只在跨過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的配線對方面,減少因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差的構造。例如,修正用電極32可以具有只和配線41c對向的形狀,也可以具有只和配線41b及配線41c對向的形狀。即使是此種構造,在跨越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的配線對方面,因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差也減少,所以可以抑制此配線對的操作位置的檢測精度由於此配線對的緣故而降低。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然將修正圖案設於不可配線區域NA的附近,但若是修正時間常數的配線的路徑上,則設置修正圖案的位置不受限定。
例如,若在外周區域OA上,將修正圖案設於配線密集度低的區域上或有未配置配線的間隙的區域上,則可有效地活用外周區域OA上的區域。
此外,也可以將修正驅動配線31的時間常數差的修正圖案配置於外周區域OA之中,沿著和配置驅動電路50之邊相同之邊的區域上,將修正感測配線41的時間常數差的修正圖案配置於外周區域OA之中,沿著和配置感測電路51之邊相同之邊的區域上。若是此種構造,則要將配置於外周區域OA上的構成要素匯集於一個側緣部區域。因此,可抑制外周區域OA不必要的擴大。
此外,若將修正圖案設於不可配線區域NA的附近,則由於可在接近成為時間常數差的局部變化主要原因之處的位置上修正輸入輸出到電路的信號,故可抑制連接要素通過的路徑在不可配線區域NA分支所產生的影響擴及廣大的區域。
此外,藉由將抑制局部的時間常數差在複數條驅動配線31的變化的修正圖案設於檢測區域SA附近的構造,可將剛修正後的信號輸入到驅動電極30。此外,藉由將抑制局部的時間常數差在複數條感測配線41的變化的修正圖案設於感測電路51附近的構造,可將剛修正後的信號輸入到感測電路51。因此,由於將剛修正後的信號輸入到信號的輸入地點,所以可進一步抑制信號變化的延遲所產生的檢測誤差。

Claims (8)

  1. 一種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其具備:第一電極層,其包含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一電極與複數條第一配線,前述複數條第一配線分別連接於不同的前述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層,其包含沿著第二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二電極與複數條第二配線,前述複數條第二配線分別連接於不同的前述第二電極;及透明介電層,其位於前述第一電極層與前述第二電極層之間;相互鄰接的兩條前述第一配線構成配線對,前述複數條第一配線分為複數個連接要素,各連接要素包含一條以上的前述第一配線,前述複數個連接要素包含相互鄰接的基準連接要素與分支連接要素,前述分支連接要素的路徑從前述基準連接要素的路徑分支,前述第一電極層及前述第二電極層的至少一方具備修正圖案,關於跨越前述基準連接要素與前述分支連接要素的前述配線對,該修正圖案構成為在構成該配線對的兩條前述第一配線之間,減少因前述分支而產生的時間常數之差。
  2. 如請求項1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其中前述複數條第一配線在具有矩形板形狀的基板的周緣部區域之中,設於沿著前述基板一邊的部分即一側緣部區域上,前述一側緣部區域包含不可配線區域, 前述基準連接要素在前述一側緣部區域上,通過和前述不可配線區域鄰接的直線狀的路徑,前述分支連接要素從前述基準連接要素通過的路徑通過繞過前述不可配線區域的路徑,前述修正圖案位於前述一側緣部區域。
  3. 如請求項1或2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其中前述基準連接要素包含複數條前述第一配線,前述修正圖案構成為在前述分支連接要素之中最接近前述基準連接要素的前述第一配線與構成前述基準連接要素的複數條前述第一配線的各配線之間,減少因前述分支而產生的前述時間常數之前述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其中前述修正圖案包含前述第二電極層具備的修正用電極,構成前述基準連接要素的前述第一配線的長度比構成前述分支連接要素的前述第一配線的長度短,前述修正用電極配置於隔著前述透明介電層而和前述基準連接要素對向的區域的一部分,具有和與前述修正用電極對向的前述第一配線不同的電位。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其中前述修正圖案包含前述第一配線的一部分即異線幅部,為了減少因前述分支而產生的前述時間常數之前述差,前述異線幅部在包含前述異線幅部的前述第一配線之中,具有和前述異線幅部以外的部分不同的線幅。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其中前述修正圖案包含前述第一配線的一部分即異形部,在包含前述異形部的前述第一配線延伸的方向的每一單位長度方面,為了減少因前述分支而產生的前述時間常數之前述差,前述異形部的路徑長度和前述第一配線的前述異形部以外的部分的路徑長度不同。
  7. 一種觸控面板,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
  8.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顯示面板;及觸控面板,其積層於前述顯示面板上;前述觸控面板具備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透明導電性積層體。
TW103140165A 2013-11-22 2014-11-20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I6502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1822 2013-11-22
JP2013241822A JP6502012B2 (ja) 2013-11-22 2013-11-22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7111A true TW201527111A (zh) 2015-07-16
TWI650237B TWI650237B (zh) 2019-02-11

Family

ID=53179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0165A TWI650237B (zh) 2013-11-22 2014-11-20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3399B2 (zh)
EP (1) EP3073358B1 (zh)
JP (1) JP6502012B2 (zh)
KR (1) KR102381794B1 (zh)
CN (1) CN105765509B (zh)
ES (1) ES2813366T3 (zh)
PT (1) PT3073358T (zh)
TW (1) TWI650237B (zh)
WO (1) WO20150761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978B2 (ja) * 2015-07-22 2018-10-0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055171B (zh) * 2016-08-08 2019-0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1957156B1 (ko) * 2017-09-05 2019-03-14 (주)코텍 터치스크린 패널
KR102111045B1 (ko) * 2017-10-31 2020-05-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7051386B2 (ja) * 2017-11-17 2022-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テン 回路基板
KR102427303B1 (ko) 2018-09-10 2022-08-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611382B1 (ko) * 2018-09-19 2023-1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감지 유닛과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10019210A (ko) * 2019-08-12 2021-02-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83138B1 (ko) * 2004-10-08 2006-05-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장치
TWI318698B (en) * 2005-10-06 2009-12-2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panels
US8159645B2 (en) 2006-09-16 2012-04-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a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ubstrate,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ubstrate,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display panel
JP4582169B2 (ja) * 2008-03-26 2010-1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03254B2 (ja) * 2008-04-16 2012-12-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JP5106471B2 (ja) * 2009-04-24 2012-1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0262460A (ja) 2009-05-07 2010-11-18 Panasonic Corp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タッチ入力位置検出方法
TWI403790B (zh) * 2009-10-19 2013-08-0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基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CN102169377A (zh) * 2010-02-26 2011-08-31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式触控面板及其设计方法
US8363034B2 (en) 2010-04-14 2013-01-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device
JP4913883B2 (ja) * 2010-04-14 2012-04-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2012230471A (ja) 2011-04-25 2012-11-22 Japan Display East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
CN202600653U (zh) * 2012-02-23 2012-12-1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包括该触摸传感器的触摸屏
JP2013225266A (ja) * 2012-04-23 2013-10-31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タッチ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509B (zh) 2019-05-17
WO2015076129A1 (ja) 2015-05-28
JP6502012B2 (ja) 2019-04-17
EP3073358A4 (en) 2017-06-21
TWI650237B (zh) 2019-02-11
US10133399B2 (en) 2018-11-20
CN105765509A (zh) 2016-07-13
KR102381794B1 (ko) 2022-03-31
US20160266713A1 (en) 2016-09-15
ES2813366T3 (es) 2021-03-23
EP3073358A1 (en) 2016-09-28
KR20160088373A (ko) 2016-07-25
JP2015102942A (ja) 2015-06-04
PT3073358T (pt) 2020-08-31
EP3073358B1 (en) 2020-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27111A (zh) 透明導電性積層體、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US9684417B2 (en) Touch-sensing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touch-sensitive device
US10209826B2 (e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945483B2 (ja) 表示パネル
US10025443B2 (en) Touch panel
JP6541418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5938117B (zh) 湿度传感器
JP2010211348A5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20120075215A1 (en) Single layer implemented two dimensional touchpad
JP6562720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11452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I459870B (zh) 印刷線路及觸摸屏之印刷線路
JP2014164327A (ja) タッチ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679563B (zh) 觸控面板及佈線區域形成方法
TWI420984B (zh) 印刷線路及觸摸屏之印刷線路
TWM486811U (zh) 感應層電路結構
JP2019032687A (ja) 入力装置
JP653480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US20150116262A1 (en) Touch scre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US9417742B2 (en) Touch sensitive display
JP201812487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2020024592A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0554811A (zh) 具有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WO2016042620A1 (ja) 位置検出装置
TWM539654U (zh) 具溫度感測之電容式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