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5509B -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5509B
CN105765509B CN201480063515.4A CN201480063515A CN105765509B CN 105765509 B CN105765509 B CN 105765509B CN 201480063515 A CN201480063515 A CN 201480063515A CN 105765509 B CN105765509 B CN 105765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region
branch
sensing
nex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35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5509A (zh
Inventor
桥田裕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TS Touch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TS Touchsen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VTS Touchsens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65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5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5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Abstract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第1电极层包含多个第1电极和多个第1布线。相互相邻的2个第1布线构成布线对。多个第1布线被分成多个连接要素,各连接要素包含1个以上的第1布线。多个连接要素包含相互相邻的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分支。第1以及第2电极层的至少一方具备修正图案,该修正图案构成为,对跨着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的布线对,减少在构成该布线对的2个第1布线之间因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之差。

Description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投影型静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使用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具备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触摸面板以及具备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型静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中,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驱动电极与沿相对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多个传感电极隔着透明电介质层而重叠。相互对置的驱动电极与传感电极之间的静电容值在手指等接触到触摸面板的操作面时减少。因此,按照每个传感电极来检测多个驱动电极的每个和与其对置的1个传感电极之间的静电容值的减少的有无,由此检测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
在驱动电极所存在的面内,从多个驱动电极分别延伸的布线在驱动电极的外侧的区域引绕,连接于向每个驱动电极输入信号的驱动电路。此外,在传感电极所存在的面内,从多个传感电极分别延伸的布线在传感电极的外侧的区域引绕,连接于被输入从每个传感电极输出的信号的传感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2304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形成有驱动电极的面之中的驱动电极的外侧的区域为外周区域,形成有传感电极的面之中的传感电极的外侧的区域为外周区域。各外周区域与触摸面板的操作面之中的成为操作位置的检测对象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对置。通常,在外周区域,设置有用于配置各种传感器或摄像机等附属部件的区域。在用于配置该附属部件的区域,是无法形成布线的。
图12是表示避开无法形成布线的区域即布线不可区域来配置了布线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所示的例子中,多个布线100被两分成:不被布线不可区域NA阻碍路径而直线地延伸的连接要素110A;以及绕开布线不可区域NA而延伸的连接要素110B。因此,连接要素110A中包含的布线100的长度与连接要素110B中包含的布线100的长度之间产生差值,如布线电阻值、布线电容值产生差值等那样、连接要素110A中包含的布线100与连接要素110B中包含的布线100之间产生电气特性之差。作为其结果,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附近,相互相邻的布线100间的时间常数之差即时间常数差在连接要素110A与连接要素110B之间相异。更具体地说,连接要素110A中包含的布线100之中最接近于连接要素110B的布线100与连接要素110B中包含的布线100之中最接近于连接要素110A的布线100之间的时间常数之差相比于除此以外相邻的布线100间的时间常数之差较大地不同。多个布线100内的这样的局部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是导致操作位置的检测精度降低的重要因素。
另外,即使在未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当起因于例如外周区域的形状、布线与驱动电路或传感电路之间的连接位置等、而使多个布线100被分成沿着相互不同的路径的连接要素110A和连接要素110B时,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操作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具备:第1电极层,包含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电极、以及多个第1布线,所述多个第1布线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1电极;所述第2电极层,包含沿着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电极、以及多个第2布线,所述多个第2布线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2电极;以及透明电介质层,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层与所述第2电极层之间。相互相邻的2个所述第1布线构成布线对,所述多个第1布线被分成多个连接要素。并且,各连接要素包含1个以上的所述第1布线,所述多个连接要素包含相互相邻的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所述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所述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分支,所述第1电极层及所述第2电极层的至少一方具备修正图案,该修正图案构成为,对跨着所述基准连接要素和所述分支连接要素的所述布线对,使在构成该布线对的2个所述第1布线之间因所述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之差减少。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触摸面板具备上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和层叠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触摸面板,所述触摸面板具备上述透明导电性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技术具体化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4是将图3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的等效电路的电路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布线不可区域和布线的配置例的图。
图7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变形例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8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9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变形例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0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1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的变形例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2是将以往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中的布线不可区域的附近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图1中省略了透明导电性层叠体所具备的电极的个数以及布线的个数的图示。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具备显示面板11、在显示面板11之上经由粘接构件而层叠的触摸面板12。
触摸面板12具备: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具有基材以及在基材上形成的多个电极;以及覆盖层14,层叠于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构成作为触摸面板12的表面的操作面。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具备:驱动基材20、形成于驱动基材20之上的驱动电极层21、传感基材22、以及形成于传感基材22之上的传感电极层23。驱动基材20和传感基材22例如由玻璃或树脂薄膜等形成。
驱动电极层21具备多个驱动电极30和多个驱动布线31,对每个驱动电极30各连接有1个驱动布线31;传感电极层23具备多个传感电极40和多个传感布线41,对每个传感电极40各连接有1个传感布线41。
驱动电极30例如是通过驱动基材20的表面上成膜的铜膜或银膜等金属薄膜被蚀刻而形成的,传感电极40例如是通过传感基材22的表面上成膜的铜膜或银膜等金属膜被蚀刻而形成的。或者,驱动电极30和传感电极40例如也可以通过氧化铟锡(ITO)等金属氧化物的蚀刻来形成。
驱动布线31可以与驱动电极30一起通过相同的金属薄膜的蚀刻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与驱动电极30不同的金属薄膜的蚀刻来形成。传感布线41可以与传感电极40一起通过相同的金属薄膜的蚀刻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与传感电极40不同的金属薄膜的蚀刻来形成。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中,在形成有驱动电极层21的驱动基材20之上,经由粘接构件而层叠有形成有传感电极层23的传感基材22。另外,也可以是,代替上述的构成,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构成为,在1个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驱动电极层21,在另一个面上形成有传感电极层23。此外,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也可以除了上述的构成层之外,还具备用于提高层叠体的机械强度的层、用于调整层叠体的光学特性的层等这样的功能层。
覆盖层14例如由强化玻璃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经由粘接构件被粘贴于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进而,对驱动电极30和传感电极40连接有用于相对于驱动电极30和传感电极40进行信号输入输出的电路等。
显示面板11例如为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等。显示面板11和触摸面板12层叠,组装各种传感器、摄像机、电路等,由此形成显示装置10。
参照图2,对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中的各电极30、40和各布线31、41的配置进行说明。另外,图2中省略了各电极30、40的个数以及各布线31、41的个数的图示。
如图2所示,对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进行俯视时,多个驱动电极30沿X方向延伸并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隔开间隙而排列设置。此外,多个传感电极40沿Y方向延伸并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而排列设置。在电极30、40由金属薄膜形成的情况下,电极30、40的每个例如由通过蚀刻形成的多个金属线构成。或者,在电极30、40由ITO形成的情况下,电极30、40的每个例如形成为长方形形状或者形成为多个菱形沿着一个方向连接而成的形状。
多个驱动电极30与多个传感电极40对置的区域是能够检测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的检测区域SA。即,在驱动基材20上形成有多个驱动电极30的区域、以及在传感基材22上形成有多个传感电极40的区域相当于检测区域SA。
在驱动基材20上,对多个驱动电极30的每个分别连接有驱动布线31。驱动布线31被从驱动电极30的一个端部引出,向检测区域SA的外侧的区域即外周区域OA延伸设置。同样,在传感基材22上,多个传感电极40的每个分别连接有传感布线41。传感布线41被从传感电极40的一个端部引出,向检测区域SA的外侧的区域即外周区域OA延伸设置。为了抑制驱动布线31与传感布线41之间形成电容,优选在俯视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时,驱动布线31与传感布线41不重叠。
在使用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装配了触摸面板12时,驱动布线31连接于驱动电路50,传感布线41连接于传感电路51。驱动电路50经由驱动布线31,将用于使传感基材22的电荷充放电的选择信号依次施加于各驱动电极30。并且,各传感电极40经由传感布线41,将与各驱动电极30与该传感电极40之间的静电容的大小对应的检测信号向传感电路51输出。基于所输出的检测信号,判定各驱动电极30与各传感电极40之间的静电容值的减少的有无,由此检测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
驱动基材20及传感基材22是具有矩形板形状的基板的一个例子,在基板的周缘部区域即外周区域OA中,在沿着基板的一边的部分即一侧边缘部区域,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布线不可区域NA在触摸面板12、显示装置10被组装后,包含配置有例如各种传感器、摄像机、扬声器及麦克等的区域、供将触摸面板12或显示装置10的各构件固定的螺钉穿过的区域、标注制造编号的区域等。在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中,布线不可区域NA例如具体化为用于配置上述那样的部件的孔。
以下,参照图3以及图4,针对外周区域OA中的布线的配置的详细情况,举出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附近,多个传感布线41被两分成:路径不被布线不可区域NA阻碍、且与布线不可区域NA相邻的直线状的基准连接要素42A;和绕开布线不可区域NA而延伸的分支连接要素42B。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延伸的路径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跟前暂时分支,超越布线不可区域NA后再次合流。
分支连接要素42B沿着布线不可区域NA的外周,绕开布线不可区域NA,因此,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长度比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长度长。关于传感布线41的长度,与距离传感电路51越远的传感电极40连接的传感布线41则长度越长。该传感布线41的长度的变化是渐进的,而因这样的渐进的布线长的变化而产生的时间常数差在传感电路51中能够修正。
与此相对,基准连接要素42A之中最接近于分支连接要素42B的传感布线41和分支连接要素42B之中最接近于基准连接要素42A的传感布线41之间的布线长的变化是连接要素间的变化,是多个传感布线41中的局部变化。
详细地讲,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布线41a、41b、41c依次排列,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布线41d、41e、41f依次排列,布线41c与布线41d相邻。此时,就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之间的长度之差而言,在形成基准连接要素42A与分支连接要素42B的边界线的布线41c与布线41d之间急剧地变大。为了将因这样的局部的布线长的变化而产生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由传感电路51进行修正,需要在传感电路51中单独地处理成为局部的变化的重要因素的传感布线41,因此,给传感电路51的设计带来过大的负荷。
第1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时与基准连接要素42A重叠的区域的一部分,在驱动基材20上设置有修正图案的一个例子的修正用电极32。修正用电极32在外周区域OA之中位于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一侧边缘部区域。
如图4所示,修正用电极32在驱动基材20上,设置在与基准连接要素42A对置的区域,在俯视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时,与构成基准连接要素42A的多个布线41a~41c重叠。修正用电极32在与分支连接要素42B对置的区域未设置。修正用电极32具有例如接地电位等、不同于与修正用电极32对置的传感布线41的电位。修正用电极32的电位只要是在修正用电极32与传感布线41之间形成有电容的电位即可。
参照图5,对上述的构成起到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直线状的驱动布线31、传感布线41是几乎不具有电感的传送路,其等效电路由RC电路来表示,该RC电路使用了对作为相互不同的电位的电位V1和电位V2进行连接的电阻R、以及对电阻R与电位V2之间连接接地电位的电容器C。在RC电路中,时间常数τ如下式(1)所示,作为电阻R的电阻值r和电容器C的电容值c的积来求出。
τ(s)=r(Ω)×c(F)···(1)
起因于传感布线41的长度之差,而使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ra与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rb相比整体都小。详细地讲,将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设为1个布线对时,关于布线41a~41f,就布线对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之间的电阻值之差而言,在跨着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布线对中急剧地变大。
在未设置修正用电极32的情况下,起因于这样的电阻值的变化,使得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的时间常数τ之差在布线41c与布线41d之间急剧地变大。这样,若局部地产生传感布线41间的时间常数τ之差的变化,则在计算操作位置之际,因时间常数τ之差而产生的输出之差被判断为噪声,操作位置的检测精度降低。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有修正用电极32,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容值ca增加。电容值ca的增加量通过修正用电极32的设置区域的大小而能够调整,因此,与电阻值ra与电阻值rb之差相应地调整电容值ca的增加量。由此,跨着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布线对、即布线41c与布线41d之间,时间常数τ之差变小。作为其结果,相比于未设置修正用电极32的情况,在基准连接要素42A与分支连接要素42B之间,不易产生因分支引起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因此,抑制了接触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即使传感布线41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周围被分成了经过相互不同路径的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也能够抑制接触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以往,为了抑制布线中的时间常数τ的急剧的变化,需要将全部布线捆束成1个束状来配置。该情况下,不得不将布线不可区域NA集中配置在不给布线的路径带来影响的区域,因此,布线不可区域NA的配置的自由度很低。与此相对,在第1实施方式中,即使布线的延伸的路径分支,也能够抑制接触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因此,布线不可区域NA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此外,第1实施方式中,修正用电极32和布线不可区域NA位于共同的1个一侧边缘部区域。假设采用了布线不可区域NA和修正用电极32位于相互不同的侧边缘部区域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布线不可区域NA与修正用电极32之间配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以外的其他很多要素。这提高了在布线不可区域NA以外中也包含使时间常数差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的可能性,因此修正用电极32的设计不容易。关于该点,如果是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则布线不可区域NA的位置与修正用电极32的位置较近,因此,修正用电极32的设计容易。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俯视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时,修正用电极32与构成基准连接要素42A的多个布线41a~41c重叠,由此,在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布线41d与布线41a~41c的各个之间,减小了时间常数之差。因此,遍及多个传感布线41的整体,局部地时间常数差产生变化的情况得以抑制。
例如,图6是表示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有多个布线不可区域NA的例子。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传感布线41被分成了:包含布线41g、41h、41i的连接要素42C、包含布线41j的连接要素42D、包含布线41k的连接要素42E、以及包含布线41l的连接要素42F。连接要素42C~42F的每个包含1个以上的传感布线41,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42的延伸的路径具有至少1处分支点。连接要素42C~42F的延伸的路径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周围进行分支和合流,将布线不可区域NA围在中间。
将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42的一方设为基准连接要素时,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42的另一方为分支连接要素。只要是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以1处以上进行分支的构成即可,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的形状、以及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没有限定。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42只要是连接要素42C~42F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分别连接于传感电路51的方式即可,也可以在分支点处分支后不合流。
修正用电极32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周围,与布线长相对较短的传感布线41对置。通过这样配置多个修正用电极32,即使多个连接要素42C~42F的延伸路径以经过多个布线不可区域NA的周围的方式分支,也能够抑制接触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因此,能够使多个布线不可区域NA点分布(散布)在外周区域OA,因此,布线不可区域NA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此外,对传感布线41和布线不可区域NA的配置的制约较少,结果,能够将传感布线41和布线不可区域NA配置在狭窄区域,因此,能够缩小外周区域OA的大小。作为其结果,操作面上的成为操作位置的检测对象的区域的外侧的区域缩小,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0的小型化。此外,关于外周区域OA的外形、驱动布线31相对于驱动电路50的连接位置、以及传感布线41相对于传感电路51的连接位置,自由度也提高。因此,例如,能够将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的俯视时的外形形成为不同于矩形的形状,因此,显示装置10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关于修正用电极32对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c附加的电容,只要是与未设置修正用电极32的构成相比在多个传感布线41中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的时间常数差的差异变小的大小即可。即,修正用电极32附加的电容只要是使因分支产生的时间常数差减小的大小即可,与对布线41a~41c附加的电容的大小相应地,设定修正用电极32的大小。
例如图7所示,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c的每个与修正用电极32对置的区域的大小也可以根据布线41a~41c的每个而不同。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传感布线41的延伸方向上的修正用电极32的长度沿着与传感布线4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而缓缓地变化。因此,按照布线41a、布线41b、布线41c的顺序,与修正用电极32对置的区域的大小缓缓地变小。因此,布线41a~41c的每个与修正用电极32之间形成的电容的大小按照布线41a~41c的每个而不同。
根据这样的构成,各布线41a~41c的电阻值因各布线41a~41c的长度不同等按照布线41a~41c的每个而不同的情况下,还能够附加与各布线41a~41c的电阻值的不同对应的大小的电容。
此外,在进行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c被附加的电容的大小的调整之际,也可以在与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布线41d~41f对置的区域中也根据需要设置修正用电极32。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电极层23为第1电极层的一个例子,传感电极40为第1电极的一个例子,传感布线41为第1布线的一个例子。然后,驱动电极层21为第2电极层的一个例子,驱动电极30为第2电极的一个例子,驱动布线31为第2布线的一个例子。传感基材22为透明电介质层的一个例子。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但是在驱动基材20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同样的构成。即,驱动布线31被分成经过相互不同路径的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在与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中包含的多个驱动布线31之中、电阻值相对较小的驱动布线31对置的传感基材22上的区域,设置修正用电极。该情况下,驱动电极层21为第1电极层的一个例子,驱动电极30为第1电极的一个例子,驱动布线31为第1布线的一个例子。然后,传感电极层23为第2电极层的一个例子,传感电极40为第2电极的一个例子,传感布线41为第2布线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和驱动基材20上的外周区域OA的双方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组合上述的构成即可。该情况下,除第1布线之外,第2布线也被分成经过相互不同路径的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第1布线和第2布线的双方成为基于修正图案修正时间常数差的修正对象。
进而,只要是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分支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不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构成。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即使在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的延伸的路径分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跨着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的布线对中因分支而产生时间常数差的变化,因此能够抑制操作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2)即使在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的延伸的路径分支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操作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能够使布线不可区域NA点分布。因此,提高了布线不可区域NA的配置的自由度。
(3)对布线和布线不可区域NA的配置的制约变少,结果,能够缩小配置它们的外周区域OA的大小,此外,也提高了外周区域OA的外形的自由度。
(4)在修正用电极与布线之间形成有电容,由此来修正布线的时间常数。即,通过在修正用电极32与布线之间形成的电容,减小了连接要素42间的布线的时间常数之差。因此,恰当地实现了时间常数的修正。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就用于修正时间常数差的构成不同。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此外,以下,对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传感布线41作为修正图案的一个例子而具备异线宽部43,异线宽部43是传感布线41之中与其他部分线宽不同的部分。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b、41c的线宽在异线宽部43变窄。另一方面,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布线41d、41e、41f的线宽在异线宽部43变宽。在传感布线41的延伸方向上,各布线41a~41f的异线宽部43的长度均相等。
对上述的构成带来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在全部布线41a~41f中线宽恒定的情况下,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ra比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rb整体都小。详细地讲,布线41a~41f中,就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之差而言,跨着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布线对中急剧地变大。
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c的线宽部分地变窄,因此,与线宽恒定的情况相比,布线41a~41c的电阻值变高。另一方面,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布线41d~41f的线宽部分地变窄,因此,与线宽恒定的情况相比,布线41d~41f的电阻值变低。布线41a~41c的电阻值、布线41d~41f的电阻值能够通过异线宽部43的长度来调整。
因此,与未设置异线宽部43的情况相比,在跨着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布线对、即布线41c与布线41d之间时间常数τ之差变小。因此,在基准连接要素42A与分支连接要素42B之间不易产生因分支引起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因而,能够抑制接触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通过设置异线宽部43而引起的布线41a~41f的电阻值的增减量只要是与未设置异线宽部43的情况相比在多个传感布线41中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的时间常数差的差异变小的大小即可。即,由异线宽部43引起的电阻值的增减量只要是能够使由路径的分支产生的时间常数差减小的大小即可,与布线41a~41f的电阻值的增减量相应地设定异线宽部43的设置区域的大小。
例如图9所示,可以是按照布线41a~41c的每个而异线宽部43的大小不同,也可以是按照布线41d~41f的每个而异线宽部43的大小不同。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按照布线41a、布线41b、布线41c的顺序,异线宽部43的沿着布线的延伸方向的大小缓缓地变小。此外,按照布线41d、布线41e、布线41f的顺序,异线宽部43的沿着布线的延伸方向的大小缓缓地变大。因此,布线41a~41c中的电阻值的增加量按照布线41a~41c的每个而不同,布线41d~41f中的电阻值的减少量按照布线41d~41f的每个而不同。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未设置异线宽部43时的各布线41a~41c的电阻值相互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其电阻值的不同来使电阻值增加。或者,在未设置异线宽部43时的各布线41d~41f的电阻值相互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其电阻值的不同来使电阻值减少。
此外,根据时间常数差的修正所需要的电阻值,可以仅对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c设置异线宽部43,也可以是仅对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布线41d~41f设置异线宽部43。
此外,异线宽部43的构成是布线41a~41f的线宽实质上变更的构成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在布线41d~41f中,在异线宽部43将布线分支成2根来增宽实质的线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但是在驱动基材20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对驱动布线31设置线宽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异线宽部即可。此外,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和驱动基材20上的外周区域OA的双方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组合这些构成即可。进而,只要是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分支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不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构成。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1)~(3)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5)通过在布线设置异线宽部43,调整了布线的电阻值,由此,适当地修正了布线的时间常数差。即,通过异线宽部43中的电阻值来减少因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之差。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检测区域SA中的电容值因在外周区域OA形成的电容值而改变。此外,布线的电阻值比电容值更容易进行计算及测定,因此,时间常数差的修正更容易。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与1实施方式主要就用于修正时间常数差的构成不同。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此外,以下,对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b、41c具备作为修正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异形部44。在异形部44,布线41a~41c具有沿与布线41a~41c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多次折返的方形锯齿状(或者矩形波状)。在布线41a~41c的折弯部分,布线41a~41c的延伸方向改变90°。布线41a~41c的延伸方向上的每单位长度中,异形部44的路径长度比包含异形部44的传感布线41中的异形部44以外的部分的路径长度长。“路径长度”是指顺着布线而得到的长度。由此,与布线41a~41c单纯地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布线41a~41c的长度实质上增加。即,具有异形部44的布线41a~布线41c的长度比含有这些布线41a~41c的基准连接要素42A整体的延伸路径的长度长。
对上述的构成带来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在未设置异形部44的情况下,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ra比分支连接要素42B中包含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rb整体都小。详细地讲,布线41a~41f中,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的电阻值之差在跨着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布线对中急剧地变大。
与此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异形部44,使得基准连接要素42A中包含的布线41a~41c的长度实质地增加,因此,布线41a~41c的电阻值增加。布线41a~41c的电阻值的增加量通过由异形部44附加的布线的路径长度能够调整。
因此,与未设置异形部44的情况相比,在跨着基准连接要素42A和分支连接要素42B的布线对、即布线41c与布线41d之间,时间常数τ之差变小。因而,在基准连接要素42A与分支连接要素42B之间不易产生因分支引起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结果,抑制了接触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通过设置异形部44而引起的布线41a~41c的电阻值的增加量只要是与未设置异形部44的情况相比在多个传感布线41中相互相邻的传感布线41的时间常数差的差异变小的大小即可。即,由异形部44引起的电阻值的增加量只要是使因分支产生的时间常数差减小的大小即可。与布线41a~41c的电阻值的增加量相应地,设定由异形部44附加的布线的路径长度,基于此,设定异形部44的设置区域的大小。
例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按照布线41a~41c的每个而由异形部44附加的布线的路径长度不同。图11所示的例子中,按照布线41a、布线41b、布线41c的顺序,在异形部44中布线折弯的次数变少,附加的布线的路径长度变小。因此,布线41a~41c中的电阻值的增加量按照布线41a~41c的每个而不同。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未设置异形部44时的各布线41a~41c的电阻值相互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电阻值的不同来使电阻值增加。
另外,异形部44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折弯成曲线状的形状、沿布线的延伸方向折返多次的形状。总之,只要将异形部44形成为与将异形部44所占区域的两端连结而成的直线相比传感布线41的路径长度更长的形状即可。但是,异形部44的形状若是传感布线41反复以直角折弯而成的形状,则与异形部44为传感布线41相对于延伸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形状、异形部44为由曲线构成的形状相比,能够以更高精度加工传感布线4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但是在驱动基材20上的外周区域OA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只要在驱动布线31设置使驱动布线31的路径长度增加的异形部即可。此外,在传感基材22上的外周区域OA和驱动基材20上的外周区域OA的双方设置有布线不可区域NA的情况下,只要组合这些构成即可。进而,只要是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分支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不设置布线不可区域NA的构成。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1)~(3)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6)设置有异形部44,调整了布线的电阻值,由此,修正了布线的时间常数。即,通过异形部44中的电阻值使因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之差减少。因此,能够适当地实现时间常数的修正。通过布线的路径长度的附加来修正时间常数的情况下,例如将相互相邻的连接要素的路径的长度之差设为由异形部44附加的布线的路径长度即可,与第2实施方式的异线宽部43的宽度、长度的设定相比,对异形部44的路径长度的设定的负担变小。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时间常数的修正。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下那样变更来实施。
·也可以组合第1~第3实施方式。即,也可以是,透明导电性层叠体13中,作为修正图案,具备修正用电极32、异线宽部43和异形部44中的任意2个以上。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修正用电极32、异线宽部43及异形部44的至少1个为仅在跨着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的布线对中使因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差减少的构成。例如,修正用电极32可以具有仅与布线41c对置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仅与布线41b以及布线41c对置的形状。这样的构成也能够在跨着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的布线对中使因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差减少,因此,抑制了因该布线对引起的操作位置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修正图案设置于布线不可区域NA的附近,但是只要在对时间常数进行修正的布线的路径上即可,修正图案的设置位置没有限定。
例如,如果在外周区域OA上在布线的密集度较低的区域、具有未配置有布线的间隙的区域设置修正图案,则能够有效地活用外周区域OA上的区域。
此外,也可以是,对驱动布线31的时间常数差进行修正的修正图案配置在外周区域OA之中的、沿着与配置有驱动电路50的边相同的边的区域,对传感布线41的时间常数差进行修正的修正图案配置在外周区域OA之中的、沿着与配置有传感电路51的边相同的边的区域。如果是这样的构成,能够将外周区域OA中配置的构成要素集中于1个侧边缘部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外周区域OA的不必要的扩大。
此外,如果在布线不可区域NA的附近设置修正图案,则在与成为时间常数差的局部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处接近的位置,修正相对于电路输入输出的信号,因此,抑制了连接要素的经过路径在布线不可区域NA分支所带来的影响波及到更广的区域。
此外,根据对多个驱动布线31的局部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进行抑制的修正图案设置于检测区域SA的附近的构成,刚修正后的信号被输入至驱动电极30。此外,根据对多个传感布线41的局部的时间常数差的变化进行抑制的修正图案设置于传感电路51的附近的构成,刚修正后的信号被输入至传感电路51。因此,刚修正后的信号被输入至信号的输入目的地,因此,进一步抑制了信号变化的延迟而引起的检测误差。

Claims (7)

1.一种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具备:
第1电极层,包含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电极、以及多个第1布线,所述多个第1布线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1电极;
第2电极层,包含沿着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电极、以及多个第2布线,所述多个第2布线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2电极;以及
透明电介质层,位于所述第1电极层与所述第2电极层之间;
相互相邻的2个所述第1布线构成布线对,
所述多个第1布线被分成多个连接要素,各连接要素包含1个以上的所述第1布线,所述多个连接要素包含相互相邻的基准连接要素和分支连接要素,所述分支连接要素的路径从所述基准连接要素的路径分支,
所述第1电极层及所述第2电极层的至少一方具备修正图案,该修正图案构成为,对跨着所述基准连接要素和所述分支连接要素的所述布线对,使在构成该布线对的2个所述第1布线之间因所述分支而产生的时间常数之差减少,
所述修正图案包含所述第2电极层所具备的修正用电极,
构成所述基准连接要素的所述第1布线的长度比构成所述分支连接要素的所述第1布线的长度短,
所述修正用电极配置于隔着所述透明电介质层而与所述基准连接要素对置的区域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于与所述修正用电极对置的所述第1布线的电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
所述多个第1布线在具有矩形板形状的基板的周缘部区域中设置在沿着所述基板的一边的部分即一侧边缘部区域,所述一侧边缘部区域包含布线不可区域,
所述基准连接要素在所述一侧边缘部区域中经过与所述布线不可区域相邻的直线状的路径,
所述分支连接要素经过从所述基准连接要素的经过路径绕开所述布线不可区域的路径,
所述修正图案位于所述一侧边缘部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准连接要素包含多个所述第1布线,
所述修正图案构成为,减少所述分支连接要素之中最接近于所述基准连接要素的所述第1布线与构成所述基准连接要素的多个所述第1布线的每个之间因所述分支而产生的所述时间常数的所述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
所述修正图案包含作为所述第1布线的一部分的异线宽部,
所述异线宽部在包含所述异线宽部的所述第1布线中具有与所述异线宽部以外的部分不同的线宽,以减少因所述分支而产生的所述时间常数的所述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其中,
所述修正图案包含作为所述第1布线的一部分的异形部,
在包含所述异形部的所述第1布线的延伸方向上的每单位长度中,
所述异形部的路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1布线中的所述异形部以外的部分的路径长度,以减少因所述分支而产生的所述时间常数的所述差。
6.一种触摸面板,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
7.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触摸面板,层叠于所述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触摸面板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性层叠体。
CN201480063515.4A 2013-11-22 2014-11-07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65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1822A JP6502012B2 (ja) 2013-11-22 2013-11-22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3-241822 2013-11-22
PCT/JP2014/079637 WO2015076129A1 (ja) 2013-11-22 2014-11-07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509A CN105765509A (zh) 2016-07-13
CN105765509B true CN105765509B (zh) 2019-05-17

Family

ID=53179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351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65509B (zh) 2013-11-22 2014-11-07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3399B2 (zh)
EP (1) EP3073358B1 (zh)
JP (1) JP6502012B2 (zh)
KR (1) KR102381794B1 (zh)
CN (1) CN105765509B (zh)
ES (1) ES2813366T3 (zh)
PT (1) PT3073358T (zh)
TW (1) TWI650237B (zh)
WO (1) WO20150761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978B2 (ja) * 2015-07-22 2018-10-0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6055171B (zh) * 2016-08-08 2019-0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1957156B1 (ko) * 2017-09-05 2019-03-14 (주)코텍 터치스크린 패널
KR102111045B1 (ko) * 2017-10-31 2020-05-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7051386B2 (ja) * 2017-11-17 2022-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テン 回路基板
KR102427303B1 (ko) 2018-09-10 2022-08-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611382B1 (ko) * 2018-09-19 2023-1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감지 유닛과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10019210A (ko) 2019-08-12 2021-02-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3468A (zh) * 2006-09-16 2009-09-0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面板用基板和具有该基板的显示面板
CN101546243A (zh) * 2008-03-26 2009-09-30 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561737A (zh) * 2008-04-16 2009-10-21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静电电容式触摸板和具有该触摸板的画面输入式显示装置
CN102169377A (zh) * 2010-02-26 2011-08-31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式触控面板及其设计方法
CN202600653U (zh) * 2012-02-23 2012-12-1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包括该触摸传感器的触摸屏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83138B1 (ko) * 2004-10-08 2006-05-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장치
TWI318698B (en) * 2005-10-06 2009-12-2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panels
JP5106471B2 (ja) * 2009-04-24 2012-1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0262460A (ja) * 2009-05-07 2010-11-18 Panasonic Corp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タッチ入力位置検出方法
TWI403790B (zh) * 2009-10-19 2013-08-0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基板以及觸控顯示面板
JP4913883B2 (ja) * 2010-04-14 2012-04-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US8363034B2 (en) 2010-04-14 2013-01-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uch panel device
JP2012230471A (ja) 2011-04-25 2012-11-22 Japan Display East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3225266A (ja) * 2012-04-23 2013-10-31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タッチパネ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3468A (zh) * 2006-09-16 2009-09-0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面板用基板和具有该基板的显示面板
CN101546243A (zh) * 2008-03-26 2009-09-30 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561737A (zh) * 2008-04-16 2009-10-21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静电电容式触摸板和具有该触摸板的画面输入式显示装置
JP2009258935A (ja) * 2008-04-16 2009-11-05 Hitachi Displays Ltd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CN102169377A (zh) * 2010-02-26 2011-08-31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式触控面板及其设计方法
CN202600653U (zh) * 2012-02-23 2012-12-1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传感器及包括该触摸传感器的触摸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0237B (zh) 2019-02-11
WO2015076129A1 (ja) 2015-05-28
KR102381794B1 (ko) 2022-03-31
ES2813366T3 (es) 2021-03-23
JP2015102942A (ja) 2015-06-04
EP3073358B1 (en) 2020-05-27
JP6502012B2 (ja) 2019-04-17
CN105765509A (zh) 2016-07-13
EP3073358A1 (en) 2016-09-28
US20160266713A1 (en) 2016-09-15
EP3073358A4 (en) 2017-06-21
KR20160088373A (ko) 2016-07-25
TW201527111A (zh) 2015-07-16
US10133399B2 (en) 2018-11-20
PT3073358T (pt) 2020-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5509B (zh) 透明导电性层叠体、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0303312B2 (en) Foldable flexible touch screen an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panel
JP5059844B2 (ja) キャパシティタッチパネル
CN105426008B (zh) 压力感应触控显示屏及便携式电子产品
CN104216543A (zh) 触摸屏
US9141241B2 (en) Touch sensing structure
CN102478992B (zh) 触摸屏
CN104685454B (zh) 触摸面板
US1006762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ingle-layer mutual-capacitance touch screen thereof
CN106249972B (zh) 触摸屏、触摸面板、显示装置以及电子仪器
CN104298406A (zh) 复合结构的二维触控传感器
CN108664158A (zh) 触控显示器
CN103105990B (zh) 单层电容触摸传感器及触控终端
CN103631413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793094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662501A (zh) 触摸面板
CN103631418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246420B (zh) 单层多点电容触摸屏
CN103631416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7976867U (zh) 一种电容触摸屏走线结构
CN205334401U (zh) 压力感测装置
CN110275650A (zh) 触摸感应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母板
JP2011028699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構造体
CN206162442U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8509097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17

Address after: Shiga, Japan

Applicant after: VTS-Touch Senso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PPAN PRINTING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