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4017A - 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4017A
TW201524017A TW103122073A TW103122073A TW201524017A TW 201524017 A TW201524017 A TW 201524017A TW 103122073 A TW103122073 A TW 103122073A TW 103122073 A TW103122073 A TW 103122073A TW 201524017 A TW201524017 A TW 2015240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connector
terminal
arm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2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aisuke Sasaki
Takayuki Nagata
Yasuo Nakai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4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01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resilient arms contacting the same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目的〕要提供一種端子,能使接觸壓力提升且能達到低成本化。 〔構造〕端子(C)具有:基座(C10)、第1、第2臂部(C20)、(C30)、第1、第2接點部(C40)、(C50)。基座(C10)為板部。第1臂部(C20),為設置於基座(C10)且朝Z-Z’方向延伸的板部。第2臂部(C30),為在Y-Y’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基座(C10)且朝Z-Z’方向延伸的板部。第2臂部(C30)的Z-Z’方向的尺寸,大於第1臂部(C20)的Z-Z’方向的尺寸。第1接點部(C40),為從第1臂部(C20)朝Y方向或Y’方向延伸的板部。第2接點部(C50),是位於第1接點部(C40)的Z方向側且從第2臂部(C30)朝Y方向或Y’方向側延伸的板部。

Description

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本發明關於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在下述專利文獻1記載有攝影機模組。該模組具備有:基板、連接端子、中繼端子。中繼端子用來將基板與連接端子連接。中繼端子具有:基座、一對臂部、一對接點部。基座為矩形的板部,具有讓連接端子插通的貫穿孔。基座,與插通於貫穿孔的連接端子接觸、連接。一對臂部,隔著間隔設置於基座。一對臂部具有:第1、第2部分、與彎折部。一對臂部的第1部分為從基座平行延伸的板部。一對臂部的彎折部,以設置在第1、第2部分之間且讓第2部分相對向於第1部分的方式彎折成大致C字型。一對臂部的第2部分,是從彎折部朝斜上方延伸的板部。一對接點部設置於一對臂部的第2部分的前端部。該一對接點部藉由接觸於基板的相同電極,而使基板與連接端子的連接可靠性提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20511號公報
上述中繼端子,是藉由將金屬板沖壓成形所製造。可是,上述中繼端子其一對臂部為具有彎折部的構造,所以需要彎折步驟。因此,沖壓成形用的模具會變複雜,讓上述中繼端子的製造成本變高。
而上述中繼端子,藉由讓該臂部彈性變形成讓接點部接近臂部的第1部分,讓接點部彈性接觸於基板的電極。可是臂部,由於彎折部彎折成大致C字型來讓第2部分相對向於第1部分,所以該端子的接觸壓力較弱。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情形所發明的,其目的要提供一種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能使接觸壓力提升且達到低成本化。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端子,具有:基座、第1、第2臂部、第1、第2接點部。上述基座為板部。上述第1臂部,是設置於上述基座且朝第1方向延伸的板部。上述第2臂部,是在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隔著間隔而設置於上述基座,且從上述第1臂部朝上述第1方向延伸延伸的板部。上述第2臂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尺寸,大於上述第1臂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尺寸。上述第 1接點部,是從上述第1臂部朝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上述第2接點部,是以位於上述第1接點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其中一側的方式從上述第2臂部朝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
該型態的端子具有以下技術特徵。第1,能達到端子的低成本化。端子,是第1、第2臂部從基座朝第1方向延伸的板部,是第1、第2接點部從第1、第2臂部朝與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板部,所以該端子,不用進行彎折步驟而藉由將金屬板沖壓成形而能容易作成。因此作成該端子的模具的構造簡單,能減低該端子的製造成本。第2,能使第1、第2接點部對於連接對象的接觸壓力提升。當第1、第2接點部接觸於連接對象時,朝第1方向延伸的板部也就是第1、第2臂部會彈性變形。
本發明的連接器具備有:上述端子、與保持上述端子且具有絕緣性的主體。
上述主體具有:基部、舌部、狹縫、保持孔。上述舌部,可從上述基部朝上述第1方向延伸。上述狹縫,可設置於上述舌部。上述保持孔,能以連通於上述狹縫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將上述基座保持於上述保持孔,將上述第1、第2臂部收容於上述狹縫內,讓上述第1、第2接點部的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
一對上述舌部可在上述第2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上述基部。複數的上述狹縫的其中一部分的狹縫,設置於上述一對舌部的其中一方的舌部,其餘狹縫設置於另一方的舌 部。複數的上述保持孔的其中一部分的保持孔,以分別連通於上述一部分的狹縫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其餘保持孔以分別連通於上述其餘狹縫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複數端子的其中一部分的端子,將上述基座分別保持於上述一部分的保持孔,將上述第1、第2臂部分別收容於上述一部分的狹縫內,讓上述第1、第2接點部的上述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其餘的端子,將上述基座分別保持於上述其餘的保持孔,將上述第1、第2臂部分別收容於上述其餘的狹縫內,讓上述第1、第2接點部的上述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
上述各型態的連接器,進一步具備有:至少將上述主體的外周覆蓋的殼罩。
上述殼罩,具有壁部。上述第2臂部,可沿著上述殼罩的上述壁部延伸。藉由該型態的連接器的情況,由於端子的第2臂部沿著殼罩的壁部延伸,所以可達到該端子的阻抗匹配。
M‧‧‧模組
100‧‧‧連接器
110‧‧‧主體
110a‧‧‧前端部
112a~112h‧‧‧角部
112a1~112h1‧‧‧導引部
113a、113b‧‧‧保持孔
114a、114b‧‧‧狹縫
120‧‧‧殼罩
120a‧‧‧口緣部
121a~121h‧‧‧角部
122a~122h‧‧‧導引部
C‧‧‧端子
C10‧‧‧基座
C20‧‧‧第1臂部
C30‧‧‧第2臂部
C40‧‧‧第1接點部
C50‧‧‧第2接點部
C60‧‧‧卡合部
C70‧‧‧尾端部
200‧‧‧基板
300‧‧‧電子零件
400‧‧‧殼體
410‧‧‧第1殼體
411‧‧‧貫穿孔
411a~411d‧‧‧內壁
420‧‧‧第2殼體
500‧‧‧墊片
P‧‧‧對象連接器
10‧‧‧模型部
20‧‧‧主體
30‧‧‧端子
40‧‧‧屏蔽殼體
41‧‧‧筒部
41a~41f‧‧‧壁部
50‧‧‧纜線
R‧‧‧固定機構
413‧‧‧卡合孔
11a‧‧‧卡合孔
R1‧‧‧銷栓
第1圖為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模組與對象連接器的連接構造的正視、俯視及右側視的立體圖。
第2A圖是上述連接構造的第1圖中的2A-2A剖面圖。
第2B圖是上述連接構造的第2A圖的局部放大圖。
第3圖是顯示上述連接構造的上述模組的正視、俯視 及右側視的立體圖。
第4A圖是上述模組的第3圖中的4A-4A剖面圖。
第4B圖是上述模組的第3圖中的4B-4B剖面圖。
第5A圖是顯示上述模組的連接器的正視、俯視及右側視的立體圖。
第5B圖是顯示上述連接器的後視、底視及右側視的立體圖。
第6A圖是顯示上述連接器的正視、俯視及右側視的分解立體圖。
第6B圖是顯示上述連接器的後視、底視及右側視的分解立體圖。
第7A圖是顯示上述對象連接器的後視、俯視及左側視的立體圖。
第7B圖是上述對象連接器的第7A圖中的7B-7B剖面圖。
第8A圖是顯示上述連接構造的上述模組與上述對象連接器的連接過程的第1圖中的8A-8A剖面圖。
第8B圖是顯示上述連接構造的上述模組與上述對象連接器的連接過程的第1圖中的8B-8B剖面圖。
第9A圖為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模組與對象連接器的連接構造的正視、俯視及右側視的立體圖。
第9B圖是顯示上述連接構造的上述模組與上述對象連接器的連接前的狀態的第9A圖中的9B-9B剖面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1及2來說明。
〔實施例1〕
首先,參考第1圖~第8B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模組與對象連接器的連接構造。第1圖所示的連接構造,具備有:模組M、對象連接器P、固定機構R。
模組M為零件模組。以下針對模組M參考第1圖~第6圖來說明。第2A圖、第3圖、第4A圖、第4B圖、第6A圖、第6B圖、第8A圖及第8B圖所示的Z-Z’方向,相當於模組M與對象連接器C的插離方向及申請專利範圍的第1方向。第2A圖、第3圖、第4A圖、第6A圖、第6B圖及第8B圖所示的Y-Y’方向,相當於模組M的高度方向及申請專利範圍的第2方向。第3圖、第4B圖、第6A圖、第6B圖及第8A圖所示的X-X’方向,相當於模組M與對象連接器C的寬度方向。Y-Y’方向正交於Z-Z’方向。X-X’方向正交於Y-Y’方向及Z-Z’方向。Y方向或Y’方向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Y’方向或Y方向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第2方向的另一側。
模組M具備有:連接器100、基板200、電子零件300、殼體400、墊片500。
連接器100,如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是六角柱狀的連接器而可嵌合於對象連接器P的後述筒部41內。連 接器100,如第2A圖~第6B圖所示,具有:主體110、殼罩120、複數的端子C。
主體110是以絕緣樹脂所構成。主體110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具有:基部111、一對舌部112、複數的保持孔113a、113b、複數的狹縫114a、114b、複數的卡合凸部115、複數的台座116。基部111,是朝Y-Y’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塊體。基部111具有:Y方向側的第1端部、Y’方向側的第2端部。
舌部112其中一方(第6A圖的上側)的舌部112,是從基部111的上述第1端部朝Z方向延伸的矩形的板部。另一方(第6A圖的下側)的舌部112,是從基部111的上述第2端部朝Z方向延伸的六角柱狀的板部。上側及下側的舌部112,具有Z方向側的端部也就是前端部(主體110的前端部110a)。上側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具有:角部112a、角部112b、及角部112c。下側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具有:角部112d、角部112e、角部112f、角部112g及角部112h。角部11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主體的第3角部,角部112b及角部112e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主體的第1角部,角部112c及角部112f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主體的第2角部,角部112d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主體的第4角部。
角部112a,是以:上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Y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a,如第5A圖所示,在X-X’方向隔著間 隔設置有一對導引部112a1(第3導引部)。導引部112a1,是在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在上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導引部112a1之間設置有收容凹部112a2。角部112b,是以:上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X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b設置有導引部112b1(第1導引部)。導引部112b1,是在包含Z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角部112c,是以:上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X’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c設置有導引部112c1(第2導引部)。導引部112c1,是在包含Z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在上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導引部112b1及112c1的Y方向側的部分設置有收容凹部112b2及112c2。
角部112d,是以:下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Y’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d,在X-X’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有一對導引部112d1(第4導引部)。導引部112d1,是在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在下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導引部112d1之間設置有收容凹部112d2。角部112e,是以:下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X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e設置有導引部112e1(第1導 引部)。導引部112e1,是在包含Z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角部112f,是以:下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X’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f設置有導引部112f1(第2導引部)。導引部112f1,是在包含Z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角部112g,是以:下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X及Y’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g設置有導引部112g1。導引部112g1,是在包含Z方向、Y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角部112h,是以:下側的舌部112的前端面與該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的X’及-Y方向側的外面部所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12h設置有導引部112h1。導引部112h1,是在Z方向、Y方向及X方向的朝斜下方向傾斜的C面。
狹縫114a(申請專利範圍的其中一部分的狹縫),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在X-X’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上側的舌部112。狹縫114a開口於Y’方向側。狹縫114b(申請專利範圍的其餘的狹縫),在X-X’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下側的舌部112。狹縫114b開口於Y’方向側。狹縫114b是狹縫114a的對稱形狀。保持孔113a(申請專利範圍的其中一部分的狹縫)是以連通於狹縫114a的方式設置於基部111。保持孔113a開口於Z’方向。保持孔113b(申請專利範圍的其餘的狹縫)是以連通於狹縫 114b的方式設置於基部111。保持孔113b是保持孔113a的對稱形狀且開口於Z’方向。
台座116,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是矩形的塊體且設置於基部111的Z’方向的端面的四個角部。卡合凸部115之中的X方向側的兩個卡合凸部115,是朝Z-Z’方向延伸的矩形的突起,在Y-Y’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基部111的X方向側的端面。卡合凸部115之中的X’方向側的兩個卡合凸部115,是朝Z-Z’方向延伸的矩形的突起,在Y-Y’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基部111的X’方向側的端面。
端子C,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為金屬板。端子C,具有:基座C10、第1、第2臂部C20、C30、第1、第2接點部C40、C50、卡合部C60、尾端部C70。基座C10,是朝Y-Y’方向延伸的板部(上述金屬板的一部分)。第1、第2臂部C20、C30,是在Y-Y’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基座C10且從基座C10朝Z方向延伸的板部(上述金屬板的一部分)。第2臂部C30的Z-Z’方向的尺寸,大於第1臂部C20的Z-Z’方向的尺寸。可朝第1、第2臂部C20、C30的排列方向(Y-Y’方向)彈性變形。
第1接點部C40,是從第1臂部C20的Z方向的端部(前端部)朝至少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Y方向或Y’方向側)延伸的板部(上述金屬板的一部分)。在本實施例1,第1接點部C40,朝包含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方(Y方向或Y’方向)及Z’方向的成分之方向延伸。第2 接點部C50,是從第2臂部C30的Z方向的端部朝至少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位於第1接點部C40的Y方向側。在本實施例1,第2接點部C50朝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方延伸。第2接點部C50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的前端,在該排列方向位於與第1接點部C40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的前端大致相同高度位置。或第2接點部C50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的前端,位於較第1接點部C40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的前端更稍微靠近該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
卡合部C60,是設置在基座C10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且朝Z方向延伸的板部(上述金屬板的一部分)。在該卡合部C60,在上述排列方向的其中一側設置有凸狀的突起。尾端部C70,是設置在基座C10的上述排列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且朝該排列方向的另一側延伸的板部(上述金屬板的一部分)。
端子C從卡合部C60的突起開始至基座C10的排列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為止的Y-Y’方向的尺寸,稍大於保持孔113a、113b的Y-Y’方向的尺寸。將端子C之中的兩個端子C(第4A圖的上側的端子C(申請專利範圍的其中一部分的端子))的基座C10及卡合部C60分別壓入於保持孔113a加以保持。將該端子C的第1、第2臂部C20、C30分別收容於狹縫114a,該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C40、C50從狹縫114a分別朝Y’方向側(第4A圖的圖示下側)突出。該端子C的尾端部C70分別抵接於 主體110的Z方向側的端面。將端子C之中其餘的兩個端子C(第4A圖的下側的端子C(申請專利範圍的其餘的端子))的基座C10及卡合部C60分別壓入於保持孔113b加以保持。將該端子C的第1、第2臂部C20、C30分別收容於狹縫114b,該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C40、C50從狹縫114b朝Y方向側(第4A圖的圖示上側)突出。該端子C的尾端部C70分別抵接於主體110的Z方向側的端面。讓上側的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C40、C50、下側的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C40、C50相對向。尾端部C70的Z’方向側的端面的高度位置,在Z-Z’方向,設定成與主體110的台座116的Z方向側的端面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尾端部C70及台座116設置在基板200的同一面上。尾端部C70連接於基板200。
殼罩120,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是以金屬板所構成的六角形的筒部。殼罩120具有:殼罩主體121、導引部122a~122h、複數的卡合凹部123、一對腳部124。殼罩主體121為六角形的筒部。殼罩主體121的內形狀對應於主體110的外形狀。主體110嵌合於殼罩主體121內。換言之,殼罩主體121覆蓋主體110的外周。藉由殼罩主體121的X方向側的壁部、殼罩主體121的X’方向側的壁部、主體110的舌部112,區劃出連接器100的連接孔。殼罩主體121的外形狀對應於對象連接器P的後述的筒部41的內形狀。殼罩主體121可嵌合於筒部41內。殼 罩主體121的Y方向側的壁部,如第4A圖所示,配置成相對於上側的端子C的第2臂部C30大致平行。殼罩主體121的Y’方向側的壁部,配置成相對於下側的端子C的第2臂部C30大致平行。換言之,端子C,其第2臂部C30沿著Y方向側的壁部或Y’方向側的壁部延伸,可分別達到端子C的阻抗匹配。結果,可達到上側的端子C之間的阻抗匹配,可達到下側的端子C之間的阻抗匹配。
殼罩主體121具有:Z方向側的口緣部120a、與Z’方向側的口緣部。Z方向側的口緣部120a具有:朝下的大致U字型的第1部分、及第1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大致U字型的第2部分。第1部分的前端面的Z-Z’方向的高度位置,位於較第2部分的前端面的Z-Z’方向的高度位置更靠近Z’方向(下側)且位於較主體110的導引部112a1的Z’方向側的端部(下端)的Z-Z’方向的高度位置更靠近Z’方向側(下側)。第2部分的前端面的Z-Z’方向的高度位置,與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112c1、112d1、112e1、112f1、112g1、及112h1的Z’方向側的端部(下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第1部分具有角部121a、121b、及121c。第2部分具有角部121d、121e、121f、121g及121h。角部12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殼罩的第3角部,角部121b及121e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殼罩的第1角部,角部121c及121f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殼罩的第2角部,角部121d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的第4角部。
角部121a,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1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1部分的Y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a,如第6A圖所示,設置有導引部122a(第3導引部)。導引部122a,是朝Z方向延伸後朝Y’方向(連接器100的內側)彎曲的彎曲部。導引部122a的前端部,收容於主體110的舌部112的收容凹部112a2(參考第5A圖)。角部121b,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1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1部分的X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b,設置有導引部122b(第1導引部)。導引部122b,是朝Z方向延伸後朝X’方向(連接器100的內側)彎曲的彎曲部。導引部122b的前端部,收容於主體110的舌部112的收容凹部112b2(參考第5A圖)。角部121c,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1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1部分的X’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c,設置有導引部122c(第2導引部)。導引部122c,是朝Z方向延伸後朝X方向(連接器100的內側)彎曲的彎曲部。導引部122c的前端部,收容於主體110的舌部112的收容凹部112c2(參考第5A圖)。
角部121d,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2部分的Y’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d的中央部,設置有導引部122d1(第4導引部)。在角部121d的導引部122d1的兩端部設置有一對導引部122d2(第4導引部)。導引部122d1,是朝Z方向延伸後朝Y’方向(連接器100的內側)彎曲的彎曲部。導引部122d1 的前端部,收容於主體110的舌部112的收容凹部112d2(參考第5A圖)。導引部122d2,是在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朝下傾斜的C面。導引部122d2,位於主體110的導引部112d1的Z’方向側。角部121e,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2部分的X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e設置有導引部122e(第1導引部)。導引部122e,是在包含Z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朝下傾斜的C面。導引部122e,位於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及112e1的Z’方向側。角部121f,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2部分的X’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f設置有導引部122f(第2導引部)。導引部122f,是在包含Z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朝下傾斜的C面。導引部122f,位於主體110的導引部112c1及112f1的Z’方向側。角部121g,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2部分的X及Y’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g設置有導引部122g。導引部122g,是在包含Z方向、Y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朝下傾斜的C面。導引部122g,位於主體110的導引部112g1的Z’方向側。角部121h,是以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的前端面與該第2部分的X’及Y’方向的外面部構成的角部。在角部121h設置有導引部122h。導引部122h,是在包含Z方向、Y方向及X方向的成分的方向朝下傾斜的C面。導引部122h,位於主體110的導引部112h1的Z’方向側。
卡合凹部123之中的X方向側的兩個卡合凹部123,是朝Z-Z’方向延伸的凹部,是在Y-Y’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殼罩主體121的X方向側的壁部。X方向側的卡合凸部115分別嵌合於該卡合凹部123。卡合凹部123之中的X’方向側的兩個卡合凹部123,是朝Z-Z’方向延伸的凹部,是在Y-Y’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殼罩主體121的X’方向側的壁部。X’方向側的卡合凸部115分別嵌合於該卡合凹部123。
腳部124之中的X方向側的腳部124,設置在殼罩主體121的X方向側的壁部的X方向側的卡合凹部123之間,且相對於殼罩主體121彎折成大致直角。腳部124之中的X’方向側的腳部124,設置在殼罩主體121的X’方向側的壁部的卡合凹部123之間,且相對於殼罩主體121彎折成大致直角。該腳部124連接於基板200。
基板200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為印刷基板。基板200具有:第1面部、與第1面部210的相反側的第2面部。在基板200的第1面部裝配有連接器100。在基板200的第2面部裝配有電子零件300。
電子零件300,為裝配於基板200的第1面部210上的汽車電機零件。例如電子零件300,為使用於將汽車後方及/或汽車周圍攝影用的攝影機單元。
殼體400,如第3圖~第4B圖所示,具有:第1殼體410、及第2殼體420。第1殼體410為大致矩形的箱部。第1殼體410具有:底部、與在該底部的周緣部豎立 設置的周壁部。在第1殼體410的底部設置有貫穿該底部的矩形的貫穿孔411。貫穿孔411的形狀,大於連接器100的外型及對象連接器P的後述筒部41的外型。貫穿孔411具有:在Y-Y’方向互相相對向的內壁411a、411b(第3、第4內壁)、及在X-X’方向互相相對向的內壁411c、411d(第1、第2內壁)。內壁411a配置成在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a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a的附近具有間隙。內壁411b配置成在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d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d1、122d2的附近具有間隙。內壁411c配置成在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112e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b、122e的附近具有間隙。內壁411d配置成在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c1、112f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c、122f的附近具有間隙。
模組M的上述第1內壁(內壁411c)與上述第2導引部(主體110的導引部112c1、112f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c、122f)的位置關係,如第8A圖所示,是當後述的筒部41的壁部41c(第1內壁側的部分)抵接於上述第1內壁時,筒部41的壁部41b(第2內壁側部分)可配置於上述第2導引部上之位置關係。模組M的上述第2內壁(內壁411d)與上述第1導引部(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112e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b、122e)的位置關係,是當筒部41的壁部41b(第2內壁側的部分)抵接於上述第2內壁時,筒部41的壁部41c(第1 內壁側部分)可配置於上述第1導引部上之位置關係。模組M的上述第3內壁(內壁411a)與上述第4導引部(主體110的導引部112d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d1、122d2)的位置關係,如第8B圖所示,是當筒部41的壁部41a(第3內壁側的部分)抵接於上述第3內壁時,筒部41的壁部41d(第4內壁側部分)可配置於上述第4導引部上之位置關係。模組M的上述第4內壁(內壁411b)與上述第3導引部(主體110的導引部112a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a)的位置關係,是當筒部41的壁部41d(第4內壁側的部分)抵接於上述第4內壁時,筒部41的壁部41a(第3內壁側部分)可配置於上述第3導引部上之位置關係。
在第1殼體410的底部的貫穿孔411的周圍,如第3圖所示,設置有環狀的凹部412。換言之,將貫穿孔411配置於凹部412內。在凹部412收容有環狀的墊片500。墊片500的厚度尺寸,大於凹部412的深度尺寸。因此,墊片500的Z方向的端部,從凹部412突出。在第1殼體410的底部的凹部412的X方向側及X’方向側的部分,設置有圓柱狀的一對卡合孔413(第1卡合孔)。
第2殼體420是在Z-Z’方向組合於第1殼體410的大致矩形的箱體。第2殼體420具有:底部、及在該底部的周緣部豎立設置的周壁部。第2殼體420的周壁部熔接於第1殼體410的周壁部。在組合好的第1、第2殼體410、420的內部空間收容著:連接器100、基板200及電 子零件300。基板200,是以將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及殼罩120的Z方向側的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配置於第1殼體410的貫穿孔411內的方式,固定於第1、第2殼體410、420的至少其中一方。以下是將基板200固定於第2殼體420。
以下針對上述模組M的組裝順序來說明。這裡的電子零件300是作為攝影機模組來說明。首先,將連接器100如下述組裝。準備主體110及複數的端子C。然後,將端子C之中的兩個端子C分別壓入於主體110的保持孔113a。然後將端子C的基座C10及卡合部C60分別保持於保持孔113a。此時,將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C40、C50分別插入於狹縫114a,第1、第2接點部C40、C50的前端部分別從狹縫114a突出。也就是將第1、第2接點部C40、C50的前端部分別配置於連接器100的連接孔內。將端子C的第1、第2臂部C20、C30分別收容於狹縫114a。同樣地將其餘的端子C插入到主體110的保持孔113b及狹縫114a,將該端子C安裝於主體110。然後準備殼罩120。然後將主體110嵌合於殼罩120內。然後將導引部122a、122b及122c收容於主體110的收容凹部112a2、112b2及112c2。將端子C的第2臂部C30沿著殼罩120的Y方向側的壁部或殼罩120的Y’方向側的壁部來配置。
然後準備組裝好的連接器100、基板200及電子零件300。然後將電子零件300裝配於基板200的第2面部 上,將連接器100裝配在基板200的第1面部上。此時將連接器100的端子C的尾端部C70分別連接於基板200的第1面部上的電極,並且將殼罩120的腳部124焊接在基板200的第1面部上的接地用的電極。
然後準備第2殼體420。然後在使基板200的第2面部朝向第2殼體420的底部側的狀態,將該基板200、電子零件300及連接器100收容於第2殼體420內。然後在以讓電子零件300的攝影元件(例如CCD或CMOS等)的中心對準設置在第2殼體420的未圖示的透鏡的光軸的方式,將基板200固定於第2殼體420。然後準備第1殼體410。然後將第1殼體410組合於第2殼體420。具體來說,使第1殼體410的周壁部與第2殼體420的周壁部抵接。當該第1、第2殼體410、420組合時,將連接器100的前端部(主體110的舌部112的前端部110a及殼罩120的Z方向側的口緣部120a的第2部分),配置於第1殼體410的貫穿孔411內。則將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a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a配置於貫穿孔411內的內壁411a側。將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d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d1、122d2配置於貫穿孔411內的內壁411b側。將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112e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b、122e配置於貫穿孔411內的內壁411c側。將連接器100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c1、112f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c、122f配置於貫穿孔411內的內壁411d側。然後將第1殼 體410的周壁部與第2殼體420的周壁部熔接。
以下針對對象連接器P參考第7A圖及第7B圖來說明。對象連接器P具備有:模型部10、主體20、複數的端子30、屏蔽殼體40、纜線50。
主體20為絕緣樹脂。主體20,如第7B圖所示,具有:基座21、突出部22、支承部23。基座21為朝Y-Y’方向延伸的矩形的板部。突出部22,是設置於基座21的Z方向的端面且朝Z方向延伸的板部。突出部22的外型,是與模組M的連接器100的連接孔的形狀對應的形狀。突出部22,可插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的連接孔內。在突出部22的Y方向側的面部,如第7A圖所示,在X-X’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有一對溝部22a。在突出部22的Y’方向側的面部,也在X-X’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有一對溝部22a。支承部23,是設置在基座21的Z’方向的端面且朝Z’方向延伸的板部。
各端子30,如第7B圖所示,是朝Z-Z’方向延伸的金屬板。端子30具有:中間部31、接點部32、連接部33。中間部31被保持於主體20的基座21。接點部32,從中間部31的Z方向的端部朝Z方向延伸且插入於主體20的突出部22的溝部22a(參考第7A圖)。連接部33,從中間部31的Z’方向的端部朝Z’方向延伸且配置於主體20的支承部23上。
纜線50,如第7B圖所示,具有:複數的訊號線51、及將該訊號線51覆蓋的外側絕緣體。各訊號線51具有: 芯線52、將該芯線52覆蓋的內側絕緣體。訊號線5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從外側絕緣體突出。芯線52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從訊號線51的一端部突出。該芯線52的突出部分焊接於端子30的連接部33。
屏蔽殼體40,如第7B圖所示,是以金屬板所構成。屏蔽殼體40具有:筒部41、外殼42。筒部41,其內形狀與連接器100的外形狀對應為六角形的筒部。在筒部41內嵌合著主體20的基座21,收容有突出部22及端子30的接點部32。筒部41插入於模組M的殼體400的貫穿孔411且可外嵌於連接器100。筒部41具有:壁部41a、41b、41c、41d、41e及41f。壁部41a為筒部41的Y方向側的壁部。壁部41b為筒部41的X’方向側的壁部。壁部41c為筒部41的X方向側的壁部。壁部41d為筒部41的Y’方向側的壁部。壁部41e為筒部41的X’及Y’方向側的壁部。壁部41f為筒部41的X及Y’方向側的壁部。外殼42是與筒部41連接設置的剖面圖觀察大致L字型的板部。外殼42用來覆蓋:主體20的支承部23、端子30的連接部33及纜線50的訊號線51的上述一端部。
模型部10,是將外殼42周圍覆蓋,並且充填於外殼42內的絕緣樹脂。模型部10具有:翼片11、主體部12。主體部12為絕緣樹脂製的長方體狀的塊體,朝相對於筒部41的長度方向(Z-Z’方向)大致直角的方向(Y-Y’方向)延伸。在主體部12內埋入有:主體20的支承部 23、端子30的連接部33及纜線50的訊號線51的上述一端部及外殼42。例如在主體部12內鑲嵌成型有:主體20的支承部23、端子30的連接部33及纜線50的訊號線51的上述一端部及外殼42。或在主體20的支承部23、端子30的連接部33及纜線50的訊號線51的上述一端部及外殼42,將絕緣樹脂灌封,將其埋入於絕緣樹脂(主體部12內)。以該方式提升對象連接器P本體的防水性。翼片11,設置在主體部12的周邊。在翼片11,在其與模組M的殼體400的卡合孔413對應的位置設置有一對卡合孔11a。卡合孔11a的直徑如第8A圖所示大於卡合孔413的直徑。
固定機構R,具備有:模組M的殼體400的一對卡合孔413、對象連接器P的模型部10的一對卡合孔11a、及一對銷栓R1(卡合部(參考第1圖))。銷栓R1可卡合於卡合孔11a及卡合孔413。
以下針對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順序來說明。將對象連接器P的筒部41插入於模組M的殼體400的貫穿孔411。當該插入時,如第8B圖所示,當使筒部41的壁部41a抵接於貫穿孔411的內壁411a時,將筒部41的壁部41d配置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d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d1、122d2上。然後將對象連接器P的筒部41進一步插入到模組M的殼體400的貫穿孔411時,讓筒部41的壁部41d抵接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d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d1、122d2而被 導引。藉此讓連接器100嵌合於筒部41。更具體來說,將對象連接器P的主體20的突出部22插入於連接器100的連接孔,讓對象連接器P的端子30的接點部32接觸於連接器100的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C40、C50。此時,將第1、第2接點部C40、C50按壓於接點部32(施加荷重),讓端子C的第1、第2臂部C20、C30朝離開接點部32的方向(上述第1、第2臂部C20、C30的排列方向)彈性變形。藉此讓第1、第2接點部C40、C50以預定的接觸壓力接觸於接點部32。以該方式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
當上述插入時,當使筒部41的壁部41d抵接於貫穿孔411的內壁411b時,將筒部41的壁部41a配置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a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a上。然後將對象連接器P的筒部41進一步插入到模組M的殼體400的貫穿孔411時,讓筒部41的壁部41a抵接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a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a而被導引。藉此讓連接器100嵌合於筒部41。如上述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
當上述插入時,如第8A圖所示,當使筒部41的壁部41c抵接於貫穿孔411的內壁411c時,將筒部41的壁部41b配置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c1、112f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c、122f上。然後將對象連接器P的筒部41進一步插入到模組M的殼體400的貫穿孔411時,讓筒部41的壁部41b抵接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 引部112c1、112f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c、122f而被導引。藉此讓連接器100嵌合於筒部41。如上述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
當上述插入時,當使筒部41的壁部41b抵接於貫穿孔411的內壁411d時,將筒部41的壁部41c配置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112e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b、122e上。然後將對象連接器P的筒部41進一步插入到模組M的殼體400的貫穿孔411時,讓筒部41的壁部41c抵接於模組M的主體110的導引部112b1、112e1及殼罩120的導引部122b、122e而被導引。藉此讓連接器100嵌合於筒部41。如上述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
當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時,對象連接器P的翼片11的卡合孔11a與模組M的殼體400的卡合孔413連通。然後藉由將銷栓R1卡合於卡合孔11a及卡合孔413,在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模組M的狀態,將對象連接器P固定於殼體400。藉此,將墊片500夾持在模組M的殼體400與對象連接器P的模型部10。藉此,將墊片500壓縮。而當模組M組裝時,將電子零件300的攝影元件(例如CCD或CMOS等)的中心對準在第2殼體420設置的未圖示的透鏡的光軸時,有時連接器100會從第1殼體410的貫穿孔411內的預定位置產生些微位置偏移。當將對象連接器P連接於該連接器100時,對象連接器P的翼片11的卡合孔11a會從與模 組M的殼體400的卡合孔413連通的預定位置產生位置偏移。具體來說是卡合孔11a及卡合孔413的中心軸並未一致。可是由於卡合孔11a的直徑大於卡合孔413的直徑,所以即使卡合孔11a及卡合孔413的中心軸並未一致,也可減少卡合孔413被卡合孔11a的周緣部的一部分堵住的可能性。因此即使產生上述位置偏移,卡合孔413也能使銷栓R1卡合於卡合孔11a。
上述模組M的連接器100,具有以下技術特徵。第1,能達到端子C的低成本化。端子C的基座C10,是朝Y-Y’方向延伸的板部,第1、第2臂部C20、C30是從基座C10朝Z-Z’方向延伸的板部,第1、第2接點部C40、C50是從第1、第2臂部C20、C30朝Y方向或Y’方向延伸的板部,卡合部C60是朝Z方向延伸的板部,尾端部C70是朝Y方向或Y’方向延伸的板部。端子C,各部分並未朝X-X’方向延伸或彎折,所以不用進行彎折步驟而藉由將金屬板沖壓成形則能容易作成。因此作成端子C的模具構造較簡單,而能減少該端子C的製造成本。
第2,能使第1、第2接點部C40、C50相對於對象連接器P的端子30的接觸壓力提升。當第1、第2接點部C40、C50在Y方向或Y’方向接觸於端子30時,朝Z-Z’方向延伸的板部也就是第1、第2臂部C20、C30會朝Y’方向或Y方向彈性變形。
第3,提升了端子C與對象連接器P的端子30的連接可靠度。其原因如下。端子C的第1、第2接點部 C40、C50雙方接觸於對象連接器P的端子30。第1、第2接點部C40、C50排列於Z-Z’方向,所以即使對象連接器P相對於模組M在Z-Z’方向產生位置偏移,也提升了可維持讓第1、第2接點部C40、C50的至少其中一方接觸於對象連接器P的端子30的狀態的可能性。而且由於端子C的第1、第2臂部C20、C30的長度不同,所以第1、第2臂部C20、C30的原有振動數不同。因此即使振動施加於連接構造,由於第1、第2臂部C20、C30的振動不同,所以提升了可維持第1、第2接點部C40、C50的至少其中一方接觸於對象連接器P的端子30的狀態的可能性。
〔實施例2〕
以下參考第9A圖~第9B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模組與對象連接器的連接構造。第9A圖及第9B圖所示的連接構造,其對象連接器P’的構造與實施例1的對象連接器P的構造不同,而其他與實施例1的連接構造為相同構造。因此僅針對其差異點詳細說明,省略與實施例1重複的說明。而針對對象連接器及其副元件的局部圖號,加上’來與實施例1的對象連接器及其副元件的一部分區別。
對象連接器P’,除了模型部10’的主體部12’的形狀與模型部10的主體部12的形狀不同,且屏蔽殼體40’的外殼42’的形狀與屏蔽殼體40的外殼42的形狀不同之 外,其他與對象連接器P為相同構造。
外殼42’,與筒部41連接設置且朝Z-Z’方向延伸。外殼42’將主體20的支承部23、端子30的連接部33、及纜線50的訊號線51的上述一端部覆蓋。主體部12’,為絕緣樹脂製的長方體狀的塊體,沿著筒部41的長度方向(Z-Z’方向)延伸。在主體部12’內埋入有主體20的支承部23、端子30的連接部33、及纜線50的訊號線51的上述一端部及外殼42’。
上述對象連接器P’,與實施例1的對象連接器P同樣地連接於模組M的連接器100。
上述模組及連接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在申請專利範圍記載的範圍可任意變更設計。以下詳細敘述。
本發明的端子,只要具有後述的基座、第1、第2臂部及第1、第2接點部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本發明的端子的基座,只要為具有導電性的板部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例如基座的形狀,可作成朝Z-Z’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成分的方向、或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延伸的板部。
本發明的端子的第1臂部,只要是設置於基座且朝至少第1方向延伸的板部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例如第1臂部,可作成從基座朝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成分的方向、或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 向延伸的板部。
本發明的端子的第2臂部,只要是相對於第1臂部在第2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基座,朝第1方向延伸的板部,且相較於上述第1臂部的第2方向的尺寸具有更大的第2方向的尺寸,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例如第2臂部,可作成從基座朝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成分的方向、或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延伸的板部。
本發明的端子的第1接點部,只要是從第1臂部朝至少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例如第1接點部,可作成從第1臂部朝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成分的方向、或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延伸的板部。第1接點部,可從第1臂部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朝至少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
本發明的端子的第2接點部,只要是以位於第1接點部的第1方向的其中一側的方式,從第2臂部朝至少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例如第2接點部,可作成從第2臂部朝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包含Z’方向及Y方向成分的方向、或包含Z’方向及Y’方向的成分的方向延伸的板部。第2接點部,可從第2臂部的 前端部以外的部分朝至少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第1、第2接點部的前端的高度位置,在第2方向不同也可以。換言之,第1、第2接點部的前端的任一方的高度位置,在第2方向較另一方的高度位置更高。
本發明的端子的尾端部可省略。可將端子的基座連接於基板或纜線等。本發明的端子的卡合部也可省略。可僅將端子的基座保持於連接器的主體的保持孔。
本發明的連接器,只要具備有:上述任一型態的端子、保持該端子且具有絕緣性的主體,其他可任意變更設計。本發明的主體具有:基部、從上述基部朝第1方向延伸的舌部、設置於上述舌部的狹縫、以與上述狹縫連通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的保持孔。在該情況,將端子的基座保持於保持孔,將端子的第1、第2臂部收容於狹縫內,端子的第1、第2接點部的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主體的舌部,可插入到對象連接器的連接孔或凹部。在上述舌部的厚度方向的兩面可形成狹縫。在該情況,各保持孔,可以與對應的狹縫連通的方式設置於基部。將端子的基座保持於保持孔,將端子的第1、第2臂部收容於狹縫內,端子的第1、第2接點部的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上述連接器的主體,取代設置保持孔的方式,藉由鑲嵌成型等方式埋入有端子的基座。
本發明的連接器的殼罩可省略。本發明的連接器不限定於內建於模組,可內建於其他電子機器。
本發明的對象連接器,可取代端子而具有基板(連接 對象)。在該情況,基板的面部上的導電部可接觸於上述連接器的端子的第1、第2接點部。
將上述實施例的端子及連接器的各構成元件構成的材料、形狀、尺寸、數量及配置方式等,雖然說明其一種例子,而只要可達到同樣的功能則可任意變更設計。上述的實施例及變更設計例子,只要不互相矛盾,則可任相互組合。本發明的第1方向,只要是端子的第1、第2臂部延伸的方向則可任意變更。本發明的第2方向,只要是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則可任意變更。本發明的第3方向,可任意設定。
11a‧‧‧卡合孔
21‧‧‧基座
22‧‧‧突出部
41‧‧‧筒部
41b、41c‧‧‧壁部
112e、112f‧‧‧角部
112e1、112f1‧‧‧導引部
121‧‧‧殼罩主體
121e、121f‧‧‧角部
122e、122f‧‧‧導引部
413‧‧‧卡合孔
411c、411d‧‧‧內壁

Claims (6)

  1. 一種端子,具有:基座、第1臂部、第2臂部、第1接點部、第2接點部;上述基座為板部;上述第1臂部,是設置於上述基座且朝第1方向延伸的板部;上述第2臂部,是在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隔著間隔而設置於上述基座,且從上述第1臂部朝上述第1方向延伸延伸的板部;且上述第2臂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尺寸,大於上述第1臂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尺寸;上述第1接點部,是從上述第1臂部朝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上述第2接點部,是以位於上述第1接點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其中一側的方式從上述第2臂部朝上述第2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的板部。
  2. 一種連接器,具備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端子、與保持上述端子且具有絕緣性的主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主體具有:基部、舌部、狹縫、保持孔;上述舌部,從上述基部朝上述第1方向延伸;上述狹縫,設置於上述舌部;上述保持孔,以連通於上述狹縫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 將上述基座保持於上述保持孔,將上述第1、第2臂部收容於上述狹縫內,讓上述第1、第2接點部的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連接器,其中一對上述舌部在上述第2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上述基部;複數的上述狹縫的其中一部分的狹縫,設置於上述一對舌部的其中一方的舌部,其餘狹縫設置於另一方的舌部;複數的上述保持孔的其中一部分的保持孔,以分別連通於上述一部分的狹縫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其餘保持孔以分別連通於上述其餘狹縫的方式設置於上述基部;複數端子的其中一部分的端子,將上述基座分別保持於上述一部分的保持孔,將上述第1、第2臂部分別收容於上述一部分的狹縫內,讓上述第1、第2接點部的上述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其餘的端子,將上述基座分別保持於上述其餘的保持孔,將上述第1、第2臂部分別收容於上述其餘的狹縫內,讓上述第1、第2接點部的上述前端部從該狹縫突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的連接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至少將上述主體的外周覆蓋的殼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連接器,其中上述殼罩,具有壁部;上述第2臂部,沿著上述殼罩的上述壁部延伸。
TW103122073A 2013-08-23 2014-06-26 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TW2015240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3428A JP2015041592A (ja) 2013-08-23 2013-08-23 端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017A true TW201524017A (zh) 2015-06-16

Family

ID=51422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2073A TW201524017A (zh) 2013-08-23 2014-06-26 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43835B2 (zh)
EP (1) EP2840662A1 (zh)
JP (1) JP2015041592A (zh)
KR (1) KR20150022662A (zh)
CN (1) CN104425944A (zh)
TW (1) TW20152401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8950B (zh) * 2018-02-02 2019-05-1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車載自動診斷系統及其端子及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13079B4 (de) * 2014-07-04 2021-10-07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Elektrischer Steckkontakt mit leitfähigem Kunststoff und verringertem Kontaktwiderstand
JP6765243B2 (ja) * 2016-07-14 2020-10-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189801A (ja) * 2017-05-02 2018-11-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D941778S1 (en) * 2017-12-07 2022-01-25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Socket for coaxial cables
USD941250S1 (en) * 2018-05-28 2022-01-18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Connecting plug for coaxial cables
CN110086017B (zh) * 2019-04-01 2020-09-2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7232142B2 (ja) * 2019-07-09 2023-03-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グル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CN114243391B (zh) * 2020-09-08 2024-04-0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供应装置及其导电弹片
JP7473456B2 (ja) * 2020-11-13 2024-04-2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67495B (de) 1958-07-22 1959-10-22 Kupfer Asbest Co Elektrische Kontaktvorrichtung fuer gedruckte Schaltungen
DE1590632C3 (de) 1965-02-13 1979-02-22 Bunker Ramo Corp., Oak Brook, Ill. (V.St.A.) Elektrischer Buchsenkontakt
US3631381A (en) * 1970-04-02 1971-12-28 Ind Electronic Hardware Corp Multip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418475A (en) * 1979-11-19 1983-12-06 Elfab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rinted circuit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a pull through bellows contact a lay-over insulator
US5498166A (en) * 1994-06-30 1996-03-1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 system
JPH10228966A (ja) * 1997-02-12 1998-08-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JP3406180B2 (ja) * 1997-04-21 2003-05-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US6149467A (en) * 1998-09-08 2000-11-2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use with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JP3825614B2 (ja) * 2000-08-08 2006-09-27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US6604950B2 (en) * 2001-04-26 2003-08-12 Teledyne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Low pitch, high density connector
SG104969A1 (en) * 2002-05-24 2004-07-30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4095552A (ja) * 2002-08-30 2004-03-25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US6877992B2 (en) * 2002-11-01 2005-04-12 Airborn, Inc. Area array connector having stacked contacts for improved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JP2005294036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49192B2 (ja) 2006-02-17 2009-04-02 Smk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機器用電気機器
JP5001193B2 (ja) * 2008-02-19 2012-08-1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197216B2 (ja) * 2008-08-05 2013-05-1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多接点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5039690B2 (ja) * 2008-12-25 2012-10-0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多極コネクタ
US7914301B2 (en) * 2008-12-26 2011-03-29 Concraft Holding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2221592A (ja) * 2011-04-04 2012-11-12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コネクタ
JP5220888B2 (ja) 2011-06-03 2013-06-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多接点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5827574B2 (ja) * 2012-01-23 2015-12-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8950B (zh) * 2018-02-02 2019-05-1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車載自動診斷系統及其端子及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43835B2 (en) 2016-05-17
CN104425944A (zh) 2015-03-18
US20150056871A1 (en) 2015-02-26
JP2015041592A (ja) 2015-03-02
EP2840662A1 (en) 2015-02-25
KR20150022662A (ko) 2015-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24017A (zh) 端子及具備該端子的連接器
TWI42572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761736B2 (ja) コネクタ
US9673568B2 (en) Plug connector
JP7207975B2 (ja) コネクタ
JP4030954B2 (ja) レセプタクル電気コネクタ
TW201547124A (zh) 連接器
JP2014170726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TWI605638B (zh)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module and module and object connector
TWI446635B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裝置
JP3149966U (ja) モジュール式コネクタ
CN112563774B (zh) 连接器
JP202007195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US20150093941A1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TW201509007A (zh) 電連接器
US20220320766A1 (en) Plug connector for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079188B (zh) 内壳组装时的基板保护结构
CN102832472B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10238372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18190807A (ja) 筐体接続構造
JP641864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部
JP2002289289A (ja) コネクタ及び端子
JP2020072079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JP2023023054A (ja) コネクタ
JP2015170589A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