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4642A -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4642A
TW201434642A TW102140746A TW102140746A TW201434642A TW 201434642 A TW201434642 A TW 201434642A TW 102140746 A TW102140746 A TW 102140746A TW 102140746 A TW102140746 A TW 102140746A TW 201434642 A TW201434642 A TW 2014346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sublimation transfer
dye
recording medium
styre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koto Teranishi
Yuji Suzuki
Hirokazu Kitayama
Yoshihiro Takai
Kousuke Takai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Kayaku Kk
Etow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Kayaku Kk, Etow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Kayaku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34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464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03G9/087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G03G9/08711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P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 D06P5/00Other features in 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or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 D06P5/003Transfer printing
    • D06P5/004Transfer printing using subliming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26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28Polymers of 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ing (AREA)
  •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藉由該染色方法而染色之染色物、該染色方法中所使用之中間記錄媒體、及增色劑,該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係乾式顯影方式、尤其是乾式非磁性顯影方式、特別是乾式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染色濃度較高,且可抑制被染色物之白底污染。藉由本發明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可提供一種染色濃度較高且無白底污染之高品質之染色物,該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係藉由電子照相方式使增色劑附著於中間記錄媒體,並使附著於該中間記錄媒體之增色劑所含之染料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的染色方法,並且該增色劑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外添劑至少含有鈦酸鍶。

Description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賦予有昇華轉印用增色劑之中間記錄媒體將被染色物染色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藉由該染色方法獲得之染色物及該染色方法中所使用之增色劑、進而使用該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之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使用電子照相方式對以聚酯布為代表之疏水性纖維或以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為代表之疏水性樹脂進行染色之方法主要可大致區分為兩種。
即,如下兩種:直接法,其係於直接將增色劑賦予至被染色物後,藉由熱處理將增色劑中所含之染料染附於被染色物;及昇華轉印法,其係於將增色劑賦予至紙等中間記錄媒體上後,使中間記錄媒體之賦予有增色劑之面與被染色物重合後進行熱處理,而使增色劑中所含之染料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
該兩種方法中,昇華轉印法適合於面向運動服飾等服裝等重視質感之用途之染色。又,昇華轉印法中所使用之增色劑中之染料可使用適合於對疏水性纖維進行染色之分散染料、或油溶性染料中特別是利用熱處理之對疏水性纖維之昇華轉印適性優異之易昇華型染料等。
若於電子照相方式下使用昇華轉印法,則於構成增色劑之複數種 成分中可僅使染料自中間記錄媒體染附至纖維。其結果,可獲得如下優點:染料以外之增色劑構成成分不會附著於染色布,而適合於例如服裝、座椅或沙發等室內日常用品(interior)、或床上用品等重視布料質感之用途;以及可減少由增色劑構成成分導致敏感膚質之人產生斑疹、濕疹等之風險等。
又,無需清洗、乾燥等步驟亦會產生如下等優點:大幅削減染色步驟;無需需要高成本且大規模之空間及大規模之運轉能量的清洗、乾燥生產線及清洗用水之處理設備等。
因此,昇華轉印法被視為即便於小規模之空間亦可進行染色之優異之染色方法。
另一方面,作為利用昇華轉印法對纖維進行染色之方法,通常主流是噴墨方式。
但是,噴墨方式之昇華轉印染色存在作為構成墨水之成分之一的有機溶劑因將染料轉印時之熱而揮發,而污染作業環境等問題。
相對於此,電子照相方式基於如下等原因而近年來一直受到關注,即,增色劑中不存在揮發成分,不會污染作業環境;藉由可輸出至900mm寬度之感光體鼓之出現,而使可進行染色之纖維(或作為其結構物之布等)之尺寸亦可應對運動服飾領域;以及每單位時間之染色面積大於噴墨方式(串行印刷方式)。
乾式電子照相方式中所使用之顯影劑有僅由增色劑構成之一組分顯影劑、及包含增色劑與載體之二組分顯影劑。使用該等顯影劑之乾式增色劑之顯影方式可根據作為顯影之基本功能之(1)增色劑之補充、(2)增色劑之帶電、(3)顯影劑於顯影輥上之薄層塗佈、(4)顯影、(5)顯影歷程之消除的各自之不同而進一步詳細分類。
該等之中,於使用絕緣性增色劑時,根據對增色劑之帶電電荷賦予及增色劑之搬送力利用何種,可大致區分為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 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這兩種。
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為僅使用含有磁性體之磁性增色劑作為顯影劑之構成。增色劑搬送係直接利用對增色劑發揮作用之磁力,對增色劑之摩擦帶電電荷賦予係主要利用與顯影輥之滑動摩擦。
另一方面,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為僅使用非磁性增色劑作為顯影劑之構成。
構成為對增色劑之摩擦帶電電荷賦予係主要利用與顯影輥之滑動摩擦,增色劑搬送係利用機械搬送、及藉由與顯影輥之滑動摩擦而產生之摩擦帶電電荷所形成之靜電力。該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有如下類型:使增色劑層接觸於感光體而進行之接觸型、及使保持增色劑層之顯影輥與感光體保持為非接觸而進行顯影之非接觸型。
上述之中,特別是使用乾式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之圖像形成方法中,已知通常會於增色劑之帶電量方面產生不均。因此,極其容易產生如下現象:帶電量較低之增色劑或與本來之帶電極性為相反極性地帶電之增色劑附著於中間記錄媒體上之白底部分(即,於中間記錄媒體上,本來理應不會形成圖像,不會附著增色劑之中間記錄媒體之「底」之部分),而污染白底部分(以下,稱為「白底污染」)。
中間記錄媒體上之白底污染只要未污染至可於目視下明確確認之程度,則實質上並不特別明顯。然而,即便為看上去白底污染並不明顯之中間記錄媒體,於將其用於昇華轉印染色而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上時,亦會產生染色物(意指藉由昇華轉印而染色之被染色物)之白底污染非常明顯之現象,於昇華轉印染色方面其成為較大之問題。
因此,對於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作為其課題,強烈要求抑制染色物之白底污染。
然而,通常於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中,難以兼顧白底污染之抑制與染色濃度,認識到該等處於取捨之關係。因此,尚未發現染色濃度較 高且可充分地抑制白底污染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
使用電子照相方式之昇華轉印染色於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5中有所揭示。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02-29578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06-05159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0-05863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0-029238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表2006-500602號公報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藉由該染色方法而染色之被染色物、該染色方法中所使用之中間記錄媒體、及增色劑,該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係乾式顯影方式、尤其是乾式非磁性顯影方式、特別是乾式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染色濃度較高,且可抑制染色物之白底污染。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進行了銳意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用特定之增色劑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可解決上述課題,從而完成了本發明。即,本發明係關於以下[1]~[11]。
[1]
一種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其係藉由電子照相方式使增色劑附著於中間記錄媒體,並使附著於該中間記錄媒體之增色劑所含之染料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的染色方法,並且該增色劑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至少含有鈦酸鍶作為該外添劑。
[2]
如上述[1]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其中電子照相方式為乾式顯影方式。
[3]
如上述[1]或[2]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其中被染色物選自由疏水性纖維或其結構物、包含疏水性樹脂之膜或片材、及塗佈有疏水性樹脂之布帛、玻璃、金屬或陶器所組成之群中。
[4]
一種被染色物,其係藉由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而染色。
[5]
一種增色劑,其係用於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至少含有鈦酸鍶作為該外添劑。
[6]
一種中間記錄媒體,其附著有增色劑,該增色劑係用於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該增色劑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至少含有鈦酸鍶作為該外添劑。
[7]
一種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其係使用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
[8]
一種被染色物,其係藉由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而染色,且白底污染得到抑制。
[9]
一種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其係使用如上述[5]之增色劑。
[10]
一種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其係使用如上述[6]之中間記錄媒體。
[11]
一種中間記錄媒體,其附著有如上述[5]之增色劑。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藉由該染色方法而染色之被染色物、該染色方法中所使用之中間記錄媒體、及增色劑,該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係乾式顯影方式、尤其是乾式非磁性顯影方式、特別是乾式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染色濃度較高,且可抑制染色物之白底污染。
本發明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中所使用之增色劑係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至少含有鈦酸鍶作為該外添劑的增色劑。
作為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使苯乙烯系單體、及單官能(甲基)丙烯酸系單體這兩種單體聚合而獲得之樹脂。再者,「(甲基)丙烯酸」意指「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
作為上述苯乙烯系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4,α-二甲基苯乙烯、對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2,4,6-三甲基苯乙烯、對正丁基苯乙烯、對第三丁基苯乙烯、對正戊基苯乙烯、對正己基苯乙烯、對正庚基苯乙烯、對正辛基苯乙烯、對正壬基苯乙烯、對正癸基苯乙烯、對正十二烷基苯乙烯、對苯基苯乙烯、4-環己苯乙烯 等。該等之中,較佳為苯乙烯。該等苯乙烯系單體可使用一種或混合使用兩種以上。
作為上述單官能(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α-氯丙烯酸甲酯、α-氯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環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系單體等。該等之中,較佳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尤佳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該等單官能(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可使用一種或混合使用兩種以上。
作為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亦可為除上述兩種單體以外,亦進而含有多官能乙烯基系單體,並使三種單體聚合而獲得之樹脂。作為多官能乙烯基系單體,只要為於1分子中具有兩個以上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則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其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萘等芳香族二乙烯基化合物;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衍生物之二(甲基)丙烯酸、三羥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該等多官能乙 烯基系單體可使用一種或混合使用兩種以上。該等之中,較佳為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總質量中之相當於上述各單體之結構單元的含量無特別限定。
但是,於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總質量中,相當於苯乙烯系單體之結構單元之含量以質量基準計,均通常為50~95%,較佳為60~90%,更佳為70~90%。藉由設為該含量,而存在對中間記錄媒體之定影性變得良好之傾向。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只要未特別說明,則以下關於「%」及「份數」,均記載為質量基準。
同樣地,相當於單官能(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結構單元之含量通常為5~50%,較佳為10~40%,更佳為10~30%。藉由設為該含量,而存在除對中間記錄媒體之定影性提高以外,保存穩定性亦提高之傾向。
又,於進而含有多官能乙烯基系單體時,相當於多官能乙烯基系單體之結構單元之含量同樣地通常為0.05~3%,較佳為0.1~2%,進而較佳為0.3~1%。於進而含有多官能乙烯基系單體時,只要根據其含量調整苯乙烯系單體及/或單官能(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含量即可。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亦可為除苯乙烯系單體、單官能(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及視情況之多官能乙烯基系單體這三種單體以外,亦視需要添加其他乙烯基系單體,並使該等聚合而獲得之樹脂。
作為其他乙烯基系單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肉桂酸等不飽和單羧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亞甲基丁二酸等不飽和二羧酸;順丁烯二酸單甲酯、順丁烯二酸單乙酯、順丁烯二酸單丁酯、反丁烯二酸單甲酯、反丁烯二酸單乙酯、反丁烯二酸單丁酯等不飽和單羧酸單酯等含有羧基之乙烯基單體等。
作為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較佳為使苯乙烯系單體、單官能(甲 基)丙烯酸系單體這兩種單體聚合而獲得之樹脂。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THF(四氫呋喃)可溶成分(以下,稱為「THF可溶成分」)之利用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法)分析之聚苯乙烯換算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並無特別限制,但通常為1,000~20,000,較佳為2,000~10,000,更佳為3,000~6,000。
又,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THF可溶成分之利用GPC之聚苯乙烯換算的質量平均分子量(Mw)並無特別限制,但通常為10,000~300,000,較佳為12,000~280,000,更佳為14,000~270,000。
再者,THF可溶成分之GPC分析係將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1.0%THF溶液作為試樣溶液,使用高效GPC裝置(東曹公司製造,HLC-8320GPC EcoSEC)進行分析。分析中所使用之管柱係使用包含TSKgel/SuperHZ1000管柱(東曹公司製造)1根、TSKgel/SuperHZ2000管柱(東曹公司製造)1根、TSKgel/SuperMultiporeHZ-H管柱(東曹公司製造)2根者。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酸值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0.5~100mgKOH/g,較佳為1~80mgKOH/g,更佳為5~60mgKOH/g,進而較佳為6~40mgKOH/g。
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可製造,亦可使用作為市售品而獲取者。
於製造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時,其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只要為公知之方法,則均可使用。作為一例,例如可使用乳化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等。又,亦可混合利用該等複數種聚合法而分別製造之樹脂。
於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中,亦有可作為市售品而獲取者。例如可列舉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LMATEX CPR-100、CPR-250、CPR-390、CPR-400等。
作為上述昇華性染料,並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具有昇華轉印適性之染料。
「具有昇華轉印適性之染料」意指「針對乾熱處理之染色堅牢度試驗方法[JIS L 0879:2005](2010年確認,2005年1月20日修訂,財團法人日本規格協會發行)」中之感熱處理試驗(C法)污染(聚酯)之試驗結果通常為3-4級以下,較佳為3級以下之染料。此種染料之中,作為公知之染料,例如可列舉以下染料。
作為黃色染料,可列舉:C.I.分散黃3、7、8、23、39、51、54、60、71、86;C.I.溶劑黃114、163。
作為橙色染料,可列舉:C.I.分散橙1、1:1、5、20、25、25:1、33、56、76等。
作為棕色染料,可列舉C.I.分散棕2等。
作為紅色染料,可列舉:C.I.分散紅11、50、53、55、55:1、59、60、65、70、75、93、146、158、190、190:1、207、239、240;C.I.還原紅41等。
作為紫色染料,可列舉:C.I.分散紫8、17、23、27、28、29、36、57等。
作為藍色染料,可列舉:C.I.分散藍19、26、26:1、35、55、56、58、64、64:1、72、72:1、81、81:1、91、95、108、131、141、145、359、360;C.I.溶劑藍3、63、83、105、111等。
上述染料均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又,亦可較佳地調配複數種染料而獲得如例如黑色般與原來之染料完全不同之色相。此時,例如可藉由以藍色染料為主體並適當調配黃色染料及紅色染料而製成黑色染料。
進而,亦可根據將例如藍色、黃色、橙色、紅色、紫色或黑色等色調微調整為更令人喜好之色調之目的、或獲得中間色之目的等而調 配複數種染料。
上述外添劑通常為提高增色劑粒子之流動性而使顯影時之帶電特性變得良好者。作為外添劑,已知有如下所述之多種,但為了抑制白底污染,必須至少含有鈦酸鍶。
作為外添劑之一次粒徑,通常為5nm~2μm,較佳為5nm~500nm,更佳為5nm~200nm。又,作為外添劑之利用BET(Brunauer-Emmett-Teller,布厄特)法獲得之比表面積,較佳為20~500m2/g。
鈦酸鍶係可作為市售品而獲取。具體而言,可列舉:Fuji Titanium公司製造之ST、CT、HST-1、HPST-1、HPST-2;Titan Ko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W-100、SW-50C、SW-100C、SW-200C、SW-320C等。
外添劑係只要至少含有鈦酸鍶,則可單獨使用,亦可將鈦酸鍶與其他外添劑併用。
作為可與鈦酸鍶併用之其他外添材料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鈦、鈦酸鋇、鈦酸鎂、鈦酸鈣、氧化鋅、氧化錫、石英砂、黏土、雲母、矽灰石、矽藻土、氧化鉻、氧化鈰、鐵丹、三氧化二銻、氧化鎂、氧化鋯、硫酸鋇、碳酸鋇、碳酸鈣、碳化矽、氮化矽等。該等之中,較佳為二氧化矽。
於上述外添劑中亦有可作為市售品而獲取者。例如,作為二氧化矽,可列舉:日本Aerosi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EROSILRTM R812、AEROSILRTM RX50、AEROSILRTM RX200、AEROSILRTM RX300,Cabot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G-6110G、TG-810G、TG-811F,Clariant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H2000/4、H2000T、H05TM、H13TM、H20TM、H30TM等;作為氧化鋁,可列舉日本Aerosi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EROXIDERTM Alu C 805等;作為氧化鈦,可列舉:Titan Ko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TT-30A、EC-300,日本Aerosil股份有限公司製 造之AEROXIDERTM TiO2 T805、AEROXIDERTM TiO2 NKT90等。
上述增色劑中所含之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作為樹脂之含量之標準,相對於增色劑之總質量,通常為59.5~96%,較佳為64.3~96%,更佳為69.2~88.2%。
又,於併用鈦酸鍶與其他外添劑作為外添劑時,作為樹脂之含量之標準,相對於增色劑之總質量,通常為59.5~94%,較佳為64.3~93.1%。
上述增色劑中所含之昇華性染料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作為昇華性染料之含量之標準,相對於增色劑之總質量,通常為1~40%,較佳為2~35%。
作為上述增色劑中所含之鈦酸鍶之含量之標準,相對於增色劑之總質量,通常為0.5~3.0%,較佳為0.7~2.0%,更佳為0.8~1.8%。
於併用鈦酸鍶與其他外添劑作為上述增色劑中所含之外添劑時,作為外添劑之總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可適當選擇。作為外添劑之總含量之標準,相對於增色劑之總質量,通常為0.5~5.0%,較佳為0.7~4.9%。
作為上述增色劑之體積平均粒徑(D50 Vol.),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1μm~12μm,較佳為4μm~12μm,更佳為6μm~10μm。
再者,平均粒徑係使用精密粒度分佈測定裝置(Beckman Coulter公司製造,MulitisizerRTM4)而測定,只要未特別說明,則將測定值之小數點以後兩位四捨五入,記載至小數點以後第一位。
上述增色劑亦可視需要進而含有蠟及帶電控制劑等。
作為上述蠟,並無特別限制,可自公知之蠟中適當選擇。該等之中,較佳為熔點為50~120℃之低熔點之蠟。低熔點之蠟係藉由使上述苯乙烯-丙烯酸樹脂分散,而作為脫模劑有效地於定影輥與增色劑界面之間發揮作用,藉此即便於無油(未於定影輥上塗佈如例如油之脫模劑 之方法)下使用,耐熱偏移性亦良好。
作為上述蠟,例如可列舉:巴西棕櫚蠟、棉蠟、木蠟、米糠蠟等植物系蠟;蜂蠟、羊毛脂等動物系蠟;褐煤蠟、地蠟、cercine等礦物系蠟;石蠟、微晶蠟、石蠟脂等石油蠟等天然蠟。
又,例如亦可列舉:費托(Fischer-Tropsch)蠟、聚乙烯蠟等合成烴蠟;酯、酮、醚等之合成蠟等合成蠟。
進而,亦可使用如下物質作為蠟:12-羥基硬脂醯胺、硬脂醯胺、無水鄰苯二甲醯亞胺、氯化烴等脂肪醯胺;作為低分子量之結晶性高分子樹脂之聚甲基丙烯酸正硬脂酯、聚甲基丙烯酸正月桂酯等聚丙烯酸酯之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丙烯酸正硬脂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之共聚物等);於側鏈上具有長烷基之結晶性高分子等。
該等之中,較佳為巴西棕櫚蠟等天然蠟。
上述蠟均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作為上述蠟之熔融黏度,以較該蠟之熔點高20℃之溫度下之測定值計,較佳為5~1000cps,更佳為10~100cps。
上述增色劑所含之蠟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作為標準之蠟之含量係相對於增色劑所含之上述樹脂之總質量,通常為0.5~20%,較佳為1~10%。如此,於含有蠟時,只要將上述「增色劑中所含之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含量」替換成「增色劑中所含之苯乙烯-丙烯酸樹脂及蠟之總含量」即可。
作為上述帶電控制劑,並無特別限制,可自公知之帶電控制劑中適當選擇。
作為其具體例,例如可列舉:苯胺黑系染料、三苯甲烷系染料、含有鉻之金屬錯合物染料、鉬酸螯合物顏料、若丹明系染料、烷氧基系胺、四級銨鹽(包含氟改性四級銨鹽)、烷基醯胺、磷之單質或其化合物、鎢之單質或其化合物、氟系活性劑、水楊酸之金屬鹽、水楊酸 衍生物之金屬鹽等。
於上述帶電控制劑中亦有可作為市售品而獲取者。例如可列舉:苯胺黑系染料之BontronRTM03、四級銨鹽之BontronRTMP-51、含金屬偶氮染料之BontronRTMS-34、羥基萘甲酸系金屬錯合物之BontronRTME-82、水楊酸系金屬錯合物之BontronRTME-84、酚系縮合物之BontronRTME-89(以上為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公司製造);四級銨鹽鉬錯合物之TP-302、TP-415(以上為保土谷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四級銨鹽之Copy ChargeRTMPSY VP2038、三苯甲烷衍生物之Copy Blue PR、四級銨鹽之Copy ChargeRTMNEG VP2036、Copy ChargeRTMNX VP434(以上為Hoechst公司製造);LRA-901、作為硼錯合物之LR-147(日本Carlit公司製造);酞菁銅;苝;喹吖啶酮;偶氮系顏料;或具有磺酸基、羧基、四級銨鹽基等官能基之高分子系化合物等。
上述帶電控制劑根據其種類亦有與增色劑所含之苯乙烯-丙烯酸樹脂之相溶性較低,而使增色劑與帶電控制劑成為分散狀態者。因此,存在如下情況:於無法使增色劑與帶電控制劑良好地分散時,各個增色劑粒子之帶電量無法變得均勻,增色劑之帶電量分佈較廣,結果成為白底污染之原因。
此時,較佳為使用帶電控制樹脂作為帶電控制劑。帶電控制樹脂亦為帶電控制劑之一種,已知有與增色劑之相溶性良好之包含苯乙烯-丙烯酸樹脂者。作為此種帶電控制樹脂,已知有應對負帶電性或正帶電性增色劑之兩者之樹脂。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Acrybase FCA series(藤倉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例如可較佳地列舉FCA-1001-NS等作為負帶電性增色劑所使用之樹脂,又,可較佳地列舉FCA-201-PS、FCA-207P等作為正帶電性增色劑中所使用之樹脂。
上述增色劑中所含之帶電控制劑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可適當選擇。其含量根據上述樹脂之種類、添加劑之有無、分散方法等而有所 不同,難以一概地規定。但是,作為帶電控制劑之含量之標準,相對於增色劑所含之上述樹脂之總質量,通常為0.1~10%,較佳為0.2~5%。
上述帶電控制劑均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兩種以上。
對上述增色劑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作為增色劑之製造方法,可列舉如下等公知之製造方法:粉碎法,其係經過混練、粉碎、分級之步驟而進行製作;聚合法(例如乳化聚合法、溶解懸浮法、乳化凝聚法、聚酯延伸法等),其係使聚合性單體聚合,同時一面控制形狀及大小,一面形成增色劑之粒子。上述之中,利用粉碎法之增色劑之製造方法通常包括下述之製造步驟1~4這四個步驟。
「製造步驟1」
利用亨舍爾混合機等混合機將染料、樹脂、及視需要之帶電控制劑、蠟等混合而獲得染料-樹脂混合物之步驟。
「製造步驟2」
利用密閉式捏合機或者單軸或雙軸擠出機等將製造步驟1中所獲得之染料-樹脂混合物熔融混練並進行冷卻而獲得樹脂組合物之步驟。
「製造步驟3」
利用鎚磨機等將製造步驟2中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粗粉碎後,利用噴射磨機等進行微粉碎,視需要使用各種分級機或旋風分離器以成為目標粒度分佈之方式進行分級,而獲得增色劑母粒子之步驟。
「製造步驟4」
於製造步驟3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中添加外添劑並利用亨舍爾混合機等進行混合而獲得增色劑之步驟。
於使用增色劑之電子照相方式中,通常藉由下述(1)~(3)之操作而於中間記錄媒體上形成圖像。
(1)藉由使用增色劑之顯影劑而使藉由曝光所形成之靜電潛像於感光鼓等潛像擔載體上顯影,從而形成增色劑像。
(2)藉由轉印構件將所獲得之增色劑像轉印至紙等中間記錄媒體,藉此於中間記錄媒體上形成增色劑圖像。
(3)藉由定影器對所獲得之中間記錄媒體進行加熱、加壓而將形成於中間記錄媒體上之增色劑圖像定影於中間記錄媒體。藉此完成於中間記錄媒體上之圖像之形成。
作為定影器,通常為將紙張夾持於具備加熱器之一對輥,一面藉由輥之旋轉而搬送紙張,一面進行加熱及加壓者,但並無特別限定。輥之表面溫度係藉由加熱器通常被加熱至90~190℃左右。
定影器亦可為具有清潔功能者。作為清潔之方法,可列舉:將聚矽氧油供給至輥上而進行清潔之方法;利用含浸有聚矽氧油之墊、輥、織物等對輥進行清潔之方法等。
作為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可列舉如下染色方法:利用例如公知之電子照相方式使增色劑附著於上述中間記錄媒體,而形成增色劑圖像後,使中間記錄媒體之增色劑附著面與被染色物重合後,通常以190~210℃左右進行熱處理,藉此使增色劑中之昇華性染料自中間記錄媒體轉印染色至被染色物,從而使中間記錄媒體之上述增色劑圖像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
作為被染色物,可列舉:以聚酯為代表之疏水性纖維(或作為其結構物之布等);或以PET膜或PET片材為代表之包含疏水性樹脂之膜或片材等;塗佈有疏水性樹脂之布帛、玻璃、金屬、陶器等。
本發明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其所使用之增色劑具有優異之顯影特性,於接觸型或非接觸型之乾式顯影方式、特別是使用全彩大尺寸印表機之圖像形成時,亦可獲得具有幾乎無模糊之優異之增色劑圖像的中間記錄媒體。隨之,即便於以較高之轉印效率使中間記錄媒體 上之增色劑中所含之染料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之情形時,亦可抑制白底污染,故而可提供一種染色濃度較高且無白底污染之高品質之染色物。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於實施例中,只要未特別說明,則「份數」及「%」亦為質量基準。又,於以一次操作未獲得目標之物質之量時,重複進行相同之操作直至獲得目標量之物質為止。
於實施例中,體積平均粒徑(D50 Vol.)係使用精密粒度分佈測定裝置「MulitisizerRTM 4(Beckman Coult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而測定。
[實施例1] (步驟1)
利用亨舍爾混合機以30m/s之旋轉速度將ALMATEX CPR-390(96份)、C.I.分散藍359(14份)、FCA-1001-NS(2份)、及巴西棕櫚蠟C1(3份)預混合10分鐘後,藉由雙軸擠出機進行熔融混練。使用粉碎/分級機將所獲得之熔融混練物粉碎、分級,藉此獲得體積平均粒徑為7.7μm之增色劑母粒子。
(步驟2)
將實施例1(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RX50(1份)、R812(1份)、及SW-100(1份)添加至亨舍爾混合機中,以30m/s之旋轉速度攪拌10分鐘,而獲得實施例1之本發明之青色增色劑。
[實施例2] (步驟1)
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9.7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1)相同之方式獲得增色劑母粒子。
(步驟2)
使用實施例2(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代替實施例1(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2)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2之本發明之青色增色劑。
[實施例3] (步驟1)
使用BontronRTME-84(2份)代替實施例1(步驟1)中所使用之FCA-1001-NS(2份),並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7.8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1)相同之方式獲得增色劑母粒子。
(步驟2)
使用實施例3(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代替實施例1(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2)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3之本發明之青色增色劑。
[實施例4] (步驟1)
使用BontronRTME-84(2份)代替實施例1(步驟1)中所使用之FCA-1001-NS(2份),並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9.8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1)相同之方式獲得增色劑母粒子。
(步驟2)
使用實施例4(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代替實施例1(步驟1)中所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2)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4之本發明之青色增色劑。
[比較例1]
使用BontronRTME-84(2份)代替上述實施例1(步驟1)中使用之FCA-1001-NS(2份)並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9.7μm而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RX50(1份)、R812(0.4份)、STT-30A(0.3份)添加至亨舍爾混合機中,以30m/s之旋轉速度攪拌10分鐘,而獲得比較例1之比較用青 色增色劑。
[比較例2]
將藉由使用BontronRTME-84(2份)代替上述實施例1之(步驟1)中所使用之FCA-1001-NS(2份)並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9.7μm而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RX50(0.5份)、R812(1份)、EC-300(0.5份)添加至亨舍爾混合機中,以30m/s之旋轉速度攪拌10分鐘,而獲得比較例2之比較用青色增色劑。
[比較例3]
將藉由使用BontronRTME-84(2份)代替上述實施例1之(步驟1)中所使用之FCA-1001-NS(2份)並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7.9μm而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RX50(0.5份)、R812(1份)、STT-30A(0.3份)添加至亨舍爾混合機中,以30m/s之旋轉速度攪拌10分鐘,而獲得比較例3之比較用青色增色劑。
[比較例4]
將除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7.9μm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RX50(0.5份)、R812(1份)、STT-30A(0.3份)添加至亨舍爾混合機中,以30m/s之旋轉速度攪拌10分鐘,而獲得比較例4之比較用青色增色劑。
[比較例5]
將除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9.8μm以外以與實施例1(步驟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增色劑母粒子(100份)、RX50(0.5份)、R812(1份)、STT-30A(0.3份)添加至亨舍爾混合機中,以30m/s之旋轉速度攪拌10分鐘,而獲得比較例5之比較用青色增色劑。
將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各增色劑之成分構成等匯總於下述表1中。
[染色物之白底污染之評價]
利用下述[A.利用測色之評價]及[B.利用目視之評價]中所示之兩種方法,進行染色物之白底污染之評價。將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2中。
[A.利用測色之評價]
將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獲得之各青色增色劑分別填充至乾式非磁性一組分顯影方式印刷機(桂川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製造:KIPc7800)中。使用A0尺寸之黏合紙作為中間記錄媒體,於解析度為600 pixel/inch、定影溫度為135℃、顯影偏壓為200V之條件下進行印刷,分別獲得附著有各青色增色劑之四種中間記錄媒體(黏合紙)。
使所獲得之各中間記錄媒體之增色劑附著面與作為被染色物之包含100%聚酯纖維之非提花式雙面羅紋針織物(double pique)(單位面積重量為90g/m2)重合後,使用熱壓機(太陽精機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轉移式壓機TP-600A2)於195℃×60秒之條件下進行熱處理,藉此分別獲得藉由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而染色之該非提花式雙面羅紋針織物之染色物。
使用分光光度計「SpectroEye(格靈達-麥克貝斯公司製造)」對所獲得之各染色物之白底部分進行測色,測定白底污染之程度。
再者,於同樣地對進行染色前之非提花式雙面羅紋針織物進行測色時,其測定值為0.06。因此,該數值意指完全無白底污染。
[B.利用目視之評價]
針對上述[A.利用測色之評價]中所使用之各染色物,藉由目視觀察進行了測色之白底部分之污染情況,以下述四個等級之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若測色值超過0.10,則於目視下可確認到嚴重之白底污染,而不具有實用性。
A:未觀察到白底污染。
B:觀察到有極少之白底污染。
C:明顯觀察到受到白底污染。
D:觀察到嚴重地受到白底污染。
下述表1中之縮略語等表示以下含義。
CPR-390: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LMATEX CPR-390。
DB359:C.I.分散藍359。
Ti-Sr:鈦酸鍶。
SW-100:Titan Ko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W-100。
Si:二氧化矽。
RX50:日本Aerosi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EROSILRTM RX50。
R812:日本Aerosi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AEROSILRTM R812。
H2000/4:Clariant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H2000/4。
TiO2:氧化鈦。
STT-30A:Titan Ko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TT-30A。
EC-300:Titan Ko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C-300。
C1:加藤洋行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巴西棕櫚蠟C1。
FCA:藤倉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FCA-1001-NS。
E-84: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公司製造之BontronRTME-84。
記號「-」:意指不包含該成分。
如由表2所明確,可確認於各實施例中,染色物(非提花式雙面羅紋針織物)之白底部分之測色值明顯低於各比較例。又,可知為於目視下亦幾乎觀察不到白底污染,或僅觀察到極少許之程度,從而可抑制染色物之白底污染。
又,使用上述分光光度計對染色物之印刷輸出為100%之部分之染色濃度進行測定。其結果,可確認各實施例之染色物與各比較例相同地染色濃度極高,為1.52,關於染色濃度,亦於實用性方面具有充足之性能。
特別是於實施例1與比較例4、實施例2與比較例5、實施例3與比較例3、實施例4與比較例1及2中,分別於相同之調配體系中,於實施例中含有鈦酸鍶,相對於此,於比較例中含有氧化鈦,若將兩者進行比較,則可明確藉由添加鈦酸鍶可抑制染色物之白底污染。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係可提供一種染色濃度較高且無白底污染之高品質之染色物,且於實用性方面具有充足之性能,因此作為電子照相方式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極其有用。

Claims (11)

  1. 一種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其係藉由電子照相方式使增色劑附著於中間記錄媒體,並使附著於該中間記錄媒體之增色劑所含之染料昇華轉印至被染色物的染色方法,並且該增色劑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外添劑至少含有鈦酸鍶。
  2. 如請求項1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其中電子照相方式為乾式顯影方式。
  3. 如請求項1或2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其中被染色物係選自由疏水性纖維或其結構物、包含疏水性樹脂之膜或片材、及塗佈有疏水性樹脂之布帛、玻璃、金屬或陶器所組成之群中。
  4. 一種被染色物,其係藉由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而染色。
  5. 一種增色劑,其係用於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染料、及外添劑,且外添劑至少含有鈦酸鍶。
  6. 一種中間記錄媒體,其附著有增色劑,該增色劑係用於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並且該增色劑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樹脂、昇華性染料、及外添劑,且外添劑至少含有鈦酸鍶。
  7. 一種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其係使用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
  8. 一種被染色物,其係藉由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昇華轉印染色方法而染色,且白底污染得到抑制。
  9. 一種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其係使用如請求項5之增色劑。
  10. 一種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其係使用如請求項6之中間記錄媒體。
  11. 一種中間記錄媒體,其附著有如請求項5之增色劑。
TW102140746A 2012-11-08 2013-11-08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TW2014346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6309 2012-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642A true TW201434642A (zh) 2014-09-16

Family

ID=50684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746A TW201434642A (zh) 2012-11-08 2013-11-08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86169A1 (zh)
JP (1) JPWO2014073549A1 (zh)
KR (1) KR20150082177A (zh)
CN (1) CN104736763A (zh)
AU (1) AU2013342565A1 (zh)
BR (1) BR112015007663A2 (zh)
CA (1) CA2885384A1 (zh)
TW (1) TW201434642A (zh)
WO (1) WO20140735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2664B2 (ja) * 2015-01-06 2019-04-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昇華性熱転写記録媒体及び転写済み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6540941B2 (ja) * 2015-01-21 2019-07-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昇華転写用インクジェットブラックインク組成物、並びに、染色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201326A (ja) * 2019-06-07 2020-12-1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着色媒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95787A (ja) 1989-05-10 1990-12-06 Kenichi Furukawa 転写方法および転写媒体
JPH0651591A (ja) 1992-07-29 1994-02-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捺染方法、これに用いる湿式現像剤およびイオン画像記録体
US6887640B2 (en) 2002-02-28 2005-05-03 Sukun Zhang Energy activated electrographic printing process
JPH1058638A (ja) 1996-08-22 1998-03-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昇華転写捺染方法
EP0962831B1 (en) 1998-06-04 2005-02-02 Xeikon International N.V. Toner composition for use in textile printing
US20070054211A1 (en) * 2005-09-07 2007-03-08 Nu-Kote International, Inc. Chemically derived toner containing sublimation dyes
EP2826914A1 (en) * 2012-03-16 2015-01-21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Sublimation transfer dyeing method and dyed product thereb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85384A1 (en) 2014-05-15
US20150286169A1 (en) 2015-10-08
WO2014073549A1 (ja) 2014-05-15
KR20150082177A (ko) 2015-07-15
AU2013342565A1 (en) 2015-05-14
JPWO2014073549A1 (ja) 2016-09-08
CN104736763A (zh) 2015-06-24
BR112015007663A2 (pt)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3154B2 (en)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TW201430187A (zh)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顯影劑
JP5870654B2 (ja) 液体現像剤
JP2013130791A (ja) 液体現像剤
JP2017134137A (ja) 黒色液体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て得られる印刷物
KR20100089336A (ko) 전자 사진용 토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201434642A (zh) 昇華轉印染色方法及白底污染之抑制方法
KR20100089335A (ko) 전자 사진용 토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060251977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gen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6161772B1 (ja) ホワイト液体現像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またそれを用いた印刷物
JP2003270861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用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512045B2 (ja) 液体現像剤用高分子分散剤、液体現像剤、及び印刷物
US8377621B2 (en) Toner comprising polyester, process for making the toner and uses thereof
WO2017142065A1 (ja) 液体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2004117651A (ja) 静電荷現像用負帯電性トナー
JP2003223018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カラートナー
US20090155704A1 (en) Toner composition
JP3507312B2 (ja) 磁性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07385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H07311479A (ja) カラー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10038963A1 (en)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toner employing a metal complex
JP2004117650A (ja) 静電荷現像用正帯電性トナー
EP1035448A1 (en)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toner employing a metal complex
JPH1124307A (ja) トナー用樹脂組成物及びトナー
JPH10171162A (ja) カラートナ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