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7704A - 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 Google Patents
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07704A TW201307704A TW101127578A TW101127578A TW201307704A TW 201307704 A TW201307704 A TW 201307704A TW 101127578 A TW101127578 A TW 101127578A TW 101127578 A TW101127578 A TW 101127578A TW 201307704 A TW201307704 A TW 20130770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connection
- rotation
- engagement
- hin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02 Nylon 6,6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12—Hauling- or hoisting-chains so called ornamental chains
- F16G13/16—Hauling- or hoisting-chains so called ornamental chains with 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electric cables, hose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02G11/00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using extensible carrier for the cable, e.g. self-coiling sp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於以鉸鏈構造安裝於連結板之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可使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解決手段]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為了將第1連結臂130對第1連結板110可裝卸地安裝而具有由鉸鏈軸150、對該鉸鏈軸150可旋動地卡合之鉤部160被構成之鉸鏈構造A1。鉸鏈構造A1具有防止鉤部160從鉸鏈軸150脫離之脫離防止部A11、限制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之旋動限制部A12。旋動限制部A12係由鉸鏈軸150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鉤部160之臂側卡合要素161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卡合而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受限制之旋動限制狀態下,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為鈍角。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用來收納纜線或軟管等纜線類並將此纜線類保護導引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此種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具備由連結於長度方向之複數之連結列構成之連結列群、複數之第1連結臂、複數之第2連結臂,前述各連結列由互相於橫方向分離被配置之一對之連結板構成,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前述連結板之間連結為可彎曲。
此外,纜線類係於被前述連結列群之前述各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被收納。
於此種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中,為了將為前述第1連結臂或第2連結臂對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由互相卡合之連結板之連結側卡合部、連結臂之臂側卡合部構成者為已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
此外,於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中,於收納於收納空間中之纜線類移動時,纜線類可能將連結臂從收納空間往外側推壓,於此種場合,可能有因纜線類對連結臂施加之外
力而連結臂從連結板脫離之現象亦即臂脫離現象產生。
此外,為了防止此臂脫離現象,使設於安裝構造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間卡合亦已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38545號公報(圖3-圖15)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47716號公報(圖4-圖13)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92939號公報(圖4-圖7)
於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中,將連結臂對連結板安裝為可裝卸之安裝構造由連結板具有之鉸鏈軸(相當於連結側鉸鏈部)與連結臂具有之鉤部(相當於臂側鉸鏈部)構成且具有鉤部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為中心可旋動地對鉸鏈軸卡合之鉸鏈構造之場合,於連結臂處於為了從1對之連結板之一方之連結板脫離而不將連結板連結之狀態(亦即連結解除狀態)時,藉由使對鉸鏈軸卡合之連結臂旋動,即使為維持對1對之中之1個之連結板之一方之連結板有連結臂被安裝之狀態,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成為可能,但該鉸鏈構造可能成為因來自纜線類之外力而鉤部容易從鉸鏈軸脫落之構成。
此外,於如上述之場合係為了防止臂脫離現象之發生
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連結板與連結臂。
在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連結臂之鉤部對連結板之鉸鏈軸可旋動地卡合之狀態下,於纜線類被組入收納空間之場合,若連結臂從將1對之連結板連結之連結狀態以180度以上之旋動角度旋動,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完了後有使連結臂以大旋動量旋動以返回連結狀態之必要,故有於從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之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開始至連結臂被使成為連結狀態為止之作業(以下稱為「纜線類收納作業」)花費時間之問題。
此外,為了提高臂脫離現象之防止效果,有使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剛性大之必要,故於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構成鉸鏈構造之連結板之鉸鏈軸與連結臂之鉤部之場合,用來設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專用之部分(例如於旋動軸線方向突出之突出部)成為必要,故鉸鏈軸或鉤部大型化(例如於前述突出部之場合係在旋動軸線方向大型化)鉸鏈軸或鉤部之小型化變困難,有難將此鉸鏈構造於小型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使用之問題。
此外,於相對於1對之連結板第1連結臂處於連結狀態且第2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場合,於在以第1連結為底部且收納空間往上方開放之狀態下纜線類被組入收納空間之場合,若第1連結臂可旋動地卡合之連結板因從組入作業中之纜線類作用之外力或連結板之自重等而旋動倒下,變成於纜線類之組入時無法以連結板限制往橫方向之纜線類之移動,有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花
費時間之問題。
此外,鉤部相對於鉸鏈軸被裝卸之場合或為了纜線類收納作業而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間之卡合與卡合解除被作業者強制進行之場合,起因於包含卡合部之部分之間之摩擦而在此等互相摩擦之部分之磨耗被促進,有使連結板與連結臂之耐久性低下之問題。
此外,若為了使於鉸鏈軸與鉤部之間旋動為可能而有必要之微小之間隙以上之間隙被形成,於連結臂之旋動時會有在鉸鏈軸與鉤部之間之抵接(或鬆動)產生,連結臂之旋動不再圓滑地被進行,故有在鉸鏈軸與鉤部之抵接部分磨耗被促進之問題或為了纜線類之組入作業而使連結臂旋動花費時間之問題。
本發明係解決前述之課題者,亦即,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於以鉸鏈構造安裝於連結板之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可使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此外,本發明之其他之目的係進一步提供具有防止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之鉸鏈構造之小型化為可能且於小型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亦可使用之設有具有脫離防止部之鉸鏈構造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此外,本發明之其他之目的係進一步提供使為了於連結板安裝連結臂之包含鉸鏈構造之安裝構造之耐久性向上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請求項1之發明係一種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具備由連結於長度方向之複數之連結列構成之連結列群、複數之第1連結臂、複數之第2連結臂,前述各連結列由互相於橫方向分離被配置之一對之連結板構成,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前述連結板之間連結為可彎曲,將為前述第1連結臂與第2連結臂之至少一方之連結臂對前述連結板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具有由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鉸鏈部、前述連結臂之臂側鉸鏈部構成之鉸鏈構造,前述連結臂成為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連結狀態、將前述連結狀態解除之連結解除狀態,前述臂側鉸鏈部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在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下可旋動地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以使前述連結臂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為中心旋動,於被前述連結列群之前述各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纜線類被收納,其特徵在於: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限制處於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之前述
連結臂之旋動之旋動限制部,前述旋動限制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鉸鏈部之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連結臂之旋動受限制之旋動限制狀態下,為來自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角度之旋動限制角度為鈍角,藉此,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2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在周方向包圍之連結側周面,前述臂側鉸鏈部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在周方向包圍之周面且於前述連結臂之旋動範圍在以前述旋動軸線為中心之徑方向與前述連結側周面對向之臂側周面,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防止因從前述纜線類對前述連結臂作用之外力而前述臂側鉸鏈部從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脫離之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前述脫離防止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周面之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周面之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
臂脫離現象被防止,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3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2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兼為前述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4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2或3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與前述臂側鉸鏈部之一方之鉸鏈部在旋動軸線方向被分為第1部分與第2部分,前述第1部分於前述旋動範圍內之既定旋動範圍具有與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與前述臂側鉸鏈部之另一方之鉸鏈部之為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或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接觸並將前述連結臂往旋動方向導引之導引面,前述第2部分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具有前述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不接觸之非接觸部,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5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4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連結臂位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內之特定旋動位置時,前述臂側鉸鏈部於為徑方向之裝卸方向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為可裝卸,前述連結臂於前述裝卸方向平行移動時前述非接觸部
具有不與前述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接觸之形狀,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6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2~5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連結臂具有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在前述一對之連結板之間延伸之本體部、從前述本體部之兩端部往前述橫方向分別延出之一對之臂側鉸鏈部,前述安裝構造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由設於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本體部之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7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2~5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連結臂為藉由前述安裝構造而對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可裝卸之前述第1連結臂,前述第2連結臂被安裝為對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可裝卸,前述安裝構造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由設於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第
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第1連結臂之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脫離防止部與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在前述橫方向夾前述旋動軸線被配置,前述第1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且前述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8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1~7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限制從前述旋動限制狀態往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之返回限制部,前述返回限制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鉸鏈部之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連結臂之旋動受限制之返回限制狀態下,為前述旋動角度之返回限制旋動角度為比前述限制旋動角度小之鈍角,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本請求項9之發明除記載於請求項1~8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構成外,前述各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各者係被一體成形之構
件,前述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一方之構件之形成材料之硬度比前述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另一方之構件之形成材料之硬度小,藉此,進一步解決上述課題。
在此,本發明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具備由連結於長度方向之複數之連結列構成之連結列群、複數之第1連結臂、複數之第2連結臂,前述各連結列由互相於橫方向分離被配置之一對之連結板構成,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前述連結板之間連結為可彎曲,將為前述第1連結臂與第2連結臂之至少一方之連結臂對前述連結板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具有由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鉸鏈部、前述連結臂之臂側鉸鏈部構成之鉸鏈構造,前述連結臂成為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連結狀態、將前述連結狀態解除之連結解除狀態,前述臂側鉸鏈部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在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下可旋動地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以使前述連結臂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為中心旋動,於被前述連結列群之前述各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
板、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纜線類被收納,藉此,可將於被前述連結列群之前述各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沿著長度方向被收納之纜線類以各連結板與第1連結臂、第2連結臂保護導引。
此外,前述連結臂係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為中心旋動,故藉由在維持使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連結臂對連結側鉸鏈部卡合之狀態使旋動,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成為可能,故不僅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之效率之向上成為可能,還可發揮如以下之特有之效果。
亦即,利用本請求項1之發明,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限制處於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之旋動限制部,前述旋動限制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鉸鏈部之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連結臂之旋動受限制之旋動限制狀態下,為來自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角度之
旋動限制角度為鈍角,以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與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之卡合被設定之旋動限制角度為鈍角,故比起連結臂旋動至180度以上之旋動角度之場合,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完了後使連結臂旋動至連結狀態之時間減少,可使在維持連結臂以鉸鏈構造安裝於連結板之狀態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狀態之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2之發明,除請求項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在周方向包圍之連結側周面,前述臂側鉸鏈部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在周方向包圍之周面且於前述連結臂之旋動範圍在以前述旋動軸線為中心之徑方向與前述連結側周面對向之臂側周面,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防止因從前述纜線類對前述連結臂作用之外力而前述臂側鉸鏈部從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脫離之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前述脫離防止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周面之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周面之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藉此,防止因來自纜線類之外力而連結臂脫離之臂脫
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係於連結側鉸鏈部與臂側鉸鏈部設於為了使連結臂為可旋動而成為必要之連結側周面與臂側周面,故不必將用來設脫離防止部之專用之部分設於連結側鉸鏈部與臂側鉸鏈部,故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被設之連結側鉸鏈部與臂側鉸鏈部之小型化亦即鉸鏈構造之小型化成為可能,故將具有脫離防止部之鉸鏈構造於小型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亦使用成為可能,可將該鉸鏈構造可使用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種類擴大。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3之發明,除請求項2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兼為前述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藉此,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被設之臂側鉸鏈部之構造被簡化,使具有脫離防止部與旋動限制部之鉸鏈構造被設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成本削減為可能且可將連結側鉸鏈部與臂側鉸鏈部小型化亦即將鉸鏈構造小型化。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4之發明,除請求項2或3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與前述臂側鉸鏈部之一方之鉸鏈部在旋動軸線方向被分為第1部分與第2部分,前述第1部分於前述旋動範圍內之既定旋動範圍具有與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與前述臂側鉸鏈部之另一方之鉸
鏈部之為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或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接觸並將前述連結臂往旋動方向導引之導引面,前述第2部分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具有前述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不接觸之非接觸部,藉此,藉由利用構成鉸鏈構造之連結側鉸鏈部與臂側鉸鏈部之一方之鉸鏈部具有之非接觸部,對連結側鉸鏈部將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被設之臂側鉸鏈部之裝卸容易化且在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以導引面被導引之狀態下連結臂旋動,故可使連結臂圓滑地旋動,可使纜線類收納作業向上,且起因於因非接觸部而被形成之間隙之在連結側鉸鏈部與臂側鉸鏈部之間之抵接(或鬆動)被防止,因該抵接而發生之各鉸鏈部之磨耗被抑制,故可使鉸鏈構造之耐久性、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耐久性向上。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5之發明,除請求項4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連結臂位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內之特定旋動位置時,前述臂側鉸鏈部於為徑方向之裝卸方向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為可裝卸,前述連結臂於前述裝卸方向平行移動時前述非接觸部具有不與前述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接觸之形狀,藉此,對連結側鉸鏈部之臂側鉸鏈部之裝卸變容易,可對具有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被設之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板使具有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被設之臂側鉸鏈部之
連結臂之組裝性向上。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6之發明,除請求項2至5項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連結臂具有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在前述一對之連結板之間延伸之本體部、從前述本體部之兩端部往前述橫方向分別延出之一對之臂側鉸鏈部,前述安裝構造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由設於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本體部之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藉此,於連結板與連結臂之間係除了鉸鏈構造具有之脫離防止部外,脫離防止安裝構造被設,故可將臂脫離現象之防止效果更加提高。
此外,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在連結臂之連結狀態下設於配置於1對之連結板之間之本體部,故於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在兩鉸鏈部卡合之狀態下將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卡合解除成為可能,故雖有脫離防止安裝構造被安裝,兩鉸鏈部之卡合導致之連結臂之可旋動狀態仍被維持,可對往
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收納作業之效率之向上貢獻。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7之發明,除請求項2至5項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連結臂為藉由前述安裝構造而對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可裝卸之前述第1連結臂,前述第2連結臂被安裝為對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可裝卸,前述安裝構造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由設於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第1連結臂之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脫離防止部與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在前述橫方向夾前述旋動軸線被配置,前述第1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且前述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藉此,於連結板與第1連結臂之間係除了鉸鏈構造具有之脫離防止部外,脫離防止安裝構造被設,故可將臂脫離現象之防止效果更加提高。
此外,於第1連結臂處於連結狀態且各第2連結臂處於不將1對之連結板連結之狀態時,相對於旋動軸線在橫方向於兩側被配置之脫離防止部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防止
第1連結臂往在旋動方向之兩方向旋動,故在以第1連結臂為底部且收納空間往上方開放之狀態下纜線類被組入收納空間時,可防止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時因從纜線類對連結板作用之外力或連結板之自重等而連結板繞旋動軸線旋動倒下,故可使纜線類之組裝作業之效率向上。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8之發明,除請求項1至7項中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限制從前述旋動限制狀態往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之返回限制部,前述返回限制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鉸鏈部之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連結臂之旋動受限制之返回限制狀態下,為前述旋動角度之返回限制旋動角度為比前述限制旋動角度小之鈍角,藉此,連結臂之旋動角度在以旋動限制部被設定之限制旋動角度與以返回限制部被設定之返回限制旋動角度之範圍安定被保持為鈍角之狀態,故可使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組入作業之效率向上,進而可使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
此外,利用本請求項9之發明,除請求項1至8項中
任一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可發揮之效果外,以下之效果被發揮。
前述各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各者係被一體成形之構件,前述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一方之構件之形成材料之硬度比前述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另一方之構件之形成材料之硬度小。
藉此,於臂側鉸鏈部對連結側鉸鏈部被裝卸之場合或連結板與連結臂之卡合部之間被作業者強制卡合與卡合解除之場合等,於包含兩鉸鏈部而連結板與連結臂中之部分之間互相摩擦時,設於硬度小之一方之構件之部分容易變形,故包含鉸鏈構造之安裝構造中之磨耗之進行被抑制,故可使該安裝構造之耐久性、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耐久性向上。
本發明只要是一種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具備由連結於長度方向之複數之連結列構成之連結列群、複數之第1連結臂、複數之第2連結臂,前述各連結列由互相於橫方向分離被配置之一對之連結板構成,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前述連結板之間連結為可彎曲,
將為前述第1連結臂與第2連結臂之至少一方之連結臂對前述連結板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具有由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鉸鏈部、前述連結臂之臂側鉸鏈部構成之鉸鏈構造,前述連結臂成為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連結狀態、將前述連結狀態解除之連結解除狀態,前述臂側鉸鏈部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在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下可旋動地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以使前述連結臂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為中心旋動,於被前述連結列群之前述各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纜線類被收納,藉此,於以鉸鏈構造安裝於連結板之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可使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者,不論其具體實施態樣如何皆無妨。
例如,本發明中之安裝構造係只要設於在橫方向之連結臂之兩端部之至少一方之端部即可。
纜線類只要係可撓性之線狀體不論為何皆可,例如,包含於機械進行電力之或信號之傳達之電氣纜線與導引包含流體之物質之軟管等。
以下,參照圖1至圖10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若參照圖1,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100(以下稱為「導引裝置100」)係具備於具備纜線類C之機械(不被圖示),為了將該纜線類C保護並導引而被使用。前述機械係例如半導體製造裝置、創藥試驗裝置、車輛用門開閉裝置或工作機械。
導引裝置100係為了收納藉由將於前述機械相對移動之2個之部分,例如可動部與靜止部接續而可移動之纜線類C而長條狀地沿著長度方向被形成且具有可撓性以使可對應於在可動部與靜止部之間之纜線類C之移動全體或局部地採取直線姿勢或彎曲姿勢。
導引裝置100具備由連結於長度方向之複數之連結列102構成之連結列群101、複數之第1連結臂130、複數之第2連結臂140。
連結列群101之兩端部係由分別安裝於前述機械之可動部與靜止部之2個之安裝部(於圖1係構成連結列群101之一方之端部之安裝部103被顯示)構成,對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連結列102以與後述之第2連結構造N2、第3連結構造N3(參照圖2、圖3)同樣之構造連結為可彎曲。
前述各連結列102由互相於橫方向分離被配置之一對之第1連結板110、第2連結板120被構成。
此外,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前述第1連結板110之間與前述第2連結板120之間連結為可繞橫方向(亦即,繞平行於橫方向之直線)彎曲。
另外,皆為連結臂之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
係互相於縱方向分離被配置而將連結列102之1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且以後述之安裝構造A、B對1對之連結板110、120為可裝卸。
第1連結臂130係可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L(參照圖6)為中心旋動地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
另外,橫方向係使為於使旋動軸線L位於水平面上時在此水平面上正交於旋動軸線L之方向,縱方向係正交於旋動軸線L與橫方向之方向。
第1連結臂130係於為連結列群101之中之至少一部分之複數之連結列102,在本實施例係所有連結列102之各連結列102於橫方向架設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將該1對之連結板110、120於各第1連結板110、第2連結板120之彎曲外周側之端部連結。
第2連結臂140係於為連結列群101之中之至少一部分之複數之連結列102,在本實施例係所有連結列102之各連結列102於橫方向架設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將該1對之連結板110、120於各第1連結板110、第2連結板120之彎曲內周側之端部連結。
此外,於導引裝置100第1連結臂130間與第2連結臂140間係於長度方向分離被配置。
因此,連結列群101係在在長度方向鄰接之連結列102之間連結為可彎曲之狀態下於長度方向延伸且藉由以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被連結而被一體化。
此外,被導引裝置100導引之可移動之纜線類C係於
被前述連結列群101之前述各連結列102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130、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140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以下稱為「收納空間」)內在橫方向被收納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間且在縱方向被收納於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之間。
複數之第1連結板110係相同構造,複數之第2連結板120係相同構造,複數之第1連結臂130係相同構造,複數之第2連結臂140係相同構造。此外,1對之連結板110、120係對於橫方向正交之平面成為面對稱之構件,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之各臂亦係對於橫方向正交之平面成為面對稱之構件。
此外,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各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安裝部103之各者係以其形成材料(例如塑膠)被一體成形之構件。
此外,前述連結板110、120與前述連結臂130、140之為一方之構件之連結板110、120之形成材料(例如聚醯胺66)之硬度比為前述連結板110、120與前述連結臂130、140之另一方之構件之連結臂130、140之形成材料(例如聚縮醛或纖維強化之聚醯胺)之硬度小。
參照圖1~圖3,針對在長度方向鄰接之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間之連結構造N1~N3以第2連結板120為中心說明,但第1連結板110亦同。
第2連結板120具有第1連結部121、第2連結部122、將第1連結部121與第2連結部122接續且具有彈性變形導致之可撓性之接頭部123。
此外,於第2連結板120係將在在長度方向之一方側鄰接之第2連結板120之第2連結部(與第2連結部122同樣)與第1連結部121可裝卸地連結之第1連結構造N1、在在長度方向之另一方側鄰接之第2連結板120之第1連結部(與第1連結部121同樣)與第2連結部122可裝卸地連結之第2連結構造N2、第3連結構造N3被設。
第1連結構造N1係由於第1連結部121設有嵌合孔124e之嵌合部124a、於第2連結部122對嵌合孔124e嵌合之嵌合凸部124b被構成。
第2連結構造N2係由第1連結部121之嵌合凸部125a、於第2連結部122對嵌合凸部125a嵌合之嵌合凹部125b被構成。
第3連結構造N3係由第1連結部121之嵌合凸部126a、於第2連結部122對嵌合凸部126a嵌合之嵌合凹部126b被構成。
另外,於第2連結板120係將導引裝置100保持為直線姿勢之直線姿勢保持構造N4、將導引裝置100之彎曲姿勢以最大彎曲姿勢限制之彎曲姿勢限制構造N5被設。
直線姿勢保持構造N4係由第1連結部121之外側與內側中之彎曲外周側之第1直線姿勢保持面127a、第2連結部122之外側與內側中之彎曲內周側之第2直線姿勢保持
面127b被構成。
同樣地,彎曲姿勢限制構造N5係由第1連結部121之外側與內側中之彎曲外周側之第1彎曲姿勢限制面128a、第2連結部122之外側與內側中之彎曲內周側之第2彎曲姿勢限制面128b被構成。
導引裝置100係於直線姿勢在第1彎曲姿勢限制面128a之間與第2彎曲姿勢限制面128b之間互相分離之狀態下第1直線姿勢保持面127a之間與第2直線姿勢保持面127b之間分別互相抵接,保持直線姿勢,另外,於最大彎曲姿勢在第1直線姿勢保持面127a之間與第2直線姿勢保持面127b之間分別互相分離之狀態下第1彎曲姿勢限制面128a之間與第2彎曲姿勢限制面128b之間分別互相抵接,保持最大彎曲姿勢,且可在直線姿勢與最大彎曲姿勢之間採取任意之中間彎曲姿勢。
若參照圖1、圖4、圖5,前述第1連結臂130係成為藉由設於第1連結臂130與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安裝構造A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而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之連結狀態(以下稱為「連結狀態」)、不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至少一方而不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之狀態亦即將前述連結狀態解除之連結解除狀態(以下稱為「連結解除狀態」)。
於圖1係處於連結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僅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中之第2連結板120被安裝而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
第1連結臂130具有藉由與纜線類C抵接而防止從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伸出之平板狀之本體部131、分別可裝卸地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第1連結部111、121之1對之鉤部160。
本體部131係在連結狀態下配置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間並於橫方向延伸。
1對之鉤部160係對本體部131之兩端部132連接且從該兩端部132在橫方向往相反方向分別延出,構成第1連結臂130之兩端部。
若參照圖1,前述第2連結臂120係成為藉由設於第2連結臂140與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安裝構造B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而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之連結狀態(以下稱為「連結狀態」)、不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至少一方而不將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之狀態亦即將前述連結狀態解除之連結解除狀態(以下稱為「連結解除狀態」)。
第2連結臂140具有藉由與纜線類C抵接而防止從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伸出之平板狀之本體部141、分別可裝卸地安裝於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第2連結部112、122之亦為兩端部之1對之卡合部142。
安裝構造B係由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第2連結部112、122具有之棒狀之卡合部118、128(亦參照圖3)、第2連結臂140之凹狀之1對之卡合部142被構成。凹狀之1對之卡合部142係分別設於在橫方向之第2
連結臂140之兩端部。
此外,於棒狀之卡合部118、128、凹狀之1對之卡合部142為了防止與關於第1連結臂130後述之臂脫離現象同樣地因從纜線類C對第2連結臂140作用之外力而凹狀之1對之卡合部142從各棒狀之卡合部118、128脫離而設有具有於橫方向延伸並互相卡合之由突條與槽構成之凹凸構造之脫離防止構造(不被圖示)。
另外,於安裝構造B互相處於卡合卡合狀態之棒狀之卡合部118、凹狀之1對之卡合部142與棒狀之卡合部128、凹狀之1對之卡合部142係可藉由作業者對第2連結臂140施加之力而強制地被卡合解除。
以下,參照圖1、圖4~圖10,以第1連結臂130與1對之連結板110、120之間之安裝構造A為中心針對導引裝置100說明。
另外,說明之方便上雖以第1連結臂130與1對之連結板110之間之安裝構造A為主來說明,但第1連結臂130與1對之連結板120之間之安裝構造A亦同。
若參照圖1、圖4~圖6,設於第1連結臂130與第1連結板110並用來將第1連結臂130對第1連結板110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A係具有鉸鏈構造A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
鉸鏈構造A1係由第1連結板110之第1連結部111(相當於第2連結板120之第1連結部121)具有之做為連結側鉸鏈部之鉸鏈軸150、第1連結臂130具有之做為臂側鉸鏈
部之鉤部160構成。
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係由第1連結部111具有之做為第2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1對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76(在本實施例係凹部或段部)、第1連結臂130具有之做為第2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1對之臂側卡合要素136(在本實施例係凸部)構成。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連結側卡合要素」與「臂側卡合要素」係指分別設於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與第1連結臂130且具有互相可卡合之形狀之部分,代表地係一方之卡合要素為凸部時另一方之卡合要素為可與該凸部卡合之凹部(包含形成溝或孔之部分)、段部、角部等。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連結側卡合要素」係於鉸鏈構造A1中比鉸鏈軸150之外周面156之滑接面156a設於徑方向內方,「臂側卡合要素」係比鉤部160之內周面166之滑接面166a設於徑方向內方。
在此,旋動軸線方向係平行於旋動軸線L之方向,徑方向與周方向係使為分別以旋動軸線L為中心之徑方向與周方向。
於鉸鏈構造A1中,鉤部160係在第1連結臂130之連結狀態下對鉸鏈軸150卡合,且在第1連結臂130之連結解除狀態下以以第1連結臂130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L為中心旋動之方式可以旋動軸線L為中心旋動地對鉸鏈軸150卡合。
規定旋動軸線L之鉸鏈軸150在由設於第1連結部111之凹部構成之收容部170之1對之側壁171、172之間於長度方向延伸,於旋動軸線方向分離且藉由對為支持鉸鏈軸150之支持壁之兩側壁171、172一體成形而結合為一體。
在旋動軸線方向之鉸鏈軸150之長度(因此,在旋動軸線方向之兩側壁171、172間之間隔)係比在對鉸鏈軸150卡合之狀態下收容於收容部170之鉤部160之在旋動軸線方向之寬度稍長。
鉤部160具有於對鉸鏈軸150之卡合與卡合解除時鉸鏈軸150於徑方向可通過之切除開口162於旋動軸線方向延伸而被設之圓弧狀剖面(或C形狀剖面)之部分筒形狀。
切除開口162係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時位於在縱方向對各第1連結板110對向之位置(參照圖6)。
於在沒有使鉤部160產生彈性變形之外力作用之狀態(以下稱為「自然狀態」)下之鉤部中,切除開口162之最小周方向寬度W係比鉸鏈軸150之最小外徑d(參照圖6(b)),故在在周方向之任意之位置成為鉤部160對鉸鏈軸150不易脫離之構造。
鉸鏈軸150具有將旋動軸線L在周方向包圍之做為連結側周面之外周面156。鉤部160係將旋動軸線L在周方向包圍且於對鉸鏈軸150之旋動範圍R(參照圖10(a))具有在徑方向與外周面156對向之做為臂側周面之內周面166。
因此,於旋動範圍R中,鉤部160係內周面166佔據
與外周面156在周方向重疊之位置(或從徑方向觀察重疊之位置)且對鉸鏈軸150旋動,於其滑接面166a對外周面156之滑接面156a滑接。
前述鉸鏈構造A1具有於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時防止因從纜線類C對第1連結臂130作用之外力而鉤部160從鉸鏈軸150脫離之現象(以下稱為「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A11、限制對鉸鏈軸150之(亦即,對第1連結板110之)鉤部160之旋動(亦即,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之旋動限制部A12、限制從因旋動限制部A12而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被限制之前述旋動限制狀態往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鉤部160之旋動之返回限制部A13。
前述脫離防止部A11係由設於鉸鏈軸150之外周面156之做為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1對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1(在本實施例係凹部或段部)、設於鉤部160之內周面166之做為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臂側卡合要素161(在本實施例係凸部)被構成之卡合構造。
此外,前述第1連結臂130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鉤部160與鉸鏈軸150在連結解除旋動方向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另外,脫離防止部A11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卡合係可藉由作業者強制地被卡合解除。
在此,連結解除旋動方向(在圖6係反時針方向)係處於連結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往連結解除狀態轉換時之旋動方向,連結旋動方向(在圖6係順時針方向)係處於
連結解除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往連結狀態轉換時之旋動方向。
做為前述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一方之鉸鏈部之鉸鏈軸150係於其全體在旋動軸線方向被分為做為第1部分之兩端部150e(亦參照圖1)、做為第2部分之中間部150m,亦即被分為做為第1、第2部位之兩端部150e、在旋動軸線方向兩端部150e之間之做為中間部位之中間部150m。
於做為前述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另一方之鉸鏈部之鉤部160係設於前述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另一方之鉸鏈部之做為為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或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臂側卡合要素161於在旋動軸線方向之鉤部160之全寬度被設,於鉸鏈軸150係設於一方之鉸鏈部之做為為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或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1於兩端部150e與中間部150m被設,在旋動軸線方向之鉸鏈軸150之全長被設。
鉸鏈軸150之各端部150e係於旋動範圍R(參照圖10(a))內之既定旋動範圍Ra(參照圖9)中具有與臂側卡合要素161接觸並將第1連結臂130於旋動方向導引之導引面157。
導引面157係以圓柱面構成,在周方向(或旋動方向)位於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後述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之間。
導引面157係比滑接面156a位於徑方向內方,其徑方
向之位置係如於圖7(a)、圖8(a)被顯示,被設定於在鉤部160旋動而導引面157與臂側卡合要素161接觸之狀態下,鉤部160不會被擴開且鉤部160處於自然狀態時之切除開口162之最小周方向寬度W被維持之位置。
如於圖7(b)、圖8(b)被顯示,中間部150m係於既定旋動範圍Ra之一部分具有臂側卡合要素161不會接觸之非接觸部158。
此外,第1連結臂130做為既定旋動範圍Ra內之特定旋動位置而位於來自連結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θ處於特定旋動角度θ 2(參照圖8(b))時,鉤部160係於對旋動軸線L為徑方向之裝卸方向對鉸鏈軸150可容易裝卸。
因此,第1連結臂130平行於裝卸方向移動時,非接觸部158係具有臂側卡合要素161不接觸之形狀,在本實施例係具有對旋動軸線L與裝卸方向大致平行之平面156b。
此特定旋動角度θ 2係例如90度或大致90度。
此外,作業者使第1連結臂130於裝卸方向移動時,可使臂側卡合要素161以不接觸平面156b之方式移動。
若參照圖6、圖9(a),旋動限制部A12係由設於鉸鏈軸150之外周面156之做為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之1對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在本實施例係凹部或段部)(亦參照圖4)、設於鉤部160之內周面166之做為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之臂側卡合要素161(在本實施例係凸部)被構成之卡合構造。
1對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係分別設於鉸鏈軸150之兩端部150e。此外,為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臂側卡合要素161係兼為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
此外,第1連結臂130對鉸鏈軸150於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旋動時,藉由各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臂側卡合要素161卡合,在旋動限制狀態下對鉸鏈軸150(亦即第1連結板110)之鉤部160(亦即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被限制。
於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臂側卡合要素161抵接之旋動限制狀態中,為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θ之限制旋動角度θ 4係鈍角,較理想係125度~145度。
此外,1對之導引面157被分配並被設於為在旋動軸線方向分離之1對之部位之兩端部150e,故第1連結臂130係從連結狀態至前述旋動限制狀態可在第1連結臂130之扭曲被防止之狀態下圓滑地旋動。
若參照圖6、圖9(b),返回限制部A13係由設於鉸鏈軸150之外周面156之做為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3(在本實施例係角部或凸部)、設於鉤部160之內周面166之做為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之臂側卡合要素161(在本實施例係凸部)被構成之卡合構造。
於鉸鏈軸150中,連結側卡合要素153係於中間部150m在周方向設於為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連結側卡合要素152之間且比連結側卡合要素151往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旋動之位置。
此外,藉由臂側卡合要素161與連結側卡合要素153
在卡合旋動方向卡合,如於圖9(b)以兩點鏈線被顯示,成為從旋動限制狀態之往連結狀態之鉤部160之旋動(亦即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被限制之返回限制狀態。
於此返回限制狀態中,為旋動角度θ之返回限制旋動角度θ 3係比限制旋動角度θ 4小之鈍角。
此返回限制旋動角度θ 3係與為非接觸部158之形成面之平面156b共同作用而對應於為形成連結側卡合要素153之形成面之平面156b之形狀被設定為兩旋動角度返回限制旋動角度θ 3、限制旋動角度θ 4之角度差比0度大且成為30度以下之角度。
另外,旋動限制部A12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卡合與返回限制部A13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3與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卡合係可藉由作業者強制地被卡合解除。
若參照圖10,於因作業者而旋動限制部A12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卡合被強制解除時,第1連結臂130係超過限制旋動角度θ 4(參照圖9(a))旋動。
之後,在旋動角度θ超過限制旋動角度θ 4並到達為限制旋動角度θ 4與後述之最大旋動角度θ 6之間之旋動角度θ之大旋動角度θ 5之間各端部150e係因臂側卡合要素161與滑接面156a接觸而成為鉤部160彈性變形並擴開之狀態(亦即切除開口162於周方向擴開之狀態),在中間部150m係臂側卡合要素161與鉸鏈軸150成為非接觸狀態。
另外,於圖10係大旋動角度θ 5為180度時之第1連結臂130以實線被顯示。
之後,因作業者而第1連結臂130被更加往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旋動時,如於圖10以兩點鏈線被顯示,鉤部160係藉由與由收容部170之底壁173被構成之止動部174在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抵接而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θ成為最大旋動角度θ 6,第1連結臂130佔據最大旋動位置。
此最大旋動角度θ 6係比180度大,例如以195度為中心為190度~200度,但為超過200度之值亦可。
此外,在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θ超過大旋動角度θ 5到達最大旋動角度θ 6之過程以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全體與鉸鏈軸150接觸之方式臂側卡合要素161於兩端部150e與中間部150m與滑接面156a接觸亦可。
若參照圖4~圖6,設於第1連結臂130與各第1連結板110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係由第1連結部111具有之做為第2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1對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76(在本實施例係凹部)、第1連結臂130具有之做為第2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之1對之臂側卡合要素136(在本實施例係凸部)構成。
脫離防止部A1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係於第1連結臂130之連結狀態在橫方向夾旋動軸線L被配置(參照圖6(b))。
各連結側卡合要素176係設於各側壁171、172,在旋動軸線方向比鉸鏈軸150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在旋動軸
線方向隔著大間隔被配置,於橫方向與旋動軸線方向開放(參照圖4)。
臂側卡合要素136係本體部131之兩端部132之一部分,從比鉤部160在旋動軸線方向延出之1對之肩部133往橫方向突出。
此外,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時,藉由構成脫離防止部A11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臂側卡合要素161在連結旋動方向卡合且構成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之兩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與兩臂側卡合要素136在連結解除旋動方向卡合,臂脫離現象被防止。
另外,如於圖7被顯示,於旋動角度θ為銳角時,在連結旋動方向之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係藉由臂側卡合要素136在比與連結側卡合要素176之卡合位置更靠近連結解除方向之位置與由1對之側壁171、172被構成之連結側第2返回限制卡合部177卡合(或抵接)而被限制。此時之為旋動角度θ之既定旋動角度θ 1係20度~35度。
另外,此臂側卡合要素136與各側壁171、172之卡合係可藉由作業者強制地被解除。
然而,於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且脫離防止部A1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處於卡合狀態時,關於用來將第1連結臂130卸除之脫離防止部A1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之卡合解除,以工具進行之卡合解除雖為可能,但以手之卡合解除為困難。
此外,藉由第1連結臂130被保持於此既定旋動角度
θ 1,被使成為第1連結臂130在橫方向配置於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間之狀態,故可將連結解除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在橫方向小型地保持。
此外,於將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參照圖1)之組入作業開始時係將至限制旋動位置之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量對連結解除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位於另一方之鉸鏈構造A1之鉸鏈軸150附近之場合比較,可使減少,故至限制旋動角度θ 4(參照圖8(a))之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被迅速化與容易化,可對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收納作業之效率之向上貢獻。
此外,脫離防止部A1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係在橫方向夾旋動軸線L被配置,故於各第2連結臂140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導引裝置100在以第1連結臂130為底部且收納空間往上方開放之狀態(於圖1中,所有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且所有第2連結臂處於連結解除狀態,導引裝置100為上下被反轉之狀態)下被配置時,防止相對於旋動軸線L在橫方向被配置於兩側之脫離防止部A1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時因從纜線類C對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作用之外力或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自重等而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繞旋動軸線L旋動倒下。
亦即,於圖6中,第1連結板110以旋動軸線L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動係以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與臂側卡合要
素136之卡合之卡合被限制,第1連結板110以旋動軸線L為中心逆時針方向旋動係以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卡合之卡合被限制。
另外,由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臂側卡合要素136之間產生之成為脫離防止力與旋動阻止力之卡合力係被設定為比由脫離防止部A11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臂側卡合要素161之間產生之成為脫離防止力與旋動阻止力之卡合力小。因此,於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且第2連結臂140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場合,作業者係可在鉤部160不從鉸鏈軸150脫離之狀態下將在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之卡合強制地解除,將1對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對收納空間往外側展開以使第1連結臂130與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佔據如於圖8被顯示之相對旋動位置。
其次,針對如前述被構成之實施例之作用與效果說明。
導引裝置100係設於第1連結臂130與第1連結板110並用來將第1連結臂130對第1連結板110、第2連結板120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A具有由鉸鏈軸150與鉤部160構成之鉸鏈構造A1,鉤部160在第1連結臂130之連結狀態下對鉸鏈軸150卡合,且在第1連結臂130之連結解除狀態下以以第1連結臂130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L為中心旋動之方式可以旋動軸線L為中心旋動地對鉸鏈軸150卡合,於被前述連結列群101之前述各連結列102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將前述連結列102之
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130、將前述連結列102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140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纜線類C被收納。
藉此構成,可將於被構成前述連結列群101之前述各連結列102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110、120、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130、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之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140包圍而被形成之收納空間內沿著長度方向被收納之纜線類C以各連結板110、120與第1連結臂、第2連結臂130、140保護導引。
此外,前述第1連結臂130係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L為中心旋動,故藉由在維持使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第1連結臂130對鉸鏈軸150卡合之狀態使旋動,往收納空間(或連結列群101)之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成為可能,故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之效率之向上成為可能。
前述鉸鏈構造A1具有限制處於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之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之旋動限制部A12,前述旋動限制部A12由設於前述鉸鏈軸150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設於前述鉤部160之臂側卡合要素161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卡合而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受限制之旋動限制狀態下,為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θ之旋動限制角度θ 4為鈍角。
藉此構成,以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與臂側卡合要素161之卡合設定之旋動限制角度為鈍角,故比起連結臂旋動至180度以上之旋動角度θ場合,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完了後使第1連結臂130旋動至連結狀態之時間減少,可使在維持第1連結臂130以鉸鏈構造A1安裝於第1連結板110或第2連結板120之狀態處於連結解除狀態之狀態之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
此外,藉由旋動限制部A12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2設於外周面156,臂側卡合要素161設於內周面166,鉸鏈構造A1之更進一步之小型化成為可能。
此外,於導引裝置100中,前述鉸鏈軸150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L在周方向包圍之外周面156,前述鉤部160具有於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範圍R在以前述旋動軸線為中心之徑方向與前述外周面156對向之內周面166,前述鉸鏈構造A1具有防止因從前述纜線類C對前述第1連結臂130作用之外力而前述鉤部160從前述鉸鏈軸150脫離之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A11,前述脫離防止部A11由設於前述外周面156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設於前述內周面166之臂側卡合要素161構成,前述第1連結臂130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與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51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
藉此構成,防止因來自纜線類C之外力而第1連結臂130脫離之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A11係於鉸鏈軸150與鉤部160設於為了使連結臂為可旋動而成為必要之外周
面156與內周面166,故不必將用來設脫離防止部A11之專用之部分設於鉸鏈軸150與鉤部160,故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臂側卡合要素161被設之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小型化亦即鉸鏈構造A1之小型化成為可能,故將具有脫離防止部A11之鉸鏈構造於小型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亦使用成為可能,可將該鉸鏈構造A1可使用之導引裝置100之種類擴大。
前述脫離防止部A11之臂側卡合要素161兼為前述旋動限制部A12之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藉此,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被設之鉤部160之構造被簡化,使具有脫離防止部A11與旋動限制部A12之鉸鏈構造A1被設之導引裝置100之成本削減為可能且可將鉸鏈軸150與鉤部160小型化亦即將鉸鏈構造A1小型化。
前述鉸鏈軸150在旋動軸線方向被分為1對之端部150e、中間部150m,各前述端部150e具有於前述旋動範圍R內之既定旋動範圍Ra與設於前述鉤部160之臂側卡合要素161接觸並將前述第1連結臂130往旋動方向導引之導引面157,前述中間部150m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Ra具有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不接觸之非接觸部158。
藉此,藉由利用鉸鏈軸150具有之非接觸部158,可將對鉸鏈軸150將臂側卡合要素161被設之鉤部160之裝卸容易化。
此外,在臂側卡合要素161以導引面157被導引之狀態下第1連結臂130旋動,故可使第1連結臂130圓滑地
旋動,可使纜線類收納作業向上。
且起因於因非接觸部158而被形成之間隙之在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間之抵接(或鬆動)被防止,因該抵接而發生之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磨耗被抑制,故可使鉸鏈構造A1之耐久性、導引裝置100之耐久性向上。
前述第1連結臂130位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R內之為特定旋動位置之特定旋動角度θ 2時,前述鉤部160於為徑方向之裝卸方向對前述鉸鏈軸150為可裝卸,前述第1連結臂130於前述裝卸方向平行移動時前述非接觸部158具有不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接觸之形狀。
藉此,對鉸鏈軸150之鉤部160之裝卸變容易,可對具有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被設之鉸鏈軸150之各連結板110、120使具有臂側卡合要素161被設之鉤部160之第1連結臂130之組裝性向上。
前述第1連結臂130具有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在前述一對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間延伸之本體部131、從前述本體部131之兩端部132往前述橫方向分別延出之一對之鉤部160,前述安裝構造A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由設於前述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設於前述本體部131之臂側卡合要素136構成,前述第1連結臂130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36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
藉此,於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與第1連結臂130之間係除了鉸鏈構造A1具有之脫離防止部A11外,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被設,故可將臂脫離現象之防止效果更加提高。
此外,臂側卡合要素161在第1連結臂130之連結狀態下設於配置於1對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間之本體部131,故於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解除狀態時,在鉸鏈軸150與鉤部160卡合之狀態下將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與臂側卡合要素136之卡合解除成為可能,故雖有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被安裝,鉸鏈軸150與鉤部160之卡合導致之第1連結臂130之可旋動狀態仍被維持,可對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之收納作業之效率之向上貢獻。
另外,藉由連結側卡合要素176為凹部,比起連結側卡合要素176為凸部之場合,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組入時連結側卡合要素176不會成阻礙,故可使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之效率向上
前述第1連結臂130藉由前述安裝構造而為對前述一對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可裝卸,前述第2連結臂140安裝為對前述一對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可裝卸,前述脫離防止部A11與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在前述橫方向夾前述旋動軸線L被配置,前述第1連結臂130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51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卡合且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76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36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
防止。
藉此,於第1連結臂130處於連結狀態且各第2連結臂140處於不將1對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連結之狀態時,相對於旋動軸線L在橫方向於兩側被配置之脫離防止部A11與脫離防止安裝構造A2防止第1連結臂130往在旋動方向之兩方向旋動,故在以第1連結臂130為底部且收納空間往上方開放之狀態下纜線類C被組入收納空間時,可防止於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時因從纜線類對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作用之外力或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自重等而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繞旋動軸線L旋動倒下,故可使纜線類C之組裝作業之效率向上。
前述鉸鏈構造A1具有限制從前述旋動限制狀態往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之返回限制部A13,前述返回限制部A13由設於前述鉸鏈軸150之連結側卡合要素153、設於前述鉤部160之臂側卡合要素161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卡合要素153與前述臂側卡合要素161卡合而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受限制之返回限制狀態下,為前述旋動角度θ之返回限制旋動角度θ 3為比前述限制旋動角度θ 4小之鈍角。
藉此,第1連結臂130之旋動角度θ在以旋動限制部A12被設定之限制旋動角度θ 4與以返回限制部A13被設定之返回限制旋動角度θ 3之範圍安定被保持為鈍角之狀態,故可使往收納空間之纜線類C之組入作業之效率向上,
進而可使纜線類收納作業之效率向上。
前述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與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各者係被一體成形之構件,前述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形成材料之硬度比前述第1連結臂130之形成材料之硬度小。
藉此,於鉤部160對鉸鏈軸150被裝卸之場合或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與第1連結臂130之卡合要素部(例如連結側卡合要素151~153、臂側卡合要素161)之間被作業者強制卡合與卡合解除之場合等,於包含鉸鏈軸150與鉤部160而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與第1連結臂130中之部分之間互相摩擦時,設於硬度小之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部分容易變形,故包含鉸鏈構造A1之安裝構造A、B中之磨耗之進行被抑制,故可使該安裝構造A、B之耐久性、導引裝置100之耐久性向上。
另外,第1連結臂130之鉤部160具有於對鉸鏈軸150之卡合與卡合解除時鉸鏈軸150於徑方向可通過之切除開口162於旋動軸線方向延伸而被設之圓弧狀剖面(或C形狀剖面)之部分筒形狀,故比起鉸鏈軸150容易因外力而變形,故於鉸鏈構造A1互相摩擦時之部分之磨耗之進行被抑制。
以下,針對將前述之實施例之一部分之構成變更之實施例關於變更之構成說明。
連結側鉸鏈部為鉤形狀且臂側鉸鏈部為軸形狀亦可。
在此場合,連結側周面係連結側鉸鏈部之內周面,臂側周面係臂側鉸鏈部之外周面。
旋動限制部A12與返回限制部A13係鉸鏈軸150之外周面156與鉤部160之內周面166以外之部分,例如面對旋動軸線方向之面亦可。
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為個別之卡合部亦可。
第1連結臂130之形成材料之硬度比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形成材料之硬度小亦可,於此場合耐久性亦向上。
前述第1部分、第2部分係在旋動軸線方向連續或被分斷皆可。前述第1部分係以1個之部位或3以上之複數之部位被構成亦可,前述第2部分係由複數之部位被構成亦可。
此外,前述第1部分係在旋動軸線方向之端部以外之部位(例如中間部)亦可,前述第2部分係在旋動軸線方向之中間部以外之部位(例如端部)亦可。
另外,該第1部分、第2部分係鉤部160代替鉸鏈軸150具有亦可,或鉸鏈軸150與鉤部160具有亦可。此外,前述一方之鉸鏈部係鉤部160且前述另一方之鉸鏈部係鉸鏈軸150亦可。
除第1連結臂130外第2連結臂140亦以安裝構造A安裝於1對之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亦可,只要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之至少一方以安裝構
造A安裝為對1對之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可裝卸即可。
此外,為第1連結臂130、第2連結臂140之至少一方之連結臂係於在橫方向之兩端部之中之至少一方之端部以安裝構造A安裝於1對之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之一方而於另一方之端部係以使裝卸為可能之周知之安裝構造被安裝亦可。
第2連結臂140係對1對之各第1連結板110與第2連結板120不能裝卸地一體地(例如藉由一體成形而一體地)被設亦可。
100‧‧‧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101‧‧‧連結列群
102‧‧‧連結列
110、120‧‧‧連結板
120‧‧‧連結板
130‧‧‧第1連結臂
136‧‧‧臂側卡合要素
140‧‧‧第2連結臂
150‧‧‧鉸鏈軸
151~153‧‧‧連結側卡合要素
156‧‧‧外周面
157‧‧‧導引面
158‧‧‧非接觸部
160‧‧‧鉤部
161‧‧‧臂側卡合要素
166‧‧‧內周面
171、172‧‧‧側壁
176‧‧‧連結側卡合要素
C‧‧‧纜線類
A‧‧‧安裝構造
A1‧‧‧鉸鏈構造
A11‧‧‧脫離防止部
A12‧‧‧旋動限制部
A13‧‧‧返回限制部
A2‧‧‧脫離防止安裝構造
θ‧‧‧旋動角度
θ 2‧‧‧特定旋動角度
θ 3‧‧‧返回限制旋動角度
θ 4‧‧‧旋動限制旋動角度
R‧‧‧旋動範圍
Ra‧‧‧既定旋動範圍
圖1係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2係圖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連結板之從外側之立體圖。
圖3係圖2之連結板之從外側之立體圖。
圖4係圖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連結板之要部立體圖。
圖5係圖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連結臂之要部立體圖。
圖6係圖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連結板與連結臂處於卡合狀態且連結臂處於連結狀態時之剖面圖,(a)係在圖4之VIa-Via線之剖面圖,(b)係一部分為在圖4之
VIb1-Vib1線之剖面圖且一部分為在圖4之VIb2-Vib2線之剖面圖。
圖7係圖1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之連結板與連結臂處於卡合狀態且連結臂處於非連結狀態時之剖面圖,(a)係相當於圖6之(a)之圖,(b)係相當於圖6之(b)之圖。
圖8係圖7之連結臂往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更加旋動時之剖面圖,(a)係相當於圖6之(a)之圖,(b)係相當於圖6之(b)之圖。
圖9係圖8之連結臂往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更加旋動時之剖面圖,(a)係相當於圖6之(a)之圖,(b)係相當於圖6之(b)之圖。
圖10係圖9之連結臂往連結解除旋動方向更加旋動時之剖面圖,(a)係相當於圖6之(a)之圖,(b)係相當於圖6之(b)之圖。
110‧‧‧連結板
130‧‧‧第1連結臂
131‧‧‧本體部
136‧‧‧臂側卡合要素
150‧‧‧鉸鏈軸
150e‧‧‧兩端部
150m‧‧‧中間部
151‧‧‧連結側卡合要素
152‧‧‧連結側卡合要素
153‧‧‧連結側卡合要素
156‧‧‧外周面
156a‧‧‧滑接面
157‧‧‧導引面
160‧‧‧鉤部
161‧‧‧臂側卡合要素
162‧‧‧切除開口
166‧‧‧內周面
166a‧‧‧滑接面
170‧‧‧收容部
171‧‧‧側壁
172‧‧‧側壁
176‧‧‧連結側卡合要素
A1‧‧‧鉸鏈構造
A11‧‧‧脫離防止部
A12‧‧‧旋動限制部
A13‧‧‧返回限制部
A2‧‧‧脫離防止安裝構造
d‧‧‧最小外徑
L‧‧‧旋動軸線
W‧‧‧最小周方向寬度
Claims (9)
- 一種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具備由連結於長度方向之複數之連結列構成之連結列群、複數之第1連結臂、複數之第2連結臂,前述各連結列由互相於橫方向分離被配置之一對連結板構成,在前述長度方向鄰接之前述連結板之間連結為可彎曲,將為前述第1連結臂與第2連結臂之至少一方之連結臂對前述連結板可裝卸地安裝之安裝構造具有由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鉸鏈部、前述連結臂之臂側鉸鏈部構成之鉸鏈構造,前述連結臂成為將前述一對連結板連結之連結狀態、將前述連結狀態解除之連結解除狀態,前述臂側鉸鏈部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在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下可旋動地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卡合以使前述連結臂以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旋動軸線為中心旋動,於被前述連結列群之前述各連結列之前述一對連結板、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1連結臂、將前述連結列之前述一對連結板連結之前述各第2連結臂包圍而形成之收納空間內收納纜線類,其特徵在於: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限制處於前述連結解除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之旋動限制部, 前述旋動限制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鉸鏈部之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構成,在藉由前述連結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連結臂之旋動受限制之旋動限制狀態下,來自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角度即旋動限制角度為鈍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連結側鉸鏈部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在周方向包圍之連結側周面,前述臂側鉸鏈部具有將前述旋動軸線在周方向包圍之周面且於前述連結臂之旋動範圍在以前述旋動軸線為中心之徑方向與前述連結側周面對向之臂側周面,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防止因從前述纜線類對前述連結臂作用之外力而前述臂側鉸鏈部從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脫離之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部,前述脫離防止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周面之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周面之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 中,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兼為前述臂側旋動限制用卡合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與前述臂側鉸鏈部之一方之鉸鏈部在旋動軸線方向被分為第1部分與第2部分,前述第1部分於前述旋動範圍內之既定旋動範圍具有與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與前述臂側鉸鏈部之另一方之鉸鏈部之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或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即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接觸並將前述連結臂往旋動方向導引之導引面,前述第2部分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具有前述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不接觸之非接觸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連結臂位於前述既定旋動範圍內之特定旋動位置時,前述臂側鉸鏈部於徑方向即裝卸方向對前述連結側鉸鏈部為可裝卸,前述連結臂於前述裝卸方向平行移動時前述非接觸部具有不與前述另一方之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接觸之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連結臂具有在前述連結狀態下在前述一對連結板 之間延伸之本體部、從前述本體部之兩端部往前述橫方向分別延出之一對臂側鉸鏈部,前述安裝構造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由設於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本體部之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連結臂為藉由前述安裝構造而對前述一對連結板可裝卸之前述第1連結臂,前述第2連結臂被安裝為對前述一對連結板可裝卸,前述安裝構造具有防止前述臂脫離現象之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由設於前述連結板之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設於前述第1連結臂之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構成,前述脫離防止部與前述脫離防止安裝構造在前述橫方向夾前述旋動軸線被配置,前述第1連結臂處於前述連結狀態時,藉由前述連結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且 前述連結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與前述臂側第2脫離防止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臂脫離現象被防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鉸鏈構造具有限制從前述旋動限制狀態往前述連結狀態之前述連結臂之旋動之返回限制部,前述返回限制部由設於前述連結側鉸鏈部之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設於前述臂側鉸鏈部之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構成,在藉由前述臂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與前述連結側返回限制用卡合部卡合而前述連結臂之旋動受限制之返回限制狀態下,前述旋動角度即返回限制旋動角度為比前述限制旋動角度小之鈍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其中,前述各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各者係被一體成形之構件,前述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一方之構件之形成材料之硬度比前述連結板與前述連結臂之另一方之構件之形成材料之硬度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0393A JP5350445B2 (ja) | 2011-08-03 | 2011-08-03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07704A true TW201307704A (zh) | 2013-02-16 |
TWI495808B TWI495808B (zh) | 2015-08-11 |
Family
ID=47554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27578A TWI495808B (zh) | 2011-08-03 | 2012-07-31 | 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07490B2 (zh) |
JP (1) | JP5350445B2 (zh) |
KR (1) | KR101489557B1 (zh) |
CN (1) | CN102913590B (zh) |
DE (1) | DE102012106784B4 (zh) |
TW (1) | TWI4958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0064B2 (ja) | 2013-11-11 | 2017-01-11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EP3152460B1 (en) | 2014-06-03 | 2019-09-18 | Findalto S.r.l. | Energy chain element with crosspiece |
DE102015106307B4 (de) | 2015-04-24 | 2016-12-15 | Kromberg & Schubert Gmbh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Konfektionieren einer Energieführungskette |
DE202016102154U1 (de) * | 2016-04-22 | 2017-07-26 | Igus Gmbh | Kettenglied für Energieführungskette und Energieführungskette |
US10103528B2 (en) | 2016-06-30 | 2018-10-16 |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 Cable duct |
DE202019100434U1 (de) * | 2019-01-25 | 2019-06-03 | Igus Gmbh | Quersteg und Kettenglied mit Quersteg |
US11539194B2 (en) | 2019-03-25 | 2022-12-27 |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 Cable duct assembly |
JP7338521B2 (ja) * | 2020-03-13 | 2023-09-0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電線ガイド装置 |
USD1001621S1 (en) * | 2020-06-02 | 2023-10-17 | Panduit Corp. | Cable management fingers |
DE102020212815A1 (de) | 2020-10-09 | 2022-04-14 |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 Kabelführungskette mit Verbindungsglied |
KR102357607B1 (ko) * | 2021-06-18 | 2022-02-08 | 김만중 | 절연 커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105653A1 (de) * | 1991-02-22 | 1992-09-03 | Kabelschlepp Gmbh | Energiefuehrungskette |
DE4105652A1 (de) * | 1991-02-22 | 1992-09-03 | Kabelschlepp Gmbh | Energiefuehrungskette |
JP2590484Y2 (ja) * | 1993-01-29 | 1999-02-17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ドラグチェーンのリンクプレートと結合杆との係止構造 |
DE19645403A1 (de) * | 1996-11-04 | 1998-05-07 | Kabelschlepp Gmbh | Kettenglied und Energieführungskette mit verrastbarer Traverse |
DE19703410A1 (de) * | 1997-01-30 | 1998-08-06 | Kabelschlepp Gmbh | Kettenglied mit einschiebbaren Trennstegen |
JP3510976B2 (ja) * | 1998-08-10 | 2004-03-29 | 株式会社ハーモ総研 | ケーブルホースの保護案内チェーン |
DE10118328A1 (de) * | 2001-04-12 | 2002-11-21 | Kabelschlepp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ettengliedes sowie Kettenglied einer Energieführungskette |
DE10162066A1 (de) * | 2001-12-17 | 2003-07-03 | Kabelschlepp Gmbh | Kettenglied einer Energieführungskette zumindest teilweise aus nachwachsendem Rohstoff ausgebildet,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und Energieführungskette |
JP3716985B2 (ja) * | 2002-11-05 | 2005-11-16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支持案内装置 |
US6662545B1 (en) * | 2002-11-05 | 2003-12-16 | Masakazu Yamamoto | Chain cover |
JP3722482B2 (ja) * | 2003-02-17 | 2005-11-30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4235134B2 (ja) * | 2004-03-11 | 2009-03-11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低騒音型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4104607B2 (ja) * | 2005-03-30 | 2008-06-18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のケーブル類クランプ部材 |
JP4104613B2 (ja) * | 2005-04-22 | 2008-06-18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のケーブル類クランプ部材 |
JP4111967B2 (ja) * | 2005-09-29 | 2008-07-02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4476204B2 (ja) * | 2005-09-29 | 2010-06-09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4137117B2 (ja) * | 2005-12-27 | 2008-08-20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保護案内装置 |
JP4118304B2 (ja) * | 2006-03-14 | 2008-07-16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4118306B2 (ja) * | 2006-03-28 | 2008-07-16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4118311B2 (ja) * | 2006-11-28 | 2008-07-16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FR2917912B1 (fr) * | 2007-06-20 | 2010-04-16 | Cqfd Composites | Dispositif de cheminement de cables destine plus particulieremenet au cheminement et a la distribution de cables electriques |
US20120126067A1 (en) * | 2007-06-20 | 2012-05-24 | Frank Chauzu | Cable routing device |
DE102008049246B4 (de) * | 2008-09-26 | 2014-12-31 | Tsubaki Kabelschlepp GmbH | Leitungsführungsein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mentes einer Leitungsführungseinrichtung |
JP4722207B2 (ja) * | 2009-08-06 | 2011-07-13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2011038546A (ja) | 2009-08-06 | 2011-02-24 |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
JP5541746B2 (ja) * | 2012-02-21 | 2014-07-09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JP5414820B2 (ja) * | 2012-02-27 | 2014-02-12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2011
- 2011-08-03 JP JP2011170393A patent/JP5350445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7-26 US US13/558,882 patent/US8807490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6 DE DE102012106784.8A patent/DE102012106784B4/de active Active
- 2012-07-30 KR KR20120083059A patent/KR10148955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7-31 TW TW101127578A patent/TWI495808B/zh active
- 2012-08-02 CN CN201210273596.3A patent/CN10291359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2106784B4 (de) | 2022-06-23 |
JP2013036477A (ja) | 2013-02-21 |
US20130032677A1 (en) | 2013-02-07 |
JP5350445B2 (ja) | 2013-11-27 |
TWI495808B (zh) | 2015-08-11 |
KR101489557B1 (ko) | 2015-02-11 |
CN102913590B (zh) | 2015-01-07 |
DE102012106784A1 (de) | 2013-02-07 |
US8807490B2 (en) | 2014-08-19 |
CN102913590A (zh) | 2013-02-06 |
KR20130016078A (ko) | 2013-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95808B (zh) | 纜線類保護導引裝置 | |
JP4118306B2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JP4789632B2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US7428808B2 (en) |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 |
JP4111976B2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JP6060064B2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JP4111967B2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KR100787724B1 (ko) | 케이블류 보호안내장치 | |
TWI524017B (zh) | 纜線類保護引導裝置 | |
JP2008190684A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JP2014206181A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TWI675158B (zh) | 纜線保護裝置 | |
KR20190004293A (ko) | 관절식 에너지 체인 | |
JP2008281165A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KR101480972B1 (ko) | 케이블 보호장치용 브라켓 | |
TW201425761A (zh) | 纜線類保護引導裝置 | |
JP2009079624A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 |
CN106795948B (zh) | 长条物的导引装置 | |
JP5961157B2 (ja) |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KR100897371B1 (ko) | 플렉시블 부재 보호장치 | |
KR102334208B1 (ko) | 케이블 캐리어 브래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