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3590B - 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3590B
CN102913590B CN201210273596.3A CN201210273596A CN102913590B CN 102913590 B CN102913590 B CN 102913590B CN 201210273596 A CN201210273596 A CN 201210273596A CN 102913590 B CN102913590 B CN 102913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link
engagement portion
chain link
anticree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35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3590A (zh
Inventor
小宫庄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bakimoto Chain Co
Original Assignee
Tsubakimoto Chai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bakimoto Chain Co filed Critical Tsubakimoto Chain Co
Publication of CN102913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3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3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3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02G11/00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using extensible carrier for the cable, e.g. self-coiling sp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12Hauling- or hoisting-chains so called ornamental chains
    • F16G13/16Hauling- or hoisting-chains so called ornamental chains with 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electric cables, hos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在连接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在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中,以相对于链板(110)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连接臂(130)的铰链结构(A1)具有:对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连接臂(130)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A12)。转动限制部(A12)由铰链轴(150)的卡合件(152)和钩(160)的卡合件(161)所构成。在通过卡合件(152)和卡合件(161)进行卡合来限制连接臂(130)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下,连接臂(130)的转动角度为钝角。

Description

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有电缆、软管等的线缆类,并在保护该线缆类的同时用于引导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包括:由沿着长度方向连接的多个链节列所构成的链节列组、多个第一连接臂和多个第二连接臂,各链节列由相互沿着横向分开配置的一对链板所构成,将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链板彼此之间连接成能够弯曲。
而且,在由链节列组的各链节列的一对链板、对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各第一连接臂、以及对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各第二连接臂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线缆类。
在这种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中,已知有一种如下的结构:以相对于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第一连接臂或第二连接臂即连接臂的安装结构,其由相互卡合的链板的链节侧卡合部和连接臂的臂侧卡合部所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另外,在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中,当收纳在收纳空间内的线缆类进行移动时,线缆类会从收纳空间向外侧推压连接臂,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发生因线缆类对连接臂施加的外力而使连接臂从链板中脱落的现象、即发生臂脱落现象。
而且,已知有一种为了防止该臂脱落现象的结构:其使设置在安装结构中的防脱用卡合部彼此之间进行卡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8545号公报(图3-图1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7716号公报(图4-图1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92939号公报(图4-图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中,以相对于链板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连接臂的安装结构,由链板所具有的铰链轴(相当于链节侧铰链部)和连接臂所具有的钩(相当于臂侧铰链部)构成,在具有钩能够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而与铰链轴卡合的铰链结构的情况下,当连接臂从一对链板的一个链板中脱落而成为没有连接一对链板的状态(即连接解除状态)时,通过使卡合于铰链轴上的连接臂转动,由此,即使将连接臂安装在一对链板中的一个链板上,也能够在收纳空间内装入线缆类,而另一方面,该铰链结构有时会成为因来自线缆类的外力而易于使钩从铰链轴中脱落的结构。
而且,在该情况下,用于防止发生臂脱落现象的防脱用卡合部被设置在链板及连接臂上。
然而,在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连接臂的钩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链板的铰链轴进行卡合的状态下,并在收纳空间装入线缆类的情况下,当连接臂从连接一对链板的连接状态以180°以上的转动角度进行转动时,在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完成之后,由于需要使连接臂以较大转动量进行转动而返回到连接状态,所以存在如下问题:从连接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的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开始、直到连接臂成为连接状态为止的作业(以下称为“线缆类收纳作业”),都会花费大量时间。
另外,由于为了提高防止臂脱落现象的效果,而需要增大防脱用卡合部的刚性,所以,在防脱用卡合部被设置于构成铰链结构的链板的铰链轴以及连接臂的钩上的情况下,需要用于设置防脱用卡合部的专用部分(例如,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铰链轴或钩变成大型化(例如在所述突出部的情况下,沿着旋转轴线方向而变成大型化),且铰链轴或钩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并存在难以将该铰链结构用于小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问题。
另外,在相对于一对链板,第一连接臂处于连接状态且第二连接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在将第一连接臂作为底部的收纳空间向上方敞开的状态下,将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情况下,当与能够转动的第一连接臂卡合的链板,因来自装入作业中的线缆类的外力、链板的自重等而进行转动并倒下时,则在装入线缆类时,不能通过链板来限制线缆类向横向的移动,并存在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要花费大量时间的问题。
另外,在相对于铰链轴对钩进行拆装的情况下,或者,为了进行线缆类收纳作业而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进行防脱用卡合部彼此之间的卡合和卡合解除的情况下,因包括卡合部的部分彼此之间的摩擦,从而可促进在它们的相互摩擦部分处的磨损,并存在使链板及连接臂的耐久性下降的问题。
另外,当形成有用于在铰链轴和钩之间能够转动所需要的微小间隙以上的间隙时,在连接臂的转动时,由于产生了铰链轴和钩之间的抵接(或者晃动),从而使连接臂无法顺畅地进行转动,因而存在可促进在铰链轴和钩的抵接部分处的磨损的问题,或者存在为了进行线缆类的装入作业而使连接臂转动要花费大量时间的问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在通过铰链结构安装在链板上的连接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如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设置了具有能够用于小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中的防脱部的铰链结构,并且,具有防止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的铰链结构能够变成小型化。
而且,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进一步提供如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能够提高用于将连接臂安装在链板上的、包括铰链结构在内的安装结构的耐久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首先,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是一种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包括:由沿着长度方向连接的多个链节列所构成的链节列组、多个第一连接臂和多个第二连接臂,所述各链节列由相互沿着横向分开配置的一对链板所构成,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相邻的所述链板彼此之间连接成能够弯曲,将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臂以相对于所述链板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的安装结构具有:由所述链板的链节侧铰链部和所述连接臂的臂侧铰链部所构成的铰链结构,所述连接臂成为连接所述一对链板的连接状态、以及解除所述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所述臂侧铰链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并在所述连接解除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以使所述连接臂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在由所述链节列组的所述各链节列的所述一对链板、对所述链节列的所述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所述各第一连接臂、以及对所述链节列的所述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所述各第二连接臂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线缆类,其中,所述铰链结构具有:对处于所述连接解除状态的所述连接臂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所述转动限制部由设置在所述链节侧铰链部上的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臂侧铰链部上的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所构成,在通过所述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和所述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臂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下,所述连接臂从所述连接状态开始的转动角度即限制转动角度为钝角,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链节侧铰链部具有:沿着周向包围所述转动轴线的链节侧周面,所述臂侧铰链部具有臂侧周面,所述臂侧周面是沿着周向包围所述转动轴线的周面,并且在所述连接臂的转动范围内沿着以所述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与所述链节侧周面相对置,所述铰链结构具有:防止因来自所述线缆类的作用于所述连接臂的外力而使所述臂侧铰链部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中脱落的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所述防脱部由设置在所述链节侧周面上的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臂侧周面上的臂侧防脱用卡合部所构成,在所述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和所述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兼用作所述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3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沿着转动轴线方向,所述链节侧铰链部和所述臂侧铰链部中的一方的铰链部被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在所述转动范围内的预定转动范围内,与在所述链节侧铰链部和所述臂侧铰链部中的另一方的铰链部上所设置的所述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或者所述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即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并沿着转动方向引导所述连接臂,所述第二部分具有非接触部,所述非接触部在所述预定转动范围内,不会与所述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在所述连接臂处于所述预定转动范围内的特定转动位置时,所述臂侧铰链部在径向即拆装方向上,能够相对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进行拆装,在所述连接臂沿着所述拆装方向平行移动时,所述非接触部具有不会与所述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的形状,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5中任一项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连接臂具有:在所述连接状态下在所述一对链板之间进行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分别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部沿着所述横向伸出的一对臂侧铰链部,所述安装结构具有: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防脱安装结构,所述防脱安装结构由设置在所述链板上的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所构成,在所述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和所述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至5中任一项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连接臂是,通过所述安装结构能够相对于所述一对链板拆装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将所述第二连接臂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一对链板上,所述安装结构具有: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所述防脱安装结构,所述防脱安装结构由设置在所述链板上的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的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所构成,将所述防脱部和所述防脱安装结构配置为,沿着所述横向夹持所述转动轴线,在所述第一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和所述臂侧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并且所述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和所述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具有:对所述连接臂从所述转动限制状态到所述连接状态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返回限制部,所述返回限制部由设置在所述链节侧铰链部上的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臂侧铰链部上的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所构成,在通过所述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和所述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臂转动的返回限制状态下,所述转动角度即返回限制转动角度是比所述限制转动角度更小的钝角,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9所涉及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涉及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各链板和所述连接臂分别是一体化成型的部件,形成所述链板和所述连接臂中的一方的部件的材料硬度,比形成所述链板和所述连接臂中的另一方的部件的材料硬度更小,由此,可解决上述课题。
发明的效果
因此,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包括:由沿着长度方向连接的多个链节列所构成的链节列组、多个第一连接臂和多个第二连接臂,各链节列由相互沿着横向分开配置的一对链板所构成,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链板彼此之间连接成能够弯曲,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臂以相对于链板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的安装结构具有:由链板的链节侧铰链部和连接臂的臂侧铰链部所构成的铰链结构,连接臂成为连接一对链板的连接状态、以及解除该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臂侧铰链部在连接状态下与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并在连接解除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以使连接臂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在由链节列组的各链节列的一对链板、对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各第一连接臂、以及对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各第二连接臂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线缆类,由此,在由构成链节列组的各链节列的一对链板和各第一、第二连接臂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沿着长度方向被收纳的线缆类,能够由各链板以及第一、第二连接臂进行保护的同时进行引导。
另外,由于连接臂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所以使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连接臂直接与链节侧铰链部卡合并转动,由此,线缆类能够装入到收纳空间,因而不仅能够提高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还能够发挥以下的本发明所特有的效果。
即、根据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铰链结构具有:对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连接臂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转动限制部由设置在链节侧铰链部上的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臂侧铰链部上的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所构成,在通过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和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限制连接臂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下,连接臂从连接状态开始的转动角度即限制转动角度为钝角,由此,由于通过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和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的卡合而被设定的限制转动角度为钝角,所以与连接臂转动到180°以上的转动角度的情况相比,在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完成后,使连接臂转动到连接状态为止的时间减少,在通过铰链结构将连接臂直接安装在链板上并处于连接解除状态下能够使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链节侧铰链部具有:沿着周向包围转动轴线的链节侧周面,臂侧铰链部具有臂侧周面,所述臂侧周面是沿着周向包围转动轴线的周面,并且在连接臂的转动范围内沿着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与链节侧周面相对置,铰链结构具有:防止因来自线缆类的作用于连接臂的外力而使臂侧铰链部从链节侧铰链部中脱落的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防脱部由设置在链节侧周面上的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臂侧周面上的臂侧防脱用卡合部所构成,在连接臂处于连接状态时,通过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和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防止臂脱落现象,由此,用于防止因来自线缆类的外力而使连接臂脱落的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由于被设置在链节侧铰链部和臂侧铰链部中的为了能够使连接臂转动所需要的臂侧周面和链节侧周面上,所以不需要将用于设置防脱部的专用部分设置在链节侧铰链部和臂侧铰链部上,由于能够实现设置有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及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链节侧铰链部及臂侧铰链部的小型化,即铰链结构的小型化,因而还能够将具有防脱部的铰链结构用于小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并能够扩大可使用该铰链结构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种类。
根据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兼用作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由此使设置有防脱用卡合部及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的臂侧铰链部的结构简化,并能够使设置了具有防脱部及转动限制部的铰链结构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成本减少,并且能够使臂侧铰链部及链节侧铰链部变成小型化,即、能够使铰链结构变成小型化。
根据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2或3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沿着转动轴线方向,链节侧铰链部和臂侧铰链部中的一方的铰链部被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在转动范围内的预定转动范围内,与在链节侧铰链部和臂侧铰链部中的另一方的铰链部上所设置的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或者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即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并沿着转动方向引导连接臂,第二部分具有非接触部,所述非接触部在预定转动范围内,不会与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由此,通过对构成铰链结构的链节侧铰链部及臂侧铰链部中的一方铰链部所具有的非接触部进行利用,能够使设置有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臂侧铰链部相对于链节侧铰链部的拆装变得容易,并且,由于在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被引导面引导的状态下连接臂进行转动,所以能够顺畅地使连接臂转动,并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而且,由于可防止因非接触部所形成的间隙而引起的链节侧铰链部和臂侧铰链部之间的抵接(或晃动),并可抑制因该抵接产生的各铰链部的磨损,因而能够提高铰链结构的耐久性,进而能够提高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耐久性。
根据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连接臂处于预定转动范围内的特定转动位置时,臂侧铰链部在径向即拆装方向上,能够相对于链节侧铰链部进行拆装,在连接臂沿着拆装方向平行移动时,非接触部具有不会与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的形状,由此,臂侧铰链部相对于链节侧铰链部的拆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连接臂相对于链板的组装性,所述连接臂具有设置了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臂侧铰链部;所述链板具有设置了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链节侧铰链部。
根据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2至5中任一项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连接臂具有:在连接状态下在一对链板之间进行延伸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的两端部沿着横向伸出的一对臂侧铰链部,所述安装结构具有: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防脱安装结构,防脱安装结构由设置在链板上的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上的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所构成,在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和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防止臂脱落现象,由此,由于在链板及连接臂之间,除了铰链结构所具有的防脱部以外,还设置有防脱安装结构,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臂脱落现象的效果。
而且,由于将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设置为,在连接臂的连接状态下在一对链板之间所设的主体部上,所以在连接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在两铰链部卡合的状态下,能够解除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和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的卡合,因而无论是否设置防脱安装结构,都能够通过两铰链部的卡合来维持连接臂的可转动状态,并能够有助于提高线缆类收纳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
根据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2至5中任一项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连接臂是通过所述安装结构能够相对于一对链板进行拆装的第一连接臂,将第二连接臂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一对链板上,所述安装结构具有: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防脱安装结构,防脱安装结构由设置在链板上的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臂上的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所构成,将防脱部和防脱安装结构配置为,沿着横向夹持转动轴线,在第一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和臂侧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并且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和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防止臂脱落现象,由此,由于在链板及第一连接臂之间,除了铰链结构所具有的防脱部以外,还设置有防脱安装结构,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臂脱落现象的效果。
而且,当第一连接臂处于连接状态、且各第二连接臂处于没有连接一对链板的状态时,相对于转动轴线沿着横向配置在两侧的防脱部及防脱安装结构,由于可防止第一连接臂沿着转动方向的两个方向进行转动,所以在将第一连接臂作为底部的收纳空间向上方敞开的状态下并在收纳空间装入线缆类时,由于在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时,能够防止因来自线缆类的作用于链板的外力或者链板的自重、而使链板围绕转动轴线进行转动并倒下,所以能够提高线缆类的装入作业的效率。
根据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铰链结构具有:对连接臂从转动限制状态到连接状态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返回限制部,返回限制部由设置在链节侧铰链部上的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臂侧铰链部上的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所构成,在通过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和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限制连接臂转动的返回限制状态下,转动角度即返回限制转动角度是比限制转动角度更小的钝角,由此,由于在被转动限制部设定的限制转动角度和被返回限制部设定的返回限制转动角度的范围内,连接臂的转动角度被稳定地保持为钝角的状态,所以能够提高线缆类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进而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
根据技术方案9所涉及的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除了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涉及的发明可发挥的效果以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各链板和连接臂分别是一体化成型的部件,形成链板和连接臂中的一方的部件的材料硬度,比形成链板和连接臂中的另一方的部件的材料硬度更小,由此,在将臂侧铰链部相对于链节侧铰链部进行拆装的情况下,或者在链板及连接臂的卡合部彼此之间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进行卡合和解除卡合的情况等下,当包括两铰链部在内的链板以及连接臂的部分彼此之间相互摩擦时,由于设置在硬度小的一方部件上的部分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在包括铰链结构在内的安装结构中的磨损的进行受到抑制,能够提高该安装结构的耐久性,进而能够提高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链板外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从图2的链板内侧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链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连接臂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链板和连接臂处于卡合状态、且连接臂处于连接状态时的剖视图,图6(a)是沿着图4的VIa-VIa线的剖视图;图6(b)的一部分是沿着图4的VIb1-VIb1线的剖视图,而另一部分是沿着图4的VIb2-VIb2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链板和连接臂处于卡合状态、且连接臂处于非连接状态时的剖视图,图7(a)是相当于图6(a)的图;图7(b)是相当于图6(b)的图。
图8是图7的连接臂进一步向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转动时的剖视图,图8(a)是相当于图6(a)的图;图8(b)是相当于图6(b)的图。
图9是图8的连接臂进一步向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转动时的剖视图,图9(a)是相当于图6(a)的图;图9(b)是相当于图6(b)的图。
图10是图9的连接臂进一步向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转动时的剖视图,图10(a)是相当于图6(a)的图;图10(b)是相当于图6(b)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101:链节列组
102:链节列
110、120:链板
130:第一连接臂
136:臂侧卡合件
140:第二连接臂
150:铰链轴
151~153:链节侧卡合件
156:外周面
157:引导面
158:非接触部
160:钩
161:臂侧卡合件
166:内周面
171、172:侧壁
176:链节侧卡合件
C:线缆类
A:安装结构
A1:铰链结构
A11:防脱部
A12:转动限制部
A13:返回限制部
A2:防脱安装结构
θ:转动角度
θ2:特定转动角度
θ3:返回限制转动角度
θ4:转动限制转动角度
R:转动范围
Ra:预定转动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包括:由沿着长度方向连接的多个链节列所构成的链节列组、多个第一连接臂和多个第二连接臂,各链节列由相互沿着横向分开配置的一对链板所构成,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链板彼此之间连接成能够弯曲,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臂以相对于链板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的安装结构具有:由链板的链节侧铰链部和连接臂的臂侧铰链部所构成的铰链结构,连接臂成为连接一对链板的连接状态以及解除该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臂侧铰链部在连接状态下与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并在连接解除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以使连接臂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在由链节列组的各链节列的一对链板、对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各第一连接臂、以及对链节列的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各第二连接臂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线缆类,由此,当用铰链结构安装在链板上的连接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只要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则其具体方式可以是任意的。
例如,只要将本发明的安装结构设置在沿着横向的连接臂两端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上即可。
只要线缆类是挠性的线状体,则可以是任意的线缆,其包括:例如在机械中进行电力供给、信号传递的电缆;以及对包含流体的物质进行引导的软管等。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100(以下称为“引导装置100”)被设置在具有线缆类C的机械(未图示)中,用于在保护该线缆类C的同时进行引导。所述机械例如是半导体制造装置、制药实验装置、车门开闭装置或工作机械。
为了通过对所述机械中的相对移动的两个部分、例如可动部和静止部进行连接来收纳可移动的线缆类C,引导装置100形成为纵长状且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挠性,以便能够根据线缆类C在可动部和静止部之间的移动,而采取整体或局部的直线姿势或弯曲姿势。
引导装置100包括:由沿着长度方向排列的能够被弯曲连接的多个链节列102所构成的链节列组101、多个第一连接臂130和多个第二连接臂140。
链节列组101的两端部,由分别安装在所述机械的可动部及静止部上的两个安装部(图1示出了构成链节列组101的一个端部的安装部103)所构成,并通过与后述的第二、第三连接结构N2、N3(参照图2、图3)相同的结构,以能够弯曲的方式被连接在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链节列102上。
各链节列102由相互沿着横向分开配置的一对第一、第二链板110、120所构成。
而且,将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一链板110彼此之间以及第二链板120彼此之间连接成,能够围绕横向(即、围绕与横向平行的直线)弯曲。
另一方面,任意的连接臂即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都相互沿着纵向分开配置且对链节列102的一对链板110、120进行连接,并且分别通过后述的安装结构A、B从而能够相对于一对链板110、120进行拆装。
第一连接臂130以能够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L(参照图6)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上。
此外,横向是在转动轴线L处于水平面上时,在该水平面上与转动轴线L正交的方向,纵向是与转动轴线L和横向正交的方向。
第一连接臂130是在链节列组101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链节列102中,本实施例是在所有的链节列102中,分别沿着横向被架设在一对链板110、120上,并在各链板110、120的弯曲外周侧的端部上连接该一对链板110、120。
第二连接臂140是在链节列组101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链节列102中,本实施例是在所有的链节列102中,分别沿着横向被架设在一对链板110、120上,并在各链板110、120的弯曲内周侧的端部上连接一对链板110、120。
而且,在引导装置100中,第一连接臂130彼此之间以及第二连接臂140彼此之间,都沿着长度方向分开配置。
因此,在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链节列102彼此之间能够被弯曲连接的状态下,链节列组101沿着长度方向进行延伸,并且通过被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连接而成为一体化。
而且,在由能够被弯曲连接且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链节列组101的各链节列102的一对链板110、120、各第一连接臂130以及各第二连接臂140进行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以下称为“收纳空间”)内,由引导装置100引导的可移动的线缆类C,沿着横向被收纳在各一对链板110、120之间、并沿着纵向被收纳在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之间。
多个第一链板110是相同的结构,多个第二链板120是相同的结构,多个第一连接臂130是相同的结构,多个第二连接臂140是相同的结构。另外,一对链板110、120是相对于与横向正交的平面成为面对称的部件,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也分别是相对于与横向正交的平面成为面对称的部件。
另外,各链板110、120、各连接臂130、140及安装部103,分别是通过其形成材料(例如塑料)进行一体化成型的部件。
而且,形成链板110、120和第一连接臂130、140中的一个部件即链板110、120的材料(例如聚酰胺66)的硬度,比形成另一个部件即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的材料(例如聚甲醛或纤维强化聚酰胺)的硬度更小。
参照图1~图3,针对沿着长度方向相邻的各链板110、120彼此之间的连接结构N1~N3,以第二链板120为中心进行说明,第一链板110也相同。
链板120具有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和接头部123,所述接头部123对第一、第二连接部121、122进行连接并且具有因弹性变形产生的挠性。
而且,在链板12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N1和第二、第三连接结构N2、N3,所述第一连接结构N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对于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相邻的链板120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122相同)和第一连接部121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第三连接结构N2、N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对于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相邻的链板120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121相同)和第二连接部122进行连接。
第一连接结构N1由在第一连接部121中设有嵌合孔124e的嵌合部124a、以及在第二连接部122中与嵌合孔124e相嵌合的嵌合凸部124b所构成。
第二连接结构N2由第一连接部121的嵌合凸部125a、以及在第二连接部122中与嵌合凸部125a嵌合的嵌合凹部125b所构成。
第三连接结构N3由第一连接部121的嵌合凸部126a、以及在第二连接部122中与嵌合凸部126a嵌合的嵌合凹部126b所构成。
并且,在链板120上设置有:将引导装置100保持成直线姿势的直线姿势保持结构N4;以及以最大弯曲姿势来限制引导装置100的弯曲姿势的弯曲姿势限制结构N5。
直线姿势保持结构N4由第一连接部121的外侧及内侧的弯曲外周侧的第一直线姿势保持面127a、以及第二连接部122的外侧及内侧的弯曲内周侧的第二直线姿势保持面127b所构成。
同样,弯曲姿势限制结构N5由第一连接部121的外侧及内侧的弯曲外周侧的第一弯曲姿势限制面128a、以及第二连接部122的外侧及内侧的弯曲内周侧的第二弯曲姿势限制面128b所构成。
引导装置100是在直线姿势下,并在第一弯曲姿势限制面128a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弯曲姿势限制面128b彼此之间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使第一直线姿势保持面127a彼此之间以及第二直线姿势保持面127b彼此之间分别相互进行抵接,来保持直线姿势,另一方面,在最大弯曲姿势下,并在第一直线姿势保持面127a彼此之间以及第二直线姿势保持面127b彼此之间分别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使第一弯曲姿势限制面128a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弯曲姿势限制面128b彼此之间分别相互进行抵接,来保持最大弯曲姿势,另外,在直线姿势及最大弯曲姿势之间,能够采取任意的中间弯曲姿势。
参照图1、图4、图5,通过设置在第一连接臂130及一对链板110、120上的安装结构A,将该第一连接臂130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上,从而成为连接这一对链板110、120的连接状态(以下称为“连接状态”);以及成为未被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的至少一方且未连接一对链板110、120的状态、即解除了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以下称为“连接解除状态”)。
图1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以及仅被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中的第二链板120上并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
第一连接臂130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131和一对的钩160,所述平板状的主体部131通过与线缆类C抵接来防止从收纳空间中挤出线缆类C;所述一对的钩160分别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的第一连接部111、121上。
主体部131以连接状态被配置在一对链板110、120之间并沿着横向延伸。
一对的钩160与主体部131的两端部132相连,并且分别从该两端部132沿着横向而向相反方向延伸,从而构成第一连接臂130的两端部。
参照图1,通过设置在第二连接臂140及一对链板110、120上的安装结构B,将第二连接臂140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上,从而成为连接该一对链板110、120的连接状态(以下称为“连接状态”);以及成为未被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的至少一方且未连接一对链板110、120的状态、即解除了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以下称为“连接解除状态”)。
第二连接臂140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141和一对卡合部142,所述平板状的主体部141通过与线缆类C抵接来防止从收纳空间中挤出线缆类C;所述一对卡合部142具有分别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的第二连接部112、122上的两端部。
安装结构B由各链板110、120的第二连接部112、122所具有的棒状卡合部118、128(还参照图3)、以及第二连接臂140的凹状的一对卡合部142所构成。一对卡合部142分别被设置在沿着横向的第二连接臂140的两端部上。
而且,与后述的关于第一连接臂130的臂脱落现象相同,为了防止因来自线缆类C的作用于第二连接臂140的外力而使卡合部142从各卡合部118、128中脱落,在两卡合部118、128、142上设置具有凹凸结构的防脱结构(未图示),所述凹凸结构由沿着横向延伸并相互卡合的突条和槽所构成。
此外,在安装结构B中,处于相互卡合状态的卡合部118、142彼此之间以及卡合部128、142彼此之间,能够通过操作员向第二连接臂140施加的力而被强制性地解除卡合。
以下,参照图1、图4~图10,以第一连接臂130和一对链板110、120之间的安装结构A为中心,对引导装置100进行说明。
此外,为便于说明,虽然以第一连接臂130和第一链板110之间的安装结构A为主进行说明,但第一连接臂130和第二链板120之间的安装结构A也相同。
参照图1、图4~图6,设置在链板110及第一连接臂130上、并用于将第一连接臂130以相对于链板110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的安装结构A具有:铰链结构A1和防脱安装结构A2。
铰链结构A1由链板110的第一连接部111(相当于链板120的第一连接部121)所具有的作为链节侧铰链部的铰链轴150、以及第一连接臂130所具有的作为臂侧铰链部的钩160所构成。
防脱安装结构A2由第一连接部111所具有的作为第二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76(在本实施例中是凹部或阶梯部)、以及第一连接臂130所具有的作为第二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一对臂侧卡合件136(在本实施例中是凸部)所构成。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链节侧卡合件”及“臂侧卡合件”是指,分别设置在各链板110、120及第一连接臂130上并具有能够相互卡合的形状的部分,当代表性的一个卡合件是凸部时,另一个卡合件是能够与该凸部进行卡合的凹部(包括形成有槽或孔的部分)、阶梯部、角部等。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链节侧卡合件”被设置在铰链结构A1中的比铰链轴150的外周面156的滑动接触面156a更靠近径向内侧,“臂侧卡合件”被设置在比钩160的内周面166的滑动接触面166a更靠近径向内侧。
在这里,转动轴线方向是与转动轴线L平行的方向,径向及周向分别是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的径向及周向。
在铰链结构A1中,钩160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连接状态下与铰链轴150卡合,而且,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连接解除状态下,钩160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铰链轴150卡合,以使第一连接臂130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L为中心进行转动。
限定转动轴线L的铰链轴150,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在由设于第一连接部111的凹部所构成的收纳部170的一对侧壁171、172之间,并沿着转动轴线方向分开的同时,通过一体化成型与支承铰链轴150的支承壁即两侧壁171、172连接成一体。
沿着转动轴线方向的铰链轴150的长度(也就是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两侧壁171、172之间的间隔),比在与铰链轴150卡合的状态下被收纳在收纳部170中的钩160的、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宽度稍长。
钩160具有沿着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设置了切口162的圆弧状截面(或C形状截面)的局部筒形状,所述切口162是在相对于铰链轴150的卡合及卡合解除时沿着径向能够供铰链轴150通过。
切口162是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位于在纵向上与各链板110相对置的位置(参照图6)。
在用于使钩160发生弹性变形的外力没有起作用的状态(以下称为“自然状态”)下的钩160中,由于切口162的最小周向宽度W比铰链轴150的最小外径d(参照图6(b))更小,所以就成为钩160相对于铰链轴150在周向上的任意位置都难以脱落的结构。
铰链轴150具有:沿着周向包围转动轴线L的作为链节侧周面的外周面156。钩160沿着周向包围转动轴线L,并且具有:在相对于铰链轴150的转动范围R(参照图10(a))内,沿着径向与外周面156对置的作为臂侧周面的内周面166。
因此,在转动范围R内,钩160是在其内周面166占据与外周面156在周向上重合的位置(或者从径向观察时的重合的位置)的同时,相对于铰链轴150转动,在其滑动接触面166a上与外周面156的滑动接触面156a进行滑动接触。
铰链结构A1具有:防脱部A11,其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用于防止因来自线缆类C的作用于第一连接臂130的外力而使钩160从铰链轴150中脱落的现象(以下称为“臂脱落现象”);转动限制部A12,其限制钩160(即第一连接臂130)相对于铰链轴150(即相对于链板110)的转动;返回限制部A13,其限制钩160从转动限制状态向连接状态的转动,所述转动限制状态通过转动限制部A12来限制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
防脱部A11是由设置在铰链轴150的外周面156上的作为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51(在本实施例中是凹部或阶梯部)、以及设置在钩160的内周面166上的作为臂侧防脱用卡合部的臂侧卡合件161(在本实施例中是凸部)所构成的卡合结构。
而且,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钩160和铰链轴150沿着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卡合,由此可防止臂脱落现象。
此外,防脱部A11的链节侧卡合件151和臂侧卡合件161之间的卡合,能够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解除卡合。
在这里,连接解除转动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是,处于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转变成连接解除状态时的转动方向,连接转动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是,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转变成连接状态时的转动方向。
在铰链轴150及钩160中的一方即作为铰链部的整个铰链轴150中,在转动轴线方向上分成作为第一部分的两端部150e(还参照图1)和作为第二部分的中间部150m,即分成作为第一、第二部位的两端部150e、以及在转动轴线方向上的两端部150e之间的作为中间部位的中间部150m。
在铰链轴150和钩160中的作为另一方铰链部的钩160上,在沿着转动轴线方向的钩160的整个宽度范围内设置有臂侧卡合件161,所述臂侧卡合件161作为在铰链轴150和钩160中的另一方铰链部上所设置的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或者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即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在铰链轴150上,在一方的铰链部上所设置的链节侧防脱用卡合部或者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即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的链节侧卡合件151被设置在两端部150e和中间部150m上,并被设置在沿着转动轴线方向的铰链轴150的全长范围内。
在转动范围R(参照图10(a))内的预定转动范围Ra(参照图9)内,铰链轴150的各端部150e具有:与臂侧卡合件161相接触并沿着转动方向引导第一连接臂130的引导面157。
引导面157由圆柱面构成,并位于在周向(或转动方向)上的链节侧卡合件151及后述的链节侧卡合件152之间。
引导面157位于比滑动接触面156a更靠近径向内侧,如图7(a)、图8(a)所示,将其径向上的位置设定为:在钩160转动而使引导面157与臂侧卡合件161接触的状态下,不会使钩160扩大,并能维持在钩160处于自然状态时的切口162的最小周向宽度W的位置。
如图7(b)、图8(b)所示,在预定转动范围Ra的一部分中,中间部150m具有:不会与臂侧卡合件161相接触的非接触部158。
而且,第一连接臂130在预定转动范围Ra内的特定转动位置,即第一连接臂130从连接状态开始的转动角度θ处于特定转动角度θ2(参照图8(b))时,钩160在相对于转动轴线L的径向即拆装方向上,能够容易地相对于铰链轴150进行拆装。
由此,当第一连接臂130沿着拆装方向平行移动时,非接触部158具有:不会与臂侧卡合件161相接触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其具有与转动轴线L及拆装方向大致平行的平面156b。
该特定转动角度θ2为,例如90°或大致90°。
而且,当操作员使第一连接臂130沿着拆装方向移动时,能够以臂侧卡合件161不会与平面156b相接触的方式使其移动。
参照图6、图9(a),转动限制部A12是由设置在铰链轴150的外周面156上的作为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的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52(在本实施例中是凹部或阶梯部)(还参照图4)、以及设置在钩160的内周面166上的作为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的一个臂侧卡合件161所构成的卡合结构。
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52被分别设置在铰链轴150的两端部150e上。另外,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即臂侧卡合件161,兼用作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
而且,当第一连接臂130相对于铰链轴150向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转动时,各链节侧卡合件152和臂侧卡合件161进行卡合,由此,在转动限制状态下,钩160(即第一连接臂130)相对于铰链轴150(即链板110)的转动受到限制。
在链节侧卡合件152和臂侧卡合件161进行抵接的转动限制状态下,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角度θ即限制转动角度θ4为钝角,优选为125°~145°。
另外,由于一对引导面157被分开设置为,沿着转动轴线方向分离的一对部位即两端部150e,所以第一连接臂130从连接状态到所述转动限制状态为止,并在防止第一连接臂130的扭转的状态下,都能够顺畅地进行转动。
参照图6、图9(b),返回限制部A13是由设置在铰链轴150的外周面156上的作为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的链节侧卡合件153(在本实施例中是角部或凸部)、以及设置在钩160的内周面166上的作为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的臂侧卡合件161所构成的卡合结构。
在铰链轴150中,链节侧卡合件153是在中间部150m中,沿着周向被设置在链节侧卡合件151和链节侧卡合件152之间,且被设置在与链节侧卡合件151相比进一步向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了转动的位置。
而且,臂侧卡合件161与链节侧卡合件153在卡合转动方向上进行卡合,由此,如图9(b)的双点划线所示,就成为从转动限制状态到连接状态的钩160的转动(即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受到限制的返回限制状态。
在该返回限制状态下,转动角度θ即返回限制转动角度θ3是,比限制转动角度θ4更小的钝角。
将该返回限制转动角度θ3设定为,根据与非接触部158的形成面即平面156b进行协作而形成链节侧卡合件153的形成面即平面156c的形状,两转动角度θ3、θ4的角度差是大于0°且小于等于30°的角度。
此外,转动限制部A12的链节侧卡合件152与臂侧卡合件161的卡合、以及返回限制部A13的链节侧卡合件153与臂侧卡合件161的卡合,都能够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解除卡合。
参照图10,当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解除了转动限制部A12的链节侧卡合件152与臂侧卡合件161的卡合时,第一连接臂130会超过限制转动角度θ4(参照图9(a))并进行转动。
而且,在转动角度θ超过限制转动角度θ4,并达到限制转动角度θ4和后述的最大转动角度θ6之间的转动角度θ即大转动角度θ5为止时,在各端部150e,臂侧卡合件161与滑动接触面156a相接触,由此,钩160发生弹性变形而成为扩大的状态(即、切口162沿着周向进行了扩展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中间部150m,臂侧卡合件161成为与铰链轴150非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图10中,用实线表示大转动角度θ5为180°时的第一连接臂130。
而且,当由操作员使第一连接臂130进一步向连接解除转动方向进行了转动时,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钩160与挡块174在连接解除转动方向上进行抵接,所述挡块174由收纳部170的底壁173所构成,由此,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角度θ就成为最大转动角度θ6,第一连接臂130占据了最大转动位置。
该最大转动角度θ6虽然比180°大,例如是以195°为中心的190°~200°,但也可以是超过200°的值。
而且,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角度θ超过大转动角度θ5并达到最大转动角度θ6的过程中,臂侧卡合件161可以在两端部150e和中间部150m中与滑动接触面156a相接触,以使整个臂侧卡合件161与铰链轴150相接触。
参照图4~图6,设置在第一连接臂130及各链板110上的防脱安装结构A2,由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76(在本实施例中是凹部)和一对臂侧卡合件136(在本实施例中是凸部)所构成,所述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76被分别设置在链板110上的除了铰链轴150以外部分的收纳部170的一对侧壁171、172上并作为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所述一对臂侧卡合件136被设置在第一连接臂130上的除了钩160以外的部分即主体部131上并作为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
防脱部A11和防脱安装结构A2被配置为,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连接状态下,沿着横向来夹持转动轴线L(参照图6(b))。
各链节侧卡合件176被设置在各侧壁171、172上,并被配置为沿着转动轴线方向大于铰链轴150的一对链节侧卡合件152之间的间隔,并沿着横向及转动轴线方向敞开(参照图4)。
臂侧卡合件136是主体部131的两端部132的一部分,与钩160相比,沿着转动轴线方向延伸的一对肩部133进一步向横向突出。
而且,当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构成防脱部A11的链节侧卡合件151与臂侧卡合件161在连接转动方向上进行卡合,并且构成防脱安装结构A2的两链节侧卡合件176与两臂侧卡合件136在连接解除转动方向上进行卡合,由此可防止臂脱落现象。
并且,如图7所示,当转动角度θ为锐角时,臂侧卡合件136通过在比其与链节侧卡合件176的卡合位置更靠近连接解除方向的位置上,与由一对侧壁171、172所构成的链节侧第二返回限制卡合部177进行卡合(或抵接),来限制沿着连接转动方向的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此时的转动角度θ即预定转动角度θ1为20°~35°。
此外,该臂侧卡合件136和各侧壁171、172的卡合,能够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进行解除。
但是,当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防脱部A11及防脱安装结构A2处于卡合状态时,关于用于拆除第一连接臂130的防脱部A11和防脱安装结构A2的卡合解除,虽然能够通过工具进行卡合解除,但用手进行卡合解除是很困难的。
而且,由于通过将第一连接臂130保持在该预定转动角度θ1,第一连接臂130就成为沿着横向被配置在一对链板110、120之间的状态,所以能够沿着横向紧凑地保持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
而且,当线缆类C(参照图1)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开始时,由于与连接解除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位于另一方的铰链结构A1的铰链轴150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连接臂130转动到限制转动位置为止的转动量减少,所以第一连接臂130到限制转动角度θ4(参照图8(a))为止的转动变得迅速且容易,能够有助于提高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
另外,由于将防脱部A11和防脱安装结构A2配置为,沿着横向夹持转动轴线L,所以在各第二连接臂140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引导装置100被配置成以第一连接臂130作为底部的收纳空间向上方敞开的状态(在图1中,在所有的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且所有的第二臂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状态下,引导装置100是上下翻转的状态)时,相对于转动轴线L沿着横向配置在两侧的防脱部A11及防脱安装结构A2,可防止在线缆类C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时、因来自线缆类C的作用于各链板110、120的外力或者各链板110、120的自重而使各链板110、120围绕转动轴线L进行转动并倒下。
即、在图6中,链板110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的转动,因链节侧卡合件176和臂侧卡合件136的卡合而受到限制,链板110以转动轴线L为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的转动,因链节侧卡合件151和臂侧卡合件161的卡合而受到限制。
并且,因防脱安装结构A2的卡合件176、136彼此之间所产生的作为防脱力和转动阻止力的卡合力被设定为,小于因防脱部A11的两卡合件151、161彼此之间所产生的作为防脱力和转动阻止力的卡合力。由此,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且第二连接臂140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情况下,操作员在钩160没有从铰链轴150中脱落的状态下,可强制性地解除防脱安装结构A2中的卡合,并相对于收纳空间将一对链板110、120向外侧展开,能够使第一连接臂130及各链板110、120占据图8所示的相对的转动位置。
下面,对上述所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引导装置100中,用于将第一连接臂130相对于一对链板110、120能够拆装地进行安装的安装结构A具有:由铰链轴150和钩160所构成的铰链结构A1,钩160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连接状态下与铰链轴150卡合,并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连接解除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铰链轴150卡合,以使第一连接臂130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L为中心进行转动,在由链节列组101的各链节列102的一对链板110、120、对链节列102的一对链板110、120进行连接的各第一连接臂130、以及对链节列102的一对链板110、120进行连接的各第二连接臂140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线缆类C。
通过该结构,在由构成链节列组101的各链节列102的一对链板110、120和各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沿着长度方向被收纳的线缆类C,能够由各链板110、120以及第一、第二连接臂130、140进行保护的同时进行引导。
另外,由于第一连接臂130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L为中心进行转动,所以使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直接与铰链轴150卡合并转动,由此,线缆类C能够装入到收纳空间(或链节列组101)中,因而能够提高线缆类C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
铰链结构A1具有:对处于连接解除状态的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A12,转动限制部A12由设置在铰链轴150上的链节侧卡合件152、以及设置在钩160上的臂侧卡合件161所构成,在通过使链节侧卡合件152和臂侧卡合件161进行卡合来限制第一连接臂130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下,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角度θ即限制转动角度θ4为钝角。
通过该结构,由于通过链节侧卡合件152和臂侧卡合件161的卡合而被设定的限制转动角度θ4为钝角,所以与第一连接臂130转动到180°以上的转动角度θ的情况相比,在线缆类C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完成后,使第一连接臂130转动到连接状态为止的时间会减少,在通过铰链结构A1将第一连接臂130直接安装在第一链板110或第二链板120上,并在处于连接解除状态下能够使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提高。
另外,转动限制部A12的链节侧卡合件152被设置在外周面156上,臂侧卡合件161被设置在内周面166上,由此,能够实现铰链结构A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而且,在引导装置100中,铰链轴150具有:沿着周向包围转动轴线L的外周面156,钩160具有: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范围R内沿着径向与外周面156相对置的内周面166,铰链结构A1具有:用于防止因来自线缆类C的作用于第一连接臂130的外力而使钩160从铰链轴150中脱落的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A11,防脱部A11由设置在外周面156上的链节侧卡合件151、以及设置在内周面166上的臂侧卡合件161所构成,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通过使臂侧卡合件161和链节侧卡合件151进行卡合,来防止臂脱落现象。
通过该结构,防止因来自线缆类C的外力而使第一连接臂130脱落的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A11,由于被设置在铰链轴150和钩160中的为了能够使第一连接臂130转动所需要的内周面166和外周面156上,所以不需要将用于设置防脱部A11的专用部分设在铰链轴150和钩160上,由于能够实现设置有链节侧卡合件151及臂侧卡合件161的铰链轴150和钩160的小型化、即铰链结构A1的小型化,因而还能够将具有防脱部A11的铰链结构A1用于小型的引导装置100,并能够扩大可使用该铰链结构A1的引导装置100的种类。
防脱部A11的臂侧卡合件161兼用作转动限制部A12的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由此使设有防脱用卡合部及转动限制用卡合部的钩160的结构简化,能够使设置了具有防脱部A11及转动限制部A12的铰链结构A1的引导装置100的成本减少,并且能够使钩160及铰链轴150变成小型化,即、能够使铰链结构A1变成小型化。
在转动轴线方向上,铰链轴150被分成一对端部150e及中间部150m,各端部150e具有:在转动范围R内的预定转动范围Ra内,与设置在钩160上的臂侧卡合件161相接触并将第一连接臂130向转动方向引导的引导面157,中间部150m具有:在预定转动范围Ra内,不会与臂侧卡合件161相接触的非接触部158。
通过该结构,并通过利用铰链轴150所具有的非接触部158,能够使设置有臂侧卡合件161的钩160相对于铰链轴150的拆装变得容易。
而且,由于在臂侧卡合件161被引导面157引导的状态下,第一连接臂130进行转动,所以能够顺畅地使第一连接臂130转动,并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
而且,由于可防止因非接触部158所形成的间隙而引起的铰链轴150和钩160之间的抵接(或晃动),并可抑制因该抵接产生的铰链轴150及钩160的磨损,因而能够提高铰链结构A1的耐久性,进而能够提高引导装置100的耐久性。
当第一连接臂130处于预定转动范围R内的特定转动位置即特定转动角度θ2时,钩160在径向即拆装方向上,能够相对于铰链轴150进行拆装,当第一连接臂130沿着拆装方向平行移动时,非接触部158具有不会与臂侧卡合件161相接触的形状。
通过该结构,钩160相对于铰链轴150的拆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第一连接臂130相对于各链板110、120的组装性,所述第一连接臂130具有设置了臂侧卡合件161的钩160;所述各链板110、120具有设置了链节侧卡合件151的铰链轴150。
第一连接臂130具有:在连接状态下并在一对链板110、120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31;以及从主体部131的两端部132沿着横向伸出的一对钩160,安装结构A具有:用于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防脱安装结构A2,防脱安装结构A2由设置在各链板110、120上的链节侧卡合件176、以及设置在主体部131上的臂侧卡合件136所构成,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通过使链节侧卡合件176和臂侧卡合件136进行卡合来防止臂脱落现象。
通过该结构,由于在各链板110、120及第一连接臂130之间,除了铰链结构A1所具有的防脱部A11以外,还设置有防脱安装结构A2,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臂脱落现象的效果。
因此,由于臂侧卡合件161被设置在第一连接臂130的连接状态下在一对链板110、120之间所设的主体部131上,所以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解除状态时,在铰链轴150和钩160卡合的状态下,能够解除链节侧卡合件176和臂侧卡合件136的卡合,因而无论是否设置防脱安装结构A2,都能够通过铰链轴150和钩160的卡合来维持第一连接臂130的可转动状态,并能够有助于提高线缆类收纳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
并且,链节侧卡合件176是凹部,由此,与链节侧卡合件176是凸部的情况相比,在线缆类C装入到收纳空间时,由于链节侧卡合件176不会成为障碍,所以能够提高线缆类C的装入作业的效率。
第一连接臂130通过安装结构能够相对于一对链板110、120进行拆装,将第二连接臂14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上,防脱部A11和防脱安装结构A2被配置为,沿着横向夹持转动轴线L,在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时,通过使链节侧卡合件151和臂侧卡合件161进行卡合,并且使链节侧卡合件176和臂侧卡合件136进行卡合,来防止臂脱落现象。
通过该结构,当第一连接臂130处于连接状态、且各第二连接臂140处于没有连接一对链板110、120的状态时,相对于转动轴线L沿着横向配置在两侧的防脱部A11及防脱安装结构A2,由于可防止第一连接臂130沿着转动方向的两个方向进行转动,所以在将第一连接臂130作为底部的收纳空间向上方敞开的状态下并在收纳空间装入线缆类C时,由于在线缆类C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时,能够防止因来自线缆类C的作用于各链板110、120的外力或者各链板110、120的自重而使各链板110、120围绕转动轴线L进行转动并倒下,所以能够提高线缆类C的装入作业的效率。
铰链结构A1具有:对第一连接臂130从转动限制状态到连接状态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返回限制部A13,返回限制部A13由设置在铰链轴150上的链节侧卡合件153、以及设置在钩160上的臂侧卡合件161所构成,在通过臂侧卡合件161和链节侧卡合件153进行卡合,来限制第一连接臂130从转动限制状态到连接状态的转动的返回限制状态下,转动角度θ即返回限制转动角度θ3为,比限制转动角度θ4更小的钝角。
通过该结构,在被转动限制部A12设定的限制转动角度θ4和被返回限制部A13设定的返回限制转动角度θ3的范围内,由于第一连接臂130的转动角度θ被稳定地保持为钝角的状态,所以能够提高线缆类C装入到收纳空间的作业效率,进而能够提高线缆类收纳作业的效率。
各链板110、120和第一连接臂130分别是进行了一体化成型的部件,形成各链板110、120的材料的硬度,比形成第一连接臂130的材料的硬度更小,由此,在钩160相对于铰链轴150进行拆装的情况下,或者,在各链板110、120及第一连接臂130的卡合件部(例如卡合件151~153和卡合件161)彼此之间由操作员强制性地进行卡合和解除卡合的情况等下,当包括铰链轴150及钩160在内的各链板110、120以及第一连接臂130的部分彼此之间相互摩擦时,由于设置在硬度小的各链板110、120上的部分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在包括铰链结构A1的安装结构A、B中的磨损的进行受到抑制,并能够提高该安装结构A、B的耐久性,进而能够提高引导装置100的耐久性。
并且,由于第一连接臂130的钩160的形状为,设有切口162的圆弧状截面,与铰链轴150相比,容易因外力发生变形,所以在铰链结构A1中相互摩擦部分的磨损的进行受到抑制。
下面,关于对上述实施例的一部分结构进行变更后的实施例,来说明有关变更后的结构。
链节侧铰链部可以是钩形状,臂侧铰链部可以是轴形状。在该情况下,链节侧周面是链节侧铰链部的内周面,臂侧周面是臂侧铰链部的外周面。
转动限制部A12及返回限制部A13,可以是除了铰链轴150的外周面156及钩160的内周面166以外的部分,例如可以是面向转动轴线方向的面。
臂侧防脱用卡合部和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可以是各自的卡合部。
形成第一连接臂130的材料的硬度,可以比形成各链板110、120的材料的硬度更小,在该情况下,也能提高耐久性。
所述第一、第二部分可以在转动轴线方向上连续,也可以断开。所述第一部分也可以由一个部位或三个以上的多个部位所构成,所述第二部分也可以由多个部位所构成。
另外,所述第一部分可以是除了沿着转动轴线方向的端部以外的部位(例如中间部),所述第二部分可以是除了沿着转动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以外的部位(例如端部)。
并且,该第一、第二部分可以具有钩160来代替铰链轴150,或者也可以具有铰链轴150及钩160。而且,所述一方的铰链部可以是钩160,所述另一方的铰链部可以是铰链轴150。
除了第一连接臂130以外,第二连接臂140还可以通过安装结构A而被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上,第一连接臂130和第二连接臂140中的至少一方,只要通过安装结构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上即可。
另外,第一连接臂130和第二连接臂140中的至少一方连接臂的、沿着横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通过安装结构A而被安装在一对链板110、120中的一方,而另一个端部,可以通过能够拆装的公知的安装结构进行安装。
可以将第二连接臂140设置为,以相对于一对链板110、120不能拆装的方式而成为一体化(例如通过一体化成型而成为一体化)。

Claims (9)

1.一种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包括:由沿着长度方向连接的多个链节列所构成的链节列组、多个第一连接臂和多个第二连接臂,
所述各链节列由相互沿着横向分开配置的一对链板所构成,
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相邻的所述链板彼此之间连接成能够弯曲,
将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臂以相对于所述链板能够拆装的方式来安装的安装结构具有:由所述链板的链节侧铰链部和所述连接臂的臂侧铰链部所构成的铰链结构,
所述连接臂成为连接所述一对链板的连接状态、或者解除所述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
所述臂侧铰链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并在所述连接解除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进行卡合,以使所述连接臂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在由所述链节列组的所述各链节列的所述一对链板、对所述链节列的所述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所述各第一连接臂、以及对所述链节列的所述一对链板进行连接的所述各第二连接臂包围所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线缆类,
所述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结构具有:对处于所述连接解除状态的所述连接臂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
所述转动限制部由设置在所述链节侧铰链部上的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臂侧铰链部上的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所构成,
在通过所述链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和所述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臂转动的转动限制状态下,所述连接臂从所述连接状态开始的转动角度即限制转动角度为钝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节侧铰链部具有:沿着周向包围所述转动轴线的链节侧周面,
所述臂侧铰链部具有臂侧周面,所述臂侧周面是沿着周向包围所述转动轴线的周面,并且在所述连接臂的转动范围内沿着以所述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与所述链节侧周面相对置,
所述铰链结构具有:防止因来自所述线缆类的作用于所述连接臂的外力而使所述臂侧铰链部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中脱落的臂脱落现象的防脱部,
所述防脱部由设置在所述链节侧周面上的链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51)、以及设置在所述臂侧周面上的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61)所构成,
在所述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61)和所述链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51)进行卡合,来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61)兼用作所述臂侧转动限制用卡合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转动轴线方向,所述链节侧铰链部和所述臂侧铰链部中的一方的铰链部被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在所述转动范围内的预定转动范围内,与在所述链节侧铰链部和所述臂侧铰链部中的另一方的铰链部上所设置的所述链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51)或者所述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61)、即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并沿着转动方向引导所述连接臂,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非接触部,所述非接触部在所述预定转动范围内,不会与所述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臂处于所述预定转动范围内的特定转动位置时,所述臂侧铰链部在径向即拆装方向上,能够相对于所述链节侧铰链部进行拆装,
在所述连接臂沿着所述拆装方向平行移动时,所述非接触部具有不会与所述另一方的防脱用卡合部相接触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臂具有:在所述连接状态下在所述一对链板之间进行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分别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部沿着所述横向伸出的一对臂侧铰链部,
所述安装结构具有: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防脱安装结构,
所述防脱安装结构由设置在所述链板上的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76)、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36)所构成,
在所述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76)和所述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36)进行卡合,来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臂是,通过所述安装结构能够相对于所述一对链板进行拆装的所述第一连接臂,
将所述第二连接臂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一对链板上,
所述安装结构具有: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的防脱安装结构,
所述防脱安装结构由设置在所述链板上的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76)、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上的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36)所构成,
将所述防脱部和所述防脱安装结构配置为,沿着所述横向夹持所述转动轴线,
在所述第一连接臂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链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51)和所述臂侧第一防脱用卡合部(161)进行卡合,并且所述链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76)和所述臂侧第二防脱用卡合部(136)进行卡合,来防止所述臂脱落现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结构具有:对所述连接臂从所述转动限制状态到所述连接状态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返回限制部,
所述返回限制部由设置在所述链节侧铰链部上的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臂侧铰链部上的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所构成,
在通过所述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和所述链节侧返回限制用卡合部进行卡合,来限制所述连接臂转动的返回限制状态下,所述转动角度即返回限制转动角度是比所述限制转动角度更小的钝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链板和所述连接臂分别是一体化成型的部件,
形成所述链板和所述连接臂中的一方的部件的材料硬度,比形成所述链板和所述连接臂中的另一方的部件的材料硬度更小。
CN201210273596.3A 2011-08-03 2012-08-02 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Active CN102913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0393 2011-08-03
JP2011170393A JP5350445B2 (ja) 2011-08-03 2011-08-03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3590A CN102913590A (zh) 2013-02-06
CN102913590B true CN102913590B (zh) 2015-01-07

Family

ID=47554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3596.3A Active CN102913590B (zh) 2011-08-03 2012-08-02 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07490B2 (zh)
JP (1) JP5350445B2 (zh)
KR (1) KR101489557B1 (zh)
CN (1) CN102913590B (zh)
DE (1) DE102012106784B4 (zh)
TW (1) TWI495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0064B2 (ja) 2013-11-11 2017-01-1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EP3152460B1 (en) 2014-06-03 2019-09-18 Findalto S.r.l. Energy chain element with crosspiece
DE102015106307B4 (de) * 2015-04-24 2016-12-15 Kromberg & Schubert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Konfektionieren einer Energieführungskette
DE202016102154U1 (de) * 2016-04-22 2017-07-26 Igus Gmbh Kettenglied für Energieführungskette und Energieführungskette
US10103528B2 (en) 2016-06-30 2018-10-16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Cable duct
DE202019100434U1 (de) * 2019-01-25 2019-06-03 Igus Gmbh Quersteg und Kettenglied mit Quersteg
US11539194B2 (en) 2019-03-25 2022-12-27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Cable duct assembly
JP7338521B2 (ja) * 2020-03-13 2023-09-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ガイド装置
USD1001621S1 (en) * 2020-06-02 2023-10-17 Panduit Corp. Cable management fingers
DE102020212815A1 (de) 2020-10-09 2022-04-14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Kabelführungskette mit Verbindungsglied
KR102357607B1 (ko) * 2021-06-18 2022-02-08 김만중 절연 커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2545B1 (en) * 2002-11-05 2003-12-16 Masakazu Yamamoto Chain cover
JP3510976B2 (ja) * 1998-08-10 2004-03-29 株式会社ハーモ総研 ケーブルホースの保護案内チェーン
CN1499104A (zh) * 2002-11-05 2004-05-26 ��ʽ���紻������ 电缆支承和导引装置
CN1525615A (zh) * 2003-02-17 2004-09-01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线缆或类似物的保护和导向装置
CN101994872A (zh) * 2009-08-06 2011-03-30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电缆保护引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05653A1 (de) * 1991-02-22 1992-09-03 Kabelschlepp Gmbh Energiefuehrungskette
DE4105652A1 (de) * 1991-02-22 1992-09-03 Kabelschlepp Gmbh Energiefuehrungskette
JP2590484Y2 (ja) * 1993-01-29 1999-02-17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ドラグチェーンのリンクプレートと結合杆との係止構造
DE19645403A1 (de) * 1996-11-04 1998-05-07 Kabelschlepp Gmbh Kettenglied und Energieführungskette mit verrastbarer Traverse
DE19703410A1 (de) * 1997-01-30 1998-08-06 Kabelschlepp Gmbh Kettenglied mit einschiebbaren Trennstegen
DE10118328A1 (de) * 2001-04-12 2002-11-21 Kabelschlepp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ettengliedes sowie Kettenglied einer Energieführungskette
DE10162066A1 (de) * 2001-12-17 2003-07-03 Kabelschlepp Gmbh Kettenglied einer Energieführungskette zumindest teilweise aus nachwachsendem Rohstoff ausgebildet,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und Energieführungskette
JP4235134B2 (ja) * 2004-03-11 2009-03-1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低騒音型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JP4104607B2 (ja) * 2005-03-30 2008-06-18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のケーブル類クランプ部材
JP4104613B2 (ja) * 2005-04-22 2008-06-18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のケーブル類クランプ部材
JP4111967B2 (ja) 2005-09-29 2008-07-0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JP4476204B2 (ja) * 2005-09-29 2010-06-09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JP4137117B2 (ja) * 2005-12-27 2008-08-20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保護案内装置
JP4118304B2 (ja) 2006-03-14 2008-07-16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JP4118306B2 (ja) * 2006-03-28 2008-07-16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JP4118311B2 (ja) * 2006-11-28 2008-07-16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US20120126067A1 (en) * 2007-06-20 2012-05-24 Frank Chauzu Cable routing device
FR2917912B1 (fr) * 2007-06-20 2010-04-16 Cqfd Composites Dispositif de cheminement de cables destine plus particulieremenet au cheminement et a la distribution de cables electriques
DE102008049246B4 (de) * 2008-09-26 2014-12-31 Tsubaki Kabelschlepp GmbH Leitungsführungsein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mentes einer Leitungsführungseinrichtung
JP2011038546A (ja) 2009-08-06 2011-02-24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5541746B2 (ja) * 2012-02-21 2014-07-09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JP5414820B2 (ja) * 2012-02-27 2014-02-1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0976B2 (ja) * 1998-08-10 2004-03-29 株式会社ハーモ総研 ケーブルホースの保護案内チェーン
US6662545B1 (en) * 2002-11-05 2003-12-16 Masakazu Yamamoto Chain cover
CN1499104A (zh) * 2002-11-05 2004-05-26 ��ʽ���紻������ 电缆支承和导引装置
CN1525615A (zh) * 2003-02-17 2004-09-01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线缆或类似物的保护和导向装置
CN101994872A (zh) * 2009-08-06 2011-03-30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电缆保护引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50445B2 (ja) 2013-11-27
DE102012106784A1 (de) 2013-02-07
US8807490B2 (en) 2014-08-19
TWI495808B (zh) 2015-08-11
KR20130016078A (ko) 2013-02-14
TW201307704A (zh) 2013-02-16
US20130032677A1 (en) 2013-02-07
JP2013036477A (ja) 2013-02-21
CN102913590A (zh) 2013-02-06
DE102012106784B4 (de) 2022-06-23
KR101489557B1 (ko) 2015-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3590B (zh) 线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KR101515742B1 (ko) 에너지 유도 체인
JP5331937B2 (ja) ケーブルガイド
US7520122B2 (en) Cabl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US7428808B2 (en)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CN101630043B (zh) 光插塞连接机构的插塞件
CN101300155B (zh) 电缆支承装置
US7317160B2 (en)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KR20070119514A (ko) 윈드스크린 와이퍼 블레이드를 아암에 부착하기 위한 부착장치
US10823256B2 (en) Cable protection chain
CN104104033B (zh) 缆线类保护引导装置
US20130020290A1 (en) Supply Line Routing Device
ITGE20070127A1 (it)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e guida per cavo.
JP5709832B2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US20130212998A1 (en) Cabl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JP5709833B2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US7677024B2 (en) Cabl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US7013630B2 (en) Cable or the like protection and guide device
KR100811236B1 (ko) 산업용 로봇의 케이블 가이드장치
WO2021124954A1 (ja) 長尺物の案内装置
US8376772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KR200425782Y1 (ko) 산업용 로봇의 케이블 가이드장치
JP2013124725A (ja) ケーブルガイド用変形リンク部材および該ケーブルガイド用変形リンク部材を用いたケーブルガイド
JP6543254B2 (ja) 回転可能なロックラッチ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KR100654584B1 (ko) 접힘 가능한 전기 커넥터용 핸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