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2046A - Prepreg,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preg - Google Patents

Prepreg,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preg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2046A
TW201202046A TW100110950A TW100110950A TW201202046A TW 201202046 A TW201202046 A TW 201202046A TW 100110950 A TW100110950 A TW 100110950A TW 100110950 A TW100110950 A TW 100110950A TW 201202046 A TW201202046 A TW 2012020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fiber
prepreg
composite material
reinforced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0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47028B (zh
Inventor
Takayuki Fujiwara
Jun Misumi
Ayumi Matsuda
Kenichi Yoshiok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202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2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7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70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08G59/4007Curing ag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the groups C08G59/42 - C08G59/66
    • C08G59/4014Nitrogen 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G59/4021Ureas; Thioureas; Guanidines; Dicyandi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impregnated with or embedded in a plastic subs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08G59/42Polycarboxylic 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low molecular weight esters thereof
    • C08G59/4215Polycarboxylic acids; Anhydrides, halides or low molecular weight esters thereof cycloaliphat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08G59/50Amines
    • C08G59/5033Amines aromat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C08J5/241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using inorganic fibres
    • C08J5/243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using inorganic fibres using carbon fib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C08J5/249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used in the prepolymer mix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02Fibres or whiskers
    • C08K7/04Fibres or whiskers inorganic
    • C08K7/06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5/00Compositions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5/04Polyureth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0All layers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2Composition of the impregnated, bonded or embedded layer
    • B32B2260/021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2260/023Two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4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46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10Inorganic fibres
    • B32B2262/106Carbon fibres, e.g. graphite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14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4/0292Polyurethan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4Yield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6Damping, energy ab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8Weight, e.g. weight per square 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08J2363/02Polyglycidyl ethers of bis-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75/04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9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hardne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02Fibres or whis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20120204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於適合於運動用途及一般產業用途的剛性、強 度、減振性優異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適用於得到其之 預浸漬物,以及其製造方法。 更詳細地,例如關於可適用於航空機 '船舶、汽車、 自行車等及泵或割草機等的產業機械中之各種框、管、軸、 輪以及彼等的曲圓板或闻爾夫球桿用軸、釣竿、滑雪球、 羽毛球拍用軸、帳篷的支柱等之管狀體、或滑雪板、霉橋' 局爾夫球桿用頭、自行車用輪緣等的各種運動/休閒用品、 或土木建築用資材與其補修.補強等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及適用於得到其之預浸漬物,以及其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使用碳纖維或芳香族聚醯亞胺纖維等當作強化纖維的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係利用其高的比強度、比彈性模數, 而廣泛利用於航空機或汽車等的構造材料,或高爾夫球軸、 釣竿、自行車等的運動.一般產業用途等。 最近的高爾夫球桿係頭的大部分爲金屬製成,而且由 於頭係大型化’打球時傳到手的振動或硬質感係高,而強 烈要求對減振性或打球感的改良。 5利文獻1中揭示在由纖維強化樹脂所成的軸之長度 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由金屬纖維的編織所成的振動衰 減層之高爾夫球桿軸。然而,此時,雖然減振性提高,但 -4- 201202046 通常由於使用比重大於高爾夫球軸所用的碳纖維之金屬纖 維,故軸的質量變大。 又,專利文獻2中揭示在纖維強化樹脂層間或纖維強 化樹脂層的最內層之內面,具有1層以上的聚酯薄膜之高 爾夫球桿軸。此時’雖然減振性提高,但與通常作爲高爾 夫球軸用纖維強化樹脂的基質樹脂使用之環氧樹脂相比, 該聚酯係彈性模數低’軸的彎曲強度或扭曲強度變低。 對於網球拍’亦要求輕量化、重視反彈力及提高操作 性,積極地使用以環氧樹脂爲基質的碳纖維複合材料。使 用球拍打球時的衝撃,係作爲振動通過球拍而傳到身體。 已知若重複受到此振動,則在手肘累積疲勞,成爲在手肘 出疼痛的所謂的網球肘之原因,如此的振動較佳爲被減 低。 專利文獻3中揭示以含有特定的環氧樹脂、與環氧樹 脂不相溶的橡膠粒子及聚乙烯縮甲醛之環氧樹脂組成物作 爲基質樹脂使用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製網球拍。此時,與 環氧樹脂不相溶的橡膠粒子係進入到強化纖維束內部爲 止,同時藉由強化纖維來過濾某一程度的橡膠微粒子,預 浸漬物之表面所存在的橡膠成分係多於內部。因此,積層 後可使許多的橡膠成分存在於預浸漬物的層間,與使用可 溶於環氧樹脂中的橡膠微粒子而橡膠成分均勻存在的情況 相比,可提供減振性更高,同時打撃感優異之球拍。妖 ^ 小、 而,由於彈性模數比環氧樹脂低的橡膠粒子進入到強彳匕纖^ 201202046 維束內部爲止,強化纖維束中的基質樹脂彈性模數係降 ® ’球拍的剛性或強度降低。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4中例示一種預浸漬物,其特徵 爲抑制粒子進入到強化纖維束,而粒子多存在於預浸漬物 表面。此時,採用聚醯胺12的粒子,雖然纖維強化複合 材料的耐衝撃性或疲勞特性升高,但在室溫附近的減振性 不充分。 再者,爲了高感度地傳達小的魚訊,專利文獻5中例 示已提高減振性的釣竿。於此文獻中,在纖維強化樹脂層 間配置胺基甲酸酯彈性體片。此胺基甲酸酯彈性體片雖然 可大幅提高減振性,但大幅降低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剛性 與強度。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9-2614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8-237373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3-012889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平08-283435號公報 [專利文獻5]特開平〇4_2〇7139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爲提供剛性、強度及減振性優異之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及適用於得到其之預浸漬物,以及其製造 201202046 方法。 [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者們爲了解決前述問題而專心致力地檢 果發現藉由具有特定構成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用 其之預浸漬物,可解決前述問題,終於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係由以下的構成所組成。 (1) —種預浸漬物,其含有以下的構成要素(A)〃 構成要素(A)係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及(C)所成的 面或兩面,構成要素(A)的90面積%以上係存在於 (A)〜(C)的預浸漬物之表面到預浸漬物平均厚度的 止之部位: (A) 在1 〇°C的tan5爲0.15以上且具有3次元交聯 胺基甲酸酯粒子; (B) 第1環氧樹脂組成物; (C) 強化纖維。 (2) —種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其含有以下的構 (E)〜(G) ’當觀察截面時,構成要素(E)的90%以上 間區域中局部存在化; (E) 在l〇°c的tan5爲0.15以上且具有3次元交聯 胺基甲酸酯粒子; (F) 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 (G) 強化纖維。 (3) —種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其含有:使構 討,結 於得到 。即, 、(C), 層之單 從含有 2 0 %爲 構造之 成要素 係在層 構造之 成要素 201202046 (C)含浸構成要素(B)以得到預浸漬物前驅物之步驟’與於 預浸潰物前驅物上黏貼構成要素(A)之步驟° (4)—種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其含有下述(1)〜(111) 的步驟; ⑴使構成要素(A)分散於構成要素(D)中’將此形成薄膜之 步驟; (II) 使構成要素(C)含浸構成要素(B) ’以製作預浸漬物前 驅物之步驟; (III) 將(I)所得的薄膜黏貼於(II)所得的預浸漬物前驅物之 步驟。 [發明的效果] 若依照本發明,可提供剛性、強度及減振性優異之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適用於得到其之預浸漬物。即,若依 照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預浸漬物,藉由使振動衰 減性高而且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的胺基甲酸酯粒子在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的層間局部存在化,可不使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的剛性、強度降低,可使減振性提高。本發明係適用於 高爾夫球軸的打球感改善、網球拍的衝撃吸收性提高、釣 竿的魚訊感度改善等。 【實施方式】 [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的預浸潰物係含有以 下構成要素(A)〜(C)的預浸潰物。 201202046 (A) 在l〇°C的tan5爲〇_15以上且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之 胺基甲酸酯粒子 (B) 第1環氧樹脂組成物 (C) 強化纖維。 第1〜4圖中顯示本發明的預浸漬物之較佳態樣之例 的截面圖。如第1〜4圖中所示,使構成要素(C)含浸構成 要素(B)而形成層’構成要素(A)係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 及(C)所成的層之單面或兩面。 構成要素(A)必須爲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的胺基甲酸 酯粒子。由於胺基甲酸酯粒子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而可 給予具有優異的剛性、強度及減振性之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當不是3次元交聯構造時,胺基甲酸酯粒子變成容易 溶解於以下詳述的構成要素(B )之第一環氧樹脂組成物 中。於該情況下,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係剛性、強度 及玻璃轉移溫度低,而且亦不太可期待減振性的提高效 果。基於同樣的理由,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B)較佳爲 不相溶。 再者,作爲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的胺基甲酸酯粒子, 可舉出“Daimicbeaz(註冊商標)”UCN-5070、5150(以上爲 大曰精化工業(股)製),或“Artpearl(註冊商標)”C-400、P-400T ' JB-400T ' CE-400T(以上爲根上工業(股)製)等。 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B)不相溶者,係可藉由測定 由構成要素(A)及(B)所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的動態黏 201202046 彈性時之儲存彈性模數曲線所得的玻璃轉移溫度來確認。 即,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分別測定由構成要素(A)及(B) 所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僅由構成要素(A)所成的板 狀成形物、及僅將構成要素(B)硬化所得之樹脂硬化物的 玻璃轉移溫度。當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B )不相溶時, 在與僅由構成要素(A)所成的板狀成形物及僅將構成要素 (B )硬化所得之樹脂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相同的溫度, 看到由構成要素(A)及(B)所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的玻 璃轉移溫度。此處所謂相同的溫度,就是意味雖然玻璃轉 移溫度不同,但各自在-3〜3 °C的範圍內。 由構成要素(A)及(B)所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的製 作係如以下地進行。將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B)混煉 後,在真空中將所得之樹脂組成物脫泡。然後,於藉由 2mm厚的“Teflon(註冊商標)”製間隔物設定厚度成爲2mm 的模具中,注入樹脂組成物,在構成要素(B)完全硬化的 條件下硬化而得到無孔洞的板狀硬化物。此處所謂之構成 要素(B)完全硬化的條件,就是指將硬化所得之硬化物在 室溫〜3 5 0°C的範圍測定差示掃描熱量之際,沒有看到殘 存放熱。 又,僅由構成要素(A)所成的板狀成形物’係藉由將 構成要素(A)投入 2mm厚的不銹鋼製模具中’以壓力 5 0kg/cm2進行5分鐘的加壓成形而得。 僅由構成要素(B)所成的樹脂硬化物之製作係如以下 201202046 地進行。在真空中將構成要素(B)脫泡後,注入藉由 厚的“Teflon(註冊商標.)”製間隔物設定厚度成爲2mm 具中,在構成要素(B)完全硬化的條件下硬化而得到 洞的板狀硬化物。 又’構成要素(A)在l〇°C的tan5必須爲0.15以 較佳爲0.2以上。tan5若小於0.15,則減振性不充分 處,在1 〇°C的tanS係可藉由測定以前述方法所製作 由構成要素(A)所成的板狀硬化物之動態黏彈性來測定 構成要素(A)的90面積%以上必須存在於從預浸 的表面到預浸漬物平均厚度的20 %爲止之部位。即, 有構成要素(A)〜(C)的預浸漬物中所含有的構成要f 之全體爲1 〇〇面積%,其90面積%以上必須存在於預 物的表面附近,即從預浸漬物的表面到預浸漬物平均 的20%爲止之間的部位。如第1〜4圖的預浸漬物之 圖所示,藉由在預浸漬物的單面或兩面之表面,比預 物的內部還高濃度地分布構成要素(A),可得到剛性 度及減振性優異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當從預浸漬物 面到預浸漬物平均厚度的20%爲止之部位所存在的構 素(A)之比例低於90面積%時,由於彈性模數比環氧 組成物低的胺基甲酸酯粒子進入到強化纖維束內部爲 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剛性或強度降低,而且減 提高效果亦變小。 此處,預浸漬物中的粒子之局部存在化程度,係 2mm 的模 無孔 上, 。此 的僅 〇 漬物 以含 1(A) 浸漬 厚度 截面 浸漬 、強 的表 成要 樹脂 止, 振性 可藉 -11- 201202046 由特開平1-104624號公報中揭示的方法來評價。即,首 先將預浸漬物夾於2片的平滑支持板之間而使緊貼,長時 間徐徐提高溫度而使硬化。此時重要者爲儘可能以低溫使 膠化。於還沒有膠化時若提高溫度則預浸漬物中的樹脂流 動,粒子移動,而無法評價原本的預浸漬物中之正確的粒 子分布。於膠化後,再費時徐徐地加溫而使預浸漬物硬 化。將已硬化的預浸漬物之截面放大至2 00倍以上,拍攝 照片(參照第1〜4圖)。使用此截面照片,首先求得預浸 漬物的平均厚度。預浸漬物1層的平均厚度(1)係在照片 上任意選擇的至少5個地方測量預浸漬物之厚度,取其平 均。其次,自連接於兩方的支持板之預浸漬物的表面 (2),在預浸漬物的平均厚度之2 0%的位置,畫出與預浸 漬物的表面呈平行之線(3)。在預浸漬物的兩面定量出連 接於支持板的表面與2 0 %的平行線之間所存在的粒子之截 面積,定量出預浸漬物全寬所存在的粒子之截面積,取得 兩者的比,算出從預浸漬物表面到預浸漬物的厚度之20% 以內所存在的粒子之比率,即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粒子截 面積的定量亦可使用影像分析器來測定,可由截面照片中 完全切出指定區域所存在的粒子部分,計量其質量而算 出。爲了排除粒子的部分分布偏差之影響,此評價係在所 得之照片的寬度全域中進行,而且對經任意選擇的5個地 方以上之照片進行同樣的評價,取得其平均。若難以分辨 粒子與基質樹脂時,則可選擇一方,進行染色而觀察。顯 -12- 201202046 微鏡係可爲光學顯微鏡或掃描型電子顯微鏡,可按照粒子 的大小或染色方法來靈活運用。再者,於本發明中,雖然 按照面積比來測定在預浸漬物表面所局部存在化的粒子之 比率,但由於粒子的質量比係與此面積比相等,故實質上 相等於測定質量比者。 爲了使構成要素(A)的· 90面積%以上存在於從預浸漬 物的表面到預浸漬物平均厚度的20 %爲止之部位,構成要 素(A)的平均粒徑較佳爲5μιη以上。此處所言的平均粒 徑,就是體積平均粒子徑,可使用奈米軌跡粒度分布測定 裝置(日機裝(股)製)或依照 JISK5600-9-3(2006),使用 LMS-24(SEISHIN企業(股)製)來測定。藉由使平均粒徑成 爲5 μιη以上,經由構成要素(C )的強化纖維束來過濾構成 要素(Α)’變容易存在於表面。又,構成要素(Α)的平均粒 徑較佳爲20μιη以下。平均粒徑若超過20μιη,則在使本發 明的預浸漬物積層及硬化而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由 於強化纖維層間的厚度變大,在層間變容易發生孔洞。於 該情況下,爲了抑制孔洞發生,若增加環氧樹脂組成物, 則成爲強化纖維含有率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剛性及強 度有降低的傾向。 再者,此處所謂的強化纖維層間之厚度,就是在使預 浸漬物積層及硬化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強化纖維 層與鄰接的強化纖維層之間的不含強化纖維的區域之厚 度。 -13- 201202046 構成要素(A)較佳爲在預浸漬物中含有2〜20質量 % ’更佳爲2〜1 0質量%。含量低於2質量%時,所得之纖 維強化< 複合材料的剛性及強度雖然優異,但減振性有變低 的傾向。另一方面,含量超過2 〇質量%時,雖然所得之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減振性優異,但剛性及強度有變過低 的傾向。 又’構成要素(A)較佳爲胺基甲酸酯樹脂粒子的表面 經疏水性砂石所被覆的粒子。藉由以疏水性矽石被覆,可 防止環氧樹脂組成物中的構成要素(A)之粒子彼此凝聚, 或經由加熱而熔黏、粗大化。藉此,由於可藉由構成要素 (A)的平均粒徑與配合量來簡便地控制由本發明的預浸漬 物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強化纖維層間之厚度,故可 容易調整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剛性、強度及減振性。此處 所謂的疏水性矽石’就是指親水性矽石表面的〇H基經 -(CH2)n-CH3 或[Si(CH3)2〇]m-Si(〇CH3)3 或(CF2)P-CF3 的基 (n = 0〜7、m=l〜7 ' p = 3〜11)取代之矽石。作爲經疏水性 砂石被覆的具有3次兀交聯之胺基甲酸酯粒子,可舉出 “Daimicbeaz( 5主冊商標)UCN_5〇7〇D、UCN-5150D(以上爲 大曰精化工業(股)製)等。 再者’構成要素(A)較佳爲真球狀。藉由真球狀,可 由構成要素(A)的平均粒徑與配合率來簡便地控制由本發 明的預浸漬物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強化纖維層間之 厚度’容易調整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剛性、強度及減振 -14- 201202046 性。 本發明的構成要素(A)之坡璃轉移溫度較佳爲不存在 於比-1 〇 °C大且比1 0 0 °c小的範圍。若玻璃轉移溫度存在於 此溫度範圍’則當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使用於高爾夫 球軸或網球拍、釣竿、滑雪板等時,彼等的強度會隨著使 用環境變化而不佳。 構成要素(B)的第1環氧樹脂組成物,只要是環氧樹 脂組成物則沒有特別的限定,可由環氧樹脂及硬化劑所構 成,視需要亦可含有硬化觸媒等。 作爲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之例,可舉出雙酚型環 氧樹脂、胺型環氧樹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甲酚 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間苯二酚型環氧樹脂、苯酚芳烷基 型環氧樹脂、.二環戊二烯型環氧樹脂、具有聯苯骨架的環 氧樹脂、胺基甲酸酯改性環氧樹脂、異氰酸酯改性環氧樹 脂等。可由此等之中選擇1種以上來使用。 此處,所謂的雙酚型環氧樹脂,就是雙酚化合物的2 個酚性羥基經環氧丙基化者,可舉出雙酚A型環氧樹脂、 雙酚F型環氧樹脂、雙酚AD型環氧樹脂、雙酚S型環氧 樹脂、或此等的鹵素取代物、烷基取代物、氫化品等。
I 又’不限於單體’亦可採用具有複數的重複單位之高分子 量體。 作爲雙酚A型環氧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jER(註冊 商標)” 8 2 5、“jER(註冊商標),,8 2 8、“jER(註冊商標)”8 3 4、 -15- 201202046 “jER(註冊商標)”1001、“jER(註冊商標)” 1 002、“jER(註冊 商標)” 1 00 3、“jER(註冊商標)”l〇〇3F ' “jER(註冊商 標)”1 004、“jER(註冊商標)”l〇〇4AF、“jER(註冊商 標)” 1 00 5 F、“jER(註冊商標)” 1 00 6 FS ' “jER(註冊商 標)”1 007 、 “jER(註冊商標)”1〇〇9、 “jER(註冊商 標)”10 1 〇(以上爲三菱化學(股)製)等。作爲溴化雙酚A型 環氧樹脂,可舉出“jER(註冊商標)” 5 0 5、“jER(註冊商 標)”5 05 0 、 “jER(註冊商標)”5 05 1 、 “jER(註冊商 標)”5054、“jER(註冊商標)”5 05 7(以上爲三菱化學(股)製) 等。作爲氫化雙酚 A型環氧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 ST5080、ST4000D、ST4100D、ST5100(以上爲新日鐵化學 (股)製)等。 作爲前述雙酚 F型環氧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 “jER(註冊商標)”806、“jER(註冊商標)”8 07、“jER(註冊商 標)”4002P、“jER(註冊商標)”4004P、“jER(註冊商 標)”4007P、“jER(註冊商標)”4009P、“jER(註冊商 標)”4010P(以上爲三菱化學(股)製)、“Epotote(註冊商 標)”YDF200 1、“Epotote(註冊商標)”YDF2004(以上爲新曰 鐵化學(股)製)等。作爲四甲基雙酚F型環氧樹脂,可舉 出YSLV-80XY(新日鐵化學(股)製)等。 作爲前述雙酚S型環氧樹脂,可舉出“Epiclon(註冊 商標)”EXA-154(DIC(股)製)等。 其中,從彈性模數、韌性及耐熱性的平衡良好來看, -16 - 201202046 較佳爲雙酚A型環氧樹脂或雙酚F型環氧樹脂。 作爲胺型環氧樹脂’例如可舉出四環氧丙基二胺基二 苯基甲烷、三環氧丙基胺基苯酚、三環氧丙基胺基甲酸、 四環氧丙基苯二甲基二胺’或此等的鹵素、垸醇取代物、 氨化品等。 作爲前述四環氧丙基二胺基二苯基甲院,可舉出 “Sumiepoxy(註冊商標)”ELM434(住友化學(股)製)、 YH43 4L(新日鐵化學(股)製)、“jER(註冊商標),,6〇4(三菱化 學(股)製)' “Araldite(註冊商標)”MY720、MY721(以上爲 Huntsman Advanced Materials(股)製)等。作爲三環氧丙基 胺基苯酚或三環氧丙基胺基甲酚,可舉出“Sumiepoxy(註 冊商標)”ELM100(住友化學(股)製)、“Araldite(註冊商 標)”MY0 5 00 、MY0510、MY0600(以上爲 Huntsman
Advanced Materials(股)製)、“jER(註冊商標)”630(三菱化 學(股)製)等。作爲四環氧丙基苯二甲基二胺及其氫化品, 可舉出TETRAD-X、TETRAD-C(以上爲三菱瓦斯化學(股) 製)等。 作爲苯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 “jER(註冊商標)”152、“jER(註冊商標)”154(以上爲三菱化 學(股)製)、“Epiclon(註冊商標)”N-740、N-7 70、N- 77 5 (以 上爲DIC(股)製)等。 作爲甲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 “Epiclon(註冊商標),’N_660、N-665、N-670、N-673、N- -17- 201202046 695(以上爲 DIC(股)製)、EOCN-1020、EOCN-102S、 EOCN-104S(以上爲日本化藥(股)製)等。 作爲間苯二酚型環氧樹脂的具體例,可舉出 “Denacol(註冊商標)”EX-201(NAGASECHEMTEX(股)製) 等。 作爲二環戊二烯型環氧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 “Epiclon(註冊商標)”HP72 00、HP7200L、HP7200H、 HP72 00HH(以上爲 DIC(股)製)、“Tactix(註冊商 標)”558(Huntsman Advanced Materials(股)製)、XD-1000-1L、XD-1000-2L(以上爲日本化藥(股)製)等。 作爲具有聯苯骨架的環氧樹脂之市售品,可舉出 “jER(註冊商標)’’YX4000H、YX4000、YL6616(以上爲三菱 化學(股)製)、NC-3 000(日本化藥(股)製)等。 作爲胺基甲酸酯及異氰酸酯改性環氧樹脂的市售品, 可舉出具有噚唑啉酮環的AER4152(旭化成環氧樹脂(股) 製)或 ACR 1 3 4 8 (ADEKA(股)製)等。 又,較宜使用環氧當量爲800〜5500的環氧樹脂,因 爲提高與胺基甲酸酯粒子的黏著性,可給予優異的減振 性,更佳爲環氧當量800〜2500的環氧樹脂。環氧當量若 比8 00還小,則黏著性提高效果會不充分。環氧當量若比 5 5 00還大,則所得之環氧樹脂組成物的黏度變高,預浸 漬物的製作會變困難。再者,從減振性與韌性的平衡來 看,較佳爲環氧當量800〜5500的雙酚型環氧樹脂,更佳 -18- 201202046 爲環氧當量800〜5500的雙酹A型環氧樹脂及雙酚F型環 氧樹脂。 作爲構成要素(B)的硬化劑,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從 保存安定性良好來看,較宜使用氰胍或其衍生物、二胺基 二苯基楓。其它亦可使用芳香族胺、脂環式胺等的胺類、 酸酐類、聚胺基醯胺類、有機酸醯肼類、異氰酸酯類 作爲氰胍的市售品,可舉出DICY-7、DICY-15(以上 爲三菱化學(股)製)等。 又,相對於全部環氧樹脂成分的環氧基1當量而言, 硬化劑的總量較佳爲以活性氫基成爲〇 · 6〜1 . 0當量之範圍 的量含有,更佳爲以成爲0.7〜0.9當量的範圍之量含有。 此處,所謂的活性氫基,就是意味硬化劑成分能與環氧基 反應的官能基。當活性氫基不滿0.6當量時,硬化物的反 應率、耐熱性及彈性模數降低,而且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 玻璃轉移溫度或強度會降低。又,當活性氫基超過1 . 〇當 量時,硬化物的反應率、玻璃轉移溫度及彈性模數係充 分,但由於塑性變形能力降低,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耐衝 撃性會降低。 亦可使用構成要素(B)的硬化觸媒。作爲硬化觸媒, 可舉出脲化合物、三級胺類與其鹽類、咪唑與其鹽類、路 易士酸類或布忍斯特酸類與其鹽類等。其中’從保存安定 性與催化能力的平衡來看’較宜使用脲化合物。 作爲脲化合物’例如可使用N,N-二甲基-N’-(3,4-二 •19- 201202046 氯苯基)脲、甲苯雙(二甲基脲)、4,4’·亞甲基雙(苯基二甲 基脲)、3 -苯基-1,1-二甲基脲等。作爲脲化合物的市售 品,可舉出 DCMU99(保土谷化學(股)製)_、Omicure24、 Omi cure5 2 、 O m i c u r e 9 4 (以上爲 Emerald Performance
Materials,LLC 製)等。 相對於全部環氧樹脂成分100質量份而言,脲化合物 的配合量較佳爲1〜3質量份,更佳爲1.5〜3質量份。當 脲化合物的配合量不滿1質量份時,反應係不充分進行, 硬化物的彈性模數與耐熱性會降低。又,當脲化合物的配 合量超過3質量份時,由於環氧樹脂的自聚合反應阻礙環 氧樹脂與硬化劑的反應,硬化物的韌性降低,或彈性模數 會降低。 使構成要素(B)硬化時的硬化物之玻璃轉移溫度較佳 爲l〇〇°C以上。當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不滿l〇〇°C時, 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成形時會發生翹曲或畸變,而且在 高溫環境下使用之際會發生變形。構成要素(B)的硬化, 例如可藉由在1 3 0°C加熱90分鐘而進行。 再者,於構成要素(B)中,在不喪失本發明的效果之 範圍內,可添加構成要素(A)以外的熱塑性樹脂。作爲該 熱塑性樹脂,可配合在環氧樹脂中有可溶性的熱塑性樹 脂、或橡膠粒子及熱塑性樹脂粒子等的有機粒子等。作爲 在環氧樹脂中有可溶性的熱塑性樹脂,較宜使用能期待樹 脂與強化纖維的黏著性改善效果之具有氫鍵結性官能基的 -20- 201202046 熱塑性樹脂。作爲環氧樹脂可溶且具有氫鍵結性官能基之 熱塑性樹脂,可舉出具有醇性羥基的熱塑性樹脂、具有醯 胺鍵的熱塑性樹脂及具有磺醯基的熱塑性樹脂等。 作爲具有醇性羥基的熱塑性樹脂,可舉出聚乙烯縮甲 醛或聚乙烯縮丁醛等的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醇、苯氧 樹脂。作爲具有醯胺鍵的熱塑性樹脂,可舉出聚醯胺、聚 醯亞胺、聚乙烯吡咯啶酮。作爲具有磺醯基的熱塑性樹 脂,可舉出聚颯。聚醯胺、聚醯亞胺及聚颯亦可在主鏈具 有醚鍵、羰基等的官能基。聚醯胺亦可在醯胺基的氮原子 具有取代基。 若例示環氧樹脂可溶且具有氫鍵結性官能基的熱塑性 樹脂之市售品,於聚乙烯縮醛樹脂中,可舉出 Denkabutyral及“Denkaformal(註冊商標)”(電氣化學工業 (股)製)、“Vinylenk(註冊商標)”(CHISSO(股)製),於苯氧 樹脂中,可舉出“UCAR(註冊商標)”PKHP(Uni〇n Carbide(股)製),於聚醯胺樹脂中,可舉出“Macromelt(註 冊商標)”(HENKEL白水(股)製)、“Amilan(註冊商標)”CM 4000(東麗(股)製),於聚醯亞胺中,可舉出“ Ultem(註冊商 標)”(General E1 ectr ic(股)製)、“Matrim id(註冊商 標)”5218(CIBA(股)製)’於聚楓中,可舉出 “Sumikaexcel(註冊商標)”(住友化學(股)製)、“UDEL(註冊 商標)”(Solvay Advanced Polymers(股)製),於聚乙烯吡咯 啶酮中,可舉出“Luviskol(註冊商標)”(BASF日本(股) -21 - 201202046 製)。 又,丙烯酸系樹脂係與環氧樹脂的相溶性高,適用於 黏彈性控制。若例示丙烯酸樹脂的市售品,可舉出 “Dianal(註冊商標)”BR系列(三菱縲縈(股)製)、 “Matsumoto Microsphere(註冊商標)”M、M100、M500(松 本油脂製藥(股)製)、“Nanostrength(註冊商標)”E40F、 M22N、M52N(ARKEMA(股)製)等。 亦可配合橡膠粒子。作爲橡膠粒子,從操作性等的觀 點來看,較宜使用交聯橡膠粒子,及在交聯橡膠粒子的表 面接枝聚合有異種聚合物的芯殼橡膠粒子。 作爲交聯橡膠粒子的市售品,可使用由羧基改性的丁 二烯-丙烯腈共聚物的交聯物所成的FX501P (日本合成橡 膠工業(股)製)、由丙烯酸橡膠微粒子所成的CX-MN系列 (曰本觸媒(股)製)、YR-500系列(新日鐵化學(股)製)等。 作爲芯殼橡膠粒子的市售品,例如由丁二烯.甲基丙 烯酸烷基•苯乙烯共聚合物所成之“Paraloid(註冊商 標)”EXL-2655(吳羽化學工業(股)製)、由丙烯酸酯•甲基 丙烯酸酯共聚物所成之“Stafyloid(註冊商標)”AC-3 3 5 5、 TR-2 122(以上爲武田藥品工業(股)製)、由丙烯酸丁酯.甲 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物所成的“PARALOID(註冊商 標),,EXL-2611 、 EXL- 3 3 8 7(Rohm&Haas 公司製)、 “Kaneace(註冊商標)”MX系列(KANEKA(股)製)等。 作爲熱塑性樹脂粒子,較宜使用聚醯胺粒子或聚醯亞 -22- 201202046 胺粒子,作爲聚醯胺粒子的市售品,可使用SP-500(東麗 (股)製)、“Orgasol(註冊商標)”(ARKEMA(股)製)等。 作爲構成要素(C ),使用強化纖維。強化纖維係沒有 特別的限定,可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芳香族聚醯亞胺 纖維、硼纖維、氧化鋁纖維、碳化矽纖維等。亦可混合2 種以上的此等纖維而使用。其中,較佳爲使用可得到輕量 且高剛性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碳纖維。 於碳纖維之中,若爲拉伸彈性模數23 0〜450GPa的 碳纖維,則不僅可得到更輕量且高剛性的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而且減振性優異而較佳。當拉伸彈性模數低於2 3 0 時’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剛性或減振性容易變低。 又,拉伸彈性模數若超過450GPa,則碳纖維與環氧樹脂 的黏著特性容易降低,藉由碳纖維與環氧樹脂的摩擦熱之 能量轉換,雖然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減振性會升 高’但另一方面,由於強度會降低而不宜。從所得之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的力學特性與減振性之平衡來看,更宜使用 拉伸彈性模數230〜300GPa的碳纖維。 強化纖維的形態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使用單 向並絲.的長纖維、絲束、織物、蓆、針織物、編帶、經切 斷成長度低於1 0mm的短纖維等。此處所言的長纖維,就 是指實質上1 〇mm以上連續的單纖維或纖維束。又,所謂 的短纖維’就是經切斷成長度低於l〇mm的纖維束。又, 尤其在要求比強度及比彈性模數高的用途中,強化纖維束 -23- 201202046 在單向經並絲的排列係最合適。從操作的容易點來看,布 (織物)狀的排列亦適合於本發明。 本發明的預浸漬物係如第3圖或第4圖所示,更含有 構成要素(D),該構成要素(D)較佳爲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 及(C)所成的層之單面或兩面,而且構成要素(A)係以含於. 構成要素(D)中的狀態存在。構成要素(D)係與構成要素(A) 〒相溶的第2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預先使構成要素(A) 成爲含於構成要素(D)中的狀態,可抑制在將預浸漬物積 層及硬化而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時所發生的孔洞。構成 要素(D)只要是環氧樹脂組成物,則沒有特別.的限定,可 由環氧樹脂及硬化劑所構成,視需要亦可含有硬化觸媒 等。構成要素(D)的環氧樹脂、硬化劑、硬化觸媒等係可 使用構成要素(B)所例示者。又,構成要素(D)(第 2環氧 樹脂組成物)亦可與構成要素(B)(第1環氧樹脂組成物)不 同,但更佳爲相同。此處所謂的相同,就是意味構成構成 要素(B)的環氧樹脂、硬化劑及硬化觸媒之種類係相同, 各自的成分含量之差係在5質量%以內。 使構成要素(D)硬化時的硬化物之玻璃轉移溫度亦較 佳爲100 °C以上。當不滿1〇〇 °C時’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的成形時會發生翹曲或畸變,而且在高溫環境下使用之際 會發生變形。構成要素(D)的硬化’例如可藉由在130°C加 熱90分鐘而進行。 本發明的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定’可 -24- 201202046 藉由下述(1)或(2)中的任一方法來適宜地製造。 (1) 一種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其含有:使構成要素 (C)含浸構成要素(B)’以製作預浸漬物前驅物之步驟,與 於預浸漬物前驅物上黏貼構成要素(A)之步驟。 (2) —種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其含下述〜(111)的 步驟; ⑴使構成要素(A)分散於構成要素(D)中,將此形成薄膜之 步驟; (Π)使構成要素(C)含浸構成要素(B),以製作預浸漬物前 驅物之步驟; (III)將(I)所得的薄膜黏貼於(II)所得的預浸漬物前驅物之 步驟。 作爲使構成要素(C)含浸構成要素(B)的方法,可舉出 將環氧樹脂組成物溶解於甲基乙基嗣、甲醇等的溶劑中而 低黏度化’使含浸的濕法’與經由加熱而低黏度化,使含 浸的熱熔法(乾法)等。 濕法係在將強化纖維浸漬於環氧樹脂組成物的溶液 後,提起,使用烘箱等來蒸發溶劑之方法。熱熔法係直接 使由強化纖維所成的纖維基材含浸經由加熱而低黏度化的 環氧樹脂組成物之方法,或暫時將環氧樹脂組成物塗覆於 脫模紙等上以製作薄膜,接著在由前述強化纖維所成的纖 維基材之兩側或單側重疊前述薄膜,藉由加熱加壓而使由 前述強化纖維所成的纖維基材含浸樹脂之方法。若藉由熱 -25- 201202046 熔法,.由於預浸漬物中所殘留的溶劑係實質上皆變沒有而 較佳。 使構成要素(C)含浸構成要素(B)而得之預浸漬物前驅 物,較佳爲每單位面積的強化纖維量爲50〜2 00g/m2。強 化纖維量若低於5 0 g / m2,則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成形之 際,爲了得到指定的厚度,必須增多積層片數,作業會胃 繁雜。另一方面,強化纖維量若超過200g/m2,則預浸漬 物的懸垂性有變差的傾向。又,纖維質量含有率較佳M 60〜90質量%,更佳爲65〜85質量%,尤佳爲70〜80質 量%。纖維質量含有率若低於60質量%,則樹脂的量過 多’會得不到比強度與比彈性模數優異的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之優點,或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製作之際,硬化時的 發熱量變過高。又,纖維質量含有率若超過90質量%, 則發生樹脂的含浸不良,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係有變 孔洞多者之虞。 作爲在預浸漬物前驅物上黏貼構成要素(A)之方法, 可舉出藉由散布裝置將構成要素(A)散布於預浸漬物前驅 物上之方法’在預浸漬物前驅物上散布構成要素(A)後, 使該預浸漬物前驅物通過具有指定間隔的間隙之方法,藉 由散布裝置在脫模紙或脫模薄膜上散布構成要素(A)後, 使該脫模紙或該脫模薄膜與預浸漬物前驅物壓黏而一體化 之方法’將構成要素(A)預先分散於構成要素不溶解的 液體中’使其分散液附著於預浸漬物前驅物後,乾燥去除 -26- 201202046 液體之方法’及利用靜電使構成要素(A)附著於預浸漬物 前驅物之方法等。 作爲使構成要素(A)分散於構成要素(D)中之方法,較 佳爲使用採用捏合機、三輕、珠磨機 '行星式混合機及二 軸濟壓機等’將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D)混煉之方法 等。 作爲使構成要素(A)分散於構成要素(D)中而將樹脂組 成物加工成薄膜之方法’可舉出將該樹脂組成物塗覆於脫 模紙等上而成爲薄膜狀之方法。 其次’說明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本發明的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係含有下述構成要素(E)〜(G)的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於觀察截面之際’構成要素(E)的90面積%以 上係在層間區域局部存在化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第5及 6圖中顯示該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較佳態樣之例的截面 圖。 (E) 在1〇 °c的tan5爲0.15以上且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之 胺基甲酸酯粒子 (F) 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 (G) 強化纖維。 本發明所用的構成要素(E)必須爲具有3次元交聯構 造的胺基甲酸酯粒子。由於胺基甲酸酯粒子具有3次元交 聯構造,而與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不相溶,可給予具有優 異的剛性、強度及減振性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當胺基甲 -27- 201202046 酸酯粒子不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時,變成容易溶解於硬化 前的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中。若胺基甲酸酯粒子溶解於第 3環氧樹脂組成物中,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係剛性、強度 及玻璃轉移溫度變低,而且減振性的效果係不充分。 構成要素(E)與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不相溶者,係可 藉由測定由構成要素(E)及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樹 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的動態黏彈性時之儲存彈性模數曲線所 得的玻璃轉移溫度來確認。即,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分 別測定由構成要素(E)及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樹脂 組成物之硬化物、僅由構成要素(E)所成的板狀成形物、 及僅將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硬化所得之樹脂硬化物的玻璃 轉移溫度。當構成要素(E)與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不相溶 時,在與僅由構成要素(E)所成的板狀成形物及僅將第3 環氧樹脂組成物硬化所得之樹脂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相 同的溫度,看到由構成要素(E)及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所 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此處所謂相同 的溫度,就是意味雖然玻璃轉移溫度不同,但各自在_3〜 3 °C的範圍內。 由構成要素(E)及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所成的樹脂組 成物之硬化物、由構成要素(E)所成的板狀成型物 '及僅 將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硬化所得之樹脂硬化物的製作’係 各自可藉由與得到由前述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B)所成 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僅由前述構成要素(A)所成的板 -28- 201202046 狀成型物、及僅將構成要素(B)硬化所得之硬化物的方法 同樣的方法來獲得。又’玻璃轉移溫度係可藉由前述方法 測定以前述方法所製作的板狀硬化物及板狀成型物之動態 黏彈性而求得。 又’構成要素(E)在l〇r的tans必須爲0.15以上, 較佳爲0 · 2以上。t a η δ若小於〇 . 1 5 ’則減振性不充分。此 處’在1 〇 °C的t a η δ係可藉由前述方法測定以前述方法所 製作的板狀硬化物之動態黏彈性而求得。 構成要素(Ε)較佳爲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含有2〜 2 0質量% ’更佳爲2〜1 〇質量%。含量低於2質量%時’ 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剛性及強度係優異,但減振性 有變低的傾向。另一方面,含量超過2 0質量%時,所得 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減振性係優異,但剛性及強度有變 過低的傾向。 作爲構成要素(Ε),可使用前述構成要素(Α)所例示 者。 於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當觀察截面時,構 成要素(Ε)的90面積%以上必須在層間區域中局部存在 化。即,以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所含有的構成要素(£)之 全體爲1 〇〇面積% ’其90面積%以上必須存在於層間區 域。此處所謂的層間區域,就是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 強化纖維層與隣接的強化纖維層之間的不含強化纖維的區 域。當存在於層間區域中的構成要素(Ε)之比率不滿9〇面 -29- 201202046 積%時,由於彈性模數比構成要素(F)低的胺基甲酸酯粒子 係進入到強化纖維束內部爲止,強化纖維束中的基質樹脂 彈性模數降低,剛性或強度降低,而且減振性提高效果亦 變小。 此處,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的粒子之局部存在化程 度,係可藉由以下的方法來評價。即,將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的截面放大至200倍以上,拍攝照片(參照第5或6 圖)。使用此截面照片,首先畫出由構成要素(F)及(G)所成 的層與構成要素(G)不存在的層之平均邊界線(4)。此處, 平均邊界線的畫出方式係如以下。首先,在照片上之由構 成要素(F)及(G)所成的層與構成要素(G)不存在的層之邊界 線的一個上,選擇5個地方以上的點。該點的選擇方法, 當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爲積層板時,可選擇任意的5個地方 以上,但當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爲圓筒形或複雜的形狀時, 較佳爲以可反映其形狀的程度,以點的間隔變細的方式來 選擇。例如,圓筒形時,較佳爲由任意的點以6 0 °間隔來 選擇合計6點或以比其還窄的間隔來選擇。其次,以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的任——方之表面爲基準線,測定由該處起 到前述選擇的5個地方以上之點爲止距離,取得平均。自 前述基準線起,在計算所得之平均距離的位置’畫出與前 述基準線平行的線。將該線稱爲平均邊界線。 其次,畫出由構成要素(F)及(G)所成的層之平均中心 厚度線(5)。此處所謂的平均中心厚度線’就是對於由一 -30- 201202046 個構成要素(F)及(G)所成的層,如前述地畫出其兩面的平 均邊界線(4) ’以2條平均邊界線成爲正中心的線。自2 條平均邊界線起’以恰好成爲等距離的方式,畫出與平均 邊界線呈平行的線,當作平均中心厚度線。 對於某一構成要素(G)不存在的層,將其兩側的平均 邊界線所夾持的區域定義爲層間區域。求得存在於層間區 域的粒子之截面積的合計。其次,對於如此所測定的構成 要素(G)不存在的層,將自鄰接的構成要素(F)及(G)所成的 層之平均中心厚度線(5)起,到夾持前述構成要素(G)不存 在的層而在相反側鄰接的構成要素(F)及.(G)所成的層之平 均中心厚度線(5)爲止的區域,定義爲粒子的截面積之測 定的全區域。求得存在於此全區域的所有粒子之截面積的 合計。 藉由取得如此所求得的存在於層間區域的粒子之截面 積合計對存在於全區域中的粒子之截面積合計的比,而算 出存有於層間區域的粒子之比率,即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粒子截面積的定量亦可藉由影像分析器來進行,也可自截 面照片切取所有存在於指定區域的粒子部分,計量其質 在個分。粒 係 5 以察照 價的難觀按 評擇若而可 此選 。色’ , 意均染鏡 響任平行微 影經其進顯 之對得-子 差且取方電 偏而,一型 之,價擇描 布行評選掃 分進的可或 分中樣則鏡 部域同,微 的全行時顯 子度進脂學 粒寬片樹光 除的照質爲 排片之基可 了照上與係 爲之以子鏡 。 得方粒微 量所地辨顯 -31 - 201202046 子的大小或染色方法來靈活運用。再者,於本發明中,雖 然按照面積比來測定存在於層間區域的粒子之比率,但由 於粒子的質量比係與此面稂比相等,故實質上相等於測定 質量比者。 構成要素(F)係將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硬化者。第3 環氧樹脂組成物係由環氧樹脂及硬化劑所構成,視需亦可 含有硬化觸媒等。環氧樹脂、硬化劑、硬化觸媒等係可使 用前述構成要素(B)所例示者。 於構成要素(G)中,使用強化纖維。作爲該強化纖 維,可使用前述構成要素(C)所例示者。 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係如第6圖所示,更含有 構成要素(H),構成要素(E)較佳爲以含於構成要素(H)中 的狀態存在。構成要素(H)係與構成要素(E)不相溶的第4 環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藉由預先使構成要素(E)成爲 含於構成要素(H)中的狀態,可抑制在積層及硬化而得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時所發生的孔洞。 第4環氧樹脂組成物係由環氧樹脂及硬化劑所構成, 視需要亦可含有硬化觸媒等。構成要素(H)的環氧樹脂、 硬化劑、硬化觸媒等係可使用構成要素(B )所例示者。 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係沒有特別的 限定,可藉由預浸漬物積層成形法、樹脂轉移成型法、樹 脂薄膜浸漬法、手工舖#法、片成型複合法、長絲捲繞 法、拉擠成型法等來製造,其中較佳爲使用上述本發明的 -32- 201202046 預浸漬物之預浸漬物積層成形法,因爲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的剛性、強度優異。 所謂的預浸漬物積層成形法,就是在將預浸漬物賦形 及/或積層後,一邊對賦形物及/或積層物給予壓力,一邊 將樹脂加熱硬化之方法。此處給予熱及壓力的方法中,可 適宜使用加壓成形法、高壓釜成形法、塡充成形法、包裝 帶法、內壓成形法等。 高壓釜成形法係在指定形狀的工具板上積層預浸漬 物,以包裝薄膜被覆,邊使積層物內脫氣邊使加壓加熱硬 化之方法。高壓釜成形法係可精密控制纖維配向,而且由 於孔洞的發生少,故可得到力學特性優異且高品位的成形 體。 包裝帶法係將預浸漬物捲繞在心軸等的芯軸,形成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製的管狀體之方法。包裝帶&係在製作高 爾夫球軸、釣竿等的棒狀體之際的適合方法。更具體地, 將預浸漬物捲繞在心軸,爲了給予預浸漬物固定及壓力, 在預浸漬物的外側捲繞由熱塑性薄膜所成的包裝帶,於烘 箱中使樹脂加熱硬化後,拔出芯軸而得到管狀體之方法。 又’內壓成型法係將在熱塑性樹脂製管等的內壓賦予 體上捲繞有預浸漬物的預形體固定在模具中,接著將高壓 氣體導入內壓賦予體以賦予壓力,同時加熱模具以成形之 方法。本方法較宜使用於將如高爾夫球軸、球棒、網球或 羽毛球等的球拍之複雜形狀物成形之際。 -33- 201202046 以高壓釜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成形時的硬化溫度及時 間’係隨著所選擇的硬化劑或硬化觸媒的種類與量,而最 適合溫度及時間不同。從硬化後的耐熱性之觀點來看,較 佳爲在120〜220°C的溫度費0.5〜8小時使硬化。升溫速 度較宜使用〇 · 1〜1 〇 °C /分鐘升溫。升溫速度若低於〇 . 1。〇 / 分鐘’則到目標的硬化溫度爲止之到達時間變非常長,作 業性會降低。又’升溫速度若超過l〇°C/分鐘,由於在強 化纖維各處發生溫度差,而得不到均勻的硬化物。 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成形之際,係藉由加壓或減壓而 容易得到表面的品位提高或內部孔洞的抑制等之效果。 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損失係數,係相對於不 含有構成要素(E)而以外爲與前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相同 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損失係數而言,較佳爲1 3 0%以 上。若低於1 3 0 %,則在將高爾夫球軸、釣竿、網球拍等 成形時,打球感的改善效果或手肘的疲勞輕減效果容易變 低。此處所謂的「不含構成要素(E)而以外爲與前述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相同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就是意味除了 去掉構成要素(E)以外’在與測定對象的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相同的組成比例及完全相同製造條件下製作纖維強化複 合材料,使用其當作物性測定的對照樣品。此處,所謂的 相同組成比例,就是意味各自的成分之含量差爲5質量% 以內。 又,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彎曲強度,係相對 -34- 201202046 於不含有構成要素(E)而以外爲與前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相同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彎曲強度而言,較佳爲9 〇 %以 上。此處,所謂的彎曲強度’就是指換算成纖維含有率 6 〇體積%之値。彎曲強度若不滿9 0 %,則將高爾夫球軸、 釣竿、網球拍等成形時的強度係不充分,而且若欲得到充 分的強度,重量會增加。 再者’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〇度彎曲彈性模 數’係相對於不含有構成要素(E)而以外爲與前述纖維強 化複合材料相同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〇度彎曲彈性模數 而言,較佳爲90%以上。〇度彎曲彈性模數若低於90%, 則將高爾夫球軸、釣竿、網球拍等成形時的剛性係不充 分,而且若欲得到充分的剛性,重量會增加。 尙且,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較佳爲玻璃轉移溫 度不是在10〜90 °C之間。若玻璃轉移溫度在此溫度範 圍’則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塗裝步驟或硏磨步驟有發生 變形之虞。 將本發明的預浸漬物硬化所成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 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係適用於運動用途、一般產 業用途及航空宇宙用途。更具體地,於運動用途中,使用 於高爾夫球軸、釣竿、網球或羽毛球的球拍用途、曲棍球 等的球棒用途、自行車用零件、自行車框、自行車輪及滑 雪球用途。又,於一般產業用途中,使用於汽車、船舶及 鐵道車輛等的移動體之構造材、傳動軸、板簧、風車葉 -35- 201202046 片、壓力容器、飛輪、製紙用輥、屋頂材、纜索及補修補 強材料等。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來更具體說明本發明的效果。再者, 本發明係不受下述實施例所限定。 用於本實施例及比較例的構成要素(A)至(E)係如以 下。 (A-1 ):經疏水性矽石被覆的3次元交聯型胺基甲酸 酯粒子(“Daimicbeaz(註冊商標)”UCN-5 1 50D,大日精化工 業(股)製,平均粒徑:15μιη’在 l〇°C的tan5:0.20’玻璃 轉移溫度:-27°C,真球狀) (A - 2 ):經疏水性矽石被覆的3次元交聯型胺基甲酸 酯粒子(“Daimicbeaz(註冊商標)”UCN-5070D ’大曰精化工 業(股)製,平均粒徑:7μιη,在l〇°C的tanS:0.20,玻璃 轉移溫度:-27°C,真球狀) (A-3) : 3次元交聯型胺基甲酸醋粒子(“Ant〇Pal(註冊 商標),,JB-4 00T,根上工業(股)製’平均粒徑:1 5μιη ’在 l〇°C的tan5: 0.15,玻璃轉移溫度· -56C、73C ’真球 狀) (A-4):胺基甲酸酯粒子(將“ReSamine(註冊商標)”P-880(大日精化工業(股)製)冷凍粉碎,平均粒徑· 18μΙΠ, 在10。(:的tanS: 0·43,玻璃轉移溫度· -26C ,不定形) (A-5):聚丙烯粒子(將“Prime P〇lyPr〇(註冊商 -36- 201202046 標)”J105G(PRIME POLYMER(股)製)冷凍粉碎,平均粒 徑:13μηι ’在 l〇°C的 tan5 : 0.07,玻璃轉移溫度: -3t:,不定形) (A-6):聚丙烯粒子(將“Prime Polypro(註冊商標)” J 105G(PRIME POLYMER(股)製)冷凍粉碎,平均粒徑: 3μπι,在l〇°C的tan5: 0.07,玻璃轉移溫度:-3°C,不定 形) (A-7):聚丙烯粒子(將“Prime Polypro(註冊商標)” J 105G(PRIME POLYMER(股)製)冷凍粉碎,平均粒徑: 40μπι,在 1 〇°C的 tan3 : 0.07,玻璃轉移溫度:-3 °C ,不 定形) (A-8):胺基甲酸酯薄膜(“Antopal(註冊商標)”JB-400T(根上工業(股)製)在設有30μιη厚的間隔物之不銹鋼 板上·均勻配置樹脂九粒,於2 8 0°C、壓力50kg/cm2下費5 分鐘加壓成形’薄膜厚度:30μηι)。 同樣地,構成要素(Β)、(D)、第3環氧樹脂、第4環 氧樹脂係如以下。 <環氧樹脂> (Β-1):雙酚Α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1〇〇1,三 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475 ) (B-2):雙酹 A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828,三 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1 89) (B-3):雙酚 F 型環氧樹脂(“Epotote(註冊商 -37- 201202046 標)”YDF2001,新曰鐵化學(股)製,環氧當量475) (B-4):雙酚F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 807,三 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170) (B-5):苯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 標)”1 54,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178) (B-6):二環戊二烯型環氧樹脂(“Epiclon(註冊商 標)”HP7200H,DIC(股)製,環氧當量:283) (B_7):多官能胺型環氧樹脂(“Sumiepoxy(註冊商 標)”ELM43 4,住友化學(股)製,環氧當量:120) (B-8):具有聯苯骨架的環氧樹脂(“jER(註冊商 標)”YX4000,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186) (Β-9):異氰酸酯改性環氧樹脂(AER4152,旭化成環 氧樹脂(股)製,環氧當量:340)。 (Β-10):雙酚 Α 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 標)”1004FS,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810) (B-11):雙酚 A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 1 00 7’ 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1 9 3 0) (B-12):雙酚 A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1010, 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4〇〇〇) (B-13):雙酚F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4004P’ 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11 : 800) (B-14):雙酚F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4007, 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2270) -38- 201202046 (B-15):雙酚F型環氧樹脂(“jER(註冊商標)”4010’ 三菱化學(股)製,環氧當量:4400) <硬化劑> (B-16):氰胍(DICY7,三菱化學(股)製,活性氫當 量:12) (B-17) : 4,4’-二胺基二苯基碾(“Seikacuka(註冊商 標)”S,和歌山精化工業(股)製,活性氫當量:62) (B-18):甲基六氫苯二甲酸酐/六氫苯二甲酸酐 = 70/30(質量比)的混合物(“Rikacid(註冊商標ΓΜΗ700,新 日本理化(股)製,活性氫當量:163)。 <硬化觸媒> (B-19):脲化合物(DCMU99,保土谷化學工業(股)製) (B-20):三苯基膦(TPP,北興化學工業(股)製)。 同樣地,構成要素(C)及(G)係如以下。 <強化纖維> (C-1):碳纖維(“Torayca(註冊商標)”T700 S ,東麗 (股)製,拉伸彈性模數:230GPa,拉伸強度:4900MPa) (c_2):碳纖維織物(“Torayca Cloth(註冊商標)”BT70-30’東麗(股)製,碳纖維:“T〇rayca(註冊商標),’T700,織 造組織:平織,單位面積重量:3 00g/m2)。 (c·3):碳纖維(“Torayca(註冊商標)”T800 S ,東麗 (股)製’拉伸彈性模數:294GPa,拉伸強度:5880MPa) (C-4) ··碳纖維(“Torayca(註冊商標),,M40J,東麗(股) -39- 201202046 製,拉伸彈性模數:377GPa,拉伸強度:4400MPa) (C-5):碳纖維(“Torayca(註冊商標)”M46J,東麗(股) 製,拉伸彈性模數:436GPa,拉伸強度:4200MPa) (C-6):碳纖維(“Torayca(註冊商標)”M50J,東麗(股) 製,拉伸彈性模數:475 GPa,拉伸強度:4120MPa) 同樣,上述以外的原料係如以下。 •聚乙嫌縮甲醒(“Vinylenk(註冊商標)”E,CHISSO(股)製) • S-B-M 共聚物(“Nanostrength(註冊商標)” E40F, ARKEMA(股)製,S爲苯乙烯,B爲1,4-丁二烯,Μ爲甲 基丙烯酸甲酯) •聚酸颯(“Sumikaexcel(註冊商標)”PES 5003P’住友化學 (股)製)。 (1) 冷凍粉碎的粒子製作方法 使用粉碎機(PULVERIZER,Hosokawa Micron(股) 製),邊以乾冰將樹脂九粒冷卻到玻璃轉移溫度以下爲止 邊冷凍粉碎。 (2) 體積平均粒徑之測定方法 體積平均粒徑係依照 JIS K5600-9-3(2006) ’使用 LMS-24(SEISHIN企業(股)製),藉由雷射繞射·散射法來 測定。 (3) 構成要素(A)的板狀成形物之製作方法 將構成要素(A)投入2mm厚的不銹鋼製模具中’以壓 力50kg/cm2費5分鐘加壓成形。以下顯示各樹脂的成形 -40- 201202046 溫度。 “Daimicbeaz(註冊商標),’UCN-5 070D 、 5 1 50D , “Antopal(註冊商標)”jB_4〇〇t: 28 0°C,“Resamine(註冊商 標)”P-880: 180 °C ,“Prime Polypro(註冊商標)”Jl〇5G: 23 0〇C。 (4) 構成要素(B)的硬化物之製作方法 將構成要素(B)在真空中脫泡後,注入藉由2mm厚的 “Teflon(註冊商標)”製間隔物設定厚度成爲2mm的模具 中’於各參考例中記載的條件下,使構成要素(B)完全硬 化。 (5) 由構成要素(A)及(B)所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的製作. 方法 將構成要素(A)與構成要素(B)混煉後,將所得之樹脂 組成物在真空中脫泡,接著注入藉由2mm厚的“Teflon(註 冊商標)”製間隔物設定厚度成爲2 mm的模具中,於與(4) 相同的條件下使構成要素(B)完全硬化。 (6) 樹脂硬化物或板狀成形物的玻璃轉移溫度及在i〇°c的 tanS之測定方法 用鑽石刀具將樹脂硬化物或板狀成形物切成寬度 13mm、長度35mm,對該樣品,使用動態黏彈性測定裝置 (DMAQ800 : TA儀器公司製),以5t /分鐘的升溫速度升 溫到-70°C〜2 50°C爲止,以頻率1 .0Hz的彎曲模式進行儲 存彈性模數與tan5的測定。將此時的儲存彈性模數之開 -41 - 201202046 始(onset)溫度當作玻璃轉移溫度。 (7) 樹脂硬化物的硬化狀態之確認方法 自樹脂硬化物的任意位置切出約1 〇 m g的樣品,對樣 品,使用差示掃描熱量測定裝置(DSC2910 : TA儀器公司 製),以l〇°C /分鐘的升溫速度從室溫升溫到3 5 0°C爲止, 將看不到放熱峰的情況判斷爲完全硬化。 (8) 測定預浸漬物中的粒子之分布狀態之方法 將預浸漬物夾於2片的平滑“Teflon(註冊商標)”製樹 脂板之間而使緊貼,以2 °C /h的升溫速度升溫到各實施例 及比較例中記載的最高溫度爲止,而使膠化及硬化。自與 “Teflon(註冊商標)”製樹脂板的緊貼面呈垂直的方向,用 銳利的刀具切斷所得之預浸漬物的硬化物。再者,當切斷 面不平滑時,將切斷面硏磨。以光學顯微鏡將切斷面放大 至200倍以上,而且將硬化物的上下面納入視野內,拍攝 照片。其次,由所拍攝的照片來測定任意5個地方的厚 度,將彼等的平均値當作預浸漬物平均厚度。 對於該硬化物的兩面,自硬化物的表面起到厚度爲 2 0%深的位置,畫出2條與硬化物的表面呈平行的線。其 次,求得在硬化物的表面與顯示上述厚度爲2 0%深的位置 的線之間所存在的粒子之合計面積,與測定範圍的硬化物 之厚度中所存在的全部粒子之合計面積。計算出相對於全 部粒子的合計面積而言,自硬化物的表面起到20%深的範 圍中所存在的粒子之合計面積的比率(表面局部存在化 -42- 201202046 $ ) °此等粒子的合計面積係自截面照片挖掉粒子部分, 由其質量來換算而求得。該測定係由預浸漬物的硬化物中 任意選擇5個地方而進行,算出平均値。當分散於基質樹 月旨中的粒子之照片拍攝後的判別困難時,使用將粒子染色 的手段。 (9)測定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的粒子之分布狀態的方法 自與表面呈垂直的方向,使用鑽石刀具來切斷纖維強 化複合材料。再者,當硬化物的切斷面不平滑時,將切斷 面硏磨。 以光學顯微鏡將該截面放大至2 00倍以上,而且將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的至少任一方之表面收進視野內,拍攝照 片。使用此截面照片,依照本文中記載的測定纖維強化複 合材料中的粒子之分布狀態的手法,由1張照片中任意選 擇5個地方,畫出平均邊界線及平均中心厚度線。依照本 文中記載的測定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之粒子的分布狀態之 手法,自截面照片挖掉粒子部分,由其質量來求得相對於 存在於全部區域的粒子之截面積的合計而言,存在於層間 區域的粒子之截面積的合計之比(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當 分散的粒子之照片拍攝後的判別困難時,使用將粒子染色 的手段。 (1 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損失係數之測定方法 使用鑽石刀具,由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中切出寬度 10mm、長度200mm的樣品。此時,當爲單向材時,以長 -43- 201202046 度方向與纖維呈平行的方式切出,當爲織物材時,以在長 度方向與任一方的纖維呈平行的方式切出。以夾具抓住自 樣品的長度方向之端起到35mm爲止,將195mm的位置 在下方撓曲3 cm ’用黏貼於5 〇mm的位置之應變計來測定 將此撓曲解放時振動,由所得之波形求得損失係數。 (1 1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彎曲彈性模數及彎曲強度的測定 方法 作爲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彎曲強度之指標,當爲單向 材時,測定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〇。及9 0。彎曲強度,當爲 織物時,測定與任一方的纖維方向呈平行的方向之彎曲強 度。單向材的90°彎曲強度及織物材之彎曲強度,係藉由 以下方法來測定。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切成厚度2mm、寬 度15mm、長度 60mm。使用英斯特朗萬能試驗機 (INSTRON公司製)’以十字頭速度1.0mm /分鐘、跨距 40mm、壓頭直徑1 0mm、支點直徑4mm進行測定,計算 彎曲強度。又,單向材的0 °彎曲彈性模數及彎曲彈性模數 及織物的彎曲彈性模數係藉由以下方法測定。將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切成厚度2mm、寬度l5mm、長度10 0mm »使用 英斯特朗萬能試驗機(INSTRON公司製),以十字頭速度 5.Omm /分鐘、支點跨距81mm、壓頭跨距27mm、支點徑 4mm、壓頭直徑1 〇mm進行4點彎曲測定,由彎曲強度與 5N〜5 ON的數據來計算彎曲-性模數。再者,根據 JIS7075( 1 99 1 )記載的燃燒法,由試驗片來求得實際 Vf -44- 201202046 後’將所得之彎曲強度換算成Vf60%。 (1 2)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玻璃轉移溫度之測定方法 使用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藉由與上述(6)同樣的方法 進行測定。 (參考例1〜9、17〜24) 藉由將表1或表2記載的參考例丨〜9、17〜24所示 的環氧樹脂加熱熔融混煉後,冷卻至6 0 °C爲止,添加硬 化劑及硬化觸媒’而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將該樹脂組成 物在真空中脫泡後’注入藉由2mm厚的“Tefl〇n(註冊商 標)”製間隔物設定厚度成爲2 m m的模具中,於各參考例 記載的條件下使硬化,而得到厚度2mm的樹脂硬化物。 表1及表2中顯示該樹脂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參考例 1〜9及18〜24係玻璃轉移溫度爲100°C以上而良好,但 參考例1 7係低於1 0 〇 °C。又,D S C的測定結果係任一參 考例的硬化物皆看不到放熱峰,已完全硬化。 (參考例1 0) 將表1的參考例10所示的環氧樹脂熔融混煉後,冷 卻到8 0 °C爲止,添加硬化劑,而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 除了硬化條件爲1 80°C χ2小時以外,藉由與參考例1同樣 的方法,由該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硬化物的玻璃 轉移溫度、放熱峰皆良好》 (參考例1 1) 於表1的參考例1 1所示的硬化劑中添加硬化觸媒, -45 - 201202046 在5 0 °C使溶解後,冷卻到室溫爲止,添加環氧樹脂,而 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參考例1記載的方法,由該樹 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放熱 峰皆良好。 (參考例 12、 13、 15、 16) 將表1或2的參考例12、13、15、16所示的環氧樹 脂熔融混煉後,添加聚乙烯縮甲醛或S-B-M共聚物,在 1 70°C費1小時使溶解。其次,冷卻到60°C爲止,添加硬 化劑及硬化觸媒,而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參考例1 記載的方法,由該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硬化物的 玻璃轉移溫度、放熱峰皆良好。 (參考例14) 將表2的參考例1 4所示的環氧樹脂熔融混煉後,添 加聚醚颯,在1 7(TC費1小時使溶解。其次,冷卻到80°C 爲止,添加硬化劑,而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硬化物的玻 璃轉移溫度、放熱峰皆良好。 (參考例25〜39、47〜54) 將表3或表4記載的參考例25〜39及47〜54所示的 環氧樹脂加熱熔融混煉後,冷卻到6 0 °C爲止,添加構成 要素(A)或(E),混煉後在相同的溫度添加硬化劑及硬化觸 媒,而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與參考例1同樣的方 法,由該環氧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參考例2 8由 於(A-4)溶解於環氧樹脂組成物中’(A-4)的玻璃轉移溫度 -46- 201202046 係消失。參考例30係(A-3)的高溫側之玻璃轉移溫度消 失’環氧樹脂組成物的高溫側玻璃轉移溫度降低至 98 °C。於參考例25〜27、29、31〜39、47〜54中,未看 到構成要素(A)或(E)在環氧樹脂組成物中的溶解。 (參考例40) 將表4的參考例4 〇所示的環氧樹脂熔融混煉後,冷 卻到80°C爲止’添加構成要素(A)或(E),混煉後添加硬化 劑’而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與參考例1 0同樣的方 法,由該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藉由參考例1 0記 載的方法’由該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該樹脂硬化 物的玻璃轉移溫度、放熱峰皆良好。 (參考例4 1 ) 於表4的參考例4 1所示的硬化劑中添加硬化觸媒, 在50°C使溶解後’冷卻到室溫爲止。另一方面,於環氧 樹脂中在室溫混煉構成要素(A)或(E)。將此等在室溫混煉 以調製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參考例1記載的方法,由該 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樹脂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 度、放熱峰皆良好。 (參考例 42、43、45、46) 將表4的參考例42 ' 43、45、46所示的環氧樹脂熔 融混煉後’添加聚乙烯縮甲醛或S - B - Μ共聚物,在1 7 0 °C 費1小時使溶解。其次’冷卻到6CTC爲止,添加構成要 素(A)或(E)’混煉後添加硬化劑及硬化觸媒,而調製環氧 -47- 201202046 樹脂組成物。藉由參考例1記載的方法,由該樹脂組成物 得到樹脂硬化物。該樹脂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放熱峰 皆良好。 (參考例44) 將表4的參考例44所示的環氧樹脂熔融混煉後,添 加聚醚颯,在1 7〇°C費1小時使溶解。其次,冷卻到80°C 爲止’添加構成要素(A)或(E ),混煉後添加硬化劑,而調 製環氧樹脂組成物。藉由與參考例1 0同樣的方法,由該 樹脂組成物得到樹脂硬化物。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放 熱峰皆良好。 (比較例1 ) 使用逆輥塗布機,將參考例1所得之構成要素(B)塗 布在脫模紙上’以製作樹脂薄膜。其次,自片狀單向排列 的(C-1)之兩面,重疊2片的樹脂薄膜,用加熱加壓輥來 加壓以使含浸參考例1的樹脂組成物,而製作每單位面積 的纖維質量125g/m2、纖維質量含有率68 %之單向預浸漬 物前驅物。其次,使纖維方向在單向呈一致,將20層的 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積層後,於高壓爸內,以參考例1記 載的溫度及時間、壓力0.3MPa進行加熱加壓而硬化,製 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測定損失係數、9 0。彎曲強度、〇 °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Tg。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 係數低而不佳。 (實施例1) -48 - 201202046 於比較例1所得之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的單面,均勻 散布作爲構成要素(A)的前述(A-1),夾於脫模紙而通過加 熱加壓輥,以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 8 %之良好。其次,使纖維方向在單向呈一致,以散布有 構成要素(A)的面成爲上面之方式,積層19層的該單向預 浸漬物後,再積層1層的比較例1所得之單向預浸漬物前 驅物,藉由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來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表5中顯示各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6%之 良好。又,損失係數' 9 0 °彎曲強度、〇 °彎曲彈性模數及 強度與比較例1相比,分別爲1 4 4 %、9 8 %、1 0 1 %、1 〇 〇 % 之良好。Tg亦良好。 (比較例2) 爲了將構成要素(B )換成參考例2以外,與比較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佳。 (實施例2) 除了於比較例2所得之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的單面, 均勻散布作爲構成要素(A)的前述(A-2)以外,藉由與實施 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由於與實施例1比較 下構成要素(A)的粒徑係變小,與實施例1比較下表面局 部存在化率係若干降低,但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 同樣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各測定 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率與實施例1比較下雖然若干降 -49- 201202046 低’但良好。又,由於構成要素(A)的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降低,損失係數、90°彎曲強度、〇。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 與實施例1比較下係若干差,但與比較例2比較下,分別 爲1 3 8 %、9 2 %、9 8 %、9 9 %之良好。T g亦良好。 (實施例3) 除了使用前述(A-3)作爲構成要素(A)以外,藉由與實 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 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各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 在化率爲96%之良好。又,由於構成要素(A)係部分溶解 於構成要素(B)中,損失係數、90。彎曲強度、〇。彎曲彈性 模數及強度與實施例1比較下係若干差,但與比較例1比 較下’分別爲1 3 1 %、9 0 %、9 7 %、9 4 %之良好,T g與實施 例1比較下雖然降低但良好。 (實施例4) 除了將構成要素(A)換成(A_l),將配合量換成7質量 %以外’藉由與實施例2同樣的方法來得到單向預浸漬 物。表5中顯示各測定結果。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 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 9 5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〇。彎曲強度、〇。彎曲彈性模 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比較下,分別爲I62 %、93% ' 99%、 1 00%。Tg亦良好。若與實施例1比較’損失係數大幅升 -50- 201202046 商。 (實施例5 ) 除了將構成要素(A)的配合量換成15質量%以外,藉 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5中顯示 各測定結果。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 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 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6%之良好。又, 損失係數' 9 〇。彎曲強度、〇。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 例1比較下,分別爲1 8 8 %、9 1 %、9 6 %、9 8 %。而且,τ g 亦良好。若與實施例1比較,損失係數大幅升高,但彎曲 強度及〇。彎曲彈性模數降低。 (比較例3)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3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6)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3以外,藉由與實施 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 損失係數、9 0。彎曲強度、〇。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 例3比較下,分別爲M 〇 %、9 8 %、9 6 %、1 〇 〇 %之良好,藉 -51- 201202046 由使硬化劑成爲1 ·〇當量,與實施例i比較下,彆曲強度 係右干提局。又,Tg亦良好。 (比較例4)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4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7)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4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i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9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4比較下,分別 爲137%、98%、100%、100%之良好,藉由使硬化劑成爲 0.8當量’與實施例1比較下,彎曲強度係若干提高。 又’ Tg亦良好。 (實施例8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52- 201202046 曲強度、〇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2比較下,分別 爲140%、98%、97%、101%之良好,藉由使構成要素(B) 中的硬化觸媒成爲2質量%,與實施例1比較下,彎曲強 度係若干提高。Tg亦良好。 (比較例5)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5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9)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5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〇。彎 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5比較下,分別 爲1 4 2 %、9 9 %、1 〇 〇 %、! 〇 〇 %。τ g亦良好。與實施例】比 較下’藉由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之一部分使用苯酚 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彎曲強度與Tg係提高。 (比較例6)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i 7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口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與T g -53- 201202046 係低而不佳。 (實施例10)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ι7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5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〇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6比較下,分別 爲148%、98%、100%、99%之良好。然而,藉由在構成要 素(B)的環氧樹脂中使用雙酚F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1 比較下,Tg係降低。 (比較例7)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6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1 1)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 6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5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6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 °彎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7比較下,分別 _ 54 · 201202046 爲 136%、99%、104%、9 9%之良好◊藉由在構成要素(B) 的環氧樹脂中使用二環戊二烯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1比 較下,Tg係大幅提高。 (比較例8)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 7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1 2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7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9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丨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0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8比較下,分別 爲13 8%、9 8%、99%、101 %之良好。藉由在構成要素(B) 的環氧樹脂中使用多官能胺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1比較 下’彎曲強度與Tg係大幅提高。 (比較例9)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8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55- 201202046 (實施例1 3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8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9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5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〇。ff 曲強度、〇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9比較下,分別 爲137%、98%、105%、99%之良好。藉由在構成要素(B) 的環氧樹脂中使用具有聯苯骨架的環氧樹脂,與實施例1 比較下,彎曲強度與Tg係大幅提高。 (比較例1 0)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9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8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14)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 9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6%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0°孿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〇比較下,分 別爲141%、97%、99%、101%之良好。藉由在構成要素(B) -56- 201202046 的環氧樹脂中使用異氰酸酯改性環氧樹脂,與實施例1比 較下,彎曲強度係若干降低,但Tg係提高。 (比較例1 1) 除了將構成要素(B )換成參考例i 〇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1 5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〇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5%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0。彎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1比較下,分 別爲140%、98%、9 8%、101 %之良好。藉由在構成要素(B) 的硬化劑中使用4,4’-二胺基二苯基颯,與實施例13比較 下,T g係提高。 (比較例1 2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丨2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16) -57- 201202046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2的樹脂組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 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5%之良好。又,損失係數、 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2比較 別爲1 3 8 %、9 9 %、1 0 0 %、1 〇 〇 %之良好β τ g亦良好 (比較例1 3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3的樹脂組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 佳。 (實施例1 7 ) 除了將構成要素(B )換成參考例1 3的樹脂組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 局部存在化率爲9 9 %。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 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局部存在化率爲9 6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〇。 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丨3比較下, 13 8%、9 9 %、1 0 3 %、9 9 % 之良好。τ g 亦良好。 (比較例1 4)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4的樹脂組 外,與比較例1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 成物以 。表面 1同樣 結果。 90。彎 下,分 〇 成物以 與纖維 低而不 成物以 。表面 樣的方 。層間 彎曲強 分別爲 成物以 物與纖 -58- 201202046 維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 不佳。 (實施例1 8)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4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寧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6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〇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4比較下,分 別爲1 4 2 %、9 9 %、1 0 3 %、9 8 %之良好。τ g亦良好。 (比較例1 5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5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19)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5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__115存在/化.库-爲.m°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0。彎 曲強度、〇。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5比較下,分 別爲1 3 7 %、9 8 %、9 6 %、1 〇 〇 %之良好。T g亦良好。 -59- 201202046 (比較例1 6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 6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20) 藉由與參考例46同樣的方法,將參考例1 6的樹脂組 成物與即述(A - 1 )混煉,而得到樹脂組成物。各自使用逆 塗布機’將樹脂組成物及參考例1的環氧樹脂組成物塗布 於脫模紙上’以製作各自的樹脂薄膜。其次,使用由參考 例1所得之樹脂薄膜’藉由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 每單位面積的纖維質量1 2 5g/m2、纖維質量含有率.76%之 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於該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的單面, 用加熱加壓輥來加壓而黏貼由參考例1 6的樹脂組成物與 前述(A-1)所得之樹脂薄膜,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 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使用該單向預浸漬物,藉由實 施例1記載的方法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6中顯示測 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6 %之良好。又,損失係 數、9 0 °彎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比 較下,分別爲1 3 8 %、9 8 %,及與比較例! 6比較下,分別 爲! 3 8 %、9 8 %、9 8 %、1 0〇%之良好》Tg亦良好。 (實施例21) 藉由與參考例4 6同樣的方法,將參考例1 6的樹脂組 -60- 201202046 成物與前述(A- 1 )混煉,而得到樹脂組成物。各自使用逆 塗布機,將樹脂組成物及參考例1 6的環氧樹脂組成物塗 布於脫模紙上,以製作各自的樹脂薄膜。其次,使用由參 考例1 6的樹脂組成物所得之樹脂薄膜,藉由與比較例1 同樣的方法,得到每單位面積的纖維質量125 g/m2、纖維 質量含有率76 %之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於該單向預浸漬 物前驅物的單面,用加熱加壓輥來加壓而黏貼由參考例 1 6的樹脂組成物與前述(A- 1)所得之樹脂薄膜,得到單向 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使用該單向 預浸漬物,藉由實施例1記載的方法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表6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5 %之良 好。又,損失係數、90。彎曲強度、〇°彎曲彈性模數及強 度與比較例 1 6比較下,分別爲139%、9 8 % ' 1 0 2 %、9 9 % 之良好。T g亦良好。 (實施例22) 於比較例1所得之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的兩面,均勻 散布作爲構成要素(A)的前述(A-1),夾於脫模紙而通過加 熱加壓輥,以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 8 %之良好。積層1 8層的單向預浸漬物後,再於此的兩 面積層比較例1所得的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各1層以外, 藉由與比較例1同樣的方法來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 6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_爲96%之良好。 又,損失係數、9 0。彎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 -61 - 201202046 比較例1比較下’分別爲1 3 5 % ' 9 9 %、1 0 0 %、1 0 1 %之良 好。T g亦良好。 (比較例1 7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 8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23)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8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9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丨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6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7比較下,分 別爲1 4 4 %、9 8 %、1 0 3 %、1 〇 〇 %之良好。τ g亦良好。藉由 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環氧當量爲810的雙酚 A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丨比較下,損失係數係提高。 (比較例1 8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 9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2 4 ) -62- 201202046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1 9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8比較下,分 別爲1 4 4 %、9 8 % ' 9 3 %、1 〇 1 %之良好。τ g亦良好。藉由 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環氧當量爲193〇的雙酚 A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1比較下,損失係數係提高。 (比較例1 9)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〇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 佳。 (實施例25)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0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5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1 9比較下,分 別爲1 4 6 %、9 9 %、1 0 0 %、1 〇 〇 %之良好。τ g亦良好。藉由 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環氧當量爲4000的雙酚 -63- 201202046 A型環氧樹脂,與贲施例1比較下,損失係數係 (比較例2 0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1的樹脂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 佳。 (實施例26)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1的樹脂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 局部存在化率爲97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8%之良好。又,損失係_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20比 別爲1 4 5 %、9 8 %、1 0 3 %、1 0 0 %之良好。T g亦良 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雙酚F型環氧 實施例1比較下,強度係提高。 (比較例2 1)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2的樹脂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 強化複合材料。表9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 佳。 (實施例27)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2的樹脂 堤高。 組成物以 物與纖維 數低而不 組成物以 物。表面 例1同樣 定結果。 卜90°彎 較下,分 好。藉由 樹脂,與 組成物以 物與纖維 數低而不 組成物以 -64 - 201202046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 9 〇。彎 曲強度、0 °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2 1比較下,分 別爲1 4 3 %、9 8 %、9 6 %、9 9 %之良好。τ g亦良好。藉由在 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環氧當量爲800的雙酚F 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26比較下,損失係數係提高。 (比較例2 2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3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1 0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 不佳。 (實施例28) 除了將構成要素(B )換成參考例2 3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9%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i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22比較下,分 別爲1 4 6 %、9 8 %、9 6 %、1 0 0 %之良好。T g亦良好。藉由 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環氧當量爲2270的雙酣 F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2 6比較下,損失係數係提高。 -65- 201202046 (比較例2 3 )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4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 強化複合材料。表1 〇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 不佳。 (實施例29) 除了將構成要素(B)換成參考例24的樹脂組成物以 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潰物。表面 局部存在化率爲9 8 %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 的方法,製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7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 0。彎 曲強度、0°彎曲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23比較下,分 別爲 1 4 5 %、1 0 0 %、9 7 %、1 0 0 %之良好。T g亦良好。藉由 在構成要素(B)的環氧樹脂中配合環氧當量爲4400的雙酣 F型環氧樹脂,與實施例2 6比較下,損失係數係提高。 (比較例2 4) 於比較例1所得之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的單面,黏貼 作爲構成要素(A)的前述(A-8) ’夾於脫模紙而通過加熱加 壓輥,以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1 〇中顯示測定結果。表 面局部存在化率爲1 〇〇%之良好。使用該單向預浸漬物, 藉由實施例1記載的方法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層間局 部存在化率爲1 〇 〇 %之良好。又’損失係數亦與比較例1 相比,爲5 7 0 %之良好,但彎曲強度低到8 2 %,更且由於 -66- 201202046 構成要素(A)的一部分溶解在構成要素(B)中,高溫側的Tg 降低。 (比較例2 5 ) 除了將構成要素(A )換對前述(A - 4)以外,與實施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由於(A-4)在參考例丨中溶解,表面局部存在化率係無法 測定。使用該單向預浸漬物,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 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1 〇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 部存在化率係無法測定。與比較例1比較下,損失係數與 彎曲強度分別爲1 1 2 %、8 5 %之不佳。又,T g亦不佳。 (比較例2 6 ) 除了將構成要素(A)換成前述(A-5)以外,與實施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〇中顯示測定結果。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97%之良 好。使用該單向預浸漬物,藉由實施例1記載的方法得到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 5 %之良好。 又,與比較例1比較下,彎曲強度爲99%之良好,但損失 係數低到1 1 5 %。再者,τ g係良好。 (比較例27) 除了將構成要素(A)換成前述(A-6)以外,與實施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〇中顯示測定結果。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88%之不充 分。使用該單向預浸漬物,藉由實施例〗記載的方法得到 -67- 201202046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83%之不充分。 又’與實施例1比較下,損失係數或彎曲強度亦不充分。 (比較例2 8 ) 除了將構成要素(A)換成前述(A_ 7 )以外,與實施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〇中顯示測定結果。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1 〇〇%之良 好。使用該單向預浸漬物,藉由實施例1記載的方法得到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層間局部存在化率爲99%,損失係數 與比較例1比較下,爲142%之良好。而且,彎曲強度與 比較例1比較下,爲8 8 %之不佳。 (比較例2 9 )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3)以外,與比較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〇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佳。 (實施例30)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3)以外,藉由與實施 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8%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 率爲98%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0°彎曲強度、〇。彎曲 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29比較下,分別爲丨2丨%、 98%、99%、. 100%之良好。Tg亦良好。藉由使用((:_3)於 構成要素(C),與實施例1同樣地,損失係數、彈性模數 -68- 201202046 與強度的平衡係良好。 (比較例3 0 ) 除了將構成要素(C )換成前述(C - 4 )以外,與比較例1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0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佳。 (實施例3 1 )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4)以外,藉由與實施 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7%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 率爲98%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〇。彎曲強度' 〇。彎曲 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3 0比較下,分別爲1丨6%、 9 8 %、1 0 1 %、1 〇丨%之良好。Tg亦良好。 (比較例31)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_5)以外,與比較例丄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0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佳。 (實施例32)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_5)以外,藉由與實施 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 8 %之良好。其次 維強化複合材料。 率爲96%之良好 ,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 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 又’損失係數、90。彎曲強度、〇。彎曲 -69- 201202046 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3 1比較下,分別爲119。/。、 9 7 %、1 0 0 %、1 〇 1 %之良好。τ g亦良好。 (比較例3 2 )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6)以外’與比較例i 同樣地,得到單向預浸漬物前驅物與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表1 〇中顯示各測定結果。損失係數低而不佳。 (實施例33) 除了將構成要素(C)換成前述(C-6)以外,藉由與實施 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單向預浸漬物。表面局部存在化率爲 97%之良好。其次,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製作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表7中顯示測定結果。層間局部存在化 率爲97%之良好。又,損失係數、90。彎曲強度、〇。彎曲 彈性模數及強度與比較例3 2比較下,分別爲118%、 9 5 %、1 0 0 % ' 1 0 1 %之良好。T g亦良好。 (比較例3 3 ) 於具有長度300mmx寬度30〇mmx厚度2mm的板狀模 腔之模具的模腔內’積層6片的前述(C-2),用加壓裝置 進行閉模。其次’將經保持在1 〇(TC (成形溫度)的模具 內’藉由真空泵減壓至大氣壓-〇.1Mpa,使用樹脂注入 機’將預先經加溫至5 0 °C的參考例1 1之環氧樹脂與硬化 劑及硬化觸媒的混合液混合,以0.2 MPa的壓力注入。於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注入開始後,在3 0分鐘(硬化時間)打 開模具’將所得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前驅物脫模。將所得 -70- 201202046 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前驅物’在經預熱至1 3 0 °C的烘箱中 進行1小時的後硬化’而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i } 中顯不測疋結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損失係數係不充 分。 (實施例34) 於具有長度3〇〇mmx寬度300mmx厚度2mm的板狀模 腔之模具的模腔內,一邊將前述(A-1)均勻散布在層間, 一邊積層6片的前述(C_2) ’用加壓裝置進行閉模。其 次’將經保持在100 °C (成形溫度)的模具內,藉由真空泵 減壓至大氣壓-0.1 MPa,使用樹脂注入機,將預先經加溫 至5 0°C的參考例1 1之環氧樹脂與硬化劑及硬化觸媒的混 合液混合,以〇.2MPa的壓力注入。於環氧樹脂組成物的 注入開始後,在3 0分鐘(硬化時間)打開模具,將所得之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前驅物脫模,在經預熱至1 3 (TC的烘箱 中進行1小時的後硬化,而得到纖維強化複合材料。表 1 1中顯示測定結果。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層間局部存在 化率爲95%之良好。又,損失係數、彎曲強度與比較例 21比較下’分別爲139%、98%之良好。再者,Tg亦良 好。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若依照本發明,可提供剛性、強度及減振性優異之纖 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適用於得到其之預浸漬物。即,若依 照本發明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預浸漬物,藉由使振動衰 -71- 201202046 r 胃 &胃有3次元交聯構造的胺基甲酸酯粒子在纖維 強化複合初·料的層間局部存在化,可不使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的剛性、強度降低,可使減振性提高。本發明係適用於 高爾夫球軸的打球感改善、網球拍的衝撃吸收性提高、釣 竿的魚訊感度改善等。 -72- 201202046 【V-撇】 參考例 CNJ τ— ο 寸 〇 <〇 1 1 1 1 1 1 1 o 1 1 寸 1 CO 1 1 130°c 90分鐘 115 摧 τ— 1 100 1 1 1 1 1 1 1 1 1 CM 1 C0 1 1 1 130°c 90分鐘 145 摧 〇 T— Ο ΙΟ 1 1 1 1 s 1 1 1 CM 1 1 1 1 180°c 120分鐘 196 摧 σ> I S 1 1 1 » 1 o LO CM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33 摧 00 I S 1 1 1 1 g CM t— 1 1 1 130°C 90分鐘 143 壤 卜 S 1 1 1 1 s 1 CSJ t—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70 摧 <D 1 S 1 1 s 1 1 CSJ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38 摧 in Ο CM 〇 C0 1 g 1 1 1 CNJ x—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34 璀 寸 Ο LO 〇 m t 1 1 t 1 1 0-8 1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12 摧 CO Ο ΙΛ 〇 in 1 1 1 1 1 o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16 摧 CNJ Ο ιη ο in 1 1 1 1 1 o r— I 00 1 1 130°C 90分鐘 115 展 Τ— ο ο in 1 1 1 1 1 CM r— 1 寸 1 1 130°C 90分鐘 118 璀 單位 質量份 當量 質量份 質量份 1 P 1 τ— 1 ffl CN 1 ω CO 1 CQ 1 GO in 1 CQ ^_ 卜 1 00 「B-8 B-9 B-16 IB-17 J B-18 IB-19 B-20 聚乙烯縮甲醛 S-B-M共聚物 聚醚颯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條件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之Tg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之放熱峰 環氧樹脂 I 硬化劑 硬化觸媒 其它 1 環氧樹脂 組成物 -iL, 201202046 【3漱】 參考例 CNJ ID CO LO CO 1 1 1 1 1 1 1 1 1 CM T— 寸 I 1 130°C 90分鐘 丨 102 I 揉 CO CM Ο s 1 1 1 t 1 1 1 1 o CO 1 CM T— 寸 1 1 130°C 90分鐘 103 I CM CM in ΙΟ CM 1 I 1 1 1 1 o CO 1 CM r— 寸 1 1 130°C 90分鐘 丨103 摧 τ- (Ν ο ΙΛ o CO 1 1 1 1 1 1 1 CM r- 寸 1 1 130°C 90分鐘 | 104 I 摧 I ΙΟ CD 1 1 1 1 1 in CO 1 1 csj 1 1 130°C 90分鐘 in Τ— 摧 σ> 1 g 1 1 1 1 o 寸 1 i 1 CM T~ 1 1 130°C 90分鐘 I 115 I 摧 00 τ~ 1 LO 1 1 1 in 寸 1 1 1 1 CNJ t— 1 1 130°C 90分鐘 I 116 | 裝 卜 1 1 in CO in CO 1 1 1 1 1 1 CSJ T— rj- 1 1 130°C 90分鐘 CO σ> 璀 CD Ο CO o 1 1 1 1 1 1 1 1 CM 寸 in 1 130°C 90分鐘 I 116 | 埋 in τ— Ο CO o 1 1 1 1 1 1 I 1 CM 寸 CNJ 1 130°C 90分鐘 | 118 I 摧 寸 τ~ Ο ΙΟ 1 1 1 1 g 1 1 1 1 1 < eg Λ— 1 1 C0 180°C 120分鐘 I 197 I 埋 CO τ~ ο o CO 1 1 1 1 1 1 1 i 1 1 1 1 〇 τ— 1 1 1 1 C0 1 130°C 90分鐘 I 105 I 摧 單位 質量份 當量 質量份 質量份 1 P 1 Β-1 CM CQ :B-3 0□ in CQ B-6 [B-7 1 B-8 _I iB-10 | IB-11 | B-12 ^13_I B-14 B-15 CO 1 m IB-17 | B-18 IB-19 | IB-20 | 聚乙烯縮甲醛 S-B-M共聚物 聚酸諷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條件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之Tg 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之放熱峰 環氧樹脂 硬化劑 硬化觸媒 其它 環氧樹脂 組成物 ,寸r~_ 201202046 【ε撇】 參考例 σ> CO LO 1 1 1 1 1 1 1 I 1 ID 00 -26, 132 00 CO in 1 1 1 1 1 1 I in 00 1 -26, 140 in l〇 00 -27, 170 CO CO in in 00 -27, 136 in CO in in 00 -26, 133 荔 LO m 00 -27, 115 CO CO in LO 00 -27, 112 CNJ CO Ln ΙΟ 00 -27, 116 LO m 00 _3, 116 in LO 00 (D 00 in ο 1 σ> CNJ LO in 00 -3, 117 00 CNJ m T— in 00 LO σ> in T~ LO 00 -4, 116 CD CNJ in 1 in 00 -27, 116 in CM LO 1 in 00 1 -26, 117 質量% P A-1 A-2 CO 1 < _ in 1 < A-6 卜 咖 < 參考例1 參考例2 !參考例3 參考例4 參考例5 參考例6 參考例7 參考例8 參考例9 樹脂組成物的Tg 構成要素 (A)(E) 環氧樹脂 組成物 樹脂組成物 二 L, 201202046 【寸谳】 llol- Ti"
i-L
i-L
_iL TT
IlnIT—
Itnl.
_1L Z寸 9寸
InT— 108
Inoo i -ZCNI- 108 寸m •sc\l_
St -93- S8 SI -9CSI- ni- -9CSI·
Inoo 寸U -scsl- 108 9U -SCSI· 寸6 -loc\l_ 101. looo lou -904— llnl. _iL 寸寸
_£L ii. _£L i.寸
Itnl looo oou -9CNJ·
Inoo SI. OO'CN— looo ST- -ZCNJ-
Lnu -ZCN_ — 9L —
Inoo 9寸l· -ss- lr)6l· -9CN- p
寸-VMW (3)(<贼陬链« ιη_ν 9_v z-v o 二唉^# i- l-^t1# (Nl-^ir# ει·^^# 寸一.^ir# 91-匡阶像
Zl-逐撕. 001.^## m 6L「^ir. OS莩舻淞 l-CN^ir樣 0\13^咿# § 6一 s^lssg^ 201202046 【S嗽】 u
TV ε 寸9 Toεε ~§~~sir雜 陋輒 96 (I) 96 uooo OOCNJT** eCNIl. εοί 寸corzCN'
TV ε 寸9 70εε ~~H~签^德 006 (I) 106 寸 zoo.o 62- oou cgst 98-寸csl—
TV ε 寸9 Toεε 匡阶雜 胆酹 86 (I) Z6 zzoo-o 寸ει- ecvll. εζιητ- 00cgT—7csl—
TV
TV 9
TV
TV ε 寸9Toεε 每^德 66 (I) Z6 εζοοο
IncvlL
Inu οειηι. 601/zcsl· ε 寸l<D Toεε 寸 尾阶德 66 ε Z6 uooo 寸CNIl.
IrJCSIl. Z6 寸T- 90T--ZCSI. ε 寸ICO Toεε 胆酹 66 (I) Z6 寸 zooo cvlcvll.
6U ocsllnl. 2U-ZS_ SI.
ιοσιίη ιό LZ 瞄螂 66 (一) CO6 00600 0
InT-'l·
9U 000寸一. m-sc\l 寸 vv ε9Toοε 胆酹 66 (一) s
Lnooooo
6U OCSIT— LSI. m-s_ _ LL_ ε ε-ν
Co 寸9 Toεε ~i~sir# 66 (一) CO6 9900.0 U 1- om sco9_
CNJ-V ε 寸ICO Toεε 胆鲥 寸6 (一) L6
CNIZOOO
ZU
ZU Z9 寸 I-
0U SCNI τν ε 寸ICO _-0 εε 胆螂 006 % (V)账蝌链寒 (g)贼蝌链馨 (α)账陬链II (◦)账瞅链擊 他(V) 掛孕梠吡插015:10« (I) 96 lozooo ocnil cvlCNJl.
oooloL eu-sCN_ 链藝_« %
roCIlAI
edCD rodlAl p U 鹋娌租liirl^Q6 1¾鹦曲鲣租lif鹋o
…鹋細Iru-)租liflfeiQ D)l 碰}»戴%|3£>3 (V)账蝌链《BrlJiEffJS^-fr坩一!}(11) (<蝌链«酗^酲幽砟坩(I) ®*s»(l· s 201202046
CNJCNJ
TV CNIxlnl. sir# εε 70 寸9 66 (I) 96 ozooo εΓΝΙι. T-CNl. ετ-ιηι. m 93·
T—CNI
TV ε 9l· sir% l.c\l 70 寸9
ICNII- 0S 胆螂 96 (0 s
CNZOOO CN1OJI. coCNJl. zoo寸r- eu7c\J_ 03
TV ε T—csl
To 寸9 ICSJI- 「l^ir# 66 0) 96
CSJZOOO OS- oou CNJT—sl· cou-zc\l_ 6T—
TV ε ιητ— εε 70 寸9 006 (0 Z6 εζοοο l-cgT—
Inu loolnl-
寸 U-ZCSJI 81.
TV ε 寸一. sir嫩 εε
To 寸9 晅啩 66 (I) 96 zzooo ζει. T—9ZT— L61.-93' SM. ZT-
7V ε ετ— f^ir# εε
To 寸9
Hgif 66 (I) 96 cslzooo
ZOJL
Lcsll. 6ειηι. 66-zs- 9T—
TV ε CNl. r^r# εε
To 寸9 胆啩 66 (0 106 cslzooo εζι. CNICNJl. CHST- 000 l/zcg'
InT·-
TV ε 0_- ii^ir# εε
To 寸9
晅W 86 (I) 106
CDZOOO Γοετ— ^s_· 1.6I/ZCSJ' 8/,- 寸一.
TV ε 6 εε
To 寸9 陧螂 66 (I) 96 T-zooo
9U
寸CSIL εοο寸T-
Cocslr-OO'CN· ετ— _·.< ε 00 εε τυ 寸9 阻» 66 (I) 106 ΓΟΖ000 csiel.
InCNIT- CSJzlnl. 8ει/63_ ST-
TV ε L ^ira εε
To s 陧琳 66 (I) Z6 9Z00.0 ζει.
ZU
InT-zl· srooCNI—
1¾ Ig: w W »W 0/0 % todlAl eQ.0
rodlAI p (V)账蝌链Μ (9)贼_«寒 【9嗽】 (α)账蝌¾寒(omMi 瞄£5:壯<) 褂:1->相壯插眍®撇 链»i5« 鐮张>水1? u1¾娌 a»lte$06 ^te<iD鹅 ^娌貍癡 0)1 M}»戳。/oo£>(<n (V)账蝌链寒 _ sssiJis^-frwil( 11) (V)账酿链_HnJsE_砟 w(l) 链«i?s$u 201202046 【Z撇】 實施例 CO CO 1 < CO 參考例 1 CO C0 I C-6 I 寸 <D 1 1單面| 卜 σ> 卜 σ) 0.0149 σ> 00 237 1161 -25,113 eg CO 1 < CO 參考例 1 CO C0 in 1 〇 寸 CD 1 |單面| 00 05 CD Ο) 0.0141 I ια σ> 222 1263 τ- co' csj 1 CO V 1 < CO 參考例 1 C0 C0 C-4 寸 CO 單面 卜 CD 00 σ> 0.0122 I 105 188 1312 -27,113 ο CO 1 < CO 參考例 1 C0 C0 C-3 寸 CD 1 單面 00 05 κ·"-- 00 σ> (0.0105 I 124 I 151 I 1451 -25,112 σ> CM T— 1 < CO 參考例 24 CO CO τ ι ο 勺· CD 1 單面 00 05 "V 卜 05 0.0078 127 119 1543 CNJ 〇 in Cvj 1 00 CSJ 1 < CO 參考例 23 CO C0 τ~ 1 ο 寸 CO 幽 1單面 ⑦ σ> 卜 σ> 0.0085 | 124 116 1542 -26,104 卜 CM 晒 < Γ0 參考例 22 C0 C0 τ ι ο 寸 CD 1 單面 Ο) σ> Ν. 卜 Ο) 0.0081 | 125 118 1541 -27,104 CD CNJ τ ι < CO 參考例 21 CO CO C-1 对 CD 1 1單面 σ> 00 σ> 0.0074 126 121 1557 -25,104 in CM 1 < CO 參考例 20 C0 C0 1 ο 寸 CO 1 1單面1 00 Οϊ ««—·« m 0.0080 | 118 122 1477 -25,114 寸 CVJ ▼— 1 < CO 參考例 19 CO CO V- 1 ο 寸 CD 1 1單面 00 σ> V 卜 σ> 0.0082 | 118 115 1495 -25,114 CO CNJ 1 < CO 參考例 18 CO CO τ ι ο 对 CD 1 1單面 σ> σ> X·—S CD Oi 0.0083 | 121 123 1482 -26,115 原料 名 質量 % 1 積層構成U 1 MPa GPa MPa P 構成要素(A) 構成要素(B) J 構成要素(C) 構成要素(D) (A)存在的面 表面局部存在化率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1損失係數 90度彎曲強度2) 0度彎曲彈性模數2) 〇度彎曲強度2) O) I- 預浸漬物 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
_}«戴。/osi>CNI (V)*酿链擊_囡酲_勾旮坩_}(一|) (V)账蹦堪»_rutsnLEEi5^坩(一) 链擊,駟(1. 201202046 【00嗽】 比較例 〇 1 舻Ο) CNJ CO τ ι 〇 00 CD 1 1 1 1 1 1 0.005 I 〇 CM 尸 in CNJ 1 1473 I 00 CNJ ο 1 參考例 8 CM CO 1 o 00 CD 1 1 1 1 1 I 0.0053 1 CO CO σ> I 1584 I CD CO 00 1 參考例 7 CsJ CO 1 o 00 CD 1 1 1 1 1 1 0.0055 I 〇 寸 00 1701 | CNJ CO 卜 1 舻CD 嫩 CM CO τ ι o 00 CO 1 1 1 1 1 0.0052 寸 CN CO T— 1511 CO CO T— CO 1 參考例 17 CNJ CO 1 ϋ 00 CO 1 1 1 1 1 10.0050 I CM CO τ— in v— T— 1606 | 寸 00 in 1 CSi CO 1 υ 00 CD 1 1 1 1 1 [0.0054 1 in CO o CM 1565 | σ> CM 寸 1 參考例 4 CsJ CO 1 o 00 CD 1 1 1 1 1 0.0052 1 CO CM in CSJ T— 1492 in o CO 1 视1 CO CNJ CO τ ι o 00 <D 1 1 1 1 1 | 0.0053 | 寸 CVJ V 寸 CNJ 1515 CM 1 參考例 2 CSJ CO 1 o CO CD 1 1 1 1 1 | 0.0052 | 卜 CNJ | 1521 | σ> o τ— i 參考例1 CSJ CO 1 o 00 CD 1 1 1 1 1 | 0.0052 | CO C\J v- CM r— i 1505 | 寸 原料名 質量% 1 1 * 積層構成υ * 1 MPa GPa MPa P 構成要素(A) 構成要素(B) 構成要素(c) 構成要素(D) (A)存在的面 表面局部存在化率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損失係數 90度彎曲強度2) 〇度彎曲彈性模數2) 〇度彎曲強度2> U) 預浸漬物 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 碰}»裁。x,09i>s (V)账酿链寒ΜΓαΜ11) (V)账酿链«_2rBEi5^坩(I) 链«,«α 201202046 【6谳】 比較例 1 參考例 22 CN4 CO 1 o 00 CO 1 1 1 1 1 0.0057 00 CNJ CO CN T-" 1549 LD Ο τ— 1 m 德 eg CO 1 υ 00 CO 1 1 1 1 0.0051 Gi CM 卜 T— 1556 CO Ο V- σ> 1 參考例 20 eg CO 1 o 00 CD 1 1 1 1 0.0055 〇 CM eg CM t— 1480 CO τ— 00 1 參考例 19 CM CO τ ι o 00 CO 1 1 1 1 0.0057 τ— CSJ CO CM 1486 i〇 τ— τ— 卜 1 參考例 18 CVJ CO 1 ϋ 00 CD 1 1 1 1 0.0058| 对 CSJ o CNJ r- 1489 寸 CO 1 參考例 16 CSJ CO 1 o 00 CD 1 1 1 1 0.0052 寸 eg r- t— 1496 CO τ— τ— LO 1 參考例 15 CNJ CO 1 o 00 CO 1 1 1 1 0.0053 | CO CM v o CNJ 1505 寸 寸 1 參考例 14 CM CO v~ 1 ◦ 00 CO 1 1 1 1 0.0054 00 CO τ— 00 t— t— 1790 τ— CO 1 參考例 13 CM CO τ ι o 00 CO 1 1 1 1 [〇.0052| 00 CM r— 卜 t— T— 1553 00 σ> CM 1 參考例 12 CNJ CO V 1 ϋ 00 CD 1 1 1 1 0.0052 寸 CVJ CNJ CNJ r— 1508 00 ο τ— 1 參考例 10 CNJ CO τ ι ο 00 CD 1 1 1 1 1 [0.0054 丨 CO CO 寸 CNJ t— 1597 ο 05 1 原料名 質量% 1 積層構成1) 1 MPa | GPa MPa Ρ 構成要素(A) 構成要素(Β) I 構成要素(C) 構成要素(D) (A)存在的面 表面局部存在化率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ί損失係數 90度彎曲強度2) 心度彎曲彈性模數2) 〇度彎曲強度2) υ> 預浸漬物 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 麵}«裁%0£>3 (V)蘇酿堪«_ 21酲幽^哥抝_( I 一) (V)账蝌链寒B9I酲幽砟坩(I) 0000^ 201202046 【in嗽】 比較例 <N CO 1 參考例 1 CM CO | C-6 I 00 CO 1 1 1 1 1 [0.01271 05 L 2371 I 1155 I 114 1 參考例 1 CSJ CO C-5 ! 00 CD 1 1 1 1 1 :0.0119 00 Ο) 223 1255 112 1 參考例 1 CNJ CO | C-4 I 00 CD 1 1 1 1 幽 0.0106 107 I 187 1305 113 σ> CN 1 參考例 1 CNJ CO CO 1 o 00 CO 1 t 1 1 t 0.0087 126 | 152 1445 113 CO CNJ N 1 < CO 參考例 1 CO CO τ ι o 寸 to 1 |單面| I 1〇〇 | σ> σ> (0.0074I 108 100 1507 -3, 114| 卜 CNJ 1 a-6 I CO 參考例 1 CO CO 1 o 寸 CO 1 1單面1 00 00 CO 00 |0.0057| 00 σ> in 00 1391 | -4, 112| CD CM 1 A-5 1 CO 參考例 1 CO CO 1 o 对 to 1 1單面1 卜 σ> in σ> |0.0060| 1221 125 1508 -3, 113 LO CNJ 1 A-4 1 CO 參考例 1 CO CO c-1 I 寸 CD 1 1單面I 1 «<—Ν 'w* 1 |0.0058| 104 I 00 O) 1367 CD 00 寸 CN 1 A-8 I 參考例 1 N CM τ ι o 00 in 1 1單面1 | 1〇〇 | s I 100 I |0.0296| σ> σ) 丨 978 | CO O) ccT lO 1 CO eg 1 參考例 24 CVJ CO 1 u 00 CO 1 1 1 1 1 |0.0053| 123 I 1541 | | 102 I CN Csl 1 參考例 23 CM CO 1 o 00 CD 1 1 1 1 1 |0_0058| 127 I 121 | | 1546 | 104 原料名 質量% 1 積層構成1) 1 MPa GPa MPa P 構成要素(A) 構成要素(B) 構成要素(c) 構成要素(D) (A)存在的面 表面局部存在化率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損失係數 90度彎曲強度2) 〇度彎曲彈性模數2) 〇度彎曲強度2) O) 預浸漬物 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 碰>«戴。x>09i>CSJ (V )*酿链纖8M2S ®i5^-frw_} (I 一) (V)账酿链職_2|酲,妳相(一) 堪«_»u 201202046 【表11】 實施例 比較例 34 33 纖維強化 複合材料 構成要素(E) 原料名 質量% A-1 7 構成要素(F) 參考例11 30 參考例11 32 構成要素(G) C-2 C-2 63 68 構成要素(H) - - 積層構成1> ⑴ - 層間局部存在化率 % 95 - 損失係數 - 0.0058 0.0042 彎曲強度2) MPa 939 958 Tg ec -26,142 141 1) 積層構成 ⑴在各層間配置構成要素(E) (II)僅在中心層間配置構成要素(E) 2) Vf60%換算値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預浸漬物的截面圖,其係由構成要素(A)〜 (C)所組成,構成要素(A)係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及(C)所 成的層之單面。 第2圖係預浸漬物的截面圖,其係由構成要素(A)〜 (C) 所組成,構成要素(A)係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及(C)所 成的層之兩面。 第3圖係預浸漬物的截面圖,其係由構成要素(A)〜 (D) 所組成,構成要素(A)係以含於構成要素(D)中的狀態 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及(C)所成的層之單面。 第4圖係預浸漬物的截面圖,其係由構成要素(A)〜 (D)所組成,構成要素(A)係以含於構成要素(D)中的狀態 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及所成的層之兩面° 第5圖係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截面圖,其係由構成要 -83- 201202046 由構成要素(F) ,其係由構成要 素(Η)係存在於 f間’而且構成 素(E)〜(G)所組成,構成要素(E)係存在於 及(G)所成的層之積層體的層間。 第6圖係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截面圖 素(E)〜(H)所組成,構成要素(E)及構成要 由構成要素(F)及(G)所成的層之積層體的眉 要素(E)係以含於構成要素(H)中的狀態存在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預浸漬物平均厚度 2 與支持板接觸的面 3 預浸漬物厚度的2 0.%之平行線 4 平均邊界線 5 平均中心厚度線 A 構成要素(A) B 構成要素(B) C 構成要素(C) D 構成要素(D) E 構成要素(E) F 構成要素(F) G 構成要素(G) Η 構成要素(Η) -84-

Claims (1)

  1. 201202046 七、申請專利範圍: 1.—種預浸漬物’其含有以下的構成要素(A)〜(C),構成 要素(A)係配置在由構成要素(B)及(C)所成的層之單面或 兩面,構成要素(A)的90面積%以上係存在於從含有(A) 〜(C)的預浸漬物之表面到預浸漬物平均厚度的20%爲 止之部位; (A) 在1 0°C的tan5爲0.15以上且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之 胺基甲酸酯粒子; (B) 第1環氧樹脂組成物; (C) 強化纖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預浸漬物,其中構成要素(A) 係與構成要素(B )不相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預浸漬物,其中構成要素 (A)的平均粒徑爲5〜20μιη。 4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至3項中任一項之預浸漬物,其中 在預浸漬物中含有2〜20質量%的構成要素(Α)。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 4項中任一項之預浸漬物,其中 構成要素(Α)係胺基甲酸酯樹脂粒子的表面經疏水性矽 石所被覆的粒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項之預浸漬物,其中 構成要素(Β)係至少含有環氧當量爲8〇〇〜5500的環氧 樹脂之環氧樹脂組成物。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ό項中任一項之預浸漬物,其中 構成要素(C)係碳纖維。 -85- 201202046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預浸漬物,其中構成要素(C) 係拉伸彈性模數爲2 3 0〜5 5 0GPa的碳纖維。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預浸漬物,其更 含有下述構成要素(D),該構成要素(D)係配置在由構成 要素(B)及(C)所成的層之單面或兩面,而且構成要素(A) 係以含於構成要素(D)中的狀態存在; (D)與構成要素(A)不相溶的第2環氧樹脂組成物。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預浸漬物,其中構成要素(D) 係與構成要素(B )相同。 1 1 . 一種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預浸漬物的方法,含有使構成 要素(C)含浸構成要素(B)以得到預浸漬物前驅物之步 驟,與於預浸漬物前驅物上黏貼構成要素(A)之步驟。 12. —種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9或10項之預浸漬物的方法,含有下述(I)〜(ΙΠ)的 步驟; (I) 使構成要素(A)分散於構成要素(D)中,將此形成薄 膜之步驟; (II) 使構成要素(C)含浸構成要素(B),以製作預浸漬物 前驅物之步驟; (III) 將(I)所得的薄膜黏貼於(II)所得的預浸漬物前驅物 之步驟。 13. —種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其含有以下的構成要素(E)〜 -86- 201202046 (G)’當觀察截面時,構成要素(E)的9 0%以上係在層間 區域中局部存在化; (E) 在10 °C的tanS爲0.15以上且具有3次元交聯構造 之胺基甲酸酯粒子; (F) 第3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 (G) 強化纖維。 1 4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其更含 有下述構成要素(H),前述構成要素(E)係以含於該構成 要素(H)中的狀態存在; (H) 第4環氧樹脂組成物的硬化物。 1 5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1 4項之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其中該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損失係數,係相對於不含 有構成要素(E)而以外爲與該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相同的 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損失係數而言,爲1 3 〇 %以上。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Η項中任一項之纖維強化複 合材料,其中該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彎曲強度,係相 對於不含有構成要素(E)而以外爲與該纖維強化複合材 料相同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之彎曲強度而言,爲9〇% 以上。 -87-
TW100110950A 2010-03-30 2011-03-30 預浸漬物、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 TWI447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7077 2010-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2046A true TW201202046A (en) 2012-01-16
TWI447028B TWI447028B (zh) 2014-08-01

Family

ID=44712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0950A TWI447028B (zh) 2010-03-30 2011-03-30 預浸漬物、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及預浸漬物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39706B2 (zh)
EP (1) EP2554581B1 (zh)
JP (1) JP4973808B2 (zh)
KR (1) KR101314349B1 (zh)
CN (1) CN102834440B (zh)
TW (1) TWI447028B (zh)
WO (1) WO20111226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27783A1 (en) * 2019-02-08 2022-04-28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Methods of Coating Fiber Containing Materials and Coated Fiber Containing Material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09528B4 (de) 2010-02-26 2015-04-30 Ifc Composite Gmbh Blattfeder aus einem Faserverbundwerkstoff mit integrierten Lageraug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WO2012147401A1 (ja) * 2011-04-27 2012-11-01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繊維強化複合材料およびプリプレグの製造方法
DE102012016934B4 (de) * 2012-08-27 2015-12-03 Ifc Composite Gmbh Verfahren zur gleichzeitigen Herstellung von mehreren Blattfedern aus einem Faserverbundwerkstoff
JP6384487B2 (ja) * 2012-12-27 2018-09-05 東レ株式会社 硬質界面相を有する繊維強化ポリマー複合材料
TWI602671B (zh) * 2013-01-28 2017-10-21 東邦特耐克絲歐洲股份有限公司 浸漬強化纖維紗及其於製造複合材料之用途
CN104955883B (zh) * 2013-01-28 2018-03-13 东丽株式会社 预浸料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热塑性树脂粒子
US9427943B2 (en) * 2013-03-15 2016-08-30 Henkel IP & Holding GmbH Prepreg curing process for preparing composites having superior surface finish and high fiber consolidation
GB2516274B (en) * 2013-07-17 2016-12-28 Gurit (Uk) Ltd Prepreg for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materials
US20150099411A1 (en) 2013-09-17 2015-04-09 Hanwha Azdel, Inc. Prepregs, cores, composites and articles including repellent materials
JP6210007B2 (ja) * 2014-03-26 2017-10-11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CN106661242B (zh) * 2014-08-06 2018-10-30 东丽株式会社 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成型材料及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成型品
CN105709406A (zh) * 2014-12-05 2016-06-29 黑龙江鑫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预浸料增强滑雪板的制备方法
GB2536255B (en) * 2015-03-10 2017-11-01 Gurit (Uk) Ltd Moulding material for composite panels
CN108137839B (zh) * 2015-12-16 2021-07-06 东丽株式会社 预浸料坯、层压体、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JP6777073B2 (ja) * 2015-12-25 2020-10-28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93517B2 (ja) 2016-10-17 2020-12-0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シート状プリプレグ
ES2908294T3 (es) * 2017-05-24 2022-04-28 Toray Industries Composición de resina epoxi para materiales compuestos reforzados con fibras, y material compuesto reforzado con fibras
EP3663338A4 (en) * 2017-07-31 2021-07-07 Toray Industries, Inc. BLEND FOR SHEET MOLDING, PRE-IMPREGNATE AND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CN111727110B (zh) * 2018-04-25 2022-03-29 旭化成株式会社 连续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0652711A (zh) * 2018-06-28 2020-01-07 大田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高尔夫球杆头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21132464A1 (zh) * 2019-12-27 2021-07-01
CN114957741B (zh) * 2021-12-29 2024-01-02 江苏志纤复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共固化高阻尼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4852A (en) * 1983-05-23 1984-10-02 Thomas B. Crane Hydrophobic colloidal oxide treated core material, method of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comprised thereof
JPH0694515B2 (ja) * 1986-12-25 1994-11-24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
JPS63170428A (ja) 1987-01-07 1988-07-14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の製造方法
JPS63170427A (ja) * 1987-01-07 1988-07-14 Toray Ind Inc 繊維強化プリプレグの製造方法
JPH01104624A (ja) 1987-10-16 1989-04-21 Toray Ind Inc 樹脂微粒子を用いたプリプレグ
DE3789054T2 (de) 1986-12-25 1994-07-07 Toray Industries Zähe Verbundmaterialien.
JPS6426651A (en) * 1987-01-06 1989-01-27 Toray Industries Production of prepreg
JPS63203327A (ja) 1987-02-19 1988-08-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管状体
JP2586212B2 (ja) 1990-11-30 1997-02-26 東レ株式会社 釣 竿
JPH0527783A (ja) 1991-01-24 1993-02-05 Toray Ind Inc 音質変更板
JPH06136320A (ja) * 1992-10-26 1994-05-17 Mitsubishi Kasei Corp 透湿防水性被覆成形物の製造法
JP3312441B2 (ja) 1993-07-30 2002-08-05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
JP3539039B2 (ja) 1995-02-14 2004-06-14 東レ株式会社 ヤーン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JPH0985844A (ja) 1995-07-18 1997-03-31 Toray Ind Inc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管状体
CA2227797C (en) * 1995-08-24 2007-10-2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Process for making particle-coated solid substrates
JPH09216958A (ja) * 1996-02-08 1997-08-19 Nippon Oil Co Ltd プリプレグ
CA2266903A1 (en) * 1996-09-26 1998-04-02 Wolfgang Von Gentzkow Epoxy resin mixtures
JPH11217734A (ja) * 1997-11-21 1999-08-10 Toray Ind Inc 炭素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81747A (ja) * 1999-03-30 2000-10-10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 複合材料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JP4859082B2 (ja) * 2001-06-27 2012-01-18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テニスラケット
JP2004149979A (ja) 2002-10-31 2004-05-27 Toho Tenax Co Ltd 炭素繊維ストランド
US7208228B2 (en) 2003-04-23 2007-04-24 Toray Composites (America), Inc. Epoxy resin for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JP4096198B2 (ja) 2004-06-09 2008-06-04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ゴルフボール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マルチピースゴルフボール
JP2008050587A (ja) 2006-07-25 2008-03-06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複合材料
JP2008237373A (ja) 2007-03-26 2008-10-09 Mrc Composite Products Co Ltd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とその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
JP2009261473A (ja) 2008-04-22 2009-11-1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US8080313B2 (en) * 2009-05-28 2011-12-20 Cytec Technology Corp. Particle-toughened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27783A1 (en) * 2019-02-08 2022-04-28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Methods of Coating Fiber Containing Materials and Coated Fiber Containing Materi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73808B2 (ja) 2012-07-11
CN102834440A (zh) 2012-12-19
KR20120125404A (ko) 2012-11-14
JPWO2011122631A1 (ja) 2013-07-08
US9139706B2 (en) 2015-09-22
EP2554581A1 (en) 2013-02-06
CN102834440B (zh) 2014-04-02
TWI447028B (zh) 2014-08-01
EP2554581A4 (en) 2013-08-28
EP2554581B1 (en) 2014-08-13
KR101314349B1 (ko) 2013-10-04
WO2011122631A1 (ja) 2011-10-06
US20120328858A1 (en) 201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02046A (en) Prepreg,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epreg
EP2596947B1 (en) Prepreg,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repreg
TWI447139B (zh) 環氧樹脂組成物、預浸漬物及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JP5648679B2 (ja)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用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TWI435887B (zh) 環氧樹脂組成物、預浸透物及纖維強化複合材料
KR101318093B1 (ko) 에폭시 수지 조성물, 프리프레그 및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
EP2947109B1 (en)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prepreg, and carbon-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KR101096855B1 (ko)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용 에폭시 수지 조성물, 프리프레그 및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
JP5444713B2 (ja)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プリプレグ、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KR101521404B1 (ko)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용 에폭시 수지 조성물, 프리프레그 및 섬유 강화 복합 재료
JP5354095B2 (ja) プリプレグ、繊維強化複合材料およびプリプレグの製造方法
TW201224048A (en)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prepreg and fiber enforced complex material
CN110191915A (zh) 预浸料坯及其制造方法、分切带预浸料坯
JP2010095557A (ja)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繊維強化複合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