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45335A -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45335A
TW200945335A TW098105816A TW98105816A TW200945335A TW 200945335 A TW200945335 A TW 200945335A TW 098105816 A TW098105816 A TW 098105816A TW 98105816 A TW98105816 A TW 98105816A TW 200945335 A TW200945335 A TW 2009453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wavelength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5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riyoshi Nakaoki
Kimihiro Sait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5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533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87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using the near-field effec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Description

200945335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使用近場光來對資訊記錄媒體進行 資訊之記錄及再生之至少一者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 裝置。 【先前技術】 Φ 近年來,光碟、磁碟、光記憶卡等資訊記錄媒體中, 爲了達成高記錄密度及高解析度,使用近場(near field)光 的記錄再生方式,正受到矚目。近場光,係當光照射側的 物體與照射對象側的物體之間隔在某種距離以下時,從光 照射側之物體的界面所漏出的光,也被稱作消逝波 (evanescent wave ) ° 作爲對資訊記錄媒體照射近場光以進行記錄再生的手 法,先前已有各種手法被提出。例如,使用固浸透鏡 (SIL : Solid Immersion Lens)、固浸鏡(SIM Solid Immersion Mirror)、波導路構造體等的記錄再生方法,已 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1)。對可高密 度記錄的資訊記錄媒體,使用開口數NA超過1的SIL等 之近場光照射部的記錄再生方式中,是使透鏡與資訊記錄 媒體的表面之距離接近到可以產生消逝波(evanescent wave )的程度,以進行記錄再生。 作爲使用近場光進行記錄再生的高記錄密度之資訊記 錄媒體,被提出的有,例如,相變化記錄型之光記錄媒 200945335 體,或再生專用型的光記錄媒體等(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 2及3)。相變化記錄型之光記錄媒體,例如,係具有在玻 璃或聚碳酸酯(PC)等所成之基板上,依序層積了由A1等 所成之反射膜、Si02等所成之介電體層、GeSbTe等所成 之相變化材料層及Si02等所成之介電體層而成之構造。 又,再生專用型之光記錄媒體,係具有例如,在由玻璃或 PC等所成且形成有對應於記錄資訊之凹凸坑的基板上, 層積了由A1等所成之反射層而成之構造。甚至,除了上 述的光記錄媒體以外,作爲使用近場光來進行記錄再生的 資訊記錄媒體,還有例如光磁記錄方式之記錄媒體、光輔 助磁氣記錄方式之磁気記錄媒體等,也有被探討。 又,使用SIL等之近場光照射部時,透鏡的光射出側 端面與光記錄媒體的表面之間的距離,亦即所謂的間隙 (gap),係要爲照射光之波長的10分之1以下才算理想, 這件事情已有報告指出(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4)。因此, 高精度地控制間隙的技術,或使SIL等靠近而與資訊記錄 媒體相對性行走之際用來抑制兩者碰撞的skew控制之技 術等,已有各種探討(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及3)。 再者,先前,在上述之資訊記錄媒體的記錄再生裝置 以外,還被提出有例如使用SIL等之曝光裝置等(例如參 照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4中也提出可高精度控制間隙 之技術’在其光學系中’間隙偵測用雷射光是被調整成聚 光在SIL的尖端面。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 1 89796號公報 200945335 [非專利文獻 1]Ι· Ichimura et al·, “Near-Field Phase-Change Optical Recording of 1.36 Numerical Apertur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39, pp.962-967(2000) [非專利文獻 2]M. Shinoda et al·, High Density Near-Fiel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Digest of ISOM2004, We-E-03
[非專利文獻 3]M. Furuki et al., Progress in Electron Beam Mastering of 100Gb/inch2 Density Disc” ,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 1.4 3 , pp . 5 044-5046(2004) [非專利文獻 4]K. Saito et al·, “A Simulation of Magneto-Optical Signals in Near-Field Recording ,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 o 1.3 8, pp.6743- 6749(1999)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7635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3 443 5 1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3 -25 7052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上述利用近場光的記錄再生方式中,除了 SIL等之透 鏡與資訊記錄媒體之表面的距離是非常小以外,其餘操作 係可和先前的資訊記錄媒體同樣地進行。因此,爲了達成 200945335 更高記錄密度,對於層積複數記錄層的多層記錄媒體,在 原理上,也是能和先前同樣地,使用近場光來進行記錄或 再生。 然而,因記錄媒體的媒質中的光學距離之不同所產生 的球面像差係和開口數NA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達成越 大開口數ΝΑ的近場光學系,其球面像差會越大。因此, 在現實上,可使近場光的焦點對合於複數記錄層來進行記 錄再生的光學透鏡之設計,係爲非常複雜,存在如此缺 點。 又,在利用近場光的光學拾取裝置中,原本爲了高開 口數ΝΑ就需要非常高度的加工、組裝精度。由於這些事 情,當對具有複數記錄層的記錄媒體使用近場光來進行記 錄再生時,隨應於各記錄層來調整近場光之焦點位置的方 法,係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技術。 甚至,如上述,在利用近場光的光學拾取裝置中, SIL等之近場光照射部之表面與資訊記錄媒體之表面的間 隔(間隙長度)係必須要保持一定距離,亦即要保持會產生 近場光之距離。因此,在聚焦控制之際除了驅動接物透鏡 的控制以外,還需要用來保持產生近場光之距離所需之控 制。亦即,在利用近場光的光學拾取裝置中,間隙長度的 控制,是有別於對記錄層之聚焦控制而爲獨立之動作。然 而,此種不同控制要在同一光學系內高精度地進行是有困 難的,會導致可能對訊號特性造成影響之問題。 有鑑於上記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使 -8 - 200945335 用近場光來對具有複數記錄層之光記錄媒體進行資訊之記 錄或再生之際,使間隙控制及聚焦控制能以更爲簡易之構 成就能高精度地進行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解決上記課題,本發明的光學拾取裝置,係具備 近場光學系、第1及第2光源、光學系、第1及第2光偵 φ 測器、控制部、焦點位置調整機構所構成。又,在本發明 中,構成光學拾取裝置的各部係具有以下機能。近場光學 系,係開口數NA>1。第1及第2光源,係射出第1波長 及第2波長光。光學系,係將第1及第2波長光予以合 波,然後照射至至少具有2層記錄層的光記錄媒體。第1 ' 及第2光偵測器,係偵測出第1及第2波長光所造成的來 自光記錄媒體的回光。控制部,係藉由第2波長光所造成 的來自光記錄媒體的回光,而獲得相應於近場光學系的透 〇 鏡端面與光記錄媒體的表面之距離的訊號。又,控制部, 係藉由第1波長光所造成的來自光記錄媒體的回光,而獲 得光記錄媒體的再生訊號及循軌訊號、和對應於光記錄媒 體之各記錄層的焦點訊號。然後,焦點位置調整機構,係 被焦點訊號所控制,被配置在第1波長光的光路中,用以 使光記錄媒體中的第1波長光的焦點位置移動。 又,本發明的記錄再生裝置,係具備:上記本發明的 光學拾取部、光記錄媒體的裝著部、使裝著部與光學拾取 部相對性移動的驅動部所構成。 200945335 如上述,在本發明中,是使用2個光源,藉由從其中 —方之光源(第2光源)所出射的光,來進行近場光學系的 透鏡端面與光記錄媒體的表面之距離、亦即間隙之控制。 然後,藉由從另一方光源(第1光源)所出射的光,來獲得 其他的訊號、亦即光記錄媒體的再生訊號、循軌訊號及焦 點訊號,以進行循軌控制及聚焦控制。如此,間隙控制用 的光的光源,和循軌控制及對焦控制用的光的光源係各自 個別地設置,藉此可使光學系的構成更爲簡易。又,藉由 將間隙控制用的光的光源和循軌控制及對焦控制用的光的 光源個別設置,就可使聚焦控制及間隙控制的控制訊號能 夠精度良好地分離來進行間隙控制及聚焦控制。 [發明效果] - 若依據本發明,則在使用近場光來對具有複數記錄層 之光記錄媒體進行資訊之記錄或再生之際,可使間隙控制 及聚焦控制能以更爲簡易之構成就能高精度地進行。 © 【實施方式】 以下,依照以下之順序來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的最佳 形態之例子。但是,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以下的例子。 1. 第1實施形態:基本構成例 2. 第2實施形態:在聚焦控制用光學系中使用光學 遮罩的構成例 3 ·第3實施形態:將間隙控制用之偵測光予以散焦 -10- 200945335 的構成例 第 > 態 形 施 學 光 之 述 所 態 J形 成施 構實 之 1 置第 裝之 生明 再發 錄本 記’ 及了 部示 取圖 拾係 學中 1 光1 V t 圖 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之一例的槪略構成圖。 記錄再生裝置100,係主要具備:光學拾取部50(光 〇 學拾取裝置)、裝著部120、將裝著部120進行旋轉驅動 的旋轉驅動部110。光記錄媒體200,係爲具有複數記錄 層(未圖示)的例如光記錄媒體之碟片狀媒體,被裝著在記 錄再生方式100的裝著部120中。裝著部120,係被連結 至藉由轉軸馬達等旋轉驅動手段所構成的旋轉驅動部 ' 11 〇 (驅動部),以圖1中的單點虛線C爲中心軸而旋轉。 光學拾取部50,係對向於光記錄媒體200之記錄層 側之表面而配置。該光學拾取部50,係被搭載於例如, 〇 沿著光記錄媒體200表面移動的移動裝置(未圖示)上。然 後,藉由旋轉驅動部110所致之光記錄媒體200的旋轉驅 動與光學拾取部50的移動,光學拾取部50就可對向於光 記錄媒體200表面的所有記錄領域。 光學拾取部50,係具備:第1光源2、第2光源3、 第1光偵測器1 2、第2光偵測器13、近場光學系14、被 配置在來自第1及第2光源2, 3之出射光以及來自光記 錄媒體200的回光之光路上的光學系51。然後,光學拾 取部5 0,係具備控制部3 0。 -11 - 200945335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爲近場光學系1 4,係例示了由 被配置在光記錄媒體 200側的半球狀的固浸透鏡 (SIL)141、和由非球面透鏡等所成之光學透鏡142所構成 之接物透鏡的例子。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圖示了 半球狀的SIL,但其形狀係可適宜變更。例如,亦可使用 超半球狀的SIL,也可使用與光記錄媒體200對向側之端 面被加工成圓錐狀的透鏡。又,作爲近場光學系14,係 亦可使用其他SIM或波導路型等之近場光學系。 又,本實施形態中,作爲射出波長異於光學拾取部 50之光的光源,係使用會射出紅色頻帶的光(以下簡稱爲 紅色光)及藍色頻帶的光(以下簡稱爲藍色光)的半導體雷 射等之光源。在此例中,作爲第1光源2,係使用射出波 長例如405nm之藍色光的半導體雷射。另一方面,作爲 第2光源3,係使用射出例如波長640nm之紅色光的半導 體雷射。此外,第1光源2及第2光源3的波長係不限定 於上述,亦可作適宜變更。 光學系51,係將從第1及第2光源2, 3所出射之 光,出射至近場光學系14,並將來自光記錄媒體200的 回光,出射至第1光偵測器12及第2光偵測器13。光學 系51,係由雙色稜鏡11、第1光學系51a、第2光學系 51b所構成。此外,雙色稜鏡11係被配置在,來自第1 光學系51a之出射光的光路上、和來自第2光學系51b之 出射光的光路上的交叉位置。 第1光學系51a,係具備:準直透鏡5、1/2波長板 200945335 6、光柵8、偏光分束器(PBS)9、1/4波長板7、例如由2 片透鏡所構成之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柱狀透鏡1及聚光 透鏡35。然後,在從第1光源2所出射之光的光路上, 係從第1光源2側起,依序配置了準直透鏡5、1/2波長 板6、光柵8、PBS9、1/4波長板7、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 及雙色稜鏡11。被雙色稜鏡11所反射的來自第1光源2 之出射光的光路上,係配置有光學透鏡142與SIL141所 φ 構成的近場光學系14。又,光學拾取部50中被裝著光記 錄媒體200之際,對光記錄媒體200的表面係有SIL141 的端面是呈貼近而對向配置。然後,被PBS9所反射之來 自光記錄媒體200的回光的光路上,從PBS9側起依序配 置了柱狀透鏡1、聚光透鏡3 5及第1光偵測器12。 ' 另一方面,第2光學系51b,係具備:準直透鏡15、 1/2波長板26、無偏光分束器(NPBS)IO、PBS19、1/4波 長板27及聚光透鏡25。然後,在從第2光源3所出射之 φ 光的光路上,係從第2光源3側起,依序配置了準直透鏡 15、1/2 波長板 26、NPBS10 及 PBS19。又,在被 PBS19 所反射的來自第2光源3之出射光的光路上,係從PBS19 側起,依序配置1/4波長板27及雙色稜鏡1 1,藉由雙色 稜鏡11,來自第1及第2光源2, 3的出射光係被合波。 另一方面,被NPBS10所反射之來自光記錄媒體200的回 光的光路上,從NPBS10側起依序配置了聚光透鏡25及 第2光偵測器1 3。 又,控制部30,係基於已被第1光偵測器12及第2 -13- 200945335 光偵測器13所測出之訊號’生成RF(再生)訊號SRF、 軌訊號St及焦點訊號Sf、亦即所謂聚焦錯誤訊號,將 學拾取部50予以驅動控制。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 然例示了控制部30是被設置在光學拾取部50內部的 子,但亦可將控制部30設置在光學拾取部50的外部。 〔光學拾取部之動作〕 接著,一面參照圖1,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光學 取部50之動作。首先,說明藉由從第1光源2出射的 色光,以偵測RF訊號SRF、循軌訊號St及焦點訊號 之動作。 於上述的光學系51中,從第1光源2出射的藍 光,係被準直透鏡5轉成平行光,通過1/2波長板6而 整了直線偏光的方向後,通過光柵8及PBS9,被1/4 長板7轉成圓偏光。然後,藉由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而 整焦距,於雙色稜鏡11中,與從第2光源3所出射的 色光進行合波。此時,藉由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以調 藍色光在光記錄媒體200內部集結焦點之位置。此外, 成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的透鏡群當中的一部分係亦可由 有像差補償功能的光學元件所構成。作爲像差補償元件 係可使用例如會進行電氣性相位分布補償的光學元件, 可由具備可在光路上與光路外之間移動之移動機構的光 元件來構成。 然後,被雙色棱鏡11轉換過光路的藍色光,係透 循 光 雖 例 拾 藍 Sf 色 調 波 調 紅 整 構 具 > 也 學 過 -14- 200945335 近場光學系14亦即光學透鏡142及SIL 141而被照射在光 記錄媒體200的表面。已被光記錄媒體200所反射之回 光,係透過近場光學系14、雙色稜鏡11、焦點位置調整 機構4 ' 1/4波長板7,而被PBS9所分歧。接著,透過柱 狀透鏡1、聚光透鏡3 5而入射至第1光偵測器12。接 著,將已被第1光偵測器1 2所測出之訊號S 1,輸入至控 制部30,獲得RF訊號SRF、循軌訊號St及焦點訊號 〇 Sf。 此時,RF訊號SRF,係藉由偵測出第1光偵測器1 2 的複數受光領域(偵測領域)上所得之訊號予以總和而成的 訊號(全訊號)而獲得,循軌訊號St係藉由2分割偵測器 的推挽訊號而獲得。又,在第1光學系51a內使用光柵8 ' 的構成例中,可構成爲,將來自第1光源2的出射光,分 割成3光束,然後照射至光記錄媒體200,藉由其回光來 偵測出循軌訊號St。圖2(a)中係圖示了,此時的第1光偵 Ο 測器12的受光領域之一例的槪略平面構成。如此例所 示,若將第1光偵測器12構成爲,在4分割偵測器12b 的兩側,配置2分割偵測器12a及12c,就可藉由3光點 法或是DPP(Differential Push-Pull)法來進行循軌。 又,焦點訊號Sf,係藉由使用第1光學系51a內的 柱狀透鏡1,以非點像差法而獲得。該焦點訊號Sf,係被 輸入至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然後,焦點位置調整機構 4,係基於所被輸入之焦點訊號Sf,來調整對光記錄媒體 2〇〇所照射之藍色光的焦點位置。藉此,就可對光記錄媒 -15- 200945335 體200的各記錄層作正確的焦點控制。 再次回到圖1,說明藉由從第2光源3所出射的紅色 光,來偵測出間隙控制用訊號的動作。於光學系5 1中, 從第2光源3出射的紅色光,係被準直透鏡15轉成平行 光,被1/2波長板26調整了直線偏光的方向後’透過 NPBS10而被PBS19所反射。然後,已被PBS19所反射的 紅色光,係於1M波長板27中被轉成圓偏光後,在雙色 稜鏡11與從第1光源2所出射之藍色光進行合波,透過 近場光學系14而照射至光記錄媒體2 00。此外,此時所 照射的紅色光若有被調整成在光記錄媒體2 0 0的表面會多 少有些散焦者,對間隙控制而言是較爲有利。關於此構成 例係在後述的第3實施形態中詳述。 接著,從光記錄媒體200側返回的紅色光,係透過近 場光學系14、雙色稜鏡11、1/4波長板27,而被PBS19 所反射。此時,來自光記錄媒體200的回光,係被1/4波 長板27從圓偏光轉成直線偏光,但該直線偏光(回光)的 偏光方向,係爲正交於從第2光源3入射至1/4波長板27 之直線偏光(出射光)的偏光方向。只不過,此時,對應於 間隙長度,在通過了 1/4波長板27的回光中,會含有對 其偏光方向微小旋轉之成分。亦即,在通過了 1/4波長板 27的回光中,會隨著間隙長度,而含有正交於其偏光方 向之方向(出射光之偏光方向)的成分。因此,通過了 1/4 波長板27的回光一旦入射至PBS19,則回光中所含之微 小旋轉成分,會被PBS19所反射。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 200945335 取部50中,就是偵測該微小旋轉成分來進行間隙控制。 然後,已被PBS19所反射之回光,係被NPBS10所反 射,然後透過聚光透鏡25而入射至第2光偵測器1 3。於 第2光偵測器1 3中所測出的訊號S2,係爲對應於近場光 學系14的SIL141之端面與光記錄媒體20 0之表面間之距 離的訊號,亦即所謂的間隙錯誤訊號。將該訊號S2輸入 至控制部30,向光學透鏡142及SIL141所成之接物透鏡 φ 所被搭載的驅動部20(致動器),當作間隙控制訊號Sg而 輸出,藉此就可高精度地控制SIL1 41與光記錄媒體200 之間的距離。 此處,圖2(b)中係圖示了,第2光偵測器13的受光 領域之一例的槪略平面圖。如圖2(b)所示,藉由將第2光 ' 偵測器1 3設計成4分割偵測器,就可分別演算出2方向 的推挽訊號。又,藉由設計成4分割偵測器,就也可進行 光記錄媒體20 0半徑方向及正交於其之切線方向的傾斜調 ⑩ 整。 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部5 0中,間隙控 制用的訊號,和再生訊號、循軌訊號及焦點訊號,係以不 同波長的光來加以測出。將其樣子模式性地圖示於圖3。 此外’在圖3中,作爲光記錄媒體200係圖示了,2個記 錄層201及203 (以下分別稱之爲L0層及L1層)是隔著中 間層202而層積,L1層203上係設有保護層204(上覆硬 鍍層)而成之媒體的例子。但是,作爲光記錄媒體200, 係亦可爲記錄層(資訊記錄面)只有1層的光記錄媒體,也 -17- 200945335 可爲具有3層以上記錄層的光記錄媒體。 在圖3的例子中,SIL等近場光學系14與光記錄媒 體200表面之間的間隙g,係例如藉由紅色光Lr的回光 而控制。然後,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的控制,係藉由波長 頻帶異於紅色光Lr的例如藍色光Lb的回光而進行之。因 此,可將控制訊號高精度地予以分離,以進行間隙控制與 聚焦控制。 又,本實施形態的光學系5 1中,係由於在用來控制 間隙的紅色光Lr的光路以外,僅在藍色光Lb的光路(第 1光學系51 a)中配置有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因此可穩定 地以紅色光Lr來進行間隙控制。亦即,如在圖3中的箭 頭e所模式性標示,在驅動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以調整焦 點位置之際,也不會停止間隙控制而可連續進行之。若更 具體說明,則例如在圖3所示的光記錄媒體200的資訊再 生時,考慮藉由焦點位置調整機構4,來將藍色光Lb的 焦點位置,從L0層201移動至L1層203時的情形。此 情形下,一旦將焦點挪移到L0層201外,其後,使焦點 重新對合於L1層203,但在此聚焦動作中,由於間隙控 制係用有別於聚焦控制的獨立光源(控制訊號)來進行,所 以可不被停止地持續動作。亦即,在圖1所示的光學系 5 1中,即使焦點挪開之狀態下,仍可持續間隙控制。因 此,藉由使用如圖1所示的光學系51,就可使記錄再生 系統更穩定地動作。 如以上所說明’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對光記錄媒體 18- 200945335 使用近場光來進行資訊之記錄或再生之際,就可以較爲簡 易之構成的光學系,高精度地進行間隙控制與聚焦控制。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複數記錄層之光記錄 媒體利用近場光的記錄再生方式之適應,係變得較爲容 易。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 中,可藉由實用的機構來實現焦點調整。因爲這些理由,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近場光記錄媒體的大容量化係變爲 ❹ 可能。 < 2.第2實施形態> 在第2實施形態中係說明,於圖1所示的第1實施形 ' 態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中,在聚焦控制用光學 ' 系裡使用光學遮罩之構成例。圖4中係圖示了,本發明之 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光學拾取部及記錄再生裝置之一例的 槪略構成。於圖4中,對應於圖1之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 φ 並省略重複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也是,作爲第1光源2及第2光源 3,係分別使用射出藍色光與紅色光的半導體雷射爲例 子。然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於第1光學系61a內,在 PBS9與柱狀透鏡1之間,配置NPBS18、光學遮罩17及 聚光透鏡45。又,設有用來偵測從聚光透鏡45所出射之 光的第3光偵測器16。其以外的構成均和圖1所示第! 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的光學系61中,在NPBS 18被分歧(反 -19- 200945335 射)的藍色的回光,係透過聚光透鏡45而入射至第3光偵 測器16。另一方面,穿過NPBS18的回光係透過光學遮罩 17、柱狀透鏡1及聚光透鏡35而入射至第1光偵測器 12 ° 圖5(a)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的第1光偵測器12 的受光領域的平面構成。在此例中,如圖5(a)所示,作爲 第1光偵測器12是使用4分割偵測器,較爲理想。又, 圖5(b)中係圖示了,本實施形態的第2光偵測器13的受 @ 光領域的平面構成。藉由以4分割偵測器來構成第2光偵 測器1 3,就可與間隙控制訊號一起獲得徑向方向及切線 方向的傾斜控制訊號。再者,圖5(c)中係圖示了,本實施 形態的第3光偵測器1 6的受光領域的平面構成。藉由以 _ 3個2分割偵測器1 6a〜1 6c來構成第3光偵測器1 6,就 可以3光點法或是DPP法來進行循軌。 然後,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藍色的回光,係藉由光 學遮罩17將近場光學系14中的NA<1之領域予以遮蔽, 0 使其獲得僅根據NA>1領域之回光而來的焦點位置訊號。 藉此,可大幅截斷來自光記錄媒體200其他層所返回的迷 光成分,可獲得高品質的焦點訊號Sf。亦即,於本實施 形態的光學拾取部60中,除了能以較爲簡易之構成的光 學系來進行間隙控制與聚焦控制,還可更進一步高精度地 進行聚焦控制。 此處,作爲一例,於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部60之 構成例中,將第1光偵測器1 2上所測定到的焦點訊號之 -20- 200945335 波形圖,示於圖6。此外,在圖6中係還圖示了,被第3 光偵測器1 6所測出之RF訊號、被第1光偵測器ι2所測 出之和訊號(A + B + C + D)、以及被第2光偵測器i 3所測 出之間隙訊號。此外,在圖6中係圖示了,相當於約 的訊號波形。進行圖6所示測定的光學系、光記錄媒體之 構成、記錄再生條件等,係如以下所示。 近場光學系的實效開口數NAeff : 1.4 5 0 光記錄媒體的記錄層數:2層 光記錄媒體的上覆硬鑛層之膜厚:lym 光記錄媒體的記錄層數之中間層膜厚:3/zm 光記錄媒體的記錄層材料:各層都是相變材料 線速度:3.8m/s 再生功率:0.5m W 記錄方式:1-7隨機調變方式 記錄標記的線密度:7〇nm/bit © 於圖6中’箭頭E所示之領域,係爲聚焦錯誤訊號正 在發生之領域,箭頭F所示的時點,係表示進行了聚焦控 制之時點。由圖6可知’進行過聚焦控制後(箭頭f以 後),箭頭G所示領域中’ RF再生訊號的振幅係回復,其 後仍可獲得充分振幅的RF再生訊號,而呈穩定。此外, 由於和訊號(A+B+C+D)係爲大致一定,因此可知圖6 中箭頭E所示領域的變動,並不是表面反射率等之變化、 亦即膜的不良所造成之變動。 又,從圖6可知,從聚焦錯誤訊號(領域E)起開始進 -21 - 200945335 行聚焦控制,使RF訊號穩定化的過程中,間隙錯誤訊號 始終都未被聚焦控制所影響而被穩定地輸出。因此,由此 可知,對於具有1層或2層以上之記錄層的光記錄媒體, 可使用近場光來進行穩定的記錄再生,可確認如此事實。 如以上所說明,於依據本實施形態中也是,對光記錄 媒體使用近場光來進行資訊之記錄或再生之際,就可以較 爲簡易之構成的光學系,高精度地進行間隙控制與聚焦控 制。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複數記錄層之光 記錄媒體利用近場光的記錄再生方式之適應,係變得較爲 容易。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 中,可藉由實用的機構來實現焦點調整。因爲這些理由,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近場光記錄媒體的大容量化係變爲 可能。 < 3 .第3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光學拾取裝 置及具備其之記錄再生裝置的構成例。如上述,使用SIL 等近場光的光學拾取裝置中,透鏡與記錄媒體間的距離 (間隙),必須要高精度地控制。實際上,使用SIL等來對 記錄媒體進行資訊記錄再生時,是必須要以被入射至SIL 等的光之波長的1/100程度之精度,來控制間隙。然而, 若記錄媒體的表面或保護層內部存在有灰塵或異物等,則 間隙控制訊號上會有雜訊重疊,導致間隙控制的精度極度 劣化,或者間隙控制本身發生破錠之問題產生。在本實施 -22- 200945335 形態中,更進一步說明能夠解決該問題的光學拾取裝置及 記錄再生裝置之一例。 圖7中係圖示了,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光學 拾取部(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之一例的槪略構 成。此外,於圖7中,與圖1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的光學 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相對應的構成部分係標示同一符 號來表示。又,在圖7中,爲了說明上的簡便,省略了用 0 來生成間隙訊號Sg等之控制訊號的控制部(例如圖1中的 控制部30)。 由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部70,和圖1所示的第1 實施形態之光學拾取部5 0作比較可知,在本實施形態 中,主要是第2光學系71b的構成是異於第1實施形態。 ’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第1光學系71 a,係爲圖1所示的第 1光學系51a內的聚光透鏡35省略後之構成,但其餘構 成係爲相同,其動作也和圖1的例子大致相同。因此,此 © 處係省略,針對第2光學系71b的上記變更點以外之構成 的說明。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也是,在第1光源2係使用射 出藍色光的半導體雷射,在第2光源3係使用射出紅色光 的半導體雷射。此外,第1光源2及第2光源3的波長係 不限定於上述,亦可作適宜變更。又,在本實施形態中, 係亦可將第1光學系71a,置換成例如圖1所示的第1光 學系51a、或圖4所示的第1光學系61a。 本實施形態的第2光學系71b,係於圖1所示的第2 -23- 200945335 光學系51b之構成中,在PBS19及1/4波長板27間的光 路上,更配置有聚光透鏡7 2(光學透鏡)所構成。 聚光透鏡7 2,係用來調整間隙控制用紅色光之焦點 -位置的透鏡。聚光透鏡7 2的焦距係被調整成’間隙控制 用的紅色光,對於例如SIL 1 4 1的光射出側端面、記錄媒 體之表面及資訊記錄媒體,發生散焦。亦即’在本實施形 態中,聚光透鏡72是被設計成’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是 在其光路上,被聚焦在不同媒質之交界部分以外的位置。 @ 此外,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的焦點位置之調整,係藉由使 聚光透鏡72沿著光路上移動而進行調整即可。 圖8及9中係圖示了,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的焦點位 置之調整狀態的例子。圖8及9中’虛線所示的Lb係爲 > 記錄再生、循軌控制及聚焦控制時所用的藍色光,實線所 · 示的Lr係爲間隙控制時所用的紅色光。又,圖8及9中 以單點虛線所示的「AX」係爲光軸。此外,在圖8及9 的例子中,作爲光記錄媒體200,係圖示了具有在基板 ❹ 205上依序層積了記錄層201 (L0層)、介電體等所成之中 間層202、記錄層203(L1層)及保護層204之構造的光記 錄媒體。 圖8係圖示了,對光記錄媒體200的L1層203進行 資訊記錄再生之際的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的焦點位置之調 整狀態。在圖8的例子中,藍色光Lb係被聚光在L1層 203的SIL141側之表面(資訊記錄面),亦即被聚光在L1 層203與保護層204的交界界面。另一方面,間隙控制用 -24- 200945335 的紅色光Lr,係被聚光在中間層202的內部。 另一方面,圖9係圖示了,對光記錄媒體200的L0 層2 0 1進行資訊記錄再生之際的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的焦 點位置之調整狀態。在圖9的例子中,藍色光Lb係被聚 光在L0層201的SIL141側之表面,亦即被聚光在L0層 201與中間層202的交界界面。另一方面,間隙控制用的 紅色光Lr,係被聚光在中間層202的內部。 D 上述的使間隙控制精度降低的灰塵或異物等,係特別 容易存在於例如保護層2 04的表面、保護層204與L1層 203之界面等不同媒質的交界部分。這是因爲,例如光記 錄媒體200的製造工程中,在將各層予以逐次層積之際, 各層的表面容易附著灰塵或異物等。因此,若如本實施形 ' 態般地調整成,使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聚焦在不同媒質 之交界部分以外的位置,則在灰塵或異物等容易存在的不 同媒質之交界部,係被散焦(defocus)。其結果爲,來自交 〇 界部的回光之強度是較小,可降低因灰塵或異物等所造成 的雜訊。因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可抑制間隙控制精 度之劣化,可實現更穩定的動作。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和第1及第2實施形態同樣 地,是將SIL等近場光學系14與光記錄媒體200表面的 間隙,藉由紅色光Lr的回光來加以控制;將焦點位置調 整機構4以藍色光Lb的回光來加以控制。因此’於本實 施形態中也是,能夠以較爲簡易之構成的光學系’將控制 訊號予以分離,以進行高精度的間隙控制與聚焦控制。 -25- 200945335 此外,在圖8及9的例子中,雖然說明了將間隙控制 用的紅色光Lr聚光在被配置於L1層203及L0層201間 的中間層202內之例子,但本發明並非侷限於此。紅色光 Lr的焦點位置,係只要是在不同的2個媒質間的交界以 外之位置上,則可爲任意。例如,亦可將間隙控制用的紅 色光Lr聚光在被設於L1層203上的保護層2 04內,亦可 聚光在基板205內。又,原理上,對各記錄層的內部打上 紅色光Lr雖然可行,但由於記錄層的厚度是非常的薄, 因此站在焦點位置調整的容易性等觀點來看,將焦點位置 設定在厚度遠大於記錄層的中間層202、保護層204、基 板205,較爲理想。 又,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Lr的聚光位置,亦可設定 在 SIL 1 4 1內。此情況下的焦點位置之調整狀態之模式 圖,示於圖1〇。在此情況下也是,由於在不同媒質的交 界部,間隙控制用的紅色光Lr係被散焦,因此可抑制間 隙控制精度的劣化。 又,在圖8〜10的例子中,雖然說明了對具有2層記 錄層的光記錄媒體適用本實施形態之光學拾取裝置的例 子,但本發明並非侷限於此。例如,即使對於具有3層以 上記錄層的多層記錄媒體,也能適用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 取裝置,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甚至,亦可將本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適用於只 有1層記錄層(資訊記錄面)的記錄媒體。此情況下的焦點 位置之調整狀態之模式圖,示於圖11。在圖11的例子 -26- 200945335 中,記錄再生用、聚焦控制用及循軌控制用的藍色光 Lb,係被聚光在記錄層206的SIL1 41側之表面(記錄層 2 06與保護層207的交界界面)。另—方面,間隙控制用 的紅色光Lr’在圖11的例子中係被聚光在基板205的內 部。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可抑制間隙控制 精度之劣化,可實現穩定的動作。又,若依據本實施形 φ 態,則作爲近場光用的資訊記錄媒體,具備有保護層的記 錄媒體之使用,會變得容易。甚至,若依據本實施形態, 則可以較爲簡易構成的光學系,高精度地進行間隙控制與 聚焦控制。由於這些理由,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最終而 言,近場光用的資訊記錄媒體、使用近場光的光學拾取裝 ' 置及記錄再生裝置之實用化,係成爲可能。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第1〜3實施形態中所 說明的構成,其他未脫離本發明構成的範圍內,可作各種 〇 變形、變更。 例如,在上記第1〜3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對光 記錄方式的光記錄媒體,以近場光進行資訊之記錄或再生 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但本發明並非侷限於 此。例如,對於光磁記錄方式之記錄媒體、光輔助磁氣記 錄方式之磁気記錄媒體等,使用近場光來進行資訊之記錄 或再生的光學拾取裝置及記錄再生裝置上,也能同樣適 用,可獲得同樣效果。 又,在上記第1〜3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作爲第 -27- 200945335 1及第2波長的光是分別採用藍色光及紅色光之例子,但 本發明並非侷限於此,第1及第2波長光係可考慮用途而 作適宜變更。此外,第1及第2波長亦可爲相同。只不 過,在本發明中,因爲要將回光分離成2道光而個別地加 以測出,所以站在光學系之構成的簡易性等觀點來看,第 1及第2波長係爲互異,較爲理想。又,第1波長的光係 爲進行資訊記錄再生的光,因此站在高記錄密度及高解析 度的観點來看,第1波長的光要儘可能爲短波長,較爲理 想。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光學拾取裝置的 槪略構成圖。 [圖2]圖2(a)及(b),係第1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 的光偵測部的槪略平面構成圖。 [圖3]第1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之要部的模式性 構成圖。 [圖4]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光學拾取裝置的 槪略構成圖。 [圖5]圖5(a)〜(c),係第2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 的光偵測部的槪略平面構成圖。 [圖6 ]第2實施形態的光學拾取裝置上所測定到的RF 訊號、聚焦訊號及間隙訊號之一例的波形圖。 [圖7]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光學拾取裝置的 200945335 槪略構成圖。 [圖8]第3實施形態中的間隙控制用之光的焦點位置 的調整狀態之樣子之模式圖。 [圖9]第3實施形態中的間隙控制用之光的焦點位胃 的調整狀態之樣子之模式圖。 [圖1 〇]第3實施形態中的間隙控制用之光的焦點位置 的調整狀態之樣子之模式圖。 [圖1 1 ]第3實施形態中的間隙控制用之光的焦點位置 的調整狀態之樣子之模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柱狀透鏡 2 :第1光源 3 :第2光源 4:焦點位置調整機構 5,15 :準直透鏡 6, 26 : 1 /2波長板 7,27 : 1/4波長板 8 :光柵
9,19 : PBS
10,18 : NPBS 11 :雙色稜鏡 1 2 :第1光偵測器 12a,12c : 2分割偵測器 -29- 200945335 12b : 4分割偵測器 1 3 :第2光偵測器 1 4 :近場光學系 1 6 :第3光偵測器 17 :光學遮罩 20 :驅動部(致動器) 2 5, 3 5, 45, 72 :聚光透鏡 3 0 :控制部 50,60,70:光學拾取部 51, 61, 71 :光學系 51a,61a, 71a:第 1 光學系 51b,61b, 71b:第 2 光學系 100,101,102:記錄再生裝置 1 10 :旋轉驅動部 120 :裝著部
141 : SIL 1 42 :光學透鏡 200 :光記錄媒體 201 : L0 層 2 02 :中間層 203 : L1 層 204 :保護層 205 :基板 2 0 6 :記錄層 -30 200945335
207 :保護層 St :循軌訊號 S f :焦點訊號 SRF : RF(再生)訊號 S g :間隙訊號

Claims (1)

  1. 200945335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開口數NA>1的近場光學系;和 第Ϊ及第2光源,係用以射出第1波長及第2波長 光;和 光學系’係用以將前記第1及第2波長光予以合波, 照射至至少具有2層記錄層的光記錄媒體;和 Φ 第1及第2光偵測器,係用以偵測出前記第1及第2 波長光所造成的來自前記光記錄媒體之回光;和 控制部,係藉由前記第2波長光所造成的來自前記光 記錄媒體之回光,獲得相應於前記近場光學系之透鏡端面 與前記光記錄媒體之表面之距離的訊號,藉由前記第1波 ' 長光所造成的來自前記光記錄媒體之回光,獲得前記光記 錄媒體的再生訊號及循軌訊號、與對應於前記光記錄媒體 之各記錄層的焦點訊號;和 〇 焦點位置調整機構,係被前記焦點訊號所控制,被配 置在前記第1波長光的光路中,用以使前記光記錄媒體中 的前記第1波長光的焦點位置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光學拾取裝置, 其中, 前記焦點訊號之偵測,係使用將NA<1之成分予以去 除過的光來測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光學拾取裝置, 其中, -32- 200945335 前記光學系’係具有光學透鏡,其係用以將前記第2 波長光的焦點’調整成對合於前記第2波長光之光路上的 不同媒質間之交界以外的位置;該光學透鏡係被配置在, 前記光學系內的前記第1及第2波長光被合波之前的前記 第2波長光的光路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光學拾取裝置, 其中, 前記第2波長光的焦點位置,是存在於前記記錄媒體 q 內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光學拾取裝置, 其中, 前記第1波長,係與前記第2波長不同。 6. —種記錄再生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 光學拾取部,其係具備:開口數NA>1的近場光學 系;和第1及第2光源,係用以射出第1波長及第2波長 光;和光學系,係用以將前記第1及第2波長光予以合 0 波’照射至至少具有2層記錄層的光記錄媒體;和第1及 第2光偵測器,係用以偵測出前記第1及第2波長光所造 成的來自前記光記錄媒體之回光;和控制部,係藉由前記 第2波長光所造成的來自前記光記錄媒體之回光,獲得相 應於前記近場光學系之透鏡端面與前記光記錄媒體之表面 之距離的訊號,藉由前記第1波長光所造成的來自前記光 記錄媒體之回光,獲得前記光記錄媒體的再生訊號及循軌 訊號以及對應於前記光記錄媒體之各記錄層的焦點訊號; -33- 200945335 和焦點位置調整機構,係被前記焦點訊號所控制,被配置 在前記第1波長光的光路中,用以使前記光記錄媒體中的 前記第1波長光的焦點位置移動;和 前記光記錄媒體的裝著部;和 驅動部,係用以使前記裝著部與前記光學拾取部作相 對性移動。
    -34-
TW098105816A 2008-02-28 2009-02-24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TW20094533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8586 2008-02-28
JP2008174774 2008-07-03
JP2008322729A JP2010033688A (ja) 2008-02-28 2008-12-18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5335A true TW200945335A (en) 2009-11-01

Family

ID=41013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5816A TW200945335A (en) 2008-02-28 2009-02-24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31575B2 (zh)
JP (1) JP2010033688A (zh)
KR (1) KR20090093834A (zh)
CN (1) CN101521028B (zh)
TW (1) TW20094533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37239B2 (en) 2010-01-15 2013-05-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optical disk drive device,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tion device
JP2013101726A (ja) * 2010-03-10 2013-05-23 Panas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レコーダ
JP2011210306A (ja) * 2010-03-29 2011-10-20 Toshiba Corp 光ヘッド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US8526287B2 (en) 2010-11-10 2013-09-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apparatus
JP2013033563A (ja) 2011-08-01 2013-02-14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記録再生装置、記録再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5750A (en) * 1991-03-14 1992-06-30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Optical recording system employing a solid immersion lens
US5602820A (en) * 1995-08-24 1997-02-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ss data storage
JP2001023190A (ja) * 1999-07-07 2001-01-26 Sony Corp 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記録及び/又は再生方法
JP3956547B2 (ja) * 1999-09-07 2007-08-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装置、光記録及び/又は再生方法
DE60134033D1 (de) * 2000-10-27 2008-06-2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sche abtastvorrichtung
JP2002319157A (ja) * 2001-04-19 2002-10-31 Sony Corp 信号記録装置、信号再生装置、及びそれらの方法
WO2003021583A1 (en) * 2001-08-31 2003-03-13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JP2004046915A (ja) * 2002-07-08 2004-02-12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2005259329A (ja) * 2004-02-12 2005-09-22 Sony Corp チルト制御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20070085305A (ko) * 2004-10-11 2007-08-27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근접장 광학 렌즈-매체 접근방법
KR101107055B1 (ko) * 2004-11-24 2012-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니어 필드 레코딩 디스크의 트래킹 서보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JP2006190422A (ja) * 2005-01-07 2006-07-20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マルチビームの位置検出方法、光ピックアップの調整方法、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記録再生方法
JP2006344351A (ja) 2005-05-13 2006-12-21 Sony Corp 光記録再生装置、光学ヘッド、光記録再生方法及びスキュー検出方法
JP2007293963A (ja) * 2006-04-24 2007-11-08 Canon Inc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WO2008053890A1 (fr) * 2006-11-01 2008-05-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positif d'information optiqu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1028B (zh) 2011-12-07
JP2010033688A (ja) 2010-02-12
US8031575B2 (en) 2011-10-04
KR20090093834A (ko) 2009-09-02
US20090219799A1 (en) 2009-09-03
CN101521028A (zh) 2009-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0178B (zh)
JP2003123282A (ja) 焦点調整方法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1058859B1 (ko) 광 픽업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기록 및/또는 재생 장치
JP2004213784A (ja) 光記録媒体処理装置及びその焦点制御方法
JP2007193894A (ja) 光記録再生装置、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トラッキングエラー信号検出方法
JP5417269B2 (ja) 光情報再生装置
TW200945335A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JP2008243282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20060002276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JP2007293963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483898B2 (ja) 記録装置、再生装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4449819B2 (ja) 光再生方法、波形等化方法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0116022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WO2007094288A1 (ja) 光学ヘッド、光学ヘッドの制御方法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JP200633147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的情報再生装置ならびに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250073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5675460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4186857B2 (ja) 光情報記録及び/または再生装置及びその焦点制御方法
JP200430330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3242665A (ja) 焦点誤差検出装置
JP3564883B2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9170011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とこれを用いた光記録再生装置、近接場光記録再生方法
JP200018227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7250065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7250064A (ja)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