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6019U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6019U
CN220616019U CN202190001007.9U CN202190001007U CN220616019U CN 220616019 U CN220616019 U CN 220616019U CN 202190001007 U CN202190001007 U CN 202190001007U CN 220616019 U CN220616019 U CN 220616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seat
saddle
wal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10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卓希
宫下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6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6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1/00Arrangements of radiators, coolant hoses or pipes on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4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ools or spar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在确保座椅底板的刚性和座椅的坐垫厚度的同时容易地抑制车高的增大,并且能够收纳工具。鞍乘型车辆具备座椅(13)、由座椅(13)能够开闭地封闭的行李箱(50)、以及收纳工具(101、102、103)的工具收纳部(70),其中,行李箱(50)具备底壁(51)和设置于底壁(51)的周围的周围壁(52),在行李箱(50)中,在周围壁(52)中的后部的周围壁(56)设置有工具收纳部(70),工具收纳部(70)具备第一收纳部(71)和第二收纳部(72),所述第一收纳部(71)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一工具(101)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所述第二收纳部(72)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二工具(102、103)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车体具备能够用于维护等的工具作为车载工具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由座椅能够开闭地封闭的行李箱中收纳工具等装载物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头盔的收纳部的下侧将工具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7096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车载工具大多设置于通过座椅而开放的部位,例如设置于座椅的背面、或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设置于行李箱。
然而,在座椅的背面设置工具收纳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工具的收纳空间,成为座椅的背面的座椅底板容易成为从背面向上方鼓出的形状,存在难以确保座椅的坐垫厚度的课题。另外,在座椅的背面设置工具收纳部的情况下,需要在座椅底板设置钩挂工具的形状,从避免模具成形上的根切的方面出发,在座椅底板上开设孔,并在此处设置钩挂工具的形状,还存在座椅底板的刚性下降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行李箱设置工具收纳部的情况下,为了不压迫行李箱的收纳空间,行李箱容易成为向下方鼓出的结构,存在车高容易增大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能够在确保座椅底板的刚性和座椅的坐垫厚度并容易地抑制车高的增大的同时对工具进行收纳。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含在2021年3月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21-034565的全部内容。
鞍乘型车辆具备:座椅;行李箱,其配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且由所述座椅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以及工具收纳部,其设置在能够由所述座椅开放的部位,对工具进行收纳,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具备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周围的周围壁,在所述行李箱中,在所述周围壁中的后部的周围壁设置所述工具收纳部,所述工具收纳部具备:第一收纳部,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一工具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以及第二收纳部,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二工具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工具和所述第二工具呈轴状延伸,所述第一工具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工具的直径小。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收纳部将所述第二工具以沿着所述后部的周围壁的状态进行保持。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收纳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二收纳部靠后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收纳部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朝向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部突出并夹持所述第一工具,所述第二收纳部形成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孔状,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沿径向突出并夹持所述第二工具。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工具收纳部的车宽方向上配置有储液箱。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座椅被封闭的情况下,收纳于所述工具收纳部的所述工具与所述座椅之间的间隙比所述工具小。
实用新型效果
鞍乘型车辆具备:座椅;行李箱,其配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且由所述座椅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以及工具收纳部,其设置在能够由所述座椅开放的部位,对工具进行收纳,其中,所述行李箱具备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周围的周围壁,在所述行李箱中,在所述周围壁中的后部的周围壁设置所述工具收纳部,所述工具收纳部具备:第一收纳部,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一工具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以及第二收纳部,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二工具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根据该结构,工具收纳部不是设置于座椅的背面而是设置于行李箱,因此能够确保座椅底板的刚性和座椅的坐垫厚度。另外,工具收纳部不是设置于行李箱的底壁而是设置于周围壁,因此能够抑制车高的增大。因此,能够在确保座椅底板的刚性和座椅的坐垫厚度并容易地抑制车高的增大的同时对工具进行收纳。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工具和所述第二工具呈轴状延伸,所述第一工具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工具的直径小。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工具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容易防止小径的第一工具的末端与位于上下方向的部件接触。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收纳部将所述第二工具以沿着所述后部的周围壁的状态进行保持。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二工具以与周围壁相邻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因此第二工具的收纳空间难以压缩行李箱的容量。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收纳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二收纳部靠后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容易使第一收纳部与行李箱的后缘相邻地配置,不易压缩行李箱的容量。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收纳部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朝向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部突出并夹持所述第一工具,所述第二收纳部形成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孔状,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沿径向突出并夹持所述第二工具。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凸部夹持保持工具,能够在预先设定的位置高精度地保持工具。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工具收纳部的车宽方向上配置有储液箱。根据该结构,由于与储液箱相邻地配置工具收纳部,因此能够不牺牲行李箱的物品收纳空间地设置工具收纳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座椅被封闭的情况下,收纳于所述工具收纳部的所述工具与所述座椅之间的间隙比所述工具小。根据该结构,即使工具的收纳不完全,工具也不易因鞍乘型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从工具收纳部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自动二轮车所具备的座椅和行李箱的左视图。
图3是行李箱的俯视图。
图4是行李箱的立体图。
图5是行李箱的正视图。
图6是与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对应的工具收纳部的放大图。
图7是工具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行李箱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行李箱、座椅以及工具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记“前”表示车体前方,标记“上”表示车体上方,标记“左”表示车体左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踏板型的鞍乘型车辆,其具备:车架10(车体);前叉11,其将前轮2支承为转向自如;单元摆动动力单元12,其支承于车架10的后部;后轮3;以及座椅13,其供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架10等车体的车体罩14。
车架10具备: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5;从前立管15向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6;从下框架16向后方延伸的底架17;以及从底架17向后上方延伸的座椅框架18。
前叉11支承于前立管15,并设置成以前立管15为中心向左右转向自如。
前轮2支承于前叉11的下端部。
转向用的把手20被安装于前叉11的上端部。
单元摆动动力单元12在座椅框架18的下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单元摆动动力单元12一体地设置有驱动后轮3的动力单元21和将后轮3支承为摆动自如的摆臂部22。
动力单元21是内燃机。后轮3支承于摆臂部22的后端部。在摆臂部22的后端部与座椅框架18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缓冲件23。
在座椅13的前下方且前立管15的后方设有供就座于座椅13的乘员放脚的踏板24。
车体罩14的前部具备:从前方覆盖车架10的前部的前罩30;在前罩30的上方从前方覆盖把手20的上罩31;以及从后方覆盖车架10的前部的内罩32。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33被安装于前叉11的下部。前罩30位于前轮2及前挡泥板33的上方。
前照灯34设置于前罩30的下部。
图2是自动二轮车1具备的座椅13和行李箱50的左视图。
座椅13在侧视观察时随着向后方前进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3具备驾驶员就座的前侧座椅部13A和设置于前侧座椅部13A的后方且供同乘者就座的后侧座椅部13B。后侧座椅部13B与前侧座椅部13A相比向上方被设置为阶梯状。
座椅13具有:构成座椅13的底部的座椅底板40;支承于座椅底板40的未图示的聚氨酯(坐垫);以及从上方覆盖聚氨酯并固定于座椅底板40的背面的座椅罩13C。
在座椅底板40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车宽方向一对)铰链支承部41。在铰链支承部41支承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铰链轴42。座椅13被支承为能够以铰链轴42为中心转动。座椅13被支承为能够在封闭行李箱50的通常位置(图2的实线)与开放行李箱50的开放位置(图2的双点划线)之间开闭。
在座椅13的后端设置有U字状的座椅锁43。座椅锁43与下方的锁定机构39卡合。锁定机构39经由未图示的横向部固定于座椅框架18(参照图1)的后端。通过使座椅锁43与锁定机构39卡合,座椅13被锁定而保持在通常位置。
在座椅13的下方配置有行李箱50。行李箱50与前侧座椅部13A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在前侧座椅部13A的下方。行李箱50被固定于车架10。行李箱50以跨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参照图1)的状态支承于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
图3是行李箱50的俯视图。图4是行李箱50的立体图。图5是行李箱50的正视图。
行李箱50具备底壁部(底壁)51和从底壁部51的外周部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周围壁52。
周围壁52具备:前壁部53,其从底壁部51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左右一对侧壁部54、55,其形成于底壁部51的左右方向外端并从前壁部53的左右方向外端向后方延伸;以及后壁部(后部的周围壁、周围壁52的后部)56,其从底壁部51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将左侧的侧壁部54的后端与右侧的侧壁部55的后端连接。后壁部56具备:向后上方急剧倾斜的壁部主体56A;从壁部主体56A的上端向后上方平缓倾斜的后壁上面部56B;以及从后壁上面部56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后端壁部56C。在后壁上面部56B的后端部形成有以台座状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座部56B1。
关于行李箱50的相对于底壁部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高度,如图5所示,前壁部53在左右方向整体上是大致相同的高度。侧壁部54、55随着向后方前进而高度变高。后壁部56的壁部主体56A在左右方向整体上为大致相同的高度。从壁部主体56A向后方延伸的后壁上面部56B的高度大致水平,但越向后方越稍微升高。后端壁部56C比后壁上面部56B高,且左右方向整体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后壁部56比前壁部53高。
在后壁部56,在比车宽中心线C靠右侧(车宽方向一侧)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部57。阶梯部57相对于后壁部56向行李箱50内以阶梯状突出。即,阶梯部57具有:相对于壁部主体56A向前方呈阶梯状突出的阶梯壁部57A;和相对于后壁上面部56B向上方呈阶梯状突出的阶梯上面部57B。阶梯壁部57A在俯视观察时随着向右侧前进而向前方倾斜(参照图3)。在阶梯部57的阶梯壁部57A和阶梯上表面部57B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开口57C。
开口57C被罩58封闭。罩58形成为在封闭了开口57C的情况下与阶梯部57在外观上维持一体形状的形状。罩58具备罩壁部58A和罩上面部58B。在罩58封闭了开口57C的情况下,罩壁部58A沿着阶梯壁部57A,并且罩上面部58B沿着阶梯上面部57B。
在罩上面部58B的后端部形成有固定孔58B1。螺栓(紧固构件)59从上方向下方贯插于固定孔58B1。罩58通过螺栓59而固定于行李箱50。在罩壁部58A设置有能够供手指插入的凹部58A1。在罩58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的储液箱37(参照图3),通过卸下螺栓59并卸下罩58,作业者能够通过开口57C够到储液箱37。
在本实施方式的行李箱50中,由底壁部51、前壁部53、侧壁部54、55以及后壁部56的壁部主体56A围成的空间形成物品收纳空间60。在物品收纳空间60中例如能够收纳头盔100。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部53的高度比所收纳的头盔100的头顶部100A低,后壁部56的高度比头盔100的头顶部100A高。
这样,在成为工具收纳部70的右侧(车宽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特别是成为横置收纳部71的右侧的位置配置有储液箱37,因此能够不牺牲行李箱50的物品收纳空间60地设置工具收纳部70。
另外,如图3所示,利用前壁部53、侧壁部54、55以及后壁部56的后端壁部56C的上端所形成的包围形状,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俯视观察时呈椭圆状的上部开口61。通过上部开口61,能够从上方目视确认行李箱50内、即物品收纳空间60、后壁部56的后壁上面部56B、阶梯部57。
在前壁部53的上部前方形成有铰链承受部62。在铰链承受部62支承座椅13的铰链轴42(参照图2)。由此,座椅13经由铰链轴42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支承于行李箱50的前端的铰链承受部62。
与铰链承受部62的左右方向两侧对应地,在前壁部53的上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起63。在座椅13被封闭的情况下,凸起63嵌入座椅13的背面的未图示的卡合孔中。
在座椅底板40(参照图2),与上部开口61的开口形状对应地形成有环状的封闭壁46。封闭壁46从座椅底板40的背面(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在封闭壁46的下端(末端)支承有未图示的密封部件。在座椅13移动到通常位置的情况下,封闭壁46借助密封部件将上部开口61密闭。
在封闭壁46的开口形状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内周壁47。内周壁47相对于座椅底板40的背面向下方突出(参照图2)。内周壁47形成为与物品收纳空间60的开口形状对应的环状。即,内周壁47形成为比行李箱50的周围壁52的前壁部53、侧壁部54、55、后壁部56的壁部主体56A所形成的包围形状稍小的环状。内周壁47的下端形成为这样的突出量(参照图2):在座椅13移动到通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下端进入到比周围壁52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座椅底板4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鼓出的鼓出部48(参照图3)。鼓出部48与后壁部56的位置对应地形成。鼓出部48在俯视观察时与后壁部56的壁部主体56A重叠,并遍及壁部主体56A的前后地设置。在鼓出部48的后端形成有左右一对腿部48A。腿部48A向下方突出。腿部48A与行李箱50的后壁部56的座部56B1抵接。
如图2所示,在行李箱50的后方配置有燃料箱35。燃料箱35与后侧座椅部13B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在后侧座椅部13B的下方。燃料箱35以跨左右的座椅框架18(参照图1)之间的状态支承于左右的座椅框架18。燃料箱35被配置成随着向后方前进而向上方倾斜。燃料箱35的前端部进入行李箱50的后壁上面部56B的下方,燃料箱35的前端部上方由后壁上面部56B覆盖。即,行李箱50的后壁上面部56B覆盖燃料箱35的比成为燃料箱35的突出形状的供油口35A靠前方的部分。燃料箱35与行李箱50同样地由座椅13能够开闭地覆盖。
图6是与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对应的工具收纳部70的放大图。图7是工具收纳部70的立体图。
在行李箱50形成有收纳具有长条形状的工具101、102、103(参照图3~图5)的工具收纳部70。工具收纳部70形成于行李箱50的后壁部56。
工具收纳部70具备:横置收纳部(第一收纳部)71,其对工具101以横置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以及纵置收纳部(第二收纳部)72,其对工具102、103以纵置的方式(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
横置收纳部71形成于后壁部56的后壁上面部56B。横置收纳部71具备形成于后壁上面部56B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收纳槽71A。收纳槽71A形成于后壁上面部56B的前端。收纳槽71A设置于比阶梯部57靠左侧的位置,相对于车宽中心线C(参照图3)偏向左侧设置。收纳槽71A形成为能够收纳具有长条形状的替换式螺丝刀(第一工具)101的长度和槽宽。
如图3所示,替换式螺丝刀101具有呈圆柱状延伸的轴部101A。在轴部101A的一侧的顶端部101B形成有十字形状。在轴部101A的另一侧的顶端部101C形成有一字形状。在轴部101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径向突出且呈肋状延伸的止转部101A1。
如图6、图7所示,在收纳槽71A的内表面形成有左右一对压入部(第一凸部)71B。压入部71B是朝向收纳槽71A的内部相对于收纳槽71A的内表面突出并使收纳槽71A的内径变窄的凸状部分。压入部71B形成为上方开放的截面C字状。压入部71B的截面C字状的开放部分形成为宽度比替换式螺丝刀101的轴部101A的直径窄。替换式螺丝刀101在收纳槽71A上以其轴部101A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当替换式螺丝刀101被压入收纳槽71A时,轴部101A被压入到压入部71B,轴部101A被压入部71B夹持。因此,替换式螺丝刀101被预先设定的位置的压入部71B高精度地保持。另外,替换式螺丝刀101以难以从横置收纳部71脱离的状态收纳于横置收纳部71。
在收纳槽71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1C。凹部71C在正面观察时凹陷成梯形(参照图5)。在凹部71C中能够插入手指。替换式螺丝刀101以跨凹部71C的状态收纳于收纳槽71A的左右。通过将手指放入凹部71C而将替换式螺丝刀101向上方抬起,能够使替换式螺丝刀101从压入部71B脱离,将替换式螺丝刀101从横置收纳部71取出。
在横置收纳部71的前方设置有纵置收纳部72。纵置收纳部72设置于后壁部56的壁部主体56A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纵置收纳部72位于座椅13的内周壁47与壁部主体56A之间,设置于物品收纳空间60的后方(参照图3)。
纵置收纳部72具有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插入部72A。插入部72A为有底圆筒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插入孔72B,并且在下端形成有底面72C。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72A设置有两个(多个)。两个插入部72A左右相邻地设置,插入孔72B在侧部连通,形成“8”字状的一体的开口72D。
具有长条形状的柄(第二工具)102和具有长条形状且具有与柄102相同的外径形状的塞用扳手(第二工具)103能够插入到插入孔72B中。从插入孔72B的底面72C到开口72D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插入孔72B的深度相对于柄102、塞用扳手103的长度具有一半以上的长度,这在柄102、塞用扳手103的收纳性方面是优选的。
柄102是替换式螺丝刀101的握持部。柄102形成为直径比替换式螺丝刀101的轴部101A的直径大的圆柱状。如图3所示,在柄102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102A。在安装孔102A中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替换式螺丝刀101。在安装孔102A的开口部分形成有供替换式螺丝刀101的止转部101A1嵌合的槽状的止转部102A1。通过将替换式螺丝刀101安装于安装孔102A,能够将替换式螺丝刀101和柄102用作十字螺丝刀、一字螺丝刀。
塞用扳手103形成为圆柱状。在塞用扳手103的一端形成有六边形的孔103A。在塞用扳手103的另一端形成有沿径向贯通塞用扳手103的未图示的孔,替换式螺丝刀101能够沿径向插入到塞用扳手103。通过将替换式螺丝刀101沿塞用扳手103的径向插入,在使用塞用扳手103时,能够经由替换式螺丝刀101对塞用扳手103施加较大的扭矩。
插入孔72B的内径形成为比柄102、塞用扳手103的外径稍大。如图6、图7所示,在插入孔72B的内表面形成有沿插入孔72B的深度方向延伸的肋状的突出部(第二凸部)72E。突出部72E在插入孔72B的周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而等间隔地形成。突出部72E随着向下方前进而沿径向突出,并以随着向下方前进而使插入孔72B的直径变窄的方式突出。柄102、塞用扳手103若插入到插入部72A的插入孔72B中,则通过自重保持为收纳于插入孔72B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进一步将柄102、塞用扳手103向下方压入时,突出部72E弹性地变形,柄102、塞用扳手103被突出部72E夹持。因此,柄102、塞用扳手103被预先设定的周向的位置的突出部72E高精度地保持。另外,柄102、塞用扳手103以难以从纵置收纳部72脱离的状态收纳于纵置收纳部72。
在插入部72A的前部形成有从插入孔72B的开口72D向下方延伸的V字状的切口72F。通过切口72F,插入孔72B与物品收纳空间60连通。通过切口72F,能够目视确认柄102、塞用扳手103向插入部72A的插入情况。另外,在螺钉等小部件掉落到插入孔72B的情况下,通过将细长的轴状构件、例如替换式螺丝刀101插入到切口72F,并利用其顶端部101B、101C向上挑起,能够取出掉落的小部件。此时,开口72D为“8”字状,开口形状大,因此容易从上方视觉确认底面72C,容易视觉确认小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具101~103中,通过组装替换式螺丝刀101、柄102、塞用扳手103,能够作为一个工具使用。即,通过将一个工具以能够分解的方式分别收纳,使工具101~103的收纳部结构具有设计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且容易尖锐的替换式螺丝刀101收纳于比壁部主体56A靠后方的横置收纳部71。另外,大径且不易尖锐的柄102、塞用扳手103收纳于比壁部主体56A靠前方的纵置收纳部72。并且,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座椅13保持在通常位置,座椅底板40的腿部48A与座部56B1抵接,鼓出部48成为接近工具收纳部70的状态。
因此,工具收纳部70不是设置于座椅底板40而是设置于行李箱50,不需要在座椅底板40设置用于工具收纳部的孔,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座椅底板40的重量增加,并且容易保持座椅底板40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替换式螺丝刀101以横置状态收纳于横置收纳部71。假设替换式螺丝刀101与柄102、塞用扳手103同样地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则替换式螺丝刀101的小径且容易尖锐的顶端部101B、101C容易朝向上方的座椅13的方向。因此,在替换式螺丝刀101因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的振动而在上下方向上大幅振动的情况下,即在晃动的情况下,顶端部101B、101C有可能与座椅13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具101~103中的直径比较小的替换式螺丝刀101以横置状态收纳于横置收纳部71。另外,具有长条形状的替换式螺丝刀101以横置状态被收纳,因此容易与行李箱50的后缘侧的后壁部56相邻地沿着行李箱50的后缘的延伸方向配置,不易压迫物品收纳空间6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柄102、塞用扳手103以纵置状态收纳于纵置收纳部72。假设柄102、塞用扳手103与替换式螺丝刀101同样地以横置状态被收纳,则柄102、塞用扳手103由于直径比替换式螺丝刀101的直径大,因此在以横置状态收纳时在上下方向上容易增大。因此,存在以下可能:上方的座椅13的座椅底板40难以向下方鼓出而难以确保坐垫厚度,或者行李箱5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而使车高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具101~103中的直径比较大的柄102、塞用扳手103以纵置状态收纳于纵置收纳部72。由此,通过利用周围壁52的高度沿着行李箱50的周围壁52收纳具有长条形状的柄102、塞用扳手103,能够在抑制物品收纳空间60的压迫的同时高效地进行收纳。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工具101~103的直径,分开使用纵置、横置,高效地收纳工具101~10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鞍乘型车辆具备:座椅13;行李箱50,其配置于座椅13的下方,且由座椅1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以及工具收纳部70,其设置于能够由座椅13开放的部位,并收纳工具101~103,其中,行李箱50具备底壁部51和设置于底壁部51的周围的周围壁52,在行李箱50中,在周围壁52中的后壁部56设置有工具收纳部70,工具收纳部70具备:横置收纳部71,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替换式螺丝刀101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以及纵置收纳部72,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柄102、塞用扳手103以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因此,工具收纳部70不是设置于座椅13的背面而是设置于行李箱50,因此能够确保座椅底板40的刚性和座椅13的坐垫厚度。另外,工具收纳部70不是设置于行李箱50的底壁部51而是设置于周围壁52,因此能够抑制车高的增大。因此,能够在确保座椅底板40的刚性和座椅13的坐垫厚度并且容易抑制车高的增大的同时,收纳工具101~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替换式螺丝刀101、柄102、塞用扳手103呈轴状延伸,替换式螺丝刀101的直径比柄102、塞用扳手103的直径小。因此,能够将替换式螺丝刀101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容易防止小径的替换式螺丝刀101的顶端部101B、101C与位于上下方向的部件、例如座椅13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置收纳部72将柄102、塞用扳手103以沿着后壁部56的状态进行保持。因而,能够将具有长条形状的柄102、塞用扳手103以与周围壁52相邻地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因此柄102、塞用扳手103的物品收纳空间60难以压迫行李箱50的容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置收纳部71设置于比纵置收纳部72靠后方的位置。因而,容易使横置收纳部71与行李箱50的后缘相邻地配置,难以压迫行李箱50的容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置收纳部71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横置收纳部71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横置收纳部71的内部突出并夹持替换式螺丝刀101的压入部71B,纵置收纳部7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孔状,在纵置收纳部72的内表面设置有沿径向突出并夹持柄102、塞用扳手103的突出部72E。因此,能够利用压入部71B、突出部72E夹持保持工具101~103,能够在预先设定的位置高精度地保持工具101~10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具收纳部70的右侧配置有储液箱37。因而,由于与储液箱37相邻地配置工具收纳部70,因此能够不牺牲行李箱50的物品收纳空间60地设置工具收纳部70。
<第二实施方式>
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行李箱250的正视图。图9是表示行李箱250、座椅13以及工具101~103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行李箱250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纵置收纳部72而具有纵置收纳部272。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纵置收纳部272中,两个插入部72A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置。两个插入部72A隔着车宽中心线C设置在其两侧。两个插入部72A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比横置收纳部71的左右端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插入部72A设置为,在收纳有柄102、塞用扳手103的情况下,柄102、塞用扳手103的上端102B、103B比后壁部56的后壁上面部56B的前端(比后壁部主体56A的上端)向上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座椅底板40的鼓出部48与柄102、塞用扳手103的上端102B、103B之间的间隙S构成为小于替换式螺丝刀101的轴部101A的直径R。此外,座椅底板40的鼓出部48与插入部72A的上端之间的长度(间隙)T形成为比柄102、塞用扳手103的长度(长度方向的长度)短。即,柄102、塞用扳手103在座椅13被封闭的情况下,上端102B、103B与鼓出部48接触,因此不会从插入部72A脱离。
在此,可能存在工具101~103由于自动二轮车1的行驶时的振动等而在工具收纳部70较大地振动、即晃动的情况。即,例如,在工具101~103未被压入部71B、突出部72E牢固地夹持的情况等、工具101~103以不完全的状态收纳于工具收纳部70的情况下,由于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的振动等,工具101~103有可能晃动。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的柄102、塞用扳手103以纵置插入的状态收纳于插入孔72B,因此因自重难以而从纵置收纳部272脱落。而且,柄102、塞用扳手103的上端102B、103B的位置较高,即使柄102、塞用扳手103欲从插入孔72B拔出,也会碰到座椅底板40的鼓出部48,因此无法从纵置收纳部272脱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止了柄102、塞用扳手103从纵置收纳部272脱离。
另一方面,替换式螺丝刀101以横置状态被收纳。因此,替换式螺丝刀101在沿上下方向晃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从横置收纳部71脱离,在后壁上面部56B上以横置状态滚动等,从而向物品收纳空间60侧移动。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柄102、塞用扳手103以比后壁上面部56B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被收纳,因此替换式螺丝刀101容易与柄102、塞用扳手103接触。另外,即使假设要越过柄102、塞用扳手103,由于柄102、塞用扳手103与座椅底板40的鼓出部48之间的间隙S小于替换式螺丝刀101的直径R,因此也能够防止替换式螺丝刀101越过柄102、塞用扳手103。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柄102、塞用扳手103以左右分离的状态配置,因此替换式螺丝刀101容易在重心的两侧与柄102、塞用扳手103接触。因此,也抑制了替换式螺丝刀101在重心的一侧接触而在后壁上面部56B上旋转。
因此,即使替换式螺丝刀101从横置收纳部71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容易防止替换式螺丝刀101移动到物品收纳空间60而与物品收纳空间60内的物品接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收纳工具101~103的工具收纳部70不是设置于座椅13的背面而是设置于行李箱250,因此能够确保座椅底板40的刚性和座椅13的坐垫厚度。另外,收纳工具101~103的工具收纳部70不是设置于行李箱250的底壁部51而是设置于周围壁52,因此能够抑制车高的增大。因此,能够在确保座椅底板40的刚性和座椅13的坐垫厚度并且容易抑制车高的增大的同时,收纳工具101~103。
特别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座椅13被封闭的情况下,收纳于工具收纳部70的工具101~103与座椅13之间的间隙S、长度T构成为分别比替换式螺丝刀101的直径、柄102和塞用扳手103的长度小。因此,即使工具101~103的收纳不完全,工具101~103也难以因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的振动而从工具收纳部70脱离。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形以及应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置收纳部71是槽形状,但也可以是基于C环状的爪形状的收纳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纵置收纳部72、272是孔状的收纳部,但也可以是C环状的收纳部或槽状的收纳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横置收纳部71为一个槽形状、纵置收纳部72、272具有两个插入部72A的结构,但横置收纳部71、纵置收纳部72、27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这些数量,根据工具,横置收纳部71、纵置收纳部72、272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任意的数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纵置收纳部272的高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纵置收纳部72高的结构,但第二实施方式的纵置收纳部272的高度也可以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纵置收纳部72相同的高度。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座椅13的座椅底板40与工具102、103之间的间隙S也可以比工具101的直径R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座椅13的座椅底板40与后壁上面部56B之间的间隙大于替换式螺丝刀101的直径R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使座椅13的座椅底板40进一步向下方鼓出,座椅底板40与后壁上面部56B之间的间隙小于替换式螺丝刀101的直径R。即,也可以构成为,在座椅13被封闭的情况下,收纳于工具收纳部70的工具101~103与座椅13之间的间隙比所有收纳的工具101~103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的鞍乘型车辆或具备四个以上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3:座椅;
37:储液箱;
50:行李箱;
51:底壁部(底壁);
52:周围壁;
56:后壁部(后部的周围壁);
70:工具收纳部(收纳部);
71:横置收纳部(第一收纳部);
71B:压入部(第一凸部);
72:纵置收纳部(第二收纳部);
72E:突出部(第二凸部);
101:替换式螺丝刀(第一工具);
102:柄(第二工具);
103:塞用扳手(第二工具);
250:行李箱;
272:纵置收纳部(第二收纳部);
S;间隙;
T:长度(间隙)。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座椅(13);行李箱(50、250),其配置在所述座椅(13)的下方,且由所述座椅(1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闭;以及工具收纳部(70),其设置在能够由所述座椅(13)开放的部位,对工具进行收纳,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李箱(50、250)具备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周围的周围壁(52),
在所述行李箱(50、250)中,在所述周围壁(52)中的后部的周围壁设置所述工具收纳部(70),
所述工具收纳部(70)具备:第一收纳部,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一工具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以及第二收纳部(72、272),其将具有长条形状的第二工具以沿着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收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具和所述第二工具呈轴状延伸,
所述第一工具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工具的直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收纳部将所述第二工具以沿着所述后部的周围壁的状态进行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部设置在比所述第二收纳部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部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槽状,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朝向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部突出并夹持所述第一工具,
所述第二收纳部形成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孔状,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表面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沿径向突出并夹持所述第二工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具收纳部(70)的车宽方向上配置有储液箱(37)。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13)封闭的情况下,收纳于所述工具收纳部(70)的所述第二工具与所述座椅(13)之间的间隙(S)构成为比所述第一工具的直径(R)小。
CN202190001007.9U 2021-03-04 2021-12-28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2206160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4565 2021-03-04
JP2021-034565 2021-03-04
PCT/JP2021/048848 WO2022185701A1 (ja) 2021-03-04 2021-12-28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6019U true CN220616019U (zh) 2024-03-19

Family

ID=83153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1007.9U Active CN220616019U (zh) 2021-03-04 2021-12-28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185701A1 (zh)
CN (1) CN220616019U (zh)
WO (1) WO202218570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6559A (ja) * 1995-12-06 1997-06-17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載工具収納構造
JPH09315360A (ja) * 1996-05-31 1997-12-09 Suzuki Motor Corp 鞍乗型車両のヘルメットホルダ
JP3470575B2 (ja) * 1997-12-02 2003-1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箱内工具収納装置
JP4262584B2 (ja) * 2003-12-01 2009-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物入れ装置
JP5285420B2 (ja) * 2008-12-26 2013-09-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499666B2 (ja) * 2009-12-01 2014-05-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85701A1 (ja) 2022-09-09
JPWO2022185701A1 (zh)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24780B2 (ja)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541710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周辺構造
US20160244118A1 (en) Rea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WO2013180199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EP2995538B1 (en) Motorcycle
CN100364840C (zh) 跨乘式车辆
CN220616019U (zh) 鞍乘型车辆
CN109689486B (zh) 跨骑型车辆的蓄电池箱
CN101362484B (zh) 摩托车
CN110949575B (zh) 跨骑型车辆
JP696172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ボックス給電構造
JP2009040396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3133075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下収納構造
JP67560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CN110402220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安装结构
JP6515800B2 (ja) バッテリ収納部構造
JP61406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687327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ボックス給電構造
EP2130751A1 (en) Str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612693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CN101348141A (zh) 跨乘式车辆
JP670502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JPH0958548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盗難防止用u字状ロック収納構造
JP5283994B2 (ja) リザーバタンクの支持構造
CN214648726U (zh) 跨骑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