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5741U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5741U
CN220615741U CN202322298500.5U CN202322298500U CN220615741U CN 220615741 U CN220615741 U CN 220615741U CN 202322298500 U CN202322298500 U CN 202322298500U CN 220615741 U CN220615741 U CN 220615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upporting plate
section
beam body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9850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辉
汤小生
吴泽勋
闫高峰
包国建
汤徐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9850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15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5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5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吸能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段左右两端的第二吸能段,所述第一吸能段的宽度尺寸为第一宽度值,所述第二吸能段的宽度尺寸自其与所述第一吸能段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第一吸能段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第二吸能段连接,所述第二梁体的宽度尺寸由其与所述第二吸能段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第二吸能段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梁体的后端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吸能件,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吸能溃缩能力,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易于加工,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背景技术
前防撞梁是汽车的重要组成结构,其安装于汽车的车身前端,在车头遇到碰撞事故时,能够通过前防撞梁的吸能作用,避免车身前端的其他重要结构损坏,当对碰撞后的汽车进行维修时,仅需要更换变形了的前防撞梁即可,大大降低了汽车的维修成本。
前防撞梁的吸能溃缩质量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若防撞梁的吸能能力不够,其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不佳,那么,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前防撞梁就无法起到良好的保护车头安全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碰撞力传递性能,能够起到较佳的吸能溃缩作用,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吸能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段左右两端的第二吸能段,所述第一吸能段的宽度尺寸为第一宽度值,所述第二吸能段的宽度尺寸自其与所述第一吸能段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第一吸能段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第二吸能段连接,所述第二梁体的宽度尺寸由其与所述第二吸能段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第二吸能段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梁体的后端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吸能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段及所述第二吸能段的连接处设有导向段,所述导向段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宽度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向后侧凸出延伸,在其后端形成一凸起,在其前端形成一凹腔,所述凹腔的长度尺寸与所述第一梁体的长度尺寸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段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端,所述导向段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由所述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第一吸能段与所述第二吸能段的连接处向后凹陷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梁体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定位件和安装件,所述定位件通过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第二梁体连接,所述定位件用于与所述吸能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定位件,所述吸能件至少部分地装设于所述定位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包括连臂,所述连臂的后端与所述定位件连接,所述连臂的前端设有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第二梁体的后端接触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高度尺寸大于或等于100mm,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60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长度尺寸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凹槽的槽深尺寸小于或等于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第一吸能段和第二吸能段,第一吸能段具有较大的宽度,使第一吸能段具有良好的强度,保证了位于前防撞梁后侧的其他重要部件的安全;第二吸能段的宽度逐渐减小,相较于第一吸能段,第二吸能段具有良好的吸能形变能力;导向段的设置,保证了第一吸能段在应力较为集中的状况下不易折断;安装部的设置,便于向第二梁体上安装吸能件,能够进一步提升前防撞梁的吸能溃缩能力,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梁体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梁体的尺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梁体;101-第一吸能段;102-第二吸能段;103-导向段;11-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21-第一翻边;13-凸起;14-凹腔;
20-第二梁体;21-第三支撑板;22-第四支撑板;221-第二翻边;
30-安装部;31-定位件;311-定位槽;32-安装件;321-连臂;322-折边;323-套筒;324-连接片;
40-吸能件;41-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结合附图1和附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第一梁体10和第二梁体20,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将沿车辆X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沿车辆Y向定义为左右方向(长度方向),沿车辆Z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其中前后左右的判断以驾驶员在车内的方位判断为基准,由于前防撞梁沿Y向延伸安装于汽车前端,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前防撞梁沿Y向延伸的尺寸定义为长度尺寸,将前防撞梁沿X向延伸的尺寸定义为厚度尺寸。
第二梁体20设置为两个,第二梁体20位于第一梁体10的左右两端,且与第一梁体10连接,第二梁体20包括位于后端的安装部30,安装部30用于安装吸能件40,通过安装部30的设置,能够提升吸能件40的定位、安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二梁体20对称分布于第一梁体10的Y向两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梁体10及第二梁体20采用单层钢板,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的优点,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设计。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梁体10为轴对称件。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梁体10及第二梁体20的整体长度尺寸≥1440mm,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前防撞梁能够与汽车的宽度配合,具有更好的防撞性能。
如附图2所示,第一梁体10包括第一吸能段101以及第二吸能段102,第二吸能段102位于第一吸能段101的左右两端,且与第一吸能段101连接,第一吸能段101的宽度尺寸为第一宽度值,第一宽度值为固定不变的值,第二吸能段102宽度尺寸由其与第一吸能段101的连接处向远离第一吸能段101的一端逐渐减小,即第二吸能段102的宽度尺寸由其与第一吸能段101的连接处沿Y向逐渐减小,第二梁体20与第二吸能段102远离第一吸能段101的一端连接,第二梁体20的宽度尺寸由其与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向远离第二吸能段102的一端逐渐减小,即第二梁体20的宽度由其与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沿Y向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为保证第一梁体10的加工质量,以及,使第一梁体10具有良好的表面流畅性,第一吸能段101及第二吸能段102在连接处的宽度相同,即,第二吸能段102的宽度由第一宽度值沿Y向逐渐减小。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第一吸能段101由于具有较大的宽度,其具有一定的刚度,第二吸能段102的宽度逐渐减小,其相较于第一吸能段101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当碰撞力传递至第二吸能段102,第二吸能段102能够起到吸能溃缩作用,有助于第一梁体10吸能产生形变。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吸能段101的长度尺寸为300mm。
结合附图1和附图2,第一吸能段101和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设有导向段103,导向段103的宽度尺寸小于其与第一吸能段101及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的宽度尺寸,即,导向段103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一宽度值,导向段103能够起到形变导向的作用,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导向段103能够起到诱导折弯的作用,通过导向段103能够实现碰撞力的传递,在碰撞产生的折弯应力较为集中的情况下,第一吸能段101会优先在导向段103处产生形变,向后凹陷,而不会直接断裂,具有良好的吸能溃缩能力。
结合附图1、附图3和附图4,第一梁体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2位于第一支撑板11的上下两端,且与第一支撑板11连接,第二支撑板12沿车辆的X向向后延伸,第一支撑板11向后侧凸出延伸,在其后端形成一凸起13,该凸起13同时在第一支撑板11的前端形成一凹腔14,凹腔14沿左右方向延伸至第一支撑板11的左右两端,即凹腔14的长度尺寸与第一梁体10的长度尺寸相同,该凸起13及凹腔14的设置,配合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使整个第一梁体10形成一“M”状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梁体10的刚度使第一梁体10能够满足C-NCAP(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的MPDB(Moving Progressive Deformable Barrier,移动渐进可变形壁障)工况要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结合附图3和附图5,第二支撑板12的宽度尺寸d1≥60mm。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结合附图3和附图5,上下两个第二支撑板12之间的距离d2≥145mm。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结合附图3和附图5,第一支撑板11的高度尺寸d3≥100mm,d3的值越大,越有利于壁障的均匀性变形,能够满足C-NCAP的MPDB工况要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支撑板11与第二支撑板12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第二支撑板12还包括第一翻边121,通过第一翻边121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二支撑板12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导向段103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1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板11的前端,导向段103包括凹槽,该凹槽由第一支撑板11在第一吸能段101与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向后凹陷形成,示例性的,凹槽沿Y向的长度尺寸≥20mm,凹槽沿X向的槽深尺寸≤3mm,能够在保证前防撞梁刚度的前提下,起到诱导折弯的作用。
结合附图1、附图2和附图4,第二梁体20包括第三支撑板21和第四支撑板22,第四支撑板22位于第三支撑板21的上下两端,且与第三支撑板21连接,第四支撑板22沿车辆的X向向后延伸,第三支撑板21与第一支撑板11连接,第四支撑板22与第二支撑板12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第四支撑板22包括第二翻边221,通过第二翻边221能够提升第四支撑板22的结构强度。
结合附图2和附图4,安装部30包括定位件31以及安装件32,定位件31用于与吸能件40配合,实现吸能件40的快速定位,安装件32用于实现定位件31与第二梁体20的连接。
如附图4所示,吸能件40设置为矩形的外框结构,其可采用铝型材,或采用钢材,有利于前防撞梁的整体轻量化设计。
如附图4所示,定位件31包括定位槽311,定位槽311沿前后方向贯穿定位件31,且定位槽311的槽口尺寸与吸能件40配合设置,以使吸能件40能够至少部分地装设于定位槽311内,通过定位槽311的设置,能够将吸能件40快速高效地与第二梁体20定位,再将吸能件40固定至第二梁体20上即可。
结合附图5和附图6,安装件32包括若干与定位件31连接的连臂321,连臂321的后端与定位件31连接,连臂321自其与定位件31的连接处向前延伸,并与定位件31形成夹角,连臂321的前端设有折边322,折边322与第二梁体20的后端接触并连接,通过连臂321的设置,使定位件31与第二梁体20之间留有间隙,通过调整连臂321与定位件31的角度,能够调整该间隙,进而调整吸能件40装入定位槽311内的体积,以使吸能件40具有较佳的吸能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连臂321设置为四个,分布于定位件31的外周,以起到良好的支撑和连接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安装件32与第二梁体2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吸能件40设置为吸能盒。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吸能件40通常会根据汽车的安全性能需求设置,若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较低,则吸能件40多采用钢吸能盒,若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较高,则吸能件40多采用铝吸能盒,通过定位件31的设置,能够实现不同的吸能件40的定位安装,以使本实用新型的前防撞梁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汽车,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安装件32通过焊接方式与第二梁体20连接。
吸能件40能够在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产生变形,起到吸能作用,防止汽车的结构产生严重的变形,能够保护汽车,当事故发生后需要对汽车进行维修时,仅需要更换防撞梁及变形的吸能件40即可,能够降低维修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吸能件40的后端设有端板41,端板41用于实现吸能件40与汽车纵梁的连接,端板41与定位件31平行设置,示例性的,端板41与汽车纵梁的前端通过螺接方式连接,操作简单,方便拆装。
示例性的,吸能件40的前端通过焊接方式与定位件31连接。
示例性的,端板41与吸能件4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具有良好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7所示,安装件32还包括套筒323,套筒32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四支撑板22连接,套筒323的位置与定位槽311的位置配合设置,当吸能件40装设于定位槽311内,吸能件40的前端与套筒323接触并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套筒323的上下两端设有连接片324,连接片324能够增加套筒323与第四支撑板22的接触面积,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套筒323设置为两个,两个套筒323沿左右方向分布。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套筒323与吸能件4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套筒323通过螺接方式与第四支撑板22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吸能段101和第二吸能段102,第一吸能段101具有较大的宽度,使第一吸能段101具有良好的强度,保证了位于前防撞梁后侧的其他重要部件的安全;第二吸能段102的宽度逐渐减小,相较于第一吸能段101,第二吸能段102具有良好的吸能形变能力;导向段103的设置,保证了第一吸能段101在应力较为集中的状况下不易折断;安装部30的设置,便于向第二梁体20上安装吸能件40,能够进一步提升前防撞梁的吸能溃缩能力,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梁体(10)和第二梁体(20),所述第一梁体(10)包括第一吸能段(101)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段(101)左右两端的第二吸能段(102),所述第一吸能段(101)的宽度尺寸为第一宽度值,所述第二吸能段(102)的宽度尺寸自其与所述第一吸能段(101)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第一吸能段(101)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梁体(20)与所述第二吸能段(102)连接,所述第二梁体(20)的宽度尺寸由其与所述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第二吸能段(102)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梁体(20)的后端设有安装部(30),所述安装部(30)用于安装吸能件(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段(101)及所述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设有导向段(103),所述导向段(103)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宽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二支撑板(1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1)向后侧凸出延伸,在其后端形成一凸起(13),在其前端形成一凹腔(14),所述凹腔(14)的长度尺寸与所述第一梁体(10)的长度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段(10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前端,所述导向段(103)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由所述第一支撑板(11)在所述第一吸能段(101)与所述第二吸能段(102)的连接处向后凹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梁体(20)包括第三支撑板(21)和第四支撑板(22),所述第四支撑板(22)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21)的上下两端,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1)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1)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板(22)与所述第二支撑板(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30)包括定位件(31)和安装件(32),所述定位件(31)通过所述安装件(32)与所述第二梁体(20)连接,所述定位件(31)用于与所述吸能件(4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31)包括定位槽(311),所述定位槽(311)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定位件(31),所述吸能件(40)至少部分地装设于所述定位槽(3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32)包括连臂(321),所述连臂(321)的后端与所述定位件(31)连接,所述连臂(321)的前端设有折边(322),所述折边(322)与所述第二梁体(20)的后端接触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高度尺寸大于或等于100mm,所述第二支撑板(12)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长度尺寸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凹槽的槽深尺寸小于或等于3mm。
CN202322298500.5U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Active CN220615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8500.5U CN220615741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8500.5U CN220615741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5741U true CN220615741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6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98500.5U Active CN220615741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15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4396A (zh) 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CN216709236U (zh) 防撞梁总成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104760555A (zh) 电池包撞击防护结构和汽车
CN220615741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10760616U (zh)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EP3718830B1 (en) One piece load distribution device
CN215244716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CN211809482U (zh) 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CN212529813U (zh) 一种异种材料结合的前副车架结构
CN209757029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KR20130070358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
KR101393550B1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CN220031895U (zh) 用于车辆的安装组件及车辆
CN112874459A (zh) 一种吸能盒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15904445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18986544U (zh) 汽车前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20842679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400717U (zh) 一种汽车的支撑防护梁
CN218112797U (zh)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CN217170621U (zh)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