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70621U -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70621U
CN217170621U CN202220441570.4U CN202220441570U CN217170621U CN 217170621 U CN217170621 U CN 217170621U CN 202220441570 U CN202220441570 U CN 202220441570U CN 217170621 U CN217170621 U CN 217170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de walls
main support
support
b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415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静
谷阳
李端君
董丽丽
王明
丁思博
智超
胡锦乾
王清雨
武广阔
耿剑
马咪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415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70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70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70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包括:横梁和连接支架,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支架包括:主支架和辅支架,辅支架与主支架固定连接,主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缓冲部,第一连接部与横梁固定连接;辅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缓冲部,第二连接部与横梁固定连接,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间隔开以限定出第一缓冲腔室。通过主支架和辅支架将横梁与车辆连接,辅支架和主支架与横梁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缓冲腔室,可避免接触面的应力集中,提升横梁与连接支架的连接强度,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的阻挡能力。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卡车等商用车为防止追尾事故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会在车辆的后部设置后下防护装置,后下防护装置是由横向构件和连接构件组成,固定在车辆纵梁后部,依靠自身的外形和特性具有后下部防护功能的底盘零件,是重要的汽车被动安全件。为保证后下防护具有足够的阻挡能力,通常采用增加横梁壁厚、增大横梁截面尺寸的手段来实现,因此导致后下防护装置通常结构笨重、重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该后下部防护装置设置主支架和辅支架与横梁连接,增设缓冲腔室,可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的阻挡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包括:横梁,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辅支架,所述辅支架与所述主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辅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二缓冲部间隔开以限定出第一缓冲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通过主支架和辅支架将横梁与车辆连接,辅支架和主支架与横梁的连接处形成第一缓冲腔室,可避免接触处的应力集中,提升横梁与连接支架的连接强度,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的阻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二缓冲部之间的距离在靠近所述横梁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二缓冲部呈扭曲状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横梁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缓冲部相连的主支架本体,所述辅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缓冲部相连的辅支架本体,所述主支架本体和所述辅支架本体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缓冲腔室。
具体地,所述主支架本体包括:第一底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壁两侧的第一边壁,所述辅支架本体包括:第二底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两侧的第二边壁;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之间;或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主支架本体的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面与所述横梁的距离大于所述辅支架本体的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面与所述横梁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支架本体的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横梁延伸的“V”形开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上还设置有横梁加强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加强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横梁贴合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随所述横梁加强板的形状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后下部防护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后下部防护装置,不但可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的阻挡能力,还可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降低车辆的重量,从而提升车辆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立体外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外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4所示示例的A-A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立体外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外形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左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
后下部防护装置100、
横梁1、横梁前侧壁11、横梁后侧壁12、
连接支架2、主支架21、第一连接部211、第一缓冲部212、主支架本体213、第一底壁2131、第一边壁2132、辅支架22、第二连接部221、第二缓冲部222、辅支架本体 223、第二底壁2231、第二边壁2232、
横梁加强板3、底壁31、底壁本体311、隆起部312、第一侧壁32、第二侧壁33、加强筋4、前加强筋41、后加强筋42、
第一缓冲腔室5、
第二缓冲腔室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100,包括:横梁1和连接支架2,横梁1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支架2包括: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辅支架22与主支架21固定连接,主支架2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缓冲部212,第一连接部211与横梁1固定连接;辅支架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缓冲部222,第二连接部221与横梁1固定连接,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二缓冲部222间隔开以限定出第一缓冲腔室5。
值得一提的是,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用于车辆,上述的前后方向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前、后方,上述的左右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上述方向仅是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横梁1沿左右方向延伸,横梁1为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主要防护元件,也为发生追尾事故时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主要承力件,连接支架2的一端与横梁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纵梁固定连接,将横梁1与车辆固定连接。
连接支架2包括: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主支架21固定在车辆的纵梁上,将横梁 1与车辆固定连接,辅支架22固定在主支架21上,辅助主支架21连接固定横梁1。主支架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缓冲部212,第一连接部211与横梁1固定连接,辅支架22包括: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缓冲部222,第二连接部222与横梁1固定连接,而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二缓冲部222间隔开形成第一缓冲腔室5。
连接支架2不但可与横梁1固定连接,还通过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在横梁1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室5,可避免直接接触面的应力集中,第一缓冲腔室5可提升连接支架 2的抗冲击能力,连接支架2可将冲击引导吸收,可提升横梁1与连接支架2的连接强度,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阻挡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100,通过主支架21和辅支架 22将横梁1与车辆连接,辅支架22和主支架21与横梁1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室5,连接支架2与横梁的连接稳定,并且可避免接触面的应力集中,提升横梁1与连接支架2 的连接强度,可提升连接支架2与横梁1的抗冲击能力,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阻挡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支架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缓冲部212,辅支架22包括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缓冲部222,但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做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为分体制造再连接固定的件,不能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主支架21为一体成型件,辅支架22也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二缓冲部222之间的距离在靠近横梁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辅支架22的一端和主支架21的一端朝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以提升连接支架2与横梁1的贴合面积,提升连接支架2和横梁1的连接强度,横梁1的安装稳定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的形状相同,第一连接部211的端部和第二连接部221的端部之间跨距大于等于260mm,第一连接部211的端部和第二连接部221的端部宽度大于等于70mm,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的尺寸较大,不但可提升与横梁1的连接强度,还可提升横梁1的水平承载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二缓冲部222呈扭曲状以使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与横梁1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横梁1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支架2的一端与车的纵梁固定连接,连接支架2的另一端与横梁1固定连接,因此连接支架2的大体形状是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支架2中主支架21的第一缓冲部212呈扭曲状,使得第一连接部211也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211与横梁1的贴合面积增大,同理地,连接支架2中辅支架22 的第二缓冲部222成扭曲状,以使第二连接部221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221与横梁1的贴合面积增大,以提升连接支架2与横梁1的贴合面积,提升连接支架2和横梁1的连接强度,横梁1的安装稳定性强。
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二缓冲部222构造为‘Y’形结构,并且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二缓冲部222的弧度较小,以降低应力,第一缓冲212和第二缓冲部222和横梁1的连接处共同形成类三角形的第一缓冲空间,连接支架2与横梁1的连接稳定,可避免接触面的应力集中,横梁1和连接支架2的连接强度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6所示,主支架21还包括:与第一缓冲部212相连的主支架本体213,辅支架22还包括:与第二缓冲部222相连的辅支架本体 223,主支架本体213和辅支架本体223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缓冲腔室6。在车辆向横梁1 的方向上,主支架21依次为:主支架本体213、第一缓冲部212和第一连接部211,辅支架22依次为:辅支架本体223、第二缓冲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23,主支架本体213 和辅支架本体223即用于与车辆连接,主支架本体213和辅支架本体223间隔开形成第二缓冲腔室6,第二缓冲腔室6可进一步提升连接支架2的抗冲击能力,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阻挡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9所示,主支架本体213和辅支架本体223均构造为“U”形结构且敞开口朝向彼此;主支架本体213包括:第一底壁2131 以及位于第一底壁2131两侧的第一边壁2132,辅支架本体223包括:第二底壁2231 以及位于第二底壁2231两侧的第二边壁2232。
其中,两个第一边壁213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边壁2232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第二边壁2232位于两个第一边壁2132之间;或者两个第一边壁2132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边壁2232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第一边壁2132位于两个第二边壁223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边壁213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边壁223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主支架本体213的空间体积大于辅支架本体223的空间体积,辅支架本体223即可设置在主支架本体213形成的内部空间中,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 的连接稳定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边壁2132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边壁223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主支架本体213的空间体积小于辅支架本体223的空间体积,主支架本体213即可设置在辅支架本体223形成的内部空间中,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也紧密连接,连接稳定性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2的这种设计方式不但比传统的L形支架扭转刚度和抗弯刚度好,并且还比增加连接支架2壁厚的设计方式重量要轻,可降低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底壁2121、第一边壁2122、第二底壁2221和第二边壁2222的壁厚均为2.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100,通过使用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的分体式连接支架,可提升连接支架2与横梁1的连接面积,提升连接支架2 与横梁1的连接强度,并且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的壳体结构可减小连接支架2的自重,节省了材料,降低了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自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支架本体213的远离横梁1的端面与横梁1的距离大于辅支架本体223的远离横梁1的端面与横梁1的距离。
主支架2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辅支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即主支架21相比于辅支架22更靠近车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支架21 与车辆固定连接,辅支架22固定连接在主支架2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辅支架本体223的远离横梁1的端面设置有朝向横梁1延伸的“V”形开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主支架本体213上设置有安装孔,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可将主支架本体213与车辆固定连接,辅支架本体223即可设置在主支架本体213 形成的内部空间中与主支架本体213固定连接,因此在辅支架本体223的端面上设置有“V”形开槽以避让安装孔,避免阻碍螺栓与安装孔的配合连接,只有主支架21与车辆固定连接,可避免应力集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为热成型一次冲压出结构,大大简化了加工工序,提升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支架2上设置有线束过孔和线束固定孔位,方便倒车雷达等元件的线束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包括:彼此正对的横梁前侧壁11和横梁后侧壁12,横梁前侧壁11和横梁后侧壁1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朝向前侧或后侧凸起的加强筋4。
横梁前侧壁11位于横梁1的前方,横梁后侧壁12与横梁前侧壁11正对且位于横梁1的后方,横梁1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矩形,横梁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等,在彼此相对的侧壁上设置加强筋4,这也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横梁前侧壁11上设置有朝向前侧或朝向后侧凸起的加强筋4,或者在横梁后侧壁12上设置有朝向前侧或朝向后侧凸起的加强筋4,或者在横梁前侧壁11上和横梁后侧壁12上均设置有朝向前侧或朝向后侧凸起的加强筋4,这都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通过在横梁1上设置有加强筋4,可提升横梁1的强度,从而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阻挡能力,并且相比于增加横梁1的板材厚度来提升横梁1强度的设计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横梁1强度高,重量轻,并且可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在横梁前侧壁11上设置有朝向后侧凸起的前加强筋41,在横梁后侧壁12上设置有朝向前侧凸起的后加强筋42。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1采用辊压成型,并且加强筋4也是采用辊压成型,相比于现有通常采用的冲压成型的横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1通过辊压成型工艺一个行程可生产多个工件,生产效率高,节约材料,并且横梁1的强度更高,质量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前加强筋41与横梁后侧壁12间隔开,后加强筋42与横梁前侧壁11间隔开,前加强筋41位于横梁前侧壁11朝向后侧凸起,后加强筋42位于横梁后侧壁12朝向前侧凸起,即前加强筋41与横梁后侧壁12正对,后加强筋42与横梁前侧壁11正对,而前加强筋41构造为与横梁后侧壁12间隔开,后加强筋42构造为与横梁前侧壁11间隔开,这种设计方式可提升横梁1的抗弯强度,从而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阻挡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前加强筋41和后加强筋42的结构相同,均构造为半径7.5mm的圆弧形加强筋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加强筋41和后加强筋42均为多个,多个前加强筋4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多个后加强筋4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前加强筋41和后加强筋42均为2个,两个前加强筋4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两个后加强筋4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并且前加强筋41 和后加强筋42在前后方向上位置相同,因此两个前加强筋41之间的间隔距离和两个后加强筋42之间的间隔距离也相同,优选地,间隔距离大于等于35mm,从而便于安装布置倒车雷达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横梁1上还设置有横梁加强板3,横梁加强板3与连接支架2的一端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固定连接,横梁加强板3的至少部分与横梁1贴合固定。连接支架2的一端与横梁加强板3固定连接,连接支架2 的另一端与车辆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横梁加强板3对横梁1进行强度优化,进一步提升横梁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横梁加强板3的长度并不与横梁1的长度完全相同,横梁加强板3可对横梁1的局部进行强度优化,不但可提升横梁1的结构强度,还可降低横梁加强板3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随横梁加强板3的形状设置,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与横梁加强板3的贴合面积增大,主支架21和辅支架22与横梁加强板3的连接强度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横梁加强板3包括:底壁31、第一侧壁32和第二侧壁33,底壁31与连接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侧壁32 和第二侧壁33分别设置在底壁31的上侧边和下侧边且朝向后方延伸,第一侧壁32与横梁1的横梁1上侧壁贴合,第二侧壁33与横梁1的横梁1下侧壁贴合。底壁31为横梁加强板3的主要承力部位,第一侧壁32和第二侧壁33可增加横梁加强板3与横梁1 的贴合面积,从而提升横梁加强板3与横梁1的连接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底壁31包括:底壁本体311以及设置在底壁本体 311上且与连接支架2的一端固定的隆起部312,底壁本体311与横梁前侧壁11贴合固定,隆起部312与横梁前侧壁11间隔开。
可以理解的是,横梁1在正常工作中受收到的应力并非是均匀的,横梁1的某处部位受到的应力较大。通过对横梁1进行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可找到横梁1受到应力大的部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横梁加强板3,对横梁1的局部进行强度优化,提升横梁1局部的抗弯强度,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应横梁1受力状态最差的部位设置隆起部312,通过设置隆起部312与横梁前侧壁11间隔开,从而增加隆起部312处横梁加强板3与横梁1之间的横截面宽度,从而提升横梁1对应隆起部312处的抗弯强度。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与横梁加强板3的连接部即为隆起部312,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设计为‘Y’形结构与隆起部312贴合,从而增加与横梁加强板3的贴合面积,从而提升横梁加强板3与连接支架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P2处即为横梁1进行CAE分析后,横梁1受力状态最差的部分,对应横梁1的P2处在横梁加强板3上设置有隆起部312,并且隆起部 312与横梁1的P2处之间的横截面宽度最大,从而充分提升P2处的抗弯刚度。从P2 处向两侧,隆起部312与横梁1之间的横截面宽度逐渐减小,采用等应力设计,提升横梁1的结构强度,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充分利用了横梁加强板3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还可节省材料成本,有效降低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后下部防护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后下部防护装置100,不但可提升后下部防护装置100的阻挡能力,还可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降低车辆的重量,从而提升车辆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其他构成例如倒车雷达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辅支架,所述辅支架与所述主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辅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二缓冲部间隔开以限定出第一缓冲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二缓冲部之间的距离在靠近所述横梁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二缓冲部呈扭曲状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横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缓冲部相连的主支架本体,所述辅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缓冲部相连的辅支架本体,所述主支架本体和所述辅支架本体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缓冲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本体包括:第一底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壁两侧的第一边壁,所述辅支架本体包括:第二底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两侧的第二边壁;其中
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之间;或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所述第一边壁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边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本体的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面与所述横梁的距离大于所述辅支架本体的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面与所述横梁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支架本体的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横梁延伸的“V”形开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还设置有横梁加强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加强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横梁贴合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随所述横梁加强板的形状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下部防护装置。
CN202220441570.4U 2022-03-01 2022-03-01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7170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1570.4U CN217170621U (zh) 2022-03-01 2022-03-01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41570.4U CN217170621U (zh) 2022-03-01 2022-03-01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70621U true CN217170621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44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41570.4U Active CN217170621U (zh) 2022-03-01 2022-03-01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70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7140B (zh) 汽车车架
CN103231739B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930131U (zh)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CN217170621U (zh) 用于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496287U (zh) 车辆后地板结构与车辆
CN216709236U (zh) 防撞梁总成
EP4117983B1 (en) A vehicle structure
CN215244716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JP708551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0386192B (zh) 车辆及其前端碰撞吸能结构
CN216102387U (zh) 一种汽车前横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16269525U (zh)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17835768U (zh)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CN217778564U (zh) 小腿横梁总成和车辆
CN217893011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
CN220076502U (zh) 门槛梁总成及具有该门槛梁总成的车辆
CN218536898U (zh)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116461615B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总成结构
CN217864347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8141783U (zh)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CN219969609U (zh) 车辆的防护装置以及车辆
CN219728335U (zh) A柱下端加强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CN219524019U (zh) 一种新型冲压焊接后副车架
CN217100172U (zh) 后防撞梁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