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898U -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36898U CN218536898U CN202223001756.7U CN202223001756U CN218536898U CN 218536898 U CN218536898 U CN 218536898U CN 202223001756 U CN202223001756 U CN 202223001756U CN 218536898 U CN218536898 U CN 2185368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cross beam
- rear floor
- longitudinal beam
- lower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中地板、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中横梁和两个中部纵梁;后地板前横梁设于中地板的前部下侧,后地板中横梁设于中地板的后部下侧;两个中部纵梁均连接于后地板前横梁及后地板中横梁之间,且两个中部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镜像对称设置;每个中部纵梁的延伸方向均与前后方向呈夹角设置,且中部纵梁与中地板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主传力腔。在高度碰撞的情况下能起到有效的吸能溃缩的作用,提升车身后部吸收碰撞冲击力的能力,为后排乘员提供可靠的缓冲作用,降低后排乘员受伤的风险;在低速碰撞的情况下能在增加传力通道的同时提升中地板区域的结构强度,降低车身后部变形损坏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在碰撞时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是当前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车辆的碰撞形式主要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以及翻滚等形式,其中,追尾等原因造成的后面碰撞是一类较为高发的碰撞形式。若后面碰撞的程度较为严重,虽然车辆后部可提供一定的碰撞冲击压缩空间(例如后备箱等空间),但车身的严重变形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车身内板、加强板以及车身两边翼子板都损坏等情况),甚至会造成驾乘人员受伤。因此,如何提升车身抗击后面碰撞作用力的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抗击后面碰撞作用力的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中地板结构总成,包括中地板、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中横梁和两个中部纵梁;
所述后地板前横梁设于所述中地板的前部下侧,所述后地板中横梁设于所述中地板的后部下侧;
两个所述中部纵梁均连接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及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之间,且两个所述中部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镜像对称设置;
每个所述中部纵梁的延伸方向均与前后方向呈夹角设置,且所述中部纵梁与所述中地板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主传力腔。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纵梁的下侧面形成沿所述中部纵梁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溃缩吸能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部纵梁的下侧面形成向所述主传力腔凹陷的凹陷部,所述溃缩吸能孔设于所述凹陷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纵梁的左右两侧形成与所述中地板贴合连接的第一翻边,所述中部纵梁的前部形成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贴合连接的第二翻边,所述中部纵梁的后部形成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贴合连接的第三翻边。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部纵梁的后部形成向下延伸的下延伸部,所述第三翻边设于所述下延伸部的右两侧及下侧缘,位于所述下延伸部右两侧的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的前侧面贴合连接,位于所述下延伸部下侧缘的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的下侧面贴合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延伸部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副传力腔,所述副传力腔与所述主传力腔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边沿远离所述中部纵梁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中地板贴合连接,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座椅安装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上还设有座椅定位孔。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纵梁的下侧面开设有连接过孔,所述连接过孔对应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和所述中地板的贴合连接区域,或者,所述连接过孔对应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所述中地板的贴合连接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后地板前横梁与后地板中横梁之间设置两个中部纵梁,中部纵梁与中地板之间围合形成主传力腔,在后地板前横梁与后地板中横梁之间形成传力通道,有效分散后碰作用力,若两个主传力腔的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增大,则向门槛梁的位置传导后碰能量,若两个主传力腔的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减小,则向车架中部的中通道传导后碰能量。在高度碰撞的情况下,这种结构设置能起到吸能溃缩的作用,提升车身后部吸收碰撞冲击力的能力,为后排乘员提供更加可靠的缓冲作用;在低速碰撞的情况下,这种结构也能在增加传力通道的同时提升中地板区域的结构强度,降低车身后部的变形损坏程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在后面碰撞发生时,能有效降低车身后部的变形程度,也能提升后排乘员的乘坐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中地板结构总成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采用的中部纵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出的侧面为中部纵梁的下侧面;
图3为图1中部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5的A-A剖视截面图;
图5为图3的左视图;
图6为图5的B-B剖视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采用的中部纵梁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中地板;
200、后地板前横梁;
300、后地板中横梁;
400、中部纵梁;40a、溃缩吸能孔;40b、定位孔;410、凹陷部;420、下延伸部;
500、第一翻边;510、安装部;51a、座椅安装孔;51b、座椅定位孔;
600、第二翻边;
700、第三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术语“上”、“下”与车身上下方向相同,术语“前”、“后”与车身前后方向相同,术语“左”、“右”与车身左右方向相同。其余方位词,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车辆地板和设于地板下方的车架是后面碰撞发生时重要的支撑及传力构件,车辆地板主要分为前地板和后地板,后地板上与前地板相邻的部分也称为中地板。发明人发现,中地板所处区域是后面碰撞发生时重要的传力区域,因而,发明人利用这一区域进行后碰传力性能提升的设计,提出了一种中地板结构总成。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地板结构总成进行说明。所述中地板结构总成,包括中地板100、后地板前横梁200、后地板中横梁300和两个中部纵梁400;后地板前横梁200设于中地板100的前部下侧,后地板中横梁300设于中地板100的后部下侧;两个中部纵梁400均连接于后地板前横梁200及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且两个中部纵梁400在左右方向上镜像对称设置;每个中部纵梁400的延伸方向均与前后方向呈夹角设置,且中部纵梁400与中地板100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主传力腔。
本实施例中,中部纵梁400的断面呈U型(如图4所示),当中部纵梁400与中地板100贴合连接后,即形成封闭式的主传力腔。
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两个主传力腔的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的方案,即两个中部纵梁400的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贴合连接”的具体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结构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后地板前横梁200与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设置两个中部纵梁400,中部纵梁400与中地板100之间围合形成主传力腔,在后地板前横梁200与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形成传力通道,有效分散后碰作用力,若两个主传力腔的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增大,则向门槛梁的位置传导后碰能量,若两个主传力腔的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减小,则向车架中部的中通道传导后碰能量,同时,后地板前横梁200、后地板中横梁300与两个中部纵梁400之间也可形成溃缩吸能区域。在高度碰撞的情况下,这种结构设置能起到有效的吸能溃缩的作用,提升车身后部吸收碰撞冲击力的能力,为后排乘员提供更加可靠的缓冲作用,降低后排乘员受伤的风险;在低速碰撞的情况下,这种结构也能在增加传力通道的同时提升中地板区域的结构强度,降低车身后部的变形损坏程度。
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1至图4及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4及图7,中部纵梁400的下侧面形成沿中部纵梁40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溃缩吸能孔40a。溃缩吸能孔40a能在后面碰撞发生时,提供更多的变形空间,实现溃缩吸能的效果,在上述传力通道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缓冲空间,以在高速碰撞的情形下对后排乘员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同时,设置溃缩吸能孔40a也能减轻中部纵梁400的重量,适应于车身轻量化设计理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2,中部纵梁400的下侧面形成向主传力腔凹陷的凹陷部410,溃缩吸能孔40a设于凹陷部410。凹陷部410在溃缩吸能孔40a的外周形成溃缩吸能区域,可实现在碰撞方向上的多次溃缩吸能(例如先是凹陷部410,随后是溃缩吸能孔40a),使中部纵梁400更加充分的溃缩,提升吸能缓冲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部纵梁400可以采用如图2至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2至图7,中部纵梁400的左右两侧形成与中地板100贴合连接的第一翻边500,中部纵梁400的前部形成与后地板前横梁200贴合连接的第二翻边600,中部纵梁400的后部形成与后地板中横梁300贴合连接的第三翻边700。第一翻边500、第二翻边600和第三翻边700有效增加了中部纵梁400与中地板100、后地板前横梁200和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的贴合连接,增强连接强度;同时,翻边的设计还与中部纵梁400配合形成类似于“几”字型的断面结构,有利于增强中部纵梁400自身的结构强度。
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2至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2至图7,中部纵梁400的后部形成向下延伸的下延伸部420,第三翻边700设于下延伸部420的右两侧及下侧缘,位于下延伸部420右两侧的第三翻边700与后地板中横梁300的前侧面贴合连接,位于下延伸部420下侧缘的第三翻边700与后地板中横梁300的下侧面贴合连接。在施加碰撞过程中,后地板中横梁300直接推挤中部纵梁400,下延伸部420的设置有效增加了中部纵梁400直接受力面积,有利于分散作用力;同时,由于中部纵梁400整体呈L型,中部纵梁400的变形相对容易,其溃缩吸能效果更好。
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1至图3及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3及图7,位于下延伸部420下侧缘的第三翻边700的边缘轮廓线呈波浪状,方便根据后地板中横梁300下侧面的走势灵活变换不同波谷区域的板面设置角度,以便更好的与后地板中横梁300的下侧面贴合连接。
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2、图3及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2、图3及图7,本实施例的中部纵梁400示例性的采用冲压工艺成型,为了方便冲压定位,下延伸部420的下端部还开设有定位孔40b,定位孔40b能与冲压模具上的定位结构向适配,降低冲压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下延伸部420与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副传力腔,副传力腔与主传力腔连通。副传力腔与主传力腔配合,使中部纵梁400整体均能形成传力腔,该传力腔的原理与上述主传力腔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采用如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7,第一翻边500沿远离中部纵梁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部510,安装部510与中地板100贴合连接,安装部510上开设有座椅安装孔51a。本实施例将座椅的安装点位于中部纵梁400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在后面碰撞发生时有效减少后排座椅安装点的前移量,进一步降低后排乘员受伤的风险。具体实施时,可在座椅安装孔51a的下端面焊接固定螺母座,通过与该螺母座配合的螺栓实现座椅支架与中地板结构总成的合装。
本实施例示例性的将安装板510设于两个中部纵梁400的相向侧,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设置在两个中部纵梁400的相背侧,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座椅的安装点位也可处于中地板100上与第一翻边500和中部纵梁400均错开的位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7,安装部510上还设有座椅定位孔51b,在此基础上,可在座椅支架上设置与座椅定位孔51b配合的定位销,通过定位销与座椅定位孔51b的插接实现座椅支架与中地板结构总成的预定位,随后再进行紧固连接,提升了座椅支架的安装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中部纵梁400的下侧面开设有连接过孔,连接过孔对应于后地板前横梁200和中地板100的贴合连接区域,或者,连接过孔对应于后地板中横梁300和中地板100的贴合连接区域。连接过孔能在后地板前横梁200和中地板100连接(例如焊接)时,或后地板中横梁300和中地板100连接(例如焊接)时提供操作空间,提升作业便捷性。连接过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性的设置,例如,若在后地板前横梁200和中地板100连接的区域涂有点焊结构胶,则可不设置连接过孔。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在后面碰撞发生时,能有效降低车身后部的变形程度,也能提升后排乘员的乘坐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地板(100)、后地板前横梁(200)、后地板中横梁(300)和两个中部纵梁(400);
所述后地板前横梁(200)设于所述中地板(100)的前部下侧,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设于所述中地板(100)的后部下侧;
两个所述中部纵梁(400)均连接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200)及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且两个所述中部纵梁(400)在左右方向上镜像对称设置;
每个所述中部纵梁(400)的延伸方向均与前后方向呈夹角设置,且所述中部纵梁(400)与所述中地板(100)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主传力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纵梁(400)的下侧面形成沿所述中部纵梁(40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溃缩吸能孔(40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纵梁(400)的下侧面形成向所述主传力腔凹陷的凹陷部(410),所述溃缩吸能孔(40a)设于所述凹陷部(4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纵梁(400)的左右两侧形成与所述中地板(100)贴合连接的第一翻边(500),所述中部纵梁(400)的前部形成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200)贴合连接的第二翻边(600),所述中部纵梁(400)的后部形成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贴合连接的第三翻边(7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纵梁(400)的后部形成向下延伸的下延伸部(420),所述第三翻边(700)设于所述下延伸部(420)的右两侧及下侧缘,位于所述下延伸部(420)右两侧的所述第三翻边(700)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的前侧面贴合连接,位于所述下延伸部(420)下侧缘的所述第三翻边(700)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的下侧面贴合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延伸部(420)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之间围合形成封闭式的副传力腔,所述副传力腔与所述主传力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500)沿远离所述中部纵梁(400)的方向延伸形成安装部(510),所述安装部(510)与所述中地板(100)贴合连接,所述安装部(510)上开设有座椅安装孔(51a)。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510)上还设有座椅定位孔(51b)。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纵梁(400)的下侧面开设有连接过孔,所述连接过孔对应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200)和所述中地板(100)的贴合连接区域,或者,所述连接过孔对应于所述后地板中横梁(300)和所述中地板(100)的贴合连接区域。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地板结构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01756.7U CN218536898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01756.7U CN218536898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36898U true CN218536898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60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01756.7U Active CN218536898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36898U (zh) |
-
2022
- 2022-11-10 CN CN202223001756.7U patent/CN2185368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04496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09204513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0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1809467U (zh) | 一种铝合金汽车前防撞总成 | |
CN109204561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8536898U (zh) | 中地板结构总成及车辆 | |
CN217496273U (zh) | 车身前端碰撞结构与汽车 | |
CN10920451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2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8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KR20230147197A (ko) | 바디 프레임 및 바디 프레임을 갖는 차량 | |
CN109204495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0920448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41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8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56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3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3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9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466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3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