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4716U -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44716U
CN215244716U CN202121093060.4U CN202121093060U CN215244716U CN 215244716 U CN215244716 U CN 215244716U CN 202121093060 U CN202121093060 U CN 202121093060U CN 215244716 U CN215244716 U CN 215244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beam assembly
collision
force guide
pow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930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洪丰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9306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44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44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44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梁本体;吸能盒组件,吸能盒组件与梁本体的端部相连,且吸能盒组件具有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在Y向依次分布,第一导力部用于与车身纵梁相连,且第二导力部用于与轮罩边梁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在吸能盒组件上设置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使得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且通过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能够增加碰撞力的传力路径,进一步分解和减小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有效地进行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是安装在汽车车身骨架最前端的一种横向结构件,主要用来在车辆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但是由于市场及法规对汽车防撞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近来增加的25%小重叠工况下的偏置碰撞,使得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结构无法有效进行能量吸收及碰撞力传导,导致现有的防撞梁结构无法对车身进行有效地防护,存在安全隐患,无法保障乘员的安全,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防撞梁总成,使得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且通过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能够增加碰撞力的传力路径,满足前防撞梁总成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包括:梁本体;吸能盒组件,所述吸能盒组件与所述梁本体的端部相连,且所述吸能盒组件具有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所述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在Y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导力部用于与车身纵梁相连,且所述第二导力部用于与轮罩边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在吸能盒组件上设置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增大了吸能盒组件的宽度,使得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避免防撞梁失效,且通过第一导力部和第二导力部能够增加碰撞力的传力路径,进一步分解和减小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有效地进行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保障乘员的安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吸能盒组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侧面与所述梁本体相连,所述第一导力部和所述第二导力部均与所述主体部的后侧面相连,且所述第一导力部和所述第二导力部在Y向上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第一导力部、所述第二导力部和所述主体部为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第一导力部沿Y向的延伸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力部沿Y向的延伸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吸能盒组件包括盒本体和连接板,所述盒本体的前侧面与所述梁本体相连,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盒本体的后侧面相连,所述车身纵梁和所述轮罩边梁均与所述连接板相连;其中,所述盒本体的后侧面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盒本体的后侧面的中部朝前凹入以与所述连接板共同构造出所述第一导力部、所述第二导力部和位于所述第一导力部和所述第二导力部之间的溃缩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连接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盒本体的后侧面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盒本体焊接相连,且所述盒本体设有溃缩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梁本体包括中间梁和侧边梁,所述中间梁沿Y向延伸,所述侧边梁的内端与所述中间梁的端部相连,所述侧边梁构造为从内端到外端朝后倾斜设置,所述侧边梁的后侧面与所述吸能盒组件的前侧面相连,且所述第一导力部和所述第二导力部分别与所述侧边梁在X向上正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梁本体具有至少两个间隔开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缓冲腔的内壁设有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前防撞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图5是图4中B-B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前防撞梁总成100,
梁本体1,中间梁11,侧边梁12,吸能盒组件2,盒本体21,第一导力部211,第二导力部212,主体部213,连接板22,车身纵梁3,轮罩边梁4,溃缩腔5,溃缩孔6,缓冲腔7,加强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100,该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吸能盒组件2上设置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增大了吸能盒组件2的宽度,使得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100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且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分别与车身纵梁3相连和轮罩边梁4相连,增加了碰撞力的传力路径,减小了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起到有效地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包括:梁本体1和吸能盒组件2。
如图1所示,梁本体1设于车身的前端,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以在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对车身起到有效地防护,增强车辆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梁本体1的材质可为铝合金材质,使得梁本体1能够更有效地溃缩吸能,且便于减轻车身的整体重量,增强梁本体1的实用性,同时,梁本体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加宽至小重叠碰撞区域,使得梁本体1能够满足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增强车辆的安全性。
吸能盒组件2与梁本体1的端部相连,用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吸能盒组件2对梁本体1上的碰撞能量进行有效地吸收,吸能盒组件2可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吸能盒组件2分别安装于梁本体1的两端,且吸能盒组件2位于梁本体1朝向靠近车身的一侧,两个吸能盒组件2在车身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对称设置,以便于通过两个吸能盒组件2平衡碰撞能量,且通过两个吸能盒组件2能够同时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提高前防撞梁总成100的安全性。
其中,如图1所示,两个吸能盒组件2均具有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且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在Y向依次分布,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增大吸能盒组件2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得吸能盒组件2能够伸至小重叠碰撞区域,以便于吸能盒组件2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满足吸能盒组件2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提高前防撞梁总成100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第一导力部211与车身纵梁3相连,且第二导力部212用于与轮罩边梁4相连,由此,通过在第一导力部211的外侧增设第二导力部212以增大吸能盒组件2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吸能盒组件2的宽度延伸至小重叠碰撞区域,同时第二导力部212用于与轮罩边梁4相连以便于吸能盒组件2能够在车辆发生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对车身进行有效的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其中,第一导力部211设于梁本体1与车身纵梁3之间,第二导力部212设于梁本体1与轮罩边梁4之间,便于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形成两条独立的传力路径,相比于现有技术,额外增加了一条传力路径,从而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梁本体1上的碰撞能量能够同时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分别传至车身纵梁3和轮罩边梁4,进一步分解和减小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起到有效地防护,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均与Y向形成一定角度,从而便于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形成碰撞导向,利于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车辆能够更快地脱离碰撞物体,保证乘员的安全,增强车辆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100,通过在吸能盒组件2上设置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增大了吸能盒组件2的宽度,使得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100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避免防撞梁失效,且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能够增加碰撞力的传力路径,进一步分解和减小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有效地进行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保障乘员的安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组件2包括主体部213。如图1所示,主体部213的前侧面与梁本体1朝向车身的一侧直接相连,且主体部213与梁本体1之间通过二保焊焊接,以便于将吸能盒组件2直接安装于梁本体1上,增强吸能盒组件2的稳定性,其中,第一导力部211的前侧面和第二导力部212的前侧面均与主体部213的后侧面相连,且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在Y向上间隔开,也就是说,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均与主体部213相连,且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之间没有直接连接关系,便于主体部213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分别连接车身纵梁3和轮罩边梁4,以形成两条独立的传力路径,从而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来自梁本体1的碰撞力能够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进行分散,防止碰撞力集中,造成吸能盒组件2的损坏,且利于通过两条传力路径,有效地对碰撞力进行传导,从而对车身进行有效地防护,增强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力部211、第二导力部212和主体部213为一体成型,也就是说,主体部213和第一导力部211以及第二导力部212可为一体结构,以便于降低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且吸能盒组件2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安装,利于减少安装步骤,优化安装工序。同时三者设置为一个整体结构,利于增强第一导力部211与主体部213的连接处、第二导力部212与主体部213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从而可防止在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传递碰撞力时与主体部213断开出现吸能盒组件2产生损坏的问题,从而增强吸能盒组件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力部211沿Y向的延伸宽度大于第二导力部212沿Y向的延伸宽度,也就是说,第一导力部211能够将更多的碰撞力传递至车身骨架,从而防止第二导力部212传递的碰撞力过大导致轮罩边梁4发生变形,便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梁本体1上的碰撞力能够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对车身进行有效地防护,增强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吸能盒组件2包括盒本体21和连接板22。
盒本体21的前侧面与梁本体1的后侧面相连,连接板22的前侧面与盒本体21的后侧面相连,车身纵梁3和轮罩边梁4均与连接板22相连,也就是说,连接板22安装于盒本体21与车身纵梁3和轮罩边梁4之间,利于将吸能盒组件2固定安装于梁本体1与车身纵梁3和轮罩边梁4之间,从而通过吸能盒组件2更好地进行碰撞能量的吸收和碰撞力的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盒本体21和连接板22均可为铝合金材质,便于减轻吸能盒组件2的重量,实现吸能盒组件2的轻量化设计,且盒本体21与梁本体1以及连接板22之间均通过二保焊焊接的方式相连,连接板22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以便于增强吸能盒组件2的稳定性。
其中,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板22固定连接,且盒本体21的后侧面与连接板22随形设计,也就是说,盒本体21的后侧面与连接板22的结构形状一致,以便于连接板22能够贴合安装于盒本体21的后侧面,从而增大连接板22与盒本体21的连接面积,提高盒本体21与连接板22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1-图3所示,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中部朝前凹入以与连接板22共同构造出第一导力部211、第二导力部212和位于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之间的溃缩腔5,也就是说,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中部朝前凹入以形成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为溃缩腔5,且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分别形成于溃缩腔5在Y向上的两侧,以便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溃缩腔5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同时,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对碰撞力进行分散传递,从而避免前防撞梁总成100失效,对车身起到有效地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保障乘员的安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连接板22的面积大于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面积,以便于盒本体21能够通过连接板22更好地与车身骨架相连,从而增强盒本体21的稳定性。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板22与盒本体21焊接相连,且盒本体21设有溃缩孔6,以便于通过溃缩孔6使得吸能盒组件2更好地进行溃缩吸能,增强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溃缩孔6可设置于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以便于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上的溃缩孔6在碰撞力进行传递时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从而提高吸能盒组件2溃缩吸能的能力,防止碰撞力集中,且有效地对碰撞力进行传导,从而对车身进行有效地防护,增强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梁本体1包括中间梁11和侧边梁12,侧边梁12可设为两个,且两个侧边梁12分别与中间梁11的两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梁11和侧边梁1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便于降低梁本体1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且能够增强梁本体1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中间梁11沿Y向延伸,两个侧边梁12的内端分别与中间梁11的两个端部相连,侧边梁12构造为从内端到外端朝后倾斜设置,即中间梁11的长度方向与Y向重合,侧边梁12的长度方向与Y向形成角度,且侧边梁12朝向靠近车身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便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倾斜设置的侧边梁12的外侧面形成导向斜面,使车辆易于与碰撞物体分离,从而减小碰撞伤害和损失,增强车辆的安全性。
同时,两个侧边梁12的后侧面分别与两个吸能盒组件2的前侧面相连,且每个吸能盒组件2的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分别与对应的侧边梁12在X向上正对设置,以便于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形成两条独立的传力路径,从而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梁本体1上的碰撞能量能够同时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分别传至车身纵梁3和轮罩边梁4,进一步分解和减小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起到有效地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梁本体1具有至少两个间隔开的缓冲腔7,可以理解的是,缓冲腔7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灵活设计,缓冲腔7沿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缓冲腔7为中空的腔体结构,且两个缓冲腔7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计,以便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缓冲腔7进行缓冲,且缓冲腔7也能够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增强梁本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同时,设置缓冲腔7结构便于减小梁本体1的结构重量,实现前防撞梁总成100的轻量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在缓冲腔7的内壁均设有加强板8,以便于通过加强板8对缓冲腔7的内壁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在缓冲腔7对碰撞力进行缓冲时发生变形,同时加强板8能够增强缓冲腔7的内壁的结构刚度,以进一步增强梁本体1的结构稳定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100,通过在吸能盒组件2上设置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增大了吸能盒组件2的宽度,使得车辆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100能够起到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和传导碰撞力的作用,避免防撞梁失效,且通过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能够增加碰撞力的传力路径,进一步分解和减小单条传力路径上的碰撞力,从而对车身有效地进行防护,满足前防撞梁总成100在小重叠工况下的使用要求,保障乘员的安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梁本体(1);
吸能盒组件(2),所述吸能盒组件(2)与所述梁本体(1)的端部相连,且所述吸能盒组件(2)具有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所述第一导力部(211)和第二导力部(212)在Y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导力部(211)用于与车身纵梁(3)相连,且所述第二导力部(212)用于与轮罩边梁(4)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组件(2)包括主体部(213),所述主体部(213)的前侧面与所述梁本体(1)相连,所述第一导力部(211)和所述第二导力部(212)均与所述主体部(213)的后侧面相连,且所述第一导力部(211)和所述第二导力部(212)在Y向上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力部(211)、所述第二导力部(212)和所述主体部(213)为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力部(211)沿Y向的延伸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力部(212)沿Y向的延伸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组件(2)包括盒本体(21)和连接板(22),所述盒本体(21)的前侧面与所述梁本体(1)相连,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盒本体(21)的后侧面相连,所述车身纵梁(3)和所述轮罩边梁(4)均与所述连接板(22)相连;
其中,所述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板(22)固定连接,且所述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中部朝前凹入以与所述连接板(22)共同构造出所述第一导力部(211)、所述第二导力部(212)和位于所述第一导力部(211)和所述第二导力部(212)之间的溃缩腔(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2)的面积大于所述盒本体(21)的后侧面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盒本体(21)焊接相连,且所述盒本体(21)设有溃缩孔(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1)包括中间梁(11)和侧边梁(12),所述中间梁(11)沿Y向延伸,所述侧边梁(12)的内端与所述中间梁(11)的端部相连,所述侧边梁(12)构造为从内端到外端朝后倾斜设置,所述侧边梁(12)的后侧面与所述吸能盒组件(2)的前侧面相连,且所述第一导力部(211)和所述第二导力部(212)分别与所述侧边梁(12)在X向上正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1)具有至少两个间隔开的缓冲腔(7),所述缓冲腔(7)沿所述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缓冲腔(7)的内壁设有加强板(8)。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100)。
CN202121093060.4U 2021-05-20 2021-05-20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5244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3060.4U CN215244716U (zh) 2021-05-20 2021-05-20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3060.4U CN215244716U (zh) 2021-05-20 2021-05-20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44716U true CN215244716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57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93060.4U Active CN215244716U (zh) 2021-05-20 2021-05-20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447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676A (zh) * 2021-12-31 2022-08-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676A (zh) * 2021-12-31 2022-08-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6337B2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WO2019001534A1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JP2016172484A (ja) 車体構造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304146B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车架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CN215244716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US10343721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11547136B (zh)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CN103786791A (zh) 一种整体式汽车前纵梁
CN109533029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CN211543704U (zh) 一种纯电动车下车身结构及纯电动车
JP583124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KR20240048531A (ko) 차량 엔진실 구조 및 차량
JPH058755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10962936A (zh) 横梁结构和车架
KR20130070358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