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2797U -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12797U CN218112797U CN202222773928.6U CN202222773928U CN218112797U CN 218112797 U CN218112797 U CN 218112797U CN 202222773928 U CN202222773928 U CN 202222773928U CN 218112797 U CN218112797 U CN 2181127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beam
- main body
- storage tank
- side member
- rear longitud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纵梁总成和车辆,所述后纵梁总成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设有储料罐,所述后纵梁总成包括:后纵梁主体,所述后纵梁主体设有凹部,所述凹部自内向外凹入以形成避让区域,所述避让区域适于对所述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由此,通过在后纵梁主体上设置凹部,以在后纵梁总成形成有可以对储料罐端部进行避让的避让区域,从而在车辆的后纵梁总成区域处增大储料罐的布置空间,进而可以增大储料罐的尺寸,可以满足大尺寸储料罐的布置要求,从而可以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储料罐布置在后备箱的新能源汽车,汽车的后纵梁一般采用挤压铝梁或冲压铝梁,对于氢能源汽车,在考虑增大汽车续航里程,从而氢罐在汽车宽度方向加大体积的情况下,由于挤压铝梁的截面一致性(无法局部避让)及冲压铝梁凹陷后的折弯性,限制了氢罐在汽车宽度方向的容积,导致原有的梁架结构无法满足大储料罐的布置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纵梁总成,以使得后纵梁总成可以满足大尺寸储料罐的布置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纵梁总成,所述后纵梁总成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设有储料罐,所述后纵梁总成包括:后纵梁主体,所述后纵梁主体设有凹部,所述凹部自内向外凹入以形成避让区域,所述避让区域适于对所述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纵梁主体的凹部处设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凹部背离所述储料罐的一侧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纵梁主体包括:后纵梁前段;后纵梁后段,所述后纵梁后段的前端与所述后纵梁前段相连,且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后纵梁后段上;溃缩梁,所述溃缩梁与所述后纵梁后段的后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纵梁后段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向前敞开的第一安装槽,所述后纵梁前段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向后敞开的第二安装槽,所述溃缩梁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且所述腔体内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连接支撑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且所述连接筋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筋在所述腔体内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包括侧壁,所述主体部设有阶梯部,所述阶梯部形成于所述凹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部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可与后地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溃缩梁设有多个溃缩部,多个所述溃缩部在所述溃缩梁上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部的壁面构造为弧形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具有以下优势:
通过在后纵梁后段上设置凹部,使得后纵梁后段可以对储料罐的端部避让,以增大储料罐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使得后纵梁总成可以满足大尺寸储料罐的布置要求,进而可以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并且凹部的设置还便于储料罐的安装。
通过在后纵梁后段上设置连接筋、加强筋和阶梯部,因此后纵梁后段的强度和刚度更大,使得后纵梁总成在遭受撞击时不易弯折,后纵梁总成上还设置有溃缩梁和防撞吸能盒,因此使得后纵梁总成在遭受后部撞击时吸收能量,进一步保证后纵梁总成不易弯折,降低后纵梁总成变形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纵梁总成。
所述车辆与上述后纵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总成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后段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总成的结构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后纵梁总成100、后纵梁主体110、凹部112、避让区域1121、阶梯部1122、后纵梁前段113、
后纵梁后段114、主体部1141、腔体11411、连接筋11412、第二壁11413、第一壁11414、侧壁11415、第一安装部1142、第一安装槽11421、第一连接孔11422、第一底壁11423、第二安装部1143、第二安装槽11431、第二连接孔11432、第一加强筋1144、第二加强筋1145、
溃缩梁115、溃缩部1151、防撞吸能盒116、翻边117。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纵梁总成100,后纵梁总成100可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设置有储料罐,储料罐用于储存燃料电池车所需要消耗的燃料。其中,储料罐可以构造为氢罐。
后纵梁总成100包括:后纵梁主体110,后纵梁主体110设置有凹部112,凹部112自内向外凹入以形成避让区域1121,避让区域1121适于对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内”指的是后纵梁主体110靠近储料罐的一侧,“外”指的是后纵梁主体110远离储料罐的一侧。
具体地,燃料电池车上设置有多个储料罐,多个储料罐中的至少一个与后纵梁主体110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相对布置,参照图1,后纵梁主体110靠近储料罐的一侧内壁自内向外凹入(即自靠近储料罐的一侧向远离储料罐的一侧凹入)以形成避让区域1121,避让区域1121可以对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从而可以将储料罐布置在车身高度方向上与至少部分凹部112对应位置(即避让区域1121)处。即在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上,储料罐的至少部分(如储料罐的端部)投影落在凹部112的投影内,从而使得储料罐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在凹部112对应位置(即避让区域1121)处,以在后纵梁总成100处增大储料罐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增大储料罐的尺寸,以使得后纵梁总成100可以满足大尺寸储料罐的布置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纵梁总成100,通过在后纵梁主体110上设置凹部112,以在后纵梁总成100形成有可以对储料罐端部进行避让的避让区域1121,从而在车辆的后纵梁总成100区域处增大储料罐的布置空间,进而可以增大储料罐的尺寸,以满足大尺寸储料罐的布置要求,从而可以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主体110的凹部112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设置在凹部112背离储料罐的一侧表面。
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后纵梁主体110上的凹部112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12对应设置,以通过加强筋提升凹部112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凹部112的抗弯折能力,使得汽车在受到撞击时,凹部112变形量较小,以将碰撞力传递至后纵梁前段113,减小后纵梁后段114的挤压变形影响车身宽度空间和储料罐布置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主体110包括:后纵梁前段113、后纵梁后段114和溃缩梁115。
其中,后纵梁后段114的前端与后纵梁前段113相连,并且凹部112形成在后纵梁后段114上,溃缩梁115与后纵梁后段114的后端相连。
具体地,后纵梁前段113和溃缩梁115均与后纵梁后段114固定连接,并且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后纵梁前段113、后纵梁后段114和溃缩梁115为共线布置,三者共同构成后纵梁主体110。
凹部112设置在后纵梁后段114上,储料罐的至少部分与后纵梁后段114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以使得凹部112所形成的避让区域1121可以对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从而可以将储料罐的端部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避让区域1121内。
同时,溃缩梁115上设置有溃缩部1151,溃缩部1151用于吸收自车辆后部撞击产生的能量,使得撞击产生的能量在经过溃缩梁115时可以发生衰减。溃缩部1151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溃缩部1151可以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并且可以使得溃缩梁115可以发生变形,以进一步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从而将传递至后纵梁后114的撞击能量减小,提升后纵梁主体110的防撞能力。
其中,多个溃缩部1151沿车身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在溃缩梁115的侧边沿处,并且多个溃缩部1151可以构造为槽结构,槽结构有利于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提高溃缩梁115的吸能效果。
进一步参照图1,溃缩梁115的后端上还可以连接有防撞吸能盒116,防撞吸能盒116用于吸收从后纵梁总成100后方撞击产生的能量,当撞击产生的能量传递至防撞吸能盒116后防撞吸能盒116可以吸收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经防撞吸能盒116吸收后剩余的撞击产生的能量传递至溃缩梁115。
可选地,溃缩梁115的中间位置还可以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还可以降低溃缩梁115的重量,从而减小后纵梁主体110的重量,有利于后纵梁总成100的轻量化设计。
结合图1、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后段114包括:主体部1141,主体部11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42和第二安装部1143,第一安装部1142设置有向前敞开的第一安装槽11421,后纵梁前段113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1421内,第二安装部1143设置有向后敞开的第二安装槽11431,溃缩梁115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1431内。
具体地,第一安装部1142和第二安装部1143分别设置在主体部1141的前后两端,第一安装部1142用于与后纵梁前段113的端部固定连接,以使得后纵梁前段113可以与后纵梁后段114固定连接,第二安装部1143用于与溃缩梁115固定连接,以使得溃缩梁115可以与后纵梁后段11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第一安装部1142设置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11421,并且第一安装槽11421向前敞开,以使得后纵梁前段113的至少部分可以插设在第一安装槽11421内,从而便于将后纵梁前段113与后纵梁后段114相连。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槽11421的周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1422,第一连接孔11422用于安装第一连接件,相应地,后纵梁前段113插设在第一安装槽11421内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11422对应的孔结构,第一连接件穿设在第一连接孔11422和与第一连接孔11422对应的孔结构中,从而使得后纵梁前段113和后纵梁后段114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以提升后纵梁前段113和后纵梁后段114的装配稳定性,从而提升后纵梁主体110的防撞击能力。
此外,后纵梁前段113还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1421上,此种连接方式同样可以提升后纵梁前段113和后纵梁后段114的装配稳定性,从而提升后纵梁主体110的防撞击能力。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3,第二安装部1143设置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槽11431,并且第二安装槽11431向后敞开,以使得溃缩梁115的至少部分可以插设在第二安装槽11431内,从而使得溃缩梁115可以与后纵梁后段114相连。
可选地,参照图4,第二安装槽11431的周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1432,第二连接孔11432用于安装第二连接件,相应地,溃缩梁115插设在第二安装槽11431内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有与第二连接孔11432对应的孔结构,第二连接件穿设在连第二连接孔11432和与第二连接孔11432对应的孔结构中,从而使得溃缩梁115和后纵梁后段114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以提升后溃缩梁115和后纵梁后段114的装配稳定性,从而提升后纵梁主体110的防撞击能力。
其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可以构造为螺钉或螺栓等螺纹连接件。
此外,溃缩梁115还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1431上,此种连接方式同样可以提升溃缩梁115和后纵梁后段114的装配稳定性,从而提升后纵梁主体110的防撞击能力。
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前段113可以与后纵梁后段114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41形成有腔体11411,腔体11411设置在第一安装部1142和第二安装部1143之间,并且腔体11411内设置有连接筋11412,连接筋11412连接在第一安装部1142与第二安装部1143之间。
具体地,主体部1141与储料罐相对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凹部112,主体部1141与凹部112相背离的一侧表面构造有腔体11411,第一安装槽11421与腔体11411相对的一侧表面构造为第一底壁11423,第二安装槽11431与腔体11411相对的一侧构造为第二底壁,连接筋11412设置在腔体11411内,并且连接筋11412构造为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连接筋114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槽11421和第二安装槽11431端部的槽壁相连,并且连接筋11412连接在第一安装槽11421的第一底壁11423与第二安装槽11431的第二底壁之间,起到支撑第一安装槽11421和第二安装槽11431的作用,并可以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结构强度,使得主体部1141在受到撞击时不易变形,以保证主体部1141对储料罐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部分连接筋11412与凹部112相连以支撑凹部112,提升凹部112的抗弯折能力。同时,连接筋11412还可以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经过溃缩梁115吸收后的能量可以通过连接筋11412传递至后纵梁前段113,保证后纵梁后段114的传力效果,以使得后纵梁后段114可以作为整车后碰重要的传力吸能路径。
由此,连接筋11412的设置可以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刚度,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防撞击能力,降低后纵梁后段114发生形变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筋11412为多个,多个连接筋11412在腔体11411内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腔体11411内还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支撑在两个相邻设置的连接筋11412之间。
具体地,连接筋11412设置在腔体11411内,并且连接11412支撑在第一安装部1142和第二安装部1143之间,以在车身长度方向上支撑第一安装部1142和第二安装部1143,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结构强度。同时,加强筋连接在两个相邻设置的连接筋11412之间,以在车身高度方向上支撑连接筋11412,从而进一步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折能力。
此外,部分连接筋11412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12对应设置,加强筋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12对应设置,连接筋11412与加强筋同时支撑凹部112可以进一步提升凹部112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折能力,使得汽车在受到撞击时,凹部112变形量小,并且撞击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连接筋11412传递至后纵梁前段113,保证后纵梁后段114的传力效果,使得后纵梁后段114可以作为整车后碰重要的传力吸能路径,以满足整车后碰的安全性要求。
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3,主体部1141包括:第一壁11414、侧壁11415和第二壁11413,其中,第一壁11414和第二壁11413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侧壁11415连接在第一壁11414和第二壁11413之间,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1144和第二加强筋1145,第一加强筋1144和第二加强筋1145均相对连接筋11412倾斜延伸,并且第一加强筋1144和第二加强筋1145可以延伸至后纵梁后段114的第一壁11414和第二壁11413上,以在腔体11411内支撑主体部1141,从而提升主体部1141的强度。部分第一加强筋1144和部分第二加强筋1145与凹部112相连,以支撑凹部112,提升凹部112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4,第一加强筋1144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145构造有多个,两个相邻设置的连接筋1141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144和一个第二加强筋1145,并且两个相邻的连接筋11412之间的第一加强筋1144和第二加强筋1145均相对连接筋11412倾斜设置。
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一壁11414和与第一壁11414相邻设置的连接筋1141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144和一个第二加强筋1145,第一加强筋1144与第二加强筋1145相对于连接筋11412分别向不同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一加强筋1144和第二加强筋1145在第一壁11414和与第一壁11414相邻设置的连接筋11412之间限定出梯形的空腔。
同时,两个相邻的连接筋1141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144和一个第二加强筋1145,第一加强筋1144与第二加强筋1145相对于连接筋11412分别向不同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第一加强筋1144和第二加强筋1145在相邻的两个连接筋11412之间限定出三角形的空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41包括侧壁11415,主体部1141设置有阶梯部1122,阶梯部1122形成于凹部112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下”方向指的是车身高度方向上的上下方向。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主体部1141背离连接筋11412的一侧构造为主体部1141的侧壁11415,凹部112自内向外侧凹入所形成的避让区域1121用于对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使得储料罐的端部可以设置在避让区域1121内,增大储料罐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增大储料罐的尺寸。
进一步地,避让区域1121自下向上敞开使得储料罐可以从避让区域1121的下方装配至避让区域1121内,从而便于储料罐的安装,以降低储料罐的安装成本。
参照图2,阶梯部1122构造为自凹部112进一步向外凹入的台阶结构,阶梯部1122可以进一步对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便于储料罐的安装。
进一步地,通过在凹部112上设置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阶梯部1122,可以提升凹部112处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使得后纵梁后段114在受到撞击时不易变形。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部112的壁面构造为弧形面。
具体地,凹部112的壁面(即主体部1141的侧壁11415)构造为向外侧凹入的弧形面,弧形结构有利于承受储料罐的重力,从而可以解决后纵梁后段114因不可凹陷而容易弯折的结构特性。
此外,弧形面上可以设置有卡槽等卡接结构,使得储料罐的端部可以卡接在弧形面上,以提升储料罐的装配稳定性,并且便于安装。同时,通过设置卡接结构可以减少用于固定储料罐的零部件,有利于后纵梁总成100的轻量化设计。
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后纵梁总成100为左右结构对称的梁结构,因此两侧的后纵梁主体110的结构相同,多个储料罐中的至少一个与后纵梁主体110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侧的后纵梁后段114上设置有共线布置的凹部112,凹部112上形成有避让区域1121,从而可以将储料罐布置在车身高度方向上与至少部分凹部112对应位置(即避让区域1121)处,即在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上,储料罐的两端的投影落在凹部112的投影内,从而使得储料罐的两端可以设置在凹部112对应位置(即避让区域1121)处,以在后纵梁总成100处增大储料罐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从而增大储料罐的尺寸,使得后纵梁总成100可以满足大尺寸储料罐的布置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后纵梁总成100。其中,后纵梁后段114在车身宽度方向的侧边沿还设置有翻边117,翻边117用于与车辆的后地板相连,以进一步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翻边117可以通过连接配合件与后地板相连,翻边117还可以通过卡接配合结构或螺纹连接件与后地板相连,两种结构均可以进一步将翻边117与后地板固定连接,以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装配稳定性。此外,翻边117还可以与车辆的后地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以提升后纵梁后段114的装配稳定性。
由于车辆设置有上述后纵梁总成100,后纵梁后段114可以对储料罐的端部避让,以增大储料罐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增大车辆的储料罐尺寸,以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同时便于储料罐的安装。并且由于后纵梁后段114设置有连接筋11412、加强筋和阶梯部1122,因此后纵梁后段114的强度和刚度大,使得车辆在遭受撞击时后纵梁总成100不易弯折,后纵梁总成100上还设置有溃缩梁115和防撞吸能盒116,使得车辆在遭受后部撞击时可以吸收能量,进一步保证车辆在遭受撞击时后纵梁总成100不易弯折,从而降低车辆的驾驶舱和储氢区域变形的风险,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后纵梁后段114构造为压铸铝梁,有效克服挤压铝梁和冲压铝梁的技术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总成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设有储料罐,所述后纵梁总成包括:
后纵梁主体(110),所述后纵梁主体(110)设有凹部(112),所述凹部(112)自内向外凹入以形成避让区域(1121),所述避让区域(1121)适于对所述储料罐的端部进行避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主体(110)的凹部(112)处设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凹部(112)背离所述储料罐的一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主体(110)包括:
后纵梁前段(113);
后纵梁后段(114),所述后纵梁后段(114)的前端与所述后纵梁前段(113)相连,且所述凹部(112)形成在所述后纵梁后段(114)上;
溃缩梁(115),所述溃缩梁(115)与所述后纵梁后段(114)的后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后段(114)包括:主体部(1141),所述主体部(114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1142)和第二安装部(1143),所述第一安装部(1142)设有向前敞开的第一安装槽(11421),所述后纵梁前段(113)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421)内;所述第二安装部(1143)设有向后敞开的第二安装槽(11431),所述溃缩梁(115)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143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41)形成有腔体(11411),所述腔体(11411)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114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143)之间,且所述腔体(11411)内设有连接筋(11412),所述连接筋(11412)连接支撑在所述第一安装部(1142)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143)之间,且所述连接筋(11412)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筋(11412)在所述腔体(11411)内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41)包括侧壁(11415),所述主体部(1141)设有阶梯部(1122),所述阶梯部(1122)形成于所述凹部(1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41)设有翻边(117),所述翻边(117)可与后地板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梁(115)设有多个溃缩部(1151),多个所述溃缩部(1151)在所述溃缩梁(115)上沿车身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112)的壁面构造为弧形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纵梁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73928.6U CN218112797U (zh) | 2022-10-20 | 2022-10-20 |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73928.6U CN218112797U (zh) | 2022-10-20 | 2022-10-20 |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12797U true CN218112797U (zh) | 2022-12-23 |
Family
ID=84497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73928.6U Active CN218112797U (zh) | 2022-10-20 | 2022-10-20 |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12797U (zh) |
-
2022
- 2022-10-20 CN CN202222773928.6U patent/CN2181127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35076B2 (en) | Vehic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 |
CN109204496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4930131U (zh) |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 |
CN210734063U (zh) | 车架前横梁总成 | |
CN215590835U (zh) | 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16709236U (zh) | 防撞梁总成 | |
CN210027632U (zh) | 门槛加强结构 | |
CN214823091U (zh)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
CN111547136B (zh) |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 |
CN218112797U (zh) | 后纵梁总成和车辆 | |
CN112874459A (zh) | 一种吸能盒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8858529U (zh) | 车身后部桁架结构及汽车 | |
CN217623792U (zh) | 一种连接件及车身地板总成 | |
CN217598502U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6468112U (zh) |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4132383B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 |
CN214028874U (zh) | 一种电动汽车门槛结构 | |
CN114802485A (zh) | 一种车身地板总成及车辆 | |
CN109204495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9601386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8907159U (zh) | 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 |
CN219728349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8827552U (zh) | 电池包壳体的侧框梁、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4451320U (zh) | 侧碰吸能总成及车辆 | |
CN218703529U (zh) | 带有充电机安装平台的后车身框架及新能源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1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elf-confidence Zhixing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