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4445U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04445U CN215904445U CN202122299944.1U CN202122299944U CN215904445U CN 215904445 U CN215904445 U CN 215904445U CN 202122299944 U CN202122299944 U CN 202122299944U CN 215904445 U CN215904445 U CN 2159044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ision beam
- front anti
- energy absorption
- absorption box
- abu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涉及前防撞梁领域。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板,吸能盒固定连接在前防撞梁和连接板之间;前防撞梁背向吸能盒的侧面还设有缓冲板,缓冲板包括上缓冲部和下缓冲部,上缓冲部位于前防撞梁的上侧,下缓冲部位于前防撞梁的下侧;吸能盒的前端延伸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上下间隔布置形成卡槽,前防撞梁固定卡装于卡槽中,第一抵接部与上缓冲部抵接固定,第二抵接部与下缓冲部抵接固定。上、下缓冲部可将撞击能量分别传递至吸能盒的第一、第二抵接部,相当于延长了吸能盒工作长度,碰撞吸能效果好,且连接部位增加,总成结构稳定性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防撞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背景技术
在汽车碰撞测试中,前防撞梁总成是重要传力部件。其中,吸能盒安装于前防撞梁和前纵梁之间,在碰撞发生时吸能盒溃缩变形以吸收能量,前防撞梁总成的吸能效果直接影响了车内乘员的安全性。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轻量化车型防撞梁吸能盒连接结构,具体包括铝制前防撞梁安装板、铝挤压吸能盒和钢制前防撞梁本体;铝挤压吸能盒包括与前防撞梁安装板配合的第一安装端以及与前防撞梁本体配合的第二安装端,第二安装端上设置有上安装面和下安装面;前防撞梁安装板与第一安装端焊接固定,前防撞梁本体嵌入上安装面和下安装面之间并通过穿过上安装面和下安装面的吸能盒安装螺栓与吸能盒安装螺母将前防撞梁本体与铝挤压吸能盒固定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本体嵌装在吸能盒的前端,并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而吸能盒的上、下安装面仅起到连接作用,在碰撞时起到吸能作用的是,位于前防撞梁本体后侧的吸能盒主体。
综上所述,存在吸能盒的工作长度短,实际碰撞条件下的吸能效果差的问题;另外,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低,在偏置碰撞时总成结构的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以解决现有前防撞梁总成中吸能盒的工作长度短,实际碰撞条件下的吸能效果差;并且,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低,在偏置碰撞时总成结构的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的技术方案为: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板,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连接板设有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装配的连接部;
所述前防撞梁背向所述吸能盒的侧面还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包括上缓冲部和下缓冲部,所述上缓冲部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侧,所述下缓冲部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下侧;
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延伸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上下间隔布置形成卡槽,所述前防撞梁固定卡装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上缓冲部抵接固定,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下缓冲部抵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板开设有固定槽,所述上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槽的上部,所述下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槽的下部,所述固定槽卡持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前防撞梁背向所述吸能盒的侧面设有上挡边和下挡边,所述上缓冲部与所述上挡边固定连接且凸出于所述上挡边的上侧,所述下缓冲部与所述下挡边固定连接且凸出于所述下挡边的下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缓冲部与所述上挡边搭焊连接,所述下缓冲部与所述下挡边搭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挡边的边缘平齐或凸出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上表面,所述下挡边的边缘平齐或凸出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所述第一抵接部为第一U形槽段,所述第二抵接部为第二U形槽段,所述第一U形槽段的槽口与第二U形槽段的槽口呈上下相对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形槽段的前端边缘、所述第二U形槽段的前端边缘均为U形前沿,所述第一U形槽段的U形前沿与所述上挡边焊接连接,所述第二U形槽段的U形前沿与所述下挡边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防撞梁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所述前防撞梁的高度尺寸小于所述吸能盒的高度尺寸,所述卡槽位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中部,所述卡槽的边缘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的内部设有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分别与所述吸能盒的相对侧壁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该汽车前防撞梁总成采用前防撞梁、缓冲板、吸能盒和连接板的结构设计,缓冲板设于前防撞梁背向吸能盒的侧面,缓冲板具有位于前防撞梁上侧的上缓冲部,以及位于前防撞梁下侧的下缓冲部,吸能盒的前端延伸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并形成了卡槽;吸能盒的卡槽与前防撞梁之间卡装固定,设计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使吸能盒向前延伸,通过第一抵接部与缓冲板的上缓冲部抵接固定,通过第二抵接部与缓冲板的下缓冲部抵接固定。
当前防撞梁承受撞击作用时,利用缓冲板的上、下缓冲部可将撞击能量分别传递至吸能盒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相当于延长了吸能盒工作长度,实际碰撞条件下的吸能效果更好;并且,前防撞梁与吸能盒之间的连接部位增加,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在偏置碰撞时总成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的具体实施例中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的具体实施例中吸能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的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前防撞梁、11-上挡边、12-下挡边、14-U形前沿的焊接部、15-卡槽边缘的焊接部;
10-缓冲板、101-上缓冲部、102-下缓冲部;
2-吸能盒、20-卡槽、21-第一U形槽段、22-第二U形槽段、23-中隔板;
3-连接板、4-前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1、吸能盒2和连接板3,吸能盒2固定连接在前防撞梁1和连接板3之间,连接板3设有用于与前纵梁4的前端固定装配的连接部;前防撞梁1背向吸能盒2的侧面设有缓冲板10,缓冲板10包括上缓冲部101和下缓冲部102,上缓冲部101位于前防撞梁1的上侧,下缓冲部102位于前防撞梁1的下侧;吸能盒2的前端延伸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上下间隔布置形成卡槽20,前防撞梁1固定卡装于吸能盒2的卡槽20中,第一抵接部与缓冲板10的上缓冲部101抵接固定,第二抵接部与缓冲板10的下缓冲部102抵接固定。
该汽车前防撞梁总成采用前防撞梁1、缓冲板10、吸能盒2和连接板3的结构设计,缓冲板10设于前防撞梁1背向吸能盒2的侧面,缓冲板10具有位于前防撞梁1上侧的上缓冲部101,以及位于前防撞梁1下侧的下缓冲部102,吸能盒2的前端延伸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并形成了卡槽20;吸能盒2的卡槽20与前防撞梁1之间卡装固定,设计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使吸能盒2向前延伸,通过第一抵接部与缓冲板10的上缓冲部101抵接固定,通过第二抵接部与缓冲板10的下缓冲部102抵接固定。
当前防撞梁承受撞击作用时,利用缓冲板10的上缓冲部101、下缓冲部102可将撞击能量分别传递至吸能盒2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相当于延长了吸能盒2的工作长度,实际碰撞条件下的吸能效果更好;并且,前防撞梁1与吸能盒2之间的连接部位增加,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在偏置碰撞时总成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板10开设有固定槽,上缓冲部101位于固定槽的上部,下缓冲部102位于固定槽的下部,缓冲板10的固定槽卡持于前防撞梁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利用缓冲板10在前防撞梁1的前侧形成了大平面,25%重叠小偏置碰撞条件下受力面积大,且整个能提前参与受力吸能,利用碰撞过程中车体产生Y向偏移,减少了车体的受力变形,保证了小偏置碰撞中总成结构的稳定性。
并且,前防撞梁1背向吸能盒2的侧面设有上挡边11和下挡边12,上缓冲部101与上挡边11固定连接且凸出于上挡边11的上侧,下缓冲部102与下挡边12固定连接且凸出于下挡边12的下侧。具体的,上缓冲部101与上挡边11搭焊连接,下缓冲部102与下挡边12搭焊连接,提高了缓冲板10与前防撞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
为了增大前防撞梁1的碰撞受力面,上挡边11的边缘平齐或凸出于第一抵接部的上表面,下挡边12的边缘平齐或凸出于第二抵接部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吸能盒2的第一抵接部为第一U形槽段21,吸能盒2的第二抵接部为第二U形槽段22,第一U形槽段21的槽口与第二U形槽段22的槽口呈上下相对布置。
具体的,上挡边11的边缘凸出于第一U形槽段21的上表面,下挡边12的边缘凸出于第二U形槽段22的下表面,并且,第一U形槽段21的前端边缘、第二U形槽段22的前端边缘均为U形前沿,第一U形槽段21的U形前沿与上挡边11焊接连接,第二U形槽段22的U形前沿与下挡边12焊接连接,利用上挡边11和下挡边12可防止在偏置碰撞中出现壁障触底的情况。
如图3所示,上挡边11设有U形前沿的焊接部14,该焊接部的轮廓形状与U形前沿的轮廓形状相匹配,将吸能盒2的第一U形槽段21的前端边缘焊接于上挡边11的U形前沿的焊接部14;相对应的,下挡边12也设有U形前沿的焊接部(图中未示出),该焊接部的轮廓形状与U形前沿的轮廓形状相匹配,将吸能盒2的第二U形槽段22的前端边缘焊接于下挡边12的U形前沿的焊接部,保证了U形槽段与对应挡边之间抵接固定的可靠性,增大了吸能盒2与前防撞梁1的连接部位,提高了二者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焊缝撕裂失稳的问题。
其中,前防撞梁1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前防撞梁1的高度尺寸小于吸能盒2的高度尺寸,卡槽20位于吸能盒2的前端中部,卡槽20的边缘分别与前防撞梁1的后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焊接连接。如图3所示,前防撞梁1的后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焊接部,共同构成了卡槽边缘的焊接部15,设计该卡槽边缘的焊接部15实现了前防撞梁1与卡槽20之间的可靠连接。
另外,在吸能盒2的内部设有中隔板23,中隔板23分别与吸能盒2的相对侧壁固定连接,提高了吸能盒2的溃缩吸能特性,保证了碰撞缓冲的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板,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连接板设有用于与前纵梁的前端固定装配的连接部;
所述前防撞梁背向所述吸能盒的侧面还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包括上缓冲部和下缓冲部,所述上缓冲部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侧,所述下缓冲部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下侧;
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延伸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上下间隔布置形成卡槽,所述前防撞梁固定卡装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上缓冲部抵接固定,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下缓冲部抵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缓冲板开设有固定槽,所述上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槽的上部,所述下缓冲部位于所述固定槽的下部,所述固定槽卡持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前防撞梁背向所述吸能盒的侧面设有上挡边和下挡边,所述上缓冲部与所述上挡边固定连接且凸出于所述上挡边的上侧,所述下缓冲部与所述下挡边固定连接且凸出于所述下挡边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上缓冲部与所述上挡边搭焊连接,所述下缓冲部与所述下挡边搭焊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上挡边的边缘平齐或凸出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上表面,所述下挡边的边缘平齐或凸出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所述第一抵接部为第一U形槽段,所述第二抵接部为第二U形槽段,所述第一U形槽段的槽口与第二U形槽段的槽口呈上下相对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U形槽段的前端边缘、所述第二U形槽段的前端边缘均为U形前沿,所述第一U形槽段的U形前沿与所述上挡边焊接连接,所述第二U形槽段的U形前沿与所述下挡边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前防撞梁的横截面轮廓为矩形,所述前防撞梁的高度尺寸小于所述吸能盒的高度尺寸,所述卡槽位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中部,所述卡槽的边缘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是,所述吸能盒的内部设有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分别与所述吸能盒的相对侧壁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99944.1U CN215904445U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99944.1U CN215904445U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04445U true CN215904445U (zh) | 2022-02-25 |
Family
ID=80310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99944.1U Active CN215904445U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04445U (zh) |
-
2021
- 2021-09-22 CN CN202122299944.1U patent/CN2159044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1060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789642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213862434U (zh) | 一种门槛梁及汽车地板结构 | |
JP2014189200A (ja) | バンパ結合構造体及びクラッシュボックス | |
CN112937697A (zh) |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15904445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112623029B (zh) | 一种汽车纵梁 | |
CN110962936B (zh) | 横梁结构和车架 | |
CN112026689A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 |
CN109533029B (zh) |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 |
CN115489612A (zh) |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2447408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 |
JP202301330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0554642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盒配合翻边结构 | |
CN211809482U (zh) | 一种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 |
CN209757029U (zh) |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109923003B (zh) |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 |
CN220615741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219029560U (zh) | 一种车身前纵梁 | |
CN108202684B (zh) | 一种碰撞防护结构及使用该碰撞防护结构的汽车 | |
CN218021831U (zh) |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2373492U (zh) | 一种汽车缓冲结构及汽车 | |
CN216580424U (zh) | 一种汽车缓冲切轮式前防撞粱及车辆 | |
CN218489505U (zh) | 车辆座椅安装横梁及车辆 | |
CN218907165U (zh) | 一种防撞梁吸能结构、防撞梁组件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