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1831U -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1831U
CN218021831U CN202222250288.0U CN202222250288U CN218021831U CN 218021831 U CN218021831 U CN 218021831U CN 202222250288 U CN202222250288 U CN 202222250288U CN 218021831 U CN218021831 U CN 218021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ongitudinal beam
longeron
vehicle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02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叶红
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02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1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1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1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纵梁总成包括纵梁本体和加强件,纵梁本体包括纵梁前段结构,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连接,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二端为多段弯折结构,多段弯折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形成台阶,加强件设置于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加强件用于与吸能盒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车辆发生后部正面碰撞以及后部偏置碰撞过程中减小挤压蓄电池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产业中,车辆后备箱内地板设置有纵梁,车辆在发生后部正面碰撞以及后部偏置碰撞过程中,纵梁通过发生压溃以吸收碰撞能量,传统的纵梁沿车尾至车头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逐渐增强,在纵梁发生压溃时,纵梁靠近车尾的一端先发生压溃,由于部分车辆会将蓄电池布置于纵梁靠近车尾的一端,常常会出现挤压蓄电池的情形,以导致蓄电池出现电解液泄露以及低压短路的问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如何减小纵梁在压溃时挤压蓄电池的概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总成,包括纵梁本体和加强件,所述纵梁本体包括纵梁前段结构,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连接,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二端为多段弯折结构,多段所述弯折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形成台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加强件用于与所述吸能盒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件的两端,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合围形成安装腔,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安装腔中,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呈角度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三板件以及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三板件以及所述吸能盒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纵梁本体之间存在间隙。
可选地,所述纵梁前段结构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底板在所述弯折结构处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诱导弯折筋,所述第一诱导弯折筋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诱导弯折筋由所述底板的局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凹陷形成。
可选地,所述纵梁本体还包括侧连接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有侧连接板,所述侧连接板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诱导弯折筋。
可选地,所述第二诱导弯折筋由所述侧连接板的局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凹陷形成。
可选地,所述纵梁本体还包括纵梁后段结构,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纵梁后段结构连接。
可选地,所述纵梁前段结构的所述第二端上设有孔结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纵梁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加强件设置于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以及加强件均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连接,从而增加了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的结构强度,车辆在发生后部正面碰撞以及后部偏置碰撞过程中,减缓了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的压溃变形,同时,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二端为多段弯折结构,且多段弯折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形成台阶,在发生碰撞时,撞击力会由纵梁前段结构传递至纵梁后段结构,多段弯折结构形成的台阶在车辆高度方向具有多个弯折位置,其有效地弱化了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二端承受撞击力的能力,故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二端相对于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更容易发生压溃变形,由于蓄电池一般布置于纵梁前段结构的第一端,从而减小了挤压蓄电池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总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本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总成与后备箱内底板的转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梁本体;11、纵梁前段结构;111、底板;1111、第一诱导弯折筋;1112、孔结构;112、第一侧板;113、第二侧板;114、侧连接板;1141、第二诱导弯折筋;12、纵梁后段结构;2、加强件;21、第一板件;22、第二板件;221、第一连接板;222、第二连接板;23、第三板件;3、地板;4、吸能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Y轴表示纵向,也就是前后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附图中X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X轴和Y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现有车辆在后备箱内地板3的底部设置有两根纵梁本体,每根纵梁本体靠近车尾的一端,也就是纵梁前段结构11通过吸能盒4与防撞梁连接,车辆在发生后部正面碰撞以及后部偏置碰撞过程中,其压溃顺序一般为吸能盒4、纵梁本体的纵梁前段结构11以及纵梁本体的纵梁后段结构12,从而保护乘员舱。当后备箱设置蓄电池时,蓄电池一般布置于其中一根纵梁本体的纵梁前段结构11上方,当纵梁前段结构11压溃变形时,通常会挤压蓄电池,从而导致蓄电池出现电解液泄露以及低压短路的问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纵梁总成,包括纵梁本体1和加强件2,纵梁本体1包括纵梁前段结构11,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4连接,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为多段弯折结构,多段弯折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形成台阶,加强件2设置于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加强件2用于与吸能盒4连接。
如图3、4所示,后备箱内地板3下方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纵梁本体1,纵梁一般是由多块高强度钢板围成的箱型结构,纵梁本体1包括纵梁前段结构11,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4连接,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为多段弯折结构,多段弯折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也就是图1中的Z轴所在方向)形成台阶,如图1所示,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经过两次弯折形成类Z型的台阶,蓄电池对应设置于其中一个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的上方底板111上。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2设置于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以及加强件2均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4连接,从而增加了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的结构强度,车辆在发生后部正面碰撞以及后部偏置碰撞过程中,减缓了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的压溃变形,同时,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为弯折结构,在发生碰撞时,撞击力会由纵梁前段结构11传递至纵梁后段结构12,多段弯折结构形成的台阶在车辆高度方向具有多个弯折位置,其有效地弱化了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承受撞击力的能力,故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相对于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更容易发生压溃变形,由于蓄电池一般布置于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从而减小了挤压蓄电池的概率。
可选地,加强件2包括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第一板件21和第三板件23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二板件22的两端,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合围形成安装腔,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位于安装腔中,并分别与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连接。
如图2所示,加强件2为钣金件,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是由一块钣金冲压,其中,第一板件21和第三板件23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二板件22的两端,第一板件21和第三板件23分别与第二板件22垂直设置,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合围形成安装腔,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位于安装腔中,并分别与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连接。
如此,纵梁前段结构1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与第三板件23连接,纵梁前段结构11在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X轴所在方向)上分别与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连接,促使纵梁前段结构11和加强件2稳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纵梁前段结构11与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以及第三板件23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或者铆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也可以为三块单板,三者组焊形成加强件2。
可选地,第二板件22包括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22,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22呈角度倾斜设置,第一连接板221用于分别与第一板件21、第三板件23以及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222用于分别与第一板件21、第三板件23以及吸能盒4连接,且第二连接板222连接吸能盒4的一端与纵梁本体1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2所示,第二板件22为弯折板,其包括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22,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22呈角度倾斜设置,两者之间的角度为30度,第一连接板221在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X轴所在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连接,第一连接板22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端面与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222在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X轴所在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连接,第二连接板222远离第一连接板221的一端用于与吸能盒4连接,且第二连接板222连接吸能盒4的一端与纵梁本体1之间存在间隙。
如此,在将加强件2安装于纵梁本体1后,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加强件2朝向车头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板221、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与纵梁本体1稳定连接,加强件2朝向车尾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板222、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与吸能盒4稳定连接,由于第二连接板222连接吸能盒4的一端与纵梁本体1之间存在间隙,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增大了纵梁前段结构11与吸能盒4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减缓纵梁前段结构11压溃变形。
可选地,纵梁前段结构11包括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分别对称设置于底板111的两侧,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
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分别与底板111垂直设置,且两者分别对称设置于底板111的两侧,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沿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X轴所在方向)设置有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
如此,在发生碰撞时,由于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沿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X轴所在方向)设置有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能够引导纵梁前段结构11在弯折结构处以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为轴发生弯折,从而保护蓄电池。
可选地,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由底板111的局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凹陷形成。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朝向下方(也就是Z轴的反向)凹陷,以使底板111的下端面凸出形成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朝向上方(也就是Z轴的正向)凹陷,以使底板111的下端面凹陷形成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
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的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纵梁本体1还包括侧连接板114,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均设有侧连接板114,侧连接板114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
如图1、3所示,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均垂直设有侧连接板114,侧连接板114用于与后备箱内地板3连接,侧连接板114沿车辆宽度方向(图1中X轴所在方向)设置有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如此,在发生碰撞时,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能够引导纵梁前段结构11在弯折结构处以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为轴发生弯折,从而保护蓄电池。
可选地,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由侧连接板114的局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凹陷形成。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侧连接板114在弯折结构处朝向下方(也就是Z轴的反向)凹陷,以使侧连接板114的下端面凸出形成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侧连接板114在弯折结构处朝向上方(也就是Z轴的正向)凹陷,以使底板111的下端面凹陷形成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
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的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纵梁本体1还包括纵梁后段结构12,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与纵梁后段结构12连接。纵梁后段结构12的强度高于纵梁前段结构11的强度,如此,能够减小碰撞物入侵乘客舱的概率。
可选地,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上设有孔结构1112。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设有孔结构1112,孔结构1112的数量和形状不做限制,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如图1所示,底板111在弯折结构处设有两个圆形孔,两个圆形孔靠近纵梁后段结构12设置,如此,在发生碰撞时,孔结构1112能够引导弯折结构压溃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纵梁总成。
本实施例的车辆与纵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本体(1)和加强件(2),所述纵梁本体(1)包括纵梁前段结构(11),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一端用于与车尾的吸能盒(4)连接,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第二端为多段弯折结构,多段所述弯折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形成台阶,所述加强件(2)设置于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所述第一端,所述加强件(2)用于与所述吸能盒(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2)包括第一板件(21)、第二板件(22)和第三板件(23),所述第一板件(21)和所述第三板件(23)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件(22)的两端,所述第一板件(21)、所述第二板件(22)和所述第三板件(23)合围形成安装腔,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安装腔中,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21)、所述第二板件(22)和所述第三板件(2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件(22)包括第一连接板(221)和第二连接板(222),所述第一连接板(22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22)呈角度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221)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21)、所述第三板件(23)以及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2)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21)、所述第三板件(23)以及所述吸能盒(4)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板(222)连接所述吸能盒(4)的一端与所述纵梁本体(1)之间存在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包括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所述第一侧板(112)和所述第二侧板(113)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111)的两侧,所述底板(111)在所述弯折结构处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所述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板(112)和所述第二侧板(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诱导弯折筋(1111)由所述底板(111)的局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凹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1)还包括侧连接板(114),所述第一侧板(112)和所述第二侧板(113)均设有侧连接板(114),所述侧连接板(114)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诱导弯折筋(1141)由所述侧连接板(114)的局部沿着车辆高度方向凹陷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1)还包括纵梁后段结构(12),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纵梁后段结构(1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前段结构(11)的所述第二端上设有孔结构(1112)。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纵梁总成。
CN202222250288.0U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8021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0288.0U CN218021831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0288.0U CN218021831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1831U true CN218021831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0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0288.0U Active CN218021831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1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05628B1 (en)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US9981541B2 (en) Protection structure of battery module mounted in rear of vehicle body
JP6128569B2 (ja) 車両用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JP4865379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112236333B (zh) 具有高碰撞性能的闭合截面构造构件及汽车的车身骨架
CN218021831U (zh) 一种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0133189U (zh) 一种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EP3851335A1 (en) Automobile frame member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0760616U (zh)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CN110316251B (zh) 前车架和客车
US20240025480A1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CN114401882B (zh) 用于电动的机动车的车身
CN214524082U (zh) 截面结构及车辆
CN217672513U (zh) 一种车辆碰撞导向机构及车辆
CN220180935U (zh) 前纵梁总成及汽车车身
CN21482311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前纵梁结构
CN112623029B (zh) 一种汽车纵梁
CN214165128U (zh) 一种法兰盘安装板、碰撞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20163990U (zh) 前纵梁结构和车辆
CN216269525U (zh) 一种汽车纵梁及其应用的副车架、汽车
CN219821364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