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78773U -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78773U
CN220378773U CN202322011407.1U CN202322011407U CN220378773U CN 220378773 U CN220378773 U CN 220378773U CN 202322011407 U CN202322011407 U CN 202322011407U CN 220378773 U CN220378773 U CN 220378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rubber
radial
control arm
inne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114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娟
迈纳特·霍尔斯特
尤尔根·普拉克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xin Zhao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114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78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78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78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ring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包括内芯和将内芯包裹的橡胶件;所述橡胶件包括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所述径向橡胶件至少将内芯部分包裹,轴向橡胶件装配于内芯的两端;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相较于采用一体式的橡胶件,本实用新型的橡胶件采用分体结构,轴向刚度和锥摆刚度主要由轴向衬套提供,径向刚度和扭转刚度主要由径向衬套提供,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保证较高的轴向刚度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扭转刚度和锥摆刚度,进而改善NVH性能,以提高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装置的设计制造领域,更具体的说,其涉及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是现代汽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汽车控制臂(Control arm)也称摆臂,其作为汽车悬架系统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的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汽车控制臂通过球铰或者衬套把车轮和车身弹性的连接在一起。衬套不仅可以用于减轻零件之间的相互磨损;当车辆在通过颠簸路面时就会产生高频震动,除了减震器和轮胎可以吸收震动,各种衬套也可以吸收掉一部分震动,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震动传递进驾驶舱内,提升车辆的舒适性能。
一般情况下,衬套中会设置有橡胶件、将橡胶件包围的外套和被橡胶件包裹的内芯;通过外套和内芯进行衬套的安装,而橡胶件起到缓冲隔振、减少噪音等作用。
通常来说,市面上常见的衬套中的橡胶件采用一体式的结构,而一体式结构的橡胶件,可以使得衬套的轴向刚度提升;但是在衬套受力时,橡胶件的扭转刚度和锥摆刚度也会相应提高;进而使得NVH性能较差,影响到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改善NVH性能,提高整车舒适性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包括内芯和将内芯包裹的橡胶件;所述橡胶件包括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所述径向橡胶件至少将内芯部分包裹,轴向橡胶件装配于内芯的两端;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
进一步的,轴向橡胶件设置有装配空间和供内芯的端部进入装配空间的装配开口。
进一步的,内芯上设置有将其两端贯穿的装配通孔;轴向橡胶件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与装配通孔匹配和配合的固定孔。
进一步的,轴向橡胶件的外围设置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轴向配合部;轴向配合部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
进一步的,包括套设于轴向橡胶件上的轴向壳体;轴向壳体抵接于轴向配合部,并与对应的安装位置接触和配合。
进一步的,轴向配合部设置于轴向橡胶件远离装配开口的一端;轴向配合部和轴向橡胶件远离装配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空间;所述固定板设置于安装空间中;固定板和轴向壳体分别位于轴向配合部的两端。
进一步的,安装空间与装配空间相通,内芯的端部抵接于固定板;固定板的直径与安装空间的内径匹配,且安装空间的内径大于装配空间的内径。
进一步的,轴向配合部内包裹有至少一个轴向支撑件;在轴向配合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两条沿其周向设置的周向形变槽;轴向支撑件处于相邻周向形变槽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橡胶件包括将内芯包裹的内橡胶体、外橡胶体和衔接部;所述衔接部设置于内橡胶体与外橡胶体之间,并与其两者连接;在衔接部内包裹有径向撑件;衔接部的两端与内橡胶体和外橡胶体之间设置有形变间距;外橡胶体的外周还设置有将其包围的径向壳体,并通过径向壳体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橡胶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其轴向设置的轴向形变槽,在外橡胶体和衔接部上设置有与轴向形变槽对应的形变间隙;对应的,在径向撑件和径向壳体上设置有与形变间隙匹配的形变豁口。
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橡胶件包括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相较于采用一体式的橡胶件,本实用新型的橡胶件采用分体结构,轴向刚度和锥摆刚度主要由轴向衬套提供,径向刚度和扭转刚度主要由径向衬套提供,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保证较高的轴向刚度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扭转刚度和锥摆刚度,进而改善NVH性能,以提高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装配空间和装配开口的设置,实现轴向橡胶件与内芯之间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固定板以及固定板上设置的固定孔与内芯以及内芯上的装配通孔进行配合,使得轴向橡胶件与内芯之间的装配更为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轴向橡胶件的外围设置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轴向配合部;通过轴向配合部的设置,使得轴向橡胶件能够以更大的接触面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进而提升缓冲隔振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轴向壳体,轴向壳体抵接于轴向配合部,并与对应的安装位置接触和配合;进而使得轴向橡胶件能够通过轴向壳体更为稳定的装配至安装位置;同时还能降低轴向橡胶件完成装配后产生的磨损;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经久耐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轴向配合部和轴向橡胶件远离装配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空间,固定板设置于安装空间中,进而使得内芯的端部需要更为深入装配空间才能与固定板进行配合,进而使得轴向橡胶件与内芯之间的装配更为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和轴向壳体分别位于轴向配合部的两端,使得轴向橡胶件能够更为稳定的装配至对应的安装位置;尽可能的避免轴向橡胶件装配时,轴向配合部出现扭曲等装配不平整的情况;尽可能的避免由于轴向配合部装配不平整影响到锥摆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安装空间与装配空间相通,内芯的端部抵接于固定板,使得其两者更为贴合,配合更为紧密;固定板的直径与安装空间的内径匹配,且安装空间的内径大于装配空间的内径;通过安装空间与装配空间的内径差使得固定板的装配更为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轴向支撑件的设置,起到一定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轴向橡胶件和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轴向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衔接部内包裹有径向撑件以提升径向橡胶件的径向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形变间距的设置,使得内橡胶体、外橡胶体和衔接部之间可通过一定程度的形变,缓解来自径向的冲击力,提升减震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径向壳体的设置,进而使得径向橡胶件能够通过径向壳体更为稳定的装配至安装位置;同时还能降低径向橡胶件完成装配后产生的磨损;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经久耐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轴向形变槽、形变间隙和形变豁口的设置,使得径向橡胶件有足够的形变空间进行扭转,并降低扭转的阻力;使得径向橡胶件的扭转刚度降低,进而改善NVH性能,提高整车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剖面图。
图3为轴向橡胶件和轴向配合部处的结构图。
图4为轴向橡胶件和轴向配合部处的剖面图。
图5为内芯与径向橡胶件配合处的结构图。
图中标号:
1.内芯;2.橡胶件;3.径向橡胶件;4.轴向橡胶件;11.装配通孔;31.内橡胶体;32.外橡胶体;33.衔接部;34.径向撑件;35.形变间距;36.径向壳体;41.装配空间;42.装配开口;43.固定板;44.固定孔;45.轴向配合部;46.轴向壳体;47.安装空间;48.轴向支撑件;49.周向形变槽;51.轴向形变槽;52.形变间隙;53.形变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应当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阐述,其目的是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如图1-5所示,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包括内芯1和将内芯1包裹的橡胶件2;所述橡胶件2包括径向橡胶件3和轴向橡胶件4;所述径向橡胶件3至少将内芯1部分包裹,轴向橡胶件4装配于内芯1的两端;径向橡胶件3和轴向橡胶件4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相较于采用一体式的橡胶件2,本实用新型的橡胶件2采用分体结构,轴向刚度和锥摆刚度主要由轴向衬套提供,径向刚度和扭转刚度主要由径向衬套提供,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保证较高的轴向刚度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扭转刚度和锥摆刚度,进而改善NVH性能,以提高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1呈圆柱状,径向橡胶件3将内芯1整体包裹,使其两者配合更为紧密。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橡胶件4设置有装配空间41和供内芯1的端部进入装配空间41的装配开口42,通过装配空间41和装配开口42的设置,实现轴向橡胶件4与内芯1之间的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1上设置有将其两端贯穿的装配通孔11;轴向橡胶件4上设置有固定板43,固定板43上设置有与装配通孔11匹配和配合的固定孔44;通过固定板43以及固定板43上设置的固定孔44与内芯1以及内芯1上的装配通孔11进行配合,使得轴向橡胶件4与内芯1之间的装配更为牢固和稳定。
在一些其他的方式中,装配通孔11和固定孔44还可以用于与对应安装位置进行连接,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橡胶件4的外围设置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轴向配合部45;轴向配合部45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通过轴向配合部45的设置,使得轴向橡胶件4能够以更大的接触面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进而提升缓冲隔振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乘坐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套设于轴向橡胶件4上的轴向壳体46;轴向壳体46抵接于轴向配合部45,并与对应的安装位置接触和配合;进而使得轴向橡胶件4能够通过轴向壳体46更为稳定的装配至安装位置;同时还能降低轴向橡胶件4完成装配后产生的磨损;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经久耐用。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配合部45设置于轴向橡胶件4远离装配开口42的一端,进而使得轴向橡胶件4具有更多的区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变,以降低锥摆刚度,防止锥摆刚度过高影响到NVH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轴向橡胶件4至少将固定板43部分包裹;进而使得固定板43与轴向橡胶件4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配合部45和轴向橡胶件4远离装配开口42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空间47;所述固定板43设置于安装空间47中,进而使得内芯1的端部需要更为深入装配空间41才能与固定板43进行配合,进而使得轴向橡胶件4与内芯1之间的装配更为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配合部45将固定板43的外侧表面包裹,进而提升其两者的配合紧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43和轴向壳体46分别位于轴向配合部45的两端;使得轴向橡胶件4能够更为稳定的装配至对应的安装位置;尽可能的避免轴向橡胶件4装配时,轴向配合部45出现扭曲等装配不平整的情况;尽可能的避免由于轴向配合部45装配不平整影响到锥摆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空间47与装配空间41相通,内芯1的端部抵接于固定板43,使得其两者更为贴合,配合更为紧密;固定板43的直径与安装空间47的内径匹配,且安装空间47的内径大于装配空间41的内径;通过安装空间47与装配空间41的内径差使得固定板43的装配更为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轴向配合部45内包裹有至少一个轴向支撑件48,通过轴向支撑件48的设置,起到一定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轴向橡胶件4和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轴向刚度;在轴向配合部45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两条沿其周向设置的周向形变槽49,通过周向形变槽49的设置为轴向配合部45提供一定的可形变的空间,避免轴向橡胶件4的锥摆刚度过大,导致NVH性能较差,影响到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轴向支撑件48处于相邻周向形变槽49之间;进而防止轴向配合部45处于周向形变槽49之间的区域过于容易形变,导致轴向橡胶件4的轴向刚度降低、锥摆刚度过大,影响滤震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配合部45内包裹有一个轴向支撑件48,轴向配合部45的外表面设置有两条周向形变槽49;轴向支撑件48与轴向壳体46之间的距离和轴向支撑件48与固定板43之间的距离相等;轴向支撑件48与两条周向形变槽49之间的距离相等,进而使得轴向配合部45整体的结构更为均匀,以提升其装配的稳定性和减震的稳定性。
在一些其他的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改变轴向支撑件48和周向形变槽49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橡胶件3包括将内芯1包裹的内橡胶体31、外橡胶体32和衔接部33;所述衔接部33设置于内橡胶体31与外橡胶体32之间,并与其两者连接;在衔接部33内包裹有径向撑件34,以提升径向橡胶件3的径向刚度;衔接部33的两端与内橡胶体31和外橡胶体32之间设置有形变间距35,通过形变间距35的设置,使得内橡胶体31、外橡胶体32和衔接部33之间可通过一定程度的形变,缓解来自径向的冲击力,提升减震效果;外橡胶体32的外周还设置有将其包围的径向壳体36,并通过径向壳体36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配合;通过径向壳体36的设置,进而使得径向橡胶件3能够通过径向壳体36更为稳定的装配至安装位置;同时还能降低径向橡胶件3完成装配后产生的磨损;使得本实用新型更为经久耐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橡胶体31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其轴向设置的轴向形变槽51,在外橡胶体32和衔接部33上设置有与轴向形变槽51对应的形变间隙52;对应的,在径向撑件34和径向壳体36上设置有与形变间隙52匹配的形变豁口53;通过轴向形变槽51、形变间隙52和形变豁口53的设置,使得径向橡胶件3有足够的形变空间进行扭转,并降低扭转的阻力;使得径向橡胶件3的扭转刚度降低,进而改善NVH性能,提高整车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空间41的内径大于内芯1的直径,且装配空间41的内壁与内橡胶体31和内芯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进而使得轴向橡胶件4可以通过该间隔距离进行一定的形变,以降低锥摆刚度,尽量避免锥摆刚度过高影响到NVH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均属于现有技术,故不作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包括内芯和将内芯包裹的橡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件包括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所述径向橡胶件至少将内芯部分包裹,轴向橡胶件装配于内芯的两端;径向橡胶件和轴向橡胶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轴向橡胶件设置有装配空间和供内芯的端部进入装配空间的装配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内芯上设置有将其两端贯穿的装配通孔;轴向橡胶件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与装配通孔匹配和配合的固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轴向橡胶件的外围设置有沿其周向设置的轴向配合部;轴向配合部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于轴向橡胶件上的轴向壳体;轴向壳体抵接于轴向配合部,并与对应的安装位置接触和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轴向配合部设置于轴向橡胶件远离装配开口的一端;轴向配合部和轴向橡胶件远离装配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安装空间;所述固定板设置于安装空间中;固定板和轴向壳体分别位于轴向配合部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安装空间与装配空间相通,内芯的端部抵接于固定板;固定板的直径与安装空间的内径匹配,且安装空间的内径大于装配空间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轴向配合部内包裹有至少一个轴向支撑件;在轴向配合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两条沿其周向设置的周向形变槽;轴向支撑件处于相邻周向形变槽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橡胶件包括将内芯包裹的内橡胶体、外橡胶体和衔接部;所述衔接部设置于内橡胶体与外橡胶体之间,并与其两者连接;在衔接部内包裹有径向撑件;衔接部的两端与内橡胶体和外橡胶体之间设置有形变间距;外橡胶体的外周还设置有将其包围的径向壳体,并通过径向壳体与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橡胶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其轴向设置的轴向形变槽,在外橡胶体和衔接部上设置有与轴向形变槽对应的形变间隙;对应的,在径向撑件和径向壳体上设置有与形变间隙匹配的形变豁口。
CN202322011407.1U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Active CN220378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1407.1U CN220378773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1407.1U CN220378773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78773U true CN220378773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11407.1U Active CN220378773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78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033056A1 (en) Wheel-guiding stabilizer device
WO2020004945A1 (ko) 현가 암 및 볼 조인트
CN220378773U (zh) 一种新型高轴向刚度控制臂衬套
CN114439834B (zh) 一种可实现双向变刚度要求的低椭圆度中心销套
CN214112256U (zh) 两级隔振电机悬置衬套及电机悬置和电动汽车
KR20090039335A (ko) 차량의 리어 서스펜션의 트레일링 암 부시 장착구조
CN210003726U (zh) 橡胶衬套
CN211288576U (zh) 双通道支柱结构及汽车
CN219692118U (zh)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570704U (zh) 用于减振器的支撑组件、减振器和车辆
CN212529229U (zh) 悬架支撑结构
KR101077632B1 (ko) 차량의 콘트롤암
CN215096858U (zh) 衬套组件及悬置纵臂
CN209705139U (zh) 减震器上支座总成及减震器组件
CN217977142U (zh) 一种减震器上安装座总成
CN214788731U (zh) 一种空压机衬套
CN215321977U (zh) 一种抗扭拉杆悬置及车辆
CN213744470U (zh) 用于车辆的球销总成、悬架总成及车辆
CN218085714U (zh) 一种前桥转向节
CN216489998U (zh) 悬置衬套及电机悬置
CN219236696U (zh) 一种前悬控制臂衬套
CN216374091U (zh) 车辆前悬架的拉杆机构及车辆
CN210191062U (zh) 控制臂总成
CN217271586U (zh) 电机悬置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8367289U (zh) 车辆悬架的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