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2074U -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2074U
CN220032074U CN202321645450.7U CN202321645450U CN220032074U CN 220032074 U CN220032074 U CN 220032074U CN 202321645450 U CN202321645450 U CN 202321645450U CN 220032074 U CN220032074 U CN 220032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bracket
riveting
bracket body
press
left fro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454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培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TONGJI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TONGJI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TONGJI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TONGJI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454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2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2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2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包括安装支架本体,安装支架本体上具有连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固定;安装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对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副车架连接固定;连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铆接孔,在铆接孔内设置有铆钉,且使得安装支架本体能够通过设置在铆接孔内的铆钉铆接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所述对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压铆螺母,且使得副车架上具有的连接螺栓能够对应的连接设置在所述压铆螺母内以将副车架和安装支架本体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传统汽车一般采用钢制型材,多为钣金支架通过电阻焊、点焊等方式制造,结构强度高,应用广泛,但其在总成精度和抗疲劳强度还有焊点防锈上不是十分理想。传统结构需要很多的焊接辅材、密封辅材、焊接夹具以及作业时间,又由于都是较复杂的冲压成型件,模具周期长,所以综合成本比较高。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现有结构中的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安装支架是通过冲压成型得到,再将连接套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安装支架上。在装配时,安装支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副车架再通过连接螺栓与安装支架连接。上述的结构中,安装支架自身加工制造复杂,需要焊接的位置数量多,焊点防锈困难;并且安装支架采用钢材制得,不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的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的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包括安装支架本体,安装支架本体上具有连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固定;安装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对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副车架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铆接孔,在铆接孔内设置有铆钉,且使得安装支架本体能够通过设置在铆接孔内的铆钉铆接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所述对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压铆螺母,且使得副车架上具有的连接螺栓能够对应的连接设置在所述压铆螺母内以将副车架和安装支架本体连接固定。
这样,与现有结构相比,本技术方案中,安装支架本体一端能够通过设置在铆接孔内的铆钉铆接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安装支架本体另一端能够通过压铆螺母与副车架上的连接螺栓配合,使得副车架和安装支架本体连接固定。从而使得安装支架本体与车身纵梁之间不需要焊点,安装支架本体上也不需要焊点,解决了焊点防锈难的问题。能够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还更加方便装配。
作为优化,所述安装支架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得。
这样,安装支架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得,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
作为优化,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包括整体呈盒体结构设计的且上端敞口设置的支架体,支架体敞口端设置有所述铆接孔;在支架体内部设置有所述压铆螺母,且对应所述压铆螺母设置有让位孔以供连接螺栓竖向向上穿过。
这样,安装支架本体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具有更好的强度。
作为优化,支架体敞口端一侧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且在延伸部上成对的设有所述铆接孔;支架体敞口侧两端各自朝向外弯折延伸并各自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且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各自对应的设有一个和两个所述铆接孔;在支架体上的且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铆接孔。
这样,通过设计延伸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能够更好的排布设置铆接孔,且使得支架体能够更好的与车身纵梁连接固定。
作为优化,在支架体内部底面上设有圆形的凸台,在凸台上设有压铆孔,且在所述压铆孔内设置有所述压铆螺母。
这样,更加方便安装设置压铆螺母,压铆螺母安装设置后,能够更好的承受力。
作为优化,压铆孔包括上端压铆孔大直径段和下端的压铆孔小直径段,且压铆螺母设置在压铆孔大直径段内,且使得压铆螺母下端相贴支撑在压铆孔大直径段和压铆孔小直径段之间的台阶面上。
这样,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
作为优化,在所述凸台外圆周均匀的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各自对应的延伸衔接到支架体内部四个周壁上。
这样,通过设计加强筋,使得整个结构的强度更高。
作为优化,所述安装支架本体通过压铸得到。
这样,更加方便整个构件的加工制造。
作为优化,在支架体下端面四个转角位置各自贯穿设有对接孔。
这样,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与其余构件连接。
综上所述,上述结构具有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结构中的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B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4至图6示,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包括安装支架本体1,安装支架本体上具有连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车身纵梁2连接固定;安装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对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副车架3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铆接孔,在铆接孔内设置有铆钉4,且使得安装支架本体能够通过设置在铆接孔内的铆钉铆接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所述对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压铆螺母5,且使得副车架上具有的连接螺栓能够对应的连接设置在所述压铆螺母内以将副车架和安装支架本体连接固定。
这样,与现有结构相比,本技术方案中,安装支架本体一端能够通过设置在铆接孔内的铆钉铆接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安装支架本体另一端能够通过压铆螺母与副车架上的连接螺栓配合,使得副车架和安装支架本体连接固定。从而使得安装支架本体与车身纵梁之间不需要焊点,安装支架本体上也不需要焊点,解决了焊点防锈难的问题。能够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还更加方便装配。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得。
这样,安装支架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得,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包括整体呈盒体结构设计的且上端敞口设置的支架体6,支架体敞口端设置有所述铆接孔;在支架体内部设置有所述压铆螺母,且对应所述压铆螺母设置有让位孔以供连接螺栓竖向向上穿过。
这样,安装支架本体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具有更好的强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架体敞口端一侧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7,且在延伸部上成对的设有所述铆接孔;支架体敞口侧两端各自朝向外弯折延伸并各自形成第一弯折部8和第二弯折部9,且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各自对应的设有一个和两个所述铆接孔;在支架体上的且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铆接孔。
这样,通过设计延伸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能够更好的排布设置铆接孔,且使得支架体能够更好的与车身纵梁连接固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支架体内部底面上设有圆形的凸台10,在凸台上设有压铆孔,且在所述压铆孔内设置有所述压铆螺母。
这样,更加方便安装设置压铆螺母,压铆螺母安装设置后,能够更好的承受力。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压铆孔包括上端压铆孔大直径段和下端的压铆孔小直径段,且压铆螺母设置在压铆孔大直径段内,且使得压铆螺母下端相贴支撑在压铆孔大直径段和压铆孔小直径段之间的台阶面上。
这样,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凸台外圆周均匀的设置有加强筋11,且加强筋各自对应的延伸衔接到支架体内部四个周壁上。
这样,通过设计加强筋,使得整个结构的强度更高。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支架本体通过压铸得到。
这样,更加方便整个构件的加工制造。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支架体下端面四个转角位置各自贯穿设有对接孔。
这样,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与其余构件连接。
综上所述,上述结构具有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更加方便加工制造,能够更好的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的特点。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包括安装支架本体,安装支架本体上具有连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车身纵梁连接固定;安装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对接固定结构并用于与副车架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铆接孔,在铆接孔内设置有铆钉,且使得安装支架本体能够通过设置在铆接孔内的铆钉铆接连接固定在车身纵梁上;所述对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支架本体上的压铆螺母,且使得副车架上具有的连接螺栓能够对应的连接设置在所述压铆螺母内以将副车架和安装支架本体连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本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制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本体包括整体呈盒体结构设计的且上端敞口设置的支架体,支架体敞口端设置有所述铆接孔;在支架体内部设置有所述压铆螺母,且对应所述压铆螺母设置有让位孔以供连接螺栓竖向向上穿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架体敞口端一侧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且在延伸部上成对的设有所述铆接孔;支架体敞口侧两端各自朝向外弯折延伸并各自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且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各自对应的设有一个和两个所述铆接孔;在支架体上的且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铆接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支架体内部底面上设有圆形的凸台,在凸台上设有压铆孔,且在所述压铆孔内设置有所述压铆螺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压铆孔包括上端压铆孔大直径段和下端的压铆孔小直径段,且压铆螺母设置在压铆孔大直径段内,且使得压铆螺母下端相贴支撑在压铆孔大直径段和压铆孔小直径段之间的台阶面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台外圆周均匀的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各自对应的延伸衔接到支架体内部四个周壁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本体通过压铸得到。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支架体下端面四个转角位置各自贯穿设有对接孔。
CN202321645450.7U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Active CN220032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45450.7U CN220032074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45450.7U CN220032074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2074U true CN220032074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7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45450.7U Active CN220032074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20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06626U (zh) 汽车车架结构
CN208515682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110723212A (zh) 一种前副车架铝合金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20032074U (zh) 一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结构
CN112590690B (zh) 汽车后防撞梁连接结构及后防撞梁安装方法
CN214028105U (zh) 一种提升汽车动刚度的拖拽臂安装结构
CN207617801U (zh) 一种尾门气弹簧安装组件
CN106827960B (zh) 一种汽车后桥与纵梁的安装结构
CN213228874U (zh) 一种增程式新能源汽车独立后悬架安装的车身加强结构
CN210338068U (zh) 车身地板横梁与门槛梁连接结构ⅰ
CN209972595U (zh) 一种新型汽车轮罩与侧围连接结构
CN208181178U (zh) 电动汽车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结构
CN216684610U (zh) 一种车身下部后围支撑加强结构
CN215622294U (zh) 微卡前轮壳总成
CN209972572U (zh) 一种新型副车架安装支架
CN109941359A (zh) 一种车身侧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CN215284978U (zh) 一种新能源车前副车架安装支架总成
CN219707139U (zh) 后地板骨架总成和车辆
CN218986760U (zh) 一种车架大梁
CN210338067U (zh) 车身地板横梁与门槛梁连接结构ⅱ
CN219584317U (zh) 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11280976U (zh) 加强型制动踏板安装结构
CN110203286A (zh) 一种车身地板横梁与门槛梁连接结构
CN215041938U (zh) 一种汽车空调安装座结构
CN217835787U (zh) 一种汽车前轮罩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