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2866U -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2866U
CN219522866U CN202222654027.5U CN202222654027U CN219522866U CN 219522866 U CN219522866 U CN 219522866U CN 202222654027 U CN202222654027 U CN 202222654027U CN 219522866 U CN219522866 U CN 219522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avity
mold
flo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5402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霞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engh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engh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engh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engh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5402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2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2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2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包括用于构成模腔的上模板、下模板,与上模板连接的上顶板组,与下模板连接的下顶板组,还包括:模腔,包括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移动组件,包括顶升单元和转动模块,所述下模板通过顶升单元和转动模块在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之间切换;第一成型模组,包括第一浮动模仁、第一脱模模块,所述第一浮动模仁上设有插入在所述第一型槽与第二型槽之间的成型条;第二成型模组,包括第二浮动模仁、第二脱模模块,所述第二浮动模仁对应成型条设有第一避空位置,以使所述第二浮动模仁与上模板合模并构成第一浇注通道,所述第一浇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型槽与第二型槽,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
尤其是对于手柄类型的工件,其包括主体,设置在主体上的按键或是触摸部位,以及设于主体端部内侧的胶圈,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用于成型手柄的注塑模具,通常是通过上模和下模构成与工件对应的型腔,在型腔的两端设置成型块,以成型工件两端的通孔,在完成主体注塑后上下模分离,同时带动成型块脱离型腔,最后通过顶针顶出主体,而对于该种手柄类型的工件,在完成主体注塑后还需要对按键和触摸部位进行装配,而由于胶圈、按键和触摸部位装配简单,传统工艺仍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安装装配,导致厂家还需要额外设计按键和触摸部位的生产模具,并且,在常规工艺中,为将按键和触摸部位等软质的部件在主体上装配,需要在软质部件的底部额外成型扣合部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另外的,人工装配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导致生产效率不高,且不合格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包括用于构成模腔的上模板、下模板,与上模板连接的上顶板组,与下模板连接的下顶板组,还包括:
模腔,包括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第一模腔用于成型主体,以及构成在主体上的第一型槽和第二型槽,所述第二模腔用于在第一型槽上成型第一触摸部,并在第二型槽上成型第二触摸部;
移动组件,包括与下模板连接的顶升单元和转动模块,所述下模板通过顶升单元和转动模块在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之间切换;
第一成型模组,包括第一浮动模仁,以及抵接于第一浮动模仁上的第一脱模模块,所述第一浮动模仁插接于第一模腔内,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上设有插入在所述第一型槽与第二型槽之间的成型条;
第二成型模组,包括第二浮动模仁,以及抵接于第二浮动模仁上的第二脱模模块,所述第二浮动模仁插接于第二模腔内,且所述第二浮动模仁对应成型条设有第一避空位置,以使所述第二浮动模仁与上模板合模并构成第一浇注通道,所述第一浇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型槽与第二型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脱模模块上设有第一斜导部,所述第一浮动模仁支承于第一斜导部上,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关于第一斜导部下行并远离第一型槽、第二型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成型模组还包括:
第一执行器,所述第一执行器的输出端连接有脱模座,所述第一脱模模块被设置为在脱模座内滑行;
斜顶杆,所述斜顶杆与上顶板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脱模模块上设有与斜顶杆相配的斜孔;
模芯,所述模芯与脱模座连接并构成所述主体的内腔,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被抵接在模芯与脱模座之间。
进一步,所述上模板上对应第一型槽设有第一凸部,所述上模板对应第二型槽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一浮动模仁相抵。
进一步,所述下模板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成型模块,所述上模板上设有与两个侧成型模块斜向配合的斜拉块,两个所述侧成型模块随开模动作而相互靠拢,且两个所述侧成型模块随合模动作而相互远离并构成模腔。
进一步,所述下模板的两侧布置有定位框,所述上模板上设有与定位框相配的定位槽,且所述侧成型模块上设有气接头,所述气接头被容置在定位框内。
进一步,所述转动模块包括:
第二执行器,所述第二执行器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齿条;
齿轮系,与齿条传动配合,且所述齿轮系的输出轮上设有与下模板连接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顶升单元连接;
多个导块单元,所述导块单元布置在所述齿条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下模板底部设有多个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竖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下模板底部还设有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固定在下模板两侧的顶出气缸,连接在顶出气缸输出端上的顶板,所述顶板上设有穿设于下模板内的顶针单元,所述顶针单元正对第一模腔或第二模腔设置。
进一步,所述上模板上对应第一模腔设有第一浇口,对应第二模腔设有第二浇口,所述第二浇口正对第一型槽或第二型槽设置,所述上模板位于第二模腔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浇口,所述上模板与下模板闭合构成与第三浇口连通的第二浇注通道,所述工件端口与第二浮动模仁之间设有环形腔,所述第二浇注通道斜向连通环形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上模板与下模板闭合构成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通过第一模腔和第一浇口成型主体,并在主体上成型第一型槽和第二型槽,在第一模腔开模后,通过第一浮动模仁上的成型条在第一型槽与第二型槽之间预留第一浇注通道,通过转动模块和顶升单元协同动作带动下模板转动180°,以使工件转移至第二模腔内,当工件转移到位后,第二成型组件动作并进入第二模腔,第一浇注通道通过第二浮动模仁上的第一避空位置得以构成第二浇注通道,并连通第一型槽和和第二型槽,使得在成型第一触摸部和第二触摸部时只需一个浇口即可,减少模具的制造成本,同时,相互连通的第一型槽和第二型槽通过第二浇口一次成型第一触摸部和第二触摸部,大大增加了工件的生产效率,无需在后续人工手动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模腔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模腔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模组与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成型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成型模组与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的整体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在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内成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板;1.1、第一凸部;1.2、第二凸部;1.3、第一凹部;1.4、第二凹部;1.5、斜向孔;1.6、定位槽;
2、下模板;2.1、浇注槽;
3、上顶板组;4、下顶板组;
5、第一模腔;6、第二模腔;6.1、第一浇注通道;6.2、第二浇注通道;6.3、环形腔;
7、工件;7.1、主体;7.2、第一型槽;7.3、第二型槽;7.4、第一触摸部;7.5、第二触摸部;7.6、第一贯通部位;7.7、第二贯通部位;7.8、连接条;7.9、胶圈;
8、顶升单元;
9、转动模块;9.1、第二执行器;9.2、齿轮系;9.3、齿条;9.4、传动杆;
10、第一成型模组;
10.1、第一浮动模仁;10.11、成型条;10.12、第二斜导部;10.13、第一型块;10.14、成型台阶;
10.2、第一脱模模块;10.21、第一斜导部;
10.3、第一执行器;10.4、斜顶杆;10.5、模芯;10.6、脱模座;
11、第二成型模组;
11.1、第二浮动模仁;11.11、第一避空位置;11.12、第二型块;11.13、第二避空位置;
11.2、第二脱模模块;
12、侧成型模块;13、斜拉块;14、定位框;15、气接头;
16、第一浇口;17、第二浇口;18、第三浇口;
19、顶出机构;19.1、顶出气缸;19.2、顶板;19.3、顶针单元;20、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如图1-14所示,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包括用于构成模腔的上模板1、下模板2,与上模板1连接的上顶板组3,与下模板2连接的下顶板组4,还包括:
模腔,包括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所述第一模腔5用于成型工件的主体7.1,以及构成在主体7.1上的第一型槽7.2和第二型槽7.3,所述第二模腔6用于在第一型槽7.2上成型第一触摸部7.4,并在第二型槽7.3上成型第二触摸部7.5;
移动组件,包括与下模板2连接的顶升单元8和转动模块9,所述下模板2通过顶升单元8和转动模块9在第一模腔5与第二模腔6之间切换,在第一模腔5内完成主体7.1的成型后,上顶板组3带动上模板1与下模板2分离,此时顶升单元8和转动模块9依次动作,将下模板2转动180°,从而将主体7.1转移至第二模腔6内;
第一成型模组10,对应第一模腔5设置,并用于成型主体7.1的内孔,具体包括第一浮动模仁10.1,以及抵接于第一浮动模仁10.1上的第一脱模模块10.2,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插接于第一模腔5内,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上设有插入在所述第一型槽7.2与第二型槽7.3之间的成型条10.11;
第二成型模组11,包括第二浮动模仁11.1,以及抵接于第二浮动模仁11.1上的第二脱模模块11.2,所述第二浮动模仁11.1插接于第二模腔6内,且所述第二浮动模仁11.1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型槽7.2与第二型槽7.3的第一浇注通道6.1,从而将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在主体7.1上一次成型。
如图3、图4、图7和图8所示,作为对第一型槽7.2和第二型槽7.3成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在第一模腔5内,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第一型槽7.2设有第一凸部1.1,所述上模板1对应第二型槽7.3设有第二凸部1.2,第一凸部1.1与第二凸部1.2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凸部1.1与第一浮动模仁10.1相抵,从而使得第一型槽7.2以贯通的形式构成在主体7.1的壁面,第二凸部1.2与第一浮动模仁10.1、第一脱模模块10.2之间设有环形空间,从而使得第二型槽7.3构成在主体7.1的表面,环形空间与第一浮动模仁10.1、第一脱模模块10.2之间形成隔断第一型槽7.2和第二型槽7.3的主体7.1表面。
通过该种对第一型槽7.2和第二型槽7.3的设置,使得第一触摸部7.4作为可供用户操控的按键,而第二触摸部7.5作为增加美观性和手感的触摸表面。
具体的,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第一模腔5设有第一浇口16,作为优选的,第一浇口16布置于第一型槽7.2内,且位于第一贯通位置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包括第一型块10.13和延伸在第一型块10.13上的成型条10.11,所述第一型块10.13随合模插入在第一模腔5中,并与第一凸部1.1相抵,并在第一浮动模仁10.1脱模后,于第一型槽7.2上构成第一贯通部位7.6,成型条10.11关于第一型块10.13延伸至第二型槽7.3,且成型条10.11的厚度小于环形空间,从而在不影响主体7.1表面的条件下,以保证在主体7.1表面形成独立的第一型槽7.2和第二型槽7.3,在主体7.1的内腔形成连通第一型槽7.2的第一贯通部位7.6与第二型槽7.3的第二贯通部位7.7,该第一贯通部位7.6与第二贯通部位7.7用于在工件7转移至第二模腔6时成型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
具体的,第一贯通部位7.6与第一型槽7.2之间还形成供第一触摸部7.4搁置在其上的底边。
如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作为对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成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在第二模腔6内,所述上模板1对应第一型槽7.2设有第一凹部1.3,所述上模板1对应第二型槽7.3设有第二凹部1.4,且第二浮动模仁11.1上设有第二型块11.12,第二型块11.12与第一贯通部位7.6相匹配,且第二型块11.12上设有与成型条10.11对应的第一避空位置11.11,第二型块11.12随合模插入在第一型槽7.2中,并在第一型槽7.2与第二型槽7.3之间形成第一浇注通道6.1,其中,第一凹部1.3、第一型槽7.2与第二型块11.12之间形成第一触摸部7.4,第二凹部1.4、第二型槽7.3之间形成第二触摸部7.5,通过第一浇注通道6.1形成连接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的连接条7.8,从而仅需一个浇口即可一次成型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且第一触摸部7.4与第二触摸部7.5在主体7.1的外表面上相互隔断,在主体7.1的内壁通过连接条7.8连接。
具体的,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第二模腔6设有第二浇口17,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型槽7.3较长于第一型槽7.2,且第二浇口17正对第二型槽7.3设置,当主体7.1在第二模腔6内合模后,第二浇口17内输出胶料从第一型槽7.2依次进入第一浇注通道6.1和第二型槽7.3,从而一次成型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第一触摸部7.4与第二触摸部7.5之间通过第一浇注通道6.1形成连接条7.8。
通过上述的成型方式,第一触摸部7.4和第二触摸部7.5直接成型在主体7.1上,同时,两者之间通过连接条7.8在主体7.1上形成定位,无需后期人工装配,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3所示,具体的,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上设有第一斜导部10.21,第一浮动模仁10.1上设有第二斜导部10.12,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通过第二斜导部10.12支承于第一斜导部10.21上,且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被设置为与上顶板组3连接,并随上顶板19.2与下顶板19.2开模而滑动,以使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关于第一斜导部10.21下行并远离第一型槽7.2、第二型槽7.3,通过以上改进,通过斜面相抵的方式给予第一浮动模仁10.1下行的行程,从而保证脱模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斜导部10.21与第二斜导部10.12的端部之间均设有止挡台阶,两止挡台阶在第一脱模模块10.2与第一浮动模仁10.1到位后抵接。
作为对第一成型模组10的进一步解释,所述第一成型模组10还包括:
第一执行器10.3,所述第一执行器10.3的输出端连接有脱模座10.6,所述脱模座10.6内设有滑腔,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被设置为在滑腔内关于工件7的轴向滑行,以使第一浮动模仁10.1随第一脱模模块10.2远离而逐渐下降,直至第一型块10.13径向上脱离第一型槽7.2;
斜顶杆10.4,所述斜顶杆10.4与上顶板组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上设有与斜顶杆10.4相配的斜孔,在上顶板组3开模过程中,斜顶杆10.4同步上升而带动第一脱模模块10.2动作,使得第一脱模模块10.2被限制在滑腔内滑动而远离工件7;
模芯10.5,所述模芯10.5与脱模座10.6连接,模芯10.5与第一浮动模仁10.1、第一脱模模块10.2相互拼合并构成所述主体7.1的内腔,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被抵接在模芯10.5与脱模座10.6之间,第一执行器10.3在上顶板组3开模后动作,从而通过脱模座10.6拉动模芯10.5、第一浮动模仁10.1和第一脱模模块10.2关于轴向脱离工件7。
通过以上改进,使得在上顶板组3开模过程中首先完成第一、第二型槽7.3的脱模,再进行工件7内腔的脱模,避免第一型块10.13与成型条10.11在轴向脱模时的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成型模组11的脱模部分与第一成型模组10的脱模部分一致,两者仅第一浮动模仁10.1和第二浮动模仁11.1上的区别,因此不再过多赘述。
如图11所示,具体的,所述下模板2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成型模块12,所述上模板1上设有与两个侧成型模块12斜向配合的斜拉块13,两个所述侧成型模块12随开模动作而相互靠拢,以进行脱模动作,且两个所述侧成型模块12随合模动作而相互远离,并分别靠近第一模腔5或第二模腔6,其中,该侧成型模块12用于形成主体7.1上的侧边特征。
如图2所示,具体的,所述下模板2的两侧布置有定位框14,所述上模板1上设有与定位框14相配的定位槽1.6,且所述侧成型模块12上设有气接头15,该气接头15与上模板1内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气接头15被容置在定位框14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定位框14呈多边形或异形状,通过上述的改进,提高上模板1与下模板2之间的定位作用,且气接头15均被容置在定位框14内,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如图3和图11所示,具体的,所述转动模块9包括:
第二执行器9.1,所述第二执行器9.1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齿条9.3;
齿轮系9.2,与齿条9.3传动配合,且所述齿轮系9.2的输出轮上设有与下模板2连接的传动杆9.4,所述传动杆9.4与顶升单元8连接;
多个导块单元,所述导块单元布置在所述齿条9.3的两侧,且还布置至齿条9.3的两端,以保证转动动作的稳定性。
作为可选的,所述齿轮系9.2包括与齿条9.3传动啮合的双联齿轮,所述双联齿轮与输出轮啮合,有利于控制减速比,以获得更加稳定的转动动作。
具体的,所述下模板2底部设有多个传感器20,所述传感器20竖向设置,且作为优选的,传感器20对应布置在下模板2的斜向两端,以保证下模板2回位后的平面精度。
具体的,所述下模板2底部还设有顶出机构19,所述顶出机构19包括固定在下模板2两侧的顶出气缸19.1,连接在顶出气缸19.1输出端上的顶板19.2,所述顶板19.2上设有穿设于下模板2内的顶针单元19.3,所述顶针单元19.3正对第一模腔5或第二模腔6设置。
如图12和图1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模板1位于第二模腔6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浇口18,所述上模板1与下模板2闭合构成与第三浇口18连通的第二浇注通道6.2,该第二浇注通道6.2主要用于在主体7.1的端口内成型胶圈7.9。
具体的,所述工件7端口与第二浮动模仁11.1之间设有环形腔6.3,通过该环形腔6.3形成胶圈7.9。
具体的,所述第二浇注通道6.2斜向连通环形腔6.3设置,下模板2上设有朝向环形腔6.3设置的浇注槽2.1,上模板1上设有与浇注槽2.1对接的斜向孔1.5,所述斜向孔1.5的口径朝向环形腔6.3呈收口设置。
通过上述改进,使得主体7.1在第二模腔6内成型第一触摸部7.4、第二触摸部7.5和胶圈7.9,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人工装配成本。
具体的,所述顶针单元19.3还穿设于第二浇注通道6.2内。
作为胶圈7.9成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上设有成型台阶10.14,所述成型台阶10.14插入在第一模腔5内,并在脱模后,于主体7.1的端口上形成供胶圈7.9布置的环槽,所述第二浮动模仁11.1上设有第二避空位置11.13,所述第二避空位置11.13与主体7.1的端口之间形成环形腔6.3,环形腔6.3连通第二浇注通道6.2,从而在主体7.1的端口上形成胶圈7.9。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包括用于构成模腔的上模板(1)、下模板(2),与上模板(1)连接的上顶板组(3),与下模板(2)连接的下顶板组(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模腔,包括第一模腔(5)和第二模腔(6),所述第一模腔(5)用于成型工件(7)的主体(7.1),以及构成在主体(7.1)上的第一型槽(7.2)和第二型槽(7.3),所述第二模腔(6)用于在第一型槽(7.2)上成型第一触摸部(7.4),并在第二型槽(7.3)上成型第二触摸部(7.5);
移动组件,包括与下模板(2)连接的顶升单元(8)和转动模块(9),所述下模板(2)通过顶升单元(8)和转动模块(9)在第一模腔(5)与第二模腔(6)之间切换;
第一成型模组(10),包括第一浮动模仁(10.1),以及抵接于第一浮动模仁(10.1)上的第一脱模模块(10.2),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插接于第一模腔(5)内,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上设有插入在所述第一型槽(7.2)与第二型槽(7.3)之间的成型条(10.11);
第二成型模组(11),包括第二浮动模仁(11.1),以及抵接于第二浮动模仁(11.1)上的第二脱模模块(11.2),所述第二浮动模仁(11.1)插接于第二模腔(6)内,且所述第二浮动模仁(11.1)对应成型条(10.11)设有第一避空位置(11.11),以使所述第二浮动模仁(11.1)与上模板(1)合模并构成第一浇注通道(6.1),所述第一浇注通道(6.1)连通所述第一型槽(7.2)与第二型槽(7.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上设有第一斜导部(10.21),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支承于第一斜导部(10.21)上,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关于第一斜导部(10.21)下行并远离第一型槽(7.2)、第二型槽(7.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模组(10)还包括:
第一执行器(10.3),所述第一执行器(10.3)的输出端连接有脱模座(10.6),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被设置为在脱模座(10.6)内滑行;
斜顶杆(10.4),所述斜顶杆(10.4)与上顶板组(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脱模模块(10.2)上设有与斜顶杆(10.4)相配的斜孔;
模芯(10.5),所述模芯(10.5)与脱模座(10.6)连接并构成所述主体(7.1)的内腔,且所述第一浮动模仁(10.1)被抵接在模芯(10.5)与脱模座(10.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第一型槽(7.2)设有第一凸部(1.1),所述上模板(1)对应第二型槽(7.3)设有第二凸部(1.2),所述第一凸部与第一浮动模仁(10.1)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成型模块(12),所述上模板(1)上设有与两个侧成型模块(12)斜向配合的斜拉块(13),两个所述侧成型模块(12)随开模动作而相互靠拢,且两个所述侧成型模块(12)随合模动作而相互远离并构成模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的两侧布置有定位框(14),所述上模板(1)上设有与定位框(14)相配的定位槽(1.6),且所述侧成型模块(12)上设有气接头(15),所述气接头(15)被容置在定位框(14)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模块(9)包括:
第二执行器(9.1),所述第二执行器(9.1)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齿条(9.3);
齿轮系(9.2),与齿条(9.3)传动配合,且所述齿轮系(9.2)的输出轮上设有与下模板(2)连接的传动杆(9.4),所述传动杆(9.4)与顶升单元(8)连接;
多个导块单元,所述导块单元布置在所述齿条(9.3)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底部设有多个传感器(20),所述传感器(20)竖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底部还设有顶出机构(19),所述顶出机构(19)包括固定在下模板(2)两侧的顶出气缸(19.1),连接在顶出气缸(19.1)输出端上的顶板(19.2),所述顶板(19.2)上设有穿设于下模板(2)内的顶针单元(19.3),所述顶针单元(19.3)正对第一模腔(5)或第二模腔(6)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1)上对应第一模腔(5)设有第一浇口(16),对应第二模腔(6)设有第二浇口(17),所述第二浇口(17)正对第一型槽(7.2)或第二型槽(7.3)设置,所述上模板(1)位于第二模腔(6)的一侧还设有第三浇口(18),所述上模板(1)与下模板(2)闭合构成与第三浇口(18)连通的第二浇注通道(6.2),所述主体(7.1)端口与第二浮动模仁(11.1)之间设有环形腔(6.3),所述第二浇注通道(6.2)斜向连通环形腔(6.3)设置。
CN202222654027.5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Active CN219522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4027.5U CN219522866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4027.5U CN219522866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2866U true CN219522866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45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54027.5U Active CN219522866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2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0639A (zh) 一种可实现多方向抽芯的机构和抽芯方法
CN106273272A (zh) 型芯两工序互换双色注塑模及成型方法
CN219522866U (zh) 一种模内旋转控制的双色模具
CN210633998U (zh) 一种双色注射成型模具
CN217891699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03792632U (zh) 一种车载空调通风口的注塑模具
CN206154624U (zh) 型芯两工序互换双色注塑模
CN212888732U (zh) 基于顺序斜向脱模技术的精密汽车灯罩模具
CN209999631U (zh) 洗衣机法兰成型模具
CN212171189U (zh) 注塑模具的斜顶早回行位机构
CN210553225U (zh) 一种五金模具便捷式脱模结构
CN211105381U (zh) 注塑模具滑块式斜顶机构
CN210758812U (zh) 一种汽车前灯双色注塑模具
CN209999625U (zh) 一种弧形抽芯模具
CN209176068U (zh) 可间隙排气的滑块斜抽共享电单车中控盒注塑模
CN205661002U (zh) 一种三处分型面结构的注塑模具
CN212072837U (zh) 一种便于深腔产品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20198426U (zh) 汽车立柱内饰板注塑模具二次内抽芯机构
CN219563979U (zh) 具有扶手侧斜滑块脱模机构的大型物流周转箱模具
CN109849273A (zh) 水桶注塑模具
CN220314042U (zh) 汽车门板上饰板模具大滑块侧抽脱模机构
CN211165127U (zh) 汽车保险杠侧壁侧向辅助滑块脱模机构
CN213440899U (zh) 帘珠自动机导流片浮顶式侧抽芯机构注射模具
CN114918400B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机柜锁用模具
CN220923213U (zh) 儿童塑料坐便器水箱注塑模直斜块复合同步顶出脱模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