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5152U -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15152U
CN219215152U CN202320041827.1U CN202320041827U CN219215152U CN 219215152 U CN219215152 U CN 219215152U CN 202320041827 U CN202320041827 U CN 202320041827U CN 219215152 U CN219215152 U CN 2192151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beam assembly
longitudinal beam
cross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18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华忠
陈湛佳
杨金秀
罗培锋
周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418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151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151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151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车身前部框架包括下部框架,下部框架包括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前围下横梁总成、左前斜撑总成和右前斜撑总成,前围下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的后端和右前纵梁总成的后端连接,左前斜撑总成和右前斜撑总成均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的前侧且分别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侧,左前斜撑总成的一端与左前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并与左前纵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右前斜撑总成的一端与右前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并与右前纵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稳固。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一般传统的车身前部结构主要由左右前纵梁轮罩总成及前围总成组成。这样的结构满足一般车型的刚度强度需求,但对于超跑车型,由于经常性的极限操控,加速减速转向刹车,对车身响应速度、跟随性和强度要求很高,需要采用更强的框架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前部框架,所述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稳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包括:下部框架,所述下部框架包括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前围下横梁总成、左前斜撑总成和右前斜撑总成,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的后端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前斜撑总成和所述右前斜撑总成均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的前侧且分别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左前斜撑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并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右前斜撑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并与所述右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通过设置下部框架,设置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形成下部框架主要承载结构,设置前围下横梁将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连接在一起形成半闭环,再设置左前斜撑总成与左前纵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设置右前斜撑总成与右前纵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与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更加可靠,使得下部框架的结构稳固,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部框架还包括: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左前斜撑总成和所述右前斜撑总成上方,且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前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在所述左前纵梁总成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所述第一横梁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前部框架还包括:上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位于所述下部框架的上方,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下部框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框架包括左前轮罩边梁总成、右前轮罩边梁总成、前风窗横梁总成、散热器横梁总成,所述前风窗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后端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前端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前端连接,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的前端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框架还包括:前塔座上横梁总成,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前风窗横梁总成和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之间,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连接。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后侧设有与所述前风窗横梁总成连接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均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框架还包括:发罩锁支撑梁总成,所述发罩锁支撑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和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罩锁支撑梁总成包括: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在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和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连接;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设于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之间,所述第三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车身前部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车身前部框架,通过设置下部框架,设置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形成下部框架主要承载结构,设置前围下横梁将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连接在一起形成半闭环,再设置左前斜撑总成与左前纵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设置右前斜撑总成与右前纵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左前纵梁总成和右前纵梁总成与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更加可靠,使得下部框架的结构稳固,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结构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的上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的上部框架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的下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的下部框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车身前部框架;
10、下部框架;
1、左前纵梁总成;2、右前纵梁总成;3、前围下横梁总成;4、左前斜撑总成;5、右前斜撑总成;6、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1、第一横梁;62、第二横梁;63、第一纵梁;64、第二纵梁;
20、上部框架;
210、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30、前风窗横梁总成;240、散热器横梁总成;250、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1、连接梁;260、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1、第三纵梁;2602、第四纵梁;2603、第三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100。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100,包括下部框架10,下部框架10包括左前纵梁总成1、右前纵梁总成2、前围下横梁总成3、左前斜撑总成4和右前斜撑总成5。
具体地,参考图4和图5,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为下部框架10的主要承载结构,承受底盘荷载以及碰撞冲击。前围下横梁总成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1的后端和右前纵梁总成2的后端连接,使得左前纵梁总成1、右前纵梁总成2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形成半闭环,提高下部框架10的整体性,使得下部框架10结构稳固,同时前围下横梁总成3还能够承载横向荷载,使得下部框架10结构更加稳固,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稳固。
另外,前围下横梁总成3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之间通过气保焊、SPR(Self Piercing Riveting,自冲柳接)、FDS(Flow Drill Screw,旋转攻丝铆接)、抽芯拉铆及结构胶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提高了前围下横梁总成3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下部框架10的结构稳固性,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左前斜撑总成4和右前斜撑总成5均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3的前侧且分别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3长度方向的两侧,左前斜撑总成4的一端与左前纵梁总成1连接,另一端与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并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形成三角形结构,右前斜撑总成5的一端与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另一端与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并与右前纵梁总成2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与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更加可靠,使得下部框架10更加稳固,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更加稳固。
另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前围下横梁总成3与左前斜撑总成4和右前斜撑总成5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前围下横梁总成3与左前斜撑总成4和右前斜撑总成5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例如柳接和焊接等方式。
当组装下部框架10时,先将前围下横梁总成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1的后端和右前纵梁总成2的后端连接,形成半闭环,再将左前斜撑总成4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将右前斜撑总成5与右前纵梁总成2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完成下部框架10的初步组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框架100,通过设置下部框架10,设置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形成下部框架10主要承载结构,设置前围下横梁将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在一起形成半闭环,再设置左前斜撑总成4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设置右前斜撑总成5与右前纵梁总成2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与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更加可靠,使得下部框架10的结构稳固,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下部框架10还包括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可以承载横向荷载,同时使得下部框架10横向刚度提升,提高了下部框架10的结构稳固性。另外,在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上还能安装并固定一些其他部件,如电机控制器或蓄电池,提高了下部框架10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的方式为螺栓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例如柳接和焊接等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位于左前斜撑总成4和右前斜撑总成5上方,且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3前侧,使得下部框架10在上下前后方向上具有多层次的结构,从而提高了下部框架10的整体刚度,使得下部框架10结构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包括第一横梁61、第二横梁62、第一纵梁63和第二纵梁64。第一横梁61和第二横梁62在左前纵梁总成1长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一横梁61和第二横梁6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两个横梁使得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能够承载更多的荷载,提高了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结构强度,提高了下部框架1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纵梁63和第二纵梁64在第一横梁61长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一纵梁63和第二纵梁64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横梁61和第二横梁62连接,使得第一横梁61和第二横梁62形成整体,使得第一横梁61和第二横梁62共同承载横向荷载,提高了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的整体性,提高了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6的结构刚度,提高了下部框架10的结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框架100还包括上部框架20。上部框架20位于下部框架10的上方,上部框架20与下部框架10连接,形成了多层级的框架结构,提高了车身前部框架10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地,上部框架20和下部框架10通过SPR、FDS、抽芯拉铆及结构胶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提高了上部框架20和下部框架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了车身前部框架100的稳固性。另外,车身前部框架100多采用铝合金材料,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更加轻盈,减少车辆行驶中的阻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部框架20包括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
具体地,参考图2和图3,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为上部框架20的主要承载结构,承受底盘荷载及碰撞冲击,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承载横向荷载,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横向强度。前风窗横梁总成23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的后端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的后端连接,散热器横梁总成24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的前端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的前端连接,使得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形成闭环,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整体性,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结构刚度。
另外,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通过FDS、抽芯拉铆及结构胶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提高了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散热器横梁总成2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1的前端和右前纵梁总成2的前端连接,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分别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从而使得上部框架20和下部框架10进行连接,形成多层级的框架结构,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刚度和强度得到提升,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结构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部框架20还包括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可以承载横向荷载,提升上部框架20的结构的横向强度。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位于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连接。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后侧设有与前风窗横梁总成230连接的连接梁2501,连接梁2501与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长度方向的两端均间隔开。
可以理解的是,前风窗横梁总成230不仅直接与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连接,还通过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与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间接连接。同时,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在通过前风窗横梁总成230连接的基础上,还通过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进行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和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整体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上部框架20还包括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连接,散热器横梁总成240通过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与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形成闭环的基础上,左前轮罩边梁总成210、右前轮罩边梁总成220、前风窗横梁总成23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还通过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与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进行连接,进一步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整体性,提高了上部框架20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包括第三纵梁2601、第四纵梁2602和第三横梁2603。第三纵梁2601和第四纵梁2602在散热器横梁总成24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第三纵梁2601和第四纵梁260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连接,两个纵梁使得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能承载更多的荷载,提高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横梁2603设于第三纵梁2601和第四纵梁2602之间,第三横梁2603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纵梁2601和第四纵梁2602连接,使得第三纵梁2601和第四纵梁2602形成整体,共同承载荷载,提高了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刚度,使得发罩锁支撑梁总成260结构更加稳固,从而使得前塔座上横梁总成250和散热器横梁总成24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上述车身前部框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车身前部框架100,通过设置下部框架10,设置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形成下部框架10主要承载结构,设置前围下横梁将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连接在一起形成半闭环,再设置左前斜撑总成4与左前纵梁总成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设置右前斜撑总成5与右前纵梁总成2和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使得左前纵梁总成1和右前纵梁总成2与前围下横梁总成3连接更加可靠,使得下部框架10的结构稳固,从而使得车身前部框架100结构稳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部框架,所述下部框架包括左前纵梁总成、右前纵梁总成、前围下横梁总成、左前斜撑总成和右前斜撑总成,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的后端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左前斜撑总成和所述右前斜撑总成均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的前侧且分别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左前斜撑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并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右前斜撑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并与所述右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框架还包括: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左前斜撑总成和所述右前斜撑总成上方,且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前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中部横梁总成包括:
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在所述左前纵梁总成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
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所述第一横梁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框架还包括:
上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位于所述下部框架的上方,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下部框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包括左前轮罩边梁总成、右前轮罩边梁总成、前风窗横梁总成、散热器横梁总成,所述前风窗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后端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前端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的前端连接,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的前端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分别与所述左前纵梁总成和所述右前纵梁总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还包括:前塔座上横梁总成,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前风窗横梁总成和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之间,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轮罩边梁总成和所述右前轮罩边梁总成连接,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后侧设有与所述前风窗横梁总成连接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均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还包括:发罩锁支撑梁总成,所述发罩锁支撑梁总成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和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罩锁支撑梁总成包括:
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在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前塔座上横梁总成和所述散热器横梁总成连接;
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设于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之间,所述第三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框架。
CN202320041827.1U 2023-01-03 2023-01-03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Active CN2192151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1827.1U CN219215152U (zh) 2023-01-03 2023-01-03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41827.1U CN219215152U (zh) 2023-01-03 2023-01-03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15152U true CN219215152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57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1827.1U Active CN219215152U (zh) 2023-01-03 2023-01-03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151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KR102166193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프레임
CN219215152U (zh)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KR20220086176A (ko) 스페이스 프레임 차량의 트레일링 암 마운팅 구조
CN217022680U (zh) 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CN209321065U (zh) 车辆动力总成托架与车辆动力总成支承结构
JPH0446874A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構造
CN219948349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20483417U (zh) 一种前机舱结构及汽车
CN219584285U (zh) 一种副车架结构和汽车
CN218577435U (zh) 电动汽车前减振器塔包
CN220842705U (zh) 前机舱稳定横梁、车辆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72946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碰撞吸能铝合金副车架
CN219565247U (zh) 顶盖梁总成和具有其的欧翼门车辆
CN217863613U (zh) 车辆
CN219361161U (zh) 加强梁结构及车辆
CN219565250U (zh)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008410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220916U (zh)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368258U (zh) 飞行器机身和具有其的飞行器
CN220577355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和车辆
CN218806106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20996536U (zh) 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