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63613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63613U
CN217863613U CN202221101633.8U CN202221101633U CN217863613U CN 217863613 U CN217863613 U CN 217863613U CN 202221101633 U CN202221101633 U CN 202221101633U CN 217863613 U CN217863613 U CN 217863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vehicle
bracket
pad
leaf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016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洋洋
武梓良
修永芝
孙松红
张子正
安基彬
霍加林
刘知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016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63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63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63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减振器、板簧、车桥、下支架和板簧紧固件,车桥设置于板簧的下方;下支架设置于板簧和车桥之间,下支架的上表面贴合在板簧的下表面且下表面贴合在车桥的上表面,下支架与减振器的下端相连接;以及板簧紧固件将板簧、下支架和车桥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将下支架的上表面贴合在板簧的下表面,下支架的下表面贴合在车桥的上表面上,能够节省结构设计,让减振器的连接组装更为简单,简化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且让减振器在车辆的组装连接更为稳定,从而改善车辆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内通常设有减振器以将作用到车辆的作用力进行减震缓冲,以改善车辆的使用感受。在相关技术中,由于设计以及结构的原因,在减振器进行连接组装的时候,通常设有板簧垫板以其与车桥和板簧进行连接,这样的话,结构不仅较为复杂,不便于减振器的连接组装,而且复杂的结构会影响减振器的使用,从而让车辆的使用感受得到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使用感受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减振器、板簧、车桥、下支架和板簧紧固件,所述车桥设置于所述板簧的下方;所述下支架设置于所述板簧和所述车桥之间,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贴合在所述板簧的下表面且下表面贴合在所述车桥的上表面,所述下支架与所述减振器的下端相连接;以及所述板簧紧固件将所述板簧、所述下支架和所述车桥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下支架的上表面贴合在板簧的下表面,下支架的下表面贴合在车桥的上表面上,能够节省结构设计,让减振器的连接组装更为简单,简化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且让减振器在车辆的组装连接更为稳定,从而改善车辆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包括:垫设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垫设部的一侧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垫设部对角设置,所述垫设部设置于所述板簧和所述车桥之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减振器的下端相连接且设置有穿孔,所述板簧紧固件穿设过所述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垫设部一体成型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垫设部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垫设部和所述车桥之间设置有定位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为定位销,所述垫设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车桥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垫设部设置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减重槽关于所述垫设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车架和上支架,所述上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上支架的上端,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安装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向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上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安装柱内,所述上支架上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安装柱的加强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簧紧固件包括:U形螺栓和螺母,所述U形螺栓绕设在所述板簧上且穿设过所述下支架和所述车桥后与所述螺母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螺栓为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垫设部宽度与所述板簧宽度相同且所述垫设部上设有穿孔,其中,至少一个所述U形螺栓的一端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螺母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
减振器100,
板簧200,
车桥300,第二定位孔301,
下支架400,垫设部410,第一定位孔411,减重槽412,安装部420,穿孔421,定位件430,
板簧紧固件500,U形螺栓510,螺母520,
车架600,
上支架700,第一安装孔701,第二安装孔702,安装柱710,加强筋7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包括:减振器100、板簧200、车桥300、下支架400和板簧紧固件500。本申请适用的车辆10包括但不限于汽车、轿车、货车。
具体来说,车桥300设置于板簧200的下方;下支架400设置于板簧200和车桥300之间,下支架400的上表面贴合在板簧200的下表面,下支架400的下表面贴合在车桥300的上表面,下支架400与减振器100的下端相连接;以及板簧紧固件500将板簧200、下支架400和车桥300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减振器100适于通过下支架400与车桥300进行连接,以使减振器100适于将车桥300的振动进行降低。同时,下支架400的上表面适于与板簧200的下表面进行贴合,以让下支架400与板簧20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从而节省了下支架400与板簧200以及车桥300进行连接时的结构设计,相较于常规设计来说,本申请中所提及的设计更为简单,节省了常规设计中所使用的板簧垫板,从而让下支架400与板簧200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以使车辆10设计生产的过程中节省了板簧垫板等结构设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且能够便于车辆10组装,提升组装效率。此外,由于下支架400的上表面适于与板簧200的下表面贴合设置,而下支架400的下表面适于与车桥300贴合设置,在节省了板簧垫板的同时,还能让下支架400与减振器100之间的连接设置更为可靠,从而让减振器100能够更好的减震缓冲,以改善车辆10的使用感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通过将下支架400的上表面贴合在板簧200的下表面,下支架400的下表面贴合在车桥300的上表面上,能够节省结构设计,让减振器100的连接组装更为简单,简化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且让减振器100在车辆10的组装连接更为稳定,从而改善车辆10的使用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下支架400包括:垫设部410和安装部420,安装部420连接于垫设部410的一侧且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对角设置,垫设部410设置于板簧200和车桥300之间,安装部420与减振器100的下端相连接且设置有穿孔421,板簧紧固件500穿设过穿孔421。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对角设置,指的是,安装部与垫设部的连接位置为安装部和垫设部的边角处,即安装部与垫设部通过对角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就是上面说的安装部与垫设部对角设置,这样,通过在安装部420上设有穿孔421,穿孔421适于为车桥300与下支架400之间的进行连接的板簧紧固件500的组装避让出空间,以便于板簧紧固件500对车桥300以及下支架400之间的连接固定,不仅便于减振器100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而且让减振器100的组装更为可靠,以让减振器100能够更好的减震缓冲,改善车辆10的使用感受。同时,将安装部420设置与垫设部410的一端,由于安装部420与减振器100进行连接,而垫设部410适于与板簧200以及车桥300之间,使得下支架400适于具有更为可靠的使用性能,从而减振器100的使用更为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一体成型且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穿孔421。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能够节省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之间的生产步骤,简化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的生产流程,且提高了安装部420与垫设部410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了下支架400的结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穿孔421不仅可以为板簧紧固件500的设置避让出空间,以使板簧紧固件500适于穿过穿孔421以连接板簧200、下支架400和车桥300,从而让板簧紧固件500的连接更为可靠,以让下支架400的组装稳定性得到提升,减振器100的缓冲性能能够作用到车桥300上,以使车辆10的使用感受得到改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垫设部410和车桥300之间设置有定位件43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垫设部410与车桥300之间设有定位件430,不仅能够便于垫设部410与车桥300之间的连接组装,让下支架400与板簧200和车桥300之间的连接组装更为可靠,以提升连接稳定性,而且能够简化垫设部410与车桥300的连接过程,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定位件430为定位销,垫设部410设置有第一定位孔411,车桥300设置有第二定位孔301,定位销设置于第一定位孔411和第二定位孔301之间。这样,采用定位销对垫设部410与车桥300进行连接组装,由于定位销的组装过程更为简单可靠,不仅可以便于垫设部410与车桥300之间的连接组装,而且让垫设部410与车桥300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
具体来说,在车桥300上设有的第二定位孔301,适于与垫设部410上所设置的第一定位孔411相对设置,能够便于定位销的连接组装,以使定位销可以更为可靠的设置在垫设部410与车桥300之间,从而让下支架400与板簧200以及车桥300之间的连接组装更为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垫设部410设置有减重槽41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垫设部410上设有减重槽412,能够节省下支架400的生产材料,降低下支架400的生产成本,且还能便于垫设部410与车桥300之间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减重槽412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减重槽412关于垫设部410的中心对称设置。
这样,通过在下支架400上设有两个减重槽412,能够进一步地减少下支架400在生产过程中所需材料,以降低下支架400的生产成本。同时,将至少两个减重槽412适于关于垫设部410的中心对称设置,以使下支架400的重心适于形成在下支架400的中心处,从而让下支架400组装使用更为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车辆10还包括:车架600和上支架700,上支架70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70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702,第一安装孔701设置于上支架700的上端,多个第二安装孔702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车架600上,第一安装孔70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702的轴向方向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减振器100的使用过程中,减振器100的一端适于通过下支架400与车桥300进行连接,而减振器100的另一端适于通过上支架700与车架600进行连接。车架600适于为减振器100的组装提升位置,以使减振器100的减振性能较为可靠。
具体来说,在减振器100与车架600的连接组装过程中,减振器100适于通过第一安装孔701与上支架700进行连接,以便于减振器100的组装,提升组装效率。而上支架700上所设置的多个第二安装孔702适于与车架600进行连接,多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安装孔适于相对设置的加强筋的两侧,一方面,多个第二安装孔702适于提升上支架700与车架6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让减振器100的使用更为可靠,另一方面,多个第二安装孔702还能便于上支架700与车架600之间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不仅如此,由于将多个第二安装孔702对称设置在加强筋720的两侧的边缘处,在上支架700与车架600进行连接时,处于角落处的第二安装孔702不仅可以便于螺栓的连接,提升组装效率,而且会让上支架700与车架6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为可靠,防止部分螺栓失效后上支架700与车架600的连接出现较大影响,从而让减振器100的使用更为可靠。同时,采用多个第二安装孔702对称设置在上支架700的边缘处,能够便于第二安装孔702在上支架700上的设置,从而让上支架700的结构生产更为简单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支架700上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柱710,第一安装孔701设置于安装柱710内,上支架700上设置有连接于安装柱710的加强筋720。这样,安装柱710适于为第一安装孔701的设置提供成承载位置,以便于第一安装孔701的构建,且让上支架700的结构更为可靠,以使减振器100与车架6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得到提升。同时,在上支架700上构建形成的加强筋720,能够提升上支架700的结构强度。此外,由于加强筋720还适于与安装柱710进行连接,以使安装柱710的结构使用更为可靠,从而让上支架700的组装连接更为可靠。同时。为了便于加强筋720的生产与构建,且让加强筋720能够较为可靠的增加上支架700的结构强度以及上支架700上所设有的安装柱710的连接稳定性,可以将加强筋720的外形构造成“山”状。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将加强筋720设置于其他形状亦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板簧紧固件500包括:U形螺栓510和螺母520,U形螺栓510绕设在板簧200上且U形螺栓510穿设过下支架400和车桥300后与螺母520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U形螺栓510的固定端适于承载在板簧200上,U形螺栓510的自由端适于穿过下支架400与车桥300后,适于与螺母520进行连接。这样,U形螺栓510在连接组装后,适于对板簧200、下支架400和车桥300进行固定,以使车辆10与板簧200之间的作用力适于通过下支架400就行传递,并通到减振器100上,以进行减振缓冲,提升车辆10的驾驶感受。同时,为了让下支架400与板簧200以及车桥30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可以至少设有两个U形螺栓510,且将两个U形螺栓510设置在下支架400靠近端部的两侧,并使其与螺母520进行固定,以提升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U形螺栓510为平行设置的两个,垫设部410宽度与板簧200宽度相同且垫设部410上设有穿孔421,其中,至少一个U形螺栓510的一端穿过穿孔421与螺母520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将垫设部410的宽度与板簧200的宽度设置为相同,以使下支架400在进行组装时,可以将垫设部410与板簧200平齐设置,从而简化下支架400的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同时,由于垫设部410的宽度与板簧200的宽度相同,在组装下支架400时,垫设部410的上表面与板簧的部分下表面贴合,且垫设部的下表面与车桥的上表面贴合,以使板簧或者车桥的作用力可以较为可靠的进行传递,例如,板簧200上所承受的作用力适于传递到垫设部410上,并通过其作用到车桥300或者减振器100上,相较于现有结构来说,节省了板簧垫板的结构设计,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且能够提升垫设部410与板簧200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让下支架400在板簧200与车桥300之间的设置更为稳定可靠。
同时,在使用U型螺栓510进行连接时,U型螺栓510平行设置且与螺母520连接,以使板簧200与车架、下支架400的连接更为稳定,从而让减振器100的使用性能能够较好的作用到板簧200和车桥300上,以改善车辆10的驾驶感受。不仅如此,由于垫设部410上设有穿孔421,穿孔421不仅可以便于U型螺栓510与螺母520之间的连接,组装过程得到简化,提升组装效率,而且将U型螺栓510设置于穿孔421内可以降低垫设部410在车辆10使用过程中的错位位移,从而让U型螺栓510对下支架400与板簧200以及车桥30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振器(100);
板簧(200);
车桥(300),所述车桥(300)设置于所述板簧(200)的下方;
下支架(400),所述下支架(400)设置于所述板簧(200)和所述车桥(300)之间,所述下支架(400)的上表面贴合在所述板簧(200)的下表面且下表面贴合在所述车桥(300)的上表面,所述下支架(400)与所述减振器(100)的下端相连接;以及
板簧紧固件(500),所述板簧紧固件(500)将所述板簧(200)、所述下支架(400)和所述车桥(30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400)包括:垫设部(410)和安装部(420),所述安装部(420)连接于所述垫设部(410)的一侧,且所述安装部(420)与所述垫设部(410)对角设置,所述垫设部(410)设置于所述板簧(200)和所述车桥(300)之间,所述安装部(420)与所述减振器(100)的下端相连接且设置有穿孔(421),所述板簧紧固件(500)穿设过所述穿孔(4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420)与所述垫设部(410)一体成型且所述安装部(420)与所述垫设部(410)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穿孔(4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垫设部(410)和所述车桥(300)之间设置有定位件(4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430)为定位销,所述垫设部(410)设置有第一定位孔(411),所述车桥(300)设置有第二定位孔(301),所述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411)和所述第二定位孔(30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垫设部(410)设置有减重槽(412),所述减重槽(412)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减重槽(412)关于所述垫设部(410)的中心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架(600)和上支架(700),所述上支架(70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70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702),所述第一安装孔(701)设置于所述上支架(700)的上端,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02) 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车架(600)上,所述第一安装孔(701)和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702)的轴向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700)上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柱(710),所述第一安装孔(701)设置于所述安装柱(710)内,所述上支架(700)上设置有连接于所述安装柱的加强筋(72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紧固件(500)包括:U形螺栓(510)和螺母(520),所述U形螺栓(510)绕设在所述板簧(200)上且穿设过所述下支架(400)和所述车桥(300)后与所述螺母(520)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螺栓(510)为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垫设部(410)宽度与所述板簧(200)宽度相同且所述垫设部(410)上设有穿孔(421),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U形螺栓(510)的一端穿过所述穿孔(421)与所述螺母(520)相连接。
CN202221101633.8U 2022-05-09 2022-05-09 车辆 Active CN217863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01633.8U CN217863613U (zh) 2022-05-09 2022-05-09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01633.8U CN217863613U (zh) 2022-05-09 2022-05-09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63613U true CN217863613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90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01633.8U Active CN217863613U (zh) 2022-05-09 2022-05-09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636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0958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フレームを利用した前輪懸架装置
CN212950847U (zh) 一种后侧围加强框架组件
CN209776132U (zh) 一种纯电动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CN217863613U (zh) 车辆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110588798A (zh) 后缓震座及汽车
CN213676305U (zh) 一种摆渡车后空气悬架
CN214647350U (zh) 车桥下盖板、空气悬架与车桥的连接结构
CN210309805U (zh) 一种后下控制臂底板
CN215245296U (zh) 一种三轮摩托车车架
CN217495771U (zh) 前桥空气悬架总成及商用车
CN219277166U (zh) 一种电动车悬架结构
CN213768183U (zh) 一种汽车后悬挂的控制臂支架
CN216611360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19312454U (zh) 空气悬架系统和汽车
CN215398051U (zh) 摆臂组件、悬架结构及车辆
CN219215152U (zh) 车身前部框架及车辆
CN214523255U (zh) 轻量化整体式空气悬挂
CN209814190U (zh) 一种减震型电动滑板车
CN219565250U (zh)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0423307B1 (ko) 사륜구동 차량의 리어 서스펜션
CN216332288U (zh) 高承载力的封闭式副车架
CN221233885U (zh) 后车体组件及车辆
CN220114691U (zh) 一种副车架
CN219601383U (zh) 一种房车车厢底盘悬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