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5250U -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5250U
CN219565250U CN202320954286.1U CN202320954286U CN219565250U CN 219565250 U CN219565250 U CN 219565250U CN 202320954286 U CN202320954286 U CN 202320954286U CN 219565250 U CN219565250 U CN 2195652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vehicle
plate
vehicle cabin
stabilize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542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正刚
张俊
郑轩
李金广
丁伟朋
王磊
苟黎刚
谢亚娟
段修健
陈高春
付波
张元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542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52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52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52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包括横梁和稳定拉杆,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的减震器座连接;稳定拉杆为两个且沿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稳定拉杆的一端与横梁连接,在朝向车辆前侧的方向上,两个稳定拉杆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两个稳定拉杆的远离横梁的一端与车辆前大灯横梁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通过在车辆机舱内设置与车辆的减震器座连接的横梁,可以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设置两个呈八字形结构布局的稳定拉杆,可以连接横梁和车辆前大灯横梁,有助于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

Description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中,为提升操稳性,双叉臂结构被广泛应用,为了提升减震器座安装点刚度和强度、前舱横摆和扭转刚度以及模态,会在上部增加横向稳定横梁和支撑结构,使得前舱的扭转和横摆模态大幅提升,从而改善了汽车的操控稳定性。当前传统的双叉臂结构大部分缺少上部操稳性横梁,削弱了双叉臂结构的操稳性的优势,不能更好的发挥双叉臂结构的操控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机舱横梁总成,所述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可以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包括横梁和稳定拉杆。所述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的减震器座连接;所述稳定拉杆为两个且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稳定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在朝向车辆前侧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稳定拉杆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两个所述稳定拉杆的远离所述横梁的一端与车辆前大灯横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通过在车辆机舱内设置与车辆的减震器座连接的横梁,可以实现减震器座的左右连接,横梁可以对减震器座进行左右支撑,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且设置两个呈八字形结构布局的稳定拉杆,可以连接横梁和车辆前大灯横梁,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对车辆机舱进行支撑,有助于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在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上排布且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互成角度,所述稳定拉杆与所述第二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减震器座的减震器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减震器座的双叉臂连接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为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二加强筋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中间区域至两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加强筋的高度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上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为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两个所述稳定拉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拉杆的形成为板状结构,所述稳定拉杆的外边缘具有朝向所述稳定拉杆厚度方向一侧弯折的翻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拉杆的形成为板状结构,所述稳定拉杆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所述稳定拉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为沿所述稳定拉杆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与所述稳定拉杆为分体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为铸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机舱内设置与车辆的减震器座连接的横梁,可以实现减震器座的左右连接,横梁可以对减震器座进行左右支撑,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且设置两个呈八字形结构布局的稳定拉杆,可以连接横梁和车辆前大灯横梁,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对车辆机舱进行支撑,有助于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机舱的稳定性较好,车辆的操作稳定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框架的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的横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的稳定拉杆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的横梁的在第二加强筋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机舱横梁总成;
1、横梁;11、第一板;111、上安装点;12、第二板;121、下安装点;13、第一加强筋;14、第二加强筋;15、安装部;
2、稳定拉杆;21、翻边;22、第三加强筋;23、第四加强筋;
3、减震器座;31、减震器连接点;32、双叉臂连接点;
4、前大灯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包括横梁1和稳定拉杆2。
具体地,横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的减震器座3连接,实现了在横梁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减震器座3的左右连接,且横梁1可以对减震器座3进行左右支撑,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稳定拉杆2为两个且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稳定拉杆2的一端与横梁1连接,在朝向车辆前侧的方向上,两个稳定拉杆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此时稳定拉杆2呈现八字形结构布局,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两个稳定拉杆2的远离横梁1的一端与车辆前大灯横梁4连接,可以将减震器座3受到的外力冲击通过横梁1和稳定拉杆2分散到前大灯横梁4,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对车辆机舱进行支撑,有助于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拉杆2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到前大灯横梁4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通过在车辆机舱内设置与车辆的减震器座3连接的横梁1,可以实现在横梁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减震器座3的左右连接,横梁1可以对减震器座3进行左右支撑,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且设置两个呈八字形结构布局的稳定拉杆2,可以连接横梁1和车辆前大灯横梁4,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对车辆机舱进行支撑,有助于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横梁1包括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在横梁1的宽度方向上排布且连接,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互成角度,稳定拉杆2与第二板12连接,第一板11与减震器座3的减震器连接点31连接,第二板12与减震器座3的双叉臂连接点32连接。在安装横梁1、减震器和双叉臂时,横梁1放置在减震器座3上,减震器放置在横梁1的第一板11上,双叉臂放置在横梁1的第二板12上,再对减震器座3、横梁1、减震器和双叉臂进行连接。此时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与减震器座3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连接,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在两个方向上对横梁1进行限位,横梁1的传力效果更好,且横梁1上的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大幅提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11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对横梁1进行限位,第二板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对横梁1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座3上具有三个减震器连接点31和四个双叉臂连接点32,横梁1的第一板11上的上安装点11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三个减震器连接点31中靠近双叉臂连接点32的一个上,横梁1的第二板12上的下安装点12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四个双叉臂连接点32中靠近减震器连接点31的一个上,可以使得减震器和双叉臂关联在一起,在车辆的左右方向有效支撑了减震器,在车辆的上下方向有效支撑了双叉臂,使横梁1在减震器连接点31处受减震器的外力较小,使横梁1在双叉臂连接点32出受双叉臂的外力较小,使减震器连接点31和双叉臂连接点32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刚度都得到大幅提升。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车辆的悬架可以是双叉臂悬架也可以是麦弗逊悬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横梁1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3为沿横梁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此时位于横梁1两侧的两个上安装点111通过第一加强筋13贯穿连接起来,位于横梁1两侧的两个下安装点121通过第一加强筋13贯穿连接起来,使安装点的刚度得到有效加强,且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可以使横梁1左右方向上的刚度得到大幅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横梁1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横梁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14,第二加强筋14为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加强筋14可以有效提高横梁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刚度,使横梁1更加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位于横梁1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安装点111和下安装点121通过第一加强筋13和第二加强筋14相连,使得上安装点111和下安装点121的强度较高。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沿第二加强筋14的长度方向,在第二加强筋14的中间区域至两端的方向上,第二加强筋14的高度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二加强筋1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位于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连接处,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之间存在夹角,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连接处即为横梁1的拐角处。将拐角处的第二加强筋14设置的较高,能有效改善横梁1的拐角处的刚度,使得拐角刚度有效提升,防止横梁1受到挤压变形。且第二加强筋14的高度逐渐减小可以使横梁1的加强筋处的刚度变化较为平缓,增加了横梁1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横梁1上设有安装部15,安装部15为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两个稳定拉杆2分别与两个安装部15连接。此时稳定拉杆2通过安装部15与横梁1连接,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使车辆机舱的连接更加紧密。且两个安装部15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可以防止在稳定拉杆2安装或稳定拉杆2受力时安装部15的应力集中,可以避免稳定拉杆2与横梁1的连接处产生断裂,增加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安装部15设有加强筋,在一个安装部15中的两个稳定拉杆2的安装点通过加强筋连接,可以增加安装点处的刚度和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稳定拉杆2的形成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在稳定拉杆2的厚度方向上的强度较好,稳定拉杆2的外边缘具有朝向稳定拉杆2厚度方向一侧弯折的翻边21,翻边21可以增加稳定拉杆2的刚度,使得稳定拉杆2在受力时不易产生断裂变形,同时,相较于整体加厚的板状结构,设置翻边21可以使稳定拉杆2的重量较轻,且刚度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稳定拉杆2的形成为板状结构,稳定拉杆2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稳定拉杆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22,第三加强筋22为沿稳定拉杆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三加强筋22可以连接位于稳定拉杆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稳定拉杆2安装点,使稳定拉杆2的安装点的强度得到提高,同时第三加强筋22可以整体提高稳定拉杆2的强度和刚度,稳定拉杆2更加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三加强筋22的中间部位可以设有第四加强筋23,第四加强筋23可以提高第三加强筋22的关联性,是第三加强筋22的受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散,有助于增加稳定拉杆2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横梁1与稳定拉杆2为分体件。可以减小横梁1和稳定拉杆2生产时使用的模具,降低横梁1和稳定拉杆2的生产成本,同时方便横梁1的安装拆卸,便于对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进行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为铸件。横梁1可以为中空的铸件,并通过在横梁1上增加加强筋来保证横梁1的刚度和强度,此时横梁1的重量较轻,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具体地,如图1所示,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包括横梁1和稳定拉杆2。
横梁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的减震器座3连接,实现了在横梁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减震器座3的左右连接,且横梁1可以对减震器座3进行左右支撑,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
横梁1包括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在横梁1的宽度方向上排布且连接,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互成角度,稳定拉杆2与第二板12连接。此时第一板11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对横梁1进行限位,第二板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对横梁1进行限位,使横梁1的传力效果更好。第一板11与减震器座3的减震器连接点31连接,第二板12与减震器座3的双叉臂连接点32连接。在安装横梁1、减震器和双叉臂时,横梁1放置在减震器座3上,减震器放置在横梁1的第一板11上,双叉臂放置在横梁1的第二板12上,再对减震器座3、横梁1、减震器和双叉臂进行连接,减震器座3上具有三个减震器连接点31和四个双叉臂连接点32,横梁1的第一板11上的上安装点11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三个减震器连接点31中靠近双叉臂连接点32的一个上,横梁1的第二板12上的下安装点121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四个双叉臂连接点32中靠近减震器连接点31的一个上,可以使得减震器和双叉臂关联在一起,在车辆的左右方向有效支撑了减震器,在车辆的上下方向有效支撑了双叉臂。使横梁1在减震器连接点31处受减震器的外力较小,使横梁1在双叉臂连接点32出受双叉臂的外力较小,横梁1的传力效果更好,使减震器连接点31和双叉臂连接点32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刚度都得到大幅提升。
横梁1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3为沿横梁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此时位于横梁1两侧的两个上安装点111通过第一加强筋13贯穿连接起来,位于横梁1两侧的两个下安装点121通过第一加强筋13贯穿连接起来,使安装点的刚度得到有效加强,且横梁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可以使横梁1左右方向上的刚度得到大幅提升。横梁1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横梁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14,第二加强筋14为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二加强筋14可以有效提高横梁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刚度,使横梁1更加可靠。
位于横梁1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安装点111和下安装点121通过第一加强筋13和第二加强筋14相连,使得上安装点111和下安装点121的强度较高。沿第二加强筋14的长度方向,在第二加强筋14的中间区域至两端的方向上,第二加强筋14的高度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沿第二加强筋1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位于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连接处,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之间存在夹角,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连接处即为横梁1的拐角处。将拐角处的第二加强筋14设置的较高,能有效改善横梁1的拐角处的刚度,使得拐角刚度有效提升,防止横梁1受到挤压变形。且第二加强筋14的高度逐渐减小可以使横梁1的加强筋处的刚度变化较为平缓,增加了横梁1的可靠性。
横梁1可以为中空的铸件,并通过在横梁1上增加加强筋来保证横梁1的刚度和强度,此时横梁1的重量较轻,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横梁1上设有安装部15,安装部15为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两个稳定拉杆2分别与两个安装部15连接。此时稳定拉杆2通过安装部15与横梁1连接,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使车辆机舱的连接更加紧密。且两个安装部15沿横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可以防止在稳定拉杆2安装或稳定拉杆2受力时安装部15的应力集中,可以避免稳定拉杆2与横梁1的连接处产生断裂,增加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的可靠性。安装部15设有加强筋,在一个安装部15中的两个稳定拉杆2的安装点通过加强筋连接,可以增加安装点处的刚度和强度。
在朝向车辆前侧的方向上,两个稳定拉杆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此时稳定拉杆2呈现八字形结构布局,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两个稳定拉杆2的远离横梁1的一端与车辆前大灯横梁4通过紧固件连接,可以将减震器座3受到的外力冲击通过横梁1和稳定拉杆2分散到前大灯横梁4,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对车辆机舱进行支撑,有助于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
稳定拉杆2的形成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在稳定拉杆2的厚度方向上的强度较好,稳定拉杆2的外边缘具有朝向稳定拉杆2厚度方向一侧弯折的翻边21,翻边21可以增加稳定拉杆2的刚度,使得稳定拉杆2在受力时不易产生断裂变形,同时,相较于整体加厚的板状结构,设置翻边21可以使稳定拉杆2的重量较轻,且刚度较好。稳定拉杆2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稳定拉杆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22,第三加强筋22为沿稳定拉杆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第三加强筋22的中间部位可以设有第四加强筋23,第四加强筋23可以提高第三加强筋22的关联性,是第三加强筋22的受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散,有助于增加稳定拉杆2的可靠性。第三加强筋22可以连接位于稳定拉杆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稳定拉杆2安装点,使稳定拉杆2的安装点的强度得到提高,同时第三加强筋22可以整体提高稳定拉杆2的强度和刚度,稳定拉杆2更加可靠。
横梁1与稳定拉杆2为分体件。可以减小横梁1和稳定拉杆2生产时使用的模具,降低横梁1和稳定拉杆2的生产成本,同时方便横梁1的安装拆卸,便于对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进行维修。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机舱内设置与车辆的减震器座3连接的横梁1,可以实现减震器座3的左右连接,横梁1可以对减震器座3进行左右支撑,使车辆的机舱在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高。且设置两个呈八字形结构布局的稳定拉杆2,可以连接横梁1和车辆前大灯横梁4,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对车辆机舱进行支撑,有助于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使车辆机舱保持稳定,使车辆机舱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车辆机舱的横摆和扭转模态。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辆机舱的稳定性较好,车辆的操作稳定性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所述横梁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车辆的减震器座连接;
稳定拉杆,所述稳定拉杆为两个且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稳定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在朝向车辆前侧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稳定拉杆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两个所述稳定拉杆的远离所述横梁的一端与车辆前大灯横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在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上排布且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互成角度,所述稳定拉杆与所述第二板连接,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减震器座的减震器连接点连接,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减震器座的双叉臂连接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所述横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为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加强筋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中间区域至两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加强筋的高度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为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两个所述稳定拉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拉杆的形成为板状结构,所述稳定拉杆的外边缘具有朝向所述稳定拉杆厚度方向一侧弯折的翻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拉杆的形成为板状结构,所述稳定拉杆厚度方向的一侧具有沿所述稳定拉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为沿所述稳定拉杆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稳定拉杆为分体件,所述横梁为铸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机舱横梁总成。
CN202320954286.1U 2023-04-21 2023-04-21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5652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4286.1U CN219565250U (zh) 2023-04-21 2023-04-21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54286.1U CN219565250U (zh) 2023-04-21 2023-04-21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5250U true CN219565250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3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54286.1U Active CN219565250U (zh) 2023-04-21 2023-04-21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52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8727B (zh) 副车架和车辆
JP4808740B2 (ja) 自動車のリアサブフレーム
CN212579545U (zh) 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565250U (zh)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536244U (zh) 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
CN110588798A (zh) 后缓震座及汽车
CN101224757B (zh) 一种汽车前梁
CN211809848U (zh)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CN201217449Y (zh) 一种汽车前梁
US10926800B2 (en) Suspension tower
CN209972577U (zh) 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77628U (zh) 车辆用加强梁、机舱总成和车辆
CN217073966U (zh) 一种后悬架装置
CN215552385U (zh) 全地形车
CN220430285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076506U (zh) 前纵梁加强部件、前纵梁总成、车身及车辆
CN215321840U (zh) 全地形车
CN211568092U (zh) 一种后悬架安装横梁的加强结构
CN214729108U (zh) 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9487434U (zh) 悬臂总成以及轨道车辆
CN212373495U (zh)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CN217893024U (zh) 机舱总成的内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6994499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