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9848U -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09848U CN211809848U CN202020528329.6U CN202020528329U CN211809848U CN 211809848 U CN211809848 U CN 211809848U CN 202020528329 U CN202020528329 U CN 202020528329U CN 211809848 U CN211809848 U CN 2118098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ngitudinal beam
- longeron
- lower longitudinal
- extended range
- front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下纵梁、右下纵梁、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凹部,所述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部,所述右下纵梁的凹部和所述左上纵梁的凹部构成框架结构,将后副车架的纵梁设置为上下两个纵梁,并且上方纵梁设置开口向下的凹部,下方的纵梁设置开口向上的凹部,凹部使得上下两个纵梁构成框架结构,如此增加了后副车架结构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背景技术
汽车副车架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撑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习惯上成为副车架。副车架的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
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现有汽车技术领域中,增程式汽车的后副车架的结构主要为:前后左右纵梁采用上下两块板焊接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了后副车架的结构单一,整体结构强度较低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增程式汽车的后副车架结构单一,造成后副车架结构强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下纵梁、右下纵梁、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凹部,所述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部,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连接,所述左上纵梁的一端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左上纵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的上侧连接,所述右上纵梁的一端与所述前横梁连接,所述右上纵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的上侧连接,所述左下纵梁的凹部和所述左上纵梁的凹部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右下纵梁的凹部和所述左上纵梁的凹部构成框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还包括两个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均与所述前横梁固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固定,另一个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固定,连接块与前横梁、左下纵梁以及右下纵梁构成三角形结构,增加了副车架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左上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焊接,所述左上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连接处平滑过渡,减少了左上纵梁与左下纵梁连接的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后副车架的局部强度和耐久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焊接,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右下纵梁连接处平滑过渡,减少了右上纵梁与右下纵梁连接的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后副车架的局部强度和耐久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左上纵梁和所述右上纵梁上均设置有上摆臂支架,用于安装上摆臂,形成对车辆外倾角及侧倾中心的性能参数控制,同时起到传递力和导向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左下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上均设置有下摆臂支架,用于安装下摆臂,以支撑副车架重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后控制臂安装支架,用于安装控制臂,增加了副车架对车身的转向和缓冲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后横梁的两侧设置有稳定杆支架,用于安装副车架上的稳定杆,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横梁中部设置有电机安装支架,所述后横梁中部设置有两个电机悬置安装孔,将增程式后驱汽车的电动机通过三点安装在安装支架和悬置上,增加了电机安装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所述左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所述左上纵梁和所述右上纵梁均为管梁。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后副车架的纵梁设置为上下两个纵梁,并且上方纵梁设置开口向下的凹部,下方的纵梁设置开口向上的凹部,凹部使得上下两个纵梁构成框架结构,如此增加了后副车架结构的强度,增加了后副车架结构的稳定性,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分别与左下纵梁和右下纵梁连接,使得能够减少由于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与后横梁连接的长度,节省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的使用材料,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的投影图;
图3为图1中B向的投影图;
图中标记:1-前横梁,2-后横梁,3-左下纵梁,4-右下纵梁,5-左上纵梁,6-右上纵梁,7-凹部,8-连接块,9-上摆臂支架,10-下摆臂支架,11-后控制臂安装支架,12-稳定杆支架,13-电机安装支架,1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左下纵梁3、右下纵梁4、左上纵梁5和右上纵梁6,所述左下纵梁3和所述右下纵梁4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凹部7,所述左上纵梁5和右上纵梁6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部7,所述左下纵梁3和所述右下纵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连接,所述左上纵梁5的一端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所述左上纵梁5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3的上侧连接,所述右上纵梁6的一端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所述右上纵梁6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4的上侧连接,所述左下纵梁3的凹部7和所述左上纵梁5的凹部7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右下纵梁4的凹部7和所述左上纵梁5的凹部7构成框架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下纵梁3、所述右下纵梁4均与前横梁1和后横梁2焊接,所述左上纵梁5与前横梁1和左上纵梁5焊接,所述右上纵梁6与前横梁1和右上纵梁5焊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下纵梁3的两端分别与前横梁1的左侧和后横梁2的左侧焊接,所述右下纵梁4的两端分别与前横梁1的右侧和后横梁2的右侧焊接。
如图2所示,所述左下纵梁3呈“Z”形,该左下纵梁3的凹部7为“Z”形下段和“Z”形的斜段构成,并且圆弧过渡形成该左下纵梁3的凹部7,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同理,右下纵梁4的结构与左下纵梁3的结构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左上纵梁5的结构呈“V”形,左上纵梁5的凹部7设置在该V形的中部,并且圆弧过渡形成该凹部7,避免应力集中的现象,同理,右上纵梁6的结构与左上纵梁5的结构相同。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还包括两个连接块8,两个所述连接块8的一端均与所述前横梁1固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8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3固定,另一个所述连接块8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4固定,连接块8与前横梁1、左下纵梁3以及右下纵梁4构成三角形结构,增加了后副车架整体结构的强度,当然,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还可设置多个连接块以增加结构强度,连接块8与前横梁1、左下纵梁3和右下纵梁4均焊接,并且焊接处平滑过渡,避免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上纵梁5与所述左下纵梁3焊接,所述左上纵梁5与所述左下纵梁3连接处平滑过渡,左上纵梁5与左下纵梁3的连接点设置在左下纵梁3的中部,左上纵梁5的凹部7与左下纵梁3的凹部7对中形成框架结构;所述右上纵梁6与所述右下纵梁4焊接,所述右上纵梁6与所述右下纵梁5连接处平滑过渡,右上纵梁6与右下纵梁4的连接点设置在右下纵梁4的中部,右上纵梁6的凹部7与右下纵梁4的凹部7对中形成框架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上纵梁5和所述右上纵梁6上均设置有上摆臂支架9,上摆臂支架9设置在左上纵梁5和右上纵梁6的上侧;所述左下纵梁3和所述右下纵梁4上均设置有下摆臂支架10,下摆臂支架10设置在左下纵梁3和右下纵梁4的下侧;所述前横梁1的两端设置有后控制臂安装支架11,用于安装控制臂,后控制臂安装支架11设置在前横梁1的上侧;所述后横梁2的两侧设置有稳定杆支架12,用于安装副车架上的稳定杆,稳定杆支架12设置在后横梁2的靠近所述前横梁1一侧;所述前横梁1中部设置有电机安装支架13,所述后横梁2中部设置有两个电机悬置安装孔14;所述前横梁1、所述后横梁2、所述左下纵梁3、所述右下纵梁4、所述左上纵梁5和所述右上纵梁6均为管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左下纵梁(3)、右下纵梁(4)、左上纵梁(5)和右上纵梁(6),所述左下纵梁(3)和所述右下纵梁(4)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凹部(7),所述左上纵梁(5)和右上纵梁(6)上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部(7),所述左下纵梁(3)和所述右下纵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连接,所述左上纵梁(5)的一端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所述左上纵梁(5)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3)的上侧连接,所述右上纵梁(6)的一端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所述右上纵梁(6)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4)的上侧连接,所述左下纵梁(3)的凹部(7)和所述左上纵梁(5)的凹部构成框架结构,所述右下纵梁(4)的凹部(7)和所述左上纵梁(5)的凹部(7)构成框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接块(8),两个所述连接块(8)的一端均与所述前横梁(1)固定,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块(8)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下纵梁(3)固定,另一个所述连接块(8)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下纵梁(4)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纵梁(5)与所述左下纵梁(3)焊接,所述左上纵梁(5)与所述左下纵梁(3)连接处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上纵梁(6)与所述右下纵梁(4)焊接,所述右上纵梁(6)与所述右下纵梁(4)连接处平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纵梁(5)和所述右上纵梁(6)上均设置有上摆臂支架(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纵梁(3)和所述右下纵梁(4)上均设置有下摆臂支架(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的两端设置有后控制臂安装支架(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2)的两侧设置有稳定杆支架(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中部设置有电机安装支架(13),所述后横梁(2)中部设置有两个电机悬置安装孔(1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所述后横梁(2)、所述左下纵梁(3)、所述右下纵梁(4)、所述左上纵梁(5)和所述右上纵梁(6)均为管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28329.6U CN211809848U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28329.6U CN211809848U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09848U true CN211809848U (zh) | 2020-10-30 |
Family
ID=73142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28329.6U Active CN211809848U (zh) | 2020-04-10 | 2020-04-10 |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0984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72311A (zh) * | 2022-03-25 | 2022-06-03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适配后转向器后驱动双电机双叉臂悬架的后悬架横梁总成 |
-
2020
- 2020-04-10 CN CN202020528329.6U patent/CN21180984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72311A (zh) * | 2022-03-25 | 2022-06-03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适配后转向器后驱动双电机双叉臂悬架的后悬架横梁总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478331U (zh) | 一种轻量型空气悬架 | |
CN111791953A (zh) | 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横梁总成 | |
CN211809848U (zh) | 一种增程式汽车后副车架 | |
CN215322860U (zh) | 一种中重型车辆组合支架和集成式车架 | |
CN117622328A (zh) | 车桥及车辆 | |
CN214875127U (zh) | 一种副车架 | |
CN212529808U (zh) | 一种新型副车架前横梁结构 | |
CN212580004U (zh) | 一种重卡驾驶室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 |
CN219565250U (zh) |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893122U (zh) | 具有高强度的atv车架 | |
CN219361146U (zh) | 一种蝶形新能源车前副车架的后横梁 | |
CN220662740U (zh)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 | |
CN210680918U (zh) | 一种增程汽车后副车架 | |
CN216231560U (zh) |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安装结构 | |
CN218400107U (zh) | 一种a臂焊接总成 | |
CN216184318U (zh) |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上支架 | |
CN215552385U (zh) | 全地形车 | |
CN216993983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框架结构 | |
CN217804215U (zh) | 一种重卡空气弹簧后悬架的安装结构 | |
CN212766609U (zh) | 一种主车架和摩托车 | |
CN217917504U (zh) |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结构及汽车 | |
CN218505954U (zh) | 车辆 | |
CN219361144U (zh) | 一种驼弯管体结构新能源车后副车架 | |
CN217804216U (zh) | 一种单摆臂空气悬架 | |
CN216184304U (zh) |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横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8 Address after: 401135 No. 618 Liangjiang Avenue, Longxing Town,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Jin Kang Sai Li 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2260 No.1 Jiujiang Avenue, Shuangfu New District,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BRANCH, DFSK AUTOMOBIL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