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3966U - 一种后悬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悬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3966U
CN217073966U CN202220285935.9U CN202220285935U CN217073966U CN 217073966 U CN217073966 U CN 217073966U CN 202220285935 U CN202220285935 U CN 202220285935U CN 217073966 U CN217073966 U CN 2170739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connecting rod
mounting
control arm
rear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859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建勇
张海莉
罗志国
李泽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859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39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3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39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悬架装置,包括安装架、连接架和控制臂;安装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两根纵梁,两根纵梁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其中,纵梁的一端与第一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连接;第二横梁上连接有安装部,安装部位于第二横梁远离纵梁的一侧;安装部与每根纵梁之间连接有一个连接架,每个连接架上连接有一个控制臂;控制臂位于安装部靠近第一横梁的一侧。该后悬架装置通过设置连接架使得第二横梁的位置相对于控制臂后移,从而方便安装后驱电机。安装部增大了第二横梁的面积,为连接架提供了安装位置,使连接架连接牢固,从而能稳固安装控制臂。

Description

一种后悬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纯电动车技术发展,车内乘员空间要求越来越高,后驱后置布置结构随之提出。
后置后驱电机布置时,后去电机卡装在左、右的控制臂之间。现有的控制臂连接在左右贯穿式的后横梁上,而后横梁会与后置驱电机产生干涉,无法安装。而如果将后横梁后移,控制臂则无法安装牢固。
有鉴于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安装和连接牢固的后悬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后悬架装置,包括安装架、连接架和控制臂;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两根纵梁,两根所述纵梁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其中,所述纵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上连接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横梁远离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安装部与每根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连接架,每个所述连接架上连接有一个所述控制臂;所述控制臂位于所述安装部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包括与所述纵梁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和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与所述纵梁连接的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的第三端部和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端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有连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与安装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轮转向机的装配部,所述装配部位于所述贯通孔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后悬架装置还包括悬架机构,每一根所述纵梁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悬架机构;所述悬架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转向节和减振器;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转向节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转向节之间;所述控制臂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减振器与所述转向节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后悬架装置,包括安装架、连接架和控制臂。安装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两根纵梁,两根纵梁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其中,纵梁的一端与第一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连接。第二横梁上连接有安装部,安装部位于第二横梁远离纵梁的一侧。安装部与每根纵梁之间连接有一个连接架,每个连接架上连接有一个控制臂。控制臂位于安装部靠近第一横梁的一侧。该后悬架装置通过设置连接架使得第二横梁的位置相对于控制臂后移,从而方便安装后驱电机。安装部增大了第二横梁的面积,为连接架提供了安装位置,使连接架连接牢固,从而能稳固安装控制臂。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后悬架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安装架和连接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悬架结构和控制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后悬架装置10,包括安装架1、连接架2和控制臂3。
安装架1包括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两根纵梁13,两根纵梁13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之间,其中,纵梁13的一端与第一横梁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12连接。
第二横梁12上连接有安装部14,安装部14位于第二横梁12远离纵梁13的一侧。
安装部14与每根纵梁13之间连接有一个连接架2,每个连接架2上连接有一个控制臂3。
控制臂3位于安装部14靠近第一横梁11的一侧。
该后悬架装置10为车架的一部分,后驱电机安装在后悬架装置10上。为了方便描述以车头为前方,车尾为后方。
后悬架装置10包括安装架1、两个连接架2和两个控制臂3。安装架1为后悬架装置10的主体,其包括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两根纵梁13。第一横梁11位于第一横梁11的前方,两根纵梁13位于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之间,并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纵梁13的一端与第一横梁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12连接。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两根纵梁13连接形成了一个中空的框架。
第二横梁12上连接有朝远离纵梁13即向下延伸的安装部14,可选地,第二横梁12和安装部14连接呈板状。在安装部14与两根纵梁13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连接架2,也即是说连接架2位于安装部14的前方。两个控制臂3分别与两个连接架2连接,也即是说第二横梁12位于控制臂3的后方,并与控制臂3之间间隔一个连接架2。该后悬架装置10与现有的相比,第二横梁12相对于控制臂3后移了一段距离。如此后驱电机安装在两个控制臂3上时,后驱电机不会与第二横梁12发生干涉,方便后驱电机的安装。
安装部14为连接架2提供了安装的位置,增加了与连接架2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架2安装牢固。而连接架2为控制臂3提供了安装的位置,使控制臂3能连接牢固。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连接架2包括与纵梁13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1和与安装部14连接的第二连接杆22。第一连接杆21与第二连接杆22连接。
具体地,连接架2具有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第一连接杆21位于安装部14的前方,并连接在纵梁13的下方,第二连接杆22连接在第一连接杆21与安装部14之间,并与第一连接杆21连接成一定角度。第一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22、纵梁13和安装部14连接呈口字型。如此设置,结构更稳定,不易损坏。
可选地,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一体成型,通过一个模具生产,方便生产制造。
可选地,控制臂2为下控制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一连接杆21包括与纵梁13连接的第一端部211和与第二连接杆22连接的第二端部212。第一端部211与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部212与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
第一连接杆21的上端为第一端部211,第一连接杆21的下端为第二端部212。第一端部211与纵梁13连接,第二端部212与第二连接杆22连接。第一端部211与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端部212与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如此降低了连接架2的重心,使连接架2更稳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二连接杆22包括与第一连接杆21连接的第三端部221和与安装部14连接的第四端部222。第三端部221的宽度小于第四端部222的宽度。
具体地,第二连接杆22的前端为第三端部221,第二连接杆22的后端为第四端部222。第三端部221的宽度小于第四端部222的宽度。如此增加第二连接杆22与安装部14接触的面积,使第二连接杆22与安装部14连接更牢固,从而连接架2更不易损坏。
可选地,第二连接杆22的上表面呈弧形,弧形的受力性能更好,能承受更大的作用力,提高了第二连接杆22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一连接杆21上设置有加强筋213。加强筋213为自第一连接杆21的前表面向前凸伸。加强筋213提高了第一连接杆21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损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杆21上设置有连通孔214。连通孔214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第一连接杆21,如此减轻了第一连接杆21的重量。
可选地,连通孔214位于加强筋213的下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架2还包括加强杆23,加强杆23连接在第一连接杆21与安装部14之间。加强杆2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21连接,另一端与安装部14连接。加强杆23增强了第一连接杆21与安装部14之间的连接,使第一连接杆21连接的更稳固。第一连接杆21受作用力时,加强杆23能将作用力传递到安装部14上,减少第一连接杆21的负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安装部14上设置有贯通孔141,贯通孔141位于两个连接架2之间。
具体地,安装部14呈板状,在安装部14的中心设在有贯通孔141,贯通孔14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安装部14。如此减轻了安装部14的重量,有利于整体轻型化设计。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安装部1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轮转向机的装配部142,装配部142位于贯通孔141的一侧。车轮转向机安装在安装部14上,在安装部14上设置有装配部142,装配部142位于贯通孔141的左侧或右侧。车轮转向机与装配部142连接时,车轮转向机覆盖贯通孔141,贯通孔141有助于车轮转向机散热。
可选地,装配部142为贯通安装部14的装配孔,车轮转向机通过螺栓与装配孔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4所示,后悬架装置10还包括悬架机构4,每一根纵梁13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悬架机构4。悬架机构4包括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转向节43和减振器44。第一支架41连接在连接架2与转向节43之间,第二支架42连接在第一横梁11与转向节43之间。控制臂3连接在连接架2与第一支架41之间,减振器44与转向节43连接。
具体地,后悬架装置10包括两个悬架机构4,两个悬架机构4分别位于两根纵梁13的两侧。一起中一个悬架机构4为例,悬架机构4包括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转向节43和减振器44。转向节43位于第一横梁11与连接架2之间,第一支架41的一端与转向节43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架2连接,第二支架42的一端与转向节4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横梁11连接,控制臂3连接在第一连接杆21与第一支架41之间,减振器44安装在转向节43上。如此设置,将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转向节43和减振器44集成在安装架1上,布局更合理,减少了整体占有的空间。减振器44和控制臂3受到作用力时,作用力能有效的分散,从而更不易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悬架装置10,包括安装架1、连接架2和控制臂3。安装架1包括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两根纵梁13,两根纵梁13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梁11与第二横梁12之间,其中,纵梁13的一端与第一横梁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横梁12连接。第二横梁12上连接有安装部14,安装部14位于第二横梁12远离纵梁13的一侧。安装部14与每根纵梁13之间连接有一个连接架2,每个连接架2上连接有一个控制臂3。控制臂3位于安装部14靠近第一横梁11的一侧。该后悬架装置10通过连接架2的设置,有效的将第二横梁12后移一段距离,为后驱电机预留出空间,从而能将后驱电机安装在控制臂3上,整体布局更合理。连接架2为控制臂3提供安装位置,使控制臂3能连接牢固,不易损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1)、连接架(2)和控制臂(3);
所述安装架(1)包括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两根纵梁(13),两根所述纵梁(13)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1)与所述第二横梁(12)之间,其中,所述纵梁(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12)连接;
所述第二横梁(12)上连接有安装部(14),所述安装部(14)位于所述第二横梁(12)远离所述纵梁(13)的一侧;
所述安装部(14)与每根所述纵梁(13)之间连接有一个所述连接架(2),每个所述连接架(2)上连接有一个所述控制臂(3);
所述控制臂(3)位于所述安装部(14)靠近所述第一横梁(1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2)包括与所述纵梁(13)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1)和与所述安装部(14)连接的第二连接杆(22);
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包括与所述纵梁(13)连接的第一端部(211)和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连接的第二端部(212);
所述第一端部(211)与所述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部(212)与所述安装部(14)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2)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连接的第三端部(221)和与所述安装部(14)连接的第四端部(222);
所述第三端部(22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端部(222)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上设置有加强筋(21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上设置有连通孔(21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2)还包括加强杆(23),所述加强杆(23)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安装部(1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4)上设置有贯通孔(141),所述贯通孔(141)位于两个所述连接架(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轮转向机的装配部(142),所述装配部(142)位于所述贯通孔(141)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装置(10)还包括悬架机构(4),每一根所述纵梁(13)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所述悬架机构(4);
所述悬架机构(4)包括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转向节(43)和减振器(44);
所述第一支架(41)连接在所述连接架(2)与所述转向节(43)之间,所述第二支架(42)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11)与所述转向节(43)之间;
所述控制臂(3)连接在所述连接架(2)与所述第一支架(41)之间,所述减振器(44)与所述转向节(43)连接。
CN202220285935.9U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悬架装置 Active CN217073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5935.9U CN217073966U (zh)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悬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5935.9U CN217073966U (zh)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悬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3966U true CN217073966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4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85935.9U Active CN217073966U (zh) 2022-02-11 2022-02-11 一种后悬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39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882315U (zh) 一种汽车底盘
CN209795601U (zh) 一种多连杆悬架后副车架
CN214564778U (zh) 一种前排座椅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7073966U (zh) 一种后悬架装置
CN212579545U (zh) 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01040541Y (zh) 前副车架总成
JP424570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0912613U (zh) 具有吸能功能的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15321840U (zh) 全地形车
CN214451306U (zh)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CN217396670U (zh) 横梁总成和车辆
CN216300692U (zh) 全地形车
CN215552385U (zh) 全地形车
CN219565250U (zh) 车辆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0901578B1 (ko)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아암 장착구조
CN212604341U (zh) 一种汽车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20562804U (zh) 一种车辆纵梁结构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786026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2529808U (zh) 一种新型副车架前横梁结构
CN218112764U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858529U (zh) 车身后部桁架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