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0916U -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0916U
CN220220916U CN202321413143.6U CN202321413143U CN220220916U CN 220220916 U CN220220916 U CN 220220916U CN 202321413143 U CN202321413143 U CN 202321413143U CN 220220916 U CN220220916 U CN 220220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compartment
compartment side
side rail
plat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31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家励
周文煜
王大存
张孝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31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0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0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0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连接;A柱加强板,A柱加强板为一体件且具有向前延伸的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连接;A柱内板,A柱内板与A柱加强板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通过将A柱加强板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集成为一体件,有利于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也使碰撞力传导更通畅,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Description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整车前端结构中,防撞梁、吸能盒、纵梁、发动机舱侧边梁(是汽车上安装前翼子板的纵梁,在机舱的最外侧)是主要传力路径对应的结构承载部件。
目前,一般会将发动机舱侧边梁后段与A柱加强板连接,受发动机舱侧边梁后段与A柱加强板连接接头的影响,碰撞力在该处传导不通畅,存在突变的风险,使连接接头的位置容易产生损坏,严重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通过将A柱加强板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集成为一体件,形成通畅的力传到通道,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连接;A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为一体件且具有向前延伸的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连接;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通过将A柱加强板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集成为一体件,减少了分件,进而减少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中的连接接头数量,有利于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也降低了碰撞力传导过程在连接接头处产生突变的风险,形成稳定的传力通道,使碰撞力传导更通畅,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还包括:前塔座,所述前塔座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为一体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为挤压铝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还包括:A柱下段,所述A柱下段与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柱下段具有沿所述A柱下段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包括在所述A柱下段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子空腔,每个所述子空腔均沿所述A柱下段的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之间具有第一空腔,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之间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连接处具有膨胀胶,用于阻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的下端设有侧边梁前段加强板,侧边梁前段加强板沿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的长度方向延伸,侧边梁前段加强板在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的下方且凸出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A柱加强板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集成为一体件,减少了分件,进而减少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中的连接接头数量,有利于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也降低了碰撞力传导过程在连接接头处产生突变的风险,形成稳定的传力通道,使碰撞力传导更通畅,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后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左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的A柱加强板与A柱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
1、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2、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3、第一空腔;14;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5、吸能孔;
2、A柱加强板;2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上板;212、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侧板;213、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下板;214、第一翻边;22、A柱加强侧板;23、A柱加强下板;231、第二翻边;24、A柱加强后板;241、第三翻边;
3、A柱内板;
4、前塔座;
5、抽芯铆钉;
6、A柱下段;
7、热熔自攻螺钉;
8、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A柱加强板2和A柱内板3。
具体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连接;A柱加强板2为一体件且具有向前延伸的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连接;A柱内板3与A柱加强板2连接。将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集成为一体件,减少了分件,进而减少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中的连接接头数量,有利于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也降低了碰撞力传导过程在连接接头处产生突变的风险,使碰撞力传导更通畅,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并且,A柱加强板2为一体件也提高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尺寸精度及结构强度,便于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A柱加强板2向前延伸的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连接,这样,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连接分界点远离车辆的A柱与A柱上边梁的连接点区,形成更通畅的传力通道,有效降低了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连接分界点发生碰撞撕裂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中,由于发动机舱侧边梁与A柱加强板连接接头的干涉影响,无法在发动机舱侧边梁与A柱加强板的连接接头位置布置A柱加强板与A柱内板的连接点,导致A柱加强板与A柱内板的连接点分布不均匀,也使A柱加强板与A柱内板的连接处位置无法使用密封胶进行密封。而在本实用新型中,A柱加强板2为一体件,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集成在A柱加强板2上,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连接,进而使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连接,这样可以避免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接头干涉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连接点,也便于使用密封胶对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进而提高车辆的整体密封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通过将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集成为一体件,减少了分件,进而减少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中的连接接头数量,有利于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也降低了碰撞力传导过程在连接接头处产生突变的风险,形成稳定的传力通道,使碰撞力传导更通畅,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还包括前塔座4,前塔座4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和A柱内板3连接,用于为车辆的减震机构提供安装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考图1、图3、图5,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为一体件,有利于提高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减少了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的连接过程,简化了生产工艺。
进一步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为挤压铝件,铝材质较轻,这样有利于实现车辆的整体轻量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的下端设有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沿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在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的下方且凸出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用于增强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朝向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宽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形成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这样,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为一体件,提高了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的结构强度,进而有效提高了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整体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远离A柱加强板的一端设有吸能孔15,用于提高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吸收并耗散碰撞力的性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在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上设置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时,会将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的位置避让开吸能孔15或与吸能孔15相对的区域,避免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影响吸能孔15吸收并耗散碰撞力,保证了车辆的碰撞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7所示,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上板21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侧板212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下板213,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上板21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侧板212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下板213包覆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的一端,且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上板211、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侧板212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下板213的内表面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一端的外表面相互贴合,增强了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连接的稳定的性,形成稳定的力的传导通道,进而保证了碰撞力传导的通畅性。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下板213向下翻折形成第一翻边214,第一翻边214的至少部分贴合在侧边梁前段加强板14的外表面,增加了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强了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A柱内板3和前塔座4通过抽芯铆钉5连接在一起。通过抽芯铆钉5同时使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A柱内板3和前塔座4紧密连接,有利于提高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同时,抽芯铆钉5使用方式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生产效率,并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通过焊接连接,使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连接更稳定,有利于加强A柱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及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和前塔座4通过抽芯铆钉5连接。抽芯铆钉5使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和前塔座4紧密连接,有利于提高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同时,抽芯铆钉5使用方式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生产效率,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考图1、图2、图3、图4和图6,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还包括A柱下段6,A柱下段6与A柱内板3和A柱加强板2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A柱内板3和A柱加强板2相互连接并包覆A柱下段6的上端,A柱下段6的上端外表面与A柱内板3和A柱加强板2的内表面相连接,这样使A柱下段6与A柱内板3和A柱加强板2的连接更稳定,有利于保证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A柱加强板2包括A柱加强侧板22,A柱加强侧板靠近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一侧的边缘翻折并朝向车身内侧的方向延伸形成A柱加强下板23,A柱加强下板远离A柱加强侧板的一侧的边缘翻折形成第二翻边231;A柱加强侧板远离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一侧的边缘翻折并朝向车身内侧的方向延伸形成A柱加强后板24,A柱加强后板远离A柱加强侧板的一侧的边缘翻折形成第三翻边241。A柱内板3分别与第二翻边231、第三翻边241贴合并固定连接,增加了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A柱内板3、A柱加强侧板22、A柱加强下板23和A柱加强后板24的下端共同形成包围,包覆A柱下段6的上端,有利于提高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且A柱内板3、A柱加强侧板22、A柱加强下板23和A柱加强后板24的下端的内表面均与A柱下段6上端的外表面相互贴合并固定连接,增大了A柱加强板2、A柱内板3与A柱下段6的连接面积,有利于提高A柱加强板2、A柱内板3与A柱下段6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更进一步地,请同时参考图1和图2,A柱下段6与A柱内板3通过热熔自攻螺钉7连接,A柱下段6与A柱加强板2通过抽芯铆钉5连接,用以提高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A柱下段具有沿A柱下段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空腔包括在所述A柱下段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子空腔,每个子空腔均沿A柱下段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设置多个子空腔既可以保证A柱下段各个面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便于减轻A柱下段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考图6和图7,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11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12之间具有第一空腔13,A柱加强板2和A柱内板3之间具有第二空腔8,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8连通。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8连通可以使碰撞力在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上传导更通畅,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8的连接处具有膨胀胶,用于阻隔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8,提高车辆的密封性能及舒适性,同时,膨胀胶的强度较低,可以避免影响碰撞力传导的通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集成为一体件,减少了分件,进而减少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中的连接接头数量,有利于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也降低了碰撞力传导过程在连接接头处产生突变的风险,使碰撞力传导更通畅,提高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并且,A柱加强板2为一体件也提高了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100的尺寸精度及结构强度,便于装配,也有利于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同时,A柱加强板2集成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21为一体件,这样也可以避免A柱加强板2与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1的接头干涉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连接点,便于使用密封胶对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3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进而提高车辆的整体密封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包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连接;
A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为一体件且具有向前延伸的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后段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连接;
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塔座,所述前塔座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为一体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为挤压铝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A柱下段,所述A柱下段与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下段具有沿所述A柱下段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包括在所述A柱下段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子空腔,每个所述子空腔均沿所述A柱下段的长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括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和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之间具有第一空腔,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之间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连接处具有膨胀胶,用于阻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侧边梁内板的下端设有侧边梁前段加强板,侧边梁前段加强板沿发动机舱侧边梁前段的长度方向延伸,侧边梁前段加强板在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的下方且凸出于发动机舱侧边梁外板前段。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
CN202321413143.6U 2023-06-05 2023-06-05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220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3143.6U CN220220916U (zh) 2023-06-05 2023-06-05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3143.6U CN220220916U (zh) 2023-06-05 2023-06-05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0916U true CN220220916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88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3143.6U Active CN220220916U (zh) 2023-06-05 2023-06-05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09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301535A (zh) C柱门槛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20220916U (zh)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JP3311797B2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6070205U (zh) 车辆的侧围结构和车辆
CN210912634U (zh) 一种门槛梁
CN211364229U (zh) 一种汽车及其滑移门
CN111319683A (zh) 一种车身门槛梁结构及氢能汽车
CN218400724U (zh) 边梁和侧围总成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20053949U (zh) 汽车顶盖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8228812U (zh)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7705970U (zh) 一种汽车的前机舱边梁总成
CN219601395U (zh) D柱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25837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3892133U (zh) 顶盖外板总成和车辆
US11873028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9134313U (zh)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KR102429509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구조
CN115320731B (zh) 一种a柱铸铝接头、连接结构及电动汽车车身
CN219601429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2220385U (zh) 一种车身门槛梁结构及氢能汽车
CN218258401U (zh) 汽车后地板纵梁及汽车
CN211391467U (zh) 顶盖横梁总成及汽车
CN217835792U (zh) 后轮罩组件、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