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4313U -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4313U
CN219134313U CN202320205457.0U CN202320205457U CN219134313U CN 219134313 U CN219134313 U CN 219134313U CN 202320205457 U CN202320205457 U CN 202320205457U CN 219134313 U CN219134313 U CN 219134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rear roof
rail
upper plate
low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54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成
王洪利
王娟
刘雨轩
曾亚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054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34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4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4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由上下两层板构成的后顶横梁结构由于模态频率低引起噪音异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结构包括后顶横梁、左侧围和右侧围,后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围和右侧围搭接,后顶横梁内具有腔体,左侧围和/或右侧围上具有第一搭接结构,后顶横梁的端部具有第二搭接结构,在安装好的情形下,第一搭接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搭接结构内,并且/或者,第二搭接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搭接结构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搭接结构和第二搭接结构,能够提高后顶横梁的刚度和抗扭强度,提升后顶横梁的模态频率,降低噪音异响,提升乘车体验。

Description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来自路面及动力总成的激励,容易引起整车的振动,如果产生共振,就会引起异响,影响车内乘员的乘车体验,后顶横梁的模态频率主要影响前排乘客的噪音感知。
现有的后顶横梁结构一般由上下两层板构成,其中上层板和下层板均采用冲压件,中间形成封闭的腔体,随着车辆天窗玻璃开口越来越大,同时增设电动遮阳帘,导致侵占后顶横梁沿车身长度方向的空间,为了保持后视野及头部空间,都在逐渐压缩后横梁的腔体大小,而且,对于后顶横梁承载较重载荷的车型,或者,需要在后顶横梁上部布置其它硬件设施的车型,会使后顶横梁后侧腔体被进一步压缩,导致后顶横梁的模态频率无法满足车辆的NVH需求。
现有的由上下两层板构成的后顶横梁结构由于模态频率较低引起的噪音异响而影响车内乘员的乘车体验。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一定程度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至少一定程度地解决现有的由上下两层板构成的后顶横梁结构由于模态频率低引起的噪音异响而导致乘员的乘车体验不佳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顶横梁安装结构,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包括后顶横梁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顶横梁两侧的左侧围和右侧围,所述后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和所述右侧围搭接连接,所述后顶横梁内具有腔体,所述左侧围和/或所述右侧围上具有第一搭接结构,所述后顶横梁的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搭接结构相适配的第二搭接结构,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搭接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搭接结构内,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搭接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搭接结构内。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搭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左侧围和/或所述右侧围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搭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后顶横梁上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所述后顶横梁的端部截面为W型。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顶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所述横梁上板和所述横梁下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上板和所述横梁下板共同围成所述腔体,所述第二搭接结构位于所述横梁上板和/或所述横梁下板上。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搭接结构位于所述横梁下板上。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梁上板为冲压件,所述横梁下板为铸造件。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梁下板内具有朝向远离所述横梁上板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横梁上板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上方且与所述横梁下板共同围成所述腔体。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梁上板和所述横梁下板采用自冲铆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
在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后顶横梁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腔体内。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侧围和右侧围上设置第一搭接结构,在后顶横梁的端部设置第二搭接结构,使得第一搭接结构和第二搭接结构相配合能够提高后顶横梁的刚度,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有效地加强了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从而有效避免了后顶横梁在角搭接区域的变形,进而有效提升后顶横梁的模态频率,降低异响,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搭接结构设置成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将第二搭接结构设置成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在后顶横梁与左侧围搭接连接时,能够使第一搭接结构和第二搭接结构相互交叉嵌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后顶横梁和左侧围之间的角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防止后顶横梁产生形变,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模态频率,进一步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又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二凸起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将第二凹槽的数量设置为一个,能够防止因第二凹槽的数量设置过多而进一步侵占腔体的空间;通过将后顶横梁的端部截面设置为W字型,能够有效保证多个零件搭接的应力传递,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加强角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
又进一步地,与将后顶横梁设置成一体式的结构形式相比,将后顶横梁设置成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的形式,一方面,能够便于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工艺进行加工,从而便于使横梁上板满足天窗及后挡风玻璃、定位销匹配面、辅助驾驶系统及灯组件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的个性化定制。
又进一步地,与将第二搭接结构设置在横梁上板上相比,将第二搭接结构设置在横梁下板上,能够避免第二搭接结构的设置而影响横梁上板的其它零部件的匹配需求,有助于提高横梁上板的匹配精度。
又进一步地,通过将横梁上板设置成冲压件,能够使横梁上板满足天窗及后风挡玻璃、定位销的匹配面需求,同时开设沉台特征形成外饰板安装孔、辅助驾驶系统电子件、灯等安装组件的安装需求,保证局部特征的匹配精度;通过将横梁下板设置成铸造件,使横梁下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后顶横梁的抗扭强度,进而提升模态频率。
又进一步地,与将容置槽设置在横梁上板上相比,将容置槽设置在横梁下板上,一方面,能够便于在横梁上板上匹配多种零部件,满足多种零件的匹配需求;另一方面,将容置槽设置在横梁下板上能够确保有足够大的腔体空间。
又进一步地,与将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设置成通过紧固件的连接方式相比,将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设置成通过自冲铆接工艺配合结构胶的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一方面,能够使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从而提高后顶横梁的结构稳定性,在确保重量不增加的基础上,提升后顶横梁的模态频率;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之间的固定效率,从而提升后顶横梁的加工效率。
又进一步地,通过在容置槽内设置加强筋,一方面,能够增加横梁下板的刚度,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腔体发生形变,提升模态频率;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加强筋,能够保证后顶横梁与左侧围、右侧围之间的应力传递,从而使得后顶横梁具备更强的抗扭强度。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上述介绍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进而具备了上述后顶横梁安装结构所具备的有益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整车扭转刚度更高、后顶横梁内的腔体的形变更少、模态频率更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异响和噪音更少,乘员的乘车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的是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的位置关系图;
图3是图1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的是横梁上板、横梁下板以及左侧围的位置关系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侧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左侧围;12、右侧围;13、第一搭接结构;131、第一凹槽;132、第一凸起;2、后顶横梁;20、腔体;21、横梁上板;22、横梁下板;221、容置槽;2211、加强筋;2212、翻边R角区域;222、第二搭接结构;2221、第二凹槽;2222、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至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的是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的位置关系图,图3是图1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的是横梁上板、横梁下板以及左侧围的位置关系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侧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包括后顶横梁2以及设置在后顶横梁2两侧的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后顶横梁2内具有腔体20,后顶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搭接连接,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具有第一搭接结构13(如图4所示),后顶横梁2的端部具有与第一搭接结构13相适配的第二搭接结构222(如图5所示),在安装好的情形下,第一搭接结构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搭接结构222内,并且/或者,第二搭接结构2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搭接结构13内。
通过这样的设置,通过在后顶横梁2内部设置腔体20,能够有效吸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降低噪音和异响;通过在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上设置第一搭接结构13,在后顶横梁2的两端设置于第一搭接结构13相适配的第二搭接结构222,能够使得在后顶横梁2的两端与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搭接连接时,使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相配合,提高后顶横梁2的刚度,从而提升了整车的扭转刚度,能够有效加强角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后顶横梁2的模态频率,降低异响,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后顶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搭接连接,是指后顶横梁2的左端搭接在左侧围11的上方且与左侧围11固定连接,后顶横梁2的右端搭接在右侧围12的上方且与右侧围12固定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搭接结构13设置成搭接凹槽,将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成搭接凸起,在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相配合时,第二搭接结构222位于第一搭接结构13内,或者,也可以将第一搭接结构13设置成搭接凸起,将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成搭接凹槽,在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相配合时,第一搭接结构13位于第二搭接结构222内,再或者,还可以将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均设置成搭接凸起和搭接凹槽相配合的结构形式,在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相配合时,第一搭接结构13的一部分位于第二搭接结构222内,同时,第二搭接结构22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搭接结构13内,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以左侧围与后顶横梁之间的搭接为例来详细地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搭接结构13包括形成于左侧围11上的第一凹槽131和第一凸起132,第二搭接结构222包括形成于后顶横梁2上的第二凹槽2221和第二凸起2222,在安装好的情形下,第一凸起132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221内,第二凸起2222位于第一凹槽131内。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搭接连接时,能够使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相互交叉嵌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后顶横梁2和左侧围11之间的角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防止后顶横梁2产生形变,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模态频率,进一步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成搭接凹槽和搭接凸起相配合的结构,例如,还可以将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成搭接柱和搭接孔相配合的结构形式,等等,这种对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的具体结构形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地,将第一搭接结构13和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成搭接凹槽和搭接凸起相配合的结构形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将左侧围11的板材设置成具有凹槽和凸起的形式以形成第一凹槽131和第一凸起132,或者,也可以在左侧围11上开设凹槽以形成第一凹槽131,在左侧围11上设置凸块以形成第一凸起132,等等,这种对左侧围11上的第一凹槽131和第一凸起132的具体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左侧围11的板材设置成具有凹槽和凸起的形式以形成第一凹槽131和第一凸起13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将后顶横梁2的板材设置成具有凹槽和凸起的形式以形成第二凹槽2221和第二凸起2222,或者,也可以在后顶横梁2的底部开设凹槽以形成第二凹槽2221,在后顶横梁2的底部设置凸块以形成第二凸起2222,这种对后顶横梁2上的第二凹槽2221和第二凸起2222的具体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后顶横梁2的板材设置成具有凹槽和凸起的形式以形成第二凹槽2221和第二凸起222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凹槽131和第二凸起2222的数量设置为一个,或者,也可以将第一凹槽131和第二凸起2222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再或者,还可以将第一凹槽131和第二凸起222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等等,这种对第一凹槽131和第二凸起2222的具体设置数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第一凸起132和第二凹槽2221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或者,也可以将第一凸起132和第二凹槽2221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再或者,还可以将第一凸起132和第二凹槽2221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等等,这种对第一凸起132和第二凹槽2221的具体设置数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槽131和第二凸起2222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凸起132和第二凹槽2221的数量均为一个。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凹槽222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凸起22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起2222分别位于第二凹槽2221的两侧,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为W型。
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防止因第二凹槽2221的数量设置过多而进一步侵占腔体20的空间;另一方面,将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设置为W字型,能够有效保证多个零件搭接的应力传递,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加强角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设置为W字型,例如,还可以将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设置成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分布的U字型结构,再或者,还可以将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设置成其它任何可能的形式,等等,这种对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的具体设置形状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地,将后顶横梁2的端部截面设置成W字型。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仅在后顶横梁2的端部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或者,也可以在整个后顶横梁2的长度方向上均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5所示,仅在后顶横梁2的端部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在整个后顶横梁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的形式相比,通过仅在后顶横梁2的端部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的形式,一方面,能够避免因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进一步侵占腔体20的体积,从而保证有足够的腔体20体积来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降低噪音、异响;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二搭接结构222的设置影响后顶横梁2上其它的结构设计,例如避免影响腔体20内加强筋2211(如图6所示)的布置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左侧围11与后顶横梁2之间的搭接为例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左侧围11与后顶横梁2之间的搭接方式和具体结构同样适用于右侧围12与后顶横梁2之间的搭接,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仅在后顶横梁2的一端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相应地,仅将左侧围11或右侧围12中的一个设置成具有第一搭接结构13,或者,也可以将后顶横梁2的两端均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相应地,将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均设置成具有第一搭接结构13,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2的两端均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均设置成具有第一搭接结构13。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仅在后顶横梁2的一端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将左侧围11或右侧围12设置成具有第一搭接结构13的形式相比,将后顶横梁2的两端均设置第二搭接结构222,将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均设置成具有第一搭接结构13的形式,能够提高后顶横梁2的两侧在与左侧围11和右侧围12的角搭接区域的抗扭转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进而进一步提升模态频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后顶横梁2设置成一体式的结构,其中,腔体20形成于一体式的后顶横梁2结构内部,或者,也可以将后顶横梁2设置成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的结构形式,其中,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共同围成腔体20,等等,这种对后顶横梁2的具体设置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2包括相对设置的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固定连接,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共同围成腔体20,第二搭接结构222位于横梁下板22上。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将后顶横梁2设置成一体式的结构形式相比,将后顶横梁2设置成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的形式,一方面,能够便于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采用不同的材质和工艺进行加工,从而便于使横梁上板21满足天窗及后挡风玻璃、定位销匹配面、辅助驾驶系统及灯组件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的个性化定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于将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在横梁下板22上,例如,还可以将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在横梁上板21上,或者,也可以将第二搭接结构222同时设置在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上,等等,这种对第二搭接结构222在后顶横梁2上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然优选地,将第二搭接结构222设置在横梁下板22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均设置成冲压件,或者,也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均设置成铸造件,再或者,还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中的一个设置成冲压件,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中的另一个设置成铸造件,等等,这种对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的具体成型工艺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上板21为冲压件,横梁下板22为铸造件。
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将横梁上板21设置成冲压件,能够使横梁上板21满足天窗及后风挡玻璃、定位销的匹配面需求,同时满足开设沉台特征形成外饰板安装孔、辅助驾驶系统电子件、灯等安装组件的安装需求,保证局部特征的匹配精度;另一方面,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铸造件,使横梁下板22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后顶横梁2的抗扭强度,进而提升模态频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横梁上板21设置成铝合金冲压件,或者,也可以将横梁上板21设置成钢冲压件,再或者,还可以将横梁上板21设置成由其它任何可能的材质加工而成,等等,这种对横梁上板21的具体材质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横梁上板21设置成铝合金冲压件。
通过这样的设置,将横梁上板21设置为铝合金冲压件,能够在满足性能需求的情况下,降低横梁上板21的自重,有助于降低整体重量对模态频率的影响,同时,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镁合金铸造件,或者,也可以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铝合金铸造件,再或者,还可以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由其它任何可能的材质高压压铸而成,等等,这种对横梁下板22的具体材质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镁合金铸造件。
通过这样的设置,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镁合金铸造件,能够降低横梁下板22的重量,从而降低后顶横梁2的重量,进而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横梁上板21设置成板状,将横梁下板22内设置具有朝向远离横梁上板21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横梁上板21位于容置槽的上方且与横梁下板22共同围成腔体20,或者,也可以将横梁下板22设置成板状,将横梁上板21内设置具有朝向远离横梁下板22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横梁下板22盖合在容置槽的下方且与横梁上板21共同围成腔体20,再或者,还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内均设置有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共同围成腔体20,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接着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优选地,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下板22内具朝向远离横梁上板21方向延伸的容置槽221,横梁上板21位于容置槽221的上方且与横梁下板22共同围成腔体20。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将容置槽221设置在横梁上板21上相比,将容置槽221设置在横梁下板22上能够便于在横梁上板21上匹配多种零部件,满足多种零件的匹配需求;另一方面,将容置槽221设置在横梁下板22上能够确保有足够大的腔体空间。
优选地,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顶横梁2还包括加强筋2211,加强筋2211设置于容置槽221内。
通这样的设置,通过在容置槽221内设置加强筋2211,一方面,能够增加横梁下板22的刚度,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腔体20发生形变,提升模态频率;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加强筋2211,能够保证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之间的应力传递,从而使得后顶横梁2具备更强的抗扭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仅在容置槽221的局部区域内设置加强筋2211,或者,也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遍布于整个容置槽221内,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遍布于容置槽221内。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仅在容置槽221的局部区域设置加强筋2211相比,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遍布于整个容置槽221内,能够进一步增强横梁下板22的刚度,进一步提升后顶横梁2的模态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乘车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加强筋2211仅设置成纵向加强筋,或者,也可以将加强筋2211仅设置成横向加强筋,再或者,还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由纵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交错布置的十字加强筋,等等,这种对加强筋2211的具体设置类型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6所示,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由纵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交错布置的十字加强筋。
通过这样的设置,与仅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纵向加强筋或横向加强筋的形式相比,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十字加强筋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腔体20的强度和刚性,增强应力传导,防止因机械强度低而造成扭转变形,从而有效提升模态频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加强筋2211的顶部设置在横梁下板22靠近横梁上板21的位置,或者,也可以将加强筋2211的顶部设置在横梁下板22远离横梁上板21的位置,等等,这种对加强筋2211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加强筋2211的顶部设置在横梁下板22靠近横梁上板21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经验或试验来设置加强筋2211的走向和加强筋2211的高度,或者,也可以根据拓扑分析结果来设置加强筋2211的走向和加强筋2211的高度,等等,这种对加强筋2211的具体布置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根据拓扑分析结果来设置加强筋2211的走向和加强筋2211的高度。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加强筋2211的走向和加强筋2211的高度布置更加合理,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其具备最优的机械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在容置槽221的中央,或者,也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在容置槽221底部两侧的翻边R角区域2212内(如图2所示),加强筋2211的两端分别位于容置槽221底部两侧的翻边R角区域2212,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容置槽221的底部两侧的翻边处设置有R角区域2212,加强筋2211设置在容置槽221底部两侧的翻边R角区域2212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焊接在容置槽221内,或者,也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与横梁下板22一体成型,再或者,还可以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横梁下板22上,等等,这种对加强筋2211与横梁下板22之间的具体固定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加强筋2211设置成与横梁下板22一体成型。
通过这样的设置,不但能够增强加强筋2211与横梁下板22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够进一步增强横梁下板22的抗扭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或者,也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自冲铆接工艺配合结构胶的方式进行连接,再或者,还可以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紧固件配合结构胶的方式固定连接,等等,这种对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与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紧固件的连接方式相比,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自冲铆接工艺配合结构胶的连接方式,能够使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从而提高后顶横梁2的结构稳定性,在确保重量不增加的基础上,提升后顶横梁2的模态频率,同时能够提高后顶横梁的加工效率;另一方面,与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自冲铆接工艺连接的方式相比,将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设置成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能够降低后顶横梁的加工成本,从而有助于节省整车的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横梁上板21采用钢冲压件的情形下,横梁上板21和横梁下板22通过自冲铆接工艺配合结构胶的方式连接的情形下,通过铺设结构胶不但能起到加强作用,还能够避免电化学腐蚀的影响,降低防腐风险。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搭接之后再通过焊接实现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的固定连接,或者,也可以将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搭接之后再通过自冲铆接配合结构胶的方式实现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之间的固定连接,再或者,还可以将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搭接之后再通过其它任何可能的方式实现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的固定连接,等等,这种对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之间的具体固定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将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搭接之后再通过自冲铆接配合结构胶的方式实现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之间的固定连接。
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提高连接点的抗疲劳强度,进而能够使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高;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因焊接而造成后顶横梁2与左侧围11、右侧围12发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横梁上板21区域匹配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电子模块以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或者,也可以匹配高刹灯以满足造型意图,再或者,还可以在横梁上板21区域匹配外饰板,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在横梁上板21上设置有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电子模块、高刹灯组件以及外饰板相适配的开孔,以便在横梁上板21上匹配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电子模块、高刹灯组件以及外饰板。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后顶横梁2属于干区,因此,横梁上板21的开孔区域可以采用匹配零件自带的密封圈封住,或者,扩孔区域可以采用堵盖进行密封,从而能够有效确保后顶横梁2内部的防水性能等等。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介绍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顶横梁以及设置在所述后顶横梁两侧的左侧围和右侧围,所述后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和所述右侧围搭接连接,所述后顶横梁内具有腔体,所述左侧围和/或所述右侧围上具有第一搭接结构,所述后顶横梁的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搭接结构相适配的第二搭接结构,
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搭接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搭接结构内,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搭接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搭接结构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左侧围和/或所述右侧围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搭接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后顶横梁上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
在安装好的情形下,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所述后顶横梁的端部截面为W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顶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横梁上板和横梁下板,所述横梁上板和所述横梁下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上板和所述横梁下板共同围成所述腔体,所述第二搭接结构位于所述横梁上板和/或所述横梁下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结构位于所述横梁下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板为冲压件,所述横梁下板为铸造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下板内具有朝向远离所述横梁上板方向延伸的容置槽,所述横梁上板位于所述容置槽的上方且与所述横梁下板共同围成所述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板和所述横梁下板采用自冲铆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顶横梁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腔体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
CN202320205457.0U 2023-01-31 2023-01-31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Active CN219134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5457.0U CN219134313U (zh) 2023-01-31 2023-01-31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5457.0U CN219134313U (zh) 2023-01-31 2023-01-31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4313U true CN219134313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3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5457.0U Active CN219134313U (zh) 2023-01-31 2023-01-31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4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64088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CN112441134B (zh) 一种车辆门槛的安装方法及车辆门槛结构
CN219134313U (zh) 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及包括该后顶横梁安装结构的车辆
CN218229147U (zh) 汽车门环结构及汽车
CN216916052U (zh) 车辆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1364229U (zh) 一种汽车及其滑移门
CN114348124B (zh) 用于车辆的后顶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7532987U (zh) 车架结构及其新能源车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20535773U (zh) 用于车辆的前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20220916U (zh) 发动机舱侧边梁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222985U (zh) 门体组件及车辆
CN219601429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0653337U (zh) 一种汽车用加强结构
CN217918116U (zh) 车身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CN220220935U (zh) 汽车组件及汽车
CN219056401U (zh) 汽车后背门及汽车
CN215474288U (zh) 汽车顶盖及具有该汽车顶盖的飞行汽车
CN114379655B (zh) 后车身框架和车辆
JP3857055B2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アウタパネルの分割部結合構造
CN219727826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218536865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6783638U (zh)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CN219635337U (zh) 一种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