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3638U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Google Patents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83638U CN216783638U CN202220145976.8U CN202220145976U CN216783638U CN 216783638 U CN216783638 U CN 216783638U CN 202220145976 U CN202220145976 U CN 202220145976U CN 216783638 U CN216783638 U CN 2167836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ide wall
- rear side
- reinforcing plate
- mo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敞篷车包括敞篷机构,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后侧围外板、C柱、后轮罩前连接板以及安装板,后侧围内板设置于后侧围外板的内侧,后侧围内板上靠近C柱的位置设置有C柱上加强板;后侧围内板靠近后轮罩前连接板的位置设置有后轮罩加强板;后侧围内板上还设置有内板加强板,内板加强板布置于C柱上加强板的上方;后侧围内板与C柱上加强板之间具有间隙,安装板设置于间隙内,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敞篷机构的敞篷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中,C柱上加强板、后轮罩加强板以及内板加强板增强了后侧围内板的刚度,即增强了后侧围结构的刚度。后侧围内板设置有安装板,增强了敞篷机构安装位置的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背景技术
敞篷车是指带有折叠式可开启车顶的轿车。在E50MCE型敞篷车中,为了满足后侧围内板安装点刚度性能要求,增加了后侧围内板的厚度,导致整车零件重量增加,并且这种结构的后侧围内板的安装面较小,容易导致敞篷机构安装点刚度不足,产生后视镜抖动问题。另外,E50MCE型敞篷车整车质量较小加上后侧围结构的刚度不够导致敞篷车抵抗侧面碰撞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旨在解决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刚度较差以及敞篷机构安装点刚度不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所述敞篷车包括敞篷机构,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后侧围外板、C柱、后轮罩前连接板以及安装板,所述后侧围内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外板的内侧,所述后侧围内板上靠近所述C柱的位置设置有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靠近所述后轮罩前连接板的位置设置有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上还设置有内板加强板,所述内板加强板布置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上方;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间隙内,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敞篷机构的敞篷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一侧靠近所述C柱,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另一侧自所述C柱上加强板向背离所述后侧围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翻边。
优选地,所述内板加强板靠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一侧自所述内板加强板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焊接搭接。
优选地,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板均焊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且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通过焊接搭接。
优选地,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板上均开设有减重孔。
优选地,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板均为一体成型制件。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后侧围内板上,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一端开设有向所述后侧围外板方向凹陷的避让槽,所述敞篷安装孔位于所述避让孔内,所述敞篷机构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敞篷安装孔配合安装到所述后侧围内板上。
优选地,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厚度为1.0mm~1.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敞篷车,所述敞篷车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
优选地,所述敞篷车还包括篷布铝条支架、集水盒、防滚架以及搭铁,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对应开设有供所述篷布铝条支架、所述集水盒、所述防滚架以及所述搭铁安装的多个安装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后侧围内板上设置有C柱上加强板、内板加强板以及后轮罩加强板,均可增加后侧围内板的刚度,可以理解地,后侧围内板刚度的提高代表着后侧围结构以及整车结构的刚度增强,即,提高了车身侧面抵抗碰撞性能,保证了整车质量较小的敞篷车的安装性能。另外,后侧围内板上对应C柱上加强板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板,敞篷机构从后侧围内八内的外侧,即车身上设置有后侧围外板的一侧安装至后侧围内板上,提高了敞篷机构安装位置的刚度,减少了敞篷机构在敞篷车行驶过程中的抖动带来的磨损,延长了敞篷机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中后侧围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中C柱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中内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中后轮罩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 | 后侧围内板 | 3 | 后轮罩加强板 |
11 | 搭铁安装点 | 4 | 内板加强板 |
12 | 防滚架安装点 | 5 | 减重孔 |
13 | 篷布安装点 | 6 | 后轮罩外板 |
14 | 集水盒安装点 | 7 | 安装板 |
2 | C柱上加强板 | 71 | 避让槽 |
21 | 翻边 | 72 | 敞篷安装孔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1、后侧围外板、C柱、后轮罩前连接板以及安装板7,后侧围内板1设置于后侧围外板的内侧,后侧围内板1上靠近C柱的位置设置有C柱上加强板2;后侧围内板1靠近后轮罩前连接板的位置设置有后轮罩加强板3;后侧围内板1上还设置有内板加强板4,内板加强板4布置于C柱上加强板2的上方;后侧围内板1与C柱上加强板2之间具有间隙,安装板7设置于间隙内,安装板7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敞篷机构的敞篷安装孔72。
本实用新型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可用于E50MCE型等整车质量和尺寸都较小的敞篷车中。如图1所示,后侧围内板1的上端设置有内板加强板4,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后轮罩外板6连接,后轮罩内板的左侧设置有C柱上加强板2,后侧围内板1的左下端设置有后轮罩加强板3,内板加强板4、C柱上加强板2以及后轮罩加强板3均可以增加后侧围内板1的刚度,可以理解地,后侧围内板1的刚度增强代表着后侧围结构以及整车结构的刚度增强,即,提高了抵抗侧面碰撞性能,保证了整车质量较小的敞篷车的安全性能。另外,后侧围内板1上对应C柱上加强板2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板7,敞篷机构从后侧围内板1的外侧,即,车身上安装后侧围外板的一侧安装至安装板7的敞篷安装孔72内,安装板7的设置提高了敞篷机构安装位置的刚度,减少了敞篷机构在敞篷车行驶过程中的抖动带来的磨损,延长了敞篷机构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C柱上加强板2的一侧靠近C柱,C柱上加强板2的另一侧自C柱上加强板2向背离后侧围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翻边21。结合图1和图3所示,C柱上加强板2设置在后侧围内板1上,C柱上加强板2的左侧靠近C柱,可提高后车窗安装的稳定性。C柱上加强板2的右侧向背离后侧围外板的方向,即,向敞篷车的内部延伸形成折弯部,折弯部的端部再向右侧延伸形成翻边21,翻边21可提高整个车身侧面的抵抗碰撞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整车质量较小的敞篷车的安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内板加强板4靠近C柱上加强板2的一侧自内板加强板4向C柱上加强板2的方向延伸,并与C柱上加强板2焊接搭接。如图1所示,内板加强板4设置于后侧围内板1的上端,并且内板加强板4的左侧与C柱上加强板2接触,结合图4所示,可以理解地,图4中,内板加强板4的右侧为与C主加强板接触的部分,该部分自内板加强板4向右上方向延伸并与C主上加强板焊接搭接,C柱上加强板2与内板加强板4固定在一起,增强了后侧围结构整体的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C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均焊接于后侧围内板1上,且后轮罩加强板3与C柱上加强板2通过焊接搭接。C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均通过焊接搭接,并且C柱上加强板2的上端与内板加强板4焊接搭接,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与后轮罩加强板3焊接搭接,三个加强板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均固定在一起,通过焊接固定的工序虽然较为复杂,但是能够较大地提升后侧围结构的刚度,增强了敞篷车车身的抵抗碰撞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C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上均开设有减重孔5。如图1、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各加强板上均开设有减小重量的减重孔5,低重量的零件可节约运输所需成本,并且在将C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焊接到后侧围内板1上时,由于零件轻便,焊接速度更快,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C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均为一体成型制件。一体成型制件对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提高了生产加工所需的成本,但也提高了C柱上加强板2、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的刚度,在进一步提高了敞篷车车身抵抗碰撞强度的同时,还延长了零件的使用寿命,相当于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板7固定在后侧围内板1上,安装板7朝向C柱上加强板2的一端开设有向后侧围外板方向凹陷的避让槽71,敞篷安装孔72位于避让槽71内,敞篷机构通过连接件与敞篷安装孔72配合安装到后侧围内板1上。
如图2所示,后侧围内板1的左侧设置有安装板7,安装板7上开设有多个避让槽71,多个避让槽71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各个避让槽71内都开设有敞篷安装孔72,敞篷机构上的连接件自后侧围内板1的外侧插入到敞篷安装孔72中,以安装敞篷机构,多个敞篷安装孔72的设计使得敞篷机构的固定更加牢靠,进一步减少了敞篷机构在敞篷车行程过程中的振动带来的磨损。
在一实施例中,后侧围内板1的厚度为1.0mm~1.5mm。后侧围内板1上焊接了C柱加强板、后轮罩加强板3以及内板加强板4后,后侧围内板1区域的刚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满足CAE性能指标。与之前的后侧围内板1在2mm以上的厚度相比,本实施例的后侧围内板1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减少了运输过程成本,提高了制造后侧围内板1材料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敞篷车,该敞篷车包括上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该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敞篷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的,敞篷车还包括篷布铝条支架、集水盒、防滚架以及搭铁,后侧围内板1上对应开设有供篷布铝条支架、集水盒、防滚架以及搭铁安装的多个安装点。在敞篷车发生侧翻时,防滚架可保护车身,增强车身的刚度,使车身不过分变形。如图2所示,后侧围内板1上开设有防滚架安装点12、集水盒安装点14、篷布安装点13以及搭铁安装点11,满足了各个辅助零部件的安装要求,提高了敞篷车的驾驶舒适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所述敞篷车包括敞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后侧围外板、C柱、后轮罩前连接板以及安装板,所述后侧围内板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外板的内侧,所述后侧围内板上靠近所述C柱的位置设置有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靠近所述后轮罩前连接板的位置设置有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上还设置有内板加强板,所述内板加强板布置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上方;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间隙内,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敞篷机构的敞篷安装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一侧靠近所述C柱,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另一侧自所述C柱上加强板向背离所述后侧围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翻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板靠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一侧自所述内板加强板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焊接搭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板均焊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上,且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通过焊接搭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板上均开设有减重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板均为一体成型制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后侧围内板上,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一端开设有向所述后侧围外板方向凹陷的避让槽,所述敞篷安装孔位于所述避让槽内,所述敞篷机构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敞篷安装孔配合安装到所述后侧围内板上。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厚度为1.0mm~1.5mm。
9.一种敞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敞篷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敞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敞篷车还包括篷布铝条支架、集水盒、防滚架以及搭铁,所述后侧围内板上对应开设有供所述篷布铝条支架、所述集水盒、所述防滚架以及所述搭铁安装的多个安装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45976.8U CN216783638U (zh) | 2022-01-18 | 2022-01-18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45976.8U CN216783638U (zh) | 2022-01-18 | 2022-01-18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83638U true CN216783638U (zh) | 2022-06-21 |
Family
ID=82015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45976.8U Active CN216783638U (zh) | 2022-01-18 | 2022-01-18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83638U (zh) |
-
2022
- 2022-01-18 CN CN202220145976.8U patent/CN2167836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783638U (zh)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
CN210555169U (zh) | 门槛梁及车辆 | |
CN216580722U (zh) |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 |
CN216034691U (zh) | 一种翼子板前安装支架结构及安装结构 | |
CN214729125U (zh) | 车身连接总成及车辆 | |
CN212766473U (zh) | 一种电动商用车车身加强结构及电动商用车 | |
CN212667500U (zh) | 轻量化车身b柱加强结构 | |
CN110497779B (zh) | 一种车门框架安装结构及车门总成 | |
CN114670927B (zh) |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 |
CN216833930U (zh) |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车身 | |
JP200009514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8021859U (zh) | 翼子板组件和车辆 | |
CN219446697U (zh)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
CN219277646U (zh) | A柱与门槛梁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20374635U (zh) | 汽车顶盖和具有其的汽车 | |
CN218986772U (zh) |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6508605U (zh) | 一种减小车门胶条摩擦异响的侧围加强结构 | |
CN216231628U (zh) | 车门结构、车身总成和车辆 | |
CN215474288U (zh) | 汽车顶盖及具有该汽车顶盖的飞行汽车 | |
CN220662637U (zh) | 侧围外板加强结构 | |
CN217575365U (zh) | 汽车车身与汽车 | |
CN221457802U (zh) | 后轮罩组件及车辆 | |
CN221541735U (zh) | 车架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 |
CN215245121U (zh) |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0027623U (zh) | 一种提升前悬安装点刚度的前轮罩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