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0927B -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70927B CN114670927B CN202210469274.XA CN202210469274A CN114670927B CN 114670927 B CN114670927 B CN 114670927B CN 202210469274 A CN202210469274 A CN 202210469274A CN 114670927 B CN114670927 B CN 1146709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main body
- inner plate
- rear side
- plate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95 fasci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62D25/07—Fixed roofs having water drainage or guide means integral with roof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以及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所述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主体、后侧围上边板、后侧围下内板本体以及后车门锁扣加强件;所述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包括后轮毂包内板主体、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后减震器前加强板、后减震器后加强板以及后侧围支撑件;所述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包括后轮毂包外板主体、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以及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该后侧围焊接总成的抗弯扭能力强,能够满足整车CAE性能、结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能够防止车辆颠簸时后侧围焊接总成的周边出现变形或者异响,保证乘员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对汽车来说,后侧围的弯曲和扭转是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汽车使用各种综合工况行驶的时候,后侧围的扭曲变形,对整车舒适性和安装在车身上各部件的可靠性尤为关键。用车过程中,后侧围的变形程度直接决定了乘员的舒适性,因此后侧围的强度、刚度及可靠性对乘员的体验感及满足整车CAE性能有重要作用。对汽车来说,随着行业对汽车空间的拓展,特别是B柱以后的无遮挡车型的探索,对无顶盖后横梁的白车身成为其中的一个方向,提供一种应对无顶盖后横梁的后侧围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CN113581294A公开了一种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包括后轮鼓包外板、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侧围后上内板、D柱外板中段、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后轮鼓包内板、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D柱内板中段、顶盖后横梁支撑板、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和侧围后上内板后段;后轮鼓包内板与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以及后轮鼓包外板连接形成后轮鼓包总成;顶盖后横梁支撑板、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D柱内板中段以及D柱外板中段连接组成完整的D柱腔体结构;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与D柱腔体结构连接;侧围后上内板分别与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D柱腔体结构和后轮鼓包总成连接。该发明能够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侧围后上内板刚度。毋庸置疑,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技术领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抗弯扭能力强,能够满足整车CAE性能、结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能够防止车辆颠簸时后侧围焊接总成的周边出现变形或者异响,保证乘员的舒适性。
本发明中的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以及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
所述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上的后侧围上边板、后侧围下内板本体以及后车门锁扣加强件;
所述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包括后轮毂包内板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上的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后减震器前加强板、后减震器后加强板以及后侧围支撑件;
所述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包括后轮毂包外板主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上的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以及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
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后车门锁扣加强件、后轮毂包内板主体、后减震器前加强板以及后轮毂包外板主体连接并形成用于对后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C柱传力区域;所述后侧围下内板本体、后侧围支撑件以及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连接并形成用于对背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D柱传力区域;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以及后减震器前加强板连接并形成横向传力区域,所述C柱传力区域与D柱传力区域均与所述横向传力区域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减震器前加强板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前部连接,所述后侧围支撑件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后部连接,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安装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上部,并且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的前部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前加强板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之间,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的后部位于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之间,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的中部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支撑件的中部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的中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上边板的后部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的后部与所述后侧围下内板本体的上部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的前部与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的上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的下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的后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的上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的前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部,所述后减震器前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内侧对应所述第一凹槽部的位置上,所述第一凹槽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连接后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内侧,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的前部连接,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
进一步,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呈“几”字形截面,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凹槽部连接,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的外侧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连接;所述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的后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的前部连接,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的前部搭接在所述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的连接处。
进一步,所述后侧围下内板本体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的上部连接组成第二凹槽部,所述后侧围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凹槽部连接后形成第二空腔。
进一步,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的中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四空腔。
本发明中的一种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焊接总成、前侧围焊接总成以及后流水槽总成,所述前侧围焊接总成的下部与所述下车体焊接总成的前部连接,所述前侧围焊接总成的上部与所述后流水槽总成的前部连接;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所述后侧围焊接总成的下部与所述下车体焊接总成的后部连接,所述后侧围焊接总成的上部与所述后流水槽总成的后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后侧围焊接总成通过后侧围上内板主体的前部、第一空腔周边结构以及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共同组成用于对后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C柱传力区域,通过后侧围下内板本体的下部、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的上部以及后侧围支撑件共同组成用于对背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D柱传力区域,通过第三空腔的周边结构能够将C柱传力区域以及D柱传力区域连通,优化力的传递路径,形成稳定的抗弯扭的“H”形受力结构,保证了后侧围焊接总成的的抗弯扭能力,使后侧围焊接总成满足整车CAE性能、结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
2、本发明的后侧围焊接总成通过第四空腔的周边结构能够将第三空腔周边结构的中部与D柱传力区域连通,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周边结构共同形成了横向传力区域,进一步优化了力的传递路径,进一步提高了后侧围焊接总成的抗弯扭能力,进一步保证后侧围焊接总成能够满足整车CAE性能、结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
3、本发明的车身结构在B柱以后区域的顶盖上没有设置顶盖后横梁,能够使车型的空间更大,还能够减小车身后部造型的限制,后侧围焊接总成与下车体焊接总成以及后流水槽总成连接后,一方面后侧围焊接总成与下车体焊接总成传力畅通,另一方面后侧围焊接总成自身具有良好的抗扭转能力以及较高的强度,能够防止车辆颠簸时后侧围焊接总成的周边出现变形或者异响,保证乘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后侧围焊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侧围焊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出各传力区域);
图3为本发明的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后侧围焊接总成、后流水槽总成以及前侧围焊接总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后侧围焊接总成、下车体焊接总成、后流水槽总成以及前侧围焊接总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1-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11-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2-后侧围上边板,13-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4-后车门锁扣加强件;
2-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21-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1-第一凹槽部,22-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3-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4-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5-后侧围支撑件;
3-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31-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2-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3-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
41-第一空腔,42-第二空腔,5-下车体焊接总成,6-前侧围焊接总成,7-后流水槽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包括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1、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2以及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3;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1包括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还包括设置在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上的后侧围上边板12、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以及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2包括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还包括设置在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上的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以及后侧围支撑件25;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3包括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还包括设置在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上的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以及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以及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并形成用于对后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C柱传力区域;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后侧围支撑件25以及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连接并形成用于对背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D柱传力区域;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以及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连接并形成横向传力区域,C柱传力区域与D柱传力区域均与横向传力区域连接。
本实施例中,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前部连接,后侧围支撑件25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后部连接,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安装在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上部,并且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前部位于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之间,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后部位于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之间,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上部与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中部连接,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下部与后侧围支撑件25的中部连接,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中部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
本实施例中,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上部与后侧围上边板12的后部连接,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后部与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的上部连接,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前部与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上部连接。
本实施例中,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的下部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后部连接,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的上部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前部连接。
本实施例中,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部211,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设置在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内侧对应第一凹槽部211的位置上,第一凹槽部211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后形成第一空腔41,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设置在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内侧,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上部与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前部连接,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位于第一空腔41内。在本实施例中,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呈“几”字形截面,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内侧与第一凹槽部211连接,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外侧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的后部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前部连接,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前部搭接在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连接处。
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第一凹槽部211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后形成第一空腔41,同时第一空腔41内的设置有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空腔结构、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以及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均能够增加该区域的强度,第一空腔41的周边结构类似于梁体,能够便于力的传递,在第一空腔41后的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上又连接有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前部、第一空腔41周边结构以及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共同组成用于对后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C柱传力区域。
本实施例中,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的下部与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的上部连接组成第二凹槽部,后侧围支撑件25与第二凹槽部连接后形成第二空腔42。
第二空腔42的周边结构类似于梁体,能够便于力的传递,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的下部、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的上部以及后侧围支撑件25共同组成用于对背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D柱传力区域。
本实施例中,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三空腔,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中部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四空腔。
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周边结构均类似于梁体,能够便于力的传递。由于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前部位于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之间,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后部位于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之间,所以第三空腔的周边结构能够将C柱传力区域以及D柱传力区域连通,优化力的传递路径,形成稳定的抗弯扭的“H”形受力结构,保证了后侧围焊接总成的的抗弯扭能力,使后侧围焊接总成满足整车CAE性能、结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此外,由于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上部与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中部连接,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下部与后侧围支撑件25的中部连接,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中部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因此第四空腔的周边结构能够将第三空腔周边结构的中部与D柱传力区域连通,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周边结构共同形成了横向传力区域,进一步优化了力的传递路径,进一步提高了后侧围焊接总成的抗弯扭能力,进一步保证后侧围焊接总成能够满足整车CAE性能、结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焊接总成5、前侧围焊接总成6以及后流水槽总成7,前侧围焊接总成6的下部与下车体焊接总成5的前部连接,前侧围焊接总成6的上部与后流水槽总成7的前部连接;还包括如上的后侧围焊接总成,后侧围焊接总成的下部与下车体焊接总成5的后部连接,后侧围焊接总成的上部与后流水槽总成7的后部连接。
该车身结构在B柱以后区域的顶盖上没有设置顶盖后横梁,能够使车型的空间更大,还能够减小车身后部造型的限制,此时由于缺少顶盖后横梁,两个后侧围焊接总成之间无法通过顶盖后横梁形成封闭的扭转环形结构,对于后侧围焊接总成自身强度以及抗弯扭能力的需求显著提升,后侧围焊接总成与下车体焊接总成5以及后流水槽总成7连接后,一方面后侧围焊接总成与下车体焊接总成5传力畅通,另一方面后侧围焊接总成自身具有良好的抗扭转能力以及较高的强度,能够防止车辆颠簸时后侧围焊接总成的周边出现变形或者异响,保证乘员的舒适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1)、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2)以及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3);
所述后侧围上内板分总成(1)包括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上的后侧围上边板(12)、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以及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
所述后轮毂包内板分总成(2)包括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上的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以及后侧围支撑件(25);
所述后轮毂包外板分总成(3)包括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上的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以及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
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以及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并形成用于对后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C柱传力区域;所述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后侧围支撑件(25)以及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连接并形成用于对背门框区域提供支撑的D柱传力区域;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以及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连接并形成横向传力区域,所述C柱传力区域与D柱传力区域均与所述横向传力区域连接;
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部(211),所述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内侧对应所述第一凹槽部(211)的位置上,所述第一凹槽部(211)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后形成第一空腔(41),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设置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内侧,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前部连接,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位于所述第一空腔(41)内;
所述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的上部连接组成第二凹槽部,所述后侧围支撑件(25)与所述第二凹槽部连接后形成第二空腔(42);
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三空腔,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中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四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前部连接,所述后侧围支撑件(25)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后部连接,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安装在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上部,并且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前部位于所述后减震器前加强板(23)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之间,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后部位于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与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之间,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上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内侧加强件(22)的中部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下部与所述后侧围支撑件(25)的中部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后加强板(24)的中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上部与所述后侧围上边板(12)的后部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后部与所述后侧围下内板本体(13)的上部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内板主体(11)的前部与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上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内板加强件(32)的下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后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的上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前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呈“几”字形截面,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凹槽部(211)连接,所述后车门锁扣加强件(14)的外侧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连接;所述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的后部与所述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前部连接,所述后轮毂包内板主体(21)的前部搭接在所述门槛加强件后连接板(33)与后轮毂包外板主体(31)的连接处。
6.一种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焊接总成(5)、前侧围焊接总成(6)以及后流水槽总成(7),所述前侧围焊接总成(6)的下部与所述下车体焊接总成(5)的前部连接,所述前侧围焊接总成(6)的上部与所述后流水槽总成(7)的前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后侧围焊接总成,所述后侧围焊接总成的下部与所述下车体焊接总成(5)的后部连接,所述后侧围焊接总成的上部与所述后流水槽总成(7)的后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69274.XA CN114670927B (zh) | 2022-04-30 | 2022-04-30 |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69274.XA CN114670927B (zh) | 2022-04-30 | 2022-04-30 |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70927A CN114670927A (zh) | 2022-06-28 |
CN114670927B true CN114670927B (zh) | 2024-01-19 |
Family
ID=82080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69274.XA Active CN114670927B (zh) | 2022-04-30 | 2022-04-30 |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70927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67230A (ja) * | 2007-09-13 | 2009-04-0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
CN206679088U (zh) * | 2017-03-21 | 2017-11-28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
CN209111881U (zh) * | 2018-09-29 | 2019-07-16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
CN113581294A (zh) * | 2021-08-18 | 2021-11-0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 |
CN113682379A (zh) * | 2021-09-10 | 2021-11-23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骨架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81533B2 (ja) * | 2019-02-27 | 2022-06-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2022
- 2022-04-30 CN CN202210469274.XA patent/CN1146709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67230A (ja) * | 2007-09-13 | 2009-04-0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
CN206679088U (zh) * | 2017-03-21 | 2017-11-28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
CN209111881U (zh) * | 2018-09-29 | 2019-07-16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
CN113581294A (zh) * | 2021-08-18 | 2021-11-0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 |
CN113682379A (zh) * | 2021-09-10 | 2021-11-23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骨架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70927A (zh) | 2022-06-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95798B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ehicle body | |
CN115443239B (zh) | 车身 | |
CN110962938A (zh) |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 |
CN113581294B (zh) |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的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114670927B (zh) |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 |
CN112590940A (zh) | 一种白车身总成及车辆 | |
CN214729125U (zh) | 车身连接总成及车辆 | |
CN214565663U (zh) | 一种汽车后侧围总成 | |
CN212195653U (zh) |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 |
KR102474386B1 (ko) | 차량용 쿼터부 결합 구조 | |
CN211223612U (zh) |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 |
CN212243575U (zh) |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 |
JPH0463775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221049790U (zh) | 后侧围加强构造 | |
JP3330703B2 (ja)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14275049B (zh) | 一种前后车门对开汽车后侧围结构及汽车 | |
CN216783638U (zh)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
CN214112702U (zh) |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219707115U (zh) | 车辆的侧围总成以及车辆 | |
JP200009514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6833930U (zh) |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车身 | |
CN111038594B (zh) | 一种d柱加强结构 | |
CN220721197U (zh)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9806881U (zh) | 一种商用车顶盖总成 | |
CN217435850U (zh) | 汽车前围组件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