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2702U -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12702U
CN214112702U CN202022758803.7U CN202022758803U CN214112702U CN 214112702 U CN214112702 U CN 214112702U CN 202022758803 U CN202022758803 U CN 202022758803U CN 214112702 U CN214112702 U CN 214112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inner panel
wall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880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东明
胡云波
周晓明
覃桂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880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12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12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12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C柱上加强板、轮罩支撑板、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C柱上加强板设置在后侧围内板的上部,轮罩支撑板设置在后侧围内板的前部,轮罩支撑板的上端与C柱上加强板连接,轮罩内板的上端和轮罩外板的上端连接形成密封部,后侧围内板的下端与密封部的一侧搭接,后侧围内板与轮罩内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侧围内板的内侧和轮罩内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后侧围结构,其优点是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之间密封胶使用量小。

Description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含上述后侧围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后侧围焊合件为车身后部钣金结构,包含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外板、前护板等,是车身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的后侧围结构的后侧围内板的下端位于后轮罩内板与后轮罩外板之间,所以后侧围内板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需要涂密封胶,由于涂密封胶面积大,从而导致密封胶用量大、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另外,由于现有的后侧围内板仅通过其下端与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连接,还存在连接结构强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优点是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之间密封胶使用量小、连接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C柱上加强板、轮罩支撑板、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所述C柱上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部,所述轮罩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部,所述轮罩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轮罩支撑板的下端与所述轮罩外板的上部连接,所述轮罩内板的上端和所述轮罩外板的上端连接形成密封部,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下端与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搭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轮罩内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内侧和所述轮罩内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还可以是:
还包括D柱焊合件,所述D柱焊合件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后端连接,所述D柱焊合件的尾门限位器位置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后端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D柱焊合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后端连接。
还包括后侧围上连接板,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的上端接,所述D柱焊合件的上端设有D柱上加强板,所述D柱上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之间设有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围成第三空腔,所述C柱上加强板2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
所述第三加强板由所述D柱上加强板的一端朝向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弯折形成。
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设有第四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所述C柱上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内板共同围成第四空腔,所述轮罩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四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
所述第四加强板由所述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后侧围内板弯折形成。
所述C柱上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五加强板,所述第五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五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
所述所述轮罩支撑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增强承受安全带拉力的第六加强板,所述第六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轮罩支撑板连接,所述第六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
在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实际组装过程中,只需在轮罩内板和/或轮罩外板的上端的内侧面上涂密封胶即可,从而减少了涂胶面积以减少了密封胶的使用量,从而实现了减少生产成本的效果。由于后侧围内板的下端与密封部的一侧搭接,还实现了后侧围内板的下端不与车外连通的效果,从而减少了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所述轮罩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后侧围内板的前部外侧,所述轮罩支撑板的下端与所述轮罩外板的外侧上部连接,第一加强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侧围内板的内侧和轮罩内板连接,从而还实现了后侧围内板的内外两侧分别与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连接结构强度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包括上述所述的后侧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
由于包括上述所述的后侧围结构,从而实现了车身的后侧围结构整体强度高、刚度、模态高和耐撞结构吸能能力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A-A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示出的D柱焊合件C-C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示出的D柱焊合E-E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示出的C柱上加强板的D-D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示出的C柱上加强板的前端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示出的轮罩支撑板的B-B部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后侧围内板;11、第五加强板;12、第六加强板;2、C柱上加强板;21、第四加强板;3、轮罩支撑板;4、轮罩内板;5、轮罩外板;6、第一加强板;7、D柱焊合件;71、第二加强板;72、D柱上加强板;721、第三加强板;8、后侧围上连接板;9、涂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包括后侧围内板1、C柱上加强板2、轮罩支撑板3、轮罩内板4和轮罩外板5。C柱上加强板2设置在后侧围内板1的上部,轮罩支撑板3设置在后侧围内板1的前部,轮罩支撑板3的上端与C柱上加强板2连接,轮罩支撑板3的下端与轮罩外板5的上部连接,轮罩内板4的上端和轮罩外板5的上端通过密封胶连接形成密封部,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密封部的一侧搭接。后侧围内板1与轮罩内板4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6,第一加强板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侧围内板1的内侧和轮罩内板4连接。
在轮罩内板4和轮罩外板5实际组装过程中,只需在轮罩内板4和/或轮罩外板5的上端的涂胶面9上涂密封胶即可,从而减少了涂胶面积以减少了密封胶的使用量,从而实现了减少生产成本的效果。由于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密封部的一侧搭接,还实现了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不与车外连通的效果,从而减少了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另外,由于轮罩支撑板3设置在后侧围内板1的前部外侧,轮罩支撑板3的下端与轮罩外板5的外侧上部连接,第一加强板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侧围内板1的内侧和轮罩内板4连接,从而还实现了后侧围内板1的内外两侧分别与轮罩内板4和轮罩外板5连接结构强度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密封部的外侧连接。在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密封部的外侧连接时,结构刚度、挠度、吸能能力最佳。当然,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也可以与密封部的内侧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密封部的连接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还包括D柱焊合件7,D柱焊合件7与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连接,D柱焊合件7的尾门限位器位置与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之间设有用于对尾门限位器结构加强的第二加强板71,第二加强板71的一端与D柱焊合件7连接,第二加强板71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D柱焊合件7的尾门限位器位置与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板71,第二加强板71的一端与D柱焊合件7连接,第二加强板71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连接,从而使用于对尾门限位器结构加强的第二加强板71得到后侧围内板1的支撑,即车身X向的支撑,使尾门限位器可长期承受尾门在关门时对尾门限位器施加的朝向车身前部方向的撞击力时不变形,从而延长了尾门限位器和D柱焊合件7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还包括后侧围上连接板8,后侧围上连接板8的一端与后侧围内板1的上端接,D柱焊合件7的上端设有D柱上加强板72,D柱上加强板72与后侧围上连接板8之间设有第三加强板721,第三加强板721的两端分别与D柱上加强板72和后侧围上连接板8连接,D柱上加强板72、第三加强板721和后侧围上连接板8围成第三空腔,C柱上加强板2的后端与第三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D柱上加强板72与后侧围上连接板8之间设有第三加强板721,第三加强板721的两端分别与D柱上加强板72和后侧围上连接板8连接,由于现有技术中C柱上端与D柱上端贯通,没有加强板阻隔,第三加强板721的设置阻断了现有贯通的设计,从而使第三加强板721增强了D柱上加强板72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由于D柱上加强板72、第三加强板721和后侧围上连接板8围成第三空腔,C柱上加强板2的后端与第三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从而使第三加强板721还增强了轮罩支撑板3的后端部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第三加强板721由D柱上加强板72的一端朝向后侧围上连接板8弯折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第三加强板721由D柱上加强板72的一端朝向后侧围上连接板8弯折形成,从而实现了便于成型和减少焊接工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第四加强板21,第四加强板21的两端分被与C柱上加强板2和后侧围内板1连接,C柱上加强板2、第四加强板21和后侧围内板1共同围成第四空腔,轮罩支撑板3的上端与第四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第四加强板21,第四加强板21的两端分被与C柱上加强板2和后侧围内板1连接,由于现有技术中C柱内上下贯通,没有加强板阻隔,第四加强板21的设置阻断了现有上下贯通的设计,从而使第四加强板21增强了C柱上加强板2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由于C柱上加强板2、第四加强板21和后侧围内板1共同围成第四空腔,轮罩支撑板3的上端与第四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从而使第四加强板21还增强了轮罩支撑板3的上端部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第四加强板21由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朝向后侧围内板1弯折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第四加强板21由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朝向后侧围内板1弯折形成,从而实现了便于成型和减少焊接工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C柱上加强板2的前端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五加强板11,第五加强板11的一端与C柱上加强板2连接,第五加强板11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1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C柱上加强板2的前端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五加强板11,第五加强板11的一端与C柱上加强板2连接,第五加强板11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1连接,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实现了C柱上加强板2的前端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轮罩支撑板3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用于增强承受安全带拉力的第六加强板12,第六加强板12的一端与轮罩支撑板3连接,第六加强板12的另一端与后侧围内板1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由于轮罩支撑板3与后侧围内板1之间的第六加强板12的两端分别与轮罩支撑板3和后侧围内板1连接,从而使第六加强板12与轮罩支撑板3之间形成盒装结构,以进一步增强后侧围内板1在该位置处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在安全带出口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第六加强板12时,后侧围内板1在该位置处的结构刚度、挠度和吸能能力最优。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的车身包括上述所述的后侧围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的车身,由于包括上述所述的后侧围结构,从而实现了车身的后侧围结构整体强度高、挠度性能优和耐撞结构吸能能力优的效果。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1)、C柱上加强板(2)、轮罩支撑板(3)、轮罩内板(4)和轮罩外板(5),所述C柱上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上部,所述轮罩支撑板(3)设置在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前部,所述轮罩支撑板(3)的上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2)连接,所述轮罩支撑板(3)的下端与所述轮罩外板(5)的上部连接,所述轮罩内板(4)的上端和所述轮罩外板(5)的上端连接形成密封部,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下端与所述密封部搭接,所述后侧围内板(1)与所述轮罩内板(4)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板(6),所述第一加强板(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内侧和所述轮罩内板(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D柱焊合件(7),所述D柱焊合件(7)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连接,所述D柱焊合件(7)的尾门限位器位置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之间设有用于对尾门限位器结构加强的第二加强板(71),所述第二加强板(71)的一端与所述D柱焊合件(7)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71)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后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侧围上连接板(8),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8)的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的上端接,所述D柱焊合件(7)的上端设有D柱上加强板(72),所述D柱上加强板(72)与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8)之间设有第三加强板(721),所述第三加强板(7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72)和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8)连接,所述D柱上加强板(72)、所述第三加强板(721)和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8)围成第三空腔,所述C柱上加强板(2)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721)由所述D柱上加强板(72)的一端朝向所述后侧围上连接板(8)弯折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第四加强板(21),所述第四加强板(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和所述C柱上加强板(2)连接,所述C柱上加强板(2)、所述第四加强板(21)和所述后侧围内板(1)共同围成第四空腔,所述轮罩支撑板(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空腔的外侧壁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强板(21)由所述C柱上加强板(2)的下端朝向所述后侧围内板(1)弯折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上加强板(2)的前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五加强板(11),所述第五加强板(11)的一端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2)连接,所述第五加强板(11)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支撑板(3)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增强承受安全带拉力的第六加强板(12),所述第六加强板(12)的一端与所述轮罩支撑板(3)连接,所述第六加强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后侧围内板(1)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车身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后侧围结构。
CN202022758803.7U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4112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8803.7U CN214112702U (zh)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8803.7U CN214112702U (zh)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12702U true CN214112702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06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8803.7U Active CN214112702U (zh) 2020-11-25 2020-11-25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12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87239B2 (en)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11382569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门槛部件
CN211494267U (zh) 汽车侧围总成及汽车
CN110861715B (zh) 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后侧围加强板总成及后侧围加强结构
CN215851491U (zh) 双环后部车身结构
CN216269562U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顶横梁与侧围连接结构
CN216140071U (zh)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4451332U (zh) A柱加强板结构及车辆
CN111301535A (zh) C柱门槛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4112702U (zh)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8229147U (zh) 汽车门环结构及汽车
CN211223612U (zh)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CN213799900U (zh)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CN111497948A (zh)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CN213442783U (zh) 一种新型车身c柱加强结构
CN112896329B (zh)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CN209988005U (zh) 汽车、车身结构以及汽车后侧围搭接组件
CN212766473U (zh) 一种电动商用车车身加强结构及电动商用车
CN112590940A (zh) 一种白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10191615U (zh) 一种顶盖后横梁组件及具有该顶盖后横梁组件的汽车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JP45281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14670927B (zh) 一种后侧围焊接总成及一种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