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99900U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99900U CN213799900U CN202022393276.4U CN202022393276U CN213799900U CN 213799900 U CN213799900 U CN 213799900U CN 202022393276 U CN202022393276 U CN 202022393276U CN 213799900 U CN213799900 U CN 2137999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ing plate
- side wall
- plate
- column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包括固定连接的侧围加强板总成和后侧围总成;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侧围上边梁、连接于侧围上边梁前端的A柱加强板和连接于侧围上边梁中部的B柱加强板;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塔座和D柱加强板;所述侧围上边梁为铝合金液压成型件,所述B柱加强板为铝热成型件,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后塔座和D柱加强板均为铝合金压铸件。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总成能够满足结构刚度、模态、碰撞性能达到钢制车身水平的同时,整体重量轻,相对钢制上车体框架,能实现较好的减重效果,轻量化水平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领域普遍存在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降低整车重量能有效提高续航里程。
现有技术中上车体侧围总成多采用钢制钣金材料,钢制车身由于钢材料自身重量较重,车辆的轻量化效果有限;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铝合金车身代替钢制车身的技术方案,但是为避免车身强度低不能满足车辆碰撞法规要求,在铝合金车身上增加高强钢、热成型钢、高强塑料等补强方案,导致了成本较高,应用难度大,且零件多。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侧围总成具有重量较重、轻量化水平较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侧围总成,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侧围总成具有重量较重、轻量化水平较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围总成,包括固定连接的侧围加强板总成和后侧围总成;
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侧围上边梁、连接于所述侧围上边梁前端的A柱加强板和连接于所述侧围上边梁中部的B柱加强板;
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塔座和D柱加强板;
所述侧围上边梁为铝合金液压成型件,所述B柱加强板为铝热成型件,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后塔座和所述D柱加强板均为铝合金压铸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围上边梁具有腔体;
所述A柱加强板的上端匹配包裹固定在所述侧围上边梁前部的腔体外侧,所述B柱加强板的上端匹配包裹固定在所述侧围上边梁中部的腔体外侧;
所述侧围上边梁前端的腔体外侧匹配包裹固定有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为铝合金压铸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围上边梁还包括一体连接在所述腔体上侧的上侧边,以及一体连接在所述腔体下侧的下侧边;
所述下侧边的前部与所述A柱加强板贴合;
所述下侧边的中部与所述B柱加强板贴合;
所述下侧边的前端与所述前加强板贴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还包括侧围外板;
所述侧围外板的上端包括罩设在所述腔体外侧的中间部,与所述上侧边贴合的上安装部,以及与所述下侧边相对布置的下安装部;
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均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腔体外侧之间,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均与所述下侧边和所述下安装部贴合;
所述A柱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腔体外侧之间具有空腔,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均设置于空腔内且均与所述腔体外侧贴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还包括A柱内板和B柱内板;
所述A柱内板固定罩设在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前加强板上;
所述B柱内板固定设在所述B柱加强板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围外板、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均为铝合金板材冲压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加强板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加强筋结构;
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前加强板相邻抵接,所述A柱加强板上一体成型有第二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结构前后抵接;
所述后塔座上设有第三加强筋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轮罩内板、轮罩外板和后侧围内板;
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所述后塔座的左侧与轮罩内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塔座的右侧与轮罩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塔座的上端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固定连接的D柱上加强板和D柱下加强板,所述后塔座的上端具有后塔座上立柱,所述后塔座上立柱与D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D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所述轮罩内板、轮罩外板和后侧围内板均为铝合金板材冲压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轮罩外板、所述后塔座的左侧与轮罩内板的后端、所述后塔座的右侧与轮罩内板的前端、所述后塔座的上端与轮罩外板、所述后塔座上立柱与D柱下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内板与D柱上加强板均通过结构胶和铆接固定连接。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侧围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总成包括侧围加强板总成和后侧围总成,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侧围上边梁、连接于侧围上边梁前端的A柱加强板和连接于侧围上边梁中部的B柱加强板,其中,侧围上边梁为铝合金液压成型件,B柱加强板为铝热成型件,A柱加强板为铝合金压铸件,侧围上边梁、B柱加强板和A柱加强板通过结构胶或者铆接固定,在满足侧围加强板碰撞要求的基础上,无需侧围内板,降低了侧围加强板总成的重量,且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焊接工序;后侧围总成包括后塔座和D柱加强板,后塔座为承力部件,用于安装减震器等,D柱加强板主要承受扭转力,具有较高的强度要求,本申请中后塔座和D柱加强板均为铝合金压铸件,相比较现有技术中采用钢制件,采用铝合金压铸件能够在满足碰撞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后侧围总成的重量。
本申请的侧围总成满足结构刚度、模态、碰撞性能达到钢制车身水平的同时,整体重量轻,相对钢制上车体框架,能实现30-35%的减重效果,轻量化水平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围加强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视图。
图3为侧围上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A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B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前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侧围上边梁与A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和前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后侧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侧围上边梁;10、侧围加强板总成;11、腔体;12、上侧边;13、下侧边;2、A柱加强板;21、第二加强筋结构;3、B柱加强板;4、前加强板;41、第一加强筋结构;5、侧围外板;51、中间部;52、上安装部;53、下安装部;6、A柱内板;7、B柱内板;20、后侧围总成;201、后塔座;2011、后塔座上立柱;202、D柱加强板;2021、D柱上加强板;2022、D柱下加强板;203、轮罩内板;204、轮罩外板;205、后侧围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总成的优选实施例,参阅图1-图10所示,包括侧围加强板总成10和后侧围总成20,侧围加强板总成10包括侧围上边梁1、连接于侧围上边梁1前端的A柱加强板2和连接于侧围上边梁1中部的B柱加强板3,其中,侧围上边梁1为铝合金液压成型件,具有集成度高、强度高的优点,在满足车辆连接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要求;B柱加强板3为铝热成型件,A柱加强板2为铝合金压铸件,侧围上边梁1、B柱加强板3和A柱加强板2通过结构胶或者铆接固定,在满足侧围加强板碰撞要求的基础上,无需侧围内板,降低了侧围加强板总成的重量,且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焊接工序;后侧围总成20包括后塔座201和D柱加强板202,后塔座201为承力部件,用于安装减震器等,D柱加强板202主要承受扭转力,具有较高的强度要求,本申请中后塔座201和D柱加强板202均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压铸件,相比较现有技术中钢制件,采用铝合金压铸件能够在满足碰撞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后侧围总成20的重量。
本申请的侧围总成满足结构刚度、模态、碰撞性能达到钢制车身水平的同时,整体重量轻,相对钢制上车体框架,能实现30-35%的减重效果,轻量化水平较高。
其中,侧围加强板总成10包括侧围上边梁1、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其中,A柱加强板2上端和B柱加强板3的上端均与侧围上边梁1交叉固定连接。具体的,侧围上边梁1具有与其轮廓匹配的腔体11,腔体11具体为条状结构,A柱加强板2的上端匹配包裹固定在侧围上边梁1前部的腔体外侧,以增加A柱加强板2与侧围上边梁1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B柱加强板3的上端匹配包裹固定在侧围上边梁1中部的腔体外侧,以增加B柱加强板3与侧围上边梁1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处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侧围上边梁1前端的腔体外侧匹配包裹固定有前加强板4,能够增加侧围上边梁1的前端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强度和刚度。由于侧围上边梁1具有腔体,利用上述的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与侧围上边梁1的腔体包裹固定增加连接节点的面积,利用前加强板4匹配包裹侧围上边梁1的前端,提高侧围上边梁1结构的整体的连接节点强度和刚度,增加车身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加强板10总成能够克服铝合金材质的材料屈服强度低、连接复杂等缺点,通过采用封闭型腔体11有效提高侧围总成的刚度强度,A柱加强板采用铸造铝合金结构,A柱内板6、B柱加强板板3、B柱内板7采用冲压结构,通过MIG焊接和热融自攻丝FDS连接方式,有效包裹侧围上边梁1,增强搭接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其中,侧围上边梁1还包括一体连接在腔体11上侧的上侧边12和一体连接在腔体11下侧的下侧边13,下侧边13的前部与A柱加强板2贴合,以提高侧围总成的整体的连接节点强度和刚度,增加车身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下侧边13的中部与B柱加强板3贴合,下侧边13的前端与前加强板4贴合。下侧边13与腔体11为一体成型,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的形状与下侧边13和腔体11外侧匹配,下侧边13与腔体11的外侧同时与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无缝贴合固定,进一步的增加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与侧围上边梁1的搭接面积,提高连接强度和刚度。具体的,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位于下侧边13的同一侧,前加强板4与位于下侧边13的与A柱加强板2相对的一侧。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与腔体侧壁以及下侧边13的固定方式为: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固定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进一步的,如图7-图8所示,在侧围上边梁1的侧面罩设有侧围外板5,侧围外板5为框架型结构,侧围外板5的上端包括罩在腔体11外侧的中间部51和与上侧边12贴合的上安装部52,以及与下侧边13相对的下安装部53;上安装部52、中间部51和下安装部53一体成型设置,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均设置于侧围外板5与腔体11外侧之间,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均同时与侧围上边梁1的下侧边13和下安装部53贴合。本申请中,A柱加强板2的上端为与腔体11以及下侧边13相匹配的条状结构,在A柱加强板2与B柱加强板3之间、以及A柱加强板2与前加强板4之间的侧围上边梁1的下侧边与侧围外板5直接的贴合固定连接。同时,A柱加强板2的下端与侧围外板5的下端固定连接,B柱加强板3的下端与侧围外板5的下端固定连接。
其中,A柱加强板2位于侧围上边梁1的下侧边与侧围外板之间,且同时与下侧边13和侧围外板5无缝贴合,利用螺栓连接或铆接同时穿过下侧边、A柱加强板2和侧围外板5,实现A柱加强板2与侧围上边梁1的稳固连接。B柱加强板3位于侧围上边梁1的下侧边13与侧围外板5之间,且同时与下侧边13和侧围外板5无缝贴合,利用螺栓连接或铆接同时穿过下侧边13、B柱加强板3和侧围外板5,实现B柱加强板3与侧围上边梁1的稳固连接。
具体连接时,上安装部52与侧围外板5通过螺栓连接、铆接和焊接中一种或者几种连接方式连接;下安装部53、A柱加强板2和侧围外板5通过螺栓连接、铆接和焊接中一种或者几种连接方式连接;下安装部53、B柱加强板3和侧围外板5通过螺栓连接、铆接和焊接中一种或者几种连接方式连接。
本申请中,侧围外板5与腔体11外侧之间具有空腔,A柱加强板2的顶端部分和B柱加强板3的顶端部分均设置于空腔内且均与腔体11外侧贴合,增加侧围外板5与侧围上边梁1的连接强度。
其中,本申请的侧围上边梁1结构还包括A柱内板6和B柱内板7;A柱内板固定罩设于A柱加强板2和前加强板上;B柱内板固定设在B柱加强板3上。采用A柱内板6与B柱内板6进一步提高侧围上边梁1结构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为提高前加强板4的强度,以提高前加强板4与侧围上边梁1的连接稳定性,前加强板4上设有第一加强筋结构41,第一加强筋结构41具体包括交叉布置的多个纵向加强筋和多个横向加强筋。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具体连接时,如图7所示,A柱加强板2与前加强板4相邻前后抵接。同时,A柱加强板2上固定设有第二加强筋结构21,第二加强筋结构21具体也包括交叉布置的多个纵向加强筋和多个横向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结构41与第二加强筋结构21前后抵接,使第一加强筋结构41的横向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结构21的横向加强筋前后抵接,提高传力的稳定性和连接的强度与刚度。
其中,后侧围总成20还包括轮罩内板203、轮罩外板204和后侧围内板205;轮罩内板203与轮罩外板204固定连接;后塔座201的左侧与轮罩内板203的后端固定连接,后塔座201的右侧与轮罩内板203的前端固定连接,后塔座201的上端与轮罩外板204固定连接;D柱加强板202包括固定连接的D柱上加强板2021和D柱下加强板2022,后塔座201的上端具有后塔座上立柱2011,后塔座上立柱2011与D柱下加强板2022固定连接,后侧围内板205与D柱上加强板2021固定连接;轮罩内板203、轮罩外板204和后侧围内板205均为铝合金板材冲压件,且由于后塔座201和D柱加强板202均为铝合金压铸件,后塔座201上设有第三加强筋结构,使后侧围总成20均为铝合金材料,在满足后侧围总成20的强度刚度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后侧围总成20的重量,以进一步的降低整个侧围总成的重量,轻量化水平好。
进一步的,轮罩内板203与轮罩外板204、后塔座201的左侧与轮罩内板203的后端、后塔座201的右侧与轮罩内板203的前端、后塔座201的上端与轮罩外板204、后塔座上立柱2011与D柱下加强板2022、后侧围内板205与D柱上加强板2021均通过结构胶和铆接固定连接。采用结构胶与铆接结合的连接方式,降低了后侧围总成采用螺栓连接时增加的重量,进一步的实现轻量化设计。
一种车辆的实施例,包括上述的侧围总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的侧围加强板总成和后侧围总成;
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包括侧围上边梁、连接于所述侧围上边梁前端的A柱加强板和连接于所述侧围上边梁中部的B柱加强板;
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塔座和D柱加强板;
所述侧围上边梁为铝合金液压成型件,所述B柱加强板为铝热成型件,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后塔座和所述D柱加强板均为铝合金压铸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围上边梁具有腔体;
所述A柱加强板的上端匹配包裹固定在所述侧围上边梁前部的腔体外侧,所述B柱加强板的上端匹配包裹固定在所述侧围上边梁中部的腔体外侧;
所述侧围上边梁前端的腔体外侧匹配包裹固定有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为铝合金压铸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上边梁还包括一体连接在所述腔体上侧的上侧边,以及一体连接在所述腔体下侧的下侧边;
所述下侧边的前部与所述A柱加强板贴合;
所述下侧边的中部与所述B柱加强板贴合;
所述下侧边的前端与所述前加强板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还包括侧围外板;
所述侧围外板的上端包括罩设在所述腔体外侧的中间部,与所述上侧边贴合的上安装部,以及与所述下侧边相对布置的下安装部;
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均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腔体外侧之间,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均与所述下侧边和所述下安装部贴合;
所述A柱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腔体外侧之间具有空腔,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均设置于空腔内且均与所述腔体外侧贴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板总成还包括A柱内板和B柱内板;
所述A柱内板固定罩设在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前加强板上;
所述B柱内板固定设在所述B柱加强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所述A柱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均为铝合金板材冲压件。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加强板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加强筋结构;
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前加强板相邻抵接,所述A柱加强板上一体成型有第二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结构前后抵接;
所述后塔座上设有第三加强筋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轮罩内板、轮罩外板和后侧围内板;
所述轮罩内板与所述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所述后塔座的左侧与轮罩内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塔座的右侧与轮罩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塔座的上端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所述D柱加强板包括固定连接的D柱上加强板和D柱下加强板,所述后塔座的上端具有后塔座上立柱,所述后塔座上立柱与D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D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所述轮罩内板、轮罩外板和后侧围内板均为铝合金板材冲压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侧围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93276.4U CN213799900U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93276.4U CN213799900U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99900U true CN213799900U (zh) | 2021-07-27 |
Family
ID=76961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393276.4U Active CN213799900U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9990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52797A (zh) * | 2021-09-13 | 2021-12-07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顶压加强结构及汽车 |
-
2020
- 2020-10-23 CN CN202022393276.4U patent/CN21379990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52797A (zh) * | 2021-09-13 | 2021-12-07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顶压加强结构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51021B (zh) | 一种电动汽车铝合金车身结构 | |
US7390047B2 (en) |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KR100929527B1 (ko) |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어셈블리 | |
CN202753732U (zh) | 车门以及装设有该车门的汽车 | |
CN210634630U (zh) | 上部边梁传力结构 | |
CN213799900U (zh)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
CN210653375U (zh) | 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12267638U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11167108U (zh) | 后车体焊接总成 | |
CN210191611U (zh)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 |
CN111806571A (zh) | 电动车的前舱横梁结构 | |
KR100929528B1 (ko) |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어셈블리 | |
CN108082287B (zh) | 一种电动物流车的半承载式车架结构 | |
CN113371072B (zh) | 用于车辆的包裹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0588785A (zh) |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 |
CN202863563U (zh) | 一种b柱加强板装置及汽车 | |
CN216070205U (zh) | 车辆的侧围结构和车辆 | |
CN211223612U (zh) |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 |
CN212290043U (zh) | 汽车后轮罩加强结构 | |
CN210592144U (zh) | 承载式车体结构及巡逻车 | |
JP472829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210191615U (zh) | 一种顶盖后横梁组件及具有该顶盖后横梁组件的汽车 | |
CN102717837A (zh) |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 |
CN102328691B (zh) | 一种车架 | |
JP452814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