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1611U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91611U CN210191611U CN201920807164.3U CN201920807164U CN210191611U CN 210191611 U CN210191611 U CN 210191611U CN 201920807164 U CN201920807164 U CN 201920807164U CN 210191611 U CN210191611 U CN 2101916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lar
- column
- via hole
- process via
- hole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3856 thermofo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62 electrophor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1469 Cry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09 Low-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所述的B柱组件包括左侧B柱和右侧B柱;所述的左侧B柱包括左侧B柱主体、补丁板;所述的补丁板与左侧B柱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所述的右侧B柱由右侧B柱主体组成;所述的右侧B柱经过热成型处理;所述的补丁板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定位孔结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上铰链安装孔、车门线束过孔、下铰链安装孔、第四工艺过孔结构。其优点表现在:对汽车B柱的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满足碰撞实验强度,提高了车身结构强度;同时减轻了整车重量。其中左侧B柱采用补丁板热成型,右侧采用普通热成型。再次提高左侧结构强度,在侧碰中给驾驶人员提供足够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的B柱又称为中柱,B柱设置在驾驶舱的前门和后门之间,且从车顶部延伸到车底部,B柱需要同时承受来自车顶盖和来自车门的压力;同时,B柱在车体内部一侧还加装一些附加零件,比如前排安全带。因此,为满足力的连续传递要求以及安装要求,B柱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汽车的侧面碰撞过程中,汽车侧面结构的吸能作用尤其重要。B柱是车身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车辆侧面碰撞安全性起主要作用。
然而,现有技术中,关于汽车B柱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首先,现有技术中汽车所用的B柱通常是普通钢制造材料制造而成,结构强度比较弱,重量也比较重。
其次,汽车所用的B柱通常为两个,两个B柱按照左右对称的形式分布;而现有技术汽车所用的B柱结构中,左侧B柱和右侧B柱通常是同一种结构类型,而汽车在碰撞实验中,对左侧B柱的侧围强度要求较高,对驾驶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另外,汽车B柱的强度除了本身材料有影响之外,还有工艺过孔结构以及电泳漏液结构对B柱的强度具有影响,而现有技术中的B柱没有基于该特性进行针对性设计。
中国专利文献CN201721588635.3,申请日20171124,专利名称为:B柱外板总成及包括其的B柱、汽车,包括:B柱外板,所述B柱外板包括用于与车顶连接的第一端和用于与车底连接的第二端;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B柱外板的所述第二端,且向所述第一端延伸,所述加强板包裹在所述B柱外板上,且所述加强板的内壁面与所述B柱外板的外壁面贴合焊接;所述加强板由具有韧性的低碳钢板制作而成。
上述专利文献的B柱外板总成及包括其的B柱、汽车,提高B柱外板的韧性,B柱外板总成能够满足碰撞后车身完整性的要求,简化B柱的制作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关于一种对汽车B柱的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满足碰撞实验强度的技术方案则未见相应的公开。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对汽车B柱的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满足碰撞实验强度的加强B柱组件。而关于这种加强B柱组件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汽车B柱的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满足碰撞实验强度的加强B柱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所述的B柱组件包括左侧B柱和右侧B柱;所述的左侧B柱包括左侧B柱主体、补丁板;所述的补丁板与左侧B柱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
所述的右侧B柱由右侧B柱主体组成;所述的右侧B柱经过热冲压成型;
所述的补丁板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定位孔结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上铰链安装孔、车门线束过孔、下铰链安装孔、第四工艺过孔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工艺过孔结构为U形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为椎台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相对补丁板向外凸出;所述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为长条状;所述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圆形状;所述的车门线约束孔为椭圆状;所述的第四工艺过孔结构分布在补丁板的下端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左侧B柱主体包括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所述的补丁板覆盖B柱主体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右侧B柱体包括车顶连接部、右侧B柱主体部、车底连接部;所述的右侧B柱主体顶端连接车顶连接部,底端连接车底连接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右侧B柱主体部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定位孔结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上铰链安装孔、车门线束过孔、下铰链安装孔、第四工艺过孔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左侧B柱和右侧B柱均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的第一侧壁的宽大于第二侧壁的宽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左侧B主体与右侧B柱主体结构相同。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左侧B柱和右侧B柱均在底端部安装有B柱下空腔隔断胶。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左侧B柱的第一侧壁上安装前门闩安装螺母总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右侧B柱还安装有后门上铰链加强板组件合后门下铰链加强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对汽车B柱的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满足碰撞实验强度,提高了车身结构强度;同时减轻了整车重量。其中左侧B柱采用补丁板热成型,右侧采用普通热成型。再次提高左侧结构强度,在侧碰中给驾驶人员提供足够保护。
2、补丁板与左侧B柱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该设计的效果是:先焊接保证两者贴合,热成型时就保证两者型面结构一致,且能保证后期电泳的时候,两者间的间隙能被电泳液封住,从而左侧B柱与补丁板间不生锈、左侧B柱强度好。
3、左侧B柱主体包括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所述的补丁板覆盖B柱主体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该设计方式使得效果是:实现了对左侧B柱的全段加强。
4、右侧B柱只经过热成型处理,即右侧B柱无补丁板加强板设计,减轻了重量。同时右侧B柱经过热成型处理,再次提高左侧结构强度,在侧碰中给驾驶人员提供足够保护。
5、在满足补丁板提供加强作用的功能外,针对性设计工艺过孔结构以及电泳漏液结构,从而提高强度,同时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的结构框图。
附图2是左侧B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右侧B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左侧B柱 11.补丁板
111.第一工艺过孔结构 112.定位孔结构
113.第二工艺过孔结构 114.第三工艺过孔结构
115.上铰链安装孔 116.车门线束过孔
117.铰链安装孔 118.第四工艺过孔结构
2.右侧B柱 21.车顶连接部
22.右侧B柱主体部 23.车底连接部
24.第一侧壁 25.第二侧壁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的结构框图。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所述的B柱组件包括左侧B柱1和右侧B柱2。
请参照图2,图2是左侧B柱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左侧B柱1包括左侧B柱1主体、补丁板11;所述的补丁板11与左侧B柱1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所述的左侧B柱1主体包括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所述的补丁板11覆盖B柱主体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
所述的补丁板11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111、定位孔结构112、第二工艺过孔结构113、第三工艺过孔结构114、上铰链安装孔115、车门线束过孔116、下铰链安装孔117、第四工艺过孔结构118;所述的第一工艺过孔结构111为U形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112为椎台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112相对补丁板11向外凸出;所述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113为长条状;所述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114为圆形状;所述的上铰链安装孔115沿着补丁板11的纵向分布;所述的车门线约束孔为椭圆状;所述的下铰链安装孔117沿着补丁板11的纵向分布;所述的第四工艺过孔结构118分布在补丁板11的下端部。
请参照图3,图3是右侧B柱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右侧B柱2由右侧B柱2主体组成;所述的右侧B柱2经过热成型处理;所述的右侧B柱2体包括车顶连接部21、右侧B柱主体部22、车底连接部23;所述的右侧B柱2主体顶端连接车顶连接部21,底端连接车底连接部23;所述的右侧B柱主体部22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111、定位孔结构112、第二工艺过孔结构113、第三工艺过孔结构114、上铰链安装孔115、车门线束过孔116、下铰链安装孔117、第四工艺过孔结构118;所述的第一工艺过孔结构111为U形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112为椎台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112相对右侧B柱主体部22向外凸出;所述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113为长条状;所述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114为圆形状;所述的上铰链安装孔115沿着右侧B柱主体部22的纵向分布;所述的车门线约束孔为椭圆状;所述的下铰链安装孔117沿着右侧B柱主体部22的纵向分布;所述的第四工艺过孔结构118分布在右侧B柱主体部22的下端部。
所述的右侧B柱2采用钢制材料制造而成;所述的右侧B柱2还设有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5;所述的第一侧壁24的宽大于第二侧壁25的宽度,从而实现了车门安装的强度需求。
该实例需要说明的是:
左侧B柱1上设有补丁板11,补丁板11为左侧B柱1提供加强作用,满足汽车碰撞试验中,对左侧B柱1的侧围强度需求。同时,对左侧的驾驶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所述的右侧B柱2只经过热成型处理,即右侧B柱2无补丁板11加强板设计,减轻了重量。同时右侧B柱2经过热成型处理,再次提高左侧结构强度,在侧碰中给驾驶人员提供足够保护。
补丁板11与左侧B柱1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该设计的效果是:先焊接保证两者贴合,热成型时就保证两者型面结构一致,且能保证后期电泳的时候,两者间的间隙能被电泳液封住,从而左侧B柱1强度好。
所述的左侧B柱1主体包括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所述的补丁板11覆盖B柱主体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该设计方式使得效果是:实现了对左侧B柱1的全段加强。
所述的补丁板11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111、定位孔结构112、第二工艺过孔结构113、第三工艺过孔结构114、上铰链安装孔115、车门线束过孔116、下铰链安装孔117、第四工艺过孔结构118。其中,第一工艺过孔结构111的作用是:减重和电泳漏液;定位孔结构112的作用是:为B柱零件的安装提供定位作用;第二工艺过孔结构113,减重和电泳漏液;上铰链安装孔115和下铰链安装孔117分别为上铰链以及下铰链提供安装位置;车门线束过孔116的作用是:供线束穿过;第四工艺过孔结构118是作用是:供电泳漏液。即在满足补丁板11提供加强作用的功能外,针对性设计工艺过孔结构以及电泳漏液结构,从而体高强度,同时减轻重量。因倘若电泳漏液不充分,则起不到保护作用,容易被氧化,进而影响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示例,所述的左侧B主体与右侧B柱2主体结构相同。所述的左侧B柱1的第一侧壁24上安装前门闩安装螺母总成。
作为一种优选示例,所述的左侧B柱1和右侧B柱2均在底端部安装有B柱下空腔隔断胶。具有缓冲作用,安装可靠。
作为一种优选示例,所述的右侧B柱2还安装有后门上铰链加强板组件合后门下铰链加强板组件。进一步对右侧B柱2实现加强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示例,所述的右侧B柱2也设置补丁板11,且补丁板11与右侧B柱2也通过焊接后热成型的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对汽车B柱的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满足碰撞实验强度,提高了车身结构强度;同时减轻了整车重量。其中左侧B柱1采用补丁板11热成型,右侧采用普通热成型。再次提高左侧结构强度,在侧碰中给驾驶人员提供足够保护;补丁板11与左侧B柱1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该设计的效果是:先焊接保证两者贴合,热成型时就保证两者型面结构一致,且能保证后期电泳的时候,两者间的间隙能被电泳液封住,从而左侧B柱1强度好;左侧B柱1主体包括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所述的补丁板11覆盖B柱主体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该设计方式使得效果是:实现了对左侧B柱1的全段加强;侧B柱只经过热成型处理,即右侧B柱2无补丁板11加强板设计,减轻了重量。同时右侧B柱2经过热成型处理,再次提高左侧结构强度,在侧碰中给驾驶人员提供足够保护;在满足补丁板11提供加强作用的功能外,针对性设计工艺过孔结构以及电泳漏液结构,从而体高强度,同时减轻重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柱组件包括左侧B柱和右侧B柱;所述的左侧B柱包括左侧B柱主体、补丁板;所述的补丁板与左侧B柱主体先焊接后再一起热成型;
所述的右侧B柱由右侧B柱主体组成;所述的右侧B柱经过热成型处理;
所述的补丁板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定位孔结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上铰链安装孔、车门线束过孔、下铰链安装孔、第四工艺过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工艺过孔结构为U形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为椎台状;所述的定位孔结构相对补丁板向外凸出;所述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为长条状;所述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圆形状;所述的车门线约束孔为椭圆状;所述的第四工艺过孔结构分布在补丁板的下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B柱主体包括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所述的补丁板覆盖B柱主体上段部、中段部以及下段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B柱体包括车顶连接部、右侧B柱主体部、车底连接部;所述的右侧B柱主体顶端连接车顶连接部,底端连接车底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B柱主体部上端到下端依次设置有第一工艺过孔结构、定位孔结构、第二工艺过孔结构、第三工艺过孔结构、上铰链安装孔、车门线束过孔、下铰链安装孔、第四工艺过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B柱和右侧B柱均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的第一侧壁的宽大于第二侧壁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B主体与右侧B柱主体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B柱和右侧B柱均在底端部安装有B柱下空腔隔断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B柱的第一侧壁上安装前门闩安装螺母总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B柱还安装有后门上铰链加强板组件合后门下铰链加强板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07164.3U CN210191611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07164.3U CN210191611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91611U true CN210191611U (zh) | 2020-03-27 |
Family
ID=69873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07164.3U Active CN210191611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9161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78178A (zh) * | 2021-12-20 | 2022-04-0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门铰链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20807164.3U patent/CN21019161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78178A (zh) * | 2021-12-20 | 2022-04-0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门铰链加强件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87140B (zh) | 汽车车架 | |
US869021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body reinforcement behind the second row of seats | |
US8757708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having structure-reinforcing front frame attachment | |
CN203623797U (zh) | 汽车驾驶室后围加强结构 | |
CN210191611U (zh)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b柱组件 | |
JP2008222039A (ja)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CN202508172U (zh) | 一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 | |
CN110667707A (zh)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扭转刚度的结构 | |
CN201633786U (zh) | 一种汽车前立柱加强结构 | |
CN108382463B (zh) |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 |
CN113682379B (zh) |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骨架结构 | |
CN112896324B (zh) | 一种无框车门的b柱结构及车辆 | |
CN213799900U (zh)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
CN213008402U (zh) |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KR20110058111A (ko) | 차량의 프런트 도어와 로어 프런트 필러 보강구조 | |
CN111017034B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210653375U (zh) | 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04150122U (zh) | 一种汽车门槛梁总成结构 | |
CN205365746U (zh) | B柱上内板装配结构 | |
CN203806014U (zh) | 实现新旧车型前地板总成共用的边梁结构 | |
CN112590941A (zh) | 一种c柱下接头结构 | |
CN206813107U (zh) | 汽车中立柱加强件 | |
CN205345077U (zh) | 汽车及其前地板总成 | |
CN218141800U (zh) | 一种汽车铸造铝合金车架与a柱下内板及门槛的连接结构 | |
CN218141778U (zh) | 一种汽车c柱加强结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402247 Shuangfu Industrial Park,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Sinotruk (Chongqing) Light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402247 Shuangfu Industrial Park,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WEICHAI (CHONGQING) AUTOMOBIL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