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96329B -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96329B CN112896329B CN202110169757.3A CN202110169757A CN112896329B CN 112896329 B CN112896329 B CN 112896329B CN 202110169757 A CN202110169757 A CN 202110169757A CN 112896329 B CN112896329 B CN 1128963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cover
- reinforcement
- plate
- ring
- reinforc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包括C柱内板、后轮罩总成、后纵梁、外加强板及内加强板,后轮罩总成包括内轮罩,内轮罩上端连接于C柱内板下端;后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连接于内轮罩下端;外加强板设于内轮罩外侧,内加强板设于内轮罩内侧,内加强板上端连接于C柱内板,且下端与内轮罩的内侧连接,外加强板上端连接于内轮罩外侧,以使得内加强板下端、内轮罩及外加强板上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外加强板下端连接于内轮罩外侧,以使得后纵梁、内轮罩及外加强板下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本方案提高后轮罩总成对后悬载荷承受能力,增强车辆行驶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及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身是跨接在汽车前后车桥上的框架式结构,也称车体,是汽车的基体,一般由横梁、纵梁、连接板和加强板组成,经由悬挂装置、前桥、后桥支承在车轮上,从而车身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汽车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同时车身的后侧围结构是为整个车身提供必要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后减震器安装点动刚度,故提高车身的后侧围结构的扭转刚度和动刚度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通常汽车后轮罩的内轮罩和外轮罩是一个大面积的薄板件,承接纵梁、横梁、门槛、C柱和D柱等结构,当车辆在不平路面行驶时,悬架向后轮罩传递的后悬载荷较大,故对后轮罩的刚度、强度及NVH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内、外轮罩的造型都比较复杂,对成形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只能用低强度延展性好的板材冲压成型,同时内、外轮罩不能做的太厚,使得汽车后轮罩对后悬载荷承受能力较差,车身安全性能不易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汽车后轮罩对后悬载荷承受能力较差,车身安全性能不易得到保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包括:
C柱内板;
后轮罩总成,包括内轮罩,所述内轮罩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
后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下端;以及,
外加强板和内加强板,所述外加强板设于所述内轮罩外侧,所述内加强板设于所述内轮罩内侧,所述内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且下端与所述内轮罩的内侧连接,所述外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以使得所述内加强板下端、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上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所述外加强板下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以使得所述后纵梁、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下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可选地,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还包括D柱内板,所述D柱内板在所述C柱内板后侧与所述C柱内板呈间隔设置;
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D柱连接板,所述D柱连接板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后端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
可选地,所述D柱内板包括在上下依次连接的上内板和下内板;
所述D柱连接板包括在上下向呈间隔设置的上连接板及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后端连接于所述上内板,所述下连接板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后端连接于所述下内板。
可选地,所述汽车前舱结构还包括后地板,所述后地板位于所述内轮罩下端,且所述后纵梁设于所述后地板下侧;
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C环内加强件,所述C环内加强件设于所述内轮罩内侧,且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C环内加强件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C环内加强件下端连接于所述后地板。
可选地,所述C环内加强件包括内加强件本体及自所述内加强件本体外周向所述内轮罩方向弯折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内加强件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内轮罩内侧连接,以在所述内轮罩的内侧与所述C环内加强件之间形成空腔。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C环外加强件,所述C环外加强件设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且所述C环内加强件、所述内轮罩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地板上侧还设有横梁,所述横梁沿内外向延伸设置;
所述C环内加强件包括在上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第一加强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加强件上端,所述第二加强件下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所述第二加强件上端、所述第一加强件下端、所述内轮罩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加强件本体,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沿上下向延伸设置,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件下端,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下端向内侧方向弯折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上端面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外轮罩,所述内轮罩通过所述外轮罩连接所述C柱内板,所述内轮罩与所述外轮罩在内外向依次叠设,所述外轮罩内侧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上端,所述外轮罩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外加强板上端夹设于所述内轮罩与所述外轮罩之间。
可选地,所述内轮罩与所述后地板及所述第二加强件围设形成线束过孔。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包括C柱内板、后轮罩总成、后纵梁、外加强板及内加强板,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内轮罩,所述内轮罩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后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下端;所述外加强板设于所述内轮罩外侧,所述内加强板设于所述内轮罩内侧,所述内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且下端与所述内轮罩的内侧连接,所述外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以使得所述内加强板下端、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上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所述外加强板下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以使得所述后纵梁、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下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由于所述后纵梁、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下端在内外向依次叠设连接,且所述内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与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上端在内外向依次叠设连接,使得车辆在不平路面行驶时,一部分后悬载荷能够通过所述后纵梁传递给所述外加强板,再经由所述外加强板传递给所述内加强板,最后通过所述内加强板传递给所述C柱内板,从而得以分散所述内轮罩承受的载荷,同时所述内加强板与所述外加强板类似于加强筋设置,提高了所述内轮罩的强度和刚度,从而使得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承受后悬载荷的能力提高,增强了车辆行驶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汽车后轮罩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汽车后轮罩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汽车后轮罩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二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汽车后轮罩结构又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外加强板的主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汽车后轮罩结构 | 6 | D柱连接板 |
1 | C柱内板 | 61 | 上连接板 |
2 | 内轮罩 | 62 | 下连接板 |
21 | 外加强板 | 7 | 后地板 |
22 | 内加强板 | 8 | C环内加强件 |
3 | 外轮罩 | 81 | 第一加强件 |
4 | 后纵梁 | 82 | 第二加强件 |
5 | D柱内板 | 83 | 线束过孔 |
51 | 上内板 | 9 | C环外加强件 |
52 | 下内板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通常汽车后轮罩的内轮罩和外轮罩是一个大面积的薄板件,承接纵梁、横梁、门槛、C柱和D柱等结构,当车辆在不平路面行驶时,悬架向后轮罩传递的后悬载荷较大,故对后轮罩的刚度、强度及NVH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内、外轮罩的造型都比较复杂,对成形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只能用低强度延展性好的板材冲压成型,同时内、外轮罩不能做的太厚,使得汽车后轮罩对后悬载荷承受能力较差,车身安全性能不易得到保障。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汽车后轮罩对后悬载荷承受能力较差,车身安全性能不易得到保障的问题。图1至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轮罩及车辆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轮罩结构100包括C柱内板1、后轮罩总成、后纵梁4、外加强板21及内加强板22,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内轮罩2,所述内轮罩2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1下端;所述后纵梁4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下端;所述外加强板21设于所述内轮罩2外侧,所述内加强板22设于所述内轮罩2内侧,所述内加强板22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1,且下端与所述内轮罩2的内侧连接,所述外加强板21上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外侧,以使得所述内加强板22下端、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加强板21上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所述外加强板21下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外侧,以使得所述后纵梁4、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加强板21下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加强板22及所述外加强板21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对应设置多组,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内轮罩2上的所述内加强板22及所述外加强板21分别设有一个。此外,说明书中的前后向指的是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状态下,各部件的相对前后方向,内外向指该状态下在水平面内与前后向垂直的车身内外方向,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上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方案中所述后纵梁4、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加强板21下端在内外向依次叠设连接,一方面可提高所述后纵梁4、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加强板21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可实现载荷从所述后纵梁4向所述外加强板21方向传递;且所述内加强板22下端与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加强板21上端在内外向依次叠设连接,也是一方面提高所述内加强板22、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加强板21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实现载荷从所述外加强板21向所述内加强板22方向传递。所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车辆在不平路面行驶时,一部分后悬载荷能够通过所述后纵梁4传递给所述外加强板21,再经由所述外加强板21传递给所述内加强板22,最后通过所述内加强板22传递给所述C柱内板1,从而得以分散所述内轮罩2承受的载荷。相较于传统的后悬载荷通过所述后纵梁4传递给所述后轮罩总成,再经由所述后轮罩总成传递给所述C柱内板1,使得所述后轮罩总成承受较大的载荷,本方案减轻了所述后轮罩总成承受载荷的压力。同时所述内加强板22与所述外加强板21分别设于所述内轮罩2内侧与外侧,形成类似于加强筋设置,提高了所述内轮罩2的强度和刚度,从而使得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100承受后悬载荷的能力提高,增强了车辆行驶安全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加强板22与所述外加强板21也可以设有加强筋,进一步提高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100的强度与刚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100还包括D柱内板5,所述D柱内板5在所述C柱内板1后侧与所述C柱内板1呈间隔设置;所述后轮罩总成100还包括D柱连接板6,所述D柱连接板6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后端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5。如此设置,后悬载荷可直接通过所述外轮罩3及所述内轮罩2传递给所述D柱连接板6,再通过所述D柱连接板6传递给所述D柱内板5,同时所述D柱连接板6也可对所述外轮罩3及所述内轮罩2起支撑作用,以提高所述后轮罩总成对后悬载荷的承受能力。所述D柱连接板6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设有多个,也可以设置一个,只要实现在所述内轮罩2向所述D柱内板5传递载荷即可。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D柱内板5包括在上下依次连接的上内板51和下内板52;所述D柱连接板6包括在上下向呈间隔设置的上连接板61及下连接板62,所述上连接板61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后端连接于所述上内板51,所述下连接板62前端连接于所内轮罩2,后端连接于所述下内板52。将所述D柱内板5分为上内板51及下内板52便于加工成型,同时所述D柱连接板6对应设有上连接板61及下连接板62,分别用以从所述内轮罩2向所述上内板51及所述下内板52传递载荷,可进一步提高所述后轮罩总成承受后悬载荷的能力。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汽车前舱结构100还包括后地板7,所述后地板7位于所述内轮罩2下端,且所述后纵梁4设于所述后地板7下侧;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C环内加强件8,所述C环内加强件8设于所述内轮罩2内侧,且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C环内加强件8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1下端,所述C环内加强件8下端连接于所述后地板7。所述C环内加强件8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在所述内轮罩2内侧间隔设置多个,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内轮罩2内侧设有一个所述C环内加强件8。所述C环内加强件8上端与所述C柱内板1连接,且下端与所述后地板7连接,使得来自所述后地板7的载荷通过所述C环内加强件8传递给所述C柱内板1,起到分散和承受载荷的作用,减轻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外轮罩3的载荷。同时,所述C环内加强件8可提高车身扭转刚度,明显降低车辆局部变相,特别在恒定转弯工况下,减小车身侧倾,保持恒定行驶,实现车辆操稳性能的可控。
更进一步地,所述C环内加强件8包括内加强件本体及自所述内加强件本体外周向所述内轮罩方向弯折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内加强件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内轮罩2内侧连接,以在所述内轮罩2的内侧与所述C环内加强件8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可起到吸能作用,特别是在遇到碰撞时,所述空腔具有缓冲功能以减轻所述内轮罩2变形。此外,所述延伸部还可向远离所述空腔方向设有翻边,所述C环内加强件8通过所述翻边与所述内轮罩2点焊连接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与图2,为进一步提高所述C环内加强件8与所述内轮罩2的连接强度,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C环外加强件9,所述C环外加强件9设于所述内轮罩2外侧,且所述C环内加强件8、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9在内外向依次连接,如此设置,所述C环外加强件9、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8形成三层板,提高连接强度。此外,所述C环外加强件9上可设有加强筋以便提升刚度,同时所述C环外加强件9外周还可设置翻边提高连接强度。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与图2,所述后地板7上侧还设有横梁(图中未示出),所述横梁沿内外向延伸设置;所述C环内加强件8包括在上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件81及第二加强件82,所述第一加强件81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1下端,所述第一加强件81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加强件82上端,所述第二加强件82下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所述第二加强件82上端、所述第一加强件81下端、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9在内外向依次连接。所述C环内加强件8分为所述第一加强件81及所述第二加强件82便于加工成型,同时所述所述第二加强件82、所述第一加强件81、所述内轮罩2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9叠设形成四层板连接以提高连接强度。此外,所述后地板7设有所述横梁以起到分散载荷的作用,而所述第二加强件82下端与所述横梁连接,使得经由所述C环内加强件8的载荷进一步减小,提高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100对悬载荷的承受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横梁可以是在内外向间隔设置两个,也可以是在内外向延伸设置一个。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加强件82包括第二加强件本体,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沿上下向延伸设置,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件81下端,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下端向内侧方向弯折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上端面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端面之间形成夹角α,当所述夹角α的过大时不便于所述第二加强件82与所述第一加强件81及所述横梁的连接,当所述夹角α过小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载荷传递的作用,而当所述夹角α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90度时,既能够兼顾到所述第二加强件82与所述第一加强件81及所述横梁的连接,又能够很好的起到载荷传递的作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内轮罩2与所述后地板7及所述第二加强件82围设有线束过孔83,如此设置,在节省空间的同时,还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安全性能。此外,所述线束过孔83的在上下向截面形状不做限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束过孔83在上下向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与图6,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外轮罩3,所述内轮罩2通过所述外轮罩3连接所述C柱内板1,所述内轮罩2与所述外轮罩3在内外向依次叠设,所述外轮罩3内侧连接于所述内轮罩2上端,所述外轮罩3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1下端,所述外加强板21上端夹设于所述内轮罩2与所述外轮罩3之间。如此,所述内轮罩2外侧与所述外轮罩3围设形成后轮安装腔便于后轮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可将减震器安装于所述外加强板21,以利用所述后轮安装腔节省空间,同时达到提高车身后悬架安装点的刚度和车身NVH性能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C柱内板;
后轮罩总成,包括内轮罩,所述内轮罩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
后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下端;以及,
外加强板和内加强板,所述外加强板设于所述内轮罩外侧,所述内加强板设于所述内轮罩内侧,所述内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且下端与所述内轮罩的内侧连接,所述外加强板上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以使得所述内加强板下端、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上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所述外加强板下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以使得所述后纵梁、所述内轮罩及所述外加强板下端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其中,所述汽车前舱结构还包括后地板,所述后地板位于所述内轮罩下端,且所述后纵梁设于所述后地板下侧;
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C环内加强件,所述C环内加强件设于所述内轮罩内侧,且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C环内加强件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C环内加强件下端连接于所述后地板;
所述C环内加强件包括内加强件本体及自所述内加强件本体外周向所述内轮罩方向弯折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内加强件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内轮罩内侧连接,以在所述内轮罩的内侧与所述C环内加强件之间形成空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轮罩结构还包括D柱内板,所述D柱内板在所述C柱内板后侧与所述C柱内板呈间隔设置;
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D柱连接板,所述D柱连接板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后端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内板包括在上下依次连接的上内板和下内板;
所述D柱连接板包括在上下向呈间隔设置的上连接板及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后端连接于所述上内板,所述下连接板前端连接于所述内轮罩,后端连接于所述下内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C环外加强件,所述C环外加强件设于所述内轮罩外侧,且所述C环内加强件、所述内轮罩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上侧还设有横梁,所述横梁沿内外向延伸设置;
所述C环内加强件包括在上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件及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第一加强件下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加强件上端,所述第二加强件下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所述第二加强件上端、所述第一加强件下端、所述内轮罩及所述C环外加强件在内外向依次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加强件本体,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沿上下向延伸设置,且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件下端,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下端向内侧方向弯折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上端面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的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外轮罩,所述内轮罩通过所述外轮罩连接所述C柱内板,所述内轮罩与所述外轮罩在内外向依次叠设,所述外轮罩内侧连接于所述内轮罩上端,所述外轮罩上端连接于所述C柱内板下端,所述外加强板上端夹设于所述内轮罩与所述外轮罩之间。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后轮罩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9757.3A CN112896329B (zh) | 2021-02-07 | 2021-02-07 |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9757.3A CN112896329B (zh) | 2021-02-07 | 2021-02-07 |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96329A CN112896329A (zh) | 2021-06-04 |
CN112896329B true CN112896329B (zh) | 2022-04-12 |
Family
ID=7612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69757.3A Active CN112896329B (zh) | 2021-02-07 | 2021-02-07 |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963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81294B (zh) * | 2021-08-18 | 2022-08-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的加强结构及车辆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273620U (zh) * | 2015-12-31 | 2016-06-0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
CN106032151A (zh) * | 2016-07-01 | 2016-10-19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C柱加强板下接头连接结构 |
KR20170047126A (ko) * | 2015-10-22 | 2017-05-04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휠 하우스의 보강구조 |
CN206644878U (zh) * | 2017-02-28 | 2017-11-17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
CN206679088U (zh) * | 2017-03-21 | 2017-11-28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
JP2018138447A (ja) * | 2017-02-24 | 2018-09-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9553316U (zh) * | 2018-12-07 | 2019-10-29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侧围后段结构以及侧围总成 |
CN110329357A (zh) * | 2019-07-26 | 2019-10-15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C柱加强板连接结构 |
-
2021
- 2021-02-07 CN CN202110169757.3A patent/CN1128963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70047126A (ko) * | 2015-10-22 | 2017-05-04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휠 하우스의 보강구조 |
CN205273620U (zh) * | 2015-12-31 | 2016-06-0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
CN106032151A (zh) * | 2016-07-01 | 2016-10-19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C柱加强板下接头连接结构 |
JP2018138447A (ja) * | 2017-02-24 | 2018-09-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CN206644878U (zh) * | 2017-02-28 | 2017-11-17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
CN206679088U (zh) * | 2017-03-21 | 2017-11-28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96329A (zh) | 2021-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1087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8674488B (zh) |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 |
KR20220082492A (ko) | 차량의 차체 | |
US20230331310A1 (en) |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2896329B (zh) |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 |
US12221166B2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tubular type pillars | |
KR20220053286A (ko) | 차체 결합 구조 | |
CN115892246B (zh) | 车身后地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285013U (zh) | 一种后轮罩区域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107711U (zh) | 汽车d柱上部连接结构及汽车 | |
CN113752797A (zh) | 汽车顶压加强结构及汽车 | |
KR20230166231A (ko) | 차체 결합 구조 | |
CN219838625U (zh) | 车辆 | |
CN112606915B (zh) |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身结构 | |
CN113200091B (zh) | 钣金结构和汽车 | |
CN216269538U (zh) | 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和车辆 | |
CN216580738U (zh) | 一种车身以及车辆 | |
CN214112702U (zh) | 一种乘用车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 |
CN219277646U (zh) | A柱与门槛梁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13008390U (zh) | 车辆的车身前纵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851471U (zh) | 车架结构和汽车 | |
CN221049790U (zh) | 后侧围加强构造 | |
CN218949329U (zh) |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6783638U (zh) | 敞篷车的后侧围结构及敞篷车 | |
CN213109515U (zh) | 侧围内板总成、白车身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