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4680U - 车门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14680U
CN219214680U CN202223589086.5U CN202223589086U CN219214680U CN 219214680 U CN219214680 U CN 219214680U CN 202223589086 U CN202223589086 U CN 202223589086U CN 219214680 U CN219214680 U CN 219214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reinforcing
upper hinge
vehicle
r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90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90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14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14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14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门组件及汽车,该车门组件连接于车体,包括车门内板和上铰链加强板,车门内板包括车门主体与车门主体连接的车门窗框,车门主体包括与车体铰接的连接侧端,车门窗框包括位于连侧端,且与车门主体连接的根部;上铰链加强板包括固定部及加强部,固定部固定安装在车门主体上,加强部连接根部,并与根部形成第一加强腔。由于上铰链加强板部与根部连接,可以将车门窗框的强度与上铰链加强板联系在一起,提高上铰链加强板和车门窗框的强度,以及车门组件的整体性能;并且上铰链加强板的加强部与根部形成第一加强腔,也可提高根部的强度。由此,可消除车门开关门时车门窗框的抖动。

Description

车门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门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门铰链安装点刚度和窗框刚度对车门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刚度值较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关门声音松散、开关门瞬间窗框和门护板会抖动等,严重影响到车门开关时的体验感。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铰链加强板来增加安装点的刚度,通过加大窗框截面尺寸和增加内腰线加强板的料厚来增加窗框刚度。但是这种方案会导致车门重量增加明显,且成本较高。并且窗框刚度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仍然存在关门声音松散、开关门瞬间窗框和门护板抖动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门组件及车辆,能够提高车门窗框的刚度。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组件,连接于车体,包括: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内板包括车门主体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的车门窗框,所述车门主体包括与所述车体铰接的连接侧端,所述车门窗框包括位于所述连接侧端,且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的根部;上铰链加强板,所述上铰链加强板包括固定部及加强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安装在所述车门主体上,所述加强部连接所述根部,并与所述根部形成第一加强腔。
进一步,所述车门内板包括内腰线加强板,所述内腰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车门主体上,且所述内腰线加强板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根部,并与所述加强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内腰线加强板与所述加强部之间围合形成有第二加强腔。
进一步,所述内腰线加强板设有第一拉深部,所述加强部上设有第二拉深部,所述第一拉深部与所述第二拉深部一起形成第二加强腔。
进一步,所述加强部、所述内腰线加强板、所述根部通过三层焊点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拉深部的边缘延伸有翻边,所述根部设置有凹槽;其中,所述第二拉深部与所述第一翻边均容置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第一拉深部、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凹槽的壁围合形成第一加强腔。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门主体、所述内腰线加强板通过三层焊点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包括上铰链安装孔上铰接安装孔,所述上铰链安装孔与所述车体铰链连接。
进一步,所述加强部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上铰链加强板的相对两侧。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车门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的车门组件连接于车体,包括车门内板和上铰链加强板,车门内板包括车门主体与车门主体连接的车门窗框,车门主体包括与车体铰接的连接侧端,车门窗框包括位于连侧端,且与车门主体连接的根部;上铰链加强板包括固定部及加强部,固定部固定安装在车门主体上,加强部连接根部,并与根部第一加强腔。由于上铰链加强板部与根部连接,可以将车门窗框的强度与上铰链加强板联系在一起,提高上铰链加强板和车门窗框的强度,以及车门组件的整体性能;并且上铰链加强板的加强部与根部形成第一加强腔,也可提高根部的强度。由此,可消除车门开关门时车门窗框的抖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门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A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根据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组件100,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车门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A-A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所述车门组件100连接于车体。车门组件100包括车门内板1和上铰链加强板2。
车门内板1是指车门内侧最大的主体框架钣金。车门内板1包括车门主体11与车门主体11连接的车门窗框12。其中,车门窗框12是指车门主体11以上并位于车门玻璃周圈位置的,用于固定车门玻璃的钣金结构。车门主体11包括与车体铰接的连接侧端111。也就是,车门组件100与车体连接时,为了使车门组件100可以枢转与车体连接的一侧端。其中,车门组件100与车体通常通过车门铰链连接,一个车门组件100会在连接侧端111上下各布置一个铰链,实现车门组件100稳定的旋转开启。车门窗框12包括位于连接侧端111,且与车门主体11连接的根部121。
上铰链加强板2是在车门主体11连接侧端111的上铰链的固定点位置,为了提升安装点刚度,增加的加强件。上铰链加强板2包括固定部21及加强部22。其中,固定部21固定安装在车门主体11上,加强部22连接根部121,并与根部121形成第一加强腔4。
由此,本申请中的车门组件100,其上铰链加强板2设置有加强部22,且加强部22与根部121连接,从而可以将车门窗框12的强度与上铰链加强板2联系在一起,提高上铰链加强板2和车门窗框12的强度,以及车门组件100的整体性能;并且上铰链加强板2的加强部22与根部121形成第一加强腔4,也可提高根部121的强度。由此可消除车门组件100开关门时车门窗框12的抖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门内板1包括内腰线加强板3,内腰线加强板3是在车门内饰板上边缘位置,为了提升车门内腰线刚度,增加的与车门内板1连接的加强件。内腰线加强板3设置在车门主体11上,且内腰线加强板3至少部分延伸至根部121,并与加强部22连接。其中,内腰线加强板3至少部分延伸至根部121,并与加强部22连接,可以是内腰线加强板3向车门窗框12上延伸但只延伸至加强部22,也即内腰线加强板3向车门窗框12的投影在加强部22内;还可以是内腰线加强板3向车门窗框12上延伸并覆盖整个车门窗框12。可以理解的是,当内腰线加强板3至少部分延伸至根部121,并与加强部22连接,也就是将内腰线加强板3、上铰链加强板2、车门窗框12连接在一起,更进一步加强车门窗框12的刚度,并且还可有效的加强内腰线加强板3的刚度,从而更进一步提升车门组件100的整体性能。由于车门窗框12和内腰线加强板3的刚度较大,可避免车门开关门时车门窗框12的抖动,以及门护板的抖动。由于门护板是车门内侧扶手饰板件,如果车门内腰线刚度差,门护板的上边缘位置就会在车门开关门时晃动。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上铰链加强板2和内腰线加强板3向上延伸至车门窗框12的根部121,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加大车门窗框12的横截面积和车门内腰线的料厚来来防止车门窗框12和门护板在车门开关时的抖动,可以使得车门组件100的重量更轻,成本更低,且不易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和车辆的外观造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腰线加强板3与加强部22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加强腔5。也就是内腰线加强板3和加强部22不仅仅只是连接在一起来提升车门窗框12的刚度,还可以通过在内腰线加强板3和加强部22之间形成加强腔来进一步提高车门窗框12的刚度。内腰线加强板3、上铰链加强板2和车门内板1的安装连接关系,可以是上铰链加强板2和内腰线加强板3依次层叠在车门内板1上,还可以是内腰线加强板3和上铰链加强板2依次层叠在车门内板1上。
请参阅图2-图4,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内腰线加强板3、上铰链加强板2和车门内板1之间在根部121的安装连接,并加强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内腰线加强板3、根部121通过三层焊点6固定连接。也就是层叠设置的车门内板1、上铰链加强板2和内腰线加强板3在车门窗框12的根部121采用三层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上铰链较强板2标示的三层焊点6以及二层焊点7主要用于表示上铰链加强板2连接的位置,并不代表三层焊点6以及二层焊点7一定会凸显于上铰链加强板2的上表面。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内腰线加强板3设置有第一拉深部31,加强部22上设有第二拉深部23,第一拉深部31与第二拉深部23一起形成第二加强腔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拉深部31和第二拉深部23的深度不同,由此当内腰线加强板3和加强部22层叠设置时,第一拉深部31和第二拉深部23就可以围合形成第二加强腔5。优选的,上铰链加强板2设置在车门内板1和内腰线加强板3之间,第二拉深部23的拉深深度大于第一拉深部31的深度。
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拉深部23的边缘延伸有第一翻边24,第一翻边24的翻边方向与第二拉深部23的拉深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拉深部23上设置第一翻边24可以有效的提升上铰链加强板2的强度和刚性。根部121设置有凹槽。其中,第二拉深部23与第一翻边24均容置于凹槽,且第一拉深部31、第一翻边24与凹槽的壁围合形成第一加强腔4。由此,可通过在第二拉深部23边缘设置的第一翻边24及与凹槽围合形成的第一加强腔4提高根部121的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车门窗框12的刚度。另外,当上铰链加强板2设置在车门内板1和内腰线加强板3之间,上铰链加强板2的加强部22即可以和车门窗框12上的凹槽形成第一加强腔4,还可以和内腰线加强板3之间形成第二加强腔5,可以更为有效的提升车门窗框12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内腰线加强板3属于车门内板1,所以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上铰链加强板2设置在内腰线加强板3的上方,并部分遮盖内腰线加强板3,那内腰线加强板3与上铰链加强板2的加强部22形成的加强腔就是第一加强腔4。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腔4和第二加强腔5的还可以向下延伸,使车门主体11与固定部21,固定部21与内腰线加强板3也形成有加强腔。
为了便于内腰线加强板3、上铰链加强板2和车门内板1在车门主体11的安装连接,并加强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1与车门主体11、内腰线加强板3通过三层焊点6固定连接。也就是,层叠设置的车门内板1、上铰链加强板2和内腰线加强板3在车门主体11采用三层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内腰线加强板3与车门主体11连接,或内腰线加强板3还与窗框的根部121的其它部位连接时,可采用二层焊点7固定连接。并且,上铰链加强板2的固定部21与车门主体11连接时也可采用二层焊点7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1上包括上铰链安装孔26,上铰链安装孔26与车体铰链连接。由于上铰链加强板2的刚度的增加,还可以有效的增加上铰链安装点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1设置有第二翻边25,第二翻边25与第一翻边24位于上铰链加强板2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二翻边25的翻边方向与第一翻边24的方向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翻边24设置在加强部22的右侧,第二翻边25设置在固定部21的左侧。也即上铰链加强板2在根部121最弱的两侧起翻边,以加强上铰链加强板2和根部121的刚度。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门组件100。由于车门组件100在上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门组件,连接于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内板包括车门主体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的车门窗框,所述车门主体包括与所述车体铰接的连接侧端,所述车门窗框包括位于所述连接侧端,且与所述车门主体连接的根部;
上铰链加强板,所述上铰链加强板包括固定部及加强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安装在所述车门主体上,所述加强部连接所述根部,并与所述根部形成第一加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内板包括内腰线加强板,所述内腰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车门主体上,且所述内腰线加强板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根部,并与所述加强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腰线加强板与所述加强部之间围合形成有第二加强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腰线加强板设有第一拉深部,所述加强部上设有第二拉深部,所述第一拉深部与所述第二拉深部一起形成第二加强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所述内腰线加强板、所述根部通过三层焊点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深部的边缘延伸有第一翻边,所述根部设置有凹槽;其中,所述第二拉深部与所述第一翻边均容置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第一拉深部、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凹槽的壁围合形成第一加强腔。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门主体、所述内腰线加强板通过三层焊点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包括上铰链安装孔,所述上铰链安装孔与所述车体铰链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上铰链加强板的相对两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组件。
CN202223589086.5U 2022-12-29 2022-12-29 车门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9214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9086.5U CN219214680U (zh) 2022-12-29 2022-12-29 车门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9086.5U CN219214680U (zh) 2022-12-29 2022-12-29 车门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14680U true CN219214680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8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9086.5U Active CN219214680U (zh) 2022-12-29 2022-12-29 车门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14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04393B1 (ko) 자동차 트렁크 덮개
JPH06219334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H0336691B2 (zh)
JP2007237987A (ja)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JPS60980Y2 (ja) サツシユ付ドア構造
CN219214680U (zh) 车门组件及车辆
JP4363910B2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H08258568A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補強構造
JP2591995Y2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補強構造
JP3223627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の補強構造
JP3315915B2 (ja) 自動車車体の下側部補強構造
JP6495416B2 (ja) 樹脂製バックドアの補強構造
JP4114489B2 (ja) 車両用ドア
JPH06211049A (ja)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の補強構造
JP6956441B2 (ja)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構造
JP3394446B2 (ja) 自動車のロッカ部補強構造
JP476816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JP2603707Y2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H0311049Y2 (zh)
JP2815322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365717B2 (ja) 車両用ドア
JP3672030B2 (ja) 車両用ドア
JPH1178524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6495417B2 (ja) 樹脂製バックドアの補強構造
WO2022124351A1 (ja)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