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7032U -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7032U
CN218967032U CN202223003308.0U CN202223003308U CN218967032U CN 218967032 U CN218967032 U CN 218967032U CN 202223003308 U CN202223003308 U CN 202223003308U CN 218967032 U CN218967032 U CN 218967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over
mounting
channel
cover plat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33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东洋
谢锋
罗培锋
杨万庆
陈东
喻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33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7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7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7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该后轮罩总成包括后纵梁和轮罩板,所述轮罩板外侧设有用于装配减振器的第一安装位,所述后纵梁上设有用于装配减震弹簧的第二安装位;所述轮罩板外侧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后纵梁相连,形成传力通道。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轮罩板外侧与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上设第一加强结构,且第一加强结构与后纵梁相连,形成传力通道,在车身受到Y向和X向力时,配合减振器和减震弹簧使用,可以提高车身刚度,减小车身的变形量,改善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后轮罩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汽车安全性及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后轮罩涉及底盘安装点,是车身主要受力点,对强度要求较高;后轮罩处的结构又直接影响后部框架的刚度,对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传统车身设计中,后减振器安装板没有与纵梁连接,后减振器安装板强度不足,在高强耐久试验时有开裂风险;后轮罩下连接板与面板Z向搭接,焊点受剥离力;后轮罩下连接板与后轮罩形成的截面不利于车身刚度的提高,截面不连续,刚度不好;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可提高车身寿命,保证车身的疲劳耐久性能,可提高车身刚度,改善用户舒适性的新型后轮罩加强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以解决现有车身设计中存在的车身刚度较差的问题。
一种后轮罩总成,包括后纵梁和轮罩板,所述轮罩板外侧设有用于装配减振器的第一安装位,所述后纵梁上设有用于装配减震弹簧的第二安装位;所述轮罩板外侧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后纵梁相连,形成传力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轮罩板外侧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后纵梁相连,形成所述传力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传力通道包括沿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和沿Z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横向加强筋,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纵向加强筋;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纵梁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位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第二安装位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后纵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位的安装面呈反凹结构,所述反凹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边缘向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从所述连接部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轮罩板内侧设有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所述后纵梁上设有第三加强结构,所述第三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后纵梁和轮罩板一体成型。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所述后轮罩总成、减振器和减震弹簧;所述减振器装配在所述轮罩板外侧的第一安装位上,所述减震弹簧装配在所述后纵梁的第二安装位上。
优选地,所述轮罩板外侧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所述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件,每一所述安装件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减振器上设有第二装配孔,在所述减振器装配在所述第一安装位后,所述第二装配孔和所述第一装配孔通过紧固件锁紧。
优选地,所述后纵梁的底部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在与所述第二安装位相对的位置;所述减震弹簧上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装配在所述定位孔上。
本实用新型使用螺栓可以把减振器的一端连接在轮罩板外侧的第一安装位上,减振器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同时把减震弹簧布置在减振器的一侧,减震弹簧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其上端安装在后纵梁的第二安装位上,这样设置便于把减振器装配在轮罩板外侧的第一安装位上、把减震弹簧装配在后纵梁的第二安装位上;通过在轮罩板外侧与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上设第一加强结构,且第一加强结构与后纵梁相连,形成传力通道,在车身受到Y向和X向力时,配合减振器和减震弹簧使用,可以提高车身刚度,改善用户的舒适性。
第一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纵横交叉,增加连接受力点,提高第一加强筋的强度,传力通道为π型传力通道,π型传力通道包括沿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和沿Z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一端与第一通道相连,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后纵梁相连,π型传力通道采用网状结构且传力通道延伸至后纵梁底部,可以有效提高车身X向和Y向刚度;第一通道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加强筋,第二通道包括至少一个纵向加强筋,可以对轮罩板外侧提供横向支撑和纵向支撑,可以加强车身刚度,第一通道除了横向加强筋还可以有其他加强筋连接相邻两个横向加强筋,进一步加强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轮罩板外侧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轮罩板内侧结构图;
图3是是本实用新型中的π型传力通道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轮罩板断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装位安装面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装位安装面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减振器和减震弹簧安装状态的整体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减振器和减震弹簧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其中,
1、后纵梁;2、轮罩板;3、减振器;
4、第一安装位;41、第一安装部;42、连接部;43、第二安装部;
5、减震弹簧;6、第二安装位;7、第一加强结构;
8、传力通道;81、第一通道;82、第二通道;
9、第二加强结构;10、第三加强结构;
11、安装板;12、定位孔;13、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轮罩总成,参照图1和2,包括后纵梁1和轮罩板2,轮罩板2外侧设有用于装配减振器3的第一安装位4,后纵梁1上设有用于装配减震弹簧5的第二安装位6;轮罩板2外侧与第一安装位4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第一加强结构7,第一加强结构7与后纵梁1相连,形成传力通道8。
作为一示例,使用两个M12螺栓可以把减振器3的一端连接在轮罩板2外侧的第一安装位4上,减振器3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同时把减震弹簧5布置在减振器3的一侧,减震弹簧5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其上端安装在后纵梁1的第二安装位6上,这样设置便于把减振器3装配在轮罩板2外侧的第一安装位4上、把减震弹簧5装配在后纵梁1的第二安装位6上;通过在轮罩板2外侧与第一安装位4相对的位置上设置第一加强结构7,且第一加强结构7与后纵梁1相连,形成传力通道8,在车身受到Y向和X向力时,配合减振器3和减震弹簧5使用,可以提高车身刚度,减小车身的变形量,改善用户的舒适性。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加强结构7包括设置在轮罩板2外侧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与后纵梁1相连,形成传力通道8。
作为一示例,第一加强结构7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与后纵梁1相连,形成传力通道8,在车身受到Y向和X向力时,可以对轮罩板2外侧提供Y向支撑和X向支撑,提高车身刚度,减小车身的变形量,改善用户的舒适性。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传力通道8的形状类似π型,传力通道8包括沿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81和沿Z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通道82;第一通道81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加强筋,第二通道82包括至少一个纵向加强筋;第二通道82的一端与第一通道81相连,第二通道82的另一端与后纵梁1相连。
作为一示例,第一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纵横交叉,增加连接受力点,提高第一加强筋的强度。传力通道8的形状类似π型,传力通道8包括沿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81和沿Z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通道82,第二通道82的一端与第一通道81相连,第二通道82的另一端与后纵梁1相连,π型传力通道采用网状结构,且传力通道8延伸至后纵梁1底部,可以有效提高车身X向和Y向刚度;第一通道81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加强筋,第二通道82包括至少一个纵向加强筋,可以对轮罩板2外侧提供横向支撑和纵向支撑,可以加强车身刚度,第一通道81除了横向加强筋,还可以有其他加强筋连接相邻两个横向加强筋,进一步加强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安装位4设置在第一通道81上;第二安装位6设置在两个第二通道82之间的后纵梁1上,这样可以提高零件安装点的动刚度,减小零件磨损。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第一安装位4的安装面呈反凹结构,参照图4,反凹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部41、从第一安装部41的边缘向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42、从连接部42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43。
作为一示例,第一安装位4的安装面呈反凹结构,反凹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部41、从第一安装部41的边缘向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42、从连接部42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43,这样设置安装面截面连续,不仅利于提高车身刚度,确保第一安装位4的安全性,还可以有效增加车内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轮罩板2内侧设有第二加强结构9,第二加强结构9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后纵梁1上设有第三加强结构10,第三加强结构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
作为一示例,在轮罩板2内侧设有第二加强结构9,第二加强结构9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当车身受力时,可以为轮罩板2内侧提供Z向支撑,提高车身刚度。后纵梁1上设有第三加强结构10,第三加强结构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当车身受力时,可以为后纵梁1提供Z向支撑,提高车身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后纵梁1和轮罩板2一体成型
作为一示例,后纵梁1和轮罩板2通过压铸一体成型,两者之间无需连接点,与现有结构相比强度更好,避免了在高强耐久试验时开裂的风险,可以提高车身寿命,保证车身的疲劳耐久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参照图7和图8,包括后轮罩总成、减振器3和减震弹簧5;减振器3装配在轮罩板2外侧的第一安装位4上,减震弹簧5装配在后纵梁1的第二安装位6上。
作为一示例,通过后轮罩总成、减振器3和减震弹簧5的配合设置,便于把减振器3与减震弹簧5分别装配在轮罩板2外侧的第一安装位4和后纵梁1的第二安装位6上,这样可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减震功能,提高用户舒适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轮罩板2外侧设有安装板11,安装板11设置在与第一安装位4相对的位置;安装板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件,每一安装件上设有第一装配孔;减振器3上设有第二装配孔,在减振器3装配在第一安装位4后,采用紧固件锁紧第二装配孔和第一装配孔。
作为一示例,通过安装板11的设置,安装板11设置在与第一安装位4相对的位置;安装板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件,每一安装件上设有第一装配孔;减振器3上设有第二装配孔,在减振器3装配在第一安装位4后,采用紧固件锁紧第二装配孔和第一装配孔,这样便于把减振器3装配在轮罩板2外侧的第一安装位4上,当轮罩板2上部受到减振器3的冲击力时,轮罩板2内外侧设置的第二加强结构9和第一加强结构7可以提供Y向及Z向支撑,从而提高减振器3的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后纵梁1的底部上设有定位孔12,定位孔12设置在与第二安装位6相对的位置;减震弹簧5上设有定位销13,定位销13装配在定位孔12上。
作为一示例,通过定位孔12和定位销13的配合设置,定位销13与第二安装位6上的定位孔12相匹配,减震弹簧5上端面与第二安装位6表面相匹配,这样设置便于把减震弹簧5装配在后纵梁1的第二安装位6上;当减震弹簧5通过后纵梁1向车身传递力时,轮罩板2内外侧设置的第二加强结构9和第一加强结构7及后纵梁1内设置的第三加强结构10可以提供Z向支撑,从而提高减震弹簧5的刚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纵梁和轮罩板,所述轮罩板外侧设有用于装配减振器的第一安装位,所述后纵梁上设有用于装配减震弹簧的第二安装位;
所述轮罩板外侧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后纵梁相连,形成传力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轮罩板外侧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后纵梁相连,形成所述传力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
所述传力通道包括沿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通道和沿Z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横向加强筋,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纵向加强筋;
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纵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位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所述第二安装位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后纵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的安装面呈反凹结构,所述反凹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边缘向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从所述连接部向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板内侧设有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
所述后纵梁上设有第三加强结构,所述第三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和所述轮罩板一体成型。
8.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后轮罩总成、减振器和减震弹簧;
所述减振器装配在所述轮罩板外侧的第一安装位上,所述减震弹簧装配在所述后纵梁的第二安装位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板外侧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位置;
所述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件,每一所述安装件上设有第一装配孔;
所述减振器上设有第二装配孔,在所述减振器装配在所述第一安装位后,所述第二装配孔和所述第一装配孔通过紧固件锁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的底部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在与所述第二安装位相对的位置;
所述减震弹簧上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装配在所述定位孔上。
CN202223003308.0U 2022-11-10 2022-11-10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Active CN218967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3308.0U CN218967032U (zh) 2022-11-10 2022-11-10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3308.0U CN218967032U (zh) 2022-11-10 2022-11-10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7032U true CN218967032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47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3308.0U Active CN218967032U (zh) 2022-11-10 2022-11-10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70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967032U (zh) 后轮罩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CN112606912B (zh) 一种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01769672U (zh)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支架
CN213566147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401377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接头、后纵梁及汽车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110861712B (zh) 重卡底盘前端模块结构及底盘车架结构
CN220924276U (zh) 后纵梁、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6969250U (zh) 摆臂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20924314U (zh) 车身加强结构及车辆
CN111332086A (zh) 减震器座、减震器总成及车辆
CN217515226U (zh) 一种轻型卡车的车架
CN220905133U (zh) 后地板的板簧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5096862U (zh) 减震器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8084984U (zh) 车身后弹簧安装结构、减震组件和车辆
CN217022164U (zh) 电机组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2373513U (zh) 车辆后轮罩的加强组件以及车辆
CN218616136U (zh) 减震塔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492517U (zh) 减振动力总成的悬置支架和车辆
CN218640949U (zh) 车辆的机舱纵梁和车辆
CN220430283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6508154U (zh) 一种弹性体复合挡泥板
CN216611360U (zh) 副车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