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6045U - 内箱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6045U
CN218786045U CN202190000343.1U CN202190000343U CN218786045U CN 218786045 U CN218786045 U CN 218786045U CN 202190000343 U CN202190000343 U CN 202190000343U CN 218786045 U CN218786045 U CN 218786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lid
arm
box
h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03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平匡哉
津田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6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6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2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in the fairing

Abstract

在该内箱结构中,在盖主体(31)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臂(34)收纳于护腿罩(16)内,随着盖主体(31)打开,铰链臂(34)从形成于护腿罩(16)的插脱口(18e)向护腿罩(16)外延伸出,在盖主体(31)处于打开状态时,铰链臂(34)延伸到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在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支承盖主体(31),盖主体(31)配置成在处于打开状态时沿着护腿罩(16)的后壁(11b1)。

Description

内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箱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20年3月12日向日本提出了申请的特愿2020-043477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跨骑型车辆有时在乘员腿部的前方侧具备护腿罩。已知有在该护腿罩的车辆后方侧(乘员侧)具备带有盖的内箱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5243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内箱结构中,存在以下的课题。即,盖以向乘员侧伸出的方式打开,因此打开的状态的盖容易与乘员的腿接触。另一方面,跨骑型车辆存在将内箱无法装下的收容物等以盖打开的状态仍收容地行驶这样的使用方式。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内箱结构中,存在阻碍前述的使用方式这样的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设置于护腿罩的乘员侧的内箱的盖打开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行驶的内箱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内箱结构,其具备:箱主体(27),其支承于跨骑型车辆(1)的护腿罩(16)的车辆后方侧,且具有向上方开放的箱开口(27a);以及盖(28),其能够开闭地覆盖所述箱开口(27a),所述盖(28)具备:盖主体(31),其配置成从上方与所述箱开口(27a)对置而将所述箱开口(27a)闭塞;以及铰链(32),其将所述盖主体(31)支承为能够以朝向左右方向的铰链轴(33)为中心转动,其中,所述盖主体(31)从关闭了所述箱开口(27a)的关闭状态以使前端侧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转动,成为打开了所述箱开口(27a)的打开状态,所述铰链(32)具备架设在所述盖主体(31)与铰链轴(33)之间的铰链臂(34),在所述盖主体(31)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收纳于所述护腿罩(16)内,随着所述盖主体(31)打开,所述铰链臂(34)从形成于所述护腿罩(16)的插脱口(18e)向所述护腿罩(16)外延伸出,在所述盖主体(31)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延伸到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在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支承所述盖主体(31),所述盖主体(31)配置成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沿着所述护腿罩(16)的后壁(11b1)。
根据该结构,在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盖主体由向下方延伸的铰链臂在比箱开口靠下方的位置支承。由此,能够使盖主体尽可能地从箱开口的上方空间退避。因此,能够将超过箱主体的深度的宝特瓶等长条的物品容易向箱主体放入取出。另外,在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盖主体配置成沿着护腿罩的壁部。因此,确保处于打开状态的盖与乘员的腿部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实现即便盖为打开状态而在内箱中收容了长条的物品的状态下,也在确保了乘员的腿部空间的基础上使车辆行驶这样的使用方式。因此,能够提高内箱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盖主体(31)的上下宽度的一半以上的下部配置在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盖主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盖主体的下半部以上配置在比箱开口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箱开口的上方空间更加变宽,向内箱容易放入取出长条的物品。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箱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铰链臂(34)具备:臂基部(34b),其从支承于所述铰链轴(33)的基端部(34a)向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臂弯曲部(34c),其从所述臂基部(34b)的伸出前端部在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周向上向打开所述盖主体(31)的一侧延伸,其中,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臂弯曲部(34c)向所述护腿罩(16)外延伸出,延伸至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打开盖主体时,沿铰链轴中心的周向延伸的臂弯曲部向护腿罩外延伸出,使盖主体向比箱开口靠下方的位置移动。由此,不用扩大护腿罩中的铰链臂的插脱口,就能够使盖主体转动并同时向下方移动。因此,能够在抑制插脱口的扩大而使外观良好的基础上,提高内箱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比所述箱开口(27a)向上方突出的高度(T1)小于所述臂弯曲部(34c)的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的宽度(H2)。
根据该结构,在使盖为打开状态时,能抑制铰链臂比箱开口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由此,抑制铰链臂向箱开口的上方空间的伸出量,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箱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在从所述铰链轴(33)的轴向观察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所述盖(28)时,所述铰链臂(34)中的在打开所述盖主体(31)时接近所述箱主体(27)的后壁(27b)的一侧的侧缘(34b1)与沿着所述后壁(27b)的箱后端缘(27b1)所成的角度(θ1)为钝角。
根据该结构,铰链臂中的在盖打开时接近箱主体的后壁的一侧的侧缘与箱主体的沿着后壁的箱后端缘所成的角度为钝角。虽然护腿罩的后壁与箱主体的后壁接近配置,但由于所述角度为钝角,因此能较大地确保将盖从关闭状态打开时的转动角度。由此,能够使盖主体从箱开口的上方空间较大地退避。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箱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铰链臂(34)配置在所述箱主体(27)的侧壁(27c)的外侧,在所述侧壁(27c)形成有在从所述铰链轴(33)的轴向观察下沿着所述铰链臂(34)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的立壁(45),所述立壁(45)向所述侧壁(27c)的外侧超过所述铰链臂(34)的左右宽度地立起,并覆盖所述铰链臂(34)的转动区域(R1)。
根据该结构,通过立壁覆盖铰链臂的转动区域,由此在盖的开闭时,能抑制在护腿罩内配设的绳状构件向转动区域进入的情况。另外,即使在照明装置等的光侵入护腿罩内的情况下,通过立壁也能抑制该光到达铰链臂的插脱口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盖主体的开闭顺畅,并使铰链臂周边的外观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箱结构具备:第一卡合部(42),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27);以及第二卡合部(43),其设置于所述铰链臂(34),且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42)卡合,来将所述盖(28)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箱主体及铰链臂分别设置的卡合部,构成将盖以打开状态保持的保持机构。由此,通过在箱主体及铰链臂设置相互卡合的凹凸等简易的结构,能够将盖以打开状态保持。因此,能够简易地提高内箱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案在上述第七方案的基础上,设置于所述铰链臂(34)的第二卡合部(43)由将所述铰链臂(34)贯通的贯通孔构成,所述铰链臂(34)以包围所述第二卡合部(43)的方式形成有肋(43a)。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于铰链臂的第二卡合部由贯通孔构成,因此与第二卡合部为凸部的情况相比,在盖开闭时容易避免与箱主体的干涉。另外,在铰链臂上以包围贯通孔的方式形成肋,由此能够抑制设有贯通孔引起的铰链臂的强度刚性的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箱结构具备:密封构件(48),其夹在所述盖主体(31)与所述箱开口(27a)之间而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以及密封压接部(47),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31)及所述箱开口(27a)中的至少一方而压接于所述密封构件(48),所述铰链轴(33)配置在所述箱主体(27)的后部,所述盖主体(31)具备:平坦部(31a),其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上方与所述箱开口(27a)对置;以及后缘弯曲部(31b),其在所述平坦部(31a)的后方向下方弯曲而延伸,所述密封构件(48)与密封压接部(47)在所述平坦部(31a)处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压接,在所述后缘弯曲部(31b)处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压接。
在箱主体的后部配置有铰链轴的结构中,存在密封构件与密封压接部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压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盖主体的后缘弯曲部处,密封构件与密封压接部有时沿着盖的转动轨迹而滑动接触。与相对此,根据上述结构,在盖主体的后缘弯曲部处,密封构件与密封压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压接,因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即,能够抑制密封构件产生非意图变形,确保良好的密封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设置于护腿罩的乘员侧的内箱的盖打开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行驶的内箱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护腿罩上部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护腿罩周边的后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内箱周边的将一部分罩取下后的状态的左侧视图,示出盖打开状态。
图5是图4的V向视图。
图6是上述内箱的左侧视图,示出盖打开状态。
图7是上述内箱的右侧视图,示出盖打开状态。
图8是上述内箱的左侧视图,示出盖关闭状态。
图9是上述内箱的右侧视图,示出盖关闭状态。
图10是上述盖的仰视图。
图11是在上述盖的下表面安装的密封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内罩的分解后视图。
图1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货物挂钩周边的沿着车身左右中心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有时对关于车身左右中心线左右对称的结构的符号标注L、R来进行区别。
<车辆整体>
图1中示出小型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1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转向轮的前轮3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前轮3支承于前叉3a,通过车把2能够转向。后轮4支承于摆动式的动力单元8,能够通过动力单元8进行驱动。图中符号2a表示车把2的左右两侧的把手部,符号2b表示将除了左右把手部2a之外的车把2的周围覆盖的车把罩,符号4b表示后缓冲件。
包括车把2、前叉3a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21的前端部的头管21a。动力单元8的前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21的下部。
车架21具备头管21a、从头管21a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1b、从下行框架21b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21c、以及从下框架21c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21d。
在前轮3与后轮4之间设有驾驶员放脚的底踏板6。在底踏板6的前方设有前车体14。在底踏板6的后方设有后车体15。在前车体14与后车体15之间,底踏板6的上方的空间K1成为驾驶员跨骑车身时的跨骑空间K1。在前车体14的上方配置有车把2。在后车体15的上方支承有供乘员就座的座椅5。在底踏板6的下部左侧设有能够将车身以向左侧倾斜的立起状态支承的可倾倒式的侧停车架7。
动力单元8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8a和将由发动机8a产生的驱动力向后轮4传递的传动装置(例如带式无级变速器)8b。传动装置8b具备从发动机8a的曲轴箱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左侧)向后方延伸的传动壳体8c。在传动壳体8c的上方支承有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壳体9a。
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21的周围由车身罩11覆盖。车身罩11具备从前方覆盖车架21的前部的前罩11a、从后方覆盖车架21的前部的内罩11b、从上方覆盖车架21的下部的底板罩11c、以及从前方及侧方覆盖车架21的后部的后车体罩11d。前罩11a及内罩11b形成前车体14的外表面。前罩11a及内罩11b构成覆盖驾驶员的腿部的前方的护腿罩16。底板罩11c的上表面部构成底踏板6。后车体罩11d形成后车体15的外表面。
参照图2、图3,在护腿罩16的车辆后方侧(乘员侧)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呈向前方凸出的V字状的凹部17。凹部17具备:朝向上方的平坦状的上表面部18;以及在上表面部18的上方向后上方延伸的悬伸部19。
上表面部18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相对于水平面前高后低地倾斜。上表面部18在后视观察下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上表面部18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外侧缘部18a;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后缘部18b;以及架设在外侧缘部18a的前端部与后缘部18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之间,呈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凸出的圆弧状地延伸的弧状缘部18c。在上表面部18的后缘部18b形成有向下方弯曲而与内罩11b的后壁11b1(也是护腿罩16的后壁)的后表面汇合的后缘弯曲部18b1。
悬伸部19从上表面部18的弧状缘部18c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呈凹状(球面状)地立起。悬伸部19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表面部18重叠。左侧的悬伸部19L形成为朝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状(球面状)。右侧的悬伸部19R以与左侧的悬伸部19L呈左右对称的凹形状为基础地形成,但是在以下的点上不同。即,在右侧的悬伸部19R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底座部19c。底座部19c形成朝向后上方的平坦部,在该平坦部配置有主开关29,主开关29包括点火开关29a及座椅5等的上锁解除开关29b。
图中符号19a表示悬伸部19中的从上表面部18的外侧缘部18a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上外侧缘部,符号19b表示悬伸部19中的从上表面部18的后缘部18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上后缘部。
<内箱结构>
如图3~图5所示,在左侧的凹部17L的下方设有能够收纳物品的内箱26。
内箱26具备:从朝向车辆上方开放的箱开口27a能够取出放入物品的箱主体27;以及能够开闭地覆盖箱开口27a的盖28。箱主体27在凹部17L的上表面部18L的下方,支承于护腿罩16的内侧。盖28配置于凹部17L的上表面部18L。在图2、图3中,通过点划线表示处于打开状态的盖28。
盖28使上表面部18L的包含后缘弯曲部18b1的范围开闭。在上表面部18L形成有向内罩11b的内侧凹陷的位移部18d。位移部18d使沿着上表面部18L的板状的盖主体31匹配。位移部18d使与盖主体31匹配的范围相对于内罩11b的外表面向内罩11b的内侧凹陷。上表面部18L在俯视观察下比箱开口27a大一圈。因此,在箱开口27a的周围整周地设有位移部18d。在位移部18d中的箱开口27a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形成有使后述的铰链臂34插脱的臂用开口18e。以下,有时对内箱2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结构的符号标注U、对车宽方向外侧的结构标注S来进行区别。
一并参照图6、图7,盖28具备盖主体31和铰链32。盖主体31配置成从上方与箱开口27a对置而将箱开口27a关闭。铰链32将盖主体31支承为能够转动。
内箱26若为打开盖28而将箱开口27a向上开放的状态,则能够收容具有比箱主体27的深度高的高度的收容物。箱开口27a在护腿罩16(内罩11b)的凹部17L的悬伸部19L的下方,朝向上方开放。凹部17L形成箱开口27a上方的开放空间。
盖28通过位于车辆后方侧的铰链32进行开闭。铰链32将盖28支承于箱主体27及护腿罩16中的至少一方(在实施方式中为箱主体27)。铰链32中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铰链轴)33位于比箱开口27a的前后宽度的中央位置靠后方的位置。铰链轴33与箱主体27的后壁27b在前后方向上接近。铰链轴33位于比箱主体27的后壁27b靠前方的位置。铰链轴33位于比箱开口27a(箱主体27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盖28在沿着上表面部18L配置时,成为将箱开口27a关闭的状态(参照图8、图9)。将该状态作为盖28的关闭状态(全闭状态)。另外,将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盖28的位置作为关闭时位置。
盖28以使关闭状态的前端侧(以下,称为前端28a侧。)向后上方移动的方式转动,来打开箱开口27a。盖28在打开箱开口27a时,以使关闭状态的后端侧(以下,称为基端28b侧。)向后下方移动的方式转动。盖28在打开了箱开口27a的状态(参照图6、图7)下,将前端28a侧配置在比箱开口27a靠上方的位置,并将基端28b侧配置在比箱开口27a靠下方且比铰链轴33靠下方的位置。将此时的盖28的位置中作为打开时位置。将盖28打开了箱开口27a的状态称为盖28的打开状态(全开时)。
参照图4,打开状态的盖28将上下宽度H1的中央位置28c配置在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打开状态的盖28将上下宽度H1的中央位置28c配置在比护腿罩16中的配置了箱开口27a的上表面部18L靠下方的位置。打开状态的盖28将上下宽度H1的一半以上配置在比箱开口27a(或上表面部18L)靠下方的位置。在打开状态的盖28中,移动到比箱开口27a(或上表面部18L)靠下方的的位置的下部配置成沿着内罩11b的后壁11b1。由此,在打开状态的盖28中,能抑制比内罩11b的后壁11b1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量。
铰链32具有与盖主体31的背面侧(关闭状态下的下表面侧)连接的铰链臂34。铰链臂34在箱主体27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设置一对。铰链臂34在箱侧视观察(铰链轴向观察)下呈弯折形状,从铰链轴33向盖主体31的背面侧延伸。铰链臂34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呈向前方凸出的弯折状,在盖28的打开时呈向上方凸出的弯折状。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铰链臂34通过位移部18d的臂用开口18e而收纳在内罩11b内。铰链臂34在盖28的打开时,从位移部18d的臂用开口18e向内罩11b外延伸出,将盖28配置在打开时位置。
铰链臂34具备臂基部34b和臂弯曲部34c。臂基部34b从支承于铰链轴33的基端部34a在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上向外侧(外周侧)延伸。臂弯曲部34c从臂基部34b的伸出前端部在铰链轴33中心的周向上向盖主体31的打开方向延伸。铰链臂34呈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图4中符号H2表示箱侧视观察下的臂弯曲部34c的径向宽度。臂弯曲部34c使径向宽度大致恒定地延伸。
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臂基部34b从基端部34a向前方前低后高地延伸。在盖28的打开状态下,臂基部34b从基端部34a大致向铅垂上方延伸。臂基部34b分别经由铰链轴33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箱主体27的左右宽度方向(箱宽度方向)的内侧及外侧的侧壁27c。铰链轴33例如由从箱宽度方向外侧与箱主体27的两侧壁27c螺合的螺钉33a构成。铰链轴33例如也可以是在箱主体27的侧壁27c或铰链臂34一体形成的结构。
臂基部34b从基端部34a向径向外侧而在箱侧视观察下逐渐扩展地延伸。臂基部34b在箱侧视观察下呈扇形形状。图中符号34b1表示箱侧视观察下的臂基部34b的盖主体31侧的第一侧缘,符号34b2表示箱侧视观察下的臂基部34b的与盖主体31相反侧的第二侧缘,符号34b3表示箱侧视观察下的两侧缘34b1、34b2间的夹角的二等分线(沿着臂基部34b的伸出方向的基准线)。
在此,参照图8、图9,在处于关闭状态的盖28的箱侧视观察下,臂基部34b的第一侧缘34b1与箱主体27的沿着后壁27b的箱后端缘27b1所成的角度为θ1。该角度θ1为钝角。在箱主体27的后壁27b的后方配置有护腿罩16的后壁11b1。因此,在盖打开时,与箱主体27的后壁27b(甚至护腿罩16的后壁11b1)接近的臂基部34b的转动被限制。即,臂基部34b难以越过箱主体27的后壁27b而向后方转动。与此相对,由于前述角度θ1为钝角,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将盖28从关闭状态打开时的转动角度。前述角度θ1是臂基部34b的第一侧缘34b1与箱主体27的沿着后壁27b的箱后端缘27b1所成的角度。第一侧缘34b1是在处于关闭状态的盖28的铰链臂34中,在盖打开时接近箱主体27的后壁27b的一侧的侧缘。
臂弯曲部34c从臂基部34b的前端侧朝向盖主体31的基端28b侧的背面而在箱侧视观察下呈圆弧状地延伸。臂弯曲部34c形成内缘34c1和外缘34c2。内缘34c1从臂基部34b的第一侧缘34b1的前端侧向盖主体31侧弯折延伸。外缘34c2从臂基部34b的前端缘34b4以将该前端缘34b4延长的方式向盖主体31侧延伸。臂基部34b的前端缘34b4与臂弯曲部34c的外缘34c2在箱侧视观察下呈圆弧状地相连。臂基部34b的前端缘34b4也是臂弯曲部34c的外缘34c2的延长部。臂基部34b的第二侧缘34b2与前端缘34b4之间的弯折部(臂基部34b与臂弯曲部34c之间的弯折部)由符号34d表示。臂弯曲部34c相对于臂基部34b在箱侧视观察下以呈锐角状地向铰链轴33侧折回的方式延伸。
在臂弯曲部34的内缘34c1与臂基部34b的第一侧缘34b1之间形成有在箱侧视观察下为扇形形状的切口34e。通过该切口34e,在盖28的打开状态下,铰链臂34能够避开箱主体27及内罩11b。
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铰链臂34收容于护腿罩16内。此时,铰链臂34配置在箱主体27的侧壁27c的箱宽度方向外侧。在盖28的打开状态下,铰链臂34使臂弯曲部34c从臂用开口18e向护腿罩16外延展,使盖主体31向打开时位置移动。在盖28的打开状态下,铰链臂34使臂弯曲部34c向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延展,使盖主体31向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移动。在盖打开状态下,铰链臂34中的比箱开口27a向上方突出的高度T1(参照图7)被抑制得比臂弯曲部34c的径向宽度H2(参照图4)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7中,示出车宽方向外侧的铰链臂34S的径向宽度H2及突出高度T1,但是车宽方向内侧的铰链臂34U的径向宽度与突出高度的关系也同样。
在箱主体27的侧壁27c与臂基部34b之间构成有用于将盖28保持于打开时位置的保持机构41。保持机构41具备凸部(例如圆锥台状的突起)42和凹部(例如圆孔部)43。凸部42设置于箱主体27及铰链臂34中的一方(在实施方式中为箱主体27)。凹部43设置于箱主体27及铰链臂34中的另一方(在实施方式中为铰链臂34)。设置于箱主体27的凸部42向箱宽度方向外侧(即铰链臂34侧)突出。在设置于铰链臂34的凹部43配置于在铰链轴向观察下与凸部42重叠的位置时,凸部42嵌入并卡合于凹部43。凸部42与凹部43配置成在盖28的打开状态下相互卡合。
铰链臂34能够使弯折部34d周边相对于支承于铰链轴33的基端部34a及支承了盖主体31的前端部34f在铰链轴向(铰链臂34的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弯折部34d从基端部34a及前端部34f分离。
保持机构41中的铰链臂34侧的卡合要素(臂侧卡合要素、凹部43)处于以下的位置。即,臂侧卡合要素处于假定为将扇状的切口34e的外周侧的区域(沿着臂弯曲部34c的内缘34c1的区域)34e1沿周向进行了延长时的延长位置。另外,臂侧卡合要素处于与臂基部34b的切口34e侧的第一侧缘34b1接近的位置。
在盖28处于关闭状态时,保持机构41中的箱主体27侧的卡合要素(箱侧卡合要素、凸部42)处于以下的位置。即,箱侧卡合要素处于切口34e的外周侧的区域34e1内,且处于从臂侧卡合要素分离的位置。在盖28从关闭时位置转动至即将成为打开时位置之前的期间,箱侧卡合要素(凸部42)处于切口34e的外周侧的区域34e1内。由此,避免作为箱侧卡合要素的凸部42与铰链臂34干涉的情况。
在使盖28从即将成为打开时位置之前转动至打开时位置时,箱侧卡合要素(凸部42)向盖28输入打开方向的力。由此,箱侧卡合要素使臂基部34b的切口34e侧的第一侧缘34b1周边在铰链轴向上上行。此时,弯折部34d周边在铰链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臂基部34b的切口34e侧的第一侧缘34b1周边越过凸部42。之后,当箱侧卡合要素(凸部42)与臂侧卡合要素(凹部43)配置于在铰链轴向上重叠的位置时,它们相互卡合,能够将盖28保持在打开时位置。
在关闭盖28时,向盖28输入关闭方向的力,由此使臂基部34b的切口34e侧的第一侧缘34b1周边在铰链轴向上向凸部42上行。此时,弯折部34d周边在铰链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臂基部34b的切口34e侧的第一侧缘34b1周边越过凸部42。之后,当切口34e的外周侧的区域34e1配置于箱侧卡合要素(凸部42)的箱宽度方向外侧时,凸部42不与铰链臂34干涉而能够将盖28转动至关闭时位置。
通过使箱侧卡合要素为凸部42,由此在盖28的开闭时,铰链臂34能够避开凸部42。铰链臂34利用用于避开箱主体27及内罩11b的切口34e而能够避开凸部42。在使臂侧卡合要素为凸部的情况下,该凸部在盖28的开闭时可能与箱主体27的侧壁27c干涉。通过在铰链臂34设置凹部43,能抑制铰链臂34周边的部件的干涉。凹部43并不局限于贯通孔,也可以是有底的凹部。为了抑制设有凹部43(贯通孔)引起的铰链臂34的强度刚性的下降,在铰链臂34上以包围凹部43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肋43a。
参照图5,内罩11b中的供铰链臂34穿过的臂用开口18e形成为在铰链轴向上与铰链臂34的厚度相比宽度宽的狭缝状。因此,从臂用开口18e中的在铰链臂34的周围形成的间隙可能会看见护腿罩16的内部,或者配置于前罩11a的照明装置的光可能会泄漏。另外,在护腿罩16内配设有多条线缆、线束等绳状构件,这些绳状构件在盖28的开闭时也可能夹在铰链臂34与箱主体27之间。
因此,如图7、图9所示,在箱主体2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27cU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立起的立壁45。
立壁45呈沿着铰链臂34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将铰链臂34的转动区域R1从其外周侧覆盖。立壁45至少立起至比臂用开口18e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通过该立壁45,即使光侵入护腿罩16内,该光也会被遮挡而不会到达臂用开口18e侧。另外,通过立壁45能阻止护腿罩16内的绳状构件向铰链臂34的转动区域R1进入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箱主体2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27cS接近护腿罩1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因此,在箱主体2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27cS的附近未配设绳状构件,且光也难以侵入。因此,形成为在箱主体2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27cS未设置立壁45的结构。
前低后高的倾斜壁45a从立壁45的下端部朝向转动轴33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倾斜壁45a设置成沿着关闭状态的盖28的铰链臂34的第二侧缘34b2。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铰链臂34的第二侧缘34b2与倾斜壁45a抵接。倾斜壁45a作为规定盖28的关闭时位置的限动件而发挥功能。
参照图5,在左侧的上表面部18L形成的位移部18d形成至上表面部18L的后缘弯曲部18b1。箱开口27a的周缘面向位移部18d。箱开口27a的周缘由箱主体27中的向上方立起的凸缘上端47构成。保持于盖主体31的背面侧的密封构件48(参照图10)能够整周地与凸缘上端47弹性接触(压接)。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密封构件48整周地与箱开口27a弹性接触。
由此,在盖28的关闭状态下,内箱26被密闭。
参照图10~图12,密封构件48在沿着上表面部18L中的朝向上方的平坦部分的区域,从上方与箱主体27的凸缘上端47弹性接触。密封构件48在沿着上表面部18L的后缘弯曲部18b1的区域,从后方与箱主体27的凸缘上端47弹性接触。
在此,盖主体31形成为沿着前述的各区域。以下,将盖主体31中的与前者的区域对应的部位称为平坦部31a,将盖主体31中的与后者的区域对应的部位称为后端弯曲部31b。
盖主体31的后端部(后缘弯曲部31b)由于距铰链轴33的距离(转动半径)小,因此在盖28的开闭时不易向后方(乘员侧)伸出。另一方面,盖主体31的后端部在即将成为盖28的关闭时位置之前,有时使密封构件48的后部48a沿着盖28的转动轨迹与凸缘上端47滑动接触。在该情况,有时在密封构件48的后部48a产生非意图的扭转等。
与相对此,在实施方式的盖主体31的后端部中,成为密封构件48的后部48a不是从上方而是从后方与箱主体27的凸缘上端47弹性接触的结构。密封构件48的后部48a沿着盖主体31的后端弯曲部31b弯曲,容易从后方与凸缘上端47抵接。由此,抑制盖主体31的后端部处的密封构件48的非意图变形,提高箱开口27a的密封性。
参照图13,内罩11b被分割为构成上部的上罩51和构成下部的下罩52。上罩51的下部形成为,将包含下行框架21b的下部周边的后视观察下呈三角形形状的区域切口。下罩52形成为与上罩51的下部的切口区域匹配。下罩52处于乘员的腿容易接触的位置,因此对下罩52未进行涂装,下罩52为使用了着色完的树脂材料(原着色树脂)的无涂装部件。由此,使由腿接触下罩52引起的损伤不显眼。
另一方面,与乘员的视线接近的上罩51及盖28为进行了涂装的涂装部件。在上罩51上,除了盖28之外还配置有主开关29及货物挂钩53(参照图3)。上罩51在货物挂钩53的配置部位具有窗部(开口)51a。
参照图14,在窗部51a内配置有在下罩52的上端部一体形成的钩固定部52a。钩固定部52a呈从内罩11b的窗部51a向后方突出的鼓出形状。货物挂钩53的基部53a嵌入并固定于钩固定部52a的中央部。
在下行框架21b固定设置的支架54的前端部位于钩固定部52a的前方(护腿罩16的内侧)。货物挂钩53的基部53a通过从后方螺合的螺栓53b而紧固连结于支架54,由此将货物挂钩53固定、支承。支架54除了将货物挂钩53固定之外,还保持在护腿罩16内配设的绳状构件55。
货物挂钩53的周围由无涂装的下罩52的钩固定部52a构成,使该钩固定部52a比上罩51的外表面(涂装面)向后方(乘员侧)突出。由此,即使货物挂钩53的周围被挂在货物挂钩53上的货物损伤,该损伤也不显眼。另外,也能阻止挂在货物挂钩53上的货物损伤上罩51的外表面(涂装面)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内箱结构具备:箱主体27,其支承于机动二轮车1的护腿罩16的车辆后方侧,且具有向上方开放的箱开口27a;以及盖28,其能够开闭地覆盖所述箱开口27a,所述盖28具备:盖主体31,其配置成从上方与所述箱开口27a对置而将所述箱开口27a闭塞;以及铰链32,其将所述盖主体31支承为能够以朝向左右方向的铰链轴33为中心转动,所述盖主体31从关闭了所述箱开口27a的关闭状态以使前端侧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转动,成为打开了所述箱开口27a的打开状态,所述铰链32具备架设在所述盖主体31与铰链轴33之间的铰链臂34,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收纳于所述护腿罩16内,随着所述盖主体31打开,所述铰链臂34从形成于所述护腿罩16的插脱口(臂用开口18e)向所述护腿罩16外延伸出,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延伸至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在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支承所述盖主体31,所述盖主体31配置成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沿着所述护腿罩16的后壁11b1。
根据该结构,在盖28处于打开状态时,盖主体31由向下方延伸的铰链臂34在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支承。由此,能够使盖主体31尽可能地从箱开口27a的上方空间退避。因此,能够将超过箱主体27的深度的宝特瓶等长条的物品容易向箱主体27放入取出。另外,在盖28处于打开状态时,盖主体31配置成沿着护腿罩16的后壁11b1。因此,确保处于打开状态的盖28与乘员的腿部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实现即便盖28为打开状态而在内箱26中收容了长条的物品的状态下,也在确保了乘员的腿部空间的基础上使车辆行驶这样的使用方式。因此,能够提高内箱26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盖主体31的上下宽度H1的一半以上的下部配置在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盖主体31处于打开状态时,盖主体31的下半部以上配置在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箱开口27a的上方空间更加变宽,向内箱26容易放入取出长条的物品。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箱26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所述铰链臂34具备:臂基部34b,其从支承于所述铰链轴33的基端部34a向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臂弯曲部34c,其从所述臂基部34b的伸出前端部在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周向上向打开所述盖主体31的一侧延伸,其中,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臂弯曲部34c向所述护腿罩16外延伸出,延伸至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打开盖主体31时,沿铰链轴33中心的周向延伸的臂弯曲部34c向护腿罩16外延伸出,使盖主体31向比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移动。由此,不用扩大护腿罩16中的铰链臂34的插脱口(臂用开口18e),就能够使盖主体31转动并同时向下方移动。因此,能够在抑制插脱口的扩大而使外观良好的基础上,提高内箱26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比所述箱开口27a向上方突出的高度T1小于所述臂弯曲部34c的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的宽度H2。
根据该结构,在使盖28为打开状态时,能抑制铰链臂34的比箱开口27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由此,抑制铰链臂34向箱开口27a的上方空间的伸出量,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箱26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在从所述铰链轴33的轴向观察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所述盖28时,所述铰链臂34(臂基部34b)中的在打开所述盖主体31时接近所述箱主体27的后壁27b的一侧的第一侧缘34b1与沿着所述后壁27b的箱后端缘27b1所成的角度θ1为钝角。
根据该结构,铰链臂34中的在盖打开时接近箱主体27的后壁27b的一侧的第一侧缘34b1与箱主体27的沿着后壁27b的箱后端缘27b1所成的角度θ1为钝角。虽然护腿罩16的后壁11b1与箱主体27的后壁27b接近配置,但由于所述角度θ1为钝角,因此能较大地确保将盖28从关闭状态打开时的转动角度。由此,能够使盖主体31从箱开口27a的上方空间较大地退避。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内箱26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所述铰链臂34配置在所述箱主体27的侧壁27c的外侧,在所述侧壁27c(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27cU)形成有在从所述铰链轴33的轴向观察下沿着所述铰链臂34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的立壁45,所述立壁45向所述侧壁27c的外侧超过所述铰链臂34的左右宽度地立起,并覆盖所述铰链臂34的转动区域R1。
根据该结构,通过立壁45覆盖铰链臂34的转动区域R1,由此在盖28的开闭时,能抑制在护腿罩16内配设的绳状构件向转动区域R1进入的情况。另外,即使在照明装置等的光侵入护腿罩16内的情况下,通过立壁45也能抑制该光到达铰链臂34的插脱口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盖主体31的开闭顺畅,并使铰链臂34周边的外观良好。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具备:第一卡合部(凸部42),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27;以及第二卡合部(凹部43),其设置于所述铰链臂34,且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42卡合,来将所述盖28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箱主体27及铰链臂34分别设置的卡合部,构成将盖28以打开状态保持的保持机构41。由此,通过在箱主体27及铰链臂34设置相互卡合的凹凸等简易的结构,能够将盖28以打开状态保持。因此,能够简易地提高内箱26甚至车辆的便利性。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设置于所述铰链臂34的第二卡合部(凹部43)由将所述铰链臂34贯通的贯通孔构成,所述铰链臂34以包围所述第二卡合部43的方式形成有肋43a。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于铰链臂34的第二卡合部由贯通孔构成,因此与第二卡合部为凸部的情况相比,在盖开闭时容易避免与箱主体27的干涉。另外,在铰链臂34上以包围贯通孔的方式形成肋43a,由此能够抑制设有贯通孔引起的铰链臂34的强度刚性的下降。
在上述内箱结构中,具备:密封构件48,其夹在所述盖主体31与所述箱开口27a之间而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以及密封压接部(凸缘上端47),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31及所述箱开口27a中的至少一方而压接于所述密封构件48,其中,所述铰链轴33配置在所述箱主体27的后部,所述盖主体31具备:平坦部31a,其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上方与所述箱开口27a对置;以及后缘弯曲部31b,其在所述平坦部31a的后方向下方弯曲而延伸,其中,所述密封构件48与密封压接部在所述平坦部31a处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压接,且在所述后缘弯曲部31b处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压接。
在箱主体27的后部配置有铰链轴33的结构中,存在密封构件48与密封压接部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压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盖主体31的后缘弯曲部31b处,密封构件48与密封压接部有时沿着盖28的转动轨迹进行滑动接触。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结构,在盖主体31的后缘弯曲部31b处,密封构件48与密封压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压接,因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即,能够抑制密封构件48产生非意图变形,确保良好的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另外,也包括原动机中包含电动马达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11b内罩
11b1后壁
16护腿罩
17凹部
18上表面部
18b1后缘弯曲部
18e臂用开口(插脱口)
26内箱
27箱主体
27a箱开口
27b后壁
27b1箱后端缘
27c侧壁
28盖
31盖主体
31a平坦部
31b后缘弯曲部
32铰链
33铰链轴
34铰链臂
34a基端部
34b臂基部
34b1第一侧缘(侧缘)
34c臂弯曲部
34e1区域
34f前端部
42凸部(第一卡合部)
43凹部(第二卡合部)
43a肋
45立壁
47凸缘上端(密封压接部)
48密封构件
48a后部
53a基部
H1上下宽度
T1突出高度
H2宽度
R1转动区域
θ1角度

Claims (9)

1.一种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箱结构具备:
箱主体(27),其支承于跨骑型车辆(1)的护腿罩(16)的车辆后方侧,且具有向上方开放的箱开口(27a);以及
盖(28),其能够开闭地覆盖所述箱开口(27a),
所述盖(28)具备:盖主体(31),其配置成从上方与所述箱开口(27a)对置而将所述箱开口(27a)闭塞;以及铰链(32),其将所述盖主体(31)支承为能够以朝向左右方向的铰链轴(33)为中心转动,
所述盖主体(31)从关闭了所述箱开口(27a)的关闭状态以使前端侧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转动,成为打开了所述箱开口(27a)的打开状态,
所述铰链(32)具备架设在所述盖主体(31)与铰链轴(33)之间的铰链臂(34),
在所述盖主体(31)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收纳于所述护腿罩(16)内,随着所述盖主体(31)打开,所述铰链臂(34)从形成于所述护腿罩(16)的插脱口(18e)向所述护腿罩(16)外延伸出,
在所述盖主体(31)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延伸到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在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支承所述盖主体(31),
所述盖主体(31)配置成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沿着所述护腿罩(16)的后壁(11b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盖主体(31)的上下宽度的一半以上的下部配置在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臂(34)具备:
臂基部(34b),其从支承于所述铰链轴(33)的基端部(34a)向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
臂弯曲部(34c),其从所述臂基部(34b)的伸出前端部在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周向上向打开所述盖主体(31)的一侧延伸,
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臂弯曲部(34c)向所述护腿罩(16)外延伸出,延伸至比所述箱开口(27a)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铰链臂(34)比所述箱开口(27a)向上方突出的高度(T1)小于所述臂弯曲部(34c)的所述铰链轴(33)中心的径向的宽度(H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铰链轴(33)的轴向观察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所述盖(28)时,所述铰链臂(34)中的在打开所述盖主体(31)时接近所述箱主体(27)的后壁的一侧的侧缘(34b1)与沿着所述箱主体(27)的后壁的箱后端缘(27b1)所成的角度(θ1)为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臂(34)配置在所述箱主体(27)的侧壁(27c)的外侧,
在所述侧壁(27c)形成有在从所述铰链轴(33)的轴向观察下沿着所述铰链臂(34)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状的立壁(45),
所述立壁(45)向所述侧壁(27c)的外侧超过所述铰链臂(34)的左右宽度地立起,并覆盖所述铰链臂(34)的转动区域(R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箱结构具备:
第一卡合部(42),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27);以及
第二卡合部(43),其设置于所述铰链臂(34),且在所述盖(28)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42)卡合,来将所述盖(28)保持为所述打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铰链臂(34)的第二卡合部(43)由将所述铰链臂(34)贯通的贯通孔构成,
所述铰链臂(34)以包围所述第二卡合部(43)的方式形成有肋(43a)。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箱结构具备:
密封构件(48),其夹在所述盖主体(31)与所述箱开口(27a)之间而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以及
密封压接部(47),其设置于所述盖主体(31)及所述箱开口(27a)中的至少一方而压接于所述密封构件(48),
所述铰链轴(33)配置在所述箱主体(27)的后部,
所述盖主体(31)具备:
平坦部(31a),其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上方与所述箱开口(27a)对置;以及
后缘弯曲部(31b),其在所述平坦部(31a)的后方向下方弯曲而延伸,
所述密封构件(48)与密封压接部(47)在所述平坦部(31a)处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压接,在所述后缘弯曲部(31b)处相互在前后方向上压接。
CN202190000343.1U 2020-03-12 2021-02-02 内箱结构 Active CN2187860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3477 2020-03-12
JP2020-043477 2020-03-12
PCT/JP2021/003681 WO2021181942A1 (ja) 2020-03-12 2021-02-02 インナーボックス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6045U true CN218786045U (zh) 2023-04-04

Family

ID=77671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0343.1U Active CN218786045U (zh) 2020-03-12 2021-02-02 内箱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40686B2 (zh)
CN (1) CN218786045U (zh)
WO (1) WO20211819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9144B2 (ja) 2021-09-22 2023-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収容ボックス、車両用部品、及び鞍乗り型自動二輪車
JP2023103821A (ja) * 2022-01-14 2023-07-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8365B2 (ja) * 1998-01-26 2005-01-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装置
JP4318939B2 (ja) * 2003-03-14 2009-08-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431716B2 (ja) * 2008-12-12 2014-03-05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物品収納ボックス
TW201129488A (en) * 2010-02-24 2011-09-01 Kwang Yang Motor Co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front storage cabinet cover
JP5907779B2 (ja) * 2012-03-30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6211719B2 (ja) * 2014-03-31 2017-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JP6072745B2 (ja) * 2014-09-25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6708712B2 (ja) * 2018-08-20 2020-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81942A1 (zh) 2021-09-16
WO2021181942A1 (ja) 2021-09-16
JP7340686B2 (ja) 2023-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786045U (zh) 内箱结构
US10044131B2 (en) Accessory socket structure of saddled vehicle
JP70153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67709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5863630B2 (ja) 車載電装部品の配置構造
JP2014043167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携帯端末収納構造
JP705090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構造
JP59127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6063648B2 (ja) 電装品取付構造
EP2712791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89736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56657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WO2023027175A1 (ja) タンクカバーシール構造
EP2878523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WO201918898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EP398487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4212421A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17799730A (zh) 收纳箱结构
JP704110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953377B2 (ja) 車両のロック装置
JP568162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フィラキャップの拘束構造
JPH0635091U (ja) 自動2輪車用車体カバー
JP202405134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16049871A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カバーの前部構造
JP2724853B2 (ja) スクータ型車輌の収納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