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1869U - 动力机构 - Google Patents

动力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1869U
CN217481869U CN202221472872.4U CN202221472872U CN217481869U CN 217481869 U CN217481869 U CN 217481869U CN 202221472872 U CN202221472872 U CN 202221472872U CN 217481869 U CN217481869 U CN 217481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gear
wheel
input shaft
driven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728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高阳
罗聪聪
寇博朝
王东风
李景富
杨月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728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1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1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1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机构,其第一输入轴穿设于第二输入轴中,并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并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第一中间轴通过第一齿轮组件和第五齿轮组件选择性地连接第二中间轴,输出轴包括设有第三齿轮组件和第四齿轮组件第一半轴,和设有第一控制机构的第二半轴。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结构紧凑,与现有结构在占用同样空间的基础上,可使得挡位模式数量大量增加,各挡位模式均具有对应的超低速挡位模式,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动力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机构。
背景技术
变速箱又称变速器,其能固定或分挡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混动变速器是一种适用于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共同驱动的变速器,其能将发动机与驱动电机的动力以一定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并能实现变速、变扭的功能。
现有的混动变速器,其整体结构较长,无法满足混动变速器的横向布置,导致整车布置较为困难,且其一般越野性能差,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需求。此外,对于存在两个输入轴的电机,其两个动力输入轴分别向后传递动力,挡位模式较少。对于多挡位变速器动力传递需要经过多组齿轮,导致变速器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动力机构,以利于提升其使用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动力机构,包括发动机、第一输入轴、第一齿轮组件、第二输入轴、第二齿轮组件、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输出轴、第三齿轮组件和第四齿轮组件;
所述第一输入轴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输入轴穿过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一中间轴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和所述第五齿轮组件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轴;
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述第一半轴上设有所述第三齿轮组件和所述第四齿轮组件;所述第二半轴上设有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齿轮组件或所述第四齿轮组件的第一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轴传动连接;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第二控制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以及所述第二输入轴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的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或所述第二从动轮的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齿轮组件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七从动轮、第八从动轮,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三同步器;所述第三同步器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七从动轮或所述第八从动轮;所述第八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或所述第二主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七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或所述第二从动轮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三主动轮和第四主动轮,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三从动轮、第四从动轮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或所述第四从动轮的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三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四主动轮和所述第四从动轮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间轴上设有第六主动轮和/或驻车齿轮,所述第六主动轮和所述驻车齿轮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中间轴的两端布置;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六从动轮;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设有第七主动轮;所述第六从动轮与所述第六主动轮和所述第七主动轮分别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齿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半轴上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半轴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的第四同步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齿轮组件包括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设于所述第一半轴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或行星架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半轴和所述第二半轴同轴布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二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系包括第三中间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三中间轴上的第三中间轮;所述第三中间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五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中间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二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输入轴;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输入轴之间的第一离合器,设于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的第二离合器,以及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的第二端和所述发动机之间的第三离合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三输入轴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占用同样空间的基础上,可使得挡位模式数量大量增加,且发动机的动力能够向第一输入轴或第二输入轴传递,第一输入轴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二齿轮组件向第一中间轴传递,第二输入轴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一齿轮组件向第一中间轴传递,并通过第一中间轴向输出轴传递,或者第二输入轴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一齿轮组件、第五齿轮组件向第二中间轴传递;第一中间轴承接的动力或第二中间轴承接的动力可向第一半轴传递,并通过第三齿轮组件向第二半轴传递,或者通过第四齿轮组件向第二半轴传递,而能够实现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并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2)第一齿轮组件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一同步器,并通过第一同步器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一从动轮或第二从动轮,而实现第二输入轴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传输,方便布置,且便于挡位的变速和车速的调整。
(3)第五齿轮组件包括第七从动轮、第八从动轮和第三同步器,并通过第三同步器可选择地连接地七从动轮或第八从动轮,便于第二输入轴承接的动力向第二中间轴传递,而实现多种挡位模式,或者便于第一中间轴承接的动力向第二中间轴传递,而可实现倒挡模式。
(4)第二齿轮组件包括第三主动轮、第四主动轮、第三从动轮、第四从动轮和第二同步器,并通过第二同步器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三从动轮或第四从动轮,而实现第一输入轴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传输,方便布置,且便于挡位的变速和车速的调整。
(5)在第一中间轴上布置驻车齿轮,其和第六主动轮分别靠近第一中间轴的两端布置,可充分利用动力系统内部空间,而便于整体布置。通过设置的第六主动轮、第六从动轮、第七主动轮,并使得第六从动轮与第六主动和第七主动轮分别传动连接,便于第一中间轴上的动力经第六主动轮、第六从动轮向输出轴传递,或者便于第二中间轴上的动力经第七主动轮、第六从动轮向输出轴传递。
(6)通过设置在第一半轴上的第一齿轮,和设置在第二半轴上的第二齿轮,以及设置的与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连接的第四同步器,便于第一半轴承接的动力可直接向第二半轴传输,或者便于第一半轴承接的动力经第四齿轮组件、第二齿轮、第四同步器向第二半轴传输。
(7)第四齿轮组件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并将太阳轮设于第一半轴上,行星机构的齿圈或行星架与第二齿轮连接,便于第一半轴承接的动力经太阳轮、齿圈或行星架、第二齿轮向第二半轴传递,便于实现超低速挡位模式。
(8)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第一齿轮组件或第二齿轮组件或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便于第一电机的动力经第二输入轴或第一输入轴向第一中间轴传递,或者便于第一电机的动力经齿轮系和第五齿轮组件向第二中间轴传递,由此,可实现发动机单独驱动、电机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从而便于实现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第一电机还可集成于动力机构中,而便于整车装配和布置。
(9)通过设置第三中间轴和第三中间轮,使得第三中间轮与第五主动轮传动相连,利于第一电机的动力经第五主动轮、第三中间轮向第一齿轮组件或第二齿轮组件或第五齿轮组件传输,而第三中间轴和第三中间轮的设置,也方便改变传动比,利于提升啮合效率,从而利于提升动力传输的平稳性。
(10)设置的第三输入轴、第二电机和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便于实现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的联动,而可实现更多不同的挡位模式。另外,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可采用现有标准件,而降低动力机构的整体成本。
(11)第三输入轴上也可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相当于在动力机构上增加第二电机,便于实现多种驱动模式,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机构在电机驱动时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二控制机构;101、第一离合器;102、第二离合器;103、第三离合器;
2、第一输入轴;201、第三主动轮;202、第四主动轮;
3、第二输入轴;301、第一主动轮;302、第二主动轮;
1a、第三输入轴;
4、第一中间轴;401、第一从动轮;402、第二从动轮;403、第三从动轮;404、第四从动轮;405、第一同步器;406、第二同步器;407、第六主动轮;
5、第二中间轴;501、第七主动轮;502、第七从动轮;503、第三同步器;504、第八从动轮;
6、第三中间轴;601、第三中间轮;
7、输出轴;701、第一半轴;702、第二半轴;7010、第六从动轮;7011、太阳轮;7012、行星轮;7013、齿圈;7014、行星架;7015、第一齿轮;7016、第二齿轮;7021、第四同步器;
801、第五主动轮;
10、电机;20、发动机;30、差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动力机构,在整体构成上,如图1所示,该动力机构主要包括发动机20、第一输入轴2、第一齿轮组件、第二输入轴3、第二齿轮组件、第一中间轴4、第二中间轴5、输出轴7、第三齿轮组件、第四齿轮组件。
其中,第一输入轴2与第二输入轴3同轴设置,且第一输入轴2穿过第二输入轴3,如此,可使得动力机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利于整车布置。另外,第一输入轴2通过第二齿轮组件与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便于第一输入轴2承接的动力经第二齿轮组件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并且第一中间轴4与输出轴7中的第一半轴701传递连接,可使得第一中间轴4承接的动力向第一半轴701传递,并通过第三齿轮组件或第四齿轮组件向第二半轴702传递,而实现车辆的行驶。
第二输入轴3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便于第二输入轴3承接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另外,第二输入轴3通过第一齿轮组件与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且第一中间轴4通过第一齿轮组件和第五齿轮组件选择性地连接在第二中间轴5上,如此,可便于第二输入轴3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组件、第五齿轮组件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或者便于第一中间轴4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组件、第五齿轮组件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
输出轴7可直接作为差速器30的输入轴,直接用于向差速器30输出动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输出轴7包括第一半轴701和第二半轴702,其中,第一半轴701和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第一半轴701上设有第三齿轮组件和第四齿轮组件,第二半轴702上设有第一控制机构,第一控制机构选择性地连接第三齿轮组件或第四齿轮组件,第一中间轴4和第二中间轴5分别与第一半轴701传动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一中间轴4上的动力或者第二中间轴5上的动力经第一半轴701、第三齿轮组件向第二半轴702传递,或者经第一半轴701、第四齿轮组件向第二半轴702传递。
并且,作为优选布置形式,本实施例的第一半轴701和第二半轴702采用同轴布置的形式,由此,利于齿轮组件的布置,使得本实施例的动力机构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占用空间较小。
前述的第一齿轮组件用于将来自第二输入轴3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4传输,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齿轮组件包括固设于第二输入轴3上的第一主动轮301和第二主动轮302,空套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从动轮401、第二从动轮402,以及固设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同步器405。其中,第一主动轮301和第一从动轮401传动相连,第二主动轮302和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第一同步器405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一从动轮401或第二从动轮402。由此,使得第二输入轴3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一从动轮401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或者通过第二从动轮402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
前述的第二齿轮组件用于将来自第一输入轴2的动力向第一中间轴4传输,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二齿轮组件包括固设于第一输入轴2上的第三主动轮201和第四主动轮202,空套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三从动轮403、第四从动轮404,以及固设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二同步器406。其中,第三主动轮201和第三从动轮403传动相连,第四主动轮202和第四从动轮404传动相连,第二同步器406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三从动轮403或第四从动轮404的第二同步器406。由此,使得第一输入轴2承接的动力通过第三从动轮403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或者通过第四从动轮404向第一中间轴4传递。
前述的第五齿轮组件,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五齿轮组件包括空套在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七从动轮502,第八从动轮504,以及固设在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三同步器503。其中,第三同步器503用于可选择地连接第七从动轮502和第八从动轮504,而第八从动轮504与第二主动轮302传动相连,第七从动轮502与第一从动轮401传动相连。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二输入轴3上的动力经第一从动轮401、第七从动轮502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或者经第二主动轮302、第八从动轮504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中第八从动轮504与第二主动轮302传动相连,第七从动轮502与第一从动轮401传动相连的形式外,第八从动轮504还可与第一主动轮301传动相连,而第七从动轮502也还可与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如此也能够实现第二输入轴3上的动力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
前述的第三齿轮组件,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三齿轮组件包括固设于第一半轴701上的第一齿轮7015,其与第一控制机构传动连接,便于第一半轴70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7015、第一控制机构向第二半轴702传输。另外,第二半轴702上空套有第二齿轮7016,第二齿轮7016与第四齿轮组件传动连接。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齿轮7015或第二齿轮7016的第四同步器7021。通过第四同步器7021与第一齿轮7015或第二齿轮7016的连接,便于第一半轴70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向第二半轴702传递,或者便于第一半轴70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7015、第四齿轮组件、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向第二半轴702传递。
另外,前述的第四齿轮组件,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其包括行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主要包括太阳轮7011、齿圈7013,以及分别与太阳轮7011和齿圈7013传动连接的行星轮7012,其中,太阳轮7011固设于第一半轴701上,齿圈7013固设于变速箱的壳体上,此时,第四同步器7021选择性的连接行星轮7012的行星架701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若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7014固设于变速箱的壳体上,此时,可将第二齿轮7016可与齿圈7013连接,通过第四同步器7021可选择性地连接齿圈7013,如此也便于第一控制机构选择性的连接行星齿轮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形式,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中间轴4固设有第六主动轮407,在第二中间轴5上固设有第七主动轮501,并且,在输出轴7上也即在第一半轴701上固设有第六从动轮7010,第六从动轮7010与第六主动轮407和第七主动轮501分别传动连接,由此,可使得第一中间轴4上的动力经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向第一半轴701也即输出轴7传输,或者使得第二中间轴5上的动力经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向输出轴7传输。
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形式,在第一中间轴4上还设有图中未示出的驻车齿轮,第六主动轮407和驻车齿轮分别靠近第一中间轴4的两端布置,且第六主动轮407靠近第一中间轴4的靠近发动机20的一端布置,如此能够充分利用动力系统内部空间,而便于整体布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布置形式,本实施例的动力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第一齿轮组件或第二齿轮组件或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由此可将来自第一电机的动力经齿轮系、第一齿轮组件向第二输入轴3传递,或者经齿轮系,第二齿轮组件向第一输入轴2传递动力,或者经齿轮系、第五齿轮组件向第二中间轴5传递动力。并且,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电机10与第二齿轮组件的第四主动轮202传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除了与第一齿轮组件和第二齿轮组件连接外,其也还可布置在第二中间轴5的端部,而与第二中间轴5直接传动相连。
而上述的齿轮系,作为一种优选的可行的实施方式,其包括第三中间轴6,和设于第三中间轴6上的第三中间轮601。其中,第三中间轮601与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五主动轮801传动连接,第三中间轮601与第一齿轮组件或第二齿轮组件或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由此,使得电机10的动力经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向第一齿轮组件传输,或者经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向第二齿轮组件传输,或者经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向第五齿轮组件传输。并且,通过设置的第三中间轴6及第三中间轮601,也利于缩短动力机构的整体长度,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和第四主动轮202直径依次渐大,则有利于提升动力传递的平稳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中间轮601除了与第四主动轮202采用齿轮啮合相连,如此便于电机10的布置,第三中间轮601当然还可与第三主动轮201、第二主动轮302、第一主动轮301、第七从动轮502、第八从动轮504中任一轮体采用齿轮啮合相连,只是如此相较于图1所示的结构,可能不便于档位布置或者档位模式较少。
另外,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第二控制机构1,该第二控制机构1用于控制第一输入轴2与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以及第二输入轴3与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由此可便于将来自发动机20的动力通过第一输入轴2向外输出,或者通过第二输入轴3向外输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布置形式,本实施例的动力机构还包括第三输入轴1a,上述的第二控制机构1具体包括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和第三离合器103。其中,第一离合器101设于第三输入轴1a的第一端和第一输入轴2之间,第二离合器102设于第一端和第二输入轴3之间,第三离合器103设于第三输入轴1a的第二端和发动机20之间,用于控制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和第三输入轴1a之间的动力通断。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离合器101和第二离合器102可单独断开或单独接合,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策略使两者同时接合,而使得第一输入轴2和第二输入轴3联动,也即是使得第一输入轴2上的动力能够第三输入轴1a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
同样,作为优选布置形式,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入轴1a也可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其中,需说明的是,下述挡位模式的传递路线是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例来进行说明的,图1所示出的电机10即第一电机。
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机10的动力输出端可以连接第一输入轴2的挡位齿轮,也可以连接第二输入轴3的挡位齿轮,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三输入轴1a可以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也即使得动力系统具有两个电机。或者,在第三输入轴1a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时,可省去第一电机。
本实施例的动力机构除发动机20和控制装置外,其余部分可成为变速器,其具有三种驱动模式,包括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以及电机10单独驱动模式,各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模式具体可参照下文所述。
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下,各挡位模式如下:
a)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2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结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动力机构的一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b)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3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和第三从动轮403结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动力机构的二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三从动轮403→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c)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4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八从动轮504结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动力机构的三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八从动轮504→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d)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5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与第四从动轮404结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动力机构的四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四主动轮202→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e)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与第二从动轮402结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动力机构的五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二从动轮402→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f)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7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结合,第四同步器7021和第二齿轮7016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太阳轮7011→行星轮7012→行星架7014→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g)发动机20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8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与第七从动轮502接合。该挡位模式可作为动力机构的倒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七从动轮502→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模式下,各挡位模式如下:
a)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9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b)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0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或结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和第三从动轮403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三从动轮403→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c)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1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八从动轮504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八从动轮504→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八从动轮504→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d)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2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断开或结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二同步器406与第四从动轮404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一离合器101→第一输入轴2→第四主动轮202→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e)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3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二从动轮402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二从动轮402→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二从动轮402→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f)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4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太阳轮7011→行星轮7012→行星架7014→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太阳轮7011→行星轮7012→行星架7014→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g)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5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接合,第三同步器503和第七从动轮502结合。
此时,发动机2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20→第三离合器103→第三输入轴1a→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七从动轮502→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七从动轮502→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电机10单独驱动模式下,各挡位模式如下:
a)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一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6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b)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二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7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二同步器406和第三从动轮403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三主动轮201→第三从动轮403→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c)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三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8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三同步器503和第八从动轮504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八从动轮504→第三同步器503→第二中间轴5→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d)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四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9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断开,第二离合器102断开,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二同步器406和第四从动轮404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四从动轮404→第二同步器406→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e)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第五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20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二从动轮402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二主动轮302→第二从动轮402→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f)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超低速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21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一同步器405和第一从动轮401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一同步器405→第一中间轴4→第六主动轮407→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太阳轮7011→行星轮7012→行星架7014→第二齿轮7016→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g)电机10单独驱动时,动力机构处于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22所示,第一离合器101接合,第二离合器102接合,第三离合器103断开,第三同步器503和第七从动轮502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10→第五主动轮801→第三中间轮601→第四主动轮202→第一输入轴2→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第二输入轴3→第一主动轮301→第一从动轮401→第七从动轮502→第七主动轮501→第六从动轮7010→第一半轴701→第一齿轮7015→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差速器30。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中给出的各挡位模式中,如在发动机20驱动模式下,超低速挡位是对应于第一挡位的,超低速挡位和第一挡位的区别在于:第一挡位是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经第一齿轮7015和第二同步器406、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而超低速挡位是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经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7016及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
然而,除了上述的两种挡位模式,其余的挡位模式也是各自存在与其自身对应的超低速的挡位,区别仅在于,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动力并非经第一齿轮7015和第二同步器406、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而是与前述的超低速挡位类似的,在动力传输至第一半轴701后经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7016及第四同步器7021、第二半轴702向差速器30传输。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出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第四主动轮202连接,也即与布置在第一输入轴2的挡位齿轮连接。当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输入轴3上的挡位齿轮连接时,各挡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与上述动力传递路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电机的动力先传递至第二输入轴3上,然后根据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和第三离合器103的接合和断开,向第一输入轴2、第一中间轴4或者第二中间轴5传递动力。
此外,还可将第三输入轴1a作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此时第一电机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以不设置第一电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三离合器103断开时,仅可实现电机驱动模式。当第三离合器103结合时,实现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模式,可根据第一离合器101、第二离合器102的结合与断开,而控制动力经第一输入轴2或第二输入轴3向后传递,或者同时经第一输入轴2和第二输入轴3向后传递,当第三离合器103结合时,可控制电机不工作,而实现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动力装置,控制装置还可不包括第三离合器103,仅包括第一离合器101和第二离合器102,如此设置,第一电机的布置位置仍可参照图1所示的,当第一电机不工作时,实现发动机20单独驱动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当第一离合器101和第二离合器102均断开时,实现电机单独驱动模式,动力无法传输至第二输入轴3,动力传递路线仅有第二挡位模式和第四挡位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当第一电机工作时,实现发动机20和电机共同驱动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仅有第二挡位模式和第四挡位模式,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
此外,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还可与第二输入轴3连接,此时动力无法传输至第一输入轴2,在发动机20和电机共同驱动模式下、以及电机单独驱动模式下,没有第二挡位模式和第四挡位模式,其与驱动模式的各挡位模式动力传递路线依然可参照上文所述。
如上的结构中,车辆剩余电量较低的停车状态下,第一电机和/或第二电机发电,给车辆电池充电。
本实施例的动力机构可实现发动机20单独驱动、电机10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20和电机10共同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并且,各驱动模式均具有多种不同的挡位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动机(20)、第一输入轴(2)、第一齿轮组件、第二输入轴(3)、第二齿轮组件、第一中间轴(4)、第二中间轴(5)、输出轴(7)、第三齿轮组件和第四齿轮组件;
所述第一输入轴(2)与所述第二输入轴(3)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输入轴(2)穿过所述第二输入轴(3);所述第一输入轴(2)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3)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一中间轴(4)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轴(3)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与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轴(4)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和所述第五齿轮组件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轴(5);
所述输出轴(7)包括第一半轴(701)和第二半轴(702);所述第一半轴(701)上设有所述第三齿轮组件和所述第四齿轮组件;所述第二半轴(702)上设有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齿轮组件或所述第四齿轮组件的第一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中间轴(4)和所述第二中间轴(5)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轴(701)传动连接;
所述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设有第二控制机构(1),所述第二控制机构(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入轴(2)与所述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以及所述第二输入轴(3)与所述发动机(20)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3)上的第一主动轮(301)和第二主动轮(302),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从动轮(401)、第二从动轮(402)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401)或所述第二从动轮(402)的第一同步器(405);
所述第一主动轮(301)和所述第一从动轮(401)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30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齿轮组件包括空套在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七从动轮(502)、第八从动轮(504),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的第三同步器(503);
所述第三同步器(503)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七从动轮(502)或所述第八从动轮(504);
所述第八从动轮(504)与所述第一主动轮(301)或所述第二主动轮(302)传动相连;
所述第七从动轮(502)与所述第一从动轮(401)或所述第二从动轮(402)传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输入轴(2)上的第三主动轮(201)和第四主动轮(202),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三从动轮(403)、第四从动轮(404)和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403)或所述第四从动轮(404)的第二同步器(406);
所述第三主动轮(201)和所述第三从动轮(403)传动相连,所述第四主动轮(202)和所述第四从动轮(404)传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设有第六主动轮(407)和/或驻车齿轮,所述第六主动轮(407)和所述驻车齿轮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中间轴(4)的两端布置;
所述输出轴(7)上设有第六从动轮(7010);
所述第二中间轴(5)上设有第七主动轮(501);
所述第六从动轮(7010)与所述第六主动轮(407)和所述第七主动轮(501)分别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齿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半轴(701)上的第一齿轮(7015);
所述第二半轴(702)上设有第二齿轮(7016),所述第二齿轮(7016)与所述第四齿轮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轮(7015)或所述第二齿轮(7016)的第四同步器(70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齿轮组件包括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7011)设于所述第一半轴(701)上;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7013)或行星架(7014)与所述第二齿轮(7016)连接;
所述第一半轴(701)和所述第二半轴(702)同轴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齿轮系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二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系包括第三中间轴(6),以及设于所述第三中间轴(6)上的第三中间轮(601);
所述第三中间轮(601)与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五主动轮(801)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中间轮(601)与所述第一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二齿轮组件或所述第五齿轮组件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输入轴(1a);
所述第二控制机构(1)包括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1a)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输入轴(2)之间的第一离合器(101),设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输入轴(3)之间的第二离合器(102),以及设于所述第三输入轴(1a)的第二端和所述发动机(20)之间的第三离合器(10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三输入轴(1a)为第二电机的电机轴。
CN202221472872.4U 2022-06-13 2022-06-13 动力机构 Active CN217481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72872.4U CN217481869U (zh) 2022-06-13 2022-06-13 动力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72872.4U CN217481869U (zh) 2022-06-13 2022-06-13 动力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1869U true CN217481869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4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72872.4U Active CN217481869U (zh) 2022-06-13 2022-06-13 动力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1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81869U (zh) 动力机构
CN217583091U (zh) 车辆驱动机构
CN217502470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车辆动力装置
CN217477077U (zh) 动力系统
CN217481870U (zh) 驱动装置
CN217481872U (zh)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CN218718537U (zh) 变速箱及混动动力系统
CN217477078U (zh) 变速箱及车辆动力系统
CN217271711U (zh) 变速箱及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17271712U (zh) 变速箱及动力装置
CN217653167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17271708U (zh) 变速箱及驱动机构和车辆
CN217898666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驱动装置
CN217842541U (zh) 变速器及车辆驱动装置
CN217271710U (zh) 变速箱及动力机构
CN217502474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驱动系统
CN217502473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动力系统
CN217502469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车辆驱动装置
CN217481871U (zh) 动力装置和车辆
CN217653169U (zh) 混动专用变速机构及车辆动力装置
CN217502472U (zh) 变速器及混动动力机构
CN217653166U (zh)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车辆动力系统
CN217271707U (zh) 变速器及动力系统和车辆
CN217653165U (zh)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动力机构
CN217481873U (zh) 变速器及车辆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