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1872U -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81872U CN217481872U CN202221069615.6U CN202221069615U CN217481872U CN 217481872 U CN217481872 U CN 217481872U CN 202221069615 U CN202221069615 U CN 202221069615U CN 217481872 U CN217481872 U CN 2174818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gear
- gear pair
- synchronizer
- driving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该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电机、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副、第三齿轮副、第四齿轮副和第四同步器;电机与第二齿轮副或第一齿轮副传动连接;输入轴通过第一齿轮副和第二齿轮副与输出轴传动连接;输入轴通过第三齿轮副选择性地与输出轴连接;第四同步器控制第三齿轮副和第四齿轮副之间的动力通断,第四同步器和第四齿轮副设于输入轴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通过优化各齿轮副的布置关系,且仅使用一个输入轴和一个输出轴,不仅使得变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够减小变速器的整体长度及重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多种不同档位模式,尤其是能够实现超低速档位模式,而具有较好的越野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应用该变速器的一种车辆动力机构,以及应用该车辆动力机构的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它能固定或分档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又称变速箱。变速器由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组成,有些汽车还有动力输出机构。混动变速器是变速器的一种,其能将发动机与驱动电机的动力以一定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并能实现变速、变扭的功能。
现有的混动变速器的整体结构较长,在整车上有限的安装空间内,这种混动变速器在整车上的布置困难。另外,现有的混动多档位变速器在动力传递时需要经过多组齿轮组,使得动力的传递效率较低。而对于少档位变速器,动力性较差,无法满足对变速器的性能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变速器,以提升其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电机、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副、第三齿轮副、第四齿轮副和第四同步器;
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二齿轮副或第一齿轮副传动连接;
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副和所述第二齿轮副分别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
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三齿轮副选择性地与所述输出轴连接;
所述第四同步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齿轮副和所述第四齿轮副之间的动力通断,所述第四同步器和所述第四齿轮副设于所述输入轴上;
所述第三齿轮副包括空套在所述输入轴上的第六主动轮,以及设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三同步器,还包括第二中间轴,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轴上的第二中间轮,以及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第六从动轮;
所述第三同步器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六主动轮;
所述第二中间轮与所述第六主动轮和所述第六从动轮分别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副包括设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一同步器,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或所述第二主动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副包括设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三主动轮和第四主动轮,设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三从动轮、第四从动轮和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三主动轮和所述第三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四主动轮和所述第四从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二同步器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或所述第四从动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中间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上的第一中间轮;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有第五主动轮;所述第一中间轮与所述第五主动轮传动相连,所述第一中间轮与所述第三从动轮或所述第四从动轮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齿轮副包括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设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四同步器选择性地连接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行星架。
进一步的,还包括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设有第七从动轮;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七主动轮;所述第七主动轮和所述第七从动轮传动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可实现输入轴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副和第二齿轮副向输出轴传输,输入轴承接的动力还可经由第三齿轮副传输至输出轴,且通过第四同步器能够控制第三齿轮副或第四齿轮副之间动力的通断,其通过优化变速器中各齿轮副的布置关系,且仅使用一个输入轴和一个输出轴,不仅使得变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够减小整体长度及重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多种不同档位模式,尤其是能够实现超低速档位模式,而具有较好的越野性能。而通过设置第二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轮,并使第三齿轮副包括第六主动轮和第六从动轮,可使输入轴承接的动力经由第三齿轮副向输出轴传递,从而利于实现倒档模式。
(2)第一齿轮副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一同步器,并通过第一同步器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一主动轮或第二主动轮,而实现输入轴的动力向输出轴传输,该第一齿轮副方便布置,且便于档位的变速和车速的调整。
(3)第二齿轮副包括第三主动轮、第四主动轮、第三从动轮、第四从动轮和第二同步器,并通过第二同步器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三从动轮或第四从动轮,而实现输入轴的动力向输出轴传输,该第二齿轮副方便布置,且便于档位的变速和车速的调整。
(4)电机输出的动力可经由第五主动轮传递至第一中间轮,并通过第三从动轮或第四传动轮向输出轴传输,而利于电机动力的输出。
(5)第四齿轮副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并将太阳轮设于输入轴上,第四同步器选择性地连接齿圈或行星架,从而控制第三齿轮副和第四齿轮副之间的动力通断,使得输入轴承接的动力可经太阳轮、齿圈或行星架向输出轴传递,便于实现超低速档位模式。
(6)传动相连的第七主动轮和第七从动轮,可使输出轴上承接的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轴上,而利于动力的输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动力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发动机和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设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输入轴之间,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输入轴之间的离合器。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动力机构,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变速器、发动机,以及控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和输入轴之间动力通断的控制机构,利于实现发动机的动力向输入轴传递,进而实现发动机单独驱动、电机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从而便于实现多种不同的档位模式动力的传输,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控制机构包括离合器,其产品成熟,成本较低,便于布置实施,且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配置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动力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应用如上所述的车辆动力机构,其与车辆动力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一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二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三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第四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倒档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一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二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三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第四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倒档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一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二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三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电机驱动时处于第四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电机驱动时处于倒档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变速器在电机驱动时处于超低速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轴;2、输出轴;3、电机;4、第一中间轴;5、差速器;6、第二中间轴;7、发动机;8、行星齿轮机构;
101、第一主动轮;102、第二主动轮;103、第一同步器;104、第三主动轮;105、第四主动轮;106、第三同步器;107、第六主动轮;108、第四同步器;
201、第一从动轮;202、第二从动轮;203、第三从动轮;204、第四从动轮;205、第二同步器;206、第六从动轮;207、第七主动轮;
301、电机的动力输出轴;302、第五主动轮;
401、第一中间轮;
501、动力输出轴;502、第七从动轮;
601、第二中间轮;
701、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2、离合器;
801、太阳轮;802、行星轮;803、行星架;804、齿圈。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变速器,整体结构上,如图1所示的,其主要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2、电机3、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副、第三齿轮副、第四齿轮副和第四同步器108。
其中,电机3与第二齿轮副或第一齿轮副传动连接,输入轴1通过第一齿轮副和第二齿轮副分别与输出轴2传动连接。输入轴1通过第三齿轮副选择性地与输出轴2连接。第四同步器108用于控制第三齿轮副和第四齿轮副之间的动力通断,第四同步器108和第四齿轮副设于输入轴1上。前述的第一齿轮副主要用于将来自输入轴1的动力向输出轴2传输。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齿轮副包括空套于输入轴1上的第一主动轮101和第二主动轮102,固设于输入轴1上的第一同步器103,以及固设于输出轴2上的第一从动轮201和第二从动轮202。其中,第一主动轮101和第一从动轮201啮合相连,第二主动轮102和第二从动轮202啮合相连,第一同步器103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一主动轮101或第二主动轮102。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齿轮副靠近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布置,如此有利于结构布置更为紧凑,且也使得动力传递经过齿轮组数较少,从而利于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
前述的第二齿轮副用于将输入轴1的动力向输出轴2传输。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齿轮副包括固设于输入轴1上的第三主动轮104和第四主动轮105,空套于输出轴2上的第三从动轮203和第四从动轮204,以及固设于输出轴2上的第二同步器205。其中,第三主动轮104和第三从动轮203啮合相连,第四主动轮105和第四从动轮204啮合相连,第二同步器205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第三从动轮203或第四从动轮20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变速器还包括第一中间轴4,以及固设于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中间轮401,电机的动力输出轴301上固设有第五主动轮302。其中,第一中间轮401与第五主动轮302啮合相连,第一中间轮401与第三从动轮203或第四从动轮204啮合相连。电机3输出的动力能够通过第五主动轮302传递至第一中间轮401,并经由第三从动轮203或第四从动轮204传递至输出轴2。如上结构中,通过设置第一中间轴4和第一中间轮401,并通过电机3与第三从动轮203或第四从动轮204相连,便于减少动力传输路径,提高啮合效率和动力传输的平稳性,而有利于提高动力传输效率。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中间轮401除了与第三从动轮203或第四从动轮204啮合相连外,还可与第一从动轮201或第二从动轮202啮合相连,此时,电机3与第一齿轮副连接,也能够将电机3输出的动力进行传输。前述的第三齿轮副用于使输入轴1上的动力选择性地向输出轴2传递。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齿轮副包括空套在输入轴1上的第六主动轮107,以及固设于输入轴1上的第三同步器106,还包括第二中间轴6,固设于第二中间轴6上的第二中间轮601,以及固设于输出轴2上第六从动轮206。其中,第三同步器106用于可选择地连接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与第六主动轮107和第六从动轮206分别啮合相连。此处,通过第二中间轴6和第二中间轮601,以及第六主动轮107和第六从动轮206,可使输入轴1承接的动力经由第三齿轮副向输出轴2传递,从而利于实现倒档模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前述的第四齿轮副包括行星齿轮机构8,行星齿轮机构8主要包括太阳轮801、齿圈804,以及分别与太阳轮801和齿圈804传动连接的行星轮802。其中,太阳轮801固设于输入轴1上,行星架803固设在变速器的壳体上,齿圈804与行星轮802啮合相连。上述的第四同步器108设于第六主动轮107上,此时,将可与第四同步器108接合的接合齿设于齿圈804上,则第四同步器108可通过连接接合齿而连接齿圈804。通过第四同步器108连接齿圈804,可使得输入轴1承接的动力可经太阳轮801、行星轮802、行星架803、齿圈804、第四同步器108、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传输至输出轴2,而便于实现超低速档位模式,进而利于提高越野性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上的行星齿轮机构8中,是以固定行星架803为例来进行说明的是,除此以外,当然还可将齿圈804固定,只是此时,应将可与第四同步器108接合的接合齿设于行星架803上,第四同步器108通过连接结合齿则可与行星架803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第四同步器108优选采用设于第六主动轮107上的双向单边同步器。
本实施例的第四同步器108,其除了可为双向单边同步器,亦可为双向双边同步器,其为双向双边同步器时,齿毂空套在输出轴4上,通过拨叉拨动齿套则可驱动同步环与位于其两侧的第六主动轮107和齿圈804上的接合齿结合,而能够实现第六主动轮107和齿圈804之间的动力通断。
此外,为了便于布置,本实施例中的变速器还包括动力输出轴501,动力输出轴501上固设有第七从动轮502,输出轴2上固设有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主动轮207和第七从动轮502啮合相连。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七主动轮207布置于输出轴2的靠近发动机7的一端,动力输出轴501与差速器5的输入轴1固连,从而将输出轴2承接的动力传输至差速器5。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上结构中,输出轴2和动力输出轴501除了可通过啮合相连的第七主动轮207与第七从动轮502连接外,两者还可共用同一根轴,只是如此在变速器的长度方向上占用空间较大。
本实施例所述的变速器,可实现输入轴1承接的动力经第一齿轮副和第二齿轮副向输出轴2传输,输入轴1承接的动力还可经由第三齿轮副传输至输出轴2,通过第四同步器108能够控制第三齿轮副或第四齿轮副之间动力的通断,其通过优化变速器中各齿轮副的布置关系,且仅使用一个输入轴1和一个输出轴2,不仅使得变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够减小整体长度及重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多种不同档位模式,尤其是能够实现超低速档位模式,而具有较好的越野性能。
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动力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发动机7和控制机构。其中,控制机构设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和输入轴1之间,控制机构用于控制输入轴1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之间的动力通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控制机构包括设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和输入轴1之间的离合器702。该离合器702可采用现有的标准件,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的车辆动力机构具有三种驱动模式,包括发动机7单独驱动模式、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模式以及电机3单独驱动模式,各驱动模式下均具有多种不同的档位模式。其中,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模式适用于中高速小负荷工况。
发动机7单独驱动模式下的档位模式如下:
1)发动机7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一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2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一同步器103与第一主动轮101结合,该档位模式可作为变速器一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201→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2)发动机7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二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3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二同步器205与第三从动轮203结合,该档位模式可作为变速器二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三主动轮104→第三从动轮203→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3)发动机7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三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4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一同步器103与第二主动轮102结合,该档位模式可作为变速器三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二主动轮102→第二从动轮202→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4)发动机7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四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5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二同步器205与第四从动轮204结合,该档位模式可作为变速器四档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四主动轮105→第四从动轮204→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5)发动机7驱动时,变速器处于倒档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6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三同步器106与第六主动轮107结合,该档位模式可作为变速器倒档模式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三同步器106→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6)发动机7驱动时,变速器处于超低速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7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四同步器108与行星齿轮机构8的齿圈804接合,该档位模式可作为变速器超低速模式使用。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太阳轮801→行星轮802→齿圈804→第四同步器108→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模式下的档位模式如下:
1)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一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8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一同步器103与第一主动轮101结合。
此时,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201→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201→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2)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二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9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二同步器205与第三从动轮203接合。
此时,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三主动轮104→第三从动轮203→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三主动轮104→第三从动轮203→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3)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三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0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一同步器103与第二主动轮102接合。
此时,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二主动轮102→第二从动轮202→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二主动轮102→第二从动轮202→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4)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四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1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二同步器205与第四从动轮204接合。
此时,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四主动轮105→第四从动轮204→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5)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时,变速器处于倒档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2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三同步器106与第六主动轮107接合。
此时,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第三同步器106→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三同步器106→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6)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时,变速器处于超低速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3所示,离合器702接合,第四同步器108与行星齿轮机构8的齿圈804接合。
此时,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路线为:发动机7→离合器702→输入轴1→太阳轮801→行星轮802→齿圈804→第四同步器108→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的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太阳轮801→行星轮802→齿圈804→第四同步器108→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电机3单独驱动模式下的档位模式如下:
1)电机3单独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一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4所示,离合器702断开,第一同步器103与第一主动轮101结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一主动轮101→第一从动轮201→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2)电机3单独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二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5所示,离合器702断开,第二同步器205与第三从动轮203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三主动轮104→第三从动轮203→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3)电机3单独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三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6所示,离合器702断开,第一同步器103与第二主动轮102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一同步器103→第二主动轮102→第二从动轮202→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4)电机3单独驱动时,变速器处于第四档位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7所示,离合器702断开,第二同步器205与第四从动轮204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二同步器205→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5)电机3单独驱动时,变速器处于倒档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8所示,离合器702断开,第三同步器106与第六主动轮107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第三同步器106→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6)电机3单独驱动时,变速器处于超低速模式的动力传递路线可如图19所示,离合器702断开,第四同步器108与行星齿轮机构8的齿圈804接合。
此时,动力传递路线为:电机3→第五主动轮302→第一中间轮401→第四从动轮204→第四主动轮105→输入轴1→太阳轮801→行星轮802→齿圈804→第四同步器108→第六主动轮107→第二中间轮601→第六从动轮206→输出轴2→第七主动轮207→第七从动轮502→动力输出轴501→差速器5。
仍参照图1所示,在车辆剩余电量较低的停车状态下,电机3发电,给电池充电,此时离合器702处于断开状态。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动力机构,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变速器、发动机7,以及控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和输入轴1之间动力通断的控制机构,利于实现发动机7的动力向输入轴1传递,进而实现发动机7单独驱动、电机3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7和电机3共同驱动等多种驱动模式,从而便于实现多种不同的档位模式动力的传输,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配置有如实施例一的车辆动力机构。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通过应用实施例一的车辆动力机构,其与车辆动力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2)、电机(3)、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副、第三齿轮副、第四齿轮副和第四同步器(108);
所述电机(3)与所述第二齿轮副或所述第一齿轮副传动连接;
所述输入轴(1)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副和所述第二齿轮副分别与所述输出轴(2)传动连接;
所述输入轴(1)通过所述第三齿轮副选择性地与所述输出轴(2)连接;
所述第四同步器(108)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齿轮副和所述第四齿轮副之间的动力通断,所述第四同步器(108)和所述第四齿轮副设于所述输入轴(1)上;
所述第三齿轮副包括空套在所述输入轴(1)上的第六主动轮(107),以及设于所述输入轴(1)上的第三同步器(106),还包括第二中间轴(6),设于所述第二中间轴(6)上的第二中间轮(601),以及设于所述输出轴(2)上第六从动轮(206);
所述第三同步器(106)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六主动轮(107);
所述第二中间轮(601)与所述第六主动轮(107)和所述第六从动轮(206)分别传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副包括设于所述输入轴(1)上的第一主动轮(101)、第二主动轮(102)和第一同步器(103),设于所述输出轴(2)上的第一从动轮(201)和第二从动轮(202);
所述第一主动轮(101)和所述第一从动轮(201)传动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102)和所述第二从动轮(202)传动相连;
所述第一同步器(103)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101)或所述第二主动轮(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副包括设于所述输入轴(1)上的第三主动轮(104)和第四主动轮(105),设于所述输出轴(2)上的第三从动轮(203)、第四从动轮(204)和第二同步器(205);
所述第三主动轮(104)和所述第三从动轮(203)传动相连,所述第四主动轮(105)和所述第四从动轮(204)传动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205)用于可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203)或所述第四从动轮(2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中间轴(4),以及设于所述第一中间轴(4)上的第一中间轮(401);
所述电机(3)的动力输出轴上设有第五主动轮(302);
所述第一中间轮(401)与所述第五主动轮(302)传动相连,所述第一中间轮(401)与所述第三从动轮(203)或所述第四从动轮(204)传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齿轮副包括行星齿轮机构(8);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8)的太阳轮(801)设于所述输入轴(1)上;
所述第四同步器(108)选择性地连接所述行星齿轮机构(8)的齿圈(804)/行星架(803)。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动力输出轴(501);
所述动力输出轴(501)上设有第七从动轮(502);
所述输出轴(2)上设有第七主动轮(207);
所述第七主动轮(207)和所述第七从动轮(502)传动相连。
7.一种车辆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还包括发动机(7)和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设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和所述输入轴(1)之间,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1)与所述发动机(7)的动力输出端之间的动力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701)和所述输入轴(1)之间的离合器(702)。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配置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动力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69615.6U CN217481872U (zh) | 2022-05-06 | 2022-05-06 |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69615.6U CN217481872U (zh) | 2022-05-06 | 2022-05-06 |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81872U true CN217481872U (zh) | 2022-09-23 |
Family
ID=83311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069615.6U Active CN217481872U (zh) | 2022-05-06 | 2022-05-06 |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81872U (zh) |
-
2022
- 2022-05-06 CN CN202221069615.6U patent/CN2174818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777413U (zh) | 由单电机驱动的电驱桥结构 | |
CN218661381U (zh) | 纯电动动力总成和车辆 | |
CN217481872U (zh) | 变速器及车辆动力机构和车辆 | |
CN217481873U (zh) | 变速器及车辆驱动机构 | |
CN217271708U (zh) | 变速箱及驱动机构和车辆 | |
CN217477078U (zh) | 变速箱及车辆动力系统 | |
CN217502473U (zh) |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动力系统 | |
CN217502472U (zh) | 变速器及混动动力机构 | |
CN217653166U (zh) | 混动专用变速箱及车辆动力系统 | |
CN217481869U (zh) | 动力机构 | |
CN217271711U (zh) | 变速箱及动力装置和车辆 | |
CN217583091U (zh) | 车辆驱动机构 | |
CN217653165U (zh) |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动力机构 | |
CN218718537U (zh) | 变速箱及混动动力系统 | |
CN217842541U (zh) | 变速器及车辆驱动装置 | |
CN217502470U (zh) |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车辆动力装置 | |
CN217898666U (zh) |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驱动装置 | |
CN217502474U (zh) |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混动驱动系统 | |
CN217481870U (zh) | 驱动装置 | |
CN217653168U (zh) |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车辆驱动装置 | |
CN220465229U (zh) | 混动汽车动力机构及汽车 | |
CN220447647U (zh) | 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及车辆 | |
CN217271712U (zh) | 变速箱及动力装置 | |
CN220447646U (zh) | 混动车辆动力机构及车辆 | |
CN217653167U (zh) | 混动专用变速器及动力装置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